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精选13篇)
1.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篇一
语篇教学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语篇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成分,语篇意识的缺失制约着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总结了一些在精读和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篇能力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 者:傅军 Fu Jun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29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8)分类号:H319.4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篇能力 语篇意识 语篇结构
2.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篇二
根据对近几年高考中英语书面表达均分的分析, 学生整体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篇章方面的问题, 比如:不熟悉段落或文章结构;缺乏段落扩展的基本知识;写作前未罗列要点或写纲要;未能围绕中心写作;缺少衔接和连贯;文章句式缺乏变化等。要解决学生写作中这些篇章方面的问题, 就须进行语篇教学。
二、语篇教学 (Discourse teaching)
语篇 (Discourse/Text) 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黄国文, 1988:7) 。语篇必须符合认知、语用和语意原则, 必须具有衔接成分, 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必须符合逻辑, 上下文意思要连贯等。语篇教学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 即, 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分析词、句、段间的关系, 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 进而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
学生语篇意识淡薄, 这一现象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强化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对语篇知识的掌握, 这才是解决篇章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语篇教学在课堂的具体运用
英语课是学生学习语篇知识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不同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章从文体上一般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体及特点可以使他们有目的地、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写作。
记叙文 (Narrative essay) :记叙文是我们最熟悉的, 是一种以写、叙事、状物为主要内容, 以叙述和描写为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具有以下特点:记叙文记叙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或经历, 常用过去时表达, 大都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写记叙文要中心明确, 情节描写、对话叙述等自始至终围绕着中心展开。它具有六要素:人物 (who) 、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事件 (what) 、起因 (why) 、结果 (result) 。
说明文 (Exposition) :说明文是说明人和物的特点的文体, 知识简介、商品介绍、个人简历介绍、游览手册、工作总结等都属于说明文。在写英语说明文书面表达时, 应紧扣所给提示的内容, 实事求是地说明人或物的情况, 安排好文章的层次结构, 给人以眉目清楚的感觉。在选词时应注意做到用词准确、恰当, 尤其是形容词的选用要仔细斟酌。
议论文 (Argumentation)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常用文体, 它摆事实、讲道理, 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应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
应用文 (Practical writing) :应用文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文体, 常见的应用文有:书信、日记、便条、通知和电函等, 每一种应用文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和各自的语言特点。老师和学生在这方面都较重视, 学生一般掌握较好, 在此就不再赘述。
2. 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结构, 从整体理解文章中心和大意。
不同文体的写作结构一般可分为总分 (亦称演义法) 、分总 (亦称归纳法) 、总分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及写作方法。总分式的文章, 其中心或大意一般在第一段 (文首) , 议论文和新闻报道多采用此法;分总式的文章中心或大意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段;总分总式的文章则在文首或文尾都有概括, 当然也有中心句或段出现在文中的, 应视情况而定。图表法是让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结构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它更直观地体现文章的文体、特点、结构及写作方法等。在此就以三篇不同文体结构加以说明。
例1.记叙文 (2001年NMET中的完形填空) 。从图表中, 记叙文的六要素就一目了然。
例2.说明文。2009高考英语试题 (江苏) 的任务型阅读“Communication Principles”。让学生完成的结构图如下:
从这幅图, 就可以很快看出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分类、正反对比) 及其大意:Communication begins with the self and it involves others, occuring everywhere, but it cannot be reversed nor repeated.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例3.议论文。
Most students of our school, including me, are against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emical factory near our school.Although the factory will make a lot of money for our city, we do think it will do us more harm than good.First, the drinking water will be badly polluted,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breathe fresh air.How can we live here any longer?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site of the chemical factory has been the only place sports after school.Where would we go if it were occupied?
这篇议论文开篇提出了论点 (文章中心) 。
学习了以上知识, 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用图表显示所学文章结构, 并概括和归纳所学课文的大意、中心以巩固所学知识, 并进行模仿写作以熟悉不同文体结构, 学以致用。
3. 指出文章中的衔接与连贯。
对一篇好文章来说, 文章的衔接是最重要的, 一篇文章若缺乏衔接就算不上一篇好文章了。所以教师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应强调并指出文章的衔接与连贯, 让学生少犯一些篇章方面的错误并且懂得怎样使用衔接。一般来说衔接主要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几个方面。
照应 (Reference)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些具有照应作用的词项。这些词项本身不能作语义上的理解, 而只有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才能对它们作出理解。英语中的照应可分为:人称照
应 (I, she, them, one, your, our, hers ones, mine, yours, his, theirs) ;指示照应 (this, that, these, those, the, here, there, now, then) 和比较照应 (same, such, similarly, etc.) 。
替代 (Substitution) :替代是用一个词项去替代另一个或几个词项。替代词项与被替代词项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句子之间的衔接。替代主要包括两类:名词性替代 (one, ones, same, that, those) 和动词性替代 (do, does, did) 。
省略 (Ellipsis) :省略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正确使用省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使文章简洁, 要点突出。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从句性省略三大类。
以下面三个句子为例:
(1) I like red tea but she likes green (tea) .
(2) Would you please go for a walk with me?
———Yes, I’d like to (go for a walk) .
(3) When the teacher asked me why I was so happy, I said I didn’t know (why I was so happy) .
连接 (Conjunction) :与上面讨论的三种衔接手段不同。连接指出语段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 即“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语篇连接所表示的关系分为四类:递进 (and also, furthermore, besides, etc.) 、转折 (but, yet, while, however, etc.) 、因果 (so, as a result, therefore, now that, considering that, etc.) 和时间 (then, later, some years later, one day, etc.) 。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通过词汇的选择来达到衔接的目的。一般分为两类:复现 (Reiteration) 和同现 (Collocation) 。
当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须要一个过程。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就更不能急于求成了, 须进行强化练习。
4. 分析难词、难句及其重要的语言点。
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更深入地理解及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 让部分 (词、句、段) 回归整体, 同时有利于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
5. 指导学生理解, 欣赏并背诵一些好的句子、段落。
背诵也是一种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学生背诵一些好的句、段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适当运用, 将会“锦上添花”。
四、英汉语篇的差异
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差异, 学生写作时会主动避免一些语篇方面的汉式英语 (Chinglish) 。主要差异有以下两方面:
1. 代词的使用。
(1) 在汉语中泛指某人习惯用you, 而英语中习惯用one (人) , anyone (任何人) , a person (有人) 等不定代词 (Shaw, 1970) 。例如:You can get it from the library. (One can get it from the library.)
(2) 英语中单数I的使用频率要比复数第一人称we多, 汉语中则多使用we。这是由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政治信念造成的。西方人崇尚个性化和个人自由, 所以I的使用突出;中国由于漫长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不愿冒险讲真话或为了显示自己的谦逊, 所以在很多该用I的地方用了we。比如:Wea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learn a lot from the Internet...
2. 连贯和衔接。
由于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 语篇主要是通过并列连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等各种语法手段来保持连贯和衔接。因此, 英语的句子相对而言较长也较复杂。与之相对照, 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主要通过语意的手段取得语篇的连贯和衔接。尽管汉语有一定数量的衔接词, 却很少被使用或几乎不被使用。汉语的语序相对较固定, 语句通常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列。因此, 如果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楚的话, 就没必要使用任何连接标记。因此, 受汉语逻辑思维的影响,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倾向于忽略语法手段, 特别是缺少过渡词的使用, 从而生成许多短句, 给人一种缺乏连贯的感觉 (俞理明, 2004) 。这一点教师应该在写作课上强调, 并使用汉英文章对照讲解。
英汉语除了语篇方面的差异, 还存在形态、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也当适时讲解。
五、运用语篇知识、练习写作的基本方法
知识贵在实践, 讲练结合、强化训练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现代教学论指出:“把强化看作重要的信息意义在实践上是合理而有益的事。已经发现, 事实上这是受训者的行为得以改善的最有效的进程之一。”
教师须在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是基础, 离开了词汇就什么也谈不上。练习的过程中, 不能企图一日之功, 须循序渐进。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在语篇方面的状况并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
1. 让学生用关键词和连接词完成句子或段落。比如:Theproblem is that 300 people are dying each day from illnesses caused by smoking.Therefore if the tobacco companies want to remain in business, they have to encourage more young people to start smoking.
2. 运用适当的衔接词复述文章的大意或中心。
3. 背诵一些有用的句子或段落并在写作中加以适当运用。
4. 多做一些句型转换题, 让他们比较有相近或相同含义的不同句式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使自己的文章避免句式单一和过于肤浅等缺点。
5. 用不同的人称改写或复述对话及段落。
6. 模仿写作:即模仿一篇文章写出内容、格式或语言相近的文章、并注意该文章的结构及运用适当的衔接词。
例如仔细阅读下面文章并根据所要求内容进行模仿写作: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I have an announcement to make.The student union is going to hold a party on Saturday evening, August is to welcome our frien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The party will be held in the roof garden of the Main Building.It begins at 7:30 p.m.There will be music, dancing, singing, games and exchange of gifts.Will everybody please bring along a small gift for this purpose?Remember to wrap it up, sign your name and write a few words of good wishes.
Don’t forget:7:30, Saturday evening, roof garden, Main Building.There’s sure to be a lot of fun.Everybody is welcome.
After reading, please write a notice imitating the above model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The lecture is about the use of computer; (2) The lecture is about how to learn through the Internet; (3) The lecture is professor Wang Shun from the Computer Departm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4) The lecture begins at 2:00 p.m., Saturday, on the twenty-second of December; (5) The lecture will be held in Room204 of the Library Buidling; (6) And computer-tower is welcome; (7) please prepare some ques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范文:略
7. 集体或小组作文:也就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将要写作的文章中的相关问题, 发挥集体优势和智慧, 进行独立写作。比如:
Write a short passage based on your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were you born?
(2) When and where did you go to prim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3)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4) What problem do you have with your lessons?And how do you improve you study?
8. 创新写作:在练习或测试中, 创新写作须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由于一些原因, 不少学生这一步做得不好, 审题不准或有误。因此应当强调学生在正式写作之前把题目读两遍。
第二, 根据文体及内容列提纲。考虑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第三, 写出关键词或句, 注意句式的变化。
第四, 将词汇、句式扩展成文, 注意特殊格式、文章结构及衔接词的运用。
第五, 认真检查。包括语法、拼写、大小写及标点符号等。
当然, 这些方法也只是一般性的, 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增加练习的难度, 并适当调整方法, 具体而定。
六、结语
语言的价值在于运用。俗语道:“熟能生巧 (Practise makes perfect.) ”写作也一样, 只要多听、多读、多记、多背、多练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就一定能写出地道、完美的篇章。
摘要: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分析词、句、段间的关系, 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 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 培养学生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文章从学生英语写作中所出现的书面篇章问题入手, 强调了语篇教学的重要性, 阐述了语篇教学在课堂的具体运用、英汉语篇的差异及学生写作中语篇知识的强化、练习的方法, 突出了语篇教学的整体性、实用性。
关键词:语篇教学,英语写作,具体运用,差异,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雷卿.语篇衔接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
[3]林小芬, 厉继选.书面表达[J].中学文科, 2002, (4) .
[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语篇阅读 训练法则
随着教育脚步的渐进,中国教育逐步改革,旧时的教育模式已不适于如今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加以完善,但是现阶段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从前的“灌溉式”教学,致使多数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学会在高中教育阶段合理使用英语语篇阅读的训练及其法则,因为其能够有效使高中生在阅读中训练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及文章信息的收集,所以教师要学会了解语篇的阅读训练法则及方式。
一、新时代要求之下高中生所现存之问题
高中生已不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所以多数学生较沉稳,懂得高中英语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多数学生却因自身所备的词汇少而吃亏,特别是在学生的阅读及听力中尤为突出。而且一些教师仍使用较落后的“灌溉式”教学,因其早已不合时宜,致使课堂与生活化、游戏化的英语课堂相比更显得枯燥务必,以至于多数高中生总是喜爱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事。因而教师要有效把握高中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对此进行完善,让学生逐渐了解高中英语中涉及的规律。
二、英语语篇阅读训练法则的有效之法
旧时的教育模式已不适于如今的发展,但现阶段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从前的“灌溉式”教学。这些教师虽仍用较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但是学生成绩并不差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因为这部分教师熟能生巧,比较注重学生的阅读教育。因为这些教师明白阅读的教育课使得学生的语感有所增强,以及高中生可在阅读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而不至于导致自己停滞不前。所以在高中生的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其所具备的阅读之能,使高中生有效在阅读中训练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及其文章信息的收集。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使用阅读教育之法呢?
1.pre-reading的激励,引发学生的兴致。
高中生因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但相反的是,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求知欲严重下滑,所以教师要提升课堂的活跃度,首先就要激发高中生的好奇之心。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对文章较枯燥的语法讲解,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而pre-reading部分就是编导们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而编入的环节,所以教师要学会使用这个有趣部分的内容。某校高中英语教师为了激发高中生依据自身所备之能在课堂中完成有效阅读,理解内在精神,其总是在每堂课前让学生根据pre-reading部分的内容尝试完成文章的阅读,准确地掌握其中涉及相关知识的关键词,然后尽可能自己或者与身边的同学研究中心思想及所表现的精神力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理解错误之处与其进行比对讲解,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其中心。
2.分层次阅读,使学生有效运用while-reading。
语篇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为之灵活的教学,其主要不是围绕表层、深层及评价性的有效理解,所以教师需使while-reading内容得以利用。例如:某校教师在教授“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这一课时,在Skimming 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标题猜测文章的大意,或是快速浏览归纳文章的大意,让文章的内容得以在高中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印象,然后教师让高中生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或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写出每一段所讲内容。达到最后的深层次理解时,教师让学生解说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及建议,并讲述其是否会出现另一种情况,若是出现了,作为主人公的你又会怎样选择。
3.利用post-reading部分培训高中生的创造之能。
提之创造,多数同学都会想到创造世上没有之物,如:爱迪生所创之物——电灯等。但是此文中所提的创造之能并非如爱迪生一般,而是需要学生学会依据课文试写出与之相似的文章,文章问题不受限制。例如:某校教师为了让高中生有效学会运用高中英语语篇阅读及文章的创造之能,这位教师性格较其余教师来说比较奇特,其总是在为学生讲解完毕后,指定或自拟主题写一篇与文章类似的文章,文章中必须包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见解。
三、结语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的训练与传统灌溉式教育相似,但两者又有不同。在现如今的教育系统中,教师如若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还是要教师的有效教学模式,如在语篇阅读中,教师就可利用pre/while/post-reading等这些课本中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致,使之阅读技巧和词汇的积累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9).
[3] 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6).
4.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沈峰) 篇四
近年来,为推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应用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我做了如下思考与尝试。
一、What?——在语篇教学中我们应该建构什么?
在当前的语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新单词、新句式的教授上,一节课常常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不能达成。我在进行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譬如,在引入一篇对话或短文时,教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信息:如果采用听的方式,我会教给学生速记的方法;如果采用阅读的形式,我会关注学生扫读的技巧。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去猜测某些新单词的意义。而在对一篇对话或短文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作为提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认为,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解决的,应该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会让孩子们获益终生。
二、Where?——我们的语篇教学应该建构在哪里?
在高年级语篇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抱怨文章的篇幅过长,内容过多,无从下手;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对于语篇支离破碎的“肢解”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很多老师习惯于在进入语篇教学之前为学生解决所有的新知识点,甚至还会为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做足了“操练”的功课才会放心让学生真正接触语篇。这样的“好心”其实往往剥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利。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这样三个环节:1 导——设置话题,着力于激活与本语篇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建构的基础与可能,同时进行新单词新句式的适当铺垫(铺垫那些会对语篇学习形成较大障碍的内容);2 听/读——根据技能训练的不同要求,以听或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接触语篇的机会,让学生对语篇获得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引导学生借助对文本的听或读获得信息、整理信息、转述信息,同时不断验证老师提供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使之逐步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3 练——设置任务型的语言活动,以交流互动、有效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建构的情境和机会,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
我们的语篇教学,应该建构于学生的已知、已会(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和所思、所想(情感态度,思维过程等)之上,这样的“建构”才会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Who?——在语篇教学中应该建构的是谁?
在语篇教学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建构的,不仅仅是学生,更需要教师的主动建构。
首先,教师新的角色意识的转换。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是教会学生语篇的人,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经历语篇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只有教师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才能在语篇教学中思考:在学习该语篇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还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什么?在此过程中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还需要哪些资源?他们有多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等等。经历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语篇教学才会真正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次,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对于知识的建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相同的课程标准和相同的教材,一线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运用和使用应该也是有区别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材只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形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一种媒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校环境乃至家庭环境对教材做出调整、删减和补充。而对教材的这种创造性使用,首先要求教师研读教材。
5.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案例 篇五
为了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依靠科研解决我校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校品位和办学活力,彰显民族地区校本教研特色,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二、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观念先进、业务过硬、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特色化发展。
1、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以研究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起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同伴互助为途径,以专家、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3、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确立“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观念,形成行动跟进、全程反思、务实、求真、高效的学校科研工作作风。
5、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仅是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评价者。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6、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培育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三、校本教研的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具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学校存在的问题就是校本课题。
2、全员参与的原则。教师是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校本教研就必须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必须全员参与。
3、实践性原则。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育教学回归,因此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从教师课改实践中、创造性的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现代化的具有马中特色、指导性强的、生动活泼的教研模式。
4、开放性原则。在校本课题的选题上,体现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
5、民族性原则。坚持走民族地区教研之路,立足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实际,整合教研资源。
四、校本教研的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研究、骨干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主题发言、问题研究、案例课题,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归类,以类型分组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6.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之我见 篇六
【摘要】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在进行语篇教学时要有语篇意识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巧妙整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从而使语篇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篇教学 活动设计 任务实施 巩固拓展
随着小学英语学科的发展,语篇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语篇教学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倡导“词句结合,语篇感悟”,强调不仅重视语篇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可依据如下四项原则:
一、语篇意识要贯穿始终
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把语篇教学只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体现为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主线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语篇所带来的信息和它所具有的内涵,对语法等一些语言点则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死抠讲解,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规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单调、枯燥、乏味,而且听说读写的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语篇教学时教师应具有语篇意识,把语篇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教学。对话教学中,正确使用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对话;故事教学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词组、句型、语法知识渗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教学方法要整合巧妙
语篇的内容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作为单元教学的一部分,它又与单词教学,句型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间的联系,语篇可结合字词或句型,合理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根据每个语篇自身的特点,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几种教学方法,适当调整,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融入语篇教学中,语篇的整体性才能得到体现。
语篇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学生在比较真是的语言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一、巧妙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起到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我们可以设置和所学语篇相似的语境,出现问题,请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NSE Book5 Module 5 Unit1 There are enough时,我带了45根铅笔到教室,告诉同学们I will give everyone a pencil.Are there enough pencils? 通过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对分铅笔这个情境有了初步了解,并想知道Are there enough pencils? 有了想要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这个阶段,老师也可以创设语境去教学文本中新的短语或句子,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点并掌握重要词汇。例如在这课中,老师就可以在分铅笔的过程中教授There are enough pencils./ There aren’t enough pencils 这两个主要句型和everyone 这样的单词。
二、整体感知,获取语篇信息
语篇教学中有一种方法叫做“三读法”:即pre-reading ,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也可谓之“读前、读中和读后”。整体感知阶段的是语篇教学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读前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文本材料,整体呈现课文,切记不要把课文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并能结合标题,插图理解语篇,回答简单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听力先行,通过听来初步感知和理解语篇。例如在教授NSE Book5 Module6 Unit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时,我请学生先看标题和图片。并学生:Do you know who can play football well?”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初步感知并获取语篇信息。
三、听读结合,培养阅读技巧
学生初步感知语篇后,教师可以将语篇分段,引领学生采用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去理解语篇,获取具体信息。因为现阶段,学生识读单词的能力不足,还不能做到自主阅读,教师可以采取听读结合,让学生边听边阅读,降低难度。但教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细化阅读要求。许多学生拿到文章就开始从头读到尾,读完也不知道文章讲了什么,教师应该在读前,读中,读后都要有具体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具化目标才能更有效。在阅读完成后,要有相对应的练习来进行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练习设计时要注重针对性,要将最关键的内容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其进行思维、判断。完成这些练习也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和精髓。例如在教授NSE Book5 Module4 Unit1 It’s mine.时,我设置了几个任务: 1.Whose T-shirt is it?
2.Underline mine, yours, his, hers.3.Did Ms Smart wash Lingling’s T-shirt?通过这样层层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Post-reading。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与新知联系起来,整合知识与技能,进行语言形式的基本训练和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练习或仿写等活动来进行巩固操练,也可以推荐阅读,课外拓展。语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读懂语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实践语篇阅读,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享受阅读快乐。教师可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阅读,或可指导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定时定量阅读,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汇报。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英语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有层次的,有目的地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查字典,找原句,划关键词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兴趣逐步变成习惯。比如:每堂课前3到5分钟的由学生准备的自己喜爱的小语篇朗读;英语报刊阅读;阅读之星评比等等。
语篇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篇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话语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话语表达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实践语篇阅读,在阅读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7.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篇七
1 突出对话功能, 将“交际”进行到底
三、四年级的A部分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 篇幅短, 句子结构简单, 新句型呈现频率高, 大多数学生一节课后已能将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了五、六年级, 课文中不仅有了背景提示, 对话篇幅也明显加长, 还会复现以前学到的句型, 有的课文还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 给学生记忆课文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笔者在近来的语篇教学公开课中发现, 教师在post-reading板块中都会设计“复述课文”的环节, 表面上看, 这对学生的归纳、口语表达能力有所帮助, 但是, 从语用功能方面考虑, 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甚至起不到一点作用。
例如:三年级上册A部分的课文内容是学会若干食品和饮料的名称, 了解举办一次野餐的过程以及能用Can I have…这一句型进行交流。而某老师采用复述课文的方式, 复述时, 学生只能描述食品和饮料的名称以及几个动词短语, 对怎样“提出请求”和“应答”的句子结构却只字不提。
又如:三年级上册Let’s learn numbers A板块的话题, 主要是学习数字1-10的英语表达法。某老师也采用了复述的形式, 让学生反复地跟读英语数字。教师没有设置一些比如:过生日、生活中的数字、数字歌曲等形式教授, 没能让学生在较好的语境中去学习英语数字。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 对课文的大概内容对答如流。但这两堂课的重点句型, 特别是问句, 学生们几乎没有提到。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A板块都是一篇完整的对话, 通过对话学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单元的语言功能, 初步尝试运用对话语言。而且, 每篇A部分对话都有现成的语言情境, 教师用心寻找课本情境和生活实际的相关联系, 适时合理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 那么, 对话中的语言功能才能得以体现。所以, 老师在设计语篇教学时, 首先要读透教材, 抓准语境, 在与教材的对话中, 从编者的角度揣摩其设计意图, 把握教材内容所展现的语言环境, 并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英语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几个新单词, 了解一些语法点, 最终目的是“交流”。对话是交际的重要形式, 脱离对话框架, 忽视语用功能, 是造成对话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2 尝试故事表演,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尽管进入高年级后, 学生的思考趋于理性, 但教师还是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好动、爱表演的特点。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兴趣, 始终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在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多篇故事情节性较强的短文, 如: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 have a pen pal.和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的内容。这些语篇材料中叙述和对话相结合, 内容丰富, 情节完整, 非常适合小学生模仿表演。
如在教学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的部分时, 教师可以开展了一个表演PK赛, 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独白、警察和问路者, 请10位学生来担任评委, 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独白奖。表演的学生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 发挥表演天赋。学生们表演时热情高涨, 表情丰富, 有的学生还能联系以前所学的语言, 加入自己的台词, 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知识, 更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内心体验, 一种学习外语过程中带着愉悦情感的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外语教学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动机, 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篇教学强调“词句”学习和朗读, 很少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和舞台, 这种“演一演”的形式给原本枯燥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愉快学习的同时, 学生对于文本中next to、get off、walk straight、on the left等短语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同时对How can I get to和go by the No.301bus句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角色表演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表演, 如表演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多说或少说, 让每个扮演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活动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语篇教学, 给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的空间, 符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3 重视阅读技巧, 完善学习策略
有的老师对语篇的教学功能认识有偏差, 词汇和句型教学占了主导地位, 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记忆、句型的操练上, 片面认为语篇教学就是词汇和句型的教学, 使得一节课常常顾此失彼, 教学目标不能达成。英语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及任务型教学。重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教学Last weekend A部分这一语篇时, 根据教材以故事讲述为形式的特点, 上课老师设计了如下任务:
(1) 速读语篇, 整体感知故事, 在初步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为相应图片排序。
(2) 扫读语篇, 找出其中的新单词并将其出示在黑板上。
(3) 给出相应的提示词, 尝试朗读新单词:watched、played、washed、cleaned、listened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基本含义。
(4) 朗读文中出现的动词的过去式, 感知叙述故事所用的“一般过去时”。
(5) 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根据图片及提示词复述语篇。
(6) 总结全文, 为语篇加标题。
以上任务正是基于整体感知——深层理解——总体感悟的阅读过程,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语篇。在课堂中, 教师只需将完成任务的要求与操作方法向学生说明,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方法指导, 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则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深入地理解语篇内容, 不仅操练了“一般过去时”这一重要的语法点,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语篇的基本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积极的建构者。所以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我们要在进行英语教学尤其是语篇教学的过程中, 比较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譬如:在引入一篇对话或短文时, 教学生如何通过关键词或图片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如果采用听的方式, 教学生速记的方法;如果采用阅读的形式, 要关注学生细读、寻读、扫读等技巧。学生遇到新单词时, 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义。而对对话或短文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身。
4 结语
8.语篇教学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八
一、语篇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篇(discourse)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认为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二、语篇教学法的意义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以往的这种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Skehan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语篇教学的应用
那么,如何对语篇分析加以运用才能对语言教学更有作用呢?下面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为例,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对语篇教学方法的一点看法。
首先,在讲解新课之前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单词、课文之后能够初步掌握课文的中心大意、划分出段落、明确本课教学的基本目的、理解作者在金钱和权利问题上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大意或故事梗概进行了解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进行语篇教学的基础。
其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情况及对一些文章有关问题的看法。如: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job of teaching?
(2)Will you choose the job of teaching after graduation? Why or why not ?
(3)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good teacher in your mind?
(4)What's the usual attitude of people in the face of the money and power ?
(5)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author choosing teaching as his career ?
从前三个问题的提问引发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称职教师的不同看法。通过后两个问题的提问使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在金钱与权利上不同的价值观,并把学生引入教师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倾注的爱心。本文是以reasons为主线来扩展全文,而通过后一个问题的提问可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整个篇章上,纵观全文,把握中心。因此,在讲解课文前对学生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使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突出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
再次,讲解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该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解了有关“Becoming a teacher in the U.S.”的一些知识,以及文中提到的有关爱默生(Emerson)、梭洛(Thoreau)和赫胥黎(Huxley)等人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及内涵。
最后,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对整个篇章进行分析。本文以“the reasons why I choose teaching as my career”为主线全文分为五段,分别给出作者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五个原因(具体分段及原因略)。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极为有特色,首先,作者在文中用排比段的形式来强调他从事教学的原因。其次,作者用暗喻(metaphor)的手法表达了他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超出其他任何职业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I choose teaching as my career because teaching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reflection, research, writing and to keep on learning. Most important of all,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 and I find satisfaction in seeing my students grow and change in front of me.
但需要注意的是语篇教学中强调语篇分析并非排斥语言知识的讲解,而是提倡在句中讲词、在段中讲句、在篇中讲段,将整个篇章视为一个有机的组合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提高了语篇能力。
四、结语
语篇教学大胆地跳出了语法、句子的格局,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法。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即语篇能力。而语篇教学则是以语篇分析为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语篇基础上掌握全文,从而提高语篇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9.语篇衔接研究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篇九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衔接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语用学、语义学和逻辑学的理论,从语篇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语篇衔接研究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对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质量起到了极大作用.
作 者:杨春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济南,50014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5)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篇衔接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10.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初探 篇十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初探
作者/周霖
摘 要: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是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语篇分析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培养语感,进而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在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解决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问题的对策,旨在说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以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11.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57-01
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三种理解方式即:(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还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model)。
综上,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既话语本身。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后来,Michael Canale和Merril 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的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篇能力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含义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二、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语言学家李奇(G..Leech)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
语篇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有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师在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做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辩析等。
12.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篇十二
一、呈现认知背景, 激活心理图式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过去已知的知识经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教师必须重视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知识是接受新的知识的基础, 我们的阅读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利用已知去认识和理解未知。鼓励学生利用原文中的标题、图画、表格、文章的首尾段或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时还要训练他们对上情景的有意回忆, 为理解提供线索。对于在学生和作者共有知识圈内的知识可作简单提示, 而对他们未知的知识, 在传授同时鼓励他们平时多涉猎多积累,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这样才能为后面深层理解语篇打好基础。
二、分析语体结构, 形成框架模式
在教学中利用体裁分析, 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 又了解语篇的建构结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我们分析课文的体裁, 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宏观结构, 并使其在解读相同的体裁的语篇时能迁移使用所学的体裁知识。下面将选取在课文中出现最频繁的三种体裁来进行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掌握了它们, 就可以为学生们进一步读解其他体裁的作品 (如小说, 戏剧) 打下基础。
1. 记叙文体
为了进一步把握记叙文的叙事结构, 该叙事模式 (Narrative pattern) 是由六部分组成, 点题 (abstract) 、指向 (orientation) 、进展 (complicating action) 、评议 (evaluation) 、结局 (result or resolution) 、回应 (coda) 、 (转引黄国文) 高中英语课文中, 记叙文很多, 如The Necklace。在分析记叙文时,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表层的某些宏观特征并加以利用, 如记叙文中通常所拥有的人物链、时间链和行为链共同促进事件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The Necklace写了Machida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小故事, 看似Mathilde偶然地丢了项链, 其实作者是通过她来说明羡慕富有生活、追求虚荣会毁掉希望和青春这样一种思想内涵。因此在教这类记叙文的时就应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进行理解。
2. 描写文分析
描写, 就是用形象可感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物作具体的描绘、摹写, 让抽象的意义实感化, 平面的东西立体化, 静态的物体动态化, 无知的事物情意化, 空泛的东西具体化, 一般的对象典型化, 使人亲临其境, 如见如闻, 可触可掬。 (郑颐涛, 1986:168) 描写对象的多样化使得描写文可分成若干种, 如描写人的描写文、描写地点的描写文和描写事物的描写文等。如SEFCBOOK3 Canada-“The True North”高中英语描写文中, 时间线性结构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遍:如SEFCBOOK7 Unit A BIOGRAPHY OF ISAACASIMOV也有课文使用包含主题句的层次结构, 后面的句子便是对其所做的解说, 这样的层次结构使得课文条分清晰。
3. 说明文体
说明文是另一种常见的文体。它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的含义是解说事物, 阐明事理。它主要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 介绍某种操作的程序, 或解释某些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 自然现象等说明文包括数字说明文, 解释说明文, 举例说明文, 分类说明文, 分类说明文, 其中涉及了自然灾害, 医疗救护, 饮食文化, 环境保护, 词典, 实验报告、及广告都属于这类文体。如09年浙江卷阅读理解C篇是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电子鼻的发明。电子鼻是依据植物能通过发送特殊气味进行交流的原理制造的, 实验表明, 电子鼻不仅能区分正常和受损的植物叶片, 还能鉴定叶片受损原因:昆虫与疾病的侵入或机械的损伤。科学家认为电子鼻能快速检测病虫害, 有助植株生长。今后用于农业生产, 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Par1-2理论基础引出要说明的主题Para3E-nose是什么Para4 E-nose怎么运行Para5-6新产品E-nose测试过程和结果Para7 E-nose是否在将来投入市场推广。又如09年北京C篇, 研究表明房间的设计, 如天花板的高度, 室内外的景观以及灯光的选择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住者, 至于这种理论正确与否, 还得进一步验证。
三、突破话语分析, 剖析语篇信息
在剖析文体结构之后, 还要对文章用粘合手段进行剖析, 由于语篇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简单堆积, 而是一些意义相关联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目的, 所以语篇分析侧重于文章中句子和句子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 以及段落之间的思维逻辑方面与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它重视语言索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要借助语法手段、词汇衔接、逻辑关系寻找词与词、句与句、句与语篇的关系。在平常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学生找出一下相关的衔接如 (1) 所指、所指关系是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 它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汇, 本身不能做语义理解, 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找答案, 例如Nine in ten parents said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approach to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ir parent.从句意中理解that指代approach..比较所指一般可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表示, 比较对象在上下文中寻找, 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如same, similar, different。如Jack gets ten pounds a month for pocket money..Bob re-ceives similar amount. (读者必须在第一句中找到与similar相对应的内容, 才能理解第二句的意思 (2) 替代和省略替代指的是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同语, 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 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常用的替代词如下:one, so, not, do, it. (1) would you marry me?Yes, I do.省略, 为了使语言简洁, 人们常常把某些词省掉, 例如A;Ihaven’t finished the homework yet.B;well, you ought tohave (finished the homework) . (3) 连接是另一种显示句子之间的语言特征。主要表明一个句子或成分或从句之间的关系。平行, 对等或选择关系的连接词、表递加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解释关系。
四、重构同意语篇, 延伸理解能力
在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 我们不妨对语篇进行同义重构, 在学生通过启动相应的图式知识, 补充新的背景, 篇章和语言等信息, 从而拓宽自己的已有图式, 并建立高级图式, 但即使建立了高级的图式知识, 也未必就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 可以用再现、重现、创造三个层面上进行训练。在再现层面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回答问题或背诵段落, 也可以让学生用新单词造句, 在重现层面上,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者复述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口头评判作者观点, 也可以让他们用所学语篇的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师只有进一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时间按机会, 开展真实性语言交际活动,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内容并加以深化, 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13.高中英语语篇教学 篇十三
世纪桥·理论版 2010年第8期
摘要:思维模式是文化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英语和汉语在语篇结构上的不同,这可能会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构成一定的障碍,本文分析了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上的表现,进而指出语篇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思维模式;语篇;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句法等层面,而是要以语言为媒介多方面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对文化的熟悉也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思维模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语篇结构上,比如有的英语文章中明明没有太多的生词,可就是读起来很吃力,这种情况经常是因为学习者对西方思维模式的了解不足引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上的体现,以此来增强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语篇的认知,进而提高跨文化语篇交际的效率。
一、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表现
由于人类有着相同的大脑结构和机能,所以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孕育中西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却是截然不同的,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形成各有特点的思维模式。
总体来说,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地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习惯于把时间视为一条直线,强调一切行动要按照时间表开展,而东方人经常会不事先安排时间表,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做几件事,受到这种不同时间机制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是单向式的,而东方人的思维是多向式的;第二,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思维,习惯用概念解释事物,把事情抽象化,而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以经验为判断事物的基础,强调沟通,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概念;第三,西方文化的整体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概念,通常是将整体凌驾于个体至上,所以西方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以主体为中心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主客体融合的;第四,西方人擅长理性思维,强调逻辑性,注重分析和演绎,所以他们通常采取形式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强调感性和直觉,经常通过潜意识来了解事物,因此更注重辩证思维。
二、从思维差异看汉英语篇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体现某种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可以从语篇的句法和篇章上找到例证,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会因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而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的语篇多采取螺旋形结构而英语的语篇多采取线型结构
汉语的书面语受到中国人多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特点的影响,其表现形式经常是迂回曲折的。汉语语篇强调铺垫和渲染的重要性,经常会在语篇开始的位置花大量笔墨来介绍事情的起因和客观条件,进而逐步引出关键内容,所以汉语语篇一般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单向思维模式决定了英语语篇的线性特点,英语文章往往是一开始就直接点名主题,然后再深入展开。以汉语和英语的新闻报道为例,中文报刊上的新闻通常要先介绍事情的起因、发展等等,然后指出结果,而英语新闻一般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正题,把相对不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
(二)汉语的语篇具有具象性而英语的语篇具有抽象性
受到东方民族具象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语篇往往会采取比喻、象征等表达手段,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受到西方人抽象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语篇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定义、原理、法则等抽象的手段来说明具体事物。
(三)英汉语语篇在衔接方式上有差异
英语和汉语语篇在衔接方式上的差异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应当引起重视的。中国人主客体融合的辩证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其特点是依靠词序的变化、上下文和语境来连接文章各部分。汉语注重一种隐性的连贯,文章中较少使用连词,每个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弛,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句以名词构成,既无主语也无动词,但却传达了完整的意思,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西方民族的主体中心思维和逻辑思维习惯决定了英语语篇衔接的形合特点,英语注重用连接词来说明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结构严谨。英语中大量使用连词、分句或从句,注重语篇的显性衔接。
三、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关键点
完成对中西思维模式和汉英语篇特点的对比分析后,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种差异,让学生掌握语篇学习的规律,我们不妨从三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语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的语篇结构受到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而思维模式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必要而充分的文化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并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些方面,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会自觉发现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且会对这种差异在语篇中的表现产生共鸣,进而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构建语篇。
(二)从文章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英语的篇章结构,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地熟悉英语写作模式。英语的篇章通常是直线发展的,每篇文章中用以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主题段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前面,而每一段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也就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特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并且在英文写作中也要迎合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分析语言现象,注意语篇的意义连贯和形式连贯
英语语篇注重形合,为了完成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语篇中要大量使用过渡词语和连接词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掌握这些词语,理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理解全文,所以对连接词的熟悉有利于学习者建立完整的篇章意识,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大意大有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以及词汇现象,摸索英语文章遣词造句的习惯和技巧,注意文章的形式连贯。
思维模式对语篇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分析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培养学生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英语语篇,并且能在语言应用中构建符合西方思维方式的语篇,有效规避母语思维习惯带来的阅读和写作上的障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语篇交际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12-08
高中英语趣味教学浅析06-24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心得07-28
高中英语的教学反思08-01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式08-26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体会09-2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12-16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心得12-28
高中英语教学策略09-17
高中英语教学叙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