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研究论文 篇一
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
【摘 要】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从艰辛的高中步入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
研究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这次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辅之以网络调查手段,重点调查了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生恋爱的相关问题,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原因,解决对策
【作者】邱鹏徐星刁三维
【正文】
一、总概
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的 问卷中“你正在恋爱吗?”这一个问题上,“正在恋爱”的占35%,“从前从未恋爱过”的占43.3%。而且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是开放的,在“你觉得在大学里谈恋爱对双方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认为“弊大于利”的只占5%。诚然,恋爱对大学生心理成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性能量的重要途径;其次,恋爱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在次,恋爱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完善。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上恋爱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产生了众多消极影响,极大地危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1、恋爱行为的不成熟性
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在恋爱中,常显露出其不成熟性,根据我们问卷“你选择你的恋人的因素”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这说明西安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恋爱选择因素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健康的。但是不可否认,以“感觉”、“外貌”这类为主要选择因素的同学仍占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学生恋爱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另外,在“你对‘不问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恋爱态度的看法”这一问题上,“反对”的只占41.6%,而持“赞同”及“无所谓”态度的却占了58.4%。在“你觉得恋爱与婚姻挂钩吗?”这一问题上,认为恋爱与婚姻不能等同的竟然高达80%。这说明,我校学生在恋爱行为上往往只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把恋爱与婚姻联系起来,恋爱仅仅是为了现在的恋爱,至于以后怎样发展很少甚至并没有考虑,在校是恋人关系,毕业之后各奔东西,互不相欠。这种情况极易导致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针对这种“不成熟性”的行为,建议我们的大学生在一下两个方面加强努力:
①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志同道合,即在事业、理想、生活追求、品德、性情等方面大体一致,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树立共同目标,在共同努力中收获和谐的爱情。
②懂得爱情意味着责任。责任是恋爱的基石,大学生恋爱不能有短视行为,要懂得为对方负责,充分考虑两个人在一起的可能性,多为将来打算。责任体现着一个人道德修养,为对方
负责任,才说爱情的真谛。
2、恋爱动机的片面性
在“你想在大学里谈恋爱或者你在大学里谈恋爱最初动机是?”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占77%,“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占10%,“满
足好奇心”占8.3%。这说明我校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方面是比较健康的,但仍有不少人抱有
寻求精神寄托和满足好奇心的不良心理。经过我们的分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仍然
处于心理成长时期,自尊心过强,在与同学交往中不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形成心理闭锁;
二是因为不少人考入大学后失去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感到生活乏味。在这种
前提下产生的爱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冲动性,一旦日后寂寞感等感觉消失,“爱
情“会随之结束,这势必给自己,同时也给对方带来痛苦与不幸。
为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建议:
①正确了解恋爱与爱情,明白爱情即意味着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心理因素为不负责任
地恋爱
②扩大交际圈,交一些知心朋友。尤其是新生,这样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当心情烦躁或者压
抑时,可以向他们倾诉,有利于平静心情,使自己更加理智。
③树立远大的人更加标。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大大减少生活中的寂寞感,充分
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还会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伴侣,使爱情更加理想。
3、对性问题的困惑
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念虽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是国外“性自由”、“性解放”等思想
观念也逐步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在理智与感情面前不知所措。在“你能接受婚前性行为
吗?”的问卷调查结果中,“绝对不能”占31.7%,“别人可以,自己不行”占25%,“ 不
清楚,视情况而定”占40%,“完全可以,没什么大不了的”占3.3%。而网上调查结果却
分别是:4%、8%、55%、33%。这充分显示在我校及其他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具有
较大的迷惑与徘徊。
经研究及调查发现,热恋中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①沐浴爱河,情不自禁。大学生心心理及生理都已走向成熟,再加之年青人的冲动,很容易
偷吃禁果。
②为了牢固恋爱关系。为了了解自己所爱的人而发生性关系,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表现。爱
情往往可以在性爱中得到升华。肌肤相亲,两个人同时会体验到水乳交融的亲密和愉悦,从
而感到更需要对方。
③好奇心所致。好奇心是万事活动的源头,对异性的好奇及对性的好奇,促使大学生希望用
实际活动来体验及实践一下。
④希望与对方结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对未来很有把握的人身上,他们相信可以通过彼此以
身相许来达成一种责任的共识,这就是社会上很流行的“试婚”。
但是,爱情是圣洁的,并不需要在婚前迫切确立性关系,为了对对方的爱负责。当代大学生
应该放弃许多自己的欲望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使彼此在爱和信任中成长,在婚姻的祝福中享
受永远相爱。所以必须用理智来平息热恋中的性冲动。重要的是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认识权利和责任。性成熟后有满足性欲的权利,但不要忘记随之而来的社会和家庭责
任。年轻女性要履行为人妻母的责任,年轻男性要履行为人夫父的责任,大学生阶段显然不
可能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
②培养两性正常的交往。事实说明,异性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是由于男女青年双方缺乏共
同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所引起的,有了健康的社会交往,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
可以解除男女之间交往必然发展到性行为的错误观念。
③性观念的升华。文明社会中性活动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
性是构成人类精神文明和精神需要的一部分,已经渗透交融到工作、读书、运动等领域,这
就是性的升华作用。如果把性仅仅看成需要的满足,就会使人类退化到动物领域。
④学好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在内的性知识。养成一种良好的性适应和性
控制能力,防止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杯某些错误观念左右,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
4、情感依赖较重,承受能力较弱。
在“你认为你的爱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问题上,结果显示如图所示:
图表显示,大学生恋爱面临的问题具有广泛性、繁杂性等特点。这些问题极易导致恋爱破产。
我们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恋爱一旦受挫,有的失去信心,有的放弃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有的从此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可喜的是在“如
果当你的爱情失败之后,你的做法是什么?”一题中,结果显示61.7%会“不成恋人成朋友”,31.7%会“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然而仍有5%的表示会“再找一个,抚平创伤”这种
做法。虽然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仍有“再找一个”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发奋学习”
虽是一个较好的排遣方法,但是否只是暂时掩盖,将来会不会出现问题也是个未知数。因此,解决好大学生恋爱受挫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几个应对大学生恋爱受挫的方案,供大学生参考:
其一,不妨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失恋的原因。找出失恋的原因至少可以让你在理智上能够接受
这个事实,不能只看到失败,更要看到失败的真正意义,最起码可以为下次恋爱提供 借鉴。
其二,失恋后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减轻这种痛苦。可以找一个要好的朋友,把心中
积聚的忧伤全说出来,心情会轻松不少。同时不要封闭自己,生活中还有很多别的女性,以
前沉浸于恋爱可能忽略了她们的存在,现在可以试着将自己的感情转移一下。
其三,坦然面对挫折。我们必须理智地接受“得失互济”的观念,应该知道,世界上有很多
事,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同时,我们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一旦某件事情已成定局,暂时无法改变时,应该挥挥手,把它轻轻放在一边。
其四,积极寻找自身优点。失恋不是一种耻辱,更不是无能的体现。寻找自身的优点可以增
强自信心,确认自己的人生价值,尽快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还可以把精力转移到
你的优点和爱好方面,如打篮球、唱歌等。
5.畸形恋爱心理普遍存在。由于大学生的婚恋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是社会经验还是个人阅
历都比较缺乏,加上社会大变革的潮流冲击以及外来思潮的不断渗透,由此交织碰撞出多元
化的恋爱价值取向,其中难免有个别大学生痛苦地挣扎在畸形恋的旋涡中难以自拔。在“你
经历过以下哪种类型的恋爱”这一问题统计中,出现以下结果:
图表显示,“暗恋”存在最为普遍,其次是“三角恋”和“网恋”。这说明我校畸形恋爱现象
已比较严重。下面将针对几个重点存在问题加以阐述。
(1)暗恋。暗恋又称单恋,具体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曾经热恋的情侣因某种原因,一
方感情发生变故,而另一方仍留恋旧情,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第二种是得不到回报的单向恋,就是一方已向另一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却没有被对方所接受,但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感
情的纠缠,希望通过种种努力来争取对方的爱心;第三种是对方毫无察觉,而自己已深深爱
上了,但又羞于表达。
暗恋固然能体验到一种快乐,但更多的感受是痛苦。那么如何走出暗恋的误区呢?
第一,主动了解对方的态度。钟情的一方应主动采取行动了解对方的一些重要情况和对方对
你的态度。弄清楚这些情况后再根据可能性大小来做决定。
第二,勇敢地向对方求爱。与其让这种相思之苦放在心中煎熬,还不如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对
方表明心迹。
第三,自我解脱,激流勇退。一旦真的被拒绝,虽然痛苦,但也值得庆幸,俗话说“长痛不
如短痛”,爱情是双方感情的付出,知道了对方不爱你,如果还继续单相思的话,与其说是
痴情,还不如说是心理不健康。
第四,及时释放郁积的能量。你可以经常与好友交流,或许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和点拨,不至于长时间闷在心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畸形念头。如果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伙伴,还可以
求助于心理辅导老师。
第五,不要盲目再次恋爱。为了摆脱单相思之苦,而寻求一个自己不爱的异性相爱,这种做
法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慢慢会被另一种痛苦折磨。
(2)三角恋。三角恋是指一个女子(男子)同时与两个男子(女子)建立恋爱关系。造成三角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难以抉择,大学生心理上未完全成熟,无论放弃哪一个都
觉得割舍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至于越发难以决定谁去谁留;第二,爱情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感到一开始就确定一个,成功率未免太小,于是自作聪明,抱着“广种薄收”的动机,到处留情;第三,虚荣心理作怪,利用多脚恋爱,显示身价不凡;第四,贪婪心理作梗,“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第五,玩弄异性感情。
三角恋爱贻害无穷,不但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引发恶性事件,更 不会对自己的爱情
有什么好处。若已陷入三角恋纠葛,那就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三角恋的中心人物常想如果能将两个人的长处合二为一就好了,只可惜不可能。鱼与熊掌只可选其一,是无法回避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要求爱人成为心中理
想的形象,而应在于两人之间的心灵相通。
第二,比较权衡,果断抉择。如果你处于三角恋关系中,同时爱着两个人,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比较、权衡、然后果断抉择。当你选定了其中的一位,从此就必须将全部的爱情献给他
(她),而对另一位则必须忍痛割爱,明确中断恋爱关系,切不可藕断丝连。在必要的交往
中,言谈举止要有分寸,不能显得过分亲近。
第三,理智自控,和平解决。一般情况下,当三角恋的两个副角知道事实真相后,绝不会善
罢甘休,嫉妒心理可能促使其发生过激的行为。明智的方法是彼此之间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副角们都属于受害者,关键是主角的态度,与主角理论并心平气和解决,才是正道。另
外,作为其中一个竞争者,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应豁达大度,不应粗鲁无礼。
第四,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如果你的人品、学识、能力还不及对手,这是就应该有牺牲精
神。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应赶快悬崖勒马,退出漩涡,这并不
是无能,而是明智。
第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必须好言好语,好心好意的做主角的思想工作。客观、全
面地分析目前状况的根源、矛盾的焦点及危害,使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产生一种恐
惧感和责任感。切忌感情用事,与主角闹矛盾甚至一刀两断。
(3)网恋。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得人开始上网。不少青年在在网上认识
了谈得投机的异性朋友,就如痴如醉的泡在网上,开始了他们“两情一线牵”的网上恋爱。
我校网恋所占比重较低,但网络作为新事物,具有发展性,因此网恋问题不可小看。
据我们研究,网恋的存在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在生活压力日益加重的现代社会,人们渴
望宣泄自己的情感,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不用彼此面对,一向含蓄
内敛的人们可以更加大胆热烈的表达爱情。其次,网上爱情似乎更符合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
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相比,网恋不需要考虑房子、收入、家庭背景等现实因素。
然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与现实隔离世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网络交流只是人们交
流的一个新手段,但绝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网友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溺于网上
虚拟的境界,合理把握虚拟网络在显示生活中的比重,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网上的朋友,让爱
情从网恋走向现实。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恋爱存在的问题,以及经过研究学习提出的解决方案。
【致谢】在本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在张萌物教授的指导下,刁三维在撰写、邱鹏在审稿
及修改、徐星在意见建议、校图书馆在提供有关资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及贡献,在此表示
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王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贾晓明,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伍自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朱宝萍,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邹彬,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郑涌,黄希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恋爱心理》,陶国富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培养》,高雅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8
【附件】《大学生恋爱调查表》附后
大学生恋爱调查表
同学你好,麻烦你现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请你花几分钟的时间如实填上以
下信息,谢谢你的合作!
你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 ____年级:
1、你正在恋爱吗?
A、正在恋爱中B、没有恋爱
2、请你用排序法来标明你选择你的恋人的因素
A、外貌B、学历C、人品D、地位E、金钱F、性格G、感觉H、星
座
3、你想在大学里谈恋爱或者你在大学里谈恋爱最初动机是?
A、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满足虚荣心
B、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
C、对方追求激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绝
D、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E、满足好奇心
4、就大学生谈恋爱对自身的影响,你怎么看?
A、恋爱令学习、生活更有动力B、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
C、只有“两人”的世界,脱离集体D、影响正常的同学交往E、因人
而异
5、你对 “不问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恋爱态度的看法是
A、赞同B、反对C、无所谓
6、你觉得恋爱对恋爱双方的影响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利弊相当
7、你觉得在大学里谈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挂钩吗?
A、恋爱与婚姻二者不能等同B、婚姻可以没有恋爱C、恋爱必然走向婚
姻
8、如果当恋爱失败时,你的做法会是?
A、不成恋人成朋友B、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
C、再找一个,抚平创伤D、报复对方E、悲观厌世
9、你能接受婚前性行为吗?
A、绝对不能B、别人可以,自己不行
C、不清楚,视情况而定D、完全可以,没什么大不了的10、你父母对大学爱情的态度是
A、强烈反对B、不赞成C、无所谓D、支持
11、你认为你的爱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双方长久生厌B、太过熟悉,丧失激情C、毕业后各奔东西,难在一起D、面临较大经济压力E、面临家人朋友等各方压力F、影响学习,精力不够G、其它:
12、你经历过以下哪种类型的恋爱?(可多选)
A、暗恋B、三角恋C、网恋D、师生恋E、同性
恋
13、你以往的恋爱周期是
A、从未恋爱过B、半年以下C、半年到一年D、一年到两年E、两年
以上
14、如果你对大学生恋爱有什么看法,或有什么想法想表达,请写在下面。
15、我的五条恋人标准:
感谢大家花费宝贵时间填写完这份问卷!
2.大学生研究论文 篇二
一、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全面实施团组织进社团
团支部是共青团的一个基层组织, 是实现共青团联系学生、团结学生和教育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艺术社团中建立团支部, 构建新的社团组织模式, 可以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减少工作的盲点, 建设一个符合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所需要的社团教育体系。
1. 机构设立。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 在校社团部建立团总支, 在学生艺术社团建立团支部, 在艺术团团支部下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团小组组长。团总支书记由指导社团工作的团委老师担任, 艺术团团支部书记由艺术团团长担任, 团支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由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 团小组组长由各艺术门类艺术修养较高的同学担任。团小组组长对宣传委员、组织委员负责, 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对团支部书记负责, 团支部书记对团总支书记负责。
2. 岗位职责。
(1) 艺术团团支书。和学校党团工作保持高度一致, 做好艺术团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达和实施社团团总支关于艺术团的各项指导方针;负责艺术社团团支部日常工作的计划、实施和总结;负责艺术团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2) 艺术团组织委员。审核艺术团经费使用情况, 管理团内固定资产;组织艺术团开展各项排练和演出活动;负责人事管理, 对各团小组成员定期进行考评、纳新和申退工作。 (3) 艺术团宣传委员。承担与艺术社团活动有关的宣传工作;传达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组织团支部成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内对外宣传活动, 负责联系对外活动交流及商业演出。 (4) 艺术团团小组组长。负责各小组日常管理和排练;在本小组发挥文艺骨干和艺术指导的作用。
3. 自身建设。
每个团员都具备“一个团籍”和“两种身份”, 即每个团员只在班级团支部中进行团员注册, 不在社团重复注册团籍。团费纳入各班团支部收缴, 不在社团中重复收缴团费。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团组织进社团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团组织进社团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教育和引导,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走入社团。因此,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也是团组织进社团后应该做的首要工作。艺术团团支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团员进行不同形式、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1. 节目选择。
可选择主题向上, 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进行排练和演出。如弘扬主旋律的歌曲、反映大学生青春风貌的舞蹈、歌颂伟大祖国的曲艺作品等, 于潜移默化中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感染和教育青年团员。
2. 演出主题。
结合一些传统的、具有一定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节日, 开展专场主题演出。如开展“庆周庆文艺晚会”、“庆五一、迎五四”青年联欢会、“一二·九合唱比赛”文艺晚会等。无论是演出的艺术团团员, 还是观看的观众, 都将会从这些鲜明的主题演出中到得理想和信念的升华。
3. 面向群体。
选择一定的特殊群体做为艺术团演出的对象, 如深入老人院、福利院为弱势群体演出, 赴贫困地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等。面临那些需要温暖、需要精神食粮的人群, 艺术团的团员将在一次次真挚的交流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4. 活动性质。
高校学生艺术团承担着各种各样的演出, 如任务性演出、交流性演出、商业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等。在众多的活动中, 除了必要的艺术团发展需要的演出外, 团支部还要加强联系和组织公益性演出, 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以实际行动来传播文化、回报社会。
三、加强艺术社团管理, 充分发挥团组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职能
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育人功能, 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规范和提高社团管理水平, 做到把握全局、完善制度、练好内功、突出特色。
1. 把握全局。
在决策方面要根据党政方针政策、时代主题, 校园文化主流来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 使艺术社团真正服务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对外协调方面, 应力求取得上级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为社团运作和发展争取和分配资金;加强外联, 促进与兄弟院校、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 开阔团员视野;开展全面协调, 加强部门和学校内部交流。
2. 完善制度。
制订一套详尽、严密、可操作性强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 是加强社团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艺术团管理应做到规范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总则:包括学生艺术团的宗旨和任务。 (2) 机构组成及职责:包括艺术团的机构设立和部门职责。 (3) 成员:包括艺术团团员应具备的条件、入团程序和团员的义务。 (4) 日常管理:包括人事管理、活动的申报和审批、经费管理、纪律要求、训练制度、团员奖惩、固定资产和场地管理等。
3. 练好内功。
大学生艺术团的业务水平和艺术水准是衡量一个艺术社团质量的主要标准。在专业指导方面, 应聘请专家担任艺术顾问和指导, 排练和积累一批符合时代特征、艺术水准较高、反映高校学子风貌的艺术作品。用优秀的团风、精湛的技艺、优秀的作品去感染别人、升华自己。
4. 突出特色。
许多成功的大学生艺术社团都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如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团的民乐乐团成立了民乐团二线队伍和民乐学习班, 培养了阶梯队员, 还为提高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作成了贡献。西北师大学生艺术团团员不仅担任了各类演出活动, 还承担了学校《管乐队训练》、《合唱》、《舞蹈》等选修课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等。这些社团因其特色而更有生命力, 这也使社团的未来得以长足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和引导, 让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教育青年的阵地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 其在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艺术社团绝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为演出而演出, 必须在校团委的教育和引导下, 将艺术团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 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相结合。
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和团组织进社团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学生艺术团必然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绽放在高校学生教育的美丽蓝图上。
参考文献
[1]曾照烨, 王凌彬.高校学生干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 .
[2]王革.集成与创新——新时期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11) .
3.大学生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01-03
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具有世界眼光的合格公民至关重要。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也相应地成为“显学”。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90年代获得发展,2000年后进入研究的快车道。21世纪以来,虽然研究内容从根本上与前面几个时期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仍然集中于公民教育目标建构研究、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研究及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这几方面,但这一阶段公民教育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前几个时期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体现出研究的新颖性与突破性,即公民教育目标建构研究视野的全球化、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研究的融合化、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研究的多元化及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的纵深化。
一、公民教育建构目标研究及研究视野的全球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普世价值观的接受,公民教育目标建构应着眼于现代化和世界化(全球化)的看法浮出地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研究视野更为阔大。有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公民教育的意义,不但承认公民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还强调公民教育的终极性意义,其认为公民教育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将公民教育的意义上升到“整体社会改造”的高度。[1]面对公民教育目标的建构,有学者提出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2]将世界公民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摆脱了前期公民教育研究中民族、族群与国别的拘囿,将研究的视点聚焦于整个人类及文化,这无疑是对前期研究的一种超越。有的学者看到了以民族国家为背景的现代公民教育受到的挑战,转而将立论定位于全球公民教育,并梳理了全球公民教育萌芽、确立和发展的三个时期。[3]从现代性这个核心概念出发,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应该站在人类的高度,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普遍标准来思考问题,培育具有人类视野的世界公民。[4]可以说,这一阶段,公民教育研究视野顺应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将以往的公民教育的建构目标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二、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研究及研究观点的融合化
在公民教育的研究中,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贯穿公民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阶段,前期研究中曾出现的“从属论”(公民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替代论”(公民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成为彼此论辩的焦点,“从属论”与“替代论”相继衰落。在讨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时,强调公民教育应该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认识到了公民教育的独立性及重要意义,而前期认为公民教育应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也逐渐接受了现实教育体制拥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制约这一现实。在此情况下,学界发生了观点的转向,既认可思政政治教育存在的长远性与现实性,又认可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有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下的产物:公民教育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之上,并完全地依凭社会公共空间;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育于整体性的社会结构之中”,强调两者的和而不同,各取所长。[5]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二者具有质的同一性。公民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扭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的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视阈”。[6]有学者以未来人才发展的视角,提出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世界的教育发展步伐,在无法撼动现有思想政治课地位的情况下,对现有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进行扩容。“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担负起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7]还有学者指出,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转变,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革命性转型则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实现向‘公民教育的转轨,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8]对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异中见同,认为“无论其广义是指国家开展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是特指西方国家对其公民进行的教育,‘公民教育都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9]其希望通过以“意识形态性”这个关键词打通二者的关系。应该说,21世纪以来,学界向现实的妥协造就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渐趋融合化。
三、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研究及研究的多元化
公民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对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的探讨,路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关于如何构建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不少学者引入了港台及国外的经验。有学者引入了香港的“参与式公民学习”的理念,认为“参与式公民学习”对公民教育的意义表现在“智性的理解、公民参与能力、公民态度和直接的公民参与四个方面”。[10]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放在了公共生活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推进上,认为公共生活对公民教育具有四个维度的功能,即“对话和理解的功能、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反思与批判的功能、理性与行动的功能”。他们认为这四个维度的功能分别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11] “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激活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锻炼公共实践能力,唤起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照,促进他们对公共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命境界,乃是开启学校公共生活、展开学校公民教育的根本着眼点之所在。”[12]
有学者提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公民意识与提升公民行为能力相结合;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具体而言,实现大学生公民教育可以有四个新途径:“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增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系统性;三是以和谐校园为载体,营造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氛围;四是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13]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应该注重“四个结合”,即“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应注重制度性严格约束与公民自教自律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承担者应注重党和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专职队伍与民间组织相结合。”[14]
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公民教育要厘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制衡与遵约的关系、内容教育与对象教育的关系”,公民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公民选举、法律课堂、道德课程、民主法治课、罢免案”[15],在公民教育的路径建构中,应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的学者提出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构筑,形成系统的公民教育网络。其中,家庭公民教育是基础,学校公民教育是主渠道,社会公民教育则是前两者的延伸和补充”。[16]
四、公民教育比较研究及研究的纵深化
公民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舶来品。从公民教育被引入中国起,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一直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在前期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美、德、法、澳等国家,主要为翻译介绍这些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况。21世纪以来,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呈现出纵深化的态势,研究的立意开掘更深,历史纵深感更强。这个阶段公民教育研究突出表现在研究视点向历史纵深的推进及人文主义的转向。
不少学者把研究的眼光投向历史,寻求公民教育的历史勾连。有学者探讨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认为“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勾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启迪了一大批欧美教育家,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7]有学者从卢梭的思想体系入手,探讨了卢梭公民教育方案对启蒙运动的反思,认为其“公民教育方案以自然和公民美德作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准则,尝试以自然人为起点,完成对爱国公民的塑造”。[18]有学者研究了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认为其是“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英国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相结合的产物”。[19]
有学者探讨了日本在从传统往现代转型过程中“公民教育所带来的‘人的自我精神的近代转型”[20],对日本的“全球公民教育”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试图厘清日本‘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论脉络,分析其理论争鸣状态的原因及其特征”。[21]
这一阶段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理论的开掘。有的学者讨论了美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生存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基本特征”。[22]有学者引入了加拿大独特的公民教育理念——文化间性主义,剖析了该国公民教育实施路径的三大方面,即“法语教育、历史教育和文化间性教育”。[23]有学者讨论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演进,认为美国“在第一次现代化走向成熟的时期,‘公民摆脱了单一的‘道德人形象,成为公共生活中的主流身份制度。在这种社会新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公民教育实现了制度化”。[24]
[ 参 考 文 献 ]
[1]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497-503.
[2] 冯建军.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J].教育学报,2011(3):36-38.
[3] 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0(3):66-68.
[4] 王啸.论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J].全球教育展望,2010(8):24-29.
[5] 叶方兴,孙其昂.公民教育能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1(1):134-138.
[6] 黄平.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38-40.
[7] 刘灵光,谭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公民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0):130-132.
[8] 戴回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阙如和补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44-46.
[9] 武东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07-111.
[10] 王世伟,黄崴.参与式公民学习——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87-92.
[11] 叶飞.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与公民教育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
[12] 刘铁芳.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动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3-11.
[13] 徐志远,崔蕤.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10-12.
[14] 龙静云.论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四个结合”[J].道德与文明,2010(1):97-100.
[15] 王英杰,臧宏.论现实维度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40-42.
[16] 班红娟.中国公民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新视野,2012(4):106-108.
[17]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6):44-46.
[18] 戴晓光.公民教育方案与卢梭的启蒙之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3):25-33.
[19] 王兆璟,刘莉.论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5-257.
[20] 官文娜.近代日本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改造——明治时代的风俗改造、公德简历和公民教育[J].开放时代,2011(8):97-110.
[21] 姜英敏,于帆.日本“全球公民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72-76.
[22] 卢丽华,姜俊和.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模式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1):104-109.
[23] 范薇薇,饶从满.当代加拿大魁北克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施途径探析[J].教育科学,2010(6):86-90.
[24] 付轶男.美国公民教育的萌芽及其功能初建——以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121-127.
4.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篇四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南宁建成,广西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难、就业能力有待提升等[1]。这给广西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虽然如此,但也只有那些经历过激烈竞争、多重挑战后的人才能成功获取就业岗位。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一实际情况发展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感慨就业难,难于上青天,但对此也很无奈。高校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自从改革了大学生就业体制和大规模扩招高校大学生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始进行了研究。郑晓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的能够选择满意的工作、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能施展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
3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研究
调查后发现: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注重其给单位带来利润的能力,对于面试者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无法在面试中直观考查出的能力重视度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提高自身实力中出现偏差。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政策让许多青年接受更多教育,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越来越难;所以他们认为赢得一次面试比拥有在日后工作中给自己升值的能力更加重要。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型又叫心高气傲型,他们缺乏奉献进取精神,自我主义强大,但并没有核心能力。近几年来,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成为就业单位考核的重要项目。许多招聘方会通过实践或兼职经历来评估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以及具备的潜力[4]。
3.2 社会实际需求为了了解广西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笔者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对广西区主要城市各类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实践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两大类,其中包括沟通交际能力、组织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就业单位不看重的是学历和各类证书,因为这代表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调查,被众多公司公认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业力同样属于个人技能和素质范畴,基本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心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等八个方面[5]。由此可知,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实践和经验。
3.3 两者差距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源于市场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表现在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时,把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对象,因为在就业单位看来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超过64.5%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并不理想,其中比例较高的是社交能力,但也只为51.4%,而沟通能力为47.5%、组织策划执行能力为40%、团队协作能力仅为31%,由此可知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未得到满足。
其次,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欣赏综合型人才(“竖”表示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6],这类人能突破专业知识层面,掌握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给就业单位带来极大价值,也给自身带来极大上升空间。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62.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以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多半以上的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视容易造成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就业单位需求。 4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认知欠缺 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出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专业知识水平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不容否认,许多就业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翻译类、医学类、艺术类以及技术工人等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这类岗位仅有约13%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对口,这说明了大学生没有好好掌握自身重要的技能。
4.2 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未能及时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人才类型不符合社会需求。绝大部分就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创新、实践和适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均衡,总体能力不能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
4.3 高校应做好用人单位的反馈工作 高校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得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也是解决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矛盾的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建立与维持产业界的双向互动关系。而经调查发现广西不到一半的高校做到了收集就业单位和校友等的反馈工作。根据我们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4%的大学生通过校园内招聘会上了解到招聘信息,36%是通过网络、中介等了解招聘信息,20%是通过人才市场了解招聘信息,而10%是通过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就业。数据表明,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落后市场需求一大截。
5 缓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建议
5.1 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培养一体化。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身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应适时地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放远些,动态把握就业机会扩大自己的就业面[7]。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发展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5.2 高校应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培养方案 高校是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枢纽,培养适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首先,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市场化。其次,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支持和维护相应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5.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篇五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第一章、大学消费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由虚荣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费在蔓延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潜移默化下,不管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处处互相比较,一味追求虚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机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购买的前夕, 大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 谁谁都有了, 我也要去买。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那些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有些甚至为了满足欲望借钱消费。
(二)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但当代大学生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其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其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正是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二章 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在带给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不正风也侵入到校园,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使大学生对“节俭”美德淡化,造成消费伦理的扭曲,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抛弃了。
(二)媒体广告的诱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也瞄准公众,不停的围绕消费旋转。加之今天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它凭借艺术化和魅力化的宣传鼓动,也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
二、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客观上使得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生活费用和物质保证。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他们不去考虑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鼓励子女奢侈花费,帮助子女树立名牌意识。他们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盲目的支持和溺爱心态在客观上助长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
三、校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无从谈起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集体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思想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容易受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费,产生错误的消费伦理。
四、个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理
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大学校园里攀比成风,就是因为爱慕虚荣。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良好,他们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无形中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同学本身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拥有高档的学习用品或者高档的时装、手机等,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所以出现了攀比消费。盲目的攀比消费,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严重的也会酿成不良的后果。
(二)个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是把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确的消费伦理带到生活中,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一、发挥舆论传媒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广告内容、广告真实性的评估,那些具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对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把好质量关、内容关,坚决杜绝带有暴力和拜金倾向的低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
(二)加大大众传媒正面宣传
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消费道德教育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广、形式生动灵活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子女在外读大学,尽管离家,离父母很远,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距离而暂停对子女的监管,相反,应该随时关注。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对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资金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转伦理关怀重心
在中国家庭中,伦理关怀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身上。当然家庭的消费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所以,随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也造成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智。因此,家长不能只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也应该让子女了解父母的苦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需要回报父母。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这种伦理关怀的互动中成熟、长大,才能从心灵深处体谅父母,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
三、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消费伦理方面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倡导感恩教育
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里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就会将这种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回报他人和社会。要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等,让他们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要让大学生看到,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一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父母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规范, 只有通过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自觉履行。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伦理,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发挥自身的主动精神;第二, 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并逐渐使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
(二)加强自身消费责任意识
6.大学生优秀典型作用研究 篇六
许 海 峰
相 征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提 要:抓好用好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领激励,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研究在大学生中树立并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明确树立大学生优秀典型的意义和作用,探索树立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具体方法,对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构建新格局,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优秀典型 作用研究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肩负着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就业局面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秉承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在大学
生中树立并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对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构建新格局,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优秀典型的精神动力
抓好用好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领激励,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注重用榜样的力量来唤起民众。他指出: “不仅要树立先进人物的光荣感,而且要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去武装所有的人,以先进促后进,共同提高,做到经济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结合。”在列宁的提倡下,苏联树立起“模范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等典型,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都起而响应,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次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群众爱戴的先进典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为引领大学生塑成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教育和生活中自强、自立,尽心竭力,争创一流业绩;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成效。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先进典型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典型的示范性作用。言传不如身教。用大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典型事例教育身边的人,其所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其他组织和个人所不可替代的。比如“第三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黑龙江省十佳大学生获得者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刘玉秀同学就是普通的大学生中的一员,平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多大的丰功伟绩,但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踏实地奉献着自己青春的热情,专业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却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和奉献于社会,利用假期的时间走访了多个市、县的村屯和贫困山区,完成了《构建和谐村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篇近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为山西临汾市传染病院的艾滋病患者志愿服务,在该院“红丝带小学”(艾滋病患童)进行义务支教,默默无闻,于平凡之中现真情,在学习之中见奉献。她的行为,带给广大大学生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广大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迪都非常直接,其情感震撼和思想净化作用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鲜明的指导性作用。“一个典型一面旗帜”。先进典型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因为它代表着时代前进、发展的方向。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刻苦专研、勤奋朴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向上精神,服务社会、尽心竭力的奉献情怀,团结同学、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都将成为高校广大大学生努力学习的标尺和为人做事的准则,并将转化为积极投身于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以及奉献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现实的学生管理及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性作用。刘玉秀所在的班级同学团结一心,学习气氛浓厚,所在的团支部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
3、现实的长效性作用。
先进典型的树立既是立足于当前,又是着眼于将来,是一种精神的旗帜,是一个群体的楷模。先进典型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备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摒弃。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对照这些先进典型,解读其精神实质,既能时常探察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可以以典型经验为基础,探索建立起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为培养具有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思想觉悟高,具有创新精神及奉献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树立大学生优秀典型工作的现状分析 “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各级党团组织应该重点把握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
先进典型代表着一个班级、一个学院、一个领域的工作的最高境界,一个集体先进典型数量的多少、典型水平的高低往往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尺度。
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看,在选树典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选树典型的意识和氛围不够浓厚,不善于在平时工作中及时发现典型,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培育和推广典型。
2、选树的先进典型标准不够高、不够过硬,拿不出去。
3、个别基层组织树立的典型仅仅局限于同学关系好、社会活动能力强,往往思想性不够高,缺乏特色,典型应具有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性作用显现不出来。
4、个别基层组织选树的典型总体效果不错,但一些基础性工作跟不上,个别的甚至还比不上一般同学,经不起检验。
5、先进典型树立以后,相应的宣传、舆论氛围不够浓厚,相应的典型示范作用的总结以及选树典性工作的总结做得不够。
三、树立大学生优秀典型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充分认识树立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意义。
一是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典型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典型来推动党和人民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党实现领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党和人民的各项工作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和示范力量。社会需要楷模,青少年需要榜样。崇尚英雄,学习模范也是中国传统的一大文化特色。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好典型的作用,产生的社会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我们曾涌现出了无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思想内容、崭新精神风貌,坚实群众基础,折射出高尚的人生之光的先进青少年典型。象抗美援朝时期的黄继光、罗盛教,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改革开放后的张海迪、陈章良、赖宁。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进取,奉献社会,为不同时期的青少年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奉献社会作出了榜样。树立典型,形成典型群体,必将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变典型效应为社会效应。
二是要充分认识选树典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选树典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顺应时代,反映方向、预示未来,体现规律,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系统的工作水平,我们的工作水平要靠典型去体现,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大发展要靠典型去促进。总结、提炼、宣传好典型工作经验,就能为全局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抓典型的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党团组织上下形成抓典型的共识。
2、注意挖掘和培育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大学生先进典型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不是一时一事造出来的,除了他们自身努力因素外,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发现和培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党团组织要把发现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日常工作范围。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准确掌握基层班级、团支部的总体情况和各个班级、团支部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潜在的但目前尚未被发现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在选树典型中,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真正选出一批素质高、叫得响、过得硬、代表性强、同学公认,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又经得住时间、实践和学习、工作考验的先进典型。
3、加大对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养力度。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一经发现,学生工作的各级组织要给予重点关注,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便于随时掌握情况,同时对典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补充,不搞终身制。要采取多种方式,搞好重点培养。要经常深入到先进典型的班级或同学中开展日常工作指导,进行跟踪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此项工作完善发展规划,理清工作思路,健全规章制度,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对学生先进典型在其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排除后顾之忧。要做到政治上多引导,专业课学习上多促进,声誉上多维护,生活上多关心,促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和深化。要及时总结提炼先进典型的好作法好经验,探索先进典型的成长规律,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要及时通过班会或团活召开经验交流会、观摩会、座谈会等,加强先进典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要大张旗鼓地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加强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切实克服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只做不说”的问题,不但要说,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说,大张旗鼓地说。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及不同渠道,大力宣传报道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使先进典型事迹在大学生中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不但要在本班、本年级、本专业大张旗鼓地宣传,还要及时向学校以及上级党团组织推广有特点的典型;既要积极向上级组织部门推介本院典型,还要主动与宣传部门联系,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先进典型所在的学院及学校的知名度。
5、落实对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推广措施。
树立典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全局的工作。利用大学生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效应,可以激发大学生群体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推向深入。
总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党团组织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积极探索创新载体,构建展示先进典型风范的平台。要有计划地组织向大学生先进典型学习以及组织大学生先进典型巡回演讲等,让广大学生和学生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联系实际见行动,使大学生和学生干部接受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要有组织地开展以学先进、赶先进为主要内容的“比学赶帮超”活动,用典型促进工作,以典型带动发展,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深化典型带动的实际效果,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及学生群体成为先进典型。要积极开展先进典型“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通过先进带后进,使帮扶对象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要及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② 于珊珊,在感恩中奋发进取,在实践中回报社会——记东农社会实践优秀先锋刘宇秀 《东农学子》(2007年第14期)
③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http:///2006-07-13 00:07:00;
④胡锦涛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的讲话[2007年9月18日] 作者:WebAdmin 日期:2007-9-29 11:04:37 http://61.183.129.163/dw/article.aspx?id=26 Researches on functions of outstanding typic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bstract:
It is not only a good tradition for our party, but also a leadership art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word to stress and use the typical case effectively through setting an example,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in order to promoting the overall work.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s in new situation.We must set up and promote powerfully the typical case, make clear its significances and functions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s and functions for grasping firmly the new situation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level, building up the new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focalization, actual effect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work for the students’ ideology.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Outstanding model
Function research
作者简介:许海峰(1962—),男,黑龙江人,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7.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篇七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
(一)客观原因
1. 网络自身吸引力
互联网具有这些特性:(1)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信息量大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认知需要;(2)互联网交往的开放性与无限性适应了大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的需要。网上交往打破了地域、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因素的限制, 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3)网络的虚拟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稳定、安全、受保护的需要, 他们在网络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等的约束;尝试各种新事物, 体验各种情感, 免除了受到惩罚的恐惧和焦虑,使他们暂时忘掉现实中的种种不愉快;(4)网络的平等性满足了大学生尊重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在心理上、精神上独立, 希望他人能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对他们来说,他们希望得到是自己被别人认可,有独立的成就,因此往往当他们在现实中碰壁的时候就转向网络,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认可。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对网络形成依赖,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对网吧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我国无证和证照不全的网吧占总数的30%, 有的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网吧的通宵开放一直受到谴责却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理,许多网吧为了获取纯粹的经济利益,无视国家规定,根本不考虑网民的健康,甚至提供上网、吃饭、睡觉等“一条龙”服务;有些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非常淡薄,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淫秽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外界的诱惑通常无法抗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经专家研究发现,患网瘾的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属独生子女的比较多, 他们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 有很强的优越感, 很难摆脱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少学生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实际动手能力差,不善合群等现象。同时,由于家长对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期望值过高,甚至会达到不顾客观现实的地步,这会使他们一方面感到父母对自己过度关心, 一方面感到恐慌和焦虑,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僵化,使他们体会不到人间温情,为了逃避成长中的痛苦和矛盾,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将自己从现实中放逐到虚拟世界之中,以寻找暂时的解脱,网络成瘾就是逃避和放逐所付出的心理代价。
(二)主观原因
1. 个性特征
大学生自我性格的特点是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内因。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特性所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是由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1]。大学生沉溺网络往往与他们个人的人格特点,如孤独、抑郁、内向、敏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特质有关。大学生处在青春期,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渴望自我独立和表达自我,渴望获得身份感,渴望影响世界。但由于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遭受种种挫折。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各种需要能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势必促使他们转向网络寻求精神安慰。
2. 网络成瘾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
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极少有时间上网。上了大学之后, 他们有了较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因此许多人作为新手开始频繁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他们是充满矛盾的群体,渴望被理解但又不愿意去主动理解别人;渴望独立自由而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由于价值观无法整合而造成的混乱,使得他们感到内心空虚和迷茫,回避责任便成了一种选择,网络成为他们另外一种生存空间。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建设, 构筑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屏障。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将法律的强制作用与伦理的自律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互联网及互联网经营行业的管理,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推进游戏软件年龄分级制度,净化学生的上网空间。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众多,网络游戏在中国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2008年6月的网民使用率为58.3%,用户规模达到1.47亿人。对于大学生来说,玩网络游戏容易产生沉溺现象,并且可能因为花费时间过多而耽误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政府需要推出更强有力的措施,从多个方面解决大学生网游沉迷问题。
(二)高校角度
高校要强化校园网设施设备建设与应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但也有不少高校由于资金等问题缺少互联网基础设施,或者互联网设施设备有效应用不足,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进展缓慢。推动学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对相关设施设备的充分应用,能够把学生留在可监控的上网渠道上。高校的互联网普及推广,使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仅集中在娱乐层面,还可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的其他有用功能,抑制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对策中的作用。首先,要尽可能地丰富校园网络的内容,使之既丰富多彩,又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文化学习与课外娱乐的特点。其次,加强网德教育,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可以考虑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最后,采用新的网络科学技术,对网络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管理、筛选工作,对有黄、赌、色、毒等有害内容进行屏闭和去除,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内容,减少其对大学生的污染与毒害,实现网络文明的目标[2]。
(三)学生自身
大学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对网络的科学文化等知识获取功能上。因为学习毕竟是其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和任务,网络虽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但过分沉迷于网络则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是对自己青春与生命的浪费。要严格把握好上网的“尺度”、“角度”。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发挥网络对自身学习和娱乐的积极作用,将网络的消极的负面影响与作用降到最低点。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问题, 也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表现出明显的双面性, 甚至表现为弊大于利。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上网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了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 并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别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形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D].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2001.
8.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一、问题与背景
高等院校素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著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人才培育、知识创新的重任,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颇为严重的学风不正现象,诸如厌学、逃学等。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它们或多或少总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利于高校顺利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人才的重任。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和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观察,本研究从回报、职业、求知、表现、应付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旨在就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和差异,进行某种三角测量。
二、资料与方法
(一)样本设计
此次抽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抽取系,然后直接抽出以班级为整体的群体。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抽样:专业的抽取。从所有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10个专业。第二阶段抽样:班级的抽取。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班级,每个专业抽取一个班级,以班级的全体同学为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采取“集中填答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填答问卷的时间约为10分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2%。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82人;大学一年级113人,大学二年级140人,大学三年级84人;文科专业179人,理科专业158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分析发现,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水平在63.3692%至65.408%之间,以回报、求知、职业动机较高,其余依次为表现、应付动机。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我们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研究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变异数同质性检验显著度全部大于0.05,均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回报、应付动机的F值未达显著,职业、表现、求知及学习动机的F值均显著。对后者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比较检验。结果表明,在四种动机上,均有不同的组间差异。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看来比专业差异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境况。
(三)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回报、职业、表现、求知方面学习动机因变量,F值未达显著。应付动机因变量,F值显著(F=7.279,p<0.05)。后者的Scheffe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应付动机上,贫困和富裕组间、一般和富裕组间有显著差异。两组间均值差异分别为0.75694、0.85268,且95%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因而差异显著。说明对于家境贫困、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应付动机都要高于家境富裕的学生。
(四)不同专业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一般来说,与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总的来说较为缺乏学习动力。专业兴趣和学习动机的相关性,我们同样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结果表明,在职业层面上,对自己专业不太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差异显著,P值为0.005,均值差异为0.41554。95%置信区间未包含0,因而差异显著。可见,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动机水平要高于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
四、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10个班级337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在学生学习動机的总体情况以及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所得到的总的结论,可以概括地描述为某种“拉平”现象。
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这方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回报层面、求知层面、职业层面、表现层面、应付层面五个维度上依次递减。五种不同维度的学习动机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其动机百分比从最高72.474%至最低54.94%。同时,全校学生学习动机强度也只是比中等水平略高,学习动机总水平64.39%。这相当于,按百分制来衡量,全校学生在学习动机水平这场考试中,其成绩仅为及格。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五种动机水平也呈某种拉平的格局。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总水平和各层面学习动机上,不同年级组呈现较为复杂难辨的局面。首先在学习动机总水平上,大一年级高于大三,而大一和大二没有差异,大二和大三也无差异。这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由高转低,大二年级是一个中间过程。一年级学生刚从中学通过高考升入大学,他们可能还保留着中学时的学习惯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惯性慢慢地消耗掉了,学习动机慢慢地被“拉平”了。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在应付动机上有显著差异,这本来在情理之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的是,家境贫困和一般的学生的应付动机强于家境富裕的学生,这一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也与一般的日常的想法相背。人们一般会认为家境富裕的学生的应付动机应该是最强的,而家境贫困的学生的应付动机理应是最弱的。
对于专业兴趣不同的学生,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动机高于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他组间均无差异,并且,其他层面的学习动机上所有组间也均无差别。这个现象也是颇为有趣的。可以尝试给出的解释可能是,对于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总的来说,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可能趋于功利化,这可能反映了转学机制尚无良好到位。另一方面可能说明,目前的专业设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贺红.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4) .
[2] 邓辉平.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初步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1,(01) .
[3] 刘惠军,李洋,朱丽雯,李俊茹. 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的关系[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
【大学生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论文-当代大学生角色扮演06-12
大学生课外论文07-05
大学生政治论文10-01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08-10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7-31
大学生挫折应对论文06-16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06-19
大学生创业优势论文07-05
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08-25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