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2024-12-06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精选14篇)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篇一

幼儿园一日保育生活的组织与实施的方案

一、幼儿园一日保育生活的安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 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奠定基础,就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一日保育生活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一日保育生活的组成部分:入园(晨检)、饮水、盥洗、餐点、入厕、午睡、离园等。

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

7:20· 7:50 晨间接待 区域活动 7:50· 8:50 晨间活动 早操 8:50· 9:10 入厕 盥洗 晨间谈话 9:10· 9:30 教学活动 9:30· 10:10 区域活动 10:10·10:35户外游戏 10:35·11:00餐前活动与准备 11:00·11:30午餐 11:30·11:50餐后活动 12:00·14:20午睡

14:20·15:00起床、点心、喝水 15:00·15:45区角、游戏、户外活动 15:45·16:00离园准备 16:00·17:00离园活动

基本要求:

1.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常规,既有利于形成集体生活秩序,又能满足幼儿个体的合理需要,不强求一律、整齐划一。2.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参与生活规则的建立,要满足幼儿受保护的需要和独立的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3.组织和指导幼儿的生活活动,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减少不必要的等待,避免隐性和显性的时间浪费。

4.确保幼儿生活活动安全;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入园要求:

1、教师必须按时到园(值日老师提前到园),开窗通风,整理好卫生,准备好入园接待工作和晨间活动的准备工作。

2.热情接待幼儿与家长,与家长进行简单的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做好个别幼儿衣物、药物的交接工作。

3.观察幼儿精神面貌,做好个别幼儿工作。查看幼儿出勤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与未到园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原因。4.组织幼儿开展观察、劳动、值日、自选活动等。

饮水要求:

1.上下午各组织一次集体饮水,提醒并允许幼儿随时喝水。2.观察幼儿饮水量,保证幼儿日饮水量达400—600毫升以上。3.指导幼儿安全有序地取水。

清洗要求:

1.组织幼儿有序地盥洗。

2.将正确的盥洗方法、爱清洁、节约用水等图示呈现在盥洗处,提醒幼儿遵守。3.指导中、大班值日生检查盥洗结果。

进餐要求:

1.营造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介绍当餐食品。

2.组织幼儿按时进餐,餐前餐后半小时不做剧烈运动。坚持餐后15分钟的散步。(正餐: 30—40分钟,点心:15分钟)。

3.鼓励幼儿独立进餐,提醒幼儿进餐速度及食量适当。4.观察进食量,对特殊幼儿给予个别照顾,及时处理异常情况。5.纠正不良进餐习惯。

6.督促指导幼儿餐后擦嘴、漱口。

午睡要求:

1、睡前:组织幼儿睡前解便,安静进入寝室。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遮挡过强的光线等指导或帮助幼儿有序地穿脱、折叠衣物,放指定位置。

2、睡中: 不断巡视,发现幼儿神色异常应及时报告与处理。帮助幼儿盖好被褥;纠正不良睡姿,培养幼儿右侧卧或仰卧,不蒙头睡觉的好习惯。照顾入睡困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

3、睡后:注意观察幼儿外部表现:精神、皮肤、呼吸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

4、值班人员利用幼儿睡眠时间,检查幼儿鞋子是否放好,做好值班记录。不能以任何借口离开寝室或做自己私活、看书、睡觉等,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上厕所要求:

1.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手纸、整理衣裤,便后洗手。

2.观察幼儿大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与家长联系并作好记录。3.不限制幼儿入厕次数,提醒易遗尿的幼儿解便。

离园要求:

1.稳定幼儿情绪,组织开展安静的自选活动。

2.检查幼儿服装穿戴是否整齐;提醒幼儿收拾需带回家的物品。

3.严格确认接幼儿的家长,有重点地与个别家长沟通,做好生病、情绪异常等特殊幼儿的交接。

4.提醒幼儿有礼貌地向教师和小朋友告别。5.离园时间,要防止幼儿走失或被陌生人带走。

6.幼儿离园后,要做好活动室的清洁卫生及次日各项活动的准备。关好水电门窗。

总之,在一日活动中全面贯彻《纲要》,在教育任务上做到体、智、德、美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教育内容上做到各领域纵横向联系,互相促进;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交互作用;在对待班级集体和幼儿个体上,做到即面向全体,又引导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在教育环境上,不仅创设物质环境,而且更要创设精神环境;在家园联系上,即重视教育,更重视指导。从而使幼儿教育的各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篇二

关键词:音乐,载体,组织,一日生活

在幼儿园, 用小铃代替老师的叫喊引起幼儿的注意, 以便组织幼儿进入下一环节的活动, 是方便快捷了不少, 但随着新《纲要》的颁布,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1.单调的小铃声对孩子逐渐失去作用

敲小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 更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 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活动。但是, 单调的小铃声很快让孩子失去兴趣, 更甚者对小铃声听而不闻, 照样要老师的大声提醒才勉强反应几下, 上面的场景屡屡出现。小铃不仅失去了作用, 无形中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新的负担。

2.小铃的滥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到了中大班后, 许多老师会请个别幼儿来当“小老师”代替老师敲小铃, 其目的一是为了刺激小朋友, 让大家争当“小老师”而积极配合拍小手;二是有时老师因为其他事情无暇顾及, 为了防止小朋友在教室里大吵大闹而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这样, 小朋友们生活在一种紧张、单调、乏味、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 这和新《纲要》中所阐述的“为孩子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背道而驰。长此以往,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借我园申报并立项市级课题“校园音乐对小班幼儿音乐能力及其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的契机, 我丢弃小铃, 尝试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幼儿, 利用音乐来“适宜唤醒”幼儿的有意注意, 把音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幼儿园的老师如何利用音乐来组织幼儿愉快地度过各个环节呢?其实, 我的做法非常简便易行。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合适的音乐

选择什么样的音乐, 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兴趣爱好, 并且把孩子们生活当中熟悉的内容引入到音乐活动中。我为孩子们选择了《中华儿歌大家唱曲库》、《3~4岁幼儿喜欢的音乐》等音乐磁带, 这些音乐歌曲短小、活泼欢快、简单易懂、重复较多, 孩子们对磁带中的《小燕子》、《数鸭子》、《小哪吒》等音乐耳熟能详, 当这些音乐响起时, 孩子们有的摇头晃脑地大声歌唱, 有的边扭身子边拍手, 有的找个伙伴合作, 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十分投入。

二、采用简易方便的操作方法

在开始实践操作前, 我收集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以前的研究者都是根据环节性质用特定的音乐。由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弹性较大, 随意性强, 不像中小学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之间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特别是入园、晨间活动、离园等环节, 随着班级的具体情况, 时间的长短每天都在变化, 教师就会陷入倒带、换带的困境中, 而且由于幼儿年龄小, 自理能力差, 时常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 如尿裤子等, 这时老师就会无暇照顾。因此, 有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是能够坚持实践探索的保证。

三、坚持播放, 适时引导

坚持每天在孩子入园到离园的各个环节, 利用音乐作为载体引导幼儿活动, 并让音乐在各个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早晨入园、晨间活动、离园活动这些较为自由、松散的环节时, 孩子们以自主性游戏活动为主, 教师处在旁观者的位置。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践探索, 以音乐为载体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

音乐的播放, 对稳定幼儿的情绪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同时, 音乐对老师的情绪调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开学的那几天, 看着新入园的孩子哭成一团, 哄了这个, 那个又哭了, 这个停了, 那个又闹了, 忙得焦头烂额, 火气直往上冒的时候, 欢快的音乐声逐渐把我这种焦躁的心情平复, 让我能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安抚孩子们。

2. 有利于丰富幼儿的一日活动

由于音乐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播放较多, 因此, 为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提供了很好的游戏素材。而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环节, 我会和孩子们变换花样地拍出各种节奏或做音乐游戏, 这样, 孩子们愉快的自由活动和教师有意识的带领相结合, 使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

3. 有利于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久而久之, 孩子们非常喜欢在音乐声中活动。只要音乐一响, 孩子们就会很自觉或歌唱、或舞蹈、或打节奏, 这时, 教师一引领, 一过度, 就自然或进入了集体教学活动。同时, 一个轻松、自由、愉悦的班级氛围形成了, 良好的班级常规也有了, 利用音乐活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目的也达到了。

4. 有利于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

音乐活动给了孩子充分体验、表达情感的机会, 而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熏陶, 更激发了幼儿求知、求美的良好情感。孩子们能主动关注周围生活中美的事物, 会自然而然地、由衷地流露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赞叹, 对弱者和有困难的人表现出同情和关心。当幼儿园开展“买月饼, 献爱心”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募捐时, 小朋友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募捐活动。

5. 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1) 节奏感明显加强。刚开始时只有少数幼儿能跟着音乐节奏合拍地做动作, 现在, 音乐一响起, 大部分幼儿能马上抓住节奏, 合拍地舞蹈。特别是对节奏欢快和节奏舒缓的音乐, 处理得特别到位。

(2) 表现力明显提高。第一学期初期, 大部分小朋友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 而且, 需在老师的多次引领之后, 当相同的音乐响起时, 才会有所表现。到了第二学期, 班里就出现了一批表现力明显提高的小朋友,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 合着节奏, 做各种动作, 不时有创新。

实践证明, 利用音乐活动代替小铃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是确实可行的。小朋友们的一日生活得到丰富, 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之下, 孩子们友爱地生活在一起, 心情平和, 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大大减少, 班级氛围和谐、愉悦。同时, 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明显提高。教师以优美、欢快的音乐代替小铃组织幼儿活动, 摆脱了以往紧张、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 反而能比以前更轻松、更投入地进行教学活动, 师生们在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中愉快地度过幼儿园的每一天。

3.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有效组织 篇三

一、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常规

活动常规的建立是幼儿有序参与活动的保障。教师只有密切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需求,捕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契机,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如,音乐活动《欢腾的龙》,让幼儿扮演舞龙的人,听着音乐自由嬉戏的这一环节中,一名幼儿欢乐地舞动着自己的龙,不时地撞到别人或被他人碰到。结果,龙头下的小棒被碰掉了,我发现这一情况,为他装好小棒,并及时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对全体幼儿说:“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一定要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看周围,如果身边的龙向上动,你就应蹲下;当它快速朝你冲过来时,你就要学会绕开,尽量不要互相碰到,这样我们就不会受伤,而且会玩得更开心!”几次游戏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通过改变动作、幅度以及方向、速度等来避开干扰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在不暂停游戏的情况下,我不留痕迹地在游戏情节中培养了幼儿空间共享能力,建立了控制自我行为的活动常规。

二、师幼交流互动,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交流是音乐的脉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师幼之间的交流互动,科学地运用师幼之间的对话,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在音乐活动《小乌龟上山坡》中,我一开始就先让幼儿说说爬山的感觉,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互相交流。有的说爬山特别累,有的说自己走一半路就走不动了,有的说自己都是让父母抱上去的,大家各抒己见,兴致高涨。待幼儿交流后再出示小乌龟的手偶,提问幼儿:“你们觉得小乌龟能爬到山顶吗?”幼儿纷纷猜测,这刚好有利于我引出歌曲的上半部分。大家带着疑问,观看小乌龟爬山坡第一段的表演。小乌龟在半山腰停下后,我以乌龟的口吻说:“我太累了,快爬不动了,大家快来为我加油吧。”孩子们高喊加油,我很容易地进入了歌曲的下半部分。在图谱的辅助下,我和幼儿一起念歌词,在念歌词中让幼儿加上有力的加油声,幼儿都被这有趣的方式吸引,一遍又一遍地念着歌词。在轻松的对话过程中,我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了这首音乐的歌词内容。

三、多种形式结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是发展幼儿音乐能力的第一步,幼儿应该学会从听觉中感受什么声音是正确的、好听的,适合歌唱的声音。首先教师的范唱特别重要,教师在范唱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把幼儿当作忠实的粉丝,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师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表情自然、吐字清晰,吸引幼儿主动地、积极地想要学这首歌。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不能只凭借老师的说教,而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来帮助理解。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听唱结合的教学法。先把幼儿唱得难听的声音录下来,再利用电脑里的软件下载幼儿歌曲,把甜美动听的歌曲播放给他们欣赏。让幼儿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明白要用自然的声音演唱音乐活动不是局限性的演唱活动,它是一种让幼儿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学习的活动。所以,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就必须调动幼儿除听觉以外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音乐学习,如跟音乐做动作、演唱和演奏打击乐器等。教师要根据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学习。如,音乐活动《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曲音域较窄,歌词简明易懂,我们可以只采用歌唱和动作表演的方式。而乐曲《在钟表店》教师就可以将这段音乐编成一个故事,在故事的导入下让幼儿带着他们关心的问题去安静地倾听音乐,辨别音乐中的不同之处,促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动、形象。而在音乐活动《办家家》中,教师又可以组织幼儿借助乐器来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会理解音乐的美感,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一个成功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不断摸索,灵活运用科学有效教育策略。我们要更多地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怎样让幼儿更好地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幼儿在自主的、动静交替的艺术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参考文献:

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4.组织生活会活动总结 篇四

一、活动主题:

促进交流,提升内涵;增强意识,树立形象。

二、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1日晚上6:30

三、活动地点:

11#楼302教室

四、活动对象:

建环08级各班团支书;09级所有上过当课的同学;10级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

五、主持人:

宣传委员牛元磊

六、活动形式:

会议讨论,自由发言。

七、活动内容:

1.主持人介绍本专业学生党支部的人员组成,介绍本次活动的形式和所要讨论的话题。

2.大家自由讨论。

3.讨论结束后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比较关心的话题以及对此话题的个人看法。

4.组织委员作简短的总结,并要求大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写一份思想汇报于下周三交到南苑1#111宿舍。

八、活动总结:

为了促进本专业各党员及党积极分子间的交流和理论学习,增强大家“争先创优”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专业党支部在周一召开本学期第一次组织生活会。现将有关活动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一)、前期准备:

为了使活动顺利的进行,我们在此之前把相关的工作人员分为:话题搜集组,参加人员确定组,活动现场拍照组,活动结束之后宣传组等四大组别,并每组由专人负责。

(二)、活动收获部分:

1.参加人员符合预期的目标,没有不到、迟到、请假等不良现象。

2.活动主题讨论超出我们的预期,先后有15为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话题进行发言。

3.纠正了部分同学诸如:中国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等原则性的错误,使部分同学的党性观念和组织意识有所提高和增加。

4.有些同学在此过程中表现较好,不时的记录大家讨论的结果,引导大家养成开会带笔记本做记录的好习惯。

5.增强了大家思想汇报原创性的意识,上交一部分相对优秀的思想汇报文章。

(三)、整个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提高部分

1.时间安排不是太合理,正式党员请的较少。

2.会议时间太长,部分同学出现烦躁和听觉疲劳等情绪。

3.拍照同学的技术不是很专业,拍的照片较模糊。

4.活动后期的宣传没有及时跟进,整体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5.由于讨论时间较长,活动结束有点草率和突然。

6.在前期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中个别同学的工作态度不是很端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7.相关工作人员间信息不互通,材料没有达到资源共享,使后续的各项工作开展的有点被动和吃力。

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篇五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2)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应该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

一、集体活动

(一)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集体教育活动的优点是幼儿要学会倾听,并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会适当地自律: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有积极的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在于,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二)集体活动的指导要领

在新时期的课改冲击下,一说到集体活动很容易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等教学方法,做好以下两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活动

效果:

第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分解重难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2、充分做好准备。材料的性质、多少以及演示时间,或者幼儿桌椅的摆放等,教师在心理上都应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3、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法等。

第二,要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1、分析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动作,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相互渗透: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等;对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获得感性的经验。对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提供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与发现。

2、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

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1)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准备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尽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2)注意新知识的难度要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让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4)预见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准备,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4、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朵红花的奖励,都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及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进行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和载体。它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内容时应注意:在选材时不应有“专家至上、教材第一”的选材观,而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应根据本班情况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三)集体活动的有效运用

有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及自我保护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社会知识或概念艺术领域中绘画、手工、泥工、舞蹈动作等: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戏剧活动和欣赏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适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果不如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有效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二)小组活动的指导要领:

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除了要注意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干扰。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走廊等。

其次,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如一组是认识“电话”,了解电话的特征和用途,另一组是做做玩玩,实际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电话的外形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

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三)小组活动的有效运用

1、直接分成若干组。如果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美术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2、集体活动后的分组。如散文欣赏活动“金色的小船”,教师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然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散文。

3、各功能室的分组。由于空间的分开,便于教师的指导,如在同一段时间,一个班的孩子可以 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活动室,进行节奏乐活动,~组在科学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

区角中进行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与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

1、确定弹性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如,小班区域活动——夹豆豆,教师通过让幼儿用筷子夹豆豆,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夹不住,急于求成,出现了用手抓的现象,最后教师将夹豆豆改为“喂小猪”:即用汤匙将豆豆放进小猪的嘴里,动作的难度下降,有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幼儿的活动兴趣大大提高。

2、提供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的操作材料。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投放适于探索、操作和比较的感性材料,使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如制作不倒翁,教师通过提供小石块、橡皮泥、纸团、乒乓球、可乐罐等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制作不倒翁,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

3、细心地观察与记录。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敏感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记录下来,如幼儿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等,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三)区域活动的有效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域活动。即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激活幼儿的思维。

2、与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的区域活动。即设定的区域活动内容、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水平有关。投放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可针对幼儿的强项或弱项来进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确定主指导区。在制定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便于教师进行重点的观察与指导。

4、确定活动规则。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活动区的交换,活动区规则的遵守,有序地进行活动等。规则的制定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

论,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或小制作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幼儿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在自主选择区角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

6.团组织生活会活动总结 篇六

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度也蛮高,同时在一些同学热心帮忙下,使得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我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可以使得我们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在本次的活动中调动了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在活动中都积极参与,活动中笑声不断,大家都觉得在活动中收获了友谊而且获得了快乐。活动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动手能力较强的积极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活动目标。

二、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在创新方面有所进步,用比较有趣的方式使得大家在压力下得以缓解情绪,放松心情。我们没有跟以往一样在教室举行,而是到了校外,让大家有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活动。这种活动换一种形式使得大家感受到新意,都纷纷加入活动中来。

三、根据不同人的喜好,本次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基本兼顾了班上所有的人,都顾及到了大家的喜好和特长,各取所需,增进了大家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四、我们做到了善始善终,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活动,大家从开始到结束都对活动充满着好奇与兴趣,把对团组织活动的热情保持至始至终,大家在这一个小时内都获得了知识,而且现场气氛不错,大家都在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应该保持的地方。

7.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篇七

一、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的界定和内涵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是指数学活动中,教师把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蕴含于游戏情境中,让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感知和思考来体验数学中的数、量、形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在伴随着幼儿愉悦情绪的同时,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游戏化的数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也促进了幼儿思维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游戏教学过程是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游戏情境的创设、手段的运用、语言的技巧等是游戏化数学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1)结合目标创设逼真的游戏情境,激发活动的兴趣。游戏化数学活动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蕴含幼儿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引导幼儿去感知、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小班数学“1和许多”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果园丰收了,树上结满了苹果,请小朋友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一人一个,最后发现箩筐里有许多的苹果……幼儿对采苹果这个事情很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体验到1和许多的关系。

(2)层层递进的游戏环节,引发探究的欲望。游戏化的数学活动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层层递进的游戏环节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下主动、自发地学习。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图形的家”中,教师采用一连串相关联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根据两种标记为图形定位。前一个游戏的难度是后一个游戏的基础,幼儿在逐渐提高难度的游戏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探究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3)扮演角色活动,亲历感知体验。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主动活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只有看和听而没有主体活动的教学,只不过是口头的学习,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戏化数学活动就是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亲历感知、体验。在数学活动“图形的家”中,让幼儿来扮演各种图形,参与各种有趣的益智数学游戏,接下来的图形宝宝捉迷藏,图形宝宝开火车,图形宝宝找家,幼儿多通道地感知、体验图形的特征、属性。不仅愉悦了幼儿的身心,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和同伴协作的能力,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4)运用游戏化语言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在游戏化数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和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影响力也是关键因素。教师得当的游戏化语言更能给幼儿创造一种游戏的语境,增加游戏的真实感,能够把幼儿引入一个逼真的游戏情境中。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数学活动“图形的家”的引导语中,教师这样和幼儿交流:我们现在是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了,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图形宝宝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去家里看看吧?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积极地想探究问题的答案,幼儿真的觉得自己就是游戏中的图形宝宝,现在要给自己找个正确的家,但是自己的家在哪儿呢?在图形宝宝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中,发现要根据颜色、形状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的空房子。教师的游戏语言让活动情境更加逼真,幼儿参与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最后每个图形宝宝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只有一个图形宝宝看错标记,找错了家,幼儿获得成功,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设计的困惑和挑战

(1)教师的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当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时,幼儿园的教师要用科学的理念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教师个人的学历、能力水平不一,再加上地区、部门之间的差异,造成一线教师在学前教育理论基本知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游戏化数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以往的目标陈述以“帮助幼儿……;通过……使幼儿……”为主要形式,这样的目标制定含混不清,混淆了主客体的关系。科学的目标应能陈述预期的幼儿学习结果,应力求明确、具体。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多学习,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

(2)观念到行动的转变。游戏化数学活动时要破旧立新,打破以往数学活动的传统方式,用游戏化的手段进行数学活动,但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活动中,教师还是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想当然地设计、组织实施数学游戏活动,没有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往往设计的游戏环节脱离幼儿已有的经验,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平时的观课、评课以及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成长。

(3)活动评价方式需全面多元。游戏化数学活动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全面多元,既有师幼之间的指导性评价,也要有幼儿自主评价,同时还要有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游戏化数学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前面的环节都很出彩,但是唯独评价环节草草了事,幼儿自评和同伴影响的互评没有真正体现。游戏化数学活动要重视幼儿间的互评。处于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幼儿比成人更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利用同伴的影响,幼儿之间互教互学,分享同伴的学习经验,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在实践中要重视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让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更加生动、灵性。

8.浅谈幼儿园球类活动的组织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球类活动;运动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及基本动作练习,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球是幼儿园常用的体育器材之一,它具有多变的属性:会滚动、会上下跳动、会转动等吸引着幼儿的兴趣。怎样根据幼儿的运动特点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球类活动,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

一、球类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

幼儿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断改变,我们发现幼儿动作发展迟缓,运动能力较弱,呈现出柔弱的体质与肥胖的身材两个极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运动能力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球类活动是体育活动中的一大项目,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家长文化层次不断地提高,球类活动成为幼儿普遍喜爱的一个运动项目。球类活动独特的灵活性、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让幼儿在过程中完全展示自我,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培养自信、勇敢、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球类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现状

在幼儿园球类活动中,教师常常过于注重技能,如练习拍球、投球、踢球、滚球等,而对球类活动科学、多样化实施策略上较少进行深层地挖掘。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探索行为很少,模仿性学习行为较多,个人开放、自主表现少,使得幼儿在运动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使球类运动在幼儿运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将各类球类活动的特点与幼儿发展水平、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球类活动

球类活动通常是指由各类大球和小球组成的球形类活动的总称。针对幼儿园则特指在幼儿园开展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利用小篮球、小足球、软式棍球、小保龄球等球类开展的各项活动,如球类教学活动、户外球类游戏活动、球操、亲子球类活动等。

1.球类教学活动

球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而集体教学活动则是引导幼儿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以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为物质条件,以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游戏为基本形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球类知识和技能,使幼儿真正参与到球类活动中。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逐步增加难度,满足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多种需要。

2.球操

各年级组选取节奏明快、音乐感强的歌曲作为球操音乐,小朋友和老师人手一个篮球每天做球操。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技能动作和不同的队形,定期变换队形和更换动作,通过操节比赛、展示等活动,激发幼儿的热情。

3.球类游戏活动

教师利用多种球类运动器材、场地、人物,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各种球类的玩法。如提供各种球,我们为幼儿提供其他的器械,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创造性地变成更多的玩法,使得户外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既激发幼儿对球类的兴趣,又能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能技巧。

4.亲子活动

我们将球类游戏巧妙地运用到亲子活动之中,成为我们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中班“赶小猪”游戏,幼儿把球拍着运给对面家长,家长再一边拖着呼啦圈一边把球拍回原点。又如小班“幸福抱抱”游戏,幼儿用脚夹足球跳到家长身边,再由两位家长用身体夹足球跑到终点。在亲子活动中孩子们既得到了锻炼,又增进了与家长之间的亲情,缩短了家园之间的距离。

四、寻找积极有效的球类活动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会对已经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策略进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

1.情境创设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拟人化的语言,使活动充满趣味性,进而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如在“小蚂蚁运粮食(绕障碍物S形)”的足球游戏中,幼儿扮演“小蚂蚁”,(足球)绕过一定数量的障碍物将“粮食”运回家。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将“食物”送过去。教师用拟人化的口吻暗示:要按照路线运粮食,不能把“粮食”弄丢,尽可能走得快些。

2.适度挑战

观察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小、中、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和特点,从幼儿需要出发,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活动,让幼儿感受挑战的乐趣。如投篮,我们设计了高低不同的自制固定篮筐、现成的伸缩篮筐、可以自由调节的篮筐、会移动的篮筐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篮筐。活动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又对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不同的距离投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经常组织小朋友开展比赛,始终让小朋友感到一种挑战性,保持一种新鲜感。

3.儿歌辅导

把球类的基本动作或技巧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同时记忆了相关的动作要领,这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效果。如为了让幼儿熟悉足球的球性,我们让幼儿先练习“搓推球”,我们把这个动作编成:小足球,脚下搓,前后左右里和外,小脚和球不分开,搓推球呀真好玩。又如把“停球”技能编成:右脚把球往左踢,左脚把球停一停,换个脚儿试一试,左右横踢要分清。幼儿可以边念儿歌边练习足球技能,在玩中轻松掌握动作,提高动作技能。

4.主动探索

教师一开始并不介绍玩法和动作要领,而只是提供活动材料,先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然后再请幼儿示范,最后老师归纳指导,幼儿练习巩固各种动作。如一开始我们把对球的选择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感知球性,自由随意地玩,对皮球有了感情,对后续开展的系列活动必然会有兴趣。再以游戏的形式不断丰富幼儿玩球类活动的经验,体验到球类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更是激发了幼儿对球类活动的自信心。

5.观察记录

我们为班级每位幼儿制作了阶段球类活动情况观察记录表,先由老师来记录,比如每天的拍球数和拍球练习时间,然后过渡到由家长来记录,最后中、大班的幼儿自己为自己记录。大班的幼儿都学会以后,又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不但要记录个人成绩,还要记录和评比集体的成绩。到这个环节,我们还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为了集体的荣耀,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去教能力弱的幼儿。幼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球类活动对于幼儿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和球类器材,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球类活动,增强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篇九

1、使学生了解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特点和主要目标;了解幼儿园谈话活动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2、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基本结构、组织方法、注意要点。

3、在学习的基础上能独立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基本结构、组织方法

2、独立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谈话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特点

(一)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三个要求)第一、中心话题应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

第二、中心话题要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刺激性。

第三、中心话题要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

(二)是多方参与的言语交往活动

这是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最主要的区别所在。谈话活动更侧重于幼儿的言语交往,由此构成了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交谈的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在这三种交流模式中,前两种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请问:区别在哪里?

(三)谈话的语境随意、宽松、自由

1、话题的扩展和见解自由。

谈话活动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和看法,也没有什么一致的讲述经验和思路。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一点也正是谈话活动的独特魅力所在。

2、语言自由,不强求规范。

谈话活动主要目的是鼓励幼儿大胆地与他人交谈,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同时,它不要求运用规范的言语与他人交谈。

二、谈话活动的类型

(一)日常谈话(三个年龄班都适用)

日常谈话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感情色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1.日常个别谈话

主要目的在于增强部分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日常集体谈话

与前者相比,其话题更自由,可以同时有多个话题。形式更活波,可以是师生间的谈话,也可以是幼儿间的谈话或是师生、幼儿间的讨论等。

在每日散步时,教师可以就园内花草树木或其他的环境变化与幼儿进行交谈和讨论,教师可以问;“滑梯旁新添的轮胎秋千可以怎么玩?你们猜猜是谁把它掇到这儿来的?我们要怎样爱护轮胎秋千”等。

(二)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小班下学期开始)

这类活动是教师制订一定的计划和教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谈话.

我们可以拟定以下的一些话题:

1.我最喜欢的..¡­(人物、动物、玩具、图书、衣服等)2.我和周围的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及小朋友等)3.我和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新年等)

4.我参加的一些活动(如¡°春游真快乐¡±、假期里最有意义的事等)5.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春天的玉兰花¡±、¡°火炬树怎么枯萎了¡±)

有计划的谈话活动需要事先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计划。

由于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对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及言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一般而言,这种活动从小班下学期开始进行。

(三)讨论活动(中班以后)

讨论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活动形式。说其特殊,是由于它在话题形式、言语交往和教师的指导上都有其开放性的特点.

首先,讨论活动的话题一般是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讨论所涉及的事物应是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符合、但对幼儿来讲又有一定难度的。

例如,讨论话题可以是:“假如你是大人,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又如“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等,这些话题可以让幼儿随意发挥,而且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

其次,讨论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言语交往活动

在讨论中,幼儿既要清晰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并进行分析、驳斥或接纳,从而使言语交往延续下去。

交往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

讨论活动对幼儿言语能力、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一般在中班以后才适合开展这项活动。

最后,教师的指导态度要开放。

不要一味地从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幼儿的某些看法“行不行得通”。教师要将指导的重点: 转向幼儿的言语交往能力,而对幼儿的某些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看法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

幼儿说:“人不会飞是由于没有翅膀,但人可以

从小天使那儿借到一双翅膀,这样就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在高高的蓝天上了。”

三、谈话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言语交往方面的目标 1.小班

(1)喜欢与老师、小朋友交谈;

(2)知道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擂嘴,不抢着说话;

(3)能围绕一定的话题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2.中班

(1)能积极、愉快地与别人交谈,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2)学习各种交往词语的内容和用途;(3)学习用不同的说话方式与不同的人交谈;

(4)能积极地学习他人的讲述经验,能用轮换的方式与别人交谈。

3.大班

(1)能就某个话题主动地与别人交谈,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2熟悉各种交往词语的内容、类别、用途;

(3)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音高、音量、语句与人交谈或讨论;

(4)能在交谈中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补充或修改,对他人的意见表示赞同或提出疑问和批评.

(二)倾听方面的目标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的倾听能力,这是倾听的习惯和态度;二是分析性的倾听能力.

小班:注意安静地倾听别人说话,并能做出积极、简短的回答.

中班:能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能针对对方的话表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大班:能较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能在倾听中把握谈话的关键信息,并针对谈话主题和同伴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批评性意见。

(三)其他方面的目标 1 .品德方面

如“ 知道有玩具应大家一起分享” 等。2.常规方面

如“ 知道物品应放在固定的地方,保持浩动室的整洁” 等。3.环境教育方面

如“ 在活动中让幼儿树立起不随地乱扔东西的意识,并能在与家人外出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 又如“ 知道不能浪费水资源,要节约用水” 等。4.思维方面 :这主要运用于讨论活动中。第二节 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活动目标的确立

(一)准确、具体(基本要求)1.是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的准确转化

每次谈话活动的具体目标都应该要体现总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应阶段目标,从而使目标的确立符合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2.是内容的准确体现

教师不能忽略教育目标随意选择谈话内容。应真正做到目标体现内容、内容反映目标。

(二)全面且重点突出

谈话活动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言语表达、倾听、其他方面)

教师在制订一个具体的谈话活动目标时,应尽量地使本次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目标的确立体现全面性的原则。

此外,确立目标过程中还要明确哪些目标是直接目标,在目标陈述中要突出其重要位置;哪些目标是间接目标,也不应忘记。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谈话活动的话题很多、很丰富,谈话的语境相对也比较自由,但这并不是 说谈话活动的内容就可以随意选择.相反地,教师在选择、安排谈话活动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和安排内容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取材的内容和范围应广泛,有教育意义。、谈话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幼儿的言语和知识经验相符合。

三、谈话活动的组织方式及注意要点:

(一)示范法(一般在小中班运用得较多)

1.教师可以用言语示范新的言语交往技能,也可以以非言语的形式示范言语交往规则和倾听态度。

在谈话活动“我爱吃的水果”中,教师可以这样描述:“我爱吃西瓜,因为西瓜很甜,西瓜汁很多,西瓜皮还能治病。夏天天气炎热时,吃一块西瓜就象吃一根冰棍一样舒服。”

2、教师还可以用非言语方法进行示范。

如教师在听某个幼儿谈话时,眼睛注视对方,并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这些非言语动作同样也能起到示范的作用。3.使用示范法的注意要点

何时使用示范法?

一般说来,示范法应在幼儿充分交谈后 再使用,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让幼儿的思维局限于教师的示范模式上。

(二)提问法

通过提问,教师既可以让谈论的话题逐层深入下去,也可以使偏 题的谈话或讨论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 1,提问法在日常谈话中的运用

日常谈话随机性强,气氛自由宽松。因此,可以运用提问法以引出话题。

有些问题是封闭式的,有些问题则是开放式的。封闭问题幼儿只要答“是”或“不是”即可,开放性问题则要求幼儿通过回忆并组织简短的语句进行回答。

2、提问法在谈话活动几个阶段中的运用(1)创设谈话情境阶段:

通过提问以引出谈话的话题。(2)围绕话题深入交谈阶段:

通过提问使话题逐步延伸,使幼儿深入地谈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3.使用提问法的注意要点

(1)注意提问法的不同使用方式和作用 从话题的开展角度看,提问法有三种作用:

一是唤起幼儿的回忆,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并谈出所经历过的事情及印象; 二是帮助幼儿对某件事做出评价或判断,以使谈话的话题层层深入。

例如,教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西瓜?”这些问题有助于幼儿对话题作深入的思考和交谈;

三是以提问方式帮助幼儿始终围绕着话题进行交谈,避免跑题。

(2)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

(三)讨论法

主要运用在围绕话题自由交谈阶段。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时可以采用分组形式

2、讨论时应注意个别差异

(四)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还有游戏法、表演法、操作法等。

四、谈话活动的结构和步骤

一般而言,谈话活动的基本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一)创设适当的谈话情境.

其目的在于引出谈话和讨论话题,使幼儿在活动之初就能被吸引到活动中来,从而做好谈话的准备。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其二、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这是针对话题引出的方式而言的。

一般说来,谈话情境的创设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2、以语言创设谈话情境。¡¤

3、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创设。(¡°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事¡±)

要注意这个步骤只是一个引子,3一5分钟即可。

(二)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

教师在指导中应尽量做到¡°一围饶两自由¡±。¡°一围绕¡±就是指导幼儿围绕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谈。

¡°两自由¡±是交谈的内容自由、交谈的对象自由。一般而言,教师不要固定幼儿的交谈伙伴。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谈话。2.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体差异

(三)围绕主题不断拓展听话思路

幼儿围绕主题自由交谈后,教师要自然的逐步拓展谈话的思路。

由A B A A1 A2 A3

¡°我喜爱的一本书¡±

五、教案格式

(一)情况分析

情况分析是设计一个教案的第一步。只有对本班孩子的现有情况心中有数,教师才能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情况分析多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情况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两个内容:

一是本班所有幼儿言语交往经验的水平,以及个别幼儿的现状,从而使一个活动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

二是分析前期活动中是否进行过与本次谈话类似的言语经验的传授。

(二)目标确立

如上所述,目标确立要准确、具体,全面且重点突出

(三)准备活动

1、材料准备(教具、学具的名称,数量,来源)

2、活动室布置

3、知识性准备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创设适当的谈话情境,引出话题。

2、中间部分

(1)围绕话题自由交谈(2)围绕话题拓展谈话内容

3、结束部分

教师简评或幼儿自评。

(五)延伸活动(举例说明)将学到的新言语经验迁移到日常活动中。幼儿园谈话活动设计范例

例1 我爱吃的水果(小班)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水果¡±这一话题交谈,能用简短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及味道。要求幼儿说普通话且讲话声音响亮。2.帮助幼儿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不随便插嘴。3.让幼儿懂得吃水果身体好的道理。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个自己爱吃的水果。

2.另买几个水果,切成块状,上面插上牙签,用盘子装好。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将切好的水果请幼儿品尝,每人一小块,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问幼儿:水果好吃吗?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幼儿回答后,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水果拿在手上。

2、引导幼儿围绕¡°水果¡±这一话题自由交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你带来的水果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幼儿手拿水果与旁边的小朋友自由交谈。教师巡回参与谈话,提醒幼儿安静地听对方谈话,等别人讲完了自己再讲。对跑题的幼儿给予指导,用插话的方式将内容集中在谈自己带来的水果上,教师注意倾听。

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1)集体谈论“水果”。请在自由交谈中讲得好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围绕¡°水果¡¯说话,并要求讲话声音响亮,让大家都能听见。教师还要注意请语言水平较差的幼儿参与谈话,为他们提供在集体面前讲话的机会。

(2)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新的话题:

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吃水果有什么好处?让幼儿围绕新话题思考自己的谈话内容。此时,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参与谈话,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谈话经验。注意提醒幼儿用普通话谈论。

4、教师进行小结,使幼儿懂得吃水果身体好的道理。

最后唱¡°苹果¡±歌结束。例2 压岁钱(大班)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连贯地叙说自己拿到压岁钱的感受;学习用不同表达方式说感谢的话。

2.要求幼儿认真耐心地倾听同伴谈话,能迅速地掌握别人的谈话内容,向同伴学习谈话经验。

3.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理财教育。

活动准备

1.红包(或压岁钱袋)里面装着钱。2.可以用于表演的道具。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1)活动开始时,教师出示一个红包(或压岁钱袋)让幼儿猜猜里面包着什么?幼儿猜过后,教师打开红包拿出钱,问幼儿:过年时大人们给你的红包里的钱叫什么?什么时候会有压岁钱?

(2)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给压岁钱的人,引导幼儿参与表演、观察,注意倾听。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自愿结伴交谈。建议提问:¡°过年时有哪些人给过你们压岁?¡±¡°别人给你压岁钱,你心情怎样?¡±¡°你拿到压岁钱时在想些什么?¡±¡°不同的人给你压岁钱,你是如何感谢的?¡±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表现极大的兴趣。可用插话的方式,引导幼儿注意围绕话题用轮流的方式交谈。

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集体谈论¡°压岁钱¡±。在自由交谈的基础上,教师请几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压岁钱。要求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拿到压岁钱的感受,及对不同的给压岁钱的人,自己是如何感谢他的。

(2)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幼儿拓展话题:你们拿到压岁钱后怎么用的?幼儿谈话时,提醒大家注意听他说话,了解他谈话的内容。学习他的谈话经验并学习用轮流、修补的方法进行谈话。

(3)继续拓展话题。

教师提问:明年过年,再拿到压岁钱,你准备怎么用?相互交谈后,请几位思路有新意的幼儿上来谈谈自己的打算。

4、教师进行小结,使幼儿懂得拿到压岁钱时应向别人表达谢意,还要逐渐学会正确管理使用压岁钱。课堂作业

10.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篇十

① 慢跑或走路交替的活动,尤其是在冬季,它常常是作为幼儿冬季身体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而又简单的舞蹈。通常要配有相应的幼儿音乐。

③ 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

④ 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⑤ 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如提供给幼儿一些小型的运动器械,像球类、毯子、小高跷、绳子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即开展一般的晨间活动)。

2.体育教学活动 ① 开始部分 ② 基本部分 ③ 结束部分 3.户外体育活动 内容: ① 各种大中小型幼儿运动器械的活动。② 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

③ 适当地组织幼儿复习某些身体活动如幼儿基本体操等,但复习的内容不应占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的三分之一。

④ 晨间分散的体育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中小型的运动器械,让幼儿自由选择。

⑤ 幼儿体育活动区的活动。如球类活动区、钻爬区、投掷区、各种大中型运动器械区等。

4.幼儿运动会 内容:

① 已经学过的幼儿基本体操,或简单的律动、舞蹈动作,或简单的动作技能(如拍球、钻圈等)② 每个年龄组开展一两项简单的适合于本年龄组幼儿能力水平与兴趣的小型游戏比赛活动。如小班开展送娃娃回家、小兔采蘑菇等活动,中班齐心协力盖大厦,大班进行两人三足走等合作活动。

③ 全园幼儿分块集中,跳简单的幼儿集体舞。

④ 邀请幼儿的家长参加,与自己的孩子合作,开展一些游戏比赛活动。5.室内幼儿体育活动 内容

① 幼儿室内体育活动场的活动。② 室内表现性、创造性的身体活动。6.幼儿远足活动与短途旅游 7.散步活动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

1.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2.基本体操包括:

① 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韵律操、拍手操、武术操。② 排队和变换队形。3.体育游戏 4.器械练习:

① 固定性运动器械:滑行类、摆动类、旋转类、颠簸类、攀登类、钻爬类、弹跳类等大中型运动器械。

② 中、小型移动性运动器械。如弓形门、脚蹬车等。

三、幼儿园一日体育活动时间安排

11.幼儿园早操活动的设计编排与组织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教育 早操活动 编排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1-02

幼儿园早操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环节。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有效手段,它对调节幼儿一日活动情绪,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协调、准确、灵活,对锻炼人体的肌肉群,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合群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早操活动如今早已成为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身体健康培养的一种常规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身机体的运动能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是幼儿园进行早操活动的三个目标。但是通过一些走访调查,发现在早操活动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幼儿教师对早操活动不够重视;(2)早操活动的具体内容单一;(3)早操活动的质量不高。

二、幼儿参与-创新早操编排的思路

对于幼儿早操活动的编排,我们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组织、安排,从而使幼儿更好的进行活动。

1.早操活动的组织形式及结构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进行早操活动都是按照先站队列,其次进行队形散开,最后开始做操的顺序进行。而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队列法,即以各班为单位,幼儿在到达班级指定的位置后,听从统一的音乐进行集体进行早操。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动作整齐划一,场面看起来非常宏大,表现力很强。这种形式对于老师进行早操组织非常有利。第二种是分散队列法,即幼儿在早操时间,各自跑向自己的活动位置,根据区域的划分,各自进行自己的早操活动,也就是说不同区域所做的早操并不一样。这种形式适合高年级的幼儿进行早操活动,其具有灵活多样性。而对教师的组织要求比较高。并且幼儿教师需要准备多套的早操。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教师对早操的自主创造性。

2.早操活动的编排

早操活动的开始阶段,一般运动量相对比较小,起到热身的作用,尤其是在天气稍微寒冷的时节。使得幼儿的身体及其他各项生理指标从静止逐渐达到运动状态,随着运动量的逐渐加大,幼儿也会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在常规早操活动的队列上,教师可以自主进行创新,调整幼儿的队列形式,例如调整传统的矩形队列为三角形、圆形等。并且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口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早操的积极性。

做操部分是早操活动的重点。通过开始阶段幼儿队形的站立以及准备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变相的让幼儿进行热身,接下来就进行做操。早操动作的编排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尽可能地使幼儿身体的各部分都可以运用到。对于低年级,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动作,等到了高年级,幼儿已经习惯这些动作,即可增加难度,进行充分锻炼。操节动作的顺序,一半是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到下肢,最后还要进行全身性的设计。而且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安排幼儿做不同的早操。

在早操行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高度注意。因为此时幼儿经过运动锻炼,身体机能及精神状态会有些亢奋。收队的时候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最好是能像队列展开时一样进行有序的,有组织的回到班级,建议教师以班级队列形式引导学生回到教室。在早操孩子较多的情况下,避免发生推搡,从而导致踩踏事故。教师可以自行准备哨子,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哨声进行行进。最大程度的保证幼儿早操活动的安全。

三、观察和调整-保障早操组织的质量

幼儿的早操活动,其质量的好坏,重点在教师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科学的安排,以及有效的组织,是早操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早操活动时,教师应该全程关注幼儿的情况,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在早操结束后,对当天的早操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及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早操活动中进行改善。幼儿园的领导也应当高度重视早操活动。建议相关领导都应该参与到早操活动中,并且设置早操活动奖惩机制,以提高教师对早操活动的重视程度。最终使早操活动行之有效的提高幼儿身体健康。

早操活动应符合幼儿生长发育需要,做操时应使幼儿头、躯干、肢体、关节受到锻炼,幼儿情绪得到一种愉悦振奋的调整。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早操活动。科学地编排早操并不断有所创新,对处于身体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卓丽娜. 浅谈幼儿园早操活动的科学编排[J]. 家教世界,2015(20)

[2]杜玉珍. 浅谈幼儿园自编早操的编排策略[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8)

1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篇十二

1.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组织指导

1.1明确活动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智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健全发展。其次要引导幼儿在接触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心理体验,提高美的欣赏能力,并体会表现美的乐趣,并且鼓励幼儿运用多样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1.2扩大幼儿美术欣赏的范围

在美术教育中,首要的是欣赏感受,激发幼儿的美感。欣赏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艺术作品,而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扩大到自然环境、日常用品、玩具、图书等,激发幼儿美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要负责把好关,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精心挑选出范例作品,并且不断变换内容。

1.3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的题材没有特别的要求, 只要是幼儿喜欢的、能够激发其创造力的都可以,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合理选择。小班应该选择一些与动作直接联系的题材;中班的题材要内容单一、情节简单,便于理解;大班所选题材应以情节为主。

1.4创新幼儿美术活动形式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应改变千篇一律的美术活动,打破陈旧的观念,让幼儿体会身边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发现美,引导幼儿多多进行思考与想象,通过身边的事物与想象结合进行创作,用纸、笔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展现自己的世界。

2.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过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幼儿的感受与吸收,还包括其创作与表达。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几个基本的环节:体验和感知、探索和发现、创作和表现、欣赏和评议。

2.1体验和感知

体验与感 知是教师 引导幼儿 感受与欣 赏社会生 活、自然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过程, 在此之中, 幼儿获取感受、吸取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等。这个环节感受和欣赏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大师作品、民间艺术、图画书等,也可以是事物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已有认知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听、看、摸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熟悉表现的事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态, 也可以要求幼儿描绘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活动,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经验,加深对人物情绪情感与生活场景的体验。另外,可以选择适合幼儿感受和欣赏 的活动 ,带领幼儿 走进大自 然 ,参观博物 馆、艺术展览等。

2.2探索和发 现

这一过程是幼儿对各种工具材料特性与某些操作方法、技能进行的尝试与探究。这一环节,首先要提供给幼儿接触、使用相关工具材料的机会, 使其了解有关工具材料特性及操作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提示为辅,尽量避免直接的示范,给幼儿更多的空间,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当然,一些较复杂的操作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提高活动效率,使幼儿更快地掌握操作,从中体会到操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2.3创 作和表 现

创作和表现需要一定的基础, 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对各种工具材料特性与某些操作方法、技能进行的尝试与探索,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情感。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的记载,自己想象的表达,情绪情感的宣泄,故事的改编及大师的借鉴,都可以是幼儿创作和表现的内容。这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 对幼儿的大胆想象与独特的表现方式加以鼓励。

2.4欣 赏和评 议

这个过程, 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导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欣赏,共同提高。可以采取幼儿自述、伙伴分享、教师引导等结合的方式,幼儿自述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伙伴的分享让幼儿逐渐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教师的引导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的独特之处加以鼓励。

13.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 篇十三

一、活动背景

作为xx级大学新生,我们已经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多月了,同学们也都对新的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了解。不管是在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之中,大学生活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中学时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增长了才干,同时让大家多了一些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展望与期待。

二、活动意义及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各自学习和生活中的收获,以及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用悠扬的歌声与动感的舞姿展示我们青春的梦想,用诙谐的话剧和激情的朗诵呈现我们年轻的力量。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11月24日10:00——11:30

地点:活动桌椅教室

四、活动开展

(一)活动开场齐唱两遍团歌。

(二)两位主持人上场开场白,进入团组织活动主题——hold住你的大学。(由宣传委员进行ppt展示)

(三)开演节目,会进行唱歌,舞蹈,小品短剧等六个节目。

(四)节目中间会穿插两个小游戏,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活跃气氛。

(五)节目表演完毕后由辅导员讲解一些关于大学生活步入正轨之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节目过后进行互相交流环节。

(六)主持人做最后总结,倡导大家积极参与今后的团组织生活。

五、经费预算 文章出自:

活动中发放糖果作为互动环节的小奖励,气球作为装饰会场的主要装饰物品,预计在30元以内。

六、参与人及主持人

参与人:投资q1141班全体同学

主持人:张欣、郑晓林

投资q1223团小组

14.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篇十四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化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22-01

爱表演、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老师要以各种游戏为基础,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语言、表情来扮演角色,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娱乐性,以提高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现状

游戏化幼儿园教学现在已经获得普遍认可,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幼儿阶段的认知程度比较弱,思维比较简单,所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只有完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为幼儿学习和发展建立起优秀的学习环境。

1.1 游戏环境有待改善

适宜的学习环境是确保幼儿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一些幼儿园因为没有根据规定数量进行招生,每班孩子数量较多,造成在教学环境约束幼儿活动的现象,也提高教学管理的难度。其次,部分幼儿园提供的游戏设施和方式较少,影响幼儿发挥想象力和拓展思维。

1.2 游戏材料不足

游戏只是幼儿园游戏教学的表现方式,而教学仍旧是重点,而部分老师在思想上没有认清游戏教学的实质,以为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游戏,所有教学活动都让孩子参加游戏,尽管幼儿得到游戏的快乐,但没有学到知识。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虽然准备很多材料,但幼儿只顾玩,没起到教育目的;部分老师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学材料少、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教学的要求。

1.3 在游戏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不足

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老师占据指导性地位,具有指挥的作用。由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游戏化教学方向有决定性作用,部分老师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游戏,不断在游戏中转换角色而限制其导向作用,此情况下幼儿没有学而只是玩。还有部分幼儿老师难以全面接受和灵活运用此教育模式,依旧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让自己成为教学核心,让幼儿畏惧自己。幼儿与老师间配合不融洽是大部分幼儿园出现的问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幼儿的积极性,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组织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2.1 游戏化教学统一了游戏的精神价值和工具价值

在传统教学中,游戏不但是管理教学秩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的效率,以及作为奖励和强化训练幼儿的重要方式,但这只体现出游戏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实行上教学和游戏是分离的,游戏并非只是教学外的辅助方式,而是贯穿、融会在教学过程中。游戏将愉悦、快乐、自由、自主的精神本质融汇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游戏中能够将精神价值与工具价值完善的统一起来。

2.2 游戏化教学平衡了教学的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核心,以重视认知发展为特征,其教学过程是向幼儿传授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运用纪律来保障教学质量。而游戏则相反,其重视幼儿体验,幼儿具有游戏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游戏规则是幼儿自愿服从、自主设立的规矩,而不具有主观强迫性,游戏化教学既重视教师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也在尊重和理解幼儿情趣与意愿的前提下,符合幼儿释放情感冲动的要求,为幼儿创造与幻想提供必要空间,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逻辑和感知方式。摒弃幼儿教育成人化和小学化,让幼儿在进行技能和知识训练时,确保幼儿获得愉悦、自由的游戏性感受。幼儿教学进一步实现了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间的平衡。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3.1 创造游戏环境

优秀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幼儿全面参与到游戏化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老师要按照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要求精心布置教室,为他们提供愉快宽松、素材丰富的学习环境,在环境设计中渗透进教学意图,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对室外活动内容予以丰富。第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心灵单纯,思维简单,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互爱互助、愉快、公平的游戏活动,不但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幼儿园要按照实际情况引进教学设施和器材,多样化的游戏器材和玩具是成功开展游戏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平台。

3.2 引入游戏材料

在游戏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幼儿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研究分析发展,幼儿对老师制作的成品玩具和仿真玩具的兴趣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尤其是成品玩具,幼儿一般会问“这是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当他们知道答案后,便失去玩的兴趣。而对于非成品材料,幼儿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能做什么等等,让孩子思考更多的问题。所以老师可以将笔、纸、剪刀、玻璃瓶、彩带、小木棍、塑料、海绵、泡沫等材料发给孩子,鼓励他们运用喜欢的材料进行设计、想象和制作。因为材料具有象征性和随意性,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在幼儿园中开展医生角色活动时,为孩子提供药瓶、药片、注射针筒、听诊器等成品玩具,然后不断缩减成品玩具,运用圆形物品和绳子代替听诊器,再鼓励孩子运用发明、创造玩具以代替其他材料,提高幼儿思考、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增加动态性材料,运用可以变化的材料,引导孩子的探索心理。如笔,在理发厅的游戏中可以当卷发筒、在饮食店的游戏中可以当吸管等,以开发孩子智力。

3.3 教师游戏化的引导

只有教育方式正确,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才会更加顺利。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指导作用,按照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制定各自的教学方案,准备符合孩子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孩子的主体地位,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按照孩子的性格选择教学方式。并非任何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方式,一些直奔主题的方法同样具有实效性。老师要按照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上一篇:水浒传读后感初三600字作文下一篇:雅思考试写作课堂 写出个性化的八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