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12篇)
1.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一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英语《被动语态讲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例:①Mother often makes me do homework.→I am often made to do homework by mother.⑵teach ,give ,pass ,show ,buy, tell等动词常常带有两个宾语(双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改为被动语态时,两个宾语可以选其中任一个作主语。如果直接宾语被提前作主语,那么间接宾语(一般是人)前要加相应的介词to/for。例:
①She gave me a book.= She gave a pen to book.→I was given a book by her.→A book was given to me by her.②My father bought me a MP3.= My father bought a MP3 for me.→I was bought a MP3 by my father.→A MP3 was bought for me by my father.[3]含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改为变动语态。(宾补放在原来位置不变)
例:①We call him Xiao Ming.主 谓
宾 宾补
→He is called Xiao Ming by us.②He found the novel very interesting.→The novel was found very interesting by him.[4] 没有被动语态的动词:
1.没有被动语态的词,表示状态或特征的及物动词如 cost, fit, have, suit等没有被 1 动形式,另外,像happen = take place, break out(爆发),break down(坏了)result from(缘于),belong to, consist of等只用主动语态,而不用被动语态
2.不及物动词或动词短语无被动语态: appear, die ,disappear, end(vi.结束), fail, last, lie, remain, sit, spread(传播), stand, come true, fall asleep,...3.大多数系动词:be , feel(摸起来),sound(听起来),smell(闻起来),taste(尝起来),look(看起来),等词无被动语态,它们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①The shirt feels very soft.这件衬衣摸起来很柔软。
②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ountry.
2.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二
一、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了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与对话的良好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感情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有感情的教育, 教育是有爱的教育, 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良好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心灵沟通与感情培养的过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 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建立一个平等、和谐、有感情的课堂。
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有充分的联系。所以, 作为教师要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教师可以从中提取到与学生相关的信息, 去挖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质与优点, 对学生的学习更多地采用鼓励的方式, 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在批改学生的试卷时, 不要用比较笼统的评价, 如“Good!”“Excellent!”“OK!”, 这样的习惯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并不能起到很大的安慰与鼓励作用。教师可用一些鼓励的俗语、名言等去激励学生们。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If you want knowledge, you must toil for it.”“Do one thing at a time, and do well.”等。学生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读到了鼓励, 读到了自信, 自然会对教师更加信赖, 这样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从而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通过教师多元化的课程设计, 实现互动
课程设计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重要环节, 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正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在传统教学模式上, 教师会侧重讲本单元所涉及到的语法、重点生字与句式, 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可先通过讲述奥运会的起源, 奥运会的相关历史, 从与课程相关的拓展知识引起学生对该课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对本课重点词汇与语法的讲析, 这样既能使课程充满趣味性, 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更愿意也更易于接受这样的课程,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 实现互动
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指出课程的相关重点后, 学生就进入了自学阶段。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从传统教育模式开始就一直存在,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成为了互动式教育模式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必须要引起学生对该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有意识地去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 获取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以《The Olympic Games》单元为例, 本课重点的语法是对将来进行时的掌握, 比较重要的词汇及重点短语有:replace、promise、take part in、used to等, 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将文章所涉及到的重点词汇与语法进行简要的陈列, 让学生心中对该课的重点内容有初步了解, 然后带着对本课学习的疑问去阅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师生的互动。
四、通过创造有趣的教学语言与交际方式, 实现互动
语言是构建英语课堂的核心, 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能力也是学习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需要通过对课程语言的创新去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 去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生动的课程语言活跃学习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如:课堂上发现学生做小动作, 没有认真听课, 可以结合时兴的网络语言, 轻松幽默地说:“Someone was doing something else and not paying attention.Please‘hold住’”, 这样既起到了提醒作用, 也能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三
关键词: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G633.3
阅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通过阅读进行信息的获取,也通过阅读对社会进行了解。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增设了阅读教学,其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然而根据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阅读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与教学目标不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目前高中语文课程中增设了阅读课程,强调通过阅读课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促使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忽略学生阅读任务的合理安排。教师在课前事先准备好阅读教材,并主观性地对阅读问题进行设计,学生在固定的安排下完成作业。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也使学生难以理解阅读内容,并且一味地进行阅读训练,缺乏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良好
(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见解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中,要求学生阅读材料的购买要统一,使学生只能接触一模一样的阅读材料,并且解答的问题也是大同小异。教师讲解过程中基本上对答案生搬硬套,忽视学生个人见解,也阻碍学生阅读思想的发展,导致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始终未能把握高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实际上,阅读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并且学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千差万别,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观点,并对学生答案进行汇总,向学生展示语文阅读的魅力,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三)阅读教学途径单一死板
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可知,大部分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也就是简单进行答案的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倍感无趣,也针对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进行阅读教材的合理编制,导致学生逐渐忽视阅读学习,从而在阅读学习方面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四)评价机制单调
就目前而言,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往往将学生每次语文测验中阅读部分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单调,也缺乏科学,同时缺乏对学生的期待与激励,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也导致学生阅读兴趣逐渐下降。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措施
(一)将学生作为阅读课程主体
传统语文读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做出改变,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由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教师对阅读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考虑,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课堂的自主开展,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喜好。例如在阅读《大卫·科波菲尔》一文后,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读后感的表达,并要求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也需要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适当的、必要的引导,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及讨论在阅读任务中全身心投入,并且对阅读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拓展阅读教学思维,丰富阅读技巧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本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引进课外知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学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兴趣得到发挥,也使其学习更加主动。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语文阅读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借助先进教育技术再现生活画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再次,实施人性化教育,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最后,对阅读教学内容、学生视野、学生思维进行拓展,促使阅读教学实现全面拓展。
(三)采用多元化阅读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加强各种先进阅读教学方式采用,促使阅读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例如,教师可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兴趣高涨,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例如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阅读材料有关的知识,更加明确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人文思想以及生活环境等,促使学生对阅读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创新考试评价机制
考试评价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影响较大。对此,语文阅读考试评价机制必须进行创新。例如,考试中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但是却不适合作为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并且引导其正确的解答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进步,关注学生采用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学习态度等,而不是局限于学生的阅读考试分数。
三、结束语:
阅读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阅读任务加重,也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不仅需要促使学生阅讀能力得到提高,也要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拓展,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阅读训练、丰富的教学实施,促使学生阅读更加积极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勇于展示自我,从而对语文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预期。
参考文献:
[1]陈红.高中古典散文教学困难所在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四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
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5.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五
修1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四、教具
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
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4)运用重力G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式G=mg计算重力.式中g=9.8N/kg.(二)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引入重心概念之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3.重心的确定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 质量的分布有关;
(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4)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演示)依据:二力平衡原理.(学生讨论)(三)课堂练习课本练习一(3)(四)课堂小结:
6.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六
【思维激活】
右面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打败蒋介石反动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课标点击】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基础梳理】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①国内外要求和平。②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2)表现:①重庆谈判: 目的:中共为争取和平。时间:l945年8月底。
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②政协会议召开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意义: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l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人民解放军粉碎。【阅读思考】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战略决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概况: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后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人民解放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年1月发起总攻,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l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意义:三大战役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阅读思考】
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到: “江汉飞传刘邓捷„„辽吉猎虎布火雷。”(1)涛句反映的主要史实有什么?(2)这些史实有什么意义? 答案:(1)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2)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为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作战:l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阅读思考】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先生,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要与国民党和谈? 答案: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核心突破】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1)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不同。
(1)背景不同。前一次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现状,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后一次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2)目的不同。前一次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后一次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3)内容不同。前一次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后一次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4)结果不同。前一次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后一次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政府所拒绝。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典例剖析】
考向一 对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愿望的考查
【例1】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朱自清语)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答案:B 考向二 对重庆谈判的考查
【例2】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如右图),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解析:图中照片拍摄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谈判的主要话题为和平建国的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是双方争论的焦点。答案:C 【纠错笔记】
易错点一 对抗战胜利后国内两党斗争的主题本质认识不清 典例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毛泽东所说的“斗争”的实质是
A.国共两党的斗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D.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选择:一是国民党的独裁、内战建国,一是中共和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建国。因而中共为了减少人民的痛苦,争取国内和平和民主,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表明看是内战与和平之争,实质上是可是建立什么性质国家的斗争。A明显错误,D在抗战结束后就不存在了,故答案为C。答案:C 【名师点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为欺骗舆论,他们一开始就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真面目,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包括坚持避免内战等内容的《双十协定》;1946年初召开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易错点二 错误地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标志性意义 例2 右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照片。据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你认为这件事的主要意义是
A.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B.表明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决战的伟大胜利 C.表明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判断这副图是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史实,南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所在地,这表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垮台。但全国并没有全部获得解放,故D说法是错误的,A、B明显错误。答案:C 【名师点拨】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政治阴谋,我党从1949年4月1日开始在北平与国民党的代表团进行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午夜,红旗插上了总统府,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南京宣告解放。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标志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优化考题演练】 【夯实基础】
1.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结合教材分析即可。2.1946年,中国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确认避免内战及和平建国方针。并确定了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等的建国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努力争取和平建国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制度 D.共产党和人民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析:B 解答本题注意时代背景。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和平民主是中国人民的一致呼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一系列的斗争,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就是其中之一。A项是指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D项应为“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答案为B项。
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 解析:C 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
用心
爱心
专心
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淞沪会战是在上海,排除①,徐州会战尽管是在江苏,但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②。
5.读右图,你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B、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任务已经完成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解析:D 图示是渡江战役的相关内容,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后,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6.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 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政治基础是否广泛 D.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解析:C 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而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
【能力提高】 8.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D 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的经典成就应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B依材料可知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0.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D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
11.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用心
爱心
专心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A本题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 金陵”。故选A。
12. 2010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2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 指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图
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
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请依据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设计一幅浮雕作品(只要求提供作品名称)》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近代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斗争对象的变化:由反帝到反国民党反动统治。
变化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教材问题全解】 [学思之窗] P79答案提示:①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
一、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粉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全面内战爆发后,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取得战略反攻和决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在北平谈判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两个务必”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用心
爱心
7.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七
一是其内容与必修的内容重复过多。在新人教版选修一 (以下简称选修一) 的教材中, 总共安排了九大改革, 其中中国四个, 外国五个。但是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欧洲的宗教改革”则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九大改革中的两大改革在必修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 再加上“戊戌变法”在历史必修三的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也有讲解。这对教师来说很难把握, 详细讲解等于浪费时间, 因为其内容的主体部分在必修教材基本上已经讲解到位, 不讲又怕影响学生, 在这一点上师生都觉得难以取舍。
二是所选部分改革不具有代表性。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改革很多, 教材所选择的改革应该要具有代表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有典型代表性改革事件的讲述, 才能从中找到改革规律,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选修一的第六单元中却介绍了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一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封建性质改革, 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这场改革除了在地域上代表非洲之外, 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的代表性。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近代化, 但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且改革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没有使埃及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 埃及最终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相比之下, 日本的“大化革新”和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更具有代表性, 特别是日本的“大化革新”, 基本上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策动的, 开启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充分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 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对同一类型的改革重复过多。正如刚才所述, 由于历史上的改革林林总总, 所选择的改革应该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 我们发现在选修一第七、第八单元分别对18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改革中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详细论述, 不是说这两个改革不重要, 只是说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点:都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都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等。在有限的篇幅中简述两个同一类型的改革有点不科学,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如只学到一个改革, 也会联系到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改革和革命。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一在这里介绍一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或者腓特烈二世改革效果可能更佳。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强化了国家政权, 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 在她在位期间, 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腓特烈二世改革加强了普鲁士的实力, 确立了普鲁士的欧洲大国地位, 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君主的典型代表。
四是改革内容涉及领域不够全面。历史上的改革非常多, 不同类型的改革不胜枚举。但我们发现选修一过于侧重政治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只是谈及欧洲宗教改革, 而对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则没有明显的反映。当前, 绝大多数改革涉及的层面肯定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 但在教材中我们也许需要向学生重点呈现一些经济制度的改革, 例如税赋制度方面的“初税亩”、“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就是很好的改革范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推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介绍经济改革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 还有利于为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此外, 重视经济改革, 其实就是等于触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时代主题。
五是内容过于繁琐, 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普遍认为除教材呈现的内容外, 我们没什么内容可重点讲述和分析的, 因为教材已经把该呈现的都呈现了, 根本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语文教师在归纳段落大意, 况且教材在内容上条理已经很清晰, 基本上是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讲改革背景, 第二节课讲改革内容, 第三节课讲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由于教材内容繁琐, 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很多可以展开的余地, 学生就没有必要进行其他的探究性学习, 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上, 而考试对于教材而言又基本上偏离教材, 很少考教材具体的知识点, 这就使得教材像一块“鸡肋”。要求学生认真重视教材可能“费力不讨好”, 不重视教材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师生对教材都不好处理。教材的编排体例, 应该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详略得当、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简洁生动, 否则, 容易冲淡教学主题, 背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当然高中历史教师也可自行对教科书进行重新处理,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必须把握好每个改革的核心和实质, 阐述清楚教科书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是高考考试内容侧重中国史。湖南省从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 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整整四年, 在这四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发现, 改革考试全部都是中国史的有关内容:2010年考的是“宋代改革榷盐法”, 2011年考了“盟旗制度”, 2012年考了“王莽改革”, 2013年考了“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由于教材中的中国史改革只有四个, 所以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往往会忽视世界史, 因为很多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即“你不考我就不看”。因此, 高考改革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充分发挥高考的学科导向作用, 重视世界史有关改革内容的考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下, 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放眼世界, 培养其开阔的国际视野。
8.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八
一是其内容与必修的内容重复过多。在新人教版选修一(以下简称选修一)的教材中,总共安排了九大改革,其中中国四个,外国五个。但是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欧洲的宗教改革”则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九大改革中的两大改革在必修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再加上“戊戌变法”在历史必修三的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也有讲解。这对教师来说很难把握,详细讲解等于浪费时间,因为其内容的主体部分在必修教材基本上已经讲解到位,不讲又怕影响学生,在这一点上师生都觉得难以取舍。
二是所选部分改革不具有代表性。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改革很多,教材所选择的改革应该要具有代表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有典型代表性改革事件的讲述,才能从中找到改革规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选修一的第六单元中却介绍了
埃及的穆
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一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封建性质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这场改革除了在地域上代表非洲之外,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的代表性。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近代化,但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且改革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没有使埃及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埃及最终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化革新”和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更具有代表性,特别是日本的“大化革新”,基本上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策动的,开启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充分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对同一类型的改革重复过多。正如刚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改革林林总总,所选择的改革应该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在选修一第七、第八单元分别对18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改革中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详细论述,不是说这两个改革不重要,只是说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点:都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等。在有限的篇幅中简述两个同一类型的改革有点不科学,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如只学到一个改革,也会联系到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改革和革命。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一在这里介绍一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或者腓特烈二世改革效果可能更佳。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政权,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在她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腓特烈二世改革加强了普鲁士的实力,确立了普鲁士的欧洲大国地位,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君主的典型代表。
四是改革内容涉及领域不够全面。历史上的改革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改革不胜枚举。但我们发现选修一过于侧重政治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只是谈及欧洲宗教改革,而对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则没有明显的反映。当前,绝大多数改革涉及的层面肯定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在教材中我们也许需要向学生重点呈现一些经济制度的改革,例如税赋制度方面的“初税亩”、“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就是很好的改革范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介绍经济改革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还有利于为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此外,重视经济改革,其实就是等于触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时代主题。
五是内容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普遍认为除教材呈现的内容外,我们没什么内容可重点讲述和分析的,因为教材已经把该呈现的都呈现了,根本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语文教师在归纳段落大意,况且教材在内容上条理已经很清晰,基本上是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讲改革背景,第二节课讲改革内容,第三节课讲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由于教材内容繁琐,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很多可以展开的余地,学生就没有必要进行其他的探究性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上,而考试对于教材而言又基本上偏离教材,很少考教材具体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材像一块“鸡肋”。要求学生认真重视教材可能“费力不讨好”,不重视教材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师生对教材都不好处理。教材的编排体例,应该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详略得当、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简洁生动,否则,容易冲淡教学主题,背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当然高中历史教师也可自行对教科书进行重新处理,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必须把握好每个改革的核心和实质,阐述清楚教科书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是高考考试内容侧重中国史。湖南省从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发现,改革考试全部都是中国史的有关内容:2010年考的是“宋代改革榷盐法”,2011年考了“盟旗制度”,2012年考了“王莽改革”,2013年考了“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由于教材中的中国史改革只有四个,所以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往往会忽视世界史,因为很多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即“你不考我就不看”。因此,高考改革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充分发挥高考的学科导向作用,重视世界史有关改革内容的考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培养其开阔的国际视野。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园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选修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的编写和内容安排上尽量科学化,使教材成为学生好学、教师好用的真正的“核心教学材料”。
9.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九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中如何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知规律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并希望得到指正。
一、立足教材,让学生学得会听得懂
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也许正因为道理浅显而常被人们忽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讲测量的初步知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还没有完全掌握,较复杂的有效数字及误差问题就迫不及待地搬上来了;讲机械运动时,静止、运动、参照物还不熟悉,相对运动现象就争相登场。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越学越没趣,教师埋怨学生素质差,越教越没劲。于是教学工作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要使教学工作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必须调整思想,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以退为进,立足教材让学生听懂学会,成为教学工作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做的。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尤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误区之一就是我们并未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下面以机械运动为例谈谈我的体会。这一内容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时空概念。
2008年下学期讲授这节内容时,做了一次对比实验。在给初二
(3)班讲授时,讲完教材内容后,我就给出了不少带有灵活性的例
专心爱心用心 1
子,结果把学生弄得糊糊涂涂,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反而使用权学生觉得云天雾地。在给初二(4)班讲授时,我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并肩行走,让其他学生分别以讲台和其中一位学生为参照物,判断另一个学生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运动与静止。用学生熟悉的例子,一些不太难的题目训练学生,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前者,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这点知识容易的很,无须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而不是考虑学生的物理时空概念如何。后者,我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敢于正视矛盾,先慢而后快,先易而后难,这种明退暗进的做法,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入门课,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降低起点,减小梯度
学习就象上楼梯,太陡了,学生会望而生畏。例如透镜及其应用涉及面广,学生学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减小梯度,不仅会使问题化难为易,而且能带动其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比如:通过复习折射规律,再次明确光的折射规律中“一个面”、“三条线”、“两个角”的关系。首先使学生在脑子里明确光线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通过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实验,使学生明白凸透镜的焦点与焦距;通过做烛焰实验,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了解到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基本原理。从基本物理知识开始、起点低、梯度小,学生都能接受,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突出重点,各个击破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散注意力,精力不集中,是很常见的问题。如果授课教师不注意这一问题,往往讲得越详细,效果越差。以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问题为例谈谈我的体会。我也曾考虑到学生刚开始做物理计算题,就认真分析,详细讲解,从基本公式v=,讲到t=,又对例题各数量关系列表分析。这样,20分钟过去了,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思想开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再讲授这节内容时,放弃了原来的做法,而是突出重点,围绕v=,s=vt,t=授课。首先,我把速度和路程、时间的三个公式,一起写在黑板的适当位置。这不但便于学生利用这三个式子理解物理问题,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例题也举得简单,难度也适当降低。在分析题目的物理过程时,我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同时,明确解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格式。物理题目决不选无实际意义的综合题,避免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中困难,加重学生负担。
二、以用促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家都明白,物理课堂教学仅仅使学生听懂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会应用。只有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品偿到甜头,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教师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太少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例如讲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后,我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测自己步行来学的速度。后来上课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时,我发现学生用了多种测算方法,大开眼界。有的学生先测出自己步行时的平均步
长,然后记录下家到学校的步数,用平均步长*步数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用电子表的秒表功能测出所需时间,最后计算出步行的速度;有的学生利用路旁的电线杆估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然后计算出步行的速度;有的学生让家长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出家到学校的路程,从而计算出步行的速度。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原来不太清楚的问题逐渐清晰了,对测量的初步知识与机械运动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
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而收到如此在的效果,我非常吃惊。由此,我体会到学生中蕴藏着很大的潜能,问题是教师是否能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教师不再强塞给他们概念、定义而是引导和启发、发动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得到帮助、启发,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三、感知教材,启迪思维
习惯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培养创新思维只是对少数尖子学生而言,对在多数学生来说就是接受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灌输。其实,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它忽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与学生被动接受,教与学严重分离形成教学两张皮。物理教学应加强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经常鼓励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各问题拴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来。这样,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的每一环节,成为教学的主体,并渐渐地爱上物理,成绩稳步上升。
如何实现感知教材,启迪思维呢?德海纳德认为:“所有的活力思想,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办法都会阻碍学生去努力研究。”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过早地给出定义、定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探索。目前物理教材编写的很好,许多菰开头有一个在问号,问号后面通过故事、现象或实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许多节后面有“想想议议”,如果能予以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将会使学生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并能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许多节里安排了小字排印,并用花边框了起来的内容,巧加利用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提示,或者给学生提供些有益的或有趣的信息。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那势必把课堂教学搞成注入式,使学生丧失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枯燥感,厌学情绪必然产生,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以“研究液体的压强”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液体的压强概念比较枯燥、单调,又比较难学,学生学习时往往缺乏兴趣。教学中若能以学生熟悉的问题为基础,引入课题,就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未知愿望。首先,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洗澡时,当水齐胸时有憋闷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液体的压强,从而引入课题。引入课题后,要针对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缺乏感性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教学中应加强演示实验,通过对实验观察,来探索研究液体压强的规律。主要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1:液体对容器壁有没有压强?2: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液体的压强有何特点?
这两个问题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观察实验,且在每个演示前都要求学生先进行猜想实验的结果,然后再演示、提问。
10.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十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教学难点
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二、补充介绍作者
1、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2、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线索
时间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学生找出表达时间的词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2、材料
两类材料:新闻事实,背景材料。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学生举例说明)
3、包身工的遭遇
(1)家庭情况(2)居住情况(3)伙食状况(4)劳动状况(时间、条件)(5)健康状况(6)工资待遇(学生找出具体材料,并作简要概括)
4、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5、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6、根据课文内容为包身工下定义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五、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1、写法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
用心 爱心 专心
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2、语言
(1)精炼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2)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3)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4)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3、内涵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六、拓展阅读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
11.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十一
【关键词】苏教版 高中英语 教材使用 阅读能力
要知道,英语阅读是学生进行英语日常学习交流的基础,学生不仅要学会听、读,还需要学会阅读。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阅读英语,那么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介绍苏教版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以及其使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分析。
一、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1.老师对阅读练习不重视。很多英语老师认为只要教好课本的重点课文就行,单元后面的阅读材料就不必要多讲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学误区。要知道,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加入阅读材料是为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进行强化,让学生在学到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之后能够及时地运用到英语阅读中,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然而对阅读练习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失去了阅读强化训练的好机会。
2.学生重词汇轻阅读。如今人们学习英语最基础的入门方式就是掌握不计其数的英语词汇,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词汇,英语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其实不然,英语阅读更多的是考察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技巧。如果单纯地认为阅读就是词汇的简单拼凑,不好好利用课本的阅读材料,那么阅读能力是不可能有进步的。
二、教材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
1.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苏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选取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古今中外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具有极大的作用。例如教材中有“Modern Life”、“Broadening horizons”等这些开阔学生视野的内容,又有“Teenage experiences”、“Making discoveries”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很大程度地扩展。可以说,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广泛的题材选题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的丰富,改变了过去单调的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更加主动地阅读英语知识。
2.泛读性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们知道,在阅读英语材料时,有些阅读材料并不需要精读,而是浏览式地阅读,并从中找出文章主旨和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一些泛读性的文章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举个例子,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Science versus nature”这节内容中,词汇的难度并不是很高但是文章篇幅较多,这只需要学生进行泛读,而不需要对全文进行细读。因为这种文章只需要大概掌握文章的大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主要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同时加上自己的猜测来进行阅读理解。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这类泛读性文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3.精读性文章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素质。要知道,精读性的文章其词汇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是以篇幅较短的文章编写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所以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时,老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精读的训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苏教版教材中例如在学“Appreciating literature and art”这部分阅读知识时,既要了解文章的大意,还要理解文章的语言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层理解。老师利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精读“reading”这部分,可以使学生逐渐地读懂课文,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自我探讨和自我理解的能力。
4.丰富的阅读材料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reading”部分非常多,每个单位除了常用词汇的教学外,很大部分是“reading”教学。如果通过阅读材料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这些阅读材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材中大量的阅读材料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因此,老师可以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每个单位后面的“reading”部分,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地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对阅读设计的巧妙之处。
5.利用阅读材料后的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要知道,学习完新知识需要有练习题来加以巩固。在每篇阅读课文后都会有类似简单题的提问,主要是提问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其主旨和细节的题目,这些题目覆盖了全文,学生在经过首次阅读后,还没有对阅读文章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而这些简答题似乎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路,让学生明白一篇阅读材料最重要的部分和内容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找出来。如果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些题目,那么学生很难讲学到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中,长期下来,即使学生在课上很好地掌握了阅读知识,但是也会随时间而逐渐遗忘了。因此只有利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这些题目才可以使学生受到更多更系统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学生阅读的过程是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英语课本教材,让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教材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课文阅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方法,利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阅读材料,这需要老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以英语课本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在苏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2.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 篇十二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力】推荐阅读: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06-13
高中政治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08-12
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9-22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