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

2024-10-05

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共12篇)

1.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 篇一

赋教育于生命的气息-教科研结合之我见

(无锡市天一实验幼儿园  高红星)

在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注重内涵建设的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凸现出其在幼儿园生存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园一贯重视教科研工作,视其为幼儿园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对《纲要》的深入学习、《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整合教育》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深深认识到幼儿园教科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教研是基石,是血肉之躯,赋教育于生命的动感;科研是灵魂,是上层建筑,赋教育于生命的灵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以课题为主线,以教研为主阵地,合二为一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教育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工作,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运而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用丰富的理论武装引领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紧跟教改步伐,让自己立于教育前沿。

1、书籍推荐: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沿袭久远人类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书籍易于收藏,其中许多观点思想很有哲理性,适合长时间慢慢细品研读,观念性基础性知识最适合于书籍学习。我们每学期根据教研重点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供教师学习。例:《纲要》解读,使教师进一步领会整体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等教育观念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要用心去发现、感悟、思考,最终将理念转化为自觉的内化行为;推荐书籍的学习界定了概念、清晰了认识,为教师的工作把握了方向,理清了脉络。

2、网络搜索:网络具有新、全、大的优势,它所包含内容的更新速度与庞大容量是任何机器都不可比拟的。为此园部开通了网络宽带,为教师能最快获得信息提供保障。我们经常鼓励教师浏览各教育网站,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网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教师呼吸到了最新的教育信息,掌握了最新的教育动态。

3、信息采集日:每月我们组织二次全体教师学习日,学习内容由园部制定,可以是对新出现的教育信息进行重点学习,对教师思想进行阶段梳理和透析,或是介绍相关学科文章,了解中小学等跨领域教学动态等。

4、新闻发布会:这是发挥教师的个体功能,由点到面达到分散集中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轮流主持,发布自己获得的最新课题信息,从搜集、编辑、整理、播报都由教师自己一手策划,再经园部审核。小小新闻发布会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梳理思考才能确定一个有价值的议题呈现于众。这是逼迫教师自我学习反思的良好契机,是她们展示自我发挥主体性的良好舞台。

5、《教坛心语》专栏:利用我园开辟的《教坛心语》专栏定期公布教师优秀经验,相互学习提高。

二、千锤百炼出真金――加强实践研究,促课题发展

先进的教育经验只有赋之行动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我们重视平时的实践工作,以观摩、安全分析、反思型评课等活动为载体,提高理论运用、指导、转化为能力的技能,促课题向纵深发展。

1、实践反思型观摩活动:除了平时的推门听课、预先告知听课以外,我们重点开展实践反思型观摩活动。展示活动中,我们加重讲评分量,先让教师讲述思路及设计特色,然后再讲课后感受,随这教师进行评价。欣赏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点评,忌泛泛而谈。

2、案例采集:教师自己采休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安全进行评述。案例的采集使教师的着眼点更加精细深邃,思考也更透彻。

案例采集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3、YES OR NO辩论会:人的思想性决定了观点的多样性,工作的实践性又决定了观点的发展性,如何求同存异呢?我们创办了“YES OR NO”辩论会,谦虚大家在辩论会上据理力争,一展雄姿。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倾听旁观、介入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教师工作中的各种信息,把它作为辩论的源点。辩论的双方或理论、或事例、或警言,旁征博引,气氛热烈。

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践研究大大激发了教师的主体精神,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幼儿主体全面发展,课程作为主要载体,其内容选择、形式方法、实施途径、环境创设等都对促进幼儿主体性有很大的关系,要加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以课题为主线,以教研为载体的教科研有机融合使我园的教科研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成绩斐然:获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2名教师参加市区好课评比获第一、二名;23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发表交流,百余人次幼儿绘画作品获奖。

1、教师的主体意识明显提高,能力得到发展:教师的思想更加开放,组织活动的方法途径丰富而有效,为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臂膀。

2、幼儿的主体潜能得到挖掘,主体性得到明显发展:幼儿主动、积极、好问、自信,对周围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同成人、同伴交往,在活动中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

3、家长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建构者。他们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出谋划策,帮助解决教学需要,主动要求为幼儿上课,成为丰富幼儿知识、扩展幼儿眼界的重要支持力量。

2.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 篇二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欣赏生命, 成全生命, 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 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 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当中, 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 让“贴近生命的需要, 揭示生命的真相, 引领成长的方向, 探寻生命的意义, 成全生命的价值”成为全部教育的自觉追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不例外。

二、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而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 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里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对个体的生命关注写进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学科最根本的目标, 还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也是历史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 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涵的做人的道理。要给学生自信力, 要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明白怎样做人。历史教学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有机融合, 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为此, 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和行动。

(2) 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 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历史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其次, 历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认识空间。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 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三, 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这种人生观通过历史的讲述更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媒介。

三、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1) 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重在细化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基本是关于人与社会的, 生命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首先, 对照生命教育纲要的要求, 细化历史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其次,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 整合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 高一历史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起始课, 属于学生阅读课文。但本章头绪多、内容庞杂, 许多老师就让学生自学而不作讲解。然而, 本章的不少内容十分适合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 应把本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定为“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引导学生在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史实的基础上, 探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行动家是如何理解、处理捍卫真理与维持生命的关系。

(2) 选用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方式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生命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同时, 也只有采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融入方式才会更加有效。历史学科教学要突出重点,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内容凸显, 生命教育内容往往也是学科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时, 要结合学科教学本身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1) 加深教师的生命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教师的典范。一位成功的学科教师, 不但要具备所任教学科的知识, 而且应具备对待该科知识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因此, 教师本身面对生命的信念与态度, 以及个人的生命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历史理解的深广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厚度。

(2) 从大历史中敬畏生命历程。在历史教学中探讨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等宏观问题,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历程, 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呵护, 珍爱自己每一刻的生命价值。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所选择的历史课程内容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如, “追寻生命的起源”专题,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追寻人类起源的原因与历程的学习, 思索与探讨人类的未来, 让学生在神秘的生命世界中寻找生命的终极关怀, 学会敬畏生命。

(3) 从前人经验中探寻生命之旅。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科,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物, 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 都会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生命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师生讲述身边平凡人物的生命历程来理解生命的价值,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新的认识与理解。

(4) 在自身感悟中建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人生观的养成, 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扼杀个人更有意义的人生观的发展。当代西方教育学家在教学方法上曾经给教师诚恳的忠告: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 由此也得到拥有知识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参酌前人智慧与个人经验, 去探讨、发现、选择与发展个人的生命意义观, 最后形成个人的人生观, 建构自身的生命价值。

3.加强基层民警教育训练之我见 篇三

一、认识到位,夯实思想基础。强化教育训练,提高民警政治业务素质,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兴警强警的必由之路。因此,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一定要首先达成向教育培训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共识,树立教育训练是强化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公安业务工作的助动器和促进公安工作实现新跨越的源泉与动力的新观念,切实把民警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民警认真学习上级领导关于加强基层民警教育训练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提高干警对教育训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夯实其积极主动参加、支持教育训练工作的思想基础,使其自觉投身到教育训练工作之中。那些少数对教育训练缺乏热情、认识不足的民警,政工部门要主动开展谈心活动,适时与民警沟通思想,解开思想疙瘩,通过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消除其参训的思想障碍,增强广大参训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还要鼓励民警轻装上阵,教育其在参训中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为今后工作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二、内容到位,突出培训重点。要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将学与做、知与行、学与用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现实斗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训什么、练什么,因需施教,因人施训。所设置的培训课程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公安工作涵盖的业务知识又是无限的,什么都学,往往什么也学不精、学不会。一是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论述,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的政治和社会责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使“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植于头脑,从思想上解决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亲民、爱民、便民、利民的理念融入到每一项执法活动中去,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二是认真学习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夯实自己的法理功底,强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警观念;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三是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实战能力。着眼民警实战能力的提高,加大对警务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着重开设射击、搜查、盘查、缉捕、队列和内务条令演练以及体能训练等基本的警务技能训练课程。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战术,做到适应岗位、胜任职责,力争成为本警种、本岗位的行家里手。四是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增强民警对复杂、困难条件的适应性,使其在任何复杂环境中都能做到勇敢、果断、坚定、顽强和冷静,并及时发现和校正民警的心理障碍,使民警时刻保持健康的良好心态。

三、措施到位,注重实际效果。一是统一标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的民警,有针对性地划分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标准。同时,要创新教育培训的方法。坚持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注重运用民警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丰富授课内容,实行案例教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努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技能。二是建章立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证教育培训活动扎实有效进行,使教育训练结果能转化为战斗力,必须建立教育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建立持证上岗制度。每个民警必须参加全员轮训或警种业务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必须坚持不经培训不能入警,不经培训不能上岗,不经培训不能晋升等相关规定。(二)建立民警教育训练档案。对训练的时间、类型、考试成绩和表现进行详细记载,一人一档,将之作为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三)实行奖优罚劣。为充分保障教育训练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培养参训民警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基层单位要对民警的教育训练情况进行奖惩,奖优罚劣,从而激发民警参训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模式,使教育训练质量得以保证。

面对战略机遇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和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挑战,公安机关必须将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并将其作为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给予重点保障。唯有如此,基层公安民警才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业务功底,担负起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4.加强团队建设之我见 篇四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员工具有团队意识,企业才能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力量。

1、每周工作例会,明确工作目标。目标是一面旗帜、一盏指明灯,它可以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拼搏,直至达到预期的结果。只要制定出了目标,就要让每位员工牢记在心,让大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工作。通过组织讨论、学习,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本部门或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是团队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的前提。因此每周工作例会应该坚持开展下去。

2、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每个员工的长项和优点都能在工作中得到有效地发挥,那么人人都是块闪光的金子。在相互配合协作方面,要考虑员工的互补性,性子急的可以带动性子缓的,性格外向的可以影响性格内向的,用最佳的组合方式工作就能很快实现团队的目标。

3、鼓励大家发散思维,提倡大胆说真话。新的思维和创意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因此要鼓励员工发散思维,具有创新精神。

5.加强德育工作之我见 篇五

唐河县王集乡郝庄小学:张克坤

俗话说的好:“体育不好处废品;智育不好处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五育中,德育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向的光源。”特别是在现在教育体系中,家长、教师、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德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谈。致使现在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粗暴、野蛮、恶劣。这样就更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可以说他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完成与实现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认为做好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建立全方位的、多管齐下的德育教育体系

既然德育工作是育人的重要工作,是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就必须努力下大力气搞好这一工程。搞好德育工作,除了学校教职员工要努力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努力。要建立全方位的,多管齐下的德育教育体系。要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制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一定要经常化、制度化。只要深入到下面的学校去调查一下,就会知道: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开展了也只是把课本读一读,这根本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

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和改善德育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学校德育规划》。学校各部门、领导、教师都要围绕《学校德育规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德育好坏的考核要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挂起钩来,要和学生将来的升学考试挂起钩来,要和对教师的管理、评定联系起来,也要和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联系起来。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塑造我们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二、德育教育必须制度化、经常化

只有德育教育制度化,才能形成德育教育。只有德育教育经常化,才能真正抓好德育工作。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和活动的准则,贯彻各种规章制度,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训练。合理的规章制度执行越严,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这是语言所不能及的。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每期开学后都要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要根据守则办事。为了确保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学校在德育内容上,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按年级由浅入深系统安排。如爱祖国教育可安排“了解祖国--------爱我祖国-------报效祖国”等活动。要从多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途径不是唯一的,不仅校长要管,全体教职工都要管,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领导组。在学校成立“学生会、少先队”,在班里成立“班委会、学雷锋小组”等,这样就对学生形成了制度化、经常化的德育教育。

三、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德育教育是与各科教学互相联系的,因此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有些同志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德育教学只是上几节品德课,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品德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和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品德课既要讲基础的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的常识,又要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及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战略思想,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所以施教者要正确的应用那些富有深刻教育意义和感染力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进行教育,要做到教材、学生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上几节品德课就行了。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学校的工作以教学为主,但也要明白如果德育教育搞好了,一定会对其他学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各科教学时,注意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成绩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决不能牵强附会,把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孤立、割裂开来。例如:语文课,思想性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事物与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上数学课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体育课应培养学生爱祖国、爱

集体、诚实、公正、勇敢、坚韧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因此,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定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而深刻的影响。

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这样的德育最有效、最有生命力,学生也最容易接受。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坚持全面性、开放性、实践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原则,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达到德育的目标。这些活动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社会性活动: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社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家乡历史、地理和现实活动,结合本校本地实际,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深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走进五彩的社会生活中,亲自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感情。通过考察,使学生在新旧对比中发现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富强,从而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可按照季节和节日,结合本校情况,制定一年活动计划。春期可以组织学生春游,为烈士扫墓开展学雷锋活动等;秋期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联欢会,“冬季越野赛”等。另外按照节日因时制宜的开展一些活动。“五一”、“五四”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教育,“六一”进行尊老爱幼教育,“七一”进行爱党教育,“八一”进行学英雄、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十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不仅保证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特长。

6.加强乡镇人大工作之我见 篇六

毋庸置疑,从人大理论和人大制度建设上讲必须要加强,可实际上多年来呈削弱之势,因而,提出这个问题并不为怪。

1、工作现状堪忧。第一,目前乡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大多是“光杆司令”。由于乡镇人大主席团只能在人代会期间行使职权,多数乡镇人大没有内设机构和人员,闭会期间乡镇人大成了“空架子”,所谓的履行乡镇人大职责,很多时候就是乡镇人大专职副主席一个人在履行职责,使本来应该由一个机构去行使的职权,成了个人行为,这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集体行使职权、按法定程序行使职权的原则。四川省多数县市乡镇人大主席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加之不少县市又未设专职副主席,严重点说,乡镇人大工作在个别地方已无人问津。第二,乡镇人大主席大多“不务主业”。即使有专职副主席的乡镇,专职副主席也普遍分管了大量的党委或政府工作,有的分管农业,有的分管政法,有的分管维稳,有的分管国土,有的分管计划生育,等等,至少用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党委、政府分管工作,无暇顾及主业——人大工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严重违背法律规定,极为不妥。第三,乡镇人大主席团履职大多“形同虚设”。由于是“空架子”,加上“不务主业”,乡镇人大履职很难到位,不说决定权,仅是对政府的监督权就很难行使,除一年一次的代表大会外,政府几乎不会向人大报告工作,不少乡镇人大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发展趋势不符。主要指乡镇人大与根本政治制度要求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包括乡镇人大在内的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既然是根本的制度,就要体现根本的地位、根本的权威和根本的作用,以回击那些别有用心的攻击,以冰释那些不必要的疑惑和猜疑。尤其是在乡镇,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发展基层民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才能适应任务的需要。前不久,中央又作出了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部署,再次把农村基层的政治民主推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值得深思。目前农村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够,少数乡镇、村组干部独断专行,继续当“土皇帝”,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要逐步解决这一重要问题,一条重要的路径是加强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充分发挥其决策、监督方面的法定职能和职责,尤其是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决定权和监督权。这里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处理提高执行力与防止主观武断的关系问题,不言而喻,党和政府执行力是要加强的,但是目前农村实际的情况还是侵害农民利益,“土皇帝”的问题更为严重。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机制,换句话说,假如能够认真落实好法律和有关法规赋予乡镇人大的各项职能、职责,乡镇的民主气氛就会好得多,决策或许就能尊重农民的意愿。由此可见,加强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了。

二、乡镇人大工作应当如何加强?

不客气地说,乡镇人大已经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多年了,继续不客气地说,这给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也有关系。当前如何加强?建议如下:

1、县(区)委要进一步认清乡镇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当前乡镇人大工作总体呈一种虚、软、弱的态势,工作的“位”与“为”严重脱节。许多乡镇人大业务工作仅限于每年召开一次人代会,其余时间则从事政府具体行政工作;乡镇人大专职副主席被分派去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党委考核人大不是考核人大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而是考核人大专职副主席分管的具体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这种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错位倒置的现象,显然与人大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岗位职责不符,更不利于人大工作的开展。表面上看,这是人大制度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缺位,是法律和制度在执行层面的缺失。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我们认识上的距离和偏差,既有我们基层干部对人大制度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也有基层党委、人大、政府工作者不能正确处理领导、监督与行政之间的关系。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基层的权力机关,从全国来讲,它具有基础性、基层性、群众性、边沿性的特点,在普及宣传法律、监督法律实施、深化依法治理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党要实现对农村工作的有效领导,就应该发挥乡镇人大的职能作用,通过乡镇人大依法作出决议、决定,并履行监督职责,保障党的决策的落实。这也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上级人大要加大对乡镇人大的指导力度,并尽快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目前乡镇人大行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是组织法几条原则性的表述和各省市制定的相关条列,缺乏统一而具体的规定和实际的操作性。全国人大应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需要,及时总结地方创新、探索的实践经验,及早修改地方组织法,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常设性质和法律地位。与此同时,上级人大尤其是区县人大,要主动积极、敢于、善于加大对乡镇人大的指导和帮助。宪法和法律把上下级人大之间确立为法律上的监督关系、工作上的联系关系、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下级人大普遍希望上级人大加强联系和指导。人大工作应与时俱进,人大的工作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因此,人大常委会绝不能由于指导关系而放弃对乡镇人大工作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把人大工作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推进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调动乡镇人大干部的积极性和稳定乡镇人大干部队伍,人大常委会就不能墨守陈规,而要敢于探索,大胆地对乡镇人大工作实施指导和帮助。一些区县人大对乡镇人大实行工作考核,坚持定期召开人大主席联席会议,主动帮助完善乡镇人大主席团机构和人员配备,就受到乡镇人大普遍欢迎,收到了加好效果。

3、乡镇党委都要全力推进,热情帮助乡镇人大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班子建设,目前班子建设的关键是要保证人大主席的专职化,以尽快解决部分乡镇人大主席团没有专职主席或副主席的问题,并逐步做到乡镇党委书记不再兼任人大主席,以保证乡镇人大工作有专人负责,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其次是队伍建设,乡镇人大作为乡镇的权力机关有法律赋予的13项职责,配备和明确一至二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应该是合符情理的要求。问题是这样的最低线的配置在许多乡镇也没有落实,应该给予解决。第三是制度建设,自贡市大安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届坚持召开乡镇人大专职主席定期例会,使人大主席经常有“回家”的温暖的感觉,同时狠抓乡镇人大的制度建设:主要突出了会议制度;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制度;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向党委和上级人大定期汇报工作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批评、意见和建议制度;组织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制度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都对规范乡镇人大工作,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促其履职行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乡镇人大自身要提高素质,敢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地开展乡镇人大工作,已成为人大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乡镇人大的探索创新应该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突出乡镇人大履职行权“更有作为”这个主题。根据这几年一些乡镇的工作实践,感到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建立并落实好主席团定期会议制度。乡镇人大主席团虽不是常设机构,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条例》规定,“主席团每三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乡镇政府定期汇报专题工作,主席团决定问题半数通过,这就弥补了“非常设机构”的不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具有保证宪法、法律、上级人大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的监督职能。这种监督,不同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执政党的监督,而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应该说,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听取和审议乡镇政府的专项汇报,决定本乡镇涉及经济和民生的重大问题是实现这种监督的必要形式。

第二,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侵权行为和村委会工作的监督。一是加强对乡规民约和与村民自治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制度是法定的,乡镇人大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确保村委会组织法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针对目前村委会换届选举不规范,甚至不符合法定程序问题屡屡发生的现象,乡镇人大在村委会选举的监督方面义不容辞,也大有作为。此外,农村那些侵犯村民自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法律设置的约束机制的角度分析,只有乡镇人大拥有对乡镇政府监督的职权。乡镇人大应该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积极采取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强监督,促进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

7.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控制之我见 篇七

一、学校教育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学校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意识。尤其在建设心态上, 多数表现为以重点专业建设和综合实训室建设为发展契机, 学校以最快的速度加大教学资源, 几乎不考虑豪华的建筑里面究竟投了多少不该投入的资金等等, 地方财政就此加大对中职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资金投入。究其原因:在于学校仍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基于这种观念, 学校不仅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反还会衍生和助长决策的随意性, 盲目投资, 盲目求大、求全, 盲目攀比, 不计算投入与产出, 忽视效益。

学校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限制在目标、计划、定额范围之内, 而是融入学校成本管理的工作之中, 如何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使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它自始至终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为手段, 以降低成本为目标, 及时发现学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低效率、高消费之所在。

(二) 教育资源浪费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

由于学校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管理, 造成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导致成本投资效益低、办学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教学设施购进后没多久就永久的闲置, 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有些设备只有当领导或其他人员来参观时, 才暂时性地演示一下, 就享受特殊的“封闭”待遇;有的语音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资源利用率十分低。这些教学设施资源闲置而严重荒废, 使学校资源支出和收益比例严重失调, 甚至是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中。

(三) 资产管理方面相对薄弱

由于学校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 产权意识淡薄, 时而会出现管理混乱, 导致固定资产有实无账或有账无实, 家底不清;就流动资产的管理而言, 对其他应收款的管理只保持着形式上的偶尔催收, 导致长期挂账现象;另一方面, 资产配置也不合理, 重复购置, 造成资金的浪费, 有的甚至被有些部门挪作他用或被工作人员带回家去, 也无人问津, 成为个人搞创收的工具, 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学校。

二、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加强对策

(一) 培养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 学校教职工的成本意识和主动参与降低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对学校教育成本影响最大。因此, 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时, 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齐心努力;与此同时, 各级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核算与控制是否认真负责, 往往还视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定。高层决策者应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要认定教育成本核算是可行的, 成本控制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处于决策地位的领导者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实际出发, 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不宜急功近利, 操之过急, 唯有脚踏实地, 科学管理, 才能逐渐取得成效。而且还要以身作则, 严格控制职责内的责任成本。

(二) 建立成本管理制度

教学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领导针对管理上的要求和各项具体操作的要求, 用文字的形式制定出来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总和, 是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范。现行的某些规章制度, 如学校财务制度、学校会计制度、差旅费开支规定、费用的报销制度、资金管理规定等, 有的规定了成本开支的标准, 有的规定了费用支出的审批手续, 对成本能起到控制的作用。但是, 国内目前还没有实行教育成本核算, 也就没有相关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制度规定。为了做好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有必要建立和推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管理制度。比如建立教育成本的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的预算、定额管理制度, 实行目标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的制度;健全资产物资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等。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系统是学校维持财务和行政正常运转的基础, 是学校抵抗内外压力, 求得生存的重要保证, 也是把学校粗放型运行模式转变为集约型运行模式, 提高自身教育效益的重要举措。

(三) 加强物资资源成本控制

物资也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的控制教育成本, 学校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物资资源管理, 统筹规划, 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 提高物质资料的使用效率, 降低浪费程度。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 学校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并采取统一预测、统一采购的措施;注意整体物资资源配套情况, 按照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严格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和更新要求, 对于不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目标或无需购买的临时性要求不予考虑。在教学设施使用方面, 应努力实现教学设施的多功能化, 如礼堂除作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大型会议、文艺活动外, 还可对外提供临时出租的场所、放电影等, 提高使用率;想方设法开拓体育场馆和教室的利用率, 对周边单位、社区百姓开放, 吸引社会资金, 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资金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利用率, 降低其使用成本。

8.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八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和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

首先,学校对思想品德课重视不够,法制教育落实不力。在很多校长包括一线教师眼中 ,思想品德课不是传统意义的主课,并且现在又是开卷考试,所以产生思想品德课谁都可以上,造成师资水平不稳定而且参差不齐。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思想品德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通过思想品德课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参加社会实践,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有效形成。

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和办法

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有充分的资源和人力保障,而且对学生从小进行法律知识渗透和行为能力培养,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实践中,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策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法制教育策略和模式。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立足于法律知识的蓄养和渗透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齐全,案例充足,思想品德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践中,我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模拟法庭”,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电视节目,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一课时,作为公民应该对祖国的安全负有什么责任,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初中生认识有些模糊。为此我选择了“圣火维纳斯——金晶(用身体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女孩)”事迹作为案例,在导入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大大强化了视觉效果,调动了学生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设计讨论话题:“金晶事迹表现了一个公民哪些神圣义务”“你应怎样向金晶学习”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案例材料的讨论,既能使学生明白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崇高的义务,又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节时,我将课堂设计成“模拟法庭”,选举营业员、商场保安员、营业部经理、记者、消协负责人、仲裁机关负责人、法庭审判长、书记员等各一名。通过模拟训练将教材中“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迎刃而解了,教学效果比较好。这样在学生模拟的基础上,明白了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益,同时应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向学生进行集中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

在这基础上,每学期我们都应聘请一些专家或专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讲座、作报告。如聘请市法院的法官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请交警同志作交通法规专题报告等等。他们的报告有许多实际的案例,不但内容丰富,警示性强,而且可行性、说服力也较强,这样能给学生较强的震撼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较大的帮助。

同时,我又认为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自己利用学校闲置房间设计了一个心理咨询室,既当思想教育老师又当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室创办起来以后,每天都有同学前来与老师谈心,有时用书信形式进行交流。我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向他们传授关于法律法规的知识。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违法的想法或行为,我就借助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疏导。由于这样的教育活动是在与个别学生交流中进行,对症下药,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对一的心灵交流中,老师将法律知识悄悄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根植于法制教育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法制教育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常抓不懈。思想品德课、校班会课、升旗仪式等,都被当做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法制教育的氛围之中。

除了经常性的教育之外,我还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教育日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三月的“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维权专题行动月”;八月的“国防教育专题月” ;九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巩固月” ;十二月的“国家宪法日”、“法制宣传教育月”等。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影响,极力避免5+2=0不良效果的出现。

9.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之我见 篇九

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人类活动和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络空间,相对于现实物理空间来说,它就叫“虚拟空间”。人类在这个“虚拟空间”中进行生产、生活和信息交流,逐步形成了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据有关方面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已进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已深入千家万户,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生产、生活和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虚拟社会在我国已然形成,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逐步上升为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想从分析虚拟社会的特点入手,就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管理谈谈笔者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由于“虚拟人”最终还是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虚拟社会必然具备现实社会的所有基本属性,与现实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由于虚拟社会的活动主要是在网络空间即虚拟空间中,又必然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1、依赖网络性。由于虚拟社会是以网络空间为基础,虚拟社会的活动必须依赖互联网,离开了网络也就没有虚拟社会的概念。

2、行为的技术性。虚拟社会中无论是进行生产、生活,还是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其行为都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只有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网络技术规则,才能正常进行各项活动。

3、身份及行为的数字化。虚拟社会中的“虚拟人”及其实施的各种“行为”,实质上是现实人及其行为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化形态。

4、不受时、空限制性。在虚拟社会中,“虚拟人”的活动受现实世界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小,也很少受现实社会中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5、交流不受限制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个体交往,还是集体交流,如网络社区等,不受是否认识的限制,现实社会中不认识的人之间也可根据其共同的志向、爱好和社会属性而在虚拟社会中一起交往、交流。

6、易受欺骗性。由于“虚拟社会”中“人”的身份是虚拟的,其各种现实特征在虚拟社会中被隐去,更加容易伪装,一些缺乏警惕的网民易上当受骗,骗色骗财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维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公安工作乃至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来说,都十分重要: 一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具体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任务要求,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维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公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违法犯罪,以往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范围主要是在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的出现,给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犯罪开辟了新的领地,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责必然要与时俱进地向虚拟社会延伸,并要根据虚拟社会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完善很多新的工作形态、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是虚拟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网上各种不雅低俗之风不断蔓延,网上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言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毒化社会风气,不利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和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倡导、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环境,才能不断推动虚拟社会文明建设。四是维护网上秩序和打击网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当前利用互联网进行色情、赌博、传销、诈骗、恐怖等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针对互联网的病毒传播、黑客攻击活动日益频繁,不遵守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网上言行失范的现象十分普遍,维护正常的网上秩序、有效打击网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回应人民群众的这一新期待,公安机关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虚拟社会管理的重任。

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主要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如同现实社会管理,虚拟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千头万绪,下面仅从虚拟社会管理中的几个基本方面,就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建好“虚拟社会人口库”,加强“虚拟人口”管理 现实社会中的人口主要以姓名、身份证件等来标识,“虚拟人”除了具有现实身份标识外,更主要的是通过IP地址、网络账号等各种网上特征来标识。要加强虚拟社会管理,首先必须掌握虚拟人口的网上和现实身份标识,建立“虚拟社会人口库”,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和打击虚拟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二)结合虚拟社会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不断探索完善扁平化的虚拟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虚拟社会的行为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决定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工作机制应与现实社会的管理工作机制有所不同,除了关键时期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之外,日常工作,如具体执法办案的异地联系协调等,应当更加强调扁平化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实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所具有的诸多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虚拟社会执法管理的工作效率,以适应虚拟社会违法违规行为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快速性、跨时空性的特点。当前,要实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机制,首先要制定一套虚拟社会执法管理扁平化指挥协调工作规范,二是要建立一套统一的虚拟社会执法管理扁平化指挥协调工作平台,部、省、市甚至县级公安机关网安部门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开展日常执法管理的异地协调工作。

(三)坚持综合治理,推动虚拟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搞好虚拟社会管理,仅靠公安机关以至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层层落实责任,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虚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鉴于虚拟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要实现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关键要培养一大批熟悉有关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精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专门队伍,即网络“保安”。

(四)加强虚拟社会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在虚拟社会的执法水平

虚拟社会管理是公安机关的一个新的执法领域,从执法依据、执法环境、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执法技能要求等方面来看,它都与公安机关传统执法领域有较大区别,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很强的执法工作,执法难度较大,给公安机关执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公安机关网安民警是虚拟社会执法的主力军,必须熟悉党和国家关于网络安全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熟悉国家关于网络安全管理的一系列专门法律法规以及公安机关传统执法领域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必须熟悉网上执法所必需的技术知识,更要熟悉当前我国网上执法的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由其决定的具体执法方式。同时通过自学钻研、岗位练兵、实战演练、集中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网安民警的业务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公安机关虚拟社会管理的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虚拟社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既有很多类似之处,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既要沿用传统社会管理中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紧密结合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许多特点,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近年来,宝应县公安局坚持以提高网上防控和实战能力为重点,主动将网安工作纳入“三基”工程建设的整体布局,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模式,积极加大警力和经费投入,努力探索实践县级公安机关加强虚拟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之路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立足创新,筑牢基础,健全网管运行机制

作为基层公安机关的新型实战部门,近年来,宝应县局着力在网安工作上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理念思维。局领导逐渐意识到只有把网安工作置于公安工作全局,紧贴“三基”工程建设,不断积聚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使网安工作在维护稳定和平安创建中有所作为。为使网安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该局在每个基层派出所设置兼职网警,邀请网安业务骨干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创新工作模式。在工作实践中,该局以提升网安工作综合效能为目标。抓住网吧场所、重点涉网单位、重点网站及互联网信息监控四个管理重点,采取业务序化、责任细化的方式,规范工作流程、内容与目标,逐步形成长效运作机制。该局还自主研发了“基层网安工作平台”软件系统,包括重点网站、网吧管理、涉网单位管理、执法办案等模块,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效率。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在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和共享交流上,按照“统一指挥、协调行动、主动慎重、防止危害”的原则,建立网上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和情报信息共享交流工作机制,加强对网上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在涉网案件侦办查处上,该局网安部门积极与治安、刑侦、派出所等部门配合,建立网上监控与网下查控有效衔接的协作机制,畅通案件信息共享。

二、巩固阵地,寓控于管,提高实战打击成效

该局始终坚持把网吧安全监管作为网安工作的主阵地,在管理上做大文章、下实功夫,寓阵地控制于监督管理之中。一是规范网吧等级制度管理。本着“既有利于公安机关管理又有利于网吧场所经营,既制约网吧经营行为又规范公安执法行为”的原则,出台《宝应县网吧等级化管理办法》,根据网吧的硬件环境、上网实名登记制度落实等情况,对全县网吧分进行三级管理,推动全县网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网吧安全管理软件建设水平,提升网吧服务实战效能。该局在全县网吧安装了二代证读卡系统,网吧安全管理软件在线运行率和实名登记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三是加大网吧检查执法力度。在做好网吧日常安全监管的基础上,县局网安部门每周开展网吧安全检查不少于4次;每月梳理1次网吧案件办理情况;每月通报1次安全运行情况;每月检查1次实名制卡销售情况等等。08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网吧集中清查10次,取缔黑网吧10家。四是提高网吧业主自律能力。组织业主适时举行安全技术培训班,学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及相关法律法规,通报各个网吧管理运行及处罚情况,深入网吧帮助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不断加强联系沟通,建立了与业主的良好关系,使其有效发挥“兼职信息员”的作用。近年来,网吧业主提供各类违法犯罪线索40余条,据此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5名,成功破案51起。五是强化涉网服务领域监管。积极强化涉网服务场所、单位的安全监管,对金融、电信、税务等重点涉网单位和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目前已出具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违法行为告知单50余份。

三、强化保障,积聚优势,推进公安基础工作

10.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 篇十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现代的教育思想,强调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科学品质审视满天飞的所谓教育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准绳,不人云亦云,不唯大,不唯上,只唯实。

(2)教师应完善知识结构。现任的教师由于过分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忽视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教师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教师应加强对科学史学习。教师加强科学史(包括教育史)学习是针对新课程改革提高科学素养的一项有效策略。科学史记录了科学的发展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产生、发展、规律等,而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科学素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史是科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师知识素养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学好科学,把握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中体会科学精神,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史的传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史学习,再通过实践就科学史中的某一科学知识或科学事件来开展活动。

(4)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增强学术交流和互动交流是获取科学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术交流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还交流了思想,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应多开展有关的讲座、科研报告等,让教师们有机会彼此交流在教学中的体会,汲取他人身上的优点,在相互比较、学习、提高中共同发展。互动交流是校本培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所谓的互动交流就是教师培训教师,教师们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实也相当于学术交流。让那些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交流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把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这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5)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结构,在学科教育功能、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趋于多元化倾向。例如,数学学科功能由原来的单纯技术应用功能,转变为现在的“技术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数学方法由原来的只注重演绎推理,转变为现在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并重;数学知识呈现形式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知识系统,转变为既符合知识系统又考虑到学生心理水平的模块化设计;数学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传授,转变为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

11.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意识落后,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所谓“主科”的语文、数学等让道。更加偏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业务成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等因素始终与先进无缘,与优秀无份,致使许多音乐教师不得不中途改行,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次,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相对较弱,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实,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启蒙教育的范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之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要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激活思维,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机制,彻底消除“主科”与“副科”的偏见,让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把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使音乐课成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

部分。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在使用上,既不是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应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认真学习国内先进地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育人。

三、争取领导支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加大教育投入,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良性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集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多订阅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期刊等资料,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丰富学生的视野。

四、开发农村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民歌、舞蹈等,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如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锤、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风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音乐器材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把这些资源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总而言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变,搞好音乐教育这一突破口将会给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坚信,只要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紧密配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浅析如何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学习,2012(08).

12.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 篇十二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仅就新媒体环境下, 伴随产生的问题与不足做一些简单阐述:

第一是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难度增加, 内容良莠不齐。

在一个以大众传媒为纽带所联结的社会里, 新媒体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 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新媒体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陈旧, 新媒体利用效果不佳。

由于新媒体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快捷性、互动性、新颖性等诸多优点也被各个高校所看重, 纷纷借助新媒体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诸如在网络上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或专栏, 建立手机短信平台等。虽然是借助了新媒体, 但是内容枯燥乏味, 形式单调, 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 难以达到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第三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主要是理想不坚定, 奋斗目标不明确。

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上来说, 其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良好, 有强烈的求知欲、较稳定的情绪、较健全的意志和完整统一的人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容乐观, 他们政治意识不强, 理想信念不坚定, 很少关心时事。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 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做科学合理的规划, 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据有关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生在个人心理构成上具有非常复杂的个性, 虽说他们大多认同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保持着积极的政治立场, 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理论学习, 不愿意参加各种政治课教育, 甚至排斥一般的知识讲解和人文教育。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 是一把双刃剑, 在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 功不可没, 只是由于新媒体发展速度太快, 相应的管理和运用还没有跟进,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的前进道路上, 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媒体独特的新名词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道现实“屏障”。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创造了丰富的新媒体文化,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你不了解其中语言, 就很难被视作其中的一员, 就像不懂英语很难与世界接轨一样。如网络流行用语“打酱油、俯卧撑”等。目前, 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如何提高吸引力的困惑, 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敬业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鲜有勤业、敬业精神的教师, 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真正热衷于思政课教学工作, 优化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 才能让思政课如同磁场, 吸引每位学子。例如像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老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被誉为“最迷人的课堂”, 就是源于她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她将教材理论语言变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吸引同学兴趣的生动教学语言, 去影响着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多元化。新媒体成为个人表达的有力渠道, 社会中人与人距离因传播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拉近。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 让人们可以表达自我、宣泄情绪, 发表自己的思想观念, 这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和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观念的机会。加之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放层次和领域的增多, 社会传媒更加开放, 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交织共存, 使得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与不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首先, 要走进新媒体, 掌握新语言, 构建和谐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纯的灌输、空洞的讲解已经不再适合走在新媒体时代前列的大学生, 要适应全新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具备基本的新媒体知识, 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 这是进入新媒体生活的前提。同时还要了解新媒体语言体系, 适应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交流方式, 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高校通过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让大学生切身享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新体验、新服务和新时尚的同时, 对新媒体的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发布审核程序等也应出台了相关方案和条例, 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新媒体文化, 实现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紧密结合。

其次是利用新媒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新的媒介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在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扁平化、平等性交流的同时, 既能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广泛开展舆情收集, 又使思想政治工作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

再次要创新方法, 增强实效性。

一方面将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相结合, 增强学生接受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让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进行适度的引导。例如通过手机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最新动态, 发布教学管理、校园焦点、就业创业等信息内容, 加强思想引导。

另一方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素质, 利用新媒体特征和新媒体文化特点, 结合传统教育方式, 研究创新观念、途径和方法, 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做好防范, 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 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比如, 利用手机进行评优,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 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等, 让科学的方法得以施展。

综上所述, 面对新媒体环境, 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 合理利用新媒体, 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手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 也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2]杨继红.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周莉.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月

(6) 写作任务设计巧妙, 写作训练无处不在

写作训练向来都是英语专业教师比较头疼的话题,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较难提高的, 该教材写作任务的设计有其独到之处:能够与其它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掌握其它技能之后更容易下笔;写作强度高于任何一本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 结合正确篇章结构指导, 提高写作技能指日可待。

五、结语

教科书市场竞争激烈, 能在众多教材中选择出一本同时让老师喜欢又符合学生需求与兴趣的教材, 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只要老师掌握一般教材挑选原则, 也就是以学生的知识程度为基础, 主要考察该教材能否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 能否更好的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掌握了以上原则, 相信挑选出令人满意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基于此, 笔者经过仔细研究, 认真思索, 认为对于那些入校时基础薄弱、需要多方面发展、为毕业以后的前途打好应用基础的英语专业学生, 《博流英语》是个不错的教材。尽管如此, 市面上并没有一本教科书可以完全符合老师及学生的需要, 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完美教科书, 所以老师必须就所挑选的教科书, 在必要时配合课程与学生程度予以调整, 以适合各种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袁春艳.综合英语教学论中山大学出版社[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4]战菊, 龚登墉.搏流英语综合教程 (第一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康淑敏, 肖德法.搏流英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马晓丽 (1 9 8 1-) , 女, 山东济宁人,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助教, 现从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上接第289页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

[2]杨继红.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高校中层干部考核下一篇:管理者能力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