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共11篇)
1.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8年招收本科插班生
《电路分析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本大纲专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而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电路分析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本大纲设置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的程度,以便其能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牢记各种直流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和电路基本变量;掌握电阻串并联的等效计算方法、功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受控电源的概念及其功率的计算;掌握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电流定律;掌握电流源与电阻串联,电压源与电阻并联时的电路特点。
第二章 电阻电路分析
掌握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重点是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南等效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牢记动态元件的伏安特性;掌握电容电压不能突变及电容在直流激励下稳态相当于开路(隔直)、电感电流不能突变及电感在直流激励下稳态相当于短路(通直)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电阻电容回路时间常数和电阻电感回路时间常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要素法求解直流一阶电路的方法。
第四章 正弦稳态分析
牢记阻抗、导纳、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路等概念;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串联电路中各自端电压与总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及其相量图表示方法;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并联电路中各自电流与总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及其相量图表示方法;掌握运用向量图分析电路的方法;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的概念,相量表示法及其与瞬时值表示法相互之间的转换;掌握用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牢记三相电路中线电压与相电压之间的关系、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和谐振现象 了解滤波的概念和谐振现象。第六章 二端口网络
了解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概念。第七章 非线性电路
了解非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三、考试时间及题型
1.时间:120分钟
2.题型:填空题(10分)、判断题(10分)、单项选择题(10分)、直流电路计算题(30分)、交流电路计算题(20分)、一阶动态电路计算题(20分)。
七、参考书
刘景夏等编,《电路分析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1.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大学阶段的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定律,具备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和设计电路、开展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仪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近年来,电路技术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如纳米电子学等新学科的兴起,新的元件如无源的电路第4类基本元件(忆阻器)的发现[1],电路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从线性、非时变、无源、双向和二端元件电路发展到非线性、时变、有源和多端元件电路,电路的超大规模集成推动电路系统体积不断缩小,电路原理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上世纪末形成的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却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这种教学体系已经显现出一些不适合课程内容发展的情况。在教学中,仍按过去电路的特点分为强电电路和弱电电路,与新出现的强电电路的信号处理管理(如电脑控制下的UPS供电电路)等新发展不适应;授课中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学生更善于列方程求解理想电路,缺乏对元件建模背景的分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不足。2011年教育部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指委《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课程现状及其相互比较,并建议电路课程今后应着重总结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处理好电路类课程基本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2]。我们认为,电路原理课程发展至今,最重要特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电路原理课程特点。电路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创新空间大。(1)理论性强:课程中基础知识点多,经典理论多,数学推导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原理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1]。(2)实践性强:掌握了电路原理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电路模型,对任何实际的电路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研究结果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需求。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课程的学习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3)创新空间大。电路设计中,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同样的电路元件可以构成不同的电路,发挥不同的作用。课程的这一特点,扩充了电路设计的创新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
3.课堂教学的特点。(1)学生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运用重视不够,更多采取考前题海战术的方式取得学分,未建立起通过学习扎牢基础、促进今后学习和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2)教师授课特点。由于电路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不得不用更多时间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确保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运用能力的培养就相对弱化。
根据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特点,我们在课程的教改中,需要体现电路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二、电路原理教学方法改革
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在他那本经典的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深刻的改革是有充分准备的人们自行动手从事的全面改革。可以说,课程教改需要合适的条件环境,目的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以下三项原则:在教育目标方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条件环境层面,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习的原则;在具体措施层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原则。把握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推进电路原理课程教改。
1.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必须强化理论的系统学习,需要通过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原理,从而建立起电路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为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理论学习时,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到实例运用,有一个逐渐深化认识和转化适应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例分析,特别是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部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工程实例开展教学,以元件为载体讲解基础知识,以工程模型为依托阐述基本原理,从而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客观的工程实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2.教学方式上注重内容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随着大学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学课堂教学中,过去采取的“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方式已转变为“多媒体展示+教师板书—学生纪录”方式。这种变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繁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内容讲解,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即使采取教师课前发放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记录,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其实质仍然是理论学习的经典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没能更好满足现代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要求,也不能适应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基础条件的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仿真软件开展分析具备了推广条件。很多教师已经在探索,在电路原理课程的课堂讲解中,运用仿真设计开展辅助教学。运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就是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电路仿真软件设计相应的电路模型,计算测试结果,并指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过程。仿真设计本身属于一种模拟试验,使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其实质就是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的结合。使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听理论讲解转变为主动观察模拟试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明显增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3.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实践是提高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更是工科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电路原理课程的实践主要采取实验课的方式。按实验的内容分,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验证性实验就是通过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验证课程中基本理论,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结果间建立联系,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为了提升运用能力,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对设计进行不断优化,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从而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育理念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体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电路实验对于电路原理课程这一实践性强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电路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实验设备、场地相对不足,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课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二是由于电路实验是在既有设备、元件的基础上进行,受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具有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发挥不足,不能很好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充实实验室师资力量水平,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引入仿真软件模拟实验,以最便捷的方式提高实验效果。使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验,就是在实验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实验,通过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实验中,学生可以开展验证实验,利用无形的电路模型开展电路分析,迅速得到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开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电路,并实时调整设计方案,比较便捷地修改电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验灵活性的增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性,实验趣味性的增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式具有容易设计、容易修改、容易实现等优点,有效规避了传统物理实验存在的受设备条件限制严重、实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电路原理课程和大学教学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以坚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主动性原则,在电路原理课程教改中,提出了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例分析相结合、教学方式上注重知识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和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建议,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并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龚绍文,郑君里,余歆杰.电路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6):5-12.
3.电路原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 电路原理;仿真软件;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6-02
电路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电工专业如计算机、机械、数控等专业的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子电路方面的理论基础。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大背景下,电路原理课程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1],是许多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必考专业课之一。因此,电路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电路原理偏向于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不是太明显,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电路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当前的教改热点之一[2-3]。
1 电路原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课程特点 该课程和其他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相比,严谨的概念定义、原理定理及严格的数学推导,使得这门课更像一门理学的专业课,工程领域的逻辑思维和近似估算的特点基本没有涉及。该课程的应用面非常广,所学内容在今后的许多专业课上都要用到,但是学生没有这个概念,学习时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学完后不知该如何应用。最主要的是,电路中所学元件都是在理想化的基础上分析的,很多结论不完全符合实际电路器件的情况。在实验环节,很多学生感到迷茫,不知理论知识怎样和实际问题相联系。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第一章是“直流电源”,由于简单易懂,学生还可以接受一些知识;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到了“交流电路的分析”,由于用到的数学知识如向量、极坐标、正弦波等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便是一句空话,教学目的最终很难达到。
教学思维僵化 传统的教学思维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思维基本固定。一方面,教师根据前面所教学生的易错点百般强调重点和难点,但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严重脱节。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后的最终印象就是列方程、解方程,至于为什么,一无所知。把电路的学习和数学几乎等同起来,即使求出的电流值是几十安培也不会思考是否合理。这些问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造成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情况出发组织教学,而是仅凭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去讲解,导致授课效果较差。
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虽然早就被教育工作者所摒弃,但实际的教学思维却很难从“满堂板书推导、概念讲解”中解放出来,因此,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改变教师的传统思维做起。
教学方法单一 电路原理课程已经存在很多年,尽管相关领域的技术如电子、计算机、通信等都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严重落后,教师没有把许多新兴的元器件和技术展示给学生。许多教师觉得这是基础课,掌握好基础知识最重要,可以不变应万变,忽略了前沿知识的引入;也有的是因为课时压缩,觉得没有时间去介绍那些应用型的知识;还有的觉得实验条件不够,没有办法去接触那些实际问题。其实,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
2 电路原理的教学方法探讨
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的实践过程和能力。由于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出来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本身就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一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教师和学校都应从这一误区中尽快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仪器的熟练掌握,举一反三,琢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灵活有趣的实验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以促进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开发实验和参加产品开发研制工作,把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最终应掌握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学会分析给出的电路模型,达到设计电路的目的;二是学会从实际电路中抽象出电路模型,达到会分析其原理的目的。这样,当电路出现故障时会通过理论分析来修复。因此,教师是否了解学科技术的前沿,能否更多地将当前新工艺和新电子元器件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改变教学思维,努力从实际出发 教学思维的改变应该紧紧围绕实际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考虑所讲内容对学生来说在今后的专业课上是否直接用得到,这当然要求教师了解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其次考虑工程上的应用,把相关的先进技术和手段补充进来,给枯燥的基础知识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讲解戴维南定理时,可以先给出一个收音机或其他的实用电路,在这个复杂的电路中只需要知道负载上的电流电压;如果直接求解整个电路就太复杂或者是不可行的,这时可以用戴维南定理把其余部分简化成一个实际电压源串连一个电阻的形式,再求解负载上的电压或电流就简单多了。顺带介绍二端网络、有源和无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开路电压等概念,学生在具体应用中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课堂质量 电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训练目标外,它还应包含仪器使用训练、实验基础知识、器件应用常识和工程实践常识等。因此,引入包括多媒体演示、计算机仿真技术、局域网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元器件性质,了解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以及区别。但是仅仅凭借实验室做几个实验,往往达不到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比如EWB,仿真出动态的实验图来拓展现有的实验,既可以增加课程的气氛,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现代化教育还包括QQ、飞信、微信等手段。由于电路是基础课,经常大班上课,师生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很难叫出班内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因此,利用现代交流手段也是很有益处的。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偏重于科研,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够,部分教师对教学不重视,课堂讲课能过得去就算了。这种考核大环境对课堂质量造成很大的冲击,有些教师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态度问题。教师以教学为本,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手段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学生。在看到学生有疲惫情绪时,要通过讲笑话、幽默的提醒或提问等方式及时调整,不应该不管不顾,讲完自己的45分钟就觉得完成任务。
3 结论
笔者结合长期的电路教学体会,对目前的电路原理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了几点建议。总之,对教师而言,要重新审视现代化教育下传统的基础课程应该如何发展,从改变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入手,紧密联系实际问题,紧跟前沿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欣,郭攀峰,黄曌.“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9):43-44.
[2]刘富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3(10):159-160.
4.晶振电路原理介绍 篇四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谐振振荡器包括石英(或其晶体材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方向上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如在极板间所加的是交变电压,就会产生机械变形振动,同时机械变形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一般来说,这种机械振动的振幅是比较小的,其振动频率则是很稳定的。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与晶片的固有频率(决定于晶片的尺寸)相等时,机械振动的幅度将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因此石英晶体又称为石英晶体谐振器。其特点是频率稳定度很高。
石英晶体振荡器与石英晶体谐振器都是提供稳定电路频率的一种电子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来起振,而石英晶体谐振器是利用石英晶体和内置IC来共同作用来工作的。振荡器直接应用于电路中,谐振器工作时一般需要提供3.3V电压来维持工作。振荡器比谐振器多了一个重要技术参数为:谐振电阻(RR),谐振器没有电阻要求。RR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也是各商家竞争的一个重要参数。
概述
微控制器的时钟源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机械谐振器件的时钟源,如晶振、陶瓷谐振槽路;基于相移电路的时钟源,如:RC(电阻、电容)振荡器。硅振荡器通常是完全集成的RC振荡器,为了提高稳定性,包含有时钟源、匹配电阻和电容、温度补偿等。图1给出了两种时钟源。图1给出了两个分立的振荡器电路,其中图1a为皮尔斯振荡器配置,用于机械式谐振器件,如晶振和陶瓷谐振槽路。图1b为简单的RC反馈振荡器。
机械式谐振器与RC振荡器的主要区别
基于晶振与陶瓷谐振槽路(机械式)的振荡器通常能提供非常高的初始精度和较低的温度系数。相对而言,RC振荡器能够快速启动,成本也比较低,但通常在整个温度和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内精度较差,会在标称输出频率的5%至50%范围内变化。图1所示的电路能产生可靠的时钟信号,但其性能受环境条件和电路元件选择以及振荡器电路布局的影响。需认真对待振荡器电路的元件选择和线路板布局。在使用时,陶瓷谐振槽路和相应的负载电容必须根据特定的逻辑系列进行优化。具有高Q值的晶振对放大器的选择并不敏感,但在过驱动时很容易产生频率漂移(甚至可能损坏)。影响振荡器工作的环境因素有:电磁干扰(EMI)、机械震动与冲击、湿度和温度。这些因素会增大输出频率的变化,增加不稳定性,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振荡器停振。
振荡器模块
上述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使用振荡器模块避免。这些模块自带振荡器、提供低阻方波输出,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保证运行。最常用的两种类型是晶振模块和集成硅振荡器。晶振模块提供与分立晶振相同的精度。硅振荡器的精度要比分立RC振荡器高,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与陶瓷谐振槽路相当的精度。
功耗
选择振荡器时还需要考虑功耗。分立振荡器的功耗主要由反馈放大器的电源电流以及电路内部的电容值所决定。CMOS放大器功耗与工作频率成正比,可以表示为功率耗散电容值。比如,HC04反相器门电路的功率耗散电容值是90pF。在4MHz、5V电源下工作时,相当于1.8mA的电源电流。再加上20pF的晶振负载电容,整个电源电流为2.2mA。
陶瓷谐振槽路一般具有较大的负载电容,相应地也需要更多的电流。
相比之下,晶振模块一般需要电源电流为10mA至60mA。
硅振荡器的电源电流取决于其类型与功能,范围可以从低频(固定)器件的几个微安到可编程器件的几个毫安。一种低功率的硅振荡器,如MAX7375,工作在4MHz时只需不到2mA的电流。
结论
在特定的微控制器应用中,选择最佳的时钟源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精度、成本、功耗以及环境需求。下表给出了几种常用的振荡器类型,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晶振电路的作用
电容大小没有固定值。一般二三十p。晶振是给单片机提供工作信号脉冲的。这个脉冲就是单片机的工作速度。比如 12M晶振。单片机工作速度就是每秒 12M。和电脑的 CPU概念一样。当然。单片机的工作频率是有范围的。不能太大。一般 24M就不上去了。不然不稳定。
接地的话数字电路弄的来乱一点也无所谓。看板子上有没有模拟电路。接地方式也是不固定的。一般串联式接地。从小信号到大信号依次接。然后小信号连到接地来削减偕波对电路的稳定性的影响,所以晶振所配的电容在10pf-50pf之间都可以的,没有什么计算公式。
但是主流是接入两个33pf的瓷片电容,所以还是随主流。晶振电路的原理
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晶振电路中常见问题
晶振电路中如何选择电容C1,C2?
(1):因为每一种晶振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最好按制造厂商所提供的数值选择外部元器件。
(2):在许可范围内,C1,C2值越低越好。C值偏大虽有利于振荡器的稳定,但将会增加起振时间。
(3):应使C2值大于C1值,这样可使上电时,加快晶振起振。
在石英晶体谐振器和陶瓷谐振器的应用中,需要注意负载电容的选择。不同厂家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和陶瓷谐振器的特性和品质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选用,要了解该型号振荡器的关键指标,如等效电阻,厂家建议负载电容,频率偏差等。在实际电路中,也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来判断振荡器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示波器在观察振荡波形时,观察OSCO管脚(Oscillator output),应选择100MHz带宽以上的示波器探头,这种探头的输入阻抗高,容抗小,对振荡波形相对影响小。(由于探头上一般存在10~20pF的电容,所以观测时,适当减小在OSCO管脚的电容可以获得更接近实际的振荡波形)。工作良好的振荡波形应该是一个漂亮的正弦波,峰峰值应该大于电源电压的70%。若峰峰值小于70%,可适当减小OSCI及OSCO管脚上的外接负载电容。反之,若峰峰值接近电源电压且振荡波形发生畸变,则可适当增加负载电容。
用示波器检测OSCI(Oscillator input)管脚,容易导致振荡器停振,原因是: 部分的探头阻抗小不可以直接测试,可以用串电容的方法来进行测试。如常用的4MHz石英晶体谐振器,通常厂家建议的外接负载电容为10~30pF左右。若取中心值15pF,则C1,C2各取30pF可得到其串联等效电容值15pF。同时考虑到还另外存在的电路板分布电容,芯片管脚电容,晶体自身寄生电容等都会影响总电容值,故实际配置C1,C2时,可各取20~15pF左右。并且C1,C2使用瓷片电容为佳。
问:如何判断电路中晶振是否被过分驱动?
5.HOWO驱动板内部电路工作原理 篇五
HOWO驱动板内部电路工作原理
HOWO重型载货汽车目前在国内市场有相当大的保有量.其全车配有先进的车辆总线电器控制系统,使全车电器线路大大简化.该系统控制精度高,并且有完善的负载检测电路,使常见电器故障和系统工作状态方便地显示在车辆仪表信息屏上.
作 者:田胜 TIAN Sheng 作者单位:鞍山金和矿业有限公司,辽宁,鞍山,114048 刊 名:汽车电器 英文刊名:AUTO ELECTRIC PARTS 年,卷(期): “”(1) 分类号:U463.61 关键词:6.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关键词:CAI,电路原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 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为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 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CAI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CAI模式。CAI系统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6种: (1) 练习:包括编排题目、比较答案及登记分数, 通常作为正常教学的补充。 (2) 个别指导:包括教授规则、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提供应用的环境等。 (3) 对话与咨询:又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模式, 允许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比较自由的“谈话”。 (4) 游戏:创造一个带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游戏的内容和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5) 模拟: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 (自然或人为现象) , 并加以控制。如模拟化学或物理实验或飞机、车船驾驶训练等。 (6) 问题求解: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运用规则和概念, 得到问题的答案, 既要求学生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 又能掌握其解答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需要在同一课程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交叉使用这些教学模式。
第二是CAI课件的制作。CAI系统工程核心是课件, 由课件设计者根据教学要求用CAI写作工具或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
第三是CAI写作工具与环境。CAI写作工具是提供给课程教师编制课件的写作环境。良好的写作系统和开发工具是提高CAI课件开发效率的关键。
在电路原理教学中, 主要利用CAI将电路原理以动态的形式再现以及实现交直流电路图模拟和仿真。
CAI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电路原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抽象, 教师用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电路原理的概念, 而且各类电路原理表达曲线、曲面众多, 表述电路原理的图形又为动态。根据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建成电路原理仿真程序后, 生动地再现电路原理随条件变化而出现的各类静动态画面。在课堂中, 应用EWB、Multisinm等电路仿真软件, 仿真、设计软件实现了使用虚拟仪器对用图形方式创建的电路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
因为CAI具有多媒体技术, 将图文、声像、动画等信息同时呈现给学生, 甚至可以取代电路实验手段。因此, CAI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内容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CAI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优点
CAI是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通过计算机与学生、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形式活泼, 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利用CAI课件, 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 将静态的理解变为动态的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CAI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 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信息量,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教学内容只能用粉笔呈现在黑板上, 这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 信息的呈现方式是平面化的, 方法简单, 手段单一, 形式呆板。教师讲课费时费力, 学生听课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 分散注意力。同时,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在限定的学时内教师所传递的信息量有限。看录像片和放幻灯片的方法虽然能增加信息量, 但是缺少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及时交流, 效果也很不理想。
总之, CAI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合理地使用, 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CAI应用的技术方案
在利用CAI课件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CAI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电路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 更要注意使用CAI课件的方式方法。如果CAI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在电路原理教学应用中, 首先要建立应用CAI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方案时, 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切忌照本宣科课件是教师在上课前制作好的, 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工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照着课件上的内容宣读, 那样与传统教学中的看录像片和放幻灯片没什么两样。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能丢, 讲课的逻辑性和启发性不能放弃。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 设计好要讲解的内容, 真正用活和用好课件。
注意循序渐进, 控制讲课节奏采用CAI课件讲课, 节省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板书和画图所用的大量时间,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增大信息量, 同时可以使教学进度加快。但是应用不当, 容易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一堂课信息量过大,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 很容易造成学生来不及思考, 没时间记笔记或者干脆不记笔记,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 课程内容要循序渐进地展开, 根据讲解的内容随时调用课件。注意控制讲课的节奏, 切忌把内容一下子都打在屏幕上, 应该把文字、公式、电路图等, 一层一层地播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尽量照顾到学生的思维节奏和接受能力。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加深理解, 消化吸收。
活跃课堂气氛, 抓住教学重点由于CAI教学是使用大屏幕投影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长时间注视屏幕, 眼睛会感觉疲劳。另外, 如果室内光线比较暗, 有的学生就会有想睡觉的感觉。因此, 教学中除了使用CAI课件的动态图形之外, 教师也要给学生营造动感的环境,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刚接触CAI时, 学生会被多彩的画面和真实逼真的三维动画等激发出好奇的学习兴趣, 但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等。而且, CAI课件毕竟不像故事情节很紧凑的电视剧那样引人入胜, 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反之, 如果过分追求视觉图像、声音和色彩, 又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掌握不到学习重点, 达不到教学目的。
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CAI教学的优点是明显的, 但是也有不足。例如, 程序固定、情节定型、交互性不够,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 不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但是, 课件是死的, 人是活的, 千万不要让课件束缚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缺点, 但广大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大都具有自己精彩的讲课风格和独到的授课方式,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譬如, 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生动诙谐的语言表达、赏心悦目的板书板图、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灵活多变的课堂调控, 譬如, 课堂上察言观色, 敏感准确地捕捉反馈信息, 及时灵活地调整讲授速率、语调、方式等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 CAI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而应该将两者互补,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CAI与传统教学数据对比
表1是CAI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的数据对比 (课程为《电路原理》) 。
CAI技术的应用,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 在教学领域中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但也不能盲目夸大应用CAI教学的效果, 因为它毕竟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教师, 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教师作为CAI教学的实施者,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利用CAI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备注:CAI教学与传统教学成绩比率为各等级CAI班比重/传统教学班比重×100%, 从表1成绩优秀率可以看出, 从单纯数字观点出发, CAI是传统教学效果322.9%。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3) .
[2]刘儒德.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 1997, (3) .
7.《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电路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互动 教学效果
《电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从课程的地位来说,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电路基础》课程又具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繁多,逻辑性强,与前期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联系密切的特点,学生前期的学习效果对本课程的影响较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要求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电路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电路基础》主要讲述分析电路的基本定律、基本定理,以及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其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重点、难点也多,特别是《电路基础》课程里面运用到的数学和物理概念较多,因此,在這门课中存在着一种老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笔者从教多年,总体感觉是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实质上涉及到教学环境、学习风气、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过不断地总结、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 《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学生既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思路,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方法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兴趣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难度较大,重点、难点难以掌握等原因,许多学生刚开始就缺乏起码的自信心,产生畏惧心理,没有兴趣。因此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对该课程认同,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要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除了要求教师精通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讲课经验之外,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能力。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有适时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探讨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首先要精心选取教材,合理组织教学。针对学生特点和这门课的性质特征,选择一本主线清晰、组织衔接合理得当、知识点环环相扣的教材相当重要,同时要求对不同对象授课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
讲好课是成功实施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环。讲课时要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遇到重点和难点,应启发学生,探索化难为易的方法,要注意总体把握、详略得当。在《电路基础》课程授课中,学生容易把每一章内容独立起来理解和学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系统。因此,要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把主要时间花在讲解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对于各章节,注重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内容,理解本章节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和其他章节内容在总体结构上的联系。
2.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比较有效、适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本身是一个双主体的行动,欲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必须使教与学的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因此,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经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的观念,强化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教学互动,要突出互动、互助、互促。在讲述原理性的内容时,很多原理性的知识都是由浅到深,环环相扣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堂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达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形成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备课环节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备课充分,具体设计好每次课,讲课才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内容,理解深刻,对内容表述才能自然流畅,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还要自身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技术发展对电路课程的要求。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进行调整改进,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对于重点、难点或比较抽象的概念,备课时要考虑在课堂上如何用易懂的事例或简明的语言,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引出重点、难点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理解难点和重点。
(四)及时的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可以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还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正教学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反馈形式可以是:课堂提问、讨论,课下答疑及沟通,作业与实验报告等。其中通过习题测验教学效果尤为重要。习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应用和升华。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很模糊,容易混淆概念。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习题练习的形式检测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有效的检测目的,在选题时应注意选题的代表性,包括两方面:针对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设计的习题;针对基本理论的操作和应用而设计的习题。通过学生对习题的完成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8.《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八
揭金良 2006.10.20 1 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将《编译原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运用到软件开发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程序设计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
利用编译原理的某种思想或方法,设计一个应用程序,实现的具体内容自拟(见下面的选题指导)。要求
进行简单的需求分析、设计说明,写出程序结构框架,阐明设计思路、用到的原理和方法。程序规模适中,着重于内核功能。估计时间
总共时间2.5周(150学时),其中:1.讲课2学时;2.上机48学时调试;3.其余非上机时间由同学自行安排分析、检查问题、绘制流程图、写相关文档,最后集成设计(实验)报告并自行打印。过程指导
5.1 选题
通过平时积累,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应用或某种软件功能,该应用能利用编译原理中的某些理论。题目大小适中。参考题目如下: 表达式计算器
表达式计算器:这是一款算术表达式计算程序,通过输入表达式达到计算的目的,可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器。使用了编译原理中的词法分析、算符优先分析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
⑴无符号整数表达式计算器:输入无符号整数表达式,输出结果。难度:较难。工作量:中等。
整数表达式计算器:考虑负数。难度:较难。工作量:中等。 定点实数表达式计算器:难度:较难。工作量:中等。
通用表达式计算器:考虑1.23e-2的形式输入。难度:难。工作量:中等。⑵函数表达式计算程序:这是一款能计算函数值的实用程序,输入含有自变量x的函数表达式被接受后,可接着输入自变量x的值,输出函数值y的值。使用了词法分析、算符优先分析。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
多项式函数计算程序:只处理多项式函数,如f(x)=x^3+x^2+5等。难度:较难。也可设计成其他专用函数计算程序,如幂函数计算、三角函数计算等。但要避免出现不同用,如不要设计成仅能处理f(x)=2^x的幂函数,因为这样的函数利用普通编程就能实现,无法体现编译原理。工作量:中等。
通用初等函数计算程序:能处理所有的初等函数的计算。如f(x)=3*sin(x/2+3.1415)+x^2等。难度:难(因为涉及到函数名称和参数的识别问题)。工作量:较大。
二元或多元函数的计算:如f(x,y)=x^2+y^2等。难度和工作量同一元函数的计算。⑶逻辑运算分析:输入逻辑表达式串,对表达式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难度:较难。2 字符串搜索程序
输入要查找的字符串的正规表达式,软件可在大量文本(要求不低于3000字符的文档资料文件)中找到符合描述的字符串。这个设计可参考微软.NET的正规表达式的功能。
⑴字符串搜索程序:使用到正规式、词法分析等,还需要有较大的设计技巧。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
名称查找程序(类似于文件名):存有大量的名称,如abc,123,a1,ab1245等,输入要查找的规则,找出符合规则的名称。
方案1:通配符,把“*、?”当作通配符:如输入“a*”,显示“abc,a1,ab1245”;输入“a?”,输出“a1”。
方案2:正规式,把“*”当作“闭包”,把“|”当作“或”:如输入“(a|b)1”,输出“a1”;输入“(a|b)*c”,输出“abc”。
方案3:只要包含正规式即可,当名称中包含该正规式,就输出来:如输入“(a|b)1”,输出“a1,ab1245(含有b1)”;输入“(a|b)*”,输出“abc,a1,ab1245”。
方案4:含有通配符的正规式,设“@”表示任意字母,“$”表示任意数字(其他可再设多一点,如表示符号等,但会减少名称中的符号种数):如输入“a@*” 输出“abc”;输入“a(@|$)*”,输出“abc,a1,ab1245”。
(以上涉及到正规式的方案难度较大,其他难度一般。注:以上的@$等符号是随便设定的,与.NET中通用的符号不同且有冲突的,请在实际编程时修改它。)
文本搜索程序:在一连串文本中搜索所需的字符串。同“名称查找程序”中的有关正规式的方案,难度较大,具体正规式包含哪些符号和通配符可另定。
(关于正则表达式的介绍参见另一文档,详细信息见.NET框架联机文档)3 逻辑运算分析
可对关系表达式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这个设计结果可改变后用于电路分析、谓词演算等。源程序扫描程序
对某种高级语言的源程序进行分析,建立符号表,找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输出相关的出错信息。转义符的识别
C语言的字符串常量书写时使用了大量的转义符,如“”表示单斜杠,而“n”表示换行(同“u000A”),“x20”表示十六进制表示形式(恰好两位)与 ASCII 字符匹配(这里代表值为32的ASCII字符,即空格)。请参照C语言教材,编制一个软件,输入包含转义符的字符串,输出没有转义符的真实字符串。难度:一般。工作量:一般。有限自动机的运行
设计一个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写出状态转换函数,或画出状态图,编制程序,输入一个字符串,程序能判别该字符串是否能被该有限自动机接受,可以考虑输出能否接受的同时,输出状态路径。难度:一般。
⑴整数的判断:写出整数的正规式,画出状态图,写出状态转换函数。编出程序。难度:简单。
⑵同上的过程还可以进行:正偶数的判断、自然数的判断、定点数的判断等。⑶实数的判断:过程同上。难度:一般。7 编写一个语法分析程序
编写一个语法分析程序,对输入到缓冲区的符号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语法树,并输出相应的语法树。编写一个代码生成程序
编写一个代码生成程序,形成三地址程序并输出到文件中,打印三地址程序。9 学习使用LEX和YACC工具
LEX和YACC分别是生成词法分析程序和语法分析程序的工具,即编译程序的编译程序。其功能非常强大,可用于任何语言的分析。
学习使用LEX和YACC工具并编写相应程序。请参考有关文档资料。
5.2 分析
选好题目后,分析该题目的应用性,可用到编译原理的哪些理论?对它们进行简单阐述。同时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回答下面问题得到:
1.软件提供哪些功能?软件有什么用?界面怎样?怎样使用该软件?对输入数据的格式有什么要求?用什么语言开发?怎样测试该软件?该软件开发的进度如何安排?
2.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然后自问:你的分析材料别人能非常清楚地看懂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可以搞设计了。
5.3 设计
对软件划分功能模块,将模块细化,设计出数据存放格式,写出各模块(函数)的功能、传递参数的格式和返回值的类型,画出模块结构图。最后画出较详细的程序流程图。
5.4上机
按课表的安排上机(修改设计/编码/调试/测试)。
1.根据流程图编制并输入代码,教师查看学生的设计,对设计提出修改意见。2.修改设计,继续完成输入代码,并作初步调试。3.调试,教师帮助解决学生设计和调试中出现的难题。4.修改设计中的缺陷,完善程序。„„
演示软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测试用例,学生作最后的修改和完善,教师评分。继续完善程序,并完成设计说明书,上交成果。
5.5 注意事项
测试数据的设计:每组测试数据包括输入数据、预期的输出结果、实际的输出结果和预期的是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实际输出什么?可能错误的原因?检查源代码或设计进行查错,纪录结果)。上交文档
1.程序源代码(打印,文件名中包含姓名);
2.一组较完备的测试数据(存在一个文本文件中);
3.设计报告:有关的文档资料,包括:选题报告,简单的软件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设计经验总结。其中设计经验总结可以包括下列方面:你在编程过程中花时多少?多少时间在纸上设计?多少时间上机输入和调试?多少时间在思考问题?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怎么克服的?你对你的软件如何评价?你的收获有哪些? 评分
教师对每个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入成绩。以下几方面可以提高分数: 7.1 软件实用性强;
7.2 软件使用了编译原理中的某些理论; 7.3 软件具有扩展性; 7.4 各类文档写的很规范;
9.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Design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总学分数:4.5
总学时数:72修订年月:
编写年月:2009年9月执笔:禹智涛
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本课程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圬工结构的各种基本构件受力特性、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
课程简介(英文):
The course is a major specialized required basic curriculum,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for various basic member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and masonry structure.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圬工结构的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性及其变形规律,并能根据有关设计规范和资料进行构件的设计。
二、课程教学内容
总论
了解各种工程结构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了解学习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知识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和钢结构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第1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混凝土和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了解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破坏机理及粘结强度。
本章知识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第2章结构按极限状态设计计算的原则
了解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的计算原则,熟悉材料强度的取值方法,了解作用、作用的代表值和作用效应组合。
本章知识点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概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材料强度的取值,作用、作用的代表值和作用效应组合。
第3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了解受弯构件的截面形式与构造,熟悉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全过程和破坏形态,掌握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及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受弯构件的截面形式与构造,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全过程和破坏形态,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4章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了解受弯构件斜截面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熟悉影响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掌握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了解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掌握全梁承载力校核方法,了解连续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受弯构件斜截面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影响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全梁承载力校核方法,连续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5章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熟悉纯扭构件的破坏特征和承载力计算方法,掌握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矩形截面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熟悉T形、I形截面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了解箱截面受扭构件的计算特点。
本章知识点为:纯扭构件的破坏特征和承载力计算方法,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矩形截面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T形、I形截面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箱截面受扭构件的计算特点。
第6章轴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了解轴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掌握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钢筋的轴心受压构件及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钢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7章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了解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掌握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和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熟悉工字形和T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和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工字形和T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方法
第8章受拉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掌握轴心受拉构件和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第9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裂缝和变形计算
了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特点和变形特性,熟悉换算截面的概念,掌握应力计算方法,掌握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计算方法,了解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本章知识点为:换算截面的概念,应力计算方法,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计算方法,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第10章局部承压
了解局部承压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熟悉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掌握局部承压区的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暂状况正截面应力验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暂状况斜截面应力验算。
第11章深受弯构件
了解深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掌握深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为:深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深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
第12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材料
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了解预加应力的方法与设备,熟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
料,了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三种概念。
本章知识点为: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预加应力的方法与设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三种概念。
第13章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与计算
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熟悉预加力的计算与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计算,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验算,熟悉变形计算,熟悉端部锚固区计算,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本章知识点为: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加力的计算与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验算,变形计算,端部锚固区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第14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了解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性,了解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特点,掌握允许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掌握允许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熟悉构造要求。
本章知识点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特点,允许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允许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构造要求。
第15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简介
了解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熟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熟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截面设计,了解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构造。
本章知识点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截面设计,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构造。
第16章圬工结构的基本概念与材料
了解圬工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种类,熟悉砌体的强度与变形。
本章知识点为:圬工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种类,砌体的强度与变形。
第17章圬工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熟悉计算原则,掌握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了解截面局部承压以及受弯、受剪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本章知识点为:计算原则,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截面局部承压以及受弯、受剪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属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到较多的力学知识,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联系工程实际,注重工程意义,不要陷入繁复的数学力学推导之中。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有关构造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并且注重工程思想的培养。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章安排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习气氛,开拓思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做好总结。
(四)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的选择基于对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巩固,培养综合分析和计算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习题以计算与分析性题目为主。
(五)考试
考试可采用闭卷或开卷的形式,着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综合计算、分析、判断能力方面的考核,题型可采用选择、判断、简答、计算分析等形式。
总评成绩:平时占20%(包括考勤、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闭卷或开卷考试占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道路建筑材料,结构力学
后续课程:桥梁工程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见曙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
交通出版社,2004年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
—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出版
注:
1、“课程代码”由教务处教研科统一填写;
2、“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10.《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探索 篇十
摘要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巨大,仅仅靠高校微电子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若能在相近专业培养集成电路人才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基于此,本文对微电子相近专业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半导集成电路 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21-01
当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作为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最根本的技术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政治、经济竞争的战略产业。同时我国集成电路发展水平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方面。要扭转这一局面,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巨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本科教育做起。目前靠高校微电子专业来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发挥相近专业的优势,结合《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的开设,培养宽口径、基础扎实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微电子相近专业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半导体集成电路从所选器件类型可分为双极型集成电路和MOS集成电路,从信号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分为数字集成电路与模拟集成电路等,且《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的内容包含了以上集成电路类型的基本制造工艺、结构、物理版图及其分析方法。另外,我们的教学对象为微电子相近专业的学生,因而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内容设置时有必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及其知识结构等问题。虽然微电子学相近专业开设了电路分析基础、数字逻辑电路等电路课程,但没开设微电子专业方向所需的前期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内容设置上,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减少器件内部原理和工艺内容的比重。同时针对非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知识情况,着重讲解数字集成电路的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包括TTL及CMOS工艺基础;第二部分,集成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包括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物理版图及其剖面结构分析;第三部分,讨论TTL逻辑电路;第四部分,MOS反相电路,包括动态与静态结构;第五部分,MOS基本静态逻辑单元电路;第六部分,MOS基本时序电路。课程共32学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正涌主编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一书为教材,根据专业实际情况酌情删减及增加相关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基于《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在课堂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半导体集成电路物理版图及其工艺制作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考核方式为试卷笔试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针对《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特点,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1)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某些重点知识点,设计几个课外小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动手能力;(2) 期末一次综合大作业,涉及功能定义、电路设计、物理版图实现以及仿真等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半导体集成电路》这门课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1)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112);(2) 重庆邮电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提升计划
参考文献:
[1]王红.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动态[J].微电子学,2007,37(4):515-522,542.
[2]段吉海.“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11-12,15.
11.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策略分析,Protel
高等教育出版社《Protel2004项目实训及应用》教材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宗旨, 适宜初学者入门, 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在实际的Protel教学中, 学生对于Protel软件学习兴趣不高, 觉得软件学习内容枯燥, 操作重复繁杂, 对软件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固然, Protel学习的难度是学生对软件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的一方面原因。但本人通过听课和调查发现在不少的Protel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其中有些带有普遍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实效, 也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慨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1、以讲代做, 忽略学生自主
虽然教师们都明白“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道理, 但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至于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则相去甚远, 最终的结果往往以滑向教师主导的单向信息传输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看中的是自我设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和相应效果是否达到;而此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则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低效率的状态中。
2、舍本求末, 忽视教学重点
在讲授过程中, 过分的强调知识内容的完整性而过多的去讲细枝末节的内容, 从而造成在短时间内大量陌生信息的堆积。在这种情况下, 中职生既无法掌握全部信息, 也无法在这些信息中分辨出重难点而进行掌握。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中职生只能是对教师操作进行机械的复制, 学生的能动性无法体现, 而且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 掌握是困难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非主动参与。不仅剥夺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也弱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久而久之, 学好Protel软件应用在学生眼中会深
不可测、遥不可及, 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浅化了师者对学生对教材和编者意图的深层思考, 与教学的主旨相背离。
面对以上的现象, 我认为, 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争议和探索的勇气, 更要让学生在质疑中去了解Protel的操作原理、熟悉Protel的操作过程, 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 在教学时, 怎样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怎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怎样激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怎样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怎样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 真正提高动手的幸福指数, 激发创造力、想象力、鉴赏力呢?
本人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项目三绘制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一课为例, 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一、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愉快、高昂,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 学生的感知就会变得敏锐, 从而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收外界信息, 反之亦然。而且, 中职学生在面对教学操作时由于受到个体知识的束缚, 学生往往无处下手, 不知道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此外,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逐渐地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局外人”。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项目三绘制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教学过程中, 我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 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1、教学民主, 诱发学生参与情绪
在讲课过程中, 如果不与学生沟通, 不重视学生的反应, 就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差, 故而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是不容忽视的, 这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及人数, 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是否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心情才会舒畅, 思维才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敢想、敢说、敢问。因此我在课堂上做到:答错问题绝不批评,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此外,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实施教学民主的前提, 其基础是相互尊重, 尤其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学生只有得到了这种尊重才会热情、自信、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联系实际, 激励学生操作欲望
在绘制电路图时, 学生对其的理解仅限于图本身, 这就很难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讲解过程中引入实物, 展示实物, 而这些实物往往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 从而让学生的认知从陌生的图变成熟悉的物, 从对陌生的抗拒变成对熟悉的求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三绘制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讲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我就以手机充电器为实物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对手机充电器经常使用, 但对其构造原理并不了解, 故而展现出较强的求知欲, 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 积极发表看法, 提出问题。
二、坚持开拓“生动”的教学思路
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争议, 因此在教学时, 适时地给学生松绑, 让学生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眼、动脑。
1、理实结合, 知行合一
Protel教学是一门实训课程, 实际的操作必不可少, 若只是让学生模仿性的进行操作, 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时非常有限的, 所以在学生实际画图操作过程中, 穿插特定的理论指导, 比如元器件的各种放置方法, 属性的修改、元器件的翻转和镜像、原理图的布局、交点的处理等易犯错的操作和易混淆的知识点。既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加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
2、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虽然在例题的讲解和实操过程中穿插了特定的理论指导, 但要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还是不够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并不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画图练习, 而且这样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所以我们对例题进行一题多用, 让学生利用自身原有的电学知识对图进行改动, 从而变成另一个电路图。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深记忆, 同时也为以后能进行模块化作图培养习惯, 是操作更加简洁, 思路更加清晰, 图纸更加明了, 为以后的规范化操作打下基础。
三、努力创新“生动”的教学辅助
在教学时, 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 能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 拓展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自信心, 更保证了课堂的纪律。对教师而言, 可以一目了然地全面掌控课堂学情, 很好地把握住课堂节奏, 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加强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沟通, 和谐了师生关系。
1、自编实验指导, 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具体的课时设置和课程进度, 但靠教材是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 所以为此我自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 旨在突出重点、层次分明。比如对《项目三绘制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而言, 重点在于掌握元器件的查找和放置及其属性的修改, 而在此之中, 查找时难点, 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编制实验时加入了利用自身的电学知识对图进行改动的环节, 让学生完全自主的去进行查找,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加深印象。
2、引用实物展示, 联系实际
随着学习的深入, 只是展示整体的实物是不够的, 尽量利用已有资源, 把电路扳、元器件封装, 展示给学生, 使得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无论是在画原理图还是PCB图时, 脑子中都能和具体实物联系起来, 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如这堂课中我将一个手机充电器进行拆分, 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并在每个工作台上放置了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的二极管、电解质电容、电位器和三极管, 让学生加深印象。
四、及时反馈“生动”的教学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 学生在掌握例图的绘制之后又利用自己的电学知识对图进行了更改, 画出了自己的电路图, 这里面既有电学知识的体现也有对课内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对于学生而言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此时的电路图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对被展示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也是对其他学生的启迪。对于图中的不足之处, 相互讨论, 共同进步,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此外, 我认为一节好的技能课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次很大的收获。但如何才能检验学生在操作完后是否真有收获了呢?我觉得还需要积极地做好反思工作, 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 还可以让学生饮水溯源, 联系生活。所以, 我尝试了让学生在《项目三绘制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教学后去找一两件与直流稳压电源的小物件, 在拆分了物件后, 根据实物图, 用Protel画出其电路图, 联系生活, 加强印象。
五、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我觉得学生之为学, 不在被动接受, 而在解放头脑, 积极思考, 解放嘴巴, 积极谈论, 解放双手, 积极创造。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知识。同时结合软件学习的特点, 有的放矢,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掌握的知识更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中职教师如何做好数学设计》张春蕊编著
[2]《中职教育新策略》姜卉编著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大纲10-27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11-02
电路caa课程设计报告10-31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09-16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数字抢答器10-26
硬件电路设计工程师实战培训课程06-13
电路基础教学大纲07-29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10-05
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