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2024-08-21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精选11篇)

1.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篇一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了一个名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孰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了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1861年雨果 当看完《圆明园》这部类似于纪录片的影片时,心里黯然了,心情也沉重了下来,充斥着自己的是满腹的无奈与愤怒。影片对圆明园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讲述,其中不缺乏赞美,不缺乏感叹,更不会缺乏愤怒,《圆明园》这部影片讲述着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最后到咸丰四个朝代,圆明园从孕育到设计到修建到扩修最后到被烧毁,也讲述着从北方来的游牧民族在建立大清王朝后从兴到衰到灭亡的过程,大清帝国在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一直非常繁荣,可谓物华天宝,国泰民安,康熙非常喜欢科学,于是接纳了来意大利的朗世宁,他是耶稣会派往东方的一名传教士,康熙皇帝喜欢天文,于是传教士带来了望远镜,传教士因会绘画,所以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常尾随康熙皇帝左右,为其作画,康熙驾崩后,他尾随了雍正,他在他的信中记载了他在大清的所见所想,而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围绕圆明园展开,他见证了了圆明园的孕育和修建和扩建,讲述了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美丽漂亮,风韵十足,居住舒适,冬暖夏凉,如仙境一般,在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漂亮的皇家园林。雍正登基后,对圆明园的感情更比康熙浓烈些,他担任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数千名画家为圆明园的进一步修建可谓煞费苦心,圆明园的美丽更是让人折服。雍正驾崩后,他又尾随了乾隆,乾隆任命其和其他官员一起扩修圆明园,要添一座西式的建筑,而中国的建筑师们几乎不懂,幸其遇见了来至法国的传教士王志诚,可与之一起设计西式的圆明园建筑,后来被新修的建筑被乾隆赏赐给他最爱的来至维族的妃子,而与此同时,乾隆又扩修了许多行宫,此时的圆明园是东方的骄傲,更是世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的光辉足以照亮整个东方,无数艺术家,画家,建筑大师,考古学家,甚至诗人都想亲临东北京一睹其芳容,在整个东方甚至整个世界都在为之而叹服时,都在向往有生之年与之相见时,毁灭性的悲剧发生了,雨果笔下的两个强盗毁灭了它……

圆明园的烧毁,无疑让中国这座最具传奇最令人心叹的皇家园林如璀璨的明星般坠落了,这也是让世界上无数人的梦幻般的仙境消失了,影片前部对圆明园的介绍让我如立于仙境般,感受圆明园的神奇与魅力,而当圆明园被洗劫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愤怒的心情油然而生;而当看着圆明园被熊熊大火燃烧时,愤怒冲破了心头,心情沉重了下来……

历史的骄傲已不复存在,满腔的愤怒也挽救不了那场大火,但我们可以记住历史,记住中华民族用三个王朝建构的神奇,回顾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认清事实,结合历史,回馈现实,圆明园的烧毁其根本原因不是强盗的入侵,而是国门轻易地被打开,是自身的落后,以致失去了东方那辉煌奇妙的神话,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名族,保护我们的家园,为祖国的稳定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奋斗!

2.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篇二

关键词:纪录片,非现实时空,圆明园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在纪录片界的深入发展,观众视野不断开阔,接触到很多大投入、大制作的优秀纪录片。 而在这些纪录片讲述过去发生事件的时候,很多模拟或者再现情景的段落大量出现。有的模仿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场景, 有的还原犯罪现场,有的再现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我们要引出的——“情景再现”,一种虚构的艺术手法。

情景再现有时也被称为“真实重现”“现场模拟”“扮演”“搬演”等, 是指对于确实发生或存在过的事件人物或场景,运用演员来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进行重现的一种手段。那么, 它对于纪录片非现实时空的构建有些什么积极的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结构影片

我们收集到的资料通常是零散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情景再现去衔接,粘合,重新排列组合,然后用故事的手法将它展示出来。

2完整影片背景及调适环境、场景

纪录片很重要的一个基调问题通常由环境背景和场景来反映,但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通常缺乏足够多的史料影像资料,而不得不采用情景再现手段,加入一些扮演元素。这些“演”出来的画面能够帮助我们完善背景和场景。

3推动情节发展

纪录片的情节来源于历史,由于意识的滞后性,现实生活中要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但纪录片创作中又不能放弃对过程记录的追求。因而纪录片中引用相关影视镜头,有助于情景还原,推动情节发展。

4粘合过渡点缝隙

只要是叙事都要遵循故事自身的一个发展规律。纪录片虽然非情节主导, 但依然有严格叙事要求,同样要重视事件发生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梳理。所以,当资料间不能顺利过渡时, 情景再现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5增添情感元素

情感元素也是纪录片中的常见现象, 作者会通常会在一段叙事中插进一些段子,煽情抑或逗乐,情景再现为其提供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使得这些桥段能够更为直观、充分地发挥作用,带动新一轮的审美需求。

《圆明园》(2006年出品,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有中国第一部数字史诗纪录片之称。它就是真人扮演和三维动画合成等手法拍摄制作的典型案例。 这部筹备四年的影片,耗费了制片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海量资料,求证专家,全都是为了在电影中能够还原最为真实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影片有大量的角色扮演,并且精心制作了长达35分钟的三维动画场景(如牡丹园康、雍、乾祖孙三人相聚、大水法的建造过程及圆明园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胜景)作品里的每个具体的片段都是拍的现代人。剧中有很多种角色:有清朝的著名的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等; 还有皇宫内的各种角色,如太监和宫女、 大臣等;还包括贯穿于整部电影的人物。

当然,根据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图像资料,挑选演员时考虑了“形神兼备”。据编导金铁木说,几个皇帝演员都是根据画像找的,既要长相像又要气质像。他们在片中做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史料出处;演员不能有过多表演成分,他们仅仅作为“符号”出现,否则观众就很难感觉得到他们是皇帝。

3.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篇三

圆明园是17建成的,雍正皇帝第一个进入圆明园,结果住了几天,一住就不想走了。从雍正开始,许多皇帝都是在圆明园出生的,而且,在圆明园里住的时间,比故宫里待的时间还长。圆明园经过了150年的改造,最终,才呈现出此规模。它的造价,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据说,有一次,一个地方的修建的花费不够了,雍正一挥手就调了几百万银元过去,几百万银元,相当于现在几个亿哪!这还仅仅是一个角落,可见圆明园的造价之高。

1860年,英法联军开始侵占中国,对中国大肆进攻。当时是咸丰皇帝在位,成天吸鸦片,关闭国门,将西方科学技术理解为玩物丧志。到后面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过着。不知不觉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外国越来越悬殊,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仍然在用矛、枪、戟、盾与持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打仗。最后节节败退,直到英法联军追到圆明园。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庄,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

英法联军在城里到处杀人放火,干出了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到了圆明园,英法联军一看,有这么多好东西!赶快去拿!他们的借口竟然是官员大臣不让他们进去偷东西!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4.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篇四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通过近现代史课,我有机会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以前的我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观看时内心还是五味陈杂,多的是对那段屈辱历史不甘,也有对如今国家崛起的自豪。真是应验了那句斯大林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让我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

圆明园曾是一座珍宝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从幼时懵懂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虽然,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们的国民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但,我依然深爱着他们。这种爱,包含着辉煌、包含着屈辱;包含着惜弱、包含着图强。这种爱,没有什么原因,却有千万个理由。这种爱,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心中。这种爱,给了我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我们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儿女,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了洗却积压于胸的愤怒,为了我们的子孙不再有我们的尴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应努力的奉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繁荣的民族,作为个人,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遭遇。

那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历史不需惋惜,只需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憧憬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我们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们掌握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我们手中,繁荣强大的中国不再是梦想,在我们脚下,中华大地将重现辉煌。我们将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已永远过去!

5.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五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光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的圆明园。并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明白,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我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大清陷入风雨摇曳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圆明园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帮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我看完片子后,心里对当时为对抗侵略者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他们并不是懦夫。数万勇士英勇地朝着侵略者冲锋,冲锋,以求保全皇帝,保全圆明园,保全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再勇猛的铁骑,再锋利的战刀,也无法与先进的来福枪,远程炮相抗衡,可敬可怜的勇士们,举着大万长矛还没有来得及接近敌人,就被远程炮炸了个粉碎,可悲啊!被炸了个粉碎,同时被炸碎的还有大清帝国的防线。他们不明白,当他们还在使用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大刀长矛时,当他们还在使用着两个世纪以来丝毫没有改善的炮时,敌人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机器,拥有了强于大刀长矛数百数千数万倍的枪炮!清政府没有让先进的科技进入国门,没有让他们拥有同敌人相同的武器,因为皇上认为“天朝”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6.纪录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篇六

当大清还在以两千年前的模式运转,当乾隆下令废弃西方的提水机械,当大清还在自诩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当西方列强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殖民地扩张时,这个制度僵化,政治x败,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的大清帝国注定要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悲剧性的历史是无法避免的!马嘎尔尼爵士说的很准确: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于是不愿看到的情景出现了,在英法联军的相对先进的炮火攻击下,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反击,看到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以极少的伤亡人数像入无人之境一样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后一道防线时,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们的战士勇往直前,用生命护卫自己的国家我很感动。看到英法强盗抢去和毁坏圆明园中的物品时,我很痛心,一个历时一个多世纪空前绝后的东方博物馆就这样毁于一旦。看到他们毁坏圆明园,我多么想冲过去去阻拦他们,我突然想到余秋雨和余秋雨笔下的敦煌石窟。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场景,当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仓库,里面是马嘎尔尼爵士赠于大清皇帝的礼物,其中不乏西方先进的武器,他们不明白大清为什么从未设法改变他们落后的武器装备,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重温这一段历史,是每个国人的骄傲和也是每个国人的伤痛。圆明园,这座旷世的皇家园林,昔日的奢华不再,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她时刻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激励我们科学发展自己,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7.恐龙灭绝纪录片影评 篇七

随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一直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膨胀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角度,停下来审视一番,好好想想,我们所付诸行动的一切与大自然是否不相违背,在大自然面前,与之最亲近的动植物也显得十分微不足道,而人类,可想而知,就如一粒尘土,无关痛痒。

人类通过高技能处理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逼真又发人深省的纪录片。片中,恐龙是当时世界所谓的“主宰者”,是动植物世界的“霸主”,其实恐龙生活的时代可以进一步推进,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人类的发展为自然添加的麻烦最终会让人类走向灭亡。纪录片中展现的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灾难蔓延全球,引起十一级大地震并造成海水瞬间升温,海中生物死绝,大陆上的恐龙惊慌失措,急忙逃生,可是最终抵挡不了全球蔓延性的灾难,恐龙家族无一幸免。

《恐龙灭绝》折射出来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将会与恐龙家族一样,无可奈何地灭绝!

运动的真实——镜头

镜头恰当的转移运用以及恰到好处地选择近景、中景等景别,加之恰当的剪辑,真实地记录了灾难的蔓延情况以及蔓延速度,成功地展现出灾难将要来临时那让人窒息的气氛,成功地展现出恐龙家族求生欲望的强烈。

纵观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紧凑,这对影片所要塑造的紧急的氛围起重要作用。为了更突出全影片的中心主题,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翼龙在天上飞,翅膀上全是窟窿;恐龙被毒死在水边;最后一只某个类别的恐龙,这一切都展现出灾难的严重性、恐龙等动植物的最终灭绝。

画面的真实——动作

在我看来,纪录片其实就是一个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的片子,因此,画面的真实至关重要,而画面的真实其实倚靠的是画面中动作的真实。恐龙,我们都没有见过切切实实的恐龙,我们对恐龙的了解都是意念上的,自我意念的构建,所以《恐龙灭绝》中的动作画面是最具难度的,也是最能体现真实性的。而片子中的动作都是十分连贯的,在恐龙奔跑逃亡的画面中,我们总能联想,假若人类也到达灭绝的那一天,逃亡的情景有将是如何?而最终人类还是会输给大自然,生命埋葬在那一片废墟中,那将会是多让人痛心的场景!

听出来的真实——音效

常言道: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更让人倍感真实。在我看来,自己感受的、用心倾听的“声音”更让人深刻,各容易让人融入其中,所以,听出来的更加真实!全影片充斥着时而急速,时而渐缓的音乐,更易牵动观看者的心,让人更加容易感受灾难来临的迫切,更易把握全片的发展套路,为恐龙的灭绝提前进入深思。

恰到好处的音效配合刚柔并重的光效、饱和度适中的色效,让整部片子都充满真实感,而片子中的音效、光效、色效的合理运用,追求重点都不是在画面的美感上,而是画面的真实感,在片子中,要的就是纪录的质感、纪录的质量和纪录的感觉。

8.大型纪录片《征程》观后影评 篇八

《征程》全景呈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叙事中讲好人民的故事、彰显人民的贡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既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进行概括性的宏观叙事,作出总结、得出结论,还要运用具体的人物事例讲好故事,展开生动描绘和表现。《征程》让人民群众成为故事的主角,将镜头聚焦于基层,深入广袤大地、触摸民众情怀,用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折射时代的光辉,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反映时代的脉搏。片中那些丈量祖国壮美山河的国测一大队的跋涉者们,那些走进千家万户、送医送药的乡村医生,那些扎根脱贫攻坚最前线,带领乡亲们挪穷窝、拔穷根的第一书记,他们不忘初心使命,冲锋在前,是新时代普通党员和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征程》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人真事告诉观众,新时代伟大成就中深深留下了人民的伟大脚印。江山多娇,只因有你;岁月静好,只因有你。

《征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领航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谋的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

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在老百姓红红火火的日子里见到成效,在中国人喜气洋洋的笑脸中得到回应。《征程》是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形象展现。在《沸腾的乡村》一集中,浙江富阳黄公望村的朱梅娟,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改变了家乡面貌,绘就了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镜头中村里姐妹们一起欢快地敲响大鼓,那种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发自心底。无论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保护黑土地,让北大荒变北大仓的七星农场,还是攻克种源危机,推进种业振兴,让中国人饭碗里有菜有肉、有滋有味的文杰团队,都是新时代发展的一个个缩影,都是新时代航程的一朵朵浪花。党的强国富民政策,顺民意、得民心,自然就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实干精神,转化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显著成效。

《征程》突出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大力量。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飞跃是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

《征程》讲述的新时代故事,有力证明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植根群众实践、聆听人民心声的产物,是全党集体智慧、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智造的力量》一集中,讲述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故事,150多家单位参与研发、制造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从水面腾空而起,托举起中国大飞机梦想,同时也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践行自主创新思想的生动证明。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广大人民群众与科学理论息息相通、感受最深,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力的亲身实践者。在《数字新引擎》一集中,快递货车满载商品,穿过西藏的雪山、冻土、草原、森林,跨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在大部分地区实现当日达、次日达,让西藏人民享受到和其他城市一样便捷的网购体验,这是新时代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实践成果。这些细节形象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后激发出的伟大力量。

《征程》激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征程》在描绘新时代中国的人民史诗中,将泼墨式的大写意与精雕式的工笔画结合起来,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的奋斗、人民的功绩,立起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一座座丰满塑像。他们是各民族的代表,是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带头人,为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人民幸福不辞劳苦、竭诚奉献。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为民族复兴四海为家,如“深海一号”近180位现场作业人员,奋战在离大陆300公里的南海深处,开采沉睡在海底的天然气。《征程》还专门介绍了香港的几名大学生,来到广东江门尝试“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台湾青年林智远来到福建平潭的一个小渔村,办起了第一家民宿和第一个文创空间,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年轻的母亲王瑶,远赴埃及担任建筑项目经理,带去的是不打折扣的中国标准,是高质量的中国品质。他们在不同的职业中创造价值,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敦煌女儿”樊锦诗,身居大漠大半生,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是文化界的杰出代表。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刑侦支队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民警王佳,与电信网络诈骗犯“赛跑”,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是守护平安中国公安干警的模范形象。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的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锻造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空中铁拳”,是强军兴军的先进典型。他们以自身的奋斗经历说明,中国人民拥有伟大梦想,更拥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吃苦耐劳、实干苦干的顽强意志。

《征程》大力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大力弘扬光大,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精神动力,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深含在《征程》的人物叙事中,跃然荧屏之上。他们是珠峰高程测量的登峰者,在一次次标定和刷新珠峰高度的同时,也凸显了新时代的攀登精神。他们是常年在艰苦地区扶贫助贫、裕民富民的坚守者,脚下沾着厚厚的泥土,心中装满浓浓的情义,忠实践行着脱贫攻坚精神。他们是为粮食这个“国之大者”殚精竭虑的担当者,风雨无阻、耕耘田野,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他们是让国家的电力动脉畅通无阻的破冰者,高压输电线的覆冰如不及时融化,就会线断塔倒,“破冰”也象征着新时代的攻坚克难精神。他们是建造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区的创新者,装卸更快,箱位安排更合理,泊位周转率更高,体现出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他们是国家法律的护卫者,执行法官执行的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群众利益。他们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征武汉救治患者的逆行者,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铸就者。他们是让“一带一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从事海外施工项目的架桥者,架起的不仅是跨海大桥,而且是友谊之桥。《征程》塑造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典型形象,深刻阐明新时代中国的人民史诗,就是一首人民崇高品格的精神史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大型纪录片《征程》,是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凝聚士气、激励斗志,团结一致、奔向前方的一次生动有力的教育动员,对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 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八集《永远的清醒》

本集通过讲述三个案例故事,展现十年治党,全面从严——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

背包式巡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巡察方式。为了进一步发现和推动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安徽六安创新出从严治党新形式——背包式巡察。巡察小组走村串户,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解决,促进基层党组织努力作为。

乡镇纪检监察协作区也是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亳州市纪检监察机关在每4至5个乡镇建立一个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有效地统筹增强了纪检监察力量,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使基层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名医黄玉杰落马,震动整个南京市。对于黄玉杰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江苏省纪委监委本着“查办一批案件,总结一类规律,治理一个领域”的思路,加快推进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医疗行业的每一个细部。通过建立监督平台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廉洁行医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觉共识。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第十九集《为了地球村》

本集讲述了中国寻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低碳科技创新上攻坚克难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使命与担当。开阔的张北地区拥有充足的风力与光能,是清洁能源源头替代的绝佳地域。一座座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大地,迎风旋转,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而12月30日正式投产发电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则是大型电网中调节电能过剩、补充不足的完美搭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人们已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广泛共识,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从源头替代、过程削减到末端捕集,中国在低碳科技创新上正在进行不懈探索。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从跟随到原创,再到不落人后,用了的艰辛历程。

9.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篇九

当双脚迈进高三的门槛时,我猛然发现曾经那么遥遥无期,让人充满期待与惧怕的高考,如泰山压顶一样迎面扑来,十二载的求学生涯即将呈现曙光,期盼着走出小天地的羁绊,奔向大世界的怀抱,却也恐慌十二载的艰辛万一付诸流水。

高三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也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

高三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回味和铭记,它也让我们一提及高三,就有一种暖意,回忆起自己的拼搏,同学间的友情。那段时光似乎离我还不是那么遥远,对于许许多多的经历过这段奇妙日子的人来说,高三应该都是内心深处一段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记忆。

站在生命中的一个十字路口,面对应战之前的种种准备,曾激情高涨信心百倍,也有过瓶颈口,课桌上和过道上排山倒海的备考书籍,那种长时间埋头苦读的压抑气氛也让人难以呼吸,所有人都鏖战于题海中。

百米冲刺,需要运动员调动自己所有的细胞,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需要对重点这一目标的高度渴望,需要身心高度的和谐调节。为高考坚持不懈了三年,就算不能人人凯歌高奏,努力的路上你不是孤独者,都请坚信,最后的一次考试才是你的辉煌。

在高三这条接近终点的跑道上,我们渴望将美丽的身影留给别人,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

内心之中此刻的黯淡,其实只是黎明前短暂的黑暗,你必须要经历这种黑暗,才能在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留下弥足珍贵的泪水。而这一行眼泪,已远远超出那些曾经等待的分量,一切会那样单薄和浮浅,仿佛浮生一梦,梦醒以后,一切不过依旧是虚空。

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

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

10.记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评 篇十

看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感受颇深。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生活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

《最后的山神》表层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内在却“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塑造了孟金福以他的一板一眼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细节可以说是所有影片的重要环节。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也就是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比如: 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当打猎有所收获时,他就认为这是山神的意思,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孟金福老人身上的很多传统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心灵。比如: 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的很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渔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它割树皮时不伤树干,不正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吗!物件细节比如: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方式。刮胡子的匕首、跳绳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

纵观全片,用光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大量逆光的使用,不少镜头还把太阳包含在画面中形成眩光的效果。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似乎很显然,就是要体现山神在孟金福心中权威神圣的地位。然而摄影师并没有止步于此,根据主人公所处的不同情景,所拥有的不同心情,相应对“逆光”这一技法作出了恰当且出色的变化。金黄的色调,巨大的太阳,舞动的剪影。在黄昏下表演萨满跳神这一段落中,摄影师利用夕阳特有的方向和色温,借着最后一次萨满跳神暗示神灵的远去,更渗透着鄂伦春人对民族没落的无奈与悲凉。一棵雕有山神的大树被砍伐了,摄影师把孟金福“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体现为大面积沉重的低调,孟金福夫妇坐在山坡上,两个人沉重的剪影贴在低暗的天空上。从天空透出的那一丝光线便是逆光的光源,似乎山神的光已经不能普照在他们的身上。主人公的失落感尽在不言中。

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已经不再在正月十五祭月神了,而孟金福却执着地坚守一贯的传统,深信此时月亮神仍然在天上望着人们。微弱的月光,撒在孟金福的胳膊上形成隐约的轮廓,低调的逆光运用,正是大量的细节丢失和黑暗中微光的点缀,使画面弥漫着一种原始却神秘的宗教色彩。

逆光可以说是全片光的运用的骨架,不仅可以突出被摄主体,还支撑着全片的光影基调,着重把各种“无形”的神通过逆光加以表现。而对于日常生活的其它细节的刻画,光的运用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种用光技巧就借用了自然的“道具”——雾和烟。

孟金福妻子在住处煮食所产生的烟,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煮食这个细节,另一方面利用烟的大气透视效果把从顶上照进来的太阳光显现出来,或许是在暗示住处的简陋,从而体现孟金福夫妇执着的信仰,又或许是在暗示神明在他们头顶守护。无论摄影师的意图是什么,没有烟这一“道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从语言上来说,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在孟金福(老一辈)的眼里,山林是有灵魂的;而在郭保林(年轻人)的眼里,山林就是山林。”这些细节的对比,反映出两代人的巨大差异。

可以说《最后的山神》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首先它的真实性就是历史地再现,教育的典范。另一面揭示了民族的变迁,没落不仅仅是族人生活方式得变化,更是一种文化在世界各种大潮的冲击中的消失,与昌盛。

11.小学生火烧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十一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成。可他们一把火就烧了这座耗时几百年的伟大工程。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合法地,文明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况左未闻。强盗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哼,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补,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上一篇:关于深圳XX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查报告下一篇:商业影院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