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2024-07-30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共8篇)

1.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一

确处理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做好检察工作

自中央决定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来,整个政法系统掀起了一场“实事求是找问题,解放思想促发展”的大规模学习运动。我省围绕“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主题,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对推进新时期检察工作进行了深入并富有实效的探讨。

作为基层院检察长,我深刻认识到此中任务的艰辛与责任的重大。从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我认真品读了上级领导传达的精神指示,对当前我院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稳中有序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此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个人的想法。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和重大课题。破解这一课题,必须处理好一对关系: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对能够作出准确判断、准确把握的问题要坚持统一思想,要按照统一的要求办理,不能各行其是。同时,鼓励解放思想,鼓励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既步调一致,又与时俱进。两者不是谁主谁次,厚此薄彼的关系,而是要求我们在检察工作中同时兼顾两者的份量。涉及法治原则的底线不触动,在遵循“三个至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统一的思想。政策范围内涉及工作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掌握,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学习、交流,推广先进的经验,在工作创新中解放广大干警的思想,在解放思想后推动工作的创新进展。

一、站在统一思想的角度上,我们要牢牢把握三个核心来解放思想:

(一)以党为核心

必须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这不仅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的一个指向标。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不仅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然形成的,而且也是宪法所确立的,这是一个带有政治性、方向性的原则问题。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党对检察工作领导,这个信念不能动摇,检察工作偏离党的领导势必误入歧途,偏离正确的方向。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是保证法律的实施。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的职权,这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威信。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主要是在政治、思想、组织方面的领导,党通过执政来掌控政权,通过立法将其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主张外化成法律,通过司法来维护和监督法律的遵守情况,而检察机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大局,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检察权,切实保证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这本身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脱离了党的领导,检察机关及其执法活动就失去了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有助于检察机关正确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防止检察工作出现偏差,而且有利于党组织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为检察机关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工作矛盾。

(二)以民为核心

倾听人民呼声,维护人民权益,把人民作为思想的核心既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原则;既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标志,又是检察工作的目标追求,是检察工作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法律属性的有机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检察机关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才能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一名外国记者向毛泽东提出这样的问题:“您认为共产党的地位和中国人民之间的位置应该怎样摆”时,毛泽东诙谐而又深刻地回答:“你是问我老子和儿子的关系问题吧。我可以坦率告诉你:在我看来共产党是儿子,中华民族是父亲。”可见,以人民为核心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宗旨。这在今天我们倡导解放思想仍然要以这个为核心,不能脱离了核心,不能滥用权力而忘了本。

现阶段我们检察机关确有必要对长期以来习惯了的某些思路与做法进行深入思考。在诉讼环节中我们要认真领会宽严相济的政策标准,它的内涵很丰富,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对黑社会性质犯罪、抢劫杀人、毒品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以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同时,对未成年人犯罪、轻刑犯罪要宽缓处理,给犯罪嫌疑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妥善处理积弊,当前检察工作中有很多涉检信访积案始终化解不开,或者说,为什么会形成此类积案?单纯依据法条来评判是不够的。不难发现,在应对此类案件时,我们在“法”上固然是正确的,在“理”上也站得住,但在“情”上还比较薄弱,在为人民利益考虑上还不够细心。

(三)以法为核心

以法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这是治国方略的发展,是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执政理念深层次的改变。虽然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已有不少,人人都会说上几句,但在这方面如果没有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思想解放,言与行总难统一起来,特别是遇到法律与权力相冲突、既得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在面临重大事件要敢于拿权,也要甘于放权。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经多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的一种模式。我们要明确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敢于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监督。解放思想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不是纯粹,毫不取舍的拿来主义,对于西方先进的法治理念我们要吸收,更要转化,扎根于我们的司法土壤。在执法过程中严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有所为有所不为,违反法律实体的事不做,违反程度的途径不走。

2.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二

一、研究和把握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前提

需要, 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 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 也是个体积极性的力量源泉。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一是生理需求指个人的生存的基本需求, 如吃、喝、住;二是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 如有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三是社交需要, 人是社会一员, 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 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是尊重需求, 包括要求疏导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是自我实现需求, 指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 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有意义。可见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种需求就会出现, 而每一种需求都具有鲜明的激励作用。

人在不同的程度上会产生自己所想要实现的超越现实但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 这种需要对人的激发作用很大, 它能引起人的思想动机, 而思想动机又决定了人的行为, 即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根据, 行为是需要和动机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愿望, 他的每一个想法, 每一句话, 每一个行为都是以此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就是通过诱导和激励使人们的某种需要被心理机制内化为思想动机, 使人们产生为满足这个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向往, 并按照这个思想动机采取行为。也就是说, 人的这种行为不是固有的, 它是人的认识或认知受外部的推动力和引导, 经过个体内部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产生自身的动机, 从而在思想和理想中形成一个稳定的、积极的行为准备过程。在这种行为准备形成的过程中激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激发人的行为的积极性, 就要研究和把握人的需要。心理学表明, 人的情绪指数与需要满足值成正比。人的合理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充满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热情。思想政治工作中这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激励机制, 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动机的强化, 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改进行为状态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引起行为, 行为指向一定目标。而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以产生指向目标的行为的一种方式。由于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激励的多样性, 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激励方式, 则有赖于思想工作者对需要、目标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对需要、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根据不同的需要, 设置不同的目标,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最终实现既定目标。激励方式伴随激励实践的发展正在不断创新, 但都不外乎物质与精神激励两种:

(一)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即注重用物质刺激形式作为手段, 鼓励人们积极开展工作。具体表现为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正当的物质利益是人之本性, 我们应当将物质激励放在一个极其重要和正确的位置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 金钱和激励之间的关系成淡化趋势, 然而, 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人们必须先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 才能有更高的追求, 所以物质激励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 精神激励

精神需要是人不可缺少的高层次需要, 它主要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关怀的需要和成就与发展的需要等内容。精神激励就是满足人的这些需要, 注重用精神因素鼓励人们从事工作, 方式是突出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精神激励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为满足人的成就与发展的高层次需要而做出的激励机制。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 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也就是个人在事业、前途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与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启动人们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 引发人的快感, 振奋人的精神。伟大的目标会激发伟大的动力, 设计适当的目标, 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 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目标能对人们起激励作用, 目标的价值越大, 社会意义越大, 就越能激励人心。经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 人们就越有奔头, 目标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强。

2. 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个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 是满足人的自尊的需要, 激励人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主要方式有晋升、嘉奖、授予先进等。职位激励是荣誉激励的一种, 它是对工作业绩的肯定, 也是满足人的施展才华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主要形式有提前晋升、晋升一级或两级、委以重任去行使更大的权力任务等。另外, 人们都有归属心理, 希望得到组织特别是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当一个人做出成绩时, 总是想得到领导恰当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领导者要对部下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对于部下的过失给予帮助, 以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这将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3. 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是满足被激励者正确的求知欲的需要, 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他们的求知行为。可通过业务培训, 鼓励继续深造等方式进行。从满足人心理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出发, 通过激励机制, 使人的本质和特性得到发展, 使人的认识能力、价值心理和理性觉悟得到充实和提高。人的一切价值思维、判断和选择的层次、次序、风格和形式等都是以他知识所能达到的程度为依据的。人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他的价值心理结构, 影响到他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本质和价值实现的认识。所以, 给人们提供有利条件, 满足人们对事业和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渴求的需要, 让其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 是具有较高的激励价值的。

4. 感情激励

感情激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联络人的感情为基础的激励。方式有沟通思想、排忧解难、批评帮助等。人是有感情的, 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 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感情关系虽是无形的, 但与有形的物质关系相比, 能产生更为深刻, 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工作对象的感情, 与他们热情相处, 诚恳相待, 从被激励者的实际需要出发, 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 工作中的困难, 生活中的疾苦,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与工作对象沟通思想,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才能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 唤起工作对象的热情, 使其振奋精神, 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昂奋的力量。

实践证明, 突出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 比突出物质、金钱更具有无形的威力, 精神激励使人的积极性获得持续的高涨。但是精神激励一定要和物质激励相辅相形成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需要。所以, 各种激励形式, 各有适用范围, 有时还会有交叉, 其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思想工作者必须了解对象的现实需求, 并针对这些需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实现激励效果的最优化。

三、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运行中要注重防止激励偏差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需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要注意防止在实施激励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激励偏差。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地运用激励, 关系着能否调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积极性, 进而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因此, 防止或纠正激励偏差, 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 满足人的需要, 要注重需要的合理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不是满足其一切需要, 而是要满足合理需要。当人们的需要是合理的、正当的, 与目标相一致的, 在现有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有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 注重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人们的需要进行调节和引导, 从而把握人的思想形式、发展和变化规律, 防止消极、逆反等偏差产生。一方面, 对那些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与目标相背离的需要, 如享乐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等, 必须加以抑制, 加以调节, 坚决反对, 否则只会使某些人的消极落后情绪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 影响工作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对那些虽是正当的、健康的, 但与现实发生矛盾的需要, 应当加以积极引导,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矛盾, 从实际出发, 合理地选择自己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用其他需要来补偿, 以实现需要心理的平衡, 防止因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 向消极方面转移需要。

再次, 把握需求层次, 激励人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思想工作者还要引导人们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 努力完善需要的层次和内容, 激励和强化高层次需要。要使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思考人生, 自觉地加强思想和政治修养, 培养正确的思想动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事业上, 为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

此外, 值得指出的是, 加强对政工人员的激励, 是防止激励偏差,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具有实现自我发展价值的需要, 因此, 激励机制的实施, 应首先从满足政工人员的这种需要入手, 通过可操作的导向性机制, 激发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上级领导和组织尊重、信任、关怀、支持政工人员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一, 从政治上给予激励。应该相信广大政工人员是爱国爱党、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心于党的事业和热衷于本职工作的, 因此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对政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成就需要给予充分肯定, 充分发挥和挖掘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 从思想上给予激励。各级领导要做政工人员的知心朋友, 经常和他们交流思想, 及时地向他们反馈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信息, 及时调整和完善他们的工作, 使他们追求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 从生活上给予激励。广大政工人员结构复杂, 情况各异, 从事着繁杂的工作。各级领导应该满足政工人员的切身需要,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 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 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第四, 从工作上给予激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应该注意改善广大政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爱护和鼓励他们的独创和进取精神, 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自我评价, 分析自身的优劣利弊, 确立自己事业发展和奋斗的目标。

3.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环境与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2-0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环境”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研究如何利用和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关系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持有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它合理的成分,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欧文的“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指出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

(一)解读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费尔巴哈和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者都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以法律和教育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民族的精神面貌。这种“环境决定论”比英雄创造历史和宿命论的唯心史观,具有唯物史观的倾向,是把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一种尝试。

但是这种学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主张教育万能就导致天才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所依赖的环境只被一部分人支配,另外一部分人则无法改变它所生存的环境。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之间不存在决定和先后的关系,人的自我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应被理解为能动的、客观的、革命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相一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所谓环境创造人,就是说,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向自我内化。即在实践中,对象的规定性被迫暴露出来,于是为主体所掌握,转变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技巧,转化为主体的活动方式。所谓人创造环境,就是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客观化、物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产品的对象上面,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体现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人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和自我改造是统一的。

人们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和自身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②这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在这一过程中人自身的改造,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来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同步进行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了环境与人的这种辩证关系,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借助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了影响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以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来论述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从静态上来看,优良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们所处的社会制约决定人的发展,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的形成。从静态上来看,优良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优良的经济环境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生产力是社会一切方面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经济秩序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行的前提。优良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次,优良的政治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而人们的思想品德只有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的生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政治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

再次,优良的文化环境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环境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熏陶和感染。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最后,优良的社会舆论环境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着强化或者削弱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场”和“势”。③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有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endprint

总之,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良好的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前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从动态上来看,环境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完善所带来的众多环境因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以下就这3种环境因素来论述环境的发展是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

第一,媒介环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大众传媒日益发展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大众传媒也成为现代人发展自我的新方式。利用大众传媒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经成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课题。

第二,虚拟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成了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标志的新的教育形式。所谓虚拟环境(或虚拟世界)就是指人们用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场景或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存的维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强化、导向和感染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的具体情况,利用网络来虚拟合适的集体学习情境、认知情境和人文感化情境等来有效的进行教育。虚拟环境作为新生事物,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创设虚拟情境的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

第三,竞争环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机制。所谓竞争环境就是一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机制和心理氛围。竞争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竞争环境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竞争伦理和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引导人自己的选择行为方式。所以竞争可以成为一种导向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发展,利用相应的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赏罚体系,引导受教育者自主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个新的课题。

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环境因素相适应。

深入研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创造的理论是迄今为止关于人与环境最科学最全面的理论,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最根本的理论。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42.

③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4.

参考文献:

〔1〕陶富源.陶富源哲学论著集:第1册[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做好思想建党需要深化理论武装 篇四

从时代高度看待理论武装新形势

党的理论创新及理论武装,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时代背景中展开的,环境和形势不同,理论武装的任务和要求也就不同,必须掌握新的特点、探索新的规律。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工作冲刺和开局同时推进。既要以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按时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以求真务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又要科学筹划、周密布局,开好局、起好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历史转折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新时代理论武装,要着眼为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提供理论支持,促使广大党员干部重新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这一转变,胜任新的任务。

习主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处于“两个大局”时空交汇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运用好这个大变局造成的重要机遇,整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另一方面,要运势造势、形成变局中之变局,使之朝着有利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变。新时代理论武装就是要加深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作为战略全局来谋划和推进的,怎样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和风险高发期来对待和筹划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继续和深化。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各项建设全面提升,增强了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强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新时代理论武装,就是要从新时代“两大革命”的迫切要求和重大成就出发,提高全党推动“两大革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政治高度把握理论武装新使命

理论武装工作服务政治、服务大局。新时代理论武装,有其明确的使命任务、鲜明的政治取向,必须聚焦新使命、服务新使命。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武装的根本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党之时,50多名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确立这样的初心和使命难能可贵;建党98年之时,90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人坚守这份初心和使命更加不易。推动主题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依靠多种渠道和机制,其中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经常开展党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工作,以此教育一代代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

当前,理论武装就是要在全党牢固树立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锻炼,维护集中统一。新时代坚持党性原则,集中体现在增强“四个意识”上;新时代强化理想信念,集中体现在坚定“四个自信”上;新时代保持集中统一,集中体现在做到“两个维护”上。新时代的党内政治生活,要将“四个意识”作为统领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用“四个意识”克服党内政治生态污染问题。新时代党员的信仰信念信心,要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检验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用“四个自信”祛除理想信念动摇问题。新时代全党的集中统一,要将“两个维护”作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中之重,用“两个维护”保证党的事业正确方向。新时代理论武装,要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党性高度,推动我们党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去贯彻和布局。新时代理论武装,要与贯彻总要求紧密结合,促进总要求的落实。理论武装要帮助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跳出历史周期率、保持长期执政的基本条件;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坚定政治立场、端正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把握政治大局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是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全面要求。

从战略高度贯彻理论武装新要求

对新时代理论武装而言,形势变化、使命拓展,必然要求内容深化,特别是要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求深化。

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第一大党、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即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必须深入思考和有效解决百年大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回答和解决得好,我们党就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写下开创性的辉煌篇章;就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历经百年乃至长时期担当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和中流砥柱;就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从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领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理论武装,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就是要紧紧扭住与党的发展和建设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答案。

理论武装有其鲜明的针对性,新时代理论武装必须针对党的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些现实性考验和危险成为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成为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腐蚀剂。进入新时代,这些考验和危险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既要理清楚新时代党的建设现实性考验和危险的原因,也要增强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的政治自觉,落实防范和整治的切实举措。

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并不只是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而是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思考的成果要转化运用,学习、思考、应用构成了思想教育的完整链条。知识要有助于增进信仰,信仰要能得到实践证明,真知、真信、真行构成了理论武装的全面要求。评价这次主题教育的成效,根本的要看是否达到了这种贯通和统一。

从实践高度探索理论武装新经验

新时代理论武装是一个深化理论武装并且能够创造出新经验的探索性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一次新时代理论武装的创新实践。

理论武装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环节,有其内在规律。新时代理论武装有其新的特点和规律,要在这次主题教育过程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比如,怎样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从实现新使命、引领新征程、开创新伟业等方面,深化对新时代理论武装价值作用的认识;怎样系统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品格、科学体系等,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丰富深刻内涵的理解;怎样更好实现从理念到实效、从立言到立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的实践证明;等等。

新思想内含新方法,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理论武装工作。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指导性方法,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过程也是贯彻科学方法的过程。新媒体凸显新方法,现代传媒技术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知识传授、理论普及、思想熏陶的途径和方式,更多更好更深地运用网络媒体增强理论武装的效果是大势所趋。“学习强国”上线以来,很快就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爱不释手的学习渠道和学习助手,表明了“内容为王”加上“网络为翼”,理论武装的功效就会成倍增长。

5.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五

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

金强

近一年来,与天津石化同甘苦共命运的消防支队在经历了几次公司和支队经济体制变革后,如何消除职工的思想顾虑,教育引导职工积极投身改革,保证支队的健康发展,提升为天津石化安全生产的保驾能力,成为摆在全支队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支队党总支就如何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积极推进公司和支队改革、发展和稳定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目前,消防支队现有正式职工106人,合同工199人。支队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党小组3个,党员54人,入党积极分子23人。支队下设党群工作部、综合管理部、防火部、战训部、装备部五个专业职能管理部室;执勤力量下设有:一个气防站和4个战斗中队,战斗中队分别派驻在炼油、烯烃、塘沽油码头等生产单位,承担着为天津石化公司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

在公司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内部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我们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不回避支队难点,敢于正视职工疑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为支队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近年来,消防支队获得多项荣誉: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级《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天津石化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消防局《专职消防队技能训练考核优胜单位》、公安部消防局授予的《专职消防队伍执勤岗位练兵先进单位》称号、《天津石化2005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专职消防队建设市级达标单位》、04、05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消防队》、《天津石化2006责任在我安全教育活动最佳组织单位奖和表演一等奖》。

二、主要做法

1、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支队稳定。从去年以来,在干部调整、部门重组过程中,为保证“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管理不松、工作不停”,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举行座谈、深入宣讲、领导与职工“一对一”交流谈心等形式,引导职工正确认清形势,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同时,注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会一课”、政治学习、集中辅导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以党员的实际行动引导和带动职工自觉服从改革大局,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各职能部门也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化矛盾,解疙瘩,转观念,拓思路,较好地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局势。由于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超前,坚持原则,操作得当,保证支队各项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地增强企业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针对职工的困难问题,我们坚持进行重点照顾,无论是生病还是生活困难,从派车、派人到生活接济,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达到他们的满意。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投诉和上访情况。对生活困难和有病职工,支队坚持定期走访,接济、补助家庭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职工,把企业和党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

2、通过扎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支队改革发展。近几年,随着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配套改革日益深化,企业不同岗位、层次的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企业内部职工转岗或下岗不可避免。针对这种情况,支队党总支从职工最关心、与职工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搞好利益调整,通过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我们一改以往对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提拔使用上论资排辈的“相马制”,建立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公开招考、公开考察的双推双考“赛马制”,在用人机制上实现了突破。新提拔中层干部时,注重对其学历、实际能力、工作业绩的考察,给广大职工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拓宽了途径、提供了舞台。

3、通过求实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支队发展。一年来,支队党总支一贯注重提高职工整体素质,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育和建设“学习型”支队。我们通过开展全员“学习年”活动,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学习氛围,促使每一名职工不断学习、提高和创新。学习内容方面,首先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支队常年坚持“五项教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以德治国”思想落实到“以德治企”之中。对窗口人员,经常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坚持思想育人,从培训工作入手,努力打造过硬的管理干部队伍。今年9月份支队组织了两期管理人员培训班,分别对50余名管理人员和值班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包括集中讲授、课题研究和出外调研3项内容。集中讲授内容包括由培训中心武卫军副教授主讲执行力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执行;由支队各部室主任讲解公司和支队的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收到了很好效果,有效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支队全体管理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

4、消防支队党总支以四个阶段工作助推“建功立业”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为贯彻落实公司党委书记会议和政工例会精神,推动以“扎扎实实抓管理,勤学苦练提素质,为天津石化的振兴发展保驾护航”为主题的建功立业主题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消防支队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为公司第三次创业发展提高岗位技能、明确岗位责任和找差距、创一流活动”。四个阶段活动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通过责任书的签订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党员队伍的责任心。

5、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搭建思想建设平台,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今年为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丰富支队的文化生活,支队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相应地开展一些活动:一是开展了迎五一岗位练兵比武大会;二是为了庆祝党的生日,开展了庆七一歌咏大会活动;三是庆祝八一建军节,开展了八一拉歌大赛;四是参加“责任在我”文艺会演活动。为了搞好这次演出,借此机会树立消防支队的良好形象,演出前练习了一个月的时间,演出后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五是开展“一口清、活地图”活动。为了提高消防指挥员的指挥和业务能力,支队根据公司各生产装置(生产性能、危险程度、关键部位)、罐区(油罐大小、储油介质、燃点)等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开展了“一口清、活地图”活动,增强了指挥员的临场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六是开展修旧利废活动,为公司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支队的人工使用成本。在此项活动中,共修理器具40余项,节约资金3万余元。

今年上半年,相继成立了篮球队和足球队,经常举办球类、拔河、演讲、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受到了良好熏陶。支队工会在认真完成年初制定的文体活动项目的同时,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开展的文化、体育竞赛活动,在参加各项赛事活动中,“华牌”比赛我们取得第六名;在“聚酯杯”羽毛球邀请赛上,我们取得了男双第六名、男单第二名;在“机安杯”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了领导干部第五名。以上活动培养了职工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

6、推行支队“厂务公开”,落实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和组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加强班组建设,强化职工业务培训。支队长期以来开展“人人献计献策,为消防支队的建设和发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支队职工对在支队制度管理、人员管理、车辆装备管理和维修、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如何加强和改进工作,向支队提出合理化建议28条,支队采纳2条。

通过以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起点规划、跳跃式发展的工作思路,较好地促进了支队的快速发展,使消防支队的保驾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服务公司安全生产的水平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有力地推动了天津石化和谐的消防安全环境建设。

三、几点启示

1、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炼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这就意味着消防支队也处于了改革、发展和保驾护航的关键时期,作为企业里的一支准军事化队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时刻变化的新情况,面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调整思路,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效益。企业经济工作讲求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要追求思想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出成果、出产品,即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并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得以体现,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捕捉规律性的东西,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民主。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要的“灌输”是要有的,但必须要在正确思想指导和灵活的方式方法下进行,不搞简单的单向传播,要注重双向的、横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和讨论,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尊重、沟通的关系基础之上,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大限度地缩小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使各项教育落到实处。

2、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的战斗堡垒,是企业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节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搞好,首要是落实到基层,体现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新形势下,如果企业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足或作用发挥不够,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更会影响到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软件因素的作用发挥。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企业整和各方面的合力就会难以形成,更谈不上很好地发挥,企业就如同地基不牢的高层建筑,随时都会有坍塌的可能。所以说,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一个融合经济和文化的新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概念,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比较认可和影响最大的是其广义、中义和狭义说。暂且不去探讨企业文化的精确概念,单从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来讲,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高层上规范企业的行为,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的。这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有着必然和广泛的联系。也可以简单地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以企业文化作为载体。企业高层决策者和政工干部,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企业的实际大胆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企业职工的潜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

4、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终要靠政工干部队伍来抓落实,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领导重视和政工干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作为企业领导要进一步加大抓政治工作的力度,真正做到抓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心政工干部的成长,从干部选拔上、福利待遇上、培训交流上、素质提高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稳定政工干部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政工干部本身,要正确对待政工工作,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投身到政工岗位上去,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面,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增强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过硬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迎接各方面的挑战。

6.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六

(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认为, 人的需要的发展就是需要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向发展性需要螺旋上升的过程, 生存需要属于人的基本性需要, 发展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作为社会的产物,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从基础性向高层次上升。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 满足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人的需要的发展最初是从动物的需要本能发展而来的, 这种需要本能是肉体机能受到外部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自发需要。一旦这种自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 社会的人在人的本质力量的驱动下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 这种新的需要的实现就要依靠人的自觉意识, 即意志的力量, 这种意志的产生反映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一阶段的需要可称之为自觉的需要。与自发需要相比, 自觉的需要更侧重于人的意志作用的培养, 当意志的培养超出个人而为外力所控制, 自由受到限制, 因此, 人的自觉需要的实现过程必然引发对自由的威胁, 这一阶段自由自觉的需要成为新的需要而产生。

( 二) 关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是相对于两者在现实中的严重脱离而言的。 “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2因此, 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 以人为主体, 在人与自然、社会、个人的相互关系和实践中形成的现实与意义世界的建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 “人的未完成, 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3因此, 人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一种不断的自我建构过程。生活世界作为以人为主体的现实与意义的建构, 也具有可塑性与创造性, 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生活世界的这种可塑性源于人的超越性需求, 即人对意义世界的追求, 但人的这种需求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因此, 生活世界应该包含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马克思认为,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既包括对现实世界的回归, 也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复归, 即对意义世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复归生活世界, 即是在意义世界的引导下 ( 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 以现实世界为基础, 人们重塑生活世界的过程。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人的需要, 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特点

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完全陷入知识教育, 脱离实践, 缺乏实效,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实践手段, 有利于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现实困境, 这体现了其工具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实质上是对未来理想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 在人塑造其自身生活世界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构起着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特征。

二、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之间的本质联系

( 一)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从现实性上分析,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反对把人当成抽象的存在物, 认为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自己。马克思认为, 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方式同别人发生联系, 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 从本质上来看, 一切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一定的人的需要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人的需要, 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失去其现实性, 陷入虚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难以避免会受到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处在起点的位置。”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和人的活动, 就必然要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从人的需要着手。

人在生活世界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需要, 因此,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逻辑起点。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势反映了特定阶段人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口的新陈代谢, 淡化了人们基于基本需要而产生的激情与意志。 “哈贝马斯认为, 生活世界具有 ‘信念储备库’的作用。所谓 ‘信念储备库’就是指它为交往行为参与者提供创造性见解的泉源, 以便满足在一定环境下由共同承认的 ‘解释’所产生的相互理解的需要。”5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逐渐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 将主要阵地转移到课堂上。这种转移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生活世界的步伐, 使其脱离人们共同承认的 “解释”, 生活世界作为 “信念储备库”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使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变得不那么容易。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为人提供自信心或精神动力。知识的获取无益于自身内在素质的提升和行动力的增强, 造成信息接收与内化、外化过程的断裂, 使受教育者形成多重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息息相关以及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和人们对生活世界认识的加深, 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总结而提出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 与人的需要的发展相一致, 反映了现阶段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定需要。

( 三) 人的需要的丰富与不断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 是针对现阶段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问题而提出的。“‘回到生活世界’的真实动机就在于价值信念的回归和重建。”6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打破传统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 使人们的认识活动以及价值判断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诠释理论, 从而使人们形成坚定的价值信念, 完成价值重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了解人的需要, 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驱动力量, 而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推动生活世界价值重建的重要内驱力, 因此,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体现。

三、从人的需要着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纽带, 因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因此, 要从人的需要出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以此为据,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 一) 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出发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马克思根据人的需要的发展程度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高层次需要。基本需要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基本需要就是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而随着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 基本需要的影响逐渐淡化, 但其仍然存在于高层次的需要之中, 以另一种形式发挥作用, 这种形式更趋于社会化。因此, 人的基本需要的问题仍然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形式, 应注重人的劳动观教育。课堂教育要根据人的生活需要, 加入劳动教育以及劳动实践的部分,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 激发人的劳动兴趣与劳动需求, 将课堂中只注重理论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劳动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层次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人的需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仅仅停留于基本需要的满足, 而应不断满足人的发展了的需要, 然而这种发展了的需要仍然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因此, 要以高层次需要引导生活化不断向人的价值归宿趋近, 实现现实生活的不断升华, 同时, 要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差异性相结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现实实践的丰富库存中提取资源, 从而为人的创新提供可能。社会习俗的丰富性往往表现了人的需要与生活世界多样性的特点, 但也容易使人陷入一种生活惯性, 从而固化思维, 难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此基础上以更高层次的需要来引导人。人的需要与生活世界的结合, 为人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种思维。

( 二) 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体上说, 会经历自发的需要、自觉的需要及自由自觉的需要这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顾名思义, 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 以现实生活世界为源刺激人的自发需要, 并使之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满足, 此外, 还要通过不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 自觉培养人建构理性世界的需要意识, 使人的需要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的程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忽略了人的自发需要而直接对人进行自觉需要的教育, 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极易陷入工具理性之中, 脱离人的感性与价值需要。人的需要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过程, 决定了自发与自觉缺一不可。脱离了自发需要直接进行自觉需要的教育不仅违背了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需要对行为活动的推动力量。自觉需要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意志力支撑。人的自觉需要在人的意志支撑下, 经历反复内化、外化过程, 即经历感性与理性的反复验证, 最终形成一种坚定的品质: 信念。这种品质使人们学会如何生活, 使人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 即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 与之相应当意志力与信念已经融入人的自觉需要, 人的思维的觉醒达到高端状态, 人的自由也就实现了, 人的自由自觉的需要最终得到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人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 能够体验到更高端的生活体验, 享受更有质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而提出的, 这体现了它的工具性特征, 但是,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终价值归宿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 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属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 根据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递进的规律, 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关注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终极价值目标的达成要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但是,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脱离生活实践, 有效性得不到发挥,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人的需要。人的需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必须关注的现实性问题。因此, 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49卷第3期

[2]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 《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第7期

[3]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年第2期

[4]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5]胡艳梅、蒋明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的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探讨》, 《沧桑》, 2009年第5期

[6]刘健康:《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

[7]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求实》, 2000年第5期

[8]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七

在新时期做任何事情, 只有认真按照科学规律来办事,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也是要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探讨, 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过程中, 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说:“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无论做哪一项工作, 都要靠实事求是来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探索规律, 就是透过现象, 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时, 必须经常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 不断揭示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的思想武器。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们的心坎上, 就必须深入基层, 了解实际, 努力研究客观实际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员工们的思想, 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员工的行为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客观实际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因而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的。只有时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 才能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才会始终保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 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一是要心中有数, 工作上有的放矢。二是必须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如果连员工的思想和心理都不太了解, 还谈什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呢!

因此, 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注意思想形成的每一个环节, 并采取相应的耐心说服教育的措施, 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的心坎上。另外, 员工的思想既有稳定性, 又有可变性。所谓可变性, 是指思想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员工的思想朝着哪个方向变化, 主要是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与疏导功能的强弱。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影响员工思想变化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物质因素, 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如吃穿住行用等) ;二是精神因素, 包括理想、信仰、文化、道德、爱情等;三是政治因素, 包括阶级、政党、法律、法规、政策等四是社交因素, 包括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等;五是心理因素与主观因素, 包括性格、气质、智能、兴趣、习惯等。

所以,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定要关注这些因素对员工们思想的影响, 知己知彼, 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超前思维, 以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工作法”, 是依据企业员工思想变化这个客观规律提出来的。

三、研究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 是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关键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 而支配行为的思想则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外界其他因素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那么, 思想又是如何支配行为的呢?思想行为学认为, 思想支配行为有一个内在活动过程, 大体要经过四个环节。一是需要环节。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一种需要, 这就是思想支配行为的起点。二是愿望环节。人们为了满足需要, 必然产生一种愿望。没有这种愿望, 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活力。三是动机环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 必然产生一种直接支配行为的动机。四是意志环节。任何人的动机都要受自身意志的制约和调节, 人的意志的强弱能直接调控人的动机与行为。

研究思想支配行为的这些环节, 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自觉地重视人的需要, 尽力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有利于重视行为背后的愿望和动机, 从而有效地遵循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来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探讨, 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过程中, 应着重关注以下三点。

8.论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八

一、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党建应该包含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等内涵。引申到企业中来说, 党建工作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党员员工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以党员职工优秀的行政能力、高尚的思想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员工对党的向往, 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党组织, 以发挥党及其成员的先进性和党的凝聚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员工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用来转变他们的思想和引导他们的行为, 而引申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即是通过宣传正确的道理和工作方法以实现员工更专注投入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 以及更积极向上, 更正确的人生、世界、价值观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党建工作的一部分, 一个有战斗力的党员团队, 需要先进的指导思想、积极明确的政治观点和作风作为支撑, 而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努力培养团队中成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 党建工作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而一个优秀的党员团队, 它的成员应当具有先进模范作用, 能够通过自身的带头作用,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言传身教而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作用, 是构建和谐企业,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能够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保证,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全面发展。

二、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

在国有企业中, 党建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步较早, 发展时间长, 这两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员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等因素的冲击, 近年来, 有些企业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产生了较大的问题,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先进性产生了背离。比如说, 一些党员员工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缺乏积极进取和不断突破的精神;或是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工作状态, 得过且过, 对自己要求不断降低, 缺乏学习精神, 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玩忽职守, 与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格格不入, 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损害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这些都是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相背离的。

(二) 党建工作力量薄弱。

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 党组织的管理人员老龄化加剧, 文化程度也不高, 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也因自身技术素质、业务素质不足, 导致其说服力和领导能力不足, 无法形成模范带头作用, 使这些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三) 重经济效益轻党建工作。

在私有制民营企业中, 管理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忽视它。这种经济效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忽视了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 2010年, 国内某知名电子制造企业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者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不够, 造成员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没有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思想觉悟,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因此造成了这样的恶性事件。这不仅是企业人才的损失、经济的损失, 更是对企业品牌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做好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 要不断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要在企业建设中有意识地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党建工作队伍, 通过提高企业党政干部、技术骨干员工的综合素质来促进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 用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二) 要不断寻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上一篇:建设工程档案员培训考试复习大纲下一篇:林区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