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感想

2024-08-25

核心素养感想(12篇)

1.核心素养感想 篇一

职业素养培训感想

2011年8月4日受公司委派,我参加了五彩城管理中心举办的由宋天涵讲的关于员工职业素养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我们进入正题,老师一番精彩的开场演讲让我想起了一段名人名言:“子曰: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命”在我的理解应该是规律的意思,而“礼”则是人的职业素养、态度、素质等,“言”就应该是别人的想法和评论。通过这样一则文言警句,我们可以大体推导出我们新员工对待工作的价值观、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行为以及对待工作的习惯思考。我们重点了解了态度这点,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教导主任就曾告诉我们: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每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这句话的束缚,我们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人际关系、对待感情、对待金钱、对待成长都有个人不同的态度,每个人的收获自然也不一样。譬如感情,妻子劝丈夫戒烟,或者阻止丈夫抽烟,这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取向了。积极的态度是,妻子是为我好,希望我注意身体;消极的态度则是她怎么老是管着我,太烦了!再来看成长的例子,我们新员工刚加入公司的时候,难免有很多情况需要加班,这时也会相应地产生两种想法:一者可以认为老板看重我,给我这么多工作来促使我快速成长,争取早日挑起公司的担子;一者也可以抱怨说我每个月工资就这么点还每天累死累活下班都不让走,老板在最大限度地剥夺我的剩余价值。

积极面对一切我们必须面对的东西,并从中汲取能够促进我们积极人生态度的成分。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人坐公共汽车的故事:她就是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让了个座,那个老人愣是在要下车之前跑到前面握着她的手表示感谢,受到鼓舞的刘老师特别感慨,然后心情格外舒畅,工作也顺利了好多。刘老师和我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我们所在的公司都只是在起步阶段,但是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也许我们会很累,也许我们的薪酬并不高,也许我们也不知道公司未来究竟会发展得如何。但是我们有一颗永远追求卓越的心,我们不能预知结果,那么我们就该好好把握过程。《职业素养》告诉我们:工作的态度,不是今天或明天,而是一种职业的信仰。

大一的时候,和我一起写歌的一个同学在他寝室的墙上写了一句话:不是因为事情难做,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事情才难以做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直至今日,而且我想还会一直影响我的一生。相信自己是一种暗示的力量,是自我激发的根本,我们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优秀。去年我来公司面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面试官都认为我性格内敛,内向而不张扬,低调含蓄。在当时看来,那对于应聘者来说不是赞誉,是否定。因为在时间那么紧凑的情况下,我的应聘方式极为不合理,我本该抓紧时间彰显自己介绍自己突出自己的,我没有。但是我仍然坚信他们看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股自信和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的激情。

当然,在自信的同时我们不能没有“他信”(我自创的,言简意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任。《职业素养》告诉我们,信任是合作(工作)的前提,信任是真正的成熟,信任是一种魄力。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相应的能力的,但是每个人的成就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的素质都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彰显出来,一如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才能大展拳脚,一展自己的抱负。

态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却没有正确的人生导向,那就是人生的悲剧。有人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直到两鬓斑白,仍然一无所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梦想之路上立下志向,确定目标,不能老是停留在迷茫当中。这就好比你去打出租车,上了车司机问你去哪里你却告诉他不知道去哪一样的道理。一旦决定了目标,你就要学会承担。《职业素养》告诉我们:要梦想,就得承担;既选择,就得承担;一旦决定,就得承担。包括学会承担委屈,公司的任何人都不是你的父母亲人,没有人愿意为你的过错或者非过错买单,任何时候,学会承受委屈是区别一个人是否足够成熟的标志。

懂得知福和珍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并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谨记一点: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你付出的积累,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没有回报,叫正常;得到回报,就叫福气。这就如人的生死,人生来就一无所有,那么后面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回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获得太少?就如前面举的那个戒烟例子,你的妻子并不指望你的回报,她只是尽一个妻子的本分关心你爱护你而已。所以,我们要懂得真正的付出:力求回报的不叫付出;期待回报的也不叫付出。在婚姻角度来讲,付出不是交换,是无私,是天长地久。其实放到公司角度,也是这样的。

如果懂得知福和珍惜,那么相应的,我们绝对不会忘记感恩与回馈。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弱者,不能成为别人怜惜的对象。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捐款捐物,在这些捐赠的队伍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下靠乞讨或者拾破烂为生的群体,但是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他们让我们懂得,感恩与回馈是不份群体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手中握着一只小鸟问智者,他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命题,如果智者说是活的,小朋友就会无情地捏死这只小鸟;而一旦智者说它是死的,小朋友就会松开他的手。这个故事在这里并不是要给我们分析逻辑学的两难命题问题,而是教育我们要学会掌握自己,活在当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是我至少可以事事尽力。这样就不会对结果抱有巨大的希望而在它达不到时会产生相应的绝望了。

进了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很多选择,与选择相伴相生的就是责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忠实于自己的选择,无论它是什么,也无论是选择拿起还是放下!这,就是责任!一旦决定,你就得义无反顾地担当!在公司里,我们经常要司考这么两个问题:第一、公司为什么一定要有你?(其实也许你现在的工作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大学生也能做,甚至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二、公司有了你以后,将会有何种变化?你的价值在哪里?如何体现出来?这个目前我还很难回答,但是《职业素养》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员工职责是,改变企业的现状,让其沿着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前一直听周围的人说社会有多复杂,人心有多难测。这就导致一批批大学生怀着惴惴不安的复杂心情踏入这片神秘的区域。但是,我想说我是(仅代表个人见解),真正有远大抱负和宏伟目标的人是不会在这些方面去蝇营狗苟的。我们来看《论语》中的这样一段对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的这个问题够绝对了吧,要有一条规则而能一生受用,看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但是孔老夫子仍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恕”。恕,我们可以理解为宽恕、体谅、理解、宽宥、相互尊重。后来上来讲课的兴雅博的张副总说了这样一句话:一条狗咬了你一口,你不能蹲下来和它互咬!这其实就是“恕”。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也许很多言论不够成熟,不契合实际,但是我相信只要拥有一个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懂得知福和珍惜,怀着感恩,努力回馈,忠实于自己的选择,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尊重与理解,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未来的结果,取决于今天的行为;今天的行为,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来自于我们的眼光;我们的眼光,来自于我们的态度!

张秋繁

2011-8-17

2.核心素养感想 篇二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放眼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组织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提出针对本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也正在研制之中。本期,我们关注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然而当前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与教育实践有些脱节。正如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魏宁在文章中所说:“对于教学实践来说,核心素养必须是一个可操作的东西,必须能实实在在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否则它就只能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江丰光、陈慧为我们带来国际核心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全球化趋势下,广东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吴秉健认为,面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十分重要。

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信息时代的全新挑战,师生关系、学校形态、人才培养方式等,都需要重新审视。本期,我们结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两年来的创新课程项目实践经验,探索核心素养如何在课程层面落地。

3.核心素养,生物命题的核心 篇三

1.形成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复习时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例题1】(2016年新课标I卷第1题)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评析】本题以细胞为切入点,从结构、功能、分布等方面进行考查,难度不大,但它能很好地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复习时,可以通过细胞,把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实现综合,并尽可能与细胞结构相关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建立联系,可从这些方面着手:从有无细胞核的角度将细胞进行归类,记住代表生物;从细胞器的分布、结构、成分、功能的角度将细胞器进行归类,加深对“细胞核有两层膜,但不属于细胞器”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等概念的理解。

【感悟】2016年新课标I卷的第6题和第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力求强化考生对疾病的认识,对于提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复习时,要牢固树立生命观念,能够用这样的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世界。

2.强化理性思维

新课标要求考生具有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例题2】(2016年新课标I卷第31题)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4.军人学习核心价值观感想 篇四

在深刻认识领会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军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这种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胡主席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五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回答了听谁指挥、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既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化。青年军官要认真学习胡主席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让生命绽放光彩。

在普遍理解认同上下功夫。青年军官要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理解认同,引导全军普遍形成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要带头理解认同忠诚于党。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我军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忠诚于党就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忠诚于军队事业。只有忠诚于党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到听命于党,服务于党,献身于党。要带头理解认同热爱人民。热爱人民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革命军人最本源的价值追求。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的国家,我们军队是人民的军队。热爱人民,就是热爱党、热爱国家。只有热爱人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真挚情感爱人民、一切利益想人民。要带头理解认同报效国家。报效国家是军人的天职,更是革命军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报效国家蕴含大家与小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前途与个人前途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报效国家的不懈奋斗中,实现着当代革命军人自身的价值,展示着壮丽的人生。要带头理解认同献身使命。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履行使命而展现价值。献身使命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人的天职。献身使命就是要忠诚使命、不辱使命。青年军官就是要从思想上牢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建国防、强国防的意识,有上不愧党、下不愧兵的豪迈,有强固长城、守疆土的气魄,有寝食不安、夜以继日的情感。要带头理解认同崇尚荣誉。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荣誉是青年官兵成长进步和部队的建设发展巨大的推动力量。崇尚荣誉就是自觉维护荣誉,不断创造荣誉,永远珍惜荣誉,更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在自觉培养践行上下功夫。青年军官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中,把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重事业、强素质、树形象”专题教育结合起来,自觉培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使理论上的清醒,情感上的认同,自觉转化为工作中的动力。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xx和胡主席指挥,确保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5.核心素养感想 篇五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过去,教研员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何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它被异化为单纯地教学科知识,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习方法最多样,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造就着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内在的精神。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不符合教学之道,就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定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让我们明白究竟从何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掌握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质”,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当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将随之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最终也将改变。

课程整合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附小打破德智体美劳界限,融合教与学、既有资源与生成资源,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最终形成五大课程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领域、板块)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同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整体发挥课程合力,综合育人。

教师要“目中有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老师的眼中只有数学„„教师眼中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首先是学科本位的。这种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本身无法自然发酵为“人”的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

目前,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在分科教学中有效注入核心素养的培育。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好,非智力素养的培养也好,都要有一个载体,例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学习本身也是活动,是占据学生在校90%时间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这些正是绝好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很多老师都无视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意味着,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老师”,其次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信息老师。教师必须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将学科育人目标始终置于教学行为之前。一个有着深厚学科素养的教师,本身就是综合育人的典范,这就是老生常谈的“目中有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育,对很多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阵痛,更是一种突围。只有突围,才有出路;只有突围,才能大步向前;只有突围,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6.美术核心素养 篇六

选择题

1、以下哪些颜色不是暖色?(A

C)A、蓝色

B、红色

C、绿色

D、黄色

2、以下哪些颜色是冷色?(A

C)A、蓝色

B、粉色

C、翠绿色

D、橙色

3、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B)A、中国

B、印度

C、巴基斯坦

D、越南

4、下列哪个时期的飞天形象更加轻盈飘逸?(C)A、西魏

B、清朝

C、唐朝

D、元朝

5、春天是(A)颜色的。

A、嫩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棕色的

6、秋天是(B)颜色的。

A、碧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粉红色的

7、消防车用红色的作用是(B)A、美观

B、警示

C、防虫

D、防盗

8、民间泥玩具的特点是(A)(B)(C)A、造型概括

B、形象夸张

C、色彩艳丽

D、形象写实

9、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B)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0、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后,能够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C)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1、(D)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极大的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印刷术

12、中国雕板印刷术发明于(A),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A)朝代。A、唐朝

唐朝

B、唐朝

宋朝

C、宋朝

明朝

D、明朝

清朝

13、造纸术发明于(B)朝代,发明者的名字是(B)A、三国 诸葛亮

B、东汉 蔡伦

C、秦朝 秦始皇

D、唐朝 李白

14、我知道的吉祥纹样有(A)(B)(C)(D)A、连年有余

B、三阳开泰

C、五福临门

D、花开富贵

判断题

1、《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点彩派画家乔治·修拉的作品。√

2、感恩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4、下面两幅剪纸作品中,老牛是阴刻。√

5、这幅剪纸作品的寓意是富贵平安。√

7.核心素养感想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真谛,其中,“疑”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能激励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一定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积极投入到行动之中去,才能喷发出自主探究的思维火苗。因此,我们要合理、灵活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如下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1.开门见山创设问题情境。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譬如,我在执教《前滚翻》一课的导入阶段,直接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球远比方块滚得快?前滚翻时到底怎样操作才能象球一样滚动?通过讨论与体验得出结论:只有把身体抱成近似圆形状态,才能容易滚动,这是参与前滚翻项目中最基本动作。

2.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一个重要条件。譬如,我在执教《立定跳远》一课中,先让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畅想小白兔、小猫、青蛙等小动物跳动时的敏捷动作,然后让他们感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从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扫清障碍。

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譬如,我在执教《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播放《小猕猴摘桃子》的故事片段,并提出问题:小猕猴如何跳起来摘桃子?摘玩桃子又是轻松怎样落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要领。

4.归纳演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不错的选择。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先让他们联系曾经学习过的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动作,从而让学生思考:投掷垒球的窍门是什么?许多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投掷垒球的基本方法。

二、改变学习方式,锤炼探究能力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在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不仅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而且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习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担当起展示自己风采的角色,达到 “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要学”、“会学”、“学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主动去体验高标准动作。在室内上理论课时,还必须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运动的分解示意图或上网查找相应的资料,通过生生互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发现,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注重反馈评价,巩固探究成果

1.自我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动力。

2.生生互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他们开展角色变换、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的互评,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道理,从而总结出探究活动的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评判是非的能力。

3.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进行合理化评价,并指出纠正探究活动中办法,坚持表扬和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8.核心素养感想 篇八

从逻辑上来讲,“语文核心素养”既可是语文素养的下位概念,也可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相对前者来说是突出“核心”二字,即指语文素养的核心;相对后者来说是强调“语文”这门学科,即指核心素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的体现。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所指内容。这四个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语文核心素养即指最能彰显学生语文素养的那几项核心要素。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性质通识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注,可以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然而学生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地去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通过对语知语识的不断积累、梳理与内化,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未来工作、现实生活等)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内核。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学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中,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其它三要素的发展与培育都离不开汉语言的根植和影响。思维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运行保障机制,一切能动的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的跳动,在整个素养体系得以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本身也在发展与提升,从而更好地支撑起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审美与其他三要素的关系好似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后者就像一根无形的缆线始终在把量与引领着前面三者的发展与走势。正如当下,只有贴近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和物才能得以留取、传承和发展。文化和语言是汉语文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内涵于祖国的语言文字之中,也正因此,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既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补充与完善,也是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独担之任。

依据上面的论述来看,如果语文核心素养再有核心的话,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重要中的首要。下面我们再从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来进一步阐释汉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什么应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学什么,即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有5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但真实的情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课文是当下师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资源凭借。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少不了语言文字材料的依托。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不得不依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不难看出,语言离不开言语,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言语教学活动。任何个体只有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和相应的语言规则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换言之,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以此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和结果。“语言”是约定俗成、有规则的,而“言语”则是动态的、社会性的。由于“言语”发出者或“语言”使用者的主体差异性和创造生成性,也就决定了相同的言语者在不同的语境亦或是不同的言语者在相同的语境下,往往会因为自身或周边的不确定因素说出风格迥异的话语,从而达到不同的影响与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之目标,我们不得不进行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教与学。

怎么学,即从学习形式与方法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即活动,语文教学视阈中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活动、生活活动等。从广义上来说,“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思”等活动,但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外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有的学者将语文学习方法的“圈点批注”等看成是“语文学习活动”,就是由于没有注意其间的区别。概言之,语文学习途径在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语言经验及运用,说的更准确些,是汉语言运用。

为什么学,即从语文课程价值与功能定位来看。“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指向与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所学寓于所用,才是真正的学习。并且通过“观察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不难发现,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12年的语文教与学,形成一个以言语为主轴、以学得语言知识和习得言语表达能力为两翼的目标体系。其中的关键是“理解与运用”,“理解”是前提,但不是终点,基础教育中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实施前提,即正确理解所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并且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还不一样,前者只是内化在学习者心中的合法规约或规则体系,后者的完美习得与灵活施展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追求,并且是对前者的一种深化与超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势在必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早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语文教改的时代脉搏。而对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思考与探讨,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核心诉求,进而正确地判断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

9.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篇九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学科还应教给学生什么

——结合实例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达成

任用镭

物理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众所周知,知识只是载体。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获取终生受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是物理教学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念和实际操作却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一是功利性的教学,为考试单一目标服务,二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

传授物理思想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我们知道,物理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物理学思想方法,不仅能影响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伽利略去世300多年,他所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在物理学知识的长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他研究问题所创造的思想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扬,创造了比自由落体规律价值高出千百万倍的财富。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科学史家朱克曼曾走访4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其“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主要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导师那里获得的实际知识”。事实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一辈子不会去用F=ma公式计算力的大小,也不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动势,三五年后大部分物理知识也渐渐地模糊、淡忘,但是,在中学所接触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只是依照学科知识为中心的逻辑结构编写的,原本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在物理知识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比如“时空观”“平均思想”“系统思想”“假设实验推理法”“逆向法”,等等,这些影响人生品质的物理思想方法在现行教材中只是知识的附庸,或是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是冰山一角若隐若现。要让这些有价值的物理思想方法“浮出水面”,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将教材中隐性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明朗化、显性化、条理化地提出来,有机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

比如用“比值定义法”概念在高中物理课本多达十余处,不论人教版还是粤教版都是以知识点出现。笔者在速度一节就把“比值定义法”作为思想方法显性化,其教学设计过程为:师问:物体匀速运动有否快慢之别?如何比较快慢?生讨论答:用同一位移比较时间长短或用同一时间比较位移多少。师问:能否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生讨论答:s/t或t/s。师问: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有什么特点,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又有什么特点?生讨论答: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恒定,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不同。师问:这个比值体现了什么?生讨论答:体现了物体运动快慢。师总结:我们把这个能体现物体运动快慢的比值称为速度,用v表示,有v= ?师继续问:s大或t小v一定大吗?学生因思维定势影响回答出错。师引导问:汽车1小时走了60公里,自行车10小时走了100公里,能说汽车比自行车慢吗?学生恍然大悟,运动快慢必须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或在相等位移时所用时间多少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即应视为一个整体,v与整体相关,即s∝t。师顺势点拨:这种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我们称为“比值定义法”。并告诉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有相当多的物理量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随后的物理教学中,每遇到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显性化,前后呼应,不断强化,学生渐渐认识到“比值定义法”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外界因素来表示其属性或特征的间接测量方法。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有研究资料表明,从1901年设立至1972年,某自然科学奖获奖者286人,其中185人是因与别人合作取得成就的,占64.9%。从时间段上来看,合作者获奖人数在第一个25年占41%,在第二个25年是65%,在1951年至1972年则占7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献中更是指出:“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世界多数人的长期贫困以及千百万人依然忍受的压迫、不公正待遇和暴力行为,均要求开展大规模的矫正行动。只有注入了新思想和强化了手段的国际合作才有助于这些行动的实施”。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这不仅需要政治家的智慧以及科学家的合作,也需要大量能满足科学研究的不同层次人才的辛勤工作,合作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物理实验课在营造合作性探究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分组实验正好是学生体验合作性探究的最好时机,因此每次分组实验我首先强调合作要求,甲同学应做什么,乙同学应做什么,如何相互配合。同时改变过去一人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要求实验分析报告必须二人合作完成,共同讨论,再写出研究报告。此外,在我的教学班,有一个独特的合作学习群体——让物理思维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分层划组,有话可说,学生在小组内学业水平相当,也就大胆地发表意见,积极交流。采取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只是促使学生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交流、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中国青年不缺批判精神,缺少的是独立思考能力。粗听起来似乎悖谬,细想却有几分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历来就有对权威和权力的膜拜。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所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对我们也应是一种警示。

10.核心素养培训体会 篇十

----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2016年7月22日—24日,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四位教师与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开发区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在会议期间聆听了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与课堂革命》、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龚海平教授的《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小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周大战校长的《办智慧的教育》、卢艺主任的《综合实践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李慧忠校长《“大科技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六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我们当下的唯分数至上的,高考、中考“状元”备受追捧的当下社会,还有多少人会在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学校在分数的指挥棒下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多少学校会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代表着学生一切都好?是不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一无是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可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唯分数至上,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些所谓的差生不是被老师忽视和嫌弃,就是“蜷缩”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睡觉和无所事事。试问一下,这些所谓“差生”越来越差谁之过?可能有教师会说。这些学生刚开始我也管了,他不听,所以以后我就不管了。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几次不听你的,就把他打入“差生”行列,从此管他?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不重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养成。只注重学生这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却对学生成绩之外的素养闭口不谈。造成我们的孩子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培养了一个个的“高分低能”、自私自利的学生。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只会照本宣科,只会重复性记忆的考试机器吗?显然不是。从大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在学生生涯成绩不错,但那都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在学生时代不挖掘和培养,以后将石沉大海,再也不会回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应对当前教育困境的出路,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像钟启泉教授所讲,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要为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我们教师在自己学科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如龚海平教授所讲,“核心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渗透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回归到育人,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回归到主体,致力于教与学的和谐研究,让学生由苦学到兴趣与思维的回归;回归到科学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也让教师能够由体力到智力的回归。为思维而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为品格而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创新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转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我们的角色,用钟启泉教授的总结就是,我们教师要做反思型教学专家。我们在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司机、商人、工人、科学家、教师„„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我们在培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我们在培养的是需要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能够为国家民族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才。我们教师不但要教授他们学科的基本知识,我们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格、价值观、表达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从课堂出发,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教书育人。

11.语文核心素养及其落实 篇十一

自《意见》发布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两年来,从理念到行动,都有了一定的推进,目前正进入学科课标与课程教学层面。

一、核心素养

要清楚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清楚“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最早由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2003 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中首次提出。报告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是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②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③这是世界三大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联合国经合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理解比较一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个人生活的成功,二是着眼于社会运行的健全。欧盟的理解着眼于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缺失社会健全的吁求,同时也欠缺个体对社会健全的积极能动作用。与联合国两个组织相比,欧盟的理解更具体地指出核心素养由“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要素构成。

台湾地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欧盟大体相同,认为“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是“核心的”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④台湾教育界从操作层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

大陆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品格能力说、基础思维说和技能说。品格能力说以林崇德、钟启泉和崔允漷为代表。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⑤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⑥崔允漷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⑦基础思维说以辛涛、成尚荣和李艺等为代表。辛涛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⑧成尚荣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⑨李艺等认为,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双基指向,以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科学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⑩技能说以夏雪梅为代表。夏雪梅认为,核心素养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輥?輯?訛从逻辑上说,以上三种理解是逐级包含的,品格能力说包含基础思维说,基础思维说包含技能说。从目前运用看,更多的倾向是第一种品格能力说。

二、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抽象宏大的概念,具体到语文学科中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呢?语文课程研制专家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提出四个要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輥?輰?訛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提取,与过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能力八分法、“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五分法最大的区别是由切割式向整体式转变,由知识与技能向能力与品格的融合转变。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语言运用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积累要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因此,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专家组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2)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3)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4)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5)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外在的存在,其背后是思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次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思维”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2)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3)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4)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5)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言、思维基础之上的第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3)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以上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更多着眼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即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语文教育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专家组对学生“文化”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2)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3)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语文核心素养是能力到品格的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要在被教育者身上显现出来,不只是一个概念目标,也不只是一个抽象四级框架,更是一个纵横结合的链条。这个链条至少包括两个要求:一是实施,二是评价。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纵向上是学科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意见)—评价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一体化框架。两年来,方方面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理念层面,课程层面也只是在高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意见)—评价标准”体系还没有触及,这是当前语文核心素养最值得关注的视点。

从评价的角度看,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有一套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主要描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各门具体学科具体学习时段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的课程标准在能力维度上既没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终结性评价标准,更没有用于促进过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而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有与具体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有用于促进过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标准。

《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从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来看,这是第一次就评价问题在国家文件中作出如此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都集中在高考这个枢纽上,而高考与新课标、与教材、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还很不一致。建构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包含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学科、学段乃至年级的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亟需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②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教育导刊》,2015年第7期。

③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2期。

④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

⑤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3期。

⑥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期。

⑦袁振国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12-8。

⑧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⑨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12.核心素养感想 篇十二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 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 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 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王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3]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59-62

上一篇:团委精品活动胚胎下一篇:分数的再认识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