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2024-08-06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一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 时:共19课时,第四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华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①借助图示引导学生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解答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②再根据示两个整数相除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③回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解决。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建立分数的意义的认知结构。

3.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解决;通过对比、确定单位“1”的量,能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并通过知识迁移,探索和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理解“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借助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完成目标1】

2、学生能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求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完成目标2】

3、回顾整理倍数关系、分数与除法,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都可以用除法解决。【完成目标3】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回顾全课,课堂小结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乘法应用题中最基本的, 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 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 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实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利用分数乘法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我们的课堂上还来了一位非常有学问的电脑小博士, 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课件出示:读一读, 说一说。地理:陆地面积约为地球面积的3/10。动物: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生理:成人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高的2/15。) 挑选出你感兴趣的一条信息先读一读, 找出单位“1”, 再说说自己对这条信息的理解。

生:我喜欢动物知识, 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 是把海狮的寿命与海象的寿命做比较, 把海象的寿命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份, 这样的3份就是海狮的寿命。

师:你找准了单位“1”, 这点很重要。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喜欢地理知识, 陆地面积约为地球面积的3/10, 我们可以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10份, 取这样的3份, 也就是陆地面积。

师:嗯, 你还能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行。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喜欢生理知识, 成人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高的2/15, 把成人的身高看成单位“1”, 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高的2/15。

师:你理解的非常正确, 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接下来, 让我们跟随电脑小博士一起进入地理篇。 (课件出示例1:据统计, 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从题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题目中告诉我们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 要我们求的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

师:很好!要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 就要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怎么分析呢?在这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单位“1”, 也就是多少㎡? (齐答:2500㎡) 你们能在图中表示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吗?自己动手试试?谁愿意到上面来画一画? (一生上台板演)

师:给大伙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生:我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平均分成5份, 其中的2份就相当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

师:说得真清楚, 同学们在线段图中, 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评析:此时, 教师的表扬性话语已经出现了五次, 教师的小小鼓励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这样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

师: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生:也就是求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的2/5是多少?

师:求2500㎡的2/5是多少你们会算吗?

生:会。2500×2/5=1000 (㎡)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你还能借助于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1000㎡, 同学们看到这个数据后, 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实在太少了。

生: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而且资源丰富, 但是呢!由于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人均占有水平不及世界水平。

师:那怎么办呢, 大伙给出出主意吧!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耕地, 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乱伐。

生:应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非常有道理, 看来呀, 控制人口增长与保护耕地已经刻不容缓。 (评析:国情教育的成功渗透, 让学生看到我国人口严峻的现状, 使学生关注社会, 关心国家的发展, 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 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强多了。)

接下来继续翻开百科全书的《人与动物篇》默读题目, 找出单位“1” (课件出示:⑴一头鲸长28m, 王老师身高是鲸体长的2/35。王老师身高多少米?)

生:单位“1”是鲸的体长。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能。28×2/35=8/5 (m) 答:王老师身高是8/5 m。

师:不错。电脑小博士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 (课件出示: (2) 成年男子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高的2/15, 王老师头部的长度是多少?)

小组讨论, 回答。

生:求王老师头部的长度应该是求一头鲸体长的2/15是多少?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求王老师身高的2/15是多少?

生:我也这样认为。成年男子头部的长度约占身高的2/15这里的单位“1”已经换成“王老师的身高”了。

生:这两道题的单位“1”是不同的, (1) 的单位“1”是鲸的体长, (2) 的单位“1”是王老师的身高。

师:你的理解非常准确, 找准单位“1”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出算式的。

生:8/5×2/15=16/75 (m)

师:大家同意吗? (同意) 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 先要看清楚单位“1”, 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让我们一起进入《动物篇》, 让我们看看海洋中的生物吧! (课件出示: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 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 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2/3, 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请大家默读题目, 这道题谁和谁比?

生:海狮的寿命和海象寿命做比较, 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

生:我还发现海豹的寿命与海象的寿命也有比较, 海豹的寿命相当于海狮寿命的2/3。

师:同学们, 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积极交流, 师巡视倾听。

(评析:在教学中适时组织恰当的课堂讨论活动, 让学生把“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对问题发表看法, 讲理由,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

师:谁来说说?

生:要求海豹的寿命, 我想先求出海狮的寿命是多少年, 也就是求出海象寿命的3/4是多少, 40×3/4=30 (年) , 再求出海豹的寿命, 也就是海狮寿命的2/3是多少, 30×2/3=20 (年) 。

生:我认为也可以先求出海豹的寿命占海象寿命的几分之几。3/4×2/3=1/2, 再用海象寿命40年乘1/2, 就是海豹的寿命。

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示意图表示的, 把海象的寿命看成一个长方行形, 把它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画上红色阴影, 表示海狮的寿命, 根据海豹的寿命是海狮寿命的2/3, 再把海狮的寿命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3份, 其中的2份画上蓝色阴影, 表示海豹的寿命,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豹的寿命是海象寿命的1/2。

(评析: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题意, 解决问题, 同一个题可以有两种乃至多种的解题方法。只要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 这就是学生个体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断发展。)

师:你是用图来表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的, 也非常清楚。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中, 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 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今天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谁来说说。

生:我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计算。

生:找准单位“1”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生:要注意题目中的单位“1”会发生转换。

……

(评析:开放式的提问,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使小结更加完整, 给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评: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下几点:

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知识入手, 创造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教师对教材加以改造, 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三条有关“动物·生理·地理”的生活知识, 通过电脑小博士这一教学情境, 展开教学, 并贯穿始终。在这过程当中, 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这些信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纵观整节课的教学, 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的教学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周边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到很有趣,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⒉通过线段图或示意图,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是本册教学的重要内容, 刚开始学习时, 由于数量关系复杂、抽象, 不便于通过直接推理、比较看出数量关系, 小学生对于此类应用题题意的理解较困难。而线段图是以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大小, 以线段间的关系反映数量间关系的一种图形。它简单、直观、形象, 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 是数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在《地理篇》也就是例题1的教学时, 学生找准问题和单位“1”后, 随着教师的引导过渡到学生自主画出线段图, 自主分析线段图, 能自己弄清数量关系, 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助线段图, 学生能很快的看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平均分后) 5份中的2份, 再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进而列式解答。又如, 在巩固练习《动物篇》中, 一女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海豹的寿命是海象寿命的1/2”, 题中的数量立马化复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具体, 要求海豹的寿命就是海象的寿命40年乘1/2。作出了图形, 答案便在图形中。因此,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使用线段图, 为后面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这样可以帮助理解题意, 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⒊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习, 自主学习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三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含义理解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兴趣与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情境: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朋友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朵。(出示例题图一:2朵红花,6朵黄花)

谈话: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花,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交流:用加法可以求出红花和黄花的总数,还可以用减法求它们的相差数。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疑:你知道这两个条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可以据此直接引出本课问题: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

[设计意图:课始便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求总量和求相差量切入,然后再进一步关注两量相比的新型关系(即倍数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找准落脚点。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尝试探究,主动建构

(一)具体感知,初步认识

1.尝试探究。

谈话: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可以想想并在图上圈圈画画,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2.交流沟通。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你是怎么想的?

预计:有学生画画圈圈,有学生列式计算6÷2=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即求6里面有几个2)

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只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明确: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就是把红花2朵看成一份,6朵黄花按照红花的朵数,每2朵一份分一分。黄花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6里面有36"2,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3,反恩内化。

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4.小结提炼。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只要想6里面有()个2,我们可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倍”虽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但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倍”的概念并非是空白的,一些学生对于“倍”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雏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努力呈现、解说他们所认识的“倍”的含义,再适时提炼和引领,沟通了“倍”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逐步把握

1.出示图二:红花2朵,黄花8朵。

图三:红花4朵,黄花8朵。

2.提问:这两幅图上,黄花的朵数还是红花的3倍吗?同学们先拿出作业纸,自己独立地想一想、做一做,好吗?做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3.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理清思路,灵活把握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策略。]

(三)对比归纳,深刻领悟

质疑1:对比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上红花都是2朵,第一幅图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第二幅图上为什么是4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质疑2:对比图二和图三,这两幅图上黄花都是8朵,为什么第二幅图上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第三幅图上是2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归纳:看来,同学们在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的时候,既耍看清是和谁比,是把几看成一份,还要看清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表示“××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如果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了。倍数会随之变化;如果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了,倍数也随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倍”的含义理解更加深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问题反思,梳理总结

提问反思:刚才我们从三幅图上找出了黄花和红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归纳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比较两个数量,找到了两个量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一个数是男一个数的几倍”。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交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想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不仅可以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算一算。

四、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1.开放思考——想想、写写、猜猜。

出图提问:在水果拼盘中看到了什么?(西瓜1个、樱桃2个、苹果3个、菠萝3个、橘子4个、芒果6个、草莓8个)

活动要求:哪两种水果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呢?哪种水果的个数是另一种水果的几倍?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请你写出相应的算式,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多!最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写的这些算式表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水果拼盘的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用算式表示两种水果之间的倍数关系,内化知识,并进一步训练语言模式“()的个数是()的()倍”,提升学生用数学语言外化内部思维过程的表达水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从多角度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猜猜、量量、算算。

第一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二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倍。

(学生先估计猜测,再主动想办法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学生经历估计猜测的过程,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让外加于学生的测量计算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探究空间,也激励并提升了学生后续学习的情感与能力。]

3,生活拓展——年龄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在两条线段之间也找到了倍数关系。其实,倍数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呢!小朋友今年几岁了?丁老师的年龄正好是36岁,我的年龄和我们班9岁的小朋友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试说)

激励:看来,同学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带着你今天

学到的知识,用“倍”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一定还能找到很多像这样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4.书面练习:独立完成书上第74~75页“想想做做”第1、第3、第4题。

总体意图: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学生学习“倍”概念的初始阶段,不仅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概念,还要根据“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题。本课设计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质疑、创造……实现“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理念,形成“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巧设变式,以“薄”见“厚”,辩证理解概念。

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例题是以“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分别展开对“倍”的研究,我适当地进行了取舍,以“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的信息展开“倍”的例题教学,然后在不改变花的种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变式练习”。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黄花分别是红花的几倍”,巩固对“倍”的理解,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这样的处理防止了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能辩证地、深刻地认识“倍”概念,理解“倍”概念。

2.主动迁移,以“点”带“面”,理性解释应用。

例题的教学,从常态至变式比较,促进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与拓展,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第一层次开放思考,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的意识与语言能力。第二层次猜想验证,让学生通过猜猜、量量、算算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将围绕直观数量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了半直观、半抽象的“形”(即线段长度的倍数关系)。这样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增强了问题的挑战性,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课尾,教师结合师生熟悉的年龄素材,引发了生活中有关“倍”的问题,把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课堂引向课外,养成善于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和尝试从“倍”的角度解释生活中数量间关系的意识习惯。

3.尝试创造,由“外”促“内”,积极提升能力。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五、教法学法:讲解法、激趣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大字”,由此引出在“24个大字”里,其中国家层面占到“24个大字”的,在这个数量关系中,谁是单位“1”?好的,看大家热情似火,我想再测测大家的眼力,请看大屏幕。

3(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占“24个大字”的;(2)“诚信”占“国家层面”的。2.解决问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占“24个大字”的; “国家层面”有多少个字?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要求的是()的面积。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14131413学生动手操作。

2.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240(㎡);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60(㎡)。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

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老师问:你能在图上指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算式是×=。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60(㎡)。

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生: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60÷240=,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萝卜地的面积是240 ㎡,240÷480=,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818生: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四)、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33想当老师人数的,这个班有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4咱们班36人,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算式是50××251=0.5(厘米)。40251。血液40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算式是50×(×251)=0.5(厘米)。4034(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3先求海狮的寿命,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算式是40××=20(年)。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豹的寿命是海象的几分之几,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算式是40×(×)=20(年)。

(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玫瑰的花期,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水仙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的几分之几,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五

核心提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进行的,是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要求什么,就是求某数量的...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进行的,是分数乘法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要求什么,就是求某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而得出用乘法列式计算的道理。

本次课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从教学观念上,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实践了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例如:学习例题时,学生根据课前设计的学习材料完成先自学,分组讨论,然后汇报,答疑,小结等环节,从中获取初步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教师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写出反思小结。整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得到加强。

2、在教学中,把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这节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习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例如教学例1时:提出了‘你根据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人多地少的矛盾,给国家提一些好的建议?’的问题,目的是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现状,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寸土地。又如:习题中有书包重量与人体重关系的研究,从探索中使学生认识到背负过重的东西会损害我们的身体,教育他们正确地处理人体负重问题,从而健康生活。这些问题的`提出紧贴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起到了细雨润无声的作用。

3、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这节课的关键,即:关键句的处理。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即:关键句---单位1---线段图---求什么----就是求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本次课的教学,也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1、在学法指导上缺少应变,问题的提出有些抽象化,师生间的配合欠默契。这些问题的出现,从学生方面讲是:基础较差,无法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教学手段单一,变化不足,调整不及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造成的。

2、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这节课对差生关注不够,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的情况。

3、要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本次课的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不够。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六

后巷实验学校

王成钢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105~106页例4和例5,完成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让学生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银杏合唱队男生有20人,女生有30人。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适时归纳: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小结:在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时,我们都是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用对应数量除以单位“1”的量就等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揭示课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二、新知探究,先学后教

1、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3、为什么这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哪两个量在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的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4、观察学生板演的算式。

小结:通常先用小数表示商,再改写成百分数。

5、比较两题解题过程,你明白了什么?【引导:这题和复习题比较,什么没有变?(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什么变了?(表示两数倍数关系的形式从几分之几变为百分之几)那么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变化?】

小结:求“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的百分之几?”仍然用男生人数除以女生人数,算式一样,只是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二)教学例5:求百分率问题

1、出示例5:(出示统计表)

2.引导分析:(你从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1)什么是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2)出勤率用什么数来表示?(百分数)

(3)估计一下哪天的出勤率高?(用实际出勤人数直接除以应出勤人数)那么怎样求出勤率呢?(自学教材106页例5。)

3.算一算:从上表中再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学生自由选择解答)4.反馈交流: 四.全课总结

(1)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2)有两天的实际出勤人数和应出勤人数相同,算式是40÷40=1,怎么改写成百分数形式?(指导学生把1改写成100%)(3)为什么还有三天的出勤率不是100%?出勤率可能高于100%吗? 小结:求百分率其实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练一练

学校春季植树50棵,成活了43棵,求这一批树苗的成活率。

成活率是求()占()的百分之几。拓展提升: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学生把课后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出示:

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七

这节课,主要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炼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明确:在两数已知的情况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应该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并记住这一题型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基础与支柱。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摆飞机图,突破这一知识点,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2.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用数学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能根据图片提供的大量信息,选择一些有用的数据,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根据具体的题意,按要求提问、并解答。

3、注重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听课中,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并且爱说话,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注意坐姿,写字姿势。反复提醒学生专心听讲,不但要听老师的话语,最主要的还要听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发言,因此,我时不时的让学生重复别人发言中的要点以及问题,比如,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往往爱丢“除以”的“以”,这样不但引起回答错误同学的重视,更主要的是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

4、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合作中,往往缺乏时效性,因此,合作前,我注意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在课堂上对个别学困生指导不够,这些学生思维不活跃,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八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算一算、摆一摆等多种方法,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正确分析与解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评价设计:

1、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

2、 通过学生小组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1、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捡贝壳等等。

3.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什么?

4、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问题,老师出示课件。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

(1) 王丁的贝壳数3只,李飞的贝壳数是6只,刘林的贝壳数15只,王晶的贝壳数是5只。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刘林比王晶多几只?

生:王丁和李飞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只贝壳?

生: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生:刘林的

...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师选择板书: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刘林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3、解决问题: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1)师:你能根据信息用学具摆一摆李飞和王丁的贝壳数吗?

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在自己学具板上摆一摆。

(2)6÷3等于几?你想怎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教具。

(3)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好的方法算出了6÷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6?也就是二三得六这句口诀来计算。

板书:二(三)得六,商是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板书)

(4)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那么你会列算式吗?

18÷6=3板书算式。

口诀:三(六)十八,商是3.

生在解答完以后,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8÷2= 25÷5= 15÷3=

6÷2= 4÷1= 20÷4=

2、变式练习:

(1)红花有3朵,黄花有9朵,黄花是红花的( )倍;

(2)糖有4块,巧克力有8块,巧克力是糖的( )倍。

3、 综合练习:

我5岁,妈妈35岁,妈妈的年龄是我的几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计算练习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应用和理解,多层次多形式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例2,练习十一第3、4题。教材分析:

1、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以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2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倍的关系

看一看、数一数,说说上下两行小棒图的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课件出示第51页情境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

1、阅读与理解。

同学们在干什么呢?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分析与解答。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种:画示意图。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第二种:列算式计算。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

几个

4、用除法计算:12÷4=3。

3、回顾与反思。

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子的人数,解答正确。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4、归纳与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知识运用

1、我会提出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飞机:48元,布娃娃:8元

2、我会看图列式计算。

图片:梨4个,苹果8个,菠萝16个。(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2)菠萝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3)菠萝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我会看图列式计算。

梨子4个;苹果8个;菠萝16个。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2)菠萝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菠萝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4、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观察下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会提出除法问题并解答吗? 如: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5、看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红红有6个苹果,笑笑有2个苹果。红红和笑笑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红红的苹果数比笑笑的多几个?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提高练习

学校联欢会表演节目,唱歌的有64人,跳舞的有6人,表演魔术的有2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和表演魔术的几倍?

四、课题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

12÷4=3

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4×80=600×9=

5×700=50×6=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作业:课题练习相应题

1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说一句话“谁是谁的几倍”,接着让学生根据“倍”的知识灵活、开放地摆小棒,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中,我充分提供给学生活动和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亲身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过程,并要求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如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08-01

上一篇:总支委员会2011年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圣诞节祝福语英文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