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系结构

2024-06-11

计算机体系结构(精选11篇)

1.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一

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热点

1.千万亿次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实际计算速度是每秒35万亿次。下一个挑战是1Petaflops,即千万亿次计算。预计千万亿次计算机将由1万至100万个处理器组成。至于采用何种体系结构和构件技术,谁将制造出第一个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现在还是一个悬念。到2005年,美国IBM公司将研制出新型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L”(Bluegene /L)。“蓝色基因”是IBM公司在2000年启动的一个历时5年的研制项目,项目总经费5亿美元,目的是最终制造出用于生物计算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L”是该项目中的第一个系统,预计峰值计算速度为360万亿次。蓝色基因的设计中没有采用传统机群系统中高功耗的高端处理器,而是采用了低功耗集成芯片。虽然每个处理器性能并不很高,但是可以通过增加系统中的处理器数量来达到较高的峰值计算能力。蓝色基因L将有6万多个节点,而计划中的蓝色基因C处理器个数甚至可能达到100万个。

2003年11月,IBM公司发布了蓝色基因的一个初步成果--在一个不到1立方米的机箱内可容纳1024个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虽然只有目标规模的1/128,但这台高密度计算机已经具有每秒1.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在Top500中排名第73位。IBM将这个计划的最终系统定名为蓝色基因P,预计要到2006年以后推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超级计算机Merrimac计划也是面向千万亿次计算的研究之一。该方案尝试采用专门设计的“流式”(streaming)处理器。一个流式处理器节点集成了128个1GHz的浮点处理单元,8192个节点就可以达到2PetaFlops,而预计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流式技术的思想来源于游戏机图形处理器设计。其基本思想是现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使计算逻辑本身的成本大大降低,而真正造成高成本的是数据传送的带宽。因此应该集成更多的计算单元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带宽。流式结构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专门的改写和优化。

美国NASA支持的HTMT(混合技术多线程)项目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最激进的千万亿次计算机路线。HTMT试图避开半导体技术的摩尔定律,采用超导逻辑、光交换、光全息存储、智能存储器等各种全新技术,其采用超导的核心处理单元频率可达100GHz,而主要设计挑战是能够满足这样高速处理器的存储体系。HTMT最初的策划始于1995年,原计划在2006年左右达到1PetaFlops,但此计划研制费用极高,技术风险大,目前看来胜出的可能性已不大。

随着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的普及,为某种应用专门设计的超级计算机的研制也逐渐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专用计算机可以针对应用算法特性进行优化设计,人而更有效地完成特定的计算任务。如日本RIKEN高性能计算中心研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专用计算机MD-GRAPE系列中的MDM峰值速度甚至超过当前最快的通用计算机--地球模拟器。而其后续研制中的用于分析蛋白质分子作用的专用机“蛋白质探索者”(Protein Explorer)很可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千万亿次量级的系统。

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研究计划,相关研究有可能在“十一五”期间启动。

2.网格和高性能计算机

网格(grid)是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因特网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目前连接Internet的计算机已经达到1亿台以上,通过因特网可能达到的聚合计算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国际上已经有Globus等组织为网格环境制定标准和参考实现。更多的研究人员和企业不断投入到这个研究热潮中来。中国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教育科研网格等项目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网格最原始的设想是将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综合计算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网格技术有可能成为实现Petaflops的另一条途径。但是,用网格技术实现Petaflops仍需要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方面,互联网连接的速度和带宽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有效的网格体系模型和计算模型尚待建立。传统的并行程序模式不能直接在这种分散的环境中有效使用。如何使科学计算高效使用网格的计算能力是当前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就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至少在短期内,网格计算还不能取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以满足应用的需求。

与此同时,网格计算的关键--资源按需共享的思想在其他应用领域迅速得到应用。具有资源共享、动态交互与集成等特征的数据与信息网格,可以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开发和使用平台,已经开始成为网格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网格技术已经逐渐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分化开来,形成一个独特的领域。其中计算网格和为一种廉价、易得的计算资源,受到应用科学家及普通用户的广泛关注与试用,向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使用门户方向发展。

网格化的思想也渗透到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之中。中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提出了“网格化计算机”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高性能计算机的部件也变为一种网络化的资源或称网格零件,如网格处理器、网格存储、网格终端、网格路由器等等。这些网格零件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动态地组成一个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这样的系统将不仅仅是“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而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传统意义的独立的计算机将不复存在。

3.美国的高生产率计算系统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就在几年前,美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界还一度对机群/MPP系统过于乐观,认为短期内高性能计算机结构不再需要大的变化。以美国能源部的ASCI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庞大的机群系统(包括仍排名第2的ASCI Q)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但是,2002年日本的地球模拟器系统取代美国的超级计算机系统获得TOP500第一名之后,美国终于认识到传统的机群/MPP结构并不是HPC体系结构的终结。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启动了高生产率计算系统(HPCS)计划。

HPCS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填补当前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的高性能计算和未来量子计算技术之间的高端计算”空白。其研究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千万亿次系统,而是希望确定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整个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概念评估阶段,由一些公司和大学分别提出各自的技术路线和建议书,到2003年7月该阶段已经基本完成,CRAY、IBM、SUN正式入选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到2006年,为系统和关键技术评估阶段,由三家公司分别联合学术单位进行各自关键技术研究,并研制样机;第三阶

段到2010年,为研发和系统实现阶段,将制造两套全规模的系统。

目前三家公司的方案各有特色,CRAY公司的CASCADE系统仍基于传统的向量处理机,重点优化全局共享内存和互联技术;IBM的PERCS系统以IBM的POWER多核心处理器技术为基础,强调系统动态地适用应用的需求;SUN公司的HERO系统最具特色:基于一种全新的不需要连线和焊接的直接芯片互联技术,可以将多块芯片“拼”成一个紧凑的高性能计算机。多线程、光互联、智能存储器、新的编程工具等新技术则同时出现在几个方案中。

HPCS将“高生产率”作为计划名称代表了近年来认识上的一个变化趋势:用峰值计算能力作为高性能计算机的评价指标是不充分的。用户为完成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在建模、编程、调试、优化、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等全部周期所耗费的总代价才应是最终的评价标准。而实现高生产率将需要更多技术上的创新。

可以说,美国HPCS计划的启动标志着高性能计算机业一个新的创新时代的开始。

三、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已进入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尖端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已开始了新一轮探索,正处于各种新思想与新方法产生的活跃期,未来的发展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廉价的机群系统带来的高性能计算机普及和“平民化”在促进其更广泛应用的同时,反过来对系统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从提高生产率,更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角度重新思考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包括具有低功耗、高密度、可共享、可重构、可定制等特点的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处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供我们参考、跟踪和赶超,相反我们在技术选择及产业化方面的努力有可能对国际高性能计算机技术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

我国已经具备了自行研制国际先进水平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并形成了神威、银河和曙光等几个自己的产品系列和研究队伍,有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的条件。但是,目前研制的系统国产化程序并不高,处理器、高速网络等关键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随着集成电路生产基地逐渐向中国转移和国产通用CPU技术的突破,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具备了自主生产高性能计算机全套部件的潜力。下决心集中力量研制包括国产CPU、外围芯片在内的全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有可能彻底摆脱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扩大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与创新的领域和范围,改变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与生产环境,确立中国在国际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中新的地位。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已开始进入普及和高速发展期,需求牵引将逐渐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还远远不够。大力推广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科学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自身的发展。广泛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分析方法是一种方法和工具上的飞跃,将可能大大促进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科研实力。

机遇和挑战同在,未来5-10年将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应用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今明两年则是进行战略决策的关键。

2.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二

1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分类

关于将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研究, 已经取得突出的发展成就, 经历的发展时间较长, 当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正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发展体制下。本次划分类别, 对该模拟技术的深入探究具有积极意义。

1.1 具体类别划分

受到处理器本身的影响, 在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分类的过程中, 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单个处理器系统模式, 另一种为多处理器系统模拟。依据模拟的目标划分, 对该模拟技术的分类可具体划分为4 种, 分别为性能模拟、功能模拟、发热模拟以及能耗模拟[1]。

1.2 跟踪驱动模拟技术

跟踪驱动模拟技术属于整个模拟技术形态中的一种类型, 主要是在页面置换算法当中被应用。通过高速管理算法的作用下, 完成并实现高效的跟踪驱动模块。一旦指令传输成功, 也将所得到的信息处理作为模拟处理器执行输入操作, 实现对性能与功能层面的模拟。该模拟技术调试过程相对便捷, 并且模拟技术的掌握与理解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当然, 为了最大限度上的提升结构软件模拟方面的性能问题, 可在适当的场景下对模拟器开展模拟工作, 具体见图1 所示。

1.3 执行驱动模拟技术

涉及到驱动模拟执行的过程因素, 需要结合人为的执行状态对执行指令进行具体处理, 得出模拟器的输入工作。基于此, 在制定驱动模拟技术的基础之上, 探索指令程序的状态, 确保动态指令得以充分发挥。

2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方案优化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凭借自身的灵活性、便捷性等操作优势, 能够基于行为特征以及运作规律的基础之上, 满足初始化的内在要求。并且也正是上述该技术的优势特点, 也使传统的跟踪驱动模拟技术被替代, 执行驱动模拟技术得到发展, 成为当前应用的主流技术形态。

2.1 面临的发展阻碍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系结构模拟器的开发难度较大, 并且所耗费的开发周期较长。二是在模拟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 所耗费的模拟时间较长。针对这一问题, 则应该尽量缩短模拟周期, 将模拟技术的性能最大限度上的发挥, 节省时间, 节约成本。三是模拟结果准确性有待提升。虽然模拟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且研究成果较多, 但具体实践得知, 单一的模拟方法依旧无法适应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2.2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

2.2.1减少模拟器工作负荷

对于模拟器工作负荷过大的问题, 则需要自3 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第一, 减少测试程序的输入参数。对于一个标准的性能测试环境, 通常具备多套固定的测试数集。例如, 测试输入参数集、训练输入参数集和参考输入参数集等。对于不同的数集分析可以发现, 其中所表现出的参数集负荷较大, 性能结果也更加精准。当然, 这一要求, 充分克服了传统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数据缺乏准确的弊端。

第二, 测试程序的集中测试。在整个测试程序包当中, 涵盖的测试程序较多。例如在SPEC CPU2000 当中的证书测试程序以及点数测试程序多达20 余个[2]。由于上述涉及到的各项程序当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结合性能条件进行分析, 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程序因素, 对其进行集中测试。

第三, 选择测试程序中的一部分进行指令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对部分指令进行模拟, 缩短模拟时间, 优化模拟环境。在这种方式的基础之上, 细分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截取一段连续的指令, 另一种是通过抽样统计的方法选取指令。但无论基于哪种形态, 都能够减少模拟器的工作负荷, 提高模拟数据准确性。

2.2.2 并行模拟器的探索

并行模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模拟形态, 所表现出的效果以及运行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并行模拟的环境中, 主要是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并行的体系结构模拟中。这样处理的根本原因则是强调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部件众多因素, 传统的模拟方式不需要并行模拟器进行模拟。而相对于目标模拟多种层次的并行性要素的影响, 需要强调内在的规模及多样性要求, 探索并行模拟器, 进而优化模式过程,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使得效率得到提升。

2.2.3 任务映射的具体实施

并行模拟器的应用, 在处理环境中的映射则主要是子任务到并行进程的指定。在当前并行环境中, 涉及到以及包含的映射策略较多, 通常可以具体分为2 个大类。一类是策略能够得到最优解, 另一类则是能够得到近似值。为了模拟过程获得最优解, 需要基于教学规划、图轮以及排队论的基础之上, 得出数值, 其中的缺点主要是求解过程耗时严重[3]。当然, 为了缓解耗时与数据准确度之间的矛盾问题, 学术界同样给出了2 种解决方案, 分别为最优算法以及启发式方法。截至目前为止, 并行模拟环境下的映射方式相对简单, 多数支持块映射以及循环映射2 种方式, 用户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映射分析与评价。

3 结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发展需求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式势必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素。虽然在当前的研究中, 无论是技术成果还是技术水平, 都缺乏成熟度。但本次已经对其优化方案做出探索, 相信在未来也必将得到不断完善, 发挥其自身作用。

摘要: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所表现出的效用十分显著。结构软件模拟技术, 能够缩短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设计周期, 降低产品开发费用, 是现代化市场的重要开发工具。本次基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进行探究, 在实现技术类型分类之后, 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世新, 周磊.试析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5, 4 (1) :184-185.

[2]陈虹.浅谈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10 (8) :192-193.

3.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三

关键词: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D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Integrated Electronic System Embedd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Feng Lipei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723 Radio,Shijiazhuang050086,China)

Abstract:As the moder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the areas of diversification of integrated electronic computer system,and embedded in the military,a smart appliance,the digital machine tools,

refrigerators and other areas of electronic devices are widely used. this article by a brief analysis and study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ystem to embedded systems architecture to meet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grated electronic computer systems for performance of the embedde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s:Integrated electronic systems;Embedded computer system;Structure

一、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特点

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是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其物理结构和功能都嵌入到应用系统中,不能脱离系统操控程序而独立运行。进入21世纪以后,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在智能家电、数字机床、车载电子设备等生活领域也得到不少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动力。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时性

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直接从前端传感器获取信息和资料,进行实时或近实时的操控处理和技术分析,因此,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分发和管理的实时性要求极高。

(二)与宿主系统相匹的性能与功能

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是宿主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体积、重量、形状、性能等诸多数据参数必须满足各种宿主系统的不同技术性要求,其功能性与技术性必须与宿主系统的水平相适应,符合技术应用的科学发展方向。[1]

(三)环境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被大量应用于工业、军事、野外等恶劣环境中,要经受振动、辐射、盐雾、高低温、电磁干扰等经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传统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设计主要根据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特点进行剪裁。[2]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采用模板化结构,但是总线带宽和扩展能力有限,不具备动态重构、数据信号综合处理等功能。

二、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嵌入式系统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以及各个行业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嵌入式系统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度创新、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核心部件是处理器,系统结构较为复杂。

图1 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一)嵌入式微控制器

嵌入式微控制器将整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块芯片中,芯片内部集成RAM、ROM/EPROM、总线逻辑、总线、定时/定时器,WatchDog、串行口、D/A、A/D、Flash RAM、EEPROM等各种基础功能和外设。为了适用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不同的体系结构和功能需求,一般一个系列的单片机具有多种衍生产品,每种衍生产品的处理内核体系结构都是相近的,不同的存储器和外设的配置及封装。[3]这种体系机构可以使单片机最大限度地和应用需求相匹配,功能不多不少,从而减少功耗和成本。目前,世界通用的嵌入式控制器型号主要有:P51XA、8051、C166/167、MCS-96/196/296、MC68HC05/11/12/16等。

图2 嵌入式微控制器结构图

(二)嵌入式微处理器

嵌入式微处理器是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的CPU,在实际应用中,微处理器被装配在专门设计的电路板上,只是保留和嵌入式应用的相关母版功能,这种体系结构可以最大幅度减少系统的体积和能源消耗。[4]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体系结构的电路板上必须包括:总线路接口、各种外线器件、RAM、ROM等,技术保密性相对较强。目前,世界主要应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主要有:386EX、Power PC、SC-400、MIPS、68000、ARM等系列。

图3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图

(三)嵌入式片上系统

近年来,随着EDI的推广和VLSI设计的普及化,综合电子系统嵌入式计算机体系结构中一个硅片上实现一个更为复杂的全新计算机系统,也可以称之为SOC。嵌入式片上系统一般可以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系列包括Infineon的TirCore,Motorola的M-Core;专用系列包括Philips的Smart XA等。

图4嵌入式片上系统

(四)嵌入式DSP处理器

4.课题:计算机硬件结构介绍 篇四

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

熟悉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什么是计算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电脑”是不是计算机?

计算机是一种进行高速操作,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操作过程的电子设备。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脑也是指计算机。现在,电脑已经非常普及了,相信在坐的同学们,有的家里可能已经买了电脑了,那我就要问一问了,你们说一台计算机的组成它包括哪几个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一)计算机硬件:

从外观上看一台简单的电脑需要有显示器、主机、鼠标、键盘、音响(打印机、扫描仪)等等。

其中主机为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接下来我请个同学来说说,你知道

主机箱内又有哪些电脑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设备呢?

主机:主板、微处理器(CPU)、内存、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硬盘、扩

展卡(显卡、声卡、网卡和电视卡等)、供电电源(注意!这里很多人

都会漏掉电源,认为电源在其中不过单是供电,事实上计算机的很多故

障就是不起眼的电源引起的)。

以上讲的是一台电脑要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那同学们,当我们手上有了这些硬件设备后是不是就能办公,玩游戏和上网了呢?不是的,就好象家里有电视却没接闭路电视线一样,好象有录音机却没有磁带一样,光是有这些硬件设备是不够的,电脑还需要有能被我们拥护使用的管理软件才行。那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究竟需要些什么样的软件,这些电脑软件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计算机软件:

软件系统包括2个部份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我们能够对计算机发出命令,让计算机按照要求来运行,这一切过

程都离不开操作系统,它是实现用户使用应用软件的一个操作平

台。比如WIN95,WIN98,WINME,WIN2000,WINNT,WINXP…

上面例举的这些都是系统软件,是窗口式系列操作系统,其中有适

合玩游戏的WIN98系统,还有适合做服务器的WINNT系统,这

两种系统各有个的特点但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却有比较大的差异。

WIN98在运行应用软件方面比较容易,快速,但它的稳定性却远

远不及WINNT系统。

应用软件:比如同学们上网时玩得比较多的聊天工具QQ,和一些游戏类程序

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等等。

总结:计算机的硬件内容及其作用,计算机的软件结构。

作业:1.列举计算机外部设备及主机内的基本配件。

2.预习书本下一章节内容。

5.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五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结构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Design(Mould Structure 1)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24 学时,课内实践24 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1),计算机平面基础, 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2),计算机辅助设计(渲染)

面对对象: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工)本

开课系:工业设计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逐步新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课之一。

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结构1)主要讲授通过计算机来达到产品造型的专业化、数据化,与后期的工程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产品设计技术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该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实践两大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在计算机的辅助造型设计中初步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起来,完成CAD/CAM的转化,循序渐进地掌握参数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初步考虑到结构设计前提下完成较基本的数据化的产品造型设计,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当今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Pro/ENGINEER基础与基本操作(2课时)(机房)

第一节Pro/ENGINEER基础

1、Pro/ENGINEER野火版简介

2、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准则

3、基于全尺寸约束的参数化模型设计准则

4、基于单一数据库的全相关数据管理准则

第二节Pro/ENGINEER基本操作

1、Pro/ENGINEER工作窗口

2、Pro/ENGINEER文件操作

3、Pro/ENGINEER显示控制

4、Pro/ENGINEER鼠标操作

5、Pro/ENGINEER工作模式

6、用户界面的定制

第二章参数化草图绘制(6课时)(机房)

第一节 草绘环境的工具栏图标

第二节 草绘环境常用下拉菜单

第三节 草绘环境的设置

第四节 几何图形的绘制

第五节 标注草绘几何图

第六节 修改标注

第七节 使用约束条件创建二维图形

第三章Pro/ENGINEER的基础特征与基准特征(6课时)(机房)

第一节Pro/ENGINEER的基础特征

1、拉伸特征

2、旋转特征

3、扫描特征

4、混合特征

5、螺旋扫描特征

6、扫描混合特征

第二节Pro/ENGINEER的基准特征

1、基准特征的新建方式

2、基准平面

3、基准轴

4、建立基准曲线

5、基准点

6、坐标系

第四章Pro/ENGINEER的曲面特征(16课时)(机房)

第一节 拉伸创建曲面

第二节 旋转创建曲面

第三节 扫描(变截面、不变截面)创建曲面

第四节平面曲面的创建

第五节 简单混合曲面的建立

第六节 复杂混合曲面的建立

第七节 圆角曲面的建立

第八节 边界曲面的建立

第九节 实例演示

第五章Pro/ENGINEER的曲面特征的编辑(12课时)(机房)

第一节 合并曲面

第二节 裁剪曲面

第三节 复制曲面

第四节 偏移曲面

第五节 延伸曲面

第六节 移动曲面

第七节 镜像曲面

第八节 加厚曲面

第九节 实例演示

第六章实体特征(4课时)(机房)

第一节 创建拉伸实体特征

第二节 创建旋转实体特征

第三节 创建扫描实体特征

第四节 创建混合实体特征

第五节 阵列

第六节 镜像工具

第七节 复制

第八节 修改尺寸

第九节 编辑定义

第十节 实例演示

第七章 工程特征与工程图(2课时)(机房)

第一节 工程特征

1、孔特征

2、倒角特征

3、圆角特征

4、筋特征

5、抽壳特征

6、拔摸特征

第二节 工程图

1、视图的创建

2、视图的编辑

3、尺寸标注

4、注释

5、表格

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的模具设计与产品设计1,产品设计2,产品设计3,产品结构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它是产品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模具设计,能够生产整个产品部件。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上机实践;

2、本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实际产品设计来演示;

3、本大纲根据工业设计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课程内容将随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与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4、本课程实践环节除课内规定的24学时外,要求课外增加36学时用于辅助完成本课程课后作业与课程作业。

五、课程考核要求及方式

按规定的要求独立完成作品,以规范性和成品效果综合评分。

基础理论和相关练习成绩占总成绩40%以各项练习完成的规范和效果评分

综合操作实例成绩占总成绩40%以实例作品完成的规范和作品效果评分 创作作品成绩占总成绩20%以创作作品的创新度、难度和效果评分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 吴柳机,杜智敏,何华妹:《Pro/ENGINEER Wildfire3.0中文版工业产业造型设计实例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参考书:

[1] 钟日铭:《Pro/ENGINEER 野火版工业设计经典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刘永翔,方建军,王会彩:《产品设计与建模——Pro/ENGINEER Wildfire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北方工业出版社

6.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六

目前生物组织三维重建不仅有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创新,而且得到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支持.但是在病理组织学研究中,对较大块生物组织的连续切片显微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仍是目前既经济又方便实用的方法.由于结合了特殊染色技术如免疫组织化学等染色方法,在结构与功能联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 者:陆建波 肖家诚  作者单位:陆建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昆明,650021)

肖家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病理科,上海,25)

刊 名: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ISTIC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F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B36 R361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   三维重建   计算机   连续切片  

7.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研究 篇七

1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发展概述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出现,与计算机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增加,计算机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加强计算机软件开发,显得十分必要。从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系统主要以数据驱动技术为主,这一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了计算机对相关运行数据的搜集功能,并能够有效执行相关条目指令。但数据驱动技术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驱动技术逐渐落伍。性能分析模式,在现阶段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该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结构设计水平,有效缩短了软件研发周期,并且降低了研发费用。但该技术手段在精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为了更好地解决性能分析模式存在的弊端,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悄然兴起,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计算机体系结构模拟软件技术能够对系统硬件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进行展现,这样在进行软件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可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计算机体系结构模拟软件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将精力集中于新软件和新系统的开发当中,对新处理器进行有效评估,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在开发过程中,有效缩短了周期,研发出的软件可以进行更改,使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过对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开发出的软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效降低了软件的开发成本,并且适用于最优化方案选择。

2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其并非是完美的,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发展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过程中,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这就导致在软件开发时,面临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较大,若是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处理精度相对较小,在应用过程中,由于软件开发面临较多的运算,在处理相关信息时,复杂性较高,这就需要利用多种零部件。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能够对系统层次进行简化处理,但是在软件开发时,由于运算过程较为复杂,并且难度较高,想要更好地实现其技术性能,较难做到。例如,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在处理C语言的过程中,由于C语言属于串行结构,在进行模拟计算时,会面临较大的难度,若是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编程系统出现崩溃。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势必面临一定的问题。软件开发本身具有较大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仍然需要进行完善。

2.2 模拟器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有效应用计算机系统,从计算机系统本身来看,其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进行软件模拟过程中,很难实现全特征模拟。这样一来,在进行模拟器开发时,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简化系统层次,以满足模拟器开发需要。但是,系统层次的简化,会加大模拟器开发的难度,这就导致模拟器开发过程中,其精度、简易性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从现阶段系统编程情况来看,C语言和C++语言是主要的编程语言,编程语言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并且精确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在模拟器开发处理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误差。除此之外,结合现阶段开发人员对模拟器开发情况来看,主要以调整的方式为主。模拟器开发属于二次开发范围,这就导致开发效率降低,并且原有模拟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模拟器的开发效果。模拟器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的模拟,从而导致开发成本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需要以模拟器为基础,而模拟器本身的开发问题,限制了软件的开发,反过来,也会制约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3 运行时间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对模拟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并且需要对运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在处理模拟器运行状态的过程中,需要在时钟周期状态下,这样一来,在状态把握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模拟器设计运行时间需要对动态指令运行记录内容进行设计,以寄存器状态为主。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动态指令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较大,在处理过程中,耗费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导致模拟器的速度受到较大的影响。以SMARTS软件模拟器为例,其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运行速度为10MIPS,但若是在处理相关数据信息时,速度会有所减缓。计算机系统软件模拟器的性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其与计算机处理器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软件研发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性能。同时,模拟器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参数的设置问题,参数设置的好坏,对系统性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来看,如何使参数设计与系统整体性能保持一致性,使其在应用过程中避免对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模拟器应用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点内容。

3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改进对策探究

结合上文的分析来看,为了更好地促进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需要对软件模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笔者认为,改善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3.1 降低模拟器工作负荷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器的工作负荷,直接影响到了模拟器的使用性能,降低工作负荷,可以保证模拟器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输入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并要保证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开发人员在应用模拟技术时,要注重适当减少测试程序,把握关键的测试环节,通过相关测试,能够更好地提升软件性能。同时,为了更好地降低模拟器的工作负荷,还可以利用指令处理的方式,对一些测试程序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优化模拟环境的目的。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降低模拟器的工作负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模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加强对新型模拟技术的应用

新型模拟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存在的弊端,保证软件开发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可靠性。新型模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利用了计算机模拟计算过程,能够对计算机的性能进行有效测验,从而提升模拟器的精度,以满足软件开发的实际需要。

3.3 减少模拟器指令数量

计算机模拟器指令数量较多,会对模拟器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性能,减少模拟器指令数量,可以有效提升模拟器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在减少模拟器指令数量过程中,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选取重要指令,保证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软件开发难题,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对于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采取有效对策,更好地发挥这一技术手段的功能和作用。

摘要: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样一来,加强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有效应用,更好地发挥软件模拟技术作用,研发出性能更加优越的软件,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要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应用,注重有效缩短计算机软件开发周期,节约软件研发费用,从而更好地满足软件开发实际需要。但从当下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其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该技术手段的应用。笔者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体系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

参考文献

[1]喻之斌,金海,邹南海.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J].软件学报,2008(4):1051-1068.

[2]陈虹.浅谈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8):1952-1953.

[3]吴明珠.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248-249.

[4]聂智军.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6):12-13.

8.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其结构 篇八

关键词:硬件 软件 存储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23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2 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及其结构

2.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1.1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是指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设备,也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理设备。它包括计算机的主机和外部设备。具体由五大功能部件组成,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五大部分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其简单工作原理为:首先由输入设备接受外界信息(程序和数据),控制器发出指令将数据送入(内)存储器,然后向内存储器发出取指令命令。在取指令命令下,程序指令逐条送入控制器。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的操作要求,向存储器和运算器发出存数、取数命令和运算命令,经过运算器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存在存储器内。最后在控制器发出的取数和输出命令的作用下,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结果。

2.1.2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的软件。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调度、监控和维护系统等等。系统软件是用户和裸机的接口,主要包括:

1)操作系统软件, 如DOS、WINDOWS98、WINDOWS NT、Linux,Netware等

2)各种语言的处理程序, 如低级语言、高级语言、编译程序、解释程序。

3)各种服务性程序,如机器的调试、故障检查和诊断程序、杀毒程序等

4)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ver、Oracle、Informix、Foxpro等

>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用户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及其有关资料。应用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数学计算软件包、统计软件包

2)文字处理软件包(如WPS、WORD、Office 2000)

3)图像处理软件包(如Photoshop、动画处理软件3DS MAX)

4)各种财务管理软件、税务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辅助教育等专用软件。

> 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1)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的,硬件是计算机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就没有计算机。

2)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计算机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3)硬件系统的发展给软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而软件系统发展又给硬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计算机硬件五大功能部分

2.2.1 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简称ALU)。它是计算機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包括算术运算(加、减、乘、除等)和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比较等)。 ?

2.2.2 控制器

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根据指令的要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操作。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硬件系统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它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等组成,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成的芯片,又称微处理器芯片。

2.2.3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记忆或暂存数据的部件。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原始的输入数据。经过初步加工的中间数据以及最后处理完成的有用信息都存放在存储器中。而且,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即规定对输入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系列指令也都存放在存储器中。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内存)和外存储器(外存)两种。

2.2.4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给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它是重要的人机接口,负责将输入的信息(包括数据和指令)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送入存储器保存。

2.2.5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输出计算机处理结果的设备。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将这些结果转换成便于人们识别的形式。

2.3 计算机的总线结构

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总线(Bus)结构。它将信号线分成三大类,并归结为数据总线(Date Bus)、地址总线(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这样就很适合计算机部件的模块化生产,促进了微计算机的普及。微型计算机的总线化硬件结构图如图所示。

微型计算机总线化硬件结构图

2.4 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由两部分组成——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价格贵;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大、价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内存储器用于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数据;外存储器用于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之间常常频繁地交换信息。外存储器主要有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

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储器是由半导体器件构成的。从使用功能上分,有随机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 RAM),又称读写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为ROM)。

2.5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对于不同用途的计算机,其对不同部件的性能指标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用作科学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其对主机的运算速度要求很高;对于用作大型数据库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其对主机的内存容量、存取速度和外存储器的读写速度要求较高;对于用作网络传输的计算机,则要求有很高的I/O速度,因此应当有高速的I/O总线和相应的I/O接口。

2.5.1 运算速度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每秒钟执行的指令数。单位为每秒百万条指令(简称 MIPS)或者每秒百万条浮点指令(简称 MFPOPS)。它们都是用基准程序来测试的。影响运算速度的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 CPU的主频。指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例如,Intel公司的CPU主频最高己达3.20GHz以上,AMD公司的可达400MHz以上。

> 字长。CPU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位长度。PC机的字长,已由8088的准16位(运算用16位,I/O用8位)发展到现在的32位、64位。

> 指令系统的合理性。每种机器都设计了一套指令,一般均有数十条到上百条,例如:加、浮点加、逻辑与、跳转……等等,组成了指令系统。

2.5.2 存储器的指标

> 存取速度。

内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操作所需的时间称为存储器的存取时间或者访问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储周期。对于半导体存储器来说,存取周期约为几十到几百ns(10-9秒)。

> 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一般用字节(Byte)数来度量。PC机的内存储器已由286机配置的1MB,发展到现在2G,甚至2G以上。内存容量的加大,对于运行大型软件十分必要,否则会感到慢得无法忍受。

> I/O的速度

主机I/O的速度,取决于I/O总线的设计。这对于慢速设备(例如键盘、打印机)关系不大,但对于高速设备则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对于当前的硬盘,它的外部传输率已可达20MB/S、4OMB/S以上。

3 结束语

我们相信,新型计算机与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必将推进全球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实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历史上的新生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随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未来的计算机一定会是更加方便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好伴侣。

作者简介:

9.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九

来源:http://pklunwen.com/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业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探索了具有农业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了学科课程设置,为培养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特色;农业信息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需要。这种要求对于农业类高校来说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社会上对农业类高等学校办计算机专业依旧持有一种的消极态度,很多从农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受到一定的歧视;其次农业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硬件条件相对其他高校都比较弱,而且计算机专业开办的时间较晚,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农业类的传统优势学科比较。在这种条件下,不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农业类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会逐步丧失生存空间。因此,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经验和系统分析本专业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农业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方向,设计了教学课程体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课程体系修订

1.1 现状分析

农业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但要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还要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农业科技创新要依靠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了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配合学校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农业特色相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农业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整体着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有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来,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2 增设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和课程

根据学校教学目标的定位,计算机专业要充分发挥我校特色优势,应用计算机、3S等知识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要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真正从农业需求出发修订培养计划,增加相应的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特色,结合已有科研成果,应增设面向农业信息管理与3S技术方向的课程,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经验,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1)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导论、数字逻辑等。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并减少一定的学时,以便更好地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有关课程,可以为以后的深度发展打好基础。

2)程序设计类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课程,将c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合并为一门课程C/C++程序设计,并缩短一定的学时,增加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学习有关编程基础课程,使学生逐渐具备程序设计能力。以满足一些不喜欢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同学的需要,确保他们能够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

3)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软件体系结构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编译原理等课程。删减数据库应用相关课程,将其与数据库原理结合,可适当增加学时,这样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避免重复讲解而浪费资源。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的需要和农业院校计算机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三个方向:

(1)硬件方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硬件课程。

(2)软件及网络方向。TCP/IP协议编程、多媒体技术、Linux操作系统、图像处理、软件新技术等课程。

(3)农业信息化方向。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课程体系落实

2.1 加强课程建设,建设课程

群课程建设是从微观角度对某一课程内容及组织进行建设,不一定具有专业性。课程群建设是针对某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课程群体的建设,课程群建设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以整体优化为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注重课程群内课程内容的融合,搭建的知识架构更合理。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对学科知识进行价值评判,使课程群建设者立足课程群整体所在学科进行研究,将学科建设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并为课程群所属学科的研究指明方向,使学科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更易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加强课程群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举措。课程群建设要符合在组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教学规约,具有显著的技能属性,教学目的更明确,培养方向更突出,技能培养的过程连续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宽,课程的开放性更友好。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从软件设计、网络技术、系统结构和农业信息化4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群建设。

1)软件设计方向的课程群。C/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软件工程等。

2)网络技术方向的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TCMP协议分析与设计等。

3)系统结构方向的课程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操作系统、LimLx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4)农业信息化方向的课程群。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以上4个课程群有明确的方向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着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入课程群之中,这对于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为实现农业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给予优惠政策,直接从外部引入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或者聘请高级相关领域专家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提高自有教师的水平。“走出去”即积极拓宽现有教师的培养渠道,鼓励教师到重点农业或非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把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学回来。成立“农业信息化”科研团队,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教师参加农业信息化相关课题研究与应用,并将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既使教师得到实战的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3 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教学环节

农业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通过课堂的教学,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农业院校的特点和省属院校的资金现状,加上目前我们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正常的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加强实践环节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学校在能力范围内加大计算机专业的投资力度;实验室配套设备齐全,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其次,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创造型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进行实践训练,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再次,在搞好实习实训、产学研一体化等实践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科研课题中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信息化的实际中来,为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结语

“科技兴农”首先要做的是搞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随着农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信息化从事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做好农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是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

阅读更多计算机硕士论文就在中国硕士论文网

参考文献:

[1]田绪红,孙爱东,孙微微.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特色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14):39—41.

[2]李京.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8-89.

[3]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等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175—177.

[4]唐兢.计算机专业大学数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0(2):1 03-106.

10.计算机体系结构 篇十

电子线路--微程序机器级--传统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应用语言级 4.Amdahl定律:系统中某一部件由于采用某种更快的执行方式后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与这种执行方式的使用频率或占用总执行时间的比例有关。

5.9.CPU时间:一个程序所花的CPU时间(CPU的执行时间,不包括I/O等待时间)。CPU时间=CPU时钟周期数*时钟周期长度=CPU时钟周期数/频率 CPU时间 =(CPI×IC(指令条数))/ 频率

时钟周期:由于计算机的时钟速度是固定的,它的运行周期称为时钟周期。10.CPI(Cycle Per instruction):每条指令执行时所花费的平均时钟周期数。IC:每个时钟周期平均执行的指令条数

CPI = CPU时钟周期数 / IC 则 CPU时间 =(CPI×IC)/ 频率

11.Te:一个标准测速程序的全部执行时间 Ti:其中所有第i种指令的累计时间

13.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数):衡量机器性能的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真正的执行程序的时间,可以用MIPS来作为衡量程序执行时间的一个指标。优点:直观、方便。主要缺点:(1)不同指令的执行速度差别很大(2)指令使用频度差别很大(3)有相当多的非功能性指令

单元2 2.数据表示是指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可以被指令系统直接调用的那些数据类型。例如:定点、逻辑、浮点、十进制、字符、字符串、堆栈和向量等

3.数据表示原则:1)缩短程序的运行时间。2)减少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通信量。3)这种数据表示的通用性和利用率

4.零地址空间个数:三个零地址空间,两个零地址空间,一个零地址空间,隐含编址方式。并行存储器的编址技术:高位交叉编址,低位交叉编址。

7.高位交叉编址:扩大存储器容量。低位交叉编址:提高存储器速度。

者一个存储器操作数。对于存储器操作数来说,由寻址方式确定的存储器地址为有效地址。9.多种寻址方式:显著地减少程序的指令条数,可能增加计算机的实现复杂度和指令的CPI。10.寻址方式:立即数寻址方式,寄存器寻址方式,主存寻址方式(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堆栈寻址方式。

11.指令格式的设计:确定指令字的编码方式,包括操作码字段和地址码字段的编码和表示方式。

指令格式的优化:如何用最短的位数来表示指令的操作信息和地址信息。12.操作码的三种编码方法:固定长度、Huffman编码、扩展编码 操作码优化的程度可以用信息熵来衡量。

Hpilog2pii1n

表示用二进制编码表示n个码点时,理论上的最短平均编码长度。信息冗余量为:R=1-(H/平均码长)

13.码长表示法:哈弗曼树、2-4等长扩展编码,1-2-3-5(3-4)扩展编码、2-8扩展编码法、3-7扩展编码法:长码的前缀不能是短码的操作码 14.码点表示法:15/15/15,8/64/512,计算扩展码点:

1.若(16-x):(2的6次方-1)x=1:9 x=2,则扩展码点为2 则双地址的范围为:0000-1101(14条)

单地址为:1110 *** **0,1111 *** **0 126条

零地址为:1110 111 111 *** ***,1111 111 111 *** *** 128条 2.单地址范围:2的6次方-1=63 1111 000 000--1111 111 110 双地址范围:2的(6-2)次方-1=15 0000-1110 零地址范围:1111 1111 1100 0000----1111 1111 1111 1111 15.单地址指令范围为:2的n次方-1(留一个扩展码点)

双地址:2的n-2次方-1 零地址:2的n次方

缩短地址码长度的方法:用一个短地址码表示一个大地址空间

用间址寻址方式、变址寻址方式、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缩短地址码长度 17.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系统

增强指令功能,把越来越多的功能交由硬件来实现,且指令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18.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系统 减少CPI是RISC思想的精华: P=I· CPI · T

P是执行这个程序所使用的总的时间;I是这个程序所需执行的总的指令条数; 尽可能地把指令系统简化,不仅指令的条数少,而且指令的功能也比较简单。

RISC的设计是力争一个最小化的指令集,每条指令只执行一个基本的计算,复杂的运算由基本指令构成的子程序来完成。为了达到最高速度,RISC设计限定指令为固定长度,并使得能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19.设计RISC机器遵循的原则:1)采用简单而又统一的指令格式,并减少寻址方式;指令字长都为32位或64位。2)指令的执行在单个机器周期内完成;(采用流水线机制)。3)只有load和store指令才能访问存储器,其它指令的操作都是在寄存器之间进行;4)大多数指令都采用硬连逻辑来实现;5)强调优化编译器的作用,为高级语言程序生成优化的代码;6)充分利用流水技术来提高性能 单元三

2.存储器的主要性能:速度、容量、价格

3.Cache存储系统:由Cache和主存储器构成。主要目的:提高存储器速度 4.虚拟存储系统:由主存储器和硬盘构成。主要目的:扩大存储器容量 5.虚拟存储系统:磁盘的地址空间而并不能被一般的指令访问,而主存储器的地址空间对于使用者来说又太小。所以虚拟存储器系统为使用者另外设计一个虚拟地址空间,比主存储器的实际空间大很多,采用与主存储器同样的随机访问方式。

6.命中率定义:CPU访问存储系统时,在M1中找到所需信息的概率。H=N1/(N1+N2)其中:N1是对M1存储器的访问次数,N2是对M2存储器的访问次数

整个存储系统的访问时间可以采用M1和M2的访问周期T1、T2及命中率H来表示H=H*T1+(1-H)*T2 访问效率e=T1/T=T1/[(H乘T1)+(1-H)T2]=1/[H+(1-H)T2/T1]=f(H,T2/T1)提高存储系统速度的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命中率H;二是两个存储器的速度不要相差太大。并行访问存储器的冲突:取指冲突,读操作数冲突,写操作数冲突,读写冲突。7.三种虚拟存储器:段式虚拟存储器、页式虚拟存储器、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多用户虚拟地址。2)主存地址。3)程序执行时要根据虚拟地址找到主存地址。4)虚拟地址和主存地址之间的关系由地址映像体现出,而在程序执行时通过地址变换将用户程序中的虚拟地址变成主存的实地址

虚拟存储器的页面替换算法:随机算法,先进先出算法,最久没有使用算法,最优替换算法 cache替换算法:随机法,先进先出法FIFO,最近最少使用法LRU(堆栈法)8.影响命中率的因素:(1)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的页地址流况;(2)所采用的页面替换算法;(3)页面大小;(4)主存储器的容量(5)所采用的页面调度算法。9.(1)Cache命中率随着他的容量的增大而提高;(2)(组相连映射)当cache的容量一定时,命中率随着cache块的增大而提高。(3)在组相连映射中命中率随着组数的增加而减小10.两种cache更新算法:写直达法和写回法。Cache预取算法:按需预取,恒预取,不命中预取。

11.Cache的地址映象与变换:

1.全相联映象:主存中的任一块可以被放置到Cache中的任意一个位置。

特点:空间利用率最高,冲突概率最低,实现最复杂。

2.直接映象:主存中的每一块只能被放置到Cache中唯一的一个位置。

特点:空间利用率最低,冲突概率最高,实现最简单。3.组相联映象:主存中的每一块可以被放置到Cache中唯一的一个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组相联是直接映象和全相联的一种折衷。

第四章: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系统的特点:异步性、实时性、与设备无关性

基本输出输出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程序控制特点:优点:灵活性很好。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各台外围设备的优先级 缺点:实现处理机与外围设备并行工作困难。

中断方式特点:(1)CPU与外围设备能够并行工作。(2)能够处理异常事件。

(3)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要经过CPU。(4)用于连接低速外围设备。

DMA方式特点:(1)外围设备的访问请求直接发往主存储器,数据的传送过程不需要CPU的干预。(2)全部用硬件实现,不需要做保存现场和恢复现场等工作。(3)DMA控制器复杂,需要设置数据寄存器、设备状态控制寄存器、主存地址寄存器、设备地址寄存器和数据交换个数计数器及控制逻辑等。(4)在DMA方式开始和结束时,需要处理机进行管理。DMA操作过程包括三个阶段:DMA请求、DMA响应和数据传送、传送结束

DMA方式的特点:(1)外围设备的访问请求直接发往主存储器,数据的传送过程不需要CPU的干预。(2)全部用硬件实现,不需要做保存现场和恢复现场等工作。(3)DMA控制器复杂,需要设置数据寄存器、设备状态控制寄存器、主存地址寄存器、设备地址寄存器和数据交换个数计数器及控制逻辑等。(4)在DMA方式开始和结束时,需要处理机进行管理。

中断屏蔽:设置中断屏蔽有三个用处:(1)在中断优先级由硬件确定了的情况下,改变中断源的中断服务顺序。(2)决定设备是否采用中断方式工作。(3)在多处理机系统中,把外围设备的服务工作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机中。

中断屏蔽的实现方法:1)每级中断源设置一个中断屏蔽位。2)改变处理机优先级

中断屏蔽以后,中断源的优先级不会发生改变,动态的改变服务的顺序,响应的顺序由硬件决定,无法改变。

两种方法的不同:(1)两者使用的概念不同。前者使用中断屏蔽; 后者使用中断优先级(2)需要屏蔽码的位数不同。前者所需要的屏蔽位数比较多; n:log2(n+1)

(3)可屏蔽的中断源数量和种类不同。前者可以任意屏蔽掉一个或几个中断源,后者只能屏蔽掉比某一个优先级低的中断源

通道的种类:字节多路通道(为多台低速或中速的外设服务,打印机)、选择通道(为多台高速外围设备服务)、数组多路通道(适用于高速设备;磁盘等设备);

字节多路通道能够正常的工作,即不丢失数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增加通道的最大流量;(2):动态改变设备的优先级;(3):增加缓冲存储器;

第五章:标量处理机

流水线技术: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由专门的功能部件来实现。把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错开,依次通过各功能段,这样,每个子过程就可以与其它的子过程并行进行。

线性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串行连接,没有反馈回路。数据通过流水线中的各段时,每一个段最多只流过一次。

非线性流水线:流水线中除了有串行的连接外,还有反馈回路 流水线中的每个子过程及其功能部件称为流水线的级或段,段与段相互连接形成流水线。流水线的段数称为流水线的深度。

吞吐率:在单位时间内流水线所完成的任务数量或输出结果的数量 Tp=n/Tk n:任务数 Tk:处理完成n个任务所用的时间 流水线的瓶颈段:流水线中这种时间最长的段。

解决流水线瓶颈问题的常用方法:细分瓶颈段,重复设置瓶颈段

加速比:完成同样一批任务,不使用流水线所用的时间与使用流水线所用的时间之比。假设:不使用流水线(即顺序执行)所用的时间为Ts,使用流水线后所用的时间为Tk,则该流水线的加速比为:S=Ts/Tk 流水线冲突是指对于具体的流水线来说,由于相关的存在,使得指令流中的下一条指令不能在指定的时钟周期执行。

流水线冲突有3种类型:结构冲突:因硬件资源满足不了指令重叠执行的要求而发生的冲突。数据冲突:当指令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因需要用到前面指令的执行结果而发生的冲突。控制冲突:流水线遇到分支指令和其它会改变PC值的指令所引起的冲突 1:流水线:流水线需要有通过时间和排空时间

通过时间:第一个任务从进入流水线到流出结果所需的时间。排空时间:最后一个任务从进入流水线到流出结果所需的时间 时间最长的段将成为流水线的瓶颈

按照流水线中是否有反馈回路可以分为线性流水线与非线性流水线 非线性流水线的调度问题:确定什么时候向流水线引进新的任务,才能使该任务不会与先前进入流水线的任务发生冲突——争用流水段

流水线的性能指标:吞吐率:在单位时间内流水线所完成的任务数量或输出结果的数量 TP=n/T(n:任务数 T:处理完成n个任务所用的时间)多指令流水线技术:CPI<1 超标量处理机:多流水线的调度问题:顺序发射顺序完成;顺序发射乱序完成;乱序发射乱序完成;超标量处理机:一个时钟周期内能够同时发射多条指令的处理机 超流水处理机:一个周期内能够分时发射多条指令的处理机

超标量超流水处理机:超标量技术和超处理机技术的结合。即在一个时钟周期中分时发射n次,每次同时发射m条指令。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在一个时钟周期发射nm条指令。超流水处理机与超标量处理机比较:(1)提高处理机性能的不同方法:超标量处理机是通过增加硬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处理机性能的;超流水线处理机则通过各硬件部件充分重叠工作来提高处理机性能。(2)两种不同并行性:超标量处理机采用的是空间并行性;超流水处理机采用的是时间并行性。

相对性能顺序(高-低):超标量处理机,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

第六章:向量处理机

向量由一组有序、具有相同类型和位数的元素组成,特别适合流水处理;

在有些流水线处理机中,为了充分发挥流水线处理机的效率,实现高性能计算,设置了向量数据表示和相应的向量指令,称为向量处理机

不具有向量数据表示和相应的向量指令的流水线处理机,称为标量处理机 向量处理机的结构:存储器-存储器型结构(向量长度不受限);寄存器-寄存器型结构(讲过)两条向量指令占用功能流水线和向量寄存器的4种情况:(1):指令不相关(2):功能部件冲突(3):源寄存器冲突(4):目的寄存器冲突 采用链接技术:具有先写后读的两条指令;当前一条指令的结果寄存器是后一条指令的源寄存器、且不存在任何其他冲突时,就用链接技术;

1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1-02

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文字信息、图像处理、广告设计、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系统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可见实践教学是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本文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目标上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重点。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从教学理念上看,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就本人就职的学校,计算机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对学生开设的理论课有15门之多,实践教学内容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效果不佳,如在时间上学生的具体动手操作没有保障。加上有的教师受原有职业教育目标的影响,仍采用传统的教课方法,严格按照教材内容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注理论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实践操作,限制了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②双师型教师不足,按照教育部200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培养的是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生,这样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既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尽管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教师的的技能培训,但教师的培养还是出现明显的不足。

二、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必经途径,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制订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不同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的需求,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我校根据《宜兴市1998-2010年人才工程建设规划》,将计算机专业分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技术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适当调整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制订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修改教学计划,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将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一直贯穿在学生的这个学习阶段。确立实践教学内容、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对实践课的开设围绕培养目标,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子系统。结合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子系统。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单一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形式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课程特点在分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内容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

(1)单一课程实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接触到的,作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这部分实践课可以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灵活掌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综合课程设计。这类型的实践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论或是某门课程结束后开设的,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各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根据不同的方向及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践题目,如在教学中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网络技术与维护方向的学生,在《front page》《Dreamweaver》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建立一个网站并进行维护”,学生按照掌握的知识进行操作演练;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方向的学生在《Visual Basic》《数据库原理》《软、硬件基础》等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某个客户的要求组装一台计算机”,学生模拟电脑公司的员工对客户进行服务;对图形图像处理方向的学生在《Coreldraw》《Autocad》《photoshop》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某个产品的广告设计或为某个活动进行海报设计”,学生进行仿真操作演练。一般安排在专业理论课程结束时进行,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大演练”,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对融会贯通各课程知识,达到熟练掌握,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既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提升实践技能的目标。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这个阶段是以前面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好的机会,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如我校与多个电脑公司联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挂钩,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双赢局面。

(4)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从评价体系看,传统的学生实践评价指标单一。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存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不明确,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实践活动的目标,实践课就是凑个热闹,没有发挥实践课的作用和功能。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实效,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定与教师确认”多方面进行,体现学生实践教学的客观、公正。

三、结论

本人就职的学校属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办学,突出职业、强化创业、服务就业,”的办学宗旨的指导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确立了“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方向明确,实践技能过硬,课程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建立了具有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提供了条件,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符合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界限,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上岗,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尹德成,张森.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79-80.

上一篇:学雷锋的手抄报漂亮又简单资料下一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