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15篇)
1.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一
健身强体 怡神静心
运动对强健身体很重要,春季运动应以“慢”运动为主,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
如此运动是为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之获得更多氧气,以使脑组织得到较多的血液和氧气,从而适应机体对季节性变化的需求。
在晨曦初露之时,静心清神,面对东方,自然匀称地慢慢做腹式呼吸(气纳丹田)10~15分钟。有利于浊气的排出和清气的吸入,通过新陈代谢的加强直接改善肺的功能。同时,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气肿等的作用。
春季饮食也应符合季节的特点。基本原则是养肺、疏肝、健脾,食物以清淡、富于营养为主,适当增加酸味食物、重点增加甘味食物的严责来搭配。可供 选择的饮食物品种太多,我用几句顺口溜来概括它:“春天里来日渐暖,助长阳气是要点,时鲜蔬菜要多食,厚味饮食应转淡,酒肉辛辣宜少吃,五味巧配甘为 先。”
★ 模联发言稿
★ 工作计划范文社联
★ 社联求职信
★ 联边诗
★ 社联策划书
★ 青志联标语
★ 大学社联晚会策划书
★ 社联竞选稿
★ 澳洲联储会议记录
★ 视联办公室工作总结
2.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二
歌剧, 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 自从在中国安家落户后, 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将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本国的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 进行大胆尝试, 使其中国化。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 探索阶段——秧歌剧, 歌剧阶段。
萌芽阶段——儿童歌舞剧
由黎锦晖首创的儿童歌舞剧, 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歌剧舞剧的形式创作出来的。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重唱, 还有舞蹈表演, 音乐将剧中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 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代表作有《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 是西方歌剧舞剧与中国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除初次探索, 这一具有启蒙意义的创作探索, 为中国歌剧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探索阶段——秧歌剧
1942年, 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 文艺工作者们根据文艺座谈会的指示, 深入民间, 挖掘基层军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他们的视角敏锐的捕捉到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被称为“秧歌”的民间歌舞形式, 在“秧歌”的基础上将话剧、戏曲、民歌因素融合在一起, 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进行的歌舞短剧——秧歌剧。秧歌剧, 主题鲜明、内容简练、演出方便, 深受广大抗日战士、群众欢迎。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扩展到了抗日根据地, 形成了音乐工作者和群众创作表演秧歌剧的高潮, 即新秧歌运动。代表作有《兄妹开荒》 (王大化、李波、路由集体创作, 路由作词, 安波编曲) 、《夫妻识字》 (马可等) 。
在秧歌剧的影响下, 以马可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的从新的角度, 运用新的形式, 在1945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贺敬之、丁毅等编剧, 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 , 使得秧歌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完成了从秧歌剧像新歌剧的转变, 并预示着中国歌剧时代的到来。
歌剧阶段
称《白毛女》为新歌剧, 是因为它是第一次将深刻感人的民间故事和音乐戏剧形式进行近乎完美的统一, 将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与借鉴西方手法相统一, 第一次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的巨大艺术魅力。在《白毛女》创作成功之后, 作曲家们纷纷效仿其创作的成功经验, 掀起了以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的歌剧阶段。
这一阶段的著名歌剧有《小二黑结婚》 (田川等编剧、马可等作曲) 、《洪湖赤卫队》 (朱本和、杨会召等编剧, 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 、《江姐》 (严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这一时期形成了无人不知《北风吹》, 无人不晓《绣红旗》, 无人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些优秀歌剧的诞生, 在全国引发了如雨后春笋般的歌剧创作浪潮。
二、从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引发的思考
黄翔鹏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 笔者对传统的理解是, 经过世代传承的先辈们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 精神或物质的文化形式。音乐就是在这条传统的长河中形成的文化财富。
从音乐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体现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气息。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 会不断地进化、改革, 甚至吸收其它民族的音乐元素, 使其发展壮大, 直至融入到世界音乐的海洋, 并在世界音乐的海洋中树立自己。就像人们经常说的: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西方歌剧经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 而中国歌剧从诞生至今才仅仅几十年。从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算起已百部有余, 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深入人心的屈指可数。中国人为何写不好自己的歌剧呢?笔者觉得, 是因为部分作曲家不能从时代出发、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 或者可以说, 对本土音乐缺乏深入的研究, 不能发觉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在研习西方歌剧时一知半解或照本宣科, 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不中、洋不洋, 既不符合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习惯, 也不符合西方歌剧的规范。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歌剧创作现状倒是很贴切。熟读唐诗三百首, 即便不会创作, 也会吟诵。但如果连读都不读, 那就连吟诵都谈不上。
就像美国学者保罗·罗宾逊在《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中提到:“如果对创新没有一个开放的态度, 艺术将会变的愚昧可笑和机械呆板…但如果不尊重传统, 艺术就不可能一脉相承, 也不能与前人的艺术成就达成创造性的结合, 这是所有成功的发明必不可少的立足点。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并赋予社会活力的艺术, 必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1) 之所以要强调传统, 是因为它对一个民族或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断地追寻历代祖先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财富, 这是我们认识自己和打开灵感源泉的钥匙, 失去传统将会失去创造力。这就像接力赛一样, 前面的运动员必须接过后面运动员的接力棒才能往前跑, 如果没有接过接力棒便跑, 即使他最先到达终点也不会得到承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是对传统的肯定和发展。世界上没有空中楼阁。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 有那么多的音乐形式, 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 有那么多的文学家、民族音乐学家、艺术评论家、作曲家、歌唱家。尤其是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家来讲, 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各民族音乐形式, 以文字记录或录音的形式使那些鲜为人知的或濒临灭绝的音乐形式重见天日。但如果仅仅将历尽艰辛整理出来的音乐记录下来, 或是存放在博物馆里, 那就失去传承与发扬它的意义了。因此, 笔者觉得, 为何不能组建一个歌剧创作团队呢? (中外第一部歌剧都是集体创作的,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汇入到歌剧这座大熔炉当中, 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同时也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结论
历史是一面镜子, 它能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面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优点, 也能照出人的缺点, 正如历史的发展有光明, 也有曲折一样。我们要以史为镜, 在历史的演进中, 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 笔者相信, 中国歌剧一定会树立在世界音乐的海洋之中。
参考文献
[1]钱苑.林华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6重印.
[2]朱敬修主编.西方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5.
[3]维纳尔-简森著.路旦俊译.歌剧指南.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9.4.
[4]居其宏著.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6.
[5][美]保罗·罗宾逊著.周彬彬译.杨燕迪校.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
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4.从清明节说中国传统文化 篇四
----第五周主题教育稿汪伟军
清明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清”,清澈;“明”,澄明。表达的是事物纯净的状态,最高洁的一面。也许正因为此,人们才把初春出郭寻芳,折柳踏青,洒扫祭祖的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它似乎寄托了人们对春天最美好的期望,对亲人最沁心的怀念。历史翻云覆雨,沧海桑田,人们通过清明节表达的心愿却亘古未变,并且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炎黄子孙的代代传承而承继到今天。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走的太远,忘记了这样的节日,但是幸而如今我们又重新拾起了传承的薪火,重新许下了美好的祈愿,愿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踏步向前,哪怕举步维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就应该是教育。然而,如今学校教育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却偏离了这条道路,并且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从小学三年级到离开学校,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英语的包围中。有些爱子心切的家长甚或在幼儿园阶段就为孩子挑选了双语教学的学校,可谓煞费苦心。诚然,语言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同为语言,相形之下的汉语虽然身为我们的母语,却遭遇被打入冷宫的尴尬。随着电脑的普及,呈现在纸张上的汉字已经逐渐被电子文档所代替,一些汉字也逐渐被英语或其他语言所改造。现在很多时候就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所写的汉字,点点行行,如离人的眼泪一般,模糊不清,面目难辨。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文字已经在全球化的遭遇战中,一再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教育面对着这种局面,所呈现的状态似乎不是奋起而战,而是退避三舍,难免让人扼腕而叹。
5.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篇五
<<<返回目录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时间特点
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返回目录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起源
春节:团团圆圆过大年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中秋节:源于祭月迎寒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端午节:已有多年历史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作为传统节日,我国民间过端午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吃粽子最为普遍。
清明:这天祭祖扫墓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早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
6.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六
从民俗上看,我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大多都在下半年。
丰收节是什么意思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传承意味更加浓厚。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
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
设立丰收节的三大意义
7.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七
一、依托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许多节日都拥有着特殊的纪念功能、悼亡功能。比如古时的清明节, 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所立, 这个节日蕴涵着感恩先人的德育元素。在设计“怎样过清明”这一活动时, 就可以充分挖掘这一教育资源, 让学生过个“感恩清明节”。
我们可以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祭祀活动, 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写下感恩日记, 探讨感恩方式, 践行感恩行动。孩子们在庄严的祭祀中, 不仅能体会到失去亲人或先辈的悲痛, 也能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我曾经在一个学生的感恩日记中看到这么一段话:“今天, 我在为爷爷扫墓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女孩在坟地上大声哭喊着:‘爸爸, 我们不是说好了吗, 等我有钱了, 您就待在家里享清福了, 我现在有钱了, 可你怎么不等我就这么走了呢?您让我怎么办呢?’唉,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大的遗憾啊!与其在亲人死后再到坟前大操大办地来孝敬, 还不如趁活着的时候多爱他们一些。”当我把这段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后, 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 有的说:“爷爷、奶奶老了, 看不清东西了, 我愿做他们的眼睛。”有的说:“奶奶的手开始颤抖了, 不能梳头了, 我要替她梳头。”有的说:“爷爷记性不好了, 老是忘记系鞋带, 我以后每天负责给他系鞋带。”……这次活动之后, 班中的许多孩子变得懂事了, 他们学会了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关爱身边的亲人。我想这就是清明节传统的感恩文化焕发出的特有的德育魅力。
众多传统节日都有这样的德育魅力, 我们要激扬其现代生活气息, 调动其积极因素, 让孩子们依托这些资源学会爱。比如在端午节中让孩子体验屈原的爱国情怀, 学会热爱祖国;在中秋节让孩子背背团圆诗, 学会珍惜亲人;在重阳节时教孩子践行敬老行动, 学会敬老爱老……事实证明, 用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文化感染熏陶孩子,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依托传统节日的休闲资源,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民俗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节日活动中, 人们亲近自然, 祈求平安。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一些健康的习俗我们要大力提倡。”以清明节为例, 它的习俗中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而这些习俗对于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过个“休闲清明节”, 在这个节日中,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踏春郊游, 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等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传承清明节习俗文化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值得一提的是, 我在引导学生过“休闲清明节”的时候, 许多孩子在郊游的同时为大自然拍下了不少漂亮的照片, 他们中有的还利用这些照片做成了精致的明信片, 送给了远方或身边的朋友, 互相交流郊游的快乐。在这个快乐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传统节日中像清明节踏青一样具有休闲健身功能的习俗还有许多, 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重阳节的登高习俗等, 如果我们能大力提倡、依托这些习俗资源开展合理的健身活动, 我们就不仅能让这些渐渐被冷落的传统习俗重新成为现代传统节日的习俗, 而且能给广大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创设有效载体。
三、依托传统节日的农时资源, 丰富学生农事知识
古人重视节日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节日与农事相互关联,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 对农事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时”———亦即节气。不违时逆令, 对于农业能否获得丰收, 甚至对社会的安定, 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吕氏春秋》载:“孟春行夏令, 则风雨不时, 草木早槁, 国乃有恐。”“仲春行秋令, 则其国大水, 寒气总至, 寇戎来征;行冬令, 则阳气不胜, 麦乃不熟, 民多相掠;行夏令, 则国乃大旱, 暖气早来, 虫螟为害。”可见, 顺时行事, 知所避就, 则物丰人寿, 国泰民安;违时逆令, 则天灾人祸, 国乃有恐。节气并不等于节日, 但在我国, 节日大多具有划分农时的作用, 有的传统节日 (譬如清明、冬至) 本身就是重要的节气, 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种莫迟延”、“冬至大如年”等之说。所以传统节日特殊的农时资源, 也可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四、依托传统节日的饮食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 人们的庆祝方式都离不开饮食。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而且勤劳善良的中国人还赋予每一个传统节日的饮食特殊的寓意。比如:艾饺的由来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被山火伤身的忠臣介子推, 下令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 大家不能用火, 只能吃冷食, 人们就采撷介子推伤身的介山上的一种野菜———艾草做成了艾饺, 用来祭祀像介子推一样已逝的先人, 同时也作为寒食食用。
清明节中除了艾饺外还有许多寓意丰富的传统小吃, 我曾引导孩子充分挖掘这些小吃的资源, 过了个“美食清明节”, 这不仅让孩子们饱览了清明节的传统饮食文化, 也让他们过足了实践体验的瘾。
五、依托传统节日的国学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涵养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 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翻开发黄的书卷, 在古人的诗作、词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节日的场景, 感受古时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 领略传统节日的非凡温情。当然透过传统节日, 我们也能领略到我国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不妨依托传统节日的国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
在“怎样过清明”的实践活动中, 我倡导学生过个“诗文清明节”。我与孩子们一起搜集清明节的诗词, 把这些诗词做成了一张张千姿百态的书签, 大家争相交换书签, 背诵上面的诗词, 短短几天, 二三十首清明诗词都背得滚瓜烂熟, 有的同学甚至把这些诗词编成了快板, 改成了小曲, 在“清明诗词吟诵会”上, 他们个个神采飞扬, 才华横溢, 许多孩子的诵读、表演能力让我刮目相看。在传统节日中, 像这样可以利用的国学资源还有很多, 只要能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空间, 他们的潜力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8.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八
工笔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李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文雅的学者风范,有着工笔画家所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的作派。结合之前的戎军经历,许多人无法将其和李峰的绘画联系起来。然而他笔下工整细腻的女性形象,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对纯美追求的情怀。“我一直主张追求单纯简约的美,画的也是唯美的东西。”作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调侃自己画风偏于保守而不前卫,“在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始终坚信,人对美好而简单的东西是有着最本能的亲切和追寻的。我想要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戎军生涯
到艺术殿堂
李峰出身于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即便是童年时期的绘画喜好,也有良好的条件在幼年时期得到中国建筑专业名校南京工学院的胡心讯工程师的指点。童年期打下的良好绘画功底是李峰日后走上专业艺术道路所不可忽视的基础,也许正因为最早接触建筑设计的绘画语言,使得李峰在同样严谨的工笔绘画的道路追求上埋下伏笔。
上世纪70年代,参军仍旧是一条改变人生命运的道路。李峰凭借自己的作画才能,消除了阶级出身的不利因素。1977年,李峰顺利通过征兵程序,开始了他于山西洪洞的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中,李峰凭借自己的绘画专长,负责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同年,他的美术作品屡见报端,大获好评;他个人也因在部队的突出表现而荣立三等功。军旅生涯带给李峰的是难得的精神和人生上的历练。
1980年,李峰复员归汉。此时,中国内陆已恢复高考数年,他期待自己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重拾艺术梦想。在那个学好数理化的年代,打算报考艺术院校的李峰最初遭遇到身边一切亲朋好友的反对。而自幼对艺术的痴迷眷念,抑或更是天赋的命运,使得李峰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这条道路。1981年,李峰凭借过硬的绘画功底和不俗的实力,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开始了专业艺术学习。
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时期,基于对工笔技法的热爱,李峰致力于连环画创作。1984年,只是大三学生的李峰凭借作品《围墙》参加了当年举行的全国第六届美展,加入了湖北美术家协会并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985年,李峰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进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任助教一职。在教职的数年中,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而出于对艺术道路的不断探索精神,李峰于1988年再次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著名画家邵声朗先生,继续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的深造。重新走进课堂的经历十分关键,李峰在名画家的指导下对工笔绘画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领悟,向他的工笔画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在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中,李峰改变了过往对于色彩鲜艳、风格明快的日本绘画的喜好,重新学习和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1989年,李峰的连环画作品《桃花源记》获得了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铜奖、入选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唯美&单纯,
工笔画style
80年代中期开始,李峰就已开始专务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创作。工笔重彩在国画画种中有深厚的传统,但这种重视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和文人水墨的写意画抗衡的。因为给人“传统”的印象,换言之,所谓古板且保守。工笔画发展到今天,题材必须和现实生活融洽,捕捉新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脉络。李峰善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那些清新柔美的女性形象不再古板而程式化,画面整体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在大量的写生中,李峰注重生活体验,从中提取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也显得更为生动自然。“工笔画有利于表达阴柔之美,也比较符合题材惯有的人物形象。”李峰说,“我对题材的处理都会偏唯美,因为我个人很推崇这种单纯朴素的美。有人说我画的藏民不真实,像演员那种美感,这是我个人风格的一个表征而已。”
李峰提及的此画正是《心原》,来源于在甘南藏族地区体验生活时的灵感。辽阔空灵的美景和藏族妇女的游牧生活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幅作品以牧民妇女、羊群和草原为元素,本应是粗砺而艰辛的游牧生活却被李峰表达得具有安宁与诗意的美感。“画家重塑客观对象,努力表现其本身的精神气质,但更重要的是借物言情,无论是题材还是客观形象,最终都是要反应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情绪的。”正因为此,李峰用唯美的手法处理画题,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田园之美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经济再发达,心灵还是渴求回归自然。实质性的对美的追求和人性对自然的怀念是永恒的。”
与藏族题材相对,李峰还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傣族系列作品,《远方》、《家》、《香蕉园》、《南风》等均属于此“现代仕女画”。笔下描绘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端庄秀丽,甜而不媚。为营造这种境界和气氛,他采用了古代传统壁画中的构成因素,有意识地压缩画面的三度空间,以加强平面的视觉张力;同时采用优雅明快的色彩,辅以较强的黑白构成对比;由于块面分割与线形处理舒畅、简洁和线条沉稳、凝重,因而画面的大效果极佳,在优美、明朗中不失厚实沉稳。
融合中西绘画的技法是李峰创作中的独到优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有绝佳的写实造型,但又不仅仅拘泥于形似的基础,而更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描绘——以己之意,塑彼之象,传己之情。近年来,李峰精于现代人物肖像的描绘,他笔下清醒淡雅的娴淑女子体现的是其审美情趣的宁静而唯美。在传统工笔画著色晕染技法体系的根基上,李峰融入撞水、擦洗、机理制作等现代手法,使得无论是高寒地区藏族女性的深厚遒劲还是热带雨林地区傣族女性的清新淡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写实却不拘泥于匠气,正是李峰多年在工笔画道路上孜孜探索的成果。
李峰不排斥其他画种的方式,凡是能促进工笔绘画的好的方法都会加以吸收利用。“我个人比较传统,主张中国画的实质是传统文化之根源,文化继承下的改造发展才是正路。”李峰要求他的学生们第一步是打好基础,然后才能求新求变,“我不反对当代,环境的变化改变,写实的工笔画也改变了发展的形式,不同的审美形式都有生存土壤,各种审美情趣都会吸收,有所包容。”作为一位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家,李峰一直强调文明之根:“为了当代而创新,一味的为新求新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在广泛的涉猎和学习积淀下,发展出一种可持续性的个人风格,才是健康的道路。”
9.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 篇九
每个人对年味的理解不同,每个人对年味的变化也有不同的感受,当普遍认为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年味是什么呢?
20岁的冯小姐抱怨道现在的年味儿远没有原来的浓。她说原来过年的时候是平时得不到的东西可以尽量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原来最期待过年。而现在过年时吃的穿的用的都与平时的一样,“过年自然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与冯小姐想法相同的还有王女士,今年30岁的她说现在还有一点儿年味儿,就是不浓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王女士说道,“我小的时候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买一件新衣服,而现在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
另外,王女士还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烦恼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年味儿变淡的又一个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通协管员在大年初一也要在寒风凛冽的天气中坚守自己的岗位,50岁的他显然对如今的生活很不满,“没钱!没钱就没有年味儿,”这位交通协管员抱怨道,“现在可不像小时候,小时候什么都不用想。”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年味是变淡的,比如,大人和孩子们的感受就很不一样,大人们认为过年时年味很淡,但是,孩子们却在欢乐的过年。赵XX今年13岁了,她觉得现在过年挺有年味儿的。被问到什么是年味儿时,她说:“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给长辈拜年,然后收好多红包。”
盛阿姨终年就在土地里劳作,当采访到她时,她说:“我觉得过年的感觉和以前一样,无非就是早些时候,二百块钱都能过年,就在除夕里吃一顿肉,现在生活水平高了,过年就需要一两千,家里多割些肉。”她觉得大家在这个时候就是图个高兴,在农村,过年走亲戚串门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一年到头很多亲人见面的时候,大家在一块聚聚。确实还有好多烦恼,儿子买房这几天一直压在心头,可阿姨认为累了一年了,应该好好歇歇,再说就算不花钱不过年,还是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在城里买得起房子,所以,为啥不高兴高兴过过年呢。
今年26的晓伟算“北漂一族”,而晓伟对年味的感觉则经历了“一波三折”,他说最开始的时候感觉过年挺有意思的,小时候能放放炮,和小朋友们一块在村里跑跑,大了之后发现过年就没什么意思了,可是等到上班离家千里之后,又认为过年有意思了,“其实很简单,能和一年没见过的朋友家人见见面,吃吃饭,说说话儿,这种感觉,就是过年的年味。”
10.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十
程方平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对此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历经13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节选自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由民族的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其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征。
B.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C.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构建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
D.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重复和照搬,也不能死记硬背经典,而是要容纳继承弘扬其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2.下列各项,对“中国教育传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教育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在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方面也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B. 从中国的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看,源于西方的各类教学法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并不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C. 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传统。
D. 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可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 奠定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基础。
B. 科举制度在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是最公平合理的,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需要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教育缺少自信,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
D.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哈佛教授加德纳也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1.D 错在“不能死记硬背经典”,原文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
2.B原文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并不能推出“源于西方的各类教学法不适合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11.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十一
每到清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明节的传统点心——清明团子了。清明团子是清明时节杭州人必备的传统点心之一。Q糯的口感,带着浓郁乡间淳朴气息的艾草清香,咬上一口,让你怎么都忘不掉。
今天早上买菜的时候,发现菜场上有一个摊位在卖艾草,赶紧买了些回来,做点清明团子应个景。自己做的清明团子干净卫生,吃着放心,味道比外面店里卖的更好。这两天放假在家,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跟我一起来自己动手做清明团子吧。
做法:
1. 艾草用清水洗净,锅中水煮开,加1勺盐,把艾草放入焯水。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
2. 焯过水的艾草加少量凉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打成糊。
3. 糯米粉与米粉混合,把艾草糊加入粉中,加热水,边加边搅拌,面粉成块状后,用手揉成光滑面团。揉好的面团入微波炉叮1分钟,取出。
4. 把面团分割成小块,取一块搓圆压扁,包入馅料,收口搓圆。
5. 包好的团子下面垫粽叶,上锅大火蒸15分钟即可。
一点小提示:
1. 面团中加点米粉是为了帮助成型,但是要控制好量,加的过多会影响成品软糯的口感。
2. 传统做法艾草焯水时会加小苏打或者用石灰泡,我省略了这步。焯水过后立刻用冷水冲凉,艾草照样比较绿。艾草糊的量不要加太多,加太多了会有苦味。我这里是用了100克艾草(没焯水前的分量),做出来的清明团子既有艾草的清香又吃不出有艾草的苦味。
3. 揉好的面团放进微波炉叮1分钟,你会发现面团柔软了很多,延展性也好了很多,再用来包团子会很好操作。
4如果包的多一次吃不完,可以把团子生胚放进冰箱速冻保存,下次吃的时候取出蒸熟即可。
12.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篇十二
深度报道的含义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 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 除了新闻五要素以外, 它更侧重对“怎么样”的挖掘。深度报道不是单一地反映新闻事件, 而是从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和探索新闻事件。它是系统地反映社会问题, 探索事件的发展方向的报道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深度报道的深度是指在保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更深入地报道事件的本质。
深度报道通常是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做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辨, 从中提练出新闻现象的更深层含义, 为读者提供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信息。深度报道带有记者、编辑的主观思辨, 深度报道是必须体现出记者的主观看法的, 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事物, 不同人的解读也会相去甚远,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深厚的思维水平。正因为其具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 才是报纸风格独特性的体现, 而在这种背景下吸引的读者群才是较为固定的, 因为这体现着读者群的主观认同。
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21世纪以来,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复杂的社会现状让受众不知所措, 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接受对事件表象的报道, 而更注重能够为他们答疑解惑式的深层次分析。深度报道的素材, 大多是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 因此, 记者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 从而正确把握新闻事实。记者要对新闻事件作理性的分析, 来引发受众反思和认同, 把读者从具体事件引向社会层面。
2010年底, 海南正式成为国际旅游岛, 随之而来, 涌现了“购房热”, 很多人, 包括老年人也趋之若鹜, 因为海南的自然风光适宜老年人休闲、养生, 但是否这种“一窝蜂”式的追捧真正适合每一个老年人?在此背景下, 《老年日报》策划了“海边养老你准备好了吗”的深度报道。短短五篇报道却从不同侧面、不同人群, 全方位为老人指出了一条明路。报道首先为老人解读了三亚养老的优势, 并根据海南的地理位置一一为老人进行分析。随后, 记者采访了众多有代表性老人, 比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皮肤病的老年人, 还有身体健康但喜欢三亚气候的老人, 从他们买房、租房、生活等角度, 全方位展现给已经生活在海南和即将到海南养老的读者, 让读者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考虑是否要到海南生活。纵然多数老年人涌向海南, 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觉得海南物价高、路途遥远, 因此记者又分别采访了大连、青岛等海边城市生活的老人, 通过他们的现状为读者做指引和分析。海边养老好处多, 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报道见报后, 很多老人纷纷打来电话反映他们的苦恼。一个中年读者也向记者倾诉, 就因为父亲在海南生活, 而自己还有工作无法陪伴, 导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也是老人离家到海边养老众多弊端之一。由此可见, 正是现实生活中这些典型、真实的事例才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全景, 给人以启发。
由于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差, 因此就要求其重视报道的策划, 利用极其有限的时间成本采写出具有深度社会影响力的报道, 在视野角度、稿件深度上超越其他的报道形式。和其他种类的新闻相比, 深度报道的成本高, 需要调动较大的人力物力, 更需要团队的组织策划和通力合作。
1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十三
段政霞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如父”。这也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叶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就教师的薪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国家颁布的法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师的权益,但是这么多年来教师的工资一直都达不到国家公务员的水平。这也为近年来教师收礼严重的现象埋下了伏笔。近年来教师在教师节收礼现象异常严重,不仅是学生更多的来自学生的家长。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2012年9月8号,北京市庆祝教师节大型公益活动在朝阳区红领巾公园启动,有教师倡议“今年教师节,只收心意不收礼”。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名教师自愿报名,共同呼吁教师节拒绝收礼(9月9日《京华时报》)。对于这一行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近来教师节收礼现象严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家长当然也包括教师工资一直比较低下。现在的很多家长认为给教师送礼已变成了一个“潜规则”。在他们看来,其他家长给教师送礼如果自己不送的话那老师会不会对自己家小孩不好呢?家长的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他们应该相信教师的人格。说句难听点的,教师对学生好点,学生的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吗?有的家长每年在送给教师的礼物方面都花费了大笔的钱,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呢?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确实有这样心理的教师存在,家长送礼了就对学生格外关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样的老师也是不称职的,存在严重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反对有些学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送一些简单的小礼品,前提是这些礼品能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说实话,当一名教师真的非常辛苦,他们真的是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如果能在教师节受到学生亲手制作的小礼品,那就是最好的心灵安慰。一句简单的“教师节快乐”,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打动老师的。关于北京市组织的教师节拒绝收礼大型公益活动,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倡导教师在教师节这天拒绝收礼,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其他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收礼呢?搞这种形式化的东西有必要吗?那么多教师志愿报名参加公益活动或许也只是一种“跟风”吧。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帮助学生那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
14.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 篇十四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1
这次去扫墓,我真是受益非深浅。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2
清明节这天,天气晴朗,阳光何需明媚,春风拂面,令人格外舒服。我随妈妈到老家去给先人扫墓。
一路上,不知怎么的,我的心“扑通扑通”一直跳,大概是过于兴奋吧!2个小时后,终于到了老家,我们来到了以往的集合点——大伯家,一进大门,只见大伯家院子里整齐地摆满了金黄的玉米,大伯早已等候多时,我们聊了一会儿,人便到齐了,于是,我整装待发,有了“兵”还怕没有命令吗?
"好,出发。”大伯下达了命令,终于要去扫墓了,一路上,我像个小机灵鬼,还边走边开心的说:“不到墓地非好汉,加速前进。”,看来我兴奋过度了,走着走着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去了好几次的墓地,今天竟找不到了,本来很短的路,今天好像走了几年,就这样,我们一行人于4月4日到达了目的地。
到达墓地后,我将鞭炮挂在树上,然后选了一棵小树爬了上去,嘿嘿,城里人上树是占点下风的。上树后,我躺在树干上,仔细观察起来,还是老一套,妈妈将酒菜、面包和橘子放到坟墓前,接着,又把纸、假钱、元 宝放在一起,用打火机将其点燃,然后,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来回翻一翻,现在,我也想试试,于是,我也拿着棍子去帮忙,刚开始很好玩儿,翻了一会儿,有些不耐烦了,妈妈就是妈妈,一眼便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耐心地对我说:“如果纸烧不透,就不能送到阴间去,你的前辈们没钱花了,我可饶不了你。”我一听,立刻精神抖擞,将纸烧得熟透了,纸烧完了,我们便开始放鞭炮,这种鞭炮很响,我想:这应该是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前辈的祝福与怀念吧!
后来,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坟地,这里没有坟墓,因为亲人的墓太远,只能在此用炭灰画一个圆圈(阴间版)为信封,将东西及祝福寄过去。办完事后,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扫墓太好玩了,通过扫墓我知道了;不光书本上有学问,民间也有学问,扫墓就是一种有趣的、独一无二的学问。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诗人杜所说写的《清明》里面的其中一句。眼看清明节就快到了,我兴奋得不得了,还记得去年扫墓时我和姐姐把墓清理得可干净啦,还能一边吃东西一边扫墓。但也遇到了不少烦心事。
那一天清明节,学校放半天假。我就和全家一起去扫墓,缅怀先人。准备就绪后,大家向目的出发咯。
到了墓地后,我们便开始寻找第一个目标——太姥姥的坟。这里到处野草丛生,看不清脚下的路,可危险了,我们每人捡了一根木棍探路。九拐八弯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只见坟边长满了许多无名杂草,去年贴的已被雨水洗得发白的纸钱七零八落的贴在四周。叔叔大步走过去,拢住一大把野草用力扯起,甩到一旁。奶奶仔细的清理坟上旧纸钱,把祭品摆好后,又烧了柱香。我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地抢纸钱,然后把纸钱贴在四周几坟上。正但我专心贴纸钱时,身后“轰”的一声,震耳欲聋,我险些跌倒。转身一看,原来是有人在放“轰天炮”,怪不得这么吓人。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要燃放鞭炮呢?打扰先祖可是大不敬的哦,再说万一引燃山火可就不妙了!
扫完太姥姥得坟,我们向另一个目标前进。走了大半天,还是没见着目标,腿也麻了,腰也酸了。弟弟不禁发牢骚,“父亲,舅公的墓到底在哪儿呀,怎么还没见着?”“乖,你看不就在哪里。”父亲指着一个堆满鞭炮屑的土包子说。“啥,这是舅公的坟?”我们不可置信的问。“嗯”。得到确认后,我们跑过去,扒开碎屑一看,果然是舅公的坟。姐姐气氛的咒骂道:“是谁这么缺德,把鞭炮乱扔到别人坟上?”虽然有点不快,可是找到墓地所在,心里当然高兴,总要有点曲折,才不会重演每一年的扫墓情景,可是今年的扫墓令我看到了另一种文明的退化。
在扫墓的一路上,有喜有忧,有惊有怒,有笑有泪。回家后,我的心里波涛汹涌,思绪万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某些文明却一直在倒退。缅怀先人的扫墓,演变成另一种“野蛮”。难道这就是对先人的`悼念?难道这就是我们每年的今天所要上演的闹剧?苍天无语,我心有泪。
清明啊,清明,难道这就是你的意义所在吗?扫墓的人啊,难道这就是你们缅怀先祖,却丢失文明的方式吗?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4
今天是4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第二天。早上,我很早就被叫醒了,因为今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回老家扫墓。
今天的天气真好,没有下雨,还出了太阳呢。扫墓要去的地方多了,太奶奶太爷爷太叔叔,哎呀我都弄不清楚,而且有的地方远着呢,但是不管有多远,我们每一个点都去了。
一路上我问这问那,伯伯叔叔们说我小不懂事,说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我知道我看不见疼我的爷爷了,他永远不会回来了,我对爷爷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爷爷在我未满周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听爸爸妈妈说爷爷很疼我,每当其他同学提起爷爷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来到爷爷的坟墓前,伯伯叔叔们开始除杂草,他们很快就把坟墓上的杂草给锄了,不一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坟墓。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爷爷的坟墓上,大人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鸡蛋、香喷喷的肉……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爷爷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
清明节是缅怀去世的亲人的节日,每年我们都会回老家扫墓,是啊,没有先人哪有后者。今年的清明节正好在星期六,为了让我们都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开车来到乡下祭拜祖先。天阴沉沉的,飘起了小雨,似乎就像落下了几滴眼泪,像是也在祭拜祖先。走在上山的路上,我不由得低吟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来到山上,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到老祖宗坟墓前,大人们给祖先上香,烧纸钱,整理坟地,我也忙着给祖先挂上清明吊。我嚷嚷着要放鞭炮,爸爸让我在祖先的坟前跪下来拜一拜,向老祖宗祭拜,求老祖宗的保佑。保佑我们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我学着大人的样,在祖先的坟前叩头、作揖祭拜了祖先。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5
清明节前两天,爸爸决定带我回乡扫墓。
祭祖。我听了这个决定后,既高兴,又好奇,终于可以知道扫墓是怎么回事儿了。以前每次回老家,爸爸都要去给太奶扫墓,可每一次我要跟爸爸去的时候,爸爸、爷爷奶奶都不让我去,他们告诉我说,等我长大了再带我去。今年我已经十岁了,终于可以去扫墓祭祖了。
扫墓前,爸爸带我去商店买了几捆大黄纸跟一些大宝纸,爸爸教我叠大宝,我们一共叠了4方便袋元 宝。奶奶告诉爸爸说今年好填坟,爸爸又准备了一把铁锹。爸爸还给我讲了一些有关扫墓祭祖的禁忌,比如到了墓地要严肃,不要乱说话,能帮他干点就帮他,不能看着就行。
扫墓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春风跟煦,爸爸领着我,20多分钟就到了墓地,这是一块公共墓地,方圆近10公里,附近这十个村子的人老了,都葬在这里。我家的祖坟有四个,坟上都长着很高的蒿草,每座坟头上还有一块砖头,爸爸先到附近挖了些新土,每个坟上都填了点,然后拿出四张大黄纸,每个坟头上都用砖头压上一张。接着爸爸告诉我每个坟都应该怎么称呼,烧纸要按辈份高低顺序烧,辈份的先烧。我也拿着一根事先准备好的棍子帮爸爸烧。在太奶奶的坟前,爸爸问我:“还记得你太奶吗?”我说:“记得!”爸爸听了就说:“这你就给你太奶多烧点吧!”
烧完纸,我跟爸爸就往回走,路边的杨树正泛着新绿,田地里也热闹了起来,农民开始整地准备春耕,“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爸爸跟我说,“你看,多应节气啊,大家都忙起来了,到什么时候办什么事儿!”
清明节祭祖祭祖,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还知道了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一。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6
中国的传统佳节丰富多彩,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今天,就来说说古老的清明节吧。
清明节那天,老天显然很配合,很明朗。我们在村口等叔叔婶婶和妹妹,他们来了,叔叔拎着两箱烟花,跟别人在说笑,时间到了,我们大家总共八个人,一起去太公墓地。一路上,油菜花开得很旺,金灿灿的,杜鹃花也开得火红,那儿一簇,这里一丛,满山遍野都是五彩的。蜜蜂嗡嗡地叫着,蝴蝶飞舞着,在油菜花这片金色的海洋表演着。
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到了太公的墓地,墓地前长满了杂草,爸爸幸好早有准备,拿起锄头过去除草,我就在旁边和别人有说有笑,过了差不多一刻钟,杂草都被消灭了,墓地两旁,我们偶然发现长了两颗笋,仿佛是两个女神守护者墓地。叔叔从其他地方挑来一些新土,把旧土换成新土。爷爷走过去,拿了几只碗放在墓地前,里面装了一点肉、鱼和青菜,还倒了一点浅浅的酒。然后,爷爷让我和妹妹过去祭拜一下,我接过三柱香,在那里左拜一下,右拜一下,嘴里还在说“祝我们读书好一点。”拜完后,我又去旁边玩了,显然没有“欲断魂”的感觉。
我和妹妹决定去找笋,顺便带上婶婶,我们找她挖。挖完后,有十多颗笋。爸爸和叔叔让我们先回家,他们要放烟花了,我们在路上,听着阵阵烟花声,头上还会落下一些泥土。就这样,扫墓结束了,我们都踏上了归程。
虽然我和太公不亲,但我祝太公在天上一切安好。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7
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烈士陵园座落在望奎城的东北角,占地十多公顷,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去处。
走进烈士陵园,那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土山上的小凉亭隐约可见,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波光粼粼,不时有小鱼游出水面嬉戏……
烈士墓掩映在树从深处,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打扫了烈士墓,朗读了碑文,敬献了花篮……平常嘻嘻哈哈的同学们,此刻也都很庄重。去年清明节看到的那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又静静地伫立在烈士墓前,出于好奇,我们围拢上去,叽叽喳喳地和老爷爷攀谈起来。原来老爷爷是冯耕夫等烈士的战友,是当年河口事件的亲历者。他经常到陵园看看战友,和他们聊聊天,告诉他们国家的大事,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老爷爷回忆起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伴随他的思绪,我们也仿佛来到了六十年前的卫星河口,冯耕夫、王炳衡、胡再白等正在殊死与土匪们激战,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倒在了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老爷爷的眼睛湿润了,我们也浸满了泪水。烈士墓更加庄严肃穆,烈士纪念碑在同学们心中更加高大了。
陵园中还有很多游人,有老人、小孩、学生,他们或看书,或散步,或聊天,和谐安逸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想,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不都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吗?这不也是烈士的憧憬和希望吗?
走出陵园,我耳边回荡起老爷爷在烈士墓前朗讼的那首诗,“呼兰水中英雄血,妙香山头壮士魂。投身革命他乡死,不求马革裹尸还。”
我们作为一名中小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好地缅怀烈士,告慰先辈。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饭,拿起香纸,扛起锄头扫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咱们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爸爸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在上面贴黄纸,插上香就离去了。
众多亲人的坟前都去过了,咱们又冒着小雨,准备去爷爷奶奶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着早些来到坟前。一会儿,咱们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坟墓,我不禁满腹忧愁。待爸爸锄完草,贴完纸后,咱们又拿出纸钱跪在坟前,将它们全部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们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爸爸也流泪了。雨势并不减退,咱们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好久才站起来。
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最佳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摘了几束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忧愁。这忧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这雨中的忧愁,所以我向往清明节的光临!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9
清明时节特有的雨丝欲断还续,从遥远的天边无声飘落在荒谅的山野。我的心也随着这缠绵不断雨丝,在微风中飘来飘去,永无定所之处。
走着泥泞的山路,踏着满地的荆棘,一路上艰难地寻找着爷爷的墓碑。找到啦,找到啦!“爷爷,爷爷!”我的心剧烈的颤抖,泪水模糊啦我的双眼。我抚摸着爷爷的坟头,轻声地告诉爷爷“爷爷,我们来看您来啦,这下您不觉得孤独啦吧!”
我怀着虔诚哀思的心情,将爷爷坟前坟后的卫生打扫啦一遍,为爷爷献上啦鲜花,摆上供果祭品。父亲点燃一柱香,插在香炉中。看着缕缕升起的青烟,一幕幕往事又涌上我的心头:爷爷,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
记得您在为我们建房子时,那正是一个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无论是设计、施工、买材料,都是您一手完成,哪怕是一颗小小的钉子,您者要亲自过问。您每天都汗流浃背地穿梭在工地上,脸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肩头上的皮红通通的,死啦一层又一层。当我每次问他疼不疼,他总是乐呵呵地笑着说:“不疼,这点皮肉之苦算不啦什么,为子孙造福是我最幸福的事。”您这时的笑总是那慈祥,那么真挚。在房子建好半年之后,您因劳累过度,得啦重病,最终离开啦我们。
今天又是清明节,爷爷,我有好多话想对您说,哪怕雨水淋湿啦我的头发,泥浆沾满啦我的衣裳,我也毫不在乎,我一定要陪伴您多坐一会儿,只想看看您那黝黑的脸庞,想听听您那慈祥的笑声……爷爷,我是多么想您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看着那缕缕升起的青烟,我仿佛看到啦爷爷灿烂的笑脸,听着枝头鸟儿清脆的鸣叫,就好像是爷爷在喊着我的乳名。泪水再一次把周围的一切又模糊啦。
再见啦,爷爷,我们要走啦,下一个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您的。
传统节日清明节满分作文10
3月4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悲哀气氛的节日,它是悲伤、圣洁的,应为它不仅哀悼了我们死去的亲人,还让我们记得那些为我们守护这片蓝天土地的烈士!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例如: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等等。“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这是扫墓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所以清明节又有植树节的美称。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就是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战火纷纷的年代,在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他们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浴血搏杀,抛头颅、洒热血。清明节就是让我们记住这些伟人,想这些伟人们学习。我们以先烈为榜样,把自己的血汗与才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清明节更深一层的意思。
15.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十五
对于出版业而言, 全媒体既有挑战, 也有机遇。从表面上看, 受到挑战的是出版业的“存量”——以纸张为传播载体, 以印刷为传播方式的传统出版, 表现出读者数量减少、市场规模缩水、产业结构畸形等不利现象;面临机遇的是出版业的“增量”——以数字为载体, 以网络为传播方式的数字出版, 似乎散发出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市场需求规模扩大、经济社会效益优良等利好信号。传统出版日渐式微, 数字出版日益繁荣, 似乎是对目前出版业的普遍认知。但这样的认知恰如其分吗?
一、形态变化:出版业的自适应
去探询出版业的内在肌理, 会发现出版业本质上隶属于社会的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在遭遇社会系统变动时, 自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出版信息系统变了不是它自身变了, 而是社会系统变了。众所周知, 社会最为根本的变革力是生产力, 这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化上。实际上, 目前的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向知识经济时代, 从一个依靠资源占有, 以土地、资本及劳动力为重要驱动力, 崇尚标准化、大众化的时代转向了一个依靠智力和创意, 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驱动力, 崇尚自由、个性的时代。出版业就处在这个转向之间。传统出版适应的是工业经济体系, 数字出版适应的是知识经济体系。两个体系下的大众都有着知识、信息和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工业经济体系下流行的是大众文化, 而知识经济体系下流行的是个性文化。传统出版业依靠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 按照工业经济的发展逻辑, 依照标准化流程生产标准化产品;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的知识、信息和娱乐需求还在, 而且随着物质生活富足、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普及、用户媒介使用习惯改变, 其需求变得越来越庞大, 越来越高。面对如此多元、海量的内容需求, 传统出版基本是无力的, 由它的传播载体决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系统变化, 如果不调整改变, 传统出版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但出版业的主体还在, 灵魂还在, 只有改变形态, 适应新时代的规则, 出版业才有可能重新走向辉煌。
可以说,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进行社会环境适应演化出的新形态, 而且数字出版自身展现出了出版业的本质特征:出版业是内容产业。所谓内容, 是指借助各种媒介的传输载体所承载的各类信息形态的总称。工业经济时代, 出版业之所以是传统出版, 是因为受到了技术的多种限制。首先是内容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 其次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受到载体限制而无法进行突破和自适应, 最后是只能工业化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知识经济时代,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应用, 使内容成为“0”和“1”的标准代码, 从而彻底改变了内容的“存在”。首先, 内容与媒介分离独立存在, 内容从此可以统一进行处理;其次, 内容的内涵更为丰富, 不仅指不同形态的内容素材、片段, 还指不同形态素材的融合应用及内容和业务的融合应用等;最后, 内容的最终形态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算法及不同终端都会影响内容形态变化。可以说, 技术囚禁了出版业又解放了出版业, 最终还是将出版业的“实在”面貌还原了出来, 从此出版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成为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真正的信息传播业。
二、观念变革:出版业必由之路
当出版业的内容终于摆脱掉载体的束缚, 成为老子所谓的上善之“水”后, 其生长方式开始遵循内容产业的发展逻辑, 传统的编辑、印刷、发行仅仅保留了与内容相关的编辑环节, 任何增大内容与读者之间连接成本的元素都被替代, 出版业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内容与读者开始走向无缝对接,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之后, 内容与读者从未走得如此之近, “任何内容任何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皆能实现毫无消弭的连接。但内容不能像水一样随着地势或重力沿着某种路径流动, 内容需要靠它的生产者、运营者来帮助它走向需要它的用户那里, 所以必须遵循着一定的流程, 这种流程即内容产业的流程, 如图1所示:
这种流程对于出版业的传统形态而言, 无疑是一种颠覆。从时间的维度来看, 传统出版已是几千年高龄的“老人”, 从古至今, 出版业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知识财富及精神财富, 但漫长的时间也让出版业陷入固定的“编印发”模式之中, 这种基于资源占有、标准化生产及大规模单向传播的工业时代的生产逻辑已深入骨髓, 根植于思维之中, 形成了无形的框架。当新的时代来临时, 出版业仍旧保持原有的观念, 这反而限制了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观察出版业的事实可知, 出版业在数字时代表现出的自适应一开始并不是产生于内部, 而是在面对技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本来毫无交集的市场主体的侵袭时, 才有了转变的想法和行动。实际上, 出版业并非对技术不敏感, 只是过惯了“体制”内的好日子, 再去自我革新, 并且这种革新不是确定性的, 而是有相当的风险,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自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力不足。更关键的是, 出版业面对新时代, 最让其痛苦的是无力感, 是面对不确定有劲无处使的惶恐, 因为数字时代的“操作系统”几乎完全不同于工业时代, 且尚未定型。但已没有时间犹豫, 出版业如果不再改变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 那么出版业的蛋糕将会被别人来蚕食, 甚至吞噬。武装头脑, 改变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若敢于放下身段, 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适应新环境、新规则, 不能说没有希望。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所进行的自我演化及适应。作为典型的数字内容产业, 数字出版在形式上契合了数字时代读者对内容呈现形式的需求, 摒弃了传统时代简单的信息组合, 代之以多种形式的综合体貌, 这些形式包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得益于数字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处理功能以及协作传输平台, 数字出版实现了规模化、大批量和效率化的内容生产与集成, 传统时代未能得以收录或传播的内容, 以及小众化的或者私人的知识亦能够成为数字出版海量内容的一部分;数字出版通过技术平台实现了读者与内容之间的双向互动, 改变了工业时代简单粗暴, 对读者缺乏尊重的内容传播方式, 呈现出了更加人性化的面貌;工业时代不同媒体间内容壁垒清晰, 图书就是图文, 电视就是视频, 但数字技术促进媒介融合发展, 同样的内容可由不同的媒体平台提供, 亦可由不同的终端呈现, 借此数字出版内容的来源更加广泛, 接触读者的路径亦变得多样而快捷;除此之外, 借助数字技术, 数字出版实现了对内容传播的管理和控制, 不仅可以利用数字水印、内容DNA等方式对内容合法性进行检测与警告, 对不安全内容进行过滤、追踪及取缔, 还可以准确测量内容传播的到达率及阅读率, 掌握目标用户的内容消费偏好以实现个性化内容订制, 最终实现内容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及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 数字出版在知识经济所提供的运行框架中, 以内容产业的发展逻辑, 改造了传统出版, 实现了流程再造, 将传统出版中一切不利于内容与用户连接, 不利于内容与用户沟通, 不利于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 不利于内容价值链延伸及溢出的因素统统砍掉, 并为出版业装备互联网工具, 更换“操作系统”。
三、数字出版:出版业的自我革命
对于出版业而言, 数字出版不亚于一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将出版业从原先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 从一个纯粹的作坊式的孤立的单一内容供应商变成一个综合的连接的集约化的信息服务商, 从“单兵作战”开始过渡到“兵团作战”, 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认知流通成本下降”及“交易成本下降”红利, 围绕“版权”和“平台”同技术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及其他媒体平台开展合作, 共同开发内容使其价值最大化来满足由经济发展产能过剩、受众碎片化及智能终端普及等因素所引起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海量化及个性化的用户“信息、知识、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并成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内容产业价值网的重要角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传统出版不敢想象同时也是无法企及的。
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 整个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将在其驱动下越来越高, 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连接会越来越紧密, 社会资源将会面临重新架构与重新组织, 达到一定程度, 互联网将会完全改变工业时代形成的传播格局, 成为全新时代的底层架构, 所有的社会资源、商业资源等将会在这个架构上运行, 由此形成的产业发展逻辑及社会运作模式将会迥然于工业时代。对于以“内容”为主体的出版业而言, 显然其数字形态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 但“互联网基因”如何融入内容及内容运营, 以更好地服务用户, 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业成为具有话语权和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5页) 影响力的经济文化新势力, 顺利实现出版业由工业时代的“机械思维”向互联网时代的“生命思维”的转变和演化, 这无疑是从业者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可知, 传统出版也好, 数字出版也罢, 它们本质上都是内容的不同形态, 适应于不同形态的经济社会, 并不存在高下或者好坏的比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根植于网络社会的数字出版形态适应性更强, 表现出了较为繁盛的生命力;而成长于工业社会的传统出版则相对萎缩, 但只要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传播方式还在, 传统出版便有其生存及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本文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示范专业教改项目“字时代出版与发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JGXM2014040)
摘要:将出版业纳入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之中, 将其转型视作对外界变动的主动适应, 从而以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认知出版业的变动, 并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并非表面上的相互竞争, 而是出版业以内容为主体, 分别为适应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而演变出的不同形态。
关键词:出版业,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内容,演化,形态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全媒体时代的复合教育[J].新闻大学, 2014 (1) .
[2]黄升民, 周艳, 王薇.内容银行——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罗子海.移动互联时代: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称王?[EB/OL].http://www.cyzone.cn/a/20140116/248581.html, 2014-01-16.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推荐阅读:
清明节传统习俗09-18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10-10
清明节的由来及各地传统06-14
清明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1-14
小学传统节日清明作文11-27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简报08-13
清明传统日作文01-02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12-22
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总结08-05
2022年清明节日学生满分作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