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2024-07-30

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13篇)

1.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释放教师的生命活力

反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更不是随便的“回顾一下”或“总结一下”。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它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用极大的努力去探究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他们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是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已有的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来反思检验新的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和合理性。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反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

1.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的对话。

教师反思过程实质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学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

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3.改进职业生存方式

通过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要求。教师反思,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它职业如律师,医生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色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4.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根据传统学科教学论的定位,教师的培养目标可以用“教学技术能手”来概括,在这个培养目标中,掌握教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核心内容。然而,这种基于“技术理性”之上的教学能手无法满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不单单是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极其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教师反思什么?总的来讲,教师反思的内容包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

第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是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自己已有观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他要把自己外显的教育教学行为转为教育教学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目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同时教师也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来反思检验新的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比较分析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使用条件等,对各种观念提出质疑,并在权衡各种对立和非对立的主张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教师要思考:现在有哪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念?我需要哪些教育观念?哪些是适合我的工作需要?我先前的言论和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价值?我应该如何才能达到新理念的要求?

第二,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因此,在反思中,教师应思考:我在教育教学中只是充当了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承担起了知识的教授者,管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我在言行上是否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合作与分享?我设计了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而不是

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我是否把学生也看作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而进行开发?

第三,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方面的反思

教师已有的知识基础与体系是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一般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百科知识。在反思中,教师需要思考:我讲授的知识是否准确无误?学生是否急需这样的知识?我在教学中是否体现了知识的重点及各种联系?我讲授的知识是否老化?

第四,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的反思

教育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策略,方式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在反思中,教师要思考:我习惯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效果如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在教育教学中机智体现怎样?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整体感觉如何?最得意的环节是什么?学生感兴趣,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专家,同事,学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评价如何?

第五,教育关键事件的反思

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有一些他们普遍关注又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事件,这最能引起教师的反思。通过他们的合作性活动,找出解决事件的方法,从而提升反思能力。

教师如何反思?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网络教研,撰写教后记,开展教育叙事活动,分析教育案例,形成教育日志等方法。

网络教研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利用论坛发帖等方式,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异步交流,从而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通过网络教研,专家可以定期地参与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既解决了一线的困惑,也有利于教师发表真实的言论,这对于专家了解基层,调整学术方向也有益处;通过网络教研,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网络教研不仅仅是一种参与,更是一种行为变革,一种创新思维,这会对教研的动力,教研的质量进行深度催化。

教后记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在每节课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是属于行为后的一种反思。在撰写教后记时常常涉及的内容有:⑴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包括一堂课的教学变化,教学闪光点,教学失误处等)。⑵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反应,教室内课桌椅的摆放,教师上课站立位置等)⑶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感悟。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过去与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对照专家理论与他人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⑷记述别人的评价。在教后记中教师可以将别人对自己的不同评价原原本本记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⑸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生成性问题是真实课堂的所在,解决生成性问题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把它记述下来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⑹记述学生的行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记述与分析,从学生的行为中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以其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教学。⑺对一堂课的整体进行记述与分析。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教育叙事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叙事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记录的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感。在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要注意多向收集资料,把握事件的主线,注重实践的细节,关注事件的分析与阐释。

案例讨论,案例撰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在案例撰写的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关注,分析,判断,选择,重新评价当前的问题,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思熟虑,可以更清楚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一般要交代案例背景,为读者提供事件发生的前因;叙述案例事件,向读者展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等;加强对案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中的利弊得失及今后的启示。

教育日志是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甚至教育理念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记录下来。它是反思外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欢乐与忧虑的事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分析,回顾,研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教育日志的内容可以包括具体事件描述记录,如对某个事件的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分析等;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如自己在教学中的偶然感悟。

反思成为了教师职业的基本生活方式,是教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有了教学反思,教师的生命活力将得到无限释放。

2.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二

一、预设反思环节

“凡事预则立”,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在“备课”时提前考虑,精心设计。在教学二年级“测量长度”时,我设计了“量一量”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选择身边喜欢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去测量课桌有多长。活动结束,让学生汇报。我知道会形成多种答案,为此我特意预设了“你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同样是课桌长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的启发提问,引发学生充分而广泛地主体反思,达成共识:同一长度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但给我们确定物体的长度会带来不便,因此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这样接下来“直尺”及“厘米”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二、找准反思要点

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面对丰富的反思点,只有明确反思的方向,才能避免反思走弯路,取得反思的真经。在一次讲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课上,讨论一道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用“谁有不同理由”作为导语让学生回答,一连提问了十几个学生,每人都说出了一种理由。这期间,每一位学生回答完毕,教师都扫视一下全体学生,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犹豫着站起来回答,如此循环教学。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及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很好途径。而在此环节中,教师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但是由于没有找准反思的点以及缺少有效的引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积极反思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找准反思的点,学会反思的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引导者,应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涌现出来的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教学亮点。

三、学会主体反思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少学生在教师的牵制下“被动参与”到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却不懂得 (或不愿意) 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善于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也找不出自己的认知错误。在这些“形式化”的教学背后,学生缺乏构建知识的自主性,从而没有真正“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解题的过程与方法,概括解题的关键点,改进表达和操作方法,进而优化解题策略。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实践、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四、强化课后反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工作,最终的目的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开展的。教师如何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呢?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讲“鸡兔同笼”时,“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一个男孩在嘀咕:“这样想太麻烦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 (只) 。”多有创意的见解呀!反思整节课,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将反思写成“数学日记”,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无声的平台。

3.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三

历史课堂激励氛围新课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学科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激励心理,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一、激励学生掌握学法,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历史学习上。因为初中历史课时不多,但是要学的知识非常多,千头万绪,并不是在课堂上都能学习并掌握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自主学习。

1.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可行的历史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觉得历史都是枯燥的知识,需要没完没了的背诵,所以根本不想浪费时间去学习。针对学生的厌烦心理,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插图法、分析地图法、解析材料法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2.重视预习、复习和过渡衔接。历史课知识点比较多,如果不能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则良好的学习效果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巩固和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三点:一是做好预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哪些是自己懂得,哪些是不懂的,哪些是重难点,都要心中有数。二是做好复习。课下复习必不可少,要正确复习,巩固所学,避免陷入“题山题海”。三是做好过渡衔接。很多历史知识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将这种前后联系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衔接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避免孤立地片面地学习。

3.重视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结构。一些学生不重视归纳总结,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非常繁杂,学生对此在心理上产生沉重的负担,甚至非常厌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系统化、结构化地进行历史学习。

二、激活学生心理,生成活跃课堂

1.利用故事、成语、歌曲、诗歌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初中生对于历史故事、成语的来历、歌曲和诗歌等都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这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故事,并带着这样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肯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贞观之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是怎样坐上帝位的,又讲成语“房谋杜断”,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唐太宗和大臣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贞观之治”有了直观的了解,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了解了相应的历史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互学互助,促其参与课堂教学。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难,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只要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还是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激励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组织学习小组,发挥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互学互助,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获取能力。比如,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合理分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分析交流,借助多种工具去思考、去探索,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在心理上甘心乐意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保持学习热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在活动中释放自己,发现乐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记忆方法交流会。初中历史需要背记的知识点很多,非常零散,导致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或是记不住,或是张冠李戴,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记忆方法交流会,让记得好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和背记方法,号召学生学习好的记忆方法,杜绝死记硬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把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历史事实趣味化,把抽象的历史理论形象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并在交流中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不断地进步。

2.历史人物评判会。“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怎样评价秦始皇、曹操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科学地分析这些历史人物,注重辩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3.思维方法训练会。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想要促使学生深入分析、理性思考,就要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质疑问难,设置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会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空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长期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真正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炳臣.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励策略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3,(32).

4.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四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愿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真谛,体会音乐的魅力。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堂之中,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这一教学规律,教师可利用教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王国,领略音乐知识的乐趣和奥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用d、r、m、s、l、五个音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时,设计了一个“小蜜蜂”采蜜的游戏。请一位学生戴上写有“d”的蜜蜂头饰,其他四位学生则戴上写有“r、m、s、l”音符的头饰,游戏开始时,花围成一圈,“蜜蜂”任意去采花,被采的花跟着“蜜蜂”出来,再由“蜜蜂”提供节奏,如此反复,形成一个乐句。最后让学生自己唱一唱,评一评,改一改。实践证明:富音乐知识于充满兴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使得旋律创作不再枯燥,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积极主动、学有所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造动机。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创造动机。如:在教唱歌曲《小熊请客》时。这首歌有三段歌词,客人分别是小猫、小狗和小鸡,学生很容易唱会。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创编,老师随即问:“小熊过生日还邀请了其他许多的动物,大家猜一猜还有谁呀?”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很多。我立刻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扮演其中的一个小动物,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动物快乐的心情呢?”于是大家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兴趣高涨。通过这一环节的诱导,设境引情,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这种创编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创编得像模像样。而且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三、创设探索情境,强化学生自主感悟。

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则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设一个个探索的情境也很必要。如:在《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不同的声响》这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增强感受力,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欣赏乐曲的情境:让学生听了几首不同风格的打击乐乐曲,感受不同的.打击方法所发出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种塑料空瓶来进行音乐创作,学生有了前面的感受,都跃跃欲试,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实践找出“捻、拍、敲、吹、打”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结合,利用各自的塑料瓶,运用不同的打击方法,创编一组音乐来表现一个主题。

这时,学生非常活跃:有的用吹空瓶的方法来表现刮风;有的用敲空瓶的方法表现打雷;有的用揉空瓶的方法来表现下雨;还有用吹、捻、打的方法来表现火车启动和进站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停地思考,在想象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有的同学表现的不太完美,但他们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这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也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因为沟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音乐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音乐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执教《粉刷匠》一课后,我让学生开展创编其它劳动情境和歌词的拓展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做过那些劳动小能手,学生纷纷诉说:有值日生、扫地、拖地、洗衣服、叠被子……。接着我就鼓励学生伴着《粉刷匠》的音乐,创编一个自己劳动的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的活动开了,有的模仿扫地、有的模仿拖地、还有的模仿洗衣服、叠被子等,劳动场面真是热火朝天。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唱给大家听,顿时那些创编好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进行了表演唱。学生在表现和创造活动中得到了丰富的劳动感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课堂完整而又充满了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音乐的无处不在,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与作用,对音乐产生亲切感,体验到音乐的价值。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创设其它的各种情境。例如:讲故事、猜谜、欣赏插图、舞蹈、多媒体画面等。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不断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音乐的信心。

5.《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编号: ZB10167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自学课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旅游学、管理学

后续课程: 专业课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企业管理心理、旅游企业服务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解,通过生活实例、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4课时)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三大流派 第二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者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和行为

三、旅游企业服务心理和行为 第三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

本章重点:旅游心理学的定义、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本章难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三大流派、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旅游心理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 旅游行为的研究模式(2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的决策

一、旅游者的决策类型

二、旅游者的决策方式 第二节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一、作为个体的旅游者

二、作为决策者的旅游者

三、旅游者和文化、亚文化

本章重点:旅游者的决策方式,常规决策、拓展决策、有限决策、瞬时决策的定义;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本章难点:旅游者的决策方式,常规决策、拓展决策的定义;作为个体的旅游者;作为决策者的旅游者。

第三章 旅游者的知觉(3课时)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与知觉过程

二、知觉的特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第二节 知觉的心理定势

一、首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刻板印象

四、近因效应

第四节 旅游者的知觉过程

一、接触

二、选择性注意

三、理解

四、选择性保持

第三节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一、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二、旅游者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三、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四、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知觉

本章重点:知觉及知觉的特性;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的心理定势;旅游者的知觉过程及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本章难点: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的心理定势;旅游者的知觉过程及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第4章 学习与旅游行为(3课时)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

二、学习理论 第二节 旅游行为学习

一、动机学习

二、态度学习

三、消费学习

四、处理购买后失衡的学习第三节 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一、通过经验学习旅游

二、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旅游的过程

本章重点:学习的概念;消费学习;处理购买后失衡的学习;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本章难点:学习的概念;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消费学习;处理购买后失衡的学习。

第五章 旅游者的需要与动机(3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的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需要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四、人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旅游者的动机

一、动机与旅游动机

二、旅游动机的多源性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本章重点: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单一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旅游动机的过程;旅游动机的激发。

本章难点: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层次理论;旅游动机的过程;旅游动机的激发。

第六章 态度与旅游行为(3课时)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内涵

二、态度的特性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态度与旅游行为

一、态度和旅游决策

二、旅游偏爱

三、旅游偏爱的形成 第三节 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一、改变旅游产品

二、加强旅游促销宣传

三、激发潜在动机

四、促使行为改变

本章重点:态度的内涵、特征;态度和旅游决策;旅游偏爱;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本章难点:态度的内涵;态度和旅游决策的关系;旅游偏爱的形成;如何改变旅游者的态度。第七章 旅游者的个性(3课时)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二、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个性特征与旅游行为

一、个性特征

二、个性类型

三、自我概念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

一、生活方式

二、当代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的趋势

三、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 第四节 个性结构与旅游决策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

二、自我状态的三副不同面孔

三、自我状态与旅游决策

本章重点:个性的概念;个性特征;个性类型;个性特征与旅游行为;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本章难点:自我概念 ;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自我状态与旅游决策。

第八章 社会群体与旅游行为(4课时)第一节 群体与参考群体

一、群体

二、参照群体

三、影响个体行为的群体效应 第二节 群体与旅游角色

一、角色扮演与群体

二、闲暇与旅游角色 第三节 家庭群体与旅游行为

一、家庭

二、家庭生命周期

三、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与旅游行为

四、家庭旅游决策

第四节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一、社会阶层

二、社会阶层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阶层的价值观与态度

四、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第五节 文化、亚文化与旅游行为

一、文化

二、亚文化

三、文化、亚文化与旅游行为 旅游行为。

本章难点:群体与参考群体;家庭群体与旅游行为。本章重点:群体与参考群体;家庭群体与旅游行为;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文化、亚文化与第九章 旅游企业员工的个体心理(7课时)

第一节

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差异与管理

二、气质差异与管理

三、性格差异与管理 第二节 激励

一、激励的概述

二、激励理论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压力

一、压力概述

二、压力的反应

三、压力应对策略

本章重点:能力差异与管理、气质差异与管理、性格差异与管理;激励、压力的概念;激励理论的应用。

本章难点:能力差异与管理、气质差异与管理、性格差异与管理;激励理论。

第十章 旅游企业员工群体心理(7课时)

第一节 群体与团队建设

一、工作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团队建设 第二节 沟通

一、沟通的过程与功能

二、沟通的形式和方向

三、沟通的网络

四、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需求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调节

本章重点:群体、影响群体的因素,团队、团队建设;沟通、沟通的过程与功能,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人际关系及其在管理中的意义;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需求类型;人际关系的调节。本章难点:群体、团队团队建设;沟通、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调节。

第十一章 旅游企业管理领导心理(3课时)

第一节 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二、领导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领导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领导功效和领导者影响力

一、领导功效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四节 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一、领导者的基本技能和条件

二、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本章重点:领导、领导者特征 ;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本章难点: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领导理论;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第十二章 旅行社服务心理(2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状态

一、旅游活动与旅行社服务

二、旅游者入境时的心理状态

三、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 第二节 导游服务心理

一、导游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导游的心理品质

三、导游服务中的心理因素

本章重点:旅游者入境时的心理状态;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导游的心理品质;导游服务中的心理因素。

本章难点:旅游者入境时的心理状态;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导游的心理品质;导游服务中的心理因素。

第十三章 旅游交通服务心理(1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与旅游交通服务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交通服务

二、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

第二节 旅途中旅游者的心理状态及旅游交通服务的改进

一、旅途中旅游者的心理状态

二、改进旅游交通服务

本章重点: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旅途中旅游者的心理状态;改进旅游交通服务。本章难点: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旅途中旅游者的心理状态;改进旅游交通服务。

第十四章 饭店服务心理(2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的住宿心理

一、旅游者与饭店服务

二、住店客人的需要

三、住宿客人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前厅服务心理

一、旅游者在前厅的一般心理需求

二、前厅服务的心理因素 第三节 客房服务心理

一、旅游者在客房的需要

二、客房服务的心理因素 第四节 餐厅服务心理

一、餐厅接待服务心理

二、旅游者对餐厅的需求及餐厅服务心理

三、宴会服务心理

本章重点:住店客人的需要;旅游者在前厅的一般心理需求;前厅服务的心理因素;客房服务的心理因素;旅游者对餐厅的需求及餐厅服务心理;

本章难点:前厅服务的心理因素;旅游者对餐厅的需求及餐厅服务心理;宴会服务心理。

第十五章 旅游企业售后服务心理(1课时)

第一节 旅游者的挫折与投诉心理

一、抱怨和投诉的心理因素

二、对待旅游者抱怨与投诉的态度 第二节 售后服务心理

一、售后服务

二、售后服务的方法

本章重点:抱怨和投诉的心理因素;对待旅游者抱怨与投诉的态度;售后服务及其方法。本章难点:抱怨和投诉的心理因素;对待旅游者抱怨与投诉的态度;售后服务及其方法。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最少要占课内教学总学时的30%,课外实践教学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见该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旅游心理学》刘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

1、《旅游心理学》陈亮,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旅游心理学》吕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旅游心理学》田利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旅游心理学》秦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旅游心理学》游旭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初月。

本课程开设3次实践性讨论活动,学生通过讨论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旅游职业做准备。

讨论课(6学时)

(一)以你认识的几个家庭为例,说明他们是怎样作家庭旅游决策的?

(二)如何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来改变其旅游行为?

(三)讨论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激励理论。

(四)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有何主要特征?在旅游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员工的气质差异?

(五)构成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因素。

6.赋文化以活力、给旅游以魅力 篇六

如何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适应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要求,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以现代旅游“激活”文化宝藏

记者:近年来,我国旅游界提炼的一句话得到各个层面认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怎么看待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邵琪伟: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站在旅游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记者:现代旅游业怎样“激活”文化消费?

邵琪伟: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同时旅游业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发展。旅游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

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4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个,历史名镇名村251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我国还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教堂4600余座,基督教教堂1.2万余座等。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旅游开发的有6000多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敦煌的同志有句话讲得好,“敦煌的优势在文化,出路在旅游,未来在文化旅游”。

在文明对话中提升中国形象

记者:旅游被称作文明间的对话,怎么看待其中的中国角色?

邵琪伟: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是民间对民间、人民对人民友好交往、传递友谊的渠道。现代大众旅游已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载体之一,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种完全自愿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出于旅游者个人意愿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而也最有力、最持久。

旅游还是跨时空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旅游旅行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在更广范围展开,为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实践证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很多国外游客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也使更多的中国人“零距离”的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

记者:中国旅游在这里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邵琪伟: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

发展旅游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每年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首先接触到的“中国印象”更多的是“中国旅游印象”。中国是一个真诚、真实、开放的国

度,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能够使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传播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2010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达5739万人次,如此众多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外宣和旅游、文化部门要共同推动,把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文化旅游大潮中高悬中国之帆

记者:如何看待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现状?

邵琪伟: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作用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国内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融合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存在着领域不宽广、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例如江西景德镇是千年瓷都,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但整理、挖掘、提升与弘扬都还不够到位。

目前全球已有49个饭店国际品牌进入了我国旅游市场,我们还没有一个品牌走出去;美国迪斯尼主题公园在香港、上海“登陆”,我们还没有一个主题公园走出去。目前针对国际游客的旅游线路,仍以京西沪桂广为主,丝绸之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瓷器文化等都还没有打造出成熟完整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此外,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英国伦敦的歌剧、俄罗斯莫斯科的芭蕾舞剧等,成为国际游客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我国更多还是形象宣传,从形象推广走向产业推广,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办法上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广泛借鉴吸收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记者:如何有效缩小在这方面与国际的差距?

邵琪伟: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目前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创新有广阔空间。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要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注重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要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要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科技涵养。

7.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七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高尚品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的,都期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爱,这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表现。尤其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对学生,我们要用真挚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对学生要富有耐心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英语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多为学生着想,多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多注意观察他们的细微进步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之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对于学习英语有特别大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我们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好坏悬殊较大的问题,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对此只要善于总结经验,虚心向同行学习,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困难总是能克服的。切记不要将这些困难和问题归结为学生水平差、学生学习不努力等原因上。

同时,课堂上注意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提问时,最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较难的问题留给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但又不能冷落学习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督促着全班学生开动脑筋,紧随我们授课的思路,共同进步。另外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们一定要耐心等等,并给他们简单提示和启发,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回答对了还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这样也许就会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驾驭学习活动,获取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抓好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对任何事物“知其然”,更要让他们懂得“所以然”。比如在词汇学习中,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单词。把单词放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也可以利用构词法、联想记忆、直观图片记忆等方法来扩充词汇。其次,抓好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训练,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教学目标从教师出发,教师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教;从语言知识出发,教师就会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应该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习过程,良好地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是指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设计活动等方式检测目标实现的有效性。教学过程设计要克服语言输入不足、分层不够的现象,应给学生整体和分层接触语言材料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逐步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之间铺设足够的台阶,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将新旧知识内化并整合。教师既要关注语言的输入,又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要考虑分段给学生呈现必要的词汇,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理解新词汇的意义,再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多次听到、读到和运用词汇进行理解和表达。教师应不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按老师要求做到预习、上课、练习和复习这一个完整的环节。另外学英语一定要坚持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合作,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语感自然就产生了,语感一旦产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好句子、好段落就会脱口而出。

8.旅游景观欣赏教学反思 篇八

由于大多数同学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多少机会去旅游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旅游资源信息,如央视一套的“江山如画”、“正大综艺”,四套的“走遍中国”,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及世界旅游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专题性舞台。有时到具体的旅游名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地的旅游资源概况,组织学生观看旅游景区光盘,如讲到南京中山陵、苏州园林时我就让学生观看景区光盘,效果出奇地好,学生亲身讲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尽情地发掘,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如在讲广西的桂林旅游景区,我了解到班上有一位父母在桂林经商的并到过桂林的同学,请她做好准备,上台给同学们介绍,经过她亲临实感的解说,的确更具体清晰,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该同学的 威信和学习积极性。

一、立足《课程标准》,教活“旅游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基本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世界观。”《旅游景观审美特征》一课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石阡的旅游景观发现,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大胆思考、想像,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孩子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体参与、合作的精神。教师与学生轻松合作,课堂充满关爱、人文气息。

二、开发资源,充分体现地理的实践性和地域性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学校实 1 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地理课程,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旅游景观审美》案例教学,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泉都石阡,让学生初步感知石阡的旅游景观美类型,再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家乡石阡旅游景观美,进而延伸到“祖国处处是景观美”。层层引导,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身边处处有地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美”。本课中结合当地实际,教活地理,开发资源,体现地理的地域性特点,体现了现代地理教学走向综合的改革趋势。

三、创设情景,使地理教学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

1、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播放“《情姐下河洗衣裳》激发学生对石阡的感知。

2、播放“泉都石阡”录像,学生眼前呈现出石阡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增强家乡石阡人民的信心!

3、把抽象的内容转为具体生动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感染,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说“石阡美景”,师生互动、和谐。

5、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旅游资源,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激活思维,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畅想,就是畅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翅膀”。这句话说出了想像的重要性。课后,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我长大后一定要建设好石阡”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缊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憧憬着石阡美好的前景,想象着这片富饶土地上绽放出绚丽而缤纷的花朵。学生展开丰富的翅膀,尽情地想像,构筑自己心中最美丽的风景。石阡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上述美感特征,不仅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数量多类型比较齐全的旅游资源,为发展石阡旅游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为发展石阡旅游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还 有待开发,交通还不发达„。我们在领略加石阡美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石阡美好的明天等待我们去建设,石阡还有很多奇迹等待我们去创造。

9.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反思:

《豆豆和爸爸去旅游》的教学结束了,我也从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这么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汲取的经验。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自己还是觉得设计的还是比较紧扣的,每一个环节过渡还是比较自然、清晰的。重点、难点的解决也能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都去过旅游吗?是跟谁一起去的呢?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去过旅游,所以课堂上幼儿的小手如林,都想告诉老师自己跟谁去旅游了。然后告诉幼儿豆豆和爸爸也去旅游了,他们去旅游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把幼儿的兴趣集中了过来,他们都想知道豆豆和爸爸一起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尽管在播放课件时电脑给我们演出了一个小插曲,小朋友在这个时候也能安静地等待。

二、通过课件的演示以及实物的具体操作,让幼儿从观察到实践,体验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

手机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通讯工具,每一位小朋友都接触过手机,都知道手机的功能,手机可以跟在远方的爸爸妈妈说话,这是小朋友都亲身体验过的,但是当我提问到:妈妈能听到大海的波浪声吗?离得那么远,妈妈是怎么听到的呢?难道她有一双“顺风耳”吗?这一问题时,好多的小朋友都说“用照相机把他拍下来”他们的回答明显出了一个问题: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用照相机拍照让妈妈听到波浪声,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后来在解释后终于小朋友回答说“可以用手机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听到波浪声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给妈妈打电话,来体验手机真的象妈妈的“顺风耳”。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

对于传真机和互联网是幼儿所陌生的,但是单单靠图片和课件的引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这两个环节上,我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传真机和互联网是怎样把图片和照片发送给妈妈,让妈妈马上就能看到的。接着我又跟家长进行了联系,让家长为我的教学提供帮助,让孩子们能真正地体验到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和快捷。最后当我把QQ视频与家长连接上后,小朋友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小朋友的爸爸后的那种神情,真是让他们感觉到了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又通过小朋友爸爸的对话、看到了刚才用Email发送给他的照片时的那种开心和蹦跳的情形,让他们感受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捷。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10.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总学时(学分):32(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讲述了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评价方法,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测算方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现代城市旅游和旅游交通的特点,现代旅游规划的任务和区划的主要种类,旅游活动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旅游活动和进行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旅游的一些基本特点。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评价方法、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城市旅游、旅游者行为规律和旅游需求的预测方法、旅游规划和区划的方法和理论、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容量的概念,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大纲教学重点是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评价方法;城市旅游;旅游区划和规划;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需求预测,教学难点是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域影响分析与规划的实际运用。

(三)考核办法

考试方式:考试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目标要求:理解闲暇、游憩和旅游的含义。了解旅游业和旅游的组成,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知晓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的含义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中外学者关于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观点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旅游地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

二、与旅游学科的关系

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年2月 [2]郭来喜.旅游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思考题: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学时

目的要求:理解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中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特点与趋势。第一节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回顾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

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本章阅读书目

[1]陈传康.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楚义芳.关于旅游地理学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7年2月 [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4]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1988年1月 思考题: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2.从学科的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3.比较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特点。4.谈谈你对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看法。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4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旅游者含义,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条件,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与空间行为。第一节 旅游者

一、国际上对旅游者的定义

二、中国对旅游者的定义

三、旅游者分类

第二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层次

一、旅游动机的种类

二、旅游动机的产生

三、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 第三节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二、普雷德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

三、旅游决策过程

第四节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研究的意义

一、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二、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 [2]王大悟.新编旅游地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88年3月 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哪几种? 2.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产生?

3.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4.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认识这些因素对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5.旅游者各个尺度的空间行为特征是什么?它们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如何?(后一个问题待学完第十二章后一起讨论)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4学时

目的要求:理解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和旅游需求时空分布。了解旅游需求几种模型特点。第一节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第二节 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一、趋势外推模型

二、引力模型

三、特尔菲法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 [2] 保继刚.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模式.青年地理学家.1986年4月 [3]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业1998年度报告 思考题: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有哪些? 2.怎样获取需求预测资料?

3.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用什么指数度量? 4.旅游需求预测模型分为哪几类?各模型有什么特点?

5.以某个风景区或公园为例,收集资料建立一个趋势预测模型实例。6.分析旅游基本引力模型各个参数的意义。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4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含义及类型。了解风景质量评估四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实用价值。

第一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一、旅游资源及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第二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

二、美感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一、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二、地形的适宜性评价

三、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评价 第四节 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一、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本章阅读书目

[1]楚义芳等.关于旅游地理学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7年2月 [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天津:南开大学.1989年 [3]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 [4 愈孔坚.风景资源的主要学派及方法.青年风景师.1988年 思考题:

1.简述旅游资源、旅游地的概念。2.试述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及其意义。3.试述旅游地的基本模型。

4.分析自然风景观赏视觉质量评估四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实用价值。5.举例说明何谓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6.旅游地(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估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7.论述旅游资源(旅游地)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含义及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学会用它分析某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一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二、生命周期理论评述

第二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

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

三、Karst洞穴旅游地 第三节 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三、Karst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地理学报.1995年4月 [2]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建筑师.1998年 [3]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6年4月 [4]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地理科学.1997年 思考题:

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谈谈你对此理论的看法。2.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并提出延长生命周期对策。3.试述旅游空间竞争的理论模型。4.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特点。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城市旅游的重要性。分清RBD与CBD。掌握主题公园的含义、特点及布局影响因素。第一节、城市旅游概述

一、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和意义

二、城市旅游资源体系 第二节 城市游憩商业区

一、RBD概念

二、RBD与CBD的关系

三、城市RBD的功能、意义及类型 第三节 主题公园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三、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城市RBD初步研究.规划师.1998年

[2]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年 [3]楚义芳.CBD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1992年 思考题:

1.分析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2.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基本原则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RBD的概念及类型。4.主题公园的概念和类型。5.主题公园的特点。

6.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4学时

目的要求:理解环境容量含义。分清生态容量、旅游感知容量、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容量及其量测方法。

第一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

一、基本容量

二、非基本容量 第二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一、基本空间标准

二、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的量测

三、生态容量的测定

四、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

五、旅游地容量的测定

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运用

一、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

二、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 本章阅读书目

[1]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天津:南开大学.1989年 [2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87年 思考题:

1.试述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2.何谓基本空间标准,其物理意义如何? 3.简述旅游心理容量与旅游资源合理容量的关系。4.举例说明如何量测某一旅游地域的旅游资源容量。5.试述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及其量测方法。6.试述旅游的生态容量及其量测方法。7.简要说明旅游饱和与超载的基本类型。8.试述旅游饱和与超载对环境和设施的影响。

9.谈谈你对旅游容量概念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应用的看法。第九章 旅游区划 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旅游区含义及其特性,旅游区划的原则。找出阎守邕、濮静娟、郭来喜、陈传康方案特点。

第一节 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二、旅游区划的类型和目的

三、旅游区划的原则 第二节 中国旅游区划方案

一、资源区划方案

二、旅游季节气候区划方案

三、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四、旅游文化区划方案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一、区划原则和方法

二、区划方案

第四节 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本章阅读书目

[1]雷明德.旅游地理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 [2]孙大文.中国旅游区划初步研究.华东师大学报.1990年 [3]阎守邕.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初步研究.自然地理学报.1989年 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区?旅游区有哪些特性? 2.旅游区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3.阎守邕中国旅游资源区划方案、濮静娟等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方案、郭来喜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及陈传康的中国旅游文化区划方案各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旅游对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形成发展旅游业的正确观念。

第一节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二、旅游与经济发展

三、旅游与就业

四、旅游与经济结构

五、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二、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三、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一、旅游地居民态度

二、示范效应

三、新殖民主义

四、旅游与道德宗教 第四节 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二、旅游与文化的物质形式

三、旅游业与文化的非物质形式

四、旅游文化的优越感 本章阅读书目

[1]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黄辉实.旅游经济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3]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旅游学刊.1992年 思考题:

1.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征?这些特性对旅游开发的意义怎样? 2.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试举例说明。3.旅游与环境有哪几种关系?

4.旅游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又如何? 5.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6.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如何利用旅游对区域的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第十一章 旅游规划 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与层次。掌握旅游线路设计原则和宾馆选址方法。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一、中外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

二、旅游规划的层次与内容

三、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旅游发展规划

一、区域旅游发展类型

二、旅游发展规划框架结构 第三节 旅游地规划

一、旅游地规划内容

二、丹霞山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框架

二、中国旅游线路设计述评 第五节 旅游宾馆选址

一、旅游宾馆宏观选址

二、旅游宾馆微观选址 本章阅读书目

[1]保继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 [2]范家驹.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与优化.中国旅游报.1999年4月 思考题:

1.试述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2.旅游规划有哪些组成要素?

3.区域旅游发展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应如何发展?试分析昆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的区域旅游发展类型及发展旅游业的战略。4.旅游线路分为哪些类型? 5.试述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原则。

6.旅游宾馆选址有何意义?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各考虑什么要素?

三、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旅游地理学》—保继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第2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郭来喜.旅游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11.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应以生为本:

《认识害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日的一个展示课,这是一次对全体学生家长及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展示的活动,作为学校专职心理老师的我理所当然承担这一次的任务。心理教育课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无需受到教材的限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在选题上我有较高的自由度,但同时也让我感觉无从入手,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主题较好。于是我翻开我的咨询记录,发现有好几次,学生因为看到了电视、电影的一些恐怖的镜头,觉得非常害怕,于是来找我咨询,也有几次是家长因有亲人离世了,担心孩子会害怕,或者孩子在某段时间突然与家长讨论死亡,让家长觉得担心,因而来咨询室找我。其实每个小孩子心中都有很多的恐惧,当他们感到害怕的时候,大人可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我把这次展示课的主题确定为――与低年级的学生谈恐惧。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问题出发,因此在构思教学设计前,对三(1)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最害怕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害怕的事物,有害怕老鼠、蛇及凶猛的动物的,也有害怕上台表演、黑夜、一个人在家。但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更多的同学填写了害怕“鬼、木乃伊、僵尸”等。怎样与三年级的学生说清楚这鬼魂等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引导不好,同学们会否更害怕了呢?而且当天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听课,如果处理不好,家长又会有怎样的反映呢?于是,我在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应该回避?可是,再细想一下,这不是学生最需要引导、最需要帮助的部分吗?只要把握住原则,对学生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而且也趁开放日这一机会指导家长和老师怎么跟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我也把这一内容作为这节课的突破点,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吧。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学校心理科组的老师绞尽脑汁,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认识鬼魂等资料,并多次试教,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教案,最后把握一个原则,让孩子知道有时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对事物不了解,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后也许害怕就好有所减轻。并通过一个活动巧妙地让学生体验这一理念。课上下来,感觉效果好是很不错的。而且,课上也对三(1)班同学主要害怕的事物通过活动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帮助。

二、《图画书》在本节课中的运用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整理女儿的书籍时,翻到了一套之前给她买的但还没有看过的书,这是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商师康娜莉雅?史贝蔓所创作的儿童情感教育绘本《我的感觉》,她用彩图和易懂的故事展现出各种情绪的表现寺征和相应的处理方式,里面的理念非常的好,而且小孩子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本《我很害怕》给我的启发很大。它通过主人翁小熊的故事告诉我们害怕的时候该做些什么?这本书是写给孩子看的,它的语言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很切合孩子的实际,学生读起来也感到很亲切和有兴趣,因此可把这故事在课堂上引用,作为这节课的总结归纳。除此之外,我还把书中的一些理念成为这一节课的主线,根据这些理念去设计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体验。如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害怕是一种冷冷的、紧紧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就算是大人也有。”,“有时候,害怕也能保护我。”等。这样的设计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让学生去体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对这节课的感悟、思考也就不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第一次的试教,我通过让学生看各种情绪的图片,从而引入课题,当问学生害怕是怎样的感觉时,学生不大能说清楚。在对教案作出修改后,在第二次试教时,设置了一个情景,以抽签的形式请同学上来表演,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抽中,这时每个学生心里都感到很紧张,害怕被抽中,也就是体验了一回轻度的害怕。当让学生谈谈刚才害怕的感觉时,学生能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就能表达出自己害怕时的感受,能说出“心蹦蹦地跳”、“发抖”、“心绷得很紧”等词语。还有在处理如何看待害怕鬼魂问题时,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当我们对鬼魂有更多的了解,害怕就会有所减轻,可能并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但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在这节课中,我们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环节:拿着一个箱子,对里面的物品进行了较恐怖的描述:“它是从草丛里捉到的,长得满身疙瘩,摸起来冰凉冰凉的,闻起来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还会跳得很高。”然后请同学猜猜里面是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地猜测“它”也许是青蛙、蛤蟆、跳蚤,接着老师请同学把“它”给“捉”出来,这时很多同学都不敢去捉,感到很害怕。老师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它”拿出来,发现是一个玩具――弹弹球。这时同学们都笑了,有的还吁了一口气。老师再问刚才觉得害怕的同学现在的心情,很多同学都说一点都不害怕了,老师从而引导: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事物,或听别人说他很恐怖,只要我们尝试去了解他,就会发现他并不那么可怕。好像很多同学听了鬼、外星人的故事会害怕,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听别人描述得很恐怖,或者看了些虚构的书、电影,从而会害怕,我当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尝试了解它,或者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它们的认识多了,就没有那么害怕了。这巧妙的设计,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当他以后遇到觉得恐怖的事情时,也许能记得这节课的内容,从而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四、对本节课的思考

12.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心理活动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情境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但我在活动的选取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故事导入引心情:

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嫉妒心理就是看见他人比自己强,心理就不舒服,甚至产生强烈的憎恨,总想排除别人超越的地位,破坏别人超越的状态。”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嫉妒的心理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二、情境剧中见情境。

情境剧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情境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在本课中通过情境剧表演,总结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帮助别人;心胸宽广,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上很多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选择。

三、引导反思改错误。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四、精心设计净心灵。精彩的结束不仅仅是全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本课我在结束时设计了《美丽的心愿》这一环节,让学生许下一个心愿,让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里净化心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来做,相信在课件背景小女孩子的祈祷中,在柔和的乐曲里,孩子们一样许着美丽的心愿,并且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课净化心灵目的。

13.森林旅游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利用情景进入本课的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和生活相接轨,能深入挖掘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创设去野外旅游(我们大兴安岭出门就是山自然就进入森林),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理念。

二、计算内容的实用性:

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与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问题呈现上来,学生在把问题放在一起,互相讨论,这样起到优秀学生带学困生的作用,并且学生的联系题避免了单调统一,学生联系的题量也很多,即符合自己的选择也丰富了课堂。

上一篇: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下一篇:友情的优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