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

2024-09-23

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共13篇)

1.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 篇一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2.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 篇二

《三国演义》以扣人心弦的战争、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列入了四大名著的行列。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各种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一次又一次把我带进了充满魅力的故事中。使我陶醉在其中。

那惊心动魄的情节, 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时, 我为他有个好友知己而开心;当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元帅, 我不禁为他而高兴, 可他心胸狭隘英才早逝, 我又为他惋惜;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坐在城墙上时, 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当司马懿中计退兵时, 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也为诸葛亮的妙计拍案叫绝。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得知刘备身处困境时, 过五关、斩六将, 最终回到刘备的身边, 如此的义薄云天, 怎不令人感动!

3.看一本书的读后感 篇三

才看了几页的时候,我就高兴的发现,本书中慈祥、善良、博爱的主教先生跟潘师傅的人格很像。主教是那么无私,那么善良,心胸是那么宽阔与坦荡。喜欢、爱戴这个善良慈祥的老人。冉阿壤命运的悲惨,让人不禁为之流泪,而他与当时社会的抗争,对法律的不满及一再的反抗让人钦佩又心生怜悯。这本书宏观的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现状,我还没那个能力与水平对它所揭示的深刻含义表述出来,也不想对此发表什么评论,只想对书里的人物发表一下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主教先生,刚才我已经说过,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后来重生的冉阿壤。他有的是一种博爱、慈爱。但他也是一个固执可爱的老人。他的固执可爱反映在他与一个即将辞世的革命党人的谈话那一章节里。呵呵,就是因为他的固执,才使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人显得更加可爱。

冉阿壤一出场,就让我不禁痛哭不已。记得以前看《美丽的大脚》这部电影就是哭的很痛。每次痛哭过之后,都感觉是一次对灵魂的净化与洗礼。尤其是描写冉阿壤的心里活动与斗争,()那种灵魂的冲突,那种心灵的美好与灵魂的纯洁让人钦佩不已。我非常的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活的真诚、坦荡、无私与善良。他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污痕,他活的是那样的正直,那样的不虚伪。当他内心徘徊左右不前的时候,正直善良的他会告诉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过的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是别人阻止他不让他去做,而是他自己的良心就不准许他去违背自己的心去做,多么善良正直的一个人,我喜欢。

芳汀,一个善良、自爱又可怜的女人,生活真的可以逼迫一个善良、自爱的人去放荡自己。她是为了她的孩子。这样的母亲真伟大。她把孩子存在一个坏的人家了,就如那一章节的名字“寄存就等于断送”。

4.一本书的读后感200字 篇四

《西游记》里主要人物是孙悟空,沙和尚,唐僧和猪八戒。我最喜欢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骨精很狡猾,第一次变成小姑娘,第二次变成老奶奶,第三次变成老爷爷,但是每次都会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穿,最后都被孙悟空打死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事要大胆做,不能做不可以做的事,也要向孙悟空一样判断坏人。

5.教师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篇五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6.母亲是一本书 篇六

有人说, 母亲是一首美丽的诗;有人说, 母亲是太阳, 给人温暖;也有人说, 母亲是夜里的明灯, 指引我们向前。可我要说, 母亲是一本书。

母亲, 记得小时候, 因为顽皮, 我经常惹您生气, 可是您不但没有责罚我, 反而一次次用耐心用温柔陪伴我度过一天又一天, 使得我的童年充满了欢声与笑语。可是谁又能知道, 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您———母亲, 以牺牲自己的容颜, 耗费自己的时间换来的。我快乐了, 母亲也慢慢疲惫了;我长大了, 母亲也开始变老了。

有一次, 我看上了一家旧书店一本老版的《三国演义》, 很想把它买下来, 因为店主不让在书店看太久, 可是我没有钱, 咱们家里那时也不富裕。然而为了得到那本书, 我可是没少想办法, 最后我竟然向您撒了谎, 我对您说, 学校要买辅导资料, 需要交六角钱, 于是你毫不怀疑地就把六角钱给了我。其实您哪里知道, 儿子是用那钱买了《三国演义》。直到后来, 因为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 后来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你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是您并没有责怪我, 而是用更加坚定的眼光看着我, 用更加肯定的眼神激励我, 于是乎, 我也更加地用功努力, 最终没有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

母亲并不擅长言辞, 然而您却总是通过一些默默的行动向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人生哲理, 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不犯错, 少犯错, 并使我在岁月的长河中, 一次又一次醒悟, 明白一个个道理。

长大后, 当我有了孩子时, 你仍然把我当成是自己的宝贝, 百般呵护。你仍然在尽着一个母亲的责任, 甚至可以说, 您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母亲的范畴, 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的孩子比较调皮, 您一次又一次地为我分忧解难, 我的生活变得轻松了, 而您, 却日渐消瘦了, 头上也慢慢有了白发, 脸上也开始有了皱纹, 步履也蹒跚了。

无论我走到哪里, 母亲, 您都在为我祈祷, 为我祝福。不管我是成功, 还是失败, 您都永远支持您的儿子, 并不断地给我打气、鼓劲, 使得我能够一次次战胜困难, 打败挫折, 走向成功的彼岸。

7.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后感 篇七

我一看见它,就像老鼠爱上了大米,我翻了又翻,看了又看。里面有自然天地、科学技术、人类文a>……让我看得入了迷,越看越爱不释手,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后感》。啊!我太爱它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自然天地里面的一个动物吧!

这个动物就是大森林里的“金钢”——威武的大猩猩。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猩猩是森林里的“金钢”,它那乌黑的皮毛,一双黑亮亮的大眼睛,看起来好像非常恶狠狠的样子,它在森林里的大树上荡来荡去,就连大象见了也要后退三尺啊,真的是森林里的“金钢”啊!原来大象也非常害怕大猩猩啊!大猩猩可真厉害!

8.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八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两个狡猾的人,一个高大, 一个矮小。矮人到市场上卖黄油,他找了一个灌子,装了一灌子的粘土,在上面写着“黄油”两个字。高的也到市场上去,他也找了一个灌子,里面装的是烂泥,只是上面一层是蜂蜜。太阳非常大,仿佛要把大地烤焦了。

两个狡猾的人到一棵大树下休息。矮人说:“我想买蜂蜜”读一本书的读后感500字读一本书的读后感500字。高人说:“我想买黄油”。于是两个人都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等他们回到家一看,都傻了眼。

9.2016,不妨静心读一本书 篇九

“阅读本是寻常事, 繁华静处遇知音”, 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句话。阅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 是再为不过平常的事,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我们, 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阅读自己想看的文章, 看起来似乎便捷不少, 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空余时间, 我们的大脑被过多的新闻、事件充斥着, 但实际算来真正静心读完一本书的人有多少?

手捧一本书式的安静阅读是不是真的已经过时?

然而, 正如《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观点:

一件事物存在的时间越长, 越有可能存续更长的时间。

过去, “白纸黑字”有确凿无疑, 不可磨灭之意。现在, 把“它”印在纸上, 也代表着我们不愿这些文字、画面被信息洪流席卷而去的意志。作为一本艺术类期刊, 《收藏与投资》看见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因此我们顺应形势将杂志APP放于线上同步发行;微信公众号的提高也将再次扩充《收藏与投资》的辐射面、点。这样就够了吗?显然最需要的依然是纸本内容的提升。2016 年的《收藏与投资》全新改版, 并逐步将杂志转入平台化方向发展, 将与各地有志于艺术行业发展的个人与机构紧密合作, 内容上紧跟 “收藏”与“投资”主题, “收藏”版块按照类别全新规划, 内容除包含世界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的馆藏外, 更全新加入私人收藏系列、民间收藏系列等, 将涉及到收藏的各个领域。“投资”内容则按照区域重新划分, 除涉及当代、近现代、古代、文创等艺术投资领域之外, 也将与银行、财富中心、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拍卖行、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行业紧密合作, 对“投资”行业进行深度分析及解读, 实现投资内容的专业性及广泛性。在发行上, 也将进一步加大直销和间接销售发行的力度, 并与诸如银行、机场、高端汽车4S店、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渠道相结合, 实现新一年的稳步发展。

《收藏与投资》与我们矢志守护的为爱好艺术收藏投资的人提供最全面最贴合实际的帮助相关联, 它给读者以确定感、掌控感。所以, 即使艺术讯息漫天飞, 还是有人愿意买来一本“把握”在手中。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纸本封闭性只是提供了一种边界, 一种“不用再继续寻找了, 只需要它就够了”的边界。

10.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征文 篇十

《傲慢与偏见》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

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他们在一次的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对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们在旁闲言碎语,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关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尔不懂礼节,调皮一点。却是这样迷住了达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这部小说中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在奥斯汀的笔下没有惊心动魄、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更多是的理智与道德,所以,奥斯汀的爱情观是理智的。在我看来,爱情是美好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经受住婚后油盐酱醋的平淡,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远离而改变,真正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与偏见正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

“这世界总有一半的人无法理解另一半的乐趣。”一个人的傲慢往往会令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做法产生一些偏见。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达西还是高高在上的达西,伊丽莎白还是很有个性的伊丽莎白,两人终究只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渐行渐远。还好人生不只如初见,傲慢的达西最终在爱情的魔力下屈服。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高二年5班 吴成林

当夕阳落下之时,总有鼓沧桑的美感;当黑夜来临之时,总会感叹生活的无望。可有那么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着一种品质让你感到荡气回肠。

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曾说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没错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个无可类比的人。

文中,在保尔十二岁时,母亲把他送进了学堂。保尔的家庭很贫困,母亲在给别人做佣人,他的哥哥是一个电工,而父亲很早就死了。所以,进学堂对于保尔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因为保尔对于教书先生的不公平,对于教书先生对他的百般刁难感到十分愤恨,因而做出一系列的报复行为,最后,他被学堂开除了。由于生活的无奈,母亲把他送到一个饭馆做伙计。在那里,他工作了一年多,也是在那里,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这个社会的最低层。接触了许多的人和事,那儿揭示了社会频繁的黑暗,而我们是否该想想如今的我们是否在重蹈覆辙?我似乎在保尔生活的那儿觉得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他被调到了发电厂做了一个电工。在那儿,他认识了一个名叫朱赫来的水兵。在他那儿,保尔接触到了一连串的新鲜事物,关于团组织,党组织以及革命,从此他热爱了他的生命,成了有理想的人。一些日子以后,保尔偶然得到了一把手枪,也因为杀了一个敌人,为了逃难离开了母亲哥哥以及生长的家乡。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参加了革命。以后的八年,他都热衷于革命事业。虽然只是八年,对于生命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与某些人的生命比起来,这八年比别人活了三辈子还要珍贵。一次又一次的病魔缠绕着他,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克服着。后来,由于神经遭受破害,导致自己下肢瘫痪,双目失明。但他还是用他仅有的一点点儿生命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对于保尔来说,能写成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知识水平就是三年级,可他却完成了一部震人的小说!。”

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无数的闪光点,他有着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这难道不是时代的最强音吗?我们是否该感叹:“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当今为己自私的人比比皆是,一幕幕悲剧接连发生――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害死了多少新生命!国人旅游素质又遭多少国家,多少地区的谴责?而在当地用中文写下了:“请你的举止文明”!这不足以敲响世人的警钟吗?

一幕幕,一接连串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当代人少了些什么!少了些踏实勤恳的魂!这或许就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给了我任何时候的警钟。

我喜爱的一本书

高二年10班 吴倩倩

一本书就像一段人生。里面讲述了人的经历和成长。从小到大,我们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书,有五颜六色的小人书,有民族精神的名著等等,其中我做喜欢的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上演了一段神奇的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卡西莫多被惩罚时,口渴难耐,他向观众讨以一口水喝,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接近他。即使是他的养父弗罗洛连看他都没看他一眼就走开了,似乎事不关己。而美丽又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不计卡西莫多绑架她的事,而上前喂他水喝。这时,敲钟人卡西莫多从他的独眼中留下了一滴感动的泪水,并且深深爱上了眼前这个善良的女神。

最近有一个话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我们大多数人都像观看卡西莫多的观众一样,都害怕会吓到自己,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而总一些人像艾丝美拉达一样,会毫不犹豫的上前去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他人。现如今,大家都在讨论,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消失了。”我们只能说我们的社会风尚在改变,而不能夸大的说我们的道德消失了。我们还有像艾丝美拉达一般的人,只是我们被很多负面消失蒙蔽了双眼。我们的女神艾丝美拉达一直在我们心中,就如道德永远在我们心中一样。

卡西莫多在外貌上无疑是丑陋的,但他的心灵却是高尚的、美丽的。弗罗洛在外貌上无疑是英俊的,但他的心灵却是黑暗的,丑陋的。他们两就像两只水晶瓶。一只水晶瓶表面上是粗糙的,而它可以长存。一只水晶瓶表面上是精致的,而它转瞬即逝,一碰就破。在世俗的年代,我想大多数人都喜欢那只精致的水晶瓶,因为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应该被喜爱。可应该仔细地观察该东西的美是否是浮在表面上的。应使用好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雨果曾言:“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卡西莫多的心到达了属于他自己的梦想王国,我们不能因为他相貌丑陋,而否定了他的一切。勿以貌取人。

我喜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喜欢书中的卡西莫多,我喜欢书中的艾丝美拉达。我更喜欢书中教给我的知识。海伦凯勒说:“我一直哭,哭我没有鞋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当我们抱怨我们不够美丽时,我们应想想相貌丑陋却心怀善良的卡西莫多。让我们怀揣着一颗善良的心。

?

道德即是幸福

――读《道德八书之体悟幸福》

杨扬

对于幸福的理解,众说纷坛。我认为幸福来源于灵魂与精神,它是一种状态,不是情绪。在当今社会上,道德已成为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它是通往幸福的阶梯。幸福是一种人人都迫切想要拥有的状态,而道德却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要想拥有幸福感,坚守道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

幸福是朴素的,它不会大张旗鼓的告诉你,它只会像风一样将你温暖包裹。换句话说,它是无处不在的。你看,幸福就是当你帮助别人后,从别人眼里看到了他们对你感激的眼神;幸福就是当你闲暇时帮父亲按摩后,父亲宠溺的抚摸;幸福就是当你的辛苦的付出一阵子后,得到了应有的收获与成功。道德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它源于行为,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帮助他人是一种道德,孝亲敬长是一种道德,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付出也是一种道德。幸福与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它们是一体的。

从古至今的思想家们都一致推崇,道德是实现梦想的一个必要且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文明与道德密切相关,从孔子这代思想家开始,道德便像是一个温室,培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促使中华大地生生不息。同样,道德在社会制度不断变更的基础上,不断地在推恩、教育与传承过程中,使人们大多保持着一颗有良知的本心,不断地在岁月长河中,履行着他们作为道德的传宗接代者的责任。所以,人们都在拥有道德的基础上,获得了名为“幸福”的奖励。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地治水、武王伐纣、孙思邈为民除病、戚继光志平倭寇,为了百姓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道德,当他们倍受人们崇敬之时,他们的幸福感一定是澎湃的。道德驱使着伟人奉献才华与生命,为自己的国家,为了天下百姓,谋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自己饱尝了幸福的滋味。

然而,道德不只有伟人才拥有,在平凡的老百姓生活之中,道德的行为也随处可见。感动中国人物也可以说是用道德创造幸福的人物,他们都是用自己的道德与良知,给社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各种最美人物,他们同样体现的是这个时代道德的美丽,这个社会因为有他们而幸运。

反观,如今社会上也同样弥漫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官员的腐败以及人民素质偏低,已经给这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他们裹着道德的外衣,实际上却做着不道德的事。这样的他们,由一颗无知的、没有良知的心,利用其社会地位,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益,活在了社会顶层。设问他们幸福吗?有的人说:他们拥有万千大众所期盼的东西,享受着最高的待遇,他们当然幸福。我觉得大错特错,他们或许是享受到了物质上的充实,可是他们的精神却是贫穷的,更没有幸福可言,他们只会活在恐惧与自责中,然后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他们并不幸福,因为幸福是通过道德的行为而产生的,通过不违背道德的追求而拥有的。而他们并不是,所以他们甚是可悲。

由此观之,道德即是幸福,拥有道德便拥有幸福。中华五千年,道德也同样传承了五千年,人人若想拥有幸福,就必须先拥有道德。我们并不需要尝试多么伟大的事情,不一定要奉献生命。其实幸福往往存在于平凡小事中,然而,道德也往往存在于平凡小事中。当有人问起你幸不幸福的时候,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大声的告诉这个世界:我很幸福。

安于盛夏

――《体验幸福》读后感

高二年1班 赖梁鑫

《体验幸福》是这个盛夏我看到的最美的镜子,镜子里,是作者悉数点及的每个人都曾错过体验的荏苒幸福,镜子外,是一路连滚带爬在时光大道上艰难体验幸福后的最好的我。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幸福=物质/欲望。”而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人可以平凡,但平凡的人此刻却感受着这种不平凡的幸福。”

《体验幸福》是抛砖引玉,有人曾调侃:“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混合物就是幸福?”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幸福是要用心感觉的,假如你的心灵之门紧闭,那么即使幸福降临,你也体验不到。因此,我们需用诚挚去打开心灵之门,自励进取。《体验幸福》一书,便是另一种灿烂人生的启明。

当然,书中是一个世界,书外,何曾不是另一个书中世界的延展。

潘石屹曾经说过:“我觉得,单纯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我想,幸福与物质有点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精神感受。当我在海边骑着自行车,戴着MP3听音乐时,有幸福的感觉。前几天,又听了一遍《同桌的你》,它把我带回了中学时光,这一刻我也感觉到幸福。所以我觉得幸福与精神的关系可能更大一点。”

读书毕,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能妙不可言。

曾阅一书《橘生淮南》,书里的振华中学,一直是我羡慕的中学时光,但现实有时也可如此不谋而同,不过体验幸福,从来都是汹涌而来不是吗?

曾经理化课堂,男孩迷茫的神情就像一只在学三角函数的狗。后来时间带走了很多新鲜和热情,。学校是永远不老的吃人怪兽。校园一直矗立在时光尘埃里,静默的送走一批或哭或笑或闹的人,再守护着新的一群人,没有人永远年轻,可永远有人年轻着。“有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

作者八月长安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在书里写数学后雄、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写指数函数、写语文古诗词五分全空掉。但最喜欢的还是在《那些生命里不重要的事》看到的:“X小姐的故事本来可以有很多种俗套走向的,比如为了好学生学长而发奋读书进入好大学,那就是一部《四月物语》;“比如在帮派中不慎砍死了个人亡命天涯,那就是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再比如混完大学混工作,对着电脑骂富豪,那就是新浪微博……

那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啊咧,八月长安真是个好姑娘!”

我承认,读书带给我幸福,幸福也是在读书中体验,体验幸福,何尝不是读尽好书!

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均处于快速转型期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价值观,尤其是幸福观的转型、冲突、激荡,直接影响着所有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现在的社会在其发展、转型过程中遭遇着心灵的空乏与对幸福地畏于尝试,因此从某些层面上讲,体验幸福,何尝不是国民安居乐业之第一。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遇见谁,懂得怎样的感情和人生。 这才最有意思。体验幸福,从此开始!

幸福其实是知足

――《体悟幸福》读后感

庄秋迎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看法也不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财富是件幸福的事,可以衣食无忧;有的人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而又有些人认为幸福离他们很远,因为他们生活在奔波与烦恼之中。演员蒋雯丽曾在《开讲啦》这样说道:“幸福跟成功其实没多大关系,幸福其实是知足。”

叔本华曾说: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己的命运,他的行为会更像一个智者而非受难者。六小龄童章金莱在年纪还小时并未想演“美猴王”,是患白血病的哥哥通过讲故事以及临终的嘱托,使他坚定了传承猴王的使命。虽然练功要吃很多苦,但他并非一个受难者,而是从中体悟到快乐与人生。

一辈子投入一项事业,一辈子都在认真扮演一个角色,做好一件自己认为值得付出一生的有意义的事,一想起便感到内心开心而充实,并且自豪,那样的人即使卑微,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知足。

对于某些人幸福来源于不常常拥有,来源于一瞬间的心灵感受。蒋雯丽曾在连拍四部戏,几乎全年无休,拍摄结束后带家人到三亚,早晨打开窗的那一瞬间看见眼前的景物,觉得天堂不过如此。因为长期生活在那儿的人根本不感觉,不常在那儿的人能够更加深切地享受到此时此刻是多么的美妙。

当经历了学业的压力,当经历了加班工作的劳累,当经历了摸爬滚打,当经历了忙碌得令人喘不过气的那些时刻后,有一天能够坐下来悠闲地欣赏风景,那感受也便会像顾城诗里说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的美好。

普世价值观认为拥有物质上优越的条件是幸福的,但由于个人能力与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个人真正能拥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因此珍惜所拥有的是通往幸福的一门必修课。

珍惜每一个困难,它教会你成长;珍惜每一次努力,它给你脚踏实地的感受;珍惜每一次鼓励,它给了你力量。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汪涵从剧务到现场导演,从现场导演到导演,又从导演到主持人,他总珍惜眼前,因而每一个脚印他都迈的踏实且幸福。

11.《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一

张丙涛

首先献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中的话:“我以为这本书说的是你一生的故事,只有当你生命结束时,它才跟着结束,可是它又不会真的结束,因为人们会读到它,记得它,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你是永生的。”

人的一生是用自己的生命镌写的一本厚重的书,无论贫穷、富有,无论智慧、愚笨,皆用毕生的言行铸就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是生命的特殊延续之作。

反思人类的发展,书写人性的光辉,探讨未来的希望

书中以伊甸的基因改良人与生活在厄布的普通人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目的以及幸福的真谛。伊甸人聪明智慧,环境优美,生活幸福,而普通人则愚昧无知、环境恶劣,生存坚难,但这些表面现象掩盖不了改良人的巨大缺点,就是他们变得越发自私,不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点滴利益,对普通人的种种仇视,源于内心对自身缺点的恐惧,也窥见他们不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甚至想以某种方式消灭以前的自己。虽然基因改良后变得所谓的优秀,变得更加理性,但也因此丧失了勇气;但以莱特和憨头为代表的普通人却肯为了与自己无任何血源关系的人作出牺牲,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有因为伊甸人的“完美”而产生憎恨,正是这种巨大反差,更加彰显了人性应有的光辉,引领迷茫的人类向希望而行,指引儿童探寻幸福的真谛。

书中拉娜雅与“捐赠人”的关系以及布丽收养小脸的行为,也探讨了爱的真谛,“我只知道这个孩子需要我,我也需要他”,“我爱拉娜雅,她也爱我,但她从来没有真正需要我”这两句话完美诠释了爱的真谛------爱是彼此的呼应。

12.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二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篇二: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

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阅读时间如此稀少宝贵,无论阅读各种作品,都应该不虚此读。

篇三: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

篇四: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13.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三

教学有方,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所谓“声不在高”,书教的好,不是在于老师的声高,而是在于所教的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究竟听进了多少、学会了多少知识。

好的教师,不是纯粹的和蔼可亲,而是在学生面前既有亲和力又有威信。亲和力可以使学生能够亲近老师,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威信能够震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从而把知识输入自己的大脑,达到真正的掌握。

回想当初,初上讲台的自己,总认为:你对学生好,学生就会对你好,你待学生如朋友,学生亦会待你如朋友。然而真正的结果是:你的课堂乱了,你的声音听不清了,你布置的作业收不齐了,你的……你越是柔声细气,善待他们,他们越是与你没大没小,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自由言论虽多,但却与学习无关。

在《教师的第一本书》中,提到的一个万玮老师,就是一个有爱又可敬的好老师。他治理班级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并不是单一化的:软和硬,而是视情而定。他时而用爱教育学生,时而用严厉来训诫学生,时而用自我惩罚来感化学生。书中称之为:教学机智。

上一篇:东风教育学会2011年度论文获奖名单下一篇:六级作文真题解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