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报告(共8篇)
1.现代农业报告 篇一
我国现有农业园区活力再现的对策与例示
现代农业园区是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十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已由最初的探索阶段不断发展,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园区已经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孵化、新型农民培训提升、高端要素吸引聚集、创新机制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政策背景
2010年7月,农业部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认定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开启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一轮实践探索,示范区建设第一年,51个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37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4374万吨,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蔬菜、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分别增长24%、7.8%和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与效果已显现,成为各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
2011年04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农业部决定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加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还积极实行了多项财政支农政策包括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态效益林补助等等。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连年扩大。2005年财政支农投入资金2975亿元。2012年,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12287亿元(见图1)。
图1:2005-201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增长走势(单位:亿元,%)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概况和主要问题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类型和功能
我国建立的农业园区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按行政体制划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园区;按经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府主办型、园地联营型、民间兴办型、民办官助型;按示范内容划分,可划分为设施园艺型、节水农业型、生态农业型、特色型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型园区等等。现代农业园区是农科教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形式,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教学、农业推广、以及农业体闲等结构,具体可分为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研究实验、科普教育、生态观光、聚集辐射等基本功能。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
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园区30000多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20000多家;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标准园5500余家,其中有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155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00多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24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三)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行,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等基本情况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在规模、产业化水平、经济效益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政策滞后,管理不健全;重复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园区建设资金缺乏,扶持力度不够;土地流转和要素集中程度低,产业聚集功能不明显;盲目引进,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和辐射带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三、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以及发展对策和措施
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企业家才能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为核心,在动态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四大机制,四大运行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各地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使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而通过辐射带动机制,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以及对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针对响应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定位,统一领导、协调园区总体规划 首先,应建立一个负责总体规划、指挥协调的战略机构,通过对园区周边的自然、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充分论证,提出合理建议,并总体控制协调规划;其次,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园区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制定园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发展计划,把园区建设成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引进、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
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专业水平高、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可通过建立新式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合作和交流,提高园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同时,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三)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多元化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在耕地条件较好的示范区,着力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方面,推进土地集中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农业承包大户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经营等多种形式。在耕地条件较差的示范区,着力从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经营等方面,实行合作服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1.完善有关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进园,以股份、独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园区投融资体制。2.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3.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4.把各有关涉农部门计划投人到园区发展的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5.在不断增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四、国外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特点及启示
(一)以日本代表的都市农业园区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二)以美国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为代表的科技主导型园区 美国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强国,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起来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很大,并且坚定不移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同样,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以家庭农场的现代化为基础。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农场主,首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或租赁土地、改善路、渠、整改土地等基础设施,配备各种农业机械。
(三)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符合市场规律,很经济且适应市场发展,同时保存了个体农户的独立经营方式。
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及其相关设备、良种等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出口大量的技术设备, 优良种子。通过高度集约化栽培, 作物实现高产优质, 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重点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大量引进外来资源, 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而出口, 以色列每年投入的资金和从事科研的人都较多,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
(四)国外园区发展对我国园区发展的启示
20多年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平台、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技术培训的推广平台及现代农业要素的集成载体,其社会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当前我国园区建设还存在着诸如覆盖面不足,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科技产业规模较小,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企业和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地理区位和政策措施差异,东中西部园区建设与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问题,客观分析现有农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园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园区在经营管理、金融、人才培养、政策服务、产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推动园区的健康高效发展。
2.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构建:探讨建立孵化器及技术孵化产业,延长园区农业产业链及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等策略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进一步促进和发挥我国农业园区产业的带动能力。
3.园区竞争力培育:探讨构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深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管理工作机制等在促进园区竞争力培育上作用,逐渐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4.农业园区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研究:探索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生态、经济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园区发展模式。
5.深化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结合国际农业科技资源分布状况,谋划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领域和方向,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动植物种质资源、现代农业装备和高端技术,以及国外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现代农业报告 篇二
近年来, 海州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 确立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海州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 家, 分别是位于云台农场的云台现代农业园区和位于浦南镇西部的海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占地总面积约7 万亩, 园区拥有设施蔬菜, 蔬菜加工, 特种水产等经营企业22 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 家,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 家。
二、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 土地使用制约因素多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涵丰富, 在整体规划时园内往往需要划分多个主题区域, 如农业旅游园区建设, 则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系列配套建设。园区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 而现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用地受到挤压, 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受到一定影响。
(二) 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 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区大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络还不紧密, 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 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尚未形成, “订单农业”、“公司+ 基地+ 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有待推广, 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有待确立。
(三) 人才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现代农业园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 不仅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新优品种及农业先进科技的引进与运用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在园区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更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 而愿意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知识型人才, 尤其是文化水平高、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农业粗放经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 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严重制约了园区持续发展。
(四) 政策扶持不够到位
有关扶持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对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 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 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部分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基础设施和软件管理急待改善, 但由于有关扶持政策局限, 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 资金流不稳定, 融资贷款难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 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投融资平台基本上都未正式运行, 而金融机构因园区效益回报期长且无抵押物放贷意愿不高, 园区建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这将严重制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五)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率较低
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 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 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很少;多数企业对“三品”认识不足, 没有对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食品认证, 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优质优价。
(六) 农产品出口增长压力加大
日本、韩国是我区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 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全区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趋缓, 2014 年全区农产品出口为负增长;另一方面日韩等国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出口, 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大, 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具体园区分析
(一) 发展状态
江苏省云台农场是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直属企业, 始建于1952 年9 月, 土地总面积5 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2.6万亩, 职工1506 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 人, 农场共有7家控参股企业, 云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10 家。近年来, 在科学定位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云台农场整合现有资源, 通过三步改革, 即资源整合时期的股份合作制、调整种植结构时期的公司化改革、创业时期的生态旅游规划确立了以出口创汇农业、房地产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 年全场实现总产值3.29 亿元, 利润3600 万元, 以外向型农业、房地产为国有经济支柱产业2014 年实现产值1.38 亿元, 实现利润2307 万元。
(二) 发展方向及主要运作模式
云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遵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推行“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1.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 推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云台农场发展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 如何转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是首要的问题。2011 年, 全场积极探索模拟股份制改革和推进农业资源整合改革, 取消了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的经营模式, 实行以股份制的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推行“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 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克服了客观不利因素, 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做好准备工作。
2.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云台农场耕地有2.6 万亩, 2009 年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 经济效益不高。在科学规划种植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产业化发展思路, 建立了以出口蔬菜种苗繁育、种植、加工、仓储和出口贸易为核心产业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前后五年时间, 建成了六大特色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区的“六基地二区”的规划布局;先后创建连云港苏垦农友种苗有限公司、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单位, 实现公司化运作。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 年产速冻蔬菜、水煮调味食品、果蔬汁等五大类系列产品120 个, 年生产能力1.8 万吨,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 年创汇1000 万美元。该产业园区先后被省农委等多部门联合授予“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重点推进典型示范区, 还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3.以绿色生态游为突破,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倡导绿色革命、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 云台农场率先发展水生花卉园, 以此为核心,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目前, 云台农场已建成占地1200 亩的水生花卉园、1000 亩的百果园和500 亩的御香采摘园;云台农场还将加快推进集农家乐和体验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技园和云鼎农庄项目。2014 年, 连云港荷花节期间, 水生花卉园共接待游客3 万多人次, 并且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验收。
4.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方向, 探索创新资本运作。为了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云台农场积极探索资本运作。首先, 根据发展战略, 云台农场每年都要对没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整合, 先后注销云龙建筑、烧香河农业开发和华云苗圃等项目。其次,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 云台农场积极探索对外资本运作, 先后创建连云港云龙房地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股连云港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分散了农场的经营风险, 分享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成果, 实现了资本有效运作。
(三) 主要经营经验
1.优化管理模式, 注重内部激励。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云台农场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 我云台农场通过合资创办实体法人, 以公司制或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运作, 狠抓统一标准化管理。早在2011 年就积极构建九大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即信息化管理系统、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检自控系统、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系统、种苗统一繁育系统、标准化种植系统、疫情疫病防控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和应急控制系统。全面落实ISO9001、ISO14000 及GAP要求, 执行示范区农用品统一管理制度。同时, 农场向来注重内部激励, 主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办法, 还积极引导员工开展职业规划组织提升型的内训, 为员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梯, 使得员工能与农场实现共同成长。
2.细化经营理念, 搭建产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 云台农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经营理念。在资源整合时期, 云台农场在创新股份合作制的同时, 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的400 多名富裕人员从批次转移到二、三产中去, 其中有100 多人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园区的产业工人, 另外200 多人通过创业培训走上创业之路, 有20 多户成为蔬菜基地和产业园区的物流生力军。在创业的同时, 云台农场注重产业平台建设, 让分流的人员有去处, 余热有奉献机会。我场先后将经营理念细化, 积极创建蔬菜基地、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房地产。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统计数据, 云台农场场域内个体户300 多家, 从业人员超过1000 人。
3.优化三大产业, 保持和谐发展。经过资源整合后, 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 云台农场产业园区稳定发展, 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现了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 云台农场的三产比25.3:26.5:48.2, 实现了协调发展。作为一产的生产基地为二产提供了大量的初级农产品, 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产的崛起又带动三产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云台农场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 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500 多人, 带动周边农户达3000 多户。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村工作将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抢抓全市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机遇, 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 推动我区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 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
借助我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战略机遇, 紧紧抓住花果山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纳入我市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五个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的有利契机, 积极拓展我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助推重点出口企业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避免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 稳定日韩等传统市场, 深度开发欧盟、美国等潜力巨大的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农洽会等会展活动, 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交流、苏台农业合作等外向型农业稳步发展。
(二) 积极助推转型升级
外向型农业企业要结合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 提高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推进与市农科院、淮工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二是对已确定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加快转变我区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局面。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以多种形式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发展农业的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三) 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积极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的经验做法, 不断完善合同契约关系, 规范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合同契约、服务纽带和产权联结, 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四) 加大对我区蔬菜、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农产品出口项目的支持
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优化程序, 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现场指导服务;当面临贸易壁垒时, 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五) 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是这次调研普遍反映的问题。一方面希望省市能加大协调各金融单位加大对农业企业的信贷力度, 信贷额度要尽量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倾斜, 并在信贷抵押、手续办理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宣传力度, 让真正有需求的企业能够得到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财政资金扶持。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主要运作模式: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 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 以绿色生态游为突破, 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方向。主要经营经验是:优化管理模式, 注重内部激励;细化经营理念, 搭建产业平台;优化三大产业, 保持和谐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应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 积极助推转型升级, 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加大优势产品出口项目支持, 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策
注释
1一、海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
2近年来, 海州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 确立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海州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 分别是位于云台农场的云台现代农业园区和位于浦南镇西部的海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占地总面积约7万亩, 园区拥有设施蔬菜, 蔬菜加工, 特种水产等经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
3二、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4 (一) 土地使用制约因素多
5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涵丰富, 在整体规划时园内往往需要划分多个主题区域, 如农业旅游园区建设, 则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系列配套建设。园区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 而现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用地受到挤压, 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受到一定影响。
6 (二) 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7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 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区大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络还不紧密, 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 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尚未形成, “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有待推广, 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有待确立。
8 (三) 人才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9现代农业园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 不仅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新优品种及农业先进科技的引进与运用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在园区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更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 而愿意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知识型人才, 尤其是文化水平高、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农业粗放经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 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严重制约了园区持续发展。
3.现代农业报告 篇三
一、永仁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永仁县在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县87.98万亩的可用土地”的目标,实现年出栏肉牛2.5万头、黑山羊15万只、肉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永仁县规划了高原特色农业“一园十片区”产业示范区建设。
“一园”是指永仁县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适度集中的原则,依托现有产业规模,选择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
“十片区”包括:
莲宜(莲池、宜就)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林地、土地资源,在莲池、宜就开发种植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莲池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和万马、永兴干热河谷气候,大力发展高标准芒果示范基地,建设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
莲猛(莲池、猛虎)葡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莲池、猛虎低丘平坝葡萄种植示范片区。
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高海拔山区自然气候,大力种植发展核桃、樱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设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
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板栗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建设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
沿河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在永定河、羊旧乍河、万马河沿岸大力发展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
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生猪养殖循环经济,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
黑山羊、生态畜禽养殖加工示范片区。依托草场资源和养殖习惯,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和生态畜禽养殖示范片区。
蚕桑生产示范片区。依托羊旧乍、格红、麦拉山蚕桑专业示范村基地,建设蚕桑生产片区。
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大力种植发展青笋、马铃薯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财政支持现状
(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141个,成员4752户。专业大户茁壮成长,2013年末,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89户。家庭农场悄然兴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家。
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永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好品种+订单”、“农村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好州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和评审认定工作,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采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永仁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发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了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长型、培植型专业村组三种类型,分类制定财政补助标准。例如,对培植型专业村组新增的特色种植经县级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资金500元,同时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采取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三)当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明显扩大。2013年,全县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榄等果蔬和畜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殖面积25415亩,农产品产量14027吨,产值9372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招商明显见效。到成都、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业落户永仁开发农业产业,促进了永仁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猛虎乡为了解决观音岩水电站建设部分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进浙江台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等,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工作进行了尝试。
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四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至不清,流转面积确认难。
4.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篇四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署。今年,我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确定了“关于崇明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总课题。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我校组成了以吴晓飞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在张家港市委党校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6月4日至6日,考
察组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并与张家港市农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金港镇等单位进行了交流,就进一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交换了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内容
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金港镇双山岛、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丰镇永联村、塘桥镇雅农生态园、塘桥镇韩山村、东渡苑、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示范点,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案例供参考。
(一)双山岛——田园生态型度假区
双山岛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清静幽雅,是一个无污染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小岛,全岛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6.8公里,岛上河道成网,阡陌纵横,气候温润,资源丰富,完整地保存了恬静古朴的自然风貌、江南水乡风情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双山岛以农业为主,无工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
双山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倾力打造成市级生态岛。生态农业目前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今后规划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生态旅游方面主要打造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建设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的怡园农庄,集生态种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在品牌经营方面,双山岛将倾力打造“双山岛”品牌。为了支持双山岛建设生态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张家港市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在南沙另外划拨200亩土地发展工业,用工业的收益来发展农业。据张主任介绍,通过在该土地上招商引资,双山岛一个行政村得到的反哺经费在100万元以上,这样就保障了村里的经费开支。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
园区原为江苏省国营常阴沙农场。10月,常阴沙管理区更名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8万亩,人口1.9万人,辖7个农村社区和1个集镇居委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园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连片,格田成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该园区确立的“一核心五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也映入眼帘——“核心区”位于园区北端,紧靠沿江公路,毗邻长江,依托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花卉果木观光、生态农庄、科研培训交流基地、休闲度假服务、滨江生态公园、田园风光、生态休闲疗养区、生态桔园、农家乐风情等功能区。“五大基地”分别是4500亩稻麦种子繁育基地、600亩特种长江水产养殖基地、4000亩高档苗木种植基地、1000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优质柑桔种植基地。园区立足实际,全力彰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特色,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环境、人文”四大优势,精心做好“生态环境、现代农业、致富百姓”三篇文章,正努力建成生态环境最优、田园风光最美、生活安居最佳,社会治安最好、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据介绍,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4.4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无愧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三)南丰镇永联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
华夏第一钢村——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村目前所辖面积10.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76个,村民10200人。村可支配收入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280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155亿元,拥有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产能力。村工业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18.8亿元。
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集体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提出了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农民
素质现代化为“新”的标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村的奋斗目标,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转变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永联村的发展堪称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
(四)雅农生态园、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旅游新亮点
民营资本经营的雅农生态园,总投资800多万元,融商
务会议、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垂钓游玩、文体活动及农耕文化教育于一体。生态园内,一处处木结构的休闲雅居凭水临风,充满农耕人文雅趣,已成为张家港市十大重点农业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过来,生态园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这里平时每天要接待近300人,节假日则要翻倍,有人已将这里比作节假日休闲的“世外桃源”。
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几大特色旅游板块,如鲜花专类欣赏园、湿地生态园、绿色蔬菜种养园、科普教育院、农家趣味园等五大旅游精品。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效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园艺优势,围绕农业旅游的整体建园思路,以科普为主线,通过园林景致,结合乡村农业旅游的特色,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市民休闲观光的乐园。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在规划布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生态旅游、培养农业人才、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有以下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一)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张家港市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禽畜、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五类特色优势产业。,张家港市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编制了—2020年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了“一城四片区”格局,即杨舍城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适量发展优质稻米和蔬菜;金港片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禽畜、水产和休闲观光农业;塘桥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林果水产、禽畜、蔬菜;锦丰片区主要发展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禽畜;乐余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水产、林果、禽畜、蔬菜等生态农业。在统筹规划下,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4万亩标准化农田,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值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6.9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36亿元,站农业总产值的45.81%,养殖业产值7.0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28%,农民收入达11785元。
(二)建立机制、优化管理,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张家港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张家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建立促进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
9月,该市制定《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意见》,其中规定:“新发展且每个规模经营单位经营面积粮食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连续5年、每年每亩300元的财政奖励补贴。”9月,又出台了《张家港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增加了由本市农民种植果品面积15亩以上的流出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享受同等奖励补贴,延长奖励补贴时间至2015年,同时,对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的村给予一次性奖励。近三年来,该市用于鼓励规模经营的奖励补贴资金累计达9808.5万元。
2、依法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张家港市建立了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健全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财政补贴“一折通”发放。同时,对规模经营户的文化水平、从业年限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做出明确规定。经过充分调研,将单个种粮专业大户的规模经营面积控制在300亩左右,防止因面积过大或过小影响管理和效益。
3、切实提高规模经营管理水平
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该市为积极培育本市规模经营示范户,制定了《张家港市扶持土地规模经营示范户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示范户进行奖励,同时,市、镇农技部门实行“挂钩”制度,加强服务指导,每年安排5——7天免费培训,提高规模经营户生产管理水平。据对该市203户规模经营户抽样调查,粮食规模经营户亩均产量894公斤,净收益312元;蔬菜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6288元,户均净收入达6.3万元;果品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4535元,户均净收入达6.8万元。
(三)推广标准、扶持重点,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起,张家港市政府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并列入农业奖补范围,加大奖励力度,较好地激发了企业申报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已拥有各级各类名牌农产品39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个,市级32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0种、绿色食品104种、有机食品3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5片,面积6762.13公顷,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34片、面积14339.33公顷。“三品”农产品产地总面积21614公顷,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4.8%。该市好的做法是:
1、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合理规划基地、加快技术推广、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产品的开发铺平道路。
2、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
该市将农产品品牌开发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上,围绕每类特色农产品创1——2个较具影响的品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特色品牌主要是:有产业化优势的重点龙头企业品牌,如梁丰、福临门;有生态优势的地方区域性品牌,如双山岛;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如神园。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
为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张家港市通过建立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举办桃花节、水蜜桃节等各类农事节庆、利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全方面宣传,让农产品品牌家喻户晓。
(四)拓展功能、融合产业,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
据不完全统计,张家港市以吸引民间资本3000多万元,开发和建设了16个初级观光农业项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形成金港镇江星农副科技示范园的田园观光型、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的观赏和采摘结合型、雅农生态园的垂钓和餐饮结合型、杨舍镇神园农庄的观赏、娱乐、购物综合型四种类型。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从该市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建设内容单
一、功能趋同等突出问题。如何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快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亮点,正处于探索阶段。
(五)建设队伍、提高素质,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张家港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有21个局属事业站所(含8个镇动物防疫站)、8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1个管理区农副业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371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市农业局更是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下大力气抓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外借人员早归队,另一方面是加强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二是在加大投入上下功夫。通过把基层农技人员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了人才培养经费的落实。三是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吸收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镇农技队伍等方式提高现代农业人才的素质。
(六)更新观念、加强服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张家港市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有以下做法: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推进依法治农。二是指导开展农牧渔业标准化工作。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五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农业面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体会
通过考察,总结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有如下体会。
(一)张家港人敢于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观念要先行。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立足于农业领域,而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不仅仅是站在本地的视域,而是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视域来发展现代农业,不是生搬硬套政策,而是用创新思维来发展,这一点对崇明很有启发。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又要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度,更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集体经营模式的成功
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此行考察,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家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现代农业。不管是双山岛还是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园区,不管是永联村还是韩山村,都体现了集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也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三)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工业反哺农业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同样,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高投入。工业反哺农业是解决资本高投入的重要途径。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堪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比如,为了支持双山岛发展生态农业,金港镇在南沙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提供200亩的工业用地,用来招商引资,所得经费作为村日常开支。南丰镇永联村更是将永钢集团利润的25%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崇明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同样离不开工业的支持。目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市级财政对崇明农业的支持;二是在崇明发展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第二、三产业。
(四)张家港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发展现代农业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非政府的职能莫属,因此,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从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到土地流转、农产品品牌战略和农业人才的培养等领域,张家港市各级政府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崇明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好规划、出台政策、加强监管,积极为我县高效生态农业服务。
(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等特点。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1、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
张家港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邀请权威专家共同制定产业规划,为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崇明农业主要是发展粮食种植生产还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亦或是发展设施农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也没有定论。
考察张家港市后,我们认为崇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分两步走:近期宜发展“致富型”模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将来作为生态示范地,发展“技术型”模式,利用高科技发展规模农业。原因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一方面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有转移非农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而崇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崇明当下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为主,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适度规(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既要保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要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更要发展规模经营,怎么办?这就必须使土地能流转起来。
如何流转呢?张家港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一是张家港市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比如对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市、镇两级政府每亩补贴3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210元,镇政府补贴90元),再由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大户或龙头企业,流转户共能得到每亩700元的补偿,这跟农民自己种田所得收益相差无几,同时,农民还能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何乐而不为?二是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土地流转。三是把农户吸收到基地,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土地流转。四是对于其他散户,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来实现规模经营。
崇明主管农业的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关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3、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人才。尤其是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数量偏少的农技专门人才和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张家港市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吸引了大量农技人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市场意识、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崇明也应该花大力气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张家港市通过推广农业标准化产,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当地的农产品深入人心。
崇明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岛,正在为创建生态县而努力,应该打好这张得天独厚的“生态牌”。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比如崇明老毛蟹、三星镇白山羊等,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
5、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不仅实现自身的生产功能,而且为工业提供原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其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性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张家港市积极探索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双山岛集生态种养、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崇明的发展也要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具体的路径。在路径尚未确定之前,可以做一些尝试,比如可以搞两个基地,一是像骏马公司那样的集观赏、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基地,一是像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那样集采摘、观赏于一体的体验式的农业基地。
崇明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结合崇明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崇明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
5.现代农业报告 篇五
建设有关情况的陈述报告
中共眉县县委书记 王 琳
(2011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就眉县青化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建设眉县青化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必要性 眉县地处秦岭北麓,是全国仅有的几个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眉县猕猴桃总面积已达到2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6%;农民户均3.5亩,实现了人均1亩园。2010年,全县猕猴桃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9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达3400元,以猕猴桃为主的“一县一业”格局已经形成。眉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唯一的无公害猕猴桃科技示范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和陕西省果业先进县、“一县一业”建设重点县,被农业部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客观来说,我县猕猴桃产业近年来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依然存在。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三化同步”战略的有效途径。在眉县建设猕猴桃现代农
陕西省眉县青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项目概要
1示范园区名称
眉县青化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建设单位
眉县人民政府 3建设地点
眉县青化乡,规划范围为辖区的12个行政村:跑安村、咀头村、西寨村、石马寺村、宣窝村、河湾村、金家庄村、风池村、青化村、曹梁村、李魏村、油坊堡村,以及马场和果树所。区域为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生态林区4700亩。
4规划期限
2011-2015年 5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集中建设,整合青化乡23.1平方公里的产业资源,重点、突出建设地域特色产业——猕猴桃;把眉县青化示范园区的猕
猴桃产业同物流贮藏业、畜禽养殖业、畜牧(奶牛)产业、有机肥料生产有机结合,应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成陕西领先、全国一流的优质有机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核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6.1 自然条件
植被状况
示范园区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7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达到34%,人均绿地面积4.7m2。
土壤条件
示范园区地势从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河及支流阶地和渭北台塬五个自然区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15.54g/kg;碱解氮97.8g/kg;有效磷21.9g/kg;速效钾137.3g/kg;PH值7.5。海拔459-800米。
水利条件
青化乡属于渭河流域,境内有泥浴河、清水河、渭河流经。石头河西安、杨凌供水工程穿境而过,石头河青化灌区面积为1.05万亩。示范园区境内有机井154眼,抽水站10座,渠道15820米,灌溉暗管61100米,排洪区22150米。
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9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1.1摄氏度,七月平均气温26.3摄氏度。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春寒冷,干燥少雨,夏秋炎热,降雨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589-769.6mm,最大降水量1335.4mm。最小降水量变281.47
mm,相差5倍,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60%。全年无霜218-225天,≥6℃和≥10C的积温分别为479℃和4138℃,全年平均日照2091小时,平均气温12.9-13.2℃,极端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17.2℃。6.2 现有基础条件
猕猴桃新优品种贮备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眉县园艺站、陕西省、宝鸡市猕猴桃专家大院贮备了猕猴桃新品种30个,优株优系1200多分;为产业长足发展奠定了资源优势。
种苗繁育
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李伟村苗木繁育基地可以为产区以至周边提供产业发展必须的种苗。
标准化建园
示范园区按照《猕猴桃标准综合体》,实行了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园,示范园区已经建成了新西兰环球园艺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750亩,2011年4月底西寨村建成500亩猕猴桃标准化猕猴桃示范园。
标准化管理
猕猴桃示范园区的管理实施《猕猴桃标准综合体》的技术管理措施,按照国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农产品生产安全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区示范园区已经获得国家无公害猕猴桃农产品基地认证。
园区道路
示范园区基本形成了2纵3横的示范园区主干道路的硬化,田间
道路将按照《猕猴桃标准综合体》的规定50—100亩的作业方建设生产道路。6.3 科技团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
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育种、栽培、贮藏、加工方面13位专家,实验面积230亩,眉县猕猴桃协会
眉县猕猴桃协会拥有眉县猕猴桃产业育苗、生产、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各类技术人员3500多人。其中示范园区猕猴桃协会青化乡分会有会员300多人,技术力量基础强大。
陕西省、宝鸡市猕猴桃科技专家大院
拥有国家、省市猕猴桃产业高级职称专家20多位,为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示范园区的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6.4 园区建设的政策
2010年根据调整了的猕猴桃标准化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制订了新的奖励办法:眉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社)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商标注册,奖励补助;新建猕猴桃园每亩补助200元,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每亩400元;农户新建50吨以上冷库每个补助3000-5000元;猕猴桃标准化达标村奖励5000元、镇5万元,;合作社1万元;对获得有机、绿色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补助60%。
6.5 园区建设的区位优势
1、地缘优势 ○青化乡位于眉县东部,离杨凌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13km;秦岭北麓的泥浴河流域滋养着23.1平方公里的辖区土地,阶梯式的黄土高原台塬地貌,石头河九支渠区滋养着1.05万亩耕地,示范园区道路、植被、自然气候和水质达到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指数,具备现代农业生态开发的基础条件。
2、区位优势 ○青化乡东接周至县;西接张载祠横渠镇;南有中国果树的硅谷——果树研究所;青马路连接蒙牛现代牧业(宝鸡市)有限公司2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场;为现代农业的休闲观光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硬件资源;突出了青化乡的现代农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
3、猕猴桃特色产业优势 ○青化乡的猕猴桃首先是国家农业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四级规划的猕猴桃优势产业带。其产业在眉县占有10%的面积,猕猴桃总面积为1.796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65%,无公害认证面积2390亩,占猕猴桃总面积的13.3%;猕猴桃总产量15317吨;产值6920万元,全乡人均猕猴桃产值为3310元。猕猴桃种植户3249户,占全乡农户的71.5%;全乡49户猕猴桃贮藏户,冷库51座,贮藏量3313吨,年周转猕猴桃5000吨;占全乡猕猴桃产量的33%,猕猴桃合作社3个,猕猴桃经纪人387人;初步形成了310国道、关中旅游环线、金河路、金果路为主的万亩猕猴桃经济观光林带。有“齐峰果业、金蛋蛋、熊猫 „”等猕猴桃果品品牌。宝鸡福罗瑞斯的猕猴桃花粉研
究中心和新西兰环球园艺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齐聚于此,形成了青化乡在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上的特色优势产业。
4、科技资源优势 ○青化乡的猕猴桃品种资源拥有全陕西省100%品种资源贮备;技术力量在陕西省拥有猕猴桃产业核心人才;同时,她还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果树研究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先后建设于该乡西寨村,在这里形成了陕西省果业的资源、技术、人才的集聚区,有利于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猕猴桃产业。
目前,猕猴桃试验站占地面积172亩,建成了猕猴桃资料园,育种园,栽培技术示范区、育苗实验设施;猕猴桃新品种展示区;完善了园区道路,建成自动气象站;收集和保存了1200份猕猴桃优株、优系;承担了国家2项“948”课题,选育新品种3个(秦美、金香、华优);住站研究生6人,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具有较强的研究实验、技术推广科技队伍。
5、配套产业优势 ○宝鸡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的2万头奶牛养殖场,生产的有机沼液、有机肥,年产12万吨,可以直接为有机农业生产提供6-8万亩有机肥源。肥源除了供应示范区耕地面积3.1万亩外,还可以为周边区域5万亩耕地提供有机肥源。7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眉县青化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种植面积2.2万亩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项目26项,以猕猴桃产业为中心,建设猕猴桃新品种试验示范园200亩、核心示范园3000亩。生产示范园19000亩、物流贮藏区300亩、生态养殖区3000亩;进一步建设猕猴桃产业“三个中心”“八个技术体系”即:“技术研发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猕猴桃产业的育种育苗技术体系、栽培技术体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产业技术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生产物资供应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8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2011-2015年,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项目26项,投资预算为 50496.96万元,其中:陕西省省级农业专项资金2500万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4483.2万元,企业自筹30767.7万元;群众自筹12746.06万元。
9示范园区技术目标
预期到2015年,示范园区猕猴桃总面积达到2.2万亩;生态养殖3000亩;生态林4700亩;灌溉面积3.1万亩,农业专业合作社15家。有机猕猴桃示范园达到20000亩,培训农民16000人,引进新品种6个,奶牛存栏22000头,家禽年养殖20万羽,生猪存栏10000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300人;猕猴桃产值23732万元;二三产业发展每年产生社会效益49000万元;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达到1.5%。
10效益分析
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投资50496.96万元,可以实现年产值73732万元,实现税金320万元。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可以解决农民16000人从事猕猴桃产业生产,2300人从事二、三服务业就业。项目区人均收入12000元。延长了猕猴桃的产业链。促进了社会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
示范园区的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减少了农产品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土壤、水质,土壤有机质达到1.5%以上,生态效益显著。
2011年6月13日
示范园区内部管理制度
眉县青化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2011年6月
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目标与任务
目标
一、建立健全猕猴桃示范园区专家委员会
二、规范管理示范园区组组织机构
三、协调农业、工商、环保、水利、电力各部门完善示范园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
四、实施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五、协调、组织培训示范园区从业人员。
任务
一、示范点合理分布示范园区各村组。
二、示范点实行汇报制度,工作总结各点必须与11月15日前汇报领导办公室。
三、各示范点必须按季度实施技术培训,培训每个示范点人数不低于500人次。
四、各个示范点面积不低于1500亩。
五、示范园区标准化制度覆盖力和执行力不低于95%。
六、示范园区组成工作督导小组,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督导检查。
七、领导监督示范园区实施工作。
八、听取各实施单位的回报工作。
九、总结规划下工作目标与任务。
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工作守则
第一条 示范园区领导小组组织规划示范区具体负责园区建设规划制定、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管理协调、资本运作等具体工作。并且负责检查督导实施。
第二条 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实行季度联席会制度。
第三条 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春耕与秋收期间每月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四条 示范园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随时听取产地工作人员的情况汇报,并记录在案,能及时解决的要及时给予解决,不能及时做出决定的,要在领导小组会议上集体讨论做出结论。
第五条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在经常下乡到现场帮助企业、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不了的或并非自己职能范畴的问题,要随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反馈,并将非本职问题向负责人反映,通告事情的详细情况。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对一般问题要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明确答复,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当及时做出决定,对自己不能做出及时决定的突出问题,经请示领导小组长、副组长后应及时解决。
第六条 示范园区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园内的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示范园区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示范区专项资金财会人员岗位职责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做到收支两条线,管帐不管钱,当日现金必须存入银行。
三、保证公司安全资金的投入,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安全经费,并监督检查安全经费的使用情况。
四、建立健全项目帐目。各项原始记录和报表,做到准确无误。
五、定期进行经济活动的分析,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六、准时、无误地支付各种项目费用,做到帐目清楚。
七、按时向有关部门交纳各种费用。
八、每12月进行园区项目的分档财务数据整理、总结。
示范园区办公室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守则
第一条 办公室负责示范园区域内的程序化日程工作事宜。第二条 办公室内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要完成服务、协调、指挥、控制等多重责任。
第三条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随时上下通报情况,反馈信息。
第四条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在2个工作日内对产地农户及龙头企业反映的问题做出处理。对突出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请示领导小组的相应责任人后,在最快时间内给以处理。因处理不及时给农户企业造成损失的要负管理责任,追究其无作为责任或作为无效责任。
第五条 办公室管理人员要每月定期向领导小组以书面或表格形式汇报工作进度、投入品使用等产地具体生产情况。对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涉及制度解决的决策,向下设组织下达解决意见书,促其快速解决。
第六条 技术人员每月定期向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及企业以书面或表格形式汇报产地建设、科技投入、投入品等情况,并及时向上级请示处理科技问题,向下设的各组下达科技改进意见。
6.创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查报告 篇六
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 二○一一年四月
创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查报告
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二龙山农场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在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按照创建任务和要求,多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增补各项措施,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责任落实,促进了创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开展自查验收工作,认为已基本达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为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农场党委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农场主要工作议程,实行统一领导。农场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全场各部门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以农场场长、书记为组长成立了领导小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办公室,负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日常工作,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逐级考核制度,把创建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间分解到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制定措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及检查验收制度。充分利用会议、媒体、资料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认识,把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成立了专家技术小组,在技术服务上由农业、农机等相关部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场现 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一)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龙山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黑哈202国道沿线东侧,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园区建设占地面积1290亩,在原有的基础上,4年来完成了区内路、水、渠等设施的建设。其中:
路面硬化建设:建设文化广场4200㎡;建设水泥面停车场1800㎡;修建田间步道板长4500米;修建长500米、宽6米水泥面道路一条。
喷灌设施建设:沟渠:修建U型槽4400米;修建蓄水量2800m3的晒水池一座;打深170米深水井两眼;配置DYP-70型喷灌机械4台;铺建暗排水管道1500米。雕塑及周边配套工程:建雕塑一个;建铁骨架观赏长廊两个,长度分别为200米和80米;建塑料采摘大棚6栋;制作种植观赏作物用铁槽150个;制作宣传标牌14块。建生物预警测报站一个。园区建设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提高作物产量、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效益为中心,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一体化推进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设施规范化、农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产加销服务社会化、管理信息网络化、资金投入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示范集成推广项目的实施,完善配套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农场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示范区建设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产技术和设施先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以及产加销、贸工农、教科研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二)示范区分布主要分为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核心区主要进行大豆、小麦、玉米新品种、经济作物、棚菜园、新农药、新肥料和新技术对比试验;优良品种提纯复壮、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微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等,已形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区。
展示区主要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展示,认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标准化作业水平的展示,已成为干部、职工进行科技交流、学习、参观的重要场所,近三年累计参观学习人数千人以上。是农场新技术、新品种、新作物推广、新成果展示的窗口。已成为职工技术培训基地。建立8个科技示范区(组),示范户300户,示范面积12万亩,技术推广网络,形成点、线、面工程,为示范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稳定的、规范的、标准较高的示范基地。
辐射区:通过扩展运用核心区示范区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措施,实现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使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高科技农业的技术优势与经济效应来辐射带动农场40万亩耕地和周边农村近100万亩耕地的新技术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场“十一五”期间农业生产中通过试验示范主要推广组装了五大作物高产配套技术,其中:小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等,同时还进行了专项技术的组装,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技术;进口机械植保喷洒技术;进口机械还田打捆机的应用技术;玉米、大豆等作物原垄互卡技术,农作物化控技术;玉米叶龄管理技术,等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这些新技术已在北安管局全面推广,增收22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二龙山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境 域跨北安、五大连池两市,哈黑铁路和202国道贯穿农场。地缘优势凸显,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在202国道沿线,投资近千万元通过建设,示范区已成为集现代化生产、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示范区实行水、田、路、综合治理,基本达到了田成型,路相通,防护林配套,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三、强化管理,完善各项制度
(一)完善各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为确保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我场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统一供种标准、作物模式化栽培的生产技术规程、农机田间作业操作规程、良种繁育技术标准、投入品采购标准、农业生产实施方案、农机具管理标准、各类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岗位责任等,建立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管理和工作三大标准,严格按照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制定和完善各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集成转化适合本地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制定了良种繁育、种子检验、加工、供种、作物的栽培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完善农艺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各项管理标准化和规章制度,农药使用标准,新技术操作规程,各项作业按技术标准落实到位。加强宣传培训,并对标准进行集成,制定了技术手册及明白卡,发放到从业人员,做到了人手一份。
(二)强化农业安全生产的管理
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北安管局百万亩出口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到2010年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马铃薯认证面积15万亩,良好规范农业认证面积3万亩,创建大豆绿色原料基地15万亩,无公害奶牛0.6万头。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将基地农产品在生产、收购、贮藏、加工和销售等过程按照分局统一印制的生产管理档案由农业技术人员负责记录和存档,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建立了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
1、加强投入品的管理。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安全使用,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必须严格管理。我场按照《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我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来控制,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管理区、居民组在生产及管理的过程中,签订了农药使用责任状,管理区与种植户在土地承包中明确了规定了农药的使用,并实行农药保证金制度。并与管理区主任签订了农药管理责任状,管理区与种植户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投入品的品种、数量,均由生产基地农业部门和生产资料供应部门确定,由供应科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由农业科统一指导使用。严禁私自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全面推广应用生物肥料。
2、推广实用有效的新技术。推广新农药、肥使用技术,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同时也规范推广喷雾机械使用技术,采用进口喷头及农药助剂,降低成本,减少化学防治的污染。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采取健身防病技术,航化作业技术。积极引进生物有机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肥使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技术。
(四)合理轮作制,坚持农业“六配套制度”
制定了耕作、轮作、施肥、植保、灌溉和良种等全面积的技术标准。耕作上突出“松耙”。以深松耙茬为主,推广松、耙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制 度。在栽培上按照区域布局,选择不同的栽培模式。大豆以深松为主,推广大豆大垄密。麦类以秋整地为主,重点推广“一早、两秋、三高”栽培模式。轮作采用麦-经(玉)-豆三区或四区轮作体系,完善了轮作制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完善施肥制度。强化农药的管理和农药安全的监测,完善植保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制度,通过标准化供种,完善良种制度。
(五)强化种子的管理。为确保生产用种的安全,农场在用种上坚持了“五统一”制度,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准化供种。小麦、大豆实现了全场统一供种,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及用种制度,并建立了严格的田间检验制度,对留种地地块进行田间检验,确保用种的质量与标准,大田所使用的品种全部标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良种以上的标准。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了用种制度,农场已实现全作物的供种,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证。
(六)建立完善各项农机管理制度
我场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场,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5%以上,有三个现代化装备农机高化点。在管理上实行“六统一”,即农业机械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停放和保管、统一收费和结算、统一采购和供油、统一保养和维修。并制定了严格农机管理岗位责任制,农机田间作业操作规程,田间作业验收标准,农机管理标准,维修保养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设备更新报废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新技术推广制度,农机基础建设发展基金,队伍建设制度,机具停放保管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七)推进农业示范区信息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为推进我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配置信息技术查询平台、投影仪、电脑等现代 化仪器设备,开通宽带网,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生产性能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农户跟踪服务档案,实现数据日常管理、试验数据处理、信息查询、报表打印等。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上做到了科学、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及时准确地了解生产和管理状况,指导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农业生产及管理档案,档案管理按照标准,全部分类整理立卷。
(八)强化组织领导,制定严格考核管理制度
现代化农业区的创建工作以农场及主管业务部门为主体进行组织管理,在农业部农垦总局及管局的指导监督下,农场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创建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在管理上建立考核制度,把创建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到有关部门,形成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在管理上制定了示范区管理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把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考核示范区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业绩。实行动态管理,竞争上岗,效益与业绩挂钩,年终由农场进行综合考评,按照考核办法对示范区创建工作中主要领导、科技人员业绩突出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业绩不突出的免职或下岗。发挥科技人员务实创新、扎实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为促进示范区的创建不断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为增强示范区的技术支撑,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依托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进行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合作和交流,同时加强人才的招聘工作,2007年到2010年引进5名大学生,充实示范区的技术力量,提高示范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四、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功能作用
(一)示范区依据第四、五积温带农业的特点,主要开展本地区主导作物(麦、豆)新品种、栽培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将成果集成、创新和展示。并结合本生态区的物候条件,资源状况,进行高效经 济作物及特色种植。
1、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推广。在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繁育、试验和推广,为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储备,通过研发、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真正把示范区办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基地和窗口,发挥示范区的研发功能作用。二龙山农场为省、农垦总局品种区域试验点,重点进行了第四、五积温带的品种选育、繁育、推广,同时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北安、克山农科所合作,选育、繁育繁殖适合本地区的品种,每年引进试验品种30多个,筛选、培育2-3个推广品种。同时建立棚菜的种植,建蔬菜大棚6个,建立了生物预警植保技术、测土施肥施肥技术,作物高产攻关等示范项目。
采取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专项突破与集成配套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式,使示范区成为自主研发、智力引进和成果转化的“内创外引”平台,并形成粮食主产区不同类型的示范模式,为周边地区提供示范和服务。重点与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北安、黑河、克山农科所等单位进行技术协作,引进先进适用的品种、栽培、植保、施肥、耕作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研发、集成、应用推广。每年引进新技术4-5项,示范推广1-2项。
通过新技术的协作,创新技术主体。以农户为示范主体,采取政策扶持、引导的方式,进行生产示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07年二龙农场以批建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一座,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成立了华疆科研所育种基地,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示范区成为企业自主研发的主体功能,加快农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农场的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每年可为周边农场和农村提供大豆、小麦优良品种3000余吨。辐射到北安、二井子镇、五大连池以及克山 等地,推广新技术100多万亩。新技术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应用,每亩可增产10公斤以上,亩增收30元左右。
2、发挥示范区的培训功能
为保证示范区创建的顺利实施和示范区成果的尽快推广,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农场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并把培训重点内容放在田间地头,指导职工对新技术、新成果的认识,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意识,引导和帮助职工掌握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示范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集成、组装,示范区成为干部职工培训的基地,使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培训到人、到户、到田间地头。每年培训干部技术人员200多人次,培训职工1000多人次,同时也周边地方培训干部、农户500多人次。通过多种形式为农场和周边培训技术带头人和种植骨干、技术能手200多名,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5人进行授课,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成立了专家技术组,开展网上咨询,解决了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发挥示范区的培训功能作用。
3、树立典型,提升示范功能
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采取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建立科技示范区(组)8个,科技示范户300户,利用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成果应用展示、科技交流等活动,提高干部和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示范基地的建立,深受职工干部的好评,激发了干部职工学科学、应用新技术的热情,有力的推动了农业工作的开展,辐射带动了农场结构调整,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马铃薯面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良种率达到了100%,农业新技术推广率达到了85%以上。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我场华疆育种所种子示范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拉 到了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起了辐射示范作用,大大提高了农场的知名度。近年已接待参观、学习、取经的单位和个人上千余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拉动了农场和周边农业的经济发展。
五、取得成效与效益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农业现代化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使示范区成为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基地。2008年10月,二龙山农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3月,二龙山景区被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因此,在示范区建设上,注重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美化生产环境,发展了观光旅游农业。通过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使农场由过去的传统低效农业发展到目前的粮食和优质高效上发展,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使种植业向高、奇、特、深方向发展,以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特色蔬菜生态园和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初步成为农垦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成果的转化,核心区平均亩增效益30元,示范区的核心区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年增长8.6%,示范区所在单位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5%。
7.现代农业报告 篇七
“十三五”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展望
稻、麦供需基本平衡, 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中国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能够完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2016年, 预计稻谷面积稳中略增;小麦面积稳中略减。“十三五”期间, 稻谷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消费持续增长, 预计5年稻谷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10.38亿吨、10.34亿吨;小麦将呈现种植面积稳中有降、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的状态, 预计5年小麦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6.59亿吨、6.55亿吨。
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 库存压力有效释放。未来5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幅调减, 阶段性供应过剩矛盾将有效解决, 玉米去库存明显。“十三五”期间, 玉米种植面积将年均下降1.8%, 到2020年减至3441万公顷, 产量将减至20567万吨;同期玉米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年均增长3.0%, 到2020年玉米消费总量将增加到22192万吨, 库存压力缓解, 玉米价格回归市场。
油料产量恢复性增长, 大豆进口明显放缓。2016年油料生产数据较2015年预测数有所下调;其中花生和大豆面积、产量双双增长, 油菜籽面积、产量显著缩减。“十三五”期间, 油料产量呈稳中有增态势, 而大豆进口年均增长率将由“十二五”时期的11.6%降至“十三五”时期的1.0%。预计2020年油料产量将达到4970万吨;油籽进口量为9193万吨, 其中大豆进口量为8556万吨。
棉花需求下降明显, 食糖供求关系持续偏紧。2016年, 预计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8.8%和8.0%;消费量同比下降2.7%;进口量同比下降31.1%。“十三五”期间, 中国棉花消费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预计到2020年, 棉花消费量将降至707.9万吨, 比2015年下降3.8%;进口量为112.1万吨, 比2015年降22.8%。此外, 预计2016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同比分别减少8.2%和14.8%, 糖料种植面积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 消费量持续增加, 进口量不断扩大, 预计食糖总产量4893万吨, 总需求量8013万吨, 产需缺口为3120万吨。
菜、果、蛋、渔产量稳步增长。与过去10年相比, 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放缓, 预计2016年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63%、1.4%、0.8%、1.7%;“十三五”期间, 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0.44%、1.37%、0.9%、1.3%。预计2016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总消费量、进口量分别同比增长0.07%、0.2%和6.9%;预计奶制品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0.3%、3.4%、16.6%。“十三五”期间, 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43856万吨, 总消费量为44256万吨, 总进口量为1028万吨;奶产品总产量为20293万吨, 总需求量为27376万吨, 总进口量为7151万吨。
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农产品生产区域更加集中, 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局部生产、全局供应的特点突出。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主产区将进一步向北方集中, 2020年主产省粮食产量比重或将接近80%。棉花种植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转移, 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或将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生猪养殖加快向粮食主产区转移, 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猪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预计提高到40%, 西南地区下降到20%以下。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六大优势蔬菜生产区域将进一步巩固。甘蔗生产会向广西、云南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甜菜会向新疆、内蒙古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农产品消费继续刚性增长,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多样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显。预计“十三五”期间的稻谷、小麦、食用油、食糖、肉类、奶制品、水产品消费总量将比“十二五”增加。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多样化、高档化、品牌化趋势。粮食消费更加重视品牌认知, 对专用品种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畜禽水产品消费将更加重视营养、健康和安全, 对加工产品的需求将显著增长;水果、蔬菜消费量增加, 质量认证产品消费量增多;纺织品消费方面, 对高品质棉花需求明显增加。
农业生产成本结构变化、上涨因素增多,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相对弱势运行。“十三五”期间,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将稳步上升, 成本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除物质投入、人工和土地成本继续刚性上涨外,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现代化种养设施维护、废弃物处理及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建设等成本也将明显增加。与此同时,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相对低迷,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价格联动性将显著增强, 拖累国内农产品价格总体弱势运行。
国内外农业融合互动加强, 农产品进口可能呈现品种、来源“双增”格局。未来10年,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 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新加坡、新西兰、智利、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多双边自贸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油料、水果、肉类、乳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也将从传统的美洲、澳洲、东南亚国家逐步拓展到中亚、澳洲和欧洲国家。
8.《现代制造业与设计》读书报告 篇八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现代制造业;装饰艺术
约翰·罗斯金(1819-190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艺术思想对许多国家的现代实用艺术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罗斯金总是把艺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伟大的艺术离不开伟大的心灵,而培养伟大的心灵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他的实用艺术理论推动了几次重大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发展。罗斯金对待装饰艺术的态度与阿道夫卢斯的截然不同,罗斯金肯定装饰艺术,在这篇讲演稿的第三段,罗斯金这样说道“装饰性艺术适用于某一固定的地方,在那里装饰性艺术或是从属于或是支配着其他艺术品的表现效果。”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高级的艺术,只存在装饰性艺术。他以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柯勒乔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例,说明艺术大师的最优秀作品往往都是以装饰性质存在的。罗斯金断言,装饰性艺术绝不是一种堕落艺术,也绝不因为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就是低等艺术,他认为艺术无低劣之分,有的只是艺术的和谐互补。
文章中罗斯金以荷兰风景画与贝诺佐创作的比萨公墓的绘画做了个比较。荷兰风景画大多是一些小构图的作品。画面地平线很低,天空极其开阔。大多表现一个角落或一个海湾,很少作全景式的作品。色调柔和,多为棕色和灰色的调子。贝诺佐是佛罗伦萨画家,擅长于绘画大幅巨型宗教题材的笔画。显然,荷兰风景画与贝诺佐创作的大型绘画相比不值一提。但是,罗斯金认为荷兰风景画的装饰性却不比贝诺佐的大型绘画低,罗斯金进而得出“所有的艺术都可以是装饰性的,并且迄今为止所创造出的最伟大的艺术也是装饰性艺术。”
罗斯金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师承自然,他说“没有任何人会采用传统艺术来装饰房间,伟大的画家呈现在你眼前的总是自然艺术。装饰就是对自然形状的模仿。罗斯金鼓励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比如对静物、花朵、动物,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模仿。罗斯金说:“所有伟大的装饰艺术,不管是什么,都建立在工匠描绘人物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在最优秀的学派中,则表现为其成员对自己在周围活生生的自然的描绘上。”从罗斯金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认为的好的艺术应该是以大自然为蓝本,建筑的装饰也应该建立在对大自然模仿的基础上。
其次,罗斯金认为在装饰艺术中,艺术家必须处理好材料、位置和功能三者的关系。罗斯金在《现代制造业与设计》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装饰原则。他认为,材料、位置和功能在装饰中都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艺术家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处理材料方面,如果所使用的装饰材料具有局限性而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这就需要遵循传统的手法,即尽可能简化其美,但是不能错误地表现其美”。总而言之,当材料需要我们使用传统的方法时,一切试图避免使用传统方法的努力都会降低艺术品的档次,是艺术家对事实的漠不关心,只能制造出粗糙的艺术品来。在处理艺术品的位置时也会受到一些原则的限制:比如,建筑装饰中,艺术家要考虑到装饰离观众的距离、光线,以及对粗糙的或精细的装饰的选择,使其达到预错误的地点,任何完美的绘画和雕塑都不能被称作是建筑的装饰。”离观众相对较远的雕塑会做得粗糙些,相反,离观众近的艺术品必须使用精细的方法。罗斯金说:“装饰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唯一真正的区别就是它们是否在合适的地方,以及与周围的主要的或者辅助的其他艺术是否协调。世界上所有最伟大的艺术都是因为它们有个合适的地点和目的。”也就是说,装饰艺术的可见性是艺术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它在什么位置,离观众有多远距离。在建筑装饰中,最精致的装饰往往离观众最近,而在建筑上部,离观众较远的地方最适宜放置比较宏伟的装饰,但不必要精细。
罗斯金强调装饰的材料要简朴诚实。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对此有大段的论述。比如,他认为教堂的建造要简朴诚实,如果教堂中乱涂上斑驳的色彩,这不仅仅意味着品味差,而且,把虚荣和欺骗带入祈祷之所绝不是无足轻重的,或者是可以原谅的错误。因此,教堂的设备要简朴,不装腔作势,不虚假,不俗气。罗斯金不赞成在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现代材料,他说:“使用铁材的道理就如同饮酒一样,饮酒也许可以治病,但不能赖以为生。”所以他认为钢材在建筑中应该限制使用。他也不赞成对金属材料的过度使用,因为那样将不仅降低建筑的诚实,而且会削弱其尊贵。他说,如果钢材在建筑中取代了石头,起着防止碎裂的作用,承担着重量,或者凭借自身的重量起着平衡的作用,取代尖顶或扶壁而抵抗侧向推力,或者以杆或梁的形式被用来承担木梁的功能,那么那一刻这座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建筑了。在建筑的装饰方面,罗斯金极力提倡诚实,反对装饰材料使用仿制品。他批评大英博物馆的“壮丽的花岗岩楼梯在平台处使用的竟然是仿制品。”这不免让人对其他部位的装饰材料也感到怀疑,连建筑师本人的诚实都受到怀疑。这种建筑装饰的“表面的欺骗一般可以定义为诱使旁观者相信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材料,如常见的在木材上进行绘画,使之与大理石相似,或者在装饰品上进行绘画使之产生凹凸感等等。”
罗斯金的艺术思想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表达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艺术走向的见解和判断艺术好坏的标准。理解了那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及艺术的地位也就为我们理解罗斯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罗斯金所处时代的境况早已发生改变,在今天看来,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很多都失去了时效性。但是,只要我们换位思考,把罗斯金的理论放回当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罗斯金思想在当时的先锋性和超前性。
参考文献
[1] 约翰.罗斯金著翟洪霞,余艳译 芝麻与百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
【现代农业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9-24
转变现代农业07-11
发展现代农业07-30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06-29
土地整治现代农业11-24
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11-01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1-01
现代农业发展创新10-30
现代农业最新发展趋势08-01
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