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2024-07-30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精选12篇)

1.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篇一

申论热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篇二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多来,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民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正是由于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教育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社会正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 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 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要求我们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检验标准,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提供均等化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 使全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状况都有明显提高。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其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一些地方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必须强化政府责任, 完善资源配置制度, 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逐渐缩小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

3.践行公平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篇三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平管理;民主;自主;公开

只有在公平管理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崇尚、实施公平教育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公平是比财富还要重要的幸福指标,管理公平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不公正管理背景下的教师一般是反教育甚至是反文化的,更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对孩子的公平和公正。当前宏观上的教育公平已成热点,幼儿园应将目光锁定在“微观公平”上进行研究,而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时间精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培训的、成功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平等、应有尽有的。因此,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这就更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机会面前人人争取,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笔者尝试用以下三例来简述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公平管理。

一、“我们派谁去?”——民主推荐

“老师们,这次我们派谁出去培训?”这是争取到了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的机会后园长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推举谁?”“派谁去?”教师们天生好学,更加珍惜本来就不多的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园长从不明知故问“谁愿意?”因为如果让教师们毛遂自荐,结果每个人都是:“我愿意去”。然后由年级组长或园长在其中挑选若干个教师外出学习,不如让他们互相推举来得更现实和有管理意义。只有在某个别老师一直被“遗忘”的情况下,园长才“建议”或“友情提醒”。

一次上级领导分给幼儿园5名参加南通市级暑期通识培训的名额。如果在以往,要么就在园长室里排一排名单,安排一些能力强的、能够完成二级培训任务的、最近又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去。或者向全体教师通报这个消息,并询问愿意去的对象:“派谁去?”教师们会默不做声,但一定有不少教师会激动地投出恳求的目光,发来申请的信息:“园长,我想去培训。”也会有极个别教师到园长室来当面要求说:“我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外出培训了!”……但是,这是凭借园长自己的威信摧残教师积极向上的愿望,歪曲教师所理解的公平理念。“园长总安排一些他喜欢的、与他走得近的人外出学习,他不喜欢我!”对于那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会认为这是极其公正的:“当然应该派我出去。”这种专权式的指派,只能巩固园长对教师的霸权,颠覆教师心中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公平行为。

于是,在业务学习正式开始之前,由分管园长向全体教师宣布这个消息。接着园长提出原则:“这是较典型的理论培训,担负着二次培训的任务,培训回来后必须分别向各学科的教师汇报。可见,应该派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去,想一想你们希望派谁去?”

(等待一分钟)

这时,园长的任务是支持任何一个教师所提出的候选人。不安排讨论,不参加表决。因为,否决任何一位教师,无疑是对该教师的一次打击。园长相信教师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园长更相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在吸取、传达的过程中接受教化。因此,园长运用自己的威信,在教师公平推荐的基础上速战速决。

“大班的老师请发言,你们组派谁去?”

美美老师说:“我建议选派亮亮老师去。她擅长理论研究,能代表我们去学习。”

“我同意,亮亮啊,你看老师们多么信任你!”

“中班组的老师请发言。”

……

现在请大家简单提醒一下他们:“这次培训要注意什么?”

“应该认真听!”

“应该将讲座学习的PPT带回来,让我们大家再仔细学!”

“建议将录音笔让他们带去!”

……

结果,参加培训的一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教师们将所有的讲座全程录了相,整理加工后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里;个个都充分地准备了对本组教师的二次培训。

公平的保证是民主。以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相对于收入和报酬基本固定,绩效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的教师来说,公平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靠园长个人的公心带来的公平,是暂时的,靠不住的,只有园长“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公正、公平的评判积极性,增强评判能力,参与者一般都能感觉自己的建议公平、公正,实施后反响也比较好。这里还印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古训。因为,民主是公平之源,而公平又是民主精神之光!

二、“谁当基地成员?”——自主申报

背景:如皋市成立学科基地,全市范围的培训指标一共20人左右,给了我园8个申报的名额。这是一件大家都愿意参加的好事。园长不一定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或直接打开各位教师的电子档案,或根据平时印象,筛选一下,将在各个领域里教师的成绩、资历排一排,然后指定8个人选填个表,盖个章……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省时、省事,还树立了园长的威信,表面上也不会引起纷争。可结果是当了基地成员的只是一时的欣慰:过去的努力领导还是认可的;没有当上的也还是那样,没有触及到利益,更不会触及感觉。

做法:请每位教师对照申报条件,仔细梳理在指定的领域里取得的成绩,如赛课获奖、上公开课的级别、公开发表并获奖论文的篇数、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等,然后愿意申报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报表并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内,让全园的所有教师都“观摩”一下,聘请6位大家都信得过的,本次没有申报的教师做评委。评委们在未涉及到具体人的情况下,讨论确定专门的打分细则,在QQ工作群上公布,并分成两组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然后根据领域不同,从高分到低分,在幼儿园公告栏公布上报名单。

效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整理业绩资料时,看着一摞发表着自己文章的杂志,浸润着汗水的证书,常常徒生出一阵阵无名的喜悦甚至激动。可真正对照标准打分时,无论材料多么丰满,总像“女人的衣服一样”,论文总是嫌少,公开课也不会嫌多。于是,一段时间里会特别勤奋地看书、学习、总结、写作。这样的引导,教师们有选择地整理一下自己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公布,会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位参加申报的教师不无激动地说:“材料不多,碰碰运气,从今天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明年再申报。”一位参加评审的教师不无感叹地说:“看着其他老师的材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公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自主。公平管理不等于平摊机会,有时将机会公布于众,鼓励教师自己对照申请,常常更有利于公平地竞争。大多教师都做到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做什么最合适,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需要领导去给他们分等级、辨别优劣。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盲目自信者不多,几乎很少。同事中哪一位的教学出色或技艺较差,个个也心知肚明。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明明清楚五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却一味地、残忍地强求一统。主要是管理者没有去认识、理解、分析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尤其无法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耕耘在一线育人岗位的那些教师的心理,是我们没有寻觅到常言说的最优化的、充分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个性彰显的管理策略,而鼓励教师自主则是上策,因为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三、“让谁上公开课?”——公开竞赛

作为教育的窗口,幼儿园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放活动,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为了研究有焦点,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幼儿园确定了更小的研究指向。这次让哪些教师执教呢?首先,在向全体教师公布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期内的时间精力,对当前任务的准备,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在统一的时间内公开比试。再由不组织活动的教师自我申请,相关人员确定评委教师,最后根据教师们的教学效果、研究需要公布上公开课的人员名单,接着根据教师们的申请、幼儿园的挑选、执教教师的意愿,再分别组成一定的智囊团,有的参与再磨课,有的帮助制作课件等等。如果公开课的课节数比较多,或上级下达的任务可以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那上面提到的报名、选拔、智囊团就都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另外,各种“出人头地”的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也在公开竞赛或公开推举中产生,根据教师们自己讨论形成的《细则》评选先进、上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园的“潜规则”。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园内还“无中生有”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诸如“班级管理能手”、“家长交流专家”、“高效活动单制作者”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都随时准备着争取机会,有了机会个个都积极争取,踊跃报名,不少教师跟兄弟幼儿园的教师们说:“我们幼儿园老师的机会都是自己掌握的。”没有口号式的喊叫,而公平、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悄然形成,也为每个教师的成功搭建了无数个高质高效的“试场”。

幼儿园管理者提倡的是什么?希望塑造的校园文化又是什么?管理时首先要弄清楚。而管理就是要找到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起点、特点、生长点,让教师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机会不应该平等地分配每一个人,理由是每个人原有的水平不一致,每次机会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致,每个人对待机会的态度不一致,而管理就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遇。

享受不到平等、公平、公正的礼遇,甚至常常受到歧视的教师怎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开发全体参与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参与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建立一个又一个实际有效的机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一个又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平台,为教师实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公平埋下优良的、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教育公平之花绚丽开放。

4.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论文 篇四

题记: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运而生。西方发达国家及国内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付诸实施。那么能不能首先在农村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让小班化教育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让广大农民的子女不多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大丰市在分析本地教育实际情况后,于率先在农村中小学推行免费小班化教育。

全面推行农村小班教育 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从20秋学期起,我市所有农村初中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开展小班化教育,秋学期起在全市所有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开,进一步提升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着力构建和谐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市之所以能够率先推行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基于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这一社会背景。我市年出生人口不足5000人。农村学生生源锐减,为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基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经过大力度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先后撤并了200多所小学和30多所中学,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目前全市所有的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在当地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上学。

近几年来,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先后完成了“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工程建设,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也已首批通过了省级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第三是基于农村教师队伍数量、质量能够满足实施小班化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生源锐减,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农村教师的大量富余。同时,我市经过三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的年轻化、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实施小班化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充足的教育资源,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基于此,我市的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正视学生存有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案设计、教法选择、评量模式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多元智能和身心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当的空间和条件,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2.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如下品质:能够自发性学习成长、自编学生需要的教材、自制教具、运用科技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等等。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将会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小班化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额减少,教师能腾出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作个别指导,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与提高,大大提高合格率、优秀率。

4.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与均衡。通过实施小班化教育,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公平与均衡;实现各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师资配备的公平与均衡;实现每一位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教师全员轮岗不可能促进教育公平 篇五

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拟立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年一轮岗。

平心而论,利用立法强制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确实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名牌和普通学校间教师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择校”风。不过,这种试图弥平各个学校发展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思路,个人认为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误读,是难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

我们知道,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投入、学校地位、硬件设施、教师待遇及师资等诸多方面,其中除了师资外,其它都与“钱”有关。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在划拨教育经费时总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名校、重点学校高于普通学校,最终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怪圈。可见,教育最大的不公首先是“钱”的不公,其次才是师资的不公。现在试图用教师轮岗来实现教育公平,完全是本末倒置,也很难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况且,就教师轮岗本身而言,要让所有教师在6年内全部实现轮岗,不仅弊端甚多,也是很不现实、很难操作的。

这种强制性的轮岗不利于教师队伍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6年内全部实现教师轮岗来测算,平均每年就要有17%左右的教师轮岗,其牵涉面大。其操作难度之大之复杂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教师情绪的反弹,进而影响教师队伍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更可怕的是,这种折腾年年进行,每年都要搅得教师人心惶惶,致使教师队伍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所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又怎能实现?

这种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各个学校都有其自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教学个性,如果实行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势必每年都要受到冲击,教师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每年都让那么多教师或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或长途跋涉、疲于奔命,谁还会有心思和精力潜心于教学?再说,由于教学环境的频繁变动,很多教师的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极易出现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反常现象,教育教学质量受影响甚至下降在所难免。

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轮岗频繁,很多班级的学生每年都可能面临更换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情况,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甚至悲观的状态中,容易产生厌学、紧张的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其实,在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教师轮岗制,但他们根本不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而是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并辅之以一整套鼓励政策,比如教师轮岗的地点要征求教师本人意见,到边远地方轮岗要相应增加工资和房租补贴,优秀教师轮岗的地方比一般教师远等。

6.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篇六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促进教育公平一个都不能少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质量更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享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新闻链接】

1.中新网9月9日电 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来到大连看望大连第二十中学新疆班师生,并与大连市支援西部地区及西部在大连进修的教师座谈。得知这所高中办新疆班20年了,很多孩子来自新强农村的贫困家庭,李克强说,你们不仅要打响品牌,还要推广经验,让东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2.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

3.在高等教育领域,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

[问题]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2.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

3.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失衡。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4.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

5.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6.缺乏有效的管理、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使民办教育举步维艰。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政府有义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制度改革,消除歧视规定,推动教育平等,保证公民在国土内范围内权利平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其次,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学校要建立公平的选拔程序,确保竞争机会均等。

7.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篇七

教育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基于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分析和探究教育公平问题。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曾要求开展儿童教育,并主张男女平等。梁启超主张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孙中山高呼“平人类之不平等”,主张建立普及、平等的学校教育。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等。马克思在1886年就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的教育平等的思想。综合各种教育公平的观点能够看出,对于教育公平,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权利公平、教育环境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给所有人创造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的教育机会。根据瑞典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的教育理论,教育机会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公平就是要使每个人不受任何歧视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教育的机会,包括儿童、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成年人在内的一切人。教育过程平等是指教育过程不区分性别、种族、贫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待每一个人。教育结果平等指每个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取得同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教育权利公平是指在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全民教育宣言》、我国的《宪法》和法律等都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各国,法律上的教育权利平等已普遍实现。

教育环境的公平是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包含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居民负担教育经费的公平。目前,我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的教育环境还存在很大差异,教育环境公平的实现还需长期努力。

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1. 教育公平确保社会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首要的、内在的、基本的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社会转型期,保持稳定发展是社会的首要任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自由与公平,往往直接取决于教育公平。在任何社会,社会的阶层分化都客观存在,现代社会的分层与个人的教育水平相当。教育的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甚至形成底层民众无法上升的“断裂的社会”。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往往把扭转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或下一代的教育上。因此,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

2.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任何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时总是强调教育先行。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输送优秀的建设人才、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是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促进教育公平能使广大公民享有广泛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教育不公平会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保证大多数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人们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全国人民共同长期努力的重大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实施教育公平,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从多方面入手,争取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下面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来谈谈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1.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因而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了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政策来缓解教育不公平,但是这些政策多数是一次性的或局部性的“工程”,因此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主要是: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益性。资金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资金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

(2)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要遵循平等和补差的原则,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进行科学的资源分配。

(3)加强教育司法建设,以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从法律上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制裁和打击,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强保障,杜绝教育腐败、以权谋私等伤害教育公平的事实发生。

2.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确保教育公平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是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每一个社会民众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做法体现在:

(1)确立公平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改变思想,树立一个男女平等的观念,彻底改善边缘地区女童入学难、女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中女性参与的劣势地位等问题。

(2)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办学形式。社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社会中潜在的教育资源也是多样化的。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教育资源不足。充分利用社会上分散的教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人们受教育的愿望。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应当树立的一个新观念。

3. 学校和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是否受到公平的教育,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是学生参与受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对象,所以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公平意识。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平科学的管理意识,是实现学生在学校和班级获得公平发展,实现让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条件。

(2)学校和教师应树立公平的评价观。教育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个别“尖子生”,而在于所有的学生。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应切实树立公平意识,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促进学生获得公平的发展。

(3)全面提高师生素质。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民主、公平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结束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教育公平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育公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彭芳芳.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对策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8.秉持教育公平 促进均衡发展 篇八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区教育局领导集体探索思考、努力实践的重点课题之一。”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江汉区教育局以申报“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的行动计划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实施“强基兴教、职教扩张和教育信息化”三大战略,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和有力的措施保障,在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追求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诸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优南强中壮北”优化区域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认真落实区政府教育年度绩效目标和为民办实事事项入手,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吴局长介绍说,由于受历史布局的影响,江汉区南、中、北三个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优南强中壮北”的发展思路,按照“协调南北、科学布局”的原则,切实加大了南部资源的调整和北部资源的壮大工作。为此,区教育局确立了“走精品办学之路”的资源优化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红领巾学校、大兴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俱佳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群,区间内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区教育局针对北部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采取整体搬迁、新建和嫁接的方法,逐步扩大北部教育规模。先后投入达2.43亿元,新建了市一中、十九初、红领巾北部校区,改扩建新华下路中学,在金色雅园小区内配建学校,拓展职业教育,兴建新旅游学校,使北部地域新增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优化地域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了北部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在优化地域教育资源的进程中,市一中、市十二中、市二十八中、市三十六中、市六十八中、新华下路中学、万松园路小学、北湖小学等一批场地开阔、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窗口”展示学校在该区中北部相继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针对辖区部分学校校园狭小、校舍陈旧的状况,自“普九”以来,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改造微型学校和排危工作,对 27 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排除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净增校园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校校通”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城域网、局域网,增加教育装备设施的现代化含量。全区普通中小学的理科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劳教学设施设备100%达到预期的调整标准。

优化地域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上,只有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实力同步增强,才能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才能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江汉区教育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

吴局长说:“基础教育四大工程就是优质高中内涵发展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程和职业学校振兴工程。”区教育局围绕省、市级示范高中复评、初中标准化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等具体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全方位整合,提出了全面性指导性的努力目标,明确要求小学重点走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小学综合素质督导评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学校以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启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内涵建设优质发展。

与此同时,江汉区教育局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区教育局要求各类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按照省、市要求,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相关规定,倡导电子政务,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区教育局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凡进必考”,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缓解学校教师年龄断层、学科缺员的矛盾。鼓励教师参加研修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支教援教和对口交流活动,2007、2008年交流教师达139人。师资资源逐步优化,骨干教师梯队逐步形成,2008年,评选出区名师、区功勋班主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支教工作者61人,新聘任第四批学科首席教师18人。

“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江汉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吴局长语气肯定地说。

近年来,随着四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区域内6所高中里,4所为省市级示范学校,优质高中所占比例达67%。十四中初中分三批实施标准化建设,前两批9所学校均一次性通过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清芬路小学成为市级首批素质教育特色校,7所学校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全部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99.27%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招生继续执行5:5的弹性计划,新生普职比基本相当,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79%。

实施“关爱工程”分享“教改”成果

“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是促进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的最直观的体现,是追求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深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继续抓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收借读费。

2008年秋季开始,区教育局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投入80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100万元委托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实施学生杂费补贴。要求相关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学杂费801万元,3万多中小学生家庭受益。

区教育局努力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按50%的标准减免课本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减免課本费;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按照相关标准免收学费;对在公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除按指令性计划学费标准免收学费外,还全额补助课本费。

2008年,江汉区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贫困生4129人杂费、课本费,普通高中阶段减免贫困生1513人学费、书抄费,全年减免16310人借读费653.96万元。

区教育局坚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除毕业年级外,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全区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新增贷款学生229人,新增贷款额137.4万元。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是实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吴局长说:“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和待遇的均等上,尤其是对待农民工和特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更应体现公平和关爱。”

近年来,江汉区非户政常住人口已近16万人,适龄入学子女2.4万多人。区教育局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辖区内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并免收借读费,2008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4.4%,其成绩在该区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彰显教育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局不懈追求的目标。”吴局长对江汉教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9.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篇九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秦选峰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理论,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总是习惯于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放在后排,教师对他们管理较少,与之交往较少,基本排除在教学之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拔高教学要求,人为制造“学习差生”。“学习差生”指的是经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常考查、期中考试有3门主科总评不及格者。近年来,“学习差生”比率不断上升并且分化时间逐年提前,这与心理学研究的约有3%的弱智儿童数据不符。学生在教师制造的偏难题海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打乱,焦虑不适,思维受阻,继而自暴自弃,并被贴上“学习差生标签”。这在纪律、学习态度较好而智力中等的女生中更为明显。教学目标的不当定位造成了教育教学中的不公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面对学习成绩好、发展程度较高的一部分学生,依据他们的表现规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师关注他们的课堂反应、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等,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需要。处罚造成的不公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的规模、培养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取得了成效。但教育的内在品质并没有获得根本的改善,教育的主体性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确立。中小学校存在着漠视学生权利、侵害学生权利的各种现象,有的甚至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肉体上的创伤有药可医,然而心灵的创伤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应该引起教师们的深刻反省和思考。

“因财施教”造成的不公平。部分教师为追求个人私利,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在课堂上给更多的参与机会,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更多的耐心,课堂评价上也带有更多的激励。而对那些经济背景、家庭状况较差的学生,相对关爱耍少得多,交往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这些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课堂中的评价也以贬抑为多。对班干部管理不当造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从班级管理角度讲,设置班干部是为了帮助班主任进行更好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某些班干部凭借自身的特殊条件,形成了学生中的“贵族阶层”。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常常受到教师的偏爱和袒护。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公平观念薄弱,对教育公平性认识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人学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方面,认为每个学生只要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主观因素,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漠视。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流。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标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在实践结果上,使社会、家长过分关注教育的选拔功能,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对他们来说,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在于某地区、某学校甚至某个班的升学率有多高;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是否促进学生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全社会对教育缺乏一套科学的合理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挂钩。在这种评价体制下,教师一心苦教、学生一心苦学。以追求高升学率为教育目的,就难免会滋生教育不公平现象。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个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公平与否与教师个人关系密切。从总体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修养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受教育程度以及目前教师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差异悬殊,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免会有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约束或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为保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由于教师法律意识不强,往往执行不力或滥用权力,甚至出现侵害学生权利的违法现象。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组织,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功能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中。课堂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发生影响。教师处在亲情、朋友、经济、利益等种种关系包围之中。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给教师送礼或行贿,使师生交往出现功利性和商业性倾向,造成教育行为的不公平。

三、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评价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直接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公平。素质教育以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未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搞权威教学,既注重书本知识,又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因此,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精英教育,改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取消各种以分数排序、评优的做法,避免给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淡化师生“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观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推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照顾到课堂中的大多数,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避免因班级授课制班额人数过大而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实施分层教学,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现象,使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以现代教育改革精神,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职业理念,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理解、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的施教技能,更要帮助老师更新和充实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学知识。重视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公平意识。由于社会的权利意识、经济意识等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不公平对待,造成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因此,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公平意识的培养,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公平的对待,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应该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司法部门进行督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0.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

——通州中心校2010工作汇报

我镇的教育教学工作在通州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和县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镇中心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巩固“两基”成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开创全镇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将2010年的工作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全镇有11所完小和8个校点,在校学生2646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9人,幼儿园一所,在园幼儿217人,专任教师10人全镇有上级配备的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资源13套,管理人员13人,各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到位,分工比较明确。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设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和助民增收的先进手段是提高农民群众素质的重要因素。

二、各项指标完成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010—2011学为99.7%,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6%。

2、辍学率:2009—2010学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零。

3、完成率: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为99.2%,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84.9%,4、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零。5、15—50周岁人口非文盲率为96.1%。

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师生安全。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每学年中心学校都要与各学校(幼儿园)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学校(幼儿园)把安全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开展“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求逃生的本领。各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制度,实行逐级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安全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工作中,对学校(幼儿园)的消防,交通、食品、卫生、传染病、禁毒、反邪教、防汛、防雷等安全防范和教育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有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特别是及时贯彻落实2010年5月3日,中央、省、州、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紧急会议精神,会后镇中心学校熊再福校长立即于当天晚上九点钟召开通州镇各学校,幼儿园负责人紧急会议,传达中央、省、州、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紧急会议精神,会议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必须在5月4日上午10点钟以前在全体教师中传达这次紧急会议内容,要求各校对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工作进行认真细致排查将排查存在的问题于4日中午12点以前汇报镇中心学校。次日熊再福校长,镇中心学校专干杨通雄同志配合由镇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 副镇长,镇党委副书记王波和政法委书记金吉亮等领导到各村校(幼儿园)督查校园安全工作的排查情况,对各学校(幼儿园)在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和制订整改方案。

四、加强师生手足口病的防范工作

各学校,幼儿园在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预工作中,校(园)领导非常重视,各校(园)均成立有领导工作小组,明确有专人负责,学校(园)制定有相关的防控方案,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手足口病和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园)每天都坚持对学生和幼儿在晨检,发现可疑的病例时,及时向通州镇中心学校,镇中心卫生院报告,采取及时送诊,或居家休息等措施。在4月28日至30日我镇幼儿园发现的1名可疑的病例者急时送州医院进行诊断,后经医院精心治疗后已康复出院上学。

五、做好学校师生饮水难的抗旱求灾工作

2010年是我镇有史以来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在“抗大旱,保民生”的危难关头,为了解决我镇最边远山区滚帮校点22人师生的饮水难,已造成该校师生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担水来饮,饮水难问题已威协该校点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有7名学生因家庭面临饮水难将要失学,镇中心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在镇中心学校熊再福校长的带领下,立即给滚帮小学师生送去68件纯净矿泉水,解决了师生的饮水难,此举行动得到师生的衷心感谢,同时解决了这22位学生家庭饮水难的燃眉之急,在镇政府的关心和镇中心学校的配合下,确保我镇三星小学,羊场小学,甲朗小学,党振小学,落印小学的饮水难问题。

六、学校管理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镇中心学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认真分析各学校(园)的具体实际,统一思想认识,在学校管理工作上确立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人本管理理念,把师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领导本身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沟通、交流、对话、帮助”等人性化管理方式,虚心接受师生的工作监督,逐渐创造了一个极其亲和力的人文校园。

(2)健全各种常规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益,促进我镇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我们根据各学校(园)工作实际,在以往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健全各种规章管理制度涉及到学校工作各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切实起到督导,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3)求真务实,公正严明,狠抓常规管理落实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学校每学期都按国家课程标准严格落实课程方案。严把课程关、课时关。每学期都能科学地规划,设计课程总表,并将“四表”整理上墙。

七、经费的使用管理

(一)每学期开学初,中心学校校长在全镇村校(幼儿园)校长、负责人会议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治理学校乱收费的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平塘县教育局的“校财局管”和政府采购制度。

(二)中心学校每学期都按教育局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贫困寄 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足额下发到各个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各学校根据学校的支出情况,整理好报销发票,经学校校长签字,中心校校长审核符合报销后,才从中心学校领取报销款额;做到开支有凭证,基本无白发票,合理开支。各村校一次性支出超过1000元以上的款项;必须经学校校务会讨论,报中心学校审批后,方才开支;超过5000元以上的款项,经校务会讨论,写出专题报告,报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签出意见,呈镇政府,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各学校建立校务公开栏,每个月学校结账一次,如实将学校一月的开支在校务公开栏公示,接受教师监督。

(三)加强学校收费管理,杜绝学校乱收费行为的发生,一年来各学校除了代收学生自愿交纳的平安保险费外,没有出现任何乱收费现象。

(四)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的使用,由学校造册经学校审核小组审定,无异义后张榜公示,七天后学校才把生活费如实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在学校吃中午饭、晚餐的,学校建立账务往来登记册,做好每天的生活开支,中心学校对有学生食堂的学校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一是对每天采购的菜是否符合要求,二是每天的生活标准怎样,是否真正的把钱都用到学生的生活中,三是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不留后患。

八、教育教学工作

一年来,在加强对学校(园)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工作中,认真做到依法办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意识,向管理工作要质量,严格 执行园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中,学校积极开展“教研交流”活动,组织实施“优质课”评选,观看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研讨与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小学老师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抓实,抓活我镇小学的教学研讨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交流培训学习活动15次。

一年来,我镇通过小学教研工作,优质课的评比,实验教学的交流,各种业务的培训,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面的提高。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生重要保证。

1、充分发挥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学教研活动的有力落实。学校领导人是教研组长的助手,出谋划策,做好协调工作,并且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坚持每周听两节课,不定期抽查老师教案,学生作业,对上课,教案,作业存在的优缺点给予指出,要求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完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形成常规管理天天有效的格局,从思想上引导大家依规行事。

2、严格落实常规考核,充分掌握课堂教学规律

各学校始终将课堂常规管理的落实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首先坚持“不备课不得上课的原则”,任何人,任何课都得备好课,才能进教室授课。其次,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备课和编 写教案的不同,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改动教案,适当修改,写上自己的修改理解和教后反思,坚决杜绝机械性照搬,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教案。

②上课,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执行教育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③作业:提倡练习性作业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自主探究性的作业为主,作业量适当,类型灵活,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主要注意过程评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九、党建工作

根据通州镇党委[通党通(2010)41号]文件精神,教育总支部按照通州镇党委2010年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镇小学三个教育党支部中,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学校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在开展“进千村万户,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促和谐发展”,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真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的组织性。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工作中,教育总支部对各支部发展的9名入党 积极分子,派出两名党员同志对他们的工作实绩和德育工作进行考察和谈话,通过考察和谈话,在2010年6月25日支部党员大会上有7名被会议通过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报请镇党委后被正式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校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转变教育教学工作作风,增强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的意识本领,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推动通州镇小学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

工作中,教育总支部书记熊再福同志亲自到翁岗村深入开展“进千村万户,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促和谐发展”工作活动,对15户的村民进行建民情台帐,了解村民的家庭生活,生产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并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村民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打算,他认真关注村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真实地记录村情民意,积极为民排扰解难,真正使民情日记成为民心工程,连心工程。

在各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全部党员积极分子与支部签订公开承诺书,以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为重点,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制定个人“创先争优”的具体目标,做到切合实际的“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公开接受党组织的考核,接受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全镇共有43名党员参加签订公开承诺书。

十、事改工作

为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我镇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 作顺利实施,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根据平塘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平塘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试行)》(2009)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义务教育学校实际,认真组织学校校长反复学习文件,制定学校《竞聘上岗实施方案》,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反复讨论,修改,再论证,让广大教师对学校的《竞聘上岗实施方案》达到满意度。工作中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教学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于2010年12月21日至26日对全镇义务教育学校八位校长和三位学校负责人的绩效工作进行考核,各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教师的绩效也进行全面的考核,记分调动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步改善我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教师的绩效待遇。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工作快速发展。

十一、反思与探索

按照学校各类常规管理及要求,在自检自查工作发现,在诸多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规章制度不够建全,待进一步完善,督促检查仍需加强。

2、个别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不够重视,个别教师学习还存在不自觉自愿,没有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3、个别老师教学方法模式依然陈旧,没有更新观念,教学效律抵低下。

4、民主生活会,教代会,职代会发挥作用还需有待加强。面对这些存在和暴露出的问题,我们会不断地学习,深入调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一

完整准确地把握“面向全体”的内涵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面向全体”的内涵,需要把握四个方面要义:

一是公正平等的教育。“面向全体”是指所有学生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强调的是学校必须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面向全体”要着眼于人才合理的素质结构,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是个体优化的教育。“面向全体”并非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叠加,不是指每个学生都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潜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是民族未来的教育。“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使其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强化教学常规,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常规管理。班主任是最基层的管理者,要沉在班级、深入家庭、跟踪学生,全面了解每名学生成长的过程,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平衡,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校长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要形成教学工作亲自抓的意识,靠前指挥,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明确常规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要求,会同班子认真研究有效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使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不留空白,不留缝隙;要善于学习,关心教职工生活,创造学习环境,当好学校的精神领袖,把学校办成师生乐享幸福的精神乐园。办事处主任要经常深入学校,亲临一线,联系群众,了解家长、教师、学生的需求,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当地教育发展蓝图;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把教学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把教育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制定本地深化教学改革的良策,协调各校重视、支持教学工作,有效破解教育难题;要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均衡配置当地教育资源,坚决禁止政策上厚此薄彼,坚决杜绝单纯用考试衡量教学绩效,坚决遏止单独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基础教育科要充分发挥督办职能,定期对办事处主任、校长的听课笔记、会议记录、座谈笔录等档案进行抽查和通报,制止“管理只接天线不接地气”的行为,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规范教学行为。各地、各学校要树立全市教育一盘棋的观念,要面向全体,把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根据学科特点,把是否“面向全体”作为评价教学常规落实的标准,把学生的评教活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依据,把考核依据作为评先晋级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作息新政,坚持“一课一辅”,加强学生课业负担监测,落实“大家唱大家跳”“每天锻炼一小时”“冬季长跑”等体卫艺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监察室要强化对教学行为的督查,凡查实存在违规行为的教师,一律不得参加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情节严重的一律从重处罚。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传道授业解惑的是教师,落实“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师,学生素质突破的瓶颈还是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把教学当作良心活,把教室当作实现价值的阵地,从细节做起,从“滚动座位”开始、从课堂发言开始、从家访开始、从作业批改开始……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克服职业倦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抓住“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契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继续教育中心要深入学校了解师资短板,丰富培训形式,把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岗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突出培训效果,满足全体学生对教师的需求。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突出平台建设,提升教研实效。在市级、区域和乡镇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建设中,市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研中心的作用,健全教研机制,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宗旨,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抓手,联动区域协作体、乡镇中心教研组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区域协作体轮值主席单位,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着眼于教学中“顾此失彼、效率不高”等问题,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反复实践,共同破局。各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细节管理,理顺“培优”“治跛”“转差”的关系,探寻可行策略,促进教研与教务对接,实现教研与教学双赢。教研室要适时推广一批课改成果辐射全市,以扩大教研工作的实效。

深化课堂改革,务实创建特色。各学校要明确“课改核心是有效教学、课改目的是提高质量”的观点,务实开展课改特色创建活动,要把课改特色是否提升办学品位、课改特色是否促进教学效率、课改特色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课改特色创建工作有效与否的标准。2016年特色创建工作要明确目标,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小学要极力构建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的课程特色,侧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初中要积极开发学科特色兴趣课程,侧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习惯;高中要探索构建“双轮驱动”下特色备考策略体系,侧重于引导师生适应高考新政。各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常规”与“特色”的关系,决不能死搬硬套,决不能花拳绣腿,决不能舍本逐末。

科学分层教学,优化育人策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了解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要对特优生或学困生分类要求,在练习层次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愉悦。

12.论信息技术对城乡教育公平的促进 篇十二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公平的内涵

1.1 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 nf or mat i on Technol ogy,简称I 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 nf or mat i on and Communi cat i ons Technol ogy,I CT)。[1]有效而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城乡二元分割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1.2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延伸和反映[2]。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起点公平。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两个基本内容。二是教育过程层面上的质量公平,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人人都应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三是教育结果公平。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就均等,是指在某一教育过程结束后,学生都能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能力和道德,充分发展其个性与潜能。

2 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因素

2.1 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差距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城市,使得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不集中,这些特点使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城市学校差别更加明显。城乡居民在教育经费的负担上是有明显差别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属于流转税,不直接由个人负担,城市居民除了负担子女的杂费,不再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在农村则不同,教育支出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而且也会影响其对高等教育的选择。

2.2 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

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不惜重金大搞素质教育,而我们许多农村学校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农村学生生均图书拥有量远低于城市学生。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农村要比城市高,而实验仪器达标校比例农村要比城市低。

2.3 城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

城乡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生均教职工人数或专任教师人数相对不足。从师资质量看,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多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转过来的,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高,再加上他们接受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使得部分教师达不到要求。同时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特点,这势必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农村大多数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3]。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关键是要有平等的教育过程,而优质的教育过程主要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首先,要建立起“三位一体”(机构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认真组织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农村短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开展符合农村实际的光盘教学、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培训,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城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大规模开展教师集训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要通过参与式网络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让全体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获得相同的学习机会,共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之中。具体可以由省市教研部门远程组织、乡镇教研组督促实施,开展优质课网络直播、评课议课、互动备课、答疑解惑、网上课堂、网上学术报告厅、教师论坛以及校长论坛等活动,让教师坐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或办公室的电脑前就能方便地看到高水平的教师上课,可以和专家面对面进行讨论,尽快转变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开拓教学思路,了解和参与新课改活动,为建立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开发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增加农村人口享受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

首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有效增加农村人口享受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远程教育学生年均经费不足普通高校学生年均经费的二分之一,这样可以增加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远程教育没有时间、地域限制,农村人口在农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有利于使这种教育机会变为现实。另外,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根据农村人口的实际经济情况,采取政府买单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全面降低收费标准,对特别贫困的学员免收学费,减轻农村人口负担,鼓励他们接受教育。办学层次上可以兼顾扫盲、文化普及与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内容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知识等。此外,还要依据学生升学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学内容,组织人员专门编写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教材,使中小学教育同时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改变农民的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 结束语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教育公平的理想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实现,针对教育活动中的不公平现象,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或救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威廉斯,索耶,徐士良等.信息技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14-17.

上一篇:数学老师我的教育故事下一篇:助教考核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