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共9篇)
1.关于雨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一
晴天,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光粼粼,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奇妙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都是那么的适宜,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经典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中心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什么?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大意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翻译赏析
2.关于雨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苏轼用细腻的笔调, 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 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 同样妩媚动人。不论怎么打扮都宛如那美丽的西施, 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 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 曾用过抓住注释和关键字词了解诗意的方法, 也用过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教学本诗, 笔者重在继续巩固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 初步感受诗歌在语言文字上的凝练、生动, 感受诗人对西湖的独特情感, 为第四学段学习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读通古诗, 书写生字
1.交谈启发, 读懂诗题
师: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古诗, 一起读读课题。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题目有点长, 从中你能知道关于诗的哪些内容?
生:我知道了起初是晴天, 后来是下雨。
师:天气的变化。还有吗?
生:我知道作者写的湖是西湖。
师:结合题目, 了解写作的地点, 不错。还有吗?
(生沉默)
师:有不懂的吗?
生“:饮湖上”是什么意思?
师:首先看看这个“饮”字, 谁能用它组词?
生:饮料。
生:饮水。
师:除了饮水, 古时候的人喜欢在湖边饮什么?
生:饮酒。
师:那“饮湖上”是指在哪里饮酒呢?
生:在湖上饮酒。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自己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生:作者在湖上饮酒, 起初是晴天, 后来下雨了。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相机学习生字
师:整首诗四句话, 28 个字, 把它读正确流利, 需要多长时间?
生:1 分钟。
生:我已经会了。
师:练一练, 能完全读准确的, 请举手示意!
(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试试?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每一个字音都读对了, 特别是“潋滟”读得很准确。
师:还有谁想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真好!字正腔圆, 尤其是生字“亦”的四声和“宜”的二声读得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师一边范写, 一边讲解:“亦”, 一点, 一横。书写这一横的时候要注意稍微斜一点, 中间的撇和竖钩靠近一些。“宜”字要注意宝盖头要宽一些, 下面的“且”字要窄一点。生练写。)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注意, 字音准确, 吐字清晰。
【点评:本环节注重了两“读”。读诗题环节中, 史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努力读懂诗题的意思, 在学生不懂的地方, 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明白。可以看出史老师的别具匠心, 即由“教”向“学”的转变。】
二、读懂诗意、积累古诗
1.回忆读诗的方法, 巩固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方法, 自读古诗
师:诗读正确了, 要读懂诗的意思,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我觉得要先读懂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想。
生:我们可以看文章里面的插图。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也可以查字典。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会读诗!的确,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现在我们就一起用这种方法,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开始读吧!
(师课件出示课文注释, 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汇报?
生:我读懂了诗歌写的是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很美。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美。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它们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美丽。
师:你很能干, 能够在注释的帮助下, 自己就把诗的大意读明白。
师:还有想汇报的吗?
生:晴天的时候, 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很美。雨天的时候, 西湖云雾迷蒙也很漂亮。作者觉得西湖和西施一样, 不管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好看, 所以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不错, 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相互帮助。已经会了的举手示意。
(生在四人小组内说)
2.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
师:大家都知道了诗歌的大意。我们现在重点来关注这几个地方。
(师课件出示:“方好”“亦奇“”总相宜”)
师:注释里是怎么说的?
生“:方好”是刚刚好。
生“:亦奇”是很奇妙。
师“:总相宜”呢?
生:总是合适的。
师: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特别要注意这几个地方。
生: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的美是刚刚好的。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奇妙。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合适, 总是那么美。
3.展开竞赛, 积累背诵
师:非常棒,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看看谁先记住。
(生自己背、汇报背、齐背)
【点评:这一环节史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诗意, 既让学生再次明确了结合注释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 又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 进一步熟练运用。当学生出现理解不准确的时候, 史老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更正, 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读出情感, 欣赏诗歌比喻的精妙
1.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学习任务
师:孩子们, 会读、会背、会理解, 你们已经三会了!接下来, 还学什么呢?
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你们觉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 (齐) 赞美, 喜悦。
生:我们还可以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
师:同学们提到了很多想法。学课文、学诗歌都一样, 既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关于这首诗本身, 的确如最后这位同学所说, 那就是这首诗究竟妙在哪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需要我们静静地读, 慢慢地品。
(师课件出示:仔细读诗, 把你认为作者写得妙的地方打上小圆点, 然后想一想, 为什么这里写得妙。)
2.感受“西湖“”西子”之妙
师:谁来汇报, 你认为哪里写得妙。
生:我觉得“欲把西湖比西子”写得妙。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是呀, 西湖很美, 西施也很美, 所以作者把她们相比。但是美女那么多, 作者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貂蝉, 比作王昭君, 而要比作西子呢?再读读这两个词,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都有一个“西”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关注到“西子, 西湖”这个比喻, 还关注到她们名字中的相似之处, 这也正是苏轼写得妙的一点。但是, 关于这个比喻还有一点, 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来, 我们先从西施这个美女说起。老师把她的图片都带来了。
(师课件出示西施画像)
师:美吗?
生:美。
师:还有呢?
(师课件出示西施多张不同的画像)
师:都是美女呀, 哪一幅是西施呢?
(生自由猜)
师:答案揭晓, 其实啊, 她们全都是西施。猜猜为什么?
生:我知道了, 因为西施在每个人的想象中都不一样。
师:你真聪明!其实西湖也一样, 即使是在晴天或者雨天, 每个人看了, 美的感受也会不同。原来这个比喻还妙在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生带着这种想象读这两行诗)
3.感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之妙, 想象写话
师: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妙?
生:我觉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写得妙,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师:“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展开想象, 跟随音乐去看一看。
(师课件播放音乐, 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此刻, 泛舟湖上, 一边饮酒, 一边欣赏湖面的景色, 你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 金光闪闪, 就像洒在湖面的金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云雾缭绕在湖面, 就像仙境一样。
师:多么有画面感呀!
(师课件出示其他作家描写西湖雨天的诗句与语段)
师:你也可以拿起笔来写写你想象中的西湖的晴天或雨天。
(师课件出示:根据“水光潋滟”或“山色空蒙”写出自己心中想到的画面。生跟随音乐, 练笔写话, 师展示两个学生作品。)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 注意读出画面感。
【点评:赏析诗歌的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史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西子”之妙时, 由浅入深, 通过“猜西施”的游戏, 把原本深奥的知识, 变为了直观感受, 可见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巧妙。在感受“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时, 史老师又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 把原本简单的几个字想象成了丰富的画面, 诗歌的凝练之美也在其中显现。】
四、总结拓展, 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通过这堂课的交流, 你知道你们达到了谁的高度了吗?
(师课件出示武衍诗句:“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诗人武衍就是这样评价这一句经典描写的。来读一读!
生: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苏轼曾多年在杭州为官, 对西湖有独特的情感, 曾写下数首描写西湖的诗。千百年来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西湖的诗。 (课件出示部分描写西湖的名句) 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诗。
师:最后, 请把这首诗积累在你的作业本上, 注意书写的时候字迹工整、美观, 行款整齐。
【点评:开放的环节, 让学习不是一种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湖古诗的兴趣。教者用心良苦。】
【评析】
一“、读”为线索, 层层深入
古诗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读古诗、背古诗是学生最喜欢和最常用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然而, 诗意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个难点, 如果方法使用不当,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在本课整体教学中, 教师作了如下考虑:
1.学生要读懂一首诗, 并要获得情感的体验, 首先要过生字关。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才能为后面的进一步感悟做好铺垫。
2.史老师考虑到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不是难点, 因此在理解诗意板块, 设计的仍然是学生自学,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摒弃繁琐的讲解。
3.《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学生应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于是, 在“品读”这个环节中, 史老师既让学生想象了画面, 在课堂上进行了练笔, 又让学生初步赏析了词语的精妙。
4.最后史老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 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为丰富课外阅读做准备。
本堂课, 从一读知音, 二读知意, 三读品句, 四读悟情, 层层深入, 使“读”贯穿了整首古诗的学习,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巧设猜疑, 感受意蕴
在这首诗的学习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就是赏析“西湖”与“西子”的比喻精妙。这处比喻妙有三层:一是突出了西湖之美;二是比喻中两个“西”字的运用注重了音韵的朗朗上口;三是比喻的内在神韵在于西子的美在人们心中各不相同, 而西湖亦如此, 这样作比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一层“妙”学生显而易见, 第二层“妙”稍加启发学生也能看到, 第三层“妙”要让学生领悟却不容易。为此, 史老师巧设了“猜西施”的环节,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学生在猜西施的环节中, 积极性很高, 得知这些画像都是西施后感觉不可思议, 再一回味立即恍然大悟。
三、巧用音乐, 激发想象
3.关于雨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三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nlc202309090526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nlc202309090526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苏东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注:本课例获2015年南宁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2016年春“名师面对面”全国名师特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作为展示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责编欧孔群)
4.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 篇四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
师:都去过了哪里呢? 生:„„
师:1.哇,这个地方听说风景优美,董老师也好想去啊!你真幸福!2.这个地方,董老师也去过了,那里的确值得一去啊!3.哇,这个地方,我今年就计划要去啦!
看到这么多同学想说,老师也很激动,也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去过的地方。我攀登过巍峨的黄山,游览过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但是最让我留恋的,却是那杭州的西湖。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的就是那名扬中外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春天,桥边垂柳飘拂,桥下碧波荡漾 柳浪闻莺:这里柳丝飘舞,莺声婉转清丽。
曲院风荷:夏天,荷叶田田,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花港观鱼:这里五色鱼在水中嬉戏,游人频频光顾。南屏晚钟:这里晨钟暮鼓,余音绕梁。
平湖秋月:傍晚这里景色宜人,人们常常在此泛舟赏月。
双峰插云:这里南高峰与北高峰遥相对峙,插入云霄,气势非凡。断桥残雪:冬天的时候,西湖银装素裹,这是人们赏雪的最佳去处。雷峰夕照:夕阳西下,雷峰塔与湖面交相辉映,分外妖娆。
三潭映月:“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这成了西湖著名的标志。师:同学们,美吧?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在这留恋忘返,多少诗人在这如痴如醉,从而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件)
2.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
师:你读的很准确,但是如果注意节奏就更好了。这个题目的节奏是一二二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谁再来读读? 生:„„
师:哇,你读的真好!不仅读的准确,而且读出节奏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
师:读的真好!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哦,你知道了诗人在湖上,这湖就是杭州西湖。生:开始是晴朗的天气,后来下起了蒙蒙细雨。师: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初晴后雨。
师:那“初”就是开始的意思,“后”就是后来的意思,对吧? 生:对
师:诗人在湖上干什么呢? 生:欣赏风景。
师:除了欣赏风景,诗人还在干什么?课题中有一个字作了回答,哪个字? 生:饮。
师:是啊!诗人在湖上一边“饮”,一边欣赏风景。我们平时说的饮用水是用来喝的,饮水,饮茶,就是喝水、喝茶。那这里的“饮”,也是喝的意思,我们可以说是饮茶,更可以说是饮酒。因为饮酒赋诗正是古代诗人们在欣赏美景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刚才读了课题我们知道,诗人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杭州晴天时的西湖和雨天时的西湖,那这位诗人到底是谁呀? 生:苏轼
师:老师来跟大家一起认识苏轼吧。(出示课件)
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大画家。他博学多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西湖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担任过杭州的通判。任职期间,苏轼经常游历西湖,先后写了大量赞美西湖的诗作。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苏轼走进西湖。
自由读诗,看自读小贴士,看看有哪些词语不懂的,哪些词比较难读,多读几遍,同时注意前后鼻音。
师:出示潋滟-水光潋滟 亦-雨亦奇 妆-淡妆浓抹 生读
师:谁能说说,水光潋滟是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生: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出示妆。——淡妆浓抹 你们知道妆怎么组词吗? 生:化妆。
师:什么在化妆? 生:人
师:化妆的时候,有时候是淡妆,有时候要求是浓妆。所以我们说淡妆浓抹。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笔下的西湖吧。指名读诗,然后全班读诗。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整齐,真流利,如果能注意一下节奏,那就更好听了。现在,老师已经帮你们把这首诗标上了节奏,谁来根据节奏读一读?指名读 生:„„
师:读。全班一起来跟着节奏,随着音乐读一遍吧。(播放音乐)生:„„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放佛看到了什么?(3个回答)生:„„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宋朝诗人苏轼一起去欣赏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播放音乐)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西湖的山是怎样的山,西湖的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大家跟着音乐轻轻地读。
生:读
师:谁来说说,哪些诗句写了初晴?哪些又写了后雨呢? 生:„„ 师: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晴天的西湖,谁来读? 生:„„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晴天的西湖啊? 生:晴方好。师:
板书:晴方好。方有三种解释,你们知道这里的“方”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方的解释: 生:刚刚,恰好
师:你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面,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啊。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碧空万里的西湖边,放眼望去,你除了看到水光潋滟,还会看见哪些美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苏轼深深地陶醉了,他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念道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看画面(投影出示波光粼粼画面)。让这些画面带着我们走进西湖。阳光下,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说——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强调了“好”字)
师:当阳光普照的时候,西湖水面波光荡漾,你想说„„(继续指名读、齐读)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当夕阳西下,湖面半江瑟瑟半江红,你想说„„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听得出,你们陶醉在这片水光之中了。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吟诵„„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当你沉醉在水光潋滟中时,不知不觉,湖面上飘起了蒙蒙细雨。你跟着苏轼看到了雨中的西湖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我们听到了,苏轼面对雨中西湖的山山水水,轻吟一句——(生接)生:山色空蒙雨亦奇(反复)
师:空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蒙蒙细雨不停地飞扬着,湖面上烟雨迷茫。(出示空蒙)
当雨丝轻落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们听到了,苏轼在吟诵: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放眼远眺,远处的山在雨中笼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空蒙飘缈,若隐若现,我们不禁要和苏轼一起吟诵: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是啊,一切变得空蒙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谁再来读读雨中西湖的美景?(生反复读)
师:听你们刚才的朗读,我再次感到西湖雨景也是奇妙得很哪!我们将两行连起来,感受西湖的晴晴雨雨吧!(生读,齐读。)
师: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这使作者联想到住在西湖附近的西子。你知道“西子”吗? 生:西子就是西施
生: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西施呢?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生:(齐读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这是浓妆的西施(出示画面)。这是淡妆的西施。
不管是素面朝天,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的美。(出示总相宜:总是相适宜的)而西湖呢?晴天美的恰如其分,雨天美的奇妙。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三、四句。
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让我们发出赞美吧!
生:读三四句。出示课件。
师:你们已经把自己对西湖的理解融入了诵读之中了。现在我们试着背背看。让我们趴在桌面上,会背的闭上眼睛,不会背的看屏幕,让我们一起赞美这时晴时雨的西湖吧。生:背诵
第五部分:知识拓展。
师:苏轼赞誉西湖的诗不仅仅只这一首,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诗作)全班齐读。
师: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后作业。第六部分:课后作业。
1、搜集两到三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并背诵下来。
2、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5.《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篇五
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为豪放派词人。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
6.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篇六
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句解释】
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天和后来下雨景色
波光荡漾闪烁晴天刚好雅致,
山雾朦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浓施都是那么美丽宜人.
内容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篇七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知识拓展]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创作背景
8.《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篇八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9.《饮湖上初晴后雨》详细教案 篇九
【设计理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课堂教学以“读”为主,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古诗,从读通顺读准确到能背诵。
2、学习带拼音的字词,读准字音。练习写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1、欣赏图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神奇。
2、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理解意思,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诗句,感受韵律美,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赏图揭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谁来背一背?(个人背、齐背)
2、欣赏图片,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欣赏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领略西湖 1 的美景。请欣赏。(出示杭州西湖十景)(看完)谁来赞一赞西湖的美景?
(风景如画、如诗如画、山清水秀„„)
(师评价: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真是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欣赏美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非常喜欢西湖。(出示苏轼图片)请看,这就是苏轼,世人称他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请读题目)
4、(个别读)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诗人在饮酒。在西湖上游玩。天气先晴后雨。)
(饮字还有一个读音:yìn 饮马、饮牛)饮马就是牵着马去河边喝水。(再齐读题目)
二、反复诵读,感受韵律。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过渡: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1课,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生自由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全诗)
生:(随机二位学生读。)(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通顺。你读得又准确又流利。)师:读得很温柔,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谁也来读读? 师:这个“妆”是翘舌音。
“抹”读mǒ 还有一个读音:mā抹平抹桌(动作示范抹桌)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写两遍。老师巡视,展示,评价。(见面时叫学生准备一个写字本)
师:我们再来准确通顺地把诗读一遍。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刚才我们已经把全诗读准确、读通顺了。但是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出示节奏诗)
师:想听老师读吗?(点击配乐读)师:老师读得好吗?能给老师一点掌声鼓励吗? 师:谁也想这样美美地读一读?
(预设:想听班长读吗? 孩子们,我们班读书谁读得最好?)
(评价:竖起大拇指;老师鼓掌;说: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生:读。
师:读出了节奏感,好!谁也来试试? 生:读。
师:真有古诗的韵味啊!(节奏感真强!)(你读得真准确,但节奏感不够强。)师:谁还想读? 请你。生:读。
师: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起读吧。
(学生齐读)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美。但我们还要走进诗中,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品读诗句,欣赏诗境。
(一)走进晴天的西湖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晴天的西湖。(板书:晴)(播放晴天的景色图)
请同学们细细地欣赏,看哪一种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说话训练
(幻灯出示:我会说:晴天的西湖真美啊,你看。)(你真留心观察。你说得真好!感谢你为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一副画卷。你的语言真美,像诗一样。)
3、师小结:我们都被晴天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诗人苏轼也一样,那么他是怎样
赞美晴天的西湖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点击图+诗句)
4、师:请问“潋滟”什么意思? 师:水光潋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波光粼粼、水波相连、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谁来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思?(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5、说话训练
师:(出示句子:我会说:
在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水波荡漾,仿佛。
(水晶、钻石、银河落九天)(评价:你真会想象。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6、引读三次
师:晴天的西湖真美呀!难怪苏轼说: 好。(把咪头对准学生)
(西湖的景色真好,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好”读重音,读饱满。)谁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2人,表扬读得有进步的)引读: 晴天的西湖真秀丽啊,我们一起来称赞: 好。(随机板书:好)
(二)走进雨天的西湖
1、正当诗人沉浸在西湖晴天的美景中,忽然下起了小雨,(板书:雨)
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出示雨中西湖的视频)
2、说话训练(出示图+我会说:
雨中,西湖的山峰,像。)(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云雾迷蒙)
(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像仙境一样、像走进神秘世界)
师:是啊,雨中西湖的山峰若隐若现,诗中哪个词描写出这个画面? 生:空蒙
师:是的。“空蒙”就是云雾迷蒙的样子。
3、师:那么“山色空蒙雨亦奇”你又怎么理解?
(在云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隐若现,非常奇妙。)
4、师:你理解得不错。“奇”就是奇妙、神奇的意思。(板书:奇)
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5、师:雨中西湖,其他的景物又怎样呢?
出示:雨中,西湖的。
(塔、柳树、小草、鲜花)
师:雨中的西湖真是神秘莫测,多么奇妙啊!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齐):“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赏读晴雨西湖(老师站中央说)师: 西湖晴天好,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雨亦奇,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两种感觉都很妙。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欣赏绝妙的比喻
1、过渡: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心中无限热爱,情不自禁想起了。(西施)孩子们,你们知道西施是什么人?(出示西施图,介绍西施)
师:是啊,苏轼称赞她。生:“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第四句)
师:孩子们,谁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总相宜)(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
2、小结:是啊,西施无论化淡妆还是抹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丽。西湖也一样,晴天美好,雨天也奇妙,所以诗人想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引读:西湖如诗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心中涌起无限的热爱之情:——(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背诵诗句,升华感情。
1、苏轼如此热爱西湖,因为他曾两次在杭州任职,为当地人民疏导西湖,筑堤防洪,做了许多好事,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他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就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诞生了!
2、生: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次。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能背诵吗?我们一起背一遍。(消失诗句背一遍。)
3、师:孩子们,诗歌可以读,也可以唱出来,我们来试唱一次。(点击视频学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走出课文,欣赏古诗。
师:苏轼为我们写下了美妙的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赞美祖国山河的诗篇。请欣赏。(出示祖国山河的诗篇)
2、古诗新篇,加深理解。
师:老师也尝试作了一首诗。(出示自读)师:写得不好,请多指教。谢谢孩子们!师总结:
同学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愿你们在课外多读古诗,多长知识,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3、布置作业:
①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搜集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并背诵。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好
西湖
雨 奇
【关于雨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推荐阅读:
关于雨的诗句——《听雨》09-07
与雨的诗句08-19
写雨的诗句现代01-03
王维写雨的诗句09-13
描写雨的词语诗句及优美段落08-10
关于爱情的诗句07-11
关于雪景美的诗句07-25
关于新年的诗句07-29
关于月亮的诗句08-09
关于元旦的诗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