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暑假生活作文:再别上海

2024-10-17

九年级暑假生活作文:再别上海(共3篇)(共3篇)

1.九年级暑假生活作文:再别上海 篇一

永嘉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使用情况_____-1-

第二周导学案编号008 【课题】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5)《再别康桥》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展示评价

1、朗诵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二.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温馨提示:《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7节与开头有何关系?

2、选择预习导学中的讨论内容。四.再认重构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深化 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学习感悟:

2.九年级暑假旅游作文800字 篇二

如果用时光机把时光调到去加拿大的第一天,我就发现那里的语言、天气、街景是与台湾截然不同的。他们讲的是英文,人种不是黄种人,而是白种人,更好玩的是,他们那里的天气根本象是在室外吹冷气,我想在那里卖冷气机的人,收入应该是很微薄的吧!好啦!既然来到加拿大西岸最美丽的城市──温哥华,就应该开始观光市区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伊丽莎白女皇公园,里头百花盛开,红橙黄绿蓝靛紫,各式各样的,真是数也数不尽呀!第二天,我们沿着国道一号进入菲沙河谷,沿路风景如画,景观尽收眼底随后便抵达了希望镇,如果以导游的说法,希望镇根本没有希望,只因为那里是百年前掏金时期的美丽小镇,才因此取的镇名,但特别的是,那里是_〝第一滴血〞的拍摄地哦!

第三天,首先来拜访落几山脉的第一高峰───罗伯逊山,海拔3954公尺,山顶冰雪终年不化,常有云雾掩盖山头,十分的雄伟。然后是令人没齿难忘的杰士伯国家公园里的玛琳湖、玛琳峡谷。玛琳峡谷是世界上的水蚀石灰岩通道之一。接着则是参观长达22公里号称加拿大落几山第一大湖───玛琳湖,我们带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搭着游船来到位于玛琳湖中神秘的精灵岛,感受四周群山冰河环绕,湖中别有洞天。接着第四天,重头戏终于来临了!我们怀着兴奋不已的心情坐上冰原雪车,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大冰原,品尝一口阿萨巴斯卡的万年冰河水,体验像爱斯基摩人一样穿着厚重的衣服,在冰原上走路的有趣情形。接着则是看有名的佩投湖,它的湖水带着不可思议的色泽,真是美丽极了!随后前往班夫国家公园,原本我们要住在露易丝湖城堡饭店,但是因为饭店排位有错误,因此我们住进更高级的饭店───班夫城堡饭店,它是直接由加拿大政府亲自管理,里面的设备简直比五饭店还要好一百倍,象是住在总统套房一样,富丽堂皇。接着第七天,最经典的地方───布查花园,里头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当走出花园时,只见微风一吹,整片花海象是一个灿烂的笑容,向我们打招呼,好像希望我们再来玩。

3.九年级暑假生活作文:再别上海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豪迈!

曾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 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 坦然!

曾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一份 沉重;

更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的一份 洒脱、一份 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体把握问题)

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于柔美与缠绵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恋、一份无尽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飘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

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诗人的缕缕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略,简要点评)

3.归结:“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长篙”、“星辉”等„„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都没有摄入诗人的镜头,偏偏选择了这些富于色彩、姿态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问:这些朴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读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学生交流。(略)

(2)教师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联想、想象(虚实);动静;语言、修辞„„

(3)归结: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

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中的意象分别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崇尚的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绘画美”!

4.学生活动

(1)分组交流自行创作的诗歌,重在围绕意象及创设的意境;

(2)推荐交流(若干,时间关系,以2首为宜!)

(3)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

(4)聆听配乐朗诵

(5)鼓励学生以“共鸣者”的心态朗读原作:

(6)齐读一遍。

(三)鉴赏(简要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故而富有“音乐美”

归结: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故而富有“建筑美”

归结: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四)鉴赏(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重点在“其次”上)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归结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心中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条水草”的体验„„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归结:——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上一篇:学雷锋活动策划书(必备)下一篇:上海航运金融业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