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2024-09-19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共7篇)

1.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一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琥珀》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琥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琥珀》是第二单元展现科学世界的第一课。本课属于科普小品,从琥珀的形成、被发现、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全文语言生动易懂,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受生命的突变和渐变,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准确以及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画面,引导入境,促进朗读,帮助理解。

2.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达到以读促悟;通过小组讨论法,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学生思维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且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展示琥珀图片,让学生描绘琥珀。

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考察学生认读情况。

指导正音,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怎样更好地记住这个字?怎么把这个字写得工整好看?学生交流、讨论写字的发现,我再根据情况做写字指导。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总结疑问,交流解决。引导思考:(1)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五)感知琥珀的形成1.体会松脂球的形成。(炎热天气,松树渗出松脂;苍蝇、蜘蛛相遇被松脂包裹;松脂不断下滴,形成松脂球。)

2.体会化石的形成。(地壳变化,漫长的时间演化,松脂球变为化石。)

(六)感知推测,体会珍贵

1.学生齐读第18自然段,引导了解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2.结合前文对琥珀形成的推测,体会科学家想象和推测的合理性。

3.体会琥珀的价值。(琥珀对历史的完好保存、对科学家研究的意义)

(七)拓展实践

1.实践演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2.拓展阅读:课下读一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感受更多的自然奥秘。

(八)课文小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合理的想象,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几千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按行文顺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了解科学家推测的琥珀的形成过程,知道琥珀的价值。

2.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二

一、说教材

《海的女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中外童话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海的女儿》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童话,本课是这篇童话的结尾部分,讲叙的是小人鱼最终成全王子、牺牲自己的故事。课文通篇的对比描写及对小人鱼的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善良、勇敢的主人公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港、宴”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小人鱼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心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打动自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是教学的重点,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小人鱼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心灵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环境及周围人的幸福衬托小人鱼的悲剧。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交流中加深读文本的感悟。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入境想象,体会小人鱼的痛苦,从而理解她身上所闪耀的善良、对幸福的勇敢追求的美好品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由影片《海的女儿》导入,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畅。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

指导学生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用一个词来描述。(鼓励学生回答)

2.找出描写公主外貌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公主的美貌)

3.读第3-4自然段,感受王子对公主的喜爱之情。

4.为什么小人鱼感到自己的心在破碎?(在文中找出答案)

5.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人们迎接公主,准备婚礼。

(二)学习第6-10自然段

1.分小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流利。

2.概括段意:这一部分写王子和公主举行婚礼,小人鱼却将死去。

3.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你感到悲伤还是愉悦?为什么?

4.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写环境的宁静美好,反衬小人鱼心里的不宁静和痛苦。)

5.“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个夜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个夜晚。一个没有思想和梦境的永恒之夜,同时在等待着她。”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写出了小人鱼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哀伤。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读出焦急的语气,比一比谁读得好。

2.面对选择,小人鱼最终选择了什么?

3.和同桌交流讨论,为什么小人鱼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4.指导概括段意: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小人鱼化成了泡沫。

(四)总结拓展

1.班级讨论,学完本课有什么感想。

2.拓展阅读《海的女儿》,谈一谈小人鱼具有怎样的品质。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的是王子迎娶邻国的公主作为自己的新娘,在船上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小人鱼早就知道,王子公主婚礼后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她就会死去;小人鱼的姐姐们用自己的头发向巫婆求来一把刀,叫小人鱼杀死王子,就能获得生命。但小人鱼深爱王子,为了成全他们的幸福,最后跳入海里,化成泡沫。

五、说板书设计

3.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三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藏戏》。本单元是以感受“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藏戏》一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别具一格,内容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藏戏的图片及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引导性提问: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圈画语句,建立整体感知。

(三)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第5-7自然段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唐东杰布和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八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蕴含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8-18自然段,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5和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8-14自然段。

(2)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第15和16自然段。

(3)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17自然段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描绘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反映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说板书设计

4.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四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①生紫烟②,遥看③瀑布挂④前川⑤。飞流直下三千尺⑥,疑是银河⑦落九天⑧。

注释

①香炉:指香炉峰。

②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③遥看:从远处看。④挂:悬挂。

⑤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⑥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⑦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⑧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chóu

huǎnɡhū

juàn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诗中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地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了香炉、紫烟、瀑布,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j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④,唯见长江天际流⑤。

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③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④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⑤天际流:流向天边。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

tìtǎnɡ

bānbó

hàohànfèiyī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5.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五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仍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够宽厚,没有把和诗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如介绍陆游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事《示儿》的理解。③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小岛》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小岛》通过将军与守岛战士的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战士祖国的热爱。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古诗三首

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3课时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通过重点句子的赏析,把握作者的爱国情感。

少年中国说(节选)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结合查找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课时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14圆明园的毁灭

本文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介绍了它被毁灭的经过,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时

在把握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岛

体会将军对守岛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守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课时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场景,体会爱国情感

习作

1.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习编写习作提纲。

3.在叙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1课时

有详有略地叙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的情感。

语文园地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1课时

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读出感情。

通过理解词语的含义来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

6.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六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分析朗读背诵了元日,今天,我们继续品赏古诗三首后面的二首古诗。

学生听讲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

《清明》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纷纷”形象描写了春雨的特色。“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

“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适当的优劣点评。

二.

同学们,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重阳节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汉初,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你了解茱萸吗?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山东”是什么意思?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你了解诗人王维吗?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意思?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个性化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三.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课堂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五.

作业布置

默写这一节学习的二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下面的字:独

异乡

异客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学生分析朗读背诵

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练习

理解后背诵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背诵了古诗三首里后面二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在节日里的不同心情。

板书

古诗三首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7.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

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

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

(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

(3)感受古诗的韵脚。

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

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

(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

(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指名读古诗3、4句。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1)简介作者王翰。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教师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

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2.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

3.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

仃地度过晚年。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

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3.全班展示。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反思

上一篇:年清明节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小学生世界读书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