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练习(精选11篇)
1.初中文言文练习 篇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节选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兄解衣就缚。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
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己未,王师伐宋。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即纵遣去,曰:胁从之徒,不足治也。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后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炳至,止罪首恶,余党解散。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开府于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王命之曰:后有犯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积逋二十余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炳密启王曰:十年之逋,责偿一日,其孰能堪!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王善其言,遽命免征。十五年十一月,王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潼。改安西王相,余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节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次桓、抚间次:驻扎
B.十年之逋,责偿一日责:责令
C.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按:抓捕
D.询及民间利病 病:疾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赵炳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城邑规制,为之一新②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
③胁从之徒,不足治也④岁凶,发廪赈民
⑤孰若惠泽加于民乎⑥询及民间利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炳重情重义。因闹饥荒,他与堂兄前往平州去谋生,路遇强盗,强盗要杀其兄长,他挺身而出,哭着请求代替兄长去死。
B.赵炳处事尚宽。评定李璮叛乱时,对俘获的胁从者,他当即放走;济南妖民作乱时,他也只是处置元凶,其余都是放解散。
C.赵炳深得皇帝器重。皇帝任命他做京兆路总管,去管理观众重地,并特许他如果有触犯法律的人不必上奏,可以自行处置。
D.赵炳对不法者严惩。当发现皇子安西王府中的吏卒强横凶暴,骚扰百姓后,他及时向安西王汇报情况,对违法者加以惩处。
7.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2)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2.初中文言文练习 篇二
1.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字是智慧的象征, 文言文的特性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 两三字便足以传达出耐人捉摸的韵味。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必要和重要的双重性。首先, 学习文言文是一次“寻根之旅”, 寻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许多历史古籍, 编年史书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是必须要学会读懂文言文的。其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数之不清的文人书写了优秀的文章作品,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经》《论语》 《周易》等, 都是用文言文书写, 若不读文言文, 怎能去细读品味文人的智慧和奥秘。最后, 文言文虽然艰涩难懂, 但在初中阶段的开设文言文课程不仅能让初中生更加有耐心地投入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 同时也为其高中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2.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的到来, 导致目前的初中生提前进入了“读图时代”。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易懂的文字信息, 而文言文本身复杂难懂的属性更加大了其被接受的难度。据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每天会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文言文,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学习文言文难度大, 浪费时间, 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充其量只是应试考试的工具而已。
据老师们反映, 在通常情况下, 会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开始采取“灌输式”的教育, 即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 完成当日任务即可, 并没有过多和学生的互动。同时在学校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改革, 对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
而在家长方面, 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 大部分家长平时也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文言文的了解也相对匮乏。通常他们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孩子遇到文言文问题时, 他们不会主动去和孩子一起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往往是采取无视的态度。
以上原因, 导致了目前的初中生呈现出对文言文的抗拒和逃避, 这也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学生方面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味地讲述解释文言文, 就算他们费尽心思, 早已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们仍然还是不感兴趣, 反而抵触情绪更大。老师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了水杯, 不停往里面灌水, 却不管容量多大。到水杯溢满已经装不下更多的水时, 老师们还在不停地灌水, 而这水就如同文言文知识的讲解, 白白地流了出去。如果老师们每次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内容或者精讲十几分钟, 留下许多疑问去给学生们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更加自主迅速地解决课堂上留下的疑问, 完成课后的任务。这种“转主为辅”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他们的自主性, 还能提升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老师们可以放开手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长此以往, 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不仅能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学会思考和分析, 加之长期的探究也能让他们自己耳濡目染, 还能他们加大对文言文的兴趣。
3.2老师方面
3.2.1充分备课, 精心讲解
对于老师而言, 如果要加大学生自主性, 那么老师的引导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文言文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细致地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熟悉文章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懂得提炼文章的重心和精华。最后, 备课最重要的工作是熟悉全文的各个知识点, 并能进行相对范围的扩充。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就要少要精,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解说, 都能让同学们得到对文言文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而当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遇到问题时, 也能给出充分的解答。
3.2.2课外补充, 开展活动
教学以内的任务完成后, 老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章作者背景, 故事背景等, 也可以将课外知识的补充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做,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当然, 老师们还可以在课下或者周末的时候开展文言文交流的活动, 可以请来其他钻研文言文的学者为同学们讲解更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3家长方面
3.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篇三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①聂政母前,奉黄金百溢②,前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谢严仲子,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③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乃遂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韩君之季父也,居处兵卫甚设,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④,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暴其尸,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畅:敬酒,《战国策》作“觞”。②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③甘毳(cuì):甜脆食物;毳,通“脆”。④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⑤以绝从:以免牵连别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
郤:空隙,喻感情上的裂痕。
B.严仲子辟人
辟:避开。
C.购问莫知谁子
购:悬赏捉拿。
D.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邑:指韩国的街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因为聂政言曰
因为长句,歌以寄之
C.聂政竟不肯受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久之莫知也
填然鼓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聂政“孝悌”和“义勇”的一组是()
A.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聂政勇敢士也
B.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聂政竟不肯受也
C.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杖剑至韩
D.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自皮面决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敢于担当。严仲子想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报仇的人,有的齐国人向严仲子推荐了聂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以后,聂政果然替严仲子报了仇。
B.聂政事母甚孝。严仲子重金相托,但聂政为了奉养母亲,未能接受他的财物,即使他执意赠送。最后严仲子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告辞离去。
C.聂政勇气过人。在不带车骑人众的情况下,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径直而入,刺杀侠累,后因寡不敌众,毁坏自己的面容,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D.聂政的姐姐性情刚烈。她知道弟弟是为知己而死,而且是为了避免牵连姐姐才毁坏面容躯体的,所以毫不讳言死者身份,后因过度哀伤死在弟弟身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2)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参考答案
1.D(古同“悒”,愁闷不安)
2.B(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动词,写。C项,副词,最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3.A(A项第一句是说“给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为了给母亲养老送终,不敢接受您的恩赐”,表现其“孝悌”;第二句是通过齐人之口侧面表现其“义勇”。B项是说因母在和姐未嫁,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厚礼,表现其“孝悌”。C项第二句是说他怎样到韩国,不能表现其“义勇”。D项第二句写他“割破面皮,挖出眼珠”,是担心牵连姐姐,表现其“悌”,这种行为虽“勇”,但不属“义勇”)
4.A(文中并未提到聂政刺死韩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仇)
5.(1)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义甚高”,很重义气;“进”,献;“粗粝”,指买粗粮;“欢”,朋友;“求望”,索求和指望)
(2)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却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固”,本来;“乃”,却;“重”,重重地;“自刑”,自行毁坏面容躯体;“其奈何”,怎么能,怎么会)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严仲子侍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福。聂政坚决谢绝严仲子,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可以在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于是就见严仲子。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陈列着他的尸体,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嫈回答他们说:“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韩国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嫈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①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②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
注解:①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②乡部:机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同产有罪劾免
坐:因为
B.去食谷马
食:食物
C.属令周密
属:通“嘱”,叮嘱,告诫
D.霸见迎劳之
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俗吏严酷以为能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B.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上垂意于治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霸“善治”的一组是()
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
②独用宽和为名
③数下恩泽诏书
④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
⑤务耕桑,节用殖财
⑥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⑦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年轻时学习了法律,喜欢为官。管理郡中钱谷时,以廉洁闻名,后得提升,补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得到上级的赏识和属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B.黄霸任扬州刺史时,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知道皇上恩泽诏书的好意,使赡鳏寡贫穷有所养,然后制定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勉励人们做好事并防止奸邪之徒。
C.黄霸曾经派属吏巡视,属吏不敢住驿站,道旁吃饭时被乌鸦夺去了肉,但机密还是泄露了。黄霸和属吏谈话时谈到此事,属吏大惊,以为黄霸知道他全部行踪,一点也不敢欺瞒。
D.黄霸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年长的属吏。督邮欲赶走年老、耳聋的许丞,黄霸表示反对,认为许丞是廉洁的,虽然年岁大了,还能拜起送迎,应该好好帮助他,不应该让贤能的人失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2)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参考答案
1.B(食,吃;“去食谷马”指不饲养吃谷物的马)
2.C(A项,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C项,第一个介词,表示“垂意”的对象,也可不译,第二个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D项,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作中心语,“……的事情〈人〉”)
3.B(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尚未表现出其“善治”的特点,③是皇帝的做法,与黄霸“善治”无关,⑥是有个平民恰巧发现了属吏的肉被乌鸦夺走,未表现其“善治”特点)
4.C(“机密泄露”的说法无据)
5.
(1)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无以”:无法;“书”,用信;“具为区处”:全部为其分别加以处理;“可以”,可以用来)
(2)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数”:多次;“缘”,乘〈趁〉交接之际;“绝簿书”,弃匿簿书,“相益为乱”,增加混乱)
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爱戴尊敬他。平庸无能的官吏把严酷的刑罚看成才能,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担任丞相长史,因为与公卿在朝廷集议国家大事,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之中,应当处死。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很多官吏没有让百姓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于民间,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以及致力农桑,节俭增财,种植树木、喂养牲畜,不喂养吃谷的马匹。黄霸曾想有所考察,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不敢在驿站停留,在道旁进食时,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说:“非常辛苦!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都称赞他神明。黄霸尽力实行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犯耳聋病,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户口每年增
加,治绩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前51)死去,谥号为定侯。黄霸的子孙做二千石官的有五六人。
【作者简介】
赵振威,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4.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
1、解释加粗词语。
①饶子甘酸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此得及前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到达
2、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5.文言文练习 篇五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形貌昳丽②暮寝而思之..
③王之蔽甚矣④时时而间进..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评价: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我的理解:
5.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我的做法:
6联系全文回答,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7在下面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仿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且悬接顺畅。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容纳忠言,何至于落得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呢?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1.①光艳美丽;②睡觉;③因受蒙蔽而不明;④间或,偶然。2.①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②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3.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4.“令初下” “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5.如:加强行政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6广开言路或开张圣听或察纳雅言或咨诹善道。启示,采用设喻的手法,将重大政治问题,用生活的小事做对比,说理浅显透彻,委婉动听,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令人乐于接受,可产生良好的效果。7示例①假如当初蔡恒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②如果唐代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
写作经验谈:
《孙权劝学》1.①推脱;②了解;③到;④重新。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4.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直爽、敬才、爱才。5.吕蒙的学习过程;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公 输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说:公输盘不说秦王不说B.有:北方有侮臣者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D.子:愿借子杀之天子之怒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将以攻宋以牒为城B.之:宋何罪之有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不足于民D.而:宋无罪而攻之知而不争
3.解释下面加的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②不可谓仁()..
③不可谓智()④知而不争()..
4.翻译了面的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5.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
6.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公输B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请说之②不可谓知类.③方五千里④为与此同类.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宋何罪之有?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我的理解:
4.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我选第题:
6.课外文言文练习 篇六
(一)曹彬仁爱(9分)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2分)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2分)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3分)
(二)巨商蓄鹦鹉(8分)
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半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羽徘徊,似不忍去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2分)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4分)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7.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篇七
一.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并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在教学方法上,如果“以讲代读”,那么,是无济于事的。与其“授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在教学上突出“授渔”策略,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关键。
如,阅读《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笔者采取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扣住“我”与蒋氏的对话,尤其是蒋氏的哭诉,以此了解蒋氏的悲惨遭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纵观全文,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上认识文章开头叙写蛇毒的目的以及“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并且抓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几组对比,进而认识蒋氏冒死捕蛇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下文主旨的揭示的铺垫作用。至此,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产生了感性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内容中去,从阅读与写作的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轨迹,文章由蛇毒特殊的医药功能引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由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引出作者的感慨,由“更役复税”的设想引出蒋氏的哭诉,由蒋氏的哭诉联想到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也”的论断,并以“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事实来佐证“苛政猛于虎也”的判断的确凿性。最后,作者寄希望于统治者,能从这篇“说”中得到一点信息。
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阅读实践后,初步懂得了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通常是从内容入手,并由内容到形式逐步深化,再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这种学习模式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与片面地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或片面地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相比较,无疑,是一种方法上的突破。
二.在教学方式上,体现“自主”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世界。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持久的激活,二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诗情画意,情境交融,寄托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题目《小石潭记》,这四个字在文中字字有着落。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从题目中任选一字,分别围绕“小”“石”“潭”“记”来说明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四个字的含义。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教学情境。教者以“小”为例,先行示范。“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既交代了小潭的方位,又说明这是一个小小的潭;“全石以为底”,正面描叙小潭之小;“潭中鱼可百许头”,侧面烘托小潭之小。然后学生根据要求,自选内容,自主品评。生(1)以“石”为例。“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生⑵以“石”为例,还有“如鸣佩环”,因为这是写流水轻拍石岸的声音,表现了水声的清越,突出了石岸的“犬牙差互”。生⑶:除此,还有“凄神寒骨”,这是写“竹树环合”的小潭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凸现了“石”的冷寂,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悲凉的心情。生⑷:以“潭”为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写发现小潭。“水尤清冽”,是写清澈的潭水。“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潭的外形特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石潭的环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潭水之平静与纯洁。生⑸:“其岸势犬牙差互”,欲穷“潭”的源头,又“不可知其源”。生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石潭周边的环境。“凄神寒骨”,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地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生⑺:以“记”为例。先写游览小潭,最后写离开小潭,以游者行踪为序,一一写来,凸现出这是一篇游记。由“同游者”也可窥斑知豹。
“小石潭记”的引发思考,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与方法,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为将阅读教学向纵深推进作了认知上的铺垫。
三.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将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迁移运用,二是思想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的比较阅读。比如,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相反)的、写作特色相近或相异的文章(语段)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例,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选择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年代的相同体裁的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阅读材料,看看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始得西山宴游记》偏重于主观感受。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和阅读鉴赏能力。
四.在知识积累上,重视“阅读”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立足课内,并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尤其在知识的积累上,要重视“阅读”策略。只有通过一定数量文言文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自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挑选、推荐。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推荐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为欧阳修的散文具有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独特风格,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而王安石的散文笔力犀利,精辟中肯。如对照阅读,必定受益匪浅。在立足课内、开辟课外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点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8.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篇八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9.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九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洗盏更酌:
3、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举酒属客
5、纵一苇之所如:
6、纵一苇之所如:
7、凌江河之险(凌万顷之茫然):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上自倚瑟而歌(倚歌而和之):
10、炽炭拥炉危坐(正襟危坐):
11、下其城七十二(破荆州,下江陵):
12、托遗响于悲风:
1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4、虽一毫而莫取
15、正中下怀(其曲中规):
二、词汇拓展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____________
水向天边流:_________
世人向我同众人,惟君向我最相亲: ________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_________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____________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__________
更
*洗盏更酌:_________
*良庖岁更刀也:___________
*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___________
*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____________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_____________
属
举酒属客:__________
*冠盖相属:_________
*骑能属者百余人:___________
*乃以秦王属吏:__________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焉:_______________
纵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
*莫敢纵兵:_______________
超乃顺风纵火:_________
纵所俘还之:释放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_________
纵不悉全,决不尽败:_________
言变事纵迹安起:_________ )
凌
凌其城,不待钩梯:________
飘飘有凌云之气:_____________
*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_________
并天下,凌万乘:________
终刚强兮不可凌:__________
倚
*上自倚瑟而歌(倚歌而和之):________
倚树而吟:__________
作人不倚将军势:_______
*中立而不倚(不偏不倚):_______
危
*炽炭拥炉危坐(正襟危坐):_______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_______
危言危行:正直
固
管仲固谏,不听:_________
*人固有一死:_________
*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
吾固曰:非圣人之意,势也:________
盖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_______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________
*功盖五帝:________
三、默写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9句)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10.期中考前文言文 练习 篇十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文中出现的与官职任免有关的说法中“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均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头、黎元、氓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 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查访,而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3)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4)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古代诗歌阅读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8.上阕是从怎样来描写秋夜景象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文言文答案:
一、1、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3.C 【解析】苍头,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或奴仆。
4.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6.(3分)D 7(3分)C 8.(3分)B(“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察访”分析有误)
9.(10分)(1)(5分)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大意2分,“官”“辞”“赞”各1分)
(2)(5分)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大意2分,“稽”“置”“书”各1分)诗歌答案:
一、8.(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2分)
9、(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二、8.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抓住秋声和秋色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纷纷坠叶”句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分)
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赏析】词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 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11.十五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 篇十一
兵者, 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二、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如?
三、 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曰:“吾其⑤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 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 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⑨一二。其⑩是耶,其非耶?其?輥?輯?訛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輥?輰?訛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輥?輱?訛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
五、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 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六、 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①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②人之思,若③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④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⑤龙之一爪也。若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①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 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
八、 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 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故为⑧其来也, 即斥之以此理, 彰其用心。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
九、 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
崤之战, 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 别无他法, 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⑦,则必无颜世上矣。
十、 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③如吾之容现于当衢, 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为伴,弃夷以⑤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⑧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⑨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⑩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輥?輯?訛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輥?輰?訛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輥?輱?訛权贵交, 以?輥?輲?訛上乃吾心之剖白, 希汝能察之, 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輥?輳?訛”之叹。
十一、 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 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 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 此正如因⑦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⑧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⑨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⑩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十二、 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 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 于③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 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十三、 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 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 寇尚難与⑤也, 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⑨?
十四、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 非徒借此也; 若如此, 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 位卑则⑤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⑦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十五、 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 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参考答案
一、 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 ①②疑问代词,怎么;③疑问代词,为什么;④疑问代词,什么;⑤副词,多么;⑥疑问代词,什么;⑦疑问代词,什么;⑧与“如”构成复音虚词,怎么样。
三、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②代词,你的;③副词,是;④副词,竟然,却;⑤副词,才。
四、 ①代词,作定语,他的;②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③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④代词,他们;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⑧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⑨指示代词,其中;⑩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輥?輯?訛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輥?輰?訛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輥?輱?訛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五、 ①副词,暂且,姑且;②连词,并且;③副词,将,将要;④连词,并且;⑤连词,尚且,还。
六、 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这,如此;③动词,像,如;④代词,你;⑤连词,表选择,或.或者;⑥与“夫”构成复音虚词,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意思他转,相当于“要说那”、“像那”。
七、 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②表被动;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八、 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对,向;④介词,被;⑤动词,作为;⑥动词,做;⑦介词,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⑨介词,替;⑩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九、 ①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②兼词,在这里;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句末语助词,不译或译为“了”;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助,呢;⑦代词,他们。
十、 ①名词,原因;②动词,认为;③介词,凭借;④介词,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连词,表目的,来;⑨介词,把;⑩介词,表,因为原因;?輥?輯?訛连词,表原因,因为;?輥?輰?訛介词,在;?輥?輱?訛介词,跟,和;?輥?輲?訛连词,表界限或范围;?輥?輳?訛动词,用。
十一、 ①介词,根据;②动词,沿袭;③名词,原因;④介词,趁着;⑤连词,于是;⑥介词,凭借;⑦介词,经由,从;⑧介词,通过,经过;⑨介词,因为;⑩连词,因为
十二、 ①助词,动词词头;②介词,表示对象,对于;③介词,到;④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介词,表示被动,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对,向;⑧同现代汉语的“于是”;⑨介词,在。
十三、 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予;③句末语助词,表感叹,啊;④介词,和;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十四、 ①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②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③连词,表推测,那么,就;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⑤连词,表并列对举; ⑥连词,表转折,却;⑦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
【初中文言文练习】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译文11-05
文言文初中阅读训练06-20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07-26
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08-17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10-31
初中文言文背诵篇目整理09-26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10-23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24
最新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全本)08-07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