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学习报告

2024-06-25

五大发展学习报告(共6篇)

1.五大发展学习报告 篇一

2013五大发电集团经营发展对标分析报告

一、生产类指标

(一)装机

截至2013年底,五大发电集团国内装机总量为58020.74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中电联快报数)的46.5%,比重继续降低(2012年47.8%,2011 年48.1%)。其中,水电8881.59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总量的31.7%;火电43856.7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量的50.9% ;风电4652.47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61.6%。

1、华能装机规模大幅领先

到2013年底,华能装机容量为14224.02万千瓦,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继续保持领先,对第二位(国电)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为1944.72万千瓦。只有中电投装机尚不足1亿千瓦,与其他集团差距明显。华电、中电投、华能装机增长速度较快,2013 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088.54、960.38 和716.36万千瓦,而大唐和国电较慢,分别装机增长158.51万千瓦和271.62万千瓦;特别是大唐,自2010 年开始装机扩张速度陡降,2013 年仅实现增速1.39% ;国电对大唐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而华电的装机规模也在接近大唐。水电装机中,华电最高,华能已跃升至第三位。火电装机中,华能仍保持领先。风电装机中,国电仍以较大优势领先,华能第二;目前,国电的风电总装机已居世界第一。中电投太阳能装机的快速发展势头需要关注,到2013 年底达250万千瓦,远高于其他集团。中电投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与其自身拥有光伏设备生产企业有一定关系。

2、五大集团的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占比都有提高,华能占比提高最多

2013 年,五大发电集团的低碳清洁能源装机都继续增加,相对2012 年底,分别增长了674万千瓦(华能)、376万千瓦(大唐)、770万千瓦(华电)、360万千瓦(国电)、580万千瓦(中电投);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分别提高了3.68个、2.95个、4.29个、2.43个、3.15个百分点。华能的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和比重提高速度都相对较快。

到2013年底,相对其他四大集团,华能的低碳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保持了领先地位,比例仍然最低,但已与国电和大唐十分接近。中电投和华电的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例仍以一定优势高于其他三家。

(二)发电量

2013年,五大发电集团国内发电总量为25297.0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3%,占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中电联快报数)的47.3%,比2012年(47.6%)略有降低。其中,水电2792.55 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31.2% ;火电21268.6亿千瓦时,占全国火电总发电量的50.8%。

1、华能发电量增速先低后高,最终实现较快增长

2013年,华能国内机组完成发电量6396.75 亿千瓦时,比第二位的国电高出20%,发电量的领先优势明显。国电发电量已超过大唐、居第二位,中电投仍是发电量最少的集团。从全年增长速度看,华能的电量增速低于国电和华电,居第三位,在五大发电集团中处于中等水平;大唐累计增速仅为1.41%.与全国发电量平均增速(7.52%)相比,只有国电和华电高于平均水平,其他三大集团均低于平均水平。

从电量增速的全年走势看,华能基本保持了由低到高的态势,一季度累计增速仅为0.94%,而后稳步提高,到年底至7.02%,共提高了6.08个百分点。其他集团的电量增速也保持了大致走高的趋势,但华能和中电投更为明显,这也与经济形势的逐步回暖相互印证。

2、与前几年相比,近两年的电量增长平均速度回落,显示经济增速趋缓 与前几年相比,五大发电集团近两年的发电量增速有明显回落。全国平均看,近两年的发电量增速也显著慢于前两年,但与2008、2009年基本相当。发电量增速的趋缓印证了长期看经济增速的放慢趋势,并且以中国经济的增长阶段判断,发电量也很难再回复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五大发电集团的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也较小。

与2012年的增速相比较,五大发电集团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华能和国电的2013年电量增速分别提高了6.23和6.20个百分点,华电增长了4.70个百分点,大唐增长了1.82个百分点,而中电投降低了1.89个百分点。在全国发电量增速仅同比提高2.1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华能实现电量增速的较大提高,显示电量营销工作的良好成绩。

3、华能分省发电量增速与当地平均水平互有高低

在华能有运营机组的29个省份中,在贵州、青海、云南、广东、湖南等省发电量增速较高,在贵州、青海、广东、湖南这几个省份华能的电量增速还以较大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原因如下:贵州、青海两省本身电量基数小,2013年新投产风电和光伏较多;云南的糯扎渡电站新投机组对电量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广东、湖南两省的海门电厂、岳阳电厂电量增长较快。在其他一些省份,华能发电量增速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来水较差,核电投产挤占市场空间、机组大修等是主要原因。

(三)利用小时数

1、华能的利用小时指标总体较好

2013年华能的利用小时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水电利用小时继续保持领先,比第二位的中电投高出818小时。从2006年至今,华能的年水电利用小时数一直在4000小时以上,基本保持领先,特别是近五年领先优势明显。火电利用小时指标中,大唐、国电、华能均略高于5000小时,中电投和华电不足5000小时;煤机利用小时中,华能保持了一定幅度领先。国电的风电利用小时一直在2000小时以上,且继续保持对其他集团的领先优势,2013年情况亦是如此。

与上年同期相比,五大发电集团的水电利用小时都有一定程度降低,其中华能的降幅最小,这与2013年各大流域普遍来水较枯有关;五大发电集团的煤电利用小时都同比升高,其中中电投升幅最大,大唐最小;除国电外,其他四大发电集团的风电利用小时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数据情况看,华能的水电和国电的风电一直保持了利用效率的领先,这与其优质的资源禀赋和先进的生产管理密切相关。

2、分省份看,华能在大部分省份的利用小时指标较好

到2013年底,华能在12个省份有水电装机,绝大部分容量集中于云南和四川。在这两个省份,华能水电利用小时数分别高达4473小时和4400小时,比当地平均水平高710小时和略低16小时。华能在26个省份有火电装机,其中在14个省份利用小时数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在12个省份利用小时数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华能在宁夏、浙江、海南、安徽等省,火电利用小时高达6000小时以上,在这几个省份以及福建、山东等省,华能的火电利用小时还以较大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这些利用小时指标较好的省份中,有的是电力需求增长快速、当地机组普遍利用小时较高,有的是华能市场份额较大、具有传统优势,有的是华能机组节能高效或在电网中处于重要节点、利用效率高,有的是营销思路创新、电量营销成果显著。

(四)供电煤耗和厂用电率

1、供电煤耗和厂用电率保持较好水平

2013 年底,华能的供电煤耗为312.89克/千瓦时,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继续领先,比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分别低3.70克/千瓦时、0.34克/千瓦时、3.51克/千瓦时、0.61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321)低8.11克/千瓦时;大唐的供电煤耗最高。2013 年底,华能的水电厂用电率为0.19%,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保持最低,大唐最高;华能的火电厂用电率为5.25%,居第二位,大唐最低,中电投最高。

2、华能保持领先的压力增大

与上年相比,五大发电集团的供电煤耗指标都进一步优化,华能降低幅度最大。由2002 年成立至今,华能一直保持了五大发电集团中供电煤耗指标的领先优势,但领先幅度持续缩小。五大发电集团的供电煤耗指标优化力度都非常大,目前指标水平十分接近,最大差距3.7 克,华能对第二位的华电领先幅度仅为0.34 克。此外,逐月看,华能并非一直保持优势,上半年一度失去领先,7月份才重又取得第2.出现这种情况与供暖有关,也与火电机组的负荷率有一定关系。在各发电集团均持续投产大量高效机组、以及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华能保持供电煤耗指标(乃至厂用电率指标)领先的压力显著增大,2014 年的挑战仍十分艰巨。

二、经营类指标

(一)营业收入和利润

1、五大集团的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华能保持领先 五大发电集团的经济效益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华能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以明显优势领先,比第二位的国电高出25.3% 和47.8%.华能的营业收入增速为5.63%,在五大发电集团中居第二位,华电增长较快。利润指标看,华能的同比增长额是五大发电集团中最高的,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

2、五大集团电力产业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回归企业利润构成主体地位

2013 年,作为五大集团的支柱产业,电力产业终于实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利润。五大集团的电力利润占其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6.8%、102.8%、77.9%、94.4% 和92.7%,电力利润重又成为各集团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产业利润快速增长,利润额分别是上年的1.87 倍、11.87 倍、2.38 倍、2.35倍和1.86 倍。

电力产业:华能以并不具优势的水电装机容量,实现水电利润额的大幅领先。火电利润中,华能最高;风电利润中,国电最高,且优势明显,利润额分别是华能的2.51 倍、大唐的4.53 倍、华电的8.32 倍、中电投的8.01 倍;只有中电投具有核电利润。

非电产业:除中电投外,其他四大集团的煤炭产业都出现亏损;五大集团的金融产业都实现较好盈利,其中华能的利润最高。

3、华能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指标大幅改善,但与其他部分集团仍存在差距 与上年相比,华能的净利润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指标都大幅改善,取得历史最高或近年最好水平;与其他集团相比,华能的净利润最高,但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指标中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资国企管理的改革要求,需加大对这两个指标的重视程度,研究如何进一步予以优化。

(二)销售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 受利润大幅攀升拉动,五大集团的销售利润率都相对上年有明显提高,华能的指标改善尤为突出,已从2012 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一位。发电行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刺激行业后续投资,保持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供应能力。另一角度看,目前五大集团的盈利指标相对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2013 年12 月底,电力生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14.1%,来自万得数据)还是大幅偏低,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

在盈利指标改善的同时,五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也进一步回归理性。相对年初,五大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下降了0.98、2.37、1.26、0.12 和0.45个百分点。华能已降至83% 以内,重新成为五大集团中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一个。

三、发展类指标

(一)电源项目储备 2013 年,华电和中电投的基建新增装机较高,均在1000万千瓦以上,大唐仍然较低。在基建新增发电能力的电源构成中,低碳清洁能源的比例普遍较高,五大发电集团分别为75.4%、66.14%、61.11%、48.84%、49.23%,其中华能的比例最高,电源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中电投的太阳能发展力度较大,2013 年新投太阳能装机191.82万千瓦。华能的在建规模、新开工规模和核准容量都是五大发电集团中最高的,后续装机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五大发电集团的在建规模都不小,均在1500万千瓦以上;大唐的新开工和核准规模较低,未来2-3年的新投容量仍较小,华电的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接近大唐,甚至存在超越的可能。

(二)煤炭产业新增产能和产量

到2013年底,华能的煤炭产能和产量仍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与上年相比,国电、华电和华能的产能均继续增长,大唐和中电投未有变化;中电投、华能和国电的产量出现增加,大唐和华电产量降低。在煤炭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高产量反而可能对盈利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对比五大发电集团的煤炭产业利润情况,产量较大的华能和国电亏损额最大,但中电投仍保持了盈利。

2.五大发展学习报告 篇二

“创新”理念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 “抓住了创新, 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此, 流通业要提倡五大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科学顶层设计。我认为, 从战略高度讲, 就是“流通强国”, 要把“流通强国”列为国家战略。什么是流通强国, 要有一系列的衡量指标。比如, 由世界银行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 中国排28位, 这与我们这个流通大国地为极不相符。

技术创新。主要是贯彻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 使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交易额从2011年的6.4万亿元到2015年的近20万亿元, 其中网购从2011年的0.78万亿元到2015年的近4万亿元, 从实体店到平台虚拟交易, 线上线下结合, 包括外贸中的跨境电商, 也带动了快递业的突破性发展,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流通革命。“十三五”要借势发力, 弯道超车, 是实现流通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模式创新。要全力推进供应链管理, 用信息化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改造与提升传统流通业。供应链, 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当代, 已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 存在的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 企业都在供应链中, 供应链管理是流通企业商业运作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是改变流通环节多, 周转慢、效率低、成本高的主要途径。

制度创新。要着力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让公共资源自由流动, 提高流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行业, 一个企业的灵魂, “十三五”期间, 要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去创新流通企业的人本文化, 用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固本理想信念, 激发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创造力。

“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什么?我认为是“协调”。要协调好城乡流通、区域流通、国内外流通、实体与虚拟流通, 要协调好商品供给与服务供给, 协调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流通, 协调好商品市场运作中基础设施、装备与技术、运作主体、行业自律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协调好流通运行中的循环、绿色、生态的关系, 协调好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关系等等。

“绿色”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利用, 在商品与服务交易中低碳排放, 特别是物流的运输与仓储环节, 把食品安全提到战略高度, 建设可追溯体系。提倡与鼓励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落后产能。

“开放”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 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 行业垄断。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 简政放权。中国市场按加入WTO的承诺, 向外资开放, 鼓励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取长补短, 互联互通, 构建经济命运共同体。

“共享”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只有共享, 才能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而全面实现小康正是流通业的目标, 流通业的一切工作要以此为落脚点和归宿, 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要推进公共资源的自由流动, 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的建设, 推进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法制化、国际化, 共享意味着合作, 意味着透明, 意味着公正, 意味着共赢。

3.五大战役督查状况报告[推荐] 篇三

一、市“五大战役”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方案,健全机制。接到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印发<关于对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后,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办立即行动,在总结我市去年“五大战役”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我市开展“五大战役”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并于3月8日制定下发了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办《关于印发<关于对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纪发〔〕1号)。市级监督检查组分别由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办5位领导任组长,市纪委驻相关部门纪检组组长任副组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逐级督查,形成涵盖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监督检查体系。

(二)整合力量,提高效能。去年我市成立了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重点办、市效能办等单位参加的“五大战役”综合督查组和市纪委、监察局、效能办组成的“五大战役”监督检查组,虽然在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交叉督查、重复督查的情况,因此今年我市对“五大战役”监督检查的工作力量进行了整合,并在分工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提高了监督检查的实效。

(三)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在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今年月中旬起,市“五大战役”监督检查组集中力量对12个县(市)区、37个市级项目责任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并对项目建设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进行延伸督查,特别是对191个“5·18”前动工、竣工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属于需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汇报;属于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的问题,监督检查组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属于相关配合单位的问题,监督检查组对项目配合单位进行延伸督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针对市地铁1号线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拆迁交地难问题,监督检查组采取约谈相关单位领导、发督办通知书、开协调会等形式,对市贸发局、市卫生局、市供销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及其下属产权单位进行跟踪督办,加快了市直单位的拆迁进度;对内河整治项目涉及到的部队及省直单位违章建设清除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对部分项目反映的供电、供水及管线迁改难的问题,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商,探索建立更加高效快速的反应机制;对反映个别项目中存在的“吃、拿、卡、要”的问题,及时组织明察暗访;对个别项目征地拆迁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认真进行查处。

二、市“五大战役”实施情况

三、市推进“五大战役”实施的主要做法

(一)全面提速增效。为适应“五大战役”的需要,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出台了《市促进重点项目审批工作提速增效的意见(试行)》,市直相关部门建立了重点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采取主动提前介入、实行容缺预审、优化审批流程、压缩XX时限、下放审批权限、提供预约服务、现场办公协调、专人跟踪督办等措施,每个项目总计可以减少审批时间86天,实现了重点项目审批大提速。今年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继续贯彻《市促进重点项目审批工作提速增效的意见(试行)》,并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网上审批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如市教育局注重发挥责任单位的作用,在校安工程建设中采取联审制,组织发改委、消防、建设、电力、水务等部门,现场办公,集中XX各项审批手续,加快建设进度。

(二)层层落实责任。明确每个项目的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项目年内工程进度和完成投资量,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同时按照《市实施“五大战役”工作奖励暂行办法》(委办〔〕91号),把责任落实情况与干部奖惩挂钩,兑现奖惩措施,激发市直部门推进“五大战役”实施的积极性。

(三)深入治庸治懒。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六个不准”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市效能办将效能督查重点向基层拓展,将鼓楼区作为年重点督查对象,不定期组织市效能监督员开展明察暗访,并组织12个县(市)区开展互查互访、交叉检查,提升了基层效能工作水平。

(五)紧抓工程质量。各单位能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把工程质量关,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管。侯县等单位对总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招标文件规定配备的项目部、监理部所有人员实行岗位证书集中管理,并不定期对施工单位的履约情况,特别是对工程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工程进度、工程款拨付、工程质量和安全等进行突击督查,同时通过在施工现场配置若干个监控摄像头、抓拍现场图像、设置人像指纹考勤机等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确保建设项目进度和质量以及安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征迁交地问题。征迁交地及杆线、管线迁移工作未完成或滞后仍是“五大战役”项目建设中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群众阻扰工程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部分项目建设进度。

4.论十八大报告的五大丰富内涵 篇四

季明

日期:2013-01-24 13:55:0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统揽大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此,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选择笔者感到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最精彩的五个方面,研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丰富内涵。

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目标的郑重昭示

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国内外都很关注,都想通过这次大会观察中国今后的走向,判断中国共产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对此,十八大报告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八大报告这一主题,清楚地作出四个昭示:

一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二是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精神状态,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四是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报告郑重宣告: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大报告这些简明而又鲜明、郑重而又有力的回答,表明了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报告从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治要求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理论,能否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愿,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有客观标准和根本原则的。

这是因为,一个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国情、适应实践需要、揭示客观规律,引领正确方向、代表人民利益。

在这些要素中,最基本、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实践。而且所有的要素中,最终都统统要归结于实践。遵循这样的客观标准和根本原则,我们来看看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来自于实践,实践产生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我们在战胜非典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检验于实践,实践检验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来,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第三、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实践,实践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能否沉着应对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的深度、工作的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前的“7·23”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和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科学发展观发展于实践,实践发展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又专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容,根据新的伟大实践,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神圣而光荣的责任。

这四点充分说明,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有实践作积淀,是以实践作基石,是有实践作支撑,是完全遵循指导思想确立上的实践原则,也是完全符合指导思想确立上的实践标准。

依据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依据实践检验了科学发展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清醒;依据实践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依据实践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提升。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报告从把握当代中国前进脉搏的高度,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十八大报告还有一个精彩之笔,就是集中阐述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全新概括之后,特别是在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十八大报告在第二个大部分,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标题,用一定的文字作了系统的阐述,这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这些论述,我就联想到,就像体育接力赛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是邓小平同志,但从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作准备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经过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以及十八大选出的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一茬茬的接力、一段段的给力、一代代的努力。

十八大报告作出这样的阐述,告诉我们:一是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完整的历史;二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功不可没;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规划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宏伟蓝图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十七大,坚持这一目标,把“社会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布局。

十八大,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十七大报告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相提并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从“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适应了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管理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把握得更为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更趋完善。

对“五大建设”总布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的理解是: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

可以坚信,“五个建设”一起抓,“五个轮子”一起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更加鼓舞人心,行动步骤就会更加扎实稳妥。

报告从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高度,拓展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视野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要担负好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此,十八大报告就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对这些新概括、新要求、新部署,我作了以下梳理: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着眼两个面对:就是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探索两大课题:就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创建三种模型:就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增强四个能力:就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做到四个必须:就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注重五个建设:就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落实八项工作: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这些新概括、新要求、新部署,都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拓展了崭新视野,揭示了内在规律,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有效途径。必将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必将有利于我们党继续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

5.五大发展学习报告 篇五

商业银行是利率体系市场(包括货币、债券和信贷市场)的定价核心,而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行)则更代表了全社会最低资金成本定价变化的方向。我们在本篇报告中,以2014年年报为依据,对五大行资产负债、资金成本、资产配置和债券投资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在基本面的传统分析框架之外,增加对于机构行为、资金利率运动的微观认识和印证。截止2014年,五大国有银行总资产74.85万亿,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5%左右;存款总额达55.9万亿,占社会存款余额的46%;债券投资规模13.5万亿,占银行间债市的比重超过45%。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下,随着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度,银行头寸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对货币、债券、理财、信贷和类信贷市场等各层次利率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一.资产架构:增长放缓,同业收缩

资产负债表收缩,总资产降至个位数。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明显放慢,全年同比增长9%,下半年总资产环比增0.5%(上半年环比增3%),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外占流出、存款脱媒和风险偏好下降是主因。

在五大行中,交通银行降幅最多,从2013年13%大幅回落到5.2%,其他银行总资产增速分别为8.9%、9.7%、9.9%和9%,较上年变动-1.1、-0.2、+0.5和-1个百分点。从各季度增长看,一、二季度增长较快,而三、四季度增速显著放缓,环比负增长,呈现缩表,这意味着银行存量资产的腾挪对货币、债市的影响将更为剧烈。

为了更好区分银行的风险资产投资,我们把银行资产结构分为贷款、类信贷(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纯债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同业拆借(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以及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其中,贷款和非标等类信贷的扩张增速代表了银行风险资产偏好和配置。

从资产结构看,类信贷收缩,贷款占比上升显著,债券和同业小幅回升。其中贷款占比大幅上升4.8个百分点到52.7%,债券投资上升1.4个百分点到18.1%,类信贷资产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到4.5%,五大行几乎不持有非标资产,同业拆借小幅上升0.7%至5.1%。

从各类资产增速看,信贷和同业拆借增长是全年规模扩张的重要贡献来源,而类信贷资产大幅收缩。2014年总资产增速9%,其中信贷增速为10.7%,债券投资为9%,同业拆借资产增速从-0.1%大幅增长至13.6%,是规模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而类信贷资产(买入返售+应收款项投资)则从2013年增速0.4%大幅降至-7.9%,呈现明显收缩,农业、建行和中行的类信贷投资分别下降22%、6%和15%,在非标严格监管情况下,同业和非标投资剧烈收缩。

二、负债结构:存款流失加剧

1.存款流失加剧,主动负债占比继续上升

4季度五大行总存款规模自3季度首次出现下降后继续回落,较三季度再度下降2212亿,存款同比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到5.7%。五大行中除工商行环比小幅回升以外,其他大行均较三季度继续缩减。银行存款下降,导致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减少,对债市产生冲击。

五大行存款规模继续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信贷和非标等风险资产扩张减慢,资产派生存款能力显著下降;从结构上看,流失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9月份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严格规定导致银行季末揽存冲动大幅降低,抑制了过去理财季末到期转入表内、季初出表现象,减少了存款虚增;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存款加速脱媒,转向理财和货币基金,导致客户和存款分流。

从整体负债结构变化看,存款占比下滑,主动负债占比上升。五大银行存款比例4季度较3季度继续下降2个百分点到73%,全年下降3个百分点,持续下滑。对应同业融资和发债融资小幅上升。同业负债尽管在“8号文”“127号文”等严格监管条例下经历了短暂去杠杆过程,但是整体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扩张下仍处于小幅上升趋势。应付债券的上升体现了银行主动负债意识的增强。此外,其他综合化负债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扩宽了负债来源。

2.个人存款流失加速,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资金成本个人存款加速流失

五大行除交行以外,各银行存款来源中,公司存款增速均显著快于个人存款2-3个百分点,反映贷款派生存款成为新增存款的主要来源,而个人存款脱媒趋势仍在加速,2014年五大行理财产品余额占存款总量比重达8%-13%,占个人存款之比均值为25%左右,对交行而言,这一比重甚至已超过40%。

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在存款结构中,不仅依靠对公业务贷款派生的公司存款占比提高,且在公司存款中定期化态势也很明显,工、农、中、建四大行公司定期存款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跃度下降、流动性管理手段提高和以高息竞争公司业务等有关。

存款结构决定五大行存款利率成本仍面临刚性上行空间。在五大行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占比40-50%,定期存款占比45-50%左右,而理财产品占比10-13%附近,其中定期存款以1年期为主,3年及以上定期存款占比非常少。按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包含理财)来看,企业存款占比在35%-60%左右,其中四大行占比较低,交行占比较高为58%。

从变化趋势看,银行主动负债来源上升、短端利率向市场化利率靠拢、以及公司存款占比不断提升(更多凭借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而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决定了五大行存款利率面临刚性上行的确定性仍强,标志社会最低资金成本中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难以下行。

对工、农、中、建四大行,公司存款利率的整体上行幅度明显高于个人存款。公司存款由于资金量大、流动性需求相对稳定,是各类银行竞争的大客户,在存款利率上浮扩大到1.3倍环境下,公司谈判力更强,导致2014年公司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上行10bp以上,尤其中工商、中行上行幅度最大。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定价利率上行,导致公司存款平均利率上行13bp,除建行外,中、工、农和交行分别上行达18bp、13bp、14bp和17bp至2.16%、2.02%、1.74%和2.32%。与之相对,个人存款平均利率上行9bp,工、农、中、建、交行分别上行-1bp、8bp、4bp、2bp和30bp,至2.08%、1.92%、2.36%、2.05%和2.42%。3.理财产品继续高增长,但部分银行有所放缓

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是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工具。尽管五大行具有传统存款优势,但在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以及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同样面临资金争夺和存款流失加剧。2014年国有银行理财发行量明显加大,交行、工商和农业行2014年末理财余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99%、48%和36%至5769亿、1.98万亿和1.16万亿,而中行和建行理财产品余额则增长相对缓慢,同比上升1.1%和-1%至8469亿和1.14万亿。

4.起点,而非终点: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继续上行

尽管2014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放松,货币、债券融资利率大幅回落,央行年内降息25bp,并通过MLF、SLF、PSL等向大行投放资金超过5000亿,但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仍继续上行,存款脱媒和竞争加剧,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度。

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我们以“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来计算银行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2014年五大银行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继续上行。截止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负债成本为2.13%,较3季度上行2bp,较2013年末上行16bp,尚未体现出降息效果。五大行之间负债成本也体现出明显分化,其中工商和农业行资金成本最低,分别为1.94%和1.86%,利率上行幅度最小,仅较上年上行4bp和8bp,而建行、中行、交行的表内付息负债成本则分别为2%、2.08%和2.75%,较上年明显上行16bp、19bp和36bp,反映出利率市场化逐渐侵蚀大行核心存款优势,存款利率上行和市场化高利率占比提升,导致资金成本持续抬高。

具体而言,从各类资金成本变化看,存款边际上行幅度最大,但市场化融资利率在不同银行间分化显著。2014年五大行存款利率普遍上行3-21bp,平均资金成本在1.9%-2.35%之间,其中规模最大、网点最多的工商和建行上行幅度最小,而农、中行和交行则受存款脱媒和竞争压力,上行幅度较大。但市场化融资利率则分化更显著,以同业负债为例,工、农、中、建平均融资成本在2.1%左右,但交行却高出近70bp至2.8%附近,主动负债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并加大波动性风险。

5.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央行降息作用有限

利率普遍上浮10-20%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央行降息对降低存款成本的作用有限,尤其对于五大行而言,非市场化定价存款占比超过70%,活期存款与理财资金有2-3%价差,更容易受到互联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的分流和竞争。

从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2次下调存款利率共50bp,2014年11月22日下调存款利率25bp,上调存款浮动范围至1.2倍;2015年3月1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25bp,并上调存款浮动范围至1.3倍。但两次降息后,五大行存款利率的定价1年期及以下仅下调10-25bp,而2年和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50bp,5年期存款下调75bp,活期存款没有下调。事实上,第二次降息后建行甚至扩大了中短期存款浮动范围,3个月、6个月、1年存款分别上浮20%、17%、16%。

三、债券投资:被动配置为主,回归平淡

1.债券投资增速与总资产扩张增速相近,以被动配置为主

五大国有银行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债券投资总量为13.5万亿,占债券市场比重为47%(按中债口径),较上年增长1.21万亿,同比增速9.8%,略快于总资产增速。从单个银行看,工、交行的债券投资增速显著回落,工商行债券投资仅为3.7%,在资产配置上主要转向风险资产,而中、农和建行的债券投资规模均增长较快,超过了总资产增速:

建行:债券投资3.47万亿,比上年增加3598.18亿元,增长11.55%; 农行:债券投资2.86万亿,比上年增加3260亿元,增速12.8%; 中行:债券投资2.06万亿,比上年增加2892亿元,增速16.34%;

工行:债券投资3.97万亿,比上年增加1415.7亿元,增长3.7%,以到期续配为主; 交行:证券投资1.16万亿,比上年增加921.99亿元,增速8.61%,总体收益率4.16%。2.主要投资什么债券?

根据年报披露债券投资细项,五大银行的债券投资的存量结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2014年全年增持国债3366亿,政策性金融债4037亿,企业债552亿。

从持仓变化看,五大行均大幅增持了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对于中行、交行和建行而言,甚至是第一大增持券种,除了免税和流动性优势外,可能还与2014年央行连续进行MLF、PSL定向放松,一般以政府债券为抵质押品,导致需求被动攀升;另一方面,地方债自发自还扩容,银行为维持当地政府关系对地方债的买入量上升。

此外,工行和交行还加大了对企业债投资力度,对政策性金融债仅保持到期续配的平稳节奏。而农、建行和中行则增持了大量政策性银行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尤其2014年同业存单大量发行,在银行债券配置中占比提高,对其他债券需求有一定挤出影响。

3.前10大重仓金融债:平均利率4.5%,2014年边际新增均在5%以上

从银行持有的重仓金融债来看,五大行重仓的存量金融债平均利率较高,截止2014年末五大行持有的前十大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平均久期为7.3年,区间在【5,8】年,其中农业行平均配置利率最高为4.94%,而中行平均利率最低为4.01%。从边际增量看,2014年五大行新增持的重仓金融券平均收益率均在5%以上,反映出银行在债券投资中对收益率要求逐渐提高,需求偏好从政策性金融债转向票息更高的商业银行债。当前10Y国开和非国开利率为4.24%和4.43%,从存量利率对比来看,非国开债对配置盘吸引力开始增加,从边际增量对比看,配置盘并没有大量买入的动力,将放慢配置节奏,甚至引导资金利率上行,以获得更好的配置时点。

4.债券久期分布:偏好中等期限

在息差要求提高的趋势下,大行增加了中等期限债券的配置,通过提高组合久期来提高收益率。根据工、农银行公布的债券投资剩余期限数据,从2009年至2014年,工商行债券投资中1年期以下债券占比从40.6%降至15.7%,1-5年期债券投资占比增加22个百分点至59.6%,而5年以上期限的债券配置占比也提高3.2个百分点至24.7%。对于农业行而言,债券投资拉长久期表现的更加明显,从2009年至2014年,1年以下债券投资占比从41.1%降至18.8%,5年期以上债券持仓占比上升10个百分点至29.7%,1-5年期债券投资占比从39.3%上升至51.5%。

在资金成本上行和息差压力下,银行一方面增加金融债、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配置,通过提高信用风险来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拉长利率产品久期,获取期限利差收益。

对银行自营和配置盘而言,拉长利率债久期比增加中短期信用债配置更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由于银行投资信用债需计提100%风险权重,如果扣除资本占用成本和税收成本,则短融、企业债和银行次级债在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显著低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等品种。只有信贷和非标资产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大于债券投资,属于真正“高风险高回报”品种。因此,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且久期风险有限的环境时,大行债券投资更愿意增持中长久期的利率债配置。

四、定价能力:竞争上行,息差略升

1.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竞争性上行,息差略升

付息负债成本率:稳步上移。2014年五大行平均付息负债率为2.23%,区间为【2,2.8】,较年初抬升10-26bp,最高与最低者相差82bp,其中工、交行较高,负债成本分化明显,上半年资金偏紧推高成本率,下半年利率略有回落。

生息资产收益率:加速上行。当前信贷市场本质上仍是银行的“卖方市场”,在资金成本上行后,银行增加风险资产配置,提高风险资产定价,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均值在4.65%左右,区间为【4.2-5】,较年初上行10-20bp,农和交行较高。

净息差与净利差:总体略升。2014年五大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值为2.46%和2.6%,较2013年上升3bp,其中农业和建行息差水平较高,从变化看,农行显著走扩而交行则大幅缩窄16bp,反映出资金成本上行压缩息差水平。

2.息差分析:信贷定价能力偏弱,同业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对2014年五大行生息资产的息差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贷款定价上行幅度偏弱。

2014年央行降息40bp,经济下行风险较大,五大行以优质国企和政府客户为主,贷款涨价能力较弱,整体贷款利率上行幅度有限,仅1-9bp,但贷款总量占比略有提升,贷款定价利率弱于净息差表现,也低于资金成本上行幅度,预计未来将继续提高定价。

2)票据贴现和同业利率大幅上行,是息差最大贡献来源。

资产收益率提升20-80bp,主要受益于2014年资金利率偏紧,利率波动加大,银行对市场化融资依赖上升,大行凭资金优势积极扩大同业和票据投资,获取较高收益率,预计2015年同业息差将有所下降。

3)债券投资收益率提高

2014年是继08年之后第2大债券牛市,银行债券投资利率大幅上升20-35bp,至3.5%-4.2%左右,是息差第二大贡献来源,预计2015年债市波动加大,对息差提升的贡献度将有下降。

五、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加速上升,抑制银行风险资产扩张。年报显示,五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呈加速上升趋势。2014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5061亿,2014年全年增长1064亿,增长31.1%,其中4季度增长503.5亿,不良资产快速增长,关注类贷款不断上升,将持续压低银行风险偏好,抑制未来信贷和非类信用等风险资产的扩张。

贷存比上升较快,接近监管红线,导致债券投资规模相对下降,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截止2014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贷存比分别为68%、65%、73%、73%和74%,部分银行贷存比接近监管红线,叠加17-18%的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资金有限,银行的债券配置需求下降,尤其信用债等风险资产扩张放缓。

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银行加快补充资本金。截止2014年年末,五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1%,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11%,呈现上升趋势。在不良资产暴露上升下,银行已经加快补充资本金步伐,优先股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推进速度和意愿都将加快,五大行除建行外均已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补充资本金。资本补充压力的持续存在,导致银行资产扩张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溢价维持高位。

六、结论:困境突围,大行蝶变

回顾上市银行报表可以发现,2014年五大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行为特征以及对债市影响主要是: 银行资产端:

1)总资产增长显著放缓,降至个位数,4季度资产负债环比缩表,银行存量资产腾挪对低收益的债券配置有挤出影响;

2)从资产结构看,类信贷收缩,贷款占比上升显著,对风险资产投资增加,债券和同业小幅回升,大行能够分享货币市场需求增长和利率上行带来的同业收益;

3)债券投资放缓,债券投资增长与总资产增速相近,以被动配置为主。2014年主要增持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品,部分银行增持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前10大重仓金融债平均利率4.5%,新增重仓券利率在5%以上,收益率要求提高。久期有一定上升,1年以下债券占比持续下降,对银行而言,风险调整后拉长利率债久期的回报大于增持中短期信用债的总回报。

4)不良资产上升较快,贷存比接近监管红线,流动性资金有限,抑制风险资产扩张,债券配置需求也相应下降。银行负债端:

1)资金成本刚性上升,主动负债占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仍有3%左右利差,推动存款脱媒化持续,负债久期缩短、波动性增大,带动社会资金成本仍将趋势性上行,对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补偿要求也相应上升。

2)利率市场化推升存款成本,理财竞争、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公司存款利率上行较快是主因,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边际作用较小。

3)息差提升主要依赖投资收益上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中贷款定价提升幅度偏弱,2014上半年资金紧张环境下同业利率上行和债券投资收益提高,是息差扩张的主要来源,但在2015年难以持续。

困境突围,大行蝶变。整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银行从单纯依赖资产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存量调整的“精耕细作”时期,竞争加剧和息差压力下,过去作为债市中流砥柱的大行配置性需求在投资结构中增持力度相对弱化,以被动配置为主,对期限溢价、信用利差的要求回报率更高,此外同存、非标、PPN、ABS、资产收益权等高息资产竞争也导致如果债券利率不具备相对优势,将在资产配置效应下被挤出,整体资产定价水平和回报率要求将继续上行。

中国银行 概况

截止2014年底,总资产为15.25万亿,其中贷款规模8.48万亿,占比56%,债券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规模2.71万亿,占比18%,其中债券投资规模2.10万亿,占比14%,同业规模1.1万亿,占比7%。

债券投资分析

债券投资规模稳定,规模增速低于总资产扩张速度。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18111亿、19244亿和20996亿,占总资产比在14%附近,基本稳定。债券投资同比增速为15%,为连续5个季度增长最快的时期,但仍慢于总资产增速17%。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3.50%,同比提高32bps,但低于同业4.44%和贷款5.19%。

国债为主、政策性金融债和公司债券次之。由于国债资本占用为0,本行配置较多国债,截止2014年12月持有规模8868亿,占债券投资规模42%,政策性金融债和公司债规模分别为3837亿和3145亿,占比20%和11%,2014年下半年银行主要增持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金融机构债券。

应收款项投资下非标占比38%,同业项下无非标资产。非标入表导致非标转入应收款项下,截至2014年年末持有信托投资和资管计划1541亿,占应收账款投资36%,但仅债券投资总规模的7%,同业项下无非标资产。

债券投资以持有至到期的配置账户为主,交易账户略有上升。配置仓位占比一直稳定在61%左右,占比较为稳定。

从负债来源和资金成本看,负债来源结构中,存款占比79%,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公司存款占比68%,个人存款占比32%;同业融资保持稳定在2%,负债成本方面,吸收存款成本为2.02%,较2013年同期上升15bp,同业负债成本为3.88%,下升4bps,导致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10%,较2013H1上行12bps。

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规模居上市银行之首,不良风险上升,资本充足率宽松。2014H2不良贷款余额为84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0.5亿,不良贷款率为1.18%,较2013年末大幅上22bps,逾期贷款规模1259亿,逾期贷款率1.48%,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风险值得关注。资本充足率为14.7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04%,分别较2013年末上行124bps和59bps,尽管不良风险上升但是整体资本充足率宽松压力不大。

交通银行 概况

截止2014年12月,总资产为6.26万亿,资产同比增速5%,较2013年13%大幅放缓,其中贷款规模3.43万亿,占比55%,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11628亿,占比19%,同业资产规模5250亿,占比8%,此外,现金和存放央行款项9380亿,占比15%。

债券投资分析

债券投资占比显著下降。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9512亿、9504亿和9445亿,从占总资产比来看分别为15.96%、15.12%和15.08%,呈现下降趋势,反应出本行在逐步缩减债券投资占比。2014年末债券投资同比增速为为-1%。大幅低于总资产增速和贷款增速5%。观察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4.16%,较2013年同期上升30bp,高于同业存放利率3.81%。以国债和金融机构债投资为主,减持公司债。截止2014年底,国债及央票持有规模为3461亿,占总的债券投资比为36.6%,金融机构债规模为3994亿,占比为44.6%,公司债券规模为1891亿,占比16.9%,从2013H2至2014H2来看,各类债券占比变化不大,2014年减持公司债。

应收款项下非标资产大幅上升,买入返售下无非标。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从2013H2至2014H2分别为1198亿、1485亿和2116亿,2014年全年非标大幅增长,非标规模分别为942亿、1222亿和1840亿,占比分别为79%、82%和87%,监管政策下资产反脱媒化和非标入表,导致应收账款项目下非标规模大幅上升。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主要是证券、贷款、票据,无非标。

配置持仓小幅下降,交易持仓增加。2013H2至2014H2期间,配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分别为71%,69%和67%,配置占比保持较高水平,但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2014年债券牛市中增加交易仓位。

从负债来源和资金成本看,负债结构中,存款来源占比75%,较2013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存款占比68%,个人存款占32%,相应的市场化融资占比上升,同业融资占比24%,呈小幅上升趋势。负债成本方面,存款平均利率为2.35%,上升21bps,主要是受到存款脱媒和吸存成本上升的冲击;同业负债成本为4.17%,较2013同期上行21bp,最终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82%,较2013年末大幅上行26bps。

不良率上行,资本充足率相对宽松,不良贷款余额为430.1亿,较年初增长87亿,不良率为1.25%,较上年末上行0.20个百分点,属于较高水平,逾期贷款规模812.47亿,较上年末大幅增长3,逾期贷款率1.296%。资本充足率为13.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04%,分别较2013年末上行76bps和27bps,资产质量仍有压力,资产扩张主动放缓。

工商银行 概况

截止2014年12月,总资产为20.60万亿,其中贷款规模11.26万亿,占比54%;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4.43万亿,占比22%,其中纯债券投资规模3.8万亿;同业资产规模为1.25万亿,占比6.07%。

债券投资分析

最大的债券配置银行,但新增需求放缓。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37314亿、38710亿和38358亿,占总资产比约19%。债券投资同比增速持续回落,2014H2仅为3%,慢于总资产增速9%以及贷款增速11%,资产再配置呈现向风险资产转移趋势。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3.93%,较13年末上行19bp,高于同业资产的3.24%。

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持仓比例稳定。政府和中央银行债持仓规模为13707亿,占比35.7%,较上年末的36.4%小幅下降,政策性金融债持仓规模为16727亿,占比43%,较上年末小幅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债持仓规模有所增加。

配置占比下降,可供出售项占比提高,主动投资盈亏将影响当期损益表中。配置账户(持有至到期)占比67%,较上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持有到期科目可以避免市场波动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但占比呈下降趋势,体现主动投资特征的可供出售资产项占比提高至31%,较上年末上升3个百分点。投资损益将反映进当期损益表,在主动交易投资科目下,银行对套息价值更高的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偏好更高。

无非标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均为债券,买入返售项下为证券、票据、贷款,均没有非标资产,在监管约束下,资产扩张相对谨慎。

从负债来源和资金成本看,负债结构中,存款占比87%,较2013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存款占比49%,居民存款占比51%,未来将受到存款脱媒化和吸存成本上行的冲击;同业融资占比11%。负债成本方面,吸收存款成本为2.04%,较13年同期上行6bps;同业负债成本为2.35%,上行8bps,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12%,较2013H1上行7bps。

资本较为充足,不良率抬升。2014年不良贷款922亿元,较上年增长19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3%,上行14bps,逾期贷款2106亿,逾期贷款率1.91%,较年初上涨769亿和56bp。资本充足率为14.2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9%,较13年末分别上行98ps和87bps,资本较为充裕,资产再配置仍将向风险资产转换。

建设银行

概况

截止2014年末,总资产为16.7万亿,其中贷款规模9.4万亿,占比57%;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3.7万亿,占比22%,其中债券投资规模3.48万亿,占总资产比21%;此外,同业资产7887亿,占比5%。

债券投资分析

第二大债券投资银行,债券投资加速,同业资产收缩。2014年末债券投资规模为3.48万亿,是第二大债券投资银行,从2013下半年起债券投资增速维持在20%左右高位,显著高于总资产增速9%和贷款增速10%;而同业资产则呈现明显收缩趋势,大行资金融出意愿下降,流动性管理需求上升。

债券投资规模平稳上升。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34146亿、35114亿和37278亿,占总资产比在20%附近,基本稳定。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4.03%,比2013年末上行29bp,低于同业和贷款收益率。

以国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政策性银行和企业债较少。2014年末本行持有国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企业债规模为1.2万亿、1.03亿、5371亿和4879亿,占比分别为35%、30%、15%、14%。2014年本行显著增持了银行和国债和非银金融机构债。应收款项类投资和买返下均无非标。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均为债券,买返下为债券和票据,均无非标。

债券投资以配置需求为主,交易账户占比小幅上升。持有至到期投资占债券投资之比从小幅下降2个百分点到66%,以配置需求为主,投资收益不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交易账户持仓比例小幅上升,以其他债务工具的增加为主。

从负债来源和资金成本看,负债结构中,存款占比86%,是最稳定负债来源,其中企业存款占比68%,居民存款占比32%。

市场化融资占比上升。成本方面,吸收存款成本为1.92%,较2013年末上行3bps,同业负债成本为2.86%,下行84bps,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11%,较2013年末上行13bps。

6.五大变量左右农药工业发展 篇六

宏观变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受到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因为产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影响。对于农药产业也是如此。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2009年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大。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带来的影响正愈演愈烈, 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秩序。此前, 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下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 无疑更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目前, 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 2009年下行风险逐步加大, 前景更加不确定。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 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降0.3%。那么, 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形势下, 2009年我国农药行业将何去何从?要看到,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不会改变农药产业发展的景气度。农产品长期处于景气周期, 决定了农药行业依然向好作为需求刚性消费品, 农产品在消费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展趋势看, 我们认为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牛市行情, 主要基于以下三大理由:

1) 世界人口增长导致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全球人口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 年均以7500万的速度在增加。据推测, 至2050年, 全球人口总量将达92亿, 持续的人口增长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需求。

2) 消费品升级促使农产品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需求量大为增加。以猪肉为例, 我国猪肉的产量从1996年的3158.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5197.2万吨, 增幅高达64.6%, 而每生产一斤肉大概需要10斤谷物, 由此可见消费升级拉动的农产品需求增量将是一庞大数字。

3) 新能源与民争粮, 加剧了世界粮食库存下降, 直接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年以来油价高企, 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生物替代能源, 虽然近期油价回落, 但发展生物质新能源已成为共识。以美国为例, 由于对乙醇生产实施补贴, 其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2006~2007年度为5400万吨, 而预计2007~2008年度将达到8400万吨, 接近世界玉米贸易的总量。根据2007年12月美国国会批准的《新能源法案》, 2022年燃料乙醇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按照3.1吨玉米可生产340加仑乙醇计, 届时美国玉米用量将达3.3亿吨。这种新能源与民争粮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加剧了世界粮食库存的下降, 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产品价格走势不仅直观反映了粮食供求关系, 并且还是农药市场的晴雨表。

仔细分析近5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与农药销售额增长率等数据, 我们发现二者步伐一致, 同涨共跌。既然农产品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 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农产品牛市行情下, 2009年农药行业依然向好, 但其增速将随着农产品价格指数回落而放缓。

政策变量

国家对某个产业的发展政策对产业发展生死悠关, 可以说,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但政策是人制定, 是可变的。2009年中国农药工业向左走, 还是向右走, 关键是看政策。

农药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 它挽回的粮食损失大约为10%~15%。在全球粮食需求不断上升、粮食危机警钟不断敲响的今天, 农药是一种必需消费品, 世界对农药的需求是刚性和不可逆的,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 更是如此。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支农政策利好不断, 因此, 2009年国内农药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中央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 2002年后各种实质性的支农政策连续出台, 免征农业税及粮食直补等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播种面积、果树种植面积等均以1%的速度稳步增长, 复耕指数提高0.75。10月20日国家又出台政策, 从09年新粮上市起, 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 比今年分别提高0.1元、0.11元、0.11元, 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将统筹考虑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 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明年国内粮价将告别"低价时代", 逐步与国际粮价接轨。在以上政策利好刺激下, 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提升施用农药的积极性, 再加上由于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农药用量自然增多等因素, 保守估计, 未来几年国内农药需求将以5%~7%的速度稳定增长, 这无疑给农药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 农业部狠抓高产创建, 特别是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对农村改革作了重大部署, 将对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相信随着农业的发展, 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加之气候变化, 农药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还有出口退税普遍上调将极大地刺激2009年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

去年11月17日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决定调高部分商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涉及到农药行业的20多项千余种产品, 除列入“双高”目录的产品外几乎都包括在内。杀螨特、氯氧磷、草甘膦等的退税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9%;三氯杀虫酯、灭螨醌、特乐酯的退税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13%。此次大范围上调农药产品出口退税率, 目的是鼓励农药行业的生产平衡农药产品淡旺季余缺, 使农药行业能够维持正常生产, 能保障用药高峰供应。从这个角度来看, 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上调和出口关税下调在增加农药行业收益的同时, 将更有利于行业树立信心、维持稳定生产。但是这项政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当前正处于农药行业“烈火识金”之际, 一批技术层次不高、搅乱市场秩序的企业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而退税率调高又把这一批本来有可能因亏损而退出市场的小企业救活了。

但也要看到, 药企准入门槛却是在不断地提高。国家发改委办公厅2008年3月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新成立的农药企业核准资金最低要求。自2008年3月1起原药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投资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 (不含土地使用费) , 其中环保投资不低于投资规模的15%;加工、复配制剂 (包括鼠药、卫生用药) 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 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 (不含土地使用费) , 环保投资应不低于投资规模的8%;不再受理分装企业、乳油和微乳剂制剂加工企业核准;加工、复配制剂企业新增原药产能须重新核准。当前农药市场混乱与行业准入门槛低不无关系。因此提高农药企业准入门槛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无疑是规范农药市场的良策。一则注册资金变高可以让有实力的企业占领市场;二则登记门槛变高登记一个产品少则需一二百万元投入增大使企业不再轻易登记某个产品, 促使流向市场的产品成为精品;三是环保审批安检要求变严。

然而提高门槛只能对那些正规企业有约束力而对于那些“山寨”工厂而言门槛提得再高也无关它事。因此相关执法部门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来净化农药市场。

环境变量

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 不再论述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来说, 农药的使用量与当年的自然灾害多寡呈现正相关。去年3月底一场来势凶猛的炭疽病席卷德庆贡柑, 全县贡柑遭到不同程度的浩劫。病害肆虐无疑给治疗性药剂咪鲜胺、预防性药剂代森锰锌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使得相关药剂一度成为最为畅销的杀菌类产品。2008年广东农药市场之所以比较低迷主要是天灾所致。上半年广东省农业生产遭遇两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是2008年初, 我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低温冰雪灾害, 2月份长时间低温冰雪灾害天气造成大量农作物冻死, 越冬虫源减少虫害发生比往年明显减少、减轻;二是5~6月连续长时间降雨、高温寡照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 而这段时间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也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事实上除了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影响之外, 农户因收入受损而减少了农药投入也是造成2008年农药市场销量缩水的原因之一。农药市场销量大缩水无疑是2008年农药行业的共识。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杀虫剂销量比往年少20%左右, 杀菌剂销量比往年少10%左右, 除草剂销量与去年持平, 经销商积压了不少杀虫剂和杀菌剂。估计2008年广东农药用量总体比2007年下降10%左右。其重要原因就是环境变量的影响。

那么, 2009年, 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要受到那些环境变量的影响呢?

一是受环境保护压力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 农药行业属非主流行业。非主流行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及劳动力, 资金周转率低, 行业进入门槛低, 通常污染程度较高, 为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所回避, 世界农药产业很自然就从发达国家往发展中国家甚至更落后地区进行梯度转移, 这也符合全球产业转移基本规律。从当前农药行业现状来看, 世界农药巨头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他国资源, 大力削减在本国的农药产量甚至关停生产装置, 将产能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除了抢得先机占领中国市场之外, 还以进口来满足本国需要。在此背景下, 为我国农药行业增长提供了机会。继2007年1月1日起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全面禁用之后, 削减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农药制剂已列入议事日程, 环保型制剂企业将成为2009年的最大受益者。同时, 食品和农产品安全将使绿色生态农药倍加引起关注。

二是受我国自然灾害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有人预测, 2009年果树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 小麦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 棉花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 棉铃虫害总体将中度发生, 玉米病虫害将中度发生, 局部地区偏重, 2009年病虫害相对较为严重, 农药需求将会看好。

三是受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等。这些环境变量将决定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

市场变量

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是鱼水关系, 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 没有市场的需求, 就没有产业的发展, 没有市场的繁荣, 就没有产业的兴旺。所以, 要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把握市场, 这将是2009年我国农药行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但国内外农药市场将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目前, 全国农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整体上呈供大于求、结构失衡的状态。从供应量来看,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 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 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

2008年1~10月, 农药累计产量159.6万吨, 同比增长15.4%, 估计全年农药产量达到180万吨左右, 堪称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从市场供应能力来看, 2009年农药产量将稳步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在信息发布会上介绍说, 根据全国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植保植检站统计预测分析, 2009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预计为31.36万吨, 比2008年增长5%。从我国农药工业的产能和产量来看, 2009年农药市场总体供应充足。杀虫剂需求同比增加。2009年杀虫剂需求总量预计为15.27万吨, 比上年增加8.55%。其中有机磷类9.59万吨, 比上年增加8.21%;氨基甲酸酯类1.02万吨, 同比增长30%;拟除虫菊酯类4471.94吨, 同比增长19.4%;其他类杀虫剂3.16万吨, 同比增长5.22%。杀螨剂需求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杀螨剂需求总量预计为1.06万吨。杀菌剂需求同比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杀菌剂需求总量预计为7.99万吨, 比2008年增长5.14%。除草剂需求同比基本持平。自1999年以来, 除草剂预测需求量一路飙升, 但2009年总需求量预计为7.71万吨, 与2008年基本持平, 没有继续上升。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所增加。2009年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量预计为3210.54吨, 比上年增长3.37%, 但增长幅度趋缓。杀鼠剂需求同比下降。2009年杀鼠剂需求量689.36吨, 比上年减少26.28%。总体判断是:2009年农药市场总的发展趋势是农药供应总量增大, 但需求增长有限, 供过于求, 竞争激烈的局面将仍然存在;由于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很大, 对农药的需求表现各异, 因此不同的区域, 农药市场的供求也不相同。不排除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稳中有旺, 蓄势向好, 需求总水平稳中微升的势头。

价格变量

2009年我国农药市场价格也是雾里看花让人捉摸不透。但笔者认为, 影响2009年我国农药市场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市场供需关系, 供小于求, 农药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 农药价格就会下跌。这是市场供求规律在发挥作用。如2008年草甘膦价格的走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前期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 生物能源的优势得到体现, 全球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加上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制造企业美国孟山都公司大幅减产, 导致国际需求猛增, 订单如雪片般飞向中国。国内草甘膦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价格节节高攀:从2006年底的原药3.1万元 (吨价下同) 开始飙升到2008年4月份顶峰创下了10万元的天价, 国内草甘膦企业迎来了“暴利时代”。可惜好景不长, 从5月份起草甘膦价格开始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农药市场进入下行通, 道草甘膦更是一路领跌, 价格以平均每月下跌1万元以上的速度迅速回落, 目前已跌到2.2万元左右, 已经低于多数企业的成本线, 企业生产面临亏损。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极度疲软, 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寥寥无几。

2008年草甘膦市场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有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约90万吨的草甘膦原药年生产能力, 而我国就拥有将近60万吨, 但目前全球每年的市场需求仅50万吨左右, 即使今后逐年有所增长也远远达不到产能增长的速度。全球草甘膦的严重过剩导致了一个悲剧的发生。当然还有一些非市场因素, 如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油价的波动、技术进步程度, 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农药原药、市场消化量等不确定因素增多, 农药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化正是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9年农药企业不得不面临价格涨跌的风险, 有人认为, 2009年农药市场价格应冷静观望, 理性对待。但也有人认为, 农药市场价格已经处于底部, 一些农药产品价格正在蠢蠢欲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经济严冬背景之下, 已有美国一跨国公司对代森锰锌类药剂提价10%, 而德国某大公司也酝酿各类产品全面涨价。这些大公司的异常举动无疑值得业界关注。

出口变量

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出口对于中国农药的发展更是如此。农药出口在某些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农药工业的走向。我国是农药生产与出口大国。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叶贵标处长介绍, 中国农药产量过剩, 2/3产品依赖出口。而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纯对草甘膦情况说得更加具体——中国85%的草甘膦产品靠出口, 2008年1月-10月, 共出口了近20万吨, 比2007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这10个月草甘膦的出口金额达到21亿美元, 在石化出口产品中居第三位。这说明出口对中国农药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受金融问题的影响, 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 就业与收入增长的问题将进一步发展, 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 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 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减弱。受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 美元可能继续走弱。这些都会对我国农药出口形成不利影响。

经过2008年各类因素变化的洗礼, 我国出口企业开始调整升级, 并将在2009年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2009年我国农药出口企业面对的困难仍然很多, 如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弱, 近两年国内草甘膦产业在市场拉动下全速发展, 国内已经拥有近60万吨的草甘膦原药生产能力, 2008年年底新增产能就达到24万吨, 而全球市场需求仅50万吨。如果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收缩, 人民币继续升值, 预计对出口仍将形成较大制约。综合这些情况, 预计2009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减慢, 农药出口贸易不容乐观。特别在美国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过程时, 预计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将比较大。政府已经将“保8%争9%”作为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 2009年经济形势会很严峻,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近几年, 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 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 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上一篇:ccc申报材料下一篇:双拥工作模范个人评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