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2024-10-27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14篇)

1.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一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二

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性质描述中就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的教学定位,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以达成“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为了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为初中化学提供了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对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关注环境问题,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一、教师的环境意识决定了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高度

1. 教师对环境问题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已经具备了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面对我国国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以及频繁出现形形色色破坏环境的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工作者的角度,旗帜鲜明的为保护环境摇旗呐喊。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把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视为化学教育的使命,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 教师要在环境教育中正视化学科学的作用与地位

毋庸置疑,进入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化学相关联,从排放到空气、土壤、河流中的有害物质,到进入人们食物中的诸多有毒、致病物质,乃至于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似乎都与化学脱不开关系,化学也就因此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

事实上,化学污染严格地说并非化学本身之过,而是人类活动没有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的。化学污染的真正源头是化学的实际应用即化学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此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为此,化学家已提出绿色化学的奋斗目标,把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作为绿色化学的理想,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绿色化学的诞生无疑是化学自身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同时,从事分析、监测、治理环境污染的正是化学家和化学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承担重任,更把保护世界视为己任。

教师作为具有较高化学科学素养的群体,更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为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鼓与呼,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环境问题归咎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3. 教师要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要求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思想行为。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其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成为我们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入,将会给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展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生机勃勃的学习背景。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在在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1. 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在我国,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一套教材的编写者都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中给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学习素材。如“身边的化学物质”选择了空气、水、金属等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同时,这些物质与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理想切入点。同样,“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教师在该主题的教学中,就应该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必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联的环境教育。如在对“空气”的学习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问题的学习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问题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和污染源,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为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化学家们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将主要的空气气体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气体的科学成就。更要教育学生关注造成空气质量问题的社会因素,如沙尘暴现象源于人们过度开垦与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组织学生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活动,进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环境教育,是强化环保教育重要手段。虽然化学课程开设在九年级,要在完成学业,准备毕业、升学考试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课外活动,会有很大困难。但是,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课外活动还是可以的。比如,结合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对家庭、个人用水习惯进行调查,从而强化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事实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对爱护水资源注意主题所设计的学生活动,都具有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和科粤版教材都以社会调查的形式,教育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科粤版的“调查活动”设置了“(1)你家的节约用水状况;(2)你的家乡存在缺水问题吗?(3)你知道我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吗?”三个问题,从家庭到家乡,再到国家层面的大型工程,给教师提供了层次分明、丰富立体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应该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将环境教育落实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同时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传递到千家万户。

而人教版的“调查研究”,一方面以家庭洗衣机、热水器的使用为背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水节水问题,另一方面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调查水污染和治理的事例”。把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点,从家庭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之上,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信息,使环境教育更充满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

此外,通过办专题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等等,寓环境教育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中,既巩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就要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才能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环境教育的契机。

3. 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契机

化学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途径。从实验药品的用量到对实验废弃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处理,无疑都是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此外,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对一些实验的改进、舍弃,都包含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将实验版教材中的所用的白磷改成了红磷,避免了实验结束后对过量的白磷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再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不少实验,教材都用点滴板替代了常规的试管,同样的从节约药品的角度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对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年轻一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化学科学有许多的负面认知,将环境问题归咎化学。为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化学教师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合于化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3.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环保意识;措施

G633.8

21世纪是人类倡导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时代,为此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为了强化未来一代环保意识,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技能,将环境教育逐渐渗透入化学教学中,形成新教育环境,希望基于新一代教育发展来延续自然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的持续研究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環境教育的背景

实际上,环境教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包括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实质理解程度加深,环境教育也已经逐渐从人类关注环境知识问题逐渐转向人类提高环境意识问题,这说明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程度的重要标识,所以通过环境教育来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势在必行。

自建国以后,我国就八次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希望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主体落实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中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相关素质。2003年,《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又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这些足以见得我国已经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也成为教育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最重要组成环节。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诸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将现代环境教育理念深刻贯穿始终,希望为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领域有效实施创造广阔空间,争取更多发展契机。实际上,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效能,因为它就是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学科。在高中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加珍视生物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带领他们主动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进而最终培养他们的环境责任感[1]。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化学教材,让学生掌握环保基本知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系中需要依托基本教材,按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标准,要根据教材编写、评估与考试命题来明确高中化学课程基本要求,循序渐进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客观讲,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深入化学教材,并同时渗透环境教育,一方面是希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一方面也是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也迎合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性质中所倡导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与严谨求实科学态度,深刻认知化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实质上,高中化学教材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课中,就有有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教师就应该基于这一点来指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并借此来让学生了解这些有害气体对人类、对自然的危害影响,同时树立他们正确的环保意识。这就是巧妙深入化学教材,将化学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联系起来,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注重环保,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形成他们的环保观念。

(二)历史为鉴,建立环保观念

当前由化学污染所引发的环境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更好树立高中生的环保意识,抵制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教师应该以史为鉴,向学生科普这些恶性事件,并追根溯源,明确其发生原因。例如目前全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问题,它就是由温室效应所引发的全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再比如教师也可以提及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以及我国的雾霾事件,为学生分析这些恶劣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化学原理,让学生了解工业“三废”的形成过程。将环境教育与化学内容有效结合,循序渐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

(三)结合探究学习,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探究性学习也是引导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的一种良性方式,它不仅在课堂上,也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探究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的实质就在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方法,并最终付诸行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某河流的水质调查研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该河流的防洪、供水、航运、灌溉、排涝等状况。然后实地考察河流水质状况,进行分点取样和实验检验,对水样的温度、污浊度、气味、pH值、细菌数量进行全面实验检测,同时配合水质过滤实验,最后教师希望学生提出治理该河流的建议,并综合讨论,完成教学过程。

(四)重视化学实验,传递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了化学学科讲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应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以便于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在有毒气体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通风设备环境下,确保实验装置的良好气密性,同时妥善安装尾气吸收装置,确保利用正确方法来收集有毒气体。上述规范操作都非常有利于降低实验室内乃至室外空气污染,最大限度降低有毒气体对人体伤害。

(五)开展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

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也应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多利用诸如环境保护主题讲座来开展渗透式教学,满足学生对化学教材以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应该聘请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来开展环境教育报告专题讲座,通过课外讲座弥补化学课堂上对环境教育渗透的不足。再者,学校还可以组织环保纪念日主题活动,以广播、板报、书法绘画展、文艺表演等丰富艺术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国际保护臭氧日(9.16)、世界无烟日(5.31)、生物多样性日(12.29)都可以组织系列活动,帮助高中生结合化学知识来提高环保意识[2]。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及相关具体措施明确了环境教育教学目标构建对高中化学教育推进的重要性,甚至对当前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折射环境教育相关思想理念,将更多中学化学教材内容融入到环境教育当中,为高中化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朱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86-94.

4.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四

企业日常管理中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

环境监测数据在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的同时,它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可分析企业生产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是否正常.从而便于协助其搞好生产管理,达到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 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年,卷(期): 28(10) 分类号:X37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   企业生产管理   应用  

5.生物工程技术中环境保护应用论文 篇五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的必备材料,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但由于使用化肥过量,我国当前已经出现了土壤板结现象,同时大量没有被植物吸收的化肥进入地下水当中,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进一步威胁到池塘湖泊中的鱼类生长。再有,这些挥发性化肥进入空气中会导致氮元素增加,出现了大量的酸雨,同时也对空气层上方的臭氧层造成了破坏。因此减少化肥的使用是一件迫在眉捷的事情,利用生物技术中的固氮技术可以使植物自动吸收游离在空气中的氮元素,而不再施用大量的氮肥。如将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小麦根系当中,可以使小麦的根系和豆类植物一样能够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氮离子,然后固定在自己的根系当中。有数据显示,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小麦以后其产量增加了15%左右。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将豆类植物的固氮本领应用于非豆类植物当中,从而不再需要施用大量的氮肥。

3.2解决农药污染问题

农作物与植物的病虫害治理也是农业生产中一件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用于防治农作物与林业的农药数量巨大,而农药当中大多含有有机氮与有机磷,这些物质对空气与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对人类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威胁。将有益昆虫或微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农作物与林业的病虫害治理当中不但可以有效杀灭害虫,而且也不会对土壤、空气造成影响,有效保护了人类与畜类健康成长。最近几年,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高效杀虫生物技术,从而替代了农药杀虫技术,解决了污染环境的问题。

3.3改良生物品种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物新品种可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保证生物群体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利用改良物种性质使其为保护环境服务。生物工程技术在培育新品种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基因重组与拼接技术改变外来物种的特点,利用组织培养与细胞保存技术可以实现生物物种的多样化,使繁殖困难的物种得以延续。在应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优良品种的杂交。

3.4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在监测水、土壤、食品质量过程中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核心技术属于固定化微生物与电化学的结合体。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化验、发酵工程与检验产品质量当中。最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一,出现了大量生物监测方法;第二,实现了生物综合监测;第三,将生物监测方法应用于环境质量监测当中。随着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更新,笔者认为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会日益彰显,将会有效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建人类宜居环境。

3.5实现煤与石油的脱硫

我国工业生产与人类日常生活都会消耗大量的煤,但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空气污染。如果利用微生物技术去除煤中的硫元素,则可以在煤燃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气体。当前日本已经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技术去除了煤中的硫元素。在去除煤中的硫元素时,为了将煤与黄铁矿分离可以应用微生物脱硫技术与浮选工艺,有效保护了空气质量。在石油脱硫过程中也可以应用微生物技术,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微生物脱硫技术与高活性脱硫菌种将会在将来得到有效推广,将会有效改变煤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的现象。

4结束语

总之,生物工程技术是大量学科技术的融合体,在环境保护当中引入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有效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新型手段。当前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化肥污染、取代化学农药、实现生物品种改良、开展环境监测等众多问题,可以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现象,还人类一个晴朗的天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崔玉霞.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7):47-50.

[2]张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5(33).

6.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六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外有很多养殖企业已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生产管理,先进的生产技术已广泛用于饲料配方、棚舍消毒和营养平衡等领域,规模效益较为突出。因此,我国养殖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畜禽养殖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国内已有多种养殖平台在养殖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养殖平台拥有多种功能,有的养殖场应用数字化技术(主要有无线射频识别、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了对猪舍实况的可视化监视、对猪只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和对猪舍环境的智能化调控。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禽舍环境监控系统仍采用人工读卡或有线传输等传统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不仅易出现大量监测盲区,还存在精确度低、实时性差、维修难度高和可靠性差等问题,亟需改进。养殖环境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

以生猪养殖为例,猪属于应激性生物,猪舍温、湿度不利于猪生长时均有可能引发各种疾病,此外光照强度、粉尘及有害气体浓度等均会影响生猪生长,其中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是最为主要的猪舍环境因子,以上述因素作为监测对象研究环境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具有一定代表性。

2.1 数据采集及相应处理

猪舍环境数据采集需考虑传感器节点分布、采集节点实效、节点采集的原始数据与工程数据转换和数据融合等问题。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环境数据可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实时性和精确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可遍布养殖场内,形成自组织网络。环境数据经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后传送至汇聚节点,之后再通过串口通讯方式与网关进行通讯,此时通讯组件(特指位于服务器的通讯组件)发出读取数据请求,然后经由网关传送环境数据至服务器,经相应处理后保存于数据库。具体步骤如下:①工程数据转换。由网关传送至服务器的数据并不是工程数据,须使用转换公式转换为环境数据之后才具有实际意义。②数据预处理。③开展数据融合。

2.2 对猪舍内小环境开展实时监测

单个猪舍是客户端的监测对象,因此需对节点环境值(位于监测猪舍之内)实施数据融合,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获得猪舍内小环境的环境值。

2.3 环境预警

为及时发现不适宜环境,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并给出预警信息,需要进行环境预警。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须考虑的问题较多,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必须对猪个体的类型及其生长阶段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对环境的具体需求;其二,当猪个体处于不适宜环境中时必须考虑其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症状以及如何确定推理规则,并使环境因子值与语言变量值相对应。

7.中学作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七

一.以观察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写作需要材料。而材料的占有主要来自于观察。从理论上说, 观察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 占有表象;第二步, 比较差异;第三步, 筛选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差异”。如, 某生在观察姥姥家附近的一条小河时, 用的就是比较的观察方法。

⑴我的姥姥住在乡下。姥姥家附近有条小河。夏天, 夕阳西下, 我总爱到小河边的路上去走走。这是一条洁净的小河。晚霞落在河面上, 波光粼粼, 宛若姑娘的脸蛋一样红润。水面上偶尔溅出几点水花, 那是鱼儿在嬉戏, 水波向四周扩散, 在落日的余晖中闪闪烁烁。这时候, 我总是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感受那似乎带有水汽的空气。

⑵三年前, 自从搬进城里居住以后, 我总要在假期中去看望姥姥。今年夏天, 妈妈带我回到乡下。幼时的记忆驱使我缠着姥姥到小河边散步, 我还记得姥姥同我一起在芦苇丛中寻找萤火虫, 耳畔时而响起美妙的虫鸣声……然而, 这次却失望了。芦苇青黄相间, 新老错杂;先前河面上清新的空气已经变得混浊, 偶尔嗅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借着落日的余晖, 觅见河面上水草覆盖得严严密密……

显然, 小作者在观察中注意比较, 在比较中反映同一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 引起了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二.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 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三味书屋”, 又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筛选。

针对现代生活中各种电磁辐射引起的“电磁污染”, 笔者指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搜索有关资料, 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电磁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不幸的事例, 参与集体交流, 讨论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对“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在这一基础上, 以《让我们远离电磁辐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下是学生发言摘要:

生⑴: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家用电器已经相当普及。这些现代高科技产品在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和乐趣的同时, 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这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

生⑵:据悉, 长期处于强磁场下的人群, 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概率明显增加;电磁污染还会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

生⑶:据说, 家用电器和各种接线发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细胞有害。例如, 长时期使用电热毯睡觉的女性, 除了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外, 还会有其他影响。

……

学生在讨论中, 交流各自掌握的有关信息。此时, 教师再作适当补充。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又增强了学生远离“电磁污染”的自觉性。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 用生花的妙笔描绘生活。

三.以构思为契机渗透环境教育

构思, 是指在动笔之前, 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以构思为契机, 渗透环境教育, 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反映在头脑中的环保方面的材料作出扩充、延伸、分解和组合, 使之有序化和审美化。这样, 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叙事摹景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关注环境保护。

如, 习作《我爱爷爷的老屋》。在作文指导中, 笔者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老屋周围的环境变化, 并以环境变化为切入点, 反映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某生在习作中写道:

爷爷的老屋是一幢二层小楼。过去, 爷爷总爱在家前屋后种上蔬菜, 甚至在一些零星隙地上也要栽上大葱, 可谓是“寸土必争”。如今, 爷爷喜欢在小院子里种上一些吊兰、太阳花、仙人球、菊花……小院简直是一个生态植物园。每到春夏之际, 真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尤其那一盆盆太阳花, 鲜红鲜红的, 把老宅的小院点缀得格外美丽。每一次陪爷爷去浇水, 他总会对我说:“这样, 不仅能美化环境, 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这里, 小作者以对比的方法, 突出了爷爷对美化环境的重视, 从侧面说明了观念的更新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构思方法, 于微尘中见大千, 小事中寓宏旨。

8.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 ; 环境教育 ; 课堂教学 ; 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48-01

高中学习中地理的学习占有一部分比重,地理学习既能丰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又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保护环境的准则,目前来看,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普遍增强,学校对地理的教学也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得到理论知识,更是让环境教育渗透在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并让教师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促进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高中地理教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意义

高中时期教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牢牢将其记忆,充分了解理论知识,还要让环境教育充满在教学之中,使他们紧密的联合起来,使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有效的支配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它有如下几点重要作用。

1.1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充分意识到严重环境环境问题对教师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危害。这样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些充足的指导作用,指导人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2推动对地理学科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教师应当学会创新,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建一种教学情境,使校本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地理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

1.3提高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又能将其强化,又能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起到积极有效的正确指导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对环保问题更加关注,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地理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如何使环境教育深入地理教学

2.1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利用教师的地理教材,根据的教材内容合理有效的创立教学情境。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仔细研究教材,将教材中的环保因素发掘出来,使引导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这样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成功!举个例子,教师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幅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漫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后天》这部影片和和它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视频与这些图片来进行情境导入,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有一些认知,在自己的讲解下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这一严重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来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會有全球气候变暖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会带来哪些好处与坏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并且讨论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出一名同学来发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一下,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丛林土著居民,医生,教师,建筑工地工人。伐木商和环境组织成员等等一系列角色,让他们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减轻温室效应的建议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带入情境,合作,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2.2研究课本课程,创新环保教学方式

校本资源的特色是本校特色,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地理资源在每所学校中都不尽相同。它对环境的交易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常州市的高中地理课上,它的校本资源可以是《走进常州,保护绿水青山》他可以当地的环境保护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对这些内容了解的更加深入全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对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对环保行动的指导更加有效。

2.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

环境保护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紧紧结合。爱护家园就是保护环境,所以说,环境教育教程应该从保护家园开始入手。因此,教师在对地理的教学当中,可以客观有效地提出我们的家乡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并且进行研究。比如,常州市的地理教学当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常州市对河流的保护情况,查阅资料,分析常州市的环境中还存在的问题,分析常州市对河流保护的问题以及常州市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最好能提出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与建议,利用自己的才能来为保护常州市的河流提出有效的意见。这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加强,更能使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这样严重的问题,环境保护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乱扔果皮纸屑,对身边环境以及当地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2.4适当组织实践活动

教师应当重视起所有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来参加这种活动,使每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在垃圾分类方面做一个回收的活动、节水和节电等方面的活动,教师要支援绿色环保的工业,使用绿色的不污染环境的产品,争取在生活中从不使用塑料袋,多使用布袋或者纸袋,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坐私家车,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成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继续对气象的观看与测评,对受到污染的水采样并进行分析,对我们生活的大气质量进行检测等等。教师要进行与国际湿地日,环境日有关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更加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与植物。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仅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充分的加强,还能对周围群众起到引导和推广的积极作用,每个人都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理念。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当中,环境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任课老师应当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彻底、正确的转变,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对环境的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充分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

参考文献

[1]权海鹏.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及其整合[J].考试周刊,2013,(55).

9.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九

何为环境教育呢,就是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的活动中主要列举是近年来来所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一些自然灾害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一个以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

如何才能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呢,首先要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个渗透,地理课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故而也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课堂的讲解中,既要能够包含很多的地理知识内容,也要能够对教材进行一个有效的分析,利用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一个激发,在教学中尽量将其中所蕴含的环境教学因素进行发掘,保证地理教学说服力的同时,也让环境教学得到一个充分的发挥,促进环境教学目的实现。例如:《全球气候变化》中,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元素来让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变暖的主要導致因素,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在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全球变暖的一些图片进行查阅,并播放教学影片《后天》,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深思,激发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具有环保意识的生活。

其次是要能够在一些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地理课堂是具有一定的实践课程的,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学生所学到的一些环保知识实时的组织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中引导学生宣传环保的意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学生如何环保的进行生活,这对打造一个完美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当中,如草坪垃圾的拾取,多种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等等,通过各个实践内容来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唤醒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更加紧密的将日常的生活与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方面最为简单的活动就是,教育学生能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意识做起,做好日常垃圾的分类工作,节约水电资源,坚觉不食用垃圾食品,实施光盘行动,坚持以绿色的环保行动来更好的维护社会中的环境资源,更好的提高人们日常的生活品质。

最后要做好校园课程中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园的地理课程是学校特有的一个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内容方面,更是保罗了各个区域的资源,所以,教师要能够将这一优势进行利用,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工作,以能够更好的挖掘出课程资源背后的故事,也能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熟悉社会,更好的接收环境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寒假以及暑假的机会,开展地理知识的基础调查工作,并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在学期放学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地理环境调查报告的课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或者分组的形式进行开展,在此次活动中,其课题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可以是学校的自然资源分布以及开发的状况调查,并收集此期间的案例。可以是对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导致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探查;比如可以是对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主要危害进行探究,对其治理措施进行简要的概述等等;此外,还能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物种变化进行分析,以及物种的存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对自然的调查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极大的增加了见识,从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以身边的事物来对周边的人产生影响,关心家乡、社会的一草一木,留恋地理的一景一物,并且在调查和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学校地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一个梳理,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

高中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以环境教育为主要方式的进行教学活动,而环境教育的主要事实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将环境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融会贯通的进行理解;其二是通过人文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责任,以能够对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产生影响,其三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问题进行一个多方面的思考,达到全方位考虑的目的。

10.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十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同时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一些发展必须的资源, 它可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 一方面, 人类要生存与发展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还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 人类还要把一些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而环境对所排放的废弃物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数量超过资源的再生数量以及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可以视其为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行为。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正视或认识不到它的严重性时, 不仅受损失的是当代人, 而且子孙后代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二、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变化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文中,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渔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 而目前正在向后工业文明时期迈进。

早期的渔猎文明采集时代, 由于人类的认识比较肤浅, 认为自然能力异常强大, 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 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图腾崇拜正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 不得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时,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有所增强, 不在盲目的崇拜自然, 开始开发利用自然中的一些资源例如土地、水等, 向环境索取的不断增多, 排放的废弃物也不断增多, 从而加剧了与环境的对抗, 因此环境问题也油然而生。从这时开始, 人类对环境关系已经有了科学的萌芽。

18世纪, 英国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在工业文明条件下,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口急剧增加, 人类的活动深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三、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这时候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当然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工业制造的产品也空前丰富。但是人类所获取的物质产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这种对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像生态的破坏及环境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产生,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过程中完成的, 人类没有能正确的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所以要想真正真正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就要端正人与环境关系的, 从提高公众的素质做起。

这一切突显了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观渗透的重要性, 要培养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符合发展的环境观, 创建一种适合与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四、着眼当前, 放眼未来

我们容易发现眼前人的利益, 而往往忽视未来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 从环境观的问题出发, 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并且我们还要从后代人的立场上考量我们的所作所为。从这一点出发环境问题在涉及后代人的利益时, 必须要考虑以下几条准则。

1. 责任原则。

这里的责任不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 也不是指个人对社区及人类的责任, 而专指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适用于当代人类, 而且适用于子孙后代。由于我们当代人对资源与环境的不适当的开发和利用, 事实上是侵占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 为了给子孙后代有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 我们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 节约原则。

我们知道地球上资源是有极限的, 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我们不能只考虑我们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人着想, 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上要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在工业生产上要尽量实行清洁生产, 不断改进和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 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采节省能源和资源, 注意开展回收和利用工程。

3. 慎行原则。

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 有些做法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些做法的后果甚至有时可能还会对当代人的利益造成危害。这时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时要采取慎行的原则。就是说, 当我们要采取一项计划时我们一定要顾及到它的长远的后果, 防止给后代人造成损害。慎行原则提醒我们:地球不仅是为我们当代人服务的, 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服务的;我们的环境行为不仅要对当代人负责, 更要对后代人负责。

五、个人行为中的环境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这要求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这也意味着是一场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因此, 对个人来说, 确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 家庭和个人以实际行动来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生活方式中即能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 又能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同时还使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量达到最少, 由此我们在日常消费中要尽量避开一下几种产品:危害自身健康的产品、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以及乱捕滥杀所得的产品。

人是环境的管理和调控者, 人的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环境状态的变化。这赋予了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 因此,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 更是要树立学生终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观教育的重要性。人是地理环境的管理者和调控者, 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因此, 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看, 提高人口素质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中学基础教育中对当代人环境观的渗透。

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1.市政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创新 篇十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城市文明也在进步。目前, 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 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 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以灰尘、噪声、废弃物和水源、空气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环保者的注意, 因此, 加强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1]。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2.1 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 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 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 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 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对人体非常有害。

2.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 每当雨天来临时, 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 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2.3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 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 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 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 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 另外, 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 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 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使人产生烦躁感, 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 城市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包括水泥、石灰、砂石料等, 生活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3]。这些垃圾堆积在一起, 有时候经雨水冲刷导致水源污染, 经过化学反应导致空气污染, 一经人们接触, 会产生各类健康问题, 有效会对城市环境和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3.1 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 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 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 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 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 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 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 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 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 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 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 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 但是, 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 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 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 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 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 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 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 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 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 为了降低噪声污染, 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 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 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 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 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 应该进行分类回收, 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 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 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 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 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4 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 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 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 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寻找解决产生矛盾的根据和解决方法, 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 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寻找解决产生矛盾的根据和解决方法, 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市政工程,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关晓宇, 侯丽丽.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好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9) .

[2]王发明.如何做好市政工程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J].科技资讯, 2011 (19) .

12.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初探 篇十二

一、环境教育中应让学生掌握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人类需要很好地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向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迅速减少、淡水资源匮乏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的发生。因为资源和环境一旦遭到损害,不只是影响当代人的利益,也会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然地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导工作。

地理教学还应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要使学生懂得:如果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盲目地、掠夺式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如果环境承载量受到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惠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理性的环境行为。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也就是达到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要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4.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十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已加人并签署了20多项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等。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对文明环境行为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环境教育的德育功能。

1.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地理科学揭示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讲清我国环境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实事求是讲清我国国情劣势,促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13.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 篇十三

1.1 环保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保护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有意识的合理利用并予以保护, 避免在人类活动中使之受到破坏和污染, 而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 则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使之恢复, 从而创造出良好健康的环境。

1.2 主要内容内容

根据上述定义, 公路环保即公路建设同其施工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 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环境统一与协调发展对问题。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能够有效实现公路环境保护。首先对修建公路这一活动对其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范围、种类、程度进行分析, 如此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区相应的措施对环境予以保护, 避免了毫无头绪的环保工作。其次, 公路各部分都应当发挥出其应有的环保功能, 在公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运行管理中都应当予以显现, 在发挥公路原本作用的基础上, 将其对周围的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1.3 实际施工遇到的环境问题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也不例外, 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 在其施工、运营期间沿线的环境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下面就经常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1) 若选线不当则会对公路建设环境附近的生态造成破坏;2) 不当的防护会导致公路沿线水土流失, 例如泥沙沉淀现象以及坡面侵蚀现象等;3) 公路施工建设由于呈现带状, 因此其延伸必然会对自然风貌造成损害;4)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予以重视;5) 在施工完成后, 行驶车辆对于公路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要予以考虑。

1.4 环保功能分析

一般状况下, 公路施工若是完全按照现有的环保设计标准以及设计规范予以设计, 并且施工中也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 那么公路的建设非但不会破坏公路周边的自然环境, 还会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 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完善以及调整。

对公路的环保功能进行总结, 其主要有六方面作用。1) 由于公路工程具有稳定路基, 且具有优良的排水、疏导作用, 同时能够配合造地还田, 在各个结构的配合下, 稳定坚固, 不但外表美观, 优化环境, 同时能够起到抑制水土流失的作用。2) 公路施工中, 路面工程能够有效保护路基, 同时对于公路沿线环境的防水防尘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止也有着促进作用。3) 公路中桥梁施工以及涵洞施工会充分考虑其结构同环境之间的协调, 因此在设计上会美化周围环境。4) 公路工程中排水工程能够有效保护公路的稳定性以及整体性, 并且能够防止污水以及一些有害的元素随水直接渗透到土壤中, 危害农田, 并且能够避免农田出现水涝灾害。5) 路基的防护工程不但能够起到稳固路基的作用, 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水土流失, 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6) 另外公路同公路、铁路的交叉部位以及一些沿线设施、养护管理设施的建设和绿化等其他公路工程, 尤其是绿化工程, 是我国绿化工作的主要部分, 不但能够对行车环境予以有效地优化, 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环境。

1.5 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 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 生态环保: (1)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 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 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 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 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 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 待路基建成后, 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 进行绿化或还耕。 (5) 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 对施工临时用地, 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 待施工完毕后, 再将这些熟土推平, 恢复原地表层。

2) 噪声防治: (1)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 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 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 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 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 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将施工所需的拌和站以及堆料场设置在原理居民区、学校的空旷地区, 且相距二百米。 (2) 在沥青路面的施工作业中,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需要专门的场地, 并且需要注意将场地设置在居民区和学校外, 且处于下风向的位置, 既能够方便生产, 同时也符合生产要求。此外, 拌和方式不能够采用半封闭以及开敞式的加热拌和。 (3) 定时对施工便道进行降尘和洒水处理, 若需要运输粉状原料的, 需要对材料进行覆盖。

4) 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1) 在施工过程中民用水晶以及湖泊河流附近不进行施工所用的化学料、油料和沥青等材料的对方, 并避免材料由于雨水的冲刷污染水体。 (2) 而施工过程中工地生活区的污物污水等需要进行集中处理而不是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1.5.2 营运时期的环保措施

1) 噪声的防治:根据噪声的具体情况, 以及公路附近设施的需要, 对噪声的治理采取一定的措施。另外, 在需要控制噪声的路段设置相关标识。最后, 则是通过交通管制对噪声过大的车辆在交通入口处予以排查, 禁止其通行。

2) 大气污染的有效防治:首先在路边两侧进行绿化, 根据实际的土壤状况以及环境特点选择当地的植物进行种植, 尤其在敏感环境区域, 通过种植灌木以及乔木等制备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减少大气污染程度, 并降低空气中的悬浮物。同事还能够降低噪声, 没换公路附近的环境。其次, 对行驶的车辆进行尾气检测, 采用抽查的方式, 限制超标排放车辆上路。

3) 水污染的防止:首先避免散装车辆以及超载车辆和出现泄露的车辆上路, 避免散失物以及泄露物对水体造成伤害。其次, 加强管制, 对公路附近的生活区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2 协调措施

2.1 公路设计中的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当充分考虑环保问题, 以其预防为主, 自始至终贯彻环保思想, 合理的避让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点, 最大限度的做到不破坏生态的平衡和自然环境。在设计阶段过程中, 要把改变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低, 争取把破坏最小化。高速公路的设计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环保工作同工程设计相互结合, 令公路设计成为综合全面的环保工程设计, 使得公路工程在线路的选择以及施工的技术等均做到同环境相协调, 尽可能的不占用耕地, 在空间上保证合理, 减少深挖和高填, , 减少弃土 (石) , 尽量不借方。

2.2 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工作

施工过程中公路的填挖必须平衡, 土方的开挖不能再雨季进行, 并且在开挖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水利保护措施。注意进行施工中的绿化, 定期洒水, 对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区的垃圾及时的清理。保证机械保养及时, 避免生产噪声影响周边环境。

2.3 运营后的环保工作必须落实

在公路投入使用之后, 运营管理工作必须保证上路的车辆性能完好, 对于带病的汽车应当杜绝其上路行驶。而公路附近有人居住的则根据实际状况确定采用何种防噪声措施。若公路附近有学校, 那么应当设置标志紧致鸣笛。若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 那么应当对该类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爆炸、泄露等危险进行预先的考虑。另外运行车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废气净化处理以及消声处理, 同事严禁车辆超载, 禁止散装车辆上路, 从而避免散失物对于公路附近水体的污染。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公路建设同环境保护之间虽然具有着不协调的方面, 但是若是采取有效的方案策略, 那么施工建设同环保工作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 在抓建设的同时, 协调好施工管理同环保之间的关系, 将环保和资源节约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中, 坚持发展是中心, 在发展中求保护的原则, 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摘要: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无论哪一个行业都会予以重视的内容, 这也是由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 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最后只有灭亡。因此我国也将环境保护作为了基本国策。目前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而环境问题同公路建设之间的矛盾也逐步的显现, 如何通过新型的科技平衡公路建设需要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已经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文章便针对此类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协调措施

参考文献

[1]殷宝法, 淮虎银, 张镱锂, 周乐, 魏万红.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6 (12) .

14.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

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这会让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为丰富,也能够带给学生很多积极正面的引导。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和环境有关的教学资源,并且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引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思考。这样,环境教育才能够真正在课堂上得到渗透,学生的环境意识也会有效得到培养与深化。

一、创设有关的环境主题活动

在展开对于学生的环境教育时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引导方法,不要让环境教育变成说教,这样的模式不被推崇。教师可以在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中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随着对于相关主题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慢慢感受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场景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学生们极为熟悉的内容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让环境意识真正能够在学生心底留存。

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初中环境教育中受到广泛的反响,能够让学生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来增强自身的环境意识,并且将这种思想意识实践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

二、灵活利用环境比较法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和环境有关的教学素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这是让学生更系统而全面的认识环境问题,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的重要教学阵地。教师在对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时可以灵活的采用比较教学的形式。可以透过对于不同区域环境的比较来让学生感受到对于环境的影响因素,也可以对于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的比较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环境的影响要素。比较的过程会带给学生非常直观的认知,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环境教育的渗透效果也会更好。

环境比较法可以在很多知识点的教学中得到渗透,如,可以让学生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我国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也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和经济间的关联。

三、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探究主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同地域条件、不同经济水平乃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会有明显差异,改善环境需要的条件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各不一样。在深入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透过有效的思维过程来挖掘环境问题中包含的各方面因素,让学生对于这个大的框题有更理性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对于这两个主题展开深入挖掘,引发学生思考影响区域环境的一些主要因素,实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可以有的方式等。学生间在思考与探究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学过的内容,并且需要有积极的思考。大家在对于问题展开层层剖析的过程中,不仅对于环境问题的感受更加直观,环境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在学生内心深化,整个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要透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来加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基本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引导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素材和资源,也可以展开对于课本中教学内容的有效挖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不同地域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这些过程都会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入认知,这才是需要达成的积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路. 环境教育:初中理化教学中的一个新话题[J]. 考试周刊,2011年03期.

[2] 郭改娣.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7期.

[3] 杨雪. 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上一篇:驾驶员党员争优承诺书下一篇:六年级语文选择题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