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话

2024-08-09

院士讲话(精选9篇)

1.院士讲话 篇一

各位来宾、赵法箴院士,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参加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工作会议,也很高兴地看到赵法箴院士带领专家和企业一道共商发展大计,再此,我对出席今天会议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京鲁渔业一直非常重视与优秀科研院校以及行业专家进行合作,以技术求发展、以科技促创新,实现校企强强联手,坚持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全面提升公司技术水平、研发实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作为蓬莱第一个获批的院士工作站,对于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公司在水产品加工与养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会议,标志着我们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将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我相信,在企业的努力下,在赵法箴院士等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院士工作站将充分发挥在重大项目开发、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加速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蓬莱的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作为科技管理部门,我们将抓住“院士工作站”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积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共同推动企业向新的高度发展。

2.院士讲话 篇二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共商国家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差距甚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们要立足于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3.院士增选纷扰折射的院士制度之弊 篇三

科技界之所以对院士如此“重视”,无非是院士身上的3个标签,一是“国家设立”,二是“最高称号”,三是“终生荣誉”。纷扰的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一箩筐:不是以科研成果、社会贡献为荣,而是以获得院士身份为傲;公平、公正、公开受到质疑,“走后门”、“内部调整”已经客观存在;官本位已对院士制度、院士选举全面入侵,难以承受历史的检验……

在科技界,有两个东西值得关注,令人期待。一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二是各国实行的院士制度。诺贝尔奖,在于“突破性贡献”,在于“最后一刻揭晓”带来的瞬间喜悦与惊讶。各国的院士制度,在于打上“最优秀之一”的标签而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细看诺贝尔奖和各国的院士制度,又很有共同之处:

一是不强调“国家设立”,诺贝尔奖自不用解释,其他国家的院士制度,除了继承苏联遗产的俄罗斯,也基本上都是“科学学会”这样的组织设立的民间的,独立的荣誉称号。

二是不强调“最高”,诺贝尔奖从来没有强调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是“最高”或者“最优秀”,仅仅是“奖励对全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各项知识和研究”,其他国家的院士制度,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因为英文词汇对应的是“member”,是成员或者会员,美国科学学会的章程也只是说自己的会员是最优秀之一。

三是都重视激励作用,诺贝尔奖和各国实行的院士制度,没有一个强调“终生荣誉”,诺贝尔奖是一次性奖励,但允许重复获奖,其他国家的“院士”,都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少数国家给予少许补贴,还要向学会缴纳会费,拿到的实际的“好处”,仅仅是有权利获得学会刊物及享受学会提供的在使用图书、参考文献、手稿方面的方便。

我国两院院士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如今,社会的资源配置,已转化为以市场配置为主。遗憾的是,院士制度并没有与时俱进,它特殊的奖励和激励作用,正在丧失。社会丑恶因素的流入,使得它的崇高性、权威性也正在降低。在如今强调“国际接轨”的语境下,我国的院士制度也不妨好好学习一下西方各国的院士制度,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革和改造。极端一点,院士增补停它几年也无妨。

4.院士讲话 篇四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重返故里参加***中学校园落成典礼。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张淑仪院士、张立文院长以及在外的***学子们,向***的全体父老乡亲、同志们、朋友们问个好!向重视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已经和即将在***中学求学问道的学子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问候!今天的***以前叫作永嘉场,清代程云骥有诗赞道: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明代《温州府志》称永嘉场“自一都至五都,负山滨海,有渔盐之利,而民勤耕作,且习于工匠。”渔盐农耕手工业的繁荣,百姓对耕读文化的崇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孕育了丰厚的人文景象,从***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经济界人士。“海滨小邹鲁,代产奇才冠浙中”,这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非常激烈。而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我们的未来。五百年前,张璁筑罗峰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经邦济世的人才,并推动了整个***耕读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今天的***繁荣昌盛远远胜于五百年前,***区委、区府又适时适地兴教办学,致力于优秀人才的抚育,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无疑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学校,***中学是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学的建成是***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在外的学子们,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学的发展!希望***中学将科学和人文完美地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文脉,传承瓯越文化精髓,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求真求是求善求美,争创浙南知名学府!希望同学们于求学上精益求精,于道德上择善固从,无论进德修业,务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一个志向远大、品德高尚、学业精深的时代新青年!

看今日,宾客盈门,共赴建校盛会;待明朝,高朋满座,同庆不尽辉煌!

最后,祝***中学事业兴旺,桃李满天下!

5.院士讲话 篇五

时间:2010年06月08日 08时20分 来源:新华网 作者:胡锦涛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6月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6月7日)

胡锦涛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这次大会,对动员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同大家一起讨论。

一、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迅速采取一系列重大应对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来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从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角度看,世界范围经济发展方式正呈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第二,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知识增长越快、普及越广、应用面越宽,就越能为人类发展进步不断提供智力保障。

第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第四,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将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需求,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工艺、新服务、新产业、新市场,推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为促进社会和谐充实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将不断丰富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兴趣,推动形成科学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当前,人和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复杂,寻求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顺势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在演进,都在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智能发展,就是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新的就业形态,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有效保证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仅要造福当代人,而且要使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富裕幸福。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并牢牢把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切实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在组织实施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前瞻部署,持续攻关,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刻认识和正确运用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站到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选择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进行部署,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效结合,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当前,要重点在推动以下科技发展上作出努力,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要坚持系统谋划、节能优先、创新替代、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持续,加强对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研究,制定我国可持续发展路线图。要发展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大陆架和地球深部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使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要发展节能建筑、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技术,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煤转天然气、煤制重要化学品技术研发,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体系。

第二,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要重视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可再生循环性、制备使役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特性,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要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实现制造系统智能运行,形成先进材料和绿色、智能、网络制造和服务体系,保障先进材料和先进装备有效供给和高效清洁循环利用,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重视网络计算和信息存储技术开发,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发和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改变我国信息资源行业分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促进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要积极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先进传感和显示、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使基于数据和知识的产业成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统,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网络和系统,构建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规模化医药研发产业链,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水平,为基本公共卫生保健普惠化、个性化发展提供先进可靠并可共同分享的技术支持,提高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能力,提高健康科学和健康服务水平。要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工程、国民健康工程等,不断提升消费品和公共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让广大群众吃得更放心、住得更舒适、出行更便捷、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

第六,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要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实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污染环境修复,有效遏制我国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要注重源头治理,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第七,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要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保证我国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要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

第八,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要加快发展空间安全、海洋安全、生物安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构建先进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体系,有效防范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维护信息和网络空间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社会稳定。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

第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坚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积极营造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认真听取科技专家意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注重推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重视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科技方向,重视交叉综合性科技领域和新兴前沿方向的前瞻布局,积极推动主流学科走到世界前列、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加快实现前沿跟踪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加强人才工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人才支持。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加强全球范围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科研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积极营造诚信、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自主探索,保护知识产权,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促进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创新团队。要加快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要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各位院士、同志们!

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在探索自然、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世界,而且在精神层面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6.院士讲话 篇六

今天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在这里相聚,隆重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我和所有北航人,以及你们的亲友团共同见证这一庄严 神圣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2937名毕业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提议,全体毕业生同学,用你们最真挚的掌声,向辛 勤培育你们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我还要对你们的家长们说,孩子们的成就寄托了你们的嘱托!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这几天,校园里布满了一种气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情绪,这里充满了激情和信心,这就是青春和腾飞的冲动!同学们,你们今天就要从这里启航,去放飞梦想,去 拥抱未来,去履行新的使命!作为你们的校长、老师,也作为你们的一个老朋友,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已经做好准备,相信你们会用坚强的毅力去实践多彩和挑战 的人生!但是,此时此刻,我心中对你们更是满怀眷恋,舍不得你们离开,因为充满朝气和智慧的你们也是北航的主人!

四年前,你们循着陌生的路径,带着离家的寂寞,揣着一颗兴奋的心和憧憬的梦,相约、相聚在北航,开始了一段专属北航的记忆,也许你们还记得开学典礼,老校 长殷切希望,你们要立志成为祖国建设发展的领军领导人才,从此,北航成为你们成就梦想、激情飞扬的起点。

过去的4年,你们共同拥有了许多珍贵难忘的人生经历。你们用青春的激情追求理想,用奋斗的汗水成就梦想,用昂扬的斗志面对生活,从服务奥运的北航志愿者名 片到汶川、玉树地震的无私帮助,展现了你们的责任与爱心,从共同见证嫦娥奔月、“神七”升空到60年国庆的北航军团,从考试和答辩的精心准备到科技竞赛上 摘金夺银,赢得荣誉。四年来,你们既受到学校的教育和熏陶,你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母校增光添彩,亲身见证和参与了北航跻身一流大学的进程!

同样,过去的4年,你们共同拥有了许多苦辣酸甜的校园经历,你们经历过军训中汗水挥洒、考试前的焦虑与“恶补”、运动场上的对抗激战、宿舍中的嬉笑怒骂,以及国内外形势与人生哲理的唇枪舌战,你们曾经有过很多快乐,也有许多遗憾和困惑,在这里,你们体验过对食堂和医院的无奈,感受过有些课程和教学水平就像 餐厅饭菜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我们还没有实现学生所企盼的真正的优秀课程!因此,我也请求你们的原谅,但是北航必须做出改变,必须解决问题,并树立起新的、更远大的目标!让你们的师弟师妹们更好地体验北航的卓越!

令我感动和骄傲的是,在激情燃烧的四年时光里,你们挑战自我、不断超越,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你们关注社会发展,勇于挑战、善于创造、敢于担 当,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同学和团结奋进的先进集体。如,理学院裴森和软件学院孟繁荣两位同学荣获第11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展现了北航学生较强 的科技创新能力;奥运火炬护跑手、北京奥运会杰出志愿者、理学院刘军同学,他四年中无偿献血20余次,在汶川地震后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余震频发的地震灾区参 加志愿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责任人生”;机械学院2006级一个宿舍8名男生全部保研,创造了新的记录;你们有3500人次获北航各级各类奖学 金,230名同学获北京市和学校优秀志愿者称号;有214班次获得北航和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表彰。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感人事迹,北航因你们而自 豪!过去的四年,你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青涩的大

一、迷茫的大

二、充实的大

三、精彩的大四,这里已经是你们熟悉和眷恋的家园,但,今天你们就要重新打点行装,循 着那熟悉的道路走出校园,仰望星空,扬帆启航!我相信,你们已经为明天做好了准备!

同学们,你们生长在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造就了奇迹,祖国正处于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你们 是时代的佼佼者,再过1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未来的40年,我们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正是你们大展宏图和创造业绩的时代!同样为了追求卓越,北航也正处在新的起点上!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北航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自满地停留在舒适地改革和创新中,我们也必须改变!因为追 求卓越是北航人共同的目标。

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它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大志向的人,在向你们告别之 际,作为你们的校长、老师和朋友,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希望大家秉承北航人“尚德务实、求真拓新”的理念,立造福天下之大“德”,坚定报国之志,凭借你们追求卓越的勇气 和创新的激情,不断追求和坚持真理,开拓进取,成为祖国未来的领航人,为祖国和人民“立功、立言”!

二是,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北航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品质,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地去追求远大目标!今后,你们将会接触到许多新的思想、新的变化,乃至新 的困惑和挑战,希望你们,保持身心强健,坚韧不拔,担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你们的重任,我更期待着你们放声歌唱,创造出新的辉煌!

我向你们告别,希望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关注和支持北航的改革和发展,常回家看看,你们永远属于北航,就像北航也永远属于你们一样!

我向你们告别,祝愿亲爱的同学们,放飞梦想,卓越启航!

仰望星空,德才兼备报效祖国。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成就梦想。

7.院士风采 篇七

化学家。湖北武昌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 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早年在其兄、著名青年领袖恽代英影响下参加革命工作, 曾在宁、豫、辽、粤、鄂、沪等地从事过教育工作。194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编译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副主任等职。在长期担任科学组织工作和领导管理工作中, 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培养科研、教学人才, 组织科技队伍为过敏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等均做出了贡献。在筹建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制定中国第一个发展科技的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多有建树。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Chemist.Born in Wuchang, Hubei Porvince.Graduated from Nanjing Normal School in 1920 and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of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in 1924.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elder brother, Yun Daiying, a well-known youth leader, Yun joined the revolution and was engaged in education in Nanjing, Henan, Liaoning, Guangdong, Hubei and Shanghai.From 1949.he served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Offic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Office and Languages Translation, vice president of the Nrotheastern Division,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ivision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sitry.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He did excellent work in organizing unions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and in making the Twelve-Year Sc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enology (1956~1967) .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唐敖庆1915.11.18~2008.07.15

化学家。江苏宜兴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 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50年代起进行有关分子内旋转的阻碍势函数及高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统计理论研究。60年代后系统地开展配位场理论的研究, 得到了从连续群到点群的群分解链;扩大了维格纳—卡特定理的应用范围, 建立了一种计算旋轨耦合作用的新方案。70年代, 配合化学模式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 开展了分子氮络合作用的化学键理论研究。在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中, 利用分子图的拓扑性质得到了共轭分子的本征多项式和分子轨道的一般表达式。80年代主要进行分子固化理论与标度研究和原子簇化学的研究工作。多次组织全国性专题研讨班并亲自任课, 培养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Chemist.Born in Yixing, Jiangsu Province.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1940.Received Ph.D.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in1949.Honorary presiden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professor and honorary president, Jilin University.

In the 1950s, Tang was engaged in the studies of hindered potential functions of intramolecular rotation and in developing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kinetics of polymer reactions.After the 1960s, h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coordination field theory, obtained the chain of decomposition from continuous group to point group, extended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 of WignerEckart Theorem, and developed a new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pin-orbital coupling.In the 1970s, he studied the bonding properties of dinitrogen coordination compound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fixation of nitrogen, and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the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orbital, h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eigenvalues and eigenfuctions of conjugated molecules.In the 1980s, he concentrated his studies on cluster chemistry and the curing theory and scaling properties of polymer reactions.He has organized many training classes and educated lots of outstanding scientists.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袁翰青1905.09.07~1994.03.02

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江苏南通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1932年从事联苯化合物立体化学的研究, 最早发现联苯化合物的变旋作用。后从事化学史研究、教学工作、科学普及、科技史和科技情报工作。1956年参与建设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任第一任所长。著有《中国化学史论文集》、《溶液》、《化学重要史实》等;主编《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讲义》, 翻译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和《只有一个地球》等。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Chemist.Born in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29Received Ph.D.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SA in 1932Research professor, Chinese Information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an studied stereochemistry of biphenyl since 1932 and first found the mutarotation of biphenyl.After that, he worked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of chemistry, teaching of chemistry,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history of sciences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and the first derector of Chinese Information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s publications include“Collected Papers of Chineses History of Chemistry”, “Solutions”,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Chemistry”and“In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 translated the first volume of the“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y Joseph Needham and also“Only One Earth”onto Chinese.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钱志道1910.12.11~1989.09.28

化学家。浙江绍兴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38年~1946年, 历任中央军委军工局工程师、荣坊工艺实习厂三厂厂长、紫芳沟化学厂总工程师等,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建立起基本化工和无烟火药的生产工厂, 为支持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后任东北军工部军工局副局长、重工业部军工总局副局长、一机部导弹部总局局长等职, 为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63年5月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从事科研组织管理工作。1965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在困难的条件下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为培育优秀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Chemist.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ejiang University in 1935.Engineer, Bureau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Yan’an between 1938 and 1946, gengral manager, No.3 Tea Processing Factory for Trainees, and chief engineer, Zifanggou Chemical Plant.

Qian set up chemical plants to make basic chemical materials and smokeless explosives.He did his best to support the Anti-Japanese War.He was the deputy derector of the Bureau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in Northeast China, deputy derector of the General Bureau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Heavy Industry, director of the Missile Bureau of the First Ministry of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He did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nd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He becam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ivision of Technology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May, 1963 mainly in charg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He was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onlogy of China in 1965.Under difficult conditions he set up China’s first graduate school,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rained many outstanding scientific workers for China.

8.七院士齐聚平湖 篇八

此次赴平湖参加“院士进校园·科普知识宣传日”活动的7位院士有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钟山、北京理工大学的周立伟、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学院的何新贵、昆明物理研究所的苏君红、西北工业大学的马远良、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姜文汉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姜景山。此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副主任黄培康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9月21日上午,7位院士分组分别前往平湖中学、当湖高级中学、城关中学、实验小学、书同实验小学、平湖师范附小、职业中专、东湖中学、新华爱心中学、艺术小学、百花小学、黄姑中学、新仓中学、广陈中学、新埭中学、新埭小学、天妃小学等17所学校,与校领导座谈、与学生代表见面并讲话、向学校赠书、为学校题词、与师生合影留念。院士每到一处,都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院士们的勉励,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勇于攀登、活学活用、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将来做国家的有用之材。

9月22日上午,7位院士再次分成两组分别前往平湖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和平湖中学报告厅,为近两千名各学校的师生代表作科普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广泛,既有《神舟飞船工程》,又有《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精神》,院士们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及丰富翔实的资料,向师生们展示出一幅航天人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的历史画卷。夏国洪主任和黄培康副主任也分别出席了两个报告会并发表了讲话。报告会分别由平湖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永初和平湖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邹振明主持。

9.院士讲话 篇九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 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 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臵,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 明,成就了 的 要时期。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 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 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 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 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 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 选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 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构、宇宙演化、生命起 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 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 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 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 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 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和生产 方面差距甚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 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 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 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 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 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 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 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

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 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 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们要立足于科技 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 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 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

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 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 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 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 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臵方式,解决简 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 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 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 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 臵、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臵、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 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

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 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 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 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 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 创新中心。

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 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 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 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 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 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

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臵。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 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 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 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 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 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 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

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上一篇:CA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少年宫象棋室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