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一
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名称:我能控制自己吗
二.执教者:袁倩
三.授课年级:三年级
四.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明白什么是自制力;
2.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自制力不足的方面和寻找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制力和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自制力不足的方面及解决办法。
六.教学方法与过程: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我能控制自己吗
听故事,引思考:
1.教师讲故事:一只饥饿的小老鼠在四处觅食,突然,它掉进了一口米缸。小老鼠非常高兴,他就大口吃起米来,吃饱了就睡觉。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米缸里的米越来越少。小老鼠每天都想,今天吃完了就出去,不然到时候米缸空了的话,就出不去了。可是,每次吃完之后,他总是贪恋着香喷喷的大米,不肯出去,总说:“明天,明天一定出去。”最后,米吃完了,可小老鼠再也出不去了。就这样,他饿死在了空空的米缸里。2.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道理:
教师讲解什么是自制力:从字面上理解,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同学有困惑,老师来支招:
(1)小明的困惑:写作业时不能专心,总想吃零食或摆弄小玩具;老师的建议:训练自己专心做一件事,从坚持5分钟,到十分钟,甚至更长。同时,做一件事情,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可以奖励自己一下。(如一块奶糖)
(2)小红的困惑:自己这几天肚子不好,可看到别人吃冰棍,也忍不住吃,结果病情加重;老师的建议:当我们面对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想吃却不能吃的东西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可以先想点别的或干点别的。
想一想,动动脑
1.想一想:自己在自制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动动脑:尝试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老师点睛:
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就算是大人有时候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所以,孩子们不必自责。
课堂回顾:今天同学们从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学生回顾活动过程,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课后作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做一张小卡片,并写上一句话,贴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什么。
老师寄语: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自制力强、勇敢克服困难的人。
2.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或超越预设教学目标。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体育成绩、性别及家庭因素等影响。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其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男生兴趣广泛,对一些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都乐于参加,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而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教师必须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与爱好,在教材安排上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要求。同时采用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方法,吸引他们愉悦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觉积极投身体育活动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人对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固和持久,它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育教师上课时准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渊博的体育知识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和良性的刺激。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学生关心NBA、喜爱NBA,他们收集所喜爱的球星的图片、资料,收看NBA直播,时不时地与我们交流、探讨,当你应对如流时,学生就会更喜欢你,同时也就喜欢上你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情感倾向的偏见,从而使其对体育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活动之间的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此种联系一旦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面教育学生,为谁锻炼、为何锻炼,明确此举乃利国利民利己之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对那些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给予提醒和引导,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行为给予表扬。通过经常性的评价、奖罚措施予以强化,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习题。缓解的方法有许多,体育活动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外界的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移动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压抑的情绪解放出来,沉浸于体育活动的欢愉之中,达到减轻痛苦与烦恼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作为一条宣泄的途径,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缓解,情绪也随之好转。一些集体项目往往接触众多的人,如球友、对手等,这样可以通过交往改变孤僻、寂寞、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的情绪及时得到调节。
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我常常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耐力跑、定时跑、障碍跑、越野跑等,让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决不吝惜赞美之词,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互尊重、建立互信是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有所差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经常与他们沟通,融洽课堂气氛,并针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林肯曾说:“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学生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2007届三班倪昭阳同学学习习惯很差,身体素质就更差,初一50m当时成绩竟为13秒,通过我三年来不懈的心理疏导,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从13″到11″8、10″6、9″6、8″5,后体育中考达7″5。
七、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集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加强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融入这个集体,才能使比赛更精彩,才有可能取得比赛胜利,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2]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四
——《学会赞美别人》
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杨俊
一、活动设计说明
通过我的调查分析,发现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家庭和老师等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多用“食指教育”,而少用“拇指教育”,致使个别学生存在以下两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年龄特点,特意设计了《学会赞美别人》一课,这节操作性很强,儿童易于接受。这样能使自负的孩子学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并不是事事都是最优秀的,自己总有不如人之处,进而从狂妄自大中走出来。自卑的孩子通过别人的赞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师与生、生与生等人际关系,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术,使其能度过健康的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二、活动的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到赞美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掌握一些赞美别人的方法和技巧,体会愉悦的情感。学会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赞美他人。
三、活动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歌曲导入。1.暖身操:<<蜗牛与黄鹂鸟>>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寻找优点,激发情感,尝试赞美,情绪体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则永远是孩子们玩耍的主题,好比玩的游戏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我采用“抽纸条”游戏,请孩子们参与其中。(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这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些纸条,上面写着每一位小朋友的名字,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抽一个,看能抽到谁的名字?)1.指名抽,学生从中抽出一个同学的名字。2.下面请全班同学来帮他找一找优点。
3.把写有他们的优点的优点卡,贴到这棵大大的优点树上。
(无论是抽纸条的学生,还是被抽到的同学,都是兴致高涨,充满了期待,尤其是被抽到的同学更是坐姿端正,再要谈和他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的优点,同学们更是信手拈来,此时我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光是学习方面,如劳动、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貌、自理能力、爱护环境等,从而掌握夸奖别人的方法。
4.以优点树上的一个学生为例,去夸奖去赞美她。我问:“大家发现了他的优点,谁来夸夸她?”相机指导学生掌握赞美的技巧。
5.让学生同桌互相夸奖。(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教学训练的层次性,参与的人员“由点到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赞美的愉悦,人人都获得情感的体验。使孩子们都能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而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评价别人。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们感受到赞美的魅力,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温馨和快乐,而且也能激发人的自信和希望,体会到赞美是桥梁和纽带,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顺利地解决了重点。)6.在赞美别人时,应注意什么?
(出示幻灯片)板书:使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对别人的赞美方法:
A.看着对方,面带微笑;B。态度真诚,发自内心;C。实事求是,用词准确。7.大家体验得到别人的赞美心里有什么感受?
8.你在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时,有什么体会?(有一种乐于欣赏别人优点的心态,还要敢于当面赞美对方。)
(三)示范演练、发现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真诚坦率的态度去赞美然,为突破难点,我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同桌角色扮演法,符合低中年级儿童的特点,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轻松突破了难点。在学生掌握了赞美的方法和技巧后,进行“赞美大轰炸”,“夸夸身边的小伙伴”,重点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使这些自卑的学生也惊喜地发现自己身上也有这么 2 多优点,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愉悦感,树立自信,扬起生活的风帆。(学生动手写同桌或好伙伴的优点,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把真诚的赞美写下来,送出去。)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我运用身边的一盆花,正沉浸在得到赞美夸奖喜悦之中的同学们一见,都惊喜的愣住了,“同学们,这盆花,漂亮吗?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大家来赞美一下它,好吗?”
接着,我说,“除了赞美花的美丽以外,我们还要赞美谁呢?” “种花的人。” “对,养花人。”
“大家知道养花人是谁吗?” “老师”
“好,让我们来夸夸老师吧,然后把他的优点写在优点卡上。”
此时,让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让学生在如诗入画的氛围中充分的感悟赞美的魅力,从而激发赞美的欲望。让他们的心灵在声与话的碰撞中接受洗礼。
最后,我还布置了家庭作业:
“赞美身边的家人,朋友,亲戚,邻居。。。。,把他们的优点写下来,告诉他,或画上美丽的图案,送给他。”
四、活动总结
5.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五
心感恩爱传递共成长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项目
1.阳光现场心理咨询
分别在南北校区开展免费现场心理咨询,通过面谈咨询、心理量表测验、房树人测试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们现场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
2.心理咨询室体验日
在规定时段向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通过参观心理咨询室,体验沙盘游戏、音乐放松椅、天赋脑图仪,开展趣味心理测试等,让大学生感受体验心理咨询流程,了解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功能。
3.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主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我,增强感恩意识,了解如何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互助,善于以乐观、幽默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人,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树立积极和谐的阳光心态。
4.“阳光心理学校”培训
结合主题开展“阳光心理学校”培训,围绕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爱情心理等内容,通过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系列培训,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5.阳光心理团体辅导
围绕主题开展人际信任成长团体辅导,以室内团体辅导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模拟、自由讨论等形式吸引成员积极参与,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逐步开放自我,引导大学生在真诚的交往中寻找自信,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信任水平,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6.心理委员素质拓展训练
针对各学院分中心心理委员,通过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学院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提升心理委员情绪控制、沟通交流、挫折应对、人际关系处理等技能的同时,积极推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7.微视频大赛
围绕主题开展微视频大赛,以学院、班级、宿舍或个人为单位,围绕与主题有关的人和事进行拍摄,制作一个5分钟以内的视频,用一种创新的方式阐释感恩的心情故事或情感体验,汇聚校园感恩的正能量。对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中心还将通过在一定范围集中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8.感恩西大故事汇
围绕主题,通过演讲的形式,开展感恩西大故事汇活动。参赛选手可发挥自身风采和演讲才能,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表达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以及周围的人和事的知恩感恩之情或是报恩施恩之意,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活动要求
6.小学心理健康课学会合作活动设计 篇六
——心理健康班会活动课设计
设计理念: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而未来的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协调合作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一个人仅仅自己水平高、能力强,是不够的,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过度关爱,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精神。个别学生“唯我独尊”,希望人人、事事都为自己考虑,不顾及他人感受,有时甚至为了满足个人愿望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将被他人所排斥,与社会格格不入,与成功无缘。为此,需要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语言表达特点: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探究课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和培养科学、文明的用语习惯的积极因素。
3.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特点:学生一是易受同伴的影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辅导目标:
1.通过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和如何与他人合作。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成员间的协商、退让、相互照顾是合作的前提,体会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受。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体验合作的快乐。辅导形式:1.师生互动、谈话交流2.游戏活动、情境体验3.案例研讨 辅导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辅导时间:30分钟。
辅导准备:课件、苹果一个、游戏器材、排练情境剧、《众人划桨开大船》等音乐。辅导过程:
课前热身:冥想(配乐 寂静山林the sounds of silence)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放松一下:
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挺直背部,双手交叉叠于腹部,找到你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呼吸,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听到周围的一些声音,但是这不会影响你的放松,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当你吸气的时候,新鲜的空气通过你的鼻腔、喉咙,进入你的肺部;呼气的时候,想象把你身体的废气和紧张、疲劳统统呼出去。随着你呼吸的调整,你会越来越放松了。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你来到了一条景色美丽的小溪边,这里有绿绿的草地,草地上开放着各种颜色的野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你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在这片柔软的草地上,你慢慢地躺了下来。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身上,你觉得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现在请你想象一下,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双脚上,双脚越来越温暖了,温暖了,双脚越来越不想动了,不想动了,双脚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小腿和大腿上,小腿和大腿越来越温暖了,温暖了,小腿和大腿越来越不想动了,不想动了,小腿和大腿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腰部和背部上,腰部和背部越来越温暖了,温暖了,腰部和背部越来越不想动了,不想动了,腰部和背部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胸前和肩膀上,胸前和肩膀越来越温暖了,温暖了,胸脯和肩膀越来越不想动了,不想动了,胸脯和肩膀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双手、小臂和大臂上,温暖的阳光照在你的脖子和头部上 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你的全身已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全身越来越温暖了,温暖了,全身越来越不想动了,不想动了,全身越来越放松了,放松了,现在你已经感到非常的舒服,因为你已经完全放松了,请你仔细体验一下放松的感觉,告诉你自己,只要身体放松,精神也会放松了。现在音乐已经停止了,请你带着这种放松的感觉慢慢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你会听到周围的一些声音,请你想象这个屋子的样子,感受你身体坐的椅子,呼吸一下屋子里的新鲜空气,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慢慢活动你的双手,你的双脚,不要着急,当你感到舒服的时候,可以慢慢睁开眼睛。
一、暖身活动,认识合作
(一)体验游戏:《一指抓苹果》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红红的苹果,你们想得到它吗?如果你能不借助任何东西,用你的一个手指将它拿起,这个苹果就属于你了。
两位学生尝试
师:用一个手指拿得起吗?那要怎样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它拿起呢?一个手指够吗?那要几个手指呢?
师:是啊,只要几个手指互相帮助,合作起来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苹果拿起了。今天我们这节班会活动课的主题就是——学会合作 快乐你我(板书)
(二)学生谈身边合作的事例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呢?
出示生活中合作的图片(课件)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需要合作的事情啊,今天,老师将于同学们一起合作上一堂课,老师很期待同学们的表现哦!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最好!(板书:评比小组)
二、故事导入,感受合作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边听边想:为什么地狱的人吃不到食物,而天堂的人却能吃到?
1.听故事《天堂和地狱》
有一个人来到地狱,看见中间放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美味的食物,锅边围着许多小妖怪,每个小妖怪都拿着一把很长的勺子,因为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反而把热腾腾的食物泼到其他妖怪身上,所以每个妖怪都烫出了浓胞,瘦得皮包骨,大家都在怪叫和吵架。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天堂,看见中间也放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美味的食物,锅边围着许多小天使,每个小天使都拿着一把很长的勺子,因为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于是,每位天使都把勺子里的食物递给远处的天使享用,远处的天使再把食物递给其他天使享用,所以天使们都吃得饱饱的,长得白白胖胖,大家都很快乐。
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一样的条件,那里的人的生存状态却如此的不同呢?
2.大家听的是兴趣盎然,那么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我和大家的感受一样:
原来天堂和地狱的环境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态度和做法。
地狱的小妖们自私自利,苦不勘言;而天使们则互相合作,快乐无忧。由此可见,合作的基础就是心中有他人。
课件归纳:合作的基础
心中有他人(板书)
三、情景表演,感悟合作 情景剧《大扫除》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会合作了呢?相信大家都看过或经历过这样类似的情景吧。
师:今天,学校布置每班做好大扫除,瞧,三六班的同学忙开了。(学生表演情景剧一)师:这样有利于大扫除吗?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平息这一场战争,让大家很好地完成这次大扫除?
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为对方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师: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后,他们会怎么做呢?(学生表演情景剧二)
小结:我们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表演(鼓掌),在三六班同学的齐心协力下,这次的大扫除完成得非常出色。同学们,原来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合理分工,就可以让合作有效地进行,更好地完成任务。师归纳,课件出示: 合作的关键
合理分工 发挥优势
互相配合(板书)
四、游戏引领,学会合作
(一)游戏“齐眉棍” 人数:8人或10人一组 道具:3米长的细直棍
师: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一个游戏,看看合作还应该注意哪些呢?请看游戏规则。1.出示游戏规则
(1)参与者站成两列,且两队面对面;
(2)每个人将双手举起,与额头齐平,每个手只伸出一个食指;
(3)在两列之间放上细直棍,所有参与者用食指在下面托起直棍,然后缓慢下降,最终将直棍放在地上;
(4)其间,所有人的食指不能与直棍脱离,必须时刻紧贴直棍,否则游戏失败,需要重新开始,直到顺利完成。2.开展游戏。
交流:(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讨论:全队可以先内部沟通,比如统一命令、任命队长等。4.第二次游戏比赛。
游戏完成后,可让所有参与者讨论,从你们脸上灿烂的笑容里,老师看到了你们成功后从内心散发的喜悦。谁来说说,齐眉棍游戏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师归纳,课件出示:合作的关键
听从指挥
做好自己(板书)
(二)游戏“火场逃生”
1.师过渡: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掌握了许多合作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迎接一个更高的挑战——火场逃生。1)课件出示火场险情图片(配乐)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座房子正被熊熊大火包围着,现在有5个人正被困在这座房子中,生命危在旦夕。可是房子里只有一个安全通道口,而且这个通道口每次只能容一个人通过。2)出示道具
师:同学们,老师讲台上的这个瓶子代表的就是这座被大火包围的房子,瓶中5个带线的小球就是正被大火围困的5个人。他们该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这唯一的安全通道口逃生呢?你有勇气和胆量来接受这生死存亡的挑战吗?
3)分别请5名学生上场挑战
师:现在房子里面已经着火了,浓烟弥漫了整个屋子,大家赶快逃命啊!(结束后谈感受)
师:你们逃出来了吗?你觉得没有逃出来的原因是什么?(采访参与者)采访观众:我看你刚才看得很认真,你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明明出口就在眼前,孩子们为什么逃不出去呢?明明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可是为什么这么年幼的五个生命全都葬身火海!这是你们想看到的结果吗?如果重新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怎么做?请大家回到小组一起讨论怎么合作,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逃生。3.小组讨论合作方法。4.第二次游戏。
师:现在你们就是被大火围困的那5个人,你们准备好了吗?开始—— 4)分别请不同的体验者(参与者、在场下观看的)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师:生1你是第一个从安全通道撤离的,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师:生2你是第几个从通道口撤离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师:生3当你看到前面的人安全撤离出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师:生4你是最后一个才撤离的,生的希望更小,死的危险更大,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师:(观众生)你刚才在目睹了他们撤离火灾现场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时,想说什么吗?
生:他们在脱险时都想到了别人,太了不起了!
小结:同学们,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求生是一种本能,但他们同时都想到了别人,愿意为他人作出自我牺牲,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几位勇敢的、了不起的小英雄!
五、联系实际,辨析合作 1.辨析生活中的现象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同学们合作的例子,咱们来看看!
(1)有同学写作业、考试时不会做,叫你借他抄,并答应给你好处,你能与他合作吗?为什么?
(2)有三个同学喜欢玩游戏,但身上没钱,他们商量一起去游戏厅偷钱,两个负责跟老板说话,引开他的注意力,一个负责偷窃,这样的合作可以吗? 2.教师小结,归纳,课件出示: 合作的准则
分清是非
遵纪守法(板书)
六、拓展延伸,深化合作
1.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交流等活动,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合作,体验了合作,而且更加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合作才能迈向成功。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让我们在来听一遍好不好,同学们可以跟唱,可以打拍子。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2.刚才的歌唱得多好啊!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舟共济、合作成功!
7.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实效性,归因分析,策略
小学生尚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 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 因而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解决心理问题, 从而培养坚强乐观的个性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学的质量。因此, 认清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阐述, 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归因分析
1.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不够, 教学活动形式化
作为一门以培养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的特殊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属于心理专业课, 也不属于单纯的活动课。 因而,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 既不能用专业心理课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也不能以单纯活动课的方法开展教学。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学校及教师迫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压力, 不得不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 虽然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一应俱全, 但从未或很少投入使用。 此外, 许多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往往出于应付差事, 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教学内涵, 由此产生教师教无成效、学生学无所获的现象。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不足, 专业师资力量短缺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当下, 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功底对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显得更加重要。当前, 我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培训, 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对小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 缺乏对活动课的组织、引导和控制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存在教学不和谐倾向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环境的影响, 要想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 就要将三方有机结合, 使三方互相协调合作, 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但是,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却集中在学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 甚至彼此对立, 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和谐的局面。
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是创新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所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因此, 要想赶上时代步伐, 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先实现教育思想的革新。 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和投入, 以带动相关单位转变工作观念;另一方面,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将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小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高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二是相关部门, 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总之, 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能够起到增强教师专业知识, 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领导与控制能力, 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干预的教学价值。
3.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在为教师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为丰富教学形态,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要在结合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 即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适当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 并吸收社会资源,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等活动。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 全面化, 从而构建“ 学校 — 家庭 — 社会”这一合作式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 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规划之中。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质, 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 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8.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积极性
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实现的,互动的前提一定是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之下,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激发技巧,因此,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帮助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一、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
任何人的行为背后都是心理上的动机。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分析一个人的目的,常常是从动机角度入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学生的动机,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析体育学习的动机,大致有两个方向: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表示学生是真正热爱这门课程,发自内心地愿意学好这门课程,由直接动机激发的兴趣是最持久的动力。例如,有的男孩子喜欢观看足球比赛,这会使他们在足球的学习中发挥自发自觉的愿望,但是,足球的学习是非常艰苦的,要想坚持学下去,只依靠直接兴趣,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捕捉到这种直接的兴趣,将其转化为间接兴趣,例如让学生认识到足球运动对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足球训练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磨炼意志,这样学生再学习的话,直接兴趣就会沉淀为间接兴趣,将从前的我想学习变为我要学,这种动力会帮助学生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学好体育。
二、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兴趣与持久注意力紧密相连
注意力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心理指向的集中性和集中程度。注意力越好,对于事物的感受、思维的灵敏度就越高。其实在室外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注意力。例如,每节课的上课铃、下课铃。再如,课间操时教师的指挥和音乐的伴奏,这些都是注意力的训练,这个训练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灵敏度和持久度。
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这句话也适用于体育课的教学。一个人对于课程的注意程度决定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同样,注意力在心理学中也被分为两种: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被动的注意是生理属性,它发源于本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明确指向,所以不需要个人意志控制,只是外部刺激和无意识反应之间的一个连接。例如做操时的哨声、跑步时挥动的红旗等。可是,主动注意则需要学生的意志力去控制,当学生对某项事物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关注的时候,主动注意就要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持续下去。例如中考的八百米长跑,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由不得学生喜不喜欢,而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学生为了中考,就要每天进行训练,这需要学生强大的意志控制实现。因此,教师在面对需要学生运用主动注意的运动项目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所有教学目的,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动作的要求,都要讲明要点、重点与难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例如立定跳远作为男生的中考项目,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训练重点,肌肉如何发力,让学生自己寻找爆发力的感觉。
三、加大意志品质的培养力度,倡导体育精神
兴趣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明确,有无兴趣会使做事的效果大不相同,兴趣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被教师好好利用。但是兴趣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唯一。体育课在整个中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体育赛事上,体育精神都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被歌颂。其实体育精神中就包含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意志品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决定着做事情的耐力和成功的概率。在体育课上也是如此,作为一项室外课程,有更多接受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而且随着初中生的身体变化,有些训练的确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意志力。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课很好不把体育当做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常常有事没事请假,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学习品质不良的现象。体育作为德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应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内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传输体育精神,比如在奥运会、世锦赛时,组织学生观看赛事直播,发现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通过体育课改变自己,改善自己,这样体育课就会变成学生主动训练自己意志力的途径,教师的训练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依有据。
总之,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现在已经很难有哪一门学科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了,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互相助力实现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体育教学主动运用心理学的活动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助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锻炼学生的主动注意力,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体育中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都得到充分发挥,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科体系中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马攀,陈清华.初中体育课趣味性与学生积极性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2]韦可喜.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考试周刊,2011(73).
[3]孙建忠.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学体育课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及改进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55).
[4]杨海峰.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9.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 篇九
------挥动自信的翅膀 教学背景:
针对本班有部分同学很不自信,自卑的情绪多人存在,我班特地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用图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活动、讨论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看中激趣、玩中悟理、议中求真,达到由知导行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树立自信、发展自信的广阔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认识自卑与自信心理,掌握树立自信心的一般方法。2.态度情感目标:通过自卑与自信的对比学习,体验自信的魅力,树立自信心。3.实践性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树立自信心的基本方法保持自信,让自信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重难点: 合理看待自卑,正确认识自信,学会培养自信心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1.与自卑、自信相关的素材 2.优点轰炸小组分配 3.个人优点清单
4.将彩色卡纸制成信心小卡片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活动、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了解自卑与自信
出示一些不自信的人的图片,让学生自行列举可能碰到的一些不自信的表现,然后讨论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举例和自己的看法,我进行简要总结:也许,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表现,那么产生自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了解自卑的原因,正确评价自我
为了更好的阐释产生自卑的原因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故事或者以自己为例,谈谈不自信的原因。(见附录1)
3、了解自卑的消极影响
提问:(1)自卑心理有没有让你错失一些好的机会呢?如果有,是什么事情呢?
(2)如果一个人永远活在自卑的世界中会怎样呢?
(3)一个人可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卑心理呢?(播放:《没有影子的人》)
分小组讨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卑心理,怎样才能找到自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从自卑走向自信小剧场:《36hours》
(二)寻找闪光点,培养自信心 活动
1、目光炯炯 1伙伴面向着对方微笑 2每个同学轮流说着对方的优点 3目光没有躲闪者为胜
活动
2、优点轰炸,列出自己的优点清单
要求:
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讨论: 1.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2.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3.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三)名人名言,信念升华
古今中外,有许多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成功正是源于他们的自信,他们许多发自肺腑之言也证实了这一点。
爱默生:“如果说你真正建立了自信,那么你就已经迈进了成功的大门。” 拿破仑:“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的字眼。” 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邓亚萍:我自信,我成功!小品演员潘长江说:浓缩的是精华;
喜剧演员葛优自嘲道: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你还能列举一些自信的名人名言吗?)
(并告知练习自信的方法——见附录2)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活动
3、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的同时佩戴信心卡片。将优点清单进行概括总结成词语,填写在信心卡片上,时时激励自己。
附录
(1)一天,一个高傲的武士前来拜访禅宗大师。他本是一个具有威信的武士,但是他看到大师俊郎的外表、优雅的举止,突然自卑起来。他对大师说:“为什么我会自卑?仅仅在一分钟以前。我还是好好的。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我曾经无数次面对死亡,但从没有感觉到恐惧,为什么现在有些恐慌?”大师让武士晚上来找他。这是一个满月的晚上,大师说:“你看那些树,这棵树高入云端,而它旁边的这棵,还不及它的一半高。它们在我的窗户外面已经存在好多年了,从来没有出现问题。这棵小树也从来没有对大树说:‘为什么在你面前我总是感到自卑?’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我没有听到抱怨呢?”武士答道:“因为他们不会比较”。大师回答道:“你不需要问我,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2)练习自信的方法:
1、早晨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所需设备:镜子;所需动作:轻松、舒展的微笑。附加动作:做十余次深呼吸。
2、对朋友、同学等打招呼,说声“你好”。附加动作:微笑。
3、取得成功时,对自己说:“这是迟早的事”,听一段莫扎特的音乐以示庆贺。心理学原理: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句“这是迟早的事”透露出无限理智和自信,舒缓宁静的音乐是心理安宁剂,同时带给你无限的遐想空间。
4、遇到挫折时,对自己说:“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听一段贝多芬交响曲以获取灵感的启示。贝多芬交响曲会使人振奋、情绪激昂,带给你无穷的斗志与希望。
5、找人倾诉一刻钟。方法很多:当面向亲朋好友说你想说的话,打电话,写信(或写日记),上网聊天海阔天空尽在弹指之间。
6、予人帮助。这是老祖先的教诲,助人者自乐。
7、精神享受、运动并快乐着。文化娱乐、读书看报、体育锻炼、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8、宽仁自己与他人。刻薄于己于人都十分不利,宽仁和自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10.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 篇十
一、设计理念
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都和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品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励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消除自卑,培养自信心。
2、排除逆反心理 学会友好的与人相处,健康开朗的生活与学习。
3、帮助学生建立互助、宽容、和谐的生存意识,并能尽自己所能为帮助同伴做事,使自身也更加乐观豁达。
二、活动准备
1、相关故事。
2、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讲讲自己在学习上和与同学交往上的困惑。一定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更加重心理负担。
三、活动过程
(一)心灵外化
师:一个人因为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可能对他的自信心的摧毁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因为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可能导致我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以及与他人交往能力的下降,陷入了“失败是失败之母”的恶性循环之中,形成了自卑心理。
1、请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讲讲自己在学习上和与同学交往上的困惑。
学生讲自己的经历:
“我的学习不是很好,因为低年级时自己不懂的学习,家长上班忙也没时间管我,还有就是听电视上老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中学就近分配不用考试。由于小不懂事,不理解国家制定政策的缘由,以为这样就不用努力学习了,时间一长自己就跟同学们拉开距离了,等明白了,考试也总是不及格了,自己也没学习的信心了,同时,发现愿意跟我玩的同学也越来也少了,虽然老师耐心地给我补课,不断地给我找好同学,让他们帮助我,可人家还是不跟我玩儿。我也越来越孤独了。”
2、集体讨论:帮助这样的同学剖析原因,共同找到形成困境的缘由。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找到这种恶性循环的症结,使我们同学生活、学习的更加阳光。
(二)情感体验
1、换角色体验。
找平时比较淘气爱戏弄同学的人扮演他戏弄的同伴,被戏弄的同伴则扮演淘气者。以生活实际为题材编成小品。从中使学生明白,戏弄同学是不文明的,不能证实自己的真正实力,与同伴的交往方式和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被戏弄的同学不要以为地躲避,面对戏弄或误会要勇敢面对,不悲观,坦然相向,培养自信和乐观的交往能力。
淘气包:拿一块包装得十分漂亮的“糖果”,给同学甲:“祝你生日快乐”。
甲:(高兴的)谢谢你。剥开后竟然发现里面放着一块颜色、样子都很逼真的“大便”。(做呕吐状)扬手要扔掉。
淘气包:(得意的哈哈大笑)没事,这只是一块糖,长得像大便而已。瞧你那样子,胆小鬼。(一把夺过,扬长而去)
2、交流体会。
使淘气者认识到戏弄同学是不友好的表现,容易使他人形成自卑心理。经常受到人格侮辱,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的心理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是自己在他出不得意的宣泄方式,是不受他家欢迎的。被戏弄的同伴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乐于从伙伴那里获得帮助,不回避自己的不足,逐渐树立自信心。
(四)行为指导
师:积极乐观的人与消极悲观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也是不一样的!积极乐观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无论走到哪里都给别人带来希望、带来快乐!而消极悲观的人,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第二眼了!这就说明心态的不一样,反射的就是不一样!游戏:请同学们在纸上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看到半杯水的感受。
1、桌上放着只有半杯的水。
(悲观消极的人看了就会感叹:“哎呀!怎么只有半杯水啊!”积极乐观的人,看了就会惊喜:“太好了!这里还有半杯水呢!”)
2、出示秋天落叶的图片。
(当秋天的时候,开始落叶缤纷的时候,悲观消极的人看到的是悲凉、落叶带来的那种恐慌!积极乐观心态的人看到的是希望、看到的是丰收!)
3、小故事:美国原总统林肯,也是积极乐观的人!有一次家里失盗,很多人都去安慰他,可是他却很高兴,很多都不理解为什么,他说有三点:(1)幸亏丢的是东西而不是我;(2)幸亏丢的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不然损失更大;(3)幸亏偷东西的人是他不是我,所以他进去了,我没有进去!
4、请性格开朗、思想豁达的同学讲讲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想法与做法,介绍他们是怎样与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真实的心理?
(二)明理:
1、每个同学都应坚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在多方面获得成功。同伴之间要相互鼓励,改变自身形象,建立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伙伴关系。
2、宽容待人,严于律己。班干部要勇于承担责任,对班中的不良现象要有勇气站出来,而不是在班中作和事老,那样自己不仅变成了是非不分的代表,也纵容了班级不良风气的蔓延。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做班级管理的小主人。
3、先生几句话送给同学。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四、活动的注意事项
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讲讲自己在学习上和与同学交往上的困惑。一定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更加重心理负担。
五、背景资料
在心理学的范畴里,乐观向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表现,是一个人学会理解并妥善地处理其情绪情感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使自己更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乐观是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一个乐观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是能够谅解环境,宽容别人,不懈努力。乐观的人过得快乐、洒脱,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欢乐和阳光。
六、活动总结
做乐观的人,豁达胸怀,积极处事。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念珠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总是达观对待,这样在生活中将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参考资料]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余国良主编)
11.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篇十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及课堂具体目标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大致包括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焦虑的调节)、情绪心理(认识各种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耐挫能力(即意志力的培养)、个性心理(自我心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人际心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生活心理(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环境适应)等六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大致包括学习心理、情绪心理、耐挫能力(即意志力的培养)、个性心理、人际心理、生活心理等六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都要为实现总目标而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的活动目标。
1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针对性
即要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内容
2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活动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相关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3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实践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观察的到的,经过训练和培养能够形成的行为特征,不能是一些假、大、空的目标,诸如“完善的自我”,“自信自强”等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具体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和方法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要考虑:
1要充分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始终要以学生的主动活动贯穿其中,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活动方法和形式。这里所说的活动,既包括身体的活动又包括心理的活动,如游戏、讨论(或辩论)、唱歌、表演、讲故事等等。个体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的,而学生的实践则是其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形成、锻炼课程目标中需要学生形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 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感知、体验、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见诸行动。因而,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教师则像是导演或幕后指挥,教师的作用是千方百计地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去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要体现既面向全体又重视个别的原则
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让班上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有机会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训练自己,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性格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和表达机会,让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4 要善于利用物理空间营造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调整和选择物理空间,以便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氛围,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可以把桌椅板凳围成环形或半圆形,也可以在铺有地毯的教室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还可以在花园、公园或其他生活现场进行。
5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有层次感,有逻辑联系,不是几个活动的简单组合、串联
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活动的预热(导入)、展开、推进到高潮,直至活动的结束,应该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同时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逐渐地达到高潮,使他们得到充分地表达,充分地释放,完全地放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次活动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主要的方法有认知法,如阅读和听故事、多媒体教学、艺术欣赏、联想活动、认知改变;有操作法,如游戏工作(实践活动)、测验、演讲、手工和绘画、唱歌和跳舞等;还有讨论和辩论法,如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角色扮演(表演)等等。每次活动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
三、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何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的观点和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特征;要具有心理学的观点,即能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中的问题,预测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能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需要,能够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地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
2教师要具有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能力
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准确判断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表情动作;教师对学生的客观知觉还有助于教师正确预测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可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和判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学生的交往问题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教师常常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等为主的不良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心理异常的行为;他们把学生的行为问题看得比人格问题更重,如对学生的逃学、不合群、破坏公物等行为问题容易注意,而对学生的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容易忽略。因而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偏差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态度和方法,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观念进行澄清。
4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与情绪
一方面,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应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地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活动课中,教师应该多用“为什么?”“那结果会怎样呢?”“请你再想想”,“听听别人的意见”等句式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而不是用“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是不对的”“不要……”等句式来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活动课中教师的情绪要饱满,感情要真挚。教师要以自身的情绪来影响、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样不仅为开展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的积极心态、健康的情绪本身就是学生良好的榜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仅是我自己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12.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学生发展为基点, 在活动中, 手脑并用,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扩大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它不像课堂教学受时空的制约, 活动时间、地点、规模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相应的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往往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 有趣味, 寓教于乐, 寓学于玩.因而, 我们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确定活动内容, 力求课题有趣、新颖、生动, 有吸引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 开阔思维, 寻找规律.比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他们可以参加速算、巧算、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他们可以参加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向往游戏活动, 他们可以参加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数学门诊、智慧迷宫等寓数学知识于各种游戏中的数学游戏活动.在组织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往, 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这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了有利条件,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活动形式的实践性, 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 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具有这种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传授, 更是一种对话.通过对话, 使学生成为不只是“继承”文化、“复现”知识的人, 而是一位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技能、学习生命意义的人.数学课外活动让人人能参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陈述,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奋进、自我调整的机会, 从中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在求成取胜的心理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尤其强调实践性, 力求使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直接经验, 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灵活多样, 趣味引导, 操作获取, 新、奇、趣统一, 班、组、个体结合的课外活动, 能真正达到师生都是课程建构者的要求.例如, 我们在中年级开展“想一想、拼一拼”的数学课外活动, 每个人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若干小画纸、大画纸和胶水, 教师首先进行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拼图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拼图.拼图内容有低标准、有高要求, 拼图过程有独立、有合作.在质疑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又使学生增强了自我成功的信心.在拼图交流中学会发表意见, 学会克制自我, 注重倾听他人意见, 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克服心理缺陷, 懂得心理相容, 学会交往, 加快社会化进程,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构建,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活动方法的自主性, 利于磨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 需要他们知难而进, 战胜困难, 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不少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 大多是由于意志薄弱、畏难、怕苦、不能克服内外各种困难、干扰所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能只靠说教, 应把学生放到活动中去锻炼.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教育源.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有层次地提出课题, 设计活动方案, 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一个教育源.在这个教育源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 自己动脑、动手, 自己检查、总结, 突出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 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可以有多种, 鼓励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在这样的活动中, 一方面注重了要求的层次性, 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学乐”到“乐学”;另一方面,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磨炼学生的意志, 学会将困难与挫折看作是磨炼意志力的机遇, 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并经受困难的考验, 对排除情绪干扰、保持心理平衡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活动评价的多元性, 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心理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 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自信起来, 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 面对人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追求的不全是分数,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内在的满足、成功的欢乐等积极情感的体验时, 往往会强化其兴趣的稳定性, 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消除过度的焦虑,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索,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规律, 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考核, 不同于课堂教学中那样严格的考试, 而是采用诸如娱乐竞赛、成果展览、经验交流、写小论文等形式, 交流活动成果, 注重参与过程和学生的潜力发展, 注重创新精神.同时, 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 不是传统试卷上的一个分数, 而是能否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注重发展性评价, 不仅仅看重表层的活动结果, 更关注对学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增强、创造能力的提高、合作精神的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学习心态、坚强的学习意志等.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将内心冲突升华为学习竞争, 善于知不足而知进取不懈, 做学习、生活的强者.
13.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篇十三
一、活动理念 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只追求热闹有趣,课堂容易随便松散,形成不了团体动力,势必会影响到它的实效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第一堂课上形成一个团体规范,也可以说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规则。第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好了,不仅能帮助学生认同心理辅导活动课,而且建立起课堂规则,让以后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既不失活泼,又能活而不乱。如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规则是老师提出来的,那么学生不容易接纳。本堂课就是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互相不熟悉的特点,采用游戏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记住同学的名字,借助活动的体验,自主商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规则,为以后课堂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安全、和谐、快乐的氛围。3.行为目标:商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规则,学会初步遵守规则。
三、活动准备1.请每位学生自己做一个规格一致的姓名牌,活动前收上来。2.全班同学就近组合,8人一组(根据人数调配),围坐在两张课桌的周围。3.每组1张8开白纸,一张海报纸,一支粗记号笔。
四、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初次见面1.今天是我们的第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一般来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教师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然后介绍自己。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1)将全班姓名牌随机发到每一个同学手里,如果有人领到了自己的姓名牌就立即与别人交换一下;(2)要求所有同学在一分钟之内找到姓名牌上的同学,相互说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然后相互做自我介绍(包括姓名,来自哪里,兴趣爱好)。[设计意图]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教师先坦诚地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使学生主动投身于活动中。相互自我介绍可以消除新班级成员间的陌生感,并为下一环节的游戏做好准备。
(二)棒打薄情人1.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与认同,迅速地记住他人的名字也能更多地赢得他人的好感。2.教师讲解“棒打薄情人”的规则:邀请八名同学演示。(1)八人一小组依次自我介绍。(2)第一位同学介绍自己:我是来自江西的喜欢乒乓球的蔡琳。第二位同学就得说:我是坐在来自江西的喜欢乒乓球的蔡琳的旁边的来自贵州的喜欢唱歌的陈雪。第三位要求将前面两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第四位要将前面三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第五位要将前面四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第六位要将前面五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第七位要将前面六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第八位要将前面七位的介绍重复再加上自己。(3)怎样棒打薄情人:由第一位介绍的同学持棒(本子卷一下就是棒了),凡是后面介绍的同学没能把前面同学的内容说对,就得敲一下,当然要轻一点,也不能乱敲,敲错了的要罚自己受敲。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点完成,防止出现争吵)。(1)关注没完成的小组,帮助他们当众完成。并找找没完成的原因。(2)请完成得好的小组在全班做一次。并说说感受。(3)关注挨打的同学,说说感受。打和被打的同学好好握个手,不打不相识,以后是好朋友。[设计意图]初一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难免会胆怯,不愿意交流。这一环节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记住同学的名字,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评判、反省,在思考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在体验中明理。
(三)现场调查,畅谈设想1.哪些同学在进入初中之前接触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假如没有接触过,那么通过刚才的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心理辅导课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分享。)让接触过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形式和自己的感触方面来分享),同时请没接触过的同学谈谈自己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想或者期待。2.教师引导: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帮助大家适应初中生活、获得心灵成长的课。举个例子来说,怎么才能更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怎么样才能更快地认识新的朋友?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些都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也看到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们会有一些活动、游戏、还会有同学自己的讨论和分享。[设计意图]通过上一环节的活动体验,引发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积极探索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想和期待,认识心理辅导课。
(四)头脑风暴
1.同学们已经看到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经常会有一些活动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还会有小组的讨论和同学分享,所以,需要同学们上课的时候能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课堂才能既活泼又不会太混乱。为了让我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能有效开展,那么我们商量一下:你觉得在上课的时候要怎么做,才可以帮助所有的人更好地从活动课上得到收获?请提出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规则。
2.明确“头脑风暴”的规则。8人小组推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他们可以是同一个人)。3.8人小组依“头脑风暴”的规则进行讨论。请记录员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那么多主意中挑选出最好的四条,用记号笔写在海报纸上。
4.把各小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好点子都贴在黑板上。学生交流,勾出好的点子。
5.根据大家认同的规则进行简单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引导。归纳补充的参考用语主要有:保守秘密,坦率真诚,认真倾听,相互尊重,和谐有序,参与交流,助人自助等。[设计意图] 在体验的基础上引发思考,强化内心感受,在生生互动中,搜求多种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规则,在讨论中明确规则,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规则的明确是以后上好课的关键,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
(五)回音壁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你对这堂课的感受怎样(课的内容、形式、老师等方面)?有什么建议?[设计意图]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获取信息,有效开展以后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的体验和感悟。
[活动反思]1.这节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安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借助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决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规则。教师把每一小组讨论的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讨论决定,形成最后的课堂规则,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或者补充,比如:保守秘密,坦率真诚,认真倾听,相互尊重,和谐有序,参与交流,助人自助等。但其实这些规则学生基本上都能想到。当然也会出现那种比较错位的规则,比如可以随意评论学校老师和领导,可以吃东西,可以睡觉。这个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发表对这些错位的要求的看法,这个时候团体压力会对提出这些要求的同学产生影响,基本上也能达成共识。总体来说,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目标,学生的反应也比较好。
14.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拒绝的艺术
教学背景: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青春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叛逆心理,因此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令人不可理喻的问题。初一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思想还很不成熟,他们的个性日益突显又渴望友情,面对交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很容易误入歧途。尤其是面对朋友不正当的邀请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堂心理活动课。教学课题:
《拒绝的艺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恰当的拒绝他人,学会说“不”。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怕失去好友一味地迁就朋友,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权力说“不”,学会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合作精神。
2、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来对朋友说“不”的重要性以及说“不”的方法,初步学习说“不”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活动形式:
设置情境 问题讨论 个案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1)情境设计:要求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2)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技巧,学生的投入程度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拒绝的艺术”。活动过程:
课题导入问题:拒绝是一门学问,有些时候,我们本想拒绝,心里很不乐意,但却点了头,碍于一时的情面,却给自己留下了长久的不快。(1)我们已经知道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了解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不是说为了维护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就要时刻与朋友保持高度一致呢?
(2)有同学说“好朋友就是与自己常在一起玩的人”。是不是要一起上街,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就算好朋友呢?
(3)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当时我们也得答应吗?
(4)只要好朋友常在一起,保持高度一致的就是好朋友吗?
(5)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同学间相处困难呢?
引出话题:
在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断然拒绝。学会拒绝别人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说“不”。情境设置:
A同学做出很忙的样子,一手拿着记事本,一边说:今天的事情真多,明天要默写课文,我还有一段没有看呢,这是语文,数学153页还有三道题,昨天的错题还有一道没有弄明白,中午得看一看。英语还是老样子,要记单词要背课文,最惨的是今天我妈出差,我今天自个儿做饭,就别指望今晚上有多少时间做作业了。今天中午我得多做点作业。说完做出做作业的样子。
情境一
B(大大趟趟地)走到A旁边说(随便、高声):嗨!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做出很为难的样子,(看看同学,再迟疑几秒钟,最后还是走了。)问题讨论:
1、A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呢?B又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A考虑到他如果去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吗? 教师小结:
不顾后果地迁就朋友或同学,过分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压抑或违背了自己的正当需要,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情境二
(提醒同学们想一想: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A正在看书:做出认真状。B走来之后,说:“嗨!小A,看足球去。”
A :“看什么,没兴趣!你有没有看见我正在看书!”(粗暴地,声音很大)B:“嚷什么嘛。不去就不去嘛!”(语气愤怒地)说完后转身离去。
想一想:两人的关系会有什么结果呢? 教师小结:
用极其差的态度粗暴地拒绝朋友或同学,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心中只有我,以我为中心,拒绝与别人合作。
情境三
B走来,说:“嗨!坐了这么久了,我们出去走走。” A :“不去!”(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口气,然后接着看书)B很委屈很不情愿地走了!学生分析: B会怎么想呢? 小结:
没有解释的拒绝,朋友会生疑,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情境四
B走来说:“我们一起去借本书,听说图书馆来了不少新书。A:对不起,我还有事,教师布置的作业我要在中午做完,今晚上我还要回去做饭,我妈出差了。你自个儿去,好吗?
B:哦,那么你赶快做作业吧,我自个儿去。(平静地离开)问题讨论:
这种方式中A的表现怎么样?B被拒绝了的表现又怎样? 教师小结:
委婉而得体地拒绝,有独立性,又有合作性。学生分析:
这四种迁就或拒绝的方式,哪一个是同学常用的?哪一个是比较好的?它们又有哪些害处呢? 从上面四个情境,我们知道在拒绝他人时应有的态度,知道了迁就他人的害处。那么看下面这一情境,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情境五
(说明:同学A在做作业,而且今天的作业又比较多。A还有其他的事情,比如学生会的事。回家之后还有一些家务等)
这时B跑来对同学A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球场踢球时不小心摔了,我们赶快去送他上医院吧!” 问题讨论:
A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
看了上面的情境,在拒绝朋友时,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总结学生发言:
什么时候该说“不”?
(1)手头的事比别人约你去做的事更重要时(2)别人所要求的事确实是自己不愿的
(3)明显判断不好的事(从社会道德规范看)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说的三点给我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的例子:(请同学来说一说)怎样说“不”?
(1)注意聆听对方的谈话:听对方说话是对对方的起码尊重。
(2)要果断拒绝:在拒绝时要果断,不能含糊其辞,要明确地表达自己不愿意的态度。
(3)作出必要的解释:在拒绝了别人时还应该做出简短的解释。(4)在拒绝时应注意说话的语气拒绝的是同学,应该有礼貌,请不要粗暴地对待你的同学,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别人粗暴地对待我们。被拒绝后可能会有的想法:
(1)是不是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朋友。(2)我拒绝了他,今后他也会拒绝我的。(3)我拒绝了他他会不理我的。
(4)讨厌,我找他他却不给我面子,今后我也不理他了。
(5)还算什么朋友,不给哥们儿面子,我再也不和他做朋友了。认识:
不论是多么好的朋友,只要是两个人,就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就有一些时候各人有各人的事情。我们应该每人拥有自己的时空;另外,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却要两个人来一起做,对我们的时间是不是一种浪费?其次,多站在朋友的角度为朋友着想。有一颗宽容的心,理解朋友。是朋友就应该多为朋友着想,如果朋友有比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事,那么,我们应该理解朋友。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来说明他们所学到的内容。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权力说“不”,我们不要做别人的影子,而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过,你能拒绝的只能是对你不合理的要求,而不能拒绝一个应该帮助的人。此外,在说不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与人沟通。当然,拒绝别人是一门艺术,有一定的技巧,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还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我希望同学们都拥有真实的友谊,但是在该说“不”时就说“不”,并且说得漂亮!当受到拒绝的时候也有一种坦然的心情。
最后送给同学下面一句话:
经常相处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朋友,而相距万里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朋友。朋友之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相通,而不在乎是否日日相守。
教后反思:
15.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篇十五
本研究试图从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及中职学生心理需要特点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探索学生参加活动的心理机制, 以便让更多的中职教育者了解校园文化活动是如何达到对学生培养的目的的, 以及如何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进一步丰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内容。探索的结果可以给中职教育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思路及方案, 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帮助他们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与自己将来的职业接轨。
二、调查研究
1.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本研究使用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为自编调查问卷, 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态度、参与度、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2.中职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本研究使用的《中职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是参考《高中生心理需要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编制的调查问卷改编而成的。共发放问卷734份, 回收726份, 剔除无效问卷23份, 最终有效问卷703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8%。
三、研究结果
(一) 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人数超过81.25%。对活动内容的感觉有较大差异, 二年级学生认为当前活动的内容比较理想, 而一年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人数只占到了26.59%;对能力提升方面:一二年级, 男、女生中均有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对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帮助。此外, 学生普遍认为活动首先可以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 中职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结果
1. 中职生总体心理需要状况。
从中职学生总体心理需要的状况来看, 优势需要依次为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人际沟通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的需要、承认的需要、爱的需要、理解的需要、表现的需要。
2. 中职学生心理需要的年级差异比较。
表1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水平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3.中职学生心理需要的专业差异。
表2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差异, 文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表现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认知需要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在这些方面, 文科生的分数显著高于理科生。
P<0.05*, P<0.01**
4. 中职学生心理需要的性别差别。
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中职学生心理需要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的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方面有显著差异, 男生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P<0.05*, P<0.01**
四、探索基于学生心理需要的中职校园文化活动模式
1.从活动内容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活动的内容都是经过各层面组织者精挑细选的, 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东方绿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各项拓展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独立、人际沟通、自我实现、表现、被承认的需要, 是比较成熟的校园文化活动。文体娱乐活动中, 十大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体育竞技类的比赛活动都能满足学生表现、被承认、人际沟通、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主题教育活动以教育为主, 需要对主题进行筛选, 避免全校千篇一律, 凸显班级个性化, 或者将主题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技能大赛活动被同学们认为是满足自我实现、认知、独立、表现、被承认、被理解等各方面需要最正当的途径。技能大赛可将内容分为两类, 一是专业技能比赛, 二是生活技能比赛, 不管是何种形式都能让同学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展示自己才华。创业活动是一个能够体现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活动, 重点体现在对独立需要的满足, 所以决不能流于形式, 理想和目标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可增加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培训、寻找创业者的足迹等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从活动形式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以走出校园的形式展开, 因此各个学校都会有春游和秋游。建议有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需要有所变化,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等。文体娱乐活动的形式多数都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另外还可以发展文体娱乐活动的社团,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可以开发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形式, 也可以开发社区资源, 把学生中优秀的活动项目搬到企业和社区的舞台上。主题教育活动则可以尝试辩论赛的方式。辩论赛可以使辩手瞬间成为关注的焦点, 极大地满足了中职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要;知识竞赛采用现场问答, 使学生从幕后走到台前, 把自己的风采展示在师生面前。将小报和征文的形式转化成网络博客或者微博的形式, 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技能大赛除比赛外可以增加“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要走进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 就需要学会适应自己的各种角色, 可以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的综合能力。创业活动的形式更应丰富多彩, 这个活动具有更真实的环境, 与社会接触更加密切, 应该引导学生模拟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形式上可以开发角色扮演、模拟招聘、产品推广、广告创意设计、寻找启动资金等。
3.从活动组织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 活动应得到领导的重视。活动开展之初, 邀请相应级别的领导给予方向性的指导, 尽力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活动开展过程中, 领导应及时给参与活动的队员关心和鼓励, 活动结束后领导要及时的点评,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其次, 在活动组织管理过程中放手。活动的部分组织管理工作可以交给学生, 校内小型活动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校外的大型活动可以适当放开, 组成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是活动的主要责任方, 而并不是单独的参与者,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 从而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最后, 学校在活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要从管理学生转到为学生服务。中职学生急于踏上社会去证明自己, 期望得到更多人认可, 改变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看法。所以学校要做好学生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纽带工作, 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近企业、面向社会铺好路。
4.从活动评价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颁奖环节, 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在活动评价的阶段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表现、被承认的需要, 满足他们更多地成就感。目前的活动中涉及到比赛的项目都会设立奖项, 活动结果的评价除了要及时以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颁奖仪式要隆重、颁奖场地要正规、邀请重量级的颁奖人等。为了扩大活动结果的范围和实效, 可以在活动中评选活动明星, 制作配以生活照的个人简介, 张贴在校园的布告栏里, 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获奖的同学的事迹;同时将获奖同学的介绍放在校园网上, 扩大获奖者在校外的影响力。技能比赛的结果评价除了颁奖以外, 可以将作品展示在校园荣誉展柜, 也成为学校荣誉的一部分, 满足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吕巾娇, 刘美凤, 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 .
[2]姚延名.对加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7.
16.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十六
人的心理品质受所处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因素影响,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品质也是不同的。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生理、心理与人际交往的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细微的量变到比较显著的质变的过程。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坚强的人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着眼点仅仅放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上,还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尝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增强信心,勇于磨炼意志,引导他们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有:
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说服教育
由于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不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都必须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
二、注重情境对学生的熏陶
心理品质有别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所以,和谐、民主的教育或教育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成功教育情境,充分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心理品质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任务的言行会在他们的内化作用下,以潜意识的仿效的形式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意识,力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让他们默默地按照教师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个性。其次,要以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模人物为榜样。
四、关注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来源于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精心设计的各种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刚毅、不怕困难经受得住挫折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品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情感上的脆弱、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导他们自觉地磨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给每一个学生期望与鼓励。将热爱、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适度的宽容,了解学生的人格、信念、以及所表露的道德情感。结合体育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多对学生说些表扬、期望之语,如:“太棒了,我们大家为他鼓掌!”“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哦,还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可别小看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它是沟通老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
六、注重在创新、情感、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或创意。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启蒙,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发散思维。在体育活动中要创设成功机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扩大信息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之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尝试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乐于接受的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多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使学生在一种情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和发展他们的丰富的、潜在的创造才能。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习兴趣增强,上课参与积极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学习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发现和探索”。因此,变革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和机会,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能怀着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学习知识,勇于思考,勤于探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七、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在工作与交往中愈发显得重要。在活动中,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引导生懂得留心他人说话,愿意接受批评,能帮助他人寻找问题,接受他人的帮助,可描述他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贡献。为此,可根据活动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提高他们的道德识辨能力,引导他们爱惜自己的名誉,遇事分清是非,胜不骄、败不馁,并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从“背摔”的体育游戏入手,教育学生要学会信任他人,应该做一个心胸宽广、乐观开朗的人;又如,在“模拟盲人行走”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引导学生要乐于助人,珍惜生活。比如将烦恼的事诉诸笔端、向他人倾诉、转移心情做自己爱做的业余爱好、冷处理法等。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就等于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不会丧失生活的信心,都会微笑着走过人生的每一天。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让我用一句很抒情的话回答你吧:我愿用我的双手和人生经验,帮助学生自己塑造一个坚强的人生!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07-15
小学生心理活动10-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06-18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09-26
小学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11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09-18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总结07-3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设计09-17
小学_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