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2024-07-13

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11篇)

1.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一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合同书

编号:

用人单位:(以下称甲方)培养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称乙方)学生本人:(以下称丙方)

一、乙方根据国务院学位办规定的研究生录取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 同志(以下简称该生)攻读 专业2013级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5年。超过学习最高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做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

二、该生被录取后,人事关系仍属甲方,其工资、医疗及其它福利待遇仍由甲方负责。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工资、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毕业后回甲方工作。

三、甲方须向乙方交纳培养费用共计人民币贰万五仟元(学生入学报到时一次性交清)。

四、在校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方式,安排八个月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负责对该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凡达到乙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五、该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遵守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管理,接收学校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该生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由乙方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并通知甲方。该生因病休学,本合同有效期按休学时限顺延。中途该生退学和受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或其他原因被取消学籍者,由乙方作出决定,并将该生退回甲方,本协议中止,乙方不退甲方支付的委托培养费。

六、该生的论文工作可以结合甲方的研究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根据课题的大小情况,乙方和甲方协商后,收取甲方一定的课题费。

七、该生的学习成绩及有关学习材料由乙方转寄给甲方装入人事档案。

八、若该生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交纳有关费用的义务由该生本人履行。

九、本合同有效期五年,到期或该生取得学位自行终止。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丙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甲方联系电话: 乙方联系电话:(0871)65112931 丙方联系电话:

2.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二

(1) 培养对象的社会性。

工程硕士招生对象均为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业绩突出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工作业绩斐然, 有些甚至已经是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高工, 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进行知识的更新。

(2) 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性。

在培养方式上, 为使企业能选送优秀技术骨干攻读学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员对本职工作的影响,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根据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经学校审查合格,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颁发工程硕士学位证书。这就使得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 这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

(3) 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合理性。

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上, 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 能有效反映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 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 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 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尤其是专业课设置内容的宽广性, 可以结合本领域的工程特点, 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要求, 将本领域学术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在理论上加以拓展。学生可根据自己将来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专业课程的选修。

(4) 学位论文开拓创新性。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践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方面, 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工程硕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 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 而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论文的区别更关键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工程硕士的论文均来源于本岗位的工程实践, 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创新, 而且要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创新是学位论文工作一个新颖的开端。

2.完善培养过程, 提高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培养是校企之间的合作, 只有规范培养过程和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只有在管理上严格要求,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异地班的教学管理, 更要规范严谨, 因为大部分学员都是生产第一线的业务骨干和部门负责人, 半脱产形式的学习, 对于他们来说, 的确存在许多困难, 其原因:学员们日常工作负荷已经非常饱满, 还有频繁的出差任务;很多学员毕业离校已经多年, 重返课堂后较难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外地学员还要克服来自家庭生活上的困难。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我们要结合本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应采取“集中学习, 分散消化, 阶段学习, 规范管理”的培养方式, 增强学员自觉遵守和执行学校教学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异地班, 在教学点开班之前, 学院与办班协作单位应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商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力求使工程硕士所学知识具有宽广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硕士生来自企业, 课题选自企业, 毕业后仍为企业服务。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规定和要求, 学位论文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除了校内导师外, 在企业、工程单位内部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学术水平, 并具备一定指导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指导教师, 并采取联合培养, 分类指导的模式。论文的选题可以结合本领域和本岗位工作平台中的难题进行技术革新,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和校企联合的技术优势, 同时可以利用高校的有效技术力量, 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开拓新思路。

3.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3.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育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由于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原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现今计算机专业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少创新,知识面狭隘,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要。针对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现状,并结合多年的硕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学科,由于社会高科技技术不断增强,对计算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激增,因此对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具有从事计算机学科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项目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年限为2至3年,但实践学分占毕业所需学分比例不足10%,而毕业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专注毕业学分的修满。

2.2学生缺乏到企业中实习的经验

学生在读研期间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不是很明确市场需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锻炼,甚至不具备市场所需的最新技术,即使到企业实习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寻求实习机会会碰壁,因为有很多企业不愿接收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无实际经验的学生,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比较吃香。还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发现实习的项目内容与自己进入企业实习前所期望提高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提升,除了本科式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跟随导师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对本专业相关行业需求的学习和了解,对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中存在着项目经费分配、科研项目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足,有的学生在所参与项目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只是做着很琐碎的工作,没有深入参与到项目的技术工作需求层,这样以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之导师对其科研能力训练的忽视,这些都很大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提升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内容的前沿性、理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想要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适时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掌握能力。高校需要做好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制订明确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和查新能力

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的好习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师可引导学生去跟踪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导师可以不设置具体目标,只需要给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导意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查找计算机专业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查新能力,养成跟进阅读计算机领域最前沿文献的好习惯。

3.3注重对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方面,科研开发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应营造研究生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学科问题,积极参加项目,学院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的相关讲座。导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不仅可以使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保持定期的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小组中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直接学术交流,报告的水平则可以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3.4加强对硕士生导师的培养

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导师队伍。鼓励导师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这样以来能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具体的科研工作,还要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在研究专业科研项目的同时,把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以及科研中的收获与成果贯穿到教学之中去。

4结语

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很多,是个牵涉教育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课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计算机市场输送更多高级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义务,期待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2]卜方玲,徐新,邹炼,徐兆卓.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6(01):54-55.

[3]李淑芝,兰 红.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4-116.

[4] 傅彦,任立勇,陆鑫,等.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9):36-37.

[5] 陈胜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10-13.

[6]刘文萍,陈世红,郭小平.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23): 42-43.

4.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四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解决企事业单位专门人才匮乏的矛盾,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甲方)委托 北京化工大学(乙方)招收壹名研究生(以下简称定向生)攻读硕士学位。

定向生姓名:

定向培养专业:公共管理

经双方协商,拟订定向培养合同如下:

一、甲乙双方正式签定本合同后,乙方负责给定向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二、乙方负责定向生全部培养工作,定向生完成乙方规定的全部培养环节,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由乙方授予硕士学位;

三、乙方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和有关规章制度对定向生进行管理,定向生违反有关规定,由乙方负责处理,并通知甲方;

四、定向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户口关系,学业期满,乙方负责将学位档案转给甲方,由甲方安排工作;

五、定向生在校期间的工资和医疗由甲方负责;

六、甲方有权取消定向生资格,甲方书面将决定通知乙方后,乙方立即取消定向生学籍,并按学校有关规定为定向生办理结、肄业手续;

七、甲方向乙方支付定向培养费三万元整,每年一万元整,于 2016年至2018年分3年付清,逾期未付则取消定向生入学资格,在读期间定向生无论何种原因终止学业,培养费一律不退;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签定后双方须信守合同,合同有效期:自 2017 年 9 月至2020 年 6 月;

九、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互谅原则协商解决。

甲方:(单位公章)

乙方:(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

研究生院代表:

****年**月**日

5.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五

一、根据教育部招生文件的有关规定,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

二、考生须于5月10前将签订好的协议书(一式三份)用邮政快递形式寄达我办,封面务必注明“硕士定向协议书”字样。待我校审核盖章,省招办、教育部审批,考生正式录取后,我办再将其中两份协议书分别寄给定向培养单位、考生,另一份由我校保存。

三、协议书条款不得更改。考生所在单位如确需增加附加条款,可补充在第“

十、其他”条款下,但不得与协议的其他条款相抵触。

四、我办地址:福州闽侯上街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邮编:350117,具体地点:行政办公楼523。联系电话:0591-22867434。

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甲方:(考生工作单位)

乙方:福建师范大学

丙方:(考生姓名)

根据按需招生原则,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经甲方、丙方同意,乙方按录取标准,录取丙方为 学院 专业 级 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制 年。丙方毕业后回甲方工作。

二、丙方在学期间不享受乙方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丙方在学期间组织关系、工资、户口等人事关系保留在甲方。

三、丙方在学期间,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的撰写工作。乙方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负责丙方的思想教育管理、业务培养和生活管理。甲方要定期了解丙方的思想、业务学习等情况,并予以必要的指导。

四、丙方若因故中途辍学,须按乙方规定办理离校相关手续后回甲方工作。

五、甲方对丙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提出建议,最后由乙方确定。

六、丙方在学期间若报考博士生,必须征得甲方同意。

七、乙方负责审核丙方的学习情况,符合毕业要求的发给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授予硕士学位。丙方的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学籍档案材料由乙方迳寄甲方。

八、丙方在培养期内如提前终止定向协议或改变就业去向,须征得甲方同意。

九、本协议经三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效期到丙方终止学习为止。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保存一份。

十、其他: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丙方签名:

负责人签名: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甲方详细地址: 邮编:

6.专业硕士培养方向 篇六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学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语文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与语文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养,在语文教学和科研方面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4.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5.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和国民教育序列语文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三年以上中小学教学经历或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只具有国民教育序列语文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或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英语)、教育学、心理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4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2-3年(含撰写论文时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3-4年(含撰写论文时间),在校上课时间累计为一年半。

四、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

(一)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2.教育学原理 3.教育心理学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英语

(二)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语文教学论 2.语文课例研究 3.现当代专题研究

4.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 5.外国文学专题

6.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

(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1.中外教育史 2.现代教育技术 3.格律诗词创作 4.专业外语

5.教育测量与评价 6.现当代文学思潮 7.诺贝尔文学作品赏析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成立导师组,按研究方向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写作及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

2.学位论文的评审至少有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3.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教育综合实践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研究的中学骨干教师。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数学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与数学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养,在数学教学和科研方面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能够胜任中学数学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借助计算机实验,辅助理解初等数学知识,探索数学内在规律;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工作。

5.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和国民教育序列数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三年以上中小学教学经历或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只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数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或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英语)、数学基础(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教育学、心理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4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2-3年(含撰写论文时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3-4年(含撰写论文时间),在校上课时间累计为一年半。

四、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数学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

(一)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 2.教育学原理 3.教育心理学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英语

(二)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数学教学论

2.新课程中的现代数学 3.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4.数学课例研究

5.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

(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1.中外教育史 2.现代教育技术 3.教育测量与评价 4.数学开放性问题研究 5.数学史

6.数学哲学与逻辑 7.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成立导师组,按研究方向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

2.学位论文的评审至少有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3.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能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科研工作,有志于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和科研方面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能胜任中学英语教学业务骨干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阅读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4.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5.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和国民教育序列英语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三年以上中小学教学经历或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只具有国民教育序列英语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或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综合英语、教育学、心理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4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2-3年(含撰写论文时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3-4年(含撰写论文时间),在校上课时间累计为一年半。

四、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英语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

(一)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 2.教育学原理 3.教育心理学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学术阅读与写作

(二)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现代英语教学论 2.英语教材设计与分析

3.心理语言学与二语言习得

4.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 5.英语语言测试 6.高级英语口语

(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1.中外教育史 2.现代教育技术 3.任务型教学 4.高级英语词汇学 5.教育测量与评价 6.英语语言测试简介 7.翻译理论与实践

8.十九世纪英美小说选读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成立导师组,按研究方向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

2.学位论文的评审至少有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3.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通过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较高水平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骨干教师。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投身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有志于通过教育技术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

2.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对校园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3.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和国民教育序列计算机及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三年以上中小学教学经历或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只具有国民教育序列计算机及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或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考试方式: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英语)、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心理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4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2-3年(含撰写论文时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3-4年(含撰写论文时间),在校上课时间累计为一年半。

四、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

(一)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 2.教育学原理 3.教育心理学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学术阅读与写作

(二)专业必修课(15学分)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 3.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4.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5.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

(三)选修课(6学分,根据研究方向进行选择)1.中外教育史 2.现代教育技术 3.教育游戏软件

4.多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 5.教育测量与评价 6.数字视频编辑与制作 7.网络开发与管理 8.现代教育技术

9.教育过程与资源评价技术 10.多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网上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生原单位进行。学生实践结束时,应提交两份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

7.高校教师班硕士培养的心得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业管理,人才培养

在2004年前后,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项目中出现了高校教师硕士生一项, 这是教育部为提高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水平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天看来, 这项举措是符合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的, 是非常正确的, 对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师水平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好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对提高二、三线高等院校的教师水平、提升学校的质量帮助很大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是那些已经毕业多年、一直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 但只有本科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数毕业于部属重点高校各专业, 基础相当好, 很多人是由于在研究生逐步扩招前本科毕业进高校工作而失去了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他们的专业水平比近年来的同专业本科学生要高很多, 比两年制的硕士生不差太多。如果国家不出台关于高校教师硕士生的政策,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会失去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造成事实上的人才浪费。与统招的应届硕士生相比, 高校教师硕士生生源人选大多在外语上有不足, 主要是由于毕业多年导致外语的系统训练缺乏造成的。所以, 他们如果直接参加全国统考的话, 外语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可以说, 外语水平使得他们很多人无缘通过正常渠道进一步深造。从时代发展的立场上看, 这些人肩负着高等人才培养的重任, 使命要求其自身要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如果他们的自我完善缺乏外来推动力的话, 他们的进步就不会很快, 培养出的高等人才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反过来, 他们的高质量的进步与提高势必会大大推动自身工作, 很好地带动起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

为了进行好这项工作, 各高校均认真地制定了高校教师硕士生的培养计划, 挑选了好的导师, 有针对性地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工作。与统招硕士生的培养相比, 高校教师硕士生的培养有一些特殊性, 需要培养单位灵活安排相应工作。在课程学习方式上, 高校教师硕士生学习有脱产一年在学校随堂听课和不脱产利用假期集中授课两种方式, 前者主要对那些生源单位或所在地学生人数较少且分散、但自身条件允许脱产学习的情况, 后者则对生源单位和所在地较为集中、学生日常工作较多无法脱产学习的情况。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方面, 与统招生不同的是, 高校教师硕士生在此学习阶段基本要回到工作单位边工作边学习, 基本没有脱产学习的时间。因此, 认真做好与导师的定期交流沟通、互动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至关重要, 这也对高校教师硕士生的基本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他们要具备较好的自学、总结和创新能力。此外, 还要求他们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能在一个学术交流不太方便的环境中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下来, 会熟练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料收集、与导师交流等工作。最后一个特殊之处在于, 高校教师硕士生由于参加了实际工作, 对知识的作用和力量比统招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 他们更加渴求知识, 更加希望通过自己认真努力的学习来提高个人的境界和专业素养, 他们大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顽强的追求使他们愿意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 向新的知识高地进军, 他们的学习进程中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

高校教师硕士生在具有学生身份的同时还兼具高校教师身份, 在面对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任务时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任务, 因此, 他们的学业管理比统招生管理要繁杂许多, 往往是千头万绪, 特别是刚入学时的课程安排工作和毕业答辩前的答辩申请材料准备工作要花费巨量时间进行处理。所以, 在高校教师硕士生管理方面, 首先要求研究生教学秘书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主动负责的劲头和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 是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干练人员。对一个培养单位来说, 高校教师硕士生的宏观管理方面应做到条理清晰, 专业安排明确, 指导教师落实到位, 学分计算、中期考核、答辩安排等关键环节不出任何差错;微观管理方面, 除了导师与学生之间应有计划地进行沟通互动外, 教学秘书也要从自身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 经常主动地与回到原单位自学的学生们进行沟通, 特别在学习过程的关键时间点与他们联系, 告知他们各项应知晓的事项, 提前提醒学生下一阶段要进行的学习任务, 直到最后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可以想象, 只要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尽心尽力、主动负责, 导师悉心指导、全力相教, 高校教师硕士生的人才质量应该是很高的。

8.芬兰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芬兰;研究生院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一、建立研究生院制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和促进下,芬兰于1995年建立了研究生院制,成为产-学-研体系下的核心产物。研究生院由教育部、大学和芬兰科学院资助,教育部每年给研究生院拨款3600万欧元,芬兰科学院每年拨款400万欧元。芬兰研究生院虽然是借鉴美国研究生院模式发展起来的,但其实质不同于美国的研究生院,更接近联合式的博士项目,通常的运作形式有以下特点:大部分研究生院是多所大学联合开设的,其余的则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开设或者与其他国家大学联合运作的国际项目。[1]

(一)研究生院的作用

一方面,研究生院承担了将政府、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作用。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是高度依赖独立研究的,研究生院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完全依靠独立研究的模式。研究生院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模式,所有大学都被包含其中,对于一所学校的博士项目来说,它拥有另外一所或几所合作学校,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本校完成该项目的学习。除了大学外,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参与到博士项目中。此外,研究生院还与卓越中心在高质量研究项目方面有着广泛的紧密合作[2]。另一方面,研究生院承担了高校博士生教育知识转换平台的角色。对于博士生和研究人员来说,积极融入学术圈(Scholarly Community)是获得有意义学习体验的关键[3],研究生院通过使学生融入更广泛的学术圈,促进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创新。

(二)研究生院的类型

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院的作用,芬兰研究生院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类型,即“跨大学或跨主题型”和“大学内跨学科型”。前一种模式是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一个学科不同方面研究的学生和学术人员聚集在一起,专注于在已经建立的“卓越研究领域”进行研究,主要关注点是跟研究主题相关的,如人文艺术领域的国家语言研究生院和芬兰历史研究生院,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权研究研究生院,自然科学领域的化学工程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连接了四所大学的27个实验室)。这种模型的延伸(特别是生物科学领域)能使群集多样化并且在区域内相互作用。“大学内跨学科型”是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召集到一个单独的研究生院。该模型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生转换技能的培养。[4]

二、博士生培养过程

(一)培养目标

为了解决芬兰博士生教育中的问题,芬兰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明确提出了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芬兰国家资格框架有八个层级,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处于资格框架的第八级[5](见表1)。

(二)学位申请

在之前的学习中,申请人的主科目成绩必须达到优秀。在申请过程中,申请人首先要与导师一起完成个人学习计划,并与申请书一同提交。这个计划要包括指导计划,导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研究、教学和资金计划;工作计划以及时间表,包括参加博士资格考试的时间以及公开答辩的计划。在选取博士申请者时,学校通常要考虑以下情况:申请动机、学术经历、研究计划及可行性分析、优势分析、硕士论文的等级以及学生背景的多样性。获得录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名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愿意作为该申请者的导师。此外,申请者的研究领域应该与申请院系的专业领域相匹配。

(三)课程与教学

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给学生构筑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芬兰博士生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主制定一套自己的学习计划。芬兰博士生教育的重心是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和研讨会是论文写作的辅助工具。学校会为学生提供推荐的学习计划内容(见表2),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因此,博士生教育阶段的课程通常具备高度的个性化,但这些课程中通常都会包括方法课及参加国际会议。[7]

1.课程类型

博士生课程的核心课程,即基础学习,包括所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方法课,以及相关领域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生院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博士生联合学习项目,为期一年,课程层次既有初级课程也有高级课程,一般分为三类(见图1)。此外,职业规划、管理课、教学培训课也是必修课程。由于教学技能也是博士生要学习的技能之一,学校会为博士生提供机会参加教学培训,以获得教学经验。如果博士生的工作计划中不包括教学,那么参与教学培训的时间不能超过博士生年工作量的5%。这些课程结构要保证可实施性以及系统性,并且随时应对新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背景和需要从这些课程中选择一部分加入他们已有的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支撑性课程。例如,主专业是通信工程的学生,支撑性课程可以是数学、软件工程、电子学、科学写作以及科学的历史等。

2.课程特色

研究生院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设由国内和国外大学及相关机构和企业联合组织的强化课,通过这种强化的研究训练降低博士生毕业时的年龄,促进他们在私企部门的就业,增进大学和研究所、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有利于创新的教育。[8]

(1)不同大学联合开设课程

电子通信与自动化研究生院(GETA)是芬兰最大的研究生院,由五所大学联合开设,目的是培养在芬兰“研究与开发”及经济发展中最重要领域(电子、通信及自动化)的研究人员。该研究生院的课程对全国博士生开放,课程主要由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开设,课程开设计划由五所大学联合商讨(见表3)[9]。

生物制品科技博士生项目(PAPSAT)是由七所大学联合开设的一个博士生项目,由芬兰教育部和芬兰科学院资助,主要对林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PAPSAT和国内其他的研究生院、森林产品工业研究学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形成网络,增加可选课程总量,其最重要合作伙伴包括阿尔托大学的电子通信与自动化研究生院,生物炼制研究生院,芬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院[10]。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成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同课程,各成员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还会形成高效的实验室网络。[11]

(2)大学和企业联合开设课程

传统的研究员教育高度依赖独立研究,研究生院的建立打破了完全依靠独立研究的模式。除了大学外,企业也参与到博士生项目中。研究生院会与企业合作商讨课程设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知识和技能转换的场所,并邀请客座讲师为学生进行讲座[12]。例如,GETA与诺基亚公司形成了有效的合作,PAPSAT与斯道拉·恩索集团等相关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

(3)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及可迁移技能课程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芬兰博士阶段增开了跨学科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可迁移技能课程,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如芬兰图尔库大学与都柏林大学联合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图尔库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博士生项目开设技术科学与经济学课程。芬兰研究生院明确规定要对博士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训,因此,可迁移技能课程是博士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面向不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开设,包括各个方面的综合技能的培训,如论文写作与展示技巧、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商业管理与创新技能等。

3.教学模式

芬兰博士生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小组会议、研讨会以及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学生有机会讨论各自的研究兴趣,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更广泛的研究群体中。在这些教学形式中,学生可以得到资深学者以及同辈学者有建设性的反馈,并且可以获得新的合作机会和网络,这些经历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挑战,如对研究职业的困惑、研究过程中的瓶颈,使学生变得更自信。

(四)导师指导方式

导师和学生的合作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芬兰博士生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融入学术圈;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选课提出建议(如方法课);定期与学生见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与学生一起更新学习计划,引荐学生进入合适的研究小组,以帮助学生与其他研究人员及成果使用者之间建立合作网络;每年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帮助学生申请资助金。

博士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通常是隐含式的学徒制,一种是“学生-导师”组合,一种是研究团队的形式。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生通常会积极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或者与其他资深研究员的讨论。他们的论文写作通常也是基于导师的研究项目、实验室工作或者田野研究。通过研究项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设备,学生可以接触到共享的知识、资源以及研究团队的技能。在芬兰,每名博士生至少有一位导师,如果一名学生有几位导师,那么每位导师的职责要在监管计划中明确规定。由于芬兰博士阶段课程和教学的跨学科性特点,一些项目的学生会由两个不同学科的导师联合监管;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博士生项目通常还会被分配企业导师。导师每年要对博士生的个人计划进行检查评估。学生每年要递交最新的研究计划以及进展报告,然后与导师组进行讨论。博士生项目委员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评审,该报告内容(不评分数)将会记录在学生注册材料中,以保证该学生学籍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导师监管或者论文出了问题,首先应该联系的是协调人员以及博士生项目委员会。除了每年的评审报告,博士论文的进展也会接受论文顾问委员会的检查。该委员会由外部专家组成,并会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每个院系可能还会有自己的监管机制。

学校对导师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了详细的解决程序。为了对导师进行监督,学校通常会成立监管小组,监管小组成员通常是导师团队以外的教师,如来自其他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而且研究生院会对导师进行培训。

(五)考核评价

博士阶段的考核包括博士资格考试(Prelims)、每年召开一次的委员会会议(Committee Meeting)评审以及论文的公开答辩(Public Defense of Dissertation)。每年召开的委员会会议是对学生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核,每次会议必须提交一份审核报告(见表4)。[13]

芬兰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证是导师和相关教职员工的主要责任,而这个过程主要的关注点是学术论文的评审。论文写作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严格、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过程才能促使高质量论文的形成。芬兰国务委员会(Council of State)发布的法令对博士论文形式提出了总的要求。在正式答辩前首先要进行预审核,预审核前监管小组或者研究生院内部(博士生教育委员会或者本专业教授小组)要保证预审核所需的论文稿件已经准备好。预审核员必须是讲师级别以上的独立专家,本校本专业的研究员不能担任预审核员,监管小组成员中具有答辩论文监管任务的或者其他具有利益冲突的人员都不能担任预审核员。在公开答辩期间,参加答辩的人员包括院(系)邀请的其他大学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博士生。在公开答辩时,参会者可以对任何问题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14]

三、结语

芬兰博士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建立了基于网络模式的研究生院制。研究生院与科技园、研究型小型公司、芬兰支柱产业及其相关研究中心、国家技术中心、芬兰科学院、芬兰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外高校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培养模式环节中知识的转换和创造搭建了桥梁。在该制度的作用下,培养模式体现了“跨学校”“跨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为博士生整合了学科最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设置了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芬兰研究[EB/OL].http://www. research. fi/en/resources/researcher_Training, 2013-05-12.

[2]European Commission.Org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2009/2010[R].Brussel:European Commission,2009:116.

[3]Vekkaila J, Pyh?覿lt?觟 K, Hakkarainen K, et al. Doctoral Students Key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er Development, 2012 (2): 28.

[4][11][12][13][14]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PhD Training and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R].Tamper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2006:48,49,48,37, 38.

[5][6]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ational Framework for Qualifications and Other Learning[R].Helsinki: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9:63-64,53.

[7]Kirsi Pyh?覿lt?觟, Jenna Vekkaila, and JenniKeskinen. Exploring the Fit Between Doctoral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Perceptions of Resources and Challen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2012(7):398-399.

[8]EuropeanCommission.Org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Finland2009/2010[R].Brussel: European Commission,2009:116.

[9]Aalt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in Electronic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utomation Annual Report[R].Helsinki: Aalto University,2007-2009.

[10]Thad Maloney and PiiaSimpanen.International Doctoral Programme in Bioproducts-Technology Strategy 2012-2015[R]. 2011.

9.硕士生定向培养合同书 篇九

1、对于学术造诣深、指导博士生水平高,且调离后与我校相关学科仍有密切合作关系、可继续为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生导师,经学科申请,院(系)同意,调离后可作为我校兼职博士生导师,享有我校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的权利,并履行校外兼职导师的义务。这部分导师调离时应办理转为我校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的手续,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

2、上述情况以外的博士生导师,在调离后将不再具有我校博士生导师岗位。对于其指导的博士生应按以下几种类型确定后续培养方式。

(1)对于入学两年内或入学超过两年但没有开题的博士生,原则上转给其他博士生导师指导。

(2)对入学时间较长并已经开题的博士生,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转给其他博士生导师指导,也可由原导师指导至毕业。如果由原导师继续指导,则必须为每位博士生明确指定一位校内协助指导教师,且原导师应签署相关的指导博士生协议书。特殊情况下,如导师和博士生都希望将学生转到导师调入学校,且导师和博士生没有承担我校重要科研课题,我校可协助办理相关转学手续。

(3)如导师调离后对其所带博士生不再进行实质性指导,或缺乏继续指导我校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无法保证所指导我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或对其指导的我校博士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过分要求,则有关院(系)可以在报请研究生院同意后,将其所带博士生转给其他导师指导。

(4)对于虽然没有正式办理调离手续,但是已经开始在其它学校全职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其所带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同样按照本条(1)、(2)、(3)的规定执行。博士生导师调离后或已经开始在其它学校全职工作后,学院和学科应当对其原有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资源进行重新调整。

10.农业养殖专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篇十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习年限

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及Seminar:围绕论文选题,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Seminar各一次。

2.中期考核: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在第四学期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尽可能与本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

2.选题审查

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填入中期检查表,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讨论,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七、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牧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程序

学院送审:由学院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为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学位授予

参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方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协作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养殖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保培养质量,讲究实效。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充分尊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指导意见,选修课上体现我校的特色,如《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与营销》都是畜牧生产的必须课程,《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必需的课程。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4学分,144学时。其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各2学分、72学时。专业英语主要是作物科学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推广的原理、方法,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近进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等。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与我国农业科技、“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措施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传播学原理、人际沟通、大众传播、职业沟通、传播策略等。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家畜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等。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生殖生理现象以及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等。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不同营养物质的营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特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动物营养需要量和饲养标准等。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几种典型的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饲料能量、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等。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蜂、观赏鱼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家畜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牧业以及环境的控制等。

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提高动物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武汉工业学院养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养殖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学习

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公共课(12学分)(1)自然辩证法 3学分(2)外国语 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其中指定选修6学分,任选4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5)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6)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7)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3、选修课(12学分,至少任选8学分)(1)猪的营养研究进展 2学分(2)水产动物营养专题 2学分

(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 2学分(4)高级动物生理学及实验 2学分(5)畜禽营养代谢病 2学分(6)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2学分

四、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学院及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两个方面。

2.读书报告。研究生入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所在课题组内陈述读书报告,为论文选题、开题奠定基础。

3.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等。

4.课题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家组对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检查要给出明确的意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院和研究生处要及时审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2.论文形式

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全日制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11.我国硕士培养模式的历史性转型 篇十一

杨玉良:优化硕士教育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

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我国目前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总数为431个,占我国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40多万人,大多数毕业生都走向了社会实践领域。但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在逐渐地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一定会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艺术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

今年增加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就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要通过一定的增量来促进完成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调整。因此,这次结构调整是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朱敏:调整硕士培养模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并且正在加快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结构调整任务是调整硕士培养中的学术性学位(AcademicDegree)与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的结构。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研究生的10%。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对应性不高。硕士研究生学位分布结构直接关系到高学历人才的人力资源结构,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在硕士学位方面的比例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的高层次1人才能否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现在,我国培养的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大大超出教育、学术、研究型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剩余的人力资源多是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必须调整硕士学位的现有人才培养结构。

今年,我国增招了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的在于调整、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

去年,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占全校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34%,尽管这个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仍然看到,高学历专业人才比例还是偏低,未能跟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专业学位人才需求的步伐。今年,我校研究生院在2009年招生方案中也明确规定,将增加招收60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今后,我校还将逐年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争取用5年的时间,把比例提高到50%以上。

有不少人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在职培训,其含金量要比全脱产研究生教育低,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学制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制相同,按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完成所修学分和实践环节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可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学术性学位接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等。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在教育上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校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

易继明:加强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作为法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国家在今年扩招!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上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国家将在硕士教育层面强化专业学位教育,侧重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法律硕士教育为例,我们应将其定位为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

但是我又不倾向将专业应用型与学术性视为决然的矛盾。现代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区别并没有人们想象得大。这次国家扩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的调整,标志着教育开始转向应用职业性的教育,这应该是一个信号。从某种角度说,这种信号会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过去书本式的教育模式要变化了,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当然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走向高端,越来越复杂,跟过去那种价值单一、职业单一的社会不一样,我们现在开始价值多元,职业多元,交往更复杂,更趋向深入,更趋向专业。这样对各样专业的需求也非常高,包括法律、工商、行政管理、公务员,我们社会的职业化需求程度越来越高,那么相应的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的技能也应越来越高。伴随着职业化,相应的职业规范执业技能也在加强,那种所谓通才式的人越来越少,纯粹着重于素养的人才也越来越少。相反,要大量培养有技能、有道德规范,当然也有很高素养的一批人,这也是社会程度复杂之后,社会的职业化程度提高,对我们教育提出的一个挑战。

上一篇:2024高考英语分析下一篇:村支部团员民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