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共11篇)
1.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一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产生于刚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经济体制属于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表现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率太高,由于政府的控制力度太大导致社会生产中,各类资源的集中程度也相对太高,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存在着很强的供给制度,这样的市场经济形式束缚了市场的发展,也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当时我国所独有的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更新,市场对于经济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旧的经济制度被更新,被改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也越来越放得开,不再做过多的干预与控制,使得市场得到了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形式也得到了最大的改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我国市场发展,形成。这其中的变化包括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的改变,集中性的改变。在这样的经济形式刺激下,事业单位会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其中包括:事业单位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还有了自己的一些收入,因为现在的事业单位也多少的带有了一些经营性质的改变。
(二)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借鉴
而对于美国而言,同样的是事业单位,同样是会计体系,但是它包含的.却比中国的会计体系所包含的更多。这之中不仅有政府机关单位,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它的核算对象是非营利性组织还有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各项活动。这里所说的各项活动包括很多,比如说:政府及相关机构所举行的一些政府行为的活动,还有国有制企业的活动,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像医院,公立学校等组织所办的活动。从以上的各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会计预算体系和美国的预算会计体系相差很大,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如,从适用的对象方面,美国的比我国的适用更加的广泛,所包含的范围也更加大,不只是政府机关包含其中,还有与政府相关的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包括在内,美国的会计体系将政府所办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民办的非营利性组织区别对待,民办的非营利性组织不属于政府的会计体系之内。这种做法有助于我们分清非营利性组织的归属,虽然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形式,社会体制都有不同,许多事情需要区别对待,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在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中,对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着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解决,一、将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然后将其与行政单位所结合,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因为在现在大的会计体系下,会计主要分为营利性会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还有一种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非营利性会计,这是和企业会计存在着差别的,而且在传统的会计体系中,会计主要就被分为这两大类。二、将事业单位会计分离出来,不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该与企业会计归在一起,因为事业单位越来越和企业相接近,也有自己的盈利,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企业的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适用。
二、结论
在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是制定,开始正式施行的会计制度。在本文中,研究了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有需要借鉴的对象。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区分,在比较中显示出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对于一些范围的界定标准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研究中认为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从而改革自身的不足。建立更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同时还指出我国正在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我们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更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协调与配合,更需要宏观的制度保障,来保证这一过程平稳快速的进行。
2.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二
一、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概念开始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 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实践证明, 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通过科学的内部控制, 可以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不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大财务管理监管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 账务复杂, 管理的难度较大, 同时可以操作的空间也相对较大。为了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 应该加大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 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 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 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核算等环节进行综合的监管, 只有各个方面与环节都进行科学的监管, 才能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不断进步。
在行政事业单位, 资金去向复杂, 很多方面都涉及财务管理工作, 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没有对监管制度进行充分的考虑, 造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大缺失, 也容易出现贪污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 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 对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财务管理的措施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之中, 我们应该注重财务管理方法与方式的创新, 严格落实专项采购计划, 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采购计划, 要采用公平合理的招投标形式, 减少项目采购的中间环节, 提高资金利用率,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资金, 提高采购项目资金利用的透明度, 最大程度地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 杜绝贪污腐败。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我们要尽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 不断开拓全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 应用计算机技术不断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之中巨大的科技力量, 对于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也是这样,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使管理过程更加简单。
四、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 要想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改革, 就必须充分的重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是保证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保障。
为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引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这是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最为直接的方法, 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第二, 单位应该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第三, 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外出考察, 通过参观学习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这也是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
五、强化预算管理, 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其工作过程之中所涉及的经费收入与支出相对稳定, 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进行科学的预算, 要对资金支付的相关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 这才是预算管理理念所强调的重点。同时, 还要对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自我评价与分析, 对相关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考量, 只有这样才能对单位的各项事务进行科学的把握, 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而言, 预算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预算工作才能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为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不断推进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六、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各个环节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资金数额比较巨大, 资金的出入频繁, 这就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难度。一些企业并没有使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账簿, 在实际的工作中用其他账簿代替, 账号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很多情况下账户的收支经常出现纰漏。在使用票据的过程之中也不尽规范, 经常出现涂抹、修改的现象,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规范, 并要求相关人员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这些规范涉及账户的设立、账簿的制定、票据的使用等方面。总之, 我们应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的各个方面与环节, 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特点, 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李雪萍.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基于财务管理改革视角[J].会计之友, 2012 (35) .
[2]肖景毓.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8) .
3.改革创新化解企业病灶 篇三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国资国企发展,多次召开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会议,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拉开了新一轮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这些问题和病灶,与国有企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是极不相符的。
国有企业要破解病灶,当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掀起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认真把握好“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三是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四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五是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国有企业必须勇敢地正视现实,挺身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到2020年,国有企业将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提供强大而坚实的支撑。
4.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乡镇债务 篇四
近年来,镇级债务已严重阻碍着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市镇两级财政运转,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我市镇级债务现状。
根据省和泰州市的部署,我市税改办和财政局专门下发了关于统计、核实乡镇债权、债务的通知,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镇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据实填报。经初步核实和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市13个镇(含开发区)债务总额为18289万元,平均每镇债务额为1406万元。镇级债务中,按种类分:贷款余额为5923万元,财政借款5708万元,其中:合作基金会再贷款等389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54万元,财政支农资金30万元,财政周转金58万元。欠单位款4683万元,其中:向部门和单位借款1177万元,合作基金会欠款3506万元;欠个人款1702万元,其中:合作基金会欠款943万元,供销社社员股金欠款68万元,其他个人欠款691万元;欠发工资及改革成本273万元,其中:欠发工资187万元,欠发分流人员改革成本31万元。镇级债务总额已达到当年镇级可用财力的两倍以上,多数镇受债务的困扰,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欠发机关干部工资、上级财政下达到农村的专项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难以避免。
二、乡镇债务的成因及化解的难点、重点。
形成乡镇债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计划经济时期镇级投资办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等原因,大部分出现亏损,处于倒闭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企业大部分关闭,有的改制为私营个体企业,而原形成的债务则由镇级政府来承担,这是乡镇债务的重要成因,也是难以化解的债务重点。
2、合作基金会负债。随着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合作基金会的债务已转嫁到各级政府,一方面镇级政府要保证股民股金的兑付,兑付压力大;另一方面镇级政府借上级财政部门的再贷款要负责偿还。我市新桥镇每年要偿还财政部门再贷款本息255万元,马桥镇要偿还200万元,同时欠个人和集体的股金必须如数兑付,机关干部就是一分钱工资不拿也难以保证。合作基金会负债是乡镇债务的另一重要成因,也是化解的重点。
3、教育债务。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前,各镇都负债对教育进行投入,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有的镇还搞教育现代化试点,并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虽然苏中、苏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到市级,但过去镇级对教育的投入所形成的债务没收上划,仍由镇级政府来承担,这也是一块不小的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
4、基础设施债务。近几年镇级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维护性投资,农桥、农村道路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维修和建设,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农民反映强烈。各镇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负债进行维修、保养和建设。虽然目前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由此产生的债务也成为乡镇的沉重包袱。
5、农村税费改革后,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对农民的各项收费,农业税调减税率,镇级政府的收入大大下降,而各项支出并没有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逐年上升。省级财政虽然给了我市51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市级财政也作了较大努力,但不能保证农村政权运转的需要。单就村级三项资金一项我市财政就拿出1000多万元,来保证每村达到省规定的6万元标准,何况还有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费等等。
三、我市在化解债务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市各镇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化解债务:
1、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镇级经济,特别以镇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个私经济,培植财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镇级偿债能力。目前,各镇园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将成为镇级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是化解镇级债务的一条重要而长期有效的措施,但在短期内作用不太明显。
2、积极组织对镇级债权的核实、清收,增加化解债务的资金来源。除了对单位往来组织清收外,尤其对个人往来的清收,一律作为清收的重点,不少镇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镇纪委的名义发出催款通知,从组织的角度加大清收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认真分析债务成因,区别轻重缓急,分清责任,对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该核销的核销,该分摊的分摊,该转移的转移,尽力压缩债务规模。
4、采取有效措施,从严从紧控制,避免新的债务产生。市政府要求各镇从实际出发,量财办事,严禁不顾实际和财力可能举债兴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5、制定制度,将债务化解工作列入政府日常主要工作之中。不少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将债务化解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对债务化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想方设法,盘活资产,通过资产抵债或以资产变现款偿还债务。各镇通过对乡镇合并后的资产重新登记核实,分析资产状况,对能处置的闲置资产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盘活,有效地降低了债务规模。
四、下一步化解乡镇债务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省对县财政体制,体制政
策向苏中、苏北县市倾斜。由于所得税共享政策改革和省体制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地方财力,镇级新增的税收大部分被中央、省财政集中,如所得税中央共享60%,省再统筹20%,新增100元所得税镇级最多得到三分之一;增值税新增100元,镇级得不到五分之一。镇级既没有发展经济的能力,也没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地方财力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建议:
1、取消省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量20%政策。
2、调整发展资金政策。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1]3号)文件,对标准人均财力超过13000元的市、县,按其地方财政收入当年新增上交额给予10%的发展资金。此项政策是以当年新增上交额计算,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省集中20%政策是以省核定收入基数计算。计算口径不一,建议发展资金也按基数计算。
3、取消教育附加费、人民教育基金上解政策。我市每年按照上级下达的教育附加费、人民教育基金上解任务,每年我市需上解381万元。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1)3号)明确:严禁在财政体制之外调用属于下级政府的财力。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人员经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危房改造以及办公用经费不足部分都由市县财政来安排,并明确教育附加费用途。现在市县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省级不但没有补助,反而继续上解一块,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增加对苏中、苏北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规范了农业税征收,县乡收入明显下降,而支出却大幅度上升,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省财政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对县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省级转移支付是按照标准财政收入、标准财力、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标准学生数、标准教职工人数等因素测算的,但这些标准数与实际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对市县转移支付的不合理性、不平衡性。农村税费改革我市只得到510万元转移支付,与实际支出相距较大。按照省政府规定村级三项资金每村6万元标准计算,我市村级支出就要1200多万元,而村级三项资金现有水平只有每村3万元,省级转移支付加上农业税正税10%和农业税附加也达不到每村6万元的标准,何况还有计划生育、民政优扶、教育支出、民兵训练等等支出。建议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重新测算,增加对县乡的转移支付。
(三)核销债务。我市每年需偿还农村合作基金会再贷款、供销社社员股金再贷款本息1000多万元,上级财政扣款,下级财政保吃饭、保运转、保“两高”等就难以实现,建议核销农村合作基金会再贷款、供销社社员股金再贷款或延长偿还期,或者采取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办法,不能把债务交给困难重重的乡镇承担。
(四)加大省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增加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益设施的投入。二是增加对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补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同时,明令禁止乡镇政府举债办公益事业,防止新的债务产生。
(五)省财政增加对镇级改革的支持力度,减轻镇级财政负担。现阶段镇级财政供养人口多,负担重,镇级财政保吃饭都很困难。不改革,财政供养人口减不了,镇级财政难以走出债务困境,要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成本,建议省财政增加扶持力度,加快镇级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减轻镇级财政负担。乡镇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支出,另一方面积极培植财源,壮大实力,增强偿债能力。
(六)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地方财力。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难度更大。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做大做强财政蛋糕,需要企业的快速发展。建议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镇级经济发展。
5.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五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项目监管制,监控信贷
资金流向。及时进行财务监督,防止地方融资平台抽走银行资金。同时在贷款审批发放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抵押和担保措施。比如要求“土地抵押+财政担保”或者“股权质押+财政担保”,采用多种形式着力化解风险。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对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证券化,借助于债券市场来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三是建立银行间沟通机制,共同防范贷款风险。一个政府投融资平台往往同时与多家银行有业务往来,银行之间缺乏沟通机制,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一是进一步探索项目融资方式。例如,对于部分项目可以允许地方政府以税收或土地为抵押发行债券。也可以探索根据独立项目进行融资,将项目作为独立的法人,以该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回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筹措资金只用于该项目,金融机构以该项目回报率作为评价体系进行贷款发放。此外,在项目选择上,地方政府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确保回报率较高的项目才可以融得资金。对于那些有良好社会回报,但经营回报不足的大项目,还可以考虑用地方财政收入直接补贴。二是适度增强财政透明度。融资平台的长远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为此,地方政府应有长远眼光,一方面要主动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对于自身财政情况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量入为出”,防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建立偿付基金保障机制,每年在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银行偿付基金。同时,督促地方人大对以财政收入作为贷款担保的行为进行立法规范,从而使政府财政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转变为显性、合规担保。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从而实现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肖 耿 李金迎 王 洋 《央行提出开两道正门》
首当其冲的是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率高;偿债能力不乐观则是第二重风险;第三重风险隐忧在于,虽然融资平台是借款主体,但其所承贷的资金通过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后,实际上发挥着土地储备、搭桥融资等多重职能,银行难以监测资金流向。
解决之道———立足于债券市场建设,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为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打开“正门”,以部分“解放”银行信贷。对于“增量”首先要规范,即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开正门”,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对于“存量”,刘士余建议,可以将巨大存量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债券市场对接起来,进行资产证券化 《地方融资平台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随着融资平台贷款政策的加码,银行的拨备压力在不断加大。(图片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张飒
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还款风险的关注,近期骤然升温。
6月2日,新华社发表题为《警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违约叠加风险》的述评,援引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称,由于平台贷款普遍额度大、期限长,用途监督存在一定困难,信用风险仍需予以关注。
而在此前的5月31日,路透社更是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监管层拟于6月至9月期间,清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
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6月1日予以否认,并称“只是要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的摸底”。
但据早报记者了解,已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向银行申请展期,但银行因可能计提更多拨备而拒绝为地方融资平台展期,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而此前多个地方融资平台的主办行(编注:即对同一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份额最大的银行,由于五大国有银行的贷款额度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平台公司的“主办行”多是国有大行。)向当地银监局申报材料,希望通过多重举措主动调高相关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评级的申请,有相当部分也被否,银行面临进一步提高拨备的压力。
银行的拨备压力
近日,某国有大型银行即拒绝了一大型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展期申请。知情人士分析说:“如果展期,这笔贷款就要从正常级调成关注级,银行则需要计提更多拨备。”
据了解,上述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资金告急并非个例,尤其对于无法转成公司贷、现金流较差的地方融资平台而言,由于银行贷款基本停滞,而工程项目仍不断需要资金运转,存量资金难以维持较长时间。
某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称,中西部地区或县、乡一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比较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随着融资平台贷款政策的加码,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可能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也将承受一定压力。据介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自身现金流、担保及抵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贷款本息120%的融资平台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不足80%的,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银监会在4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对于融资平台严重资不抵债、到期不能足额归还贷款本息、出现债务重组及违反贷款集中度要求等情况的,银行应按相关规定下调五级分类等级,并相应增提拨备和采取清收处置措施。
不过,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出现还款风险只是局部现象,本轮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大多是在2009年,而借款期限大多是3-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的还款风险可能在2012年之后出现。
部分平台“升级”被否
风险虽说尚远,但银行未雨绸缪,已是题中之意。
部分银行还向当地银监局递交了调高相关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评级的申请,但未获批准。一银行内部人士称,上述递交监管部门调高评级的申请,针对的已是银行内部整改较好的融资平台,“如果这些较好的融资平台升级被否,那么剩下的融资平台就更难整改,从而减少银行的拨备压力了。”
参与某直辖市下属的区级地方融资平台“升级”申请的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说,在3月底递交地方银监局的申请中,他们把用于抵押的学校、医院等不产生收益、公益性的资产全部剔除,重新按照“全覆盖”的还款能力标准,置换为该区国资委下的部分土地及未来的拍地收入,希望从此前的“半覆盖”评级调高为“全覆盖”,但此申请最终未获批准。
上述人士称,按照新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政策,纳入抵押的土地资产必须明确是借款人即融资平台公司名下的,上述申请恰是卡在了这一项。
银监会此前下发的通知要求,对于以政府承诺担保、以无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出让收入承诺、以规划土地储备抵押的等,均应及时追加合法有效抵押品,消除违规担保的风险。该通知还要求,各银行应在今年6月之前,将不符合要求的由地方融资平台整改为一般公司类的贷款,重新纳入平台贷款管理。
根据此前规定,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划分依据,是以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占其应还本息的比例。其中,“全覆盖”这一比例在100%及以上,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充足;“基本覆盖”这一比例在70%~100%之间,有少部分依靠财政担保;“半覆盖”这一比例在30%~70%之间,部分依靠财政担保;“无覆盖”这一比例在30%以下,借款人自身有少量现金流,但大部分依靠财政担保。
6.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六
关于阳关执法化解积案深入推进
解决基层执法单位违规执法突出问题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为民执法,服务发展,争当人民号公仆”的主题教育,以阳光执法化解积案为主线,扎扎实实推进“解决基层执法单位违规执法问题”,用真心,真情,真招提高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经研究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阳光执法化解积案行动以规范基层环境执法行为,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改变执法方式增强执法手段,创新执法机制,提升执法实效为目标。以梳理,清查,化解积案为突破口,采取大清理,大扫除的办法,对梳理出的第一批122件重点积案进行逐一回访,分析原因。对基层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或作为不到位,甚至出现吃,拿,卡,要严重违纪行为的,要在解决个案中坚决纠正处理,直至群众满意。
二.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书里清查(6月10日—6月22日前)
阳光执法化解积案行动梳理清查工作由各区县(自治县),市环保局共同完成,重点清理群众投诉事件超过姨奶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环境污染投诉积案,由市纠正基层违规执法办公室统一汇总。
目前梳理查的第一批122件积案来源:一是上级领导交办,群众投诉,政府信箱和信访部门转交的案件及新闻媒体报道等其他途径产生的案件;二是通过查阅档案资料,电话调查,走访服务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收集到得积案。
对此次行动中故意隐瞒报漏报积案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并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二)案件办理(6月22日—8月10日前)
建立积案领导挂号制度与积案对症处理销号制度,对群众当年的投诉未得到解决或群众不满意的重点案件应由区县环保局长,局党组成员和支(大)队长包案办理,采取一案一策,对症处理,有效解决都方可销号,并于8月10日前上报积案处理情况。
1.积案挂号:市环保局对清理出的122件积案实行总挂号,有区县
环保局实行片区挂号处理,确保每一个案件由领导包案,落实办理。
2.研究对策:各区县(自治区)环保局包案领导要深入现场调查,科学分析积案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可行的解决对策,确保一案一策,对症处理。
3.跟踪办理:对属于本部门办理的积案,且近期能够妥善处理的,要尽快予以处理;对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主动说明情况并积极创造条件限时予以解决,同事争取投诉人的理解和满意。对于不属于本部门办理的条件,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办理,并跟踪落实办理进展。
4.公开信息:积案化解要及时向脱俗人公开挂号包案领导的姓名和
联系方式等信息,主动与投诉人沟通,通报案件办理进展,将处理过节回复投诉人,对本单位牵头巴黎案件应进行回访。
5.结案归档:对积案办理群众满意的应及时归档结案。对因自然灾
害等不可抗力的客观因素或投诉人的诉求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不满意的,在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后可中介办理,认为投诉人的诉求不合理的,应公开投诉人诉求不合理的依据。
(三)执法评议(10月20日前)
各区县(自治区)环保局阳光执法化解积案解决基层执法单位违规执法突出问题活动结束后,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执法行为组织开展基层执法评议活动,通过执法评议再次查找问题,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本部门执法做工的满意度。各单位应于10月20日前向市纠正基层执法违规办公室报送开展执法评议的情况。
(四)分析评估(11月20日前)
各区县(自治区)环保局应对本辖区的积案办理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围绕群众对本部门执法单位的投诉率是否下降,下降的件数和下降率是多少;本部门基层执法单位的行政复议决定变更率,行政诉讼率是否下降,下降的件数和下降率是多少;群众中对本部门执法单位的工作满意度是否上升,上升率是否是多少等内容开展评估,并将于评估情况于11月20日前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要对梳理清查的第一批122件积案办理效果进行分析考评,并形成专门饿评估报告。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化解积案,推进纠正基层违规执法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群众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满意率。各区县(自治区)环保局务必高度重视,落实专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和《重庆市协调解决群众投诉环境污染问题实施方案》(渝办发{2011}152号)的要求,依法履职,扎实推进。对案件处理中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或作为不到位等违法执法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坚决整改;对发现存在“吃,拿,卡,要”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破坏环境执法队伍形象的要严肃处理。
(二)创新方法,提高实效
各区县(自治区)环保局要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好解决群众投诉环境污染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大对基层执法人员化解积案的技能培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化解积案的方法。要更多地协调相关部门,依靠社会力量,借助新闻媒体,环保义务监督员的民间环保组织等,通过开放式的环境执法,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阳光推进积案化解的良好氛围,提高环境保护阳光执法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强化督查,落实考核
市环保局将从化解个案督查督办入手,指导帮助区县环保局提高积案化解的质量和效果,还将采取现场抽查,问卷调查,资料审核等方式进行考核。对通过此次积案化解都群众仍不满意的,要实行挂牌督办或区域办理限批,对群众满意率未达到80%及以上的或挂牌督办案
件未完成的,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7.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改革了传统的会计操作方法,规范了现行的会计工作,缩小了和企业会计工作的差距,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可比性。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的配套设施也更为完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制度。但在部分事业单位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不全面、不系统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在定义中体现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经济特征和质量要求覆盖的会计理论非常不全面,在具体核算中也没有充分采用权责发生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完善了该部分的理论体系,使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强,内容也更加完整。
1.2 现行会计管理观念滞后、定位模糊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8年颁布实施,和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相比,该制度存在极为明显的滞后性,定位十分模糊。如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后,政事分离,打破了传统的垄断式管理,加之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事业单位定位发生改变,动摇了现行财务管理制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会计核算所依托内外环境的变化造成事业单位观念滞后和定位模糊。再如,从发展趋势来讲,事业单位性质、业务及管理思路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即牵出诸多新的会计事项,如何处理相关会计业务成为现行事业单位完善财务制度的重要问题,财务制度自身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亟待加强。
1.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十分薄弱
核算和控制是财务与会计的基本职能,但在财务实务中,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控流程设计不合理,较多事业单位负责人过于轻视财务部门的工作,部分会计人员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甚为薄弱。此外,会计人员也较少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片面理解内部控制作用,执行力低下,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面临极大挑战,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受到考验。
2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2.1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人工成本低。但它不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有利于其决策的信息。针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弊端,在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方面,应逐步建立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配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满足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以及财务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收付实现制,避免大支大亏,同时对一些经济业务,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处理模式来准确反映资产负债情况。通过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制度的优势互补,强化资金管理,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2.2 清晰定位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情况的经济实质。如实反映事业单位情况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需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影响的信息等。
2.3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逐步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合并或调整某些会计科目存在的基础,明确会计主体资源情况,还要构建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加强收支管理,推进管理会计的运用,规范会计核算内容,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际上会计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改革措施,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指导,建立并规范通用的会计准则标准,尊重会计制度改革的全面性和特殊性。
3 结语
8.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八
1、适度控制信用规模特别是股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流通。一般认为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信用关系。经济主体中的企业、个人、政府金融机构乃至国外部门都离不开信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也离不开信用。事实证明,经济越发展,信用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代经济也是一种具有扩张性的经济。在信用的适度发展阶段,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当信用发展到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异化效应,即“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并存,而且基本上抵消了“溢出效应”。这一阶段,由于信用的过度发展,作为一种理财技术,社会上大量资金追逐资本利得,特别是有不少的生产资金也加入其中,倒回流入所谓“热钱”行列,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作为融资一方的上市公司,其筹集资金相当一部分又重新流回虚拟经济系统,直接导致从事生产经营、研究发展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减少。企业和上市公司关心生产经营、研究发展这一关键领域和环节的程度有所下降,开始抽出大量资金和人力,热衷于从事“金融炼金术”,进一步助长了投机风气。因此,各国在发挥信用各种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把握一个适度的问题,即应当适度控制信用规模特别是股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流通。国家应当逐步限制筹资企业和股份公司将所筹集资金用于虚拟经济系统,严格控制其抢占实体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资金。对企业和股份公司的贷款、发行的债券和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的资金用途和额度都严格控制,鼓励投资于实体经济,限制过度投资于虚拟经济。随着信用的进一步过度发展,在虚拟经济的膨胀阶段,使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面演变成为“挤出效应”甚至是“破坏效应”。这一阶段,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额度大增,完全超过其投资实体经济的正常所需资金,利用股票不用还本付息的特点和国民特别是股民们较低的风险意识大量发行股票,筹集过度的资金,且将相当部分筹集的资金大力投资于虚拟经济,尽力向经济中注入过多的泡沫,以此来迷惑国民,使其确信经济形式的繁荣景象。在这一阶段,国家应当严格控制公司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流通特别是二级市场上对股票的炒作行为。
2、控制通货膨胀的规模。一般来说,国民和投资单位愿意投资于虚拟经济,除了诸多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手上有较多的剩余资金或闲置资金。进一步说,国家此时已经是出现了货币过剩,产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为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养分,使其发展到排挤或破坏实体经济的地步。纵观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一个总的趋势,即通货膨胀阶段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十分活跃,股价和房地产价格都大幅且持续攀升,特别是股价有更大幅的上升。通货紧缩阶段股市一落千丈,房地产市场也有回落,但房地产毕竟有实物特征,加上其一般为稀缺资源,故其回落的幅度相对较小。
3、两类经济发展的比例实行适度、合理、科学的调控。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应当进行投资比例的适度调节,使其发展都能合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当如重视消费和投资比例那样来重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例,在此指导思想之下研究出积极的有力的调控手段。
4、进行财富分配的适度调节,避免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导致贫富悬殊。当收入分配不公平时,特别是当贫富悬殊过大时,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供求,使供求出现一种较为固定的现象即供大于求。这种情况首先在实体经济领域发生。其实,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便是由于贫富悬殊过大而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因为消费者在实体经济领域效用出现了重大差异,对收入特别高的一部分人来说,其消费达到了一定高度水平后,其边际效用较小,特别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边际效用会呈递减规律,故而出现了大量剩余收入或财富。这部分收入或财富形成闲置或者说形成了实体经济中的无效需求,不产生现实的需求,于是会出现实体经济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但这些闲置的资金总要为自己寻找出路,找到增值的门路,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投资热潮,出现了“热钱”高潮。特别是虚拟经济领域的不切实际的过度投机资金需求,引发了这些大量的闲置资金的进入,甚至后来还大量挤占实体经济投资,使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远远低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能及时的进行贫富悬殊的适度调节,必将产生较好的效果。贫富悬殊的适度调节,会使很多人甚至企业、单位的闲置资金减少,他们在虚拟经济领域投资、投机的抗风险能力会大大降低,甚至能迫使部分资金实力欠佳的投资、投机者立即从虚拟经济领域撤退,此时国家可想法宣传并激励其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
5、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大力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甚至是虚拟资本部分,并通过银行信贷的合理、科学的分配,从而达到迫使资金从虚拟经济领域转向实体经济领域。银行对实体经济领域的信用贷款的利息率可以适度降低,激励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这是当前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手段。可惜的是我国在2004年却因为一些原因,将信用贷款的利率提高了。表面上的实体经济出现了供应略大于需求,市场不够繁荣。实际上是由于虚拟经济领域出现的过度需求,诱使社会闲置资金和很多的本属于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不合理的转向了虚拟经济领域。结果导致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资金不足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足,因此才导致了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速度放慢,远远低于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既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导致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大幅度上升,给经济危机的发生安置了一枚不定时炸弹。如果说前一段期间是虚拟经济领域的过度投资占用了实体经济的投资资金的话,那么,现在应当在一段期间使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占用虚拟经济的投资。以此平衡二者的正常的、合乎国民经济需求的规模。如果说这种形式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会使投资者丧失对实体经济的信心,而且还会引起金融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对实体经济丧失信心,实体经济投资资金的筹集将会更加困难,这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6、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主要地体现在它通过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了资金积累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因此,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就首先通过其推动经济增长表现出来。这在虚拟经济的前两个阶段的确体现了出来,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先生认为,金融的发展,就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总和。它包括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性质、经营方式及其规模的变化,各种金融中介的分支机构情况及其活动的集中程度,金融工具总额及其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储蓄总额等经济总量的不同比重等等。其中,最能综合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为金融相关比率,其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然的、不可少的。我国目前的“储蓄——投资”机制的总特征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远远小于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多为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居民储蓄远远超过居民个人投资(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存在着“主要的投资主体无储蓄,主要的储蓄主体无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决定着资金积累的方向和效率,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能吸收更多的居民储蓄并促使其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甚至于要求其能将过多的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特别是投机者投机的资金从已经投入的虚拟经济领域中撤出来,转向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
7、金融监管和资产证券化的规范管理。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待别是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在部分领域已经超出了“储蓄—投资”功能。甚至走在了危险的边缘,金融之路有待纠偏。作为个人来说,其储蓄远远大于投资(实体经济投资),其将资金投入虚拟经济领域还可以理解,但作为股份公司将吸收起来的个人和单位的资金又转而投资、投机于虚拟经济领域,这就完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是一条不规范的路,说严重些,是对股票投资者和股民不负责任,股民们大多也看穿了这一点,所以股民们投资于股票,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换手,赚取买卖差价。
因此,当今的金融作为一国国民经济有力的三大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应当提出功能性的金融货币政策。比如,本阶段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的做法总体上是对的,但同时提高贷款利率的做法,是否有欠妥之嫌,特别是不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不同的领域,统统提高其贷款利率,是否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有一定的打击,这么做,不利于扩大实体经济的投资,更不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国家可以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贷款利率适度降低,至少目前可以不提高。当然,这种做法对金融机构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这要看国家的取舍了。国家对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贷款,特别是虚拟程度较大的投资领域的贷款利率应当提高,提高幅度应以起到抑制其投资规模的作用,甚至迫使其部分投资转向实体经济领域。资产证券化应保证其效用,保证权益人的权益,不能成为相关机构、部门、企业、单位甩掉负担的手段,倘若如此,创新不就仅仅成了规避风险的手段而已。这么容易的规避风险,那不就在鼓励、提倡给经济成分加风险加泡沫吗?所以国家在审核相关机构、部门、企业、单位进行资产证券化中,要严格把好关口才行。
在预防与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一要在控制通货膨胀时,应同时避免股市、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振荡,取一个渐进过程较为合适,关键是让国民和投资者明确国家的政策导向。二要正确引导人们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度,避免因金融市场和股市等的下降,而使虚拟经济领域的个人资金过快、过大地转入消费,引起实体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但同时也应防止投机者的资金退出虚拟经济领域后,又处于观望之中,寻求虚拟经济的再度热潮期。三要防止银行存款因虚拟经济领域资金的退出而暴涨,出现巨额的存款过剩现象,因为存款转化为实体经济领域投资需要一段时间。国家应着力引导从虚拟经济领域退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流,使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地流入消费领域和流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中介作用促使资金转化为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投资。
9.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九
关键词:综合改革;农村;债务问题;债务化解
本文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解决农村债务的有效做法为切入点,剖析其在农村综合改革中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成功经验,有效化解和预防基层债务反弹的合理机制,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农村基层债务激增的原因探究
我国农村债务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债务大约在6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对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等都是很大的障碍。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看,农村债务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负债主体的广泛性。据统计,全国乡镇净债务额乡级1770亿元,每个乡平均400万元;村级1483亿元,每个村平均20万元,乡镇负债面广、量大。乡镇债务覆盖面最广的是中西部地区,60%以上乡镇负债。二是负债内涵的多元性。农村债务既有金融部门贷款,又有民间高息借款;既有兴办企业遗留的贷款,又有挥霍浪费背债;既有村内结算无力支付的债务,又有对外支付能力不够而欠下的债务等等。三是负债总额的累积性。无论是民间借款,还是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的利息和筹资费用都较高,部分民间借贷资金利率高达20%-30%。息转本、本加息,致使农村债务呈逐年递增。四是债务偿还的随意性。农村借贷利率不统一,即使同一债权因债务人不同而借贷利率也不同。加之无人管理,无可供衡量的法律法规标准衡量,导致农村债务偿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五是债务化解的紧迫性。农村集体债务90%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大多进入甚至远远超过了还款期。
要想有效地解决债务问题,就要对农村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盲目投资背债。一些村级干部为出政绩,脱离本地人才、技术和管理实际,盲目集资上项目,大搞借贷投入,形成“村村点火,遍地冒烟”。结果是上了一批项目,投了大批资金,搞垮了集体经济。乡镇和村集体甚至脱离地方实际,超过自身财政承受能力,举债建标准化学校、办公楼,搞各种类型的达标活动,上级配套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依靠乡村两级自筹,而筹资渠道主要是向农户集资和向银行借贷。二是乱集资后遗症。税费改革前,农户的负担项目非常多,除农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村委会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只有向银行和民间借贷,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相互拖欠,形成债务链条。许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因为执行困难,只好把本应向农民收取的税费,转变为直接向村集体收缴。三是财务监管无序。财务管理混乱,挥霍浪费。部分村组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办法,有的制订了也不执行,财务开支存在漏洞。部分村干部贪污挪用侵占公款,大吃大喝浪费公款,借债挥霍。四是高息借贷揽债。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债务中,50%以上的是高息借贷款。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及时偿还,本息相滚,导致债台高筑。五是经济匮乏举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级经济仍然比较落后,集体财力贫乏,主要依靠农村三项提留支撑。这种单一、薄弱的财力来源渠道难以满足基层相关支出和建设需求,村集体依靠举债运转现象极为普遍。而税费改革以后,“三提五统”正式取消,更使原村级债务失去了还款支撑。六是财务严重透支。由于许多村集体为了工作省心省力,与上级有关部门设置对口工作人员,由村里负责工资,导致村组织非生产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入不敷出。同时拖欠村干部合理的工资也相应扩大了债务总量。七是干部以权谋私。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较差,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什么钱都敢花,没钱就借,借不着就贷,根本不计后果。
二、综合改革视阈下解决我国农村债务的对策思考
我们通过梳理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舒城县的乡镇及部分村的初步调研,提出以下几条经验与对策。
(一)厘清债务现状
首先,由政府牵头,组織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乡(镇)村两级债务进行彻底的清理和审核,摸清家底,查出水分。对每一项债务都要查出其用途、偿还记录、结转情况、实有余额,彻底厘清债务现状,由乡村直接借贷形成的债务,又不属于公益事业的,遵循“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落实债务主体。其次,对债务合理分类,明确偿还次序和偿还资金来源。可以按债权分类,按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私人高利贷款以及个体工商户、业主赊账欠款分类,实行先私人后单位、先民企后国企进行清偿;也可以按债务性质分类,如按公益事业、基础投资、商业投资、垫付税费款以及生活费等分类。对以农业为主的村,靠自身偿还债务确实存在困难,其公益事业和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垫付税款形成的债务应由国家财政全部转移支付,力求做到债务清楚,偿债先后有序,偿债资金来源有方,尽量减轻乡(镇)村两级的负担。再次,实行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与管理,堵塞财务漏洞,既解决新增债务问题,不会盲目无端地新增债务,带来新的债务负担,也减少村里个别人挪用行为,实现村集资使用的良性循环。最后,断清税费改革前后债权债务关系。将农户欠乡村债务、乡村向农户借款等债权债务关系彻底分开,独立运行,绝不能使以后的财务状况混杂,从而增加债务偿还的困难。
(二)明确责任,健全领导机制
首先,政府重视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政府,对乡(镇)村负债的危害应高度重视,把它提到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度,使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地方政府形象甚至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负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村委会是组织农民发展地方经济,兴办公益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层领导集体,务必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坚持平等、公正原则,由村民按期直接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能力、懂管理、会经营、真心办事又能办事的带头人人选进班子,这正是解决农村债务的内在途径。再次,实行目标考核,建立化解农村债务领导责任制或者专员处理制,做到分工明确,主次有序,责权明晰,真正提升债务化解效率。
(三)多渠道创新偿债方式
1、清收还债。组织专班,对村集体债权债务合理分类,区别对待,依法积极清收;对有偿还能力的欠款农户,通过多种办法,促其尽快足额偿还;对极少数有承受能力而故意不缴纳的“钉子户”,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清收;对确因生产、生活困难无法在短期内全额偿还的农户,酌情分期分批征收,并协助制订还款计划,签订合同,分期偿还。
2、增收消债。选准项目,找对路子,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集体收入,偿还集体债务。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等多种有效办法,盘活亏损企业“呆滞”资产和其他集体资产,开发荒山、荒水、荒坡、荒滩资源,以存量换增量,变废为宝,增加集体积累,提高还债能力。
3、变现抵债。深入挖掘集体资产和非耕地资源的潜力,通过拍卖转让获利;对效益好的村办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效益差的拍卖转让;对闲置资产大胆租赁变现;对泵站、水库、小型水利设施和各种非耕地资源转让使用权,获取收入用于抵偿原有债务。
4、降息减债。成立债务管理机构,对原有借贷款逐笔登记,按国家金融政策分年砍断结算,重新办理借据手续;对目前暂不能支付的利息实行挂账,息不转本;对既不重新办理借据,也不退息的个人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强行减本下账。
5、划转化债。协调村组集体债权债务,债权转移,消化债务。
6、剥离化债。对农户欠村组集体而村组集体又欠农户的“连环”债权与债务,互抵冲减,抵消债务,使基层债权债务变成民间往来。
7、核销化债。对单位已经撤销或债权人已放弃债权的债务,以及遗留的呆账和挂账,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有理有序核减债务。
8、节支化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大力压缩开支;通过合村并组,精简干部,减少管理费用;限额管理对公务费用必要支出;在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下,将部分“一事一议”结余资金用于偿债;同时加强对基层理财人员管理与培训,提高民主理财水平。
9、置换债权还债。对所属单位之间的“三角债”,经协商后连环抵偿。对债权债务人有连带关系,经手借债的人尚有债权,通过约束机制促使其置换债权。
(四)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这是解决债务的根本之策,也是一项长效工作。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既要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更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兼顾县、乡两级利益,依据税源、人员编制和实际行政消费支出等情况,合理划分县乡两级的事权、财权和收支范围,重新核定财税包干指标,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养多少人。二是对乡镇政府机关、事业站所下狠心精简超编人员,清退自聘人员,对村级干部也同样进行精简。三是进行并村并校工作。对地域相近的小村并成大村;视生源和师资情况,多途径探索农村中小学校联合办学,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能合并就合并。四是管好、用好土地承包费和机动地的发包收入,搞好“五荒”资源的承包、租赁和拍卖工作,加快“五荒”资源开发利用。五是加大产业规模,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将部分经营利润用于乡村偿债如以农业为主的村集体,可以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运输、旅游和餐饮服务业;条件好的地方,要引进技术、人才,兴办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也围绕农民生产的需求办好机耕、销售、技术、信息、修理等服务企业。
(五)建构健全销债机制
国家不断加大基层财政支持和基础建设投入,少收多出,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对办企业、上项目形成的债务,企业效益好的,用企业上缴利润或承包费用偿还;企业效益不好或倒闭的由乡村负责偿还。其次,为企业和个人借贷担保形成的债务,一律划给企业或个人,由企业或个人偿还;企业已合并转制,由接收企业负责偿还;个人欠款无下落或无力偿还,由担保责任人负偿还责任;企业已停业并转,拍卖全部财产用于抵债,不足部分由责任人偿还。再次,对于垫付各项税费、优惠补贴、罚没等挂账形成的债务查明原因,属于农户的转入农户名下,属于集体的在积累中核销。最后,对由于历届政府遗留的问题靠现任政府很难清除,确因政策因素导致的债务,应由国家财政给予解决。
(六)有效预防债务反弹
在根本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应形成一套有效预防债务反弹的健全机制。一是财政收支单项化。通过变卖村集体资产,将原来的集体债务一并归还;村民的个人债务一部分减免,一部分仍需自己解决;乡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上级支付,不能再向农民收钱。二是债务关系清晰化。将村委会建设为典型的服务性机构,每年的财政收支情况都都向村民公示。三是负债结构单一化。村里的财务由乡镇管,乡镇的财务由县管(村财乡管,乡财县管),借助银行系统直接将工资发放到个人,彻底解决向下的财务拖欠。四是债务偿还有序化。乡(镇)村政府针对现在已经存在的以及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债务采取相应措施,有条不紊的偿债。五是禁增新债制度化。对已锁定的债务,严格控制,加强管理,有序偿还。综合改革后的村组财务收支坚持以收定支,限额管理,严守“四个严禁”,即严禁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严禁集体借贷上交各种税费;严禁借贷用于各项开支和兑现干部工資;严禁擅自增加新债。
(七)加强农村信用建设
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增强“失约可耻、守信光荣”的教育是从思想观念上彻底化解农村债务的长效之策;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范手续,实行对新增债务实行偿还能力评估审批制,即村里借新债须向乡政府申请,要有完善的借款合同,应标明还款资金来源,且来源必须可靠,才予审批;做到借款按期偿还,并将其作为村干部考核条件的一票否决,以重塑村级集体信用;加快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实行委托村财乡管、村账站管、集中建账,分村核算,统一报表,提高农村财务信息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农村债务化解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6(3).
2、试论我国农村税制改革的根本出路[J].调研世界,2002(11).
3、纪爱梅.浅谈农村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1).
4、彭玉勤.多措并举化解村债[J].农村财务会计,2005(11).
5、赵万水.以公共财政理念消解农村政府债务[J].农村经济,2006(1).
6、周玉婷,艾红,永涛.农业税取消后需要思考的几个现实问题[J].小康生活,2005(10).
7、王宇波.深化农村债务化解的对策[J].决策建议,2005(4).
8、高书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9、苏士杰.村级债务对农村的不良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5(12).
10、梅德英.如何突破化解村级债务[J].农家顾问,2005(9).
*本文为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安徽农村综合改革实效性的调查研究与评价模型建构”(项目编号:091035960)和安徽省软科学项目“推动皖北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和政策优化创新研究”(11030503045)的中期研究成果。
10.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十
1、我国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以及帐外存在大量的资金。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很多资产没有在会计账目上得到反应, 财政部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帐外资产, 且有的单位帐外资产数额巨大。帐外资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国家无偿调拨以及社会捐赠资产、设备和资金建设项目, 单位未能作价或估算入账;单位本应列入预算外收入项目没有在账面反映;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局限而未能够在单位账面上体现的资产增值收益部分。这些资产未在单位账面上得到反映, 长期游离于账外, 不仅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还很可能成为腐败分子的资金来源。给单位带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和不良影响。
2、国有资产分配不合理。
我国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大多都是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的, 目的就是要创造社会效益。我国有资产的配置主要以财政性资金为主, 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由国家和上级负担, 所以导致我们在使用和配置的过程中不计成本以及盈亏情况, 投资目的不明确以及投资的行为比较盲目, 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导致资产长期的限制, 影响该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的利益。
3、行政事业单位大量资产被闲置浪费, 资产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由国家和上级负担, 这就直接导致了该单位严重缺乏节约的意识, 有大量的自己被限制与浪费。在此之外,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非配都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而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二、我国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1、立法和相关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 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实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这导致就算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也难以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
2、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管理理念以及资产定位不清。
我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之后, 在单位内部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分不清边界、还有一些单位中存在重险种轻实物等问题, 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专门的机构人员来负责淄川的管理工作, 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
3、由于外部监督不利而导致不能有效制约资产管理中的违规行为。
第一, 多头管理, 各部门分工不明导致资产管理监督不力。第二资产管理监督重形式轻效果。第三, 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体系一直以来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作为审计重点, 常常被审计部门所忽视, 审计的监督职能基本难以发挥, 及时在审计中发现问题也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采取以政府采购为主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采取以
政府采购为主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解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本的措施。所以在资产管理模式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合理的配置固定资产, 限制一切不符合实际和超标准的购置项目。
2、政府对经营性资产采取企业化管理。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对于其资产性质的界定, 应当建立在非盈利基础之上。目前,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剥离资产存量中的经营性资产, 但还有不少单位受利益驱动仍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盈利性的资产经营活动。该措施对于改变单位之间资产配置的不均衡, 净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效能评价以及公正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体系。
一方面, 要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另一方面, 要推行资产管理问责制, 明确各管理部门职责和权限, 建立公正有效的全面监督体系, 将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多头管理出现问题就互相推诿的问题。此外, 还可以定期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对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四、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的应该重点注意事项
1、结合单位中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结合单位中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来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体制, 否则会影响改革的效果, 甚至会家具资产管理中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确保执行后效果的前提下, 结合该单位的特点, 来充分的考虑应该采用哪种资产管理的模式,
2、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要与改革同步进行。
要确保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效果,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通过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创新来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 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经济环境的管理体系, 其次, 要强化管理体制的执行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在管理体制创新的同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完善从资产形成、使用、管理到调配和处置的全程控制制约机制。实现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
五、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有大量的资金游离于帐外, 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给一些单位带来严重后果以及不良的影响。其次我们要合理的分配国有资产以及资产的使用, 现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大量资产被闲置浪费, 导致资产整体使用效率低下。所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就要采取以政府采购为主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 政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合理的配置固定资产, 限制一切不符合实际和超标准的购置项目。对经营性资产采取同意企业化的管理。在管理中, 在确保执行后效果的前提下, 结合该单位的特点, 来决定采取哪种资产管理模式。通过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创新来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 我们首先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问题, 用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找到解决的办法, 并提出改善的措施, 结合单位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否则会导致改革后的效果。
11.应收账款中不良资产的化解措施 篇十一
(1) 谨慎选择客户一般说来, 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五个方面, 即客户的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和条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C”系统, 这五个方面的信用资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取得:
财务报表。这是信用分析最理想的信息来源之一, 但需注意报表的真实性, 最好是取得近期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报表。
信用评级报告或向有关国家机构核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或社会媒体定时都会向社会公布一些客户的信用等级资料, 可以从相关报刊资料中进行搜集, 也可向客户所在地的工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开户银行的信用部门咨询, 了解该企业的资金注册情况、生产经营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销货与盈利能力、税金缴纳情况等, 看有无不良历史记录来评价企业的品德等。
商业交往信息。企业的每一客户都会同时拥有多个供货单位,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与同一客户有关的各供货企业交换信用资料。
对上述信息进行信用综合分析后, 企业就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做出判断, 并建立客户档案, 根据资料确定每一客户相应的信用等级。
需注意的是, 信用等级并非一成不变, 最好能每年作一次全面审核, 以便于能与客户的最新变化保持一致。
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 企业在销售时就要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及结算方式。
(2) 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可以根据客户具体情况, 选择较为恰当的结算方式。对于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强, 信誉状况好的客户, 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对于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较差、信誉状况不好的客户以及初次打交道的客户, 可以选择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这样做可以扩大销售, 增强竞争能力, 又可以保证应收账款资金的安全收回。
(3) 合理制定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最低标准, 即可接受客户的最低财务实力, 如果客户不能符合这一标准, 就只能现购。通常以预期的坏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 对于信誉较好的客户可以制定较为宽松信用标准, 对于信誉较差的客户可以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 折扣期限是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现金折扣是在顾客提前付款时给予的优惠。信用期限的长短和折扣比例的大小对应收款占用资金的额度起决定性作用。
2. 事中控制
(1) 运用账龄分析法, 编制账龄分析表平时对各个客户所形成的应收款, 根据时间长短编制账龄分析表, 正确区分信用期内应收账款、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以及有可能成为坏账款的应收账款项, 根据每个客户拖欠账款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
(2) 高度重视日常对账工作定期与客户沟通信息, 核对账目, 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 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 并注意检验客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掌握客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 密切监控客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客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3) 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 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 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 并修正信用条件。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 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 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 并考察拒付状况, 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 即坏账准备率, 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 如实际坏账准备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账准备率, 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 从而修正信用标准。
3. 事后补救
(1) 制定适应的账款政策据美国收账者协会统计, 超过半年的账款回收成功率为57.8%, 超过1年的账款回收成功率为26.6%, 超过2年的账款只有13.6%可以收回。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收账策略有积极的收账政策和消极的收账政策。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技资, 减少坏账损失, 但要增加收账成本。消极的收账政策, 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 增加坏账损失, 但会减少收账成本。企业应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 权衡利弊, 制定较为适宜的收账政策。如果某项贷款到期仍尚未收回, 企业可采取挽救措施。即: (1) 票据代处理, 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应收票据。 (2) 对于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 可以通过法院裁决。
(2) 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 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 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推荐阅读:
2024年最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措施11-07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10-22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降退休待遇_百度范文06-27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退休改革方案两步走10-10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07-25
事业单位改革之探讨08-06
山东事业单位公车改革09-09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12-15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06-13
珠海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文档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