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2024-10-03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

1.《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

“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线索一】

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

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

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

(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公共服务责任、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秩序的责任,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维持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规则说起。

出示本课第一环节:我们身边的规则。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请学生准备至少3个具体规则。在学生作答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列举的规则分别归入道德、纪律、法律的范畴,通过副板书分列呈现,引发学生思考,提炼总结出规则的类型,写在正板书位置,为下一步的概念对比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规则的大致类型:道德、纪律、法律,进行PPT展示。

教师:我们刚才列举了很多规则,那么,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有了这些规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教师:如果没有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适当限制,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基,无从谈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便是为自己行使自由创造条件,也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引出本课第一个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规则对行使自由的重要意义,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线索二】

PPT出示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生成法律的显著特征)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4小时后,自称为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此条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甚广,引起很多网民的惶恐,纷纷回帖咨询。

事后证明,该消息发布人是位无固定职业者,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率,赢得经验值,再将经验值卖给他人,故意散播谣言。

A.单位纪律 B.社会道德 C.相关法律

教师:针对这种行为,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约束最有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看法)

教师:网民李某不从属于任何单位,纪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约束力;李某为了个人利益而散播谣言,道德劝说和舆论压力的约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因此,对于李某的行为,法律约束较为有效。法律因其强制力和普遍的使用范围,成为约束这种行为的最有效规则。而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个人行为,更不是随意行为,而是由国家经过严格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征: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法律的特征,突出重点)

PPT出示网民李某散播谣言行为处理

教师:从网民李某该行为的处理中,请同学们对法律的特征做进一步思考:

1.“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指哪些国家和机构?

2.国家强制力有谁来保证实施?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

(结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规则与法律的相关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

解读:

1.纪律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组织制定;道德是约定俗成的,可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可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纪律靠相关组织力量发挥作用;道德依靠舆论、习惯、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实施。

教师:李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使同学们,也使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们对于法律的严惩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潜在违法者。我们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违法案例

教师:网民李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普通社会一员,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那么,这些社会公众人物违反法律,又当如何处理?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与其他规则类型的对比,明确法律的特殊性,通过对法律特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律的神圣性,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延伸:PPT出示灾后捐赠

地震后,受灾者失去家园,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但他们灾后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对于这些受灾者来说,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饥果腹的米饭,一顶遮风挡雨的帐篷,就得以维持他们在灾难中幸存的生命,燃起他们在满目疮痍中生的希望。而这些救灾物资,除了政府的专项供给,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这样的慈善举动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善。

于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议: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教师:你赞同他的提议吗,为什么?

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法律,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解读:

1.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为人们构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应做强制。

3.如果捐赠立法,就变成了一个公民必须尽到的法律义务,那么慈善也就丧失了道德美感。

教师: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与道德的互补,两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学线索三】

PPT出示关于税收的法律规定。

教师:那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以刚才提到的税收的相关法律为例。

思考:法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绳。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PPT出示灾后重建

教师:为什么教育事业成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师小结:教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护。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如果纳税、受教育不立法会怎样?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小结: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款和社会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2.《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

由背景音乐引出课题的主人公苏轼, 千年古词, 至今犹唱, 苏轼诗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 和学生们一起走近苏轼。用“我们当中有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文《核舟记》, 由其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可推断苏轼可能是络缌胡子。另外讲述苏轼与苏小妹间的趣闻, 可知东坡脸长。 (“脚踪未出香房内, 额头先到画堂前”“去年一点相思泪, 今年始流到嘴边”) , 然后展示苏轼图片。

二、引题

继续以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可能会答出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教育家、发明家) 。

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句统一学生的看法 (展示图片)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那我们就看看这个被林语堂称为‘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一定有很多成就, 但我们对他的了解、认识更多是通过什么渠道? (学生会答出诗文、教材) , 因为他写了很多的作品, 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 那我们以前学了他的哪些作品?现在我们就一起回想一下他的作品。 (展示图片诗词文赋) (学生回忆苏轼的作品)

三、忆析

对诗词进行归类, 从中找到诗词的特点。由于散文和赋我们知道得不多, 因此侧重点放在诗词方面。

说到诗, 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唐诗, 唐诗更多的是力求表现生活场景, 记录生活乐趣, 我们提到唐诗就会想到喝酒、种地、聚会、思念, 所以唐诗给我们的印象是重情趣。宋诗是在唐诗后发展起来的, 宋朝有了程朱二位理学家, 或者是唐诗把生活中的情趣写光了, 宋诗就更多的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深思, 对人生的一种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宋诗更多的愿意表现理趣。苏轼的诗在宋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苏轼的诗中既有“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生活乐趣, 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思哲理, 因而我们说苏轼的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应该能答出是“情趣与理趣同在”) 。苏轼的诗留到现在的有二千七百多首, 词有三百多首, 但我们大多时候提起苏轼时想到的是他的词, 提到苏轼我们就会想到“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因为他开创了豪放词风, 但他的婉约词也一点不逊色于柳永等婉约大家。苏轼词中既有“会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豪放, 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的感伤, 所以他的词风特点是 (婉约与豪放兼容) 。而散文与赋体文我们平时遇到不多, 今天就不多谈了。散文我们在高一时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石钟山记》, 在那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 (学生能答得出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 那是一篇记游的文章, 但作者在平常的记游过程中也能找到生活的哲理, 这就是苏轼, 这就是深思的苏轼。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他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图现苏轼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 独具一格的诗画——《枯木怪石图》。

归结苏轼的成就

“诗———“苏黄”

词———“苏辛”

散文———“唐宋八大家”

文学理论——“行云流水”

绘画——“朱竹”轼画朱竹, 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

书法———“宋四家”

育才———“苏门四学士”

水利____苏堤

饮食____东坡肉、东坡汤。

四、评析

分析苏轼的一生, 用他自己的话“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来分析, 告诉学生苏轼的一生受到很多的不公正的待遇,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被贬路程最长, 被贬次数最多的一位文化名人, 但我们读他的作品时感受到最多的感情是什么?是伤感, 落没?还是一种豁达、乐观、开朗? (各持己见) 。他的作品中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 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 也有“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悲凉, 更有“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无奈, 那么他作品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了解苏轼的身世与经历。

家庭:父亲是著名散文家, 母亲是明大义的女子———程氏。

爱好:他本人幼年时喜欢《庄子》。

朋友:成年走入仕途后多次被贬, 在黄多年里又与和尚佛印来往密切。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苏轼作品中的复杂的感情态度。

积极入世, 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儒家乐天知命,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 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

道家主张无小为, 有大为, 他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崇尚自然, 在政治上“不尚贤”。

佛家的普渡众生, 大济苍生的思想又让苏轼在从政时更多的关心百姓。

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交替出现才导致了他作品中情感的复杂性, 但这三种思想毕竟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所侧重的, 从我们遇到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的思想更多的是豁达、乐观、旷放, 可见他的思想中是儒学占上风的, 而道与佛则让他在仕途失意时尽情地解脱内心的苦闷, 所以当他遇到人生困境时就会感慨人生如梦, 而感慨后又梦想着建功立业, 想着天下人民。因而苏轼仕途失意但却豁达, 命运坎坷乐观, 我们回顾历史上与苏轼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或如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投江而死;或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远离尘世;或如贾谊、柳宗元抑郁而终。但不幸的经历中只有苏轼, 履险阻如平地, 视功名如浮云, 乐天知命, 随缘自适, “此心安处, 便是吾乡”。正是有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才让苏轼一生达观, 也正是有了释道二义才使苏轼在多次的不幸中自强不息、旷达洒脱的生活下来, 他的这种态度至今仍有着积极地教育意义。

纵观苏轼的作品技巧炉火纯青, 诗文才气贯天, 思想博大精深, 人格光芒万丈。苏轼一生想着天下, 心系苍生, 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 寄情山水, 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 而变得豁达开朗。苏轼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诗词文赋, 名言警句, 更有他达观, 开阔的心胸, 让我们也如苏轼一样在生活的多次困境中中自强不息、旷达洒脱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活因苦难而焕发光彩。

五、拓展

如果苏轼现在就出现在你面前, 你想对他说什么?

苏轼, 我想对你说

苏轼, 我想对你说

苏轼, 我想对你说

(学生活动)

作业:我与历史名人对话是高考作文题, 今天的作业是把你与苏轼的对话形成文字。

3.《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1、法律的基本特征

2、法律的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雪村的《抓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安排学生朗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目标。

一、自主学习

学生的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1、社会生活离不开______。

2、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如: ______、______、______。

3、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1)

(2)

(3)•

4、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

______,必须做什么,______,不应当做什么。

• ②法律具有______

作用,能调解纠纷,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 5、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______

为荣,以

______ 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二、探究提升

活动

一、学生阅读课本84页材料,对比两幅插图,思考: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活动

二、列举你熟悉的规则

思考: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结合课本86页表格,学生共同完成。活动

三、小小法官

2015年12月,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终审落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被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判决即认定《宫锁连城》侵犯《梅花烙》的改编权和摄制权,判令被告方停止侵权,于正向琼瑶道歉,被告方赔偿原告500万元。

1、此案件由谁来处理的?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2、通过这个案件,你想对于正说些什么?

3、此案件中,对琼瑶而言,法律起到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得态度;以法为荣,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三、当堂检测:

1、我国法律规范作用的实现是通过()

A 规定人们的思想

B

规定人们的言论

C 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

D 规定人民的道德观念 •

2、社会生活中,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调解人们行为的规则是()

A 法律

B 道德

C 规章

D 纪律 •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D 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2011.海南中考)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定为犯罪。这体现了法律()

A、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5.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②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④法律只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 6.“由来天网恢恢,何曾漏过谁?”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①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③法律的严肃性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板书设计: 走进法律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1、道德、纪律、法律

2、法律的特征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4.走近舞蹈教学设计 篇四

课型:舞蹈艺术课

总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以“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以及舞蹈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的舞蹈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1、针对儿童“好奇”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给学生丰富直观的舞蹈片段欣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感受舞蹈中的美感和乐趣。

2、对儿童“好动、善于模仿”的身心特点,在播放小人拼图和舞蹈片段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进行模仿。

3、随着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求知欲的逐渐增强,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能通过看无声舞蹈片段配上相应的音乐及听着音乐即兴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小人拼图,知道小人是用不同的图形和线拼出来的,(七个小人拼图是七个手位的小人动作)由舞蹈中的七个基本手位引出舞蹈,并让学生随着小人拼图中的不同手位来模仿其动作。

2、通过几个舞蹈片段的欣赏,让学生逐渐了解舞蹈是与动作、服装、道具、音乐有关系的。

3、舞蹈与动作的关系。采用蒙族的舞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了解一些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4、舞蹈与服装的关系。通过观看几个舞蹈片段从服装上知道是什么民族,并看各族服装图片猜出不同民族,简单讲解各民族的服装特点。

5、舞蹈与道具的关系。进行了多做运动、多参加体育项目是对自己身体素质有所提高的思想教育。

6、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亲身感受,自己总结出舞蹈是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给无声舞蹈片段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听音乐能即兴创编出舞蹈动作。

7、通过一系列关于舞蹈的教学活动,知道舞蹈是编舞者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而积累创编出来的;了解到舞蹈是来源于生活,来自我们身边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能知道小人拼图都是用不同的图形和线组合而成的;

2、学生对舞蹈能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几种与舞蹈有关的内容;

3、简单了解一些蒙族的基本动作以及服装、音乐;

4、给无声舞蹈片段配音乐及听音乐自由创编出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旋律问好!

二、观察导入

1、师: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模仿能力呢?好,那我就先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很厉害。播小人拼图,问:都由什么拼出的小人?(圆、三角、线)

2、师:用图形和线又拼出几个不用动作的小人,你们能观看小人模仿出他的动作吗?(学生模仿小人图形的动作,是七个舞蹈手位的小人)由舞蹈的七个基本手位引出舞蹈。

三、舞蹈与动作

1、师做几个舞蹈动作(蒙族动作),问是什么民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由此了解到舞蹈离不开动作,舞蹈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

2、谁还知道蒙族的一些基本动作?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做蒙族的特点动作,如:硬肩、耸肩、屈臂、甩手等。

四、舞蹈与服装

1、大家跳的真好,下面老师播放几段舞蹈片段,你除了从动作上能知道是什么民族外还能在哪能看出来?播放汉、维、傣族等片段。看后学生答说在服装上能看出民族,并自己归纳出舞蹈又和服装有着联系。

2、师播几种各民族服装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民族,然后教师对藏族、朝鲜族以及蒙族的服装做简单介绍。

3、同学们对服装了解了很多吧,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服装而且都好漂亮都有自己的特点。

五、舞蹈与道具

1、师:老师编创了一个舞蹈,可是还没有取名字,请同学们帮老师给舞蹈取个好听的名字好不好?(播放《小小乒乓球》舞蹈片段)

2、取名展示,并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取?为什么和乒乓球有关系? 生:因为跳舞的小朋友手里拿着乒乓球拍。师总结:他们拿的球拍是为了辅助舞蹈要表现的内容,在舞蹈里一些使用的器具或是物品就叫做道具。由此我们了解到,有一些舞蹈为了辅助舞蹈的内容所以是离不开道具的。

3、拓展教育:由这些小朋友使用的道具我们知道他们是在打乒乓球,乒乓球是我们国家的国球,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这些小朋友很喜欢锻炼身体,而她们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就是打乒乓球;那同学们喜欢锻炼身体吗?那你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学生自由答)师总结,运动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多做运动,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六、舞蹈与音乐

1、师:有一群小鸭子就很喜欢游泳,它们正在小河边举行游泳比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播放《群鸭戏水》舞蹈片段)

2、“小鸭子”是谁扮演的?(生:小朋友)他们表演的象不象?那我们也来一起跳一跳吧。师生共同参与表演,师对白:在小河里,它们争先恐后的往前游。哎?跳了半天,你们觉得少点什么吗?(生:缺少音乐)噢,原来少了音乐。学生很自然地亲身体会到与舞蹈关系最密切的就是音乐了。

3、师给大家播放一段无声舞蹈片段(蒙族),然后再播放两段不同的蒙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观察其动作的频率或根据其他的不同内容,给无声舞蹈片段配上相应的音乐。

4、用另一段音乐让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最后教师总结: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

七、舞蹈小结

1、师小结:其实舞蹈就是编舞者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而积累创编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师在课下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创编了一个舞蹈,你们想欣赏吗?看完要说出这个舞蹈是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出现过的?学生跳《算盘交响曲》。学生自由答。(是在用算盘做题时出现的,第一次算错了不气馁,又经过努力终于算出来了。)

2、师问:这段舞蹈都与什么相联系了?(动作、服装、道具、音乐)[注:道具是算盘。]你们觉得老师对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吗?老师其实是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由此我们知道了,舞蹈就是来源于生活,来自我们身边。

课后探索与反思:

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了解到舞蹈的基本知识内容。而通过舞蹈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舞蹈艺术中的美感和其中的乐趣;并了解到舞蹈是来源于生活、来自我们的身边,是现实生活中以舞蹈艺术形式的一种呈现。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舞蹈基本知识的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把舞蹈艺术的活动作为一件轻松、快乐、自由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并在“不经意间”同时得到舞蹈知识、技能的积累。

通过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我采用了与图画相结合的导入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学生对图画中小人拼图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致来模仿出拼图的动作,也就是舞蹈中的七个基本手位来引出本课的中心内容——舞蹈。我感觉这个环节的设计和现实效果是较好的,在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了一种兴趣和想去知道并了解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较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和导入的效果。

本节课并没有分出大框进行教学,只是想在一整节课的多种教学活动中,从头到尾潜移默化的进行舞蹈基本知识的简单渗透和了解。在教案设计中体现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以及环节题目。我的设计想法是:一个是学生较小,另一个是课程标准不提倡理论化的教学,所以我并没有把每个环节的名称制作到课件中去。而我是在课堂的每个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欣赏或是模仿、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活动中,简单了解到关于舞蹈的一些基本内容。而我的目的是在多种艺术活动形式下,潜移默化的和在不经意间让学生体验到舞蹈的美和了解到舞蹈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5.走近老舍教学设计[范文] 篇五

学情分析:本单元以老舍先生为主题,精选了五篇文章《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母鸡》和一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了解的老舍先生》。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教材中对老舍先生只言片语的介绍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此在学生的需求下,我以《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为切入点,生成了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课《走近老舍》——了解文本中的老舍,生活中的老舍和工作中的老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归类整理本单元字词,并进行深入挖掘,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2.结合优美句段,运用各种方法体会老舍先生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其作品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老舍先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他的作品,感悟他的人生。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

3.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的能力及学习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阅读书籍等活动,收集、查找、选择、组合老舍资料,结合课本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对老舍先生的评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扩写文章来加深课文内容的记忆,从中表达自己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复习的效率,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索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教师准备:电子白板、导读卡

学生准备:收集老舍资料、预习单元内容完成预习任务,有能力的可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

一.教师提供信息资源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可以互相交流所见所闻,丰富自己的阅历,亦可做摘抄、做读书笔记,在生活中积累。教师推荐有关老舍的信息及图片分类组合在一起,利于学生查找。二.学生自主探究,重组有关信息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按各自的研究兴趣,占有资料,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诱发探究动机,确定研究课题,并与小伙伴组成合作组。学生分组情况如下:

【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着重围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学生学会识别对本课题研究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并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信息。具体操作如下:

一、走进一个主题:

出示老舍相关图片,引出话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老舍。(板书)走近老舍丰富的语言世界,去感悟老舍独特的内心体验。

二,从文字中了解老舍,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四组进行探究,提出各小组在本单元中所选的探究主题。

第一组《我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虽然母亲与儿女的语言交流不多,但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母亲内敛而又深厚的爱。

A.学习白描手法;

B.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C.揭示主题:母亲给予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第二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对济南的山、水生动而真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A.运用对比的手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运用衬托的手法,展示了济南的山的三幅美景图画,和水的特点。

C.揣摩语言,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和给予的深情。第三组、《祥子买车》主要介绍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来创造新的生活。

A.抓住描写学生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以及语言的句段,体会祥子的性格特点。B.感受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C.品味老舍语言的魅力。

第四组《养花》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体会、理解课文,通过讨论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A.体会作者关于养花的乐趣。

B.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找出从哪几方面表现中心。C.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第五组《母鸡》

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脉络,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A.讨厌母鸡的理由。B.不敢讨厌(敬畏)。

【成果展示】

一.展示生字学习成果。小组内.交流时,争取引导生从字音、笔顺、多音字、给生字加偏旁等方面多角度去谈。

二.积累、理解好词:

字词不分家,那么这个单元的词语你们是怎么归类整理的?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比如:四字熟语或成语等 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书写,而且还要能归类积累,理解词义并能学会运用。

三.品析一组佳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析句子。

对句子的分析,不仅仅是读出句子内容,还要会抓关键词,找修辞手法,想象意境,前后对比,联系全篇等。

四.赏析一个精彩片段:

1.自己先读读,指名读一读。

2.同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班内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

五.我的收获:各小组反思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六.单元课后拓展:

老舍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老舍”,要想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还需要大家以后更多的搜集阅读老舍的作品,等到大家都读完之后,我们组织一次老舍专题交流活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可或诵读精彩片段,或交流读后感,或讲述老舍趣闻,或演老舍剧本片段,或进行老舍相关图片展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锻炼学生们口语交际和表达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在实际教学中边教边学,并善于总结、反思。

附例:多音字导读卡

(一):

书籍jí 一撮zuǒ儿毛

济jǐ南

结jié冰

缝féng补

把bǎ握

慰藉jiè

撮cuō 合 经济jì 结jiē实 缝fèng隙 刀把bà儿 扇shān风

好转zhuǎn

闷mēn热

熬āo白菜

舍shě不得 扇shàn子 转zhuàn圈 烦mèn闷 煎熬áo 宿sù舍shè 伤痕累lěi累 一宿xiǔ 劳累lèi

宿sù舍shè 积累lěi 星宿xiù

《我的母亲》导读卡

(二)(一)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1..“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2.“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3.“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4.“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5.“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二).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6.《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六

一、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造的精神

“大胆地画出你心里想的”, 这是我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 一些思维慢, 想象力不丰富, 技能掌握较差的孩子, 常常会渴望老师帮助他们画或得到某种指示帮助。因此, 他们战战兢兢, 唯恐画得不像, 不敢下手。在教学中, 我常常鼓励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做自己头脑的主人, “艺术贵在与众不同”“艺术自诞生起, 就意味着它是为了思想的表现和交流而存在的”。通过几年的儿童画教学, 我发现, 一些活泼外向的孩子, 其作品画面开阔, 内容生动幽默, 色彩绚丽明快;而内向些的孩子, 其作品线条细腻些, 构图较严密, 色彩柔和。越是木然寡言的孩子, 他们的作品往往越是具有特殊意义, 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委屈、孤独的情绪。当发现这种情况时, 我就会及时找原因, 用爱心去抚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用心去介入孩子的世界, 使他们转向快乐、自信、合群, 这样时间一长, 孩子们会自然感觉到老师的可亲, 并愉快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热爱儿童, 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来关怀, 是我的美术教育的重要心得之一。

有一个上课老是回头、经常心不在焉、自控能力较差又缺乏自信心的小男孩, 在美术课上总是为一些小问题跑下位子来提问:“老师, 我能不能用这种颜色涂彩虹?”“老师, 我能不能在这里添上几只小蚂蚁?”“老师, 我的线条怎么老是歪歪扭扭的, 我怎么画不像?”我总是轻声鼓励他:“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你的想法非常好, 应该大胆地画出来, 要自信。你的画会越来越好!信不信?试试看!”经过反复几次引导, 这个小男孩终于找到了感觉, 画画得越来越有创意, 并且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渐渐地有了起色,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二、鼓励的评价能提高孩子的自信,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你们的画真漂亮。”当我说这句话时, 我发现一些孩子会相视而笑。想象力丰富、作业优秀和有进步的孩子需要及时地表扬, 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孩子的成就感。充分肯定鼓励孩子们, 不要给孩子们稚拙的心泼冷水, 用一颗爱心去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 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大有益处。这是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第二个重要心得。比如在画伞时, 有一个学生只画了几条线和一个不规则图形, 但是对于她来说, 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 于是我公开表扬她, “小甜进步了!”令她信心大增。其他孩子们看到的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 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一定要努力”, 于是集体的上进心被调动起来了。所以, 当孩子们遇到了能正确看待和理解他们创造稚趣、抒发感情的“知音”, 他们就会更大胆、更充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充分展示自信、独立、有头脑的自我, 不断养成坚持、专注、认真、热情、诚实的好品质。

三、走近孩子, 更要走进孩子, 我们会发现那真是一个璀璨的世界

常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别着急, 慢慢想, 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大胆用色, 大胆构图, 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常常在我的眼前呈现:太阳有眼睛和嘴巴, 可以戴着眼镜, 长出胡子, 会哭会笑;长着大手、长腿的小动物在唱歌、跳舞;小朋友在手形、脚形的滑梯上玩耍;有大树上建造的水果房子;也有五彩的雨丝……他们特有的情感如瀑布般倾泻在我的面前, 纯净无瑕。很赞同古人“教学相长”的说法, 与其说是我教会了他们, 不如说是我们之间互相启发, 互相引导。一批批的孩子从我的课堂上走过, 于是我就变成了一个童心的集大成者, 一个童趣的拥有者, 这是多么大的收获啊!儿童画的教学, 能够使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有助于自我潜能的发掘, 有助于智力开发, 对孩子们的个性塑造也有很大帮助。

四、爱心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我不仅在教学上热情地帮助孩子们, 在生活上, 我也尽我所能给孩子们以关心和帮助, 这样就更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 始终给他们一种亲切感, 这样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作画的过程中, 常有些孩子忘记带工具, 我并没有斥责他们, 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偶尔忘记带的, 可以提供或借一些工具给他们。有一些喜爱画画, 家里又遇到一定困难的孩子, 我会尽力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这样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绘画的积极性。比如一个孩子的家长因为有一段时间工作忙, 无法在儿童画班要求的时间内接送孩子, 便准备暂时中止孩子的学习。而孩子又非常希望坚持下去。我知道了他们这个困难便热情地帮助了他们。从此这个孩子绘画的积极性、自觉性都明显提高了。

上一篇:人生没有后悔药的人生哲理下一篇:施工放线相关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