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2024-06-19

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精选10篇)

1.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一

七年级下《漫话探险》导学案

设计者:杨海萍 设计时间 2013年1月 授课时间:2013年6月 负责人:刘宝锋 班 级: 姓 名:

[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活动设想]

1.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活动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乐于进取的精神。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语言素养。

2.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本活动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条件,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在活动中选择一项,相互合作去上网或去书店,查阅相关材料,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策划设计本活动方案,并实施活动。[课前准备]

1、拟定分组类别。

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不同特长,把全班分为摄影组、故事组、文化组、辩论组、招聘组。

2、组长制定活动计划,物色人才,组成合作小组,各组搜集、整理素材,准备展示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

摄影组长配图讲解

(屏幕上出现课件----自然风光片:雅丹地貌、楼兰风光、喜玛拉雅山等)

二、探险常识竞赛(文化组组长展示课件)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评出“博学多才奖”、“积极参与奖” 1.去探险时,你认为哪些东西是必备的呢?(至少答出3个)

2.若探险时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该怎么办呢?

3.当你探险时,在体力上该注意点什么呢?

4.若是你已无水了,恰巧在途中的有溪瀑、江河或湖塘,那你是否可取水呢,该注意点什么呢?

5.下雨天,你已经浑身湿透,十分寒冷,虽然有火柴,但柴是湿的,该怎么办呢?

6.扎营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7.当你或你的同伴出现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眬,甚至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高山病的症状时,该怎么办呢?

8.关节不慎扭伤后,怎么办呢?

9.水,是沙漠探险中永恒的主题,在沙漠中如何饮水才是最好、最科学的呢?

10.防晒油在沙漠中适用吗?

三、故事会——我心中的探险家 要求:

1、本单元课文涉及到的不讲,专讲从其他书本或媒体获取的信息。

2、看谁讲得清楚流畅,生动感人。

3、必须用普通话。讲完后简要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并向下面的同学提一个问题,答对者有奖。会后全班评选出故事搜集得最多的学生、故事讲得最好的学生、感受讲得最真实的学生及回答问题最好的学生,以资鼓励。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故事中,故事组还请摄影组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借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同学都被英雄们的无畏、拼搏精神深深感动。

四、辩论会——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推崇探险,反方——反对探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辩题:正方:学生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反方:学生不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二)程序:

1、准备会场(台面布置、座位调整、各负责人明确职责)

2、辩论会开始:A、双方主辩手各自陈述主要观点(3分钟)。B、双方副辩分别补充主辩观点。C、正反方自由辩论。D、观众提问。

3、评审小组评出最佳主辩手,最佳副辩手,胜方及最热心观众,以资鼓励。

(三)注意:自由辩论这一环必须体现出快速、礼貌;所有辩论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针锋相对;辩论不能脱离辩题。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探险的目的、意义,明确探险并不是冒险,不是作无谓的牺牲,它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自然和自我的挑战,是有备而去。

五、招聘会——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招聘组同学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招聘小组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荒野大漠、荒滩孤岛、原始森林、雪原冰山,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当然重点在能否被招聘,招聘组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了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的发生、面临的生存困境等)。如在荒野大漠招聘组,组员向挑战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为了活跃气氛,根据挑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我们还评选了“最佳挑战者”。

1.行走沙漠是极艰辛的,东西是越少越好,你罗列一下,你该带哪些东西才是最好的。

2.当你行走于沙漠中时,你忽然发现你的水壶已经没有一滴水了,附近又没有任何水源,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3.行走沙漠的另一大危险来自风沙,遇到风沙时你该怎么做才最安全的呢?

六、写作及评改 写好后在小组内评阅,自己再修改,最后老师点评,办好一期“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

【写作任务】:

从世界最高峰的珠穆琅玛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从人迹罕见的大河源头到遍野黄沙的塞外大漠,从古人飞天的梦想到登陆月球的成功,人们因为求知而探险,又因为探险而求知。这条魅力无穷而又荆棘丛生的探险之路啊,有多少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写下了行行美丽的篇章。请以“探险”为话题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思路引航]:

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开放,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作文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看本道文题要求,基本没有什么审题立意等方面的限制与要求。因此,我们的作文构思,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力挥洒出自己最精彩的一笔。A、与强者同行,描述我心中的探险家,抒发成功者给予我的影响和启迪。

你是否知道:早在人们都认为我们的居住地是“天圆地方”的时候,就有一位探险家拟订了一个环球航行的计划。这个计划虽然在他自己的祖国里没被采用,却得到了邻国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于是,从1519年到1522年,他们终于完成人类的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这位探险家就是麦哲伦。今天,我们再读他的故事,是不是依然心情澎湃?当然,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探险家何止麦哲伦一人,徐霞客、马可.波罗„„古今中外,不可胜数。那么,让我们搜寻资料,描绘出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探险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写一写他们的经历,颂一颂他们的贡献,还有我们从中获得的教益和启迪。写好了看一看,是一篇多么感人的文章。

B、另眼看山,洞彻探险故事的背后细节,打造众人皆无独我有的文章。

稍稍留心新闻媒体,我们发现探险活动已经打破的国籍的界限,越来越多的联合探险活动层出不穷。如中日广西乐业天坑探险、中意广西河池洞穴探险、中美“世界最长的地下暗河”——禹王洞探险、中英广西凤山洞穴探险等等。这些联合探险,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一种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暗中较量。密切关注这些联合探险活动中的点点细节,寻找和发现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容,并确定作文内容和准备表明的观点,写成一篇颇有参考价值的议论文。

C、概念放宽,勇敢探险我也能,记叙我的探险历程,甚至造就一篇科幻与传奇。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像麦哲伦、徐霞客投身探险生涯,亲历各种艰难险阻毕竟尚不现实。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宽泛一点: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一次有惊无险的亲身经历,都可以属于探险。即使我们所闯入的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已经是视为寻常,但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和探险性。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叙述“我”的探险历程的记叙文,必定新奇独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放飞想象的思维,写成幻想或者童话故事,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飞临月球》等。【范文示例】

我爱探险

不知为什么,虽然大家都说我举止斯文、寡言少语,是个守规矩的孩子,可我却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觉得UFO确实存在,说不定身边就有伪装的外星人;或者月亮并不是地球的卫星,而是外星人用来观察地球的飞船;再或金字塔并不是埃及人自己建造的,而是外星人帮助的„„这些想法时不时从脑海里蹦出来,让我极力去寻找它们的蛛丝马迹。

《奥秘》、《科幻世界》、《环球科学》是我的密友,书柜、床头都有它们的身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以致老妈说我走火入魔,可我真想照上面写的去探险一番,即使做不到“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来个古城探秘之类的吧。

自从学了探险单元之后,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了。整天呆在水泥砖瓦的“森林”里,一栋栋让人透不过气的高楼,规划的整整齐齐的所谓城市花园,却愈发让人向往那茂密深邃的原始森林,嶙嶙怪石的高山峭壁,形态各异的海底生物„„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爸爸终于勉强同意假日带我去登山。我兴奋极了,晚上翻来覆去了好久,才沉沉睡去。

“咦,这是哪儿?怎么我还穿着睡衣?”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间圆形的银色的房间里。

“这是HX号飞船,您是我们邀请的客人。”

我一愣,马上明白了,这不是我总想见的外星人吗?我可不想做叶公。我立马高兴起来。“你们想带我去哪?冥王星?海王星?”

“恐怕您要失望了,是月球。”我有点惊讶,他们怎么知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决定静观其变。窗外一片黑暗,似乎连光线也看不到。

“我们到了,请换上宇航服。”我只觉眼前闪过一条黑线,再看身上,已经多了一套衣服,和电视里杨利伟身上那厚重的宇航服完全不同,这套衣服更像运动服,贴身轻便,我不由点头暗赞。

走出飞船,我居然在月球表面看到还有几十艘和我乘坐的飞船一样的飞行器,也陆续走下来许多人,只是他们有的头很大,有的脑袋像八爪鱼,似乎来自各个不同的星球。

“现在请随我往这边看,”一个蓝皮肤的女士用甜美的声音说,我明白了,原来我被请进了一个外星旅游团。

“月球是我们的观察站,从这里我们可以对人类这种外星生物进行更充分的了解。”我的想法果然没错!只是他们称我们人类为生物我觉得有点别扭。

“月亮其实是空心的,它的表面用的是特殊的金属,有强抗震性,因此即使受到流星撞击,也只能造成6公里深的坑。我们把月球的自转速度调成与地球同步,所以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看着月球表面那个深6公里、直径宽300公里的坑,我想着地球科学家对月亮的观测,心想:“此行不虚。”却没留意脚下一个踉跄„„

“哎哟!”我坐了起来,原来是个梦。只是那么真实,难道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倒宁可相信是真的。

月亮果真是外星人的观测站?或许只有等我长大当上一个宇航员时,才能真正揭去它那神秘的面纱吧!

我爱探险,爱上那份神秘,爱上那份执著!

漫话探险

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今天,有些七年级的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也想去参加“野外徒步行走”,或者参加“暑假夏令营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的声音有些大煞风景,但我还是要大声疾呼:“七年级学生还是不要盲目去参加冒险活动。”

也许探险能磨练人的意志,也许探险能丰富人的阅历,也许探险还能激发人去自立,但是,途径是唯一的吗?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固然重要,这里读万卷书就更为重要更为有效,这书是一种载体,是另外一条大道。

一个孩子在餐桌边大声嚷嚷道:“不吃不吃,奶奶的菜吃了口干------”这是一则鸡精广告,但意味深长,祖国花朵如何去自立,如果不能自立,而大张旗鼓地去探险,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却比比皆是。

小学生食堂里,小学生面对没有拨皮的鸡蛋无可奈何;初中生面对未削皮的梨竟然束手无策;大学生开学还让父母陪读,放假还抱着一大箱脏衣服让父母洗。

父母着急了,老师着急了,社会着急了,于是,大家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弄得狼狈不堪。父母迷茫了,老师迷茫了,社会迷茫了,为什么有人会陷入怪圈?为什么探险训练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呢?

探险毕竟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它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这应该是探险的前提吧?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往往把太多的热情投入到了探险之中,而淡忘了自己身边生活的点滴。我们不能去蒸饭炒菜,但是可以从端饭端菜做起;我们不能去洗衣洗被,但是可以从洗手帕洗起;我们不能到野外去郊游,但是我们可以从主动买什物做起。我们想要的健壮的身体,能否从宽阔的操场上得到?我们想要的吃苦精神,能否从一次义务劳动中获得?即使崇山峻岭能陶冶情操,但我们能否去名胜景点?探险能带给人神秘感,但是身心还未成熟的我们,如果进入那样的险境,会面临绝境,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七年级学生要学会自立,何不先探探身边生活之“险”呢?这样,对我们七年级学生这样小小年纪的人岂不更有实际意义?

七、课堂小结

中国自郑和以后就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探险家,中华民族的探险精神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退;当古老的东方世界昏昏欲睡之时,西方世界却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时期,就是最富于朝气的时代!同学们,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做个勇敢的探险者!

八、[师生反思]

2.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二

[第一次执教]

2008年5月, 我在杭州市长青小学星级教师展示课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示范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试图以学生的即时生成为主, 最大限度地展现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简要的教学设计附后。)

这一节课上下来, 第一感觉是累。课堂是生成的, 它不会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情境按部就班地推进, 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和调控。本次执教仅从文本出发, 教师只是按教材的内容与顺序执行了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只强调了学生的画一画, 没有深刻感知过程内在的变化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画”并不是一种好的策略, 得想办法找规律, 并感受到“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切都让我在教学结束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体味, 整节课下来就像是老师拖着学生往前走, 老师累, 学生困惑———这节课老师究竟要教会我们什么?

第二感觉是自己对数学教学理解的肤浅, 特别是对于知识大背景更是浮光掠影式的把握。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学生已会快速而准确地数线段) , 但教师还是将学生置身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之中, 认为解决了连线段问题之后并通过机械练习, 就能把该种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新的问题情境出现时, 运用原有解题模式进行分析、解答, 结果竟是几近全军覆没。难道是例题教学时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 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体验从现实生活开始……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对于点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 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学的组织也应当站在学生的知识起点这一平台上来进行有效展开。

[第二次执教]

2008年6月, 我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开放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本次教学我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像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画图, 由简驭繁, 发现规律。特别是“做数学”成为当下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 (简要的课堂实录附后。)

第二次执教的探索过程是: (1) 利用操作与图示进行转化, 并运用图形、符号使之数学化, 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呢? (2) 通过操作、比较、分析, 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第一步:以退为进, 从简单的数学问题想起 (即由简驭繁的数学思想) 。第二步:对比每次操作过程中点与所连线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并揭示规律。第三步:建模, 如果平面上有n个点, 则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前 (n-1)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1+2+3+……+ (n-1) = (1+n-1) × (n-1) ÷2=n× (n-1) ÷2 (3) 解决后续问题: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 (2001-1) ÷2=2001000 2008× (2008-1) ÷2=2015028

第二次执教中将知识的习得过程融合于具体的操作活动之中, 符合小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数学应用从“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类似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在生活原型与数学材料中进行积极的思辨, 通过握手、连线、画图, 由简驭繁, 在思维撞击中获得数学体验与收获, 从而发现规律。本次教学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以往知识学习的大背景, 把有效的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作背景, 然后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仅靠听和看, 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 可以达到9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 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图形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 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感悟]

此次磨课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于教学的学习, 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 更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 使教学能真正立足学生的学, 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力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感悟的愉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下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探索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的表现会令你瞠目结舌。在第二次执教中, 把学生真正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 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大多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道研究, 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而第一次执教中把学生学会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 甚至希望学生能尽快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简洁”“明快”“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更是不允许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就知识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 第一次执教无疑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也能提高学生解题应试的水平, 但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致使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或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 出现似懂非懂甚至措手不及也就不足为怪了。

2.基于文本课程的教学, 还是基于体验课程的探究?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不应只是“文本课程”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 , 而应该是“体验课程” (能让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第二次执教中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示”与“操作”来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注重寻找数量关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把知识仅仅作为文本课程来进行教学, 而是把思考的时间、探索的空间、交流的机会让给了学生, 既关注数学知识的习得, 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 让学生有展示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平台。

3.基于知识结论的记忆, 还是基于数学智能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有两条线, 一条是明线, 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另一条是暗线, 即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明线而忽视暗线, 新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会不断发生冲突, 容易致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次执教中通过变式、比较、分析、反思,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意识, 即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复杂的问题时, 都可以采取以退求进的方式,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 由最小的、最简单的情况入手, 找出规律, 以简驭繁、化繁为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 概念原理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附:第一次执教教学设计

一、回忆引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意图:这一基本原理由教师直接进行陈述, 从而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

二、尝试

出示问题情境一:现在在黑板上任意画出三个点, 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任意三点连成线段, 让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一初步的认识。

三、展开

(1) 出示问题情境二:任意的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任意的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用较大数目的点来连成线段, 挑战性更大, 期望学生能从数学思考角度找到方法和策略。

(2) 思考、讨论、汇报交流。

四、应用

附:第二次执教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你和组内同学能连成几条线段? (学生“握手”活动)

意图: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作为课堂的引入, 从而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展开

A.握手问题

1.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但不要重复, 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组内同学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2.用下面这几个点, 请你想一想、连一连, 能画几条线段?

意图:提取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

B.连线段问题

1.下面这4个点, 请你想一想能画几条线段?

师: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2.根据以上规律, 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

3.我们用n表示点数,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本题的规律吗?

4.通过以上的操作,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6.刚才同学们是怎样找到规律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7.特别要注意的是把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 不能只记录最终的结果, 这样便于我们发现规律。

意图: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而有序展开。

三、应用

(1) 10个老朋友见面, 每两人相互握手一次, 你知道一共握了多少次手吗?你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

10×9÷2=45 (次)

(2) 从1, 2, 3, ……, 9这九个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两位数, 一共可以组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想一想, 这和用点连线段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3) 一条直线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两部分, 两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4部分, 那么5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2008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呢?

(4) 一张正方形纸, 用“十”字形连续均分 (如下图) 。均分2008次后, 这张正方形纸被分成了 () 个部分。

四、小结收获, 自我反思

3.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原则 篇三

人教版教材每单元后均有一个与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综合性学习,六册书共36个,这些综合性学习从大的方面来说,涵盖了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就小的方面来说,涉及人生、自然、时间、国家、探险、历史、宇宙、亲情、科技、思想轨迹、传统文化、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实际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学期在八、九年级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实施综合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由排斥到应付到期待,而笔者由投石问路到小心翼翼到完全放手,师生都经历了一次蜕变。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笔者的班上有66名学生,八年级上学期时,笔者将学生按照自然组分成6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由组员推选一位组长。待组长抽签选定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后,由组长统筹规划,依据组员的能力强弱,向组员分配任务,力争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本组的活动中来。很快,问题就暴露了:(1)有的组员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组长的任何提议,要么另起炉灶,要么索性拒绝参与;(2)有的组员对组长分配的工作消极怠工,本着“我不做,总有人做”或者“组长必须要做”的心理,置身事外。于是,八年级下学期,笔者将学生按前后排4人分为一个小组,将最后2个学生并入其他组,这样,就得到了16个小组。因为座位挨得近,学生易于沟通,有什么好的创意可以马上商量,大大提高了效率,矛盾减少许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组多单元少,意味着重复的选题太多,虽然每组呈现的内容有差异,但部分学生明显兴趣缺失。于是,在进行九年级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时,笔者特意将时间定在12月中旬,将上、下两册书共12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合并在一起,全班学生依旧按4人一组分为16个小组,又有2个小组的学生为使最终的成果尽善尽美,经过自己协商,自愿并入其他组,这样,全班同学被分成了14个小组,只有2个选题是重复的,又因为这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且学生经过前两次活动,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全班同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开放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这样建议:“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首先摆脱教材的束缚,促使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学生充分调动地理知识,选择不同半球、不同纬度、不同经度、不同地形的典型风景介绍给大家,营造了一场视觉盛宴。面对九年级上册的《好读书 读好书》,学生表示有一定难度,在笔者的建议和他们的商议下,他们最终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我想推荐这本好书、我能抒写读书心得、我要分享美词佳句、我们表演精彩片段、你们猜猜他是谁(猜作者或主人公)。这样,关于读书的内容摆脱了说教的嫌疑。学生推荐的书籍种类多样,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均有涉及,阅读心得细腻真实,这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实施九年级下册的《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时,举着照相机、摄像机,不仅拍摄了同学的毕业感言,也奔赴各个办公室,要各科老师“爆料”他们的初中生活,然后加以剪辑,适时地插播,引来共鸣一片。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素养,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如果教师能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注重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交叉,开阔学生的视野,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三、实践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其实,就是要重视实践。对于语言文字的各种运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学生在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搜集大量的与本组选题有关的资料,在他们确立本组的中心和重点后,会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与重新整合。例如,有个小组抽的题目是《到民间采风去》,他们先确定“展示甘肃本土民风民俗”的主线,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拍照、摄像、走访等形式,搜集了甘肃各地的少数民族、风景名胜、文化遗迹、饕餮美食方面的若干资料。但是,学生们发现最后的成果过于庞杂,主题消失了,于是,他们经过反复商议,忍痛割爱,去粗取精,最终成功地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味在甘肃,介绍兰州的牛肉面;魅在甘肃,介绍太平鼓、刻葫芦;游在甘肃,介绍黄河风情线;情在甘肃,介绍回族、甘南藏族和肃南裕固族;说在甘肃,介绍兰州方言。主题明确,内容精炼,获得一致好评。

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留给他们充分地体验、探究、讨论、展示的空间,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四、自主、合作性原则

即目标、内容、形式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笔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综合性学习:分组,确定成员,明确分工;抽签,确定选题,明确中心;实施,讨论合作,初步成形;修定,修改完善,形成成果;呈现,组员合作,最终展示;评价,全班投票,选出奖项。除了第一步里的“分组”环节,其他均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生由被动介入到主动参与,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小组的大局,成果自然灵动活泼,学生自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endprint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既要求学生本人的个性化理解、分析,更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向本组其他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其他组员在此过程中要认真听,领会主要意图,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整合,这锻炼了倾听能力;组员之间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交流、沟通,该坚持时坚持,该妥协时妥协,最后达成一致,这锻炼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引导、鼓励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指导者。指导容易引导难。指导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必要时甚至要给予现场示范。教师若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就要不断给学生下指令,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引导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思考学生的想法。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时,要讲究程序,考虑梯度,关注个体,耐心细致。笔者在分组时对学生进行干预,而不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是为避免出现强强联合愈强,弱弱联手更弱的局面出现。同时,要求组长具备大局观,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分配工作,而不是等量齐观。在评价阶段,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从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三个方面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积极开发可资利用的语文资源,通过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等.教师指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卡罗林·查普曼.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四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2.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3.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4.以歌颂青春为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春的热爱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重点难点:感悟青春,抒写青春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好活动安排计划

1.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2.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

3.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决定主持人、演出者和有关事项。

二、活动一:“青春的心愿”

①珍藏青春:把心愿写一张纸上,折成一只纸鹤,收集起来,老师收集起来放在瓶中 ②用诗一般语言,为自己写几句青春宣言,发表在

三、活动二:“青春的座右铭” ①找一句名言作自己青春的座右铭

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引导他们了解自己,自觉地克服自己的不足;仿照格言的格式,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青春格言

四、活动三:“青春的知识”

①班上出一期宣传青春知识的板报 ②举办一次青春知识讲座

五、小结

六、作业

创作一首歌颂青春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活动四:“青春的颂歌” ①检查诗歌写作情况

②举行青春诗朗诵,朗诵自己的诗歌,歌颂青春 ③评价。

二、活动评价

评价这次活动,每一项活动的表现优秀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1.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2.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语文能力。

二、背诵参考资料中的格言

三、对照参考资料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给自己的心理健康打分(100分)

1、积极向上(5分),精神饱满(5分),有自信心(5分),有自尊心(5分)

2、有自觉性,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劳动任务(5分);会以充沛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5分);不怕学习上的困难(5分),智能发展好(5分)

3、家庭、朋友、学校都能做到互相尊敬、理解、关爱(5分),在集体中受欢迎,跟自己说话、玩耍、学习、交往的朋友多(5分)

4、善于适应环境(10分)

5、情绪稳定而愉快(10分)

6、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各种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状(过度紧张或焦虑,发很大脾气烦躁得不想吃饭,睡不着觉等)(10分)

7、同学之间经常互相帮助(10)

8、在家经常帮父母做家务(10)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青春格言

5.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五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录诗歌()篇。A 《楚辞》 25 B 《诗经》305

2、不同的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达顶峰阶段。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A 诗 词 曲 B 词 诗 曲 C 曲 诗 词

3、其成就达到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和(),分别号称()和(),你会背诵他们的哪些诗:()

4、“词”又被称为()

A 长短句 B 乐府诗 C 小令

5、我们通常说的“元曲”,正式的名称应该叫()A 小令 B 套数 C 散曲

6、词和曲与诗歌的不同之一在于在题目前还分别有()和()。A 词牌名 B 曲牌名

7、我知道的宋代著名词人有()和(),我会背他们的这几首词()。

8、我知道的著名元代散曲作家有(),我知道他的作品有()。

9、“少壮不努力,()”出自《汉乐府·长歌行》。A 老大徒悲伤 B 老大徒伤悲 C 老大徒忧伤

10、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A 似曾相识鸟归来 B 似曾相识雁归来 C 似曾相识燕归来

11、《七步诗》的作者是()A 曹植 B 曹丕 C 曹操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A 阴山 B 边关 C 燕山

1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A 花重绵阳城 B 花重锦州城 C 花重锦官城

1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的 诗()A 叶绍翁《游园不值》 B 杜甫《春望》 C 杜甫《春夜喜雨》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A 王勃 B 李白 C 白居易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A 汉青 B 汗青 C 汗清

1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A 因为 B 坐下 C 座位

18、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A 多少楼台烟波中 B 多少楼台风雨中 C 多少楼台烟雨中

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 王维 B 王之涣 C 王勃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A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B 王昌龄《出塞》 C 杜牧《江南春》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A 春色 B 梨花 C 雪景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A 李贺 B 李清照 C 李商隐

23、“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登高》 C 《蜀相》

2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词牌名是()A 岳飞《满江红》 B 辛弃疾《西江月》 C 陆游《卜算子》

25、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A 红色 B 花 C 树叶

26、“海上升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A 天地 B 天下 C 天涯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A 高适 B 岑参 C 王昌龄

2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A 李延年 B 李龟年 C 崔护

29、“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A 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 李煜 李商隐

3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属()A 行旅诗 B 边塞诗 C 田园诗

七、我摘录的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的六首不同风格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乡诗)(咏物诗)(哲理诗)

八、我搜集的有关诗歌的知识或故事。

6.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六

珍品》

一、活动目的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激发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3、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4、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二、活动准备

1、安排两名学生记者对部分家长进行采访,并做好记录。

2、自带家中一件珍品,并向家人仔细询问它的来龙去脉。

三、活动教具

1、多媒体

2、录音机

四、活动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体现探究创新。

五、活动时间: 一课时

六、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犹如一潭清水平淡而温馨。在高兴时,它与你共享,家是一方乐园;在伤心时,它给予安慰,家是一个倾听者;在受挫时,它给予鼓励,家是一个避风港。由此可见,无论在何种境遇,家中充满关爱和幸福,令人魂牵梦萦,它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也收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或许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一件物品。轻拂它的积尘,都会诉说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今天,我们就围绕“我家的一件珍品”敞开心扉,畅谈心声好吗?

【点评】教师饱含深情的开场白,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家的温馨氛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犹如打开感情的闸门,让学生尽情渲泄,一吐为快。激发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收到了“课始,兴即来”的效果。

(二)看采访记录

1、两名记者上台通过多媒体展示采访记录(采访记录部分摘要)

家长甲:我家的一件珍品就是这台录音机,虽然现在已不能使用了,但我仍然珍藏着,因为它渗透着至真至纯的爱情。家长乙:我家的这件珍品是一块旧式怀表,因为这块怀表是爷爷在抗战中朋友送的礼物,虽然它已失去了往日光采,但它凝聚着生死与共友情。

2、展开讨论,谈感受

【点评】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学生的采访活动,以及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外延,这正是综合性学习的显著特点。

(三)说珍品背后的故事

1、师述表达要求: ①、说真话、诉真情 ②、有条理、有重点

2、学生展示家中的一件珍品,然后围绕这件珍品,讲述珍品背后的故事。

3、集中展览珍品,展露风采

【点评】教师善于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演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个性代的口头表达,凸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整个课堂融汇在亲情的海洋。

(四)评出优胜者 设计奖项;

1、奖励对象:①、积极参与者 ②、故事感人者 ③、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者

2、师生共评

3、颁奖(播放轻音乐)

【点评】运用激动机制,让学生体验活动的甘苦,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力。

(五)听优美歌曲

播放《回家的感觉真好》,营造轻松愉快氛围,让学生再次沉浸在家的爱河中,感受家的温馨。【点评】活动结束再次沉浸在温馨氛围之中,学生的情感、活动的主题得到升华,余音缭绕,收到“课结束,兴不缀”的效果。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虽然活动结束了,但值得我们大家回味的却很多,我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大家由一件珍品讲出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真情,道出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认识,谈出了一个个富有向往的追求,真可平实生活充满爱。我真心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为你所爱的家,减轻一份担忧,增添一份喜悦。

【总评】: 陈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棋式,实现了新的观念和设计者的创新思想,可资借签,其突出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学习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的内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表现出语文与生活联系与社会联系。陈老师设计的“记者采访”,各个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二、参与的自主性

7.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七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实验版五下第六组教材。在这组教材里,安排了两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一个是“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个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在第一个专题里,选编了《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五篇课文;第二个专题选编了两篇研究报告,一篇是《奇怪的东南风──关于爸爸咳嗽病因的研究报告》,一篇是《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一个专题的五篇课文为阅读材料,前四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以及现代以网络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第五篇是一篇演讲稿,意图是引起学生注意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负面影响,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媒体。我以为,教学这几篇课文应该与教学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其作用而言,它是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在于提供信息,引起思考。第二个专题的两个研究报告,是学生学写简单研究报告的例文,两篇例文贴近学生实际,很适合学生模仿。

设计特色: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容易步入“只见活动不见语文”的误区,本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突出语文训练,让学生在信息的天空里借助语文自由飞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去和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体会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懂得正解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信息。

2、学会利用网络等到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初步学习围绕主题整理、筛选、分析信息。

3、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精神,策划、组织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 5

1、学校提供上网条件,开放图书室,教会学生图书查阅法:明确门类-目录查找-速读摘记。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搜索引擎。

3、A3纸、信息记录表格、U盘、展板、照相机等。

4、准备若干奖品。

专题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每天我们会从电视、网络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个单元就让我们走进信息世界,了解信息传递的简单历史,感受它的变化以及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

二、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分两三步读阅读材料:

1、读《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了解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2、读阅读材料2、3、4,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感受因特网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3、熟读阅读材料五,做好参加小组演讲比赛的准备。

三、探索实践

1、用简笔画或简短的词句等办法反映从古代到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过程,评选最有创意的表现方法。

2、采用查资料、向人请教、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古代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到班上和同学们交流。

3、选取阅读材料2、3、4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4、在班上开展题为《把握自己》的演讲竞赛。可先在小组内竞赛,再每组选一名好的同学到班上演讲,参加比赛,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竞争性。要求做到尽量脱稿,声情并茂,目中有听众。

5、开展一次调查,用下面的表格记录全家人一天中获得的信息: 信息采集表

家人称呼 一天中了解到的信息

信息来源 备注

/ 5

爸爸

妈妈

指导学生将采集到的信息按来源的不同用饼状或其它形式统计图绘制在备注栏内。

6、举行小型辩论会。

辩题:正方──多看电视、多上网好处多。反方──多看电视、多上网坏处多。

⑴ 自由选择正反方,将全班分成两组,分头准备辩论材料。⑵ 指导学生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组织材料,收集典型事例。

⑶ 指导学生分别对各组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评选、整理,选出好的形成观点。⑷ 每组选出3~5名辩手,分工准备。⑸ 开展辩论:

辩论的过程中,各方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丰富本方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尊重对方,以理服人,礼貌待人。

⑹ 小结颁奖。

四、成果展示

将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包括活动照片)用展板展示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设计版面,选择内容,制作展板。还可先进行版面设计评比,然后选择比较好的作母版,进行制作。

五、自我总结

要求学生把参加各项活动的感受写成日记,并进行讲评。〖特色评析〗

这一专题设计“探索实践”环节由创意表达、故事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信息收集分析、小型辩论会六个活动串成。这六个活动将课内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注意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活动,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力图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故事交流要学生事先进行广泛阅读查找、摘记;讲故事要求学生将课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语,然后讲给大家听;小型辩论会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分析,并将着力点集中在“说”上。让学生“自我总结”也体现了课标要求,课标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里要求

/ 5

学生“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突出了写的训练,而这种写是有所为而写,有内容可写,避免了那种为写而写学生不想写的尴尬。

专题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指导选题

选题不宜过大,课文中列出的三个题目要进行再具体化,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个题目可以具体化成“我们家家用电器的变化”或就是“电视的变化”等很小的题目。要指导学生立足自身条件,从小处入手,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

二、确定选题

对学生确定的题目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也可以一个人研究一个专题,然后指导各组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工,各小组确定记录员1名,记录小组活动情况及各人收集到的材料目录。

三、收集、分析资料

1、各小组分头行动,围绕专题通过阅读书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取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到记录员处。提醒学生做好记录,调查访问时要注意礼貌。

2、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形成观点。

四、撰写报告

1、指导写法:

⑴读例文,弄清下列问题:

例文的选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小作者选题原因是什么?小作者是怎样对选题进行研究的?小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⑵明确写法:

写研究报告,一般先写选题原因(选题一般从生活需要中来,让学生明确不是为了写而写);再写研究过程,有些复杂的还要写研究采取的方法,如例文2;最后写研究结果等。

2、撰写报告:

各组分头仿照例文,撰写报告。先确定一人主笔,然后组内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修改成文。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作更具体的指导。

/ 5

五、评比展示

1、将各组上交的研究报告在班上展出,然后全班同学民主评议,评选出比较好的报告;对不太好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提请修改完善。

2、将全班同学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留作收藏、纪念。

六、自我总结

将撰写研究报告的体会写成日记,并评比择优展出。〖特色评析〗

这一专题的设计从内容入手,先选好题,再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再表达,遵循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撰写报告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写到评再到改,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能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8.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八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展示交流内容。

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活动准备】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上浏览、娱乐、游戏、聊天、视频、购物、晒图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方便之极!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二、活动指导 生成能力

1.网络词语小研讨

(1)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最近正在流行的网络词语,查清楚意思,然后分类,并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

(2)小组合作,搜集已被收录进工具书的一些网络词语,并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述它们的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

(3)小组讨论:写作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如果能,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应如何使用?最后归纳意见,把意见告诉老师,也听听老师的意见。

2.电子阅读面面观

(1)小组合作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电子阅读的时间、方式、途径,以及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调查对象: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等。

(2)回收分发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汇总受访者的意见并分析有什么有趣的发现。(3)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代替传统阅读? 3.用互联网学语文

(1)邀请信息技术课老师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教大家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词典和专题数据库等。

(2)小组合作,搜索有关散文的各方面知识,制作一本题为《关于散文》的小册子。(3)小组讨论: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

三、成果展示 达成目标

1.网络语言小研讨

(1)我搜集到的网络语言及意思。

①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多用于嘲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等,也适用于欢喜等情况。②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2)被收录进工具书中的网络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宅男”“雷人”等网络词语。(3)网络语言的来源分类:

①用数字代码谐音表示,如:7456(气死我了),4242(是呃是呃); ②用汉语的谐音,如:介(这),酱紫(这样子),偶来了(我来了); ③运用表情符号,如:(^_^)表示神秘笑容,(Zzzz...)指睡觉的样子。2.电子阅读面面观

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不会。电子阅读也有优点和缺点。优点:①电子阅读工具的信息存储量巨大;②具备网络功能;③具有良好的娱乐休闲性;④便于携带;等等。缺点:①电子阅读工具的辐射较大,对读者的视力有不良影响;②记忆效果不够好。只有这两种阅读方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学习与阅读的需要。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9.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熟并背诵三句名言,理解其中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联系生活实际事例理解名言的含义。

3、感受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奋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无穷的魅力,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古人的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吧!

二、初读名言,自我感悟。

1、学生自由读三句名言。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名言。

3、全班齐读名言。

4、小组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交流。

1、学生交流小组讨论的收获和问题。(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具体谈自己独特的理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学习指导。参考资料本课《诗词解析》。

四、拓展延伸,感受丰富的中华文化。

1、学生谈自己收集的古代名言警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介绍几句比较经典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搜集名言,并整理到自己得收藏本上,理解其中得内涵,感受中 1 华文化得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辩论会和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

3、培养学生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学会尊重理解别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表演课文中提到的故事,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谈感受。

1、看完同学们的表演,相信有许多同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曾经被老师无情否定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在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把同学们的观点分为同意小明和同意老师两种,并因势利导组织同学召开辩论会。

三、师生共同制定评价的标准,明确辩论交流的要求。

1、让对方能够听清楚自己的发言。

2、语言简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3、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4、说普通话,注意语言的文明,学会尊重、理解对方。

四、展开辩论,教师作为辩论的裁判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指导。

五、教师总结。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假如从小猫的角度去看问题,小明的答案也无可厚非;如果把猫看成一个恃强凌弱的坏家伙,小明似乎是在同情邪恶,答案显然是不恰当的,老师说的就显得有道理了。其实,不管谁是谁非,我们这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懂得尊重理解他人,讲究语言的文明。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都成为语言的天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漫画特点,学写漫画习作。

2、认真看图,读懂漫画,体会画家用意,培养观察、思考、感悟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把所看、所想、所思、所感,具体地说出来、写下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和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欣赏漫画,了解特点。

1、激趣:同学们课前收集了不少漫画,一定很想跟大家分享吧。老师提议办个“小小漫画展”,怎么样?

2、赏画:(1)分类展示收集到的漫画。(2)选择较受欢迎的几幅,请收集者简介漫画的寓意及画家的用意。

3、讨论:漫画与故事性图画有何区别?

4、小结:漫画与故事性图画不同,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画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反映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漫画展示的只是一个代表性场面,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的事实原型。欣赏漫画,既要善于解读漫画的寓意和画家的用意,更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事实原型。

二、细品漫画,体会寓意。

1、看。初品《照哈哈镜》。(出示漫画)仔细观察,认真推理,把握画面大意。

从漫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注意观察图中的小猫照了不同的哈哈镜以后的表情、动作变化想一想:为什么小猫会有这么悬殊的表情、动作差异?可以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2、思。漫画内涵。

看完漫画,自己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

3、说。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把你想到的,收到的启示说给大家听。教师要注意认真倾听,引导学生说出漫画的“画外之音”。另外,也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就要予以肯定。

三、导写漫画,自由表达。

同学们对漫画的理解非常深刻,大家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那就动手写一些吧!看,友情小贴士又来了。

1、友情贴士。你觉得评漫画习作与以前的看图习作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哪些要求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请给大家一些友情提示。

预设“友情贴士”内容:

(1)首先要为漫画拟一个恰当新颖的题目。(提倡多角度拟题)

(2)漫画习作与一般看图习作不同,写作重点不是画面内容,而是自己对漫画的看法和想法,联系实际谈看法、感受。

2、学生习作。

学生笔述,教师巡导,重点帮助学困生打开习作思路,排除习作障碍。

四、回味漫画,自改互改。

过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作文。

1、“展示台”:赏一赏,品一品。

请将自己最满意的片断(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大声地读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让大家夸一夸你,再将它们送入小本中的“好词句超市”。

2、“诊疗室”:评一评,改一改。

10.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篇十

(二)(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bì)羹汤(gēng)徘徊(huí)承载(zài)

B、背鳍(qí)玄虚(xuán)刹那(shà)专横(hâng)

C、阻碍(zǔ)广袤(mào)蹩脚(biã)模糊(muó)

D、媒介(jiâ)雏形(chú)乙烯(xī)萝卜(bo)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丰盈 频繁 嘻戏 冠冕堂皇

B、相像 想象 消受 归根结底

C、吝啬 贴近提炼 稍纵即失

D、躁动 急燥 检索 咄咄逼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 事物的本来面目。

②人类的语言生活已经达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神话 了。

③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

④只要输入汉语拼音,以语词和词组等为单位,计算机就能自动 成为汉字输出,不用任何字形编码。

A、接受 境界 消受 转变 B、辨别 世界 消磨 变换

C、接受 境界 消磨 变换;D、辨别 世界 消受 转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次活动,同学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主张改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B、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臂紧紧抱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必将激励全国人民处心积虑地努力奋斗,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5、选择一组短语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使语意衔接连贯()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A、风趣的谈吐 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 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 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 渊博的学问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 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C、小说原来是“说”的,后来变成“写”的,现在又变成“说”的了。

D、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风灾”。

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学而思网校 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100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30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比如架设高度在20米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200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宇风”。

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造成的。“ 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一些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3倍,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其落到街面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

A、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由于“文杜里效应”而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

8、对第二、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

B、“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 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A、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

B、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C、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灾”。

学而思网校 D、现代都市饱受“ 风灾”之苦,减缓“ 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弊端。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

(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需①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炼,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境界。例如:“②。”诗人用一个“③”字表现盛夏树木清阴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融,成了贮积在浓阴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④,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灵性,有生命。

11、在①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①疏疏朗朗 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 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 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 ④空灵洁白

1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③没 B、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绕

1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意盎然(àng)丰腴(yú)B、矫揉造作(jiǎo)贮积(chú)

C、清新隽永(juàn)弥望(mí)D、蓊蓊郁郁(wěng)婆娑(suō)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直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15、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D、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名句,完成&

16、17题

16、诗歌鉴赏

宣州谢罣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这首诗通过在谢罣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 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 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而思网校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 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17、名句默写

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

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

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8-—21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学而思网校 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8、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19、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0、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 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四段画线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 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 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六、语言综合运用

22、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两句话,最后一句话要求有积极意义。

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

23、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 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24、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字左右。

七、作文

25、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认为财富是金钱,有的人认为财富是智慧,有的人认为财富就等于权力„„

请以“财富”为话题,按高考要求,写一篇作文。

说明: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研读

1、D(A“譬”应读pì,;“徊”应读huái;B“刹”应读chà;C“模”应拼写为mǒ。)

上一篇:一名普通组工干部追求下一篇:工业放管服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