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共13篇)(共13篇)
1.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 篇一
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解决问题作文的实践探究
王洪霞
摘要:
面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已治疗多年尚未彻底根治的顽疾,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深入研究其问题的三大结症所在。就此提出和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旨在促成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根植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在生活化作文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品质
由于当前多数小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空洞单调、枯燥乏味,使得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失却了个性。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套”等十分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真正去感受需要在作文中融入的真情,帮助他们走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与考试的误区。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可谓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其特征:
题旨本源由立意转向生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中心区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记忆区采集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表现生活。这样学生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作文素材由模拟转向现实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素材中,有不少老师喜欢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代替现实生活。不可否认,这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与真实的生活相比,就缺少了生活原有的味道。教师应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生活积累,催生作文动力;引领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体验生活,“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中,强化学生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大胆的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
中心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等弊端,确立“学生是作文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不能把教师的生活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教师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在作文修改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作文教学如果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就必须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中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写作材料。
(1)、关注自我
作文中失去了自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注自我的方式可以是反思,可以是审视,可以是忏悔,可以是否定,可以是谛听„„写日记是学生关注自我、找回自我的重要途径。日记的内容可以设置情感日历、自赏篇、自责篇、感受篇、信仰篇等。除此之外,提倡学生写读书心得,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一句话评论”、“说说我自己”等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喜、怒、哀、乐的历练和体验时,他们也会随之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也就因此摆脱了虚伪和平庸。
(2)、关注人生
作文教学在关注人生这个层面上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文如其人,文格即人格,它承担着引导和关照学生做人的道德责任(即引导学生做人生合格的作者);另一方面它期待和要求学生解读他辉煌的人生(即引导学生做人生优秀读者),从中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升华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名人评介、史转之类的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让学生在与名人的交流中,叩问人生,反思自己,从中汲取营养,间接获得一些人生经验和阅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3)、关注自然
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悯天的情怀接近大自然,感受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江河湖海、大漠绿洲、蓝天、白云之美,流连于自然万象之间,感物联类,发掘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山一水及日月运行中蕴藏的人情事理,引发学生对生命个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带来的大自然的报复: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从而获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
(4)、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被人称作一部无字的“活书”,它是获取写作材料最为殷实的府库。
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新闻周刊》等电视节目,追踪社会热点。
借助报刊杂志和影像材料,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
从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中体验人情之美。
从《人民日报》、《科技时代》、《新闻30分》等报刊和电视栏目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事,引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特别指出,指导写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世界很少发生联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的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流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点到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的病根上,道破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天机”: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便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就自然找到了写作的源头。“厚积”才能“薄发”,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1)、典型事例积累
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技术发展等。(2)、人间真情的积累 在生活中要用心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3)、文化类积累
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学生应该从名篇名著、名人名言、文化散文、时文史转、影视网络中汲取滋养,获得深厚的文学底蕴。
(4)、辩证思想积累
沟通学生写作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联系,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同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有思维价值的文章。
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针对小学生作文“假、大、空、套”的弊病,我们在鼓励学生表达生活这个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倡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求真
作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彻底改革命题作文的旧有模式,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爱说的话。
(2)、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以求实
作文训练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或熟悉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训练坡度小,效率高。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生活(想象要合乎生活逻辑),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领悟作文的题材和素材来源于眼前的生活,从而自觉抛弃了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和“虚伪、虚夸、玩戏的文字”(叶圣陶语),把内容的生动和充实作为写作实践的目标。
(3)、张扬学生个性以求新
现在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创新”一项明确提出学生作文有个性特征的要求。要求作文有个性特征,实质上就是要求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要有独特的审美观,要有独立的人格立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个性,进行作文创新:
A、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B、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文风。D、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发表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乡镇、社区、机关作实地走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不定期的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因此要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未来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的哲理认知个性、思维品质个性、审美创美个性当做作文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必须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序列性 如果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序列,没有整体的预设、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和对原有计划的适时修正,只是兴致所致,“行”之所致,无序为之,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这一课题的实践上有所作为,学生作文的兴趣、素养与能力的培育也就得不到保障,因而也就谈不上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几年来的实践,本人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生活化作文教学活动安排的有序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研究,力度有待加大。有序才能增效,“优序”才能高效。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自己先得有生活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投身生活,学会感受、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以轻松、快乐的情绪,深刻、独到的思想,新潮、前卫的理念来引领学生畅游生活的长河、攀登思想的高峰、步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使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做得更实、更新、更深。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架设平台,提供“时场” 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际交流的场所与时机,需要有资源、时间和制度的保障。作为教学研究实践者的教师,要在学校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争取多方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使得本研究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以进行,并收到明显的成效。
2.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 篇二
实用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使用在数学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等分圆周学完了, 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 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 等等.这样做, 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引入游戏教学, 激活数学课堂
游戏是每一个人都爱参加的, 下面精选几例说明活动与游戏策略的应用.
1.简明的活动说明, 活动具有真实性、挑战性
一次教学长方体的体积, 要求全体学生测量书本厚度, 并请同学们报出结果, 答案各不相同.报数多为1.5 cm, 少数为1.52cm个别为1.53 cm.对错误答案毫不含糊, 请学生再次重复刚才的测量, 部分学生找出原因是书本没有压好.那再请全体一起再次测量, 结果少数学生仍为1.53 cm.
2.全体参与, 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如操练计算题时, 可请奇数组一位同学上黑板, 说明奇数组做奇数题, 偶数组做偶数题, 检查时每一组交换习作并对照黑板正确解答在错误的地方打勾或叉, 充分利用有效评价资源, 提高效率有效果.
3.保持参与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学数学定理证明课上, 教师引导逐步推出课本定理的完整证明后可安排学生默写或默记刚学内容并思考这个定理的作用, 以及与前面所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思考课堂陈述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并要求全体一字不差地读一遍定理, 加深印象.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就这一节的练习当堂抢答, 巩固提高.教学计划完成余下的时间甚至可做课后作业.完成快交付作业的同学应布置预习, 指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准备.
三、肯定学生的价值, 课堂教学中多赞美、多鼓励
课堂上学生往往容易出差错, 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问题, 如果整堂课没有问题, 也就不需要我们教师解决问题了.新课程倡导我们: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此我们要当学生是成人看待,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犯错, 对他们应该有热情和耐心.
教学中, 我们要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如“最近怎么有些沉闷?我需要你的热情!”、“我们每名同学都很聪明, 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敢点!不要怕, 天塌下来, 老师替你顶着!”、“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 你的见解很有创意!”等.这些“赞美”, 有利于消除同学们心中的紧张感和畏难的心理,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 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这样教学, 可以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 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相反的,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 如教师说:“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而提问也要有技巧性, (1) 何时问.研究何时问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要,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时, 我们需要根据教材学习目标以提问的形式来诱导;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思路闭塞时需要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点拨;在关键时刻提问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 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 才能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怎么问.提问枯燥干涩, 老师冷若冰霜, 给学生在接受审问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提问时要以情发问.用“情”发问, 才能在提问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在提问时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 才能在提问时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 实现引导学生去自主地解决问题, 真正实现情感目标的达成.
四、关爱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名同学
一个教师热爱一名学生那就是培养一名学生, 而老是讨厌一名学生就等于毁灭一名学生.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 也不能只是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名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 好学生如此, 后进生更是如此.后进生遭遇挫折的时候, 往往更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甚至生出悲观情绪, 自暴自弃, 因此更需要教师及时地开导.但是, 在现实中, 被批评, 受责骂甚至变相侮辱的往往是那些后进生.因此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能让课堂成为少数几个“优”生的课堂.更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后进生, 应该努力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学生也是有情意的, 他会因为老师的关心而加倍努力, 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 这会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还会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个体和群体学习效率的提高.
认识学生的行为价值, 注意初中学生的情感, 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利于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水乳交融, 才会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完善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 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我作为一名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 受自身性格、工作经验的影响, 始终都把自己放在成人的位置, 没有蹲下来面对学生, 造成课堂模式化, 表情刻板不自然, 课堂沉闷.所以, 我必须要自觉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 提升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陆远来.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策略.数学教育杂志, 2008 (5) .
3.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教材;充分了解;创造高效
教学片段一:
1.提问: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六个图形,学生分组计算六个图形的面积。
3.抽生汇报,同时口述六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及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4.揭示课题:我们已能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要求他们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此同时,还带领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的目是以旧知唤新知,为探究新知作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达到预期效果。但原计划这一环节用5分钟,实际教学却用了7分钟,原因在于我备课时对学生的基础未完全了解,没真正做到备好学生。
教学片段二:
1.课件出示例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观察图,思考:窗户面积等于什么?(生答:窗户面积=半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从图中你还发现半圆与正方形有何内在联系?(生答:半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解答此题。
(4)抽生汇报,并说出解题思路。
(5)结合此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板书:①观察图;②收集数据;③列式解答。
(6)例题的变式练习:
①如果已知半圆的半径是1米,求窗户的面积。
②如果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求窗户的面积。
(7)思考:无论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图,通过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因此,不管是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能掌握策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出窗户面积,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例1进行了变式练习。这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例1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利用例题的变式练习消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又及时让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视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活动状态。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始终担心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不够理解,重复让学生小结策略,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没有在课堂上大胆地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
总之,备好一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不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案,适当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使数学课堂更具丰富性与多变性,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齐丽娟.认识几何图形解答几何问题.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0(3).
4.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四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 整个过程围绕购物,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
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设计了根据场景编题。如果说列式解答归一问题是算式模型,那么编题就是语言模型。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讲蕴含归一问题的场景,就足以证明他们对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1支钢笔还是5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5.《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五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趣味性和层次性原则,安排了巩固应用的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了单位“1”的判断,而单位“1的正确判断与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息息相关。学生刚接触到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经常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用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节课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量是多少,有难度,学生接受较困难。
6.《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六
反思整堂课,正如侯校长所说,我自己讲的话有些多。其实在课堂上我一直都在有意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遇到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时,我就会帮着学生或代替学生跟着说,总怕因为学生说的慢就会耽误课堂时间,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今后的教学我会改正这一现象。
正因为自己讲的时间过多,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一些。课堂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这样知识的理解掌握才会更透彻。
7.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 篇七
一、培养兴趣, 主动学习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7页解决问题例1是求“应缴水费多少元”的生活问题, 可对我们农村孩子是既陌生又难以见识理会的问题。因为农村吃水是不缴费的。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因而结合学生实际变换成“缴电费”的实际生活问题, 使学生既熟悉又愿意积极主动去掌握解决的方法, 以便在生活中用它去为自己的家庭、邻居服务。由于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促使孩子们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另外, 因为兴趣是多方面的, 也是可以从不同的途径, 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的, 所以, 教师要借助于数学与生活的多方面关系, 采取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引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用处和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钥匙, 培养能力
1、教给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册80页例1“手机收费标准”一题中, 李阿姨每月通话时间约为120分钟, 选择哪类收费标准最合算?本题的理解和解决难度较大, 我们首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好课前设计准备, 自制课件、重点让学生分清“选择”手机收费标准, 自动寻找给出的数学信息中有用的信息, 寻求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设计了广告牌, 课件制作生活情景图,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讨的积极作用。
2、积累经验, 提高能力。
积累生活经历或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紧密联系生活, 发动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发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解题思路, 紧密围绕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体会知识各部分间的联系, 培养综合运用意识。
三、培养数学思维, 重视实践经验
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素, 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复杂化, 办法多样化
生活中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因此, 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用的办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解决问题强调思维灵活性, 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答的比较性和选择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寻求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根据陶行知教生活教育理论, 解决一些常见问题也要创新方法。让生活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从生活中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现在的解决问题许多题目出现一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教师不必一一列举讲解, 给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 发动小组合作交流的集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解决的方法和结果。从日常训练的要求中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生活实践经验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不满足于对简单问题的描述或公式化解答, 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
8.《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八
这点内容是六年级数学的重点,以后很多问题都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有关系,学会找单位“1”的量,还有分析数量关系尤为重要。所以今天我们一直在做对比联系,并且一直在强调解题的方法,数量的对应,孩子们对解题的方法基本熟练:
一、读懂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二、分析数量关系,列数量关系式,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对应的量。
三、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列算式或方程;
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或者用除法求出单位“1”.四、解答检查,尤其要检查各个量和它对应的分率。
例如:
1、鸡有20只,鸭比鸡多1/4.鸭有多少只?
把鸡的只数看做单位“1”
数量关系:鸡的只数*(1+1/4)=鸭的只数
鸡的只数是已知的,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0*(1+1/4)
2、鸭有25只,鸭比鸡多1/4,鸡有多少只?
和第1题的数量关系一样,但是鸡是未知的,所以要把鸡的只数设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要注意不能照着模式拖下来,要灵活运用,弄清楚题意,看明白条件和问题。
尽管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总得效果还是良好,今天的我在第四节的课上(因为明天要去听课,所以今天多上了数学课)有一点着急,因为王梦祥和薛林宇没有专心听,但是陶尧、、张乾、王虎兵和王文进步很大。后面的课上我们还要加强训练,但是我会把声音放得更轻一些,让孩子们更专心。我们有很多聪明的孩子显示了出来,王亚琼、葛振宇、薛宛修、苏慧欣、蔺力林、范桁端、韦
一、马浩杰、王智程、刘玉婷、吕唯溪,还有粗心的陈晨和徐仕莹,聪明的孩子太多太多,进步的孩子也太多,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行!这些小老师马上会把后面的孩子带上来!因为四班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四班孩子的数学思维很突出。
9.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九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近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平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10.《圆柱·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大多数学庭作业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计算直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这对本节课的后续计算莫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生通过上节课的课堂练习以及家于例7中非直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计算,很多同学一开始无处着手。通过课件将瓶子正置及倒置的情况分开讨论,然后逐步引导,从而最终使学生明白该瓶子的`容积在数值上就相当于两个小圆柱的体积。紧接着,两个及时的模仿练习再次让大家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换”和“构建”,即:将无法直接计算体积的物体转换成可计算体积的物体的体积;又或者将原不规则的物体换个角度或方向,从而便于我构建新的可计算体积的物体,进而得出解题思路和问题答案。
对于“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引导性提问,给于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思路,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11.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一
例2 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教学内容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而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句子,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为后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备课过程中,重点抓住了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了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还着重讲解解题的两种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设计都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辅助,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到解题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但因为自己没有放手给学生,导致这个过程还是教师讲多,学生练少。
2、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让学生画图时间过长,练习过程给的时间太少,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以后要多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2.《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13.《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三
凤凰小学
刘文利
在教学《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探究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让学生畅谈解题思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渗透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抓住契机,及时点题,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在例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09-23
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07-20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11-06
浅析情景模拟在中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论文09-10
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06-24
暑假温馨提示,合理安排假期生活08-19
合理安排时间教案说课反思11-17
关于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合理化建议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