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2024-08-17

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共9篇)

1.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篇一

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是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所以在推行绩效管

理时,不可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设计方案,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定方案。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关注那些在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东西,经常把一些比较先进的考评手段实行“拿来主义”,但没有注意到它的针对性如何。特点之二是人员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更是匮乏,相对的管理辖区就宽,只能让少量管理人员去执行绩效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功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加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特点之三是规模较小,产权结构独特和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简单化、非程序化和专断化现象,如何利用考评结果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培训计划”、“薪酬计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也难获得关注,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好。

1、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象透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局面。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发展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

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民营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

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

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有的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二、民营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数量、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市县比较,在数量、规模、效益、创品牌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

1、规模企业偏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强。

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6家,仅占全部民营企业的8%,小规模企业偏多,且多数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存在,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如用人唯亲,唯亲必用现象,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加大。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由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许多企业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严重短缺,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3、企业家素质还不高,企业人才匮乏。

经济学家吴稼祥曾说过“有多大的人格,就能办多大的企业”。这是他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好诠

释,我市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缺乏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的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土生土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比较普遍。而且,面广量大的从业人员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部分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只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和工商税务执法,但对于统计工作漠不关心,甚至阻挠。除较大规模企业的财务、统计相对正规外,一人兼数职,财务人员兼任数家单位财务,甚至无财务报表的现象在一些小企业较为普遍。尽管每年都开展统计监审和检查,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统计资料收集渠道不畅问题,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5、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民营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加之银信部门利息过高、手续过严,不敢冒风险,企业能贷到款的很少。基本是有钱建厂没钱生产,有钱生产没钱周转。致使很多企业白白错过了发展良机。同时,很多企业在融资上,还不能运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融资找政府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给政府工作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说,资金瓶颈问题,成了制约民企发展大问题。

2.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篇二

以及80%的就业岗位和40%的GDP, 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 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的坚实基础。

同时, 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富活力, 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新的产业形成的

重要力量。但是,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据调查, 在现有的经济统计中, 我国8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60.5%的中小企业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 47%的中小企业是因为资金短缺而停产, 从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量少、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高, 成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充分改善, 中小企业将难以持续快速发展, 从而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企业内部原因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实力差距明显, 主要表现在自有资本偏少、资源少、自身积累较少, 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运作不规范, 会计信息失真, 造成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发展前景等情况难以了解, 而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收支状况, 出于资金安全和自身利益的考虑, 银行不会轻易地发放贷款, 使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等级不高。一方面, 企业经营者家族式经营特点突出, 经营状况透明度低, 信用观念普遍淡薄, 少数中小企业失信现象严重, 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规模较小, 固定资产不足, 很难以抵押、担保等方式通过金融机构融资, 生产所需资金只能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解决, 这样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金融机构的原因

首先, 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信息透明度差等不利因素, 增加了金融机构贷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的难度;其次,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 导致贷款次数多, 数量少, 使得金融机构信息收集难, 信用风险加大, 经营成本增加, 与企业收益不对称, 影响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第三,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融资需求。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由于银行信息比较透明, 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监管信息等了解、掌握较全面。但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较差, 加之银行很难全面了解中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导致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信息难以掌握, 形成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在一些信用环境不完善的地域表现的更加突出。银行信贷决策难以做到适时、准确, 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不足, 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倾斜的金融政策。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机制灵活、熟悉中小企业的特点, 贷款监管成本低, 能够解决大银行难以克服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在我国银行体系中, 占主体地位的国有银行主要服务于国有大型企业, 追求规模效益, 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倾斜的金融政策, 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在搞活中小企业、加强资金融通方面也没有采取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缺乏健全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以及建立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保险的机构, 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中小企业的自我完善

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实力是顺利融资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一, 必须重视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使其成为精通管理, 熟悉金融知识, 了解金融政策的企业家;第二,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以便使中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第三,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 尤其要重视企业财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管理。首先, 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规的要求, 从根本上杜绝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合同的虚假现象, 保证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真实、准确、全面, 并且定期、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 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 中小企业要杜绝欠债、欠息现象, 保证按时还本付息, 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

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观念, 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 不断增加资产业务, 加快服务创新, 需制订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 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完善中小企业评价体系, 要重视对中小企业成长性等关键指标的分析, 加强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沟通, 培养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客户经理, 由过去单纯的信用关系变为双方全面合作的关系, 最终实现银行中小企业双赢的局面。积极推进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完善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大银行所不具有的人缘、地缘优势, 可低成本掌握中小企业信息状况,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 达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双赢局面。

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1、融资的定义

融资即企业或个人筹集资金的行为与过程。就是根据自身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合规渠道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以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理财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融资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如银行承兑、大额质押存款、银行信用证、无形资产资本化、回购式契约、员工持股等。但总结起来,这些融资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间接融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可通过货币供给、信贷投放增加企业资金供给。只要信贷扩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就可以利用银行信用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融资。二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持有者和企业(资金需求者)自主选择资金交易的工具和形式,有助于实现储蓄资金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特点

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加速、经济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其融资方式与国际上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向有很大区别,即国内目前只能以外部融资为主,其表现在必然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以外部融资为主具有必然性。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利润率比较低,资金积累很少;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不健全,更新周期较长,折旧资金向积累资金转化的效率很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单纯依赖内部积累无法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寻求外部融资是中小企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解决融资问题的必然选择。其次,中小企业以外部融资为主具有可能性。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储蓄额已达260772亿元。然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目前仍很不充分,所以,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融资具有巨大的可能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1、企业自身的原因

(1)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信息观念淡薄。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加上中小企业信誉不高,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银行放贷慎之又慎。且不少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缺乏客观和透明,财务管理水平又低下。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造成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为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且我国中小企业大都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对重大的财务决策全凭自己拍脑袋来决定,管理也非常混乱。

2、间接方面(银行)的原因

(1)体制政策上的失衡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的渠道。我国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导致四大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由于中小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就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制度的障碍。另外,国家还规定对银行的逾期、呆账等不良贷款实施追究制,因此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自然多了一份谨慎,使得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实现。

(2)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相互矛盾和问题。有的中小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事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3)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融资机构。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但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放贷需要。

3、直接融资方面

(1)股权融资受过多因素制约。我国对股票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如现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公司法》规定的股票上市要求中,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规模、最低公众持股量、个人股东的最低人数限制及个人最低持股量、三年连续盈利记录等条件。中小企业因净资产规模、信用等级、融资额度不达标,资产评估、信息披露费用昂贵等原因难以涉足其中。

(2)债权融资难以拓展。我国债权融资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同时,即使中小企业获得了一定数量债券的发行额度,但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风险大等自身特点,且投资者由于对其投资信心不足,也很难实现融资。

4、政府部门的原因

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大企业倾斜。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政策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机构的设立方面都不健全。迄今为止,除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还未有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帮助其有效融资的法律法规还是一个立法空白,不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供法律保障。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不是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或政府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要靠这三者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1、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信息缺乏透明度,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所以中小企业要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实现自救。

(1)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预期报酬率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就能给予投资者或者债权人一定的信心,这样中小企业才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来发展壮大自身的业务。另外,中小企业还要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资金管理。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更要注重对资金进行管理。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核心。

(2)通过内部人员进行集资。金融危机下,就业环境不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员工不会轻易离职,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会太高,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式筹资资金,设定若干业绩和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给员工配送一定的“股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到筹资的目的,也能留住核心的员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2、完善间接融资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断开发和探索创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1)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摒弃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在其信贷计划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份额,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扶持力度,积极寻找、培养和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业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贷款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同时,也给银行自身带来新的利润支撑点。

(2)建立和發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相对于大金融机构而言,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也对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的人品、能力等有真实的信息优势。因此,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没有财力支持大项目的情况下,只能支持地方的中小企业。

3、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股权融资渠道是在融资活动过程中表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发生变化的融资方式,以下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的可操作选项。

(1)上市股权融资。在我国创业板快启动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中小企业可关注这个新兴市场,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从自身客观情况出发,积极创造匹配条件,争取进入国内证券市场。

(2)上市公司并购。有些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面临产业转型或升级,需要以募股资金去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相比之下,通过并购整体条件较佳的中小科技企业,比新上同类项目投资省、见效快。因此,符合上市公司收购条件的中小科技企业,可积极与有产业关联度的上市公司接触,寻找其收购其股权或资产、专利、项目的机会。中小科技企业借此途径,不仅可以为自身发展开辟一条融资渠道,也达到了间接上市的目的。

(3)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是在没有任何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以资金与公司股权持有者相交换,是一种向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投资周期长,一般为3—7年;除投入资金外,投资者还向投资对象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投资者通过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活动获取投资回报。

4、加强政府规范引导

金融危机下,及时的资金补充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但是银行从自身盈利和贷款安全的角度出发,会更谨慎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政府应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市场,消除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方便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设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由这些担保机构去综合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情况等因素,给一些相对综合评价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从而增强银行发放贷款的信心。

四、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针对这几方面原因一一提出对策,指出只有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政府等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能够帮助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使它们在活跃市场、增进效率、创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俊龙: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3(12).

[3] 袁增霆:解决融资难题: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关键[J].领导之友,2009(1).

[4] 刘勇: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09(4).

4.企业存在的两个市场问题 篇四

市场的推广表现是否符合定位

企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和市场有关的,而市场的问题基本上是定位的问题,比如,为了启发市场,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广告做得也很好,各方面都让人感觉不错,但市场就是启动不起来。分析这里面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是否这个市场的需求存在着问题,或者是需求跟产品的对应度出现了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会使市场不接受我们做的启发性广告。如果是需求的程度和产品对应度的问题,就是市场的定位问题,因为当需求度还没有达到你产品给出的结果或欲望值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要作调整。

在市场还处于一个共性需求的时候,就要用共性的产品去对应满足。对应满足就要有对应的定位和市场表现,对应的市场表现和行为就是企业的广告行为和模式。

市场的销售行为是否过时

判断企业的定位,首先要判断的是市场和产品的对应程度。企业需要考察消费者的需求方式是否已经改变,消费者的需求环境是否已经改变,这是时代特征和时代变化造成的结果。这些结果是我们今天的营销人员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在国外需要30年才能达到或者成长到一定的市场规模,而在中国浓缩了这段时间,我们很快,20世纪90年的时间我们就走了美国近40年的市场过渡时间。所以,现在很多人还在用欧美的一些市场初期的营销手段来解决我们已经到市场中期的问题。比如说4个P,4个P是解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问题的,那个时候产品的需求供给关系和今天不一样,那个时候基本需求的供给大于消费者感性的个性需求利益的供给,那个时候用4个P理论是有用的,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的需求方式已完全转换了。比如说买服装,不同的人需求就不一样,有的要款式好的,有的要品牌好的,这些已经脱离了基本的产品概念,很多已经是感性的欲望利益了。这些不是产品营销阶段的4个P所能解决的,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仍然在给学生简单地灌输着4个P。

4个P是当时市场阶段的必然产物,比如说汽车生产出来,怎么能够推广出去,得到市场的认同;彩电发明出来,空调发明出来怎么推广出去,让大众认同,是可以用4个P解决的。而现在的市场上,这些基本的产品概念已经被认同了,但是这些产品的后期更新和附加利益的添加,就不可能用4个P去解决了。现在已经是选择阶段,选择就会有不同性,不同性当中有解决款式问题的,也有品牌利益的,还有解决其他附加利益的,这些都是在需求的更高层面上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的企业面对今天的市场,要发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不是用传统的营销方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用传统的方法就能够发现问题的。

5.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篇五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一些民营企业经历兴衰荣辱的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他们的失败案例时刻在警示我们:民营企业如果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从诸多的误区中走出来。1我国民营企业的状况及其问题

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在下面一些问题上出现导向型错误,而这种错误正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正常发展,有时甚至是导致企业衰亡、破产的罪魁。

1.1 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据南通市企调队对臬市91家规模以下工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融通的资金中仅有 29.7%的企业来源于银行,而62.9%企业靠自有资金积累。同时,在从银行获取贷款难易程度中,回答困难的占到三成,一般的占到63.7%,比较容易的仅占6.6%。常州市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经济的总贷款额仅占总额的12.2%。[1]其他地区反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1.2 民营企业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和内涵,也是树立品牌优势的资本。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是成功企业攻城战略的制胜法定。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是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于一身,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1.3 民营企业战略模糊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但问题是,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企业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那么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战略便无从谈管理,这是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之谈。也许企业的发展还没有预期的那样坏,但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因为很幸运,但不是必然的结果。有些民营企业自认为拥有了发展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不然。企业战略是系统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己经到了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而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老板的头脑中,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概念十分模糊,好多人以为赚多少钱就是企业惟一的目标,没有战略的危害已经在和很多企业突现,要么盲目自信、扩张无度,要么目光短浅、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

1.4 民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任何一方面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澄清多个误区。首先,脱离企业战略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次,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导致关门破产的危险。第三,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促使成功的因素未必能保证企业继续获得成功。暂时的、局部的成功因素,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5 民营企业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

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企业总体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未来风险的意识。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民营企业处在高速扩张期时,现金需求量很大,为此,基本上采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较多地利用负债。但是,由于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外延性扩大生产规模,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行业利润水平的限制,投资回报率下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经常是高额应收账款与高额负债同时存在,势必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我们经常看到,一段时间内,民营企业的资本运作和资金流调度的成功与否,就成了民营企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1.6 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家族式经营

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居于“家族企业”。中国民营企业,成也家族,败也家族。无论在产权结构、组织基础、权力分配,还是在决策方式上,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带有明显的家族化痕迹。辩证地看,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是,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选拔的人才严重地受到限制,企业内部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科学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地得到执行,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外部人员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优秀人才难以留住,造成企业在更为规范的游戏规则下面临更大的风险。而治理的根本在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之道。在企业中,这种制度包括三种:股权制度(治理制度)、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

1.7 民营企业的人才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活”资源,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我国民营企业进上步展的势头。据调查,江苏省无锡市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5.9%,大专以下文化的人数占九成以上,其中,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3.1%,初中以下的达71%。而且,该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经理总体文化层次也较低,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4.5%。扬州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上占3.5%,大学专科占16.5%,中专或高中占61%,初中及以下占19%。而苏北的宿迁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以上人员仅占1.3%,中专及高中人员占5.7%,初中及以下人员竟占93%。而中小企业整体发展较好的苏州市,总经理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48%。[1]人才素质低下,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瓶颈。

2当前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其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地从自身的误区中吸取教训,从国内外成功企业中涉取经验,不断地为自身的成长注入新

鲜的血液。在问题的背后,深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当今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2.1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民营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环境,且提供优良的服务,特别是在于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职能部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尽管经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也为民营企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照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和WTO要求的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规则,我们还有问题亟待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的因素还很多,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政策不到位,存在不少领导始终对民营经济偏见而致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地方税收等受到歧视性待遇,还受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不规范行为的干扰。有关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企业内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不利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上的落后,这些问题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传统的中国民营企业中,企业员工缺乏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的思想观念,缺乏企业就是“我家”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行其事,而弃企业的总体战略于不顾,顾小家而弃大家。在管理方式上,家族式管理早已在民营企业中根深蒂固。由此带来的是企业创新机制、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受到严重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搞活、搞大、搞强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非是致命的。此外,传统式的指令式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尊重色彩浓厚,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的机制和动力,企业的信息很少能在应有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来影响员工之间的感情,二来不利于员工之间开展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工作,三来直接带来了不人本、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3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3.1.1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法制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切身利益

首先,建议起草一部《民营企业法》。现行我国对民营企业的法律管理是非常零散的,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地位如此重要,而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其次,进一步完善各省市自行制定的有关民营企业管理的法规、条例。第三,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进行修订,以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3.1.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改善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

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一方面,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其转变传统观念,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改变信贷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倾向;另一方面,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尤其是民间银行的成立和发展。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具体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组建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并进一步放开国际风险资本直接投资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民营企业的产业化。

3.1.3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首先,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改革对一些个人独资、合伙科技企业既征收企业所得税又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此外,建议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员免税工资标准为3000—4OOO元/月,以利于与外企的人才竞争。其次,进一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限制。其一,进一步打破当前民营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交纳培养费的规定。其二,公安、人事、劳动、民政等各部门须协调解决民营企业人员的户口、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因同是纳税人,且国家己申明所有制没有高低级之分,故原则上民营企业应享受公平竞争的人才政策。第三,以效益为标准,平等对待各类企业,将民营企业中的部分高科技企业纳入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各项计划中去,而不应只局限于国有企业范围。第四,在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上,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在给外企国民待遇前先给民企国民待遇才是上策。

3.1.4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

6.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六

摘 要: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统计 问题 分析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第一论文范文网编辑。尤其是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则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就我们县工业统计人员状况而言,只有县供电公司等少数国有企业有专职统计人员,其他60多家限额以上企业均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每月统计报表都是有乡镇统计人员与企业老板商量着报报表,这样很难保证数据质量。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虽说要求限额以上企业网上直报,真正直报的企业难以保证数据质量,仍然有乡镇统计人员进行指导,多数企业数据目前仍是简单从财务抄过来,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二、对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

由于统计工作涉及人、财、物、产、供、销等多方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当前我们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限额以上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其职能主要是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综合统计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决不仅限于统计机构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

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信息。

2、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一是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四是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3、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样,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

7.砖瓦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1 存在的问题

砖瓦企业数量过多, 企业布局不合理。苏北某地区一个镇有6家砖瓦厂, 一个县 (市) 有40多家砖瓦厂, 企业生存空间有限, 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企业产品单一, 少数砖瓦厂只有烧结普通砖一个产品, 产品质量上不去, 缺乏竞争力。

企业相关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台账不健全或只流于形式, 少数员工违章操作。

企业未按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企业特种作业人员 (电工、焊工、装载机操作工、固定回转起重机工、推土机操作工等) 无证上岗或证书过期失效。

企业部分员工年龄偏大, 员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少数员工甚至是文盲, 未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厂区内职工小孩乱窜。

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 不按规定为职工配备、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未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供料箱、粉煤机、皮带输送机、双轴搅拌机、对辊破碎机、真空泵、空压机、真空制砖机、装载机、推土机、固定回转起重机等设备老化, 有些设备甚至带病运行, 安全防护设施缺乏或失效, 装载机、推土机、固定回转起重机等特种设备未定期检测。

制砖车间、轮窑、配电间、仓库等建 (构) 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厂区内存在不少危房、险房, 轮窑窑拱的弧度失常, 有些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掉砖现象, 烟囱、窑墙出现倾斜、裂缝, 窑顶、窑桥无防护墙或防护墙不符合安全要求。

油料未设专库储存, 周围存有易燃或可燃物。厂区内危险场所未按要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警示标志不足。未按要求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或预案不符合要求, 或未定期组织预案演练, 应急救援器材配置不足或失效。堆土场坡角过陡 (>60°) , 对边坡未进行定期观测。作业场所未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测, 噪声、粉尘超标。电气设施及线路老化, 电气线路配线不规范, 闸刀缺盖或以铜丝代替保险丝, 电气设施未采取接地 (零) 等措施, 防雷装置未定期检测。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未建立相关管理台账或台账不健全, 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不及时进行整改。将生产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2 对策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对砖瓦企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对现有的砖瓦企业进行专项治理, 关闭一些规模小、条件差、产品单一、无发展后劲的企业。

砖瓦企业要不断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企业要请有资质的单位按标准、规范要求对厂区重新进行规划, 对厂区内危房、险房 (轮窑、制砖车间、配电间等) 进行改造, 对老化的设备、电气线路进行更新和淘汰, 提高产品质量, 不断研制和开发新产品, 加大市场竞争力。

按法律、法规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企业相关责任制。企业内部层层分级落实责任,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制订相关责任制的考核细则, 定期进行考核, 做到奖惩兑现, 真正将责任制落到实处。

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台账, 并做到严格检查和考核, 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 要检查督促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杜绝“三违”现象。

按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且应当由相关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电工、焊工、装载机操作工、固定回转起重机工、推土机操作工等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并获得国家规定的证书后方可上岗, 并按期参加复训。

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 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使其了解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和专业知识。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应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

加强设备和电气设施管理, 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 对机械设备、电气设施要定期进行检修、保养, 发现问题 (故障、缺陷) 要及时处理, 确保其正常运行。

请相关部门定期对企业内的装载机、推土机、固定回转起重机等特种设备、安全设施进行检测, 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在厂区内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季节性检查。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是完善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针对企业特点进行重点检查如电器线路和装置、机械设备、运输车辆、特种设备、安全设施等;季节性检查如春季安全大检查, 以防雷、防汛为重点, 秋季大检查, 以防火、防冻、保暖为重点, 冬季安全大检查, 以防火、防爆、防冻、防滑为重点。检查要有记录, 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应逐项分析研究, 并提出整改措施, 按“四定”、“三不推”的原则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按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规定正确佩戴、使用。

设专库储存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油料, 油库周围不得堆放易燃物或可燃物。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进行检验和评估, 要每年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做到有计划、有演练过程记录、有图片、有总结。要通过演练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使预案更加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不断提高员工在异常情况下的应变处置能力。

请相关部门对作业场所定期进行检测, 职工从业期间要建立健康检查监护档案, 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砖瓦企业的监管力度, 督促企业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为从业人员交纳工伤保险费, 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北京市钻石耐磨铸造厂

本厂可以生产直径600 mm~1400 mm辊圈

HRC 50-65

双辊破碎机辊圈

您理想

硬度与价格

的选择

地址: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工业开发区 (桥头村东) 电话:010-61911688

手机:13501234014邮编:101205

8.中国家族企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八

家族企业家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就是:微观精明,宏观糊涂。对三步之内的事情可谓是算计到了毫厘不差的程度,而对于十步之外的大局问题则缺乏把握,甚至根本不去探究。实际上,我国家族企业家大部分都信奉“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思想,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还停留在“边干边学”的旧式思维中,没有真正的战略思维。请问,家族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才能塑造正确的战略观?

我曾经总结过家族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五个失误:第一、根本不要战略管理,在为数不少的家族企业老板的头脑中,赚钱就是战略目标;

第二、见树不见森林,由于家族企业天生的市场敏感,多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来的,常常以业务战略取代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第三、将战术运用当战略管理,家族企业在捕捉市场机会,解决商业问题时,以个案分析起来,采取的手段总是十分聪明,如增设一个部门,出台一项制度,新开一个分支机构,投资一项新业务,关掉一个工厂等等不一而足,但这种“见招拆招”的应急管理,错把战术当战略,经常在一次次喝彩声中使企业不知不觉地病入膏肓;

第四、或好高骛远,或急功近利,不能很好地平衡“远虑近忧”,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驾驭全局,不仅驾驭企业现实,而且驾驭企业未来,战略管理的观点要求家族企业不能好高骛远,在收入支撑不足时盲目大举扩张;也要求家族企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谋划长远。但不幸的是,这种极具指导意义的观点在民营企业并没有太大市场,更不用说实践。

第五、机会导向严重,导致多元化经营上出现重大失误,一般家族企业走上多元化道路的规律大体上都是这样:由于本行业的利润正在逐渐减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老板有一天突然看到某一新兴行业出现突发性繁荣,于是“坐不住”了,就把公司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个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行业,而由于资源他投,对公司原有行业的支持力度急剧下降,公司老行业逐渐出现萎缩。而进入新行业之后,由于市场不稳,对行业状况不熟,公司未有明显的优势,拼搏一阵之后又发现并没有多大收获。

实践中,家族企业的战略失误还不止上述表现。出现这些失误的根本在于大多数家族企业没有树立一套非常明确的经营理念。只有自身的经营理念明确了,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战略观。只有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才不会迷失方向。

家族企业在初创阶段只是努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生意有所起色,而经营理念也正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确定下来的。对家族企业来说,惟一不可变更的东西是它的基本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何聚集起来建立和运营这样一个家族企业?我们的家族企业存在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管理方针是什么等。经营理念对指导家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经营理念,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和行为准则,并付诸行动。家族企业也才有长远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误区及构建切入点

企业文化的形成对实施公司的战略规划、发展壮大员工队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知,这对企业的持续生存提出了挑战。请问中国的家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应该以何为切入点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体系?

有关企业文化的著名国际案例是美国王安公司的兴衰史。1984年该公司的营业额高达33亿美元,雇有2.48万名员工,可谓实力雄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安本人对家族外的美国高层主管不放心,也不信任。因此,当外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便把公司的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本应继承权力的美国经理却遭到了冷落,结果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经理人在关键时候离职而去,使公司业绩一败涂地,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概括来讲,中国家族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上主要存在四种误区:

第一、企业中根本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明确表述,也无所谓什么企业文化。企业从上到下不关心这个话题,从根本上否定企业文化的作用,乃至于否定企业文化的存在;

第二、企业文化是做给外人看的,企业文化是宣传手段,是面子工夫,是时髦,是时尚,企业有很多口号、宣传片和宣传册,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游玩活动。宣传的内容、喊出去的口号与企业的战略决策根本不相关;

第三、企业文化是“说说”听的,主要是“忆苦思甜”的。企业文化往往只注重口头教育,不能通过工作流程规定和制度奖惩引导体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第四、企业文化是向别人学的,是“照猫画虎”的。“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创新”等提法风靡大江南北,一时间,在员工手册上,在宣传材料写上这些口号的企业多不胜数,根本不管这些提法能不能、以及如何在企业贯彻落实,缺乏与企业创始人或高层的血脉联系,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毫无指导意义。

企业增值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组织内部共同协作的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在一家企业内部,徜若没有相互信任,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以及共事合作准则,那么,其员工之间就无法彼此信任,企业的社会资本难以形成,经营效率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增强。不同企业,企业文化的根基与导向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我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要突出家庭亲合力的特色。家族企业是家庭关系与企业相结合的产物,其所具有的独特企业文化传统,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突出家庭的亲合力特色,要以家族成员之间信任度高、目标容易统一、经营中“道德风险”行为概率小的特点,来培育企业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以及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其次,构建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家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在文化和情感上相对封闭和带有心理优越感的“家人”圈子,偏听偏信,任人唯亲。这会严重打击非家族企业成员,扭曲和扰乱企业正常的管理机制。良性的企业文化要尽力消除企业内部存在的这种固有的不平等现象,做到对内以全体员工为本,对外以顾客、用户为本,而不是只考虑家族成员。要在企业中提倡平等、公平、公正意识,教育和管理好所有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真诚沟通,同甘共苦,和谐共处。使员工才会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自觉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与长远目标,发自内心地去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及时吸纳新的理念。家族企业成功之后容易滋生事业和文化上的自满心理,不自觉地排斥新文化、新观点、新理念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家族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把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

入家族企业的规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精神风貌等方面,培养新型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塑造职工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制约的瓶颈与突破

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创立之初,家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但到了企业的成长期,人才就显得紧缺了。人才引进难、流动难已成为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大瓶颈问题。众多优秀人才对家族企业望而却步,即使用高薪可以招来一些人才,但由于缺乏信任感,使其大量流失。家族企业该如何构建自身的人才规划以应对人才瓶颈?

大部分的家族企业在用人上没有长远计划,企业人才匮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当家族成员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需要的时候,企业就需要从社会引进优秀的人才来弥补家族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因此,家族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家族企业走出“人才陷阱”不可能有一种全能的方法,我认为,有几个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

首先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前者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后者表明其重要程度。当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最深层的因素,家族企业的“人才陷阱”,根源就在于价值观的冲突。家族企业应当以此为目标,把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作为走出“人才陷阱”的制胜战略。

引进现代激励机制和方案。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积累了许多激励企业员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家族企业走出“人才陷阱”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主要是: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股票期权制度。该制度就是公司给予其特殊员工在—定的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制度对企业的特殊员工具有两方面的激励作用:第一,报酬激励。在股票期权制度下,如果公司经营得好,公司股票的价格就会上升,特殊员工就可以通过行使股票期权制度所赋予的权利而获得可观的收益。第二,所有权激励。特殊员工一旦购买了公司的股票,他们就成了公司的所有者,取得了与普通股东相同的地位。作为所有者,他们当然也希望公司能实现更多的利润及资产增值。这样,股票期权制度就把特殊员工行为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家族企业没有实行规范的股份制,但是借鉴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机制,给予各种人才以远期收益的权利,还是有助于留住人才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这一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近几年来,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这两种激励机制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甚至日本一些企业也开始改革这两种制度。但应看到,这两种激励机制虽有论资排辈压制人才之劣,却也有激励员工稳定人才之优。我国家族企业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与岗位年薪制、远期收益权等配合使用。

老板人格魅力的自我提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具有人格魅力的老板对员工,尤其是对各类人才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是不言自明的。家族企业要走出“人才陷阱”,最终还在于老板自己。其他措施都涉及老板与人才的协调,只有人格魅力,非老板本人不能提升。家族企业的老板们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需要进行全面的自我修炼:关心祖国命运,具有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市场及产业发展大势;朴素的感情与现代领导艺术相结合,等等。总之,家族企业要走出“人才陷阱”,老板不仅应成为精明能干的领导,而且应成为各类人才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不仅自己事业有成,而且使每—个人才、每一个员工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接班人的两难选择

当前,许多中国家族企业正在或即将进入传承期,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继任者是关系企业永续生存与经营的关键问题。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考察世界各国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继任者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以供国内企业借鉴:子承父业、职业经理人继承,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子承父业这种路径选择对于家族企业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对于家族企业的继任者来说,首先面临的是信任问题。在家族观念强烈的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决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要强于对外部人员的信任感。其次,也是由于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制度的局限所至。由于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和成熟,缺少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组织体系和道德约束体系,即使个别职业经理人做出丧失信用的事情,也照样能够混迹于职业经理人队伍中,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经理人的形象和可信任度。第三,一些经理人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家族主义取向,即把做经理人看成是为他人做企业,即使给予很高的收入补偿,也大都认为不是为自己或为家族做事。在严酷的现实下,家族企业所有者很少让职业经理人来担任企业的关键职位。

目前,一些家族企业开始尝试选择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继任者,其主要考虑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目前,中国家族企业在治理结构与管理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家长决策制,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整个家族将面临完全垮掉的风险。二是任人唯亲,不利于引进家族外的优秀人才,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三是封闭式产权制度,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融资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来克服家族企业的种种弊端。其次,家族内缺少可以胜任的继任者,子女未必都适合经营企业,而且多个子女经常为争夺接班人位置而产生争执,从而导致企业分崩离析。面临企业经营者的继任问题时,相当比例的家族企业内没有可以胜任的继任者。针对这种情况,理性的企业家应当选择职业经理人。虽然这种委托代理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集体叛变”等道德风险,但是克服这种风险的过程,就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

在我国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中,有90%以上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这些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本土民营企业,很多已经进入了上下两代接班的交替期,对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竞争环境还相对不成熟的本土企业来说,如何选择接班人、如何进行权力交接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继续生存。

接班人问题往往直接关系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我并认为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是更好的选择,职业经理人接班后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并不比家族成员接班的少。我认为,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还是家族成员,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关键在于现任的领导者持什么样的传承理念,创办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事实上决定了问题的答案。

如果现任领导者将企业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当然要把企业的控股权和直接控制权交给家族成员,单单是持有这样的理念,接班后,企业失败的几率当然也大,接班人的人品、能力、兴趣都会为企业的失败埋下败因;如果现任领导者的出发点是让企业的生命延续下去,而不是企业的控制权,将企业传承给家族成员或职业经理人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时接班人的“人品与胜任力”成为选择接班人的基本原则,以能力与人品作为评判原则,传承的成功概率自然要大一些,当然,在同等条件下,家族成员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9.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九

【摘要】:近年来,全球企业披露CSR报告的现象越来越多,报告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选取毕马威公布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9年》中的部分数据,同时,结合我国的三家公司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对中外企业的CSR报告的披露情况进行现状分析,从中发现我国披露CSR报告中存在的如责任体系不完整、沟通质量差、标准不统一、第三方鉴证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以及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R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

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包括了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慈善报告等单项报告,和囊括经济、环境、社会责任的综合性报告。

(二)理论基础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是三重底线观和利益相关方理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就是指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意即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就责任领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经济责任也就是传统的企业责任,主要体现为提高利润、纳税责任和对股东投资者的分红;环境责任就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就是对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时必须履行上述三个领域的责任。利益相关方理论是弗里曼(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的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基于这两点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9 年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创造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该模型突出了责任管理的重要作用,认为责任管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点与重要保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责任管理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和责任调研。该模型对“三重底线”原则进行重新组合,将客户责任纳入市场责任,同时用“市场、社会和环境”取代原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传统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股东责任,而市场责任不仅是股东责任,还包括了客户责任和伙伴责任,从而保持了责任板块之间的平衡,避免了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板块指标众多而经济责任板块指标过少,使指标体系的结构得以优化。

图1-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理论模型

企业之所以选择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进行非财务信息披露,是因为企业身处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营方式所带来的雇员福利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此带来的压力要求企业对除股东之外的更广大利益相关方负责,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中,以货币的方式对企业的历史经营活动进行计量的财务信息无法将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充分反映出来,也不能将企业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弥补了这一不足,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投资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压力下,并从企业内部运营的需要出发,选择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瑞森德企业社会责任机构的数据统计,2009年在中国境内经营 的企业发布了多达600多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以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名称发布的报告)。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一)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现状

自2006 年我国建立报告发布制度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全社会参与、全面加速和中心扩散的特征。首先,是全社会参与。政府部门、公众、媒体、员工、消费者、社会团体、社区、投资者、研究机构等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觉醒,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压,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责任运动。在不平凡的 2008 年,先后发生了南方雪灾、5·12 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2008 年 11 月胡锦涛主席在 APEC 会议上提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呈现出全面加速的特征。目前,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点不是“解释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企业极为关注“怎么做”和“做得好”。截至 2009 年 10 月,超过 500 家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少企业还建立了社会责任部门,统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此外,部分先进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二)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 1.CSR管理体系设置水平

大部分欧洲国家如英国、意大利、德国的公司拥有着比较完善的CSR管理体系,企业能够自成一体的完成CSR工作,从CSR数据的搜集到CSR报告的编制,体现着CSR的成熟水平。

中国CSR管理体系的建立在企业中也有体现,中国平安将“专业创造价值”作为企业责任的核心理念,贯穿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全过程,自2011年搭建了更加专业和完善的CSR管理平台,包括绩效指标体系的搭建(从588个目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20l1年还成立了CSR非正式工作小组。中国铝业也有其自己的CSR组织体系,通过CSR工作领导小组,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部门。中国联通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的组织体系,成立由公司领导主任的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明确社会责任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在总部各部门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工作联络人,与省级分公司和子公司建立起了社会责任实践的征集渠道。2.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质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同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企业的信誉度与竞争力,中国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已处于步入正轨阶段,认为CSR报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国平安CSR报告围绕利益相关方对社会责任议题的关注方向,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了有效沟通。中国铝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用少量的篇幅表述了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用图像识别了利益相关方的宿求,而中国联通并没有在报告中系统反映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3.GRI标准使用情况

毕马威从2008年的调查就已经显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性报告指南已作为全球企业责任报告的标准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80%的G250和69%的N100公司现在正向GRI报告标准靠拢,大多数公司都分布在欧洲国家。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CRI标准,是因为他们认为市场能够把CSR报告提供者的价值与行业部门的竞争对手作比较,标准的企业责任报告准则可以为标准化过程提供一种方法,于是整合报告是其发展的一个趋势。2011年披露CSR报告的817家中国企业中,参考GRI的仅占18.79%,参考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占9.12%,参考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占7.15%,还有的则参考了全球契约(1.54%)、IS026000(2.95%),例如中国平安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G3.0指标及金融行业补充指标作为其信息披露的指导性原则,中国铝业CSR报告则参照国际标准IS026000社会责任指南、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版)编写,中国联通社会责任报告也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3.0版的规范及通信行业报告编写补充标准,并结合公司具体实践编制。4.报告有无第三方鉴证

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验主席指出:“没有经过审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中国以2013年第一季度为例,41l家企业发布了CSR报告,其中只有19份报告经过了第三方独立评审,占总数的4%。CSR报告鉴证的提供者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或专家,我国只有10%的企业是通过会计事务所进行鉴证,并且这10%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由内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如中国平安在其报告的第三方审验声明中选择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企业并没有提及第三方鉴证,只是在报告中附了第三方反馈单,中国联通也没有提及鉴证方。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问题

据《WTO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显示,2OlO年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呈现“稳步发展、水平提升、更加务实”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差异明显、事后编制”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本文将从报告编制、报告发布评价以及报告发布后反馈三大模块揭示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随意

2014年中有19家A股上市公司中断披露CSR报告;其中森马服饰、西藏旅游等16家公司2013年自愿披露,而在2014年未再继续披露CSR报告。

由此可知,部分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等非财务绩效信息仍属于相对随意、自发的行为,或消极应对监管机构强制披露的规范,并未真正将社会责任报告视为定期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桥梁,A股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透明的在意愿及战略认知层面仍任重道远。

(二)整体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平衡性指标的披露对增强报告的可信度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598家(59.4%)企业进行了负面数据及案例的披露,其中67家披露6条及以上负面数据信息,占样本企业的6.7%。

整体上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对公众造成一定的误导,例如,工商银行2009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披露了“绿色信贷”工程取得的成绩,而对为紫金矿业采矿项目、加拿大油矿项目提供融资涉及的环境污染风险则只字未提。中国移动声称致力于“用户至上”的服务,但实际上顾客的退网成本远高于入网优惠。总体来说,企业简单地把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宣传的工具,无法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准确、透明的社会责任信息,最终会导致社会责任报告本身不可持续。

(三)标准多导致比较性差

不同监管部门的发号施令,国际权威非政府组织的大声疾呼致使企业面临不同标准交叉引用的格局。这不仅会造成报告重点模糊、信息传递性差、报告之间缺乏信息的可比性。也导致了企业编制成本上升、编制积极性-v降。比如,虽然2O1O年中石化、中国银行、中航集团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均采用GRI-G3标准。但在所有上市公司公布的报告中所占比例不大,更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国家政策、行业标准或指南等为蓝本进行披露.报告之间缺乏信息的可比性。较之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则明显感觉到国际标准过于复杂。加之国内标准统一性和权威性的欠缺,多数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简单、无可比性。例如双汇发展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横店东磁2OlO 年社会责任报告分别只披露了简单的6页和5页,部分社会责任事项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横向比较性差。可见,编制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不足会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长性差,从而与可持 续发展要求相悖。

(四)事后编制、缺乏系统流程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或组织为满足它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定期公布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循环改进的动态过程。所发布的书面报告是这个过程一年一度的中间产物。而实际上很少有企业能够把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当成一个系统程来对待,从而在方法上体现出“一次性,突击性,事后编制”的特点。社会责任事项只是被动披露,且由于时间的紧迫和简单的流程披露内容有限。有效信息仅仅集中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上。例如,双汇发展在2009年就出现了相关食品安全问题。2009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披露了公司在产品安全各环节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监控措施,结果在报告公布不满一年后,就爆发了“瘦肉精”事件.其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可见一斑。

(五)内容不明确、透明性不足。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IS026000)。社会责任报告则是传递企业责任行为。释放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决策信号,从而赢得社会信任和声誉的最好形式。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报告普遍侧重“应该做什么”。而“做了什么”篇幅偏少且信息可理解性不足;另一方面,倾向于报喜不报忧,隐瞒企业经营行为的社会责任风险,误导公众。例如,工商银行2009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披露了“绿色信贷”工程取得的成绩,而对为紫金矿业采矿项目、加拿大油矿项目提供融资涉及的环境污染风险则只字未提。而紫金矿业对其矿难事件也没有详细描述。中国移动声称致力于“用户至上”的服务,但实际上顾客的退网成本远高于入网优惠。总体来说,企业简单地把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宣传的工具,无法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准确、透明的社会责任信息,最终会导致社会责任报告本身不可持续。

(六)反馈渠道少。欠缺责任沟通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最广泛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媒介。对企业来讲,无论是社会责任议题的立项、社会责任事项的实况调查还是社会责任报告的后期反馈,都离不开与其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编制报告的全程都依赖单个部门,沟通与反馈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对事件的深入观察。有些企业甚至连读者意见反馈表都不编制,沟通意愿和效果很差。这种现象突显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片面性,通常企业只在上市路演时“信誓旦旦”,融资成功后往往忽略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另外资本市场重绩效信息、公众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也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七)违规成本低。报告信息走形式

社会责任报告的违规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虚假、隐瞒披露.其违规成本表现为监管内惩罚和监管外惩罚。监管内惩罚是指证监会以及工商部门对信息违规披露的惩罚措施。而监管外惩罚则是指市场对信息违规披露的反应。现阶段社会责任信息违规成本低,一是没有相应的奖罚条例。二是市场反应不足以向企业传递高质量社会责任信息的必要,导致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不重视,报告信息走形式。例如,紫金矿业在2009 社会责任报告中发布了环境绩效的“喜报”,不久后的盈江污染事件暴露了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严重问题。而监管部门只是给予停盘以及少量罚款的处罚,相对于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事件。紫金矿业营业利润不到0.5% 的罚款显得警示力不足。而市场方面,四券商竟然在复盘时极力唱多,引领市场逆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利益在作怪,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关注不高。总之,违规成本低和市场效应不足容易造成信息披露的“柠檬市场”。继而影响到“十二五”期间 企业甚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前面提到的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问题对于社会责任报告本身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和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提出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编制标准。

编制标准繁多是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长性差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对多标准时捉襟见肘,编制出的社会责任报告非但没有实际经济效果,反而时常“劳民伤财”。但也存在另外一种现象。2010年跃升世界企业500强第8位的国家电网公司在2005-2010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过程中保持了融国际标准、央企标准、行业标准于一体的一贯风格,报告质量也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认可。实际上,纵观国内标准。其主要内容都与GRI—G3、ISO14000等国际标准有共通之处,只不过在在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以及行业特征中有一些明显的细化。

(二)规范披露内容、提高社会责任行为透明度

ISO26000 指出,社会责任报告和其他沟通方式一样,报告的内容应当易于理解、内容保持平衡、描述精确、数据具有时效性,整个报告过程和结果透明并可比较。透明的企业行为往往更加容易建立社会认同感,有利于企业融资、投资行为的顺利开展。监管部门应该采取强制和鼓励的双重措施。一方面强制要求企业披露企业涉及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以及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方面的具体信息。另一方面广泛推展“社会责任奖”以及税收减免、投资优惠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的透明度,减少隐瞒和虚假披露行为。具体的披露内容可增加关于环境治理绩效及环境污染风险、职工福利及职工诉讼、资源保护及补偿风险、售后服务对顾客保留的贡献及风险、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对当地居民的贡献及风险等。总之,设立具体的社会责任明细,既报告绩效又披露风险,企业必须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能局限在能做什么,才有利于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提高和获得社会的认同。

(三)拓宽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渠道

在ISO26000 描述的社会责任实践方案中,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责任的沟通。没有就企业社会责任事件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就很容易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闭环。拓宽社会责任报告的反馈渠道,不仅能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同时也让利益相关方感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有利于强化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实现共同可持续成长。关于社会责任事项的沟通可以在编制过程中多实际调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如采用邮件询问、随机电访以及增设全体股东大会上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议(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晚于财务报告)。另外,及时、认真响应社会舆论监督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沟通的良性手段。为给改善报告质量提供现实参考,可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利益相关方评论的数字化内容,随时反映报告的即时内容,以达到广泛地听取供应商、员工、分销商、顾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的效果。

(四)加强信息监管力度,建立社会责任举报制度

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监管则倾向于形成社会责任报告的“柠檬市场”。企业在享受社会提供的发展环境、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从实质上承担社会责任。根据权责匹配的原则。监管部门要充分对企业在社会、经济、环境层面的行为进行监督,利用税收、奖罚机制来规范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化、虚假披露现象,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同时建立社会责任举报制度,为各层次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利益呼吁的另一选择。监管部门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强力监管的另一个影响则是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一股强心剂。

(五)完善规范第三方鉴定

第三方鉴定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机构、政府背景机构以及专家认证。各方有不同的认证评估体系。由于认证规范的不统一。各方偏重的角度不一致,再加之第三方认证引发的独立性问题,导致报告的认证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强制性规定,导致我国企业的CSR报告经过第三方评审的比例远远低于全球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应该给予同企业财务报告同等的重视程度,应该建立规范的,强制性的第三方鉴定报告,从而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

五、结语

从2006年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以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报告编制过程、报告评价过程、报告反馈和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公众的了解与信任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我国特殊的企业制度使得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报告制度,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整体上提高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建立完善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电厂百日安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