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2024-09-24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10篇)

1.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一

对联与诗的区别

(一)句数字数不同

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就是所谓“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则“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就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制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文字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般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二)叶不叶韵不同(押不押韵)

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甚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所以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两两相对”的两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韵,因为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要求叶韵,就更增加了语言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十五咸”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四支”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所以不受韵部的限制,几乎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虽然近些年有韵联出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要求叶韵的本质。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协调,但不完全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用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因为,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语言特点,既可以用诗的语言,也可以用散文语言,还可以用俗语、谚语、成语、既定语、口头语甚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所以,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四)词性宽严不同

律诗的对仗,在词性要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上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甚至还有一些细化要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要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允许,对联自不必说。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撑”是动词,“尚”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存”是实词,“之”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五)同字处理不同

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可以”的范围,而不能进入“也可以”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其余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其余可想而知”里,由于对联“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七)自对方式不同

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其中“贫富”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往还”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上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方式,就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富国强军”对“风调雨顺”,前者为两个动宾结构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结构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燕语莺歌,龙飞凤舞”,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就是这种情况:“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恰恰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豪的。

(八)违规犯忌不同

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齐的抑扬顿挫声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悉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端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就不忌讳失替和四连仄、四连平;上下联平仄相对,只要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况与律诗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2.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二

其实, 语文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 如果在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机地联系到“那个”知识点, 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的方法, 试图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对接点之一:形象

在《考试说明》中, 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形象,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感受“中外文学作品”的形象, 这样的考试要求, 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形象”这一两者的对接点来展开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工作。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 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 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诗歌中的形象, 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且不说初中课本里为我们熟知的代父从军、英勇无比的女英雄花木兰, 单说说《卫风·氓》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 《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劳动妇女形象, 王昌龄的《闺怨》塑造了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形象……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立在我们面前。诗歌的形象, 更多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比如湖光山色, 田园桑麻, 大漠孤城等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诗中写山中景色, 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 都构成了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倾注着诗人的思想, 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在古诗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 雨后的长亭, 烟波暮霭, 这种冷色调的景物, 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 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孔子说:“立象以尽以意。”这里的“象”即形象。造一个象, 立一个意, 这便是诗。由此可见, 鉴赏诗的形象十分重要, 只有了解了形象, 才会领会诗的主旨或情感。

高考在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 近年来高考真正涉及到这一考点还很少, 但还是要予以重视。文学类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 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这和诗歌是一样的。譬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 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 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照以上分析, 诗歌中的形象和现代文学类文本中的形象相比, 诗歌中有所描写的景或物这个形象, 但其相通之处, 那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特别是在把握形象时都应该注意: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从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不能贴标签;二是对形象要有简要分析, 重点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 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 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 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 这相通的对接点就为我们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

对接点之二:语言

《考试说明》中, 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语言,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品味“中外文学作品”的语言, 这样的考试要求, 也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语言”这一对接点来进行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从命题角度来分析。

古诗鉴赏语言一般涉及两类题型:

一是品味诗歌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包括炼字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炼意)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 两种。其中, 炼字题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意的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从内容上) 。第二步,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从表现形式上) 。

二是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 (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和自然,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赏析包括词句的含义、作用, 修辞手法、效果, 语言特点与风格;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除此以外, 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话剧的对白, 就特别要求口语化, 要求富于动作性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 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一是人物语言, 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 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 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 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包括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对照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在语言这个对接点上, 除了古诗鉴赏有炼字这个特殊点外, 其他对词句的分析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的理解几乎是相通的, 而且在鉴赏时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品味语言要结合语境, 包括对整体语言特点的分析;二是品味语言都要联系修辞。

对接点之三:技巧

在《考试说明》中, 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表达技巧,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分析中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管是诗歌鉴赏, 还是现代文学类阅读,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首先都要了解和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 然后在做具体题目时能够明确辨识和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诗歌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其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 抒情可分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 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方法, 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是表达方式, 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等, 其中抒情有直接抒情和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在内的间接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是文艺表现方法, 有赋、比、兴, 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再有篇章结构方面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对照以上对古诗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吃惊地发现: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鉴赏在表现技巧上几乎同出一辙, 很多方法相一致, 这也充分体现了同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技巧上的传承性, 而且在对技巧的考查上, 都考查这样四个问题: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 写得好在何处。因此, 在表达技巧这一个对接点上, 完全可以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 既节省教学时间, 更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真正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三

其实,语文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如果在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机地联系到“那个”知识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的方法。试图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对接点之一:形象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形象,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感受“中外文学作品”的形象,这样的考试要求,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形象”这一两者的对接点来展开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工作。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诗歌中的形象,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且不说初中课本里为我们熟知的代父从军、英勇无比的女英雄花木兰,单说说《卫风·氓》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劳动妇女形象,王昌龄的《闺怨》塑造了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形象……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立在我们面前。诗歌的形象,更多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在古诗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烟波暮霭,这种冷色调的景物,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孔子说:“立象以尽以意。”这里的“象”即形象。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由此可见,鉴赏诗的形象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会领会诗的主旨或情感。

高考在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近年来高考真正涉及到这一考点还很少,但还是要予以重视。文学类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和诗歌是一样的。譬如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曹禹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照以上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现代文学类文本中的形象相比,诗歌中有所描写的景或物这个形象,但其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在把握形象时都应该注意: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东西出发,不能贴标签;二是对形象要有简要分析,重点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这相通的对接点就为我们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

对接点之二:语言

《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语言,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品味“中外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样的考试要求,也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语言”这一对接点来进行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从命题角度来分析。

古诗鉴赏语言一般涉及两类题型:

一是品味诗歌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包括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两种。其中,炼字题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意的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内容上)。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从表现形式上)。

二是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和自然。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赏析包括词句的含义、作用。修辞手法、效果,语言特点与风格;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除此以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话剧的对白,就特别要求口语化,要求富于动作性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一是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对照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这个对接点上,除了古诗鉴赏有炼字这个特殊点外,其他对词句的分析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的理解几乎是相通的,而且在鉴赏时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品味语言要结合语境,包括对整体语言特点的分析;二是品味语言都要联系修辞。

对接点之三:技巧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表达技巧,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分析中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学类阅读,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都要了解和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然后在做具体题目时能够明确辨识和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诗歌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其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三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衷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是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其中抒情有直接抒情和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在内的间接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是文艺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再有篇章结构方面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人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对照以上对古诗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吃惊地发现: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鉴赏在表现技巧上几乎同出一辙,很多方法相一致,这也充分体现了同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技巧上的传承性,而且在对技巧的考查上,都考查这样四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写得好在何处。因此,在表达技巧这一个对接点上,完全可以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既节省教学时间,更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真正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形象、语言和技巧三个角度,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来展开阅读教学。当然,这两类阅读的范围还不止这些方面,比如,古诗鉴赏中还有诗人的风格问题,咏史类诗歌还有它的特殊性问题。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还有近年来作为新的考点的探究性题型,这些文本中有个性化或特殊性的内容如何更好地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但抓住这三个对接点,无疑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主要甚或是最关键的东西,而且,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起来进行教学。互相促进,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功效。

4.描写爱国诗的古诗 篇四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金陵驿》鉴赏

这首《金陵驿》是南宋祥兴二(1279)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表现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

首联写景又不限于写景,而是即景设譬,以景寓情。诗人选取眼前的“草”、“离宫”、“夕晖”、“孤云”,绘出了一幅荒凉暗淡的画面,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并交错运用了借代、比喻、象征等手法,喻意南宋王朝苟安投降导致衰落沦亡及自己抗元功业不遂。这就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颔联未直接回答上句的设问,而是拉开历史的帷幕,今昔相映,以古喻今,倾写自己强烈的亡国丧家之恨。诗人所说“山河无异”,其实是山河有异。这是一句反语,从对句“城郭人民半已非”完全可以看出来。此两句描写南宋国土被元兵践踏、人民生灵涂炭的情景。

颈联转入写“芦花和我老”,再抒对国事沧桑的.感慨。在通过“芦花和我老”、“燕子傍地飞”这两个形象的赋比,表现了十分沉痛的思想,既有身家之感,又有黍离之悲。

尾联借用传说表达诗人化鹃啼归的心愿,表明自己虽然被迫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的心志至死不渝,可谓哀苦、执着之至。同他的传诵千古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样,充分体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人士。

5.春诗的现代诗歌 篇五

寒冷的冬天,不想

就这样

悄悄地离开

还想留下自己

最后的“爱”

给刚刚

醒来的春天

涂上了一层

厚厚的“胭脂白”

让稚嫩的春天

真的,很无奈

一场

纷纷扬扬的大雪

湮没了春天

所有的色彩

堆满了

春天的舞台

让美丽的春天

不得不

停止了彩排

柔软的春姑娘

只好,又躲进了

深深地闺房

“耐心”地等待

不知何时

才能,春暖花开

春归

一缕缕

温柔的春风

就像是

一首首

欢乐的无趣

一滴滴

轻灵的春雨

就像是

一行行

美丽的诗句

一条条

潺潺的小溪

一丝丝

飘飞的柳絮

一对对

翩跹的彩蝶

一双双

归来的燕子

在春的枝头

挂一道彩虹

在春的原野

铺一层新绿

树上的喜鹊

筑起了新巢

想孕育明天

甜蜜的日子

春天的阳光

洒满了

北国的黑土地

是谁在播撒

6.琴与诗的江湖现代诗歌 篇六

杨柳低垂,河水蜿蜒,

那个春天的黄昏,沐一季忧伤,

独自擎一把油纸伞,

行走在幽静古老的雨巷;

青石板,临岸红灯笼,

是谁打落了我的愁絮?

是谁拨动我的琴弦?

相逢却是曾相识,

未曾相识已相思;

烟尘袅袅,雨声滴答,

你,一个不谙江湖,

不识世故的女子,

为江湖的快意恩仇,

时常不知所措,

你轻握我的手,

怜爱地望向我,

柔声说道:

“带我远离红尘,携手共筑一座琴与诗的江湖如何?”

阳春三月,雨燕双飞,

柳绿莺啼,花香满衣,

刀光剑影,只是一场繁华和凋零;

窗外,细雨霏霏,

温软的风中,

一树桃花摇曳生姿,

流转成一地芳菲,

从何时起?

你秀长的眉不再舒展,

你望向我的.眼眸不再缱倦?

幸福,在弱水之上,

轻轻泛起几丝涟漪,

便径直沉入江南清澄的水底,

终成了一株守望的青莲,

情缘如水,敛尽风华;

雾霭茫茫的清晨,

我驾一叶扁舟,

离开了曾种下的瑰丽,

离开你的世界,

自此,我离天涯,你隔海角,

红尘往事湮没于千里烟波,

一秋成冢;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叶扁舟,一季芬芳,

7.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七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品茶 |微信号:pincha818一杯清茶,一段人生,一丝回味。品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自媒体。春天来了,忽然想起遥远的逝去的诗歌时代,就像我们逝去的青春一样,于是,重温。

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雨巷》戴望舒(1905~1950)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三、《如果》席慕容(1943~)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我可以永不再出现如果你愿意除了对你的思念亲爱的朋友 我一无长物然而 如果你愿意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 断落如果你愿意 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今生今世 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 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 如果如果你愿意

四、《热爱生命》汪国真(1956~)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五、乡愁余光中(1928~)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爱情》叶挺王所有的路 都是为你而铺设所有的桥 都是为你而架备所有的亭宇 都是为你而营造所有的愿望 都是为你而存在你是我的所有 为此 我日夜忧愁漫漫长路 只怕你眷恋身后危危廊桥 只怕你惊于飞流幽幽楼阁 只怕你凄怨逗留小小心愿 只怕你未能实现为你忧愁 然而 我愿意我愿意是路标 假如你迷失了方向我愿意是桥墩 假如你偏离了航道我愿意是栋梁 假如你倾斜了轮廓我愿意是期待 假如你遗忘了季节如果是天意 最终 我该如何放弃有一天 路标迁了 希望你能从容有一天 桥墩断了 希望你能渡越有一天 栋梁倒了 希望你能坚强有一天 期待蔫了 希望你能理解

七、《致橡树》舒婷(1952~)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八、《回答》北岛(1928~)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九、《远和近》顾城(1956~1993)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十、《献给黄昏的星》戈麦(1967~1991)黄昏的星从大地海洋升起我站在黑夜的尽头看到黄昏像一座雪白的裸体我是天空中唯一一颗发光的星星在这艰难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昨天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被怼到了一起黄昏,是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星,是黑夜的女儿苦闷的床单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这下垂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黄昏的星

十一、《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1964~1989)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十二、《相信未来》食指(郭路生)(1948~)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是呵!相信未来这是最温暖的手臂是啊!相信未来这是最迷人的色彩我要用手指——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托起那太阳的大海我摇曳着曙光——那枝漂亮而温暖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他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们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他们对于我们这些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苦痛是给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讽刺我坚信他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亲爱的朋友啊,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一切的年轻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相信未来,相信生命前程呵,一定光明未来呵,一定美好生命呵,永远前进

十三、《 独语》覃子豪(1912~1963)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海洋应我以柔和的潮声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森林回我以悦耳的鸟鸣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星空应我以静夜的幽声我向山谷说:我怀念你山谷回我以溪水的淙鸣我向你倾吐思念你如石像沉默不应如果沉默是你的悲抑你知道这悲抑最伤我心

8.现代诗与散文诗的区别 篇八

现代诗是一个大概念,散文诗是一个小概念,现代诗里面是包含有散文诗的,所以他们之间不存在比较的问题。

一、现代诗

简介: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一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特点: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爱国诗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

二、散文诗

简介: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1.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

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特点:

1、散文诗是诗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如果说散文诗是散文与诗“嫁接”出来的品种,这是也没有疑问的。散文诗具有诗与散文的“两栖”特征,散文诗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很难创作散文诗。但是散文诗究竟是一种新的文体,还是如有人说的:散文诗是“散文的诗”和“诗的散文”?关键要看散文诗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或者说散文诗区别于诗和抒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2、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而且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结构:

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1、纪实性(直抒式) 即“意在象表”,比较外露。比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或者说是心灵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灵投影什么,很少变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诗通常用此种方式。

2、想象式 指的是散文诗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时,往往浮想联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写晚霞,联想到玫瑰园、再联想到人的暮年等。

3、表述某一个哲理 这种散文诗和其他散文诗的区别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间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发现和表述为特点。写作是为了表述某一个哲理为目的。

9.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篇九

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同学们填报志愿的时候了,那么高职和大专有哪些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高职和大专的区别吧。

1、“高职”和“大专”有何区别?

答:高职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大专是高中起点的专科。过去的大专偏重应试,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为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既有大学文化程度,又有高级专门技能的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把除师范类以外的大专,都改成了高职。一些老中专经过重新改造、升格,也变成了高职。所以,高职和大专还不能完全画等号。目前高职还属于大专层次。高职和大专的毕业证书均属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其区别就在于学习课程不同,高职教学侧重于职业技术。

2、“高职”和“职高”有什么区别?

答:高职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技术,属于高中毕业后的求学之路,由普通高校兴办学院或独立建制,大专学历;职高的全称是职业高中,属于初中毕业后考入,一般是由中学举办,中专学历。

3、高职的报考对象有哪些?

答: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录取新生。分为两大类:

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7月举行。报考对象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简称“三校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考。

2).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双休日举行。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报考对象包括在职人员、往届高中毕业生及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和技工学校毕业生。

4、高职的招生院校有哪些?

答:高职招生院校分三类:第一类是本科院校的高职专业。这其中一部分是211重点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是市属高校;第二类是公办高职院校。这些院校招生数量大,高职办学时间长,在职业教育与就业上有一定优势。第三类是民办高职院校,国家承认学历,不过学费较高。

5、高职报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报考前,首先要明确心理定位,高职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教学

上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强,就业时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技术银领,要放得下架子。其次,要看家庭经济能力,高职强调时间性、技术性,教学设备花费相对昂贵,因此收费也比普通大专院校要高出许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前先要了解清楚学杂费情况,看是否在承受范围之内。报考后,选择专业要有预见性,很多高职院校跟随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但大家都一窝蜂办热门专业,供过于求,热门也会变冷。建议考生选择专业时,可先上网查看国家公布的紧缺人才目录。

6、高职报考如何选择学校?

答:要考察总体情况:

一、是否在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之列,此内容可在各教育网站查询;

二、学校情况,包括实力、声誉、软硬件设施,最好能实地探访;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如果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毕业生就业率就会高;

四、学校招生程序是否规范;

五、是否能提供助学贷款,奖助学金。

7、高职毕业生要接受继续教育有哪些途径?

答:按照政策,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本科(专升本)、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但是,实际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缺少升本的国家政策,就是部分学生不选高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部门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高职升本的问题有望在近一两年内实现,北京市已经考虑在部分技术性高职中开设本科。

8、高职的毕业证书怎么颁发?

10.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篇十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山水篇章激情澎湃,想象丰富,情景交融,有气势磅礴的形象,也有表现“清真”之美的描绘。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李白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

在生态问题全球瞩目的今天,细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山水诗不但艺术成就颇高,而且在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崇尚、天人合一的情怀时,也使其不朽诗篇具有了关注生态的现代意义。

所谓“生态意识”,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具体界定就是:

第一,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鱼虫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除了满足生计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1]

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把自身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种精妙语言,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显示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中折射出的生态意识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李白山水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他将自然山水赋予生命情感,将生命情感投向自然山水,把生命主体推向体验的高峰,描绘出一幅幅或柔和优美、或崇高壮美的山水画面。按照前文对生态意识的界定,这种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的意识。

第二,对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篇都表现了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将自然的力量看得高于人类的活动的态度。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意识中,“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并因此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2]樊美筠的这段话虽然旨在论述古代艺术家关于美的基本原则的看法,但用于研究李白的自然审美观却同样奏效。的确,李白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庐山的“屏风九叠云锦张”,黄河的“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都使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表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不可超越性和对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

第三,人与自然同在的“合一”情怀。在李白的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尤为密切。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木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由元气构成,同属大自然,同归大自然。李白的一些山水诗表达了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的愿望,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句,《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等,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山水形象成为诗人的知心友人。

李白笔下的自然风景与他内在的精神情感,与他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向融合为一。他在山水诗中所传达的,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崇尚敬畏之情,还是天人合一的情怀,都与前文界定的生态意识的三个方面不谋而合。在李白看来,世俗之外的大自然浩淼无穷,他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冥合、生命与宇宙的合一,这是自然与人格、自然与心灵的神秘契合。李白的山水诗发人深醒:人生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穷的,宇宙的浩大、永恒与人的渺小、短暂的对比激励着人们去寻求一种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永恒。自然,“生态”的概念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但西方人眼中的生态,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观。生态的概念传到东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比如中国,它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维使人们难以将自然与人、文化割裂开来思考问题,自然成了经历几千年文明熏染的自然,自然与人、文化也就融为一体。我们今天重读李白的山水诗,依然能读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给我们以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启迪。

(二) 李白山水诗中的旅游审美价值

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人们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美中体现的人文品格,往往对于和历史人物有密切联系的山水景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有重古的传统,珍惜民族的历史,重视历史古迹和先贤遗迹,白居易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很好的写照。不但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即使是自然风景,只要有古代文人的题咏也会使自然风物更具魅力,使旅游者更加向往。旅游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娱乐型旅游者、探索型旅游者、经历型旅游者、体验型旅游者和存在型旅游者。[3]其中娱乐型旅游者和体验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目的地多是一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并且有较高观赏体验价值的地方在放松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对于旅游地生活品质和文化特性的感知,获取特殊的生活经历。旅游地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旅游者越来越具吸引力。比如旅游者到庐山会想起有李白,游三清山会了解到葛洪的相关情况等等。

李白善于抓住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描绘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大自然的形象美一般来说,有“雄、壮、险、奇、秀、幽、奥、旷”等审美特征。李白特别善于描写雄、壮、险、奇、旷之美景。如他笔下的泰山:“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游泰山》其三)对黄河的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他笔下的长江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读李白的山水诗,往往给人心灵以极大冲击,能感觉到那些雄山奇峰、大江巨河所呈现的壮阔美、冲突美和崇高美。李白将自己的情感与气质融入山水诗的创作,他笔下的祖国山河不仅张扬着山水的自然天成之美,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品格。他的山水诗流传至今,便使自然山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今天的读者追踪着诗人当年的游迹,亲身领略诗人作品中充满艺术魅力的高山大川,体验诗人当年的经历和思想情感,将比单纯的登临、欣赏自然景观,更能获得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看,李白山水诗的社会价值之一,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审美价值。李白诗中的山水形象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有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这样,李白的山水诗应用到当代旅游中,便实现了社会审美价值、自然审美价值、人文审美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品味他的诗歌,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活动将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也将启发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艺术审美,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上一篇:表现手法(学案)下一篇:最新预备党员优秀思想汇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