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2024-08-27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精选15篇)

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一

区政府办公室提升机关干部素质活动实施方案

为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提升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树好文明形象,根据区委“强居民素质,做文明市民”活动精神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深化“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和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科普文化、职业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教育,引导区直机关干部以实际行动投身到素质提升和创先争优、“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中去,为首善之区建设和居民素质的提升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提升机关干部素质的总要求,通过开展形式新颖、扎实有效的活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理论文化素养、依法行政水平。使广大区直机关干部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的理论文化素质、过硬的职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发挥机关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先锋意识影响群众、以先锋行动带动群众、以先锋作用凝聚群众,通过机关干部素质提升带动群众素质提升。

(一)信念道德素质

1、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严格落实保密制度,积极维护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3、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

4、坚持原则,遵章守纪,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依法行政,诚实守信;

5、正直无私,谦虚谨慎,爱岗敬业,尊敬领导,爱护同志,服从大局,团结协作;

6、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工、志愿服务、慈善捐助、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

(二)理论文化素质

7、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夯实政治理论基础;

8、崇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融入工作生活,大力提升专业知识高度、拓展社会知识广度和增强工作实践力度,努力实现眼光国际化、判断胆识化、决策超前化、操作现代化;

9、尊重科学,善于把握事物科学发展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10、具有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和判断力,主动接受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熏陶,传承传统国学文化精粹,抵制低俗、封建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倡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职业技能素质

1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

12、执行力强,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意图正确坚决,确保政令畅通;

13、干事有激情,敢于创新、敢于碰硬、敢于担责、敢于超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4、说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文明上网,语言文明,仪容着装行为举止符合党政机关公务人员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要求;

15、掌握区情,熟悉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交通、金融、城市管理等基本知识,能独立处理相关事务;

16、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具有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职业技能。

(四)身心健康素质

17、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8、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生活规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9、心理平衡,乐观自信、心胸开阔、理性平和,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20、掌握基本的应急自救知识和方法,危险时刻能够自我救护;

21、谨慎用药,不滥用药品和保健食品,拒绝毒品,不买卖、吸食毒品。

三、活动内容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与创先争优、深化 “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在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科普文化、职业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理想信念教育

在创先争优、深化“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中,立足实际,着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党性实践活动,强化机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以开展“争做廉洁勤政好干部”为抓手,大力开展廉政教育,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能力。

1、创先争优、深化“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系列活动。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以“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组织一堡垒”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1)开展“我为党旗增光彩”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在主要办公场所悬挂党旗,全体党员佩戴党徽,结合创城开展以“为了城区环境更美”为主题的党员奉献日活动,组织党员走进社区清洁卫生。

(2)岗位练兵比武和演讲比赛。以“学先进、当先锋、树品牌”为实践主题,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和演讲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

(3)争当“服务群众先锋及先锋岗”活动。根据机关党员的职责任务、岗位特点,开展岗位建功实践活动,号召机关党员争做“服务群众的首善先锋”,在区政务大厅设立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先锋岗,选派优秀党员上岗,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4)开展夏季“百日集中创建”活动。通过书记和领导干部讲党课,党员事迹报告会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采取机关和社区、楼院及企业党组织结对联创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想实招、出实力、创实效。

(5)为党员送温暖活动。开通短信服务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在机关党员生日之时,发送祝福短信,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组织机关党组织到结对社区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和特困党员活动,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党员心里。

(6)宣传典型表彰先进活动。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总结党员在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活动中涌现的党员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利用适当时机,评选表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并择优向上级推荐先进个人。

2、治理庸懒工作。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治理庸懒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年度考核、民主评议、舆论监督等途径和方式进行内部自查,加强日常监督,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争做“廉洁勤政好干部”活动。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的宣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大力开展“争做廉洁勤政好干部”系列活动。开展廉政文化主题征文、格言征集活动;举办廉政书画摄影展;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每年讲一次廉政党课;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学法用法答题活动等。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机关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常识的广泛普及。

(二)科普文化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的科普学习实践活动,提升机关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丰富文化素养,营造学习氛围,引导机关干部争做学习型个人。

1、科普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广博的知识丰富才干,引导机关干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利用党课、集中学习日活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水平。号召机关干部通过自学的方式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组织参与科普知识竞赛答题活动,推动科普学习的长期深入开展。

2、国学教育。采取推荐国学学习书籍、举办国学讲座、收看国学知识录像片、评选“诵读之星”等形式,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品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大力提升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1)“国学融入生活”活动。精选《国学启蒙经典》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书籍,作为学习国学知识的基本教材发放到区直机关各基层党组织。利用播放国学知识录像片、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强化国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举办国学书法摄影比赛,展示机关干部的“绝活”和才艺,进一步活跃机关干部文化生活。

(2)优秀心得体会文章展评和“国学诵读之星”评选活动。广泛征集选送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文章,进行评选交流,并择优评选出“国学诵读之星”。

(3)开展机关文化展演展示、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机关文化展演展示、国学书法摄影比赛、组织参观学习先进机关管理文化等活动,展示机关干部的“绝活”和才艺,进一步活跃机关干部文化生活。

(三)职业技能教育

通过举办机关公务礼仪、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升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

1、机关公务礼仪培训。举办机关干部公务礼仪知识专题讲座和展示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大力推广机关公务文明礼仪行为,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

2、组织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征文、论坛结对共建等形式,促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深入开展。

3、业务技能培训。根据机关干部岗位性质,组织形式灵活的机关业务技能比武、培训活动,帮助机关干部熟练掌握应具备的业务技能知识,提升机关干部的业务技能水平。

(四)身心健康教育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通过举办机关干部健康知识讲座、体育比赛、急救知识培训,拓展训练等活动,从生理、心理、环境、习惯、体育锻炼等方面引导机关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健康心态和强壮体魄。

四、活动安排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主要任务是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深化“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在区直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科普文化、职业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在首善之区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先争优、“首善先锋”党建品牌创建等工作中当先锋、做表率。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提升机关干部素质的长效机制和规范的考核办法,基本实现机关党员干部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几点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区委高度重视机关干部素质提升工作,从今年起,把机关干部素质作为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单位要把提升机关干部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注重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关组织,指定专人负责,确保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各单位要注意搞好阶段性总结,挖掘好的经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召开调度会,及时汇总各单位开展活动情况,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三)搞好宣传发动。要利用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知晓率和参与率。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以饱满的热情、负责的精神投入到活动中去。

(四)注重取得实效。各单位要在积极参加区直机关活动的同时,根据本单位和机关干部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单位特色的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附:区直机关提升机关干部素质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区直机关提升机关干部素质活动

领导小组名单组 长:孙 明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直机关工委书记 副组长:蓝 杰 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谈 华 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柏令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成 员:胡东明 区委办副主任

峰 区委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许诗宏 区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杨明强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刘卫海 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许连生 区法院政治处主任

张炜可 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 区直机关工委,卢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二

一、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因素一般分为积极性心理和消极性两大类, 对人的言行活动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功作用。那么, 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发挥的消极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本文经过梳理,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田径项目一般要历经预赛甚而复赛才能最终进入决赛, 如跳远项目必须要通过前三跳才能通向后三次的决赛, 如果前三次试跳发生助跑步点不准或者自己明显低于其他队友时, 运动员的心理就会显得紧张、急躁甚而失去信心和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从而无法控制自己, 大脑思维呈现出无比混乱的状态。二是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因为当前比赛客观上还是“唯成绩论英雄”, 人们始终“不看过程, 只重结果”, 再加上人总是有种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 所以田径运动员也不免得压力过重, 在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的思想负担往往较重, 很多时候会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以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将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三是历史上的阴影挥之难去。人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的”, 田径运动更是如此。因此, 曾经的失败在再次获胜之前要想完全忘却是不很现实的, 这种阴影往往就成为后来比赛中的心理障碍。四是来自非自身性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员由于多种原因, 对外适应性不是很强, 也是影响他们比赛正常发挥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方法

本文所说的心理调控主要指赛前和赛中两个阶段, 至于比赛以后的调控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后定。

1. 对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眼看实战在即, 心里有些紧张在所难免。但是过于患得患失, 势必会削弱运动员的参战实力。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和稳定, 以激发比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一是要通过心理“减压”进行多鼓励。二是要制定好赛前方案和应对措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制定赛前方案时, 要力求全面、详细和周密, 充分考虑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尤其要尽可能熟知对手情况, 只有知彼知己才能镇定自若。盲目行事和仓促应对显然是险中求败。三是对于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作为教练要给予积极性引导和疏通, 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自我调节工作。

2. 对田径运动员赛中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即使赛前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再好, 由于赛场上的变数较大和赛事的不可预估性, 所以做好运动员在此赛中心理训练和调控是必需性工作。一是要始终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清楚的头脑。这是一个重在养成的问题, 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凑效的。因此, 平时要特别注重对田径运动员进行思维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不断提升他们的随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 在比赛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 他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应变和稳定自己。二是要教会田径运动员自我暗示的方法。自我暗示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和自我包装”行为, 可以帮助运动员纠正认知偏差, 克服不良的情绪甚至恐惧心理。三是来自如教练、队友等外力的鼓励能够帮助田径运动员在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如当田径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生苗头性心理失常时, 作为熟知其秉性的教练和队友, 只要及时地发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微笑和一句鼓励性话语等, 都能有效发挥提振士气、催促精神的作用, 让运动员雄心再起、豪情勃发、再接再厉。

3. 对田径运动员赛后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无论比赛的结果是喜是悲, 帮助运动员进行赛后的心理训练和调节总是有利无害的。着重是对其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获胜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 有心训练和培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素质, 为今后的更好训练和更多比赛做准备。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 在激烈的田径比赛过程中, 决定赛事最后结果的不仅是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强烈比拼, 同时还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番上下较量;尤其是竞技硬实力介于伯仲之间的田径运动之争, 心态之类的心理因素则是左右局势的最大平衡砝码。因此, 造就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坚持软硬实力“两手抓”, 就是说在对运动员强化体能和技能同时训练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时的不良心理因素开展简要研析,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粗浅提出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 以期赢得抛砖引玉式的商榷和指正。

3.“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三

【关键词】竞技;心理素质;训练;培养。

一、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因素

1、过分看重比赛结果。田径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对比赛结果想得比较多,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荣誉、赞赏、奖金一切都没了,训练时付出的辛苦也白费了,害怕自己会被领导、教练责怪批评被认为是田径运动员,水平只有如此,产生这些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当今的竞技比赛中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发挥得好才能被社会人们所承认但是对比赛结果过分看重,心里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

2、比赛时自我控制能力低,消极思想出现。一般情况下,田径项目都要通过预赛甚至复赛才能进入决赛。例如:田径项目中的跳远需要通过前三次的试跳才能决定能否进入后三次决赛,当前三次试跳中出现助跑步点不准等情况犯规或者其他运动员试跳成绩较高时,运动员的心理往往会很紧张表现得很急躁,对比赛失去信心以至找不到动作感觉甚至出现动作变形,这些都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的能力降低所造成的,在此阶段运动员不再想自己的技术动作,头脑中思维已经混乱,对失利的恐惧日益加强。

3、过去比赛失败在心理上留下的阴影。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往往是因为心理受到以前比赛失败阴影的影响,从而在日后的比赛中难以跨越失利的障碍。例如:跳远运动员在试跳助跑中步点不准而造成犯规往往在日后的比赛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于赛前运动员心理活动较活跃,过分担心比赛结果,受以前比赛失利的影响而体验曾经失败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消极的思维活动。

4、外界环境干扰。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与否不仅是自身竞技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天气、场地、器材、裁判、观众、记者等外界环境干扰,这些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田径运动员更是如此。比赛中,如果在阴雨天进行场地很难令人满意,现场观众不会很多,比赛现场的气氛会很平淡。在此情况下难以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相反在现场气氛很高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运动员们会受现场气氛的感染,表现得很兴奋积极性也很容易被调动。

二、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1、比赛前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1)相信自己的实力增强自信心。田径运动员在赛前常会感觉自己很紧张,怀疑自己的技术动作,表现得很急躁对比赛失去信心,这是由于运动员对比赛获胜的期望值较高,过分担心比赛结果怀疑自己的动作造成的。

(2)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田径运动员的比赛动机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甚至有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获得奖金物质而参赛的错误动机,这是由于运动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错误的比赛心理定向所造成的。

(3)制定赛前准备计划安排好方案对策。田径运动员常会出现赛前准备计划不充分,情绪不稳定不能安心的制定赛前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这是由于运动员思维不清晰,对比赛程序认知水平较差所造成的。

(4)教练员积极引导,运动员自身调节。田径运动员往往在赛前情绪较不稳定表现出或者过分激动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过分抑制萎靡不振,这是由于运动员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心里控制水平较低所造成的。

2、比赛中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1)比赛中调整清晰思维,保持清醒头脑。田径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思维混乱或一片空白的现象,这是由于运动员没有目的、想法、随机应变能力低、思维不清晰造成的。

(2)集中注意力,相信自己的实力。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过分紧张不敢运用平时训练的技术,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比赛中,怀疑自己的技术,不敢大胆的做动作,这是由于运动员缺乏自信心造成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还会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3)赛中自我暗示动员积极情绪。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情绪过于紧张,造成思维混乱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比赛时的正常发挥,这是由于运动员自身调节能力较差所造成的。面对此情况运动员可采用:①呼吸调节方法:由于運动员在比赛中过度紧张会产生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的现象进行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②自我暗示法:在比赛中如果出现情绪紧张不稳定可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很放松""一切都会好的""现在我的感觉非常好""加油我一定行"来缓解紧张的情绪。③音乐调节法: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习惯选择能够调动自己情绪的音乐,使自己表现得很兴奋。

3、比赛后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比赛后的心理训练与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且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对比赛后紧张心理的放松调整更是对刚刚结束的比赛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为今后的训练、比赛做好准备。

(1)归因比赛结果。田径运动员在赛后难以对比赛做出较准确的归因,这是由于其在比赛中失利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心理承受较大压力所造成的。面对此情况要帮助运动员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看待胜负,消除消极沮丧的情绪同时给予其积极的鼓励指出在比赛中表现得较好的一面,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明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1)获胜且发挥好: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指出尚存在的不足和继续努力的方向。2)获胜但发挥差:将成功归因于对手较弱,指出仍需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能力。3)失败但发挥好:将失败归因于对手发挥太好,强调自己一进了最大努力对今后进一步发展做出计划。4)失败且发挥不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对努力不够做出自我批评,反省影响发挥的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正视失败。田径运动员对失败的打击承受能力较低,走出失败的心理阴影较困难,对此运动员要对失败持正确的态度,明确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辩证的看待失败,清楚的认识到失败可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走向成功。

(3)教练关怀帮助。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受到挫折时,作为教练更应给予关心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从而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帮助他们冷静客观的分析影响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引导运动员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失败、对待失败,打消不正确的消极心理同时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在比赛失败后的一些反常反映,及时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产生消极的心理障碍长时间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要注意有意识的提高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范军.高校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J].湖北体育科 技,2009,(5).

4.“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四

影响人类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能力等;另一类是非智力心理因素,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情绪、性格、气质及意志品质等。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对人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有时比智力因素还要大。例如:一个智力水平较低,但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有良好学习动机的人,要比智力水平高,但懒惰、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退却的人更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象棋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幼儿优秀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并且随着训练活动的不断延续,发展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效果也越好。

一、象棋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和转移,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门户。没有对外界的注意,人就无法感知和接收外界的信息,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注意力好的人不但能以外界接受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进行智慧创造。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人的各种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这两种注意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有意注意起了主要的作用。因此在象棋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幼儿注意力的培养。首先让幼儿充分明确注意的目的性,发展有意注意。我们指导幼儿在每次学习的开始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的目的,主要学习什么,其次学习什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主要方面,在次要方面分配适当的精力。为了能达到明确注意中心的目的,我们让幼儿一边学一边念出声地念出学习的目的,以次训练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在教幼儿认识马、象的走法时,我们可以让幼儿一边学习一边出声地念出马走日、象飞田。幼儿在练习走棋时,想出动马(象)时,也可念出马走日(象飞田),以次训练幼儿的有意注意。一段时间后,儿童就能学会根据学习目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就可以不必在学习中念学习目的了。

由于棋类训练需要幼儿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多维度高速度地思考,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和稳定是无法完成的。6--8岁的幼儿注意力保持稳定性的时间为15--20分钟。一个幼儿要想1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专门训练。但是如果能学会适时的自我调节,既在注意力集中20分钟左右时,允许注意力有几秒钟至一两分钟的分散(实际上是休息一下)。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方面,然后再转回到原来的学习内容上。例如在中、大班上学期学习象棋时,我们都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己来探索、思考棋路,幼儿的注意力都很集中,20--25分钟休息一下(休息10分钟),再继续学习,在大班下学期,尤其是选拔出参加三棋比赛的选手,我们进行了一些训练,让幼儿放松一下(时间不长,大约1分钟左右),然后再集中注意力,这样幼儿大脑就不疲劳,思维也较灵活、敏捷,收到了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象棋训练不但培养了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注意力的广度和注意力的范围。如刚开始幼儿只能观察到棋的一种走法,自己的棋或对方所走的一个棋,经过训练,幼儿就能观察到棋的多种走法,并能说出与其他各棋间的关系,不仅能注意自己的棋型,还能很清楚地集注对方的棋子、棋型。

二、象棋训练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现在的许多子女由于从小开始长期受长辈过分的限制性保护和帮助,产生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独立性、自主性心理素质普遍发展不好。我们常发现孩子拿着棋不走,或盯着棋谱无从下手。而根据象棋规则,下棋时必须遵守摸子要走子。落子无悔等规定。这个规定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动方式,即对问题经过思考,自己作出决策才采取行动,防止鲁莽行事。孩子们年龄小,就更应培养幼儿下棋的独立性。首先,树立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想法。我们通过讲象棋大师柳大华、单霞丽小时侯是如何学棋,司马光砸缸等故事,帮助幼儿懂得自己也能学好象棋,也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心理上,在动机上想要自己去面对与解决一些较难的属于智力的活动。其次,帮助幼儿在行动上养成独立行动的习惯。刚开始,我要求家长每天或隔日与自己的孩子对奕,让家长有意将自己的棋送给孩子吃,当孩子吃掉对方的棋后,尝到了甜点,觉得自己也会下棋了,慢慢地孩子下棋速度有所提高后,我们再有意走双方相能吃的棋,让他尽快作出决策(考虑得失)走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能独立走棋,并能坚持下完。第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的个性。当我们提出一种棋型,不能立即告诉孩子棋的走法,应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我们可教会幼儿思维的方法,让幼儿多思考,多了解对方走棋的目的,分析自己每步棋的作用。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会反复推敲、比较、推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都增强了。

三、象棋训练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象棋训练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家长、教师对儿童的才智充满自信,并让儿童感受到家长、教师的态度。幼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常容易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同时也为教师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提供了机会。如当幼儿大胆地走对一步棋,大胆地回答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队自己似的能力充满信心,从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象棋活动中去。

其次,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

体验成功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要求应有所不同,使他们经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第三,增强互补优势,提高下棋水平。

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他们敢说、敢做,相反能力弱的幼儿就胆怯些。因此,我们就利用幼儿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幼儿的对奕水平。如胆汁质棋手有创造力,有冲劲,但自控力不够,而黏液汁棋手注意力、自控力都不错,但创造性不够,因此,我们就让这两种人对奕,取他人之长,取自己之短,来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5.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五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看,尽管这两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其中有些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6.心理素质专项训练教案 篇六

课目:心理素质专项训练

目的:了解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荣誉、信赖、责任、配合的心理素质。打造健康体魄,为遂行执勤和处突任务打好基实的基础。

内容:

一、信任后倒。二、三人绑腿跑。

三、蒙眼越障碍。

四、集体登岗台。时间:50分钟

方法:讲解示范,抽人实施,交流体会 要求:

一、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二、气氛活跃,轻松对待。

三、不甘落后,严肃对待。

四、密切配合,全力对待。

第一个训练内容:信任后倒 目的:测试同志间的信任和配合。器材保障:垫子,方凳。

动作要领:在垫子两侧,六名学生对正而立,用右手握自己的左手腕(掌心向上)并握对方右手腕,形成保护网。让一名学员站在凳子上,问:“准备好了吗”?保护人员答:“准备好了”,然后受训者说:“倒”,便直立后倒,保护人员将其接住。

谈体会,完毕。

第二个训练内容:三人绑腿跑 目的:锻炼大家的配合和竟骞意识。器材保障:六根绳子。

动作要领:三名学生并列站好,在中间一名学员的两腿分别与左右两名学生的邻腿相绑,听到“跑”的口令,三人同时配合跑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

谈体会,完毕。

第三个训练内容:蒙眼越障碍 目的:提高同学间的信任度与责任感。器材保障:蒙眼布两块,障碍物若干。

动作要领:在地上设置种类障碍,让受训者蒙上眼睛,在同伴的指挥下,越过障碍,到达终点。

谈体会,完毕。

第四个训练内容:集体登岗台 目的:锻炼整体配合的能力,加强团结。器材保障:一只岗台。

动作要领:在五米处放一岗台,以班级为单位(人数相同)在5秒内集体登上岗台,以上岗台人数多者为胜。

谈体会,完毕。

德育处:邓广政

7.“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七

消防职业的高风险和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的高压力使消防队员承受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需要消防队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如何通过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 把消防队员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调整到有利于灭火、抢险救援等行动上来, 更好地完成火灾的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现就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概念、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概念

1.1心理素质训练就是有意识的对队员的心理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 发展各种必须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并使消防队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为更好地完成各种复杂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而做的心理准备。

1.2从广义上讲, 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包括专门的知觉、注意力、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训练。

1.3从狭义上讲, 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调节队员良好心理状态的出现, 发展其有利于灭火、抢险救援的心理机制, 保持旺盛的斗志, 提高队员应变能力, 促使队员不断适应现代灭火救援的需要。

可见, 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是结合思想品质、技战术、智力、体力、毅力、信心、性格等多种科目的综合性训练。

2 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2.1在现代灭火、抢险救援等恶劣条件下, 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会造成消防队员心理紧张、恐惧、烦躁、犹豫不决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其表现为:

2.1.1面对困难束手无策、反应迟钝、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1.2面对危险惊慌失措、畏缩不前、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以上症状对消防队员的思想意识、身体素质及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等都会起到抑制作用。

2.2心理素质是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

2.2.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会激发斗志, 振奋精神, 增强信心, 表现为沉着冷静、勇于拼搏、斗志昂扬、对灾情能迅速作出正确的估计、果断下定决心, 采取有效行动, 灭火、抢险救援等业务技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2.2.2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会削弱或丧失战斗力, 影响灭火、抢险救援等战斗行动。

2.2.3要具备胆大心细、处变不惊、灵活机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具备过硬的实战能力, 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战斗力。

2.3要具备过硬的军事业务素质、精良的器材装备、严密的组织指挥。

可见消防队员的心理素质对战斗力的充分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既往有关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军人心理素质亟待提高[2]。当前, 全军各部队对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意义虽已有共识[3], 但对如何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增强军人心理素质, 还停留在现状的调查、理论探讨和零星的干预研究方面[4]。笔者认为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新名词、新课题, 因为队员在执勤训练的实践中, 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展了一些适应性心理素质训练。但从总体上看, 只是原始的, 初步的。针对有利于灭火、抢险救援的心理素质训练, 对心理素质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 以及对心理素质训练的系统性、规范性, 把心理素质训练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当前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1 心理素质训练意识不强

传统的训练模式把消防理论、技战术和消防体育看成是消防训练的完整体系, 而针对消防队员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把心理素质训练作为必修课, 向心理素质要战斗力的意识还不强。

3.2 心理素质训练手段滞后

基层中队普及了“一塔一道”的训练设施和场地, 但心理素质训练必需的教材和仿真、模拟训练装备及设施严重缺乏, 开展面向实战的心理素质训练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

3.3 心理素质训练缺少制度保障

《训练大纲》还没有把心理素质训练列入, 因此队员先天性缺少心理素质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4 对策

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具体表现为精神、信心、气质和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这种特殊的战斗力要素, 其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要经过多方磨练。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打得赢的信念。

现代灭火、抢险救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给消防队员带来沉重的负荷和心理压力, 面对特殊灾害现场, 有的队员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必须把心理教育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

4.1.1以纪律作风教育为核心, 培养队员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作风。

4.1.2通过信念宗旨教育使队员养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 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 都能树立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的思想, 关键时刻才能勇敢善战、敢打敢冲。

4.1.3激励队员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提高队员完成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应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灌输, 不断激发队员参战热情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通过管心理、管意识, 培养队员敢拼、善打、勇于打赢的良好心理素质。

4.2 加大讲解示范的力度, 增强训练效果。

心理素质训练不是盲目的训练和简单的机械适应, 而是建立在针对灭火战斗特点和器材装备等理论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训练。

4.2.1对消防基础理论的学习, 队员可获得有关灭火、抢险救援必需的理论知识, 才能正确判断灾情变化, 才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到灭火、抢险救援行动中去。

4.2.2对灭火、抢险救援案例的讲评分析, 使队员回忆胜利的喜悦, 可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 提高士气, 激发更好地完成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的愿望。

4.2.3在技术训练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 可进一步理解动作要领, 克服心理障碍, 掌握注意事项, 提高敢试敢闯敢拼的勇气, 逐步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 只有把科学道理讲清楚, 队员训练起来才能胆大心细, 才能更好地适应灭火、抢险救援的需要。

4.3 强化生理训练,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现代火灾的立体性、爆炸性、剧毒性及灾害处置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 提高了对消防队员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消防队员适应于复杂条件下工作的心理状态好坏与其身体素质也有一定关系, 身体素质越好, 往往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 在灭火战斗中神经紧张程度就越小。因此, 要使消防队员承受现代灭火、抢险救援超负荷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就应当进行生理强化训练。

4.3.1 通过负重、攀岩、长跑等项目的训练, 可以磨练队员的毅力, 培养队员坚韧不拔、不怕疲劳的意志品质。

4.3.2 通过百米消防障碍和高空高难度科目的训练, 有利于提高队员的协调性、反应能力, 锻炼队员的胆量等。

4.4 同技战术训练相结合, 提高队员的适应能力。

根据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队员的心理特点, 结合器材装备情况, 以火场和灾难现场为背景, 把技术带到战术训练中去。

4.4.1 以练技能、练配合、练适应能力为重点, 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训练。

4.4.2 突出练指挥、练合成、练战法, 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些大型灭火演练。通过实战演练, 检验队员在近似火灾条件下的组织指挥水平和灭火、抢险救援等作战能力。

4.5 开展模拟仿真训练, 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科技含量。

模拟仿真训练是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的高级阶段, 是消防队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必然趋势。

4.5.1 建立模拟仿真训练基地和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 根据火场特点, 用声、光、电、热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逼真的火场环境 (如浓烟、高温、烈焰、爆炸和倒塌等真实景象) 。

4.5.2 通过近似火灾的模拟仿真训练和计算机模拟训练, 使队员犹如身临其境, 练就队员在危机四伏、灾情突变等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冷静思考、指挥若定的过硬本领, 锻炼队员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不断提高消防队员在复杂环境下完成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清海.军事医护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31.

[2]杨国愉, 冯正直, 任辉, 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4, 22 (2) :25-29.

[3]王应立.现代战争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3, 23 (6) :449-450.

8.“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八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

心理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理论是由德国的哈恩博士创建于二战前,最初限于海上训练,训练海员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由美国人皮赫(J.Piehl创立于1971年,是心理拓展训练的“学校版”,是为了“给予孩子以无限梦想的空间”而选择了“心理拓展训练”的名称,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

二、心理拓展训练内容与特点

1.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

每一项心理拓展训练都有其相应的训练意义及目的,或是为了解决某些心理问题,或是为了挖掘学生潜在的动机及潜能,所以训练的形式有多种。从人员上分,有个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项目;从训练的场地上分,有场地、水上、野外定向项目等;从训练内容上来分,有罐头鞋、信任背摔、空中单杠、盲人方阵等。

2.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

首先,心理拓展训练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身体和思想的同步投入。其项目无论是水上项目,还是野外生存技能训练项目或专门的场地课程,对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能要求,并集中体现在参加训练的过程中,在承受一定负荷的基础上达到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其次,心理拓展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其内容丰富多彩,且复杂多变。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学生在完成训练时会遇到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失意等情绪和外来的如条件、环境、身体素质水平和能力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学生又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在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规则的条件下,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和障碍;第三,心理拓展训练以改善合作意识、完善人格为目标。心理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配合。心理拓展训练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信任、忠实地反映自己。尤其是集体项目获得胜利的保障在于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统一的行动,而这种行为的实现不但依靠学生间的娴熟动作和配合意识,又要求学生必须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训练中充分体验助人和被人助的快乐,充分体验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以及合作的愉快,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第四,心理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在训练前把训练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进行讲述,组织引导讨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拓展训练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只是给予及时的启发和诱导。心理拓展训练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的心理试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比如,在心理拓展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取得切身的感受,然后通过回顾总结,将影响学生成功的心理因素挖掘出来,使学生理解“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如在“信任背摔”项目中,当一名同学从台子上后倒摔下时,同伴之间的信任和责任心就成为完成项目的坚实基础。对下面接的同学而言,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精力集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件性命攸关的事;对台上后倒的同学而言,由于看不到背后的情况而产生“我摔下去会不会受伤”的焦虑,此时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勇敢地向后倒下去,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它能让学生深切懂得,当你拥有了果断、自信、敢为的良好心理素质,面对任何困难和危机你都会迎刃而解。拓展训练的着重点不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于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心理拓展训练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1.有利于发掘中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的复杂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使学生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当他们战胜困难,克服了以往以为无法克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完成一个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就会体验到达到目标而转化来的强烈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协作性,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所以,通过训练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

2.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

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

3.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迁移是指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快乐学习一直是大家所倡导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将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事情,那他因为学业方面导致的心理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并因此在整个精神状态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尤其是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进行的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拓展训练中安排项目的目的。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

当代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早在19世纪,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又缺乏兄弟姐妹,所以在性格特征上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所以在中学阶段参加心理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完成团队的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和团队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五、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的宗旨是为锻造个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熔炼完美的团队,我们应该发挥心理拓展训练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心理健康目标的要求。

9.成功心理素质训练论文 篇九

是啊!设定目标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在自己心中产生力量,用以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

然而制订目标是需要勇气与智慧;因为勇气是在现状中高瞻远瞩的一种风险投资,而智慧则是自己把握自身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两项,成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勇气是一种精神,只有具有健康心态的人才有勇气。缺乏勇气,害怕风险;这是多数人的共同点,因而成功总是少数人的代名词。

主动出击,积极寻求;这正是成功者应有的素质。所以,不要奇怪为什么好运总在别人那里;机遇决不是随机事件,它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大部分人所拥有的信念当中最固步自封的就是,今天的我们必须做昨天的我们。这个信念让我们固执于过去的错误、习惯和限制。所以相信历史的确会自我重复是共同的观念;如果我们昨天不成功,今天或明天当然也无法成功了。

如果你看得出这种想法是何等荒谬和自挫,你就可以立刻转换;朝着成功迈进。我们现在都有无限的潜力和自新的机会。阻止我们发挥这项潜力的是我们心理的过去纠结。抛开过去,就像从你的脖子上卸下一串沉重的铁链,它释放你去追求你的梦想,发挥你最大的潜力。抛开过去,就像从你的脖子上卸下一串沉重的铁链,它释放你去追求你的梦想,发挥你最大的潜力。

人基本上分为两种:乐观的和悲观的。问题是,哪一种人比较聪明?当然了,悲观者会告诉你,他们只是“脚踏实地”罢了。他们坚持人生艰苦,成功并不是举手之劳,并不那么容易。悲观的人相信,如果你预见到事情会出差错,当真的出错时你才不会失望;失败者就是这种天生悲观的人。

不过,乐观的人都明白,没有握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没人可以正确地预测未来。在这个前提下,他们晓得悲观主义者虽然很肯定事情不会奏效,却只是任意猜测,并且假定这是真的。乐观的人相信,由于没有人真的晓得会发生什么事,聪明的人还是宁愿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面想,人生才会比较愉快,比较快乐。

很多人相信“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他们看不到机会。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信念比这一个更让人恐惧。然而,这个信念在失败者的集体意识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足以变成一句陈词滥调。

当老实人说“机会只敲一次门”时,他们究竟是在想什么?其实你的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机会。事实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有太多的智慧从自己独特的资源当中获益。我们都有天分和才华可以提供给他人。我们住在一个潜力无穷的世界,一个创造天才的世界。成功所需了解的,而不只是希望的是;这个世界可以流通的资源无穷尽。

如果你相信机会只敲一次门,当某种事看起来像是一个机会时,你就会太快地跳上去了。你可能会接受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搬到一个与你气质不和的地方。你不但没有用智慧、喜悦和常识做明智的抉择,反而做出很重的反应。从另一方面说来,由于恐惧蒙蔽了视野,当良机来临时,你却错过了。你的恐惧可能会说服你等待别的机会,因为这一个看起来太冒险了,或太吓人了,或者超乎你的能力范围。不论是什么理由,恐惧都从两头掐死了机会。当你放弃恐惧以后,机会就会从天而降。恐惧消失后你的目标就会浮现,帮助你看透风险。知道机会不是一生只降临一次,你就有信心去探索你的选择,对新的机会敞开心胸。你的眼睛将会看到做事的新方法,他们会看见机会,甚至在过去的失败中看到机会。你将会领悟,机会一直都在那儿——只是你没有看见罢了。

抛开你的恐惧。宇宙的机会是源源不绝的。人人都有机会。你可能会惊见此刻就有什么机会正在朝你走来了。

老实人相信“机会只有一次”,因为他们看不到机会。老实人面临着更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果他们不能针对竞争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存在的弱点作出适应性调整,那么很可能又会成为新一轮的、更加残酷的人才竞赛的落伍者,更加吃不开。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小,但它会造成巨大的差异。前者的差异是,你具有的是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后者的差异是,你是成功还是失败。

为什么老实人总把成功与自己的距离拉得很远,而看不到成功也属于他们?关键是对成功的标准看法不同。

老实人所谓的那种成功标准,只是出于对成功者的敬畏;或是出于成功者巨大的影响。所以他们所制定的成功标准也就成了老实人对成功的看法,压抑老实人对成功的信心。

这难道不是成功吗?我们应当很自豪地说:是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充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赞美。

事实上成功就这么简单,它不过是一种做人的感觉。我们为什么总把成功看得那么神秘化、学术化和神圣化呢?

只要把成功的标准确定得大众一点、世俗一点或普通一点,更多的人就会有信心。那么,我们周围就会有很多充满激情的人,我们的生活就会积极得多、美好得多、光明得多,我们何必让那种很难达到的成功标准来挫伤自己呢?

现在的社会,并没有什么权威把守着成功的路径,所有的机会都属于所有的人。严格地讲,机会就产生于自己的欲望和信心,而不是命运或上帝的赐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也渴望成功,我也要做一个成功者呢?成功本来就是对利益的追求。成功就是为了使自己感到光荣和幸福。

10.心理素质训练心得体会 篇十

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我们学校举办了维持一学期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作为心理委员的我也是积极的参与到了其中。由于人员众多,我们每个人只能参加一次,不过就这一次足以让我永生难忘了。

为了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还专门请了两位专业人员给我们做指导和保护措施。可以说我们是任何都不用担心,但是活动时我们还是充满了紧张。负责知道的老师给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可在任何危机时刻冷静的处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能更准确的判断事物的性质。”听了这些话以后,真心的感到自己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很感谢学校给我们创造的这次机会,我真的收获众多。

这次活动中我们共进行了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走高空独木桥。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因为在地上看和在高空中看完全是两个感觉,还没开始的时候感觉:就这么高,应该没问题的吧。但是上去了以后就不一样了,感觉好高,离地面好远呀,真的有一种寸步难行的感觉。然而看着一一个个同学都能走过去,我也不能放弃呀,我就告诉我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后来我就尝试着去平静自己紧张的心态,告诉自己这就是在地面上呢,不要往下看。结果真的起作用了,我不那么紧张了,走路时迈的步伐也变得稳重多了,就这样我顺利的走完了全程。通过这项活动,我就是感觉自己在危机时刻不能很好的去判断问题,盲目紧张,而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更不能做出准确决定。

第二个项目是断桥,这个项目主要是需要参训队员爬越 9米高的断桥立柱,站立于断桥桥面之上,两臂自然平伸,保持身体平衡,移步至桥面一侧边缘,以后脚的蹬力,使身体向前跃出,跨过断桥落于桥面另一测,平稳走到终点。参加这个活动时已经就没有参加刚才那个项目时紧张了,但是这个项目也给人一种错觉,就是:两块桥板之间的距离,也是在地面上看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很短,但是登上去以后就不是这种感觉了,感觉并不是一步就能跨过去的。但是由于有刚才的经验我还是勇敢的跳过去了,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其实我在地面上和在高空中判断的距离都是不准确的。我想到的是:有时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更多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勇敢的去做,成功其实就只是你能迈出的那一步。

第三个项目是:毕业墙,这个项目是需要团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翻越 4米高的墙壁。指导老师讲这个项目主要目的是:自我管理与定位、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团队的协作与激励、共建高效团队。虽然这个项目我们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在这个高效率的社会中只有发挥好团队精神,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11.学校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 篇十一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适当,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张大均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包含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和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行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高级目标。他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合作、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消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2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和特点,把心理素质训练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年级,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确定方式,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安排训练重点,尽量做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既不高于又不低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要,使其恰好落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内。

3教学目标的范围适当性

目前,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学目标概括面大而全,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教学目标过大,只会使教师这个也想顾,那个也想顾,结果哪个都是一掠而过,学生不知所学。如此情况,肯定不会产生所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简而精,保证一堂课能完成,能取得一定收效。

二、训练主题的适宜性

要保证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实际效用,首先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必须同时达到适人、适时、适地和适势的要求。

1适人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每一年级、每一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共性。针对这些不同的共性,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使每一年级、每一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适时

特定的情境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出现,而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到因时而宜。例如,应试策略辅导只有在考试前夕进行才能收效最佳,若放在新学期开学初或考试后再进行辅导,肯定收效甚微。另外,适宜的主题还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确定训练主题时,必须做到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心理素质训练侧重点,以做到针对性强、收效较佳。

3适地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训练主题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按参考书依样画葫芦,全然不管所进行的活动对于本地区的学生是否合适。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内容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等采取灵活措施来确定,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 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 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当然也不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适势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选题一定要适合时代的发展,触及学生所熟知、所关心的领域,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心理素质训练课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心理素质训练课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三、心理氛围

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是激发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诱发其行动愿望。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中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动画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等;二是采用心理手段,如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言语激励或暗示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等。

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说教师成功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不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精彩,也不在于训练活动的丰富多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能在课堂上充分放松自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观点与思想,是否真正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教师是否真正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将自己放在学生朋友的位置,是否真正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民主、开放、安全的心理环境。

四、学生的表现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所以,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表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评价价值。

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参与性

一是指学生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课成功实施的前提。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对所训练内容才能理解透彻、感悟深刻,才能使教师有机会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教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参与不能是“ 放羊”式的,应始终围绕训练主题,教师则起监控、点拨、引导的作用。二是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心理素质训练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心理素质训练课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少机会、时间进行内心体验,学生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在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因为外在的观点、技能或技巧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一环节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细微观察,分析学生课堂作业或作品等来实现。

五、教师的表现

教师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者以及引导者,他们的态度、言行举止、能力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现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表现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教育态度

心理素质训练课要求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否能做到“ 一为主,四解放”

“ 一为主”是指训练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 四解放”指,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沟通的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心理素质训练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 扇面式”、“ 圆弧式”、“ 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课堂范围内。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只有通过具体实践,训练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教师是否具有必需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能力

和谐互动的教学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课追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目标。教师的和谐互动能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机制。具体体现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能力和组织多向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行为改变的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中涉及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教学,具体包含的技术有:学生自我管理技术,即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总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施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练习技术,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技术,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表现,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与学生研究合理的矫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调整与修改的技术。

体验内化的教学能力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并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学生内部体验的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检验、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的教学谋划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 三导”技术上:编导技术,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选择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引导技术,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感受、体验和反思的技术;开导技术,即教师及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点化、点醒的技术。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指对心理素质训练课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测验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量的方面可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学生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后的变化,进而评定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从质的方面进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如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等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二是对学生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定。

1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十二

1、柔道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犹如技术和战术的关系一样, 好的身体素质能给运动员更强大的信心和训练动力, 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决断力、好胜心和自制力,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推动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员只有具备了来那个号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 并且配上灵活多变的战术, 才能在竞技对抗中占据优势, 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和身体素质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应该是构成整个运动员系统训练的一部分之一, 综上所述,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可或缺。

2、柔道运动员存在的不良心理

2.1、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运动员的不良心理之一, 柔道运动员也不例外。但是对于柔道这个高强度的对抗竞技比赛来说, 运动员的恐惧往往是来自自身的, 是担心自己的对手过于强势或者担心自己水平过低, 从而不能赢得胜利, 这是对强大对手的恐惧和对自身不足的恐惧, 这样心理会直接导致运动员缺乏信心, 发挥失常, 在柔道比赛中患得患失, 甚至不战先败, 影响运动目标的达成和成绩的取得。

2.2、急于求成

很多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 一旦取得优势就会产生快速解决战斗的想法, 乘胜追击,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 是不可取的。当运动员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 就会失去理智, 不能冷静地分析, 对自我行为的掌控力就会下降, 变得迟钝、短见, 从而会露出不该有的破绽, 被对手抓住机会反打一套, 导致优势的丧失。

2.3、消极懈怠

消极懈怠是运动员的大忌, 当运动员出现消极懈怠心理的时候, 就会在日常训练中减少训练强度, 没有给训练以足够的重视, 甚至停止训练等。在进行比赛的时候校际比赛会产生临阵退缩、不战先败的想法。这种心理较多地出现在战败或伤病刚恢复的运动员身上, 不理想的身体素质带来了诸多心理疾病,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素质的恢复。

3、柔道运动员积极心理训练方法

3.1、意念训练法

意念训练法是指柔道运动员通过想象来进行训练, 能够强化战术训练。例如, 在训练之前, 运动员对战术要领进行想象, 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中的战术痕迹, 运动员训练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训练动作。运动员的自我暗示也是意念训练的一种方法。运动员比赛前, 通过意念训练, 既可以加深动作要领, 还能够自我鼓励, 树立信心。

3.2、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法是指运动员训练中, 通过有效刺激物来引导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较好的完成训练和比赛,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根据未来比赛的条件来设置训练内容。通过模拟训练法来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战术技能训练, 实现战术与心理的共同进步。而模拟未来比赛情况的训练方式, 能够帮助柔道运动员在类似于比赛的训练中锻炼, 在未来比赛中更快、更好的适应比赛条件, 更好地掌控比赛情绪。

4、提高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4.1、重视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选材

正如前文谈到的, 柔道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因此在选拔柔道运动员的时候不仅要选身体素质过硬的人员, 更要注重选拔上来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而且在身体素质相近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心理素质, 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柔道运动员就会在比赛中冷静表现, 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4.2、积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训练动机

运动员的动机往往是他完成训练和致胜比赛的关键因素, 因此注重引到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激发运动员参赛的训练冬季, 譬如为国争光、证明自己、参与竞争等精神, 要帮助运动员建立起自己的使命感、荣耀感和责任感, 要让运动员了解柔道运动的本质, 消除对于比赛的畏惧心理,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柔道训练和比赛中, 不畏强手, 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 启发诱导热爱柔道项目, 立志献身柔道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牢固树立起高层次训练动机, 才能训练出高级体育人才。

4.3、在比赛前的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久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练把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训练当中, 日积月累, 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譬如平时经常举行模拟比赛, 严格按照正式比赛制度进行预热等, 都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正式比赛的环境,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练员设置柔道运动员基础训练时, 要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形态以及战术的特点等设计训练, 形成独特的训练风格。而独特的风格能够发掘运动员的长处和潜能, 成为比赛制胜的武器。

4.4、结合实战进行心理训练

根据相关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那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验和不同素质的运动员相互对抗的时候, 对心理训练的侧重点不应该一成不变, 而是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 譬如在面对气场较强的对手的时候, 很多选手都会不自觉地被对方的气势所摄, 使自己的水平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 这时就应该深呼吸, 默念放松来使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4.5、加强运动员比赛后的训练

比赛对柔道运动员心理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很多柔道运动员都会在赛后产生消极的情绪, 这时赛后的心理训练任务就是消除那种不公平的比赛心理状态, 化消极为积极, 教练员需要针对不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恢复方案, 譬如观察运动员的训练表现, 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摸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运动员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放平心态, 回到训练当中。

4.6、培养冷静应对各种突变情况的能力

柔道运动员要对自己的专项能力进行培养, 要培养出自己的优势, 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仅要逐步增加负荷强度和战术能力配置, 还要加强心理训练, 要多和不同风格的运动员进行对战联系, 取长补短, 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保持冷静, 无惧任何对手, 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总而言之,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是先天与后天相互结合的过程, 我们必须从日常训练中就严格要求运动员, 指导运动员开展心理素质能力培训, 强化心理素质, 才能让柔道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摘要:和其他竞技类运动一样, 柔道运动也是依靠运动员的心里素质和身体素质和其他运动员同台竞技的一项运动, 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至关重要, 直接决定了竞技赛的成败。因此在对柔道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的时候, 我们既要重点培训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也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分析柔道运动员在心理和打法风格上的不足, 并且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以便让运动员突破自我, 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志烈.少年女子柔道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技术动作的影响[J].科技风, 2009, (23) .

[2]刘家岭, 何华, 何吉.提高柔道运动员体力素质的主要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9, (02) .

[3]林岭, 王华叶.提高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J].安徽体育科技.2006, (03) .

[4]庄红, 庞变华.对柔道运动员全运会预赛前两次高原训练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变化的观察分析[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06) .

13.“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 篇十三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但很少有什么学习策略总是有效,也很少有什么策略总是无效。显然,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在进行学习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策略的使用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使用策略,并主动地应用策略来促进学习。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要求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年幼儿童没有反思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直到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期,学生才有能力评价某个学习问题,或选择一个策略去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评价他们成功与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策略对这些年幼的儿童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教师要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

(四)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也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等。

(五)有效的监控原则

学生应当知道何时、何地及如何应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学习策略。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然后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学生口头叙述和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并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理解与保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许多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概括化认识。而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由简到繁,使学生从单一策略的应用发展到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程序化训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第二,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第三,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

(三)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例如,在教学生列提纲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这种分步训练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第二,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支持性细节。第三,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的提纲,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如果学生加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来。完形训练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都让学生对策略应用有一个整体印象。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并掌握这样四种策略:第一,总结,总结段落内容。第二,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第三,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第四,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一开始,教师作一个示范,朗读一段课文,并就其核心内容进行提问,直到最后概括出本段课文的中心大意。提问是为了引起讨论,概述大意则有助于小组成员为阅读下一段课文作准备。然后,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扮演“教师”,彼此提问。在这里,教师先树立一些榜样性行为,示范四种主要策略,然后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学生不会使用策略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起一个促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五)合作学习模式

许多学生可能已经发现,当自己和同学讨论所读到的和所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交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14.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方案1 篇十四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需要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组织等能力。通过本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和协调等能力,培养学员间的相互信任感并认识到信赖与责任在与人相处中的重要性,以及感受“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的深刻寓意,进一步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活动主题:卓越素质,健康人生

三、活动时间:2011年10月30日上午8点(雨天顺延)

四、活动地点:塑胶操场

五、参加人员:黄山学院学生委员会全体成员

六、活动主办:黄山学院学生委员会

七、活动承办:文娱体育部

六、活动内容:

(一)人员分组:共160人,分10组,每组16人

(二)具体实施

附件: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设计

一、热身游戏——直呼其名

1、时间:10~15分钟

2、人数:16人围成一个圈

3、道具:2个乒乓球(或报纸团代替)

4、目的:帮助大家记住彼此的名字。

5、步骤:

(1)选一块宽阔平整的游戏场地。队员们围成一圈。每人相距约一臂长。

(2)拿着球的成员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将手中的球传给自己左边的同学,以此类推,直到轮完一圈。要求成员在此过程中认真听,并记住每位成员的名字。

(3)改变规则,现在接到球的成员必须喊出另一位成员的名字,然后把球抛给他(她)。每个球在成员手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秒。

(4)几分钟后,队员们就会记住大多数队友的名字,这时,再加一只球进来,让两个球同时被扔来扔去,游戏规则不变,增加游戏趣味性。

(5)游戏结束后,在解散小组之前,邀请一个志愿者,让他在小组内走一圈,报出每个人的名字。

6、讨论:在一起认识了一段时间了,你对所有的成员都熟悉吗?能脱口而出他们的名字吗?(记住彼此的名字,是互相认识的第一步,也是互相尊重成为朋友的第一步。我们的部门,也是一个温暖的“小家庭”,牢记“家人”名字,用心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的!)

7、注意事项:注意扔球的时候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砸伤人,也会显得不礼貌。领导者先做示范,建议采用较慢的高球。

二、大风吹

目的:一是考验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二是考查换位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方法:

1.全体围坐成圈,野外可划地固定各人的位置,主持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2.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有穿鞋子的人。」则凡是穿鞋子者,均要移动,另换位置,主持人抢到一位置,使得一人没有位置成为新主持人,再吹。

备注:可「吹」之资料:有耳朵的人、带表的人、两只鼻子的人、没有指甲的人、穿X颜色衣服的人、带戒指的人、打领带、擦口红的人、有太太的人….。

道具:无

三、瞎子摸号

活动目的:让学员体会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当环境及条件受到限制时,你是怎样去改变自己,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形式:14-16个人为一组比较合适

类型:问题解决方法及沟通

时间:30分钟

材料及场地:眼罩及小贴纸和空地、摄像机(没有也可以)

适用对象:参加团队建设训练的全体人员

操作程序:

1、让每位学员戴上眼罩

2、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号,但这个号只有本人知道

3、让小组根据每人的号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一条直线

4、全过程不能说话,只要有人说话或脱下眼罩,游戏结束

5、全过程录象,并在点评之前放给学员看(没有摄像机,可以省去)

有关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通知小组你的位置和号数?

2、沟通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3、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道具:眼罩160个(可用废弃横幅剪成长条)、编有从1-16的小纸条160个纸条(便签条)

四、气氛调动游戏:可怜的小猫(可用可不用,灵活把握)

方法:

1、全体围坐成圈,一人当小猫坐在中间。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道具:无

五、同心圆

目的: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团队凝聚力。

操作步骤:首先所有队员侧向圆心围成一个圆圈(不适合15人以下团队操作,人越多效果越好)队员尽可能用脚尖顶住前面队友的鞋后跟,同时还要不断调整成规则的圆圈,调整好队形后,就可以同时坐在后面队友的腿上了,一定要同起同坐,注意协助保护,避免受伤,可以先手扶前面队友的肩膀坐好,再松开手向上,最后可以坐好后整体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激励的口号或队训。

寓意拓展: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的时候,就能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并整合每一个人的专长,使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点,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截长补短,让学员意识到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相 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协助。“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

道具:无

六、解手链

形式:10人一组为最佳

时间:20分钟

适用对象:全体人员

活动目的:让学员体会在解决团队问题方面都有什么步骤,聆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

操作程序:

1、主持人让每组圈着站成一个向心圈;

2、主持人说:先举起你的右手,握住对面那个人的手;再举起你的左手,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现在你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不松开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张乱网解开;

3、告诉大家一定可以解开,但答案会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大圈,另外一种是两个套着的环;

4、如果过程中实在解不开,培训师可允许学员决定相邻两只手断开一次,但再次进行时必须马上封闭。

有关讨论:

你在开始的感觉怎样,是否思路很混乱?

当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你是不是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道具:无

七、讨论与总结

1每队进行总结:按照顺时针顺序,每个队员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队长总结。

2唱歌结束:在歌声中回顾走过的风雨成长心路,感受团体的力量

操作:

胳膊挽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共同唱起《相亲相爱一家人》

经费预算表

所需道具或材料:

1、摄像机:1个

2、相机:1个

3、横幅:1条(教育系提供)

4、喊话喇叭:若干(能提供几个就几个)

5、彩旗:10面

6、校旗杆:10根

7、签字笔:10支

8、报纸团:20个(用废报纸制作)

9、眼罩(可用废弃横幅剪成长条或由学员自带):160条

10、编有从1-16的小纸条(便签条):160张

人员安排:

1、教练员:5名心理学教师,20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每个教师负责两组,每组分2名心理学专业学生。

2、秩序维护:校学生会成员若干,负责联络和秩序维持。

3、分组:提前将10组分好,最好考虑到院系间的搭配。

备注:

15.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与优化教育 篇十五

一、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我国学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文献中, 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但大多数接受张大均教授所下的定义, 即“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 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 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其内容要素, 而适应性 (适应能力) 体现其功能价值。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1) 中职学生认知品质现状。

认知品质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 直接参与人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 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研究表明, 中职学生认知能力普遍比升入高中的同龄学生相对要低。学业成绩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都是衡量认知能力的有效指标。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独木桥的“落水者”, 属于学困生。具体表现在认知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单一、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创造能力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206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只有17%的同学达到每门功课均在60分以上, 9%的同学每门功课均在60分以下。

(2) 中职学生个性品质现状。

个性品质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 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 但对认知操作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 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主要包括性格品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135名同学进行性格轮廓问卷调查, 发现其中有28%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乐群等良好性格特征;33%属于兴奋性, 做事易随波逐流、冲动、容易兴奋但缺乏持久热情、轻率不踏实;27%属于内向、敏感和猜疑、偏执型;12%属于依赖、孤僻型。在自我意识维度上, 中职学生普遍表现出自卑情绪, 自我评价很低。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 中职学生曾被贴上低能的标签, 学校、家长和社会长期对他们的否定, 造成这部分学生不断强化“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暗示, 以致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进入中职阶段后, 继续沿袭了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 也就进一步加重了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坚持性上, 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志品质缺陷, 如较大惰性、强依赖性、受暗示性较高、软弱怯懦、自制力较差等, 具体表现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无主见、独立性差、纪律性差、缺乏勇气、害怕失败等。

(3) 中职学生适应性现状。

适应性是个体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基础上, 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 对内在行为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是心理素质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心理适应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适应能力、情绪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耐受力。通过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156名学生进行关于心理适应能力的访谈调查, 结果发现:在学习适应能力维度上, 学生表现出适应较慢、适应效果不良的特征。校园环境的变换、教学目标、学科知识体系, 以及教师授课特点的差异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很大不适应。11%的学生要花上6个月至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 而大约53%的中职生则无法适应而出现惯有的厌学情绪与逃学行为。在情绪情感适应维度上, 学生表现出情感脆弱、自私、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特点, 经常出现与人争吵、打架斗殴、毁坏公物等行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 47%的中职学生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关系较紧张, 争吵较多;23%则与他人关系较为疏远, 没有知心朋友;只有30%的学生表示与他人关系和谐、自感人际关系良好。在挫折耐受力维度上, 52%的学生表示受挫后会选择逃避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 23%则表示愿意面对挫折事件, 但是不愿意做出改变以获得成功, 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惧怕挫折, 愿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争取下次能成功。由此可见, 中职学生的适应性功能较差。

二、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内涵及其意义

1.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内涵

与高校和中小学相比, 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研究成果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的可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张大均教授等人将技术性文献分析结果、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得到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即开放性译码) , 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分为三个维度, 具体化为18个成分:认知特性要素:智力、元认知意识性、元认知计划性、元认知监控性和创造性;个性要素:抱负水平、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责任感和理智性;适应性要素:身心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耐受力。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在15岁至18岁之间, 与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同, 处在同一心理发展阶段,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心理素质评估内涵源于张大均教授归纳出的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内涵。

2.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意义

随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研究表明,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系统的基础,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及评估系统进行分析, 探究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途径, 提出有效对策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 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

1.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品质的优化主要是对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的优化。记忆能力的优化指标包括提高记忆速度、扩展记忆广度、加强长时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思维能力的优化指标包括形成敏捷的思维、培养系统有效的思维模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掌握问题解决的几种常见策略等。注意能力的优化指标主要是培养随意注意的品质, 指在预定目的指导下, 凭借意志力坚持将注意力集中在预定目标上, 以完成任务。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认知品质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品质

对中职学生个性品质优化包括培养学生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负责、认真、勤奋、坚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能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较深刻的认识、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表扬、有较强的自信心、有较好的自律性、自觉设计奋斗目标、做事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能知难而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情绪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耐受力, 包括能够对环境刺激有恰当的情绪反应、情绪起伏不大, 不因此影响学习、具有情绪的调控能力, 能为集体和他人做出必要的牺牲、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交往中遵循相互尊重、真诚、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待别人态度宽容、不斤斤计较、在同学中有知心朋友、有烦恼善于向朋友倾诉,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能客观分析原因并加以改进等。

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途径及可行性分析

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继我国中小学之后, 各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从最初的德育课到如今的心理训练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日趋多样化。然而, 正如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忽视一样, 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被自动忽略了, 进展不大。本文立足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致力于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素质优化途径、方法;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协调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1.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是优化心理素质的根本保证

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队伍的建设, 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机制。建立以领导为指导、以心理辅导老师为核心、以辅导员老师为桥梁、以学生为载体的新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由点及面地开展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工作, 将部分优秀学生纳入此工作体系中, 建立学生工作团体, 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掌握全校学生整体心理特点及变化动向,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心理素质优化教育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心理素质优化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积极优化效果的形成。

2.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从心理健康功能角度来看, 个体长时间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全且水平较高,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重要外在表现, 也是心理素质健全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所以,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 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模式,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课内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知识培训课、心理训练课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 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问题为目标, 关注点聚焦在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上, 而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则倡导关注人类积极力量, 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 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潜力。若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 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入更多积极心理学内容, 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 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课外形式的侧重点应放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在积极心理学取向框架下, 利用板报、广播、校报、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心理知识,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 、“心理知识竞赛” 、“心理互动游戏” 、“心理剧表演”等活动, 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和途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唤起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视,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

3.心身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 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途径

Co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行为假说, 认为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从生理的角度来说, 积极的身体锻炼使得大脑皮层运动中枢被激活, 即右脑半球取得支配地位, 左脑半球则会逐渐受到抑制。因此, 可使人忘掉忧郁和不快, 产生愉快感;而且, 适中强度的运动后, 体力消耗很大, 也可使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心情愉悦, 从而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随着以运动为依托, 以培训为方式, 以感悟为目的的拓展训练先进理念的兴起, 传统体育课程仅限于教授简单易学的体育技能, 如果将目前成功应用于社会培训业的部分拓展训练内容引入中职学校, 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 将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 依据拓展训练的理念和训练方法, 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其专业特点, 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备, 以及良好的周边环境, 创设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拓展训练项目, 将是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专业技能文化比赛,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激发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发潜能, 增强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 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个体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学校应该与家长加强沟通, 及时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受教育情况, 召开家长招待会, 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及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知识, 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摒弃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鄙薄, 提高其社会地位

中职学生都是中考的落榜生, 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选择就读职业中学。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 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偏见与鄙薄随处可见, 从街头巷尾的议论到就业机会的人为限制, 使得本就自信不足的中职学生自觉贬低自我价值, 丧失自信。所以, 总体来讲, 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属于弱势群体。在这方面, 只有政府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转变应试教育至上的教育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引导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 摒弃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鄙薄, 为其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 才能为中职学生健康发展、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更是如此, 在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心理素质优化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晚, 师资队伍大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班主任。因此, 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引导下, 对辅导员和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训, 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系统, 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能充分保证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实施过程规范性、无害性和教育性的职业化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参与性

一方面考虑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是否全员参与, 只有全员主动参与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班主任、学生工作团体的桥梁作用和载体作用, 在学生当中多做宣传, 唤起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关注, 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3.学生的内心体验程度

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有多少机会、多少时间进行内心体验, 学生的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 均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精心设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 优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4.效果评价的延时性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质的提高, 并非立竿见影, 而是需要一个累积或酝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 心理素质优化效果呈回旋上升趋势, 中间可能出现迂回反复的情况。所以, 我们在对心理素质优化效果进行评价时, 就需要考虑采取副追踪评价或延缓评价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已经提上日程, 在优化教育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拓宽优化教育途径, 对于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摘要: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估与优化教育尚未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评估内涵及意义, 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化途径、面临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优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26~29.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大均, 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 (3) :69~74.

[4]张海钟.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 :56.

上一篇:个人出国旅游保证书下一篇:人教版二年级道德法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