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2024-10-21

二年级找规律教案(共12篇)

1.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一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龙山第四小学:向阳群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11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红蓝彩色笔、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课件出示,动物园开运动会前三小队的排列情况。请学生猜一猜第四小队应该怎样排列?

2.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规律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最近小东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你们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设计的墙壁装修图,他设计的既美观又有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观察一下,想一想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到底有什么规律?

2、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找出了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惘,下面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3、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证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师小结:大家都发现了每次都是第一个往后移动,其他的图形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排列的规律。我们班里的同学真棒!同样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

4、地板砖的规律,巩固认知。

师:小东家的地板砖更漂亮,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 排列规律。

①(出示地板砖的图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先看看每行都有哪些颜色?再看看每行颜色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②汇报规律

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每次都是怎样变的。

④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猜猜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和地面图案的规律,小东非常感谢大家,他拿出了许多水果来招待我们,你能猜一猜空盘里应放什么水果吗? 课件出示水果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排有什么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请你们猜一猜。

2、第11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有什么排列规律。

3、游戏(找4名同学做排队游戏,每一名同学都当一次第一,按照已学过的规律,排一排。)

4、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课件出示)①我爱数学 学我爱数 数学我爱 ②1234 4123 3412 5试着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反馈评价。

6、小小设计师: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事物排列规律,也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出示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让学生在一张正方形纸上自己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回顾整理,归纳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

板书设计

循环排列规律

2.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二

一、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提高“找规律”教学的效率, 就需要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设计严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布置侧重实际训练的课后作业, 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 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以提高小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从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由此,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 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猜一猜的小游戏, 在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让小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来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规律, 从而掌握数学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运用“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推理, 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找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指导学生发现简单且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并以此提升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2.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需要设计以提升他们潜力为主的教学内容; 在针对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差的学生时, 教师需要制定以夯实他们学习基础为主的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3. 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 教师需要侧重实际训练而不是书面作业。以实际训练为主书面作业为辅, 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而不是纸上谈兵, 只得到成绩而不是技能。

二、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数学规律,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规律, 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后训练以及练习题训练, 促使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比对之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达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例如, 小学高年级数学典型找规律例题“按一定的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 1, 2, 3, 4, 5, () , 7。2. 100, 95, 90, 85, 80, () , 70。”在刚刚学习找规律时,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规律而产生厌学和烦躁的情绪, 同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找规律时会因为题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感到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种情况,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小学生对找规律的信心。此外, 教师还需要针对题目的问题, 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本道题中, 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方法, 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一一对应的方法, 以找到这道例题中隐含的具体规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数列, 找到数字之间中隐含的关系, 在第一组数字中, 学生很容易发现其实这组数是一个比较平常的等差数列, 两个数之间相差“1”, 而第二组数字也是这样, 只不过两个数之间相差“5”。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因此, 数学教师需要营造“找规律”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当然,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数学规律, 达到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课后作业, 但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有的担任组长, 有的承担数据统计等,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收获共赢的喜悦。与此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让学生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此外, 教师在营造“找规律”教学氛围时, 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一些找规律的题目, 如可以根据生活事例改编教学内容: “三个女生结伴去观赏话剧, 在选择座位时, 需要从10 个座位号中选择连着的三个座位号, 那么具体会有几种选择?”教师抛出这个问题, 会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式, 找到答案, 这也就自然解决了问题。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还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找规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三

一、实践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一种活泼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来进行。而找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极强且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当中开展找规律教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的活动当中,通过总结数学规律,了解找规律的概念,进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找规律知识。

如在五年级的找规律教学当中,可以与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们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一列学生是按照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进行排列的,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列同学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很快就能够发现,这一列同时是按照一男一女的规律来进行排列的,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之后若是再有同学落座,必定也是按照这一男一女的方式进行排列。

通过这种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并寻找规律的小活动,可以迅速让学生们对找规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种自发的规律寻找活动,以深化他们对找规律的认识。如让学生们对全班同学进行观察,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然后大家拿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如此便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引发他们对找规律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帮助他们建立找规律学习的自信心。

二、深入探索

在学生们对找规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们对一些简单关系进行仔细比较、深入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通过这种系统的找规律练习,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找规律的一些基本技巧,深化他们对规律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规律有序的思维建构。

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习题之中,有这样一个找规律的题目,依照规律于每组的括号之内填入第32个图形:

(1)△○□△○□△○□……( )……

(2)○○○□○○○□……( )……

(3)△△△○○△△△○○……( )……

在这个题目当中,因为图形显示的比较少,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对图形规律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因为省略号并不能够被用来进行寻找规律,所以对题目中的各个图形都要仔细进行对照,把其中三角形或圆形或正方形作为参照基准,而后通过分段比较,仔细甄别图片段的相似度,从而寻找出规律。最后在规律的基础上,推算出第32个图形究竟该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和反复的比较,最终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是依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个一组的规律进行依次排列,直到第31个,开始新的一组,而第31个就是三角形,而第32个自然就是圆形。而第二组的规律则是依照三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为一组的顺序进行排列,直到第32个图形刚好是一组图形的末尾,也即是正方形。而第三组则是以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为一组的规律进行顺序排列,如第一组一样,到第31个图形开始新的一组,而第32个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找规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们找出规律,而在于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找出规律,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授他们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法、解题的策略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就找规律的教学来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对规律的概念进行认知,而后进行理解,然后进行运用,最后形成一种规律的、有序的、逻辑的思维习惯。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让学生们自行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规律,从而切实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找规律问题,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如选火车票的问题,一行三人,1到10号座,选择连号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分析推断,得出有8种选择。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中有同学说:10-3+1=8。因为从1号开始选,第一次就有3张票被选中,而后从4开始,每一张都是一种选择,所以是10-3,再加上第一次,便就是8种了,而另一同学受此启发,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思路,那就是从3号开始数,后移一号便是一种选择,数到十号便有8种选择。如此,这一整个解题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好处。

4.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四

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分别出示两个学生布置的房间:一个用上学期所学的规律来布置,一个用循环排列的规律来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第一个房间有什么规律,复习旧知,并激趣导入:这第二个房间怎么乱七八糟,一点规律也没有?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例1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来找例1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重点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4.在“做一做”之后,教材安排了给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的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活动前,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活动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手帕可用正方形纸代替。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画的方式,也可采取贴的方式。贴的图片尽量选取简单有趣的,如水果图案、动物图案、所学的平面图形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可将作品贴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5.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第(1)题,再把例2与例6进行对比:与例6比,图形和数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找规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先试着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最后教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6.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此题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7.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4题是学过的等差数列,渗透了数轴知识。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5.二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篇五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操比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

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6.一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六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殊教育学校 郑建凡

学科:三年级启智班数学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启智班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将学生分成A、B、C。A类学生较于B、C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100以内的数数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B、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障碍,数数能力较差,观察能力差。C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观察能力缺陷。

教学目标: A类生: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B类生: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C类生: 听同学说,简单模仿同学说一说规律。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教学准备:PPT,视频,各种学具。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规律。

1.比一比这两组数字,哪一组记得快? 【课件演示】(1)923674298(2)123 123 123 2.汇报记忆的结果。

生:略

3、揭题

师:为什么第二组记住了?引入课题

我们把像这样重复3次以上的排列叫做规律.(板书:规律)

二、感悟规律

课本85页例1.师:请同学们观察观察从这幅图里看到了什么? 生:略

三、探索新知,发现规律

1、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彩旗的是怎样排列? 生1:红黄红黄红黄顺序排列的。师:它们是几个为一小组?

生:略

师:重复出现几次? 生:略

小结:像彩旗这样红黄红黄重复出现6次,这样的排列才能算有规律。(A、B类学生齐读一遍。)

2、小花排列的规律

师:小花的是怎么排列的?

生:小花是按绿紫、绿紫的顺序排列的。师:几个为一小组? 生:略

师:重复出现几次? 生:略 师:小结:

像小花这样绿紫绿紫重复出现3次,这样的排列才能算有规律。(A、B类学生齐读一遍。)

3、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灯笼是怎么排列?

生:灯笼是按照紫黄、紫黄的顺序排列的师: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排,下一个应是什么?

生:紫色的。师:几个为一小组? 生:略

师:重复出现几次? 生:略

师:像灯笼这样紫黄紫黄重复出现5次,这样的排列才能算有规律。(A、B类学生齐读一遍。)

4、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师:小朋友是怎样排列? 生1:小朋友是按男女、男女的规律排列的。师:它们是几个为一小组? 生:略

师:重复出现几次? 生:略

小结:像小朋友这样男女男女重复出现4次,这样的排列才能算有规律。(A、B类学生齐读一遍。

5、总结:

师:思考一下怎样排列才能算有规律? 每一小组必须要重复几次?

生:略

总结:,一组图形重复出现了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才能算有规律。(A.B类学生齐读)

四、实践运用,体会规律(一).创造规律

1、用学具摆一摆

(1)(老师示范)先看老师是怎么摆出有规律的?(2)学生动手做。(3)展评学生作业。2.找生活中的规律 3.欣赏规律美

(课件演示)

五、总结:

7.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知

道什么是规律,能从颜色、数量、形状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物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教学课件PPT,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我们的游戏也有数学的知识。现在,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师:请仔细看老师做动作……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师:谁能接着来?

生:我可以……(学生纷纷举手。)

师:他接得对吗?

生:对!

师:好,再来一组动作。(再请另一位学生做动作。)

(2)同学们的眼睛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再看看你们的耳朵灵不灵咯!请听……

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谁来接?(学生举手接着念。)

师:一起接一次吧?(全班学生一起接着念。)

2、师: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

生:是啊!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生:老师做的动作和念的词都是重复的……有规律的。

师:你真棒!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吧——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游乐园图片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游乐园的叔叔阿姨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项庆祝活动。请看!(例1主题图)

师:游乐园里热闹吗?

生:热闹……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看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很多小朋友。

师:观察一下彩旗是怎么挂的?彩花是怎么串的?你还发现了什

么?

师:这些物体都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他们都有规律。

(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图案)

师:我们先来看看彩旗的规律?你知道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

师:哪位同学能够完整地回答?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彩旗是按红、黄,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

师:回答得太好了,表扬这位同学!

生:棒……棒……棒……你真棒!

师:彩花呢?能像刚才的同学那样完整地回答吗?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彩花是绿色的。彩花是按绿、紫,绿、紫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彩花是绿色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游乐园里还有什么?

生:还有灯笼和小朋友。

师:我们再来看看灯笼是怎么挂的?

生: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同学们啊,你们知道吗?到游乐园玩的小朋友都是守纪律、讲文明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吧?

生:这些小朋友是按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这样的规律排列的,下一位应该是女生。

2、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师:今天,老师在摆放物品的时候啊,摆了一半突然忘记了接下去该怎么摆,你们能帮我吗?

生:能!

——例2 摆一摆

师:这一排物体有什么规律?下一个物体是什么?

生:这些物体是按正方体、圆柱,正方体、圆柱的排列顺序一直排下去的,下一个物体是圆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好吗?

生:好!

师:对,她说得很完整。那下一题又该怎么填呢?

生:这一排图形是三个三个一组的,按紫色三角形、橙色圆形、绿色正方形,紫色三角形、橙色圆形、绿色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的,接下来应该是橙色圆形和绿色正方形。

3、师:装修师傅在粉刷房子,想请你们做小帮手,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那请你们看吧。

——例3 涂一涂

师:这一排方格有什么规律?接下来涂的是什么颜色呢?

生:这些方格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按照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的顺序排列,黄色后面是绿色,再接着是黄色。

师:那这一组三角形呢?

生:这些三角形的颜色规律是由蓝、黄、红三种颜色一组轮着出现的,蓝色后面是黄色,黄色后面就是红色。

三、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师: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出示图片:斑马、衣服、长城、桥、地砖、楼房等。

生:哗……好漂亮啊!

2、师: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们教室的地转是有规律的。

生2:教室的窗帘也有规律。

生3:我们学校的围墙设计是有规律的。

生4:我们教室的日光灯是按照规律来安装的。

生5:我的衣服上有一些有规律的图案。

……

(教室的天花板、地板、校园围墙、自己的衣服。)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四、实践操作,创造规律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袋都非常灵活、眼睛观察得十分仔细。现在,我想看看谁的小手是最灵巧的?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涂一涂,在练习纸上设计出更好看的图形。

师:请同桌的两个同学先商量好,然后再动手操作,设计图案。(师巡回辅导)

展示作品,集体评价。表扬小小设计师。

师:你们觉得这组同学设计的图形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他们的颜色涂得很均匀。

生:图形的颜色很清晰,他们的规律很漂亮。

……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留一个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相信你们会有特别的收获。

8.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共) 篇八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排列规律确定下一个物体。通过摆有规律物体、画有规律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体会数学的价值。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下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熟练应用规律的拓展、变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学生:彩笔、学具盒

老师:多媒体flash课件课件、画有图形的白纸、红花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规律。

1.(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有规律的声音及有规律的动作。边欣赏边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图片都非常漂 亮,为什么这么漂亮呢?因为它们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老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欣赏图片。有的从图片中发现斑马身上是一道黑一道白的。有的发现衣服是一条红一条白的等等。

【设计意图】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欣赏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图片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规律的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草店小学一年级(3)班的同学们正在布置会场,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样布置的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第85页前的上半部分图画)图上有什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互相讨论。!观察并发现了这么多排列的规律。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课件出示例1:

2.下面大家大家再来摆一摆,猜一猜。课件出示例2。请同学们先摆一摆,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观察主题图,老师说: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哪些东西是有规律排列的,)以六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长发表意见。

生1:我们小组发现彩花是有规律地排列。因为一朵绿花和一朵紫花一次不断重复排列着。生2:我们小组发现了彩旗和灯笼都是有规律地排列。

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学生男女间隔跳舞也是有规律排列。学生根据课件猜后面得图形,并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回答,并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在发现、交流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上的例1进行了简单的变化,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里是教学的难点,利用课件设计:让学生先猜一猜,下一个图形是什么,然后用学具动手摆一摆,通过充分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规律,把感性认识初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分小组让学生从身边的东西或者是学具盒中的物体摆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老师进行评比,给以不同的小组奖励。

分小组摆完后,小组长汇报各组摆的不同的图形。并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具摆一摆。用不同的奖项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找出规律

让小组长拿出无颜色有图形的白纸:谁能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它又有规律又漂亮? 展示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交流.(老师强调:一组图形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涂的好的给与不同的奖励。课件出示习题

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长动手开始创造有规律的颜色 评出设计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做题

起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变式训练的作用。这是老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根据时间确定做与不做课外作业上的习题 创造规律,表演规律。

1)玩游戏:老师创造有规律的声音、有规律的动作,学生接下句或者接动作。(2)老师和学生一起根据课件《拍手歌》一起表演。(3)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每项游戏都有奖励。

学生根据老师的声音接下句。根据老师的动作往下接。表演拍手、跺脚等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和老师一起做有规律的动作和有规律的声音,使学生发现动作存在规律,声音也存在规律。然后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声音和动作,并从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规律。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思维,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活中的规律真的是无处不在,有规律的排列给人以美的享受。小朋友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动脑筋,你一定能发现并且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3.布置课后活动。

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想一想,并表达出来。生1:我学会找规律了。生2:我学会按规律涂色了。

生3:我学会按规律画美丽的图形。生4:我学会按规律摆图形。生5:我学会创造有规律的图形。

生6:我学会创造有规律的声音。……

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节课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发现知识不足的地方。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梳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和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构。并把所学的知识再次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板书设计 找规律

猜一猜 摆一摆(粘贴学生作品)涂一涂(粘贴学生作品)做一做

说一说 教学评价反思:

9.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16找规律 篇九

本教程共30讲

找规律

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就陆续接触过许多“找规律”的题目,例如发现图形、数字或数表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列的变化规律,发现周期变化规律等等。这一讲的内容是通过发现某一问题的规律,推导出该问题的计算公式。

例1 求99边形的内角和。

分析与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是99边形的内角和怎样求呢?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先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如上图所示,将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 360°;同理,将五边形ABCDE分成三个三角形,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3=540°;将六边形ABCDEF分成四个三角形,得到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720°。

通过上面的图形及分析可以发现,多边形被分成的三角形数,等于边数减2。由此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n边形的内角和=180°×(n-2)(n≥3)。

有了这个公式,再求99边形的内角和就太容易了。

99边形的内角和=180°×(99-2)=17460°。

例2 四边形内有10个点,以四边形的4个顶点和这10个点为三角形的顶点,最多能剪出多少个小三角形?

分析与解:在10个点中任取一点A,连结A与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构成4个三角形。再在剩下的9个点中任取一点B。如果B在某个三角形中,那么连结B与B所在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此时三角形总数增加2个(见左下图)。如果B在某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上,那么连结B与B所在边相对的顶点,此时三角形总数也是增加2个(见右下图)。

类似地,每增加一个点增加2个三角形。

所以,共可剪出三角形 4+ 2× 9= 22(个)。

如果将例2的“10个点”改为n个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最多能剪出三角形

4+2×(n-1)=2n+2=2×(n+1)(个)。

同学们都知道圆柱体,如果将圆柱体的底面换成三角形,那么便得到了三棱柱(左下图);同理可以得到四棱柱(下中图),五棱柱(右下图)。

如果底面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那么相应的柱体就是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五棱柱„„

例3 n棱柱有多少条棱?如果将不相交的两条棱称为一对,那么n棱柱共有多少对不相交的棱?

分析与解:n棱柱的底面和顶面都是n边形,每个n边形有n个顶点,所以n棱柱共有2n个顶点。观察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的图形,可以看出,每个顶点都与三条棱相连,而每条棱连接 2个顶点,所以n棱柱共有棱 2n×3÷2=3n(条)。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n棱柱中每条棱都与4条棱相交,与其余的3n-4-1 =(3n-5)条棱不相交。共有3n条棱,所以不相交的棱有 3n×(3n-5)(条),因为不相交的棱是成对出现的,各计算一遍就重复了一遍,所以不相交的棱共有

3n×(3n-5)÷2(对)。

例4 用四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圆分成几块?用100条直线呢?

分析与解:4条直线时,我们可以试着画,100条直线就不可能再画了,所以必须寻找到规律。如下图所示,一个圆是1块;1条直线将圆分为2块,即增加了1块;2条直线时,当2条直线不相交时,增加了1块,当2条直线相交时,增加了2块。由此看出,要想分成的块尽量多,应当使后画的直线尽量与前面已画的直线相交。

再画第3条直线时,应当与前面2条直线都相交,这样又增加了3块(见左下图);画第4条直线时,应当与前面3条直线都相交,这样又增加了4块(见右下图)。所以4条直线最多将一个圆分成1+1+2+3+4=11(块)。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画第n条直线时应当与前面已画的(n—1)条直线都相交,此时将增加n块。因为一开始的圆算1块,所以n条直线最多将圆分成

1+(1+2+3+„+n)

=1+n(n+1)÷2(块)。

当n=100时,可分成

1+100×(100+1)÷2=5051(块)。

例5 用3个三角形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10个三角形呢?

分析与解:平面本身是1部分。一个三角形将平面分成三角形内、外2部分,即增加了1部分。两个三角形不相交时将平面分成3部分,相交时,交点越多分成的部分越多(见下图)。

由上图看出,新增加的部分数与增加的交点数相同。所以,再画第3个三角形时,应使每条边的交点尽量多。对于每个三角形,因为1条直线最多与三角形的两条边相交,所以第3个三角形的每条边最多与前面2个三角形的各两条边相交,共可产生3×(2×2)= 12(个)交点,即增加12部分。因此,3个三角形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 1+1+6+12= 20(部分)。

由上面的分析,当画第n(n≥2)个三角形时,每条边最多与前面已画的(n—1)个三角形的各两条边相交,共可产生交点

3×[(n—l)×2]=6(n—1)(个),能新增加6(n-1)部分。因为1个三角形时有2部分,所以n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的部分数是

2+6×[1+2+„+(n—1)]

当n=10时,可分成2+3×10×(10—1)=272(部分)。

练习16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

2.五边形内有8个点。以五边形的5个顶点和这8个点为三角形的顶点,最多能剪出多少个小三角形?

3.已知n棱柱有14个顶点,那么,它有多少条棱?

4.n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5.6条直线与2个圆最多形成多少个交点?

6.两个四边形最多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答案与提示练习16

1.1800°。

2.19个。

提示:与例2类似可得5+2×(8-1)=19(个)。

3.21条棱。提示:n棱柱有2n个顶点,3n条棱。

4.n(n-1)÷2。

解:1+2+3+„+(n-1)=n(n-1)÷2。

5.41个。

解:6条直线有交点6×(6-1)÷2=15(个),每条直线与两个圆各有2个交点,两个圆之间有2个交点,共有交点15+6×4+2=41(个)。

6.10部分。

提示:见右图。与例5类似,当画第n(n≥2)个四边形时,每条边应与已画的(n-1)个四边形的各2条边相交,共可产生交点

10.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排列问题。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一、故事激趣,引发规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好!听我开始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 师:谁能接着往下讲吗?

师:哦?是哪几句话在重复?(生答略)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排列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师:请同学们看。(在黑板上画□○)猜猜看,下一个图形我会画什么?(一幅笑脸图出现在□○后面变三角形)接着我又会画什么呢? 师:(接着画一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猜猜第七个图形会是什么?

2.(出示例1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吗? 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盆花:每组2盆:蓝、红 彩灯:每组3盏:红、紫、绿 彩旗:每组4面:红、红、黄、黄)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场景图,谈话:国庆节的时候,大街上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一排五颜六色的灯笼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出示彩旗图)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它们的排列的规律吗?(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3)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指着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盆花每组2盆,是按照蓝花、红花的顺序排列的。…………)师板书: 盆花:每组2盆:蓝、红 彩灯:每组3盏:红、紫、绿 彩旗:每组4面:红、红、黄、黄

2、谈话:我们来看盆花,现在只能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猜猜看。

提问: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交流验证方法。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2)列举的策略:

用单双数的方法,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第15盆是蓝花。(3)计算的策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2=7(组)……1(盆)

结合算式提问:为什么用15除以2呢?算式中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花?(可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盆花图解释,也可以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再次提问:余下的1盆是哪一盆?所以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多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余数呢?最后一盆应该是什么颜色? 让学生明晰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这盆花的颜色

就题小结:我们可以把2盆花看作一组,正好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根据余数判断出这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第1盆花的颜色相同。

4、解决彩灯问题

(1)谈话: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方法解决了盆花的问题,(出示彩灯图)照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2)学生尝试解答。有了前面列式计算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是列式计算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彩灯个数较少,所以少数同学还是通过画图解决问题。(3)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余数说明什么?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4)结合图小结:我们可以把3个彩灯看作一组,有这样的5组还余2个。余下的2个正好是下一组的第2个,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2个彩灯的颜色相同。(5)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提问:第76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差生。这时学生都自觉采用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问: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不画图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晰:当数目比较大时,我们可以列式计算来解决这类问题。然后看余数。余数是1,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1个彩灯的颜色相同。余数是2,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2个彩灯的颜色相同。

3、解决彩旗问题(1)自主出题解答。让学生仿照前面盆花、彩灯的问法,自主出题让其他同学解答

(2)老师出题: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再次强调根据余数的情况来准确判断。(3)谈话:刚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了彩旗的问题。你觉得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4)概括注意点:看清规律后再列式计算。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颜色相同。没有余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的颜色相同。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过渡:谈话:少年宫在国庆期间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1、智力厅围了不少学生,(出示练一练第一题)你能知道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吗? 学生解答,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2、瞧,手工坊里也吸引了不少同学,一位女同学正在跟着阿姨学编手链呢。(出示练一练第二题)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你能帮她算一算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24颗呢?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集体校对。指名说说解法。

3、画苑里也有同学在画画呢!(出示练一练第三题)你能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提问:同样求的都是第32个图形,为什么不一样呢?(每组个数不同,每组内几个图形的排列顺序也不同。)

4、谈话:少年宫里设立了一个十二生肖馆也吸引了许多学生。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2.拓展延伸。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用十二种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来表示人们不同的出生年份。(出示题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师:你今年几岁?属什么?

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他属相相同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11.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情景中掌握欧拉定理,并学会运用欧拉定理处理一笔画问题。

2.通过解决一笔画图形问题,使学生能够开发智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学会识别奇点,偶点,并会运用欧拉定理解决图形问题。教学难点:学会把其他的情景问题转化为一笔画问题。教学过程: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集体讨论:你能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吗?能找到什么方法?

情景演示:在教室里用粉笔在地上简单画出哥尼斯堡七桥,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分析与解释过程:

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经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证明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欧拉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巧妙,他把岛和岸都看成一个点,而桥则可以看成连接这些点的一条线,如图(b)。这样,这个问题就转化为一个几何图形能否一笔画画出的问题了。

所谓一笔画,就是指从图的一点出发,笔不离纸,遍历每条边恰好一次,即每条边都只画一次,不准重复。另外我们把奇数条边相连得结点叫做奇点,把与偶数条边相连的点称为偶点。

学习例2:

集体讨论:请同学们先根据欧拉定理判断一下能不能一笔画画出,再亲自动手画。分析与解释:

学习例3:

集体讨论:先分成两组,一组代表A,另一组代表B,两组各找出一条到达C最短的路线,然后比较一下那组的路径最短。分析与解释:

学习例5:

集体讨论:你能一刀剪下图中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吗?怎么剪? 分析与解答:

一次连续剪下途中的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必须要求见到剪过图中所有的线.实质上是这个图能否一笔画出的问题.显然,图中有两个奇点,因此可以以一笔画出,剪刀所走的路线可以是:—A—B—C—D—E—F—G—E—I—G—H—A—I—C。这样就能使剪刀一次连续剪下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练习:

12.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教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到郊外走一走,好吗?

2.课件出示主题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2.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

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对这幅图了一个整体感知,接下来就分块解决田园风光里的问题。

板书课题:田园风光。

上一篇:讲给女朋友的童话故事下一篇:吉林省长春一五O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