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丝绸之路主要内容

2025-01-26

课文丝绸之路主要内容(共12篇)(共12篇)

1.课文丝绸之路主要内容 篇一

清贫课文主要内容

清贫课文主要内容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shē)侈(chǐ)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chóu)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有些人看来,颇(pō)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jīn)持不苟(gǒu),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fú)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zhuó)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bǐng)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hè〕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min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然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子放在深山坞(wù)里保藏---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2.课文丝绸之路主要内容 篇二

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 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 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故事的梗概”。这足以说明“包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内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落实。而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把词语与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使概括这一抽象过程更具语文味。

一、把握精确度, 让词语点石成金

并不是课文中所有的词语都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概括的, 这需要教师在精心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选择。只有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放大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它们才能变成闪烁的金子, 为学生所用。

1.选择关键性的叙述词语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显示这些信息的词语要特别关注。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 景物的名称及特点的词语就成为概括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2.选择关键性的概括词语

这类词语或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 或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可以选择“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概括。聚焦到这些词, 你会发现“欣赏”“抱怨”是从第三、四两段筛选出来的, 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这两段的意思。“狮口逃生”是从第六段“眼看就要追上了,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中概括出来的, 而“精美别致”“匀称”这两个词又是美丽鹿角的概括。

3.选择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树”“鸟儿”“唱歌”, 概括出的课文主要内容必定少不了这三个词。

二、把控梯度, 让训练循序渐进

1.教师直接给学生关键词语让其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 教师直接出示“列宁格勒”“高尔基”“小摄影师”“胶卷”这些词语, 然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928年夏天, (高尔基) 住在 (列宁格勒) , 接受一位 (小摄影师) 的拍照要求, 但是小男孩却忘带 (胶卷) 跑开了。 (高尔基) 还在等待他的到来。

把关键的词语填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中, 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方法。

2.教师让学生自己去选用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 初读课文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归类摘录活动, 经过交流, 出现如下表格:

这三组词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摘录, 学生聚焦这些词语, 有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重组, 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或概括关键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教师出示第一段1~3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在讲什么?引导学生从几句话逐步精炼到一句话, 直至四字词语“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打住, 她让概括出“天崩地裂”的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并指导学生在句子中找到关键词———“天”“地”, 圈出来, 告诉学生, 找到关键字, 可以帮助概括。用同样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水深火热”概括出了该段的后一部分内容。接着, 她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 在交流反馈时再次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最后教师让学生用概括出的6个词语简单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三、掌控力度, 让练习扎实有效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片段。

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把长话说短也是一种水平, 我们可以让关键词语来帮忙, 教师出示:“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我们一步一步来用上“欣赏”“抱怨”这两个词来说说课文前面一部分的内容。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真能干!运用关键词语, 说得又清楚又简单。后一部分呢?谁能像刚才那样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

生: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现在我要提高要求了,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得很通顺。要是中间用上连接词, 就更连贯了。 (板书:起先后来)

生:起先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后来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抓住关键词, 自己说清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舍得花时间, 对学生逐步提出要求, 在课堂进行扎实训练取得了实效。本案例中的概括指导包含着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教师出示关键词语分两部分让学生练习概括。第二层次:能把两部分连起来初步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次:引导学生运用连接词说连贯。这个过程教师足足花了五六分钟, 这个看似奢侈的语言训练过程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 只有在教师的不断推动下, 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四、掌握法度, 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 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 利用各种载体, 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 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 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 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 (看着图, 比较流畅地) 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 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 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 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 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 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 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 (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 , 现在, 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 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 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 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 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勾勒人物的关系, 串连关键的词语, 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 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 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 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 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 (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说) 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组成一个画面, 变成图3, (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 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 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 并成”打听去向”。 (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 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 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 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 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 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 经过这一点拔, 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 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 (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 (学生说, 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过了空隙, 就到了内洞,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 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 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外洞很宽敞, 过了窄小空隙, 就到了内洞, 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 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 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 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 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 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 旨在通过整体感知, 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 再次完善示意图, 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 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 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 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 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 才能化难为易, 层层提高, 也只有这样, 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3.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三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感到困惑,课堂上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总是说不好,总是离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裁的文章。

二、段意综合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综合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美丽又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美丽又渺小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概括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六个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经常把它简化为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就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间是每天早晨,地点是树林里,人物是我和老教授,事件是我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老教授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将这六要素连起来就是:我每天到树林里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她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分析比较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尊严》这篇文章时,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带着课后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六、抓中心句、段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句话,再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来。

4.《白鹅》课文主要内容 篇四

《白鹅》课文解读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的一篇文章。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运用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引导我们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5.蜗牛课文主要内容 篇五

听着那动听的歌谣,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记得小时候,每当下过雨,我和小伙伴们就到潮湿的墙根捉蜗牛。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luóxuán)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于是我们就把它们放在平整的石块上,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观察着它们的动静。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chù)角,东张西望地“巡(xún)视”一番(fān),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wēi)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嘿(hēi),真是个胆小鬼(ɡuǐ)!

有一次,我将一只蜗牛放在墙壁上,想看看它怎样在垂直平面上爬行。它爬得慢极了,脖(bó)子伸得老长,背上重重的壳像一块大石头向下坠(zhuì)着。看得出,它爬得很努力。好半天,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爬痕(hén)。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可它还在不懈(xiè)地向上爬,只是有时稍停一下,喘(chuǎn)一口气,又继续往上爬。我想逗(dòu)逗它,但是刚碰到它的触角,它身子用力一缩,就从墙上掉了下来,啪的一声,摔到地上。我真担心会把它摔坏了,急忙俯(fǔ)下身子去察看。谁知过了一会儿,它又探出了小脑袋,一对触角摆来摆去,好像在说:“没关系,我没摔坏。”我以为它会畏惧(wèijù),会退缩,会放弃爬墙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墙壁,一点儿一点儿地努力往上挪(nuó)动着。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ān)”哪!我开始敬佩它了,于是用最大的耐心仔细看它往上爬。终于,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tú)跋涉(báshè),它到达了墙壁的顶端。它转过小脑袋向下看了看,似乎在说:“你看到了吗?我成功了!”

如今,城市里已很难见到蜗牛了。有时候跟朋友们谈起童年趴在墙根捉蜗牛的事情,不免(miǎn)有些惆怅(chóuchànɡ)。这时突然听见小青青在院子里唱着熟悉(xī)的儿歌,我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放下笔,奔出房门,想和她一起,再好好地看看我熟悉的蜗牛。

★ 蜗牛课文主要内容

★ 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 空城计课文原文

★ 《有的人》课文原文

★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 田园诗情课文原文

★ 二年级雨后课文原文

★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 翠鸟的课文原文

6.六上课文主要内容 篇六

1、《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去探访(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等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4、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草虫的村落》作者是(郭枫),作者运用(奇异)的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6、作者以草虫的目光,把细密的草茎想象成 茂盛的森林 ;草虫生活的地方想象为

村落 ;把甲虫走的路径想象为

大街小巷 ;把小虫包围蜥蜴的情形想象为 攀谈得很投机。

7、随着作者的目光,我看到了“草虫的村落”,其中印象最深的有: 英勇归来的小黑甲虫、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然大物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 „„

8、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9、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 粗壮的黑甲虫 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 驻足痴望。

10、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 优于人间的一切音,这是只有 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 的!

1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2、课文叙述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 字形线路)三个部分。

13、居庸关采用(两端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采用(中部凿井的)方法。

14、《詹天佑》一文以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全文,按照(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

15、《怀念母亲》一文的作者是(季羡林),文中摘抄了作者的(日记、散文)片段。

16、课文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生身母亲)、(祖**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 生身 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 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17、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

18、《穷人》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 列夫· 托尔斯泰。课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扬了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的美好品质。

19、本组几篇课文对(环境 和 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句话是对(环境)的描写。20、“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指 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课文赞扬了她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 之情。

21、“轻诺 必寡信。”是《 老子 》中的句子,意思是: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22、“ 民无信不立”是《 论语 》中的句子。

2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4、“人类生活所需(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 的。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25、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 群星璀璨 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26、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万亿千米 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 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7、“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 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28、课文为了说明“ 只有一个地球 ”这个道理,从 宇航员太空遥望地球 引入,接

着从

地球是渺小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这三个方面来说的。

29、课文运用了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等说明方法。30、“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3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 演说,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 无比眷恋,文章属于(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善待河水、善待土地、善待空气)三个层面写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2、“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33、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34、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如小说集 《呐喊》、《彷徨》,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 《坟》、《热风》。课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 《故乡》。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 文化革命)的主将。

35、(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6、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37、课文回忆了闰土给“我”讲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刻画了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38、文中有不少字词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请写出下列字词的现代意思: 素: 向来。单: 只。便: 就。

如许: 如此,像这样。先前:以前。无端:没有理由。

39、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 《表》,一本是 《小约翰》。40、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1、本文共分五部分,文中有明显的空行标志。请你给五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A、痛别伯父 B、谈《水浒》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其中第一部分与其他几部分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42、“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43、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

44、《老人与海鸥》前半部分通过_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说话_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部分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面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老人与海鸥》通过讲述老人()以及与海鸥之间的(),展示了()。作者是()。

45、《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片段,表现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本文作者(沈石溪),被称为“ 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作品有《 第七条猎狗 》、《 狼王梦 》。课文体裁是(动物小说)。

4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 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 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47、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

乐圣 ”。他创作了广为流传的交响乐《 英雄 》、《 命运 》、《 田园 》、《 合唱 》。《月光曲》又叫

《月光奏鸣曲》 或 《月光 》。

48、由于《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 知音 ”。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9、成语“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止了天上的流云。多用来形容(声音嘹亮)。50、成语“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5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风 》、《 雅 》、《 颂 》三部分。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52、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创造的新诗体叫(《楚辞》)。

53、我还知道外国的 海涅、普希金、拜伦 „„伟大诗人。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是(),他创造的新诗体叫()。

53、我还知道外国的()()()等伟大诗人。

54、《春夜喜雨》是一首()律诗。作者是()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的 词。作者是()代()。“西江月”是()

《天净沙.秋》是描写(秋景)的一首()。作者是()代()。“天净沙”是()。

7.桥之美课文主要内容 篇七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字数600字左右。

桥之美阅读训练答案

【基础练习】

1(1)zhī (2)pù(3)shà (4)zhān(5)dǒu

2(1)媒介 (2)苇丛 (3)摄影

(4)浮萍 (5)孕育

3(1)谐―协 (2)协―谐

(3)应-映 (4)反-返 个-各

【综合练习】

1(1)佛-拂(2)住-驻

(3)迭-叠(4)龙-笼

2在不同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说明桥在构成美景上不可或缺

4《中国石拱桥》语言朴素、平实;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拓展练习】

人间仙境:香格里拉

1C—G B

2称其为“海”是因为一下雪,这里便似一片汪洋;称其为“草原”是因为天晴时这里又是理想的牧场。

3打比方 使景观更形象,更美丽 4山 水 梅里雪山 是世界上惟一

一座未被人类征服的山峰 圣水 保持未遭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本来模样。

5不应删去 这些说法突出了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地区神奇独特的景观,更能吸引 广大读者。同时也印证了这是尚未遭到人类破坏的地区,更显其珍贵。 6D

8.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篇八

同学们知道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吗?以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47月11日,郑和受命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友好交往,航行途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原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9.三峡之秋课文主要内容 篇九

本文描写了长江三峡在中秋这天从早晨到夜晚的景色变化。

段意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橘油树的变化,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第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抓装露水”“橘油树”在太阳出来前后的不同特点,写出了早晨三峡的景色特点:新鲜、明丽。

第3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的是三峡中午的景色。

第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了三峡的黄昏

第5、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五部分,写了夜的来临及三峡夜晚的景色。

10.桂林山水课文主要内容 篇十

桂林的山奇,就是山地大多平地崛起,孤峰矗立,奇峰罗列,气势雄伟,形态各异。看上去就如玉笋、翠屏、巨象、奔马、驼峰等等,形态万千,景色秀丽。在漓江两岸,山峰奇特,接连不断,比如西岸的象鼻山,好像一只低头饮水的大象,形态逼真;城西北的老人山,就像一位头戴风帽的老人,慢慢行走;人称“南天一柱”的独秀峰,好像一只巨大的玉笋,又像一座耸立的灯塔;阳朔东北漓江边的画山,在一块巨大平直的峭壁上,石纹色彩斑谰,浓淡相间,好似一幅巨型壁画,悬挂山间;市区偏北的叠彩山,因岩层断裂挤压,重重相叠,犹如一匹匹堆放整齐的彩缎,叠彩山因此而得名。叠彩山是由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组成,它同南边的独秀峰相望,与东西伏波山相邻,三山鼎足而立于城市中心区,这是世界上城市中少有的奇观。桂林的奇山随处可见,如骆驼山、斗鸡山、七星山、书童山、望天山等等,都形肖神似,维妙维肖,活灵活现,自然成趣。如登上一座高峰,远远眺望,只见青山连续,重重叠叠,苍翠秀美,多彩多姿,真有“天外奇峰排玉笋”之势。这些山峰往往随睛雨、季节的不同,不断变换色彩;近看山郁苍翠,远一点青紫、灰褐,再远些灰白透亮,若有若无,变幻无穷,难怪有人曾说:“桂林山水之奇,当为天下第一。”

桂林的水秀,在大多数的江河中,要数漓江之水最为清秀,真可谓山青水秀。漓江之水清得一眼就能望到深达七八米的江底;桃花江、相思江,也都清澈明净,鉴映奇山;而且水随山转,水过山穿,山水抱洞,洞中有水,柔波碧浪,漫流无际。漓江是桂江中最为美丽的一段河流,乘船慢游漓江,江水清澈,山峰秀美,沿江两岸,风光绮丽。只见蓝天白云,楼阁村舍,绿色稻身,摇曳竹林,都倒映在碧绿的江面上;“几程漓江曲,万点桂山关”,好似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船来水动,倒影摇晃,船过水静,倒影聚会、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变化,江水中的倒影、图画层出不穷,就好像向你展示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面。漓江水美山也美,沿途景点很多,如象山水月、穿山洞、塔山红叶、仙人推磨、画山放马、碧莲叠翠等,每到一处必有人摄影留念。到了猪皮滩,江面开阔,只见右岸七座大小不同山峰,耸立岸边,姿态非常优美,好像7个少女在起舞,其中两座山峰逼近江边,峰影倒映在水中,随水浮动,奇妙无比。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图”,美不胜收。

桂林的石美,主要是指桂林至阳朔间山石奇景,特别沿江两岸近百里的石形奇特,变幻多姿。例如,著名的月牙山,山腰处的岩石酷似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山;山北腰处立一石,端直挺拔,形似剑柄,叫剑柄石;另一山石形似莲蓬为莲房石。还有七星岩的飞来石、云呼石、翠屏石;象鼻山的垂钓石;南溪山的悬云石;叠彩山木龙洞前的龟石、龙石、蛤蟆石等。这里比较有特色还有普陀山的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西山龙头石林,好像龙头的龙角、龙叉、龙须、龙鳞。这些形状奇特的岩石,在光线明暗照映、云遮雾绕衬托反射下,更显得变幻无穷,形成一座座天然、抽象的雕塑画像。

桂林的洞异,可以说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随处可见。目前,桂林地区发现的溶洞约有2000多处,千百个溶洞,相互套叠,形状各异,色彩不同。有人说,“桂林山水之奇,多半是洞奇”,许多岩洞确实各有千秋,别有天地;洞内有倒垂的石屏和石幔、石床、石鼓,有宽敞的溶洞地下大厅”,有迂回曲折的“长廊”,有波状起伏的“石桥”,有石笋众生的“竹林”等等。在众多的岩洞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芦笛岩,岩洞雄奇瑰丽,迂回曲折,游程长达500多米。芦笛岩位于桂林西北部光明山下,因深洞附近生长许多芦荻草,据说这种草可以做小笛子,因此把这里叫做芦笛岩。岩洞内有大量的、色彩缤纷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床、石花等,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天然雕塑画屏。这里景物多样,有宏伟宽阔的地下“宫殿”,有高峻的座座“山峰”,有擎天的高大石柱,有无边的“林海”……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由石钟乳组成的景物:“狮岭朝霞”“石乳罗幔”“云台揽胜”“高峡飞瀑”“盘龙宝塔”“雪山倒影”“丰收小景”“狮子送客”等等。被称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芦笛岩,真是“天生芦笛千般巧,欲写奇景笔下难”,为中外驰名的、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七星岩也是比较著名的、别具特色的岩洞,它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奇数里,多彩多姿。比如,洞中有宽达43米、高达27米的地下大厅,可容纳万人;主要景物有石索悬鲤鱼、大象卷鼻子、狮子戏绣球、银河喜鹊桥、花果堆满山等,它们都是大自然千万年来的杰作,它是我国开发最早的、最为古老的岩洞。因而洞中传说也很多,比如,刘三姐与白马郎在此相会,日华、月华二仙出游,石仲运道士颂经等,这些都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的奇妙色彩。

漓江

漓江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

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有浪石奇景、九马画山、黄布滩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

漓江沿岸有古老而著名的大圩、兴坪古镇,还有民居颇具中国特色的渔村。而漓江边的冠岩里,人们可乘车和乘船游览地下河;漓江边,还有田畴栉比及山色空蒙的草坪田园风光。

走进漓江,一醉方休!

象山

象山又叫象鼻山。它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形酷似一头临江吸水的巨象。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水月洞内沿石级登山,山腰有个20多米长,左右对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故名象眼岩,象山南北两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风景的绝妙窗口。出象眼岩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巅。山势孤拔陡峭,山岩嶙峋,山顶树木成荫,小道迂回;绿树丛中,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耸立于岩石之上,即为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象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巅,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雨,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云峰寺坐落在象山西南麓,相传此处原为唐代温灵庙旧址。如今的寺宇为1979年改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间,弧形山墙,朱红色柱梁和窗棂,碧绿色琉璃瓦。

11.如何概括给课文主要内容 篇十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容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我结合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这个和写事文章差不多,如我教三年级的《燕子专列》,在听了教研活动的课后,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进行的,结果效果很好。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 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从中也让我明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一概括的方法,面对学生们的不完整概括时,不能操之过急,以教师的思路帮助孩子们概括,这样的教学很片面,孩子们只能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培养起这一学习能力,那我们的这一内容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因为,课堂中的教学必须要培养起孩子们学习的能力。同时,要让孩子们从文中自行地进行归纳,教师只是通过到位的引导,使孩子们明白其中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形成自有效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概括段意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是用一两句话将课文大意表述出来,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对这综合性很强的概括,确实不易,不是句子太长,接近复述,就是抓不住重点,喧宾夺主了。

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有下列几种方法可行。

一、扩充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课文的信息。不少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象《飞夺泸定桥》、《草虫的村落》、《草船借箭》等可依次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可将课题扩充一句完整的话即可。“草船借箭”括为: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周瑜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二、合并段意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在联系,将文章分几十段,就主舍次将几大段的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文章重要内容。如《索溪峪的“野”》可分:第一大段,作者走出索溪峪的感受是“野”。第二大段具体写索溪的山、水、动物及人野这两个段合并起来就是“索溪峪的野”自然天成:山野、水野、动物野,而且人也野。

三、找概括句概括

有的文章在过渡的时侯,要用上过渡段,这个过渡段,前半句往往是对前半部分的总结,而后半句则是对下文的概括,我们可以直接找到这个过渡句作为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还有的文章在结构上有总起句,或文中有中心句,这往往也是对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句概括主要内容,如老舍笔下的猫即写了大猫,又写满月的小猫。我们可以将文中两个中心几句找出来联起来:猫的性格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三、重点罗列法

小学的文章以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将记事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罗列出来,然后再加以整理,组成一段通顺话,如《晏子使楚》先罗列出六要素,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国。人物:晏子。原因楚王想显显楚国的威风,经过利用“结狗洞”说“齐洞没有人”,“楚国人善盗”侮辱晏子和齐国。结果: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然后再把六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春秋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威风,晏子巧妙回击,使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若方法运用恰当,就能消除学生无处下手的苦脑,达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更有效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 柳婷婷

同学们,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其实这就是老师在训练大家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也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你是不是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头疼痛,甚至吓得不敢举手了。

其实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像同学想得那么复杂。这里我就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准确、快速地概括记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大多数的记事我们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例如《船长》一文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轮船撞开了一个大口子,即将下沉。经过是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地带领船员们成功自救。结果是船长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把这三个部分通顺地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下说出来太难,可以先说出事情的起因,再说出经过、结果,最后再慢慢地连起来说一说就行了。

有一类记事的文章,人物较少,事件主要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那么我们可以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如《爱之链》就是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再说说谁帮助谁做了什么?(乔依帮老妇人修车,女店主招待老妇人,老妇人给了女店主钱)最后连起来说就是课文主要内容。《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还有一类记事的没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段意来概括。如《郑成功》一课,大家都会按郑成功做的事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收复台湾,一是建设台湾,抓住这两个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不难了。

怎么样,找到方法之后你是不是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实也很容易呢?是的,许多看上去很困难的事,只要找到方法就会迎刃而解了。阅读训练点之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段落大意是一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或稍加补充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的,学会了分段,概括段意,再概括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本学期我们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要告诉学生一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小珊迪》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当问及挂在墙上的猎枪时,老人讲述了一个有关天鹅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件事,使斯杰潘老人三十多年来再也没有用过这支猎枪。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观潮》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潮来前,江面非常平静;潮来时,景色壮观和奇异;潮来后,江面恢复了平静。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吃虫的植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说明它们是吃虫的能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根据题材的不同采用填空的方法。

例如:《小珊迪》一课,可以出示“课文主要讲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2、将各段段意连起来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果敢的判断》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意思说出主要内容。

3、按问题来抓住主要内容。

12.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 篇十二

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

芦 叶 船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我们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往河中央轻轻一放,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起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去寻找头一天做的船,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哥一起到长江边去。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表哥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他说:“我的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不信就试试!”表哥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

我们上学路过的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冀教版第八册课文]

芦 叶 船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约有一里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头一天做的船,到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寻找。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兄一起到长江边去。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路,就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表兄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他说:“那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不信就试试!”表兄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

上一篇:影视剧策划书下一篇:航天航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