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2024-06-20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8篇)

1.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篇一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2.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篇二

一、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文化常识的不理解、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为了应试的需要“重知识”而“轻文化”。教师们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讲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使得学生在文言章法翻译技巧上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却在古代文化的教学中蜻蜓点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 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不可少。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物称谓:古代的称谓习惯, 敬称、谦称等。②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③重要作家的字号、谥号及诗文集命名方式。④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⑤科举制度。⑥行政地理名称。⑦礼俗知识等。对于初中生阅读的这些浅显文言文, 这些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 2011年《中考指导说明》中文言文训练题中有《黄生借书说》的内容理解, 其中首句“黄生允修借书”学生竟然把它翻译成“黄生允许修借书”和“黄生到修那儿借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 导致上下文不连贯, 进而影响整个段落的理解, 以致解题时耗时长而正确率低。正确的理解应为“黄允修去借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代人名的构造缺乏必要的常识, 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很大的偏颇。古代人名的构造比今人要复杂得多, 它涉及古人的籍贯、身份、官职、字、号、谥号等, “黄生允修”即姓黄, “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一种通称, “允修”才是他的名字。

二、重视古代常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诚然,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方面入手, 得出他们自己的认识。但是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背景等角度来考虑。有时对古代一些特有文化的了解就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对“秦王”形象的分析, 学生们都知道从秦王的语言、动作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描写:“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 学生一眼就抓住要点“跪”, 就简单地以为就是秦王对唐雎下跪, 一个大国之君为了保命竟然对一个小国之臣行如此下跪之礼, 从而得出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就是关于古人的坐姿——跪, 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下跪”。它和我们现在的“下跪”是有很大区别的。“跪”在古代即秦汉以前没有坐椅, 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 坐时两膝据地, 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 以示庄敬。上对下用“长跪”这个动作本身就表示庄重, 秦王一反常态这个坐姿表示对唐雎的尊敬。我们不难想象秦王内心深处的紧张、恐惧, 暴露出秦王的卑躬屈膝, 把长期骄横中隐藏的懦弱无能完全暴露。秦王形象这时就更加鲜明, 更加突出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错过对“跪”字的探究, 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存在错误的认识, 还对秦王形象的分析流于表面的, 显得肤浅。通过课上仔细分析, 学生受益匪浅, 明白多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 指导学生多了解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 在其自主的阅读中, 才能游刃有余。

三、以古代文化常识为载体, 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与现代文不同, 古诗文作者喜欢用历史典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委婉地表达出来。典故来源于古书中的事件或词句, 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主题。

还是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 文章的感情倾向、主题明显, 表现对唐雎这种忠君卫国、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一种赞扬。文章中提到的“士”这个阶层已经交代了它的文化背景。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中提到“士”。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士”这个阶层是我国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阶层, 到了战国时期, 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 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借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上至达官, 下至草莽, 俱可称士。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主宰国家兴亡。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 或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他们为国家大事出谋献策, 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 他们傲视王侯, 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 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 不为高位者奴。通过这些认识, 学生对唐雎的举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也对作者对“士”这个阶层的褒扬之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三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山东】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篇四

仪表仪态礼仪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风俗礼仪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宗法礼仪

1、【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体现这一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就叫宗法制。

2、【世袭】世代继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叫世袭。相传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传贤制度叫禅让。禹死后,其子启始立传子制度。

3、【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说。九族,一般认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说法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孙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宗族,有“族灭”的刑法。

4、【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区别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的系统,大宗的嫡系长房,名称有嫡子、宗子、嫡长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的世系,他们被称作支子、别子、庶子等。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以区分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6、【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天子七庙,太祖庙居中,左边三庙为“三昭”,右边为“三穆”,所以宗庙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7、【五服】按照生者与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古代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如杜甫《遣兴》“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缌麻”非指丧服,而是指亲属关系。

8、【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表示最小。

9、【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给女子规定的道德标准。“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10、【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1、【七出】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一种,即可遗弃。是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2、【五礼】古时,祭祀之事称“吉礼”,冠婚之事称“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3、【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14、【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要求纯色体全。

15、【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时间,事先要更衣、沐浴、独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诚敬,称为“斋戒”。

16、【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还需遵守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17、【稽首】为最隆重的拜礼,一般为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礼仪。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头在地。头叩地时要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18、【顿首】方式与“稽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礼者必须急叩头,额头触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9、【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20、【膜拜】行礼时,两只手放在额头,伏地跪拜,表示极端尊敬或畏服。也专指拜神拜佛。

21、【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

2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23、【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即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结婚。

24、【三书六礼】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25、【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妇。“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26、【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27、【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与此相反,“左”则示其“卑”“下”。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婚礼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中将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称呼礼仪

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5.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篇五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说它的来历,大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都要在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到了汉代,这种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春节,又称为年。“年”,最初叫“稔”(rěn),寓谷禾丰登之意,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是根据历法确定的,据史书记载,从夏商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实行太阴历。正月初一的子夜,既是一个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古时又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汉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过腊

八、过小年、扫除、守岁、包饺子、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每天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便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宋代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叭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后来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腊八粥已是人人皆喜欢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上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时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更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亦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在黄道上不同视位而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放风筝等习俗。扫墓就是墓前祭祀祖先。踏青古代叫探春、寻春。风筝最早是用来传递信息,唐代风筝成为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种娱乐品。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有张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跑旱船的风俗。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吃元宵,有一家团圆和睦之意。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陷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带汤吃、或炒吃、油氽和蒸吃。制作元宵的风味,有劳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就以最普通的桂花酒酿元宵来说,入口甜蜜、喷香;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豆沙、猪肉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谜面也有格式,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等等,最多有一百多种。舞龙,也叫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龙是管风管雨的神物。最初的舞龙就是为祈年求雨。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斗狮子,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娱和体育活动。舞狮子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表演一头大狮子(亦称太狮),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根据狮子外形特点,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舞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衫或背心。北狮外形与真狮相似,全身狮衣覆盖。舞者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或搔首摆尾,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小狮子模仿着大狮的动作,如果模仿得好,就高兴得又蹦又跳,如果模仿不好,就急得乱转,显得很焦急,生动而有趣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武狮着重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在武士逗引下,或登高跌扑,或腾转翻滚,或踩青滚球,妙趣横生。踩高跷是融戏剧、舞蹈、体育、技巧于一体。高跷的表演是很有趣的。舞者双脚绑着木跷,扮成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人物。在传统高跷中共有16个角色。第一对是头陀,第二对是醉老道与老太婆,第三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6.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篇六

第一课时

一、天文地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星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第一百十四回,《水浒传》辽国统军元帅兀颜光麾下有二十八星宿将军。如: 角木蛟孙忠,亢金龙张起,氏土貉刘仁,房日兔谢武, 心月狐裴直„„

文曲星,天权,北斗七星之一,位于斗柄与斗勺连接处,斗勺的第一颗星。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华山、太行山。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彭蠡),太湖,巢湖,洪泽湖(鉴湖)。

14、古今地名 大都

北京 东京、汴京 开封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南京 临安

杭州 姑苏

苏州 会稽

绍兴 长安 西安

15、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 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长沙 重庆 苏州 洛阳

2、(1)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2)山东:崤山以东。(3)河西:黄河以西。

(4)关西: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一带。(5)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6)淮左:淮水东面。

3、(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

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2)逝者:流逝的时光。

(3)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

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4)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

二、纪年纪时 纪 年:

(1)干支纪年法(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春)。

(3)年号干支兼用(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纪年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例:1911年 辛亥年 2007年 丁亥年 2008年 戊子年 2009年 己丑年 纪月

孟: 朔 仲: 望 季: 晦

纪时——地支纪时

23-1 点为子时(三更)1-3 点为丑时(四更)3-5 点为寅时(五更)5-7 点为卯时7-9 点为辰时9-11 点为巳时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15-17 点为申时17-19 点为酉时19-21 点为戌时21-23 点为亥时

传统节日 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三、姓名字号 《百家姓》

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人名称谓(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名 字 号

诸葛亮 孔明 白居易 乐天 文天祥 宋瑞

王绩 无功 管同 异之

五柳先生 陶渊明 青莲居士 李白 六一居士 欧阳修 香山居士 白居易 东坡居士 苏轼 易安居士 李清照 稼轩居士 辛弃疾

屈原 名平,字原 孟子 名轲,字子舆 李白 字太白 杜甫 字子美 王维 字摩诘 苏轼 字子瞻 苏辙 字子由 岳飞 字鹏举 毛泽东字润之

鲁迅原名 周树人 艾青原名 蒋海澄 郭沫若原名 郭开贞 冰心原名 谢婉莹 老舍原名 舒庆春

谥号

表扬:文

明 景 昭 穆

批评:厉 炀

同情:哀 怀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范文正

司马文正

欧阳文忠

苏文忠公

(2)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3)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四、礼仪制度 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100岁

科举: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 贡生 ”,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 进士 ”,第一名称为“ 状元 ”,第二名称为“ 榜眼 ”,第三名称为“ 探花 ”。

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授:封给官职。擢:提拔、选拔。左迁:降低官职调动。座位尊卑——室内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画出四人坐的方位。座位尊卑——堂上

朝南为尊。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

座位尊卑——车骑

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的“虚左”就是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今成语有“虚左以待”。

五、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风骚: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

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吕氏春秋》: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7.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篇七

一、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文化常识的不理解、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为了应试的需要“重知识”而“轻文化”。教师们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讲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使得学生在文言章法翻译技巧上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却在古代文化的教学中蜻蜓点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不可少。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物称谓:古代的称谓习惯,敬称、谦称等。②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③重要作家的字号、谥号及诗文集命名方式。④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⑤科举制度。⑥行政地理名称。⑦礼俗知识等。对于初中生阅读的这些浅显文言文,这些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2011年《中考指导说明》中文言文训练题中有《黄生借书说》的内容理解,其中首句“黄生允修借书”学生竟然把它翻译成“黄生允许修借书”和“黄生到修那儿借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导致上下文不连贯,进而影响整个段落的理解,以致解题时耗时长而正确率低。正确的理解应为“黄允修去借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代人名的构造缺乏必要的常识,在理解文意上出现很大的偏颇。古代人名的构造比今人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古人的籍贯、身份、官职、字、号、谥号等,“黄生允修”即姓黄,“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一种通称,“允修”才是他的名字。

二、重视古代常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诚然,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方面入手,得出他们自己的认识。但是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背景等角度来考虑。有时对古代一些特有文化的了解就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对“秦王”形象的分析,学生们都知道从秦王的语言、动作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中的“跪”,学生一眼就抓住要点“跪”,就简单地以为就是秦王对唐雎下跪,一个大国之君为了保命竟然对一个小国之臣行如此下跪之礼,从而得出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结论。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关于古人的坐姿——跪,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下跪”。它和我们现在的“下跪”是有很大区别的。“跪”在古代即秦汉以前没有坐椅,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上对下用“长跪”这个动作本身就表示庄重,秦王一反常态这个坐姿表示对唐雎的尊敬。我们不难想象秦王内心深处的紧张、恐惧,暴露出秦王的卑躬屈膝,把长期骄横中隐藏的懦弱无能完全暴露。秦王形象这时就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错过对“跪”字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存在错误的认识,还对秦王形象的分析流于表面的,显得肤浅。通过课上仔细分析,学生受益匪浅,明白多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指导学生多了解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在其自主的阅读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以古代文化常识为载体,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与现代文不同,古诗文作者喜欢用历史典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委婉地表达出来。典故来源于古书中的事件或词句,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

还是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文章的感情倾向、主题明显,表现对唐雎这种忠君卫国、不畏强暴、胆识过人的一种赞扬。文章中提到的“士”这个阶层已经交代了它的文化背景。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中提到“士”。学生查资料了解到:“士”这个阶层是我国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阶层,到了战国时期,士已经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从封荫的爵位变成凭借个人修为得到的称誉。上至达官,下至草莽,俱可称士。士是战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主宰国家兴亡。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或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他们为国家大事出谋献策,于千钧一发之际出而力挽狂澜。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他们傲视王侯,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不为高位者奴。通过这些认识,学生对唐雎的举动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对作者对“士”这个阶层的褒扬之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文言文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古代文化常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责任编辑 韦雄)

8.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篇八

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也称“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自号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到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属于非官方的私谥),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死的讳称,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弘治六年进士”中“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一般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潍州教授”中“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知平江府”中“出”指京官外任;“除给事中”中...“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指官员到任到职。.........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明道二年六月”中“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1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1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9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的宠爱。.1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其同义词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考查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文中“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文中“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1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冠族,指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1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五经》指《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1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9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1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2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2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2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2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2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9

D.乞骸骨,自请退职之意,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武)侯名琦,丁丑进士”说明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2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2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即“连坐”,或称“从坐”“相坐”“随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2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B.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判,是代理(某官职)之意。文中“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说陈秀公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后降为.镇江军节度使,且代理扬州知府之职。D.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3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C.原文“端拱中”里,“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雍熙”。....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者。.3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分化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3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33.下列说法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②“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不见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指传记体文章。后来则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与典籍。..3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中...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提升官职之意。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以前对殁世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因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3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9

B.经略,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为先人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原文“内艰起复”中,“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原文“刘永遭父丧„„英宗命夺情视事”中,“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原文“军民„„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中,“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原文“及十年春,大计群吏”中,“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3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表示授予官职。.4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4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9

4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4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忌酒忌荤,表示诚心。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可以结婚了。..D.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4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称老师: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中的“六艺”则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4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政令的是尚书省,六部中负责军事事务的是兵部。....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4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时。...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4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之意。..B.“与诸生言”中“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请老,告老,官吏因身体等原因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4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等。..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9

【参考答案】

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A。左迁是降职之意。

3.C。迁,可升可降,左迁指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6.D。大臣、妃子、名人、名吏等也会有官方给的谥号,除了表褒扬的“善谥”,也有表批判的“恶谥”。7.C。除:此处指任命官职。

8.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离职(辞官或退休)。9.D。“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0.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错。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D。“旦日”有“初一”之意,但无“正月初一”之意。

12.C。薨是对诸侯死的描述,有封爵的大官死去也可称薨。帝、后死称“崩”,大夫死称“卒”,一般人(庶人)死称“死”。

13.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4.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补”指补缺任职,属于任职授官)15.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16.A。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7.B。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18.B。署、权、假均表示暂代官职(暂借某官职的名义。如《苏武传》中的“假吏常惠”)。19.A。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20.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21.D。“朕”只用作皇帝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22.D。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未成年而死叫殇,少壮而死叫夭(夭:未壮也),自然地终结生命叫老。

23.D。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

24.C。我囯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5.C。谥号,一般特指官谥。平民一般无官方谥号,但可以有私谥(民间人士加予的谥号)。26.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27.A。日中大约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

2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29.C。判,是兼任某官职之意,而且是以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兼任州郡官。

30.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与死亡原因无关;特殊情况下也有追赠平民的。31.C。“至日”指“夏至”或“冬至”,“丁酉”在此指年,即景炎年。3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3.C。②“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⑥“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8点前后。34.D。“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非今天的传记体文章。35.A。“历迁协领”意为“曾因调动而担任过协领”,所以,此处应解释为“任职”而非“调动”。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不是“褒扬的评价”,而是“褒或贬的评价”。

36.D。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37.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38.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39.D。除,此处指除去官籍,削除官职。

40.A。出:任中央官职的京城官员调任做地方官。41.B。“南面”指称王,“北面”是称臣。42.C。科举取士归属礼部。

43.B。九宾:古代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44.A。“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45.C。二者说反了。

46.A。“垂髫”指小孩,“黄发”指长寿老人。47.A。改,指调动官职。

上一篇:银行实习生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