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8篇)
1.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篇一
思想汇报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来的经济人转化为和谐人,使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在追求物质的同时,精神层面能够平衡。这样人和人之间取得和谐,人和自然间也取得和谐,人和自我间也能够取得和谐。可以这么说,真正的解放思想,推动新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真正使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人。
解放思想: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而体制性拘谨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出现错觉,并在行动的层面上表现为举止失措或失当。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是我们今天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思想解放的指向应当是思想自由
思想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权利,它不应该受任何力量包括权力的强制。权力说思想要解放,权利说思想要自由。不妨让两者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并争取让思想从解放走向自由。很显然,思想自由,即没有束缚的思想(尤其是权力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解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要着力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一是要破除高度集权、排斥民主的传统观念。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最主要的是权力过分集中。二是要破除把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
解放思想要扬长补短
如果不能有效地扬“长”和补“短”,下一步的发展将难于实现大的突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要切实找到扬长补短的新思路、新对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试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的“金钥匙”
改革开放30年,我们每个人都尝到了甜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令人自豪,但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破解矛盾只有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崛起的速度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我们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推动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次解放思想的对象: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制
第三次思想解放,我认为,是针对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制。国外印度裔美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以自由看待发展》,就是说发展就是扩展自由。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第三次解放思想实际上就是扩展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上的自由。
中国的挑战来自于中国自身
中国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主要来自于中国自身。中国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对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发展是严重的挑战。我认为,外部需求减少使得我们不可以过多依赖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方法必须得当,如果不是用市场化的方式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去因势利导,而是采取不得当的方式的话,将会加重自身的困难。
新社会阶层需要政治成熟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新社会阶层人数大约为5000万,这个新社会阶层的概念比较宽泛,包括工商群体、依靠知识获得较高收入的新兴专业群体等。社会阶层确实有资格被纳入政治领域参政议政。但新社会阶层需要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在政治论坛上,他们应当放下经营之事,以政治家的视野看待、讨论公共问题,推动法治、民主建设的进程。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应当多关注民生,逐渐化解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惟在具备这样的政治成熟之后,新社会阶层才能够恰当地定位自己的政治角色,成为更为公平的社会秩序的建设性力量。
中国股市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
我国股市从XX年6月走出的这波牛市行情,是对我国股市长期背离实体经济的畸形状况进行的一次大修正,同时,也是我国经济20多年持续健康发展成果在股市上映射的结果。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大调整只会让投资者与监管者更加理性,同时,大调整也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中国自己的问题更加危急
我们当前的股市大跌,基本不能怪到次级债上,我们应该说主要还是面对自己经济结构的问题,而我们的经济结构问题,比美国次级贷根子更深,危害也更大。中国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正是因为中国太多的收入和资产财富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不是将更多收入、更多资产换给老百姓,由私人去消费、去投资,这样使跟民生贴近的服务业难以发展。中国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委托代理机制问题。和美国的问题相比,可怕的是,对上而不对下负责任的利益集团往往即使很清楚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缺乏足够的意愿去解决它。这个问题逐渐爆发出来以后的影响会比美国次级贷严重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赢得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战争”
当我们不得不按照“概念同化”的思路来与世界相处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在修订自己的过程中浪费机会,还会在他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失去主动。实际上,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利益都建立在一种标准之上,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标准。缺少创造力并不可怕,毕竟培养一个创新型国家,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创造力缺失,却热衷于附和他国的话语体系,恍然不知建立在自身价值标准上的利益出现重大损失。如果没有一种能够产生创造力,进而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机制,那么我们同样无法在打造“文化软实力”这一个现实问题上更进一步。
中国已由“摸石头过河”进入到“造大桥过河”
有关“思想解放”问题,在最近已引发很多讨论。30年前邓小平首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接着1992年又有再次解放思想的高潮。因此当今的思想解放是一种历史的新延续和新定位。不过“思想解放”既是政治上的“道德命令”,同时也是具历史特殊性的“改革概念”。30年开放,中国已由“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造大桥过河”阶段。这是个重大的改革工程,它需全中国人一起来热心参与。这次两会起了头,后续的路有待更努力的走。
2.第三次“思想解放”解放什么 篇二
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对改革开放又出现不同声音。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共识破裂,市场化改革带来祸害。在这一背景下,“解放思想”突然成为政治热词。
2007年12月,新到广东上任的中共省委书记汪洋告诫广东官员,“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此前的中共十七大,“解放思想”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今年“两会”,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对“解放思想”又作出回应,他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循着这一脉络,不难看出新一轮思想解放“不仅仅是一次地方性政治事件”。它有着深厚的背景,呈现出中央与地方相互呼应之势。把这次“思想解放”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我们有问题需要回答,这一次“思想解放”,要解放什么?能否触及当前改革的真命题?
第三次“思想解放”如何发端?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几次思想解放,也都有一脉相承的主题,那就是扩大社会和民众的自主空间。解放思想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扩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自由。实践证明,自由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
人们普遍认为,30年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是针对两个“凡是”;第二次是“姓社姓资”之争;始于广东的、被媒体冠以“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对象是什么,多数党建学者给出的答案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
这是一些不太容易注意到,或者,容易被忽略掉的细节。
3月16日的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众多煲汤、养生、健身类图书中,两本书被搁在正对大门的书架上,显得有些特别——分别是《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和《我们是光荣的排头兵》。
“思想解放”和“排头兵”,正是近期广东政府、专家智囊和媒体最常用到的关键词。
这个时节的广州,二十多度的气温足以让街头洋溢着初夏的气息。因为这个城市的春天很难在细枝末节上让外人感受得到,所以每一种萌动都相对含蓄。
关飞进,广东省委宣传部干部,这个春天正因“解放思想”忙得焦头烂额。到北京开“两会”,除了给一些报纸撰写专栏,他还忙里偷闲参加了一些媒体主办的“思想解放讨论会”。
总结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学习宣传”的成果,是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手头上最忙的事;专家智囊们也乐于参加各类研讨会、接受采访。闲着的时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会在自己办公室就打造粤港澳转型合作试验区做自由思考。
各家报纸的时评版编辑每天下午都要开编前会,第二天报纸上的社论该怎样评论“解放思想”,是他们每次讨论的重点。
已经为人所知的是,被媒体和专家冠以“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背后的操盘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但令外界不解或者引起联想更多的是,这次“解放思想”活动为何发端于广东?我们需要解放什么样的思想?
地方性政治事件?
十七大以后,倡导解放思想,汪洋并不是唯一
按照中共广东省委一位干部的叙述,汪洋在广东第一次阐述“解放思想”,是在2007年12月1日就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大会上。
汪洋的原话是,“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魂。广东靠改革开放起步,也靠改革开放起飞;靠改革开放赢得今天,也只能靠改革开放开创未来。说到底真正约束科学发展的是我们自己。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首先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坐在台下的一些广东官员吃了一惊,当下就意识到:“汪洋书记可能想干事了。”
之后的12月19日,汪洋到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在寒暄中,他说是来“认认门,认认人”,但话锋一转,还是布置任务“派了活”。汪洋派的“活”是,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以后,全省要开展一次解放思想的学习讨论活动,省委宣传部要牵起这个头。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干部回忆,汪洋谈起去北京开会的路上,翻看陈开枝(1992年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后为广州市副市长)写的《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不禁激动起来了”,慨叹当时广东出了很多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和新鲜经验,“而现在还有多少”?
汪洋连续向众人发问:“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在发展的问题上有没有‘两个凡是?哪些是影响我们科学发展的‘两个凡是?”发言终了,汪洋强调“学习讨论活动必须落脚到实际工作上”,讨论要促进改革创新的决策。
坊间一些政治学者认为,“解放思想”并非地方官员心血来潮,这与自2004年以来,一些否定改革的论调不断回潮有关。这个背景是,有人认为改革共识破裂,市场化改革带来祸害,声音不弱。
可供解读的另一个背景是,号召“解放思想”,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汪洋的从政生涯中。
33岁就出任安徽铜陵市代市长(后任市长)的汪洋,曾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之一,一度被称为“娃娃市长”。 1991年11月14日,市长汪洋在《铜陵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醒来,铜陵!》,呼吁“必须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
来广东之前,汪洋主政重庆,也曾提出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以后,倡导解放思想,上海市长韩正、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都曾经有过表述,汪洋并不是唯一。
但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汪洋再次亮出“解放思想”这张牌,还是引起外界的诸多揣测,至少不会简单地将其解读为仅是一场地方性政治事件。
《日本沉没》与“排头兵”
汪洋欲以充满忧患意识的《日本沉没》来唤醒广东
再次在正式场合提及“思想解放”,是2007年12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省委工作报告”结束后,汪洋作了题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
在这次“解放思想”的主题发言中,汪洋出人意料地提到了电影《日本沉没》,他还带来了一本书、一份报告和一张报表,展示给众人。分别是:《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2007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珠海市经济分析报表》。
“语出惊人”,有与会者评价汪洋当时的发言。汪洋说,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
“杀开一条血路”之余,汪洋欲以充满忧患意识的灾难电影《日本沉没》来唤醒经济总量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的广东,不能因为长期抱着“总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停步不前。
这次会后,广东成立了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汪洋亲自任组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任副组长。
多次旁听小组会议的关飞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汪洋书记是实干的人,“讲解放思想都落在了实处”。
12月30日,广东省委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通知》下发到全省各地各部门。
文件显示,讨论活动从2008年1月持续到5月底,经历三个阶段:1月初到2月上旬,学习宣传,营造舆论声势和社会氛围;2月中旬到3月底,讨论调研阶段,查找问题,提出思路对策;第三阶段是4月到5月底,用于决策部署,总结形成制度设计,要取得政策性的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多年前的两次“思想解放”不同,新一轮思想解放在发动上越来越缓和,“越来越在取得更多共识的基础上推动”。只是,处于思想解放中心区的多数干部对这次思想解放的“着力点”还有疑虑,缺乏方向感。
“要允许领导讲错话”
这句话第二天迅即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为找准“方向感”,接下来的几天,广东省直部门连续召开三次座谈会谈解放思想体会。
省委常委、副省长每人也确定了一个学习讨论活动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指导推动。汪洋的联系点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东莞,省长黄华华的点在离广州很近、经济却相对落后的清远。
2008年1月5日,汪洋到粤东三市揭阳、潮州、汕头考察。
汪洋在考察中作了讲话。一位接近汪洋的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汪洋讲话时谈到当前解放思想本身也存在着认识障碍,人人都认为有必要解放思想,但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很解放;讲起解放思想振振有辞,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着眼于“上项目、抓速度”。
汪洋的话点到了一些地方干部的痛处,“新瓶子装旧酒”是汪洋对一些干部工作方式的批评。其意是,解放思想成了标签,工作思路没有变化;认识到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但没有想到通过解放思想,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政策措施,没有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
这位干部称,粤东讲话“极大地触动了地市一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这位干部没想到的是,“更大的触动”发生在一周之后。
1月16日,政协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汪洋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
“要允许领导讲错话”第二天迅即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继而引起了正反两方的争论,争论一直持续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广东。
春节过后的2月15日和3月1日两个整天,汪洋主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省级四套班子的领导干部聚在一起,交流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体会。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这次“解放思想”的最终结果是出台三个文件:一个是《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另两个分别是体现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
不仅仅是学习体会和交流,在直接关系GDP发展模式及官员政绩的评估考核体系上,广东的“解放思想”看来要动真格了。
“他要推出重磅炸弹了”
《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这本书变得非常热门
“我算是知道什么叫‘洛阳纸贵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导丁力笑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只印了一千册的《2007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现在一本不剩。
2007年12月,作为广东省委交给广东省社科院的年度常规课题,丁力将这份报告送报新上任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丁力记得很清楚,周五送报,周一就批示回来了。汪洋在批示中表示 ,首先对报告的基本判断和认识表示同意;其次,马上要开省委全会,要掀起解放思想高潮,要求社科院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我们知道他要推出重磅炸弹了。”丁力说,后来这个报告被要求印刷800份,作为会议材料,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派发,每个与会代表人手一份。其余两百册,也陆续被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走,丁力自己手头一本都没有。
汪洋提到,广东目前存在“社会事业滞后、发展方式粗放、城乡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这些市场化改革累积起来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就是“重磅炸弹”的主要“攻击对象”。
丁力自2002年从浙江大学来到广东,接受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布置的一个课题——“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这课题一做就是六年,让他有机会长期系统地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样本,对广东的发展作出理论解释。
据丁力了解,在全会之前的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上,汪洋跟委员说:“这份报告的25到57页,你们要好好看一看。”这一部分是“广东竞争力分析”和“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判断”。
另一本书突然也变得抢手,因为汪洋在几次重要场合提到,这本陈开枝写的《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热了起来。广东省委宣传部一位干部在办公室里找了一圈,抱歉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原来广州市政协送了一百多本给我们,现在全被要走,真是一本也没有了。”
再次提出“解放思想”,让很多广东干部联想起上一次“解放思想”的历史:《春天的故事》《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歌曲传唱大江南北;电视剧《情满珠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首次广州流行音乐研讨会”举行……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建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起邓小平南巡后,广东文化界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的1994年,仍然激动。
新一轮“思想解放”如何落到实处?哪些领域最需要解放思想?多数广东干部一时间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岭南十拍”与“七论思想解放”
“我们的报纸敢发这样的照片,我觉得是解放思想的表现。”
《新快报》编委温建敏注意到,新来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很早以前就在关注广东,“他在十七大之前便做了很多准备,大量研究了广东的材料”,“所以谈起广东的发展,头头是道,数据翔实,令人叹服”。
温建敏透露,起初广东各家媒体拿捏不住“思想大解放”的内涵,一时间报道纷纷,却多流于空泛。
3月18日,《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顾涧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广州日报除了按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要求做好相关新闻外,还策划了一系列报道。理论版策划了“解放思想系列专题”,其中一篇名为《解放思想着力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文章见报后,汪洋亲自打电话到报社表扬。
春节前,汪洋和省长黄华华通过广东的主要网站给网民拜年,还发表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了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有的网站随即推出了民间参政议政互动栏目——“捎给汪洋书记的话”。2月29日,《南方都市报》将最具建设性的十篇精华帖子集结成篇,出版专刊,取名“岭南十拍”。
在当天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汪洋说要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载体、新空间。他顺手将特刊中“十拍”的主题都念了一遍。
“你们砖拍得不错!”北京“两会”期间,汪洋看到《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就说,他还特别提到了“十拍”中的第一篇《南粤十一问,个个待破题》,当场表示“这十一问,每一问我们将来都要做答复”。
“没有框框,很容易跟大家接触。”《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顾涧清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起他对汪洋的印象。 他还清楚地记得,“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头版刊发的一张照片给汪洋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同志到广东团与会时,仰天长笑。
“我们的报纸敢发这样的照片,我觉得是解放思想的表现。”汪洋对一众广东记者说,遗憾是发稿量太大,不能一一尽览。
在媒体的各种报道评论中,影响最大的是《南方周末》的“七论思想解放”。以“关山”笔名发表一论、三论和六论的关飞进,在北京还被几个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询问,《南方周末》这“七论”有没有官方授意?
“绝对没有!那是《南方周未》的‘自选动作。”关飞进回答。
这篇《解放思想从哪里杀出血路来——论“解放思想”》的评论,引起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注意,他不仅作出了批示,还在解放思想领导小组会议上念了几段。
会上,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林雄说,这是我们宣传部的干部写的,“关山”是他的笔名。
汪洋问,他在不在场?
林雄示意关飞进站起来。
关飞进因为剃了个光头,显得十分尴尬。
“汪书记肯定这篇文章,我感到有点意外,我还担心文中的观点太解放了呢。”关飞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新形势下如何解放思想?
《一论“解放思想”》给出的回答是:营造一个“宽厚、宽容、宽松”的舆论环境,是解放思想的首要急务。思想本来就是自由的,只要言者无罪,自然言无不尽。而一部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一旦言无不尽,人类的智慧就很容易充分涌流,就很容易导入社会治理之中,从而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解放思想“破”什么
这次思想解放与前两次最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东莞的一家工厂里,一只旅行箱的成本是9美金,出厂价仅为10美金。到达香港总部后,沃尔玛出价20美金将其拿走。贴上沃尔玛的标签,价格那一栏为:40美金。
这是珠三角传统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生产制造环节利润最低,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力低成本等重负。
“解放思想要从传统发展观中跳出来,形成新的发展思路,这是解放思想的最核心问题。”丁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广东转型问题凸现的速度比专家们预想的要快。广东长期依赖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合同法实施,推动着企业成本快速上升,承受不住的企业已经搬走。
丁力认为,汪洋在这个转折点上走过来履新,他面临的挑战就是怎么通过解放思想,来为广东下一步的发展寻找答案。
据他了解,汪洋对竞争力报告中的一个观点很感兴趣:粤港合作除了两地政治、关税制度保持不变,其他制度应该统一起来。
“现在香港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恰恰是制度的优势。解放思想应该落实到制度创新,最后应该落实到打造粤港澳转型合作试验区。”丁力说。
关注体制革新的不止丁力一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明华在“解放思想——南粤先贤给予时代的积极启示”研讨会上发言说,解放思想要否定文化保守主义和体制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就是排斥普世价值观,体制保守主义就是维护现有利益格局的行政体制、管理体制。
现实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向老百姓、向市场让渡自己的权利。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多数政治学者承认,从这个角度讲,思想解放的最大阻力显然只会来自既得利益者而不是人民群众。
年前雪灾,广州市民捐献了大量衣物给火车站滞留人群,但政府机构和有限的几个慈善机构来不及消毒处理、及时发放,衣物堆积成山,火车站居然找不到地方放,不得不临时动用了几个货舱。
眼见这样的情景,李明华深感,完全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解放思想就该开放社会管理,这些事都应该让NGO去做。他透露,广州市“两会”期间,市民政局表示,今后慈善事业恐怕要更多发动社会资源。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广东作了一周的走访,受访的绝大多数广东干部觉得这次思想解放跟前两次“不太一样”。
对这种“不一样”,一位广东省委干部的总结颇具代表性:其一,这是网络时代的解放思想,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只能以理服人;其二,老百姓对改革的社会承受力大大提高,博弈、共赢的意识大大加强,比以前要理性多了;其三,从上到下都有共识,不解放思想,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这次思想解放与前两次最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体制机制的创新。”这位干部称。
利益如何调整,体制如何创新?被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在广东仍然开展得如火如荼,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在渴望中期待。
3.第三次思想汇报 篇三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得到了以下收获:
一时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知识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对党的建立、成长、成熟以及壮大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党的基本知识由零散的了解到比较系统的掌握,对党的纲领、性质、宗旨、任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很多同志在发言中谈到,尽管党内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和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党的整体和主流是好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可以充分信赖和为之奋斗的。
4.第三次月考九年级思想品德考试题 篇四
(全卷共18题,18分)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2012年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都不能改变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日方一些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仅侵犯中方主权,也损害中日关系大局。这说明()
A.世界各国之间关系很紧张B.中日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世界局势难以稳定,各国之间矛盾激烈D.要警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动向
2、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每位地球村村民应承担的责任。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积极参与世界红十字会组织的活动 ②积极参与反对战争、疾病、贫困的活动 ③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④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朝鲜核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政府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我国政府这一立场表明()
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国际安全起决定作用 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无核化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④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体现我国国家实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有()
①我国修建的高速公路里程越来越长了 ②现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③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④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
5、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正通过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主要表现在()
①是世界科技水平最发达国家 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尽自己的能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 ③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总数居第一 ④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和贸易大国,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6、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说,当今世界面临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各种复杂、严峻挑战,且各种挑战彼此关联,需要各国共同应对。这表明()
A.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家B.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我国谴责恐怖主义,反对强权政治D.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就是真理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据此完成7~8题。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要()
A.努力使我国走上没有社会矛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努力实现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转变
C.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高度发展、没有城乡差距的现代化国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三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我们()
A.坚持改革开放政策B.依靠发达国家支援 C.完全依靠自力更生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9、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能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 ④能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九年级学生小贤去了德国一所中学学习,但同学们经常都能与他“见面”。他们通过网上聊天来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同学们都说:虽然大家相隔万里,但互联网将大家连得很近。这种跨越国界的沟通说明了当今世界呈现趋势()A.经济全球化B.政治多极化 C.地球空间不断变小 D.信息化
1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其具体表现为()
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②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 ③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④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比较合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下边漫画中巨龙腾飞的原因有()《 巨龙腾飞》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A.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各民族平等对待、毫无差别
15、下列关爱中,你认为不属于社会关爱的是()A.希望工程圆了我的上学梦
B.《联合国儿童公约》规定,儿童有闲暇和休息的权利,以及玩的权利 C.学校减免部分贫困学生的学习费用 D.妈妈托人带来了生活费
16、某市有一青年农民,他把自己优良的水稻品种无偿地送给村里的人。村民问他:“你这样做不怕别人超过你吗?”青年回答:“我将好种送给你们,其实也帮助了自己。”这位青年农民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A.关爱别人,幸福自己B.许多政策、法规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C.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D.帮助他人对自己有失公平
17、下列语句能够体现出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④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如下边漫画所示,某校对100多名高一年级学生按上个学期期末考试的分数高低进行了一次大排名,并规定学生新学期交多少学费,全凭上个学期考分高低来定,分数高的少交,分数低的多交。这些学生应当()
①用正当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权 ③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 ④忍气吞声,另找学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二、问答题(32分)
25、某校九年级学生围绕我国三十余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探究性活动。同学们在探究性活动中搜集到一些资料,并参观本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成就展”,他们参观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因此改革开放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小丽:中国强大了,我国已经结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说法进行辨析。(4分)
26、某公司由于分配方式不合理,致使广大员工缺乏积极性,工作互相推诿,人才不断流失,公司效益年年下滑。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对分配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计件工资相结合;设立了技术创新奖、销售贡献奖;鼓励员工以技术、资金等方式入股并参与分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一条心,使公司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说明无论是社会还是集体,都应该是一个公平的合作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个人和社会需要公平?(4分)
(2)中学生应怎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2分)
27、近年来,在每个中国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总是人满为患,一些晚来的记者只能在门外竖直耳朵听屋内的讲话。一位外国记者这样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听中国怎么说”已成为一种常态。
金融“地震”震动全球,中国以全球共同福祉为重,携手世界力量力挽狂澜。为中国形象加分的,还有中国政府和人民援助非洲干旱灾区、参加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共同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国形象”的树立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3)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国声音”所彰显的自信从容?(至少三个方面,(3分)
三、材料分析题(32分)
28、阅读情境,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强大的力量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洪流汹涌澎湃,勇往直前。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当前我国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1分)
(2)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哪些活水(特色、创新)?(2分)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打算怎样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3分)
29、小芳芳出生才3天就被遗弃在集市附近。一个挑着水桶的中年人王大保收养了她,并为此吃尽了千辛万苦。消息传开后,当地政府、各级组织和热心人士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镇政府给王大保办了低保;市、县妇联把小芳芳列入“春蕾计划”,每年给予资助;小芳芳在小学、中学读书时,学校除免去一切学杂费外,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县关工委一批老同志不顾年老体弱,数次登门看望,勉励她好好学习;当得知她17岁仍没户口时,县、镇关工委负责同志多次到村、派出所办理证明,帮助及时入户。市博耐尔公司工会主席王卫平和市经济开发区项目经理丁瑞在得知小芳芳身世后,与其他10多名热心人士,帮助小芳芳家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房子,把小芳芳房间用涂料粉刷一新,装上了窗帘布,又花钱接上电灯供她平时学习。逢年过节,他们还买些食品、衣服,带些现金,专程送给小芳芳。小芳芳初中毕业后,王卫平、丁瑞等人又将她送进市工业学校,学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帮助她今后谋生。现在,小芳芳时常和好朋友说:“要不是有许多好人搭救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看完这则新闻后,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以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为主题展开讨论。(1)材料中主人公小芳芳同学得到了哪些关爱?说明了什么?2分)
(2)说一说发关爱对于我们有何重要意义?2分)
(3)回报关爱:面对很多人给予的关爱,我们应该怎么做?(2分)
(1)上述表格说明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1分)这一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为什么?3分
5.《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五
一、填空题 1.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
2.政治产生于从野蛮时代进入时代之后。
3.从实质上看,古老的观念认为,政治就是“正义”或“善”,把政治看成最高的善,看成。
4.在古希腊,“政治”的原意为城邦,指城邦中的。
5.在当今西方许多学者看来,政治就意味着普遍的。
6.广义的政治思潮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
7.“天赋人权”说是一种关于人的的学说,倡导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的“人”的权利。8.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社会契约论
9.社会契约论的直接来源为古法中的社团法、合伙法。10.指的是民主制度的一种类型,是近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11.是古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密尔的《》一书被认为是确立代议民主制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分权理论的是自由派思想家是。
14.三权分立学说的集大成者是。15.是西方政治的一个核心制度。
16.当代系统地阐述保守主义权威观的是。
17.首倡“专家治国”论的是主张“管理革命”的美国哲学教授。
18.从专家治国的理念出发,丹尼尔·贝尔主张以制取代自由民主制。
19.竭力倡导“”的是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
20.法西斯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在德国又称民族社会主义——“”,在日本则表现为天皇制军国主义。
二、判断题
1.最早提出人权理论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
2.托克维尔指出,直接民主实质上是大众民主,其最大弊端是可能导致“少数暴政”,导致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3.美国是第一个以宪法形式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
4.保守主义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是一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
5.现代政党最早诞生于英国。()
6.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激进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
7.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8.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洛克。()
9.20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10.作为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其首创者为伯恩斯坦。()
三、简答题
1.现代政治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理解政治思潮的含义?
3.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有哪些?
4.“天赋人权”说的含义和精髓是什么?
四、论述题
6.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篇六
一、简答题
1.答:本题要回答两方面,一是构成,二是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构成:一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它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三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四是个体经济,它是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经济,它是个人私有经济。五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答: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在宪法和法律指导下的民主,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集中制既能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高度的权利,又能使各级政府有效地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它实行集中,以便把人民群众分散的零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权利保证其贯彻实施,才能体现国家权利的权威和号召力。总之,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
3.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使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第四,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健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让人民直接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各种法律,使人民民主权利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上升为国家法律,成为国家的意志。
4.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之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将长期起指导作用。
5.答:首先,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而且对中国革命的镇压异常
残酷。国民党反动派掌握着反动政权和军权,又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面对着强大的反革命武装,革命力量必须在长时期内聚积和锻炼成为一个是以最后战胜敌人的力量。其次,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敌人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共产党人就必须长期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
6.答:(1)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是无产阶级可以联合的革命力量。(2)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根本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7.答:第一,新民主义理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实行以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二,新民主主义理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矛盾,特别是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在对立的地位,它和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因此,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二、综合题
1.答:错误。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答:正确。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曾经遭到两次重大挫折,一次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另一次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两次失败的教训后,得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就是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党的建设。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才能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
3.答:错误。因为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已取得了三大改造的全面而决定性的胜利。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已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在中国大陆不复存在。这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答:错误。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则不一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其错误的部分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则是他一个人的思想。
5.答:正确。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初,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要性:首先,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吸引着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政党和人民。其次,因为“二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尖锐对立,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遏制,而苏联党和国家当时对新中国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新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三、论述题
1.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把资产阶级划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总的来说,官僚买办大资产阶级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便会推行两面政策,共产党人对他们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爱国的,同时又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第三,对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他们都要采
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方式上有所区别。对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是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他们的斗争有和平的说理的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武装对抗的冲突和斗争。民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中间势力,是人民内部的联合,与他们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第四,党的正确方针,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面的政策。在统一战线对待资产阶级问题上,党内既要反“左”,又要反右。
2.答: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和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在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反动统治是依靠赤裸裸的反革命暴力维持的;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根本不存在经过长斯的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积蓄力量的可能性。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凶残,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这又规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且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武装斗争过程。第三,中国人民的革命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但并不排斥其他斗争形式,如敌占区的地下斗争、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斗争,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但是,其他形式的斗争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武装斗争进行。这样,中国革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3.答:必要性,即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社会性质决定要搞武装斗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敌人不仅建有全国政权,而且拥有反革命武装,因此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2)革命性质决定要搞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革命形势决定要搞根据地建设.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城市,而农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先到农村去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可能性,即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的农业经济,造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给红色政权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2)红色政权首先出现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的地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3)由于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仍然需要革命,因而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向前发展,红色政权也将向前发展.(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它执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4.答:面对着异常强大的又十分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是,着重武装斗争,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斗争形式.其他形式的斗争必须围绕着武装斗争,同时,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其他形式的斗争相
7.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篇七
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
关键词:霍布斯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自然状态
内容提要: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霍布斯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国家、历史、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契约的定义、解析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均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论述和认真探讨。
引言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与卢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同样强调社会契约,而现今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则是半总统制呢?霍布斯与卢梭在各自社会契约上的不同观点对其本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较大的影响。
一、霍布斯与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
出生于战乱年代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对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的学说不是对抗革命,而是顺应历史出现的。当时社会异常**,党派的倾轧,连年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对这种状态深为不安。因此,霍布斯提出和平是自然法的首要法则,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社会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发展。在当时混乱的状况下,只有先靠强力,靠绝对专制的权力才能得以保证。
(二)卢梭背景
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笔者认为,其人生经历对其追求“人民主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接受霍布斯、洛克等人思想的同时,又予以了发展。
二、霍布斯与卢梭思想社会契约论的比较
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其哲学基础是消极自由观。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此外,在自然状态、权利转让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以下是两者较大的分歧:
(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
1、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的战争状态。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是以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霍布斯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他还认为,由于人性邪恶,自然状态是极为可怕、恐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①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享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方式采用一切手段来保全自己。加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能力平等导致欲求平等,导致所有有同样欲求的人之间的竞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由于人们互相疑惧,加剧这种天然的敌对。“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 ③,立即进行袭击,互相争夺,互相残杀。使自然状态真正成了战斗状态,这种战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且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对公正的诉求。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能力几乎相等的人们都自由地去争夺,去占有,彼此不信任。
总之,霍布斯认为,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人人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
2、卢梭的自然状态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最适合人的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和霍布斯一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的。但卢梭反对他用自然状态对社会组织所做的一切辩护,特别是反对为私有制辩护。他描述的是自然的野蛮的社会,而要对比说明的是文明的现时的社会。卢梭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一派清新纯朴的景象。在他看来,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没有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强制服从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④
卢梭认为,自然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而且对自己的同类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并且有一种自然美德。正是这种感情使得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互相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因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友好的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世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上,卢梭表示反对霍布斯的人性恶的观点。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是邪恶的,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人之所以是邪恶的,因为他不知道美德为何物。卢梭反驳说:“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⑤
卢梭指出,霍布斯的错误在于他把现代社会人们满足无穷欲望的需要,不适当地掺入了野蛮人自我保存的意识中,并把当代文明的混乱搬到自然状态中去描写,把文明社会的弊端强加给了自然状态。
(二)、关于缔结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转让权利等问题
1、霍布斯:转让所有的权利和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竞争,人人戒备,人们枕戈以待,谁也不能指望有完美的自我保存。但是,自私的人性和人人自相为战的状态,决不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霍布斯认为,自然人类放在可怕的战争状态中,同时又给人类提供了逃脱这种状态的可能性就是人们除了欲望还具有理性。理性伴随恐惧、愿望和希望等这些情感,提供了人们在一起和平生活的法规。这个法规就是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组成一个政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强大无比的利维坦。政治国家建立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和平的生活。⑥
霍布斯认为,人们缔结契约时,一旦实施了权转让,就永远不能收回。这种转让既是一次性的是全部权利的转让。由这种契约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这样,一切社会权力都集中于主权者一身,而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限制。因为臣只在他们中间缔结了社会,统治者没有与任何臣民签约。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文明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不平等、奴役和贫困都是由文明社会造成的。从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的矛盾对立之中卢梭引出反社会、反文明的逻辑结论。
在他看来,一切改良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先破坏一切,然后按人为的设计重建一切。卢梭的政治设计以社会平等为根本目标。“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不平等,人才丧失自由。既往的社会秩序已经遭到否定,人们“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⑦
卢梭认为,这种社会契约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主观服从。按照这种契约精神,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每一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
第二,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即交给了整个集体,而不是交给任何个别人。人们从这个联合体里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它的同样的权利,并且得到更大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订约者依据这两大契约原则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共同体。这样一来。社会契约就构成了主权者权力合法性的源泉是来自人民。
3、小结
卢梭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虽然都主张把缔结契约的每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主权者,都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们在主权的归属上是不同的。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是君主,社会契约是臣民之间的契约,君主不是缔约方,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卢梭则认为主权者就是人民自己,社会契约就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
三、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不同影响
霍布斯与卢梭都强调社会契约,但是之后英国与法国的社会制度却大相径庭。两国的之后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等都与二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在英国内战即将爆发前,霍布斯即特别关注于政治。他的四部最著名的政治著作的诞生即说明了现实政治对他的影响。在他出版《利维坦》一书时,书中关于通过武力征服(另一种方式是人们通过自愿的契约授权)而获得主权的观念在分量与含义上都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他试图捍卫新英吉利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整个40年代关于神职人员的权力问题论争激烈,众说纷纭。而长老会牧师试图在英国建立一个严格的、不宽容的宗教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世俗平民的意见要由教会人员严格审查。⑧这实际上赋予神职人员以高于国家的权力,而《利维坦》的一个主要目的则是驳斥长老会的观念。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霍布斯的著作一经抛出,其结论或某些观点在当时虽然得到一些人士的称许,但更多的是遭受攻击。他拚命想阻止内战的爆发,但实际上内战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英国内战促进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最大影响却发生在对其他政治思想家身上。哈林顿、斯宾诺莎、普芬道夫、洛克等一大批与霍布斯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以及卢梭等后辈思想家,无不从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当中受益。
虽然,霍布斯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于洛克的、后来成为经典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他既未提出教会与国家分立和宗教宽容的学说,也未能彻底地将人民的自由权利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但他对英国内战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转型过程当中的矛盾之把握,他所确立的政治价值,他对近代国家权威的论述,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远远超越于其时代、其国度的深刻性。不管对他的学说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后的思想家们都无法绕过霍布斯政治思想所树立的丰碑。
2、卢梭社会契约论在法国的影响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来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卢梭公意思想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本质为行政集权的半总统制是深受传统小农经济制约的卢梭思想的外在制度表现。⑨
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理家柏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曾将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他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一定会吓昏过去的。”⑩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更是直接指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认为卢梭是现代集权主义的思想源头。
结语
总体说来,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有共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社会契约理论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法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法律原则;社会契约论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直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原则,因而成为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霍布斯通过对主权及政体思想的分析提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卢梭则通过对主权在民思想的阐述提出了自己民主共和制的思想。两下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种重要的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后的政治、社会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论对实践始终有着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总之,霍布斯和卢梭对于社会契约的思考仍值得后人借鉴。
注释:
①.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②.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7 ③.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3 ④.卢
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149 ⑤.卢
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99 ⑥.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⑦.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P23 ⑧.袁柏顺 《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历史教学》2001 年第5 期 ⑨.汪 栋
刘 毅《卢梭思想与法国半总统制》 《前沿》2004 年第9 期 ⑩.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25卷第5期
11。徐恒秋《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比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8卷(总第39期)
参考文献:
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罗
8.西方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篇八
1、罗马五****学家
2、社会法学
3、新自然法学
4、科斯定理 5.西方法律思想史 6.客观法 7.“整体性法律” 8.自然状态(洛克)9.《国家六论》 10.《社会契约论》 11.“法律的道德性” 12.“民族精神” 13.永恒法 14.“无知之幕”
二、简答题
1.简述汉密尔顿的联邦制思想。2.简述哈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立法原则。
5.简述亚里士多德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2、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与制约思想。
3、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4、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基础。
5、.试论马里旦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试述奥斯丁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7、试比较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元426年由罗马皇帝钦定的五****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莫德斯蒂努斯。
2、社会法学是19世纪产生、20世纪流行的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主张是“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社会连带(合作)、社会整体利益,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相当一部分法学家强调义务,倾向于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有狄骥、庞德、弗兰克等。
3、以提倡复兴自然法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有广狭两义。狭义专指主张复兴非神学自然法的派别,广义还包括主张复兴神学自然法学说的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马里旦)。非神学的自然法学不再主张实在法之上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法,而是强调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实在法之外的正义准则,主张“恶法非法”,代表人物有富勒、罗尔斯、德沃金等。
5.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以及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沿革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法律理论史学学科。
6.(1)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为完备无缺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三种缺陷,即没有立法者、执行法律机关和裁判者。
7.(1)《国家六论》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的著作。
(2)《国家六论》主要内容是提出君主主权思想,包括宗教自由、国家的起源和定义、主权及对主权的限制等内容。
8、法国18世纪卢梭的法学主要代表著作之一。(1分)它是激进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理论的集中概括,成为法国革命的理论先声。(1分)该书主要阐述了国家是由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产生的,国家的主权应由人民来掌握。(1分)
9、富勒法律理论的核心内容。(1分)富勒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法律的内在道德和法律的外在道德。(1分)富勒重点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提出了法治的8个基本原则。(1分)
10、这是托马斯·阿奎那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永恒法是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上帝用来统治整个宇宙的计划(1分)。它是人类最高的法律。(1分)各种法律都来源于永恒法(1分)。
二、简答题
1.(1)汉密尔顿主张联邦制,反对邦联制。(2)他认为,联邦制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避免分裂;保证美国安全,避免外来入侵;防止内乱;集中优秀人材,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军事****主义,减少军队数量;防止国内党争,镇压叛乱。
2.(1)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2)哈特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自然法”5条公理,即人的脆弱性,大体上的平等,有限利他主义,有限资源,人类有限的理解力。(5分)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并论述的立法原则主要有(1)注意国境的大小;(2)城邦居民人数的多少;
(3)财产的限额和各家庭子女人数;(4)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应慎重。
4.(1)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1分)
(2)法治的含义是:法律得到普遍地服从;制订得良好的法律。(2分)(3)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 ①法律无感情,是公正的;(1分)
②法律体现众人的智慧,考虑得周全;(1分)③法律具有稳定性。(1分)
6.(1)汉密尔顿坚持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1分)
(2)“三权分立”不是三种权力绝对的隔离分治,而应当存在着三种权力的相互联系,存在着权力间的局部混合。(2分)
(3)为了防止侵权,要平衡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权力,要使每一部门的权力对其他两权来说不具有压倒的优势,(1分)
要使三者彼此在权力、力量的对比上形成均势。(1分)
(4)制衡的具体措施:削弱议会权力,加强行政和司法部门的权力。(1分)
三、论述题
评分说明:(1)答案与下列要点表述不同,但内容切题,言自成理,也可得分。(2)答案与下述要点相同,但没有展开论述,扣5分。
1、(1)“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和“普遍服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其中存有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状态。(10分)
(2)原因:(1)“恶性普在”是法治的人性论基础。(2)众人智慧优越于一人智慧是法治的认识论依据。(10分)
2、(1)原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5分)
(2)三权分立:国家的三种权力应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由两院制的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王或政府行使;司法权由法院行使。(10分)
(3)三权制约:保障三权分立的实现,必须做到三权制约——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制约。(5分)
5、(1)古代希腊是西方法律思想的发源地。
(2)古罗马时代,罗马法与罗马法学相映生辉,使古代西方法学发展到鼎盛时期。(3)中世纪最大贡献是促成了西方人的法律信仰意识。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带来法学的复兴,法学家开始重新用人的眼光来看待法律。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迎来了西方法学的辉煌时代,自然法、契约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古而有之的法治要求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
(5)资本主义建立政权之后,实证主义法学开始出现。古典自然法学派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法学研究的重点体现在三个问题上: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和法律的价值,分别形成社会法学、分析法学、新自然法学三大流派。三派长期论战不休,使西方法学界处于分裂状态。
(6)二战以后西方新兴的法学流派令人目不暇接,主要有经济分析法学、行为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等。
(7)20世纪末又出现法律全球化思潮。
6.(1)同客观精神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构成。
(2)抽象法阶段:抽象法是客观法,包括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部分内容。(3)道德阶段:道德是主观法,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包括解决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问题。(3分)
6(4)伦理阶段:伦理是主观法与客观法相统一的法,主要解决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问题。
11.(1)研究方法:
①奥斯丁将法区分为“应当是这样的法”和“实际上是这样的法”;(2分)②法理学研究的是“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即实在法;(1分)
③不考虑法的好与坏,只区分法与道德;(1分)④区分法理学和立法学,前者关注法律的实然,后者关注法律的应然。(1分)
(2)奥斯丁认为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①义务、权利、自由、伤害、惩罚、赔偿的概念及彼此间联系。(1分)②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区别。(1分)③权利的特征。(1分)
④权利的特征对其它权利的限制问题。(1分)⑤责任的特征。(1分)
⑥损害与不法行为的特征。(1分)
(3)总结:奥斯丁的法理学开创了分析法学的时代。(1分)
12.(1)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都认为人类社会早期生活在一种自然的野蛮状态之中,(3分)在这种状态下无法律、无国家、无政府、无私有制,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2分)
(2)不同的是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2分)洛克认为是自由平等和有序的状态,但有缺陷;(2分)卢梭认为是黄金时代,人们之间存在同情心和怜悯心。(2分)
(3)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前提,是近代自然法学的重要组织部 分,(2分)也是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2分)附加:
31.法治(亚里士多德)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2.神法(阿奎那)阿奎那这里所说的“神法”就是“神祗法”,使基质的是基督教圣经,包括新、旧约全书。
33.《利维坦》 霍布斯的著作,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一般的哲学观点,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
35.自然法的认识论要素(马里旦)指人们对自然法的认识是通过一种先验的理性,通过一种道德的良知。
36.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应由哪些等级组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想国应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其一,治国者(统治者),他是上帝用金子铸成的,其美德是智慧,只有哲学家才胜任;其二,卫国者(军人),他是上帝用银子铸成的,其美德是勇敢,辅助统治者,保卫城邦安全其三,生产者(劳动者),他是上帝用铜和铁铸成的,专门从事生产劳动,以满足城邦的需要。
37.简述马基雅弗利的两种斗争方法。
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属于人民特有的,第二种则属于野兽;前者常常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诉诸后者,君主应该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
38.格老秀斯是如何看待自然法的内容和特点的?
自然法内容上有两条根本原则: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自然法的特点是永恒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0.试论洛克的法治思想。
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政府论》就是在紧张的政治与思想斗争中写成的。可以说他是近代英国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对西方政治理论在近现代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美国哲学家梯利认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现在16、17世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并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达到顶点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研读了他的《政府论》,尤其是下篇,对他政治理论中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深有体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无法与自由分离,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他论述到要摆脱绝对的和专断的权力,并把它与维护人类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为基础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有遵守来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才能获得自由。在进入社会状态,形成国家后,人们按理性的指导以及实在法的规定,随意处置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随意支配,这样才能得到自由。他认为自由与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种道德责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于绝对权力或奴役自己。
进而他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说:“在有政府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全社会都承认的,长期有效的法律。”还说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实意图来说,与其说它是一种限制,倒不如说它是指导一个自由和聪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论人们如何误解,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状态里,哪里没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因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没有法律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条件。2.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
他从政治社会和政府的宗旨开始论述,指出:人们之所以联合成国家,接受政府的统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他还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公共利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政府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实行依法治国。他说:“安稳地享用自己的财产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重要目的,社会中制定法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径。”由此可见,运用法律,依靠法律实现社会目的的重要性,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颗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论证到绝对专制权力及没有明确的、长期有效的法律的统治都不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所运用大法律必须是“永久性的,成文的,公布过的和人们所共知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而不是用“临时性的专制性的法令”。并且要求“铁面无私的官员”来根据这些法律解决纠纷,他认为当政府的最高执行权放弃职守,从而已经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执行,就会明显把一切引向无政府状态。从他这些对法律的要求,对执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学、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法律与合格的执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从反面论述到,法律一经停止,暴政就开始了。“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与人类社会也是不协调的。”统治者、治国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行使权力,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他强调了依法行使行政执行权管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3.法律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是由他维护自由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既然人们自由地享受自然权利,平等地订立契约,那么在体现人们意志的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一方面,对于执法者来讲:对不同的人,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普通庄稼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并不因为有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些执法者决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而应以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否则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那就是专制。另一方面,对守法者来讲,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强调说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还特别指出虽然立法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驾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也必须遵守这些法律。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法律最终是为公众谋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二、对自由与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 1.对洛克自由与法治思想的简要评价
洛克从论述自然状态开始到社会状态的法律,进而阐述法治这一系列的思想在西方政 治、行政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是对霍布斯这方面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又为他的后继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政治、行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实践方面来说,他的思想作为英国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又对英国当时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渊源,也为英国向现代法治化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的这些自由与法治思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明显带有资产阶级的倾向性,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他提出的理论思想只是在资产阶级范围内才得到真正实践,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有些还只是纸上谈兵。他的“自由”是整个资产阶级统治者的阶级自由,没有实质上的劳动人民普遍享有的自由;他的“法律”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执行权也是掌权者所行使的,人民没有与统治者同等权力和政治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时代、阶级背景决定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对他进行苛求。不过,比较起封建社会人治、剥夺人们权力、不平等观念还是前进了一大步,这远远超过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总之,对于洛克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我们应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撇开他的阶级因素和局限性,借鉴其中对今天行政管理实践有价值的部分。
问题:
洛克的自然状态说
【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推荐阅读: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11-28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11-29
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06-28
中西方管理思想异同01-18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的启示12-27
演讲稿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07-12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09-03
西方影视鉴赏09-24
西方选举民主制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