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2024-11-27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精选11篇)

1.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一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构成课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该课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后,特别是以美院为代表的“构成”课程,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其经验也在各高校逐步推广。而在国内现今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就“构成”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体系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期的教学模式,尚存在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时段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教学方法以“灌输式”居多、师生“互动性”不强,实训课题与专业方向的联系不够紧密等诸多不足之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3]虢海燕.贴近生活学习构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92-193.

[4]雷鸣,史庆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4):110-111.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6月(下).

[6]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学报》,.

[7]陆津“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艺术教育》,.

2.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二

关键词:环境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引言

《材料与工艺》课程是西安欧亚学院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针对学生学习建筑装饰材料、装饰施工工艺及工程概预算课程存在的知识点范围广、学习难度大、知识点之间相互脱节等问题的存在, 将三门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整合, 以实际的设计案例为课题导引, 进行综合性授课内容的合并讲授。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理解, 使学生对装修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等知识能够有效的学习运用, 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设计技术及理论基础, 真正实现培养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笔者及专业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交流学习, 吸取多方教学方法意见及经验, 结合自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规划出较为适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重点内容。以下我将就《材料与工艺》课程建设中的交流学习、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角度进行探讨。

二、转变培养理念

环境设计专业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 《材料与工艺》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指导性课程, 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更注重艺术效果, 强调设计造型, 反而忽视了可操作性的技术,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准确展现设计意图, 设计效果与实际施工效果有很大差距, 造成学生实际技能偏低, 所以, 真正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杜绝重视艺术而忽略技术、重视设计而忽略实际工艺的理念, 对《材料与工艺》这门课程有正确的认知,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 设计再完美、艺术性再强, 如若不能实施也是空中楼阁。在实际设计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应做到“因地适宜”、“入乡随俗”, 根据建筑的性质、空间形态等在特定地域根据当地风俗、传统文化的影响, 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施工, 应杜绝“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

三、多方交流, 整合意见

《材料与工艺》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上承上启下的课程, 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丰富课程, 使三门课程的重点知识更具备连贯性和实用性、教学组织更为紧密、教学内容安排更恰当、以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笔者先后到北京、上海、苏杭等地的多家设计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如北京合众联盛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柏地环境规划设计集团、上海水石国际、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等进行交流学习, 主要从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其它学院《材料与工艺》课程建设特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及课堂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

1. 行业交流学习。

在走访的几家景观设计单位之后, 笔者对于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了改良整合, 着重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普遍表示:第一, 学生进公司后一般都要再进行职业培训, 学生的可塑性要强, 企业对于刚刚就业的学生在材料与工艺知识方面要求并不过高, 但学生如果熟知材料与工艺, 用工单位录用的几率则大大增加。因此《材料与工艺》课程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材料的认知能力, 能够有效的进行材料的整合运用。第二, 调查中发现行业中对毕业学生前沿的软件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可以将《材料与工艺》课程与电脑绘图课程相结合, 应用Auto CAD制图软件绘制施工剖面或大样图, 通过绘图的方式即学习了材料的施工工艺同时又加强了软件的应用能力。同时可以结合3dmax效果图软件或sketchup效果图软件, 进行设计方案中材料应用的练习, 这样即可以使学生对于装饰材料的应用形成更为具象的认识, 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了软件应用, 一举两得, 真正为企业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三, 笔者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笔者认为综合企业意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及建设过程, 使学生形成更为体系化的认知,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出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2. 高校教师深度研讨。

笔者为了更好的完善《材料与工艺》课程建设, 组织本校及相关兄弟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进行深度研讨交流, 广泛吸取教学经验, 挖掘《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改革思路及教学方法。课程研讨分析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缺点, 考虑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探索三大课程板块有机结合的途径。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就业需求, 经过教学探索, 以实际案例为导线, 知识点贯穿式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合。那么案例教学法及知识点贯穿式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本课程中进行开展应用?如何通过方案教授, 使学生系统贯穿式的学习到材料、工艺及预算的知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环境设计专业老师又从案例的选用原则、来源渠道、具体的应用方法及如何与考试形式结合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方面的探讨和调研学习之后, 笔者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应用案例教学法及知识点贯穿式的教学方法, 开展课程教学。

1. 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

在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调整。选取优秀的设计案例, 从案例实施的施工工艺流程顺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在案例的选用原则方面, 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符合培养目标, 精心选择典型工程案例。第二, 案例应选择学科前沿的设计作品。第三, 案例选择应具备各个知识点的融合性和学生的学习互动性。第四, 案例选择应与行业接轨, 对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在案例选择渠道上主要有通过设计大赛的优秀环境设计案例作品;各大主流设计网站及论坛的环境设计及施工案例;合作企业的在设计及施工环境设计案例;本校内室内外环境的自建及改建设计及施工项目;学生其他环境设计类课程自己所做的设计案例以及教师校外的环境设计实践项目等。根据案例选取的原则和选取的案例渠道, 建立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案例库。

案例库的案例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分享讲授学习型、实践学习型。分享讲授学习型即以优秀成熟的设计案例作为课程的分享讲授, 以同一个案例系统的讲授学习案例中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的应用, 并根据案例为学生示范工程量预算书的编制。实践学习型的案例则以课题形式指导学生自我创作环境设计方案, 在方案创作的过程中, 使学生边学边做, 结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技能, 通过软件制图将材料的选用配置进行了实践学习, 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实用型人才需求;在创作方案时可以进行施工工艺的应用学习, 并将最终的设计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书, 即学习到施工工艺标准又系统的进行了工程预算书的学习。

2. 教学考核的具体做法

传统教育模式下, 往往采取一次考试成绩就可决定一门学科的考试学习水平, 这种方式太过武断, 笔者认为在《材料与工艺》课程中传统的笔试考试形式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能力。笔者尝试摒弃期末考试, 分阶段进行小节测试, 同时更多的是结合设计案例进行实践应用, 以平时表现成绩为主要成绩。例如以本校的小食街店铺设计实践为例, 从前期的实地测量、设计方案构思、材料选样, 到后期的软件表现设计方案、材料配置单的编制、工程施工工艺的分析、工程预算书的编制, 全过程考核, 作为学生的主要考试形式。通过该方式, 学生可以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切实的落地, 能够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 该考核效果良好。这种考核效果不但能测试出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水平, 与实际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实际技能高低。

五、结语

总之, 《材料与工艺》是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程教学实践中, 作为教师, 应不断地探索与改进是传统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如何更好的进行《材料与工艺》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在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材料与工艺》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旭先.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 2012, (10) .

[2]郦大方.案例教学在园林建筑设计课中的运用[J]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 (上册) , 2011, (10) .

[3]艾青.艺术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05) .

3.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 植物配置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背景

植物配置设计是我三本综合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续的景观设计课程打下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和园林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来创造各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园林空间,它要求在了解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模拟自然群落,设计出与景观设计思想、立意相一致的各种空间,创造不同的氛围。植物配置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如何结合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适合广西地区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一些理工类、农林类及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课程名称各有不同,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景观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也有差别,如农林类院校多从植物的生态习性角度进行内容安排,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及艺术类则以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适合广西地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教学的教材。

1.2 没有合适的实习场所

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植物观赏特性的了解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艺术的了解, 而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温室、花房、花圃、苗圃、树木园、市内各种植物配置类型绿地,而我校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广西乡土地被及其特有植物掌握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原则及配置方法,同时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1.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介绍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然后教师介绍一些优秀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设计,并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明显背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以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环境中的植物又是创造和谐、生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有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设计创新能力,并掌握环境与建筑空间、环境设施和环境规划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及项目工程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植物配置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能够识别当地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2)能对不同类型绿地中植物景观的优劣进行评估;(3)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项目;(4)能够举一反三,对外地的植物配置进行灵活运用。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及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完成。

2.2 教材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农林类院校使用苏雪痕主编的《植物造景》,该教材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植物景观资源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广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点,以及分别介绍了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则,同时对岩石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介绍。但该教材它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植物造景进行编排的,针对某区域植物特色造景的实例也比较欠缺和不足,造成学生在对外地植物不了解的情况下,课本中的案例分析难以引起共鸣,即使学习和了解这些实例后,也无法与本地植物相联系,自如地运用到本土的园林实践项目设计中去。因此要想将广西地区的优秀的园林植物资源得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教材,于是本次课程教材的选择以自编讲义为主,其它参考书为辅。只有将本地的植物进行灵活的配置,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进行其它地区的植物配置设计。

2.3 增大现场教学环节,扩展实习场所

由于我校校园植物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针对现有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苗圃、树木园、公园、各类公共绿地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园林植物景观的手法。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去各个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实地讲解,让学生们通过对本土的优秀的设计实例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住园林植物景观的方法和程序,然后举一反三,在后期的专业采风、城市考察环节去其它地区时实地讲解其它地区优秀的植物配置实例,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3 总结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确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在就业岗位以及专业学习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重点地进行地方特色植物实例项目的练习,以掌握设计技巧和规范为主线,采取案例分析、项目训练、现场讲解等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使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然后举一反三,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2] 王建兵.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惠州学院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

[3] 陈婷.高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11(1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四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5.体育教学环境论文 教学环境论文 篇五

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探析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对环境、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1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 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

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

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

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6.《养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养花的资料。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养花》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内容通俗易懂,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性很强。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基本上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老舍养花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花草能装点自然,美化生活。人们都爱赏花,有的人更爱养花。哪些同学自己养过花,把你养花的感受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养花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验收预习第三项,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旅美时得了“腰脊骨软组织粘连”,动了手术。后来在回国途中,病情加重,到香港已不能走动,只好留在香港。到北京后,一直留下了“坐骨神经痛”症--即课文中说的“腿病”。

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课文作铺垫。通过对作者养花的介绍,更加激起学文的兴趣。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及老舍养花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a、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计较、门道、昙花、菊秧、大雨倾盆、狂风暴雨、奇花异草、三年五载、秉烛夜游、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注意矫正计较的“较”、昙花的“昙”倾盆大雨的“倾”的读音。)

b.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注意弄懂“计较、门道、秉烛夜游、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上小组学习、教师的强化指导,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指生按自然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自然段列一个小标题。)思考: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要摸门道;养花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谈谈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

预设:

(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

(2)养花很辛苦。

(3)养花能增长知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其实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练习感觉:

1、动作感觉:师动作演示,生感受烫、酸、冷

2、语言感觉:冰( )火( )花( )蜜( )

“千朵万朵压枝低”让人感觉花( )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

“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人感觉花有挡不住的(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人感觉花丛中很( )

一、谈话引入,瞄准感觉。

从课前的感觉练习中,我们感觉到,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给了我们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也不一样。我们已经初读了《养花》这篇课文,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为爱花,所以才养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板书:养花 --乐趣 )

设计意图:从动作感觉到语言感觉再到感觉老舍养花的乐趣,这一阶梯式的训练旨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觉体验。老舍是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养花这一平凡小事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孩子们也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培养一颗“心眼”去感觉体验,才能发现作家之趣,文章之妙。

二、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中心话题:

老舍从养花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结合中心话题自己默读、感悟。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3.全班汇报。

采取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预设:着重理解以下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4)“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5) 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6)、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c.补充空白,强化感觉。

师:a、老舍在劳动中发现了真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文中

发现不少真理,继续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少真理的。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b、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联系你的生活说说: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补充是为了丰化文本的内涵和丰富学生的认知。如“不劳动,就不能摸着门道”,迁移至学生的生活就是“不劳动,就不能得到知识”。文中言已及而意未露之处由学生来补充,既训练了语言和思维,又提高了认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7)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8)菊秧遭灾,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邻家,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说明作者宽厚待人。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9)从小猫上房看出了院子里的花草很多。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还养着昙花…… 说明:老舍养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些都说明老舍的花养得很好。对养花充满了乐趣。

(10)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

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随机板书: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   又长见识

小结:作者通过养花,掌握了养花的门道,在他眼里,花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近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篇。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到了作者养花的乐趣和表达的的情感。

三、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向生活延展。

a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体会养花的乐趣,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b、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设计意图:向读作者、读人的精神世界延伸,使学生理解文如其人的道理。

3、 向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或《劳动的开端》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养花 -乐趣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 又长见识

课后检测:

一、填空,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烛夜游         ()之不理         ()花()草

三年五()        胜()吃药

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我爱花,( )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 )开花,我( )高兴。

2、花(  )多,( )没有奇花异草。

3、( )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 )会死的。

三. 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 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七

一、突出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一)学科特色的针对性

不同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状况不尽相同,因此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配置也不一样。尽管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院,有些还依然包含在建筑、林学或者其他学院里面,但是从环境艺术设计特色出发,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已有优势,加大对应相关教学资源的借鉴和利用。与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科有建筑、规划、农学、林学等,所以一些院校开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依托这些已有的强势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做到快速准确的定位。相对来说,农林专业院校对于环境设计会比较侧重植物配置,而建筑规划类院校则更倾向于建筑、场地设计,各有所长。因此,环境艺术专业应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教育资源,为专业学科发展所用,有针对性地拓展本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其在同类院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形成更突出的学科特色,加大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二)专业课程的针对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进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方面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改进体现在色彩静物课程中以设计色彩为主,用结构素描代替全因素素描,“三大构成”设计理论结合专业设计表现循序渐进,为学生在专业初期做好引导,使其逐步形成设计从业人员的四种基本素质:1.敏感,关注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2.智慧,一种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为人类服务的天生才能;3.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搞清楚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必须这样;4.创造力,在寻求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时,有一种坚韧的独创精神和热情的想象力。专业设计课程改进体现在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及拓展实践技能。专业理论课程在保留原有内容中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如新技术、新材料或新的设计理念等,在课程设置中及时体现出来,为我所用。同时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动关系,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实用性强的特色,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完备的专业技能,具体包括方案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

二、注重融合,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一)课程体系的循序渐进

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配套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完成到位,学生多,师资少,并且有些课程体系设置明显欠妥。一般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设计课阶段、毕业设计阶段四个部分,它们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但是有些学校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融合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有些院校排课比较靠前,而学生们缺少必要的设计常识,课程练习就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最终学习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另外一个弊端就是课程设置过于密集,一个学期开设五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只用3到4周的时间,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类似的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不科学,对学生的培养也很不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不能灵活掌握相关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专业课程的制定中应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时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合理衔接和巧妙融合。

(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增加多样性课程类型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应该熟练掌握专业设计的知识,并且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能够运用这些学科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在横向的多学科联系融合中进行整合,实现其综合价值。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在学生接受全面、完整的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科深度,通过加深其在科学、文化、技术、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结构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与时俱进,注重课程设置的适用性

(一)课程设置的适时性

要根据市场反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及时做出调整,也是优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措施之一。面对当下热门的低碳环保需求,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节能化无疑是行业的热点问题。环境艺术生态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师要有环保意识,尽可能多地节约自然资源;二是设计师要尽可能地创造生态环境,让人类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很显然,这正是需要我们在教学环节当中去大力倡导的。绿色生态设计不仅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升级转变,也直接促使了新的绿色科技成果的产生,如不断更新的环保技术、绿色材料等的开发使用,所以也要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同时注重与市场的互动关系,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与生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形成良性关系。

(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实践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要按照其专业教育特点,结合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大力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这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以现代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能贴近社会、走向市场。在学时分配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来构建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既要建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平台,促使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要尽力避免过于强调课堂讲授,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依托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如家具制作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操作规程、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的使用以及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课程配置、充实完善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重新认识社会总体环境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利于逐步解决涉及的诸多环境问题,所以培养未来设计师的大学教育担负着很大的责任。环境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它既是感性的,类似一般的艺术活动,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的活动,所以与其相应的设计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适应调整,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设计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完善和发展设计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更为全面的素质,为推动中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早日走在世界的前端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环境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它既是感性的, 类似一般的艺术活动, 又是理性的, 类似于科学的活动, 所以与其相应的设计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适应调整,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从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注重课程设置的适用性等三方面进行改进, 以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勇于创新及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瑞君.环境艺术设计十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2]郑曙阳.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潘鲁生主编.荆雷编著.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8.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突出现代教学特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教学观念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必要也是必须的。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深入研究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新观点,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

一、手绘表现技法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专业表现技法课程是环境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典型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操作能力,即培养综合创意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这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表现技法运用的好与坏,在以后实践中直接影响设计创意的表达,决定方案是否被采纳,因此,表现技法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空间设计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设计师也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精美逼真的电脑效果图逐渐取代了手绘效果图,设计师们手中的喷枪、钢笔也变成了鼠标、键盘。但无论电脑或是手绘,都是设计师的工具,不可偏废。好的设计师不会拒绝新工具,但他选择的工具必须是为设计服务的。前些年,国内外不少设计师认为电脑设计终将取代手绘,全新的视觉训练方式将取代传统的美术训练。但长期的设计经验告诉我们:手绘草图在表达设计构思、扑捉瞬间灵感时有着电脑无可比拟的优势。一名设计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是离不开长期的艺术积累,而艺术积累的最佳手段就是草图训练。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不少设计院校纷纷加大了徒手的课程设置;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创新”, 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努力,才能使设计具有差异性,从而带来艺术设计的活力;一些比较高端的设计机构也转而青睐手绘图纸,认为手绘更能直接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师的真实水平。因此,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结合表现技法类课程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从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产学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理论原理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一)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学生在入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培养却忽视了独创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培养的是设计师的空间造型能力,需要设计师能准确把握空间比例关系,会利用素描、色彩、构成的表现语言与方法,进行设计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学生严谨准确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明该课程的作用和目的,以及对其在以后的设计上的帮助,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习惯.需要在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必须完全针对课程的专业特点行设置。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临摹训练法、系统教学法和程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

目前本科院校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临摹训练法和系统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临摹训练法主要以临摹别人的画稿为主,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观动手方面存在不足,当学生脱离临摹稿是就显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达不到独立设计的目的;系统教学法主要是从透视、构图、设计、色彩表现的理论知识出发进行非常系统的学习。该教学方法根据所学理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效果图,前期需要辅助绘图工具,后期学生容易依赖绘图工具,此教学方法绘制出的效果图比较客观精准,材质表现真实,由于设计不是机械的绘图,该方法在徒手表现创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融入程序式教学方法,程序式教学方法是从临摹、写生、专业考察到设计创作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性、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表现的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阶段为临摹阶段,该阶段使学生对表现形式与技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二阶段写生阶段,让学生脱离画稿选择实际空间写生或专业考察,该阶段训练学生把临摹过程中掌握的表现技法运用到实际写生过程中,将这些技法学以致用。第三阶段为初步学习专业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收集一些空间设计的图片,对其中某个空间局部的造型、色彩、材质进行变换和调整,或者将几个空间中的局部进行置换重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对空间进行积极思考规划的能力,在改变图片中原有设计的同时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独立设计思维与表现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设定主题,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设计空间,学生根据主题去思考、搜集资料、画草图、修改草图到成熟设计作品的完成。同时老师讲授相关设计原理、方法、风格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后置专业设计课程做好衔接,形成自然过渡,使学生真正明白学学习每门课的目的与意义,各课程间的关系与作用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设计表现技法的实训和实例演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效果图。课程的授课内容应随设计行业发展状况随之调整。传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不适应该课程的考核,因此课程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更新传统考核观念,注重能力测试单门课程考核由多人成立考核小组,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能力目标,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法,将有利于改善当前课程考核的不足。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考核。单凭结果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不符合实际,要注重过程性考核,课堂评价也是主要的考核内容。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书面报告、讨论问题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课程考核与设计项目、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尝试引入项目教学,或以该课程相关的技能证书代替这门课程的成绩,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让学生可以熟识实际设计项目和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当前设计专业的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和改革表现技法类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以上几方面对技法类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求更好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伟.设计表现技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白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gzslhxx-hjd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白杨》。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多课外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

七、教学准备:新疆、戈壁资料。(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是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  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1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

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歌颂建设者们服从祖国耍要的爱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了白杨的特点,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学生收集资料是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十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活环境期待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的重视。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发展却与实际的环境设计需求存在这一定的差异,教学更偏重与理论,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理想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只有按照社会需求的发展,进一步的去完善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才能保证市场下艺术设计有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市场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改革方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美感的专业,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是,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重视与市场发展的趋势截然不同,因此,高校要根据现如今的社会需求改变教学方案。本文就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分析。

1.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

为了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更好的发展,学生可以更好的就业,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查。就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的人才缺乏非常的严重,而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很大,趋向多变化这样一个很矛盾的供需现状,从调查中发现,有一些人的专业文化不足,从业者缺乏风格,没有一种新的装饰手法,就设计而设计,流露出太多的设计痕迹,用电脑太过于依赖了。因此,就这样的问题,开始共同探讨。1.1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现状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从一个模糊逐渐改变成清晰的概念。它的迅速发展得到了众多人的瞩目,环境艺术设计的就业面很广,原因在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市政建设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就业市场一直很广阔,只要涉及到环境艺术类都可以胜任,如建筑装饰设计,室内外效果图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而且待遇非常高。然而这些毕业生分属于各种不同的类型,有找工作一波三折、至今还不太满意的,也有特别顺利、没费周[1]折的;有特别优秀的,也有普普通通的。

1.2学生们存在的不足

环境设计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进行创新,实现艺术的二次设计,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来相应的方案。然而优秀的设计人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最快的去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可是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环境艺术设计一点也不感兴趣。学生们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办法去得到发挥。因此,使他们没有办法去满足社会的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的改革方案

通过去分析市场的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很多的高校发现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的社会需求,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严重,如果在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发展,那么,学生的就业率就会走下坡路,所以,应该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

2.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不要只停留在文字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造作能力。要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建筑设计、美学、结构设计、人文特点等基本的知识做全面的覆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后,要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老师要在教学上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根据同学们在课堂上反馈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还要扩展学生的专业眼界,多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贴近实际,能够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打破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减少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将最新的专业信息转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鲜性。2.2加强市场意识,定位培养目标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了相关职位的能力要求,准确的定位培养方向,并且调整学科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设计教学的就是为了让人的心灵里充满创造精神,然而设计基础教学应是一种形成思想感觉和一个让创造性可以重温萌芽时期的方法。学生的背景和天分各有不同,应该去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个人的主动性,建立来自本能的自信,培养他们创造原创作品应有的创造力。还要根据市场具体需要和学生自身的能力不同细化环境艺术

[2]设计专业,重点的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学好学精,在学校里学的,正是走向社会所用的。2.3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很强的实践性,要学会去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培养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教育素质,但也不应该忽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让他们积极动手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校企相互结合,在课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以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理论教学。积极鼓励正确的去引导利用课

[3]余时间积极参与设计实践和各类设计竞赛、设计创新活动。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开始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进行自然方向的发展。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会成为今后热门的职业。虽然现如今的教学方案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社会的市场需求,但经过这一列的改革、高校的重视,一定会将这些如果变成现实的。正如一句话所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参考文献:

11.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工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

《环境工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水、气、固废污染控制技术和环境管理一起构成完整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环境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设计程序方面的基本知识。该课程内容侧重于工程应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等工艺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制图、环境工程CAD等课程,初步具备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如何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与企业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成为各个职业院校重点思考的问题。本课程以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原则为指导,全方位探讨了《环境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改革,从三个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工程设计》课程定位于高职高专环境工程类所有专业大三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环境工程相关单位的相关岗位中的工作能力、掌握常见的水质分析能力(污染源调查)、流程设计能力、专业制图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环保工程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根据原有教学内容的弊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按学生就业面向地区行业结构选取教学内容;按污水处理常规流程的排序,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按“污染源调查——处理方法选用——处理流程确定——厂区布置”的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环境工程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往的授课方式是讲授和板书,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难想象出一些未见过的设备的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也就不理想。所以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教学过程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设计,学生在“做中学”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与理论,在“做中悟”实践知识和经验。

环境工程设计内容涉及面广、污染源种类很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是可以利用幻灯片的演示功能,将枯燥的概念、抽象的构造和结构用图片展示,如讲述闸阀的种类,一些比较简单的还好理解,如闸阀、蝶阀等,但单向阀、止回阀、截止阀等种类的阀门就很难用语言来描绘清楚,这些阀门的构件如果用图片辅助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此外,还可以将一些设备复杂的工作过程和原理用动画Flash来描绘,如讲述格栅除污机等设备时,可通过动画展示含有杂物的废水通过除污设备时是如何被分离的,以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二是教学中可以利用实训室中实物模型,图片着重于展现设备或构件的平面形状,对一些结构复杂的设备来说,单纯的图片很难表达立体的结构,所以用实物模型则可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也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了设备的功能和使用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改革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及项目探究方法开展教学。课堂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将主体内容贯穿在若干个具体案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体现不同设计参数时的即时效果,有效地完成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环保设备设计及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道设计与布置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在课堂和课外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延伸学习时间和扩展学习内容。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需确明确该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置、污染源强度的计算、工艺流程设计、管道布置与设计、环保设备的选择、清洁生产在环境工程设计的應用。如针对污染源强度的计算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点源和面源两种污染源的计算。

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同步采用项目探究法。选取了污染源强度的计算、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置及高程布置等五个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布设。在项目布设的过程中,注意按照一般污水处理流程设置,老师的角色逐步减轻,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增强,到最后,学生能自主完成项目的整套设计。可以采用“拟定工作情境,以实际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为引领,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在新的工作情景中,教师变成“某环保公司设计部设计师”,学生成为“某环保公司设计部助理设计员”。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情景学习,学生将能更加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如项目1:某印染公司需要配套建设的2000 m3∕d污水处理车间,编制并提交该项目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工艺设计图。项目2:某污水处理厂工程拟建150000 m3∕d污水处理项目,编制并提交该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通过项目化教学,教师和学生置身于模拟工作环境,通过情景学习的方式,体会整个设计工作环节,这样学生将能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项目探究法实际上是一个模拟实践的过程。具体实施以项目团队小组为基本单位,要求学生完成项目招投标、咨询导师后提交项目计划、任务设计决策、结果相互评价和教师验收等5个具体环节。项目探究式设计重点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在团队协作设计中,学习了具体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掘出学生各方面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考核方式改革

在近些年的《环境工程设计》课程考核中,大力推行自学考核、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在以往过程考核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学生独立完成小课题,小项目,大作业的项目考核,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和思考,这才是改革的根本所在。

总的来说,《环境工程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工作改革都是紧密围绕着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开展的。通过推行课程改革,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在上课时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晓海著.《环境工程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探讨》.中国冶金教育2012.

上一篇:邹越励志演讲下一篇:综采队材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