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教学实录

2024-07-29

《我的信念》教学实录(精选11篇)

1.《我的信念》教学实录 篇一

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的发展而终身在是实验室里埋头工作,这是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之一。我归纳了一下,文章围绕居里夫人的信念写了两点。

第一点是:不求盛名。人们以为给予居里夫人以盛名,表达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居里夫人必须会很乐意。没想到居里夫人永远追求的是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所以她竭力坚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到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这是值得我学习的。以前在丰都,自从我上了电视以后,便有许多我不认识的人跟我打招呼,说:“那不是黄聪吗?”我就有了可恶的虚荣心,对那些小的演出我也要尽力地把自我表现得更突出一点,所以很多同学都说我爱表现自我。我以后必须要把精力多放在学习上,教师安排的任务我当然也要尽力做好,可是平时要尽量低调一点,这样我就会慢慢地脱离我的虚荣心。

第二点是:不为金钱。居里夫人深信在科学方面她有对事业而不是对金钱的兴趣。当她发现第一克镭时她的信念让她不能违背她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她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大笔财富。有人说她傻,可她却坚持她是对的,她认为“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可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这一点使我更加的钦佩这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

2.《我的信念》教学实录 篇二

本文作者玛丽·居里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她的成功经历以及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案例描述

上课后, 首先是介绍作者和整体感知课文, 特地将课本彩页中居里夫人画像放大一张, 贴在黑板上,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增强感染力。

(板书课题和作者)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完成下列任务:找关键词语, 归纳各段段意。 (投影) 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边读边思考)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将自己的看法拿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生分组讨论, 师巡回指导, 指出关键词语就是一段中最关紧要的, 对理解段意起决定作用的词或短语。找准关键词语, 再用语言组织一下, 便成了段意。)

师:小组讨论好了吗?

生齐答:讨论好了!

师:好, 下面请各组代表报告本组研讨的结果, 不同意见全班讨论。先讨论第一段, 哪一组代表先发言?

生1:我们认为第一段的关键词语有“坚韧不拔”“信心”, 据此归纳本段的段意为: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要有信心。

师:很好!关键词语很关键, 段意也很概括。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赞同, 然后二、三、四段进行得比较顺利, 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第五段争论较大)

师:前几段, 大家概括得很好, 下面讨论第五段, 哪一组发言?

生2:我们认为第五段的关键词语是“对事不对人”, 因此本段段意为: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不对人的兴趣。

师:其他组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3:我们组认为关键词语为“物质上的利益”, 段意为:在科学上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师:看来, 同学们的分歧比较大。同学们想一想, “对事”中的“事”指什么, “对人”中的“人”指什么?

生齐答:“事”指科学研究, “人”指作者本人。

师:所以本段反映了作者在科学方面坚持了一个什么观念?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回答。

生齐答:“纯粹研究观念”

师:那么“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呢?

生齐答:是!

师:那么本段的关键词语是——

生齐答:“纯粹研究观念”

师:段意是———

生齐答:在科学方面坚持纯粹研究观念。

师:纯粹研究, 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甚至放弃申请镭的专利, 抛弃财富, 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科学精神?

生4: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5:忘我的精神。

师:对, 反映了一种对科学忘我的奉献精神。

(第六、七段争论也较大, 在老师的引导下, 生讨论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下, 现在也展示出来, 作为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交流。

(投影, 加以明确)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学会了找关键词语归纳段意的方法, 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格美, 下面就让我们来归纳一下本文表现了居里夫人哪些方面的人格美?

生6:坚韧不拔, 专心致志。 (板书)

生7: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板书)

生8:不追求名利、忘我工作、热爱科学。 (板书)

师:大家归纳得很好!下面, 再请同学们将自己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并说说这些小故事分别印证了居里夫人具有哪些人格美。同学们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 可以从书本上, 也可以从网上, 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有关信息“一网打尽”。请同学们介绍时要尽量简洁概括。

(生踊跃举手发言)

生9:居里夫人, 由于家境贫寒毕业后不得不去做家教。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 留在巴黎, 最后与丈夫共同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两次获诺贝尔奖。这表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生10:居里夫人与她丈夫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 经过几万次提炼, 处理了几十吨矿残渣, 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这表现了她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对!还应该有顽强的毅力。她要忍受多少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 经历多少次失败的打击!

生11:她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在一个被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里诞生的, 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屋子里终年阴暗潮湿, 寒冬时, 窗户也必须随时洞开, 免得气体无法逃出而导致中毒, 因此她往往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问题。这表现了她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师:还表现了她的———

生齐答:忘我工作, 热爱科学。

生12:有人劝居里夫人去申请镭的专利, 居里夫妇毫不犹豫地回答:“不, 镭是一种元素, 她应属于全世界!”这表现了他们信奉“科学无国界”, 献身科学的信仰。

生13:由于长时间的接触放射性的物质, 居里夫人身上遍布各种伤疤, 骨髓由于射线的长期聚集而退化, 最终因恶性贫血症而去世。这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生还纷纷举手, 争着发言)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争着要发言, 看来居里夫人的感人事迹实在是太多太多, 但是因为时间关系, 我们暂时不能一一去聆听, 课后我们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 让大家畅所欲言, 好吗?

生齐答:好!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 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 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 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这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的一段话,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后, 找出关键词语, 并归纳大意。

(生朗读, 思考)

师:这段话中关键词语有哪些?

生14:“贡献”, “才智成就”。

生15:不对, 应该是“道德品质”。

师:为什么?

生15:因为从“不要仅仅满足”来看, 作者强调的是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贡献。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赞同)

师:因此本段的段意应该是———

生齐答: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对人类的贡献。

(师作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本课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强烈的感染力的特点, 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培养健全的人格, 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事实证明,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 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她的伟大的人格美给学生的心灵上造成了强大的震撼力, 达到了预期效果, 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教学设计《我的信念》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学习难点: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学习过程:

课前小游戏:智慧大比拼(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

选取两个小组的一号或二号进行PK,以“如果我有一双翅膀„„”轮流补充句子。二分钟之内看那个小组获胜。(适当加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个人自由读、小组齐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呵责()蹂躏()猝然()眺望()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致力 专心致志 盛名 蹂躏 呵责 逆来顺受 迷醉 沉醉 自主学习,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自主归纳: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思想理念 环境需求 工作态度 小组合作,探究研读:

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多媒体演示)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⑹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小组展示: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1)、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2)、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课堂训练: 识记与理解

1、给加点字注音。盛名()报酬()奢望()呵责()

猝然()蹂躏()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得到很多益处。()⑵ 大醉,多用于比喻。()

⑶ 迷恋,陶醉。()⑷ 比喻督促。()

3、选词境空。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着我,正如蚕被()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鞭策、鞭笞)

⑵ 我的推一(),是在一个自由国家 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希望、奢望)

⑶ 因为在24岁以前,找一直居住在被()和()的波兰。(蹂躏、占领)

4、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 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之累。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 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1)、文段中破折号的用途是:(2)、文段中加点字词指代的内容是:

(3)、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作者却认为这些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4)、文中的“纯粹研究观念”指什么?“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为什么?谈谈你读后所受的启发。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资料链接:

(1)为了能提取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的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发酸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旧木棚里的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的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2)名家类文

三种单纯而及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的痛彻心扉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在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漩涡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销魂,爱情令人销魂的能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格拉斯学说的力量,使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4.我的信念教学教案设计 篇四

(一)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又“好像在梦幻中一般”,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兴趣使人乐此不疲。

(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1.科学研究需要自由。 居里夫人说她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自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在专制主义的干预下,是无法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

2.科学研究需要安静。 为了安静,就要避免人事纠纷,所以居里夫人甘愿逆来顺受,竭力克制自己,使自己温和沉静,受了刺激也不懊恼。为了安静,她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3.科学研究需要时间。 为了赢得时间,居里夫人家庭生活力求简单,甘愿清苦,尽量减少家务。为了赢得时间,她甘于寂寞,即使青春时代,也不图青春的欢乐,一个人专心致力于求学。

(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

1.目标要始终如一: 居里夫人50年攻关,锲而不舍,执著地探索,终于发现了镭;

2.要有信心: 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信心使人不怕暂时的失败,信心给人失败了再干的勇气;

3.要坚韧不拔; 工作条件再艰苦也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工作中挫折再多也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心;

4.要勤奋努力: 居里夫人致力科学研究近五十年,专心致志,勤奋工作,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伟大成就.

二、问题研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第1段里说,“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完成的决心,是一种因素。第3段里说,“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是一种因素。篇末说,“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是一种因素。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图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种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种因素。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这里所说的“孤独”,恐怕翻译得并不恰当。何为孤独?单身一人,需要交流感情而无从交流才会感觉孤独。独处一室,静静地读书,是没有孤独感的。而居里夫人这里的意思是,她潜心学业,总是远离欢乐喧闹的人群,一个人静心读书,大学阶段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美好快乐。

3.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应该根据语境来理解。“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这是完全应该的,所以居里夫人也是肯定的。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正像居里夫人自己说的,“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5.《我的理想》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实录

师 :今天的习作课我要跟大家谈谈理想。理想是什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它意味着什么?著名诗人流沙河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便是《理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师:在这首诗里,作者把理想比喻成石、火、灯、路,写出了理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俄国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 :“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俗话说得好:“人无志不立。”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你愿意自豪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欣慰,我们每个同学都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有的同学问我,谁的理想好,谁的理想不好,这个还真不好说。其实,理想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如果说,我们的理想既能够基于现实, 又能够为人民服务, 对别人有好处, 那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精彩有意义。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理想。(板书:我的理想)

二、明确习作要求,学列作文提纲

1.(出示习作要求)谁来读一读习作要求。

2.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清楚哪些内容?(板书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其实仔细阅读习作要求,你会发现我们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清晰。习作要求我们写几部分内容?(三部分)分别是什么?就一篇完整而言,只要再加上什么就可以了?(开头和结尾)开头可以和哪一部分合在一起写?(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给文章列一个提纲。(出示提纲)列提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理清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作文前先列好提纲,这是保障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板书:列提纲)怎样列提纲呢?提纲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师: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相信大家写作文时就会一气呵成。

三、自由表达。(一)说原因

1.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理想。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我想,每一个理想背后,都应该有一定的原因或者一个小小的故事。就像 12岁的周恩来因亲眼在租界看到了中国人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他忧国忧民,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么,你理想的背后又有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说说你的理想背后的故事。注意, 要尽量把故事说具体一些。

3.谁来把你的原因或故事说给大家听?(指名交流)你认为他说得怎么样?(把原因说得具体、条理,要有真情实感。)4.(出示两个片段)指名读,问:这两段话相同点是什么 ? 不同点是什么 ? 你认为哪一段好 ? 为什么?(第二段不仅原因具体,而且有真情实感。)(二)说做法

5.一个理想,就是一段故事,也是一份幸福的期待!有人说:理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理想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更是通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乒乓冠军邓亚萍大家都熟悉吧!你们知道吗,邓亚萍身材矮小,手脚粗短,这对于一名运动员是很不利的,那么她是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呢?生自读(课件出示完整资料)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6.同学们, 我们的心里已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你怎样让它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也就是说你准备怎样实现你的理想?

7.先自己想一想。(提示:想想你将来从事的职业需要哪些要求,为了达到要求你准备怎样做?)8.(指名交流)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么做?谁来给大家交流?

9.你认为这位同学的做法怎么样?(做法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交流写作金点子

1.师:刚才,我们围绕理想畅谈了这么多。孩子们,今天的理想与激情对于你的将来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将它们记录下来,一定会成为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份美好回忆。怎样把它写好呢?(板书:怎样写)为了让文章写得更精彩,你有哪些写作小窍门? 2.随机指导每种技巧。预设: ⑴真情实感

为什么要写出真情实感呢?(更真实,更能打动读者)(师:期待同学们的作文能表达出真情实感。⑵详略得当

为什么要详略得当呢?(重点突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这篇作文中,哪些内容应该详写,哪些内容应略写?(随机标写出来。)⑶前后照应

写作文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呢?(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打算在哪里要做到前后照应。

⑷运用其他资料

为什么还需要用到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5)写好开头、结尾

为什么要写好开头和结尾呢? ①文章开头非常重要!别人第一眼看的就是你文章的开头,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有个很有文采的开头。此次文章以“理想”为题,我们可以用上以下几种方式开头:(出示)指名读。

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打算怎样开头呢?自己练习说一说。谁来说给大家听。你认为他说得怎么样? ②不仅如此文章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结尾与开头不同:开头是以“理想”为中心的,而结尾既要体现出“理想”,又要结合自己的具体的职业。给文章一个完美的结尾。(出示)你打算怎样结尾?让生说一说。

3.有了这些窍门,相信在同学们的笔下一定会涌出一篇篇激荡人心的理想之歌。

五、小挑战——口头作文

1、师:看大家表现这么优秀, 老师想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挑战, 愿意接受吗? 挑战的内容就是根据提纲进行口头作文。大家准备准备。

2、谁先来应战?(指名进行口头作文。)及时进行评价,他说得怎么样?

3、师:说都说这么好,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写得更好!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播种了理想,也就播种了希望。同学们,我们要认真学习,炼就本领,不仅实现我们个人远大的理想,也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中国梦而贡献力量。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文,并尝试自我修改,下节课,我们进行作文讲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个地方,下课。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更准确地说,是研发药物的医学科学家。虽然这个理想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改变想法。以前,我的理想和医生根本不搭边,但是,两年前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理想。那年夏天,我的姥姥被发现患上了肺癌,发现病因时已经是癌症晚期。但是那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病,我不知道它是世界五大顽症之一,我不知道它与死亡有着怎样的关系,我只知道治好姥姥的病后和又可以和他一起玩了。在医院治疗数月后,姥姥的病情仍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中秋节那天,姥姥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悲痛万分,恨没有先进的设备早些发现病因,恨没有根治癌症的药物。想到亲爱的姥姥,想到无数被病痛折磨的人,我萌生了当医学科学家的念头。

6.《我的信念》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读”来完成的。无论是谁,阅读感悟总是由浅入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

原设计虽然安排了“朗读与细读课文各一遍”,但是两遍阅读目标不明,略显粗糙。此前安排的程序1、2完全可以采用课前学生阅读思考,课上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初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圈点勾画、点评批注等读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课上刻意安排“阅读自读提示”,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依赖性,抑制学生的“悟”。

可以就课文设计一些自读思考题:1.生字词。2.课文写了谁?他有什么性格特点?3.写作时间、中心内容、写作特色。让学生课前先阅读自学。这样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有初步印象,扫清一些阅读障碍,自行解决一些学习问题。学生也能从中发现一些疑难问题,上课时就能聚精会神,提高听课效率。

二、放手自学点拨到位

“教学设计”不同于“备课”,它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设计。笔者认为原设计偏重于教师的“教”(或叫“导”),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比如程序四是分析课文,原设计将“划分层次,写出大意”的程序方法和盘托出,可见用心之苦。但是学生阅读感悟的情况会怎样?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师生之间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相互作用?教师如何使学生思维迸发出创造性火花?这些问题却并未讲清。笔者认为:设计者应根据《我的信念》的内容,从初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上述内容作出比较具体的构想。

《我的信念》用点拨教学法教授效果可能会更好。教者可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释和工具书独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让学生感知语言,揣摩居里夫人性格特点和人格美。至于文章结构上、内容上的疑难点,教者要点拨到位。

三、拓展迁移触类旁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经常安排带有规律性的学法指导,学生就能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原设计在“自读思考”中“侧重于对文意的理解,并作适当延伸。”可是这种“延伸”仍然拘囿于课文。改进后可再找一篇“伟人自述”的文章,课上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作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让学生找到阅读这类文章的规律,从而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终生受益。还可以安排“凡人自述”的小作文训练,使“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 篇七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学生朗读课文。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8.《我的家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友情客串:哇,都是这两张地图惹的麻烦?

师:同学们,地图到底惹的是什么麻烦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知道。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为游客排忧解难好吗?

生:好。

【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两名学生所画地图。

师:(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和观察知道麻烦究竟在哪里了吗?

生:①图上没有标出方向;②没有标出比例尺;③图例和注记没有说明,而且不统一。

师: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生:①一般定向法;②指向标定向法;③经纬网定向法。

【找一找,说一说】

出示:景宁县政区图。

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并说说位于鹤溪镇的什么方向?

甲生:我家在大均,位于鹤溪镇西南方向。

乙生:我家在景南,位于鹤溪镇的正南方。

丙生:我家在渤海,位于鹤溪镇东北方向。

师:地图上表示比例尺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①文字式;②线段式;③数字式。

师:根据实际需要,比例尺又可以分为大、中、小比例尺;下面我们用比例尺来计算自己的家乡与鹤溪镇之间的距离。

【量一量,算一算】

师:通常在任何一幅地图上都有统一的图例和注记,国家也有规定,常用的图例符号一定要统一。大家请看我县地图册和中国交通地图册,它们有何相同点?

生:都有一张单独解释图中所出现的符号和注记的图例。

师:人们常说地图有“语言”,那么,它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师:展示学生量、算出来的结果。

师:又有哪位同学知道你的家处在哪个社区呢?

9.《我的信念》教学实录 篇九

第一课时

师:你们一起把今天的课题读出来。

生:她是我的朋友。

师:“她”是哪个她?

生:女字旁的她。

师:对,女孩子的她。对不对呀?读过课文没有?你读过几遍?

生:我读了两遍。

师:有读过超过两遍的举手?(众生举手)太多了。有没有一次也没读过的举手?(无人举手)那就

是说大家最少都读过一次。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打开书。下面我就让你们读书。我对读书没有很多要求,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听我的要求:读完

了,你就应该有话要说。我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我也不提。读完了你站起来就应该有话要说。谈你的理

解,谈你的感想。谈你的心得、谈你的体会、谈你的疑问都可以。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验一下,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有话要说。心里有话,憋也憋不住,站起来就说。

好不好?

生:好。

师:那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要养成习惯一读书就要拿出笔来。开始读,先

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想默读就默读;想朗读就朗读;想两个人一起读,想小组一起读都可以。开始。

(学生读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唉,真好,好孩子就老想读书。那么谁想起来自己读?(有生举手)一位、两位、三位、四位。

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举手的不许站,你举手慢了,就没有权力站了,好了,就这些同学。上课发言,读书的权力都是你们自己争取的。你没有积极争取,你就没有资格。比如现在,想读没资格了。下次再说,这回想读也不让读了。你们站着的同学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往

起站。站得慢了就没机会了。你们也可以再站起来。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第二自然段,开始。

生:(读文)“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其中有个小姑娘。” 师:好,坐下。想读的站起来。(学生纷纷起立)你们读第三段,开始。

生:(读文)“附近医院..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先别坐。现在坐着的同学,刚才动作慢了一点。他们想读,但是慢了一会就没权力了。我们来一

次例外,给他们一次机会读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咱们请他们读一次,他们刚才没有争取到时间。现在你们没有读的同学站起来。你们几个人

说要不要大家帮忙?要不要?

生:不要。

师:不要,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五位同学读。一定会读得很好,开始。

生:(读文)“输血迫在眉睫..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现在全班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谁敢举起手来,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 的?好,你来。她举手说自己最好,是不是骄傲呀?

生:不是。

师:不是,那不是骄傲是什么?

生:有胆量。

师:有自信。一个人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从小要树立自信心,我能把这件事做好,我能行。这样

将来一定什么事都能做好,学习也能行。好了,你来读。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然后又举起来。”

师:你们想不想让她再读下去?

生:想。

师:我听她读得真好,我真愿意再听她读。接着读。

生:(读文)“噢,谢谢你..一句话也不说。”

师:读得真不错,她现在是奥运会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服气不服气?

生:服气。

师:有没有不服气的?不服气的举手。敢跟她比,把她推下领奖台的。你来读。你要读得比她好,她

就坐下。你要读得没她好,你就坐下。能不能把她读坐下?

生:能。

师:试试。下一段。

生:(读文)“过了一会儿..他又摇了头。”

师:你们俩谁坐下?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两生都不坐,众笑)两个人读得差不多。她的音调好点,她的节奏好点。并列第一。俩人都在领奖台上,谁能把她俩一块儿读坐下?你来读。

生:(读文)“接着..想竭力制止抽泣。”

师:声音和语调都不错,可惜读错了一个字,是吧?最后还打了一个坎儿。就这一点缺点,你得坐下。

要争取不出一点错。谁能把她俩读坐下?你行?要是读不好呢?

生:不怕。

师:读不好也不怕?好,起来。读不好下课给大家演个节目。

生:(读文)“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师:又给我出了难题了,又不相上下,干脆三个人并列吧!好不好!三位并列第一名。剩下的大家一

起读,把他们三个人读坐下,好不好?现在大家拿起书来,把剩下的读完。

生:(读文)“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她是我的朋友。”

师:这回你们三个坐不坐?(三生不坐)应该坐了。(众笑)再跟我学读一句话:“他为什么愿意这样

做呢?”

生:(读)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

师:好了,把书扣过来。我们集体又读了两次。谁有话要说站起来就说,想说什么都可以。

生:阮恒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师:他提了个问题:“阮恒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你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因为她是..师:先不回答问题。你有别的要说没有?没有先坐下。先不回答问题,说自己的见解。

生:题目为什么要写“她是我的朋友呢?”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对吧,坐下。还有什么?

生:为什么有个炮弹掉进孤儿院里?

师:炮弹怎么就跑到孤儿院里了,是吧?那个炸弹不长眼还专炸小孩子,真可恶!敌人就是可恶!(众

笑)

生:我很佩服阮恒..师:哦,她说自己的感觉了。“我非常佩服阮恒”继续说。

生:因为阮恒他以为输完血自己就要死,可是他还是愿意输血。

师:好,为什么佩服说得很清楚。现在发言有人得第一了,谁不服气?有没有说的?就像她那样说课

文的内容,我有什么感觉,我是怎么想的。要训练自己,读完了不管什么都想说。

生:我觉得阮恒很勇敢。因为在他输血的过程中他会感到痛苦。

师:感到痛苦他还是输了,对,不错,还有吗?

生:我觉得阮恒是一个很顽强的小伙子。他不怕困难,即使痛也把痛埋藏在心里面。

师:“即使痛也要把痛埋藏在心里面”,好,坐下。一会再仔细地读课文就会想得更深了。还有吗?没

有的话,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能把故事给我讲讲吗?越简单越好,一开始是怎么样

啊?

生:一开始是飞机把炸弹扔在孤儿院里..师:然后呢?

生:然后是有两个儿童当场被炸死,有个小姑娘受了重伤,需要马上输血。

师:对了,后来呢?故事的第二部分?没有发过言的?你说。

生:故事的第二部分是阮恒给小姑娘献血。

师:对。第二段阮恒献血,她概括了“阮恒献血”四个字,非常好。后来呢?课文最后说什么?

生:写阮恒献血最主要的原因。

师:对了。为什么要给她献血?这么一说课文分几段呀?

生:三段。师:第一段,问题出现了,第二段阮恒输血,第三段阮恒为什么献血。对不对?拿起笔来,课文写到

哪儿,写到问题出现了——情况很紧急?画一个勾。下面呢,阮恒献血写到哪儿停止了?(学生阅读)找

到没有?找到了抬起头来。第一段不用说是课文的开头。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二段阮恒献血的第一句。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

师:好,完全正确,再读第三段的第一句,开始。

生:(读)“事后..”

师:好了,分段分得又正确又痛快。现在把书再扣过来。刚才你们提了一些问题,也有几个同学说了

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话,不错。但是你们只看到表面这个故事。我比你们看得深,你信不信?哦,你还有

话说吗?

生:课文里说一阵沉默之后,有一个人举手了,医生说:“噢,谢谢你。”我感觉这是西方人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西方人的故事?

生:我感觉那个医生是西方人。

师:那个医生说:“噢,谢谢你”好像西方人在说话,西方人有激情是不是?好的,你请坐。一会你

们看书的插图,画得那个女医生也像西方人,你们发现了吗?女医生像不像西方人?黄色的卷曲的头发,对吗?好了,把书扣过来。究竟是哪国人不管他。我刚才说了你们看到的是表面故事,我看得比你们深,信不信?

生:信。

师:随便乱信。我看这篇文往深看,往深想,最后的时候就剩下两个字了。你们知道我脑子里剩下哪

两个字?这篇文章就写了这两个字。

生:献血。

师:不是。

生:勇敢。

师:不是。

生:精神。

师:不是。这两个字不是一个词。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词,这两个字是什么?

生:友情。

师:不对,友情还是词。好好再看看书。你说。

生:他、我。

师:他和我?好多课文都在说他和我。你说。

生: 情义。

师:不对,好好想想,有没有知道的?整个课文不管说了多少故事,实际上就说了两个字,一个是什

么?一个是什么? 生:死、活。

师:对不对呀?对,就讲了这两个字。一个是什么字呀?(教师板书“死”)还有一个是什么?(教

师板书“活”),课文就讲了这两字。现在拿起笔来,把写“死”的课文找出来,画出来。说“死”的课文

比较集中,你们说一下主要有几个自然段?

生:两个。

师:对,两个自然段。抬起头来,谁读第一个讲“死”的段?

生:(读文)“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

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

师:对了,就是说有的小孩子已被炸死了。这是第一个讲“死”的段落。第二个?你起来读。

生:(读文)“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带着救护用品迅速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

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对,这是说谁要死啊?

生:小姑娘。

师:对了,说小姑娘。(教师板书“小姑娘”)把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勾出来。我们学课文时要抓

主要段落,在主要段落再找主要句子。找到没有?你找到哪一句是最主要的?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谁还

想站现在就往起站。站起来干什么呢?读你画出来的句子。你画的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看你们画得一样不

一样,开始。

生:(各自读句,但读的内容不一,其中多生读)“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克而死去。”

师:这一句是对的。有的同学读刚才第一段:“两个小孩被炸死。”没听清我的话,我说了读这段里的。

你把最重要的再读一次。(此生重读一遍)嗯,这句最重要了,从一段里面找出一句,从这一句里面你还

能找出最重要的几个字?你找到哪几个最重要的字?

生:(读句)“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找了半句,不是几个字,就找几个字。

生:而死去。

师:怎么样就能死去?

生:小姑娘伤得最重。

师:不是。

支玉恒课堂实录

第61 页,共277 页

生:不立刻抢救就死去。

师:再削掉两个字。

生:抢救、死去。

师:哦,抢救她就死了?(众笑)再重说,你去掉了一个重要的字。

生:不抢救就会死去。师:对了,这小姑娘不抢救就要怎么样啊?

生:死去。

师:危险不危险?

生:危险。(师板书“不抢救——就会死”)

师:把这段再读一下,把紧急的状况读出来。谁来读?你来。

生:(读文)“附近医院的医生..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如果不立刻抢救..”这样读,大家一起读(教师有情感地示范带读)

生:(读文)“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你站起来,“这个姑娘伤得最重..”从这儿开始读。

生:(读)“这个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她读得紧张吗?不紧张。有点不慌不忙,他觉得这事和他没关似的。谁再读?读得紧张些。你来

试试。

生:(读文)“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很好,这次读得很好,你领着大家读一次。一个标点停顿一下,大家读一读,向他学。(此生带

大家读这句)把最后这一句读快点(学生读)读得不错。还有哪儿也写到“死”了?往下看,你读一读,你找到的。

生:(读文)“事后,医生对周围”..师:是这儿吗?不是。你来读。

生:(读)“输血迫在眉睫..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师:这一段里你们和刚才一样,找一句最重要的话。就刚才读那一段,哪一句最重要。你来读。生:

(读)“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

师:解释介绍了这个小姑娘在什么情况下就会死去,大家再一起读一次。

(生重读一遍)

师:这一句里再找几个像刚才一样最最重要的字。你来说。

生:未补足血而死去。

师:谁未补足血而死去?为什么?

生:小姑娘,未补足血而死去。

师:这话怎么讲?哪个“为”?是为补足血而死去吗?

生:是不补足血而死的。

师:补不足血就死去,这是(指板书)不抢救就死去,这里是(板书“不补血”)不补血也会怎么样

啊?

生:死去。

师:小姑娘危急不危急?

生:危急。

师:好的,这节课先到这儿,咱们下课休息一会。

到此板书样式为:

小姑娘

不抢救

不补血就会死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上课,谁站起来简单地说一下,孤儿院被扔进炸弹以后,两个孩子不幸死去了,好几个

孩子受伤了。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受伤,重到什么程度?简单地说。你来说。

生:重到快要死了。

师:把情况再说得细一点。

生:如果不抢救就会死,不输血就会死。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课文上用了个什么词?说输血怎么样?

生:迫在眉睫。

师:什么叫迫在眉睫?你起来,给讲一下,迫在眉睫,这里面说了人身上的两样东西,哪两样?

生:眉毛和睫毛。

师:我有眉毛吗?

生:有。

师:哪个是眉毛?(生用手指)哪个是睫毛?(生用手指)对吗?

生:对。

师:她说眼毛是睫,那么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生:迫在眉睫是说快要落到你眼前了,很紧急。

师:对呀,危险的情况已到了眼前了,快到眉毛和眼毛了,情况紧急吗?

生:紧急。

师:很紧急。就在这种情况下,谁站出来了?阮恒,对不对?

生:对。

师:阮恒自己补血给小姑娘,让她怎么样?

生:活。

师:让她活。(板书“活”)下面就是写阮恒了。你们仔细读一读阮恒补血这一段。刚才我们研究说整

课书就集中写了两个字:死与活,现在写阮恒补血这一段也没有多写,也就写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

什么情况?看谁能看出来。仔细读,仔细想,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比较难,举手快的不一定说得对。

要争取说对。先放下手,让别的同学再想一想。

生:痛苦和颤抖。

师:错了。(指另一学生)你认为是什么?

生:一种是“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另一种是“突然啜泣了一下。”

师:非常遗憾,两种都不对。(对另一生)你最早举手,但你不一定说得对,看我猜得对不对。

生:全身颤抖,开始呜咽。师:错了不是?请坐下。

生:一种是很不愿意去输血,一种是愿意去输血。

师:你接近边了,但还没说对。(对另一举手的学生,此生学习水平较高)我先不让你说,你可能能

说对,你一说对了别的同学就不能说了。刚才的死和活就是你找出来的。等一会儿没人能说对再叫你说好

吗?(指另一学生)你说,哪两种情况?

生:第一种情况是他很愿意输血,但他又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把自己的血都给了小姑娘。

师:差不多,刚才那个同学*近了,现在更*近了。再想想,一说马上就明白。你再来*近一点。

生:不愿意捐血,因为他..师:他说不愿意献血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不同意。

师:行了,第一关你都没过。你来讲讲。

生:他犹豫捐不捐血给小姑娘。

师:犹豫给小姑娘捐血,还有一种呢?

生:还有他最后还是献血了。

师:你说的意思和他差不多,但也不对。埋下头好好看看书,把刚才*边的那两个同学的发言,你再

概括一下,换一个说法就对了。你再试试。

生:一个就是阮恒很犹豫,一个就是他很坚决。

师:更*近了。你说,两个情况。

生:两个情况我觉得还是死和活。

师:不是啦。(众笑)

生:一种是很愿意献血,还是有一种,但是在输血的过程中,他忍住自己的痛苦。

师:不对,先坐下。阮恒哭了那么半天,一直在哭,说明他害怕吗?

生:害怕。

师:对。(板书害怕)其实阮恒很害怕死的,对吧?他怕死不怕死?怕,但他又怎么样啊?转折一下,你说。

生:他却不怕死,给别人献血。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两种情况,一个是害怕,一个是不怕。请坐。我们说他又很坚决地去死。(板书“坚决”)注意听,我为什么说阮恒又害怕又坚决地去死?我不说他是去献血,我说他坚决地去死。我这么说对不对?

生:不对..不对。

师:看看课文,我说他又害怕但又坚决地去死,对不对?你说我对,你根据什么?说我不对,又根据

什么?从书上找到。

生:(读文)“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我刚才说阮恒既害怕死,而又坚决地去死。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现在懂得输血抽一点就行了,没关系死不了,可是阮恒怎么想的?

生:全身的血都得抽。

师:他以为把他全身的血都给小姑娘,好让她活。他认为他自己会怎么样啊?

生:就死。

师:在这种情况面前他当然怎么样啊?

生:害怕。

师:但是他又很坚决地去死,这是为了什么?

生:让她活,让小姑娘活。

师:所以说,在他献血这个过程中,一个情况是害怕,一个情况是坚决。或者说是一个害怕一个不害

怕。这两个情况一样不样?

生:不一样。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阮恒是个什么样心情呀?

生:犹豫,是矛盾的心情。

师:对了,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你们现在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阮恒犹豫,矛盾这种心理勾出来。

用波浪线勾出他害怕的句子,用横直线勾出他不害怕,很坚决地去死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巡视插话)注意,有的同学说,有的地方害怕和坚决是“掺合”在一块写的。对,有的甚至一

句话就表现了又害怕、又坚决。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统一在这些地方画一个三角号(“△”)就行了。师:

好,大家差不多都读完了,勾画完了。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句子。读的时候要用声调和语气来表现阮恒 的矛盾心理。读完还要说说你的想法。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就表现了

阮恒是犹犹豫豫的。

师:说得很对,但读得并不犹豫。你听我读“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你学一下,读。(学生学读)

“颤抖”要真的有点颤抖,(读文)“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大家读一下这一点,(学生各读)不错,心

中有点害怕。(指刚才读的学生)你再读一次,(学生读,有进步)好多了,就用这种情感,再读一次这一

小段。(学生重读一次)别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描写吗?

生:(读文)“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句话也不说。”这一段是写阮恒很坚决,很坚

强,写他不怕死,他很快地躺下,就是有点毫不犹豫的样子,没有磨磨蹭蹭,输血中不动也不说话,表现

阮恒心里很踏实,也是不害怕的表现。师:你读得很好,说得也不错。我真地似乎看到阮恒在那里躺下输血的样子。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师:请讲)阮恒不动,不说话不一定就是很坚决不害怕,也许还是很害

怕,吓呆了。(众笑)

生:我认为阮恒他吓坏了,所以不说话,也不敢动弹。

师:那你把这一段再读一下,表现出心中极度害怕的情绪来。

(该生读课文,读得和第一个学生语调不同)

师:(请原来读文的学生)你再把这段读一下,你说不害怕,就要读出不害怕来。

(生再读,听起来确实很坚决,不害怕)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这里,刚开始输血时,阮恒究竟害怕不害怕?

生:我认为是不害怕,他要是害怕必然有表现,有一定的表现,就像后面写的哭呀,全身颤抖呀等等,但这里一点也不动,不说话,说明他心中很沉着..很沉静。

生:我认为是害怕,人有时候害怕时就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像吓傻了一样。(众笑)

师:我觉得不管阮恒这时害怕不害怕,但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你们可以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我

们先继续往下读,也许联系一下后文,问题就解决了。谁再来读后面的。

生:(读文)“过了一会儿..他又摇了摇头。”(第9 自然段)这一段写阮恒既害怕,又在努力不害怕

(众笑),就是努力克服害怕。

师:说详细具体一点,结合课文。

生:课文上说阮恒哭了,全身颤抖,这肯定是心里怕死,因为医生以为是他怕疼,他说不疼,那一定

就是害怕了。但是他用手捂脸,不想叫人知道他害怕,后来还是用手,书上说他“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想让自己不害怕,就掩盖害怕..师:你最后说的这句话不好理解“他想不害怕就掩盖害怕”?谁还有看法。

生:我觉得是主要说阮恒害怕,而且说他“突然啜泣了一下”。这个“突然”说明他一下子感到了害

怕,也说明他原来,就是刚才大家争论的,那时他是不知道害怕的所以不哭不动,现在知道害怕了,才突

然哭了,全身也抖起来,怕得很厉害。

师:也许是他一下子想到想把自己的血全抽走,是吧?好了,说得都很好,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这段,谁来读?(一学生举手被指名)他读时,大家注意课文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他哭的。(学生读第9 自然段)

师:找到没有,课文用什么词来描写阮恒的哭?(指一名举手学生)你来黑板上写第一个词语,(又

指另一举手学生)你来写出第二个词语。(两学生板书“啜泣”“呜咽”两词)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中含有

这两个词的两个句子,“过了一会儿..”开始,注意情感。(学生读两个句子)好,接着发言。生:(读

文)“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想竭力制止抽泣。”这一段课文写得非常明显,阮恒害怕更厉害了,哭得更痛了,但他克服害怕的决心也更大了,“竭力制止抽泣”就说明了这一点。

师:你读得真不错,我真想再听你读一次,大家想不想再听一次?(众答:想)好,既然爱听,就轻

声跟着他一起读。

(该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轻声跟读)

师:听我读:“他眼睛紧闭着”,大家读。(学生学读这句)“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读,(学生学读)

不太像,你们用牙咬住拳头,想想阮恒怎样控制情感,“用牙咬着..读,(学生再读此句)“想竭力制止

抽泣。”读,(学生学读)读得不错,谁注意到了,这段课文又出现了几个新的写哭的词语?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哭泣”“抽泣”)

生:老师,下一小节写阮恒完全不害怕了(读文)“医生问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可能是他

看到抽血时自己并没死,就不害怕了。(笑声)

师:不要笑,他说得有道理“实践出真知嘛!”大家看黑板上这四个写哭的词。“啜泣”是怎样一种哭?

生:想哭,又哭不出声..师:你给啜泣一下(众笑)(学生表演但不像,众大笑,老师又表演)就是抽抽嗒嗒地哭,有声音,是一吸一吸的,不是哇哇地哭。(笑声)呜咽呢?女孩子一定会呜咽。(指一女孩上台表演,女孩呜呜地哼

着哭)对,很像(众笑)哭泣呢?就是有声有泪地哭了。大家看这三个词,啜泣、呜咽和哭泣,从它们的

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越哭越厉害,声音越来越大,快控制不住了。

师:所以,他怎样?读后面的句子“他眼睛紧闭着..”开始。(学生读文“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

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师:抽泣和啜泣差不多,阮恒已经控制了自己的呜咽和哭泣。直到下一段,他不哭了。大家再把下两

段读一下。

(学生读第11、12 自然段)

师:对,阮恒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以为要把自己的血全部输出去,他就要死了。但他还是坚决地

给小姑娘献血。(板书“自己要——(死)——献血让她(活)”。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你们说应该读

哪些课文?拿起书,把你认为应该读的课文齐读一遍。

(学生各读第13、14 自然段:“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她是我的朋友”)

师:很好。那么(教师指板书上方)我这里应该写什么呢?

生(齐):她是我的朋友。

师:对。(板书)到此全课板书已完成,样式如下:

大家把阮恒后面的板书按箭头读一下。生:(读板书)阮恒→自己要死→献血让她活→她是我的朋友。

师:学到这里,你们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阮恒是个勇敢的孩子。

师:对,他是个勇敢的孩子,但只有这些吗?课文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阮恒是个勇敢的孩子吗?

生:是一个又怕死又不怕死的孩子。(大笑声)

师:又怕死,又要去死,都是为了救朋友,这说明了什么?

生:阮恒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

师:太高大了吧?快成革命烈士了!(笑声)

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师: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的心地好不好?(生答好)对,是一个善良的,心地很好,注重友情 的孩子。有这些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说舍己救人这样高大光辉的词儿,实实在在就行了。课文我们学完了,但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想答吗?(生答想)好。请问阮恒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小姑娘献血的?我不让

你用口答,我请你从板书中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勾出来。

学生数人举手,教师指一人,该生在板书中把如下内容圈了出来。

师:他圈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看来我已经考不住你们了。既然这样,我们下课吧!(师生互道再见后,台下听课的一位老师跑

上台来给老师献了一束花,老师把花转交给一位女同学,说:“今天大家学习朗读,发言都不错,尤其是

这位女同学,发言积极,读课文也很感人,我把这束花转献给全体同学,由这位女同学代表大家,好吗?”

学生鼓掌。

简评

本文的讲授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深刻地钻研教材,真正深入地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上课时,他引导,启发学生从课文描述的故事之中,高度概括地抓住“死”与“活”两个字。他说全文实际上就讲

了这两个字。试想,这篇文章不就是说在生与死的面前,一个小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吗?课文的思想内涵不

就是在生与死之间表现出来的吗?抓住了生与死这两点,就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完全集中到最容易

突破,最容易感悟,而又是最关键的切入点上了吗?从这一点切入很好,但也很不容易,所以上课老师不 厌烦地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此*扰,课堂上先后有七个学生发言,才谈到了“死”与“活”,虽然占

用了时间,但值得,突破了这一点,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紧跟着,在讨论阮恒输血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他输血时的两种情况(两种心情)。这一次,经过

十多个学生发言才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阮恒既害怕又坚决的矛盾心理。这样的讨论也是值得的,只有认

识和体会人物的这种心情,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的情感。

抓住了课文的要旨,接下来就是反复的读诵。通过读来领悟,通过读来体验,通过读来感受,读后的

10.关于信念的好文:我的信念 篇十

——题记

曾经无数勉励自己,扬言说要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也曾经毅然决然放弃吸引你的一切。但每过不久,总会发现,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即使再声势浩大,也不过徒然,就如石沉大海,渺如云烟。

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为行动,并且坚持到底。我想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诺言带进现实,只是梦境里的如黛青山,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那样的诺言与信念,我们不如称之为“欺骗”。

因此,我时刻遵守我的信念。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真的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们用上了智能手机。我想我们之所以如此冷漠,不是因为与家长的代沟有多深,而是因为每天重复着“闭关锁国”的生活,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就是面对着冰冷的屏幕,练出了“手速”却换不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

这时,便是考验信念是否坚定而拒绝诱惑的竞赛,若过分沉迷网络,忽略了与身边亲人的交往,那么,当你幡然悔悟的那一天,定会追悔莫及。

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十分幸运,那我们为何不活得漂亮一些、潇洒一些。我为自己而活,在向并非坦途的前方迈进。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我说:“那些受伤的的地方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虽然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会后退,我想改变自己,那么就让那个不优秀的我,消失吧!

回首过去,如果说从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如果说曾经做出的决定都未三思后行。那么我宁愿相信,不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改变着世界。将你许下的诺言付诸实践,在不远的将来,你能否光宗耀祖,能否高昂头颅,能否在未来让亲人为你自豪,让祖国也为你骄傲!

这就是我的信念,勇往直前。

11.课文《我的信念》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⑴ 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⑵ 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⑶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⑷ 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⑸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⑹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3、教师补充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发放资料或口头介绍):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12个词语写一个片断。

五、有关资料

玛丽·居里(一八六七至一九三四)世界著名科学家,一八六七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她和丈夫、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在共同的工作中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并成功提取金属态的镭。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图为居里夫人(右)在指导女儿伊伦·居里进行科研工作。

居里夫人

M·Marie Sklodowska Curie(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1934年7月4日卒于法国上萨瓦省。1883年中学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和当时波兰的大学不接受女生,她担任家庭教师八年。1891年到法国深造,18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4年毕业于数学系。1895年与P·居里结婚。19被巴黎大学聘为助教;19P·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并被15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

在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现象以后,M·居里和P·居里首先对各种物质进行放射性考察,发现元素钍也具有放射性,铀矿物则有着比纯铀高得多的放射性,依靠科学推测和精巧实验技术,18在铀矿物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放射化学。按照传统的概念,确证一个元素的发现应该提供可以目睹的该元素的足够纯的化合物或单质样品。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数以吨计的铀矿物废渣中提取少量的纯镭盐。最终经光谱分析和原子量测定,证实了元素镭的存在。因对放射性研究的贡献,他们和贝可勒尔共同获得19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放射学大会上,她和一些专家提出建立镭的放射性标准的建议,这对放射性研究和辐射治疗都是必需的。大会通过镭的放射性单位为居里,以纪念P·居里,并决定由M·居里负责制备镭的标准。M·居里因发现元素镭和钋、分离出镭和对镭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又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她的长女I·约里奥·居里一起参加战地医疗服务,担负伤员的X射线透视工作。她积极提倡把镭用于医疗方面,使辐射治疗(早期也称为居里治疗)得到推广和提高,使核能造福于人类。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党课观《信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