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4篇)
1.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篇一
美国《纽约时报》3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由于全球衰退导致需求锐减,沙特被迫减少1/4的原油产量。“2009年对别人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对我们也是如此,”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立德-法力赫说,“我们正经历相同的现金流问题。但我们迅速调整,我们的战略考量没受到影响。” 此次经济衰退也促成沙特和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中国成功的经济政策为迅速复苏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衰退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石油消耗量从2005-2007年的峰值削减10%。结果,沙特去年出口中国的原油多于美国。
虽然对美出口今年可能反弹,但从长期来看,美国需求下降、中国重要性增强表明,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正在进行根本变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转变,”法力赫说,“人口和经济趋势正在使之明朗化———情势迫在眉睫。中国是石油的增长市场。”
沙特官员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沙特很多年前就停止成为美国头号供油国的努力。这并不是说该国正切断同美国的关系。能源经济分析师爱德华?摩斯认为,这种转变是沙特和美国关系的一种健康进展。与此同时,沙特出口中国的石油去年达到每天100多万桶,比前一年翻了一番。中国现在进口石油的1/4来自沙特。沙特阿美公司在中国福建的大型炼油厂近期竣工,该炼油厂计划每天从沙特接收20万桶原油。同时,沙特阿美公司打算在青岛建第二个炼油厂。印度也引起沙特的注意。
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高级战略副总裁让-雅克?莫斯科尼说:“石油流动正从西方转向东方,沙特以前卖给欧美的原油现在流向亚洲”。美国前国务院官员布拉德?布兰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和崛起的亚洲。他们现在认为同中国的关系是战略性和长期的。”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东问题专家奥特曼说,美国对沙特石油依赖减弱会给沙特带来问题,因为美国确保着海湾安全。“沙特特别担心全球市场这样一种格局:所有的增长来自东方,所有的安全保障来自西方,”他说。中国对原油未来两年的日需求将增长90万桶,今年的消耗量会占世界1/3。虽然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石油市场,但美国仍旧是最大消费国。“这是个长期的生意,”法力赫说,“美中都是未来需求巨大的市场。”▲
2.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篇二
关键词:“一带一路”,周边外交,地缘战略,政治经济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正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因素给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对于周边地缘关系影响是极为复杂的。中国和平发展需要周边地区的支持和配合。“一带一路”是一项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促进中国政治外交不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加强多“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机制
地缘政治经济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之下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结合地理因素的影响,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动态变化形成了国家间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机制。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地缘政治机制的变化会释放巨大的地缘能量,对重塑地缘环境和地缘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本国地缘政治的优势,积极运筹地缘政治战略,有效的促进本国外交政治的开展。“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对外战略,对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独院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道一路”战略有利于拓展周边地缘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地缘关系指的是在地理上与中国接壤国家或地区,文化上与中国相通的国家或地区。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益的要求,地缘关系的概念扩展到“大周边”的范围。根据与中国在地理和文化想的关联,形成层层递进的周边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加强同周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真正的实现地缘关系。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中国与远东地区的联系,将中国的地缘关系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很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扩大战略空间,减少与西方国家的直接地缘竞争。再次,“一带一路”整合了亚洲各个地区与欧洲等地区的联系,实现亚欧大陆之间的政治经济,拓展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空间。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整合政治经济资源,拓展中国地缘空间,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带动周边地缘政治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的化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经济压力和政治压力。经济压力主要指我国经济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带来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主要指中国崛起引发的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猜忌和防范。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我国西部地缘环境下的政治经济长期融合发展不良的状态。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试图以友好睦邻的政治政策来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经济政治上的发展依然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的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密切双方的关系,加强中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产能过剩和经济资本过剩问题,极大的发挥地缘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哟有效的带动周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各国对中国的认可度和亲切度,促进中国和周边各国的友好外交的开展。“一带一路”是一项涵盖了地域经济发展和地域政治的发展大战略,这时中国从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陆权复合型国家全面转变的重要策略。在开展地缘政治经济工作时,要充分考虑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文化矛盾和国际争议,认清和平友好发展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机制的发展提供有好的地缘关系。地缘关系就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彼此的认知态度,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周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众多,但对中国的态度却不一而足,严重的影响到中国开展对外政治经济工作。中国与众多国家虽然在文化上接近,彼此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和排斥心理也日益加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民心相通”作为重点目标进行建设,能够促进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促进地缘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一带一路”的实施,友谊路加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惠共赢和友好发展,增强中国对于周边各国的影响力,加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释放地缘经济能量,提高我国政治国际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为中国的地缘经济实力的发展提供众多优惠条件。将产能过剩,劳动力不足、资本过剩等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资本输出、能源输入、人员交换等手段促进中国和周边各国的经济的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可以有效的激发周边各国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优势互补,最大程度的促进有地缘关系的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打造出更为开放、包容、和谐的扩径机文化交往氛围,促进各各国间的友好交往,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国和周边各国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进程,降级金融风暴的危险指数,为维护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政治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机制推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地缘运筹,促进周边地缘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在面临“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政治经济机制的困难和挑战时,首先要处理好地缘经济与其他地缘效应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主要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旨在通过加强各国在交通、能源、资本等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达到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配合的目的。但是中国和周边各国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挑战。一方面,中国的高速发展会让周边各国的危机感加强,对中国产生排斥意识和抵制行为。对此,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和周边各国的交流和合作,让周边各国感受到中国和平的诚意,带动周边各国发展促进战略互信、安全共享的意识构建。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减少地域风险。“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政局不稳,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巨大的困扰。再次那种为要适合奉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守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准则,加强多边合作化机制,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再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多视觉、多重地缘统筹,尽最大可能的维护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
三、总结
在一带一路环境下实施地缘政治经济机制,重塑中国地缘关系内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机制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中国面临的挑战,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军.西方外部性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2007,29(2):14-16.
[2]石海明,刘戟锋.西方在信息时代处于强势地位,中国应防落入陷阱.科技日报,2011-03-01.
3.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篇三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国关系;区域地缘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上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对外大战略而确定下来。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综合性战略,是以互联互通、经济合作为核心,坚持互利共赢,贯彻新安全观,融合海陆两大地缘空间特点的大战略。该战略是国家依据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经济新形势和国家周边、全球地缘安全新形势而做出的对应战略。要深入理解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地缘政治理论可以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地缘形势
世界区域一体化的日益加深,使得在中国周围已经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整体。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从陆地上必然要经过中亚地区,在海上则必须经过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四个区域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各自内部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地缘政治学的分析层次上看,区域层次的分析主要是探视空间客体的互相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互相作用模式的差异性的观察。[1]因此,在分析和观察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必然要研究中国与这四大区域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国与其不同的地缘关系,以此制定出更适宜的地缘战略。
(一)东北亚地区
所谓东北亚地区,主要包括有中国大陆东半部大部分和中国台湾地区、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外贝加尔和远东、蒙古国东半部等。[2]该地区,中国、俄罗斯、日本是世界性的大国,韩国则是地区性的经济强国,蒙古、中国台湾地区和朝鲜都对中国有重要的地缘影响。
首先,台湾局势。自2007年国民党执政台湾以来,两岸关系有所改善。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打开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3]但两岸在统一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充满不稳定性。2014年3月18日,台湾学生和部分团体发起“反服贸”运动,又称之为“太阳花学运”。这是两岸关系脆弱的突出表现,只要涉及大陆,台湾地区就非常敏感和紧张。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如若不能在台湾地区打开一角,那么在整个东部区域的战略推进都将受到掣肘。
其次,朝鲜半岛局势。一方面,中韩两国已经完成了构建自由贸易区的谈判(FTA),未来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政治关系都将稳中有升。虽然韩国也是美国的盟友,但在对日问题上,中日两国有很大的共同语言。另一方面,虽然朝核六方会谈继续搁浅,但朝鲜已经多次重申接受中国和俄罗斯的主张,愿意无条件地重返六方会谈。[4]目前,朝鲜局势日益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
总体而言,除日本外,其余国家和地区都对中国抱有一定程度的欢迎。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地缘安全的核心区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特别是保持中美日之间微妙的战略平衡,威慑台湾地区避免其走分裂道路,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应有之义。
(二)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组织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是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希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西出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重要关口,历史上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该地区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东盟国家内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东盟成员国国内政局总体稳定,但部分国家出现了动荡。泰国在2014年5月发生了军变,国内局势动乱加剧;印尼、缅甸民主化进程也遭到挫折,缅甸国内北部持续发生暴乱;越南是该地区最稳定的,但却是最有可能对中国形成制约的国家;菲律宾则继续紧跟美国,是美国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遏制中国最坚固的前哨。二,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三,域外大国不断介入,美国、日本、印度都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东南亚地区的局势日益复杂化、国际化。
目前,东盟各国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保持初步的、谨慎的回应。[5]中国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时面临着多重问题: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持有疑虑。在南海地区,2014年5月中国中海油公司的“981”钻井平台的部署普遍被东盟国家视为地区威胁和中国强权战略的手段。这部分国家视中国推进的“丝绸之路”战略实际上是寻求在东南亚重建中国主导的地区秩序。[6]二,部分东盟国家政局东单动荡,干扰政府对华政策的稳定性。泰国经历军政府更迭后,就搁浅了与中国的“大米换高铁”的计划。缅甸的地方武装冲突也导致于中国的密松水吧建设的中止。东南亚地区不稳定的政局,是中国推进以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障碍。
(三)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包括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尼泊尔等。总体而言,巴基斯坦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伙伴”,是中国在南亚的战略支柱;印度则保持与中国愈加务实的发展伙伴关系;其余国家都因为体量较小,都与中国保持比较良好的关系。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南亚在该战略的定位也日益清晰。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只要保持与印度的良好关系并达成有效的沟通,在不损害巴基斯坦感情的前提下,南亚有可能是最有可能突破的区域。中国在该区域主要是以经济为考量,这也是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最核心的目的。
不过,在南亚地区顺利推行“一带一路”,中国仍具有很大挑战:
第一,印度对“一带一路”仍旧充满疑虑,印度虽然同意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开展研究,但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仍保持谨慎态度。中印两国陆上边界问题仍未解决,两国政治互信仍旧存在问题。进入新世纪,印度大力拓展其海洋战略,意图称霸印度洋塑造海洋强国,对于中国进入印度洋必然充满疑虑。甚至有人就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为了掩盖中国对印度实施的“珍珠链战略”,是在经济上对印度实施的“珍珠链战略”。
第二,南亚地区内部国家不稳定的关系限制了区域合作化的加深,这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大了难度。印巴两国关系极不稳定,虽然两国领导人都有努力改善双方关系的努力,在只要牵涉到克什米尔问题,之前任何努力都会化为泡影。中国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印度的合作时,也必须相应照顾好巴基斯坦的情绪,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第三,该区域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分离势力不断发生,地区安全与国家安全存在问题。可以说,三股势力是威胁南亚地区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中国在南亚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都不同程度受到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的威胁。由于中国没有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因为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主要依靠当地国家在维持,但往往这些国家的力量又比较薄弱,如果安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四)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主要有土克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与其相邻的大国主要有俄罗斯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
中亚地区自古就与中国紧密相连,“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而来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安全都与中亚地区息息相关。
总体而言,中国在中亚地区深耕已久,在这里有成熟的区域合作制度诸如上合组织、亚信峰会等。而且,中亚五国(不包括阿富汗)对于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都是欢迎正面的,不但要求中国加强对贸易和投资的增加还期待中国参与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
但该区域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
首先,俄罗斯因素的存在。虽然中俄关系保持良好,且不断加强国际性的合作。但在中亚地区,传统上这是俄罗斯的实力范围,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地区视为自身的后花园。俄罗斯一直强调对于中亚的控制,排除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影响,自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其次,中亚地区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实力与分裂实力持续困扰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2014年美国和北约部队开始从阿富汗大规模撤军,中亚地区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虽然整体上阿富汗局势仍能稳定,但地区性的恐怖主义、跨境犯罪、毒品运输等问题有泛滥趋势,给地区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再者,中亚地区内部发展不稳定。现阶段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发展相对良好,政局比较稳定,但由于该地区主要依靠能源收入,国防能力较弱,更多依靠俄罗斯的帮助。不稳定的政局与脆弱的国防能力,使得该地区依然是三股势力,毒品、走私等犯罪不断滋生的温床。
三、中国的应对
根据上文分析,中国目前所面的地缘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并非千篇一律。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需依据不同区域的地缘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制定出适宜的应对之策。
第一,在大国关系层面上,要稳定中美关系、加强中俄关系、提升中印关系、遏制日本右翼势力。首先,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竞争不可避免,中美有继续强化遏制中国的意图,但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是中国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必须稳定中美关系,才能确保整个周边安全形势的稳定。其次,俄罗斯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应借助上合组织与亚信机制,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在反恐、能源安全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共同打造中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再次,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印度近来务实的经济外交,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相通之处,中国须与印度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互通信息,阐明善意,提高双方合作水平,达成合作共赢的共识。最后,就中日而言,目前两国关系短时间内回温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政治上的敌对一时难以化解。日本国家右倾化日益严重,针对中国的企图也越来越清晰。中国需要因势利导,在稳定中美关系的同时,不让美日关系阻碍中美关系发展,利用中俄关系遏制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军事活动,并提升与印度关系防止印日关系损害到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第二,在地区层面上,要循序渐进、区分对待。由于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时,不可操之过急。对面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寻找和利用各个区域内的优势,消解不利的影响因素。首先,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就是强化与中俄韩三国的关系,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利用中美关系的互相需求性,化解美日联盟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其次,在中亚地区,一方面要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合作,帮助中亚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间交流,增信释疑,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再次,在南亚地区,既要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更要继续坚持以巴基斯坦为战略支柱,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强化区域内安全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确保地区安全。最后,在东南亚地区,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和机制,诸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10+3(APT)、东亚峰会(EAS)等,密切沟通东盟国家,把东南亚纳入整体的战略框架中,寻求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第三,就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新时期腾飞的新战略,是中国对外发展的总布局,其目的是要在中国周边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地缘理论上看,通过“一带一路”的推进,能够有效地扩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不仅是在经济上也包括在政治、文化甚至于安全方面都有巨大的助益。在推进该战略时,如何化解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误差,如何解决“一带一路”沿途的安全与合作问题,如何深化互利共赢、互联互通的战略要求,是未来构建“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其心正,则其行正;其身正,不令而行。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自身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最终会被世界所认可和支持的。
参考文献
[1]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0页.
[2]关于东北亚地区范围的界定,参见朴键一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朝鲜半岛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1、99页.
[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人民日报》2010年6月30日.
[4]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18页.第130页.第135-136页.
[5]David Soccot,“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Proposal—An Uncertain Chalice for India?”,http://Ikyspp.nus.edu.sg/cag/publication/china—india—brief/china—india—brief—29.
[6]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页.
作者简介
吴文聪(1988—),性别: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国际战略研究。
4.陆地地缘政治大变局对中国的挑战 篇四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原王朝是国家的内核,逐渐整合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带整合到体系中来的程度自然比较低。中国人常说,“天高皇帝远”。传统上,因为缺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个地方离中原王朝的地理距离影响到其自治程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远离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往往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地方化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因为政治上的统一而消失。1949年之后,中国在政治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也通过经济手段(例如计划经济)、交通手段(铁路、公路等)和文化手段(宣传)等来整合国家。这些手段都有效地整合了国家,使得国家逐渐从传统上的“文化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数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从此消失了。
第二,陆地地缘政治更关系到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边缘地带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重合,如果考虑到个别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那么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但直到今天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主要在西藏和新疆)仍然很难再像传统上其他民族那样得到整合。
第三,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陆地地缘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在传统上,中国陆地地缘的劣势可以通过修筑长城而得到修正和弥补的话,那么在今天,类似的方法已经毫无用处。也就是说,陆地地缘本身也在国际化。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西边,包括西藏和新疆。西藏和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尽管存在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但并不存在主权问题。不过,西藏和新疆问题的产生和处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主权国家的范畴,而具有了国际性。从概念上说,中国陆地地缘政治往往和周边外交相关联,而周边外交则往往又和大国政治相关。
美国发生了变化
各种因素使得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困难也愈来愈甚,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重返亚洲”,使该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范围涵盖了从中国东海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美国“重返亚洲”改变了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一些国家认为中美关系会重复往日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而选择了和美国站在一边。同时,那些和美国有同盟关系的国家(例如日本和菲律宾)更是利用其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其实,陆地地缘政治也是一样的。这里首先也是美国的因素。在中国的西边,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美国力量逐渐从中东地区消退而留下来的遗产。二战之后,整个中东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在那里,无论是政权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和广义上的西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基于其能源的需要和对其盟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需要的考量。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还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占领,都和美国对能源和其他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有关。但是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美国必须改变其在中东的政策。有几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美国已经过度扩张,导致美国维持帝国的负担过重。尽管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维持一个扩张过度的帝国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中东,美国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反恐战争,但多年下来,美国发现,要消除恐怖主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只好调整心态,承认恐怖主义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反恐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正是基于这种新的认知,美国要逐渐减少从事反恐的军队。其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进行再工业化的运动。页岩气的开发使用正在有效减少美国对海外能源尤其是中东能源的依赖,美国正在快速地向一个能源大国转型。而美国成为能源大国表明地缘政治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一旦美国不再依赖中东能源,甚至变成能源出口国,那么美国从中东减少军事存在的速度必然加快。
美国因素对中国陆地地缘政治的影响
那么,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一些人认为,美国从中东撤出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中国可以填补美国撤出之后所出现的空白。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确,中国需要大量能源,长期以来,中国也在积极地和中东国家发展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不过,美国的撤出对中国还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东的安全问题。在中东,整体安全构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些人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在中东是一个“搭便车者”(free rider),或者说,中国的总体安全是美国提供的。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其次,美国撤出中东不会很顺利,会是一个动荡的过程。尽管今天中东和北非的“民主化革命”大多是内发的,但美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当然,新生的政权不见得都是继续亲美的,也有可能是反美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不亲美甚至反美的新政府未必会对中国更友好。美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招致了那里人民的不满。现在美国走了,中国要进入。那么,中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如何不招致该地区人民的不满呢?这对中国是一大挑战。但这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中东国家的现存政权解体,新政权会如何建立?民主(主要是选举)可以产生一个新政府,但也很容易推翻一个新政府,中东地区这些年的政局动荡就说明了这一切。如果政局不稳,那么中国又如何走向中东?在过去,美国力量能够在中东生存和发展,与美国在中东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中国不可能重复美国的道路,那么中国力量又如何走向中东?
再次,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双向的,中东变局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稳定。能够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中东的宗教极端主义甚至是恐怖主义向中国的延伸和扩张。随着美国的撤出,中国和中东的经济贸易交往会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必然促使两者之间的文化、人员(商人、学生、学者等)交往的增多。这应当说是正常现象,也应当加以促进。不过,应当看到的是,中东有些国家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政权,而且还出现了宗教极端主义崛起的现象。中国和这些国家交往的增多,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近期新疆的暴力恐怖主义事件来看,境外和境内的激进因素已经有了相当的关联。
西藏也面临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和流亡在海外的达赖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现在人们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政府不会向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做任何的妥协,另一方面,海外藏人组织近年来则越来越激进和暴力化。不管怎样,达赖是标榜“自治”与和平的(尽管达赖的“自治”和中国政府所界定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海外藏人组织则公开提倡西藏独立,并且要用暴力手段来达成目标。达赖现在年事已高,一旦达赖去世,海外藏人的暴力将变得不可避免。考量到所谓“西藏流亡政府”设在印度,并且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着包括边界领土纠纷、军事竞争、民族主义冲突在内的问题,西藏问题的地缘政治含义的复杂性便不言而喻。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不可能再像传统那样在中国和中东之间修筑一条“长城”,把境外极端因素隔离在外,但这种情况的确表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降低和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的产物,意在共同反对恐怖主义、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排除中国还会再做努力来推进这类组织的建设,从而应对新出现的挑战。不过,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人们还不能确定这类组织是否能够应对美国逐渐从中东退出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大变局。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推荐阅读: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状08-26
对中国未来战略的思考07-13
中国医改的发展战略11-03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06-21
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09-21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06-29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06-29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07-19
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07-02
中国周边国际战略环境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