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2024-11-04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精选7篇)

1.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一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得人心、顺民意,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就我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镇财力将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个人的探讨。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贫困山区镇财政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据有关文件试点单位介绍方案精神,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五取消”、“两调整”即取消生猪屠宰税、镇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项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的基金、政府性集资;逐步取消统一规定劳动积累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初步测算,农村税费改革后,就长田镇按农村人口计算,总体上大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镇减负总额达39万元,人平减负44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税费改革后,对贫困山区镇的财政将会面临两个主要难题。

首先,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化,财政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机构运转难度加深,事业发展所需资金更加无法保障。我镇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源十分贫缺的特别贫困镇。2002年镇级年总收入41.57万元,其主要有:农业税附加收入0.57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20.4万元,计划外生育费收入0.6万元,优抚五保收入7万元。而支出合计112.6万元,其包括教育经费支出20.4万元,优抚五保经费支出8.1万元,行政管理经费等三十一项共支出84.1万元。收支相抵资金缺额71.1万元。为了维持镇机关的正常运转,镇主要领导、财政所干部、上寻下找,上讨下借,拆东墙补西壁勉强打开了镇府大门。到目前止,我镇负债总额455万元,其中教育危房改造负债184万元。镇政府负债251万元。我镇的财政经济长期处于十分紧张的局面,正有些干部所说:“我镇财政经济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惊蛰无日春分。”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基金、统筹,镇财政收入渠道更窄,收入来源更少,预测全镇收入只有财政税收超收分成,收入大约13万元,企业上交收入2万元,合计收入15万元。而支出同样需要112.6万元(不包括支持事业发展和建设所需资金)。原本捉襟见肘,前月支过后月粮的特困镇,那里还有能力支付村干部工资不足部分的补贴,现役军人家属优抚金,烈属抚恤费,五保养老金和事业发展所需的急用资金,更谈不上如何消化镇负债的问题。

其次,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难度加大,影响财政收入的收取。据我们调查,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难度加大,征收工作压力会更重。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反差思想突出,主要表现为:〈1〉农民对农业税缴税就低不就高。农村税费改革前,全镇每亩水田面积只负担农业税税额(实物)平均25公斤。税费改革后,调整农业税政策,每亩水田面积按常年产量795.6公斤计税(据统计部门统计94-----98年五年平均常年产量计算),农民每耕一亩水田应负担农业税45.8公斤,前后对比,农民多负担农业税20.8公斤。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前,我镇农民负担各种税费是比较轻的,农民只负担农业税25公斤,优抚五保款10公斤,而我镇的教育费附加的收取是由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农村40%左右有子女入学农户三部分家庭共同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后,我镇农民减轻了10公斤优抚五保粮和40%左右有子女入学的家庭的教育附加费,相比之下仍有60%左右的农户要多负担农业税10.8公斤。〈2〉农村税费改革前,我镇农民负担的农业税额是由“三包四固定”延伸下来的,农民负担税额高低不一,高的每亩水田负担税额(实物)30公斤左右,低的只有14公斤,调整农业税政策后,全镇每亩水田平均要负担农业税额(实物)45.8公斤,原只负担14公斤的农户在思想上确实难于接受。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实际征收面积难于保证,有如下两个因素:〈1〉潜在因素在影响,据我镇经管部门提供的数据,二轮责任田承包时的调查,原全镇有水田面积6375亩,征收农税面积6301亩,实际调查面积5190.6亩,实际调查面积与征收面积相差1110.4亩,减少征收面积1110.4亩,其中:自然灾害造成无法耕种的564亩,水利用地105亩,道路用地353.63亩,建校用地13.6亩,其它32.6亩,另因劳动力转移丢荒弃耕的也不少,据我们调查,我镇的长江村江子村民小组,该小组总户数62户,其中全家外出打工6户,农转非1户,总人口246人,其中劳力110人,外出打工劳动力75人,占总劳力的68%,总水田面积220.5亩,其中因劳力转移丢荒弃耕面积89亩,占总面积的40.3%,上述减少的面积和负担的农业税税额早已写在承包合同里面,农民看在合同的严肃性份上,虽然没有种田,但每年的农业税农民还能勉强地缴交。农村税费改革后,我想,他们还会认这笔帐吗?〈2〉因受农业成本投资增加,影响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村流行这样一名顺口若悬河话:“外出打月工,胜过半年耕田在农村”。从这句话里道出耕田亏本论。初步测算,税改前农民耕种一亩地,全年应投入成本1114元,其中:化肥160元、农药40元、机耕80元、种子52元、生产资料16元、投入劳工日46个(每个工日15元计)690元,农业税负担28元,优抚五保款10元。调整农业税政策后,增加农业税36.8元,取消优抚五保款10元,每亩全年投资1167.8元。农民耕一亩水田按常年产量1000公斤(每50公斤50元计算),每亩全年总收入1000元,而总投入1148.8元,收付相抵不敷148.8元,农民说不耕那么多田了,够吃就算。目前,我镇在农村耕田的都是40岁以上中年和老人。现在大部分农村就耕田的生产工具牛都无一头,故耕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的边远山坑田、村小组的公田、农转非的责任田、全家外出经营打工田都很有可能丢荒弃耕。三是农民的纳税意识不够强,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因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比如,田埂崩了、道路不通、水利设施不畅、民事纠纷没及时解决等等作为不交农业税的借口,每年都有5%左右的农业税未收上。税费改革后,调整农业税政策,农民每耕一亩水田农业税相对增加,或多或少地影响农民对缴纳农业税的自觉性,农业税短收的比例也有可能增大。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不断增强镇级财政实力。

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我们必须做到:一是我们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对加快以发展经济为重是解决财政困难长远战略思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很好地调整和理顺发展经济工作的新思路,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科学地做好促产培财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有意识地做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支持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和培育 “名、优、特、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率”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进程,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之路。同时,我们还要及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做实基础财源建设。三是政府部门要做好优化投资环境的工作。积极吸引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个体私营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培植后续财源;四是有条件加速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尽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从于实现财政增收。

〈二〉做好两个强化工作,确保财政增收节支

(1)强化农业税的征管手段,积极组织收入。

在抓好国、省、地工商各税的同时,我们重点要强化农业税的征收手段,农村税费改革后,我镇的农业税占工商各税的200%,抓好农业税收入,对镇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影响。要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强化对税收法规、法律的宣传。针对当前有个别农户法律观念不强,纳税意识淡薄的思想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税收政策竞赛等形式,认真地宣传好国家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民纳税的自觉性,使之在思想上树立为国纳税光荣,为已逃税可耻的新风尚。二是要继续坚持以农税部门直接征收为主,委托产品收购部门代扣代缴和镇村干部协助征收为辅的征收办法。解决农税部门人手少,难征收的问题。三是改进征管手段,建立农税征收厅,设立流动征收点,实行“定点、定时、定额”集中缴交税款,做到平时与突击征收相结合。四是建立农税稽查专业队,以法律为准绳打击刁难户,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严历打击逃税、抗税的行为,确保农业税征收顺利进行。五是要积极帮助农民,切实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好潜移默化的群众工作,减少农业税征收的工作阻力。六是要搞好农业税征收的基础工作,做好农业税税源调查,登记台帐建设,及时掌握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计征面积,计征品种,计征产量等变动情况,确保农业税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七是要强化农业税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税干部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廉洁自律,勤奋工作,为做好农业税工作而努力。

(2)强化支出管理,落实节约措施,确保机关运转和事业发展。

一是领导要带好头做表率。在落实抓好支出管理,落实节约措施过程中,领导要认真学好各项财会知识和财政法律法规,以身作则,自觉严格地执行和遵守各项财经制度,克服不怕丢人情,丢面子,丢帽子,真正意义上做到既带头又敢抓。二是强化预算控制支出,严格执行预算法,从源头上把支出控制好,做到镇属所有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属各部门的各项经费支出,统一纳入财政一个袋子支付,全面推行“零基数预算”,细编预算,在做好预算编制时,要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原则,有轻有重,对各项支出的安排细化到具体项目,人员经费细化到人头,工资标准,工资福利按人计算,严格把好公用经费,实行“定额支出,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对专项经费细化到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细化到具体的支出名称,内容、时间进度,达到堵塞漏洞,减少浪费,节约支出,减轻压力。三是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建立审查、审核小组,镇的各项经费支出,采取由部门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干部代表组成三支笔审核,镇长一支笔审批的制度。克服无监督的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四是要强化支出的日常检查监督,建立审计领导小组,对镇所属单位包括镇属的财务账目按季度进行专项审计,同时,镇属各部门的账目要及时上墙公开,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检查监督。

〈三〉实现两个到位,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1)镇机关改革要到位。一是做好镇级的机构改革,克服以往变相减人、减事、减支,真正意义上达到减人、减事、减支的目的,精兵简政,精简机构,裁减富余人员,达到减支。二是加快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标准,对半公益性,半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推向市场。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遵照“规范、效益”的原则,依据生源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调整和规划教育布局,大力压缩教师队伍人数,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能否扩大村级规模、依据人口和土地面积作为并村的条件,凡农村人口不足1500人,土地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以上的村,采取小村并大村,精简村官,实行干部交叉兼职,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达到减少用人,减轻支出压力。

(2)上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到位。一是适当加大对贫困县镇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政策,对富裕、中等、贫困、特别贫困要严格的区分,若不严格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分,越贫越见鬼,特别是改革后,取消各种收费,提留基金以后,无着实的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金,军烈属的抚恤费,五保护的养老金,以及村干部工资不足部分补贴等资金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镇财政经济压力。二是能否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贫困县、镇的政策上倾斜,比如在税收比例分成上,对贫困县镇提高分成比例,另外对贫困镇新办新开发新发展的企业所缴纳的税额多留点给贫困镇。三是能否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耕田的积极性。四是上级政府协助支持贫困镇做好治本工作。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协助,支持山区贫困县镇创办

一、两个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拳头企业,使之尽快摘掉头上戴了很久的贫困帽子。

2.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二

一、财政“省直管县”对市级影响

1、从财政收入来看, 影响了市级财政规模。

随着直管县的不断增多, 市级财政收入规模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以河北省衡水市为例, 继2004年冀州、安平两个县扩权后, 2009年武强、饶阳、故城、阜城四个粮食大县又划归省直管, 至此, 该市13个县市区已有6个上划, 这6个县市区2008年财政收入合计10.9亿元, 占全部13个县市区的41%。按现行该市与所辖县的收入分享体制, 直接减少市级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 占市级一般预算收入的6%左右, 影响了市级收入规模。

2、从财政政策上来看, 对县级影响力明显弱化。

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实行省管县后, 市级无形中从财政上被越过了, 市级制定出台的财税政策在县级的执行程度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级影响能力, 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进而影响全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3、从事权上来看, 财权与事权不一致, 市级支出压力加大。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确立后, 市级财权被限定了范围, 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改革, 市级政府、各部门仍在履行全市性的事权, 从而导致了市级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市级财政负担不会由于体制变迁而减轻, 反而会由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和渠道单一的限制形成巨大的支出压力。这对于市本级财力单薄, 收入规模过小的地市来说尤其如此。在省直管县改革过程中, 省财政没有充分考虑市管县行政体制支付管理成本的需要, 又未单独制定有利于市级加快发展的优惠体制、留成政策或是专门的财政支持政策, 实际上是市级财权被上收、而事权不变, 从而导致市级财权事权矛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4、从经济发展看, 税收竞争将本地化, 极易引起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财政税收在各级政府的分权程度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下级政府的财税权力越大, 地方发展经济的内在激励效应越大, 但也容易形成地方竞争的过度激励。随着县域经济自主权的提升, 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可能被打破, 经济发展区域分散后, 县域之间的税收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这对地市规划、统一调整产业布局将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由于宏观管理力度弱化, 容易引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造成不当竞争和资源浪费。

5、从行政资源来看, 将出现大马拉小车局面, 造成行政成本偏高。

市级各部门机构编制的确立、责任的划分、人员标准的选定, 均按照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和需求设置。实行财政省管县体制后, 管理职能削弱, 管理范围缩小, 但财政负担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不会减少, 由此造成人力资源闲置、国有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市级应对财政“省直管县”的对策

省管县体制下, 市级财政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 发展思路和工作重心应进行重大调整:

1、合理划分事权, 理顺省市县三者关系。

目前, 市县之间各项职能和事业划分界限模糊、权责不清。在原体制下, 其弊端并不明显, 市级财政可以统筹安排, 只要保证政权和社会事业正常运转便相安无事。但实行新体制后, 由于涉及到市县利益, 科学合理地确定事权、明确市县权责就成为当务之急。要按照行政职能及社会事业的利益关联度, 确定财权, 理顺财政收入分配关系, 确定财政收入的分享比例, 做到既不损害县级财政利益, 又能确保市级政权和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转, 使市县两级财政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作为市级财政, 要重点着眼于区域内的事业发展。对于市区范围内的事权, 仍按原体制运行, 而且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全市性的社会事业, 应由市县两级按照比例共同分担;对于县域范围内的事权, 市级财政应逐步退出, 由县级财政保障;同时, 要收缩市级相关行政部门, 着力保障市区范围内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研究, 促使各部门集中精力建设好中心城市。

2、转移工作重心, 推进本级财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省管县体制淡化了市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直接管理, 市级财政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 要逐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发展经济, 培植市本级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来, 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来确保支出需求。尤其在市本级财力单薄、支出缺口较大的市, 其发展经济, 培植财源的压力更大, 需求更为迫切。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 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城镇有序发展, 必须对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避免县域内无序开发, 重复建设, 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加强财政管理, 建设效益型财政。

按照省直管县体制, 市财政失去了集中县级财力的权力, 市级财政收支将更加紧张, 这就要求市级财政必须转变观念, 走改革创新、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路子。通过创新财政管理方式, 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提升。大力推行绩效预算, 完善支出绩效考评;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 落实预算项目论证、评审、决策等管理机制;推进滚动预算改革、做好滚动预算与年度预算的衔接, 使财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国库支付改革, 将改革范围延伸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 资金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性资金, 提高资金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 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积极探索新型采购方式, 最大限度的节省财政资金。

4、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建设节约型财政。

3.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税费改革 公共产品 财政

1、乡村公共产品、农民负担与乡镇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乡镇政府在农民负担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进一步从财税体制、县乡政权的结构关系等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乡镇政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从财政上而言,县乡之间始终是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这种承包制由于“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下级政府始终处在被动、服从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它始终是有利于上级政府,以保证上级政府收支为基本前提。其结果是“乡镇财政高比例的收入上解和返还补贴”,缺乏财政自主权的乡镇政府在巨大的支出压力下,不得不在制度外“另辟蹊径”谋求资金收入。

但是,也应当客观地看到,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制度外财政在乡村公共品产出(public output)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甚至直接参与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如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鲜明的建设性特征(这一点不应忽视)。在乡村公共品的供给上,最突出的莫过于乡村中小学校的改造和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地,乡村教育支出约占乡镇公共支出的50-70%。乡村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社区有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裨益。乡镇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具有溢出效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这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quasi-public good)生产投资应该按其实际的受益情况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承担。除此以外,乡镇政府还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承担的部分事务,如民兵训练、优抚、计划生育和部分农业生产支出等。从整体上而言,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还与我国的“二元财政结构”不无关系。国家不但包揽了城市的所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生产(和供给),甚至还将城市居民的个人福利(如住房、养老和失业等)囊括其内;但是,对农村的公共品生产却较少投资,即便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品,也由农民负担(除了直接的税费负担外,还有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形成的间接负担),从而形成了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的财政结构。在这种二元财政结构下,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生产和供给乡村的公共品,就不得不在体制外寻找途径。这样一来,乡镇政府为了生产和供给乡村公共品,就不得不加重农民负担;如果不加重农民负担,就不能生产、供给基本的乡村公共品,满足广大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同时却又将乡镇政府推向了另一种合法性危机之中,由于他受财力所限和规范化财政的刚性束缚,他不可能有效生产和供给乡村公共品而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

2、改革建议

项改革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亦不例外,而且许多负面影响并非农村税费改革本身所致,而是由于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造成的。很显然,单纯的农村税费改革很难取得成效。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乡镇公共财政改革、乡镇自治式政治改革和政府间的分权式体制改革。

2.1、乡镇公共财政改革,就是要消除县乡之间偏重的财政承包体制,将乡镇财政建设成为一级自主性公共财政,使乡镇财政真正担负起本社区内公共品生产、服务的职能

然而,目前的乡镇财政却承担了大量本应由上级政府和国家负责的事务,结果导致乡镇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乡村人民必需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农民负担加重,乡镇机构大肆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各级政府都能自觉担负起属于自己相应层次的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职能,一些不必要的乡镇机构、组织(过去有不少乡镇机构、组织是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要求而设立的)也可随之撤销,乡镇政府就会因此减少大量的(外部)财政支出。另外,还必须保证乡镇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来看,农业四税很难满足乡镇财政的基本公共开支需要。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也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国家可以因时开征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调节性税收,将乡镇范围内的这些税收全部作为乡镇的财政收入。或者,增加国税收入的乡镇分成比重。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地方进行公共建设。

2.2、要想消除县乡之间偏重的财政承包体制,建立乡镇自主性公共财政,就必须同步进行乡镇自治式政治改革

乡镇自治式改革,并不是撤销乡镇政权,实行完全的“乡镇自治”。而是建立和扩大有效的乡镇人民直接参与乡镇政治的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和自我治理能力。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机制,乡镇财政就容易偏离乡村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职能,而成为少数人腐败的温床。“要使乡镇财政提供的服务满足辖区内农民的需求,就必须在农村进行民主制度建设,让农民有表达偏好、监督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机制,使乡镇政府受社区农民约束,执行农民的意愿”,诚如有学者所分析的,乡镇财政之所以偏离公共财政职能,其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愿为主,社区农民缺乏显示偏好、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可操作程序,缺乏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而乡镇政府之所以会“听命”(服从、依附)于上级政府,是因为他们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上级而非乡村人民,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首先改变他的权力来源问题,即乡镇政府应该由乡镇人民直接授权建立。

4.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四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方面将对吉林省现有的经济规模及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吉林省的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促进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财政作为经济的综合反映,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冲击和发展同在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财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上来。应对“入世”的挑战,探讨相应的财政对策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地方财政运行的基本走向及可能出现的局面,作初步预测和逻辑判断,并就应对策略作初步的探讨。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将全面降低关税税率,拆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可以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相应地我们也要开放自己的市场,允许外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进入,使我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这意味着我国由东部沿海开放向内地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转入跨越式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通过开放带动全局突破。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经济是改革推着开放走,改革决定发展,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呈现开放拉着改革走,开放推动发展的态势。因此,加入世贸组织是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杠杆和推进器。由于我国这种经济发展动力的改变,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全面介入国际经济事务和国际产业分工,在空间上很难区分沿海与内地的差别,这就为吉林省这个市场经济欠发达省份,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升级、财源优化、体制转轨、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新契机。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加入世贸组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会带来极不相同的影响。对于吉林省来说,由于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计划经济影响深,市场发育缓慢,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多年来,虽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为国家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但历史欠账较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老化,不适应市场需要,经济效益低下,财政困难,改革和发展步履艰难。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吉林省支柱财源的汽车和化工以及基础财源的农业,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下调,市场开放,财政补贴逐渐削减而失去保护,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在一定的税制下,这种冲击要给地方财政收支带来影响,同时,由于入世带来的外资涌入,也会提升和优化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和财政收益点,呈现经济主体多元化、财源结构多样化的变化。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变化,都会随着世贸组织保护过渡期的逐渐解除,而充分显现在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上。

1.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从―间,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将比不入世条件下提高1%。目前,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为3%,5年后将达4.5%,如果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比重将增加到6%。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报告:中国到完成各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人民币和1595亿元人民币(1995年价格),占当年GDP的1.5%和1.2%。尽管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质量和规模,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财政收入(可比)增长8.2%,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2%低7个百分点,但入世后,随着经济速度以及经济质量的提升,也会较大幅度拉动财政收入增长。

2.外资企业的涌入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要给予其成员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这样对外商投资的一些地域和产业上的限制将要被取消,现行的外商投资的一些超国民待遇也会被取消,全国各地对引进外资的政策将趋于一致,这就必然促进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向投资环境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由于受到高地价、高工资、高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向内地转移,吉林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又是老工业基地,劳动力素质较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入世后外商投资企业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将成为地方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3.个人所得税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入世后,由于我们的做法更符合国际惯例,在吸引一些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零售、电信等服务部门的外资企业也将

5.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五

汪恭礼

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对专项项目投放的财政资金,主要有扶贫资金、救灾资金、农业税减免资金、上级补助资金以及支农等专项资金。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经济建设的速度与效益、社会稳定与发展。目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发放)等管理过程中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扶贫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由乡村干部代发而出现的问题最多。

一、账目管理混乱扶贫救灾等专项资金一般由财政部门或民政部门直接交到村干部手中,由其代为发放,至于村干部具体怎么发放则不管不问。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款物大都由村支书、主任等主要负责人管理,到了村会计手中的只是一张张条子和单据。这些会计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以财务法规为依据,而是按领导的意志行事,他们认为:‚会计工作归领导管,胳膊扭不过大腿‛、‚领导叫干啥就得干啥‛,只要村主任审批了,明知不对,也从不言半个‚不‛字,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违规行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于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改变了用途,会计怎么作账也各显神通,造成专项资金账目管理混乱。加上村干部离岗时也末对其进行专项审计监督,致使账外账、使用违法违规票据、白条、私分财物,甚至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如宣州区水阳镇丁湾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某、村委会主任丁某等6名‚村官‛于1997年4月至2001年1月在村任职期间,先后多次私分农业税费扫尾款30460元、冬修以资代劳款9147元,农业税社减款5614元,渔塘发包费9000元及其他专项资金计67341元,滥发奖金补贴18200元,共同违纪金额达8.5余万元。(2003年第五期《江淮风纪》)

二、专项资金使用上玩‚猫腻‛,专款不能专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专项资金到乡村干部手中便失控了,不管你拿来的资金是干什么的,想用来干啥就干啥,没钱发工资用专项资金,没钱付招待费,也用专项资金,自家经商办事无钱周转,也‚借‛专项资金,甚至将专项物资低价变卖成现金,或挥霍浪费、或挪作他用,或占为已有。在使用救灾、扶贫专项资金资金时,有些村干部不按标准、原则办事,徇私舞弊,应该定的不给定,却将那些根本不需要救助的亲朋好友定成了贫困户、受灾户领取,实际为其亲朋好友领走。有的村账面付给100元,实际则只给了50元,名义上给的钱,实际上是给的物,由于贫困户大都消息闭塞,且比较‚安分‛,只要不要他掏钱,叫他们签字就签字,给多他们就接多,给少他们就接少,不给也没有意见,久而久之,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些乡村干部在经办过程中用变通的手段,用专项资金购买纪念品、付伙食费、小姐小费。少数乡镇领导、分管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领导竟到乡镇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报销单据,挖专项资金的墙角。有相当一部分乡镇认为:‚乡镇要钱不容易,何苦受那条条匡匡约束‛、‚专款只要不进腰包,咋用都不是一样的?‛、‚乡镇本身底子薄,先填肚皮后干活‛等等,便将上级明文规定的专项资金任意改变用途,或用于弥补行政经费不足,或用于建房子、买车子,或发放职工工资、福利等。

三、刮起专项资金回扣风一些专项资金是无偿的,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受‚礼尚往来‛习俗的影响,一些乡镇、村总是千方百计想表示表示,一是希望现在或将来多争取一些专项资金,二是报答上级主管单位的恩情。每到年终岁末,或是重大节日,一些乡村干部便会从专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资金买些土特产品,也有的直接拿着几千元现金送给一些主管部门的头头脑脑,更有些乡镇、村为了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或逃避上级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花重金疏通关系。曾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花8000元能够争到10000元专项资金都划算,还赚了2000元‛。一些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领导,有着浓重的‚项目情结‛,有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大肆鼓吹‚大跑大项目大发展、小跑小项目小发展、不跑没项目没发展‛,公开提出只要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要‚敢送、会送、舍得送‛。更甚者,还将‚进县跑省‛明文写进文件,把争取项目作为政治任务分解摊派到部门、单位和个人。‚谁能拿回项目谁就有真本事。‛这种评价人和使用人的导向在一些领导头脑中根深蒂固,据报载周同华窝案中就有数名涉案人员因‚跑‛项目有‚功‛获得提拔。广西河池市的一名干部说:‚跑项目是一条出政绩的捷径,因为项目的投资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谁拉回了项目谁就是领导心目中的‘能人’。‛所以,为了出政绩,一些干部不择手段、四处钻营。于是乎,只要有项目,有可能,大家就拼命花钱争,专项资金回扣风愈演愈烈。据报载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的一份刑事判决书确认,1997年至1999年间,吉林省4个市县的10多名党政干部为争取各种项目,向原吉林省计委农村经济处处长、副厅级助理巡视员周同华送‚好处费‛共计20万元。‚跑部钱进‛恶果如此触目惊心。

6.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投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对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落实国家这一民生工程,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实现资金监管到位,如在惠农资金发放上采取“一卡通”形式发放,在乡村基本经费支出监管上实行“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理”。但是由于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各地仍然存在“批多建少”、“批东建西”、“重复立项”等问题,少数地方甚至直接用项目资金来弥补乡村经费不足,“挪用”、“套取”、“冒领”现象时有发生。

一、问题

1、乡财保障乏力,项目资金难防漏。乡镇政府做为国家的最基层政府,县乡财力困难,财政保障普遍乏力。特别是一些工业弱县,财政穷县,90%以上的乡镇有赤字债务。怀化市目前乡镇人均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为4000—10000元,但据测算为确保乡镇正常运转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在20000—25000元左右。由于公用经费安排的巨大差距,乡镇为了保正常运转,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有的乡镇在项目建设资金上打主意,把项目资金挪作乡镇工作经费;如果项目资金数额较大,则象征性实施一个项目工程,批多建少,从而在乡镇“挪用”、“套取”、“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渠道不畅,监管工作难下手。保持信息通畅是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种种原,主要在三个层面存在信息沟通不灵、渠道不畅。一是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没有联网,给监管设置了障碍。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多个部门,属于财政直管类项目,其信息渠道能保持畅通,比如“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等;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直管类项目,由于部门有别,职能不同,其信息渠道难以联网,从而造成信息闭塞,监管工作难以下手。经初步统计,乡村项目建设资金信息,目前尚有一半在财政体外循环,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财政内部股室之间,由于对监管工作认识不统一,表面应付,造成项目建设信息不灵,信息沟通机制失效,乡镇财政所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上往往变成“马后炮”,影响了监管质量。三是乡镇部门及村(居)委会,有的为了单位利益,不顾财经法规,对项目信息能瞒就瞒,能逃就逃,实在隐瞒不了,就以多报少,批东报西,蒙混过关。

3、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效益难保证。目前乡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县直每个局都可以直接下达乡镇项目建设指标,并按资金类别采取对口监管、垂直管理、条条监管,自己监管自己的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虽然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主要着重事后监督,难全程参与监管。比如在事前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上,在事中项目建设的立项,验收上,由于项目主管单位配合不力,造成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信息收集、参与项目立项、合同审核、建设期间检查、事后验收和资金支付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发挥不了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从而使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4、监管氛围不浓,思想认识难统一。乡镇财政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是新事物,项目主管单位相关股室、乡镇各部门单位及村(居)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大部分忙于应酬,缺乏经常性,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来检查了就忙得团团转,检查一过就松懈下来。部分乡财人员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涉及范围宽,牵扯部门多,工作量大,有畏难情绪;少数项目主管部门觉得自己主管的项目资金,乡财部门要参与监管,有排斥情绪;个别在争取项目资金方面有门路的乡村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是自己争得的“关系资金”,不想让财政部门监管,有抵触情绪。由于思想僵化,观念滞后,认识难以统一,监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5、工作经费不足,监管环境难优化。当前,很多县级财政,仅仅是个“保吃饭”财政,而乡镇财政更难,要建设、要发展举步维艰。开展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独立的办公场所、专门的信息平台、多功能的宣传阵地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可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匮乏,这一切需求都很难落实。尽管有些财政所领导十分重视,排除种种困难,为项目资金监管安排了专门办公室,开辟了一个公示宣传窗,但项目调查、工程拍照、工程验收、资料汇编所需的工作经费无法满足,于是只得向上级求,向单位讨,实在不行自己垫,工作十分被动。

二、对策

按照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如何排除困难,实现乡镇财政所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全程参与,使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笔者通过对怀化市部分乡镇试点和一些县市调研,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目前乡镇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过程的困难。

1、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顺利开展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以思想发动、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坚持“会议”、“媒体”、“专栏”、“资料”多措并举,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的思想拐过了“弯子”,端正认识、克服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排斥情绪,为顺利开展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强化组织职能,构建高效的责任机制。

思想是基础,组织是保障。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多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要让领导把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当成廉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各级要成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县乡财局要设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股”,负责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信息收集、审核反馈、政策法规宣传及对项目资金的拨付进行监督和跟踪问效。在乡镇财政所要确定一名“项目资金专管员”,全程负责乡村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同时,要构建有效责任机制,县级财政局要与各财政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其工作好坏,直接与责任单位评先挂钩,与责任人评优挂钩,与工作经费安排挂钩。通过强化领导力量,构建组织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夯实工作基础,确保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1)县级要建立信息通达流程。借助“金财工程”内网信息平台,对项目建设资金统一设立“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工作流程。建立巡查核实流程,对财政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4次,对上级主管部门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3次,对金额大于20万元和群众有反映的项目作为重点抽查核实对象。建立资金拨付流程。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工程进度,通过“乡财县管”这个平台,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特别是对上级直接管理和实行上级报账制的项目建设资金要做到资金归口乡财局管理,并统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以规范监管行为,防范违纪违规,净化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环境。

(2)乡镇党委、政府要给乡财部门壮胆撑腰,为资金监管保驾护航。要指导制定本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开绿灯;要率先垂范,痛下决心,强化监管考核,从政府自身建设项目抓起,率先将政府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项目资金监管笼子,给各机关单位、各村(居)委会做榜样。

(3)乡镇财政所在监管工作中,要把好以下“8道关口”。

A、建立项目库,把好项目筛选关。乡镇财政所要从宏观上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要求乡村按照发展要求,通过从下到上层层筛选,确定建设项目,比如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在项目库建设中把涉及该镇财政扶持的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环保、民政等各个部门,共186个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中,然后将每个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期限逐一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部进入电脑操作系统设置的项目库。

B、构建信息网,把好项目信息关。项目建设信息是整个项目建设监管的前提,乡镇财政所要采取“两手抓”的形式收集项目建设信息。一是抓正常信息来源,要求财政所及时接收县乡财局项目资金监管股下传的信息邮件;二是抓建立信息网络,要求财政所在各村及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明确一名项目建设监管信息员,建立项目建设信息报告制度。

C、开辟宣传窗,把好项目公示关。乡镇财政所都要建好“资金监管宣传窗”,一方面将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县里的有关资金监管政策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向社会公示有关项目建设的“名称”、“地点”、“规模”、“资金”、“工期”、“主管单位”、“承建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D、参与立项,把好项目合同关。乡镇财政所要对财政部门直管的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签订建设合同,坚持全程参与,严防“批东建西、批多建少、批整建零”,套取国家财政资金。比如在把守项目建设合同关的过程中,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发现该镇大塘村的一个山塘维修工程争得国家项目资金10多万元。这笔资金其中6万多元安排山塘工程维修,4万多元安排人挑马驮的材料运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前,首先到现场察看,测得只要修好一条700米的组级公路,就可以减少这笔人挑马驮运输费,而这条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只需4万多元。于是便帮助该村与承包人签订了两份施工合同。结果以一笔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两个工程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E、坚持跟踪管理,把好项目建设关。合同是依据,建设是关键。要想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如数如质如期竣工,乡镇财政所要坚持跟踪管理,管住工程规模,管紧工程现场,管好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进度,一旦发现问题,尽快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F、做到“四到堂”,把好项目验收关。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关口,弄不好,就会使一些“阴阳合同工程”、“豆腐渣工程”、“半截子工程”鱼目混珠,蒙混过关。为此,乡镇财政所在参与竣工验收时,始终应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受益群众代表“四到堂”,坚持集体测量、现场拍照、共同计算工程造价,然后确定拨付的项目资金数额,从而有效地防范项目工程中的“猫腻”。

G、实行“三专制”,把好资金拨付关。监管项目建设资金,千关万关,最后一关是资金拨付关。为了把好最后一道关口,乡镇财政所要实行专人、专款、专账的“三专制”监管。项目建设资金下拨到账后,随即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带公章到财政所领取“项目资金支付审批表”,通过乡镇项目建设资金领导小组长、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项目实施单位民意代表、财政所长合签同意后,由项目建设承包人提供合签后的“审批表”及经项目建设单位领导审批、承包人经手、群众代表会签、财政所审核过关的正规票据,项目资金专管员才能通过转账方式支付项目资金。

H、规范两个台账,把好项目资料归集关。项目建设完成后,以乡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分别建立台账。开发和升级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及时把支付审批表和转账支付时信用社进账单中的收账联及相关项目建设资料,如项目承包合同书、立项批复、检查记录、竣工验收记录等进行整理,并录入“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建立电子台账,打印出各类报表,建立纸质台账。

4、增加投入,改善项目监管的工作环境。

主要是增加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乡镇财力保障力度。中央、省要加大对乡镇财力转移支付的保障力度,县级财政要把乡镇基本运转的财力列入预算,从源头上解决乡镇为保运转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增加监管经费的投入,以满足监管工作的硬件需求和软件需求。比如办公室装修费、专管员培训费、项目调查费、项目公示费、工程拍照费、资料整理费等,以确保乡镇项目资金监管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5、建立激励机制,催生监管工作的内在动力。

7.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篇七

(一) 乡镇财政建设不到位, 缺乏足够的重视

乡镇财政是践行三农发展的一线, 是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排头兵。同时, 乡镇财政作为联结城乡、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实际而言, 各级政府对乡镇财政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流于形式的建设形态, 不利于乡镇财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弱化了其在惠农政策落实上的重要作用。

首先, 乡镇财政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 陈旧、单一, 滞后于乡镇财政的发展需求。按国务院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顶层设计, 改革后的乡镇设立“四个中心”、“三个所”, 其中财政所便是改革后保留下来的重要部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都按财政部基层财政改革需求实现县区级垂直管理模式, 这种改革一方面是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财政工作本身职能重要性凸显的需要。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财政干部成长的空间逐渐被压缩, 从而使财政所长想通过晋升来改变成公务员身份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

其次, 上级领导对乡镇财政建设不重视,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浮于表面。各级财政注重财政所硬件建设而容易忽视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乡镇缺乏骨干人员作为工作改革发展的支撑, 以至于乡镇财政管理停滞不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财政干部都是事业编制, 人员进入与公务员相比相对容易, 身份也大部分是部队复退军人, 因知识面的原因, 短时间内要想成为中坚力量是不大可能, 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乡镇财政人才严重匮乏。同时, 人才往县区财政局等地方的流动也是造成人才匮乏的主要因素。据笔者了解, 部分山区乡镇, 人口近三万, 面积近三百平公里, 下辖十七八个行政村, 但财政干部仅2到3名, 已无法应对日益繁重的财政管理工作。

(二) 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 财政理财积极性不高

农改税政策实施一来, 我国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特别是乡镇县政府, 其自主性收入出现显著性下降。这样一来, 乡镇对于上级财政划拨款的依赖性日益呈现。一方面, 群众期望乡镇政府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但这显然是捉襟见肘, 乡镇政府往往缺乏相应的财政力量;另一方面, 一些地区, 着力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实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深化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因此, 从实际而言, 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现象十分突出, 乡镇财政理财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乡镇财政问题突出。首先, 在经营管理机制上, 由于与现代市场相脱节, 导致发展受到制约;其次, 资金结构体系不完善, 缺乏筹集资金的措施, 在有限的资金之下难以谋求更多发展的空间;再次, 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且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 削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债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从实际来看, 近几年, 乡镇财政管理实现了较大的优化与调整,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形态。但是, 我们也看到乡镇财政管理债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以至于乡镇财政债务问题十分突出, 影响财政管理的有效性。首先, 乡镇政府基于政绩的考量, 以政府的名义大量贷款进行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 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债务问题的突出;其次, 新旧债务重叠, 旧债务还未偿还, 新债务又出现, 导致资金缺口始终存在, 逐步形成巨额债务。因此,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乡镇财政管理要逐步建立健全债务监管机制, 强化对乡镇财政债务的有效管理。

二、优化乡镇财政管理的策略

(一)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优化乡镇财政管理

管理体制的完善, 是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优化的重要工作。当前, 乡镇财政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不同的乡镇乡镇, 所构建的管理机制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 乡镇财政管理应在上级的合理调控之下, 深入管理体制模式的优化, 强调体制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 立足于现状, 对于不同情形下的乡镇财政管理现状, 实现不同形态下的管理体制模式。如对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 应在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 确保乡镇财政机构的正常运转;而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应注重分税财政体制的实现, 严格依照不同税种划分财权和事权。

(二) 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管理机制, 狠抓监督管理

债务问题的出现是当前制约乡镇财政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强调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管理机制的必要性。首先, 应强化对乡镇债务的细化, 针对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化解规划, 实现逐一化解;其次, 在一定情况之下, 可以适当建立赔偿备用金, 以用于债务的化解工作;再次, 狠抓落实监督管理, 是当前化解债务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 乡镇财政债务缺乏有效管理, 各方行为不规范, 导致债务问题频发, 影响乡镇财政事业的发展。因此, 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将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 创新财政模式,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 乡镇财政管理面临新的难题, 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首先, 乡镇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创新财政模式, 对于发展势头良好的集体经济, 应给予一定的扶持, 帮助其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下, 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 立足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当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确保资源充分利用。如, 对于乡镇而言, 可以大力发展林业与农业综合项目, 在创新发展方式的过程中, 得到良好的发展支撑。这是新时期, 盘活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再次, 逐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提高权责在财政管理中的均衡发展。此外, 切实做到精细化管理, 对经济发展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 有助于提高财政的监管水平, 这对于优化乡镇财政管理至关重要。

(四) 完善各种财政规章制度, 抓好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立足于各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 建立健全各规章制度, 为乡镇财政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以及安全有序的业务流程, 指导并确保财政事业的发展;其次, 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 强化对财政工作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对预算的编制等工作, 要切实做到位,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再次, 切实抓好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责任心, 规范自我行为, 确保财政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各县区政府要创新财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乡镇财政管理的优化, 仍依托于内外环境及条件的有效构建, 确保财政管理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在安全有序的条件下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 乡镇财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但同时也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当前, 乡镇财政建设不到位、各机制建立不完善, 导致乡镇财务事业发展缓慢。因此, 在深化乡镇财政事业发展中, 应切实做到: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管理机制;创新财政模式;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摘要:现阶段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优化策略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管理机制;创新财政模式;完善规章制度,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旨在强化对乡镇财政管理的认识, 并为今后相关领域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乡镇财政,体制,现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滕金燕.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 .

[2]沈晶.关于新时期下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12 (24) .

[3]樊庆道.突出重点创新乡镇财政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 2011 (10) .

[4]谭蓉.新时期下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探讨[J].时代经贸, 2008 (14) .

上一篇:道德风尚的公益广告词下一篇:财务部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