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摄影论文

2024-08-16

艺术摄影论文(13篇)

1.艺术摄影论文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摄影艺术的分类、艺术手法的表现等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所学方法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摄影作品欣赏、探究中感受摄影作品的乐趣,学习方法。

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摄影艺术的分类、艺术手法的表现等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所学方法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摄影作品。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画片?为什么?

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题、创作方法等。

今天我们就走进摄影艺术,更进一步地来了解摄影艺术。

2.艺术摄影论文 篇二

一、摄影技术对艺术摄影的意义

任何创作的前提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功底, 文学创作要先阅书无数, 才能创作出文学作品;绘画创作也要临摹许多大家之作, 才能进行绘画创作;艺术摄影要先学习运用摄影技巧, 才能进行艺术摄影的创作。总之,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有深厚的基础功底。艺术摄影作品的创作需要摄影技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艺术摄影创作没有循规蹈矩的模式, 只能是摄影师根据当时的拍摄状况临时发挥的, 摄影技术创新和艺术造诣素养的结合, 赋予摄影作品无限的生命力。如何将情感和灵魂赋予到摄影作品之中?摄影技术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途径。因此, 可以说艺术摄影离不开摄影技术。

二、摄影技术在艺术摄影中的运用

1. 摄影的构图技术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所谓构图就是构建画面主次结构的框架, 明确主体与陪体, 进行画面位置关系处理。主体无非是作者想要进行创作的的主要对象, 陪体是“衬托红花的绿叶”为主题表达起到辅助作用的部分。构图技巧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画面关系, 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使作品失去了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从构图形式上来说分为九宫格、十字架、三角构图、S构图等多种形式, 摄影师根据表达主题来选择摄影构图手法的运用, 这只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摄影师可以根据需要和灵感进行创新。比如, 九宫格构图形式可以用于风景或者表达情感比较舒缓、自然的摄影作品。线性构图分为黄金比例分割法、对角线法、对称法等。粗线强劲, 细线纤弱;曲线柔情, 直线刚直;浓线重, 淡线轻;实线静, 虚线动。根据这些线条表达画面意象的不同进行艺术摄影创作, 例如, 黄金分割法使用与平缓舒适的意境表达、线条对称表达出庄重的感觉。总之, 构图手法的不同表达出的意境感受不同, 摄影者根据摄影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在这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独一无二的创新, 才能够拍摄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2. 摄影的光影技术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黑白摄影还是现代彩色摄影的时代, 光线的运用都是摄影的灵魂。光的基本构成包括:明暗度、方向和光源。光线的这三个基本要素对摄影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根据摄影镜头与光源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正面光、逆光、90度侧光和45度侧光等, 这些光线的选择对摄影内容的影响不同, 正面光比较柔和、逆光则会造成黑白对比鲜明的效果等。摄影者根据自己想要的摄影效果和表达主题来确定对光线的选择。光线技巧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艺术摄影的艺术性高低。

3. 摄影的影调技术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影调是经过摄影构图、光线选择、色彩运用之后产生的整体影片基调, 他是从摄影作品的整体出发产生的一种画面效果。摄影画面根据影调亮暗的不同, 可分为亮调、暗调和中间调;根据反差的不同, 可分为硬调、软调和中间调等多种形式。对于彩色的摄影作品的分析, 根据同一颜色的明暗程度进行分析, 比如浅蓝和深蓝, 浅颜色占据画面部分较多, 则影调属于亮调。而对于黑白照片则是通过白、黑、灰三种颜色的构成比列进行分析, 白色居多, 则属于亮色, 黑色较多, 属于暗调, 灰色较多就属于中间调。亮调会带给人以清新、放松的感觉;暗调则会给人以沉重、严肃的感觉;中间调处于中间。摄影师需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想, 来确定影调的种类, 从而确定摄影作品的情感基调。

4. 摄影的氛围技巧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摄影作品的气氛是指整个画面所呈现的情调和气息, 气氛的不同会烘托出不同的意境。气氛的主要营造因素是摄影主题本身的态势, 比如幽径小溪给人以静谧安详的氛围感受;倾斜的瀑布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除了拍摄事物本身的气息, 摄影者可以通过光影等视觉元素来营造意境。如面的反光形成五彩斑斓的意境;侧光、逆光的拖影造成的深邃、幽远的意境。

三、艺术摄影中手持技巧的运用

在很多情况下不便于携带相机支架, 或者是摄影师灵感激发瞬间的抓拍, 那么对于摄影相机的手拿方式和摄影师姿势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以保证拍出画面的效果。1.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与肩同宽。2.转动上半身, 使左肩朝向被摄体。3.用右手持机, 将相机架在左肩与身体相连的凹陷处, 在锁骨下方。4.手向内完全与右手一同固定住相机。保持身体的重量分配在两只脚上, 用左眼观察取景器。深呼吸之后按动快门。手持技巧的运用是对艺术摄影质量上的最基本保证, 相机的稳定和人体的姿势都会对摄影作品的质量高低有直接的影响, 只有在保证最基本的画面质量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艺术摄影的创作。

艺术摄影是摄影的一个分支, 是一种以追求美感、艺术欣赏和情感表达一类摄影, 这类摄影对摄影人员的技术、艺术造诣和创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 摄影技术是最基本的要素, 没有摄影技术, 就没有艺术摄影可言。一切摄影都是以摄影技术为基础的, 如果连最基本的摄影原理、画面控制都掌握不好, 连艺术性比较的低的记录摄影都做不好。摄影技巧是从摄影产生以来众多摄影人宝贵经验的集成,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艺术摄影必须在掌握这些摄影技术的前提下, 才能进行艺术摄影。

参考文献

[1]胡晓阳等.摄影技术与技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009.02.

[2]李子青.倾情捕捉摄影创作的技术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1]社, 2011.03.

3.中国行为艺术摄影 篇三

对艺术的判断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新艺术所体现的活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现当代艺术实践之中,如“先锋”、“前卫”、“实验”等我们所赋予当代艺术的诸多标签均证明了这一点。纵览1979年以来的中国新艺术的发展,“行为艺术”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没有任何一类艺术像“行为艺术”那样被争议、被排斥甚至妖魔化。“行为艺术”颠覆了对文化的保守态度,成为获得新的艺术身份的最佳方式。特别在中国主流社会笼罩着一派功利、犬儒气息的今天,“行为艺术”以其对生命和生活的巨大疑问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独立性所在。

“行为艺术”在国内所引起的巨大争议性,一方面应合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历次文化创新所面临的社会震动,一方面也说明了当代美术领域一贯的理论滞后。“行为艺术”自欧洲始,已经历百年历程。“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生,也与当代艺术的发生同步。可是至今在许多官方的艺术机构,还充斥着对“行为艺术”的偏见,如限制“行为艺术”的活动、以批评的名义否认或歪曲“行为艺术”的历史等现象。这些艺术机构之所以能无视关于“行为艺术”的常识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封闭性。那些否认“‘行为艺术’是艺术”的批评家,以古典美学法则和传统道德伦范来议论“行为艺术”,往往使人感到驴唇不对马嘴。中外历次“行为艺术”的发生,都在于突破旧有艺术观念和体制的藩篱,所以很自然地大行离经叛道之举。当代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模式,是以法治为社会行为契约。只要不触犯法律,开明社会往往保护和提倡文化的自由创新。从社会规范与行政操作讲,中国当代文化的制度建设尚未完成。

“行为艺术”在中国大陆已经有20余年可考的历史。迄今知道最早在中国大陆实施“行为艺术”的艺术家,是香港艺术家郭孟浩(又称蛙王)。1979年4月,香港艺术家郭孟浩,曾在北京的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安门广场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用塑料袋实施了行为艺术和装置作品。80年代诞生了第一代中国大陆本土行为艺术家,有“厦门达达”小组、“南方艺术沙龙”、“观念21”小组、魏光庆、宋永平和宋永红、肖鲁和唐宋、张念、王德仁、吴山专、李山、W·R小组、耿建翌、张培力等。特别在1989年,“行为艺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成为轰动性的事件。

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行为艺术”一直是中国大陆最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冒险方式,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除了“北京东村”艺术家,还包括朱发东、王晋、林一林等。终至90年代后期至今,大批国内年轻艺术家开始投身其中,并开始在国内开展国际性的“行为艺术”交流活动。原“北京东村”的艺术家马六明于1999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中日行为艺术交流活动”。原“北京东村”的另一位艺术家朱冥于2000年,与我和艺术家陈进在北京一起发起了“打开艺术节Open Art Festival”,这是国内第一个国际性的行为艺术节。“行为艺术”与现场表演性艺术的融合,促使我于2003年发起“大道现场艺术节”,以“现场艺术”来改变“行为艺术”境遇和创作的孤立状况,这也是亚洲首个国际性现场艺术节。2004年的“首届大山子艺术节”,包括了由艺术家黄锐发起的关于行为艺术的部分“越界语言”。2005年我和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伦敦“现场艺术发展机构”合作,策划了英国当年度最大规模的国际现场艺术活动“中国现场”。2006年我参与策划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节”的“行为艺术”部分。“行为艺术”的国际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领域常规性的艺术活动。

许多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移居海外后,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如蔡国强、古文达、蔡元+奚健钧、赵建海、吴山专、张洹、段英梅等。

中国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在90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的国内当代艺术活动中,其实屡见不鲜。就我本人而言, 1999年我在北京歌德学院策划的“北京当代文献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和2002年“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nd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的“中国新摄影China’s New Photography”展览中,“行为艺术摄影”都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有数十位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参加。近年美国华人艺术学者巫鸿策划的曾巡回美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大型当代中国摄影展“在过去和未来之间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也包括了大量“行为艺术摄影”作品。中国艺术家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近年更是得到国际收藏家、画廊、博物馆和大型拍卖会的追捧,单件作品已达到数万美元之巨。

我曾策划过“中国行为艺术摄影”,目的在于对“行为艺术”在国内的发展线索进行历史梳理,,显示“行为艺术”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使这类艺术获得其应有的位置,并提示“行为艺术摄影”这一艺术方式的独特学理和实践意义。

由于“行为艺术”长期在中国所遭受的偏见及其作为现场性艺术的特征,许多“行为艺术”作品都只能通过摄影图片、录像和文字传播。其中摄影图片的传播方式最为方便,国内有许多“行为艺术”作品最初都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发表在重要的艺术文献里,如80年代的《中国美术报》(已停刊)、90年代艾未未编的《黑皮书》、温普林编的《中国行动》。这些“行为艺术”的摄影图片,成为中国“行为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行为艺术”摄影作品的存在,很难想象“行为艺术”能够如此广泛、持久地传播开来。

“中国行为艺术摄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艺术家作为个人艺术作品传播的记录影像和后期发展起来的专门为摄影呈现进行的行为摆拍作品。除了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作品以本人设计的摄影方式记录呈现以外,存在着大量纪实性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要属80年代摄影家王文澜、刘涛等拍摄的“观念21”小组和90年代中期艺术家荣荣、邢丹文、艾未未、摄影家曾璜对“北京东村”行为艺术表演的摄影记录。这些“行为艺术摄影”的纪实性作品,都包含了行为艺术家的独特作品创意在其中。前者与后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在记录“行为艺术”的同时还包含了摄影家个人对影像的处理,如取景、抓拍以及对镜头技术和语言的把握和创意。

由于“行为艺术”是表演性艺术中最不程式化、最没有固定表演技巧和固观演方式的艺术(相对于其他基于时间性的舞台化或剧场化的艺术而言,如戏剧、舞蹈、戏曲、歌剧等),因此相对于其他表演性艺术更适合以摄影的方式呈现。往往一个独幅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会带给人们与“行为艺术”表演作品本身同样有力的冲击力。

中国行为艺术家在特殊的国情下,还创造出新的摄影样式,即专门为摄影图片的视觉效果去摆拍的“行为摄影Performance Photography”。这方面的肇始者应该是“北京东村”的艺术家们,如马六明、苍鑫、荣荣等,他们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都以摄影的呈现作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艺术摄影论文 篇四

【摘要】这是从一门关于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的课上得来的听后感之类的文章,西方的艺术评论家对他们的艺术史的时期如数家珍,界定也明确无比。但对于中国的很多艺术家和艺术学生却很难有个清晰地头绪,这是环境、教育、历史等等因素的结果。纵观当今东西方艺术,客观分析后畅想未来,有感而发。

【关键词】艺术;体系;中心;教育;发展

做为中国一个美术院校的学生,凭自己就把西方当代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分清楚实在太难了。这种可能性不是一味靠在学校刻苦研究就能实现的,毕竟你要研究就得有研究的材料,这一点,国内可能不完全具备。另外,即使从学校的老师那儿聆听训诲都未必能听到,因为对西方艺术史的脉络清晰的,在西方取到真经的“唐僧”毕竟也是少数。而在他们,大概以为这基本的常识性的艺术史和脉络是不需要自己再多此一举地讲说一番的罢。中国的院校课堂上不是有专门的美术史课程吗?自己且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没必要掺和这一脚罢。他们似乎是从发展脉络清晰的`奄奄一息刻板的西方艺术体系逃回了不成体系的却蓬勃待发(至少是待整理且皆有可能)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体系。

然而中国现在的艺术体系和脉络完全是属于自我整合阶段,也一心想跟西方艺术接轨,但舞弄了半天,似乎也没接上,倒是搞得个的热闹非凡——什么主义都有,而有的主义在西方已经进了坟墓,只留下几个名子在艺术史上写着,并把几件作品陈列在美术馆里作为纪念,这都是宣告XX主义的死亡,因为有新的 XX主义发展替代了它。然而在中国,你会看到在西方已死的XX主义还在挣扎,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嫌疑,只是转移了阵地的感觉。各种死亡的西方XX主义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红土地上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虽然说是玩儿别人玩儿剩下的,倒也自得其乐。一片红火光景。像一个派对,奇怪而有魅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的国民性中有“拿来主义”的根,你玩儿我也玩儿,大家一起玩儿。听起来这是个玩笑话,不过确实也拿来了很多,以至于西方很多流派从标本的命运在中国似乎“起死回生”了。尽管听说西边某主义已经“玩完儿”,但这不正好吗?你玩儿完了就该我玩儿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方不亮东方亮”嘛。另外,我想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脉络和界定的不清晰造成的,而且对这些“西方神话”有憧憬,中国的艺术圈现在也在创造很多神话。

这样玩儿下去,肯定是各玩各的,也许永远没有“东西合璧”的那一天。有人说地球已经是一个村儿了,资讯又这么发达,以前不可能,但现在怎么可能接不起来呢?我想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外部环境,硬件改造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软件升级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细节大于大关系的问题,是要经过几代不断换血(很关键的环节:教育环境),在大关系逐渐明朗,细节渐渐到位,东西体制和操作逐渐规范,国际间的展览、评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都一体化时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村儿的感觉。

以前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后来转到美国。会不会有天就转到中国呢?不是没可能,如果到那时中国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对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脉络和各主义的界定仍不清晰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然而想想似乎也无伤大雅,中心都在这儿了,清不清楚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艺术的中心到中国时中国还根本没觉察到。会不会就是现在呢?

西方的艺术家在头脑中对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脉络和各主义的界定会如此清晰,我想这跟他们的教育和思考方式、整体的人文性格有关。所以他们总能给自己一个定位,且不断能梳理自己前进的方向,无论自己所作的受到怎样的追捧或批评,这个清晰地脉络总是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因为是在预见艺术史,且参与艺术史。这一层上,西方的艺术家们在有意扮演“先知”的角色。当然在这个角色中艺术家最多只参与了一半,评论家至少是另外的一半。这一点,中国的评论界和艺术界是缺乏的。总之,清楚些总要比摸着石头过河好。

当然,太清楚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会局限,会陷于不自由。好比大家一起做游戏,玩了几天下来,便渐渐有了规则,有了禁区禁令,这自然会限制参与游戏的人。西方艺术发展到现在的瓶颈也许就在于此,一切都太规范了,看似自由的艺术(一个主义对一个主义的更替,就是为了打破规范追求自由,但往往又多了一层限制)却越来越不自由。本来为了好玩儿的艺术越来越不好玩儿了,个人化的行为如今成了集体操作的流水线,造星(艺术家的成功)、生产(集体行为)、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在他背后有很多人和机构,在他前面有很多不确定,在他周围有很多钱在运转,这和一个商场里的货物的距离越来越小,艺术家不再是自己艺术的主宰,艺术也早从圣殿中走下圣坛,如今已在运作超级规范成熟的“怡红院”沦为了明码标价的“风尘女子”,艺术家便是卖“儿女”的生育工具,生了卖,卖了生,这生育跟生意掺和在了一起,已由不得艺术家自己想怎样了。

艺术本来就是很玄的事儿,艺术流派的归类和界定似有迹可循有证可考,但在发展中要完全梳理清,尤其是当代艺术之后这一段儿,实在是太难了。这在西方也使得很多艺术史家茫然,使得艺术家茫然,更况论让中国的艺术学生!所以在这一说不清的进程中怎么前行,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教育和学生个人的准确判断能力。所以应该在弄清西方艺术发展史和清晰界定各个时期的基础上,多了解西方艺术现状,多思考自身的艺术发展实际情况,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5.感想 摄影 摄影基础 篇五

这一学期,学习了马苏平老师带的摄影基础课,老师详细讲了“推拉摇移”的拍摄方法和视频切换点的连接等,收获颇多。

“推拉摇移”是摄影中比较基础而且常用的拍摄手法。“推”要缓缓的推镜头,在推的时候还要掌握好被拍摄物体与镜头边缘的位置,以防止偏左、偏右或头顶边缘,给人的感觉不舒服;“拉”和“推”是相对的手法,“拉”是把镜头收回来,同样的,在收回镜头时也要注意被拍摄物体与边缘的位置。“摇”要注意的是在“摇”的时候注意镜头的平稳,不要让镜头晃动,镜头扫过每个被拍摄物体的时间要均匀。我认为在这四个手法当中,“摇”是相比之下比较难掌握的,在我第一次拍摄中,使用了大量的移动拍摄,但是拍出的视频都是晃动的,后来我总结了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多拍摄多练习,除了扛摄像机的肩要稳之外,还要掌握好呼吸、移动脚步的节奏。如果拍摄的人物或物品是相对静止或活动范围较小的,要尽量使用三角架,这样拍出来的视频画面平稳。

在后期编辑剪接点方面,马老师也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以上楼梯为例,如果拍摄一个人整个的上楼梯过程难免有些单调,而且时间会很长,在这时候就需要剪接视频的片段,也许只用三四秒就能让观众明白并且看到整个上楼梯的画面。在上楼梯时,第一个画面可以拍人在楼梯口的背影并且有抬脚登楼梯的意图,第二个画面在楼梯的侧面拍脚运动的画面,比如登两节台阶,第三个画面在正面,人物登完最后两节台阶继续走。这是我设计的上楼梯的片段。这样就完整的展现了上楼梯的画面,并且没有那么单调和枯燥。剪接点的运用在视频后期编辑中特别多,在我们视频的后期编辑中就大量的用到了。

在课程后期,马老师还给我们放了一些有关摄像器材介绍、使用的视频。看完视频,我知道了话筒的分类,哪类话筒适合播音使用,哪类话筒适合外景使用。还有各种音效的制作,下雨的声音使用刷子在类似铁皮纸样的物品上摩擦出来的,寺院的钟声是通过后期把声音放慢制作出来的等等。

6.艺术教学与教学艺术 篇六

潘朝阳 李如密

[摘 要]艺术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使艺术教学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当前艺术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盲从、教学环境无序、教学审美错位的现象,教学艺术存在缺失。从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策略构想出发,需要有效设定艺术教学目标,优化布置艺术教学环境,美化升华艺术教学过程。

[关键词]艺术教学;教学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策略

艺术作为人类的独特文化代代相传,艺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创造理想的审美境界。构想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策略,有利于对艺术教学教学艺术深入的探究。

一、艺术教学与教学艺术概念辨析与关系定位

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在中小学教学中,艺术一般指音乐和美术这两个学科,或是综合的艺术学科。艺术教学,从狭义的理解,是指诸如音乐、美术或综合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而教学艺术的概念,则有着广泛的认识。“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并非始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的,它在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1] “所谓教学艺术是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2]

藉此派生出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概念,它是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中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借助辅助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艺术教师教学技能的使教师和学生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朝阳(196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硕士,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如密(196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共同享受艺术教学美的活动。

艺术教学也需要教学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感受艺术所蕴涵的意义和生命价值。恰当的教学艺术会给艺术教学课堂增添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美的享受,使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得到增强。一个学会活用教学艺术进行艺术教学的教师,其课堂必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进而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探讨教学艺术,使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得到提高。

二、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缺失的表现与归因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从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目标看,每次教学前应该有清醒的目标设定。而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在真空中获得,需要创造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环境,需要艺术教学过程的美化升华。“教师要追求教学艺术,那就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富有审美价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新颖独到、别具一格,而且能吸引学生,有魅力,甚至为学生所欣赏。”[3]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艺术教学还存在着教学艺术的缺失。

(一)艺术教学目标的盲从

艺术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系列的准备。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需要教学设计,需要有前瞻性的预设生成。而艺术教学的独特性决定它与其它学科相比需要更多的准备,确立艺术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分析艺术教学的内容,设计艺术教学的过程等。

实际艺术常态课中,艺术教学教学目标存在盲从现象,或是盲目乐观,或是任其自然,导致教学无艺术可言。如原本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由于相关知识的过分阐述,学生学会歌曲的目的没有完成,音乐课变成了历史课;原本是以欣赏为主的艺术课,由于人为的强调技能,使学生分享艺术美的目的没有达到,欣赏课变成了技能课。艺术教学也存在依赖多媒体的现象,如音乐课在一节课开始就以视频的形式把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违背了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规律;艺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或者做得不到位,如有的音乐课一节课下来很少甚至没有示范以及为学生伴奏,造成艺术课成为课件课,只要有课件谁都能上的局面,甚至有的艺术教师由于多媒体操作能力有限,教学中遇到操作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出现尴尬的局面。缺失了教学目标,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成为空中楼阁。

造成艺术教学目标盲从的原因是:一方面艺术教师常常存在看待艺术教学就 2 是唱首歌、画幅画,缺少整体的教学目标观念,缺少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的音乐或美术学科的背景,每位艺术教师在教学艺术方面学有专长,各有优势的同时也各有盲点。这使得艺术教学缺乏根基,教学艺术缺少营养。

(二)艺术教学环境的无序

艺术教学需要通过教学与环境的有机合作来促进教学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环境中把握机遇,在恰当的时间展示教学艺术。然而现实中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够理想,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艺术教学环境的缺失表现在教室应有的美化不足;音响使用不当形成噪音;钢琴等乐器音准欠佳,其音乐让人难以容忍;随意的音乐教室的布局;辅助教学手段的过度使用等等。

造成艺术教学环境无序的原因:一是体现在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意识上的缺失。由于艺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艺术教师也往往更注重艺术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忽视艺术教师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二是艺术教师缺少教学环境美化的指导。在各级各类艺术教师教学培训中,都把艺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艺术教学环境创造方面的知识考虑甚少,甚至完全忽视。三是教学器材长期得不到补充。如教学钢琴长期得不到调音,绘画材料得不到定期添加等。四是艺术教师不能很好面对教学环境的现实。在现实环境不佳的状况下,艺术教师未能调整自我,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因陋就简地进行艺术教学。

(三)艺术教学审美的错位

“教学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4] 作为富有特殊使命的艺术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审美功能,然而现实不尽人如意。

体现在当前的艺术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影响学生,教学过程或是开始不当,或是中间疏忽,再就是结尾草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缺失。如曾经观摩一节音乐课《猎人合唱》,这是一首两声部合唱曲,两个声部需要分开来练习,从教学的难度上决定了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尽善尽美。教师为了能够在一节课中完成,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唱了一节课。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太累,3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完全丧失。

艺术教学审美错位的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艺术教学很容易产生与艺术审美相违背的现象,一些理性的、枯燥的机械练习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结果。二是体现在学生艺术审美的追求。他们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艺术欣赏有倾向追求浅显甚至低俗的趋势,造成艺术教学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三是艺术教师的引导不足。艺术教师未能发挥本身职业优势引导学生,学生不满足于成为艺术教学的配合者而存在。

三、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策略构想

艺术教学应该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这需要艺术教师积极预设生成、创造氛围、体现审美。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深刻体验的审美愉悦。

(一)艺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有它的教学目标,艺术教学也不例外。“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5]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对提高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无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为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打下坚定基础。

艺术教学目标设定应着眼于使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爱好,根据艺术课程的特点,艺术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考虑。但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把这三点都考虑在内,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够掌握一点的知识就很不容易。所以,在艺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抓住最主要的目标,不能贪大求全。

艺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一本教材拿到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勾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艺术教学的任务。“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 [6]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7]

教学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抄抄参考书,或是每次都是同一个教案。艺术教学需要每节课都有变化,力求课堂精彩,教学有效,这都需要艺术教师对 4 教学目标精心考量,设计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艺术教学的目标设定应当着眼于使学生形成一种终身追求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艺术素养,艺术教学的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艺术教学环境的优化布置

艺术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体现在教学环境上除了听觉和视觉环境的优美,还体现在二者的和谐。笔者曾经对南京市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做过调查,在其中的环境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中,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艺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使教学前的环境布置显得尤为重要,从座位的排列到墙壁的布置更新,直至教学用具的摆放和使用等,都可以精心布置,“两岸桃花夹古津”,力求体现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对称美。

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准备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如何在导入时把上节课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如何导入新课?这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新颖的导言将深深的抓住学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教学前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疲劳。课堂上,艺术教师还需要准备设立提问的环境,教师语言带来的环境影响十分显著。

艺术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创立一种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中各课堂要素相辅相成,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奠定基础。所以说,艺术教学的“交响”可能需要运用一些蒙太奇的手法,需要从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方面考虑,需要先声夺人。

(三)艺术教学过程的美化升华

艺术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需要有整体的艺术教学观念,以教学艺术的审美挖掘艺术教学的内涵,并且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从而彰显艺术教学的魅力。

1、以艺术教学的“整体”促进教学艺术的综合

学科课程综合的观念已经得到一致的认可,艺术教学也不例外。不论是单纯的音乐课还是美术课,或者直接的艺术课,学科综合都早已深入人心。艺术与相关文化、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可以丰富艺术教学的教学资源。这种融合式的艺术教学,不仅能够突出艺术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拓宽,对促进学生以艺术化的方式学习相关学科,无疑 5 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艺术课程,笔者更进一步地被启发、畅想,以整体课程的观念看待艺术课程的综合之可能性。因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通过参与社会(不仅包括人、也包括植物、动物和整个自然)并与之关联学习生活的过程。”[8]在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相关学科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其中的艺术元素。例如小学语文中的《二泉映月》,初中历史中记载岳飞的《满江红》、初中英语中的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语文课中的《黄杨木雕》、《剪窗花》等。如果整合这些课,运用艺术教学手段授课,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于艺术教学中的整体课程观念的实施,将更可能提高艺术教学的效率,使艺术教学教学艺术化。例如描写周恩来总理的音乐课《你是这样的人》一课,可以从信息技术方面设计,利用教学设备授课。从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中八十多岁高龄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导入,到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的图片的深入,都会深深地感染每位在场的师生,甚至可以从《你是这样的人》的歌词为落脚点,从分角色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为凝聚点,充分挖掘歌词的内涵,从整体的观念实施综合的方法,凸显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有《戏曲大舞台》一课,笔者曾经应语文教师要求上节综合课。《戏曲大舞台》中有完整的歌曲《唱脸谱》,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并在美术纸上绘制脸谱一个,经过选择展示在课堂,触动学生产生学唱歌曲的愿望„„这节课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京剧的相关知识,对绘制脸谱也产生了兴趣,而有着鲜明京调特色《唱脸谱》更成为学生的喜爱。

艺术教学有意识地强化了音乐、美术等以及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科之间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的形态。在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特征的同时,艺术教学既有教学艺术上的特色,又促进综合的整体观念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养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的提高。

2、以教学艺术的“审美”挖掘艺术教学的内涵

教学美的境界是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理想追求,是通过努力也能够实现的目标。审美是感受者对事物或对音乐等艺术作品做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待事物或艺术形式的态度。“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9]艺术教学教学艺术可以给学生带来 6 审美的感受。

在艺术教学教学艺术方面,教师需要仔细琢磨、钻研,力求以美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努力创造美的课堂。“一个成熟的老师,应善于在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逐步养成切合自身特点与教学实际的、良好的教学习惯与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能反映自身特点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更新与充实。”[10] “而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11]

没有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的实现,便难有艺术教育的其他方面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若得不到发挥,艺术教育的其他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审美的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12]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应该展现出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使学生产生对美的热爱,形成审美情操。人可以以审美的方式存在,艺术教学也可以以审美的方式存在,应该把艺术教学教学美作为一种目的来考虑,进而追求悦志悦神的教学艺术的境界美。艺术教学的使命重在体验,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多审美通道的教学艺术引领下,学生必将获得更多艺术审美的享受。

3、以教学艺术的“有无”彰显艺术教学的魅力

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有”和“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犹如乐谱中的音符和休止符,乐音和音乐中的静默,都是艺术教学中所必需的;也好比书法中的飞白,运笔愈恰当,层次越高,艺术的价值更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艺术教学中的有无是个相对的概念,而“无”意味着“空白”。“对于教学来说,“空白”意味着对于那种太实、太繁、太露和密不透风式的教学的拒绝,教师在呈现教育内容之前,要在语言、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为学生留出想像、参与、再创造的时间与空间,”[13]它强调艺术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欣赏一段音乐时,不一定需要教师的讲解,聆听是最好的享受;在临摹一幅图画时,间隙指点,甚 7 至一个会意的眼神就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

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同程度。教学的“有无”使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时更为变通,潜在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和无与实和虚相对应,“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看画船尽入西湖,闲却半湖春色”,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给师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而教学艺术中的无是教学时空中的休止、跳跃或淡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而不为。权且留下一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艺术的“无”或许比“有”更胜一筹。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富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需要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在不断的磨练中创造个人独特的教学艺术。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不只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使每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14]革。” “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15]

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艺术教师的愿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2][10]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5.61.64.[3]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7.[4][1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4.49.[5] [15]【苏】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250.[6]【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5.[7] [9] 【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1.161.[8]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3(6).[11] 【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13]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5.[1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9.作者联系方式:

7.黑龙江冰雪艺术摄影发展历程 篇七

关键词: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 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 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 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 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 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 拍摄内容:

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 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 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 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 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 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 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 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 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 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 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 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 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 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 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 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 多被日本人占据, 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 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 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 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 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 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 拍摄主体

20年代初, 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 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王岐山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 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 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 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 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

综上所述, 在这一时期, 单色彩画报的出现, 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 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 使得本土记者拍摄的冰雪风光的作品相继出现。拍摄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风光, 与冰雪有关的活动内容也出现于作品中。

三、1945后, 艺术家涌入使得冰雪摄影艺术间或出现

(一) 历史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东北地区得到解放。一批摄影艺术家从延安、晋察冀等老解放区先后来到黑龙江地区和哈尔滨市, 开创了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 自1945年到1949年, 黑龙江的摄影事业虽然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 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二) 拍摄内容

此时的黑龙江地区, 虽然是冰雪胜地。但是以冰雪摄影为主的题材少得可怜, 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 内容简单, 多是涉及冰上运动和冰雪风光的。

(三) 拍摄主体

冰雪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间或出现, 并未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 这一时期虽然是黑龙江地区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 但是冰雪摄影的题材少得可怜。历史性文献作品在此阶段占主体地位。

四、1949~1966年, 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一) 历史背景

1949~1956年建国初期, 黑龙江全省专兼职摄影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风格的艺术摄影创作, 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和体育摄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滑雪姑娘》 (1957年佟德印摄) , 笔者考察, 这是据有关资料搜集到建国以后第一张有据可考的与冰雪摄影艺术活动相关的作品。

(二) 拍摄主体

1956年12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立, 开始将全国摄影家凝聚在一起, 为共同爱好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而奋斗, 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形式并立于祖国文艺百花苑中。而在60年代初, 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的成立, 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拍摄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 哈尔滨冰灯的照片就已经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 其本意是宣传冰灯, 而不是为盈利。例如, 由兆麟公园代管的城建资料摄影部的韩昭宽、左学仁等人将第二届 (1964年) 和第四届 (1966年) 的冰灯照片制成带有“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字样、年份或附带年历的贺年片出售, 国营摄影社也曾印过冰灯贺年片卖。

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 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 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 轰动全城, 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

这一阶段是黑龙江省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冰雪摄影仍旧依附于风光摄影之中,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文革时期冲到冲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空前发展

(一) 历史背景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 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艺术成为简单化的政治宣传工具。1966年, 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 《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学会1972年正式移交新华社“代管”。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之际, 中断了6年之久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以国务院文化组的名义于1972年恢复举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80年代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二) 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由个人到单位、组织统一进行。1973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立, 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新华社代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展览, 一直举办到1977年。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编制, 原中国摄影学会各地分会的多数人先后加入到地方“影展办”, 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影展办”。

1975年2月, 全国影展办还举办了第一期彩色照片洗印训练班。“影展办”的体制活跃了当时的全国摄影工作, 为“文革”后中国摄协的恢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传承和铺垫作用。1974年9月, 《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 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三) 拍摄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 黑龙江省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照片几乎全面停止。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作品大量涌现, 风格流派纷呈, 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小品摄影等。风光摄影中比较有影响的《大兴安岭之冬》 (1983年赫重运摄) , 笔者认为是这一阶段冰雪艺术摄影的代表作之一。而小品摄影是80年代兴起的强调主体观念的摄影艺术新形式, 除现场拍摄外, 强调暗房加工效果, 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色调分离, 叠印叠放等方法, 其中《冬天的素描》 (1985年郑学清摄) 就是采用这种手法;1979至1985年, 纪实摄影的传统得到恢复, 《破冰捕鱼》 (1983年廖华志摄) 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时期, 黑龙江摄影从低落走向空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摄影创作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20倍, 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 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黑龙江冰雪摄影创作的主题。

六、90年代后, 冰雪摄影达到鼎盛

(一)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和冰雪旅游的兴起使得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黑龙江摄影群体在90年代之后在创作题材上是多样化的。一望无垠的白雪皑皑、亦真亦幻的雾凇、冰灯展会、采伐工人与猎手出入林海雪原, 这些作品表现出了黑龙江人在冰天雪地中的鬼斧神工。由冰雪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 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饮食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风情。这些创作题材使得黑龙江摄影群体的作品内容逐渐丰富。

自1985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雪节以来, 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27届。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地,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90年代至今, 黑龙江省历届冰雪节都有摄影展、摄影比赛, 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呈现多变的形态。拍摄主体即有个人、也有组织、单位、文化团体等。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数码相机的普及, 使得大众人手一台数码相机, 冰雪摄影呈现出个人化、小众化的趋势。摄影组织与文化团体逐渐地以为大众服务为宗旨, 组织各项赛事、展览, 起着宣教意义。

(三) 拍摄内容

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 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 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 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 都成为了无数摄影家和发烧友拍摄的内容, 同时, 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拍摄。哈尔滨摄影家的视角也在不断向外扩展, 向世界扩展。海林的雪乡, 世界屋脊的珠峰, 乃至南极、北极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照片。冰雪摄影活动的开展和艺术创作, 记录和保存了冰雪艺术历史, 传播和弘扬了冰雪文化, 同时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3

20世纪末, 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 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哈尔滨冰雪摄影也因之进入黄金期, 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

注释

11董联声艾书才崔东波:呼伦贝尔日报, 百年沧桑话中东铁路,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1/html/68664.html

22《黑龙江史志》艺术志

33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黑龙江史志2008.20第五页

8.艺术摄影论文 篇八

本次摄影节共展出4719幅作品,分布在郑州升达艺术馆、河南艺术中心、郑东CBD广场、商城遗址广场4个主要展场;以档案照片、当代中国和世界摄影展几部分为主要架构。摄影人如何面对问题、如何重新思考摄影本体,以及预测、研判发展趋势,成为本次节展的重要话题。本届国际影展特别设置“聚焦儿童”主题展,以期通过摄影唤起全球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展示摄影人对人类生存发展中共同面临问题的创作成果。为服务国家大局、讲好中国故事,本届节展特别设置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专题展,来自巴西、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摄影师、摄影作品亮相本次摄影节,展示了各具风格的作品。朱宪民、李刚等国内著名摄影师则以自己的代表作亮相摄影节,展示了中国摄影人的视点。

摄影节期间还设置了摄影学术讲座及专家见面会、图片、图书、器材交易等丰富的内容。由中国摄协理论委员会、中国摄协理论研究部、国际部、郑州市文联主办的中国摄影研讨会,就中西文化语境差异下对当前摄影作品的解读话题进行了探讨。来自中国、冰岛、以色列、加拿大等国的摄影师、摄影编辑介绍了各自国家、文化圈、影像圈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也探讨了在中西文化演进下的摄影创作当中存在着的异同。这次研讨会为深入推动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也建立了一种中外摄影交流的基础和机制。

本次摄影节意在搭建五大平台:传播正能量、彰显影像力量、发挥责任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平台,中外摄影人相互借鉴、促进交流的平台,学术交流和推作品、出人才的专业提升平台,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文化成果的、服务大众的平台。综合呈现了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出各国摄影家对各门类摄影的探索和实践成果。

9.艺术写生创意摄影基地项目 篇九

项目名称:艺术写生创意摄影基地项目

项目分析:文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历史跨越时间长,艺术欣赏与研究价值高。东靠千山,西依温泉,山水名胜、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古文化遗址众多,旅游景观多姿多彩,历史文化个性突出。沟域内谷深幽壑,奇山怪石到处可见,水库山泉交映生辉。春则梨花如海,夏则满目青翠,秋则果实压枝,冬则白雪峥嵘,四季均为意境殊美的自然山水画卷。集佛道于一身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南国梨祖树至今繁茂如初。这为艺术写生摄影基地建设提供了自然资源保障。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无可厚非。在这种发展战略背景下,弘扬千山文化、打造温泉文化、推出南国梨文化,加快文旅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辽宁省艺术写生创作摄影基地建设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前景: 目前,全国百分之九十的高校开设了美术与设计专业,专职美术院校更是不断扩大专业范围与招生规模。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是国家对高校及教师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外出艺术写生、考察,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也是艺术家体验生活、寻找灵感的重要活动内容。

仅从辽宁省高校的情况看,大学就有76所,其中40所本科,36所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我省大专院校在校生九十万左右,按照十比一的艺术创意专业比例的话,此类大学生就近9万人,如果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类学生,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度增加。仅鲁迅美术学院的在校美术本科生、研究生、成教生就达4718人。另外还有美术院、画院、动漫设计等社会美术创作机构。这是一个庞大的艺术消费群体,假如每个学生或艺术家一年分四个季节来艺术写生基地四次,每次消费仅300元,一年就是1200元。而辽宁十多万的消费群体保守的估计,来艺术写生基地25%,就是35000人左右,那么消费额度就是4200万,这还不包括外省来此的消费群体,更不包括他们在艺术写生基地搞其他娱乐活动的消费。可见,这个项目的投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经相关调查发现,由于辽宁艺术写生基地建设开发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省内高校艺术创意类学生写生教学的需要,很多写生课程都到外省进行,更没有外省院校到辽宁开展写生创作教学的,这正是开发此项目的重大机遇。

长期以来,辽宁写生基地建设与周边省份比较,差距明显。目前还没有成熟或初具规模的写生基地。辽宁省虽然有很多风景名胜区、河流、湖泊、水库、古老建筑、皇宫内院等,但在接待学生生源和艺术家方面,缺乏诸多方面的条件,没有像安徽宏村、江西婺源、湖南凤凰等写生基地,市场运作成熟,艺术氛围浓厚。

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新一轮区划后,甩掉社会包袱,抓住文化旅游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挖掘和利用辽宁的艺术创意类生源及文旅区的历史天然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艺术创意写生基地产业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谋、民营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艺术创意产业格局。

文旅区要积极联合省内各高校,加强合作交流,争取重点艺术院校的支持,争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规划建设美术创作研究、创意设计机构、会议交流中心、美术展览交易、写生创作区、外景地、美术用品一条街、美术家度假村、学生写生公寓等综合性的美术创意摄影基地。该基地与婚纱摄影基地和影视基地毗邻,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共享,餐饮资源共享。

文旅区还要配合投资者创新市场运作与包装,优化基地环境,协调理顺管理渠道,划分管理职责,加强资源有效整合,健康稳步地建设艺术写生创意摄影基地,力争三年内使其形成规模,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规划面积:规划面积30万平。

配套政策:享受文旅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投资估算:1亿元人民币左右。

项目地点:下石桥水库西侧,毗邻婚纱摄影基地。

预投资人:无

10.波普艺术有哪些艺术特征? 篇十

从艺术发展的文脉来看,波普艺术与早期现代艺术中的达达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波普艺术中普遍采用“现成品”(Ready-Made )的手法,是受到达达主义尤其是杜尚现成品观念的启发。

波普艺术除直接应用从海报或画报中剪下来的画拼接以外,还应用多种不同的材质进行组合、拼贴,

如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作品《积蓄》中,直接把现成品融入画中,这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艺术幻象与实物的界限、扩大了艺术形象的形式内涵和表现范围。

11.艺术摄影论文 篇十一

毕加索说过:“最失落的两个职业是牙医和摄影师:牙医想当医生,摄影师想成为画家。”这句话是画家在自己的时代对于摄影艺术与摄影师的不屑与调侃,放在当下来看这句话会略显偏执,但是从这句话中能读出的是摄影师从古至今都与画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都属于视觉空间艺术,他们又都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所以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视觉艺术的特点。摄影技术的出现曾经对油画艺术产生过冲击,在摄影刚被人们认识之初,摄影不能如绘画般使对象超越自身而达到理想美的境地,它的写实性会让人觉得作品不如油画有味道,但同时,画家们也越来越能感觉到来自摄影师的威胁。而随着摄影技术的逐步发展,摄影与油画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曾有一个时期人们会担心架上艺术会逐步被摄影艺术所代替,实践证明摄影艺术与油画艺术是两条相交的线条,在产生联系后,分别向各自的方向前进,没有后退更无所谓谁替代谁。摄影的出现为油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向,油画艺术的造型性、视觉性也同样为摄影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审美支撑。它们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属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熔铸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照片用不同于绘画的形式重塑客观世界,它们的共同点是照相机和画笔都是由人控制的,虽然画笔和照相机本身都不理解客观世界,但一旦由人掌控,就像赋予它们灵魂一样,都可以传达情感与记录真实。

在当下,摄影艺术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绘画流派就证实了这一点。例如照相写实主义,是七十年代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照相写实主义的画家们不直接写生,他们往往是先用照相机摄取所需的形象,再对着照片把形象复制到画布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时他们也会使用幻灯机把照片投射到幕布上,获得比肉眼所看到的大得多、也精确得多的形象,再丝毫不差地照样描摹,这样就达到了与照片同样的写实性与清晰性,甚至超越照片。照相写实主义的出现或许是对摄影艺术的挑战,是人工对机器的挑战,不能说谁更胜一筹,只是会引起人们新的思考,架上绘画该走向何方?摄影艺术又该走向何方?摄影和油画都要在生活长河不停流动的时间过程中,捕捉其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所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以物质媒介将其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与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摄影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绘画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它们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不能忽略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是工具材料不同所引起的区别,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艺术更强调瞬时性与记录性,而油画艺术更强调永恒性。摄影艺术的出现会为部分画家带来方便,但在同时也增加了画家的创作惰性,有部分人利用摄影技术与电脑科技相结合来完成自己的油画创作,创作之初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对画面进行构建,但如果从头至尾依赖照相机,这种做法无形之中使他们丢失了原有的艺术创作理念,也磨灭了最初的艺术灵感与顿悟。所以,我相信这样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不能打动画家本人,对于欣赏着所产生的共鸣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这样的作品只是没有灵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这样直接用照片表现就好。反之,在谈到摄影艺术时,大都提到与绘画的共同之处,而很少有人注意它们的区别,所以在完成摄影作品时只考虑到用绘画标准来评价,而忽略摄影本身的特点,很多摄影作品会被绘画中的调子、线条、质感等属于绘画的特征所框定,而忽略了摄影工具材料与时间特性所带来的独有特征,以绘画标准创作出的摄影作品也只是沦为了绘画的傀儡,总是感觉缺少摄影独有的韵味。所以无论是摄影家或是油画家在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每种艺术的独有特征,这样才可以展现不同艺术种类的风采。

当代社会百家争鸣,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广阔空间。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或许在当下还无法完全剖析,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两种艺术形式自从在历史的长河中相遇在一起之后,就很难再截然的分开。在艺术的内涵不断扩展的当下,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交融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注重再现现实,而另一个则注重表现现实,对于两种艺术形式在创作时可以互相借鉴与利用,只要把握好“度”就必定会创作出勃勃生机的艺术作品。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12.艺术摄影论文 篇十二

一、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

“全民摄影”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现在,在自媒体平台,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摄影图片问世,“全民摄影”表现出的特点,可概括为:

1.主题不限形式多选。“自媒体”时代,鼓励大家表现、展示自我,只要不触及法律、不传播不良信息,可随意发布。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手机用户总数达到15.3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也就是说,我国几乎人均一部手机,假设有2/3的手机具有高质量的拍摄功能,这近9亿的人群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和发布,这和拍摄主题、画面效果、内容内涵并无直接关联。

2.摄影器材选择多样。从目前的电子产品市场调研结果来看,大众购买摄影器材主要倾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具有高像素的智能手机以简单、快捷、轻便等优势当之无愧成为购买排行表榜首。

3.图片效果随意调整。如果说原来摄影入门难,器材贵和图片处理软件难是两大绊脚石,很多人拿到数码相机不会操作,拍摄出的图片离想象相距甚远。现如今,在智能手机应用市场,大量辅助处理图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层出不穷,专为各种美化画面的相机应用举不胜举,拍摄的图片都可以轻易添加滤镜调整画面、一键美化、添加装饰文字、实现完美版式设计等,效果实时可见,可反复修改,这都是不断激发大众拍摄图片的原因。

4.展示范围更加宽广。过去,摄影师拍摄了较为满意的摄影图片后,要通过报刊杂志网站的图片编辑等专业人士筛选后才能在公众的媒体发布,中间环节等待的时间长,受众面窄,要求严格。而现在,微博、微信、QQ、人人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展示平台更宽广,主题内容因为随意更加丰富。

二、全民摄影对高校摄影教学带来的影响

“全民摄影”让摄影已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如何提高学生摄影的艺术素养?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提升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都是摆在我们高校摄影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1.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盛行,人们面对信息的采集和吸收都进入快速的读图时代。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手机的像素不断攀高,入门单反的价格不断平民,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街头巷尾,无关年龄和职业,人人都能拍摄、分享、点评照片。面对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各专业都纷纷开设“摄影”相关课程,可见摄影已完全走入了国民素质教育。

对于教育而言,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来看,从原先要详细讲解相机基本构造和操作原理到现在的课堂所有同学都能拿出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练习;从原先听课反馈“知识点太难”到现在的“老师说完就拍,拍完就发朋友圈”,“想拍好看的照片让大家点赞”,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这完全体现了“全民摄影”带来的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

但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有手机就能玩摄影”、“拍不了好照片是因为器材不够高挡”、“照片不好美图来凑”等等,一味地追求最新最流行的移动应用或者更高档的摄影摄像设备,摄影技巧、图形要素、画面构图等基本的摄影理论因为觉得枯燥而不愿意学习,浪费人力物力并没有改善照片画面质量。有了相机不会拍照,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些不科学的观点和不严肃的学习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考

作为高校摄影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市场和种类繁多的自媒体平台,面对非摄影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普及类摄影课程,如果停留在老套的摄影教学模式,势必不会受到90后学生的拥护,在课堂上无法进行良好的摄影理念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在深入思索后,笔者在所授课程中,大胆尝试课程改革,整体授课减少单一理论讲解环节,鼓励学生用任意摄影器材拍摄,充分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在摄影实践指导环节,增加现场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1.趣味引导拍摄比参数指导更有趣。对于非专业的摄影教育应以兴趣为主,要了解学生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移动应用产品,了解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选择后会使用哪些功能,期望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课堂上,从这些兴趣点入手,教授如何选取合理拍摄角度、如何使用拍摄技巧,利用手中设备拍摄达到预想效果,配合专业后期处理软件,实现视觉更美的画面。

2.从优秀作品临摹入手比单纯参数讲解更有效。随着“全民摄影”的兴起,书店里、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摄影图书和视频教程,但大多在诠释照相机的使用和传统的摄影构图技巧,繁杂的参数和复杂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摄影学习道路上嘎然而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与其让学生漫无目标地完成拍摄,不如让学生挑选喜欢的优秀作品,从临摹入手,在拍摄现场教师一对一手把手指导,成像后进行作品比对,有参照才有超越。

3.媒体平台反馈比老师点评更生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更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授课同时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学生作品上传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依据教学经验总结,媒体平台的反馈因为更贴近生活,比教师的点评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激情。

4.提升审美比盲目跟风更内涵。摄影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取决于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画面的美感和作品刻画的细腻程度。即使用相同的相机、类似的拍摄技巧和相同的构图形式来创作,画面效果也会不同,这都与摄影师的艺术修养、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综合素养有密切关系。摄影者需要具备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审美情趣,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综上所述,在“全民摄影”时代,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并存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全民中求精华,在众生中求发展,将照片都变成作品,将手机都发挥成单反,摄影教学改革和创新任重道远。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普及,移动应用的不断更新,“全民摄影”已悄然到来。“全民摄影”在辅助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引领时尚潮流变迁的同时,对高校摄影艺术的影响也在不断渗透。笔者通过对“全民摄影”的特征和特色分析,和由此产生的对高校摄影教学影响分析,对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改革摄影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摄影”时代下的高校摄影教育水平,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全民摄影,摄影教育,改革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何立明.咔嚓的力量[J].出版广角,2006(12):37.

[2]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

[3]孙茜.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的表现形态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13.艺术留学之英国艺术管理专业 篇十三

一、英国艺术管理专业介绍

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艺术专业相比,艺术管理算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艺术管理领域是20世纪中期,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新兴领域,也是当时艺术组织兴起的一个副产物。直到20世纪中后期,艺术管理教育才得以真正发展,而且也是集中在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英国作为悠久的文明之都,经济发达,文化市场活跃发达。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熟,与市场紧密相连。教师都是一些艺术文化管理的业界精英,旨在用丰富学术和业界经验培养未来的行业人才

在国内,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直到上世纪后期才开始出现,而且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艺术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等,不过专业艺术院校提供的绝大多数是本科教育,很少提供艺术管理硕士课程。同时在随着国内艺术产业的发展,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导致近几年申请国外艺管硕士的申请者逐年增长。

二、英国艺术管理专业申请要求

据创艺典艺术留学专家介绍,在英国,艺术管理硕士教育非常完善的,并不逊于美国;

不过在课程时间上与美国有所不同,英国开设的艺管硕士课程大多只有一年,这与英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由于英国的艺管大多是授课式课程(Taught Course),而英国授课式课程大多都是设置在一年时间内念完的,所以导致英国的艺管硕士也大多设置了一年的课程长度。申请英国艺术管理硕士,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具体来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有雅思成绩(每所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不过普遍在6分到6.5分),有个人陈述,有四年本科学位(在读生也可以申请),本科专业为艺术相关专业(有的学校也并非强制要求),有一个不错的GPA(建议3.0或以上)。达到这些条件的话,申请者就可以申请英国绝大多数的艺术管理硕士了。

三、英国艺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最近几年,艺术管理飞速发展,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位和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新型行业里的艺术管理工作者,例如在音像、传媒和电脑游戏与程序以及新型媒体如电脑网络媒体和电讯网络媒体,它们都有一些新的名字、任务和职位,如:艺术制作人、制片人、艺术经纪人和策划人等,其实他们大多数的工作都从事艺术管理的许多管理事务方面的工作。通过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到中央,地区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从事管理工作;例如音乐行业的专门管理人才;可以从事音乐教育、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媒体传播、文化专业教育、文化产业经营等文化传播行业市场运作、专业研究工作。

四、英国艺术管理院校推荐

艺术管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因此,即便在英国,开设此次专业的大学也不太多,以下参考英国大学排名网(http:///),为大家介绍开设有此类专业的优秀大学。

1.谢菲尔德大学(http:///)权威留学顾问顾斌老师介绍,该课程主要针对那些想培养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对文化管理和创意产业有浓厚兴趣的大学毕业生。侧重创意产业分析研究,鼓励学生与艺术从事者的对话和互动,讲述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

申请要求:相关专业背景,成绩优良,雅思6.5,单科不低于6.0.4.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

纽卡斯尔大学乃世界百强名校,大学于1834年建立,是英国最为古老的百年大学之一,作为英国红砖大学,以及罗素大学盟校,大学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课程而著称,具有极强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国际声望。纽卡斯尔大学由成立于1834年的纽卡斯尔医学与外科学校不断发展而成,大学是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之一。

专业名称:MA Arts, Business and Creativity 艺术,商业与创意

英国大学网(http:///)(University of Liverpool)

利物浦大学是英国常春藤大学之一,英国著名大学,世界名校。利物浦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位于英格兰第四大城市利物浦市。学校是著名的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和N8研究合作集团的创始成员。

专业名称:MA Art,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艺术,审美与文化机构该课程设在哲学系下,课程设置广泛,学习艺术、设计、艺术史、影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化策展活动。

上一篇:教师节拔河简报下一篇:警营文化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