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原文与翻译

2024-09-11

《采薇》原文与翻译(精选11篇)

1.《采薇》原文与翻译 篇一

,后世传言说采薇歌的伯夷、叔齐所作,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既是抒情诗,也是一首政治诗,至于抒情什么,写了什么样的政治内容,读者们可以观看下文了解下,本文由收集整理!

伯夷个人资料: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叔齐个人资料:

叔齐(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次子,名致。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原文: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翻译:

登上那西山啊,

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

用凶暴取代凶暴啊,

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

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

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

看来是命中注定活该我们倒霉!

欣赏:

《采薇歌》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作品用语简洁;结构上转折自然,首尾呼应,一气呵成:风格质朴,平实之中却不失流利。总的说来,这是一首表现较为成功的歌谣体的小诗。至于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归根结底,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武王伐纣的问题。孔子从道德自我完成的角度抽象地肯定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实际上,这是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否定。从政治上看,褒扬伯夷、叔齐,等于是在提倡忠于一家一姓的愚忠,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与历史的进步格格不入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民本思想的孟子的见解十分高明、通达。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又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所以孟子虽也多次称颂伯夷,但仍给予“伯夷隘”(《孟子・公孙丑上》)的不客气的批评。所谓“隘”,也就是器量太小,只求洁身自好,不能容人容物,也就是一种经过精心修饰的个人主义。上述孟子的几段话,是对伯夷、叔齐以一己的思想道德原则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而不能以人民大众的爱憎为爱憎,从而站在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周易・革卦》彖辞)的对立面上的.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同时也可看做是对这首表明夷、齐“义不食周粟”心迹的绝命辞《采薇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的深中肯綮的评价。这样看来,这首《采薇歌》尽管唱叹有情,感慨深沉,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评价,却是并不值得加以肯定的。

采薇歌原文及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经典、不同类型的诗句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2.《采薇》原文与翻译 篇二

1 报刊经济类文章翻译的要求和策略

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的不仅是中外文语言功底, 更是经验、学养、见识、悟性和人品。” (柴晚锁、陈晓颖, 2011) 经济类文章博大精深, 翻译好此类文章, 译者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对翻译策略熟练掌握。译者在不断探索语言规律、积累词汇、熟悉翻译套路的同时, 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1.1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鲁迅先生对翻译标准的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对于经济类文章来说, 翻译标准除“忠实、通顺”外, 还应该“地道”。

所谓忠实, 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内容完全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恣意删改的现象。忠实还指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言风格等。译者不能对原作的风格任意破坏, 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 (王恩冕, 2005) 。

所谓通顺, 指译文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 没有逐字死译、硬译、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 也没有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逻辑不清的想象。 (王恩冕, 2005)

所谓地道, 是译文应体现出经济英语的特色, 遣词造句都经济界专业术语。

忠实、通顺、地道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 读者看不懂, 也就谈不上忠实;通顺而不忠实, 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通顺也就失去了基础, 使译文成为编纂的东西;忠实、通顺而不地道, 译文就不符合经济用语的表达习惯, 也就失去了经济文章的特色, 无论译文多么忠实、通顺, 都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译文。因此, 在翻译此类文章的时候, 我们也要把地道作为翻译经济类文章的重要标准。

1.2 译者素养

报刊文章内容新、形式活、范围广。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丰富的翻译经验, 还要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 天文地理、历史风俗、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商品知识、金融、经济、商务、时事及文学艺术都要略懂一二。 (贾毓玲, 2011)

经济类报刊有很多“行话”, 因此译者须采用经济界的习惯表达术语。若要地道地翻译这些经济术语, 译者就要平时多积累, 多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原文的内容背景, 尤其是最新的评述。

简言之, 要做好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译者就要是“万事通” (Jack of all trade) 。这个要求虽然很高, 但非高不可攀。只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持之以恒, 定能融会贯通 (涂和平, 2008) 。以下将从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原文分析如何做好英语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2 从“韩素音翻译竞赛”原文浅析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规格最高的翻译竞赛, 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是从美国Economists杂志上摘录的一篇经济类文章。以下是对原文所做的详细分析和解读。

2.1 文章标题的翻译

报刊文章的标题有两大特点, 一是简明扼要, 一针见血;二是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标题是Are we there yet?从语法结构分析, 标题是“we are there yet”的疑问句。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 加以强调, 虽是反问句, 但是说话者对所问问题了如指掌, 这样的好处:可给人传达一种坎坷到达目的地的情感。根据实际情况可推断Are We There Yet表达的是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艰辛与不易, 以及国人为其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民主党和共和党为挽救美国经济纷纷献计献策。所以, 此处的there就是指美国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如果我们把标题译为“我们抵达目的地了吗?”或者“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虽然译出了标题的字面意思, 但“目标”是指什么, 读者无从知晓。因此, 文章题目可译为:“漫漫复苏之路, 我们是否走完?”不仅把标题的字面意思译了出来, 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美国人急于摆脱金融危机的迫切心情。

2.2“行话”的翻译

经济类报刊文章属于专业性文章, 因此, 其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经济类文章中有很多“行话”, 其中不但包括专业术语, 还包括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普通词语, 同一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意思, 在经济行业中, 就是另一种说法。翻译此类词语时, 要注意普通词语的特定含义 (王恩冕, 2005) 。例如, weak为“经济疲软”;slump为“大幅走低, 下跌”;crawl along with growth为“缓慢增长”;tight monetary policy为“货币紧缩政策”;balance-sheets rebuilt为“重建资产负债表”;debt reduction为“债务减持”;fiscal boost为“财政刺激”;the mid-terms为“中期选举”;stall speed为“失速速度或最小速度”;economy is stronger为“经济走强”;mortgage debt为“按揭”等。

2.3 把握原文的语境

翻译要注意语境, 对于报刊文章的翻译, 更是如此。所谓语境,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个词语、句子乃至段落所在的“上下文”;二是指与整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不参照语境来理解词句, 那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无法准确把握其真正含义 (王恩冕, 2005) 。英语名言曰:“No context, no text.”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 , 进而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只有在语境中理解原文, 才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 从而再现原文风采。笔者试从以下例子来分析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实例1]America’s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ts politicians have yet to acknowledge that the economy is in for such a long, slow haul, let alone prepare for the consequences.译为“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 执政者们还没有意识到美国经济已注定无法绕开这段漫长、迟缓的发展历程, 遑论为其后果未雨绸缪了”。如果只是照搬字典意思, yet在肯定句中译为“现在、到目前为止”等意思, 因为yet一般是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这里却是肯定句。根据上下文语境, 肯定的意思是说不通的, yet应译为“还没有”。若yet译成肯定, 何来“最大的问题?”

[实例2]In fact, most of the growth in government to date has been temporary and unavoidable;译为“事实上, 政府迄今为止的扩张, 大部分都是临时性的、不可避免的”。其中“growth in government”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单从这一句话是看不出“政府规模的扩大”之意。奥巴马政府改变态度, 转而认为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是美国政府机构的臃肿与庞大。所以此句的“”应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非“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

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 其实翻译要考虑的方面也早已超出了语言本身, 只有把握好特定的语境, 对文本既作宏观掌握又作微观分析, 字斟句酌, 翻译才能正确无误, 优美得体。

3 结束语

翻译报刊经济类文章往往会困难重重。新闻报刊不仅是报道新闻的媒介, 而且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产生新词的巨大工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背景知识, 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经济术语。若译者不懂经济类专业术语, 那么译文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无法再现原文的神韵和风格。若要译文忠实、通顺、地道, 那么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透彻理解, 然后将理解的东西用专业口吻加以确切表达。透彻把握原文精神实质, 产出形神兼得的高质量译文。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虽非易事, 但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济类文体的译者, 译出高水准的译文, 译者必须专心致志, 锲而不舍,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这个目标终究是可以达到的, 译出的文章也会忠实、通顺、地道, 这个目标是所有从事经济类翻译的人员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经济类翻译虽然是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 但只要我们有攀登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终会到达山顶, 一睹经济翻译的风光。

参考文献

[1]柴晚锁, 陈晓颖.心解文泉涌意至笔云行——第22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参考译文讨论[J].中国翻译, 2011 (2) :82-84.

[2]贾毓玲.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11 (1) :78-81.

[3]涂和平.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王恩冕.如何翻译英语报刊经济文章[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5]伍锋.应用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诗经之《采薇》翻译 篇三

“采薇”一词,还见于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此诗最后一章,优美动听,脍炙人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

全诗意境生动,但需要解释,注释如下: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mi室靡家,玁yan狁yun之故;不遑huang启居

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u,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mu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mu,四牡骙kui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er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薇”:野豌豆,可食用。这里泛指可以充饥的野菜。

“作”:这里是不及物动词,表示“发作,发生,发芽,生长,开始生长”之类意义。也可以是及物动词,表示“生出”、“生成”、“造成”、“创造”之类意义。如《诗经.大雅.桑柔》:“不知而作”,“既作尔歌”。又如《诗经.大雅.皇矣》第二章开头:“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启之辟之”。又如《诗经.大雅.崧高》:“以作尔庸”,“以作尔宝”。《诗经.大雅.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又如《诗经.大雅.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作”这里转化为名词,表示“作为”。“止”:句末助词。

这里相当现代汉语“了”。如《诗经.小雅.杕杜》:“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又如《诗经.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又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ao”。又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汔”同“乞”,“汔可小康”即可以乞求小康生活。“作止”与下文“柔止”,“刚止”照应。“柔”与“刚”在《诗经》就常对应出现,又如《诗经.大雅.烝民》有一章:“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曰”:放在句首,是助词,但仍然带有“说”字的含义。《诗经.大雅.周颂.载见》开头:“载见辟王,曰求厥章”。比较《诗经.大雅.瞻卬》“岂曰不极”;“瞻卬”即“瞻仰”。再比较:《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诗经.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还归。”“莫”:“末尾”的“末”,“岁莫”,即“年末”。又如“维莫之春,亦又何求?”比较“暮春三月”之类文言!但本诗最后一句“莫知我哀”,“莫”表示“不”,后者是常见的用法。又如《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埠,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但《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求民之莫”:“莫”同“瘼”,表示“疾苦”。“靡mǐ”:无。“靡室靡家”,没有家室。这个“靡mǐ”字常见于《诗经》。王“王事靡盬gu”:国家的事情没有结束的时候。

此话又三次见《诗经.唐风.鸨羽》。

“遑huáng”:《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闲暇”。“不遑”:没有闲暇时间。又如《诗经.小雅.四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gu,不遑启处。”“王事靡盬gu,不遑将父。”。但我查《诗经》,多次见到“皇”、“喤”等。“如《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开头:“皇矣上帝”。《诗经.大雅.周颂.执竞》:“上帝是皇”;《诗经.大雅.鲁颂.閟宫》:“皇皇后帝”;又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皇”表示“盛大”、“伟大”,“堂皇”、“茂盛”之类意义。“不遑huang启居”:也可理解为“起居不安”,我认为:“

启居”即“起居“。遑huang:表示“安闲”,

遑huang比其同音字“惶皇煌偟凰蝗篁”等少见。而下文“启处”似表示“启程”。玁xiǎn狁yǔn:指入侵或骚扰边疆的异族。猃狁xianyun:当时称“匈奴”为“猃狁xianyun”;“猃狁xianyun”与“匈奴xiongnu”几乎同音,可能只是方音的差别。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又如现代汉语成语“载歌载舞”。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守卫的边境还不安定,不让我回家探亲。“戍shù”:守卫。“聘pìn”:问,探问。

“阳”:阳光,阳光灿烂,春光明媚,似指春节。我联想到王安石《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与“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情景。

“靡盬gu”:没有完结。“盬gǔ”:结束,完结。

“孔”:副词,表示“很”。

“我行不来”:我的行程没有到来。参见下文“行道迟迟”与“今我来思”,句尾的“思”字,是助词或虚词,相当“兮”字。“行”在《诗经》常表示“行路”、“走路”这类意义,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又如《诗经.唐风.杕di杜》:“嗟行之人,胡不比也”。常:常棣,植物名。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君子”:指将帅。“小人”:指士兵。

“戎(róng)”:车,兵车,战车。引申为“从军打仗”。如成语“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戎马一生”等。

“牡(mǔ)”:雄马。

“四牡业业”:“业业”形容认真努力;见成语“兢兢业业”

。“四牡骙kui骙”:“骙kui骙”形容威武雄壮;比较成语“众目睽睽”“四牡翼翼”:“翼翼”形容警惕小心;见成语“小心翼翼”。“捷”:走捷径。

“腓féi”:庇护,掩护。

“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是象牙装饰两端的`弓。“鱼服”,是鱼皮制的箭袋或箭囊。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日戒”:天天戒备或常备不懈。“孔棘”:很棘手,很厉害,很麻烦。“孔”:副词,表示“很”。《诗经》里常见。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比较”靡mi"(与糜mi同音),”,其同音字有不少,如“非菲匪扉斐绯”等。按《现代汉语词典》,“靡mi”:无,没有;如“靡日不思”。

4.《黠鼠赋》原文与翻译 篇四

《黠鼠赋》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黠鼠赋》翻译

苏子在晚上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发出老鼠咬物的声音。他让童子用烛火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鼠咬物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童子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刚刚还在咬东西,却立刻死了?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那是鼠的鬼魂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这只老鼠真狡猾,让人惊奇异啊!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因咬不穿袋子却故意装作咬东西,用声音吸引人们的注意。还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有生物,没有比人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并且统治他们,最后被一只老鼠利役使。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对老鼠从像安静的处女到像逃跑时的脱兔的这种突变感到惊讶,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之后就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他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对自己不专一,却对外物有二心,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令你变色。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这是专一的祸患。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录下了这篇文章。

《黠鼠赋》注释

夜:在夜里

黠:狡猾。

方:正在

啮:咬。

拊:拍。

止:制止。

既:一会儿。

止:停止。

复:再、又。

作:出现。

使:派遣、让。

烛:用烛火照,这里作动词用。

橐:袋子。

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见闭:被关闭。见:被。

发:打开。

寂:寂静。

索:寻找。

是:这。

方:刚刚。

遽:立刻,就。

向:刚才。

为:是。

岂:难道。

覆:倾倒。

堕:落,掉。

走:逃跑。

虽:即使。

是:这。

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致:招引。

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此处指“擒”

登:捉取。登龟,以龟壳占卜。

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见使:被役使。

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乌:何,哪里。

惟:只。

识:认识。

觉:醒悟。

狩:狩猎,捕获。

使:让。

走:逃跑。

莫措其手:措手不及。莫:不(副词)。措:安放。

以形求脱:形,样子,文中指老鼠死的样子。

既:已经。

生:生命。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虿:蝎子。

役:役使,支使

卒:最后,终于。

5.《采薇》原文与翻译 篇五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从“猃狁之故”“王事靡盬”“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等句可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远征士卒罢战归来, 抚今追昔的所思所感。猃狁, 西周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 春秋时称“北狄”, 秦汉时叫“匈奴”。据载周宣王 (公元前827 -前782年在位) 执政的前夕, 猃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时候, 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827年宣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场战争。

按《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人们的习惯分法, 本诗四十八句以八句为一章, 可以分为六章。从内容方面来分,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前三章为第一部分, 着重写出征在外, 怀乡思家;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 表现军队的声威、紧张的战斗以及取得的战绩;第六章为第三部分, 写归途中触景生情、感时伤事的复杂心情。

第一部分第一章。“作”, 《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乍声, 起也”, 这里引申为“发芽”的意思。“亦”, 象形字, 即“腋”, 后借用为虚词, 相当于现代的“也”, 这里可理解为“又”;有人解释为“已”的通假字。“止”, 语气词。“莫”即“暮”的古字。“遑”, 闲暇。“启居”与“启处”同义, 启是跪, 居是坐, 这里是“停下来休息”的意思。

第二章。“柔”, 草木始生, 稚嫩, 这里指薇的幼苗鲜嫩。“烈烈”, 形容心中忧愁如火烧一般。“聘”, 探问。

第三章“刚”, 指薇苗已长成坚硬的茎。“阳”, 夏历十月。“盬”, 止息。“孔”, 很, 甚。“疚”, 内心痛苦。“来”, 归来, 返回。

把以上三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饥肠辘辘去采薇, 薇又冒芽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 转眼间残年来到!边地征战多凄苦, 双亲妻儿无暇顾。猃狁入侵传金柝, 睡不暖席又出征!

“饥肠辘辘去采薇, 薇苗鲜嫩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 望乡关心头烦闷。心烦闷好像火焚, 急煎煎又渴又饥。常转战驻防不定, 哪有人捎封家信!

“饥肠辘辘去采薇, 薇已粗硬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 阳春十月又来到。王家战事无止息, 东征西讨岂安身?想亲人心如刀绞, 怕此身难回家门!”

这三章用赋、兴的手法, 一唱三叹, 反复吟咏, 突出戍卒远离家乡, 久别亲人, 从军出征, 疲于奔命, 还经常饥肠辘辘, 以致采薇而食的艰苦悲伤。在复沓中又寓变化, 如“作”“柔”“刚”三个词表现了薇菜生长的三个阶段, 从春到秋, 薇菜由嫩变老, 时光无情地流逝, 而戍卒思归, 物变星移, 一年将近, 何时才能归家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三句, 愈来愈强烈地表现了远征戍卒的痛苦和忧伤。

第四章。“尔”, 花盛开的样子。“常”通“棠”, 即棠棣, 植物名。“华”即“花”。“路”通“辂”, 一种高大的车子。“君子”, 指军中的将帅。“牡”, 雄马。“业业”, 高大强壮的样子。

第五章。“骙骙”, 马强壮的样子。“小人”, 指士卒。“腓”, 隐蔽。“翼翼”, 行列整齐的样子。“象弭鱼服”, 象弭, 象牙装饰的弓;弭, 弓两端受弦处;鱼服, 用鲨鱼皮做的箭袋;“服”通“菔”, 箭袋。“孔棘”, 非常紧急;棘, 通“急”。

把第四五两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什么花如此繁盛?棠棣花密密层层。什么车这么高大?将军车严阵待发。驾起兵车去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岂敢图安居?一月已取三回胜!

“驾起四匹千里马, 奔驰如飞高又大。将帅威武车上立, 兵士掩护全靠它。四匹壮马齐整整, 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 军情紧急不卸甲!”

以上两章用棠棣花起兴, 追述了戍边作战的紧张生活, 抒发了“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战斗豪情。本部分以战车的高大、战马的雄壮烘托军容的严整、士气的高昂, 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战斗场面, 但是烘云托月地展现了主帅的镇静, 士卒的掩护, 军容的严整, 器械的精良, 军情的紧急, 猃狁的猖狂。读到这里, 那金戈铁马、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第六章。“思”, 语气助词。“雨”活用为动词, “下”的意思“行道”, 行路。“迟迟”, 缓慢的样子。

这部分的意思是:

“回想我出征时光, 春风起杨柳轻荡。如今我走向家乡, 漫天雪纷纷扬扬。路泥泞行走缓慢, 饥和渴煎肚熬肠。我的心多么凄怆, 谁知道我的忧伤!”

清人方玉润评价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 感时伤事, 别有深情, 非可言喻。” (《诗经原始》) 的确如此, 本部分虚实结合, 过去与现实交叉, 心中情与眼前景融合, 表达了痛定思痛的悲伤。“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几句,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为历代读者所称赞。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一是选取从军生活的几个典型场景, 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组接起来, 简洁、生动地刻画了征人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全诗主旨。这实际就是现代所谓的蒙太奇剪辑艺术。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三句以薇菜破土萌芽、幼苗柔嫩、茎叶粗老三个特写镜头, 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征人触景生情忧心如焚的痛苦。“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两个画面的组接, 既是出征之时大好春光与回来之时漫天飞雪的对比, 又是当年年轻力壮与现在年迈体衰的对比, 强烈地表现了“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的兵役现实给人民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在结构上有了这两个画面的组接, 就将前面的各个场景有机地统一在征人回忆这一线索中, 使全诗结构严谨, 以少总多。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二是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特别是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 开创了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 为后人所推崇。第六章以“雨雪霏霏”正衬回乡征人心境的凄凉, 又以“杨柳依依”反衬其内心的悲伤。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试想当征人与家人生离死别, 踏上征途之时, 面对和风骀荡, 杨柳依依的美丽春色, 哪有心思来欣赏呢?有良辰美景, 却无赏心乐事, “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景色愈美, 愈加重了生离死别的哀愁, 以乐景衬哀情, 哀情更突出, 更感人, 故起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三是在题材、主题方面开启了我国边塞诗派的先河。在这之后, 征人思乡怀人一直是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拨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

总之, 《采薇》一诗无论在题材的开拓, 还是在艺术手法的创新上都是后代诗歌效法的典范。如果说集众多优秀诗篇为一体的《诗经》, 虽经几千年淘洗, 却历久弥新, 称得上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皇冠, 那么可以说, 《采薇》一诗就是这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 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6.六国论原文与翻译 篇六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7.《宋史·王鬷传》原文与翻译 篇七

原文: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再迁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判都磨勘司。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权判吏部流内铨,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婺州观察推官之职。(王鬷)被替换回京,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特地升迁他,让他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祁县知县、湖州通判。经两度升迁,任太常博士及梓州路刑狱的提点官,暂代三司户部判官。(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任都磨勘司判官。凭借尚书度支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杂事。(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王鬷)被提拔为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官、在京诸司库务提举,出任淮南安抚使,临时担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益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他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知事之职。景祐五年,他任参知政事。第二年,调任尚书工部侍郎和枢密院知事。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黄河以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来交换汉人的东西,因事情办的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办事者。他的小儿子元昊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但您却拿马资助邻国,交换不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要杀掉办事者,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院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大家讨论选用乡兵,王鬷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把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罢免,王鬷被贬出京担任河南府知府,(他)才感叹曹玮的英明和见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8.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篇八

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人物简介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9.《鸿门宴》原文与翻译(精选) 篇九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翻译】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10.曹植《铜雀台赋》原文与翻译 篇十

《铜雀台赋》原文

《三国志》版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广为流传的另一个版本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的《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跟《三国志》中的《铜雀台赋》相比,《三国演义》中的《铜雀台赋》有很多内容为后人自行添加,如“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铜雀台赋》翻译

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

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

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

(如此得意之下)仰头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季百鸟那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都已经立起来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实现!

对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们对京都倍加恭敬。

这样还要说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所治理的才算是盛世,这种人岂明白到底何为圣明之君?

就(像家父管理的)这样已经很好了!恩惠和恩泽已经远扬于天下了!

这般成功地辅助了皇帝,安定了四方啊!

(家父)顺天地的规律而行,其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一般!

(这般人物)应该永远尊贵而没有终止的一天,其地位会和东皇太一般,其年岁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

(他会)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浏览。

其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

希望这台子永远牢固,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11.权舆原文注释与翻译 篇十一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①於(Wu):感叹词。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样子。③权舆:起初,开始。④簋(gui):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译文

唉,我呀我呀!

从前住深宅大院,

如今吃饭无剩余。

啊,可叹啊,

再也无法比当初!

唉,我呀我呀!

从前每顿四道菜,

如今每顿吃不饱。

啊,可叹啊,

再也不比当初好!

赏析

太阳再耀眼,也有日落西山的`时候。花儿再鲜艳,也有凋谢的时候。人再显赫,也有失势的时候。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天上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中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没有不倒翁。

虽说我们已不太相信命运无常一类的说法,但新陈代谢的规律却是亘古不变的,由不得你信不信。就连皇帝的江山都可以轮流坐,更何况区区小民?昨日大鱼大肉,今日粗茶淡饭,更是不在话下。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大概很少有人会以非常平衡的心态去面对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一切。既然得到了,总想永远占有;既然富贵了,显赫了,总想永远富贵下去,显赫下去。一旦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就会暴跳如雷,拼死保护。这样的闹剧、悲剧和喜剧太多了,不足为怪。

上一篇:乒乓球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下一篇:校园法制安全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