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共12篇)(共12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一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内涵建设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或者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观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全国乃至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紧紧围绕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教学中心、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等科学发展理念,以党代会精神统一全校思想,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标准、专业认证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和生源质量,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构建具有我校特色、能够支撑学校现代医科大学的专业教育基本框架。
通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具备时代特征、反映现代医学教育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医学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二
1 以就业为导向,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体现着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企业需要的是上岗即顶岗的毕业生, 而许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较差, 很多单位不得不对新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在这段时间里, 单位不但用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还要为培训而支付大量的人力、财力, 而将来一旦培养对象跳槽, 又会造成单位人才投资的巨大损失, 所以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现象, 加之市场调研结果,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就业于建筑施工企业,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施工技能, 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 将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时间由原来的七周改为三周, 将原来的给排水管网设计内容改为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相应的增加了顶岗实习时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实际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 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期间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实习结束后, 学生需要回学校通过毕业实习答辩, 根据实习答辩情况、学生的实习日记、总结及企业对学生的鉴定综合评定实习成绩。通过顶岗实习锻炼,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
结合目前专业学制和学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基础理论课适当精简内容、降低难度,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破学科体系束缚,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对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 根据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水处理工艺不再区分给水、污水, 我们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工程》、《排水管网工程》课程整合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将《给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整合为《水处理工程》。原来的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分开设置时, 其中关于沉淀池、沉砂池、调节池等内容需要重复讲解, 既浪费课时又让学生觉得繁琐, 而合并后的水处理工程将所有的处理工艺放在一门课程中讲解;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中, 关于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冰冻深度等内容不再重复, 这样不但节约了课时, 而且内容更加合理、连贯,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整合后的课程, 在教材选择上, 可与高职高专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相一致。其次, 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 不论是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 往往是“水暖不分家”, 为了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也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 我们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供热工程》课程, 学生反映良好。再次, 依照行业发展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的基础上增加《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新的教学计划在投入到教学中后, 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而且也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适应期。
3 注重实践教学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经过多次修改与讨论,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 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除集中安排各类实习外, 在理论教学中同样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技能的原则, 课程内容包括实际操作的训练, 明确训练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新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中, 实践性教学课时约占总课时的50%, 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毕业后能够直接或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使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争得一席之地。
实践性教学过程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完成, 才能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给排水教研室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 缺乏实践经验, 所以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实训课程重视的态度, 目前很多的实践性课程由机电与环境工程学院暖通专业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 并与暖通专业合用实训室。同时, 我们也在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来担任实践性课程。
为满足现在市场持证上岗的需要, 使学生在获取本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获得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后直接上岗。实践教学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模拟与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边讲、边教、边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而且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 教学效果良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 教师素质是关系到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我院给排水专业师资力量年轻化的实际情况,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4.1 连续几年引进数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师, 其中有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而充实了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 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教研室的理论实践教学。同时我教研室与具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了稳定的聘任关系, 定期的聘请他们到学校给教师、学生传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让我们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4.2 鼓励现有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 继续提高学历水平, 逐渐形成学历层次高、职称比例协调、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针对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机会较少的情况, 不能很好的适应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过程的情况下, 我们有计划的安排一部分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和新引进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培养其工程实践的能力, 这为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了师资保证。
4.3 努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外聘教师队伍。就高职高专教学特点, 安排青年教师、外聘教师的培训, 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抓住重点。
通过实践证明,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改革不是一时之事, 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的形势和我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紧紧围绕我院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加强专业建设, 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的深入不断的开展下去, 为我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教学改革不是一时之事, 我们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的形势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紧紧围绕我院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加强专业建设, 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地深入不断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梦.浅议教学改革中教师文化的冲突与适应问题[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05) .
[2]黄英.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现代人才教育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教学改革;认识;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08-03
每一次高校教学改革必然是在某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开始的。比如,我國上一轮高校教学改革时于上世纪80年代,真正意义开始的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次改革则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展开的。从2006年开始,我國高校开始从规模扩张走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模式转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业已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在逐步提高,國际化也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加入WTO后,國家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培养策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教学体制、机制、内容和方法上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调整,把高等院校在促进國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深化发展。其中,尤其是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一定要摆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因为,优势学科集中了各高校科研、教学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与技术、设备与成果,是学校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成果集中地,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平台、教学素材,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优势学科建设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
在不同的地方,优势学科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省份把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者博士点的学科称作优势学科,有的省份把经过评估所设立的强势特色学科作为优势学科,也有的省份把具备國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的学科作为优势学科,总之,优势学科最起码在一定范围内,必然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的话语权。其实,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是否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否具备國家级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等等,并不重要。应该针对的只是:一个学校内部如何发挥优势学科的“优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优势学科应定位于各高校历史较为悠久、学科队伍梯队最为完整、科研实力最强、教学水平最高的学科。因为,不同的学校办学水平差异很大,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國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关于优势学科建设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还应该这样理解,把各高校优势学科的技术水平、教学经验传递给相关办学实力较差或者办学时间较短的学科,比如理学与农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这种相似的学科;把科研的思想和教学的理念传递给那些学科没有交叉或者“亲缘关系”较远的学科,比如文学与工学、农学与法学这种学科差距比较大的关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的作用,把优势学科的精华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相融合。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优势学科,或者叫强势学科,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概念,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肯定可以达成共识的,也就是所谓的各高校的优势学科,最起码应该是该高校最具代表的学科,而且应该是科研水平的集中代表,是该学校最具竞争力的学科。对任何一所高校,深化教学改革都不能没有载体,不能凭空地去喊。如何深化?以什么为依托?怎么深化?这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对优势学科的充分利用。优势学科必然是经过学校发展、社会变革、科研进步等多个环节考验而历练出来的办学之精华。因此,非常有必要利用优势学科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这不仅对其它学科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对于优势学科本身也是一种实践的检验,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大有裨益。
三、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强调教学理念发展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高校学科种类的差异,不同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办学思路也不尽相同,对于优势学科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怛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不论哪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学科起步与培育上,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都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重点就在于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尤其是那些与优势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科,更是需要重点借鉴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正处于高校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折时期,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专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实践检验就直接上马,导致很多新兴专业在专业设置、主干学科以及主要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层次性,亟需进行探索与实践,完善学科布局结构,协调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单纯依靠学科本身的自我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会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培养学生不利。因此,需要借鉴优势学科发展的经验与发展思路,把能够利用的迅速借鉴过来,融入到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对此,可以通过开办优势学科经验交流会、学科发展历史展示、教学观摩会、以老带新一帮一等很多方式开展,力求多措并举地把优势学科的建设理念传递给新兴学科。
2.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四
会议审核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战略意义。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基本原则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7.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三、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
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2.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13.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
14.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
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
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20.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22.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26.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修订教师法。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27.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2]
内容要求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重视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3]
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意见。《意见》共有六项二十七条。[4]
《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意见》阐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意见》还就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4]
意见解读出台意义
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出台意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的出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5]
改革目标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5]
总体原则
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确保方向,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二是强化保障,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三是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四是深化改革,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五是分类施策,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举措。[5]
具体举措 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一是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三是弘扬高尚师德。
为更好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一是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二是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三是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在切实理顺体制机制方面,一是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二是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三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四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五是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六是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方面,一是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二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三是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四是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五是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六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5]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五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简单地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学校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应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能够说每一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三,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务必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用心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第四,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第五,注重团队合作。学校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字只有四个,简单的说来就是沟通、信任、团结、协作、配合、互相帮忙。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学校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就应注意与老师的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群众荣誉为前提,做好每一项工作。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六
【发布文号】闽政文〔2008〕6号 【发布日期】2008-01-07 【生效日期】2008-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闽政文〔2008〕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福建省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一月七日
福建省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国务院《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是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国家强化“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林木和水生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二)科学设置公益性推广机构
根据县域农业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各县(市、区)可以根据县域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系、水利、海洋与渔业设施分布和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中央和省里有关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可以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或由县级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机构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属于行政管理的职能列入县、乡镇人民政府职责,明确具体承担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的人员,确保履行好职能。
(三)理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专业性强等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调配、任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人员调配、任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明确县、乡镇职责,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
(四)科学核定编制
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的事业编制由各县结合当地实际,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低于全县农技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科学合理定编、定岗、定人,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五)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1.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聘用期一般为三年。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于专业对口、实践经验丰富的现有在册农业技术人员在竞争上岗中优先聘用;编制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专业对口又自愿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高校毕业生优先聘用。对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并愿意继续留在服务单位的“三支一扶”毕业生,在服务单位新增工作人员时,可免于参加统一招考,直接办理聘用手续。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
2.完善考评机制。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各行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人员岗位分工,明确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要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考评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进行。对于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应予以解聘。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建立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落实对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长期在乡镇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农技人员要优先聘用。
(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推广效果。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利用“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和“96355”林业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要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发展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按照“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将原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农资供应、产后加工、营销等分离出来,按市场方式运作。在发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供销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和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农资连锁经营(配送)服务;鼓励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民间社团、涉农企业及个人,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和中介服务;鼓励农资企业通过加强售后服务,向产中技术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等进入产后服务领域,从事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服务;鼓励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企业和个人公平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投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切实加强对各类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训、指导、扶持和监管,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公共财政要切实保障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改革后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核定为财政供养的人员工资以及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给予适当补助。各级要切实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公益性推广机构的工作和技术条件,加大对原有设备的维护更新,逐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服务设备,提高农业技术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二)建立培训教育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素质。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轮训,鼓励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带薪学习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凡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学时(12天),具有初级职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累计不少于42学时(7天)。脱产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依法保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权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房屋产权、试验示范基地使用权的变更,应当报省级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对非法拍卖、转租、平调农技推广机构房屋、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四)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对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人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和安置工作。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县级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政府要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此项工作要求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做好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人员上岗以及分流安置等工作。对编内在岗人员要重新核准认定,实行“一人一编一卡”的实名制管理;对人员的进退去留,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禁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此项工作要在2008年上半年前完成。
六、组织领导
改革和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新转变的重大举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困难多,任务重。省政府成立由分管省长为组长,农办、农业、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编办、人事、发展改革、财政、劳动保障、科技、税务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协调和领导。各级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并对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县(市、区)要把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要明确目标,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实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舆论引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改革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向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也向铁路企业吹响了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集合号。铁路企业各级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 就难以引领好改革方向、凝聚起改革力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因而, 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为深化铁路企业改革提供根本保证。
1 加强干部思想教育, 确保企业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当前,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我们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 更好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 切实提高干部把握方向、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驾驭全局的能力。干部是改革的主力军, 教育和引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闯敢试、开拓创新, 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确保企业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 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 一些干部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不能很好地适应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
近10年来, 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铁路营业里程超过了10万km, “十二五”末将达到12万km;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已经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铁路的货运量、客运量等主要运输经营指标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 新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6月15日实施了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为铁路深化改革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铁路企业各级干部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树立必胜的信心, 迎难而上, 坚定不移地抓好铁路货运改革, 加强对铁路深化改革的认识和实践, 努力开拓市场营销和“实货制”运输, 积极做好全程物流服务资源整合, 加快构建“门到门”运输管理体系, 促进了各项货运任务指标的明显提升。
当下, 铁路企业在体制机制上还有诸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然而, 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要顺利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又要发挥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的功能, 确保安全, 让人民群众满意;还要扎扎实实地走向市场, 真正开辟一个经营创效的新天地。怎样把这些目标、任务和要求变成令人振奋的成果, 最根本的是要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各项工作、指导实践。为此, 铁路企业要把干部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为首要任务, 全面推进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 特别是帮助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通过教育培训, 引导各级干部全面系统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真正做到认识上一致、政治上同心、思想上统一、行动上同步。要组织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等内容为重点, 组织各级干部培训部门专业教师, 成立宣讲团深入各铁路基层单位, 送教上门, 开展宣讲教育;举办专题培训班, 各单位宣传助理员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网上学校, 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开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远程培训, 在培训运输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干部时, 增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容,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 为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做好思想先导。
2 加强干部能力教育, 确保企业深化改革期到必成
干部教育培训是服务党和国家事业、服务干部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其根本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随着2013年3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 铁路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 铁路运输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为各级铁路基层单位适应市场、赢得市场、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只有抓好干部教育培训, 加强思想建设、能力建设, 才能为深化改革及铁路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1 加强对铁路企业领导干部的培训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企业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履职履责基本要求、领导驾驭能力培养、安全风险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等为主要内容, 举办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培训班和研讨班, 拓展培训路径,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效性。同时, 结合工作实际加大高铁、重载等新技术、新设备知识培训, 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
2.2 加强对铁路企业运输和经营管理干部的培训
紧密围绕铁路企业高铁重载、运输组织、机车车辆、牵引供电、工务线桥、通信信号、工程建筑、信息技术、经营综合管理等领域和专业, 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充分利用干部培训中心和高校优质培训资源, 举办运输和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以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新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财务决策与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举办高级财会骨干人才培训班, 为促进铁路企业科学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干部人才保障。
2.3 加强对铁路企业基层干部的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能力为重点, 强化铁路运输关键岗位干部知识更新。着眼于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主动跟进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的变化, 强化运输和行车关键管理以及专业技术干部知识更新, 举办直供电客车新技术、无缝线路管理、调度管理制度、ATP设备维护管理、SS4机车技术、货车检修运用新技术、自轮运转新技术、GSM-R数字移动通信等现代科技专业知识培训班, 为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4 加强对高铁技术干部的培养和储备
围绕新的高铁客运专线开通、新的现代化客运站运营以及高铁动车开行对技术干部的需求, 突出高铁安全关键业务培训, 通过院校深造、提前介入、厂家培训、现场观摩、跟班学习等方式, 举办开行高铁客运服务、高铁行车组织、高速动车组用管修、高铁牵引供电、高铁工务、高铁信号等高铁关键人员培训, 做好人才前瞻性培养, 提高技术干部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3 加强干部作风教育, 确保企业深化改革扎实推进
干部的良好作风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 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党的十八大之后, 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动真格, 一抓到底, 真可谓“动嘴又动手”、“老虎苍蝇一起打”, 这种强烈的反腐败攻势,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治党“既要管, 又要严”的决心。由此可见干部作风建设, 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
一是重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特别是规范权力运行、推进重点领域管理改革和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为保证铁路企业深化改革取得成效, 使铁路事业健康发展, 对干部进行作风教育, 各级铁路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各级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突出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源头治理。清正廉洁本应是各级干部的本色。每一名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警自律, 牢牢警惕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 牢牢把住公与私的警戒线, 牢牢控制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同时, 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以平和之心对待名利, 不为名所累, 不为利所迷;以淡泊之心对待升迁, 不为升位所困, 不为换位所扰;以知足之心来对待利, 不为利所忧;以敬畏之心对待权贵, 不为权所惑, 不为贵所诱。
二是教育干部切实改进作风。一些干部“四风”突出, 主观上这些同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各级干部要时刻铭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工具, 正确处理根本利益与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要教育干部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 从客观事实出发, 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利益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尊重群众的自觉和自愿, 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学生, 密切联系群众, 依靠人民群众做工作。
三是各级干部要牢固确立“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的认识。充分认识铁路企业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 是形成全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需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是推进铁路发展的巨大动力, 是铁路系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确保铁路安全稳定、队伍稳定, 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 确保改革的各项要求顺利实施。
四是干部作风教育关键在于做工作要亲历亲为、一抓到底。干部转变作风绝不仅仅是下几次基层班组和现场、到几个车间和工地, 关键是要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抓住细节, 一盯到底。在日常工作中, 各级干部对于上报的材料, 一定要亲自把关;对于下发的文件, 一定要亲自审核;凡是布置的工作, 一定要亲自检查;凡是发生的问题, 一定要亲自追责;凡是上级关注的事, 一定要亲自抓落实;凡是职工群众反映的诉求, 一定要亲自过问。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设
国有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推行规范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组织保障能力,自企业内部党委成立,企业妥善落实相关工作,认真贯彻上级党组织精神,在中央省委领导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党建工作效率与质量,促使企业软实力转变为硬指标,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从而达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国有企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直线上升,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在面对当前新形势时存在许多隐患,需要改革创新,企业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针对现状提出一条发展新路,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现有国有企业内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开展党建工作前,国有企业新任党委必须深入了解位于一线生产工作岗位的党员,针对国企现有基层情况开展调查,掌握基层党支部现状以及基层党员工作、思想情况,对调查结果仔细分析,找出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内部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繁重,车间领导集中精力于加快生产以完成工作目标,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科学合理分配设置基层党支部,存在党支部设置不均匀现象,大车间只能与其它车间联合组成党支部,没有设立单独基层党支部;部分党务工作者无法适应当前企业党建工作开展需求,不能达到工作标准;企业党委针对党员群体教育引导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党员危机意识薄弱,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不高;在企业中,仍然没有建立起党建工作相关档案,并且其他工作档案存在遗失现象,保管工作存在漏洞。
二、加强党建工作主要措施
加强国有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受到企业领导大力支持,开展党建工作,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管理更为高效规范,还可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实施党建工作势在必行。
(一)合理分配基层党组织
针对企业现状,应该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分配基层党支部,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新任党委,其中书记一职的任职者需要具备熟练的业务经营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充分掌握党务工作,在思政工作方面也要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企业党委必须对新任党委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优化基层党组织,合理分配党支部,以此保障公司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党建相关工作制度
制度是工作落实的有力保障,作为党建工作的立足之本,党建工作制度必须着眼于全局,以长期稳定的工作方式,将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完善党建相关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系统化、制度化的建立制度,立足实际,由企业党委制定相关制度,严格规定党委工作职责以及工作内容,详细记录党员教育培训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党组织干部及其储备人才的工作程序及标准,为党建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党建工作展示平台
企业加强党建工作,可以为党员构建工作展示平台,以此宣传党组织基层工作,加强党支部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展示企业党员风采。
(四)设立工作档案
当前工作中,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规范系统的党建工作记录档案,必须注意的是,档案对加强党建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档案,加强工作档案管理,企业党委以近年来企业开展工作的相关情况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预先规划党建工作发展思路,设立党建工作相关档案,以档案的类别目录仔细归档,以便于企业党委未来开展工作时有所依据,杜绝档案遗失等不良现象产生。
(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企业党委必须明确,在加强党建工作中,党员能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业务能力,以充足的人才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保障。
(六)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必须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与企业建设中,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以群众为发展基础,党组织必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将党群关系维系良好,转变党建工作作风,做好群众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觉悟,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企业党委必须坚持联系群众,召开政工例会,以此传达党委思想并了解人民群众思想情况,据此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听取群众意见;企业基层党支部实施思政工作责任制,党员以支部委员建立的班组相关工作联系点为单位,联系身边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思政工作,及时宣传党的思想,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与此同时,党支部应该进行预判,建立企业内部员工心理疏导制度,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改革创新的道路,才能保持自身活力与竞争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党建工作,深化国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国企经济效益,促进国企迈向更高层次,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喜亮.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J].先锋队,2015(20).
[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冶金企业文化,2015(04).
[3]王金柱.如何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九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能忠于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培养新世纪人才默默耕耘着。自2010年到观音学校以来,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踏实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内外的时世政治。与时俱进,忠诚党的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责。
二、德
任职期间,本人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甚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本人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三、能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5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本人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网络资源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前进。
本人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讲究情感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能投入的、感兴趣的去学,去
本人xxx,女,1972年2月出生,新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自2001年10月被州职称改革办公室评定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已有5年时间,现将两年来工作情况总结:
一、德
任职期间,本人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甚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本人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能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14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本人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网络资源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前进。平时,涉猪赞科夫的“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构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人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讲究情感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能投入的、感兴趣的去学,去听,去写。还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网络资源料辅助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的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中,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求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当优秀。
我原在xxx中学从教10年,一直进行循环三年初中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
2002年10月,调入xxx县第二中学,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班主任工作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求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分类推进,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
三、绩
2001至2002,我教初二语文共2个班,每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2至2003,教初三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3至2004,教初一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4至2005,教初二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5至2006,教初三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
本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勤快,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的班成绩高,差生转化明显,担任14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
我的作文教案荣获2003年区级 “初中作文优秀教案”评比三等奖; 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一点体会》2005年7月被评为区级优秀论文; 2003年获本县当堂作文指导教师一等奖;
2004年10月获第二届“西部之星”作文大赛优秀辅导一等奖; 2005年10月获首届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指导教师二等奖。
四、勤
除生病做手术请假,其余均为全勤。
(任期)工作目标摘要
1、全面贯彻当地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积极课改实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讲、批、辅,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经验论文。
4、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成绩优秀。
1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十
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教师队伍,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稳步发展,根据明教〔2015〕90号《明光市教育系统开展“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教师队伍”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廉洁从教”为重点,以治理有偿家教、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体罚学生等行为为抓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以身立教、创先争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全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认识,着力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奋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四个提升”: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依法执教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贡献。
三、参加人员 全校在岗教职工。
四、实施步骤
主题教育从2015年5月开始,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
(一)广泛动员,全面启动阶段(2015年5月底前)
1、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以魏玉明校长为组长的司巷中学“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教师队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魏玉明
副组长:李跃基 郑广学 成 员:朱广德 王宗山 朱文珍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导处,李跃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实施。
2、制定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3、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传达上级要求,广泛动员,层层发动。
4、开展教职工大讨论。针对当前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掀起师德师风建设热潮。
5、公开签订“师德承诺书”、“教师师德师风责任状”,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宣誓活动。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阶段(2015年6月初-9月底)
1、集中学习。重点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滁州市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方案》、《明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司巷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
2、向典型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学习沈浩、赵玉龙等先进人物事迹。
3、典型经验交流。培养树立本校自己的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努力发掘本校典型教师的事迹和先进经验,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积极开展师德典型教师校内经验交流活动。
4、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每位教师必须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和一篇心得体会,存入教师档案。(三)立查立改、健全制度阶段(2015年10月初-11月底)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注重实效,把查摆问题与解决问题贯彻活动始终。
1、广泛自查,立查立改。
(1)自查自纠,党员干部带头。每一位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查自纠,党员教师特别是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查摆自身师德师风问题,并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
(2)问卷与走访调查。学校采取向学生和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
(3)召开座谈会。召开由责任督学、教师代表、学生家长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学校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4)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5)形成问题清单,立查立改。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相互帮等形式,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个人问题清单和整改方案,立查立改。
2、认真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学校根据查摆的问题,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整改方案,整改措施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要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订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严明纪律约束,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四)组织考核,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12月)
1、教师个人总结。活动结束,每位教师写一篇活动小结,总结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学校考核。学校根据教师个人活动情况,对照《明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师德师风考核标准,认真梳理反思,开展回头看,通过学校评、学生评、家长评确定每一位教师的师德等次,对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学校进行表彰。
3、学校总结。学校总结师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提出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
五、结果应用
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运用制度,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师风考核优秀的教师。
强化诫勉谈话制度,发现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有不好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时,校长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凡有《明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的10种情况之一的,师德考核等次定为不合格,在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中,一律不予注册。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主题教育工作,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定期向教育局机关干部分片包校人员汇报活动开展情况,虚心接受上级督查,对组织实施不力的人员,要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以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动员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打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学校遵照上级要求,制定本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校务公开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1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乡土地理素养;改革;地理课程;教育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确定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应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
一、乡土地理素养的内涵
1.素养和乡土素养
素养是平时修养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方法、观念等。乡土主要指“家乡、故土”,是一个体现地理学区域性的小地域概念。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必学内容的乡土地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其区域范围作的规定是: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1]。乡土素养指从事乡土建设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2.地理素养和乡土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2]。
乡土地理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积累的乡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所需的技能,获得的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智能,养成的乡土意识及乡土情感。并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乡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乡土现实问题的内在涵养。
二、乡土地理素养的构成
1.乡土地理的知识与技能素养
是指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和从事乡土建设工作具备的各项技能。乡土文化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指乡土文化知识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部分,如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古建筑遗存等。图像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等地理基本技能也是乡土建设工作中要求常用的技能。
初中地理课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1],就是对学生提出乡土地理的知识和技能素养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2.乡土地理的过程与方法素养
是指学生在经过乡土地理学习后需具备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经过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 。通过对家乡野外考察和环境调查,学生认知身边乡土地理事物,形成正确的表象;再比较、抽象、概括信息,形成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其特征、规律等理性知识。
3.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这是课标中明确对学生提出的乡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要求。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指个人在家乡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地理态度和各种观念,包括学生正确人地观,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法制观念等。
三、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课标理念
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和对将从事地方建设终身有用的的知识莫过于乡土地理知识;注重实践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乡土地理学习评价可以观察和衡量学生参与乡土实践中的过程。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联系的乡土地理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2.有助于地理课程的建设和整合
显性和隐性,必修和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地理课程都具有自身特点,共同承担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应加强各类地理课程建设和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现行的地理课程存在重显性、必修和国家地理课程而忽略隐性、选修和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等问题。乡土地理课程是新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和实施其它各种课程的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地理课堂教学互补的地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生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大课堂中,以探究的方式获得乡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能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思想品质都大有益处。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并且其特有的实践教育领域和教育方式为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素养提供可能。
4.有助于地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乡土地理知识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开发教学资源甚至编写教材;乡土地理素养教学实践和探究、区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此外,它还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乡土地理内容是地理教学科研选题的主要方向,探究式的乡土地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可以在乡土区域建设地理课程研究基地,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更多专业知识、能运用更多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创造条件创新性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开展乡土地理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育人能力。
四、夯实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途径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1]。贵州省各地乡土地理教学情况不一,现实中乡土素养教育主要渗透在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解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意愿,本文对贵州省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9份,统计结果如下:选择最需要乡土地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有75人,选择首先需要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培训的各有11人,有12位地理教师要求优先乡土地理评价方法的培训。统计结果显示的初中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建设的需求,也应该是加大乡土地理课程建设,夯实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向。
1.加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开展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绝大多数中学缺乏乡土地理教材,教师也缺乏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这也导致独立开展乡土地理课程难度增加。加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开展乡土现状调查,了解、筛选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内容;制定符合乡土实际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计划并实施;并创造条件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等。
2.加强乡土地理教育研究
目前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效果等,关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较少。乡土地理研究既是乡土地理课程的内容,本身也是其教学方式,同时还是在职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平台,既完成乡土地理教学任务,又可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要鼓励和引导地理教师关注乡土地理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找出解决措施。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队伍培养
一方面,注重职前乡土地理教学队伍建设。在地方院校特别增设乡土地理系列课程,培养能胜任中学乡土地理教研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在职地理教师乡土地理教学素质的发展。对在职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应针对培训对象的需求,除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如何优化组合乡土地理教学的方法、媒体和合理评价等方面也进行训练和指导。
4.建立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乡土地理素养相比于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其情境性、动态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也造成评价时的困难。需要将乡土地理素养转化为可以观察的外显表现,并开发出相应测量工具,制定相关测量标准。如考查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可以试卷考核或专题抢答;过程与方法素养的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在面对乡土现实课题时的参与度和表现性;学生的乡土地理情感,也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倾向等进行了解。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应体现现代教学评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篇十二
一、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
( 一) 加强理论武装
理论指导实践, 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必须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军队改革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习主席在会上做出了重要的批示, 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更迭官兵头脑, 确保官兵充分意识到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对提升我国国防力量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所有官兵都能认识到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进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哪些属于政策性问题, 哪些属于结构性问题, 哪些有属于体制性问题。在这三者之间要做好明确的区分。只有在充分掌握以上问题的情况下, 才能成功摸索到一条快速而畅通的改革之路。
军校要在正常教学期间, 以强军作为军队改革的目标, 每一位官兵要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 切实开展“三严三实”主体教育活动。在分析改革效果时, 应将军队战斗力是否得到提升作为考核标准。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设置科学性的研究课题, 邀请专家学者莅临军校慰问, 并向官兵讲解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根本目的以及如何做好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同时还要邀请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政治教员担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讲师, 详细指导官兵国防深化以及军队改革。
( 二) 注重思想碰撞
首先要组织讨论会成员, 比如军队改革研究专家、精英教学能手等;其次规划好讨论方式, 或以会议室讨论方式, 或以网上研讨方式将如何将进行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提出科学可行性方案。具体划分每一项任务, 拟定好改革的每一个步骤与流程, 时时刻刻以党中央一些列会议精神以及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 然后是各基层部队要向官兵渗透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指导思想、详细内容以及具体目标。加强全员参与, 让每一位官兵有机会述说自己的想法供与会讨论, 使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全面, 更有针对性。
( 三) 强化氛围营造
首先作为军队领导干部, 要充分起到带头作用, 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的指示, 自觉践行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 其次要借助电视广播等传媒机构的作用, 在电视台军事频道和政工网站上大力宣传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 时刻更新改革新动态新成效新收获, 为改革营造和谐而良好的氛围; 然后是树立模范, 以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广大官兵, 并起到模范引导作用; 最后是建立奖励机制, 通过对表现优异的官兵给予奖励, 来调动官兵的改革积极性, 确保所有官兵全部参与到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中来。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贴实际、创新方法
( 一)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政治工作威信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模范带头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我军有少数领导干部表里不一、品行不端,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直接影响到我军的政治工作威信力。比方说, 有的在作讲话时昂首挺胸、头头是道, 在私下里却频频过线, 见不得光, 教育别人要多做实事少走关系, 自己却投机钻营, 溜须拍马, 教育别人要勤奋刻苦、艰苦奋斗, 自己却贪图享乐、纸醉金迷, 教育别人要严格自我要求, 自己却放纵娇惯自我。少数领导干部的不良行为严重危害了党的风气建设, 危害极大。为此, 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深化纪律检查机制改革,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而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要摆脱传统观念, 紧紧围绕新时代的特点,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思想观念彻底改变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吸收的知识与理念, 严惩军队内部官兵腐败行为, 清除害群之马, 才有可能推动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进程。
( 二) 提高思想警觉, 固守精神高地
目前, 我们处在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攻坚阶段, 不仅人民群众, 甚至我军部分官兵的情绪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不良行为。为解决我军信仰危机, 笔者认为应坚定不移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固守精神高低,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真理来信仰。同时, 要长期积极开展实施批评与自我批评, 主动坦白, 军政之间, 军民之间出现任何不良行为都要实实在在摆在桌面上来谈, 以消除官兵的消极态度。处理好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和士兵与士兵之间关系,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严肃军纪, 严厉打击任何毁谤、污蔑或肆意煽动的行为, 及时将不良之风扼杀在扩散之前。
三、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 提升官兵的军事技术素质, 为未来战争做好准备。要充分领会老一辈军事革命家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同时充分吸收信息化战争作战思维, 为己所用。另一方面,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变某些官兵的陋习, 端正其态度, 约束其行为, 避免官兵误入歧途而涉及到作风性问题。作为部队官兵要警言慎行, 提升自我辨识能力, 依法办事, 听党指挥, 跟党走, 共同推进我国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
摘要:军事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 在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的情况下, 军事力量也不甘于后,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国防深化与军队改革。而如何落实, 笔者认为还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俗话说思想就是武器, 我军官兵只有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基础上, 才会有足够的热情投身于军队改革与国防深化中, 我国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也会相应提高。
关键词:国防,军队,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学栋.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普洱学院学报, 2014 (06)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汇报09-19
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管理09-24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07-10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11-13
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6-15
加强听评课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11-05
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物理教师理论06-09
加强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