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会形式

2024-07-12

小学家长会形式(共12篇)

1.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一

家长会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改变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言堂的陈旧做法。大家都知道,家长会一般都放在其中考试结束以后开的。在家长会上,分析成绩是最最主要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取得好成绩当然是满心欢喜,但成绩不好呢?有一次听家长说,开家长会好像开批斗会,太没有面子了,以后不来了。所以这样的现象经常看见:七年级家长会所有的家长都来,到九年级来一般就不错了。所以在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

比如,把家长会放在开学的时候开。刚开学,学生重视,家长也重视,大家聚一次,共谋班级,学生发展的规划,共同探讨学生教育大计,效果会不一样的。而家长也不会因为自己子女成绩差而不敢到学校里来啦。

比如,专门请某一个教育专家来做一次讲座,谈谈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怎样有机联合,让家长学到一定知识,总比讲成绩要好吧!

比如,在家长会上,花大部分时间请家长们谈谈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平时会注意哪些问题,让其他家长吸取一点经验,长一点见识,家长们来的可能会多一点的吧。

比如,在家长会上,也让所有的学生到场。让他们把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如某一次成功的作业,某一次满意的成绩,某一篇在全班朗读的作文,某样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某一张书画作品等等。让我们的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小孩在某一个方面也是做的最好的。

比如,在家长会上,也让所有的学生到场。让所有的学生谈谈本学期老师分配给的工作,我准备怎样去完成。班长会怎样代替班主任老师管理好班级?课代表会怎样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小组长会怎样尽职尽责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负责窗户,前后们的同学有怎样的计划,保持明窗净几?负责搬水的同学会怎样让同学们不会断水?又会怎样做才能让同学们吃到热得开水,而又不浪费电?等等。------

总之,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改变而已。

2.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二

温馨式邀请函

每逢召开家长会之前, 许多学校或班级都会分发给每位家长一张通知, 虽简洁明了, 但过于刻板。我们可以把传统的《通知》设计成《邀请函》。如:

尊敬的××家长:

您好!贵子女在我班学习已经半个学期, 您对他 (她) 的表现满意吗?您对班级有什么好建议?欢迎您光临本周三晚上7:00在四 (3) 班教室召开的家长会。我们期待着您的高见, 盼望着与您交流!

××小学四 (3) 班 ××年××月××日

看, 稍微变变脸, 这样的邀请函是不是更人性化呢?既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又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距离, 让家长感到温馨、愿意说话。

汇报式家长会

每当宣布召开家长会的时候, 看着部分学生愁眉苦脸的样子, 我的脑海里不禁回想起童年的一首歌谣:“小呀嘛小儿郎, 背上了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呀, 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此时此刻, 学生们像童谣里的小儿郎一样, 盯着正在讲台上布置家长会事宜的老师, 教室里安静得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

其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之所以觉得他表现一般或不好, 是因为他的闪光点没有被我们发现。于是, 我大胆地改变了家长会的形式。提前几天, 我在班里宣布:“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最拿手的节目, 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表演。”学生们张大了嘴巴, 似乎听错了似的。召开家长会当天下午, 等值日生打扫完卫生, 我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大字:“爸爸妈妈, 我是最棒的!”学生看到这行字, 不禁喜形于色。

会前, 教室门口安排两名学生充当接待员。他们身披绶带, 面带微笑, 欢迎家长的到来。之后, 由一名引导员领着家长参观教室里的各个展区, 如习作展、书画展、预习笔记展、读书笔记展、优秀作业展等。

等到家长会开始, 我先让每个学生夸夸自己半个学期取得的成绩, 接着, 把写有每个学生在校主要表现的小纸条分发给每位家长, 再举行汇报表演, 或唱歌, 或跳舞, 或写字, 或绘画, 或朗诵, 或小品……最后,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请家长代表为孩子颁发各种奖状或奖品。看到这儿, 我想:今天该不会有孩子被父母埋怨了吧?

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是对孩子莫大的荣誉和奖励, 但奖励的名额总是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同学只能在一旁羡慕甚至嫉妒。时逢期中, 我们适时来个阶段小结, 让每个学生都能捧着一张“大奖状”回家。如, “书写最工整”“作业正确率最高”“最乐于助人”“小小思考家”“班级长跑冠军”……奖项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让每个学生从奖状中“读”到自信。

互动式家长会

在我的印象中, 家长会总是这样一幅场景, 家长坐在下面, 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说教, 仿佛唱主角的永远是老师, 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总是停留在家长会以后的一段简短时间内。

父母都有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愿望, 开家长会要给家长一个正面了解学校和侧面了解孩子的机会。家长会上, 科任教师除了要让家长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学科要求外, 还要注意角色互换, 让家长当回“主角”。上讲台分享教育心得的不能局限于“优生”家长, 要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也能谈谈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

因为在众多的家长中, 总会有一些家长在家教方面较有经验。让他们上台“现身说法”, 更易引起共鸣。当然, 会上也可以让家长就教育子女的某些棘手问题, 如,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进行讨论、质疑、辨析、交流,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引领式家长会

由于种种原因, 家庭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误区:重视智育, 忽视德育;重视身体健康, 忽视心理问题;重视知识获取, 忽视能力提升;期望值过高, 过分宠爱, 等等。因此, 科任教师或邀请当地知名教育人士甚至外地教育专家, 为家长“望闻问切”, 显得十分必要。有时, 科任教师也可在会前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 了解家长本阶段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引领。如上个学期, 我班召开了一次引领式家长会。当每个家长步入班级教室的时候, 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份《学会欣赏你的孩子》的学习材料。这次家长会, 旨在向家长传递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

聊天式家长会

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对儿童成长有着持久、稳定和不可替代的影响。作为教师, 仅仅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要凝聚每一位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上进心———班级QQ群就是实现科任教师和家长零距离沟通的一座桥梁, 为提升教育合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你看, 晚上8:00, QQ上准时出现了杨丽文家长的留言:“为了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 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其次, 再做必要的引导。”接着, 黄嘉怡家长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要想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 家长也要读书, 给孩子带好头……”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针对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方法、阅读评价分享着各自的经验与想法, QQ群中出现一片热闹的景象。这是我们班级QQ群之“相约星期三”家庭教育论坛, 在闪动的文字中, 家长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家长“跑得快”, 还怕孩子成长慢吗?“相约星期三”已经成了我和家长之间的共同约定, 为我们铺筑了一条梦想之路。

3.新时期班主任家长会形式探索 篇三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家长会;召开形式;探索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适时地召开家长会是极有必要的。家长会的召开是班主任在真正了解学生实际、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并非传统的开学初、考试后、期末放假前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在新时期,班主任如何积极进行家长会形式的探索,切实通过家长会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积极创新家长会的形式,采用以下多种形式的家长会召开方式,切实让家长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座谈式家长会

座谈式家长会是指家长与教师进行平等地沟通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互相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共同献策、支招,为班级的管理、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具體而言,班主任可以在座谈会开始之前邀请几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发言准备,以便在家长会中跟其他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便于各家长在座谈过程中取长补短。座谈式家长会更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沟通,从而更能帮助学校与家长双管齐下,管理好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主题式家长会

针对以往家长会中又是通报成绩,又是关于纪律等繁杂的情况,主题式家长会的会议内容显得更加明确。以往的家长会涉及内容太多,教师讲了很多,家长能记得的却很少,这样的家长会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班主任可以针对某一突出问题召开主题家长会,让家长明白此次家长会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会谈中,进而解决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更容易达到。比如,主题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会结束后各位家长就能目的性很强的配合学生、教育学生,必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释疑式家长会

实践证明,家长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身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试想,家长对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又如何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呢?对此,班主任可以及时召开释疑式家长会,让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从而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当然,这种形式的家长会就不一定只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参加,还可以有学校领导、学生代表等参加,充分让家长深刻认识学校教育,从而加强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积极配合学校及教师的工作。

四、分类式家长会

以往的家长会基本都是全班性的,要求所有家长都参加。而实际上,一场家长会开下来,许多家长都觉得似乎自己并不一定要参与。对此,笔者认为,除了具有全班性指导意义的家长会要求所有家长参加外,其他针对性较强的家长会可以只要求相关家长参加。甚至在召开分类式家长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单独交谈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家长及教师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更有助于以后对学生的管理。

当然,新时期班主任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远远不止上述几种。具体而言,还需立足于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形式召开家长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新形势下的家长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革新,2009(3).

[2]李瑛.班主任如何开好家长会[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9(3).

4.小学作文形式 篇四

1.定义: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意思,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2.分类:

重在写人的侧重写事的写景状物的3.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人称:

第一人称“我”: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也许是作者,也许不是)“我”在文章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有时作陪衬,有时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她”“它”):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优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视野广阔,取材丰富,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

第二人称“你”:有时是作者在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倾述感情,有亲切感,常见于抒情散文,也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5.顺序:

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其作用使文章条理分明,有头有尾。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或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其作用是引人入胜,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其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6.中心:

中心指作者通过记人、叙事、状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中心通过具体材料或从正面揭示出来,或从侧面、反面衬托出来。中心意思的一般表述方法是:作者围绕„„,采用„„的方法;记叙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如何归纳中心意思: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的中心意思。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记叙文阅读

阅读一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汾河河谷。

雨像是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打着伞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远处的柳阴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短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树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赶忙凑上去,慈爱的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

小旗在风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母亲慈祥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有点醉了。

写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经过:

(6)结果:

阅读二

爱,从来不卑微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终极,关于真情的困惑。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

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萎。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

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革命老区失学的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

了引起过往路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张长幅的红布上。相

片上的孩子们坐在用木棍撑着墙壁的教室里,哀哀的目光在秋风中抖瑟着。

③我没有在意这个收垃圾的老头儿的到来。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

负荷的垃圾箱,我们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儿正专注的用铲

子或者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

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儿。

④他正佝偻着身子很吃力的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子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下

来,在那幅红布前站定,眯着眼睛仔细的瞧着照片,很久才移向另一张。我不禁

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垃

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叠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

动,我吃惊的抬起头,老头儿不知何时已来到我眼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的递过来一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在桌子上,摆摆手,像完

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

他朴实的力量深深的震撼了我。

⑦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

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⑧心中种种命题突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

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的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

丢弃的垃圾吗?

1、写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2、文章以()为线索。从全文看,第③段所使用的记叙顺序是

()其作用是

3、文章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抑指后扬

4、第⑦段使用了()的表达方式。其作用

5、⑦⑧两段的“老人”能改为③⑤两段中“老头儿”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结合全文思想

内容,“老人”还拾到了我们“丢弃”的什么?(答案不超过5个

字)

7、本文的标题拟得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

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

看你有没有一双mǐn ruì()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

有敢于坚持探索真理的勇气。

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真理、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

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1.文中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2.文中加点的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你遗失了感动吗?

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的心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天,我第一次懂得了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

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间万象,何为表里。

(1)本文以“遗失了的感动”为题,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5.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篇五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6.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六

一、检测性合作学习。

检测性合作学习主要运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性检测,就语文学科而言,主要包括预习情况的检测(包括对课文的正确朗读、识字读词等),语文教材中基础知识点的检测(包括最基本的句式训练、背诵训练、字词的辨析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时机要注意根据课堂的进度进行把握,在开课初,在课中知识点的集中讲解与训练之后,或者在课堂小结阶段。这样的检测性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兵查兵”的效能,尽量全面地检测基础知识,纠正错误,有效落实基础知识点。

二、探究性合作学习。

探究性合作学习形式主要运用于课堂中对难点的把握,充分发挥“群策群力”之优势,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智慧来进行难点问题的探究与突破。这种合作学习是课堂中的难点所在。一是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找准探究点,针对语文教学而言,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写法的探究,对文字的感悟,对文本感情的体会,等。二是需要教师注意强化对探究的指导,要能够让多数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尤其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预设学生会面临的困难,进行由易到难的梯状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探究获知。三是需要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时间。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以达到探究的高效。

三、共享性合作学习。

共享性合作学习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就学生而言,家庭环境不一样,知识面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在课外所获取的教学资源也不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拓展,进行资源共享性合作学习。当然这里的“共享”,不光是收集的一些文本资源、图片资源,更包括学生对事物的观点、思考,还包括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故事等。

四、辅导性合作学习。

7.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七

马丽

小学英语的课堂活动应该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等特点,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些活动中,为了能在短暂的一堂课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充分练习,集体操练不失为“一剂良方”,像常规的分层操练,集体抢答,小组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拘泥于一种形式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降低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集体操练方式,现归纳如下﹕

一人或多人参与,全体联动

有些活动不可能始终需要全体学生参与,这时只是参与的几个学生得到操练,其他学生成了看客,从而使操练效果大打折扣。如“抢凳子”“摸单词”“小组表演对话”等都只能有几人参与,但如果采取一些手段,将全体学生与活动联系起来,就可以使练习力度得到加强。比如“抢凳子”游戏,全体同学可以看着教师手中要练习的指令性句子,共同齐声反复朗读,当教师一做手势,全体声音戛然而止,前台几个同学迅速抢凳子。“摸图片或单词”游戏时,教师可以准备两套教具,一套贴在黑板上,由两选手进行抢摸,另一套拿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据教师手中内容的变化齐读,两选手根据全体的学生读音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让教师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做好“导演”角色,更让全体学生联动起来,使课堂环节紧凑,气氛活跃,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二、一个知识点操练,融合多种变化

当我们新授完某个知识,需要采用一些游戏活动进行巩固操练,但如果在操练时,始终用一种方式练习到底,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能适时做一些活动方式的微量变化调整,会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进去。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animals第一课操练动物单词时,我们可以采取出示动物图片的局部﹙或画动物简笔画的局部﹚让学生猜出动物;然后一次出示三张或更多动物图片,抽去一张,让学生猜测少去的一张;接着融合进单词认读的练习,提前将动物单词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单词全体朗读,两个学生到前台进行快速抢卡后举起并大声读出的比赛;再到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全体齐读出此单词,两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摸单词”比赛。通过活动方式的多微变化,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操练中巩固所学知识。三、一种游戏活动,分层变换推进

操练的内容如果很容易做到,学生会在活动时不集中精力或放松练习,从而降低教学效果,但如果能逐步将活动内容层层推进,提高练习的力度和难度,让学生知道如果不认真思考、积极配,就会因为自己而使游戏活动出现断层,使其不由自主提高警惕。比如,用“击鼓传花”游戏操练单词时,我们可以由刚上来传递单词卡时全体齐说这个单词,声音停止时卡片在谁手中谁站出来大声读出这个词,到卡片停在谁手中谁说出另外一个本课单词,再到全体齐声说包含这个单词的本单元句型。同样,在做“let’s do”活动的巩固练习时,可以由教师发指令全体学生做动作,最后变化为,一部分学生看着教师手中的图片或句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另一部分猜测并大声说出句子。这样逐步增加难度,既提高了活动的挑战性,又在操练单词的同时复习了学过的一些内容。

8.半堤小学多种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 篇八

半堤小学多种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为了让半堤小学的女老师们过一个温馨的节日,半堤小学校委会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首先学校给每一位女教师购买了精美的丝巾做为节日的礼物,希望小小的丝巾可以装点女教师们单调的生活,让女教师们成为学校更亮丽的风景线。老教师代表还对年轻女教师们进行了心理座谈,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自我减压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让她们热爱生活热爱美丽,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各班级也对班级的任课女教师,进行了各种庆祝,六年级同学把自己亲手做的各种绢花和纸玫瑰送到老师的手里,中年级也制作了精美的卡片,低年级同学则选择了献给老师一支歌表达对女教师的尊敬和爱戴。漂亮的鲜花和卡片映着老师们幸福的笑脸,让这个初暖还寒的早春倍感温馨。(半堤小学张欣)

9.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九

邢台桥西中小学多种形式开展学雷锋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为党的十八大献礼,桥西区各中小学认真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一是提出倡议,积极动员。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倡导全体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新时期小公民”,教育学生在学校做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家里做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上做遵纪守法的“小标兵”,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二是利用少先队阵地,使学雷锋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开展以“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讲雷锋故事、读雷锋日记,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校报等有效载体,大力营造“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良好氛围。三是体验成长,从小事做起,带动全社会学雷锋、促文明。倡导中小学生为他人、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捡废纸、清洁小广告、为老弱让座等等。通过表彰典型,树立榜样,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通过校园传遍全社会,大手拉小手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新高潮。(张峰 胡振杰)

10.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十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的

课型与组织形式

--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再认识

李维兵

摘要 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及其追随者构建了以活动为主的课程改革思想,为活动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程正式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计划。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集体活动;以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种常用课型:数学游戏活动课、数学阅读训练活动课、数学文艺活动课、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课、数学思维训练活动课、数学应用实践活动课、数学竞赛辅导活动课。

关键词 杜威 小学数学 活动课 课型 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在批判了近代以来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基本观点。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对于儿童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个性、性格比教材更重要。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而且,教材对儿童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括着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的同化作用。毫不夸张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于是,杜威指出,要让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做中学”。他说:“细心考察一下学校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物理或外国语的教学,将会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它们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杜威认为教学法的第一要素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验和情境 一个使学生真正感到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道德应当排除某些错误做法,如按照明确的批示和命令进行的活动,或复制现成的模型,不许有所更改;过分地控制过程和材料。这是因为过分地呵护或者控制可能会减少学生的错误,但也就同时剥夺了学生独立选择和判断的机会与权利,就要限制学生的首创精神,甚至使学生失去在复杂情景中生活的能力。因此,他全面批判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传统课程观念,提出了活动为主的课程思想。他在《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这篇文章中阐释了自己的“活动课程”理论。他说:“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学校所以采用游戏和主动的作业,使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临时的权宜之计和片刻的愉快惬意。”杜威在这同一篇文章中曾列举了大量的可用于活动课程的作业。

11.小学家长会形式 篇十一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阶段,唱歌教学主要主要采取“听唱法”、“跟唱法”教学。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演唱形式也各不相同。

在小学低段,唱歌教学一般以听唱、模唱、接口唱、表演场等方式为主,基于低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在唱歌教学中应突出一个“趣”字。如在教学《小猪睡觉》这首歌时,这是一首具有诙谐情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生动,抓住了“大耳朵、小尾巴、打呼噜”等特征,勾勒出小猪的特有形象,唱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活泼。在教唱环节中,就可以从聆听和游戏入手,请学生扮演小猪,听着音乐模仿小猪扇大耳朵、摇小尾巴,闭着眼睛打呼噜等动作,在模仿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演唱歌曲。

在小学中年级唱歌教学中要体现“实”字。不仅要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合唱等方法学会完整的演唱歌曲,而且要能认唱、接唱简单的旋律,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节奏、旋律、简单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中年级唱歌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欣赏歌曲时,可以把曲谱歌词都演示出来,带着学生边听边看。这样有曲谱有歌词,有录音伴奏的良好效果又有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是直接的,能很快把握祝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很快学会演唱歌曲。

12.农村小学英语角活动内容与形式 篇十二

一、内容。

1.巩固:开展 “每周一诵”、“每周一歌”、“每周学几个新单词”等活动。

2.游戏:模仿事物的动作或声音猜单词,单词接龙,字谜游戏,中英文谚语竞猜等。

3.对话:设置情景进行对话。

4.表演:短剧表演,朗诵优美的小诗,绕口令,说小笑话,唱儿歌等。

5.观看一些有趣的英语动画片,如《迪斯尼神奇英语》、《猫和老鼠》或按照英文字幕给影片配音等。

6.给家中或学校中的事物制作小标签。

7.搜集身边物品的英语,如:Coke, sports, Nike, Adidas等。

8.自由交谈:由主持人阐述事先讨论好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用英语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

二、形式。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英语角活动——开设英语角的步骤与方法。

1.了解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情况,才能有的方矢,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方案,防止活动好高骛远。

2.宣传阶段。把参加开展英语角的想法、构思、做法及意义告诉学生,特别是英语角对于提高英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热情,引出学生勇于尝试的念头。

3.准备阶段。

(1)选址要优雅。在其入口的醒目位置挂起“Welcome to English corner”的标牌,布置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立意新颖的英文简单文章,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感到一股异国风味和情调,从而不知不觉地用英语交流起来。

(2)选时要悠闲。尽量安排在小学生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之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英语角活动中轻松地漫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4.尝试阶段。开辟英语角的目的在于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不宜过急,要求不宜过高,一般可分三步进行:

(1)让学生能自觉出入于英语角,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

(2)在英语角学习巩固旧知识,能开口,多交流。

(3)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5.定期活动阶段。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英语非一朝一夕学成,只有不断坚持,不断努力,才会提高,具体步骤可参考如下:

上一篇: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人大说明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优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