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2024-08-16

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共7篇)

1.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篇一

一个针灸临床医生的小总结

第一 针刺手法的练习: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针刺手法的练习就好象是卖油翁所说的 别无他,唯手熟耳!怎么练习?如何做到无痛进针?真的要那么苦练吗?当然了,如果按照教科书中所传授的练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 还要学习巧进针,要掌握进针得要领,那样就可以做到 快速进针,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 快 准 狠呢?如何才能让患者不敢到疼痛而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呢?

看过电影 鹰爪铁布衫吗?就是那个破气门的 铁指寸金 的功夫,是学习他的那种善于使用巧劲的手法,其实进针也是这个手法,将针放到皮肤上 突然发力 让针进入皮肤内,患者根本就感觉不到疼痛,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真皮层富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而疼痛是针刺中血管的感觉,如果能让针快速穿透真皮层 进入肌肉层,肌肉层内血管的分布相对较少,所以也就不是疼痛了!进入肌肉层后,再行提插捻转手法,或苍龟探穴,或赤凤迎源,或青龙摆尾等手法!但是提插捻转是最基本的手法!一定要熟练。那么如何练呢? 一定要学会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持针和捻针,将其它三个手指蜷起来,就单剩拇指和食指,捻起来,或者将笔,烟卷,筷子等,只要是能够练习捻转手法的东西都拿过来练习,或者是一根针灸针,让拇指和食指充分动起来,小幅度,高频率,达到每分钟 150~200次,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 慢一些,先练习手法,平时即便是手头没有东西也可以两个手指练习捻转动作,我的痴迷程度达到了,拇指和食指不能碰到一起,只要一碰到一起就是捻针的动作,知道的是在练习手法,不知道的以为是帕金森呢!哈哈,曾经有一次手里面拿着一根针练习,不小心碰到了一个病人家属的身上,麻烦大了,天津曾有一段时间 因针头扎人 一度让人们心中惶惶不安,哈哈,就正好在那个紧张季节发生的这事,最后 我的导师出面才解决的问题,麻烦大了,不过,就是这样的痴迷程度,才让我的手法能够得以突飞猛进,现在 在欧洲工作,患者很容易接受!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手法,但是 一定要熟练!别无他,多练习,没有任何的捷径~

第二 要舍得在自己身上练习!别怕疼痛,只有自己对自己的畏惧感消除了,才能够更有信心为患者治疗!自己也体会每个穴位针刺后是什么感受,那样 就知道患者是什么感受了!是什么针感,针刺后传感到哪个部位?放射到哪里?针刺后效果怎么样?自己心里有个数,才能够更有把握去面对患者!更有信心去利用针刺给患者祛除病痛~ 我身上的穴位除了后肩胛骨处我自己够不到扎针外,基本上每个穴位我都自己在我身上体验过了!很有必要!不能只能狠心的扎患者,而对自己下不了手,这样,很难成为高明的针灸医师!

只能做针灸匠吧~!还有各种手法也要在自己身上试验 烧山火透天凉 怎么做的等等,是不是真有那种效果啊?只有自己试验过了,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做不到,要考虑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要舍得牺牲自己!

第三 对于新的患者 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针刺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针刺 一定手法要轻,选穴要少,尽量用最小的针!浅尝则止!不要求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了 急性病除外,第二次以后再施以必要的手法!要一点一点地加量,别指望一步到位,对针刺的恐惧心理远远大于针刺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了 小针也不是没有效果,对于从来没有过针刺的人,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第四 对于辩证选穴〉 针刺对于各种痛证 颈椎病腰椎病 以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有着非常确切地疗效,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经脉走行要非常明确,当然至于选穴,痛症 以痛为输,以知为度 的治疗方法指导着我的临床,要善于总结,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更要有自己的绝活,针灸对于哪些病有着确切地效果,对于哪些病针刺效果不如中药,哪些病又是中药所擅长的?哪些病又是西医的优势大于中医的优势等等?对于一个医生来说 一定要心中有数才行!分清这些,再看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然后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第五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一定不要出医疗事故,当然了 晕针 针后出血 拔罐起泡之类的 这都是非常常见的,只要处理好就行!我所说的医疗事故是 别出现气胸 别出现 内脏出血,腹深如井,被薄如饼!手如握虎,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愿意和各位同仁共同学习!让我们的中医和针灸发扬光大!共勉!

2.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篇二

1 病因病机, 慎审周全

胃痛, 又称“胃脘痛”、“胃气痛”。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 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常年累月不愈。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 外邪内侵, 饮食失节,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大致可分4个阶段: (1) 胃痛初起, 可致脾胃轻伤, 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 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 肝气犯胃, 饮食停滞; (2) 胃痛中期, 进一步损伤脾胃, 使脾胃愈虚, 气血运行不畅, 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 寒热错杂, 气滞血瘀; (3) 若胃痛久病伤络, 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气、血、痰、瘀互结, 胃络瘀滞不通; (4) 当脾胃素虚, 病痛迁延不愈之时, 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 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 胃痉挛, 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 胰腺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临证可相互参考。刘师强调, 胃痛只是一个症状, 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 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煎煿, 复餐寒凉生冷, 朝伤暮损, 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 产生胃痛。临床以病邪阻滞, 气机不利, 营血凝涩为多见[3]。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 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 因饥饱失常而作, 因寒热不适而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市场竞争意识强烈, 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 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 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 症状多变, 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 呈阵发性剧烈绞痛, 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为此, 刘师考虑到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 症状多变, 建议针灸临床治疗一定要慎审周全[4]。

2 辨证论治, 通则不痛

《兰室秘藏》文献中首立“胃脘痛”一门, 后世医家使本病之辨证逐渐系统、完善, 为现代人认识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目前,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 但和脾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五谷入胃, 全赖脾的运化。脾胃一旦受损, 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司, 胃不腐熟, 食停积聚成实;脾虚不运, 湿浊内生, 痰湿郁结, 化寒化热;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乏源, 使虚者更虚也[3,4,5]。

胃痛有“虚”“实”之分。发病时间短, 表现为急痛、剧痛者, 多为实证;发病时间长, 且表现为缓痛、隐痛者, 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6]。临床治疗必须明确诊断, 有的放矢。在针刺组方选穴中, 刘师以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散寒、健脾和中、补益中气为治疗原则, 注意到了虚、实之辨证要点, 分型用之。如肝气犯胃型:以足厥阴、足阳明经为主, 疏肝和胃, 理气止痛。饮食停滞型: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 消食导滞, 调和胃气。肝胃郁热型:以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 清泻郁热, 和胃降逆。气滞血瘀型:以取足少阳、足阳明经为主, 活血散瘀, 理气止痛。脾胃虚寒型:取足太阳、足阳明经为主, 温中散寒, 健脾和胃。

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通”字。即:“夫通者不痛, 理也, 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刘师认为, 古人阐述的治疗胃痛的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之方法告诫医者, 脾与胃, 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胃痛是以脾胃虚弱为本, 以湿热积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只有胃腑正常通降, 则脾阳方可升健, 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掌握了这一原则, 临床治疗以调理脾胃气机, 协调阴阳, 和胃降逆止痛为基础, 就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 围绕要点“通”字, 随证治之, 以求“通”则不痛[7]。

3 针刺手法, 立意求新

刘师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治疗见解。他本着“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 热者疾之, 寒则留之。”的基本治则, 正确地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穴位, 组成针灸治疗胃痛的处方, 通过穴位给予有效的刺激量, 发挥其经络的作用来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如 (1) 胃热实证:采用泻热法。即针刺进针得气后连续捻转, 并在捻转的过程中捏紧针柄向上适度提插, 稍停片刻后如此反复数次, 直至疼痛渐止, 并留针30 min。 (2) 虚寒胃痛:采用温补法。即针尖对准穴位缓慢刺入, 当针刺得气后继续轻微捻转1 min, 随即捏紧针柄向下适度加压, 待有温热针感时停针, 间歇5 min运针一次, 留针30 min后疾速出针, 疼痛即解。 (3) 胃痛虚实兼之:针用平补平泻法。缓慢进针, 当针刺得气后, 继续匀速捻转针柄并适当保持一定力度。待疼痛缓解后停止捻转, 间歇间适度运针, 留针30 min。 (4) 急痛剧痛:采用徐疾泻法。即快速进针直达穴应刺之深度, 务使快速得气, 针感以病者耐受为度持续运针, 待痛感缓解后停针, 留针30 min。其间歇5 min重力度捻转一次, 以巩固疗效[8]。

在临床针刺治疗胃痛的过程中, 刘师还很好地借鉴了源于《金针赋》中记载的烧山火, 透天凉针刺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具体方法是将原针法三个步骤分为四个, 增加最初的单针叩刺。即持针在将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连续叩刺约1 min, 力度适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肥胖及青壮年患者重叩穴点可见红斑点, 瘦弱及小儿略轻之。以使患者开始建立起一个心灵感应, 并随着针刺进入腧穴的上1/3处, 中1/3处及下1/3处, 与医生在各处点得气后的捻转补法相呼应, 而后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处, 如此反复操作3次, 最后将针紧按至下1/3处, 留针30 min。透心凉法也如此反向操作。即在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连续叩刺约1 min, 并将针快速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下1/3处, 而后将针提至中1/3处和上1/3处。每处点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 最后将针柄提至上1/3处, 留针30 min。本操作过程中始终让患者配合医生呼吸节奏和行针捻转, 有意识地转移意念缓解痛感。此法临床屡试颇佳。

4 辅助治疗, 各取所需

单纯毫针针刺是治疗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因病症的不同, 刘师在临床中也会采用其他的方法加以施治。如电针疗法:用电针代替平补平泻法, 所选穴位足三里, 针刺得气后接通c-6805型电针治疗仪, 频率调至高频, 连续波[9]。急性胃痛, 中强度刺激;慢性胃痛, 中弱度刺激。梅花针法:临床中用此法对治疗慢性胃痛比较有效。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 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 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可以较快缓解胃痛直至症状消失。耳针疗法:耳针疗法分耳针和穴位贴压。刘师用耳针针刺, 偏重于行气消胀止痛;用耳穴压豆法, 偏重于疏肝解郁;两法相配做到标本兼治,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法。鼻针疗法:鼻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有多条经脉通往鼻部。刘师认为:在常规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的基础上, 辅以胃肠三点, 即可缓解因经脉经气涩滞不利, 壅塞不通所致的胃脘暴痛。

临床针灸治疗中, 刘师除用上述四种辅助针法外, 还比较喜用穴位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1或B12, 当归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注射液。取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每次治疗交替选用一对双侧同名穴位。每次每穴0.5~1 m L。神灯照射:红外热象对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有促进作用, 并且有消炎、镇痛、解痉之功效[10]。常规针刺加用神灯照射胃脘部30 min后即可获效。艾灸熏灼或温针灸:艾条有温和作用, 其热量可直接温通经络, 疏散体内的寒气, 使疗效更好[11,12]。方法是取中脘、关元、天枢 (双) 、足三里 (双) 、脾俞 (双) 、胃俞 (双) 、肝俞 (双) 中的2~3穴。每次熏灼20~30 min。拔罐疗法:取穴中脘、神阙, 走罐或闪罐均可, 反复操作2~3次, 留罐5~10 min[13]。刘师强调, 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有较好疗效。但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不适宜的部位均禁止施用,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特别是小儿胃痛患者慎用[14]。

5 因人制宜, 医患互动

胃痛的发生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刘师在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过程中, 同时让患者去懂得“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 脾胃必伤。”的道理, 督促患者增强预防调护理念, 气血安和, 积极配合针灸诊治, 加快减轻胃痛症状, 早日康复。具体做法是: (1) 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保持环境舒适安静,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防寒保暖, 消除引发疼痛的因素。 (2) 建议胃痛康复期患者要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健身,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旨在通利经脉, 调谐气血, 以达到防治胃病的目的。 (3) 告诫患者多学习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脾胃虚寒:可自行膏药贴敷、炒盐热敷胃脘部, 以温中祛寒止痛。 (4) 规劝偶因情绪因素导致胃痛的患者, 要自我进行心理疏导, 使之经常保持乐观情绪, 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5) 嘱咐胃痛患者选择多吃清淡、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勿过冷过热, 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克服偏食, 戒酒戒烟[15,16]。

6 病案简释, 意在探讨

田某, 男, 53岁, 自述胃脘部隐隐作痛3年有余, 得热则缓, 按之痛减;劳累或受风寒疼痛加重, 但可自行缓解。近日因受凉刺激胃肠, 再次感觉胃脘部隐痛不止, 且有加重趋势, 于2012年6月15日前来就诊。症见:胃脘部隐痛且胀满, 精神萎靡, 面色无华, 手足不温, 纳呆, 便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辩证属脾胃虚寒型胃痛。治疗宜温中散寒, 健脾和胃, 理气止痛。方法是取1.5寸毫针刺入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 施用补法。针刺得气后中脘、下脘加电刺激, 并红外线照射上腹部。留针20 min。隔日1次, 10日为1疗程。治疗2次患者感觉疼痛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5次疼痛基本消失, 继续巩固治疗5次, 临床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刘师认为, 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 针对胃痛的病因病机, 本案施治应从脾以健而运, 胃以通为补, 健脾宜升, 通胃宜降作为切入点, 注重通补兼施, 补中寓通, 通中寓补, 即可获得明显疗效。

7 结语

刘家瑛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其潜心学习、实践摸索出的治疗胃痛的经验很值得笔者学习。其中针刺胃痛辨证诊治和降胃腑、升健脾阳这一基本要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严格把握, 同时又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辨证取穴原则多以辨病为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情浅深轻重的不同, 本虚标实先后缓急的差别, 掌握辩证分型分期施治。针刺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 随证加减。肝气犯胃型多选天枢、太冲;脾胃虚寒型多选气海、关元;饮食伤胃型多选建里、内庭;肝胃郁热型多选天枢、公孙。临床治疗中屡试颇佳, 均达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3.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篇三

万学海文考研网

考试前我告诉自己,如果能上,一定要写一篇关于考研复习的文章,让后来考研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个过来人,特别是跨专业考医学的过来人的一点经验。5月份我拿到了某医科大学儿科的录取通知书,我曾经设想过很多次拿到通知书的场景,我以为自己会落泪,为自己这么久以来受的苦和累。可是,我的感觉只有疲惫,一种折磨萦绕很久终于消散而留下的疲惫。有人说,考研过后的人就如涅槃后的凤凰,重生而虚弱,我赞同。但我要说的是,朋友,考研并不难,跨专业也不难!难的是耐得住寂寞,是顶得住压力,是不要放弃!!

我本科不是临床医学专业,下决心考医学研究生却有充足的理由,这里我就不再多说。而我要提醒那些想跨专业的同学,特别是转入专业性很强的同学,你们要准备的,不仅仅是在初试上花更多的精力,而且一定要和导师联系好,甚至要和研究生院的领导沟通好!你初试成绩再好,遇上歧视其他专业的导师或是院校,你的所有努力到最后都可能化作零。我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就遇到了重重阻力,我能理解,的确医学不像其他专业,不是靠一个考试就能与5年的学习实践划等号的,这也是我想提醒大家的,除非你有充足的准备,靠跨专业考进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要是你认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并且准备好必要条件,那么朋友,只要你坚持不放弃,跨专业考医学就一定能成功!

下面我谈谈复习的一点经验:

我总分352分,西综229英语55政治68,不算高,但对于一个跨专业又是第一次考的人来说,也算是让人比较满意了。

首先谈谈西医综合,我认为西医综合的学习,第一步,看一遍教科书,当然是带着记忆去看,看完之后要有一个印象,这大概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第二步,重点看一遍辅导书,同时结合配套的习题,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3到4个月,大家一定要坚持!最后,看真题,重点看生化、生理、病理、外科,特别是生化,很多原题会重复的。对于跨专业甚至本专业的同学来说,我知道生化是一个大难题,但很幸运,生化出题很简单,分/ 2

值又少,只要你把生化的所有原题搞懂了,至少不会让生化拖了你的总分。如果你还有多的时间,建议你做一做模拟题,有人可能会说模拟题上面的题太简单了,我想告诉你,西综考试就那么简单,说不定还有惊喜会遇上原题。

总结下来你需要的书有:第七版教材(只做熟悉不作仔细记忆,你也很难完全记住),高教出版社的《西医综合考试大纲》及高教配套的《大纲强化指导及真题解析》要能把这些书摸透,足够了。再多,相信我,你也看不过来了。

我还想告诉大家上考场的一些经验:一定要带齐所有需要的东西,例如纸巾,我们考研是在冬天,很可能会有一点小感冒。还有手机一定关机,最好别带,这些小小的细节要是没注意可能就成了考试巨大的绊脚石,我记得我们考场上就有一个同学,刚开考15分钟手机就响了,结果被开除考试资格。穿多一点,舒适最好,带块巧克力,以防考试太紧张低血糖。还有,在临考前一个月,尽量为自己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就算花点钱在我看来也是值得的。

4.针灸试题总结 篇四

1.手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冲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 : 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 :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

17.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 :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 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 :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 从头走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 :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 D 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 :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45.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

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热

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

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8寸

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 3寸

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18寸

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

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1.腋窝顶点至第11胁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

62.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中指中节

63.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劂穴,属于何种俞穴定位法:固定标志定位法

64.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65.肘横纹至腕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8寸

67.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的骨度 分寸是:9寸

68.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69.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2寸

70.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放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书:固定标志定位法

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

72.在肘横纹中,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出的俞穴是:尺泽

73.既可治疗咳嗽,气喘,又可治疗头项疾

患的是:列缺

74.治疗肺热咳血的首选穴位是:孔最 75.善于治疗无脉症的俞穴是: 太渊

76.以下哪项不是尺泽穴的之治病证 :齿痛,口眼歪斜

77.治疗咽喉中痛的收选穴是:少商 78.治疗头项痛的首选穴是:列缺

79.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出的俞穴是:鱼际

80.位于尺泽穴位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的俞穴是:孔最

81.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82.下列俞穴归经不正确的是:内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83.下列俞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曲池 84.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歪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85.下列哪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商阳,迎香

86.以下哪项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俞穴的 主治病症:胸胁病

87.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88.常用于治疗瘾疹,累疬的是:曲池

89.常用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9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B合谷 9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E 曲池

92.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的经脉上:手阳明大肠经

93.起于目内眦,上额,叫颠的经脉是:足太阳胆经

94.胃的募穴位所属的经脉是:任脉 95.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俞穴:血海

96.在腹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97.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穴位是:梁门

98.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处的穴位是:丰隆

99.以下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症:热病

100.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 3寸

101.归来穴位于前正中旁开2寸,脐中:4寸

102.强壮保健要穴是: 足三里 103.治疗痰饮病症的要穴是:丰隆 104.中浣穴的定位是: 脐上4寸 105.天枢穴的定位是: 脐中旁开2寸 106.丰隆穴善于治疗:痰饮病症 107.内廷穴位善于治疗:五官热症

108.脾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足劂阴肝经 109.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10.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叉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劂阴肝经

111.在第1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的俞穴是:太白

112.下列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3.足太阴脾经终止穴是:大包

114.以下哪项不是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症:阳虚诸症

115.善治水湿病症的俞穴是: 阴陵泉 116.善治慢性出血证的俞穴是:隐白

1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首选穴是:隐白 118.上述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9.地机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经上,阴陵泉穴上: 3寸

120.阳白穴的定位是:目正视,瞳孔直上,眉: 1寸

121.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俞穴是:少泽 122.屈肘,当肘横纹内侧与骨内上踝连经的中点处的俞穴是:少海

123.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的首选穴是:通里 124.:阴弘穴位于腕横纹上几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 0.5寸

125.常用于治疗盗汗的是:阴郗

126.下列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少冲 127.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症:呕血,衅血

128.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的俞穴是:少府 129.常用于治疗吐血,衅血等血证的俞穴是:阴弘

130.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阴郗

131.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列缺

13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13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是:听宫 13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俞穴是:天宗

135.以下哪项不是后溪穴的主治病症:累痢 136.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

137.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

138.治疗癫狂病,首选:后溪

139.治疗目视不明,首选:养老

140.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

141.下列俞穴中,常用与治疗扼逆症的是:攒竹

14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天柱 143.下列俞穴中,平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是:膈俞

144.下列俞穴中,治疗血病首选:膈俞 145.:下列俞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中

146.申脉穴位于:外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

147.下列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148.大肠俞的定位是: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9.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大椎 150.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15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便秘 154.次燎穴的主治病症是:痛经 155.委中穴的主治病症是;丹毒

156.上述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承山 157.上述俞穴中,治疗呃逆症常取: 攒竹 158.屈膝,国窝内侧,当半健肌健与半膜肌之间的俞穴是:阴谷

159下列俞穴中,治疗汗证首选:复溜

160.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是旁开前正中线:2寸

161.以下哪项不是照海穴的主症:呕吐涎沫,吐舌

162.肾经在循行中,末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系:心中

163.复流穴位的定位是: 太溪穴位上2寸,164.照海穴位的定位是: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65.以上俞穴位中,治疗汗证应首选:复流 166.以上俞穴中,治疗神志病应首选:神门 167.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187.“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着是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92.悬钟穴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 193.足临泣常用于治疗:乳痈

194.下列何经循行环阴器:足厥阴肝经 195.太冲穴的定位是;足背,第一、二跖骨节合部之前凹陷中

196.肝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循中指,出其端的经脉是:手劂阴心包经 168.在肘横纹中,弘二头肌健尺侧凹陷处的俞穴是:曲池

169.下列哪项不是内关的主治病症:遗尿,阳痿

170.下列按个项目不是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病症:头面部疾患

171.弘门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2.内关穴的定位是: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3.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俞穴是:劳宫

174.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俞穴是:曲泽

175.下列俞穴中,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是:肩贞

176.支沟穴的定位是: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77.丝空竹穴的定位是:眉梢的凹陷处 178.下列哪项不是外关的主治病症:心痛,胸闷

179.中渚穴的定位是: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180.外关穴的定位是:掌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81.善于治疗侧身痛,便秘的俞穴是: 支沟 182.善于治疗耳鸣,耳鸣,肩肘臂酸痛的俞穴是:中渚

183.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下关

184.胆经的募穴归属于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85.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丝竹空

186.针刺环跳的最佳体位是:侧卧位 系:心

197.位于足大指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98.位于足大指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大敦

199.常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大敦 200.常用于治疗蹦漏的穴位是:隐白

201.下列各项中对百会描述不正确的是: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

202.下列俞穴中不属于督脉的俞穴是:承浆 203.下列那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腹泻痢疾脱肛

204.常用于治疗神志病、热病的经脉是:督脉 205.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的俞穴是:至阳

206.善于治疗目痛、鼻渊等头面部病症的俞穴是:上星

207.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病、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症的俞穴是:风府

208.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的俞穴是:命门

209.中脘穴的定位是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10.下列各组俞穴中,相距一寸的是:中极关元

211.下列俞穴中不属于任脉的俞穴是:水沟 212.下列哪相不是关元的主治病症:癫狂病、失眠

213.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鼻

214.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的俞穴是:中脘

2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俞穴是:关元

216.善于治疗哮喘、咳嗽、胸痛等肺系病症的俞穴是:膻中

217.善于治疗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口舌病症的俞穴是:廉泉

218.华佗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脊突下两侧

219.胆囊穴的定位是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220.阑尾穴位的定位是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221.善于治疗小儿疳疾的是:四缝

222.善于治疗昏迷、晕厥、高热的俞穴是:十宣

223.以下那相叙述是错误的:夹脊穴不可以治疗胸腹疾患

224.以下那相不是夹脊穴的治疗病症:虚劳赢瘦

225.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的俞穴是:胆囊

226.位于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的俞穴是:阑尾

227.用于治疗鼻渊、鼻 的俞穴是:印堂 228.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的俞穴是:四神聪 229.取头、项、腰骶部、下肢后侧俞穴宜选那种体位:俯卧位

230.针刺下列俞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应取仰卧位:肾俞

231.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俞穴的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32.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45度

233.有关哑门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234.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阳维脉的俞穴是:外关

235.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阴跷脉的是:照海 236.八脉交会穴中通于督脉的俞穴是:后溪 237.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俞穴是:公孙 针灸学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针灸甲乙经》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晋代—皇甫谧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王惟一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宋代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杨继州

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针灸大成》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李学川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公元17世纪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太阴、厥阴、少阴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

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 手足末端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头面部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 胸中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

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 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

20.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

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心中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肺中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肺经、心包经、心经

29.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承泣、厉兑 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上巨虚—下巨虚 60.足三里穴归属:胃经

30.十四经穴总数为:361个 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井 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荥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输

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合

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岐骨至脐中8寸 两乳头之间8寸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

A.肺—中府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D.肝—期门

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4寸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13寸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9寸

45.心经的募穴是:巨阙 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尺泽 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太渊

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太渊

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 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

52.阳溪穴上3寸是:偏历 53.曲池穴属:大肠经

54.属胃经的穴组是: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

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 足三里

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 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脾经 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隐白、大包 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 三阴交

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合穴 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3寸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68.阴郄穴位于: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极泉、少冲

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小肠经

2.六阳经中,除„外,均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

A.手太阳

B.手少阳C.手阳明

D.足阳明

E.足少阳答案:C 考点:经脉循形。

分析:手太阳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形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形至额角,下形至耳后(风池),沿颈旁,„。手阳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见以上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都到达目内眦或目外眦。

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

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委中、后溪 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少泽 76.听宫穴归属:小肠经

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承扶、肺输、心输、大肠输

78.肝输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

是:至阴

80.两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81.昆仑穴归:膀胱经83.肾输穴旁开1.5寸是:志室 84.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肾经 85.脐旁0.5寸的穴位是:肓输 86.太溪穴归:肾经

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涌泉、肓输 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八脉交会穴 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膻中

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内关

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公孙—内关

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曲泽 93.大陵穴归:心包经

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天池、中冲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委阳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3寸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支沟 99.耳门穴归:三焦经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日月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

102.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绝骨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风市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瞳子髎、足窍阴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阳陵泉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期门

107.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太冲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合谷、太冲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大敦、期门 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 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少泽

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中脘

114.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会阴、承浆;长强、龈交;隐白、大包;涌泉、输府

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曲泽

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120.平补平泻法用于不盛不虚证 121.直接灸法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 122.散刺法为三棱针操作法

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五十二病方》 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 5~20分钟

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 腕力

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点刺、挑刺、散刺、刺络127.用输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 中极、膀胱输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少商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申脉、后溪

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列缺、照海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尺泽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太渊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形间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曲泉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

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 畏寒喜暖

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输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5.针灸学总结全 篇五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

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腘横纹至外踝尖

第三单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归来

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阴郄(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少冲(井穴)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申脉(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太溪(输穴,原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照海(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复溜(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阴谷(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郄门(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阳陵泉(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行间(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太阳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四单元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风热:大椎 曲池 风湿:阴陵泉

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 悬钟

(二)落枕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三)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四)腰痛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五)痹证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一)中风

1、中经络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2、中脏腑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合谷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二)眩晕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2、虚证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三)面瘫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四)不寐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罷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五)感冒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六)哮喘

1、实证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2、虚证: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七)胃痛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涨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八)呕吐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九)泄泻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十)便秘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三、妇儿科病

(一)痛经

1、实证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2、虚证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二)崩漏

1、实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血瘀:地机

2、虚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三)缺乳

选经:足阳明经,任脉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失血过多:肝俞 膈俞

胸胁胀满:期门

气血不足: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四)遗尿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肾阳虚:肾俞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一)瘾疹

选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二)蛇串疮

选经: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三)扭伤

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申脉 解溪 丘墟

膝: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肩髃 肩髎 肩贞

肘: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阳溪 阳池 阳谷

髋:环跳 秩连 承扶

(四)目赤肿痛

选经: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五)耳聋、耳鸣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外关 合谷

2、虚证: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六)牙痛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 颊车 地仓 配穴:风火:外关 风池

胃火:内庭 二间

肾虚:太溪 行间

(七)咽喉肿痛

1、实热证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2、虚热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6.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篇六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经验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 当血清胆红素≥85μmol/L (5 mg/d L) , 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甚至发生死亡[1]。2014年6~1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80例, 占同期住院患者26.66%, 其中治愈56例, 好转23例, 出现后遗症1例, 无死亡病例发生。现将半年来50例完整病例诊疗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50例, 男26例, 女24例, 日龄2~20 d;其中早产儿23例, 足月儿27例, 剖宫产21例, 顺产29例。其中伴有胆红素脑病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颅内出血5例、脐炎10例、肺炎5例、母乳性黄疸17例、1例入院时就有核黄疸表现。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 额头12.9~38.7mg/d L, 胸部13.1~37.9 mg/d L, 血清总胆红素222.3~589.7μmol/L (13.07~34.68mg/d L) , 间接胆红素102.1~273.5μmol/L (6.0~16.08 mg/d L) , 直接胆红素101.0~245.2μmol/L (5.94~14.42 mg/d L) , 谷丙转氨酶<40 U/L, 谷草转氨酶<40 U/L, 甲、乙、丙肝检查均正常。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的新生儿黄疸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科学》[2]。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

治疗情况: (1) 本组患儿50例, 17例考虑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 d, 同时给予其他治疗。42例在远红外线蓝光辐射床照蓝光72 h+茵栀黄颗粒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 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 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将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分别调为40 cm、20 cm。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 用黑布遮住患儿的眼睛及外生殖器, 预防被蓝光损伤, 每次光照前测血清胆红素值, 当血清胆红素<10 mg/d L时停止。6例在有蓝光的暖箱中照蓝光, 采用单面光疗箱, 日照时间24 h, 但有时患儿哭闹时会暂时停蓝光, 有时蓝光照射会连用3~5 d+茵栀黄颗粒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2例在小床上未照蓝光, 给予茵栀黄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2) 其他药物治疗:a.静推苯巴比妥5~7 mg/ (kg·d) 。b.人血白蛋白1 g/ (kg·次) 加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连用3次。c.口服中药茵栀黄颗粒1 g, 3次/d, 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 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 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d.门冬氨酸钾美注射液2~6 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40~80m L/次泵入, 1次/d。

疗效判断标准: (1) 治愈:一般情况好, 皮肤黄疸消退, 小便颜色正常,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171.02μmol/L; (2) 好转:一般情况好, 皮肤黄疸较治疗前减轻, 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下降。

结果

综合治疗后均有效:患儿皮肤黄疸均降至正常范围, 血胆红素下降明显, 但2例入院时即有胆红素脑病症状, 虽然治疗后胆红素明显下降, 但伴有脑病后遗症, 1例自动出院, 随访电话号码停机。1例黄疸指数降至正常, 均值3.2~4.8 mg/d L, 因患儿有肺炎表现, 治疗1周后不能脱氧, 反复进行相关性感染原检查, 均正常, 进行远程会诊后, 因我院心脏彩超和胸片机坏, 无法进行相关检查, 故转上级医院治疗。后追踪无法脱氧原因为感染引起, 目前患儿治愈出院。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 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 4~6 d达到高峰, 7~10 d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 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 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 考虑为溶血性疾病, 因我院无相关检测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等手段, 无法证实;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 mg/d L或每小时>0.5 mg/d L;持续时间长,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胆, 轻者治疗2~4 d后可治愈, 异常增高者可引起听力损伤[3], 重者引起核黄疸, 留下不同程度的脑部后遗症, 甚至死亡。新生儿黄疸由多种病因所致, 但大多数以感染为主, 窒息、缺氧、酸中毒、母乳性黄疸, 也是常见原因。剖宫产出生的患儿因母亲术中使用麻醉剂, 导致患儿肠麻痹, 胃肠蠕动减慢, 排便延迟, 增加肝肠循环, 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收集我院资料, 80例无肝功异常生理性黄疸、遗传代谢性疾病及溶血性疾病我院无相关辅助检查支持, 故无从证实, 但从治疗上结合理论知识和简单的血型检测与之溶血性疾病不相符。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黄疸患儿的全身症候, 黄疸是阳黄还是阴黄, 有无感染、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 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 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产科医生在分娩后应告知家长患儿出现黄疸情况应及时就医, 切莫在家观察以免发生核黄疸。患儿就诊后及时检测胆红素、血型 (包括父母) 、腹部B超、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相关辅助检查, 综合治疗的同时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告知工作, 取得家长信任及配合。治疗上有光疗指针的要进行光疗结合药物治疗, 波长425~475μm的蓝光照射是降低胆红素的直接而简单有效的方法, 无光疗指征的进行药物治疗, 出现核黄疸的要及时使用镇静、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严密观察胆红素情况及患儿神经系统情况, 治疗期间, 出现青铜症及胆红素下降, 可停止蓝光治疗, 无明显后遗症, 待病情好转后可消失。宣传围生期保健、自然分娩、减少剖宫产率是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金汉珍, 黄德珉, 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7.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篇七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 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ϒ-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第二节:

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的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①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

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②艾灸壮数、③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②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③疼痛还具有“经验”的属性。④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

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

3、闸门控制学说的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⑴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③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⑵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⑶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⑷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⑸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的影响。

5、针麻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②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①辅助镇痛作用,②镇静作用,③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④抗创伤性休克作用,⑤抗手术感染作用,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⑦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

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Ⅱ类、Ⅲ类纤维传导。)

3、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第四章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1、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 ⑴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①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②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

⑵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⑶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高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

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第五章 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

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③改善脑电活动,④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⑤保护受损神经元(a、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钙超载)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①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②影响血脂水平(降低)、③改善胰岛素抵抗、④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

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③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④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⑤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肺功能,②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④调整免疫功能 第六章 科研方法

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②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③科研设计;④观察实验与验证;⑤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⑥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技巧: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下一篇:电工作业考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