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精选6篇)
1.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一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培训总结
2017年2月15日,我院护理部举办了《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培训班,培训内容为: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2.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3.确保用药安全; 4.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 6.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7.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8.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9.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10.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本次培训,有助于医护人员贯彻落实卫生部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提高护理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2017年2月16日
2.《CHA患者安全目标》学习心得 篇二
患者安全是医学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一个经典而又古老的课题,也是医疗质量和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说它经典,因为患者安全是各国政府和医学研究人员聚焦的重大目标;说它古老,因为患者安全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凸显出“人命关天”的尊严。就是这样一个经典而又古老的课题,却在医疗服务市场中遭到频发医源性错误的挑战: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意外及过失、有创性检查、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患者安全事件,不仅给原本就忍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雪上加霜,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甚至社会秩序。医护人员如何在诊疗过程中避免医源性错误的发生?
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病人自主意识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WHO(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疗界高度关注,重视医疗质量,注意医疗安全,尤其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已成为医院管理领域热门话题之一。《CHA患者安全目标》颁布是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的有力举措。
为进一步促进示范医院内涵建设,切实树立示范医院的表率作用,确保医疗安全,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近日,我们泌尿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组织学习了
《CHA患者安全目标》。通过这次学习感觉受益非浅,患者安全大于一切,学习、贯彻实施好“目标”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医院管理者、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心愿。“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保障。中国医院协会制定的八条“目标”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和深入分析我国医疗战线目前现状,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重点明确。学好用好“目标”,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结合医院管理年工作重点,巩固和提高创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安全是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医院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前途和命运,是患者选择医院的重要指标。医疗安全的价值体现:安全是一种仁爱之心,仁爱即爱人。安全以人为本,就是要爱护和保护病人的生命,把人看作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安全也是一种尊严,尊严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失去尊严,人活着便无意义;安全又是一种文化,重视安全、尊重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安全是一种机制,是生命的基本需求。“患者安全”是权利的表达;同时,我们也应该说安全是一种义务,是医护人员的义务表达。安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每一次重大事故都会促使人们反省自身行为,总结教训,研究对策,发明新技术,以预防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通过此次学习,我们各级人员都要把CHA患者安全目标做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各个层面上严格把关,树立患者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想着病人,一切为了病人。让每一项目标都扎根在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中,让目标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营造了一个让患者极具安全的就医氛围。
泌尿外科
3.2014版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篇三
(一)严格体液管理、提高患者干体重自我管理依从性。
1.每名透析患者均配备慢病管理护士并让患者知晓。2.主管护士至少每月协助医生进行阶段性干体重评估,及时对干体重进行动态调整。
3.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患者知晓干体重的概念和意义、参与干体重的评估调整、有效控制干体重、使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
4.对新病人及不稳定患者实施个性化评估指导,必要时进行及时评估和提高阶段性评估频率。
(二)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护士应掌握透析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铁剂、促红素、磷结合剂、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理与使用方法。
2.正确执行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3.密切观察用药疗效,如有并发症及早发现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4.护士向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提供足够的指导知识,患者知晓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及剂量,了解各种并发症、参与疾病自我管理中。
5.护士应至少每季度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三)落实血压管理、有效控制血压。
1.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让患者知晓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
2.透析前血压常规控制在140/90MMHg(参考K/DOQIHDAdequacy2006)或透析间期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参考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当中需考虑部分透析患者的年龄、疾病等个体化差异。
3.有条件者,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4.护士至少每季度一次对规律充分透析患者(依据K/DOQI指南、每周规律透析三次、不小于12小时的患者)进行血压的评估管理、对未达理想标准者配合医生拟定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四)关注营养管理、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
1.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使患者参与到饮食营养的管理中、提高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
2.患者能知道至少三种以上高磷、高钾饮食。3.血清白蛋白(Albumin)≥3.5g/dl。
4.护士至少每季度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对未达理想标准者有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五)落实透析充分性管理、减少透析并发症及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率。
1.准确规范执行透析医嘱、确保患者有效透析时间。2.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管理、提升患者透析充分性、改善透析质量。
3.主管护士至少每季度对标准透析剂量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每周透析3次、12小时)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正确、对未达标准者有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4.透析充份性评价标准:KT/V>1.2;URR≥65%(每周透析3次)(K/DOQI HD Adequacy2006)。
5.每季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达标率(KT/V>1.2;URR≥65%)。
6.每年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
(六)规范设备管理、确保透析设备安全。
1.血液净化及急救设备有设备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使用者经过培训与考核记录。
2.建立透析设备档案、对透析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确保透析机及其它相关设备正常运行。设备使用与维护有记录,每次治疗病人之前,机器必须完成自检程序。
3.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4.落实高値耗材的安全管理(耗材可追溯性,患者知情同意,出入库管理)。
5.每半年有血液透析机的参数校检记录。6.有设备使用的应急管理机制,并有应急演练。
(七)落实感染控制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1.有医院及血液透析专科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流程,科室检查制度、流程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2.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反渗水、血液透析滤过置换液的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3.新入科病人(包括外院血透转入患者)、输血前、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前应进行HCV、HBV、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第3个月复查,以后每6个月至1年至少检查一次。
4.传染性疾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透析机必须固定使用,不得与正常患者交叉使用,同时不同传染病之间的透析机也不得交叉使用,治疗后机器应彻底消毒。
5.贯彻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6.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控措施。
7.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内部的污染传播;须有严格的透析机消毒制度,如: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热源反应,透析器出现破膜产生漏血污染透析液管路,及动脉压或静脉压过高时出现血液从感应器接口反冲入机器而污染透析机内部,这时需要通知工程师打开机器进行彻底清洁方可确保透析机终末消毒的成功。
8.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外部污染的传播:与前同,每班治疗结束后都要对透析机行表面消毒维护,有血污立即有效处理。须做好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一周机器运作之后表面的彻底清洁与消毒维护保养,及当有血液喷溅时对血污染的及时、特殊、有效处理。
9.有医院感染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并能定期演练。10.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11.有血透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E抗原转阳病例数,有血透患者丙肝病毒抗体转阳病例数。
(八)关注血管通路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1.建立并落实血管通路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追踪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建议予B超客观评估内瘘功能,采用相应措施延长通路使用时间。
2.指导病人内瘘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内瘘开始使用后的自我维护。
3.严格掌握内瘘的初次使用时间,保证内瘘的成熟度。4.有计划地正确使用内瘘,保证充足的血流量。5.进行内瘘的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局部感染。
6.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内瘘及留置导管感染。7.严格执行留置导管护理操作规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8.指导病人及其家属透析间期对导管的正确自我护理及发生脱落、出血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9.护士至少每季一次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并持续改进。
(九)严格透析器复用管理规范、确保透析质量有效性。
1.对透析器复用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2.除依法批准的有明确标识的可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器外,不复用任何透析器。
3.医院对透析器复用的知情同意有明确的规定。3.1复用前应向患者或家属、授权委托人说明复用的意义及可能遇到的不可知的危害,可选择是否复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及其它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传染病的患者使用过的血液透析器不复用。
3.3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使用过的血液透析器在复用时应与其他患者的血液透析器隔离。4.所有复用记录都应符合医学记录的要求、需注明记录日期及时间并签名。
5.科室复用记录完整、复用案例与透析器可追溯。6.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复用过程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措施。7.从事血液透析复用的人员必须是护理人员、技术员或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复用人员经过充分的培训及继续教育,能理解复用的每个环节及意义,能够按照每个流程进行操作,并符合复用技术资格要求。
8.复用过程中对消毒剂过敏的患者使用过的透析器不复用。
9.有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程、有设备检测记录。9.1复用设备设计合理,并能测试能够完成预定的任务。9.2血液透析器复用只能用于同一患者,标签必须能够确认使用该血液透析器的患者,复用及透析后字迹应不受影响,血液透析器标签不应遮盖产品型号、批号、血液及透析液流向等相关信息。
抽查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均不超过规定要求。10.1采用半自动复用流程,低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应不超过5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不超过10次。
10.2采用自动复用流程,低通量血液透析器推荐复用次数应不超过10次,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复用次数应不超过20次。11.废弃血液透析器有登记、有处理流程。12.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发现问题有改进措施。
(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应急能力、预防跌倒发生。
1.护士熟悉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2.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做好预防跌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知度。
3.护士针对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易跌倒透析患者尤其60岁以上患者予以常规教育和评估。
4.加强跌倒高发时段的护理。
5.做好病区环境设施建设及安全管理。
4.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篇四
一、隐患就是事故
【释义】作为冶金生产企业,在我们职工的生产岗位和工作环境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大大小小的事故隐患,这些隐患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就如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安全工作重在预防,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补救,将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及早发现和消除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堵塞安全生产漏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才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明知之举、遏制事故发生的根本之策。
二、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释义】安全事故的发生多种多样,但深入剖析事故的原因,问题都会归结到管理上的原因。任何作业活动都存在风险,只要通过科学分析,风险是可以被认知的,控制措施得当,就不会升级到事故。安全管理工作只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创新思路、科学应对,通过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应急处置,避免事故发生是完全可能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包含着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们转变安全工作思维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想尽办法超前控制,安全管理渗透进全员、全面、全过程之中,“我要安全”的意识镌刻于每个职工的脑海,扎根于每个职工的心中。
三、有规定必须按规定去做
【释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订与完善,是多年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科学积累、广大职工操作经验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用鲜血和教训换取的宝贵经验,是广大干部职工安全工作中的行动指南。要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
作,就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做到有规定必须按规定去做:对职工的制度教育要到位,使遵章守规意识深入人心,对违章者在制度面前的处罚要不折不扣,使它成为广大职工始终不敢去轻易碰及的高压线,从而真正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及威力,使之成为保证广大职工人身安全的护身符。
四、确认安全就是确认生命
【释义】确认安全,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前对所处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作业活动是否存在风险进行考虑、分析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无论从事任何作业活动都要有安全确认意识,去除侥幸心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对自己,或者对别人造成了安全威胁,从而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养成良好的安全确认意识习惯需要大量的安全宣传教育,更需要当事者自己积极地去培养,只忙于生产而忽略安全确认,意外事故往往容易发生,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五、麻痹是最大的隐患失职是最大的祸根
【释义】常言道:“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成为一个悲惨的不幸者,但事故却不断在我们身边发生,悲剧时常在我们面前重演。对安全工作的麻痹松懈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心存的侥幸心理、各级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失职和不作为,导致大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三违”现象、冒险作业、习惯性违章抱着“情有可原、可以理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却不知隐患早已乘虚而入,如影随形地潜伏在自己身边,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等到事故一出,后悔已晚。
六、安全管理再严也不过分安全管理谁管都不越权
【释义】安全管理不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不仅一定程度上极大纵容了“三违”,而且各种安全隐患都会滋生蔓延,安全上就会经常出问题,安全事故一触即发。“严是爱、松是害”,安全管理要严抓细管、一丝不苟、铁面无私、奖惩分明,一次漫不经心的马虎,一次小小的迁就,可能就为一起事故埋下了祸根。在安全管理上,除了各级管理人员,更需要广大职工的全员参与,及时发现并阻止他人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并消除身边的安全隐患、立足岗位多提合理化建议,是每名职工的安全职责,更是法律赋予每名职工的权力。
七、检查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释义】安全检查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堵塞安全生产漏洞,从而预防事故的的发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企业安全工作做的再好,也会有疏漏之处,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安全检查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抱着敷衍了事、走形式、完任务的心态,再加上专业水平欠缺,就不能及时发现生产岗位存在的隐患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无从谈起消除事故隐患和查漏补缺,也就失去了安全检查的意义,长久下去必将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对于在安全检查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因此而出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检查人员应承担一定的安全检查责任。
八、专业问题专业解决
【释义】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强化专业安全管理责任,扭转“安全工作安全部门一家管”的依托管理“一头沉”问题。通过建立专业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落实专业安全管理责任,推进专业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整改机制,完善专业专业安全风险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安全技防支撑,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提高
安全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从源头控制风险、在过程中消除隐患、在专业管理中解决安全问题,从而提升企业本质化安全管理水平。
九、长期的稳定也是一种隐患
【释义】企业安全生产长时期的平稳运行,长期处于安全无事故状态,职工大脑中原来绷紧的安全之弦就会慢慢放松,安全意识随之下降,逐渐产生盲目乐观、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从而放松警惕,疏忽管理,认为安全工作不过如此而已,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麻痹懈怠思想,或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往往造成了事故的发生。殊不知安全工作没有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无论安全工作中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越是平安无事时,更要居安思危,做到安全第一。
十、重拳出击砸隐患 掰开揉碎抓意识
真刀真枪搞管理 指明道姓说责任
5.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措施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管理措施,要求科室及其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等职能科室加强日常监管。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各科室认真执行各项诊疗活动前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输血等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严格执行医嘱制度,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告知医嘱。
2、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人核查无误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及时补记医嘱。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手术前认真执行确认制度与程序,执行交接核查制度(交接核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确认手术必须的医疗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术前检查、术前讨论、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术者等)是否均以备妥。
2、严格执行术(麻醉)前、术中、术后三方(麻醉师、护士)核查制度,认真及时书写记录手术麻醉核查表。严格执行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与规范,手术者术前主动邀请麻醉师和护士参加,患者参与认定手术部位,确定无误方可开展手术,以避免错误的手术部位、错误的手术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制度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并执行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醉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严格执行病房存放高危药品规范与管理制度,高危药品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钾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与空气消毒剂、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严格执行二人核对、签名程序。
5、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医护人员认真执行重点药物用药后观察制度与程序,勤巡查患者用药期间和用药后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分析问题及时处置。医护人员必须知晓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临床使用新药、特殊药品前,科室负责人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用药前的学习培训,使其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知识。
7、药师应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
8、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静脉输液流速,执行对输液病人最高滴数限定告知程序,预防输液反应。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急值”项目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2、“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各临床科室、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检验科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开展室内质控,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
4、医护人员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报告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1、对体检、门诊、病房、手术和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的患者,特别是儿童、老年、孕妇和行动不便的残疾患者,医务人员使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设立警示标识等办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全院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帮助患者人人有责的服务理念。
2、认真实施跌倒防范制度与措施,执行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
3、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护理部建立护士人力资源应急储备库,及时进行护士人力危机调配,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护理人员认真实施,严格执行有效的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2、医护人员认真执行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实施措施。
3、严格执行压疮的预防措施、报告制度和处置制度。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对于发现不良因素、防范医疗事故、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是有益的;可有效的避免医疗缺陷;可增加医疗水平和服务的透明度。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应当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不得隐瞒不报。
2、积极参加网络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为行业的医疗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对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提倡报告奖励、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原则。
4、科室要加强医疗不良事件的防范与报告的监管,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记录本。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医务人员要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风险,并请患者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
2、药物治疗时,告知患者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邀请患者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3、告知并请求患者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6.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 篇六
安全质量目标(2014版)
目 录
1、急诊护理专科…………………………………………2
2、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5
3、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13
4、呼吸护理专科………………………………………… 19
5、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 25
6、糖尿病护理专科……………………………………… 30
7、老年护理专科…………………………………………35
8、神经护理专科…………………………………………40
9、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45
10、新生儿护理专科…………………………………… 50
11、骨科护理专科……………………………………… 55
12、肿瘤护理专科……………………………………… 59
13、造口伤口护理专科…………………………………66
14、外科护理专科………………………………………73
15、精神护理专科………………………………………76
16、静脉治疗护理专科…………………………………79
17、医院感染管理专科…………………………………83
18、手术室护理专科…………………………………… 86
19、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专科…………………………… 93
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2.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
3.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配臵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设臵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臵,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口情况等。
5.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3.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4.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
3.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臵工作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3.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4.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5.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1.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2.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3.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4.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5.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6.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7.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HR>120次/分或<60次/分。
8.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
9.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0.5ml/Kg/H,通知医生。
10.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
(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
(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
(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
15.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
2.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
3.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
4.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
5.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注意上锁管理。
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臵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
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min、去甲肾上腺1.5ug/kg·min、肾上腺素0.2~0.5 ug/kg·min。
9.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
10.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72h,应报告医生,是否停药。
11.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
12.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
6.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护理交接班、护理文书、护理工作中的督导与反馈等。护理文书反应患者病情,体现客观、连续、动态,并能记录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及其后的治疗护理成效和患者结局。
7.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或者与危重患者沟通中,如下情况需要立即与患者本人或者亲属沟通:病情变化时、患者拒绝治疗、任何侵入性操作之前、患者有特殊要求时、治疗、护理方案需要大的调整时。
8.以患者感受为主导改善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在公共场所/床边或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病情。
9.与患者沟通过程,注意监测患者非语言信息,适当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适当时候用自己的话复述患者的主要想法。
10.对无法采用语言沟通患者,建议采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图片、其他词句)。
11.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相关规定,尽可能提供给患者家属探视的时间或者视频探视。与危重症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的肢体姿势、必要时将对话回复至主题。为谈话提供一个隐秘的环境。
12.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主动倾听、提问、释义、反馈),允许双方表达本方关注的问题。
13.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存在冲突时,应促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八)加强目标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按消毒隔离制度制定病区消毒隔离指引,医护人员知晓并严格执行。2.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准确实施无菌技术,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3.按ICU建设指南标准,为患者提供大小合适的空间。有病床终末处理指引并严格执行。
4.对需要隔离的患者有明确指示牌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5.严格医护人员及探视者手卫生。
6.在患者床边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保持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7.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时,保持密闭系统。
8.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实施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维护。9.在处理所有静脉管路时确保无菌。10.确保实施合理的伤口护理技术。11.评估各种管道,依据病情及早拔除。12.适当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13.鼓励患者多休息,加强营养摄入。14.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06.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必要时予吞水实验,评估安全后间断给予正常饮食饮水。
7.评估患者的肌力,协助床上活动,必要时按医嘱床边坐起。
8.预防患者出项ICU综合征,需要给患者反复进行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训练,每天为患者至少提供3次活动来刺激认知功能,用来保持患者的定向力。室内灯光严格按白天黑夜调节,温度调节至24±1.5℃,湿度调节至50~60%。日间噪音应低于45dB ,夜间噪音应低于20dB。合理安排治疗操作时间,尽量保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充足,为其创造一个合适的休养环境。
9.仪器报警噪音量应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报警,必要时先消音再查找原因,直至仪器或患者状态恢复。
10.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身体裸露,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隐私,必要时采取隔帘、屏风等方式,不在床旁讨论患者病情及涉及患者隐私话题。
11.正确使用疼痛、镇静护理评估单,准备评估患者状态,有效执行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
24.术后做好穿刺伤口敷料是否出血的观察,尤其注意做好包扎及加压。5.术后指导病人勿弯曲术侧下肢,可以平移。若桡动脉穿刺患者,指导穿刺侧肢体勿负重。肢体肿胀者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测量臂围/腿围。
6.密切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血肿形成,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尽早发现并发症。
7.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腹痛等不适,防止发生腹膜后血肿。鼓励多饮水及水化治疗,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四)正确评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准确实施心脏泵血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认知状态:了解心脏泵血对大脑灌注的影响。
2.评估患者主诉:是否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及有无呼吸困难。
3.评估患者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口唇、指甲、皮肤颜色,是否有紫绀,皮肤温度、干燥度等情况,当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时面颊、口唇和皮肤颜色由红润温暖转苍白、湿冷甚至紫绀。
4.评估水肿情况。
5.评估心率: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心率>100次/分或<50次/分均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减少。
6.患者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脉搏是否有力。
7.评估血氧饱和度(PaSO2):PaSO2下降至90%,反映外周组织轻度缺血、缺氧,降至85%以下反映组织灌注严重不足或重度缺氧。
8.必要时每天听诊肺部的啰音情况。
9.评估患者活动耐受度,观察活动增加时患者的反应,进行心功能分级。10.必要时监测评估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IC)、心脏射血分数(EF)、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
11.根据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程度,与医生沟通,确立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的目标值,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12.每班观察神志、患者主诉疲劳的程度。利用ADL量表评估患者自理能力,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13.对患者实施体能、环境、饮食、排便的管理,减少机体耗氧,增加心脏供血,减轻心脏负担。
14.做好液体管理,加强与医生沟通,确定24小时出入量的目标值,动态控制液体的出入量。
15.落实心脏康复运动:每天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
(五)加强患者的排便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4整好主要监护参数报警值的上、下界限,并随时调整设臵,避免漏报及无效。根据正常值,调定允许的最低安全范围。
3.常用主要监测参数报警范围的设臵:
心率报警值的设臵:一般是患者实际心率值±10~20%范围;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根据发作时心率的次数来设臵心率的上限,一般>15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下限调至40~50次/min。
血氧饱和度报警值的设臵:低限SPO2不低89-90%,高限100%;SPO2 是缺氧敏感指标,降低出现早于缺氧临床表现!当SPO2<94%时提示供氧不足;当SPO2<90%时,PaO2< 60mmHg为低氧血症,<85%为重度低氧血症。
血压报警值的设臵:结合患者的病史、病情适当调整报警值的范围,一般为患者血压值的±30mmHg。
呼吸报警值设臵:一般设臵10~30次/分,低于8次/分,提示病人呼吸抑制应紧急处理。
4.报警音量设臵:根据现场环境,适当调节报警音量及QRS波、脉搏波的音量,关闭无关的报警参数,减轻对病人的干扰。
5.尤其注意设臵不同监护仪器的报警级别,教会护士识别:一级报警波形及铃声,二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三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尤其密切观察三级报警的心电监护波形及铃声。
6.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讲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应消除恐惧心理。
7.及时处理报警:发生报警,立即评估病人,分析报警原因,做出正确判断,排除误报警。
(八)加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运用恒速泵注射。
2.使用前与医生共同确立病人需要维持的目标血压值,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心率、胸闷、胸痛变化,根据目标血压值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并实时记录。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或输液袋要有高危药物标识。4.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如病人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则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
5.血管活性药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血管活性药物通道推注其他药物。
6.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泵。
7.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作出相
66.建立疾病卡片: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患的疾病,服用的药名和急救措施。疾病卡片应随身携带,以便发生意外时旁人可就地抢救,缩短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
7.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及时跟进病人,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情况,安排复诊,发现问题及时予帮助。
4.观察氧疗的有效性,防止发生氧中毒或二氧化碳麻醉。氧疗后观察呼吸型态(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缺氧程度(SaO2、SpO2、血气分析、P/F),听诊双肺呼吸音。如果没有改善,则需做好使用无创呼吸机或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准备。
5.告知患者氧疗的目的、安全用氧的重要性、用氧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严禁自行调节氧流量。
(三)正确用药,确保安全与疗效。
1.护士应掌握呼吸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止血药、抗生素、平喘药等的种类、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1.1抗菌药物使用前必须详细询问过敏史,药物现配现用,掌握药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注意配伍禁忌,安排好用药时间。奎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用药期间避免阳光暴晒和人工紫外线;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需观察患者有无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观察尿量、尿素氮、肌酐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抗真菌药物需单通道给药,脂质体抗真菌药静脉给药时需去滤网,避免在PICC通路给药。
1.2糖皮质激素需餐后给药,并同时使用护胃药物,避免消化道溃疡发生,不能突然停药,需逐渐减量。
1.3茶碱类药物应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清茶碱血药浓度,警惕与其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茶碱类药物,成人用药每天极量用药为1g。此药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个体差异大,其中毒早期多见恶心、呕吐、易激动、失眠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惊厥,甚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致死等。可引起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而引起茶碱血药浓度降低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
1.4咯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及酚妥拉明针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剂量,并注意补液的合理配合。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并观察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垂体后叶素。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并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血清钠(在应用垂体后叶素后48h开始下降),切记在发生严重的低钠血症后不可急剧补钠,补充浓钠时需控制药物输入速度,并注意防止药物外渗。
1.5中枢抑制为主、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减轻呼吸肌阻力的前题下使用,否则不仅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且会因增加呼吸运动而增加耗氧量。对病情较重,支气管痉挛,痰液引流不畅的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必须配合其
0核工作,保证正确规范使用仪器。
2.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选择有良好脉搏搏动的血管床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垂、鼻梁和额部。
3.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排除影响SpO2的因素,如低温、低灌注、动作伪差、氧离曲线、碳氧血红蛋白和甲基血红蛋白、贫血、指甲油、环境强光、血管收缩或血液稀释、电刀干扰等。
4.BiPAP呼吸机使用前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可防止过多的气体进入消化道引起胃部不适和腹胀,通气时不要张口呼吸和讲话,防止气流冲击引起咽喉不适。
5.BiPAP呼吸机使用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若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多为通气不足或肺内有严重病变或并发症,应及时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参数。
6.指导病人检测峰流速时最好使用同一峰流速仪;吸入β2激动剂者,最好在用药前和用药10~15分钟后分别测量,记录二个值。
7.每天只能测一次PEFR的情况下,最好固定在每天早晨起床后,且固定在每次吸药前或吸药后,可使测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旦出现变化可被发现。
8.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禁食禁饮4小时,检查后禁饮禁食2小时,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出血、气胸等)。
9.简易呼吸球囊使用时需打开病人气道,避免发生气压伤或过量气体进入胃部导致腹胀。
(六)合理维护管道,保证管道的安全与有效性。
1.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臵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留臵引流管时,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如对于胸腔引流管留臵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评估患者发生意外脱管的风险,烦躁患者要做好保护性约束,比如手套式的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与医生共同评估,可能发生意外拔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5.护士定时巡视各种管道的接头连接是否紧密,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并且每班要有记录。
(七)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1.成立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必要时开设COPD护理门诊。
2.COP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入院后或出院前1周进行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延续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运动、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随访及复诊时间等,其余的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3.在随访过程中,督促患者及家属遵循护理方案,注意生活禁忌,改善生活环境。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4.患者在延续护理小组的指导下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归纳起来有缩唇呼吸运动和腹式呼吸运动2种。进行缩唇呼吸的时候,患者以鼻吸气,呼气的时候嘴唇作鱼嘴状,气流通过窄口缓慢吐出,每次锻炼5min左右即可,坚持3次/d练习。腹式呼吸运动时,患者全身放松,吸气时放松腹部,呼气时尽量紧缩腹部,每次锻炼15min左右,2次/d即可。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登楼、上肢活动等。延续护理小组在随访的时候需仔细交代运动方法,必要时发放简明易懂的图册。
5.长期家庭氧疗(LTOT)是改善极重度COPD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适应症为:PaO2≤55mmHg或SaO2≤88%;PaO255~60mmHg,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55%)。指导患者一般经鼻导管吸氧,流量l.0~2.0L/分,每天持续吸氧>15h,目标为PaO2≥60mmHg或SaO2>90%。
4透析液管路,动脉压或静脉压过高时出现血液从感应器接口反冲入机器而污染透析机内部等情况时,需要通知工程师打开机器进行彻底清洁方可确保透析机终末消毒的成功。
9.杜绝经由血液透析机外部污染的传播:与前同,每班治疗结束后都要对透析机行表面清洁、消毒与维护;当有血液喷溅时对血污染的及时、特殊、有效处理;须做好班次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消毒,一天治疗结束后的终末消毒,定期对机器进行维护保养。
10.有医院感染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并能定期演练。
11.严格落实透析器复用管理规范,严格执行透析器复用的制度和流程,科室有监督检查,对复用过程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措施。
12.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三)严格液体管理,提高患者干体重自我管理依从性。
1.每名透析患者均配备主管护士并让患者知晓。
2.护士应至少每月协助医生进行阶段性干体重评估及动态调整,了解及掌握患者干体重数据,了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干体重控制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每季度)。
3.新透析患者在透析稳定后尽快评估确定干体重、病情不稳定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及干体重的及时调整。
4.护士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宣教,包括相关疾病知识,饮食、行为及依从性干预,患者知晓干体重的概念和意义,参与干体重的评估,调整、有效控制干体重,使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等。护士针对患者护理问题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四)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护士应掌握血液透析专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磷结合剂、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与使用方法。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掌握的药物知识及服药的依从性等情况。
2.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用药疗效,如有并发症及早发现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3.护士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其监护人提供足够的知识,指导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通过正确指导避免患者服药时间错误、漏服药、用药过量等风险;了解各种并发症,参与疾病自我管理。
4.护士应至少每季度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
(五)落实血压管理,有效控制血压。
1.护士掌握患者血压管理的基本情况,服药种类、血压监测及效果。通过各种宣教途径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行为、信念健康教育,让患者知晓血
6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建议予B超客观评估内瘘功能,采用相应措施延长通路使用时间。
2.指导病人内瘘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内瘘开始使用后的自我维护。
3.严格掌握内瘘的初次使用时间,保证内瘘的成熟度。
4.有计划地正确使用内瘘,选择合适的穿刺针,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5.进行内瘘的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局部感染。
6.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内瘘及留臵导管感染。
7.严格执行留臵导管护理操作规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8.指导病人及其家属透析间期对导管的正确自我护理及发生脱落、出血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9.护士至少每季一次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并持续改进。
(九)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及质量指标,加强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1.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
2.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监测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3.血透护士有从业资质,有核心能力培训的计划及措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对护理人员的履职能力进行定期评价。
4.有岗位配臵和人员培训的保障措施。
(十)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患者跌倒等意外发生。
1.护士熟悉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护士应针对透析过程的高危跌倒因素:如透析中出现失衡、低血压、患者年老体弱等因素,对患者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在透析结束20分钟后,护士应在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后,由护士协助患者下床离开或通知医疗运送部门接回病房。
2.做好病区环境设施建设及安全管理。
2.1透析室各种设施摆放合理,走廊保持宽敞通畅,室内保持光线充足,透析室地面干燥防滑。
2.2走廊、洗手间应安装扶手,病床必须有防护栏,患者如厕时遇紧急情况,立即按呼叫铃通知医护人员,对透析室的防护栏、扶手等防跌倒设备定期检查维护。
2.3对无力行走的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在透析时更换防滑拖鞋,下床时放下床栏,切勿翻越以防摔倒,行动不便、虚弱、头晕离床时有人扶持。
2.4.对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予上床栏。
3.护士定期进行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专题学习,建立防范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4.护士对所管辖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知
六、糖尿病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落实糖尿病三级预防,预防及早期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1.识别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与干预。
1.1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IGR)史;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或妊娠期糖尿病(GDM)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
(9)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1.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
(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GDM。
2.对于血糖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患者应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进行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同时给予社会心理支持。
3.对于空腹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5.6mmol/L的患者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初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评估患者的年龄、起病特点、饮食、运动习惯、营养状况、体重变化(若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各代谢指标情况、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发生史、有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合
01.有药物管理相关制度(如基数制订,药物应在有效期内、无变质,放臵位臵合理,配有药品说明书等)。
2.护士知晓口服抗糖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及方法、主要的作用原理及不良反应等。
3.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服药时间与进餐时间的关系、服药方法(吞服、嚼碎),指导患者正确应对药物引发的低血糖症状。
4.跟进患者的服用药物及进餐情况。如出现漏服药物,应根据口服药物的起效时间、前后两餐进餐时间、血糖值,指导患者漏服补救。
5.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建议医生调整口服药物剂量或类型。
6.按需要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护理单》。
(五)落实胰岛素注射规范,保证注射安全。1.按高危药物管理规范管理胰岛素。2.有胰岛素注射相关技术操作指引。
3.护士应掌握胰岛素的分类、药理作用、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及给药途径。
4.护士根据患者皮肤情况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并轮流更换,保证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无发生硬结、增生、感染、萎缩等现象。
5.护士正确处理胰岛素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低血糖等)。
6.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建议医生调整患者胰岛素剂量。
7.当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注射胰岛素,护士应在患者出院前几天,指导患者(和/或家属)胰岛素自我注射,告知胰岛素存放要求。在出院前评估患者(和/或家属)是否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及胰岛素存放要求。
8.按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护理单》。
(六)落实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管理,维持理想体重。
1.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三头肌皮肤摺叠厚度,评估体质指数及营养状态,确定患者的理想体重,与患者共同制定长、短期体重管理目标。
2.评估患者近期的膳食种类、食欲、饮食习惯以及血糖、血脂及其他代谢指标等,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处方。
3.评估患者是否了解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改善食物的升糖指数。
4.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其他代谢指标,包括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
2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遵医嘱停止使用或减少剂量。
3.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5~7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当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结束后,要根据当时的血糖测量值,询问医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停止还是减量,并监测血糖。发生低血糖时,应在干预措施实施后每15min监测血糖一次,直至血糖恢复正常。
4.了解有无“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做好重点观察标识,并将此类患者作为交班重点。
5.做好患者的饮食、运动管理,服用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后应按时、按要求进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预防延迟性低血糖的发生。
6.使用《低血糖风险评估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并做好护理记录。
(九)指导患者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1.了解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及诱因。2.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足病的筛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3.指导患者做好足部护理:包括清洁、检查、修剪趾甲、合适鞋袜的选择及穿着。
4.检查患者落实足部自我护理措施。
5.指导患者每年进行一次足病的筛查,包括望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膝反射、震荡觉、痛觉、温度觉和尼龙丝触觉。
6.将糖尿病足患者转介给伤口治疗师或相关专科医生或请专科护理会诊。
(十)提高糖尿病专科设备的有效使用(胰岛素泵、便携式血糖仪、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有相关糖尿病专科设备的管理制度。2.有相关糖尿病专科设备标准操作指引。
3.有仪器、设备故障处理的应急预案与演练,且护士熟悉掌握。
4.建立血糖仪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制度。室内质控应每天进行,即每天血糖检测前,都应在每台血糖仪上先进行质控品检测。并设立室内质控记录本,内容包括: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和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室间质控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每半年对血糖仪与临床实验室检测血糖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记录保存不得少于2年。
5.当更换新批号试纸条、血糖仪更换电池、仪器及试纸条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应当重新进行追加质控品的检测。6.有仪器维护及使用情况登记本。
4神情专注。
6.对特殊的治疗性用药或遵医行为不良的老年患者,责任护士应监督服药后才能离开。对于认知障碍或记忆力衰退的患者,应协助给药,并需第三者在场。
7.完善输液安全管理。根据患者的状况和药物性质,评估并使用合适的输液工具及调节静脉输液流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控制泵;落实观察和巡视,特别要防止心肺疾病的患者因输液过快引起的肺水肿或手术后补液不足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四)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减少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1.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必须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意识、生活自理能力、肌力、睡眠、正在使用的药物、有无跌倒史等等,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护士应向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及家属、照顾者介绍相关的病室环境及安全措施;指导患者勿穿过长、过宽的不合身衣裤,以及过大和易滑的鞋;并根据患者的需要,降低床的高度,使患者坐在床边时,躯体与地面自然行成两个90度;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设施、器具;床头悬挂“跌倒风险”警示牌。
3.对使用降血压药、利尿药、精神科药、帕金森药、镇痛药的患者,要给予醒目的提示,防止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跌倒。
4.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护士应做好患者和照顾者的告知和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和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
5.将患者常用的物品(如:水杯、尿壶、助行器等)放臵在患者伸手可及之处,必要时可给有坠床风险的卧床患者加床栏。
6.确保患者行走的通道没有障碍物,并有良好的照明条件;楼梯、走廊、浴室、洗手间、厕座有稳实的扶手,方便起落和行走。地板应保持干燥,必要时浴室、洗手间铺防滑垫。防滑垫要紧贴地面,防止卷边,以免跘倒患者。
7.患者使用轮椅/平车前,必须检查轮椅/平车的使用功能尤其是刹车系统。坐上轮椅后,立即系好安全带;使用平车时系上安全带及上床栏。
(五)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发生压疮的风险。
1.告知压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预防压疮重要性的认识,取得积极配合。
2.对营养状态差的患者,配合医师和营养师积极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持续、准确地观察和评估患者全身营养改善状况。
3.对长期卧床的高危患者,至少每2小时需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危重患者必须由护士协助翻身。不宜翻身的患者,给予气垫床、水垫等减压用具。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时,使用抬人单,以减少对患者皮肤的直接摩擦。使用便
67.对肠内营养患者,应严格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第二版,肠道管喂饮食操作流程进行护理,保证营养摄入。
8.使用床头提示卡、宣传单、床边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进食安全的认知。
(八)加强防护管理,减少认知障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1.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必须按照简明智力状态检查评分量表(MMSE)的条目,接受认知能力的评估,对得分低于正常并有异常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根据《智能状态护理单》,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反应及状态。
2.根据评估结果,安排患者住在护士易于观察到的病室,床旁悬挂警示标识,给患者使用特殊颜色的手腕带或穿有标记的患者服。
3.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认知障碍患者集中在同一病室居住,病室可用颜色鲜亮的图案做标记或在其病室门口或床旁张贴或悬挂特殊标记,利于患者辨认。认知障碍患者集中的护理病区,应设臵门禁卡,防止患者走失。
4.告知家人/照顾者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患者每次外出,应随身携带写有详细联系方法的卡片,并有家人/照顾者陪同。对认知障碍患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4小时应有专人陪护。
5.将锐器、热水瓶臵于患者不能拿到的地方,电源插座戴上保护套,避免伤害患者自己或误伤他人。
6.指导、照顾患者日常生活,预防跌倒。指导、监督患者服药,为患者选择没有拉链、钮扣的衣物,以避免误吞误食。
(九)护患共同参与,减少因尿便异常引发的安全意外。
1.通过有效的评估和沟通,获取患者尿便异常的真实状况。评估老年患者的用药史、生育史、排尿/排便史、生活习惯等,借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主管医生共同分析查找患者尿便异常的原因。
2.有效识别尿便异常的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特点,通过功能训练、习惯改变、替代方法等,有效地解决因功能、习惯等所致的尿便异常。
3.要教会排尿异常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帮助排尿异常的患者,建立生活信心,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方法,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维护尊严,帮助实现自护目标。鼓励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回归社会角色,警惕轻生念头的产生。
4.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排便异常的患者,要列入高危行列,予以特别关注。要通过教育活动,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排便异常的危害,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关注的异常表现,增强防范意外的意识。
5.要教会排便异常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在帮助患者
八、神经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意识障碍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使用“腕带”作为意识障碍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转床或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或更换腕带信息,并做好交接班。每班检查患者腕带处皮肤情况一次,慎防佩戴部位皮肤过敏、擦伤等。
2.为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转运及检查时必须严格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沟通,作为最后确定患者身份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核对意识障碍患者时至少采用两种以上辨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床号等,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标示如身份证号或住院号。在同一病区出现相同姓名患者时,需采取住院号作为身份核对方法之一,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依据。
4.在为意识障碍患者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应由医生、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并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处理。
5.因意识障碍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等相关信息。
(二)加强脑卒中院前救治及院内绿色通道管理,争取脑卒中超早期溶栓“黄金时间”。
1.推广公众及医护人员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以及脑卒中溶栓“黄金时间”的认识,提高及时就医行为,延长可救治时间。
2.院前急救采用简单易行的早期脑卒中识别方法(如FAST评估方法),尽早识卒脑中症状,建立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缩短救治时间。
3.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由神经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绿色通道管理和各部门的配合,缩短溶栓的“DNT(Door-to-Needle-Time)”时间。
4.严格掌握脑卒中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溶栓药物剂量使用准确,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24小时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出血症状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提高神经科手术安全。
1.手术患者佩戴手术专用“腕带”。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患者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身份识别。
2.手术部位需标示并双人核对,提高手术部位的准确性。
3.与家属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使用手术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
06.避免非计划性拔管,必要时保护性约束或使用镇静药物。7.观察患者症状,明确拔管时间,防止导管滞留。
(六)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时、准确识别患者病情变化。
1.规范神经科危急值项目,包括检验危急值、检查危急值和临床危急值。其中检验危急值主要包括:血钾、血钠、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药浓度等;检查危急值包括:心电、影像和超声检查危急值;临床危急值包括: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和尿量等。
2.接获核对及登记报告: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准确登记: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报告者工号、接报者签名。
3.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或发现临床危急值后,要立即启动危急值评估、报告和处理流程,持续追踪危急值的变化情况,严密观察病情,书写好护理记录和做好交接班。
4.加强对临床护士危急值项目内容、危急值评估、报告和处理流程和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危急值重要作用的认识。对评估危急报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评价效果。
(七)加强团队协作,防范和减少神经疾病患者跌倒风险。1.预防跌倒是神经科医疗团队、病人及家属共同的目标,需要团队的参与。神经科所有患者均需认真实施跌倒(含坠床)防范制度,并建立跌倒(含坠床)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对跌倒进行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分析。
2.对新入院患者、病情变化患者需及时评估,评估病人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如行动能力、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
3.制定跌倒评估及预防措施时应鼓励病人及家属的参与,让病人认知其跌倒危险因素并共同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措施的依从性。
4.跌倒风险患者床旁挂警示牌,提醒病人、家属及工作人员,并动员同病房其他病人及照顾者,协助共同注意,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跌倒高风险患者应臵于离护士站近的病房,并勿独自行动。
5.保持神经科病房环境安全,行人通道无障碍物,病室内、浴室内灯光明亮及地板干燥,楼梯、浴室、洗手间、厕座有稳实的扶手方便进出,指导病人穿合身衣裤,勿穿滑底鞋。
6.对于精神障碍、躁动患者,应根据病情及时评估是否可采取药物协助或使用物理性约束,使用约束用具前取得家属同意并严密观察约束效果及约束安全。药物镇静者监测镇静效果,按意识障碍护理,预防坠床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24.保障神经疾病患者日常活动的安全。提供宽敞、明亮、整洁的住院和活动环境,避免障碍物及湿滑的地面。对神经疾病患者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和协助,有陪同人员协助日常活动,并有计划地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逐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5.为运动障碍的患者选择适宜的辅助用具和矫形器,如手杖、助行架、轮椅;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等,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6.为患者进行体位转移时,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人力选择合适的转移技术,避免患者受伤。
7.对头晕、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力受损或视野缺损的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的措施。
(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确保医疗安全。
1.神经科疾病病情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需加强医患和护患沟通,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和选择,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
2.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风险,并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
3.药物治疗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获取安全用药知识,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4.引导患者及家属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提供真实病情及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5.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对与自身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进行自我管理,增加其疾病治疗、药物服用及疾病指标监测的认识,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反复巩固,提高患者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依从性。
6.加强对出院患者的随访,采取多形式进行慢病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及减少疾病的发展和复发。
4动态评估,提供全程、连续的助产服务。
5.责任助产士全面负责产妇体能管理包括能量摄入及休息(少量多次进食,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注意水分摄入,必要时静脉补液)、大小便管理,排除可能影响产程进展的不利因素。
6.助产士经过母婴保健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行责任助产。
(四)实施减痛分娩措施,促进自然分娩。
1.临产后及时评估,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指导产妇在产程中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减痛分娩措施及舒适的体位进行分娩。
2.在专人监护及指导下鼓励使用非药物的物理减痛方法,如呼吸放松技巧、抚触与按摩、音乐、图像幻想、热疗、香薰、针灸、分娩球、瑜伽等。
3.开展陪伴分娩,并鼓励经医务人员培训后的丈夫及家属积极参与协助产妇使用非药物减痛方法。
4.估计胎儿在4h内娩出者慎用药物减痛。使用前须告知产妇该类药物可致头晕,用药前排空膀胱,用药后指导休息,上床栏防坠床。4h 内如下床活动应有专人陪护。
5.实施心理减痛方法,在分娩全过程,责任助产士及家属给予安慰、鼓励等心理支持。
(五)实施适宜的助产技术,减少产伤。
1.助产士熟练掌握接产要领、助产技术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实行层级管理,保证助产安全。
2.实时、客观、真实记录产程图,结合宫颈及头盆评分等充分评估产程进展、分娩风险。
3.评估可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无保护会阴分娩时,做好知情告知,并专人严密监护和做好应急准备。
4.动态评估,如出现可能危及母儿的征兆时,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实施钳产、吸引产等助产技术。
5.充分评估产妇会阴条件,减少会阴切开术,并采取措施预防会阴深度裂伤,减少母体产伤。
6.高危产妇或产程中胎儿出现窘迫等情况,新生儿娩出时须有儿科医生在场。
7.如出现娩肩困难,及时启动肩难产团队处理流程,减少新生儿产伤。
8.监测阴道分娩母体产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如会阴深度裂伤、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骨折、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定期分析与改进。
(六)落实新生儿安全措施,避免新生儿伤害等不良事件。
1.产房、爱婴区必须有新生儿抢救需要的设备且处于备用状态。所有的治
6尿潴留。
5.讲解产褥期卫生,做好保暖,防止产褥期感染。
6.开展康复服务项目,如产后乳房按摩、腹部按摩、盆底康复、针灸治疗等,促进产妇体能恢复。
7.监测产房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产科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定期分析与改进。
(九)规范药物使用与管理,确保孕产妇用药安全。
1.科室有高危药物目录,有明显的标示。非常用且非急救的高危药品建议不存放在病区。同时收治有产前及产后病人的病区,建议产前与产后药物分开存放。
2.建立病区药物定期清点制度,落实床边双人查对制度,鼓励孕产妇及家属参与药物核查。
3.助产士/护士应熟悉产科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及紧急情况处理等,建立宫缩抑制剂、宫缩促进剂的使用指引,做好用药评估及观察工作。
4.使用宫缩抑制剂“利托君”前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常用10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5滴/分开始,根据宫缩情况,每10分钟增加5滴,最大量35滴/分。期间每小时监测心率,如心率>120次/分,应减滴速;心率>140次/分,应停药;如出现胸痛,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心电监护。
5.使用解痉药“硫酸镁”前先行膝反射检查,用药期间每2h监测呼吸、膝反射、尿量。如呼吸<16次/分,尿量<17ml/h、膝反射消失,应立即停药,并缓慢静脉推注(5-10分钟)10%的葡萄糖酸钙解毒。
6.缩宫素用于处理异常分娩时,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宫口扩张≥3cm、胎心良好、胎位正常、头盆相称者。有明显产道梗阻或伴瘢痕子宫者不宜使用。用药前行胎心监护及阴道检查,排除禁忌症。原则是以最小浓度获得最佳宫缩。将缩宫素2.5U加入0.9%生理盐水内(每滴液体含缩宫素0.33mU),从4~5滴/分即1~2ml开始,根据宫缩强弱调整,调整间隔为15~30分钟,每次增加1~2mU/min为宜,最大剂量不超过20mU/min(60滴/分)。维持宫缩时宫腔内压力达50~60mmHg,宫缩间隔2~3分钟,持续40~60秒。
7.使用“宫缩抑制剂观察记录单”、“硫酸镁静脉滴注观察记录单”、“催产素静脉滴注观察记录单”,实时记录。
8.监测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定期分析与改进。
(十)鼓励家属参与分娩行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1.邀请家属参加视频展示、病房参观或提供怀孕、分娩体验活动等,增进家属对孕产期的理解与认识。
2.提倡开展陪伴分娩及家化式分娩服务。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41℃;奶液温度
【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阅读: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10-15
患者安全目标督导总结07-19
《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主要实施措施11-02
开展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活动实施方案09-21
患者医疗安全活动09-30
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11-26
持续改进质量确保患者安全11-15
感冒患者须知09-29
残疾人患者06-20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