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2024-08-17

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精选16篇)

1.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一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中考文言文复习训练题]

2.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二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分析同一问题中的已知和题目中所隐含的条件, 运用所学知识使条件和结论之间建构为某一数学模型, 用不同的解法得到相同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初三紧张的复习教学中适当地安排一题多解, 既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又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所学各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更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并且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如图, 已知在矩形ABCD中, 点O在对角线AC上, 以OA长为半径的圆与AD, AC分别交于点E, F, ∠ACB=∠DCE.

(1) 判断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 并加以证明.

(2) 若, BC=2, 求⊙O的半径.

此题以圆为载体, 考查了矩形、圆、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以及最基本的辅助线的作法, 综合性较强, 涉及面广, 思维跨度大,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几种解法的大致思路如下:

方法1:将未知量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方程思想使得未知数得解, 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来解题, 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不会有太多的知识障碍.

方法2:用锐角三角函数求线段的长, 实际的运算量要比勾股定理少, 计算过程的出错率要低, 更适合大部分学生运用.

方法3:相似也是求线段的长的一种好方法, 在作OM⊥AE之后, 很容易会发现相似三角形, 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容易.

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 而是要寻找一种简捷的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 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

2. 一法多用

初三复习时间短, 内容多, 教材中知识板块的安排不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体系, 教师应针对复习内容对教材的各章知识点进行整合,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以典型例题或习题为源问题, 通过变式形成同类的异型, 把它们集中在一起, 对其题目的立意、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和易产生的误区等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这可以使我们由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侧面的考查变为多个方面的考查, 变单一知识点的考查为多个知识点的考查, 以一题的解答达到解决一类题的学习效果.

原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3x- (2a-3) =5x+ (3a+6) 的解是负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1: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正数, 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2:如果关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正整数, 求整数p的值.

变式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x⊥3--2ax>>00, 的整数解共有6个, 求a的取值范围的解集.

在这一组变式题中要求解的是题中所含字母的值或取值范围, 而解题过程首先都需通过解方程 (组) 用所求字母来表示方程 (组) 的解, 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转化成不等式, 进而求解.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解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的基本能力, 虽然是不同的知识结构, 结果也不同, 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相同, 解题思路也是统一的, 在复习时不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题组中又渗透问题解决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 使方程 (组) 和不等式的复习互相结合, 在有效转化中实现学习效果, 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进一步将知识内化, 培养学生的类比想象能力, 通过类比学习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 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3. 一题多变

教科书凝聚了在教学教材研究方面造诣深厚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心智, 是一线教师平时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但教材是“物化”的东西, 教师是“人师”, 不应该“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要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新课标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 复习过程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不一样的收获.教学中教师要经过精心备课, 将各知识点串珠成线, 连线成面, 形成体系, 通过变一变图形或题中的数字 (文字) 进行简单的变式, 虽然图形和题目的叙述发生了变化, 但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点却是一致的, 都是运用相同的定理来实现的,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下手尝试, 在不断地参与中, 体验到成功, 收获到喜悦, 增加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从而积极寻求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3.浅谈初中文言文仿写训练 篇三

一、在结构形式上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初中阶段各年级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一般来讲都是历经岁月淘洗之后的名篇美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本身就是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文言佳作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写作、创作的绝佳范文。能够选入初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那些诗文不管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是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从文章写作的角度来说,古代诗文作家遗留下来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特别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因此,我们就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向那些古代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行文、语言、构思、立意、布局,学习他们的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最终让我们所学成为对自己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最佳助推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借鉴。最为常见的一个角度是在结构形式上进行仿写。如在教授《爱莲说》一文时,我们便常常让学生模仿《爱莲说》一文的结构形式,让学生尝试写作《爱×说》。在写作过程中,又要求学生按照《爱莲说》一文的语句形式,逐句在语言上进行模仿,以达到对《爱莲说》一文的熟悉,进而能够体会到作者周敦颐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教授刘禹锡《陋室铭》一文后,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陋室铭》一文的结构形式,仿写《××铭》,在出示其他人仿写的《××铭》之后,即可要求学生从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出发,去进行仿写。在理解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己的仿写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与情感。

二、在文言语句运用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初中学生对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重在继承、吸收和发展古代文化遗产,中学生如果读不懂文言文,就无法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发展,那所谓的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而古代文学的载体便是文言文,我们的先人用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在初中各科教材中随处可见文言词汇,其中尤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最多,当然,这也是我们通过学习必须要掌握的。如今,很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话语当中,如何让这些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为学生所掌握,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文言仿写训练需要做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授课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以使学生会运用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如某位同学最近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退步明显,作为老师发现这个情况后,可以告诉他“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都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在平时的写作与言谈话语中。初中阶段的各册教材中所选入的文言文和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情感表达、哲理渗透,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明显的典范性和代表性,这些名篇佳作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让学生尝试运用到日常的话语和写作当中对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有内涵的人大有裨益。

三、在整篇文章上尝试文言仿写训练

4.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四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势家朱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扶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货。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怒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勤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年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寺祀之。

(《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南平教谕 署:代理,暂任。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C.发橐金数千 发:发放。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恨,厌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曩胡公按部 按部:巡查部属。B.布袍脱粟 脱粟:糙米。C.墨者白免去 墨者:贪官。

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德一般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阶为齐康所劾 ②为减舆从

③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 ④以右昼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足多者。

②人韪其言。

③闻瑞至,黝之。

④按问其家无少贷。译文:①

5.以下八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6.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海 瑞

1.【解析】答案:C。“发”是“打开”的意思。2.【解析】 答案:D。“中人”即宦官。

3.【解析】 答案:D。①介,被动,相当于“被”。②介,原因,相当于“因为”。③连词,同“而”。④介,凭借,相当于“凭„„的身份”。

4.【解析】 参考答案:①有值得称赞之处。②人们认为他的话是对的。③听说海瑞到了,把原来的红漆大门漆成了黑色。④海瑞审查讯问徐阶家的土地毫不宽免。

5.【解析】答案:A(①表现生活俭朴。③对齐康的评价。⑦采取的措施。③小民的感激。)6.【解析】答案:C。“有的„„远避他乡”与原文不符。

[译文]海瑞,字汝贤,是琼山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知县。海瑞穿布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惹怒了驿站的官吏,被驿站的官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部属,下令他经过的地方不需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一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钱袋子,取出钱数千,将它放入国库中,并派人驱马快报宗宪,宗宪并没有惩处海瑞等人。

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海瑞说:“徐阶事奉先帝,未能帮先帝走出求问仙神兴土木的误区,他畏惧威势,保护官位的事情,确实也是有的。但是,自从他执政以来,为国事而忧心愁苦,感叹动容,有值得称赞之处。齐康却甘心充当爪牙,攫取噬咬好人,他的罪行重于高拱。”人们认为他说得很对。

5.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篇五

——南昌市十二中

张惠涛

教学目的: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做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教学内容: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

(二)人物篇

(三)道理篇

(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

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物类:

1、不结交出仕、淡泊名利、《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庄子》故事两则:庄子借“鸱得腐鼠”的来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借“鹓鶵”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绝不轻易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显示出诸葛亮的淡泊名利。总结: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的品格。

2、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斗争

《陈涉世家》:陈胜在起义前做好舆论准备,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展现出自己的有勇有谋;在起义前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不难看出他在面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时早已胸有成竹;在于秦王正面交锋中,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公输》:墨子在对付公输盘和楚王时都是先让他们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让他们理屈词穷,显示出墨子的机智;在面对公输盘点杀机时,更显示他的有勇有谋,充分显示出哦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时,不仅表现出机智勇猛,而且还显得镇定自若。《曹刿论战》:围绕着长勺之战,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他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突显出曹刿的聪明才智。

《隆中对》: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机智、真知灼见、眼光长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和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明智、细心;在向齐王纳谏时,懂得说话要注意对象,用婉转的话来告诫别人,这也显示出了邹忌的聪明才智。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军事上、政治上表现出是非凡的才能。

(三)哲理篇:

1、联系学习谈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险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可以知道要想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把学习比作"山""海",就可以看出学习的艰难之处,要想要把学习学好就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

《愚公移山》从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有愚公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 总结:在谈学习启示时,还应该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

2、联系人生谈启示: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知道只要品德高尚,住在陋室之中又有何妨.这教会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爱莲说》:通过学习"莲"的品质,让我们懂得在平时的为人方面要洁身自好,要能做到"清这自清",要象莲花一样保持着君子的风度.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教会我们要保持平淡心,看待事物不要太功利性。

《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知道“舍生取义”的光荣,“见利忘义”的可耻。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 见义勇为时,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都一个共同点:都出身贫寒,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这让我们感悟到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了苦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但也有一条人生基本准则: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3、联系社会谈启示

《马说》: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在当今社会,人才很重要,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但伯乐更重要,没有伯乐,即使有人才也等于没有,所以,在当今社会千里马和伯乐同样都很重要。

《大道之行也》: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朝着这个方向 前进的。这也教会了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讲诚信、讲和睦、树公心、去私心,为理想社会而努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是因为他在劝说时能勇婉转的方式,这让我们知道在现代这样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发频繁的社会戾,学会与人交往是相当重要的,说话要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说话的方式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智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谈起的“和谐”是一样的,还可以联系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正面的:比如雪灾、大地震;反面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

总结:在谈社会启示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事来谈,这样就有理有据。

(四)说明篇

6.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篇六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七、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七

一、多种方法搞好诗歌复习

1. 借助练字做好背诵工作

高中课本中的选录的不少诗歌是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背诵的。背诵的目的一是应对默写题, 二则是要让学生在进行背诵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也为了减轻重压之下学生的负担, 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书写卷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定期练字, 抄写的对象就是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诗歌选文。这样通过抄写, 学生的卷面书写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学生借助写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出诗词, 更关键地是能够准确地无误地进行书写。

例如, 通过练字, 学生就能够牢固记下“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中的“臧否”不是“藏否”。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写字训练,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项作业, 但是, 却对学生非常有利, 首先, 通过练字, 可以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给改卷老师一个好的书面印象, 其次, 可以通过练字让学生懂得诗词句子的正确书写方法。因为在考试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执笔忘字, 只懂得怎么念, 但是写不对词语。所以, 通过练字, 可以一举两得,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诵读和感悟相结合

让学生记牢诗词是重要的一点, 同时在复习之中, 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还是要注重诵读, 并且将诵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起学生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素养, 使得学生能够在接触到诗词的短时间内找到诗词的答题情感方向。

例如, 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进行复习鉴赏,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次对诗歌进行诵读并且把自己重新诵读的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1:这首诗歌是一首送别友人之作, 开篇点出了时间和地点, 而且是借助望这一个字眼表现出友人以后离自己很远。

学生2:这首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表达出作者以后和友人虽然要分隔两地, 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会让两个人感觉到再远的距离都如同邻居一般一起生活着。

学生3:这首诗歌情感组后的升华是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这两句诗歌在最后形象而生动地将我和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出来了。

所以将已经学习过的诗歌进行重新的复习, 就是在“炒冷饭”。但是“冷饭”也要“炒”出新意,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新的想法就是成功的。

二、各个击破做好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是高中语文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的教学上。那么复习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如何开展呢?与平时又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之中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之上, 而在复习阶段则应该要抓住关键的字词的释义和特殊的句式的运用。做好这些工作后, 学生在面对高考卷中的文言文及相关题型时才会充满信心并且能够轻松完成有关的解答。

例如, 在复习阶段, 可以将具有某种关联性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好比《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这几篇就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在复习之中, 首先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关键读音牢固, 如:木直中 (zhònɡ) 绳、锲 (qiè) 而不舍等。其次, 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多义词进行归纳性总结, 如“假”———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假有人焉, 举我言复于我, 亦必疑其诳 (假如) 。最后是要将重要的虚词的用法搞懂, 如“而”———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最后, 就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的用法要搞明白, 如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 逐点突破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完成好文言文的复习任务, 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有效贯通诗文复习

在此处, 我们讲到的都是将诗词和文言文的复习进行细化的板块复习。其实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还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小板块进行合并的联合复习, 并且培养起学生联系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掌握好局部的基础上做好整体的全局复习工作。

将这两者进行有效地贯通主要是要注意找寻这两者的共同点, 或者是进行到某一个地方的复习时有效地合理联系。例如:复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宋词中的“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就可以及时地把《廉颇蔺相如传》这篇文章联系起来开展复习教学。由“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句词引出用典进而引出《廉颇蔺相如传》这篇古文的复习, 这样就能有效地贯通相关知识点, 并激活学生的思维。

进行高中语文的复习, 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全部下的部分意识, 并且掌握联系地对待知识点的一种态度。唯其如此, 学生才能够更好更轻松地完成复习任务, 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毛建铭.古诗词复习方法例谈[J].中文教育·文学教育, 2011 (6) .

[2]郑小芳.审美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探究[J].现代阅读, 2011 (2) .

8.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篇八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自学方法点击

1.要重视“三名”的背诵

在“名篇、名段、名句”这“三名”中,“名句”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无不在“名句”上下功夫,因为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最后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2.要熟悉中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撼。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②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③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④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9.如何背诵文言文初中语文复习方法 篇九

如何背诵文言文

首先,理解记忆法。

很多同学,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在没有完全理解课文意思的情况下就开始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背诵的效率低下,而且即使背诵完,也会很快就忘记了。

我们在背诵之前一定要了解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先用白话文进行复述,当完全了解了文章的句子结构,主题思想,我们再开始背诵,这样不仅记得快,更记得牢。例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朝暮四季图,一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图。如果能把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熟记于心,背诵就信手拈来了。

第二,联想记忆法

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是课文中某一个人物甚至某一个物品,然后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展开联想,先记住大体的框架,再一步一步进行细化,例如在背诵《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武陵人”按照,逢桃林——入桃花源——桃花源人生活——出桃花源——找桃花源——寻找未果这样的故事脉络展开联想,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关键词记忆法

我们平时在背古诗文的时候,会突然之间想不起来,但是别人给提醒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马上就能想到下一句,这就是“关键词”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文言文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列出来,然后看着每一个字词相对应的那句话,开始背诵,随着越来越熟练,我们就可以脱离这些关键字进行背诵了。

第四,跳跃记忆法

很多时候,我们记得古文中的第一句、第三句就是忘记了第二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急着看课本,而是继续背诵第三句、第四句……,直到全部背完,然后把跳过的部分再一一进行背诵,使前后连贯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升背诵课文的速度。

最后,背诵文言文一定要有耐心,必须集中注意力进行背诵,如果总是“溜号”再好的方法也帮不到你,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出声背诵,眼睛看、嘴里念、脑子记,三管齐下,就会轻松攻克文言文。

初中语文复习方法

一、基础知识

对于语文来说字、词、句,就是所谓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拿分,但正是因为简单,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容易忽略掉,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考试中遇到这类题目,自己明明会做,但就是没把握,这样不仅影响了考试效率也容易影响自己的考试情绪。所以复习时要把这些容易得分的基础知识复习一遍,比如:课后练习题,家庭作业等等先复习一遍,然后把需要掌握的字词句以及相关的语法句型都要看上一遍。

二、默写

在复习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以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词,在系统复习的时候,我们最好统统的默写一遍,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于字词的印象,也能对文言文、古诗词的真正含义加深了解,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通常是有文言文、现代文两个部分,文言文除了考字词的意思,还考虚词、实词的具体应用,以及通假字及语法的运用。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核心、概括课文大意,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因此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有针对性的去复习。

四、作文

虽然说作文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练习,“临时抱佛脚”一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搜集一些小故事、小典故帮助我们在期末考试的作文中加以引用,当然了这些小故事、小典故要符合我们要写作文的主题,不能过于牵强。而且一些典故不能自己乱编,比如《孟母三迁》是孟母为了能够让孟子更好的读书,而不是因为家穷,这一定要弄清楚。

10.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十

《小石潭记(1)》

柳宗元(2)

从(3)小丘(4)西(5)行百二十步,隔篁竹(6),闻(7)水声,如鸣珮环(8),心乐(9)之。伐竹取道(10),下(11)见(12)小潭,水尤清冽(13)。全石以为(14)底,近岸(15),卷石底以出(1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18),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19)不动,俶尔(20)远逝,往来翕忽(21)。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2)。其岸势犬牙差互(23),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4)。以其境过清(25),不可久居(26),乃记之而去(27)。

【释词】

(1)记:是一种文体,可叙述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 的范畴。

(2)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3)从:自,从。

(4)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5)西:向西。

(6)篁(huang)竹:成林的竹子。

(7)闻:听见

(8)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带的佩环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佩环:玉佩,玉环,都是玉制装饰品。

(9)乐:以为乐

(10)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11)下:向下,往下。

(12)见:看见。

(13)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澈。

(14)以为:把当作。

(15)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1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1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8)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9)佁然,愣住的样子。

(20)俶尔:忽然。

(21)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

(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25)清:凄清。

(26)居:停留。

(27)去:离开。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为此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翠绿的树木和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流像蛇爬行一样弯曲,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文言文复习方法举要 篇十一

一、多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古人也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文言语感。诵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节奏和断句上,还体现在以音辨义上。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句中的“中间”应该分开读,而且“间”读“jiàn”,义为“夹杂”。要提高断句和翻译上的得分,诵读不容忽视。

但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会经常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抛弃诵读,搞题海战术,结果可想而知。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能力不是靠做几道题就能提高的,语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诵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试想,哪位国学大师是靠做题做出成就来的?

当然,诵读重要,也不是否定做题的价值。试题要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高中生应该利用课堂或早读时间,把练习过的课外文言文多诵读几遍。这样下来就会发现语感强了,学过的知识也记得更牢了。总之,遇到文言文先读它几遍没错。

二、考场“默读”应有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的命题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写作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作品染上了较明显的时代色彩,这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三、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其他学科慢,尤其是文言文。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怎样的时间范围。一星期或许不行,但一个月或者一学期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语文成绩提高慢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进入高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多给语文一些关爱,相信它一定会“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打基础,还没有真正进行应试训练。历届高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只要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去做,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语文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四、利用教材,学会古诗文阅读

到了高三,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考古诗文考的是课外阅读,没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复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所学的古诗文知识是零散的,如果能够采用他们熟悉的教材来对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尤其是掌握分析文言现象的方法和规律,结果会事半功倍。

五、不陷题海,把握要点,一击即中

文言文复习,要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做到以少胜多。对做过的试卷不能只求解题,还要做到逐词逐句翻译,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勤翻词典,真正弄懂。对古文翻译,要按照“字字落实”的直译要求,认真做到书面表述,对照老师的讲解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做题数量可能不是太大,但能够以少胜多,有利于强化积累、训练语感。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的例句基本都是课文原句,所以必须加强课本复习。复习名句名篇,对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30篇基本篇目一定要会背诵会默写。考生要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逐篇落实,加强抄写、默写,力求准确无误。

六、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

简练,要平常练习,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翻翻报纸杂志,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临场发挥。

12.打造中考文言文复习有效课堂 篇十二

一、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 设置两个问题: (1) 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 (2) 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第一个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阅读, 有的是纯课外阅读, 有考加点字的意思, 有考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有考句子翻译, 有考对材料的理解、概括, 有联系链接材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看法…… 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 试试不看参考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 然后再进行较深层次的发现。 诸如:有的加点字不看文章, 单纯看所在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就是考通假字、词类活用, 是课内出现过的词, 只不过换了语言环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 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考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 (1) 朗读节奏的把握; (2) 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 (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比较) ; (3) 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 (4) 文言句子的完整理解与准确翻译。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的把握及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等。

以上归纳总结, 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的, 让学生探究规律, 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 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切实感受到 “不能丢开书本”, “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 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 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 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板块来构建复习课堂: (1) 文学常识; (2) 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3) 实、虚词解释, 句子翻译; (4) 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 每册书复习1~2课时。

板块复习是课堂复习的一条主线, 适时的“旁逸斜出”, 又能使课堂复习内容更加充实, 学生的思维量增大, 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板块中《黄鹤楼》一文, 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 问‘江南三大名楼’, 你答得上来吗?” (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 复习到《两小儿辩日》, 问:“出自哪里?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黔之驴》, 问唐宋八大家;复习到 《爱莲说》, 问还学过哪些“说”? (《捕蛇者说》)

复习课本知识, 绝不是照本宣科, 简单提问书本白纸黑字现有的内容, 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 好比织网, 有经有纬, 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 要温故而知新, 举一会反三。

三、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活力

1.关注情境, 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 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 帮助他们奋发上进, 纠正错误, 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得上一届初三的文言文复习, 正值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的盛大举办, 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设置情境, 模拟素质考核进行文言文知识复习,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 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 也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小智慧, 给学生一些轻松,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关注后进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 把那些最基本的又常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 专门留给一部分后进生来回答, 也是教师要经常关注的地方,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解释。在复习课上, 教师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节约”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时间, 忽略掉后进生的客观存在, 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3.关注课堂作业, 有效地巩固复习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 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和估计往往不同, 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同的作业环境下, 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实践证明, 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 其正确率、书写工整率以及“水分”大相径庭。许多教师习惯课堂“一讲到底”, 而把课内作业安排到课外让学生集中完成, 往往会影响作业质量, 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在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 趁热打铁, 在课内完成, 对于巩固复习更为有效。

无论是怎样的复习课堂, 我们都应秉承这样的观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生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摘要:近年来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比重有所增加, 难度有所加大。打造高效的文言文复习课堂, 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力。

13.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十三

柳路涛

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字在句中为约定时间,今为日期,表时间)

居数月(居此处为经过,今义为居住,居所)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此处为带领,今义为副词,将要)

其两膝相比者(比,挨着,今指比较,对比)

矫首昂视(矫,举,今指矫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今义,曾经)

城春草木深(草木,偏义词,指草)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今用于浑浊,糊涂)

老翁逾墙走(走,跑,今指行走)

出入无完裙(裙,衣服,今专指裙子)

听妇前致词(致,对…说话,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或悼念的`话)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与,连词,和念,考虑)

晓雾将歇(歇,消散,今指休息。句意是:早晨的雾将要消散)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今无此用法。句意是:共同在院中散步)

自既望以至十八为最盛(望:农历十六。今指向远处看)

海涌银为郭(郭,外城,今多指姓)

余住西湖(余,我。今常用于剩余,多余)

是日更定(是,这,代词。今常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今常用于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今常用于没有时间)

春社近(社,土地神,今常用于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

青山郭外斜(郭,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百许里(许,附在整数之后表示约数。今义为或许,应允,赞许等)

猛浪若奔(奔,指奔跑,飞奔)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往,到,引申为拜访,今义制造,创造等)

14.初中文言实词复习教学设计 篇十四

复习目标:

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3、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

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孟子〉两章》 通假字整理

1、反——返(还,返回)

例句:

(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说——悦(高兴)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输盘不说《公输》 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现指步行。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古今异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今异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然(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亲属。)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子墨子闻之(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子

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

(你,代词。)

上使外将兵(派)

使

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包括:(1)名词活用作状语(2)活用作名词(3)活用作动词

(4)使动用法,译为“使„„”

(5)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的特点。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屏障中抚尺一下(下:)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的特点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猛浪若奔(奔:)

5、所以动心忍性(动:

6、吾妻之美我也(美: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的特点。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何苦而不平(苦:)

2、北通巫峡(北:)

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

4、无案牍之劳形。(劳: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复习小结

15.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 篇十五

首先, 诵读在新授环节中是很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以一定要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首位。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声音洪亮, 热爱大声朗读, 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在高中阶段, 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接触的文言文篇目大部分属于二十四史中的重要篇目。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如果能把《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篇背过, 知识点融会贯通, 那么应对高考就轻而易举了。这种说法也不是全无道理, 因为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考点不是很多, 如果有了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的能力,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在高一和高二学年的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先让学生打好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其次, 平时要注重词语的积累, 多让学生举例和整理, 反复提问和强调。词是构成语段的基础单位, 文言文主要是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高考考纲中规定的60个虚词, 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虚词如“其、之、而、夫、或、莫、且、何”等等, 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分析, 反复辨析整理。其实, 除去生僻字和古今通用字, 真正意义上要掌握的不超过30字。

2.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相比, 难度就更大了。这就要求学生参看《古代常用字字典》, 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词语结合分析, 就是将课文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词进行对照分析。例如“被”这个字, 有“覆盖、遭受、加于……之上”等意义, 又与“披”通假。先按照课文内容讲清其一两种意义, 然后把例句汇集整理起来, 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3.特殊的文言句式要让学生自己一字一词去翻译, 慢慢从中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语言习惯之间的差异。辨别特殊句式的能力不会一朝一夕就会拥有, 在平时遇到的模拟测验中就要提醒学生哪些句子应该整理好翻译, 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举个例子, 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 正确译文是:能够发出铿的声音的石头。再如“民之从乱者”很多学生就翻译为“百姓中有跟随作乱的人”, 没有注意到“者”在句子中只是一个助词,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能翻译为“……的人”。

除了大量积累, 在实际应试考试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比如文言文第一道选择题实词推断, 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一个解释的义项与现代汉语最接近, 它就是错的。毕竟, 文言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而且语言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 也是发生改变最大的。要把词放到整个文段或是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翻译, 在平时要多做一些短篇文言文的翻译, 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防止出现脱离语境的不伦不类的译文。例如:忠贤得疏大怒, 矫旨切让。“让”解释为“迫使”, 与现代的“使”“令”意思接近, 就是错误的一个选项。正确的解释为“指责”“责备”。又如:诏以秘书郎兼说书, 趣起之。“趣”若翻译为“兴味”“趣味”就不对了, 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 通“促”, “急促”的意思。如果从词性的角度去判断, 在这里理解为名词也是完全错误的。

最后, 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古代文化常识和风俗制度。所以, 增大阅读量, 就成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又一不可小觑的途径。二十四史中每个朝代精选一篇, 反复阅读, 着重对古文化常识或制度了解, 完全可以应付高考了。比如最简单的官职的变更的不同说法, “擢”的意思是“提拔”, 在原有官职的基础上加官, 而“拜”“除”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升官, 也可以是新授官职, 翻译为“授予官职”。

16.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十六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②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

鲁不谢,走出,至屋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③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减)

【注释】①教敕亡素:平时没有教诫好。②帑(tǎng):库金。③契箭:令箭。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下车而库亏甫:刚刚

B.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诣:到

C.恨不连夜排衙视事视事:办理公事

D.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负:背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贤称噪于士民/以勇气闻于诸侯

B.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C.李大惊,曰:“公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以此鲁名闻天下/汉亦留之以相当

3.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项是( )

①草冠,骑驴入境。②鲁心敬之而无言。③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④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⑤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⑥以此鲁名闻天下。

A.①③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亮侪是一位奇男子,他奉田文镜命令前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但并不张扬,而是乔装改扮,在路上向老百姓行礼讯问,以了解民情。

B.鲁亮侪为人忠介梗直,他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便判断出其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于是打破照常规行事,竟放弃摘印,快马飞驰回到省里去说明情况。

C.省两司大员在河南总督田文镜面前主动认罪,并请求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审讯其罪行的行为,表现了他们畏惧之心里、阿谀之丑态,与鲁亮侪的公正无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D.鲁亮侪见田文镜复命时沉着冷静,大胆应对,从爱护贤才和以孝来治理天下的角度慷慨陈词,终于使得田文镜消去怒气,改变了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的错误决定。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2)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

(3)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参考答案:

1.D(负:辜负。)

2.D(A介词,在;B副词,表修饰;C动词,去;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3.A(②⑥不是,②是表现鲁亮侪对李县令的敬佩心里,⑥是说鲁亮侪名闻天下。)

4.B(“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不当,他主要是从百姓口中得知李县令的为人。)

5.(1)鲁亮侪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2)像你这样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

(3)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烟霏楼记

清•叶适

烟霏楼①者,本西楼也。太守仲并更名之。

余自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烧苇夜行,投宿民舍。迟明,道上车夫与牙兵相詈击,慰谢之,然后肯去。践小杨湖,一步数陷,所过空堤绝岸,败芦衰莽而已。入灈港,乃见黄梅诸峰雄秀可喜。而百余里之间,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然而州无城堞,市无廛②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殖,公私一切简陋。四方之集徙者,以欺诞苟且为生,促具衣食则止。其于绝埃烦,近清凉,理榛荒,致茂好,居高览远,以遂其生之乐,非惟不能,亦未之知也。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皆不足以处。

烟霏者,直通判厅直西。其下中洲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

夫蕲,山泽之聚,淮之名城也,岂其天趣不足哉?特地力有未尽尔。以余之不肖,忝长吏于是,不能疏涤其陋以安利之,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岂古人所谓富而教之者乎!顾今之吏有不可以此责者,故记其说以遗通判事朱君俉,刻之楼上,使蕲之人能尽其性之德以为材,尽其地之力以为利,生殖遂长而英发,器用坚实而久成,如公刘之芮鞠③,淇澳之君子④,亦欲其知自兹游者始也。

绍熙三年正月四日。

【注】①烟霏楼在蕲州,即现在湖北的蕲春县。②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③传说华夏农耕先祖公刘曾在芮鞫(今甘肃省崇信县)教民稼穑。④古时淇水岸旁的卫武公有君子贤德。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慰谢之,然后肯去谢:道歉

B.以遂其生之乐遂:满足

C.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观:观赏

D.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徒:白白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游踪,从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最后几经曲折终于到达蕲州。然后以烟霏楼为中心,浓墨重彩描述蕲州的风光。

B.文章采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整齐的句式,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描写烟霏楼的山光胜景,并认为是一州之中最美的景致。

C.作者认为蕲州城特别简陋,没有城堞、栈房和高楼台榭,且民风不淳,多欺骗苟且的行为,即使拥有烟霏楼这样的胜景也不值得呆下去。

D.文章结尾卒章显志,交代作记目的,作者希望凭着自己浅薄的才能,能疏导革除此地的陋习,做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并委婉地对通判事朱君俉提出规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2)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

(3)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

【参考答案】

1.C(观:景致)

2.C(偷换对象,不值得呆下去的不是蕲州城,而是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

3.(1)小山坡连绵不断,有浅浅的泉水和小小的石头绕着良田,蕲州的读书人都到此开辟田地安居,相互遥望。(“经络”、“辟”、“居”各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4分)

(2)所以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不是太分散就是太紧逼,风景隐蔽而意境不明。(“景蔽”1分,“意昏”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3)鸥鹭展翅飞翔,鸡犬的叫声相闻,它们飞来飞去吵吵闹闹,各自投合性情。(“羽”1分,“会”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上一篇:雇佣临时工协议下一篇:出国留学美国申请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