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2024-11-08

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共10篇)

1.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海务市局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今年,我局在省委7号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省局通知精神方面又有新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拓宽个体私营企业市场准入领域

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凡允许国有和外资企业进入的投资领域,一律对个体私营企业投资主体开放。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供水、供气、供热、道路、桥梁、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兴办文化、体育、旅游、信息、教育、医疗、中介服务以及其它新兴行业。

二、改进私营企业名称管理

㈠对省外私营企业和个人来我市投资设立的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下同)的公司,其名称中可不反映行业特点。

㈡积极支持和帮助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不冠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

㈢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申报省级名称。

㈣积极支持私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已达到或基本达到集团登记条件的,允许母公司先行使用带有“集团”字样的企业名称,1年内手续完备后,核发集团登记证。

㈤放宽市级私营企业名称条件,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可申报冠市级名称。

三、放宽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㈠对于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私营企业和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大型综合类私营企业,原则不核定具体经营项目,可核定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法律、法规未规定审批的项目,企业自主选择经营;法律、法规规定应经审批的项目,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不得经营。

㈡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允许在申请变更经营范围的同时,开展新增项目的经营。

㈢积极支持企业采用特许经营、加盟连锁等新兴经营方式。凡具备连锁经营设立条件的私营企业可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连锁店总部在名称预先核准时,可先行带“连锁”字样。总部和配送中心以及由总部全资或控股、参股设立的若干个门店,可同时申请办理企业法人登记或营业登记。

四、放宽公司注册资本限制,允许公司首期认缴申报注册资本的10%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其他部分可在3年内到位。

五、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㈠从事软件开发、设计等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其申请者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住宅,经业主委员会同意,可不受物业使用功能的限制,作为企业住所(办公场所)予以登记。

㈡持有合法有效房地产证明文件并符合消防、安全、卫生、环保和城市规划要求的房屋可以作为生产经营场所。

六、下放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核准权

为方便商户办理营业执照,提高办事效率,我局将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权下放到基层工商所。

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兴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为下岗失业人员设立专用“窗口”,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及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再就业优惠条件的,自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管理费、市场管理费等费用。

八、简化登记审核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㈠实行了“一审一核制”和“独立核准制”,即对企业设立登记和名称、注册资本、股东、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等变更登记,实行“一审一核制”,由受理人员审查,注册登记部门的负责人审批核准;对私营企业申请延长营业期限、住所变更、章程备案等登记事项,实行“独立核准制”,由受理人员独立完成审批核准。

㈢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和“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实现“一站式”办公和“并联审批”。

2.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发展状况

1. 思想认识不断加深,地位作用不断增强。

福建省非公经济尤其是新经济企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在三十年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不同阶段性特色: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党建,工建在非公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处于自发阶段。第二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1年,这时期为了促进非公企业第二次创业和发展,各地市纷纷在企业组建党群组织,明确提出了“非公经济发展到哪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但由于党员流动性大,相当部分企业主不理解等原因,党建难度大,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第三阶段从2001—2011年,这一时期党中央对基层党建、工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特别是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应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会组织,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稳定的支撑、是发展的“助推器”,已成为企业主和管理层的普遍共识。

2. 工作体制基本形成,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福建省非公新经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立足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领导体制上,我省各地市都重视对非公新经济企业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企业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如厦门市在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均设立党工委,通过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兼职组织员等制度,至2010年底,全市1 593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单独组建党组织,2 107家规模以下有党员的非公企业通过单独或联合组建的方式建立了党组织。又如泉州市整合党群资源,通过一企一策的办法,不断完善“建、联、挂、靠、派、统、跨、升”等组建模式,推进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二是工作制度保障上,各地市党委根据认识的不断深化,坚持把实践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以厦门为例,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出台40多个有关非公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办法、规定,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强化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兼职组织员制度,定期互动联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考评制度,在企业推进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制等制度,用制度建设来推进企业创建活动。三是教育培训机制上,各地市都非常重视非公组织的培训和教育投入,除了定期培训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外,还设立多层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训基地,企业也把培训作为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泉州宏远集团与省委组织部联办了全省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与其他高校、中专联办“职工夜校”、“宏远纺织中专班”,进行培训55期,组织全体党员和职工外出学习考察20多场次,建设厂内的“党工团活动一条街”,企业获得全国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四是在投入保障机制上,各地市都舍得花本钱来加强非公新经济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厦门市,2009年市委组织部联合财政局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把非公企业创建党组织经费、党组织书记补贴、兼职组织员和专职党建指导员工作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同时要求区、街道相应配套,多渠道保障非公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并从2002年起对全市非公企业党员缴交的党费全额返还该企业,用于补助党建活动。调查中,大多数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对上级拨款和企业投入方面持较为满意的态度。

3. 注重实效性,形成多样化的工作模式。

非公新经济企业更强调效率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也由此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模式的多样化。其一,以党建带工建,党政领导和管理部门通过“一岗双责”制度对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是基本的形式。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往往担任副总裁或副总经理,有职有权,能较好地开展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其二,以工建带党建,以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如台资企业厦门飞鹏集团,根据外资企业更尊重工会特殊地位的特点,以工建带党建,不仅吸纳了全部大陆员工加入工会组织,而且吸纳了台湾籍员工几十人加入工会组织,为维护两岸员工权益做出了新贡献。其三,行业区域联建联管模式。对于党员人数较少、力量薄弱的非公企业和中介组织,一些地区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特点,组建“楼宇党支部”、“商圈(商街)党支部”,以联合党支部的形式来统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厦门思明区组建了5个商务楼宇党总支、4个商圈党总支,4个特色商街党支部和4个商城党支部,而且依托行业协会组建了律师协会党委、注册会计师协会党委、资产评估协会党委和证券期货业协会党委来开展中介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其四,注重文化载体建设的工作模式。我们所调研的企业,无不在企业文化上下工夫,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大众传媒、娱乐设施、强化沟通方式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宏远集团围绕“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创建、致宏致远”的企业精神来建设学习型组织,企业设立科技攻关中心、工会活动中心、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职工书屋、书画室、广播站、企业网站、体育场、健身馆、影剧院等,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开展“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系列活动、“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系列活动、“奉献社会、展示风采”系列活动结合起来。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推动创业新一轮创业已成为众多非公高技术企业的不二选择。其五,以行业相关标准为底线的工作模式。在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标准和底线要求因各自文化和管理目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的企业以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管理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以“创先争优”的要求结合岗位标准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以AS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来细化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以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虽然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企业国际化特色。其六,针对人群聚合的层次性特点,注重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企业普遍能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任务、不同时期和企业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譬如,对党员管理干部与非党员管理干部、普通党员与一般群众、老员工与新员工往往有不同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务实,也更具可操作性。调查显示,69%的员工认为所在企业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大”或“较大”;65%的员工认为所在企业工会发挥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员工对企业党群工作基本持肯定态度,这是以前调查所少见的。

二、问题及成因分析

由于主客观原因,福建省非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处于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的特征,与社会、员工的期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有:

1. 形式上的完备与实践中的粗放并存。

非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群组织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组织制度经过近年的强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但仍处于磨合阶段,离社会、员工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在问卷中,对“当您在企业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您首选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的问题,40%以上的人选择“找部门经理或老板申诉”,33%的人选择“找工会或党组织反映协调”,11%的人选择“忍气吞声”,6.5%的人选择“仲裁或诉讼”。对“当您遇到困难,心情郁闷时,谁来帮您疏通和引导”的问题,38%的选择“好朋友或家属”,31%的人选择“自我平衡”,17%的人选择“企业党群组织”,10%的人选择“各级管理人员”。在上述选择中可以窥见党群组织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和作用。究其原因,相当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只停留于面上的宣传教育和组织活动,而不注重也没有精力(政工人员基本兼职)去了解、研究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大多数政工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往往停留在经验型、感知性层面上,缺乏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如何做”上尚需重新学习和进一步强化。

2. 模式上的多样化与民主管理的缺失并存。

非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以工建带党建带思想政治工作、以AS8000标准为底线、以精细化标准为依据等,但往往是企业主或企业管理的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上的体现,与员工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调查中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目前最欠缺是什么”的问题上,27%的人认为“企业缺乏评估和激励机制”,21%的人认为“企业缺乏民主协商制度”,17%的人认为“企业缺乏群众性创建活动”,只有7%的人认为“企业缺乏合格的政工干部”。在对“您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帮您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44%的员工认为是“权益保障问题”,29%认为是“尊重、理解与个人发展问题”,14%认为是“民主管理问题”,只有2.6%才认为是“心理咨询与心理障碍排除问题”。在对“您认为企业创新意识培养,关键是什么”的问题中,40%的人认为是“领导要有创新意识,要讲诚信”,28%的人认为“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留住人才的‘共建共享’长效激励机制”,由此可见,员工对民主管理和诚信的呼唤。从表面上看,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或工会负责人都是高管,有的担任副总裁,能够参与企业决策,能有力地推进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相关民主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按法律要求齐备。但深入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党群负责人或由企业主创业伙伴担任或由上级指定,并非真正由党员或员工民主选举产生,其工作没有业主的认可也难以在企业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在于模式的的多样化,而在于这些模式是否具有员工所认可的“公平”、“诚信”、“民主”的价值,是否能真正解决员工最关注的“权益保障”问题。

3.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与全新工作对象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存。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更倾向于思想灌输,更倾向于通过集体活动来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由于这一套做法简便易行,也容易被非公企业所拷贝。然而非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已经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员工年轻化、学历高层次化已成为主要形态。调查显示,在15家非公新经济组织中“80后”已占到所有员工的54%,“70后”占29%,“60后”占4.5%,“90后”占4%,“50后”才1.3%。而在文化层次上,大学本专科已占到所有员工的53%,高中或中专占到34%,硕士以上学历占到6%,高小以下只有2.6%。上述统计还主要是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企业,在一些以研发、设计、风投为主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员工则绝大部分是大学本、专科以上,有的一个企业就有数十个硕士、博士毕业生。员工学历的高层次化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越来越明显和不合时宜。在对“您认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帮助您解决什么困难”的问题中,有43%的人认为是“提升个人素质、为个人发展创造平台”,27%的人认为“减轻经济压力”,18%的人认为“减轻工作压力”。尊重理解,提升个人能力,为个人发展创造平台已经成了新一代高学历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要求。“用工荒”、“人才争夺战”趋势的出现,人才留不住更成了企业主的心病,一些业主和高管抱怨“员工都叫政府给‘宠坏了’,一不高兴就甩掉工作走人,企业一点办法都没有”。在员工用“脚”对企业薪酬、企业管理进行“投票”的当下,如何超越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观念、内容、形式、载体上的局限,积极探索对全新的“新生代产业工人”、“新生代知识分子”的教育管理,如何建立留住人才的“共建共享”机制已成为非公新经济组织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对策与措施

1. 完善社会化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新模式。

模式即按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管理模型或科学方法。构建客观、中观、微观为一体的“三层次四模块”的工作体系是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三层次”是指:一是地方党委政府根据“学习型社会”和“争先创优”等要求,完善目标责任制,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制度、推广先进经验,在党群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二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社区、行业协会、地方工会等区域、行业系统要落实各自职责,加强对企业党建、工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跟踪考察,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行业规则和群团监督,来完善和落实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三是企业内部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管理层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企业负责人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把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软管理”的作用。三层次体现的是“各方配合、企业为主、全员参与、联动推进”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四模块”是指:生产经营模块、社会生活模块、企业文化模块、民主管理模块。生产经营模块主要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教育和激励。社会生活模块通过不断改善员工生活条件,创建一个安心温馨的生活环境,使员工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模块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个人能力提升和发展搭建平台。民主管理模块是员工最为企盼的,只有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才会以创新的心态去施展才华、奉献力量。建立和完善“三层次四模块”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是非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 倡导“家文化”,着力推进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渗透。

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家国”情怀是形成集体主义理念的基石。“家文化”是富有人情味、包容力的企业文化,是“融合、联合、整合”理念的具象化,它可以通过力量的联合、资源的整合和环境的融合加快团队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劳资协调、新老员工整合与主人翁意识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家文化”,有利于人本管理理念的渗透和创新意识的强化。人本管理是基于员工能力素质并回归人性的管理,它是实现制度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其基本要求是建立以人才为本的文化模式。即:树立以人才为本的价值观—主客体目标协调—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培养—企业变革。具体来讲,一是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高素质管理层和专兼职政工队伍为骨干的心理疏导机制;二是建立带有预防心理冲突和保持人的积极性作用的保健机制。根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生产安全以及企业相关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并直接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挥[1]。三是充分利用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使广大员工感受到企业“家”的温暖,增强其创业创新的意识。这也是微软用“家文化”对员工创意进行管理[2]和晋江市探索实践非公企业“家文化”,在“融合、联合、整合”上做文章的用意所在。

3. 强化“共建共享”,完善学习型组织建设。

现代的“学习型组织”是适应创意经济时代要求的,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也是共建共享、具有协同机制,能够产生新结构和新功能的系统。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强化信息技术、心理学技术、社会学技术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运用,增强心理疏导的功能,更要用新思维来指导企业的发展,致力于建立留住人才的“共建共享“长效激励机制。其一,要把组织目标与组织学习结合起来,把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与提高公司绩效结合起来,把帮助每一个员工成功作为工作的抓手,进而推动企业整体发展,才会得到业主和员工的认同。其二,在劳资博弈中,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是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职能。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出现的“业主求员工”、“待遇再高员工仍然用脚投反对票”的尴尬,充分说明了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扭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到位。“集体合同”协商谈判是一块试金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沟通引导、强化民主机制,完善平等对话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其三,建设以“共建共享”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促进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三支人才队伍有管理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以及政工人才队伍。从企业家和管理层来看,学习型组织有助于他们克服封闭的家族思想和落后的管理理念,推动企业以更开放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再造。从科技人才队伍来看,高层次的、和谐的人文环境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如何营造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甚至包容哪些有古怪思想和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聪明才智发挥和能力成长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再教育和股权变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从政工人才队伍来看,“共建共享”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政工人才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实践运用,有利于“疏导员”队伍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劳动者,因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3]。“有员工才有企业”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更偏向劳动者,强调劳动者的主体性,着力提升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才能在组织的整合、创造、裂变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新经济企业创新机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4.

[2][美]里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55.

3.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与历届研修活动相比,今年的厦门大学研修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对研修活动高度重视。“腾飞商苑”是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联手打造的依托著名高校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的品牌工程,从清华到厦大已经连续办了四期,每一期培训活动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大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郭成安和市工商联副主席赵峰始终参与并领导了研修班的各项工作。各区市县委统战部和工商联也都把研修培训作为重点工作,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组织协调。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次研修班学员总数达220人,年龄跨度近40岁,涵盖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个领域,创历届培训之最。这说明,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说明企业家对加强学习,提高自我越来越重视;同时也说明,教学课程安排越来越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让学员获益匪浅,同时也启发了大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三、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此次培训拓展了研修的形式和内容,取得良好成果。一是搭建了银企合作平台,民生银行大连分行等全程参与,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搭建了企业间交流合作平台,在学习期间,有的学员找到了合作伙伴,有的達成了合作意向,有的找到企业需要的资源;三是搭建了投资合作平台。此次研修活动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和工商联的大力支持,刘可清市长亲自出席研修班的结业典礼,向大家介绍厦门的市情市况及投资环境;各区市县组团也就大连台湾小商品城等项目与厦门当地的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对接和洽谈;四是搭建了媒体宣传平台,邀请多家国家级报刊、网站等媒体全程参与,进行深度报道。

同时,在这里我想对各位企业家提出几点希望: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是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全新政治定位和社会定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和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企业决策部署和经营管理的执行者,企业家自身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只有人的健康成长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带动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健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

二、非公有制企业要率先转型升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非公有制企业能否尽快转型升级、实现健康发展,既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正确分析判断形势,在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和升级上下功夫。要抢抓有利时机,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施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整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顺应产业集聚的趋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连市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大连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51个,总投资29.84亿元,扶贫帮困及社会公益事业捐赠20多亿元。大连市开展“感恩行动”的实践已经成为统一战线“同心工程”的亮丽品牌,并在中央统战部做经验交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要做奉献,还要以发展壮大企业,建设合谐企业为已任,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4.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紫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刘杰

一、紫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紫阳县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11年末,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5.51亿元,较2005年增长3.4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37.1%提高到2011年的43.8%,呈现出速

度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非公制经济主体从2005年1935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713户,企业222户)增加至2011年7993户(其中个体工商户7503户,企业490户),较2005年增长4.4倍,注册资金达67.3亿元,较2005年增长近3倍。有3户非公企业建立了基层党组织。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纳税8499万元,解决城乡就业45512人,发放职工工资50397万元。

二、制约紫阳县非公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人才短缺,制约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目前,全县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还处于家族式管理,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欠缺,特别一些规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想再提高一个层次,管理人才特别是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才更是难求。另一方面非公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改造等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另外,本县企业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食宿条件差、晋升渠道窄、员工流动性大导致招工难、队伍很不稳定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实力。我县一部分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大,仅着眼于短期利益,只求“短、平、快”,不愿投入技术改造。而另一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发展后劲。特别是在今年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形势整体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县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问题益发凸显。

(三)融资难仍是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瓶颈。由于紫阳非公有制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少,企业间融资难度大,民间资金也很有限,非公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但紫阳县内5家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严格,风险控制谨慎,审批手续繁琐,非公企业贷款较为困难。在今年7月下旬召开的金融座谈会上,32家企业的融资意向就近8亿元。资金瓶颈已成为制约紫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快紫阳县非公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重点培育1个IPO非公有制企业。根据紫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笔者在此大胆建议,以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创建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为契机,将全县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成立紫阳富硒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行集团化运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启动IPO(首次公开募股),从而撬动资本市场的杠杆,以资本的力量形成真正的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龙头骨干企业,将之打造成新的融资平台,辐射带动一批县内龙头骨干企业。

(二)提供人才技术保障。一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投资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鼓励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二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才为非公有制企业出谋划策,提供技术咨询,并为非公有制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三是不拘一格发掘和培养一批能人志士,在技术上、资金上、信息服务上进行重点扶植,使之成为创业的典范。四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项目开发和策划人才,提高紫阳县投资项目的开发水平,努力改变紫阳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发滞后的局面。四是组织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增强技术人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拓宽视野,以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进行科技创新,把富硒食饮品和新型材料开发作为县域非公经济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为契机,引导鼓励设施蔬菜、蒿坪矿泉水及魔芋、皮豇豆、果醋、荞麦面、大蒜辣子等一系列富硒食品大力争创驰名(国家级)、著名(省级)、知名(市级)商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用足用好有关税收扶持政策,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结合非公有制企业贷款“小、急、快”特点的实际需求,要求县内各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建立与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需求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加大对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

(五)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进一步调整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政策,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和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的投资份额和所占比重,全面推动在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的投资进入深度。

5.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在新形势下,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推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1615.11亿元,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站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2.1%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615.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59.07亿元,增加38.79亿元;第二产业达到9706.59亿元,增加984.93亿元;第三产业达到4624.22亿元,增加591.3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各地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各类建设项目成批集中开工,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3.4%和11.8%。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稳步提高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

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贡献。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1.3%,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到19.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四

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实施重点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民营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869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4%,对四川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5393.64亿元,总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超过600~900亿元之间地区达到10个,分别是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凉山州、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和资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在300~600亿元之间的地区达到5个,分别是自贡市、眉山市、广安市、遂宁市和攀枝花市。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攀升。21个市(州)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有18个地区。其中,居四川省前8位的地区分别是眉山市(63.5%)、南充市(60.2%)、内江市(60.1%)、遂宁市(59.7%)、成都市(59.2%)、泸州市(59.2%)、达州市(59.1%)、雅安市(58.6%)。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21个市(州)中,有19个地区增速超过12%;非公有制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的达到20个地区,其中贡献率超过70%的有11个地区,分别是雅安市、泸州市、眉山市、遂宁市、内江市、宜宾市、广安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和德阳市;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势头,增速持续回升达到

7.3%。

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四川投资和创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盛会相继在四川成功举办。2013年,四川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2家,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69家。四川工商登记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25.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6%,总户数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74.87万户,比

上年增加22.24万户,增长8.8%;私营企业50.42万户,增加5.61万户,增长12.5%。

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大幅增长。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规模首次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8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提高16.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营户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增长12.4%;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242.52万元, 增长32.3%。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2013年,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

7.7%。四川省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增长8.0%,新增就业人数70.92万人。

把脉问诊:加快改革和转型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不足。下一步,四川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

问诊一: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既有国际知名资历雄厚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又有国内外技术先进发展强劲的后起之秀,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在信息、资本、技术等一些方面不及沿海开放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

药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据本地优势,发挥企业主导产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突破本地发展限制,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

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问诊二:资金

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较低,与工业化阶段高投入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少数发展上规模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企业通过国有银行融资的比例较低,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多数通过民间拆借,融资成本高还款风险大。

药方: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融资支持

落实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民营投资的政策措施。设立权威性的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信息中心机构,为民营投资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及社会公共协调等配套服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推进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

问诊三:观念

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企业家过分担心承担经营风险,不肯放开手脚拼搏市场,宁愿维持企业平稳状态。

药方: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民营企业家要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民营企业家要克服“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民营企业要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

问诊四:管理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较差

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有的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组成,因而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

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一些民营企业经受不住利益诱惑,在扑朔迷离的市场面前,脱离核心业务盲目扩张,最终把企业拖入困境。

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而阻碍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入民营企业。

药方: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科学的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要逐步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做到产权明晰,制度健全,决策科学,管理严谨,构筑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民营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经营生产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参与市场竞争。

6.临川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六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中小企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省委提出的学习浙江经验推进全民创业的号召,全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学习浙江经验,加快赶超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和大讨论,推动深层次的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空前高涨,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预计可达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5.3%;规模和限额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可达2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2%;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可达1.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8%;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私企业户数为22350户,比上一年增长10%;个私企业从业人员可达68252人,比上一年增长13.6%;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可达19632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8.7%。

二、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措施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致力从舆论宣传、政策扶持、创业平台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狠抓落实,保证了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今年,我区先后研究下发了《临川区委、临川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乡镇工业发展的意见》、《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主攻工业实施意见》,《中共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临川(抚北)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加快临川赶超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纳税、创新、权益、财政、税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区直20个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分别制定了支持全民创业的具体举措,并向全社会公开。在鼓励支持相关干部带头创业方面,允许乡镇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党政一把手外),在确保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兼职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和发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允许以个人的合法收入、资产向非公有制企业、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入股,按股分红或以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干部推销临川贡酒、帝泉啤酒等地方名优特产品,年推销额在200万元以上的除企业给予的推销收入外,政府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鼓励能人创办企业方面,对在工业园区、工业走廊范围内创办或新引进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当年投资第二年见效的,在兑现原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奖励,对引资服务单位或引资人由本级财政给予所引资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20%一次性奖励。在鼓励农民从事特色种养及集约化经营创业方面,对农村种粮100亩以上大户,可以其与国有粮食收购部门签订的购销合同为依据,直接发放贷款;对山村承包500亩以上专业户,可以林产权作质押,发放林业开发贷款;对养殖大户(养鱼3万尾、养牛100头,养猪300头,养禽1万羽以上),可以养殖物作质押,发放贷款;创办私有林场造林面积超过20公顷的,符合采伐条件的优先安排采伐指标;农民种植柑桔、金银花、花卉、黄栀子、毛竹等经济林面积超过5公顷的,优先安排林业项目,享受林业项目政策。在创业小额贷款方面,临川信用联社对凡取得市以上专家咨询组织认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可取消担保措施,直接由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办理小额贷款。

(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化了服务环境。区直各有关部门都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发改委积极进行产业引导,广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努力引导能人向国家倡导的新型产业发展。同时,围绕支柱产业、立足产业配套,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引导全民创业向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产业规模方向发展。如为江西自立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使项目进入国务院当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库,争得国家项目资金补助。由区中小企业局牵头,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或融资洽谈会,切实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构建了银企合作新机制,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国税部门制定了非公企业“十条”便民服务及优惠措施,对全区9户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实行了免税照顾,共减免增值税1342万元;对残疾人创办的非公企业实行了先征后退优惠,近2年共退税4000多万元。地税部门积极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创办非公企业,对持有《下岗再就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经审查批准,可以享受三年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的税收政策,2005—2007年10月底,为下岗失业人就业共减免税费共计157.30万元;为支持吸纳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江西盾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减免税款587.03万元。人劳、农业、中小企业等部门,每年免费为企业培训4000多人,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二是进一步优化了法制环境。执法部门既要依纪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又要切实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本土投资者与外来投资者实行同等待遇。理顺投诉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及时处理非公企业的举报投诉,继续以“四铁”精神整治对企业的“三乱”行为,加大对侵害非公企业合法权益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惩那些破坏经济发展的人和事。三是进一步优化了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机关的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积极为非公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大力实施“阳光政务”,提高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凡未经省以上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任何部门一律不得收取,符合省以上规定的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涉及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办事大厅办理,凡在本区能办理的手续,要求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总结推广典型,进一步引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我区组织了在区内的全国劳模、市区十大杰出青年组成的创业典型事迹巡回演讲报告团进行巡回演讲,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创办非公企业的事迹,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激发了全民的创业热情。近年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创办非公企业的典型。如恒力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福清投资8546万元,生产电子科技芯片,年产值2.47亿元,上交税金740万元。区中小企业局朱正阳辞去副局长职务,带领6名机干部,集资200多万元,于2007年初收购原华茂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江西华茂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创产值1200多万元,纳税30多万元,安排下岗人员120多人。罗湖镇农民喻友贵,通过几年的创业,把前几年的一个家庭作坊,发展到目前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今年初他注册成立华贵泵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工业用泵,年产值2400多万元,每年上交税金60多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2008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初步打算

虽然我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全区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也很少。二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名牌产品较少。全区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没有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拳头产品。三是在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中,传统产业较多,高科技产业较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四是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五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用地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2008年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赶超发展”战略实施,加速非公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水平。

2008发展非公经济的思路是:认真落实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准入限制,推进以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按照这一思路,我区将力求在五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第一,在扩大招商引资上力求新突破。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机制灵活的独特优势,敢于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争主动、唱主角、当主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发展自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搭建招商平台,提供产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使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上“顺风车”、驶入“快车道”。致力引进省内外各类有实力、讲诚信、有名气的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要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水平高、财税贡献大的非公有制知名企业落户临川,培育成我区骨干企业。

第二,在壮大企业规模上力求新突破。重点在发展大企业、扶植纳税大户、培育规模企业上狠下功夫,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突破2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当前,重点扶持临川酒业、兰丰水泥、盾牌化工、银涛药业、临川啤酒、恒力电池、维尔米业、华茂实业、宏宝药业、自立铜业、银圣王洁具、临川机械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我区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我区六大优势产业上项目、搞技改、扩规模,加强配套协作,结成战略伙伴,发展产业集群。

第三,在推进集约发展上力求新突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强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积极引导和吸引相同、相似、相关的非公有制企业,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向园区集聚。着力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利用各类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力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鼓励小企业“联大”、大企业“带小”,“大”、“小”结合,“内”、“外”联合,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力求新突破。一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发、技术招标、专利买断等形式,及时引进、嫁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二是提升制度创新能力。主要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形成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三是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强化企业生产、营销、质量、财务等管理,依法建立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7.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理论假说及其扩展

假说。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效率存在递减现象这意味着当制度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制度的变迁是必要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制度系统对经济发展日益出现了阻碍的趋势。最终导致从公有体制外引入了私有产权(非公有制经济),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起点。作为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原有体制的制度约束,例如私有产权的准入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问题、市场准入问题等。因而非公有制经济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就会不断催生着制度变迁的需求,以突破原有体制的约束。另一方面,制度效率递减必然降低经济运行的绩效,很容易引起一国的政治经济矛盾,这使政府的制度调整成为必要。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政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了经济转型的正式开始。经济转型作为一种整体性制度安排的系统转换,包含着制度的运行方式、实施机制、经济体制的功能发生方向性的根本性变化[1]。所以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产品生产者进行制度供给的过程。据此笔者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的实质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关系”的假说。所谓“制度需求”就是指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所谓“制度供给”是制度产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与能力的统一。

假说的扩展。

上述假说仅是一种抽象地概括,并未全面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关系的机理与内容。为此笔者试图从“制度供求平衡”与“制度供求非平衡”的角度对非公有制经济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展开分析,探寻两者内在的逻辑与历史联系。所谓“制度供求平衡”就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同时变动,且人们对这一变动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所谓“制度供求非平衡”就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异步变动,从而潜在的制度供给不能变成现实的制度供给或制度供给超越于制度需求的制度状态”,在此对上述假说作如下扩展。

在制度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互动发展,即经济转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保障,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驱动并支撑了经济转型。在制度供求非平衡的条件下,当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给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不到经济转型的支撑,丧失了发展许多机会,同时延缓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当制度供给大于制度需求时,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环境,但并没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增长,也没有加速经济转型的进程,反而加重了制度产品的生产成本。

模型描述。

在图1中,制度需求曲线D是由其获取成本和获取量决定的,制度供给曲线S是由供给收益与供给量决定的。一方的成本是另一方的收益,而一方的需求是另一方的供给,所以制度需求的成本和制度供给的收益便可以用价格来衡量,而制度需求量和制度供给量便可以用数量来衡量,同时该数量指数可以表示经济转型的进程(指数)。需求曲线D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制度产品获取成本与获取数量的反向关系,制度供给曲线S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制度产品供给收益与数量的正向关系。

制度需求曲线D与制度供给曲线S相交于E(0),作为制度变迁的初始均衡点,此时的均衡价格为80,均衡数量为4。该点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社会知识存量和资源禀赋决定了社会经济的技术边界,制度变迁的目的是选择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形成结构性生产边界,以使技术边界内成本最小而产出最大”(诺斯,1999.1994)。由于“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先增后减”(黄少安,2000),这便意味着当制度效率降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制度需求是必要的。由此制度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至D(1),在制度供给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与制度供给曲线S相交于E(1上),由E(1上)决定的价格为100、数量为5。如果影响制度供给的国家、意识形态、政府等因素的变动使制度生产者的成本降低,从而制度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至S(1)与曲线D交于E(1下)点,有E(1下)决定的价格为60、数量为5。如果制度需求曲线D(1)和制度供给曲线S(1)同时变动,两曲线相交于E(1),由E(1)决定的价格为80、数量为6。

图1中E(0)是制度变迁的初始均衡点,E(1)则是制度供求的均衡点,两者表现为制度供需的平衡。E(0)表示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E(1下)表示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两者表现为制度供需的非平衡[2]。图中显示在制度供需均衡E(1)的情况下,可以使制度的需求成本不变(同为80)而供给变大(由4到5),这意味着在不改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本的条件下推进了经济体制的转型,此时社会可以达到“使技术边界内成本最小而产出最大”;在E(1上)的情况下,制度需求得不到制度供给的有效满足,可能会加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寻租行为,从而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本(制度需求的成本由80上升到100),但并没有真正推动经济转型(制度供给平衡时的指数为6,而此时为5);在E(1下)的情况下,尽管降低了制度需求的成本(由80到60),但降低了制度产品供给的收益,同时由于制度需求不足使制度产品的供给缺乏支撑,并没有真正实现制度变迁(制度需求充足的条件下经济转型的进程为6,此时仅为5)。

理论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关系的实质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矛盾。

20世纪40年代末,中央政府从所有制改造和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改革入手初步建立了以生产数据公有制为基础、中央计划为调节手段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调节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是自觉运用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具有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避免盲目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集中必要力量进行重大建设、防止重复建设和巨大浪费,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优势与长处[3]。

“一五”计划期间是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发展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上述体制优势。然而正是这个时期,这一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一个按行业和产品的特征而细分的、用来落实中央计划的庞大的行政机构体系,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个量资源难以通过横向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其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活力从属于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与指令,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使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再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上级机关的附属物,不能自主决策与经营,使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缺乏活力[4]。”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不便于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个量资源配置,最终造成效率低下的后果。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制度需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盛而衰,这便意味着当制度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变迁是必要的。1978年底,以中国农村的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随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外商经济不断涌现、成长而发展壮大,并构成了中国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作为体制外的经济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冲突。逻辑如下: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基础是私有产权,私有产权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与原有体制的公有产权的固有地位相抵触,而且私有产权的准入与保护始终是一个变数。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市场机制的出现,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最后就是固有的政治法律以及政策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限制。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需要突破影响其发展的上述制度瓶颈,从而产生了如下制度需求:首先是私有产权的准入与保护。在“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的改革过程中,必然要求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基础———私有产权,同时要加以法律上的保护。其次是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非公有制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客观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借助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才能实现分工与交易、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是宏观政策环境调整。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权重构和市场体系的建构归根结底需要以政治法律关系的调整、意识形态的变化为保证。

经济转型与制度供给。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20多年,尽管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在总体上与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的差距却扩大了。在同一时期,各国计划经济体制因其弊端严重而相继走向衰落,市场取向改革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制度系统的低效率,中国政府在诱致性制度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加强制度产品的供给,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问题由此而出。经济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制度安排的系统转换,包含着制度的运行方式、实施机制、经济体制的功能发生方向性的根本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首先是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的转变过程,更深刻地说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这是因为,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价值又反映了具有独立财产权的经济主体之间自由的交换关系,没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就难以形成价格,价格信号便无法发挥作用。更深刻地说,产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更是需要通过国家的法律加以确定和实施,因而便要求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关系和意识形态。因此政府作为经济转型的推动者,需要从3个维度提供制度供给:产权重构、资源配置制度变革、宏观政治法律关系与政策的调整。至此,通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制度需求与经济转型与制度供给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的实质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关系”的结论。以下笔者在逻辑上试图从制度供求平衡、非平衡的角度下探讨两者关系的机理与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关系的内容

制度供求平衡条件下的逻辑。

之前,笔者讨论了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发展的制度需求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度供给,它们同时涉及了产权、资源配置制度、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笔者所指出的“制度供求平衡”就是指在产权、资源配置制度、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上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互动满足。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制度需求得到了在经济转型条件下所提供的制度供给的满足;而经济转型对制度产品的供给,得到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的驱动和支撑。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得到了制度供给的满足,从而建立了微观经营机制、构建了市场配置制度、得到了宏观制度环境的确认,从而获得并扩大了发展空间,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经济转型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驱动下,通过产权的重构,即从体制外引入私有产权后体制内的私有化改革,建立了微观经营机制的基础;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的市场化变革,即构建以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为内容、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的市场机制,建立了微观经营单位成长与发展的中观环境;通过宏观政治法律关系与政策的调整对产权制度、资源配置制度演变的加以确认和实施,构成了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宏观环境;最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粗略框架,加速了转型的进程。

制度供求非平衡的逻辑。

首先是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给的情形。当制度供给不足的时候,便会出现这一情形,这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制度需求来看,一些制度产品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比如:跨国资本争取更大的优惠政策会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资本发展的时候,小团体组织的制度需求损害整体社会福利的时候,资本的扩张危害社会公平的时候等等。二是从制度的供给来看,作为制度产品的生产者的政府面临着一定的约束、困境甚至诱惑,不能、一时难以或不会轻易地提供制度产品。比如: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边界的问题上会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分析不足造成制度供给的“时滞”现象,面对企业组织的寻租活动的诱惑等等。以上两个方面造成了制度供给不足,最终加大了企业组织的寻租行为,无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与经济转型的互动发展。这一点在上述模型中有较为直观的说明:制度供给的成本由80到100,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加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本;经济转型指数由4到5表明企业组织的寻租行为弥补了制度产品的供给不足,但相对于制度供求平衡而言(此时指数为6)并未真正推动经济转型。

其次是制度供给大于制度需求的情形。制度产品作为一种稀缺产品,出现制度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还是少数,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加大了制度供给的力度。制度供给的加大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引导了制度需求,即制度供给创造了制度需求,降低了制度需求的成本且加速了制度变迁的进程,这在上述模型中表现为制度需求的成本由80降至60,经济转型指数由4推至5。二是不良的制度需求得到了制度供给的满足,这一双向行为的可能结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或危害了国家经济安全等等,最终没有真正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制度供给的效度与经济转型。这在上述模型中表现为经济转型指数为5,而在制度供求平衡的条件下为6。

经验支持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

我国的农村改革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的启动最初“是由部分农民突破原有的政策限制而自发进行甚至秘密进行的,取得成效后才由政府肯定和总结推广”。于是我国自1978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随之迅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产权调整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并对这一制度变迁起到了巩固作用;二是对市场发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产品的增收对产品市场的发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等方面,并最终支撑着经济转型;三是这种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革最终得到了政府的确认与支持,并推动了强制性变迁的实施。由此可见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农村个体经济与经济转型是一种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关系,在制度供求平衡的条件下,经济转型为农村个体经济开辟了发展空间,而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则对经济转型起到了驱动和支撑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市场经济机制,而经济转型的市场化改革取向正是迎合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这一要求。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或调节方式的变革有两条主线:一是市场体系的发育,包括产品(服务)市场发育和要素市场发育,即广义的价格变革;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与调控体系的发育,即建立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计划体制、工商行政管理体制[5]”。通过这两方面的变革,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推动着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发展,据2005年统计,中国非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育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和支撑作用。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深化发展要求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至支撑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是持续提高的,市场化相对指数从改革初期小于1,提高到2003年的8左右[6]。”这其中非公有制的发展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经济平均每年净增工作岗位500万~600万个,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50%,在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7]。由此可见,在制度供需平衡的条件下,经济体制转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对经济转型起到了驱动和支撑作用。

宏观政治法律关系的调整。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地驱动着制度产品的供给。中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态度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变化演进。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持观望状态,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的政策原则。1988年,中国政府修改宪法,明确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好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中共的上述政策主张又以宪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上述制度产品的供给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和支撑下,推动着经济转型的进程。同时又不断地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扩展空间,促进其发展。在宏观政策环境这一维度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不断地得到经济转型的满足,并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机制。

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许多行业已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门槛较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不完善,而且准入成本高;三是政府对遗留的社会负担向非公有制经济转嫁;四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不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还包括股权比例限制等问题。市场准入的限制无疑构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此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不到经济转型的支撑,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

外商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在某些时候、某些行业、某些政策等方面上提供了过多的制度产品,这包括: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由此便出现了如下负面影响:某些关键行业的市场准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民族资本的发展;把宗主国的边缘产业转移到我国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甚至破坏了环境;相当一部分外企虚报盈利状况,甚至以偷税漏税换取优惠政策,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加强西方文化商品的输入,等。这些不良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大量出现,在一定范围内破坏了制度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协同演进,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进程。在过度的制度供给条件下,并不能真正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经济转型的正常进行。

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经验支持,笔者验证了上述假说及其扩展的内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的实质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关系。在制度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互动发展,经济转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保障;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驱动并支撑了经济转型。而在制度供求非平衡的条件下,当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给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不到经济转型的支撑,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同时延缓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当制度供给大于制度需求时,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环境,但并没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增长,也没有加速经济转型的进程,反而加重了制度产品的生产成本[8]。

据此笔者提出了一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对策思路[9]。

一是政府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供给的力度与效度。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加大制度供给的力度,从而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建立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发展。其次要提高制度产品的供给效度,一是在有效的时间、地点上提供有效的制度产品;二是约束自我的设租行为,抑制企业的寻租活动,降低制度产品的需求成本;三是避免劣质制度产品的供给。再次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通过政府机构的运作方式和内部约束机制的改革实现对制度产品供给的力度与效度,为制度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二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自我约束。首先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立足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为自身的发展找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增强对制度供给或经济转型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其次是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应继续加强诚信守法经营,同时应当减少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优化其自身的制度需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再次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会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同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与政府博弈中“议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1(4):48-49.

[5]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Dvaid W L.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Policy-The Quest for Human Betterment[M].Praeger Publisher,1998.

[7]Andrew Schotter.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1.

[8]Leong Liew.The Chinese Economy in Transition:From Plan to Market[M].Cheltenham,UK:Brookfield,US:Edward Elgar,1997.

8.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杨家湾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杨家湾村在围场县、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该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努力谋求杨家湾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新气象。近年来,该村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社会面貌呈现出新气象。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杨家湾村基本情况

杨家湾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111线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5亩,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全村有牛存栏248头,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

1.1 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杨家湾村共有党员54名,村民小组18个,村民代表43名。村支部书记王艳新,村主任王玉生,计生干事邓学华。村委会工作运转正常,效率较高。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党员会议,村“两委”成员精神面貌良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坚持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产业发展情况 杨家湾村境内有铁矿及金矿等矿产资源,因受国际金融危机、铁粉价格低糜及缺少外来投资等因素影响,铁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甘蓝、大白菜为辅。通过近几年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2010年引进外来客商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现已签订承包合同1000亩,建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一处,全部用于种植胡萝卜,这对该村种植结构的改善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随着經济社会的发展,杨家湾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11线国道贯穿大半个村,另外几个组也有“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自来水实现全村覆盖。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庭院卫生干净,院子水泥硬化。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好多家庭已购置电脑及家用轿车,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户大量涌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有村卫生所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2 杨家湾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杨家湾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支撑乏力,干部想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集体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单一,全村无规模以上企业;公益事业体系不完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宜;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3 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1 交通优势 杨家湾村位于乡中心地带,东与内蒙赤峰市毗邻,国道111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3.2 产业优势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胡萝卜种植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来资金为胡萝卜产业形成规模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互融。

3.3 人力优势 目前全村有2025口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为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十分充足,且多数村民都有丰富的胡萝卜种植和销售经验,人们的商品意识普遍较强。

4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经济要发展,结构要调整,人才是关键。立足职能,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增收致富本领、依法办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二是找准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在农业上今后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向农业要效益,着眼市场需求,立足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在稳定1000亩胡萝卜示范种植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好“胡萝卜文章”,提升胡萝卜生产的档次。积极外联,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客商建设冷库等胡萝卜产业配套设施,为胡萝卜等蔬菜产业深加工选好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工业上将等待国际金融形势好转,铁粉价格上扬之机加大外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客商合作开发我村铁矿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另外,要有组织地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及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领域,走出去、引进来,认真梳理我村急需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民生保障等问题,加大外联力度,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以上级投资、外来投资和农户投资为主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我村。

9.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镇镇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其中:农业村支部11个,牧业村支部3个,机关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1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378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42人,妇女党员74人。2010年来,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围绕加快发展不断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

力促进了全镇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深入调研,因企制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基本情况。镇党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调研摸底活动。采取“听、问、议”的方法,即“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状况、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负责人、党员职工的思想状况;“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对组建党组织的意见和态度;“议”党建工作的开展,系统地掌握新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现实情况,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台帐,为组建党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针对部分新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实情况,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重视党建工作。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及时向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主宣传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明白党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新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和舆论氛围。

三是因企制宜,采取多形式组建。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条件成熟的及时建立党组织。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同情况,采取单独组建和下派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单独建立”就是在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单独建立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人一企、一人多企、一人一个片区等多种方式,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努力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二、以点带面,创新载体,促进党建工作上台阶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组建时间短、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支持不够、缺少懂党建业务工作人员以及党员人数太少、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我们采取了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的办法,狠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

一是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着重培养一批“听有内容、看有形象、学有经验”的先进典型。2010年,镇党委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全镇,努力构建功能增强、战斗有力、特色鲜明的基层党组织,全面

提升我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为目标,结合我镇实际,确定了“启邦种养殖产业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顺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为基层党建示范点,努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产业致富示范模式。同时,又安排机关党支部与镇辖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员工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的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探索符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际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好活动场所,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遇到的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协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改进机关党支部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上的不足,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更好地为实现我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促进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上水平。

二是开展了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帮助。针对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存在着没有党员活动场所、党支部负责人对党建工作不熟,党员素质不高,党建工作开展难的问题。镇党委建立了****镇党员服务中心,配备2-3名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利用机关现有资源,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场所,并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电化教育设备和学习资料,为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学习和排忧解难提供了帮助,为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

组织提供了党建业务指导和活动场所。

三是开展各项组织活动,促进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新经济党组织中认真开展了“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努力为职工谋福利、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谋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和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个中心,在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教”等活动,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展示风采提供平台。组织党员立足岗位实际,争先创优,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使党组织活动进一步贴近时代要求,贴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看到党组织和党员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二是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利用节日组织党员技术能手,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村集中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在便民服务上既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三是倡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致富思源,引导其回报社会,树立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领导,强化督查,确保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加强领导。镇党委对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摆上重要工作日

程,与农牧区基层组织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镇党委成立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子,负责指导协调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同时建立了****镇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成立了党建工作督查指导组,分区分片负责检查指导辖区内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二是加大指导力度。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名党委班子成员联系1-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包干负责,经常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镇党委选调党性强、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下派到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兼任党建联络员、指导员,加强与非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文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建立党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考核。每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开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活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进行考核。考核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职责与任务目标细化成若干个计分项目,进行量化打分,对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亮点突出的,给予适当加分。考核采取听取新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汇报、查

10.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税收、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就业、繁荣城乡市场、拉动投资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县实际,就延川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有所启示。

一、延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逐步拓宽。2007年,延川县共有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848户,非公有制企业102户。目前,非公有制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信息计算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物流、旅游、学校、医院、养老院及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一些新兴行业也成了非公有制从业的热门领域。

2、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促进了投资结构的多元化。随着延川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7年延川县非公有制经济投入自有资金3600万元,完成固定投资655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89%。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民间资本投资成为投资需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大。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4010万元,增长7.6%,占全县税收收入的64.5%,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26.2%。非公经济的产业活动主要分布在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又是解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当前延川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为本地经济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一是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导致非公有制投资的关卡多、手续杂、费时长,致使一些给予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措施难落实;二是在“市场准入”上非公有制经济仍未享有公平待遇。目前,许多领域对非公有制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立项、能源供应、贷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经济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或难以落实。三是财税政策不平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非公有制企业往往无法享受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作为同等市场竞争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遭受政府财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罚款、摊派、赞助等。四是政府服务意识差。多年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太深,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的过死,手续繁杂,效率低效,管理部门以审批代替服务、收费代替管理、罚款代替检查,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信息、产业指导、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不够,使其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严重。

2、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很多非公企业规模小,没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档次低、能耗高、效益差、缺乏名牌产品、市场潜力不大,再加上资金、技术、人才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的发展。延川非公有制企业中,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不多,第一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来源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技术含量、生产效率低,发展缓慢;非公有制工业大部分属于

规模以下企业,而且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采矿行业、粗加工工业,深度加工、高端产品少,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以个体工商户的零售和社会服务为主,大型的、先进服务企业凤毛麟角。

3、非公有制企业起点较低。一是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二是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三是职业操守不强,不正当竞争、制假造假、损害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五是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储备较少,存在“三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

4、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非公有制企业现代管理意识较弱,大部分业主采用家庭、家族式管理模式,裙带关系的用人用工制度,还有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财务、统计报表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随着企业的扩张和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加的迅速和复杂。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市场、融资等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知识经验;经营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决策的随意性大,加大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营风险,制约了非公有制的发展和壮大。

5、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就目前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诚信等原因,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仍然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有的不得不以高息向私人借款,有的因资金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投资计划和扩大再生产,有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面临经营危机。

三、进一步加快延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非公有制发展快的地区,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快。因此,我们要实现负于言传的目标,非公有制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突破点,必须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抓好三个方面,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产业龙头。紧紧依靠延川的资源优势,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大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和转换。注重对粗加工型产业进行改造,走集约式增长的道路,注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形成有资源、有市场、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二是突出文化旅游特色,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乐园。文化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目前,延川的文化旅游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延川文化产品较少,旅游景点不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军文化旅游产业,抓住延安市大力开发“两黄”的有利时机,重点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文化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延川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规模。三是集中精力抓好载体建设,构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台。要集中精力抓好马家河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注重园区的环保效应,坚持特色聚集、集约发展,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2、推动三个创新,夯实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一要加快体制性创新。坚持“企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投资以民间为主体、事业以民办为主体”的方针,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原则上,凡是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制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系统清理审批事项,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它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要切实采取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二要加快技术创新。要突出扶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帮助非公有制规模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加快优质名牌产品开发,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和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撮合企业与外地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开展技术合作,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三要加快管理创新。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训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委托培训、异地办班、选送职工对口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快速培训各类人才;推行会计、税务、统计代理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加大“三个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设立政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完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政府出资设立担保融资公司,按照“政企分离,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方式运作,为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提供融资担保。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创办非公有制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二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县上应成立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专门抓落实,形成层层狠抓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格局;实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重点考核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规模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列入县委、县政府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督查,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大氛围。三要加大保护力度。对重点扶持的企业,由县委、县政府授牌,给予重点保护。对重点保护企业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严禁进入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同时,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并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积极营造尊重非公有制、扶持非公有制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的优惠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上一篇:项目部技术员总结汇报下一篇:小学学校副校长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