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园建设(8篇)
1.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篇一
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发展前景
近年来,不少国家将机器人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SPARC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中国制造2025”、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等,纷纷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中国十大重点推动领域之一,而智慧型机器人更跃升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方针。2016 年3 月2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了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五年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以及五项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球销量的1/4。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偏低。韩国是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437台,而我国仅有35台,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潜力巨大。按照预测,2017年,我国将成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为123亿美元。2011-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速仅为8%,服务机器人为13%。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最终将超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共识,且大多预计赶超时间仅需三至五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Worldwide Commercial Robotics Spending Guide)上发布预测报告称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而2015年机器人行业规模为710亿美元。新兴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囊括了机器人系统采购、系统硬件支持、软件支持,机器人相关服务以及后期硬件维护等13个关键行业和52个细分市场。
二、发展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机器人发展格局是一个美日欧三分天下,韩后发奋起直追的格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日欧美先发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日本一直将机器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该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世界四大机器人企业巨头中,日本独占其二,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在世界机器人市场的地位难以撼动。
欧洲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库卡、瑞士ABB在世界机器人四大企业中各占一席。为巩固领先地位,欧盟不仅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中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还于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同时,德国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英国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2020”以及法国“机器人发展计划”,皆彰显了占领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虽有造出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荣耀,但由于当时对机器人前景看淡而没能持续发展,终被日欧赶超。知耻后勇的美国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发展机器人重振制造业。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近些年美国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百特、Adept等企业已有资本向传统四大机器人企业发起挑战。
韩国机器人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在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政府于2014年8月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韩国已成为世界机器人产业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014年世界前五大机器人供应国中,我国的机器人密度显著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机器人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该比例也低于机器人密度的全球平均值62台/万人。
就汽车工业来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436和1299,德国为113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瑞典630台,英国610台,我国仅141台(2011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70万),发展空间相当巨大。而2010年日本电子电器行业机器人密度则可以达到300台/万人左右。按照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将从现在占全国的12%增长到15%,电子方面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的产能,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人,预计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需求在4.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市场对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需求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多。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地,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地,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6年,重庆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达到75%,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最终形成“整机+配套”、“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南部的珠三角、东部的长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现出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环渤海科研机构扎堆,研发能力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大。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中西部集聚区,则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2015年深圳市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集成组装,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制造。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3万台,其中10万台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他广泛使用机器人的行业还包括电子、金属、橡胶、食品、制药、化妆品等。
国内工业机器人大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搬运、码垛及家电、金属制造领域,在高精尖的多关节机器人仅占有10%、焊接机器人仅占有16%、汽车组装仅占有10%的市场份额,在产业链中偏低端且并未进入主流市场。
有超过六成的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其中用于塑料成型件的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最多,其次是金属铸造的搬运与上下料和码垛的搬运与上下料。焊接和钎焊是国内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约占总销量的17%,其中主要以钎焊机器人为主。用于激光切割、机械切割、磨削、抛光等领域的加工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超过90%。
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松、广州数控、启帆、埃斯顿、新时达及遨博等。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全球领导者为韩国。在此情况下,韩国的机器人密度超过全球平均值的7倍(478台),紧随其后的是日本(314台)和德国(292台)。美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是164台,居全球第七的位置。
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28位。在整体的全球统计中,这大致与葡萄牙(42台)或印度尼西亚(39台)相当。但在大约五年前,中国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追赶游戏以改变现状,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增长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一年的机器人销售量为57100台,而此前从未达到这个数字。这种爆发式增长将在预测期内继续:2018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的占比将超过世界的1/3。
2.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篇二
今年7月底, 台湾第一届智动化与机器人展在台北市南港世贸馆举办, 这项展览过去规模小到只能与其他产业展一起合并展出, 而这次总共有200家产学研机构参展, 摊位达1000多个, 为历年最多。
台湾智动化与机器人协会理事长卓永财将2014年称为“台湾智动化与机器人元年”, 正式开启黄金10年序幕。去年台湾机器人产值为526亿元新台币, 今年将达550亿元, 若计算智动化机器人总产值, 也会从去年的9000多亿元攀升至今年的1.1万亿元, 成为另一个兆元产业。
研华宝元数控公司总经理郭伦毓也表示, 2014年确实是转折点, 以前客户都只谈论, 现在则开始购买。
其实, 机器人30年前就被运用于汽车制造业, 最近因为大陆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转型的迫切需求, 才启动第二波工业机器人增长动力。
台湾刚好搭上快车。当2010年富士康深圳厂频发员工跳楼死亡事件时, 让不少业者感受到急迫性,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2011年喊出2014年打造百万机器人的口号。
今年5月, 越南发生多起大规模排华事件, 众多台商损失惨重。7月初, 又发生大陆昆山台商中荣金属工厂爆炸, 造成71人死亡的安全事故。一位台商感慨地说,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何时是尽头?要担心薪资上涨、罢工及安全事故, 算盘打一打, 用机器人最划算。
技术成熟加上需求崛起, 全球逐渐涌现机器换人风潮。除工业机器人迎来增长动力, 服务型机器人也有明显进展, 服务型涵盖智能住宅、智能家电、无人车、看护、导览、扫地、教育机器人等。
台大副教授康仲仕指出, 服务型机器人具有想象空间, 吸引企业纷纷瞄准。一般推估服务型机器人商机至少是工业机器人的4倍以上。
台湾在这波机器人浪潮中也掌握到三大发展机会, 分别是中小企业机器手臂商机、3C产业的机器人商机, 以及服务机器人自创品牌与代工机会。
台湾机器人产业实力高居全球第四
众所周知, 全球机器人产业实力最强的当数美国、德国、日本, 台湾能排第几呢?
如果参考美国ROBO-STOX LLC公司所创立的、2013年10月在纳斯达克交易的全球机器人与自动化指数股票型基金 (简称ROBO-STOX基金) , 或许可找到一些答案。该基金代表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关注全球机器人产业, 也让投资人享有自动化带来产业增长动能而衍生的获利机会。ROBO-STOX基金集合了全球81档机器人公司上市企业概念股, 可以发现多数为美、德、日的重量级企业, 但其中也收进了台湾的5家公司, 数量排名世界第四位, 由此可见台湾机器人产业的实力地位。
这5家台湾企业分别是上银科技、台达电子、鸿准精密、亚德客与东元电机公司。其中上银科技是台湾最早投入机器人产业的代表, 也是唯一有工业机器人出口的上市公司。该公司研发的由马达驱动的工业机器人, 整合滚珠螺杆与线性滑轨,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负荷、长寿命等特性, 适用于面板、半导体制程设备、医疗自动化、机械手臂、光学量测仪器、晶圆运送设备或无尘室环境。
同在榜单之内的台达电子公司, 低调研发工业机器人多年后, 将在今年11月到上海举办发布大会。一名科技业者指出, 台达电子去年就四处探询CT业者有无机器手臂的需求, 积极布局。
台达电子积极研制的是电子组装线的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和控制系统, 其优势是电控零部件, 解决方案包括自制的交流马达驱动器、交流伺服驱动器、人机界面等。
鸿准精密是鸿海 (富士康) 集团的子公司。鸿海集团多年前曾研制“Pleo小恐龙”, 虽然销售成绩不如预期, 但“小恐龙”所采用的传感器技术, 宣告鸿海早已掌握机器人某些关键核心技术。
今年6月初, 鸿海集团为日本软银公司代工生产全球第一台具有情感的机器人Pepper, 从售价19.8万日元 (约台币5.7万元) 看来, 鸿海的制造能力就如同软银总裁孙正义所说:是目前世界上生产与成本控管能力最卓越的企业。
鸿海集团已宣布要在大陆生产100万台工业用机器人 (包括机械手臂) , 而这还只是自动化的一环, 未来将会进一步延伸到商店、家庭、办公室的自动化领域, 最终要走向结合物联网的自动化。
从代工生产i M a c电脑、i Phone手机、i Pad平板到目前为日本软银公司代工生产“Pepper机器人”, 样样都能量产的鸿海 (富士康) 集团, 全世界没人敢轻忽其“产品平价化、普及化”的制造能力。据了解, 鸿海自行研制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命名为“福匠”, 几个月前业务员已拿着目录在大陆各地工厂推销。
另外, 以生产马达起家的东元电机公司也入选其中。今年7月底在南港台湾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展上, 东元以一层楼高的4米暖色系“TECO”字样, 打造宽敞舒适的展示区, 吸引目光。
东元在台湾率先发表全系列云端智能家电。东元集团董事长刘兆凯表示, 东元以云端机器人全新概念, 通过App将家电控制整合到指尖, 提供无处不在的便利智能生活。
第五档入选的是大众知名度相对低的亚德客 (Air Tac) 公司, 这是家生产机器人控制元件、气动元件的企业, 超过90%零件自制, 已占大陆气动元件10%至15%市场。
这也是堪称从大陆红回岛内的企业, 2010年在台湾上市后, 就被视为机器人概念股。近几年气动元件占营收比均达40%左右, 预计5年后将增加3倍, 挑战60亿元人民币 (约290亿台币) 。
掌握关键零部件、机器人主体、系统整合
美国ROBO-STOX基金挑上的台湾机器人概念股, 大都是市值较大的企业, 但除了这些, 台湾还有不少与智能自动化 (简称智动化) 及机器人沾上边的概念股, 近来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台湾机器人相关企业可大致分三类, 分别是机器人主体、关键零部件及系统整合。机器人主体又分成工业机器人与服务型机器人。不过, 该市场相对竞争激烈, 欧美日主要业者已占七成以上市场。
根据台湾工研院IEK汇整的数据, 全球工业型机器人产值将由2012年的8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05亿美元。其中若以四轴以上机器人台数来区分, 又以亚洲为最主要市场, 大陆与日本合计就占有市场约四成的比重。尤其是, 大陆将是未来一至两年增长最为快速的地区, 预估安装量由2012年的2.3万台, 增长至2016年的3.8万台, 增长幅度约65%,
如今全球工业机器人供应已形成寡占市场, 少数厂商占有约三分之二的市占率。目前岛内能够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有上银科技、台达电子、鸿海集团, 2013年台湾工业机器人产值约526亿元新台币。超过一半为来自零组件与整合服务的贡献, 在市场能见度较低下, 单纯机器人主体仅有78亿元新台币, 占比不到二成。
岛内生产服务型机器人的代表企业是松腾、微星与华硕。
松腾公司成立于1986年, 扫地机器人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 仅次美国i Robot, 位居亚洲第一, 2013年销售量50万台。
原本从事主机板制造的微星科技公司2003年就开始研发机器人, 初期就锁定全球代工市场, 第一年订单满载, 获利可观, 近几年业绩稳定发展, 在2010年自创FUNROBOT品牌扫地机器人, 专注家用智慧机器人的研制与销售, 销售市场遍及亚 (包括日本) 、欧、美等地区。目前全球前五大吸尘器家电品牌厂商中, 有三家委托微星公司代工制造, 去年全球销售量超过260万台。
百万元新台币
微星科技公司研发本部副总经理邓褀宏表示, 目前看好空气清净机以及割草机等机器人商品, 大陆、欧美需求庞大。
华硕集团旗下子公司凌海科技以自行研制的AGAi T扫地机器人品牌营销, 现在加入云端服务功能, 新增监控功能, 能够130度广角自动拍摄, 可在户外远端监控。
另外, 以台湾看护机器人研发鼻祖新光保全公司为例。11年前, 新保董事长林伯峰 (当时为总经理) 观察到日本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2004年就与当时的中正大学校长罗仁权开发完成“新保1号”机器人, 是台湾首台保安专用机器人, 今年已推出7号。
新光保全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协理郑泽芳说:“7号全靠自己研制, 材料都来自台湾, 成本降一大半。7号将人为不确定因素转为标准化作业模式, 当儿童过马路时, 会移动到警戒位置, 亮起警示灯、发出警报声, 做出阻挡手势, 提醒驾驶停止前进。”
今年8月, 兼具用药提醒、远端监控、视讯等服务功能的“新保6号”还进驻花博公园的悠活村展览, 今年底要开始量产“6S机器人” (6号迷你版) , 售价压低到1万元新台币 (约合2000元人民币) 以下, 具有居家侦测、照顾老人、陪伴小孩功能。
新保公司总经理洪国超说, 11年来已投入数亿元经费, 还专设机器人小组、成立台湾智能机器人科技公司, 展现新光集团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
第二类是关键零部件, 包括伺服马达与控制系统, 代表厂商为台达电、鸿海旗下的赐福科技, 及上银科技、勤堃机械、盟立、瑞颖、亚德、以及研华旗下末上市公司研华宝元数控等企业。而目前世界主要智慧型机器人制造厂家所使用的工业主机板, 有一部分是来自台湾的威盛公司所生产。
其中, 盟立自动化公司推出点焊机器人、超音波切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数款机器手臂产品与设备, 可以应用在汽车制造与周边配件生产线, 以大陆为机器人主要市场, 约占整体营收比重一成。客户以汽车、食品、液晶面板产业为大宗。凭借着性价比优于日、韩大厂, 目前已打入上汽及东风日产供应链。而今年在大陆自动化仓储订单可望增长一倍, 面板厂设备需求回升, 再加上机器人业务持续增长下, 营收可望大幅增长。
瑞颖公司主要以生产轴承为主, 产品七成用在机器人及自动仓储设备相关部件, 主要销售市场近九成在美洲地区。由于去年开始受惠美国制造业回流复苏, 带动机器人及自动仓储设备需求增加, 再加上产品结构调整, 拉升该公司赢利能力。
而亚德客公司所生产的气动元件, 广泛运用于机器人、汽车、机械制造、食品包装等自动化工业领域, 约九成营收来自于大陆, 因而受惠于大陆经济快速发展, 去年营收也缴出年增长率28.4%的好成绩。同时, 在大陆经销据点持续扩增, 也投入直线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随着自动化生产蔚为趋势, 展望乐观。
再以研华宝元数控公司为例, 其原先为宝成集团子公司宝元数控公司, 研制机床控制器已有10多年, 2013年8月被研发生产工业计算机的研华集团并购, 改名研华宝元数控公司, 现为台湾控制器第一大生产企业。
研华宝元数控总经理郭伦毓指出, 该公司在既有机床控制器生产基础上, 于4年前开始研制机器人控制器及伺服马达, 外销大陆、土耳其、印度, 关节型、滑轨式机器人控制器每月出货100至200套, 一年约销售2000套。鉴于大陆深具市场潜力, 郭伦毓认为, 为客户量身订制控制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差异化服务是研华宝元的优势。
第三类是系统整合商, 这是台湾的优势, 例如盟立、均豪、和椿、阳程、东台等企业, 都在各自擅长领域开拓市场。订制化系统整合能力的高低, 是机器人系统整合商获利高低的关键。
与机器人相关的自动化设备也为台湾厂商持续耕耘的领域之一。川宝、致茂、志圣、阳程等皆为其中有名的企业。阳程公司在去年接获新普、鸿海生产线自动化订单下, 获利大幅跃进;今年在客户需求持续下, 整体营运依然看俏, 股价持续走强。
而在印刷电路板等高劳力密集产业, 自动化设备也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关设备商如川宝、志圣可望受惠。其他如系统设备整合的广运、帆宣等企业, 营运或有机会搭上这一波自动化浪潮向前快速发展, 皆可持续关注。
台湾优势:产业链完整、技术佳
机器人浪潮席卷全球, 世界各国和地区均看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企业加码投资, 台湾产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
其实, 过去数十年所累积的制造能力, 以及金属机械、资讯电子与化工业等完整产业链, 已为台湾机器人产业装上起飞的翅膀。
例如淡江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翁庆昌指导的硕、博士生作品, 从零件到研发都不假他人, 只要走一趟台北光华商场, 就能买齐材料, 让一位加拿大短期研修回来的淡江硕士生叹为观止:想在温哥华买耗材, 要跑好几个地方。
台大电机系终身特聘教授罗仁权说, 一台机器人约有36%至40%的电子零部件, 台湾有晶圆代工、集成电路设计等完整又密集的ICT产业, 是发展机器人的优势。
机器人的研发技术也明显进步, 例如制鞋涂胶, 由于鞋子尺码不一, 都要靠人工上胶, 最近已突破瓶颈, 完成自动化上胶。
台湾完整的产业链及少量多样的制造能力, 外商都看在眼里。日本软银公司找鸿海代工机器人就是实例。
台湾劣势:市场小、缺关键零部件
不过, 有优势也有劣势。全球工业用机器人已臻成熟, 八成市场被少数国际企业把持, 核心关键零部件也掌控在外人手里, 台湾必须尽速落实机器人零部件国产化, 降低成本, 才有机会胜出。
另一个挑战则是市场, 台湾内需规模小, 同文同种的大陆是最佳机会。以2012年每万人工业机器人持有数来看, 全球平均58台, 台湾排名11, 有124台, 大陆排名28, 仅23台, 潜在需求大。
不过, 研华宝元数控公司总经理郭伦毓提醒, 大陆既是主要市场, 也是竞争者, 尤其当地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发展迅速, 台商必须加以注意。
台湾机会:发展服务型机器人
相对于工业型机器人, 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倒是台湾的新机会。罗仁权建议从“必须拥有”角度出发, 做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 再降低成本, 达到买得起、容易安装又方便维修, 做到这三点就能成功。
机器人浪潮来袭, 台湾已有不少企业蓄势抢占市场, 如上银、鸿海、研华等, 但也有企业犹豫不决。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副秘书长陈文贞说, 大家都知道智动化是趋势, 但多数中小企业考量成本后, 还是迟疑不敢投入。
少子化与高龄化让智动化势在必行, 企业如无法理解, 就像温水煮青蛙, 等到同业都自动化, 品质稳定、成本下降后, 就会失去竞争力。
其实就投入经费来看, 台湾跟邻近的日、韩, 乃至于大陆都遥遥落后。
根据韩国机器人协会 (KAR) 的统计, 2013年韩国投入机器人产业金额达1.6亿美元 (约台币48亿元) , 2010年就已喊出2030年将仁川打造成“东亚机器人总部”的口号, 预计2014年至2018年, 还要投入27.3亿美元。台湾5年才预计投入82亿元台币, 等于一年预算只有韩国的1/10。
台大机械系终身特聘教授黄汉邦直言, 台当局若没有决心, 预算无法持续, 学术界就缺乏支撑研究的力道, 光靠企业有限, 台当局必须起带头作用, 才能发挥力量。
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副秘书长陈文贞汇聚业界心声指出, 台当局机器人产业政策不够明确, 预算不足, 且产学落差大, 许多毕业生无法为企业所用。
除了对企业与政府带来冲击外, 机器人时代对低阶劳工的影响最深远, 工作者必须要行转型的心理准备。
3.2014:机器人产业爆发年 篇三
“2035年,是机器人的时代!”这是科幻电影《我,机器人》里的一句台词。影片背景是地球上,每15人就拥有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讲述人和机器之间相处的感情纠葛。
虽然今天的机器人还远未发展到这般智能,但机器工人、机器助理无处不在,它们甚至渗入家庭生活,担当起保姆、护理的责任,人们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
未来会是机器人的世界吗?当我们再次思考这个不算新颖的问题,或许会发现科幻片中的场景已不再遥远。
最近,由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的世界最先进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亮相,掀起全球机器人研制热潮。美国国会规定,到2015年前,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
这一消息加剧了中国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紧迫感。
在7月初召开的“201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公开表示,自去年以来,工信部已陆续对上海、沈阳、重庆、哈尔滨等地的机器人产业进行了调研,《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将发布。
走进智能时代
在智能化时代,机器人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科幻电影中“钢铁战士”,抑或是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手臂,而是以更加亲切的外观示人。
本刊记者近日走入武汉国际广场的科沃斯体验中心,擦窗机器人、吸尘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等20多款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科沃斯湖北代理商谢作群介绍,登陆武汉市场半年,在武汉国际广场每个月可销售20多台家用服务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可以解放双手、节约时间,兼有娱乐功能,如今还采用了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遥控。即使在外地出差,也可遥控家里的机器人工作。”他说。
“机器人进家庭需要突破三大应用技术障碍。”科沃斯体验中心工作人员说,家庭的应用环境更复杂,机器人如何自主适应环境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大障碍;机器人多由钢铁材质制成,如果接触到人可能会致伤,因此安全性也是技术障碍之一;此外,机器人还需要适应多种复杂语言指令,提高人机交互准确度,比如能听懂方言、家庭习惯用语等。
不过,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展机器人的日本等国家,中国本土企业直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切入这一产业。
尽管如此,中国不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在市场推广方面,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3月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家用服务机器人性能测试评估标准工作组会议在苏州召开,科沃斯作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的召集单位主办此次会议,这是在国际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首次以召集人身份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会议。该工作组将历时3年完成家用服务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发布,2013年的目标是通过多轮会商完成家用服务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委员会文件的阶段性工作。
据介绍,在国内,在家庭清洁机器人领域,每销售3台清洁机器人中有两台来自科沃斯。目前,科沃斯家庭服务机器人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西班牙等46个国家和地区。
而就在中国国家足球队1∶5负于泰国队半个月之后,另一支“中国足球队”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2013年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的中型组比赛中,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组建的“水队”以3∶2击败东道主、卫冕冠军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队,夺得冠军。
更为可喜的是,这类机器人正渐渐走出实验室,在各类公共场所为人服务,打破了国外在高端仿人机器人产业技术上的垄断。有专家预计,10到15年内,掌握各种技能的机器人将走进中国市民家里,像保姆一样提供家庭服务。
制造业革命
事实上,机器人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春天正悄然到来。
尚普咨询机械行业分析师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已经步入黄金期。作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令人惊喜的“副产品”,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力成为了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开始采购焊接机器人以替代价格不菲的焊接工人,华西能源——新建的生产线开始大量采用工业自动化设备。国内制造业正掀起一波“机器人总动员”的浪潮。
目前,一台简单的搬运机器人,其成本相当于一位工人3年的工资,寿命在10年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正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成本导向的技术升级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有媒体报道,自2011年开始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在今年春季的招工旺季继续上演,并有从沿海蔓延至西部的趋势。就连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各地的招工大户富士康也开始试着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表示,未来3年内将在组装工厂生产线上累计部署100万台机器人。而今年富士康招工明显降温,机器人团队或已悄然上岗。
而且,机器人在工作效率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在深圳雷柏科技公司,以往需要110人不停地工作,在引进了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现在只需要5名工人。定制化的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其生产线上的主力,其公司员工也从原来的3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人。
不得不提的是,机器人产业蓬勃,虽会取代掉工厂里的作业员,却也将增加工程师的工作机会,不至于造成大量失业。
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代表着人类制作工具的最高水平,未来机器人的普及可以说是又一次产业革命,机器人产业也被认为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
目前,全球机器人销量70%集中在5个国家,它们是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而这5个国家普遍在这次世界经济衰退中抗跌能力较强。
在中国市场,现有5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即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个,距离全球55个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nlc202309051052
工业机器人就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除了目前应用较多的汽车制造行业,未来它将广泛应用于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装配、检测等作业中。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全球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占比为27.27%;电子制造行业的占比达到22.82%,这与近年来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有很大的相关性;其次是橡胶塑料工业和金属制品,占比分别为8.71%和3.62%。
爆发式增长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相对较低,也给未来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余地。
据统计,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同比增长17%。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会在2014年开始爆发。目前,国外几大机器人公司都瞄准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设立机器人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试图抢占中国市场。
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的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在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数量只有90台,而日本有1600多台,美国有800多台。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正在服役的机器人已占全球总量的8%左右,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需求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翻一倍。
据专业机构预测,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智能制造及智能化设备的行业前景乐观。以深圳为例,数据显示,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等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居全国前列。2012年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个别企业的增速甚至达200%。
尽管中国未来的机器人市场潜在空间巨大,但这个市场却是长期被国外产品把持。近年来,国外几大机器人公司更是纷纷在中国设立机器人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试图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据统计,本土龙头企业2012年的规模只有10亿元。国内企业使用的5万-6万台机器人中,国产产品所占的比重不足10%。
华泰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徐才华分析,国外机器人巨头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艺上起步早,相对国内企业有优势。记者了解到,在中国投入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大企业包括日本的不二越、安川电机,以及德国KUKA和瑞士的ABB等。
国产化程度低的原因除了品牌知名度不如国外以外,国内企业在主机成本和可靠性品质上也不如国外品牌。以平均无故障时间为例,国内产品平均在8000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可达数万小时。
国产化之路
8月3日,第23届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该大会被称为人工智能科学界的“奥林匹克”。从与会专家的讨论和发言中不难看出,国家和各省市已经意识到加大工业机器人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仍依赖进口。因此,对于一些精密机械零部件的开发将成为未来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益。
而作为最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地区,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在工业机器人的产学研结合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研究院引进了广东省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国际团队,自主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同时针对珠三角的产业转型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东莞工研院院长邵新宇表示,工业机器人产业不能盲目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走细分化的道路。
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来看,除了汽车制造领域之外,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对企业的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有促进,而且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一个机器人可能需要100个做系统集成的企业,能吸引上下游相关的零部件生产、应用软件等企业集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企业在朝这座“金矿”奔去。
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将是华中数控未来重要的扩展领域。去年,公司内部召开了多次机器人发展方向的战略研讨会,其深圳公司去年已经为注塑机上下料机械手实施批量配套。
实际上,国内近几年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涌现一批市场熟悉的上市公司,比如机器人、三丰智能等。未来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是这些企业迅猛发展的原动力。以某国际巨头将工业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规模做到200亿元计算,本土企业至少有数十倍的成长预期。
据一位从事智能化装备的技术人士介绍,由于起步较晚,国内机器人研究亟须提升的技术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这些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作既包含硬件加工方面的技术提升,又包含软件方面的升级创新,这些缺陷也是未来市场的增长点。
从产业链上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零部件企业、本体企业、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客户构成。本体企业设计本体、编写软件、采购零部件,以组装的生产方式生产本体,通过代理商销售给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有的本体企业和代理商也会兼做系统集成商。本体是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数据,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成本构成中,减速机占据40%,伺服电机占据30%,控制器占据15%,其他占据15%。这些都属于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上游机器人单元产品供应领域。
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支点杂志2013年9月刊)
4.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篇四
当前,我国包括深圳制造业发展都处于亟须从制造转向智造的发展时期。机器人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化产业,机器人产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所表现的突出特征,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技术、高难度、高潜能和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产品新等特点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最有活力的经济领域(本文所指机器人主要为应用于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并包含特定情况下的服务机器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市场。2013年,中国购买了约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的1/5,较2012年增加了近60%。2013年底,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政府纷纷通过出台具体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等方式扶持发展机器人产业,力争抢占先机。
——深圳产业初具规模,新应用领域潜力巨大
深圳市机器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200亿元。在本土机器人企业中,富士康的本体、雷柏的系统集成、汇川的伺服器、固高的控制器在国内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深圳在工业机器人的产学研结合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建立了10多个跟机器人产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机器人孵化器和产业联盟。深圳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也是全球电子产品的制造大本营。
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1. 打造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它将带动和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应充分认识到机器人产业对深圳经济创新增长的突出作用。
2.机器人引领多产业发展。从深圳实际情况来看,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将对家电、通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软件、互联网等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不亚于深圳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3.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全球正在以信息通信技术(ICT)推动工业4.0工业革命,机器人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集大成者,是工业4.0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深圳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既能有效解决制造业人力资源问题,更能推动尽快实现深圳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从而进一步向智能制造发展。
——可行性
1. 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深圳在机器人系统集成、控制器、伺服器、多传感融合、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培育了汇川、固高、雷柏、众为兴等多家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建立了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主的10多个跟机器人产业重点相关的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以及机器人孵化器和产业研资产业联盟。只是在科研院校人才方面稍显不足,暂时不能满足深圳对于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另外,作为与机器人产业紧密相关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可观,2013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416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约150亿元,涉及机器人和数控装备的企业近千家。
2.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根据行业共识,电子行业是继汽车之后的第二大机器人应用领域。目前国内电气、电子行业的机器人普及率不到50台/万名员工,数量明显偏低,未来的需求很大。此外,未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物流仓储自动化装备需求将迎来高增长。上述的电子、电气、通讯、家电、物流、仓储等领域全部都是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辐射能力非常强。
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主要路径
——打造新产业领域机器人智造中心
3C产业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机器人应用可预期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通过深圳信息通信技术(ICT)优势,又能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并推动工业4.0工业革命。因此,深圳应该将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领域重点聚焦在3C产业领域,以3C产业为代表,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新产业领域机器人智造中心。具体理由包括:
1.传统应用领域难以逾越。全球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市场在汽车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而在这些传统领域,库卡、安川、发那科、abb等四大机器人龙头本体企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绝对市场份额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行业壁垒和技术壁垒,而且也是龙头企业严防死守的重点产业领域。因此,深圳机器人产业不应该从机器人应用的传统领域作为突破点。
2.以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3C产业是深圳发展新产业应用领域机器人的基础,但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上,更应该在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深圳ICT产业发展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有机结合,率先开展机器人应用领域智能制造。既包括机器人产品本身的智能制造,也包括通过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各行业的全面深入应用,推动深圳尽快步入智能制造行列,同时也实现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打造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占到了总成本的72%,其中伺服系统成本占24%;减速器成本占36%;运动控制器成本占12%。三大关键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质量及价格,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方面,应重点支持本土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的自主创新。对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环节的固高、众为兴、雷赛、麦格米特、汇川、英威腾(行情,问诊)等深圳本土核心部件企业,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在部分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尤其在核心算法、软件控制系统等方面要抓紧缩小差距。
另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强化硬件技术项目的引进与合作。减速器、伺服电机等硬件方面对材料、工艺的要求更高,更有赖于国家装备制造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当前条件下,引进与合作应成为首选策略。目前上海机电(行情,问诊)与日本纳博已成立合资公司从事中低端精密减速器研发生产(上海机电控股51%),深圳也应在关键硬件方面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并优先考虑与深圳本土企业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
——打造机器人集成服务及人才辐射中心
一是集成服务中心。虽然前文着重阐述了上游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但机器人产业终端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注定了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市场在于系统集成。不仅是终端应用产品的个性化集成,更主要的是产品的后期维护与服务。尤其是面对深圳及周边地区众多3C厂商的机器人需求,集成服务能力将成为机器人市场空间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这块市场一定要为深圳所牵头占领。
二是人才辐射中心。国内制造业的机器人应用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巨量的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进而产生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的人才需求。而人才集聚会带来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因此,应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育为纲,立足深圳既有技术、产业与市场基础,在深圳构建中国工业机器人人才培育与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在深圳机器人产业调研中,2007年开始做机械手臂的深圳本土企业——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建立公共工艺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机器人产业对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要求非常高,同时涉及对各行各业的应用服务,应用领域非常广,对普通企业来说,无法承担所有的研发与服务,亟须通过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基础服务、共性服务,降低企业研发和经营成本。同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可以有效地吸引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抓紧出台专项产业政策
为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引进外来优质资源,做大做强深圳机器人产业,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机器人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具体建议:前期鼓励企业采取对外采购与成套设计、系统集成相结合的“韩国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尤其在电子信息、通信、家电、物流仓储等深圳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本地企业“应用和集成技术”,扩大与占领新领域应用市场。同时借鉴“日本模式”,充分发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等科研院校带头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精准定位产业链布局策略
在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方面建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引进“精密减速器”龙头企业研发制造项目,或与深圳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填补深圳在产业链环节的技术空白;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技术方面,深圳已有一定技术积累,可以采用加大扶持与重点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形成技术集聚效应。在中游本体环节,根据机器人产业链分析,深圳在机器人本体环节与国外知名企业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且本体生产投入巨大,占用土地等要素资源较多,不适合大范围推广,可以鼓励深圳已有的大型生产企业,如富士康、华为、比亚迪(行情,问诊)、创维等企业加紧内部研发使用。在下游集成应用方面,深圳应用环境较好,应在本土企业基础上,加大引进高端“系统集成”龙头企业,结合深圳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集聚中心。
——加强行业推广支持产业载体建设
5.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篇五
告
0 前言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定义及范围 开发区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2.1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 2.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2.3 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新态势 3.1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SWOT分析 3.1.1 优势(S)3.1.2 劣势(W)3.1.3 机会(O)3.1.4 威胁(T)
3.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小结 4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4.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建议
前言
我国自2009年5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国家对智能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也力度在不断加大,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实力,而且也促使了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山开发区成功地引进了大批外向型制造类企业,开启了一条后来被全国的城市广为学习的“三位一体”的城市化之路。开发区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贡献,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换取价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并且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政府和企业家都需要意识到想要延续我国制造高速发展的优势,必须要走智能制造的道路,以高新技术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实现“机器换人”。1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定义及范围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是高度集成微电子、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和图像处理等学科最新科研和产业成果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所包含的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核心技术,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机器人是具备一定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的自动化的机器,汇集了光、机、电、液压等多学科的高精尖技术,被认为是工业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高端装备产品。而智能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尽管在定义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之处:(1)结构基本相同。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在结构上大同小异,都是由机械制造元件、智能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2)智能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在功能上越来越强大,而在操作上却越来越简单,这就是智能化的体现。未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机械设计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引领制造业低碳、节能、高效发展上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显现。同时,也将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3D打印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重点领域形成快速发展与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机器人为示教再现机器人,通过示教存储信息,工作时读出这些信息,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执行机构按指令再现示教的操作。第二阶段机器人是带有视觉、触觉等功能的机器人,可以完成检测、装配、环境探测等作业。第三阶段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备感觉功能,而且能根据人的命令,按所处环境自行决策,规划出行动。目前,在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大都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及近年来推出的机器人产品来看,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发展方向。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2.1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
2015年3月,昆山市政府制定了《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年)》。《实施意见》指出要以工业4.0和“我国制造2025”为导向,推动企业广泛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特别是大力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使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
为贯彻落实《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年)》,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昆山市制定了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财政扶持若干政策。《政策》提出,重点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对自动化控制设备和“机器换人”技改项目,按设备投资额予于一定的资金补助。并到“十三五”末,计划完成“机器换人”技术改造600项,全市智能装备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此外,《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将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其配套零部件,提高系统集成能力,鼓励智能车间建设及首台套重大装备推广应用,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2.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昆山开发区是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集聚区,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加工的重要基地,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不论从技术引进、产品销售还是产业链整合都有着便利的环境。开发区仅仅以昆山九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约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70%的进出口总额。
2015年,昆山市共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200余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共有机器人企业80余家,智能制造和设备企业120余家,初步形成了从包括机器人整机,控制器、视觉系统的产业链。开发区拥有机器人企业7家,占总行业的3%左右;拥有智能装备企业20余家,占总行业的10%左右。
从行业贡献来看,机器人行业贡献了总产值的30%,智能装备产业则高达70%。其中,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占行业总产值的4%左右,而智能装备产业则占到了25%。
从产业链分布来看,昆山市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本体的供应商)只占了10%不到,而目前开发区还没有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企业。开发区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系统集成。下游系统集成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且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因而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上游端市场。目前,开发区机器人企业也开始尝试突破上游端关键技术,但其性能和国外产品仍有差距,成本也比国外产品高。
目前,开发区以智能装备产业为主导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才刚刚起步,在产业链各方面并不完备。但开发区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需求却异常旺盛,以纬创资通、仁宝电子、龙腾光电、国显光电为代表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纷纷开展“机器换人”项目,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型。因此,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2.3 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政策导向及实际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实现快速发展。昆山华恒焊接是昆山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内厚板焊接机器人的领头羊。在2007年,华恒焊接成功推出中国首台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全自动工业焊接机器人“昆山一号”。“昆山一号”机器人不但可以自动优化轨迹,快速更换马达和手腕,满足所有标准与非标准的控制应用,而且其运动平稳,精度很高,可以广泛运用于点焊、弧焊、喷涂等领域。“昆山一号”全自动机器人的成功研制,使华恒公司从产业链的中下游一下子跨越到上游乃至前沿。而在2012年,华恒焊接更是成为了我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昆山)培训基地,大规模开展焊接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为满足昆山产业界的自动焊接的需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昆山云太基是国内3D影像检测技术的开拓者。云太基在企业成立4年之后,在市场前景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考虑下,进行彻底的“转型升级”,主营行业从传统的精密模具行业变更为工业机器人行业。云太基在完成主营业务变更后,更是投入人力、物力,结合市场痛点开发出了全能影像机器人。云太基影像机器人运用高速凸轮机构、多轴机械手和智能图像处理等技术,将2D和3D显示完美结合,并实现了全周无盲点,一次拍摄检测全部尺寸以及外观状况,因而在智能硬件品质检测及复杂产品外观和尺寸检测方面得到了市场认可。
不仅仅是机器人企业的稳步发展,开发区政府也在加快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建设。2015年12月,开发区成功引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昆山机器人产业项目。计划产业基地总投资10亿元,主要从事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智慧工厂等研发、生产、销售。并计划5年内引入研发团队30家左右,孵化企业50家以上,聚集高端机器人产业研发人员1000-1500人,到2020年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10亿元,同时拉动相关机器人配套产业及现代服务业100亿元规模。
相对于机器人产业,开发区智能装备行业有着更为扎实的基础。梅塞尔切割是国内数控等离子、火焰切割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和金属加工、机床、汽车、造船等领域。为响应工业4.0的发展和国内用户的需求,梅塞尔紧紧把握高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布局,在保持数控等离子、火焰切割设备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激光切割设备,从而成为了行业内具备最完整制造设施和流程的企业。
昆山精讯是国内主要的面板检测设备供应商,其自动检测装备也已经应用在了国内所有22家显示面板制造企业及品牌液晶电视的整机生产线上。昆山精讯打破了以往国内面板制造检测装备只靠进口的现状,并全面拓展了TFT—LCD、LTPS、AM-OLED、TP的检测自动化技术开发,向“全球平板显示领域检测行业领军企业”目标阔步挺进。
开发区在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或国内同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为高端不足,低端有余。高端不足表现在开发区机器人企业大多是系统集成商,还不具备掌握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低端有余体现在开发区智能装备企业虽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行业总体的毛利率过低,达不到同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现状,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应该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以及战略集群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新态势 3.1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包括“S”优势(strengths)、“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和“T”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比较可以摸清行业自身的实力,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行业的可能影响上。3.1.1 优势(S)
开发区制造业基础雄厚。自工业园区创办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集聚区,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加工和进出口重要基地。至今,已累计引进欧美、日韩、港澳台等45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200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330亿美元,注册外资超200亿美元。不单单是资本和项目,更主要的是开发区还引进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及成熟市场体的做法,建立起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昆山制造”也逐步在向“昆山智造”转型。六丰机械、神达电脑、微盟电子等企业纷纷向“智能产业”转型,进军互联网、电子、机器人等诸多领域。
开发区还具有优越的平台优势。开发区近年来建成了科技广场、现代广场、科技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进驻各类企业400多家。其中,光电产业园已成为了国内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原材料—装备—面板—模组—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主导区聚集核心项目和配套项目33个,总投资近100亿美元,拥有奇美、友达、龙腾、世硕电子等众多行业龙头,产出呈几何级增长。
开发区企业也具有强大的科研技术实力。目前,开发区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200多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及研发机构250多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海外人才我国创业示范基地和首批江苏省创新型开发区。人才方面,开发区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产业技能人才培育相结合的战略,目前全区人才保有量可达12万人。3.1.2 劣势(W)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为两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健全。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开发区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比较薄弱,而且各单位间技术研究与制造的技术力量相对分散,产学研的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低水平重复研究,难以形成合力。
在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开发区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加工技术实力,面对传统制造业的困局,开发区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意愿十分强烈,比如龙腾光电、国显光电、华天科技等企业均投入过亿元资金用于机器换人。然而,开发区发展在智能装备产业也存在着一定不足:第一,基础技术体系的普及和高端技术的研究不够,开发区企业往往通过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的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第二,开发区缺乏一流的智能装备企业和品牌,难以吸引国内外智能装备企业,来形成产业集聚。第三,开发区在鼓励发展智能装备企业方面缺乏鲜明的政策,企业开展“转型升级”主要是由自身的压力和需求来驱动。
3.1.3 机会(O)
(1)产业处于成长期,技术赶超机会窗口已开启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正处于成长期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具有更高的创新要素吸引力,更易实现技术赶超。资本的趋利性驱使更多的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流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提高了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增强了产业的生产要素吸引力,并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正处于应用开发和待产业化阶段,尚处于初创期,创业企业具有较多的技术赶超机会。相对于大规模市场化已经完成的传统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存在技术市场化的“时间差”,即便是部分跨国企业预先布局,其对行业技术的控制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开发区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利基”市场特点,抓住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
(2)产业销售规模处于递增态势,市场需求机会窗口已开启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拉动,才能促使技术的成熟和技术经济效益的释放。自创办以来,开发区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产品制造、销售能力迅速扩张,从而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具有技术前沿密集和市场需求创造等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呈现规模扩张的趋势。同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开发区应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力度,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3)产业易获创新资源的扶持,政策机会窗口已开启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政府会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给予政策扶持,以化解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政府不仅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而且会推动创新要素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集聚,以助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较多的人才资助、科研项目、研发投入资助、专利申报资助等政策优惠。这主要由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而需要政府提供创新要素以帮助其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风险性。3.1.4 威胁(T)
无论是趋于环境经济形式的逼迫转型,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内部技术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贯彻始终的问题。对于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来讲,仍然存在着几大威胁。
(1)国外厂商核心技术封锁。对于机器人来说,减速机、控制器、电机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也是利润价值最高的部分,但这些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ABB、KUKA等几家国际巨头手中。企业在购买减速机、电机这些关键部件时,也需要付出国外企业数倍的价格,导致整机的成本偏高,缺乏价格上的优势。另外,为了保持技术的垄断地位,国外厂商往往会封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例如国外会限制九轴联动机床、高精度精密机床的出口。核心技术的封锁已经成为制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2)国内行业竞争激烈。国内企业在机器人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比如在本体制造方面,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和安徽埃夫特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在减速器研制方面,秦川发展、汇川技术、英威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系统集成方面,新松和博实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3)关联技术水平约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是一个多技术集成的行业,需要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的支撑。开发区在电子、自动化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缺乏技术实力。多种技术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局部的滞后,也使得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的发展受限。
(4)高端人才的争夺。高层次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流动日趋频繁,范围不断在扩大。开发区在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在留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方面竞争力不够,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的威胁。这会进一步加剧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掌握原始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缺乏的状况。3.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小结
根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SWOT分析结论,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应采用弱势机会(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产业内部的弱点。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应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机遇,充分利用传统制造业雄厚的基础,落实昆山政府“机器换人”项目和“十三五”规划,以企业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来克服产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品牌、政策吸引等弱点,即利用加工制造业进行全球性战略调整的时机,积极引进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提高地区产业集的中度,促进集群化发展,并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人员素质,从而壮大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规模。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首先要立足地区制造业发展需要,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相比于国内成熟企业,甚至占主导地位的外资企业,开发区在传统机器人和智能装备行业缺乏竞争优势,但是在个性化需求较强的“细分市场”,开发区企业将会有所作为。
(1)焊接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喷涂)的工业机器人。在目前全世界使用的100万台机器人中,焊接机器人能占45%以上。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不但改善了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升产效率,更重要的是焊接机器人工作的稳定性和焊接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也得到了提升。目前,焊接机器人应用的主要行业是汽车制造业。而像重型机械、电子电气、五金加工、航空航天、加工工业、运输和造船业等也开始广泛采用焊接机器人。尽管目前焊接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仍然由ABB、库卡、发那科等国外大公司占据。但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外焊接机器人能实现复杂工件的高精度焊接,其对操作工和修理工都有很强的技能要求,还存在配件昂贵,配件供应很难及时的缺点。
开发区开展高性能焊接机器人培育,有着结实的技术支撑。华恒焊接作为国内最早进入焊接自动化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在焊接自动化生产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于国外企业,华恒焊接机器人利用其维修成本、零配件价格低廉,操作要求相对简单的优势,在国内焊接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开发区应该充分发挥华恒焊接的行业带头优势,引进核心零部件关键制造技术,吸引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从而形成以焊接机器人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2)数控切割
数控切割机是运用数字程序来驱动刀具,完成物体切割的机床。数控切割相对手动和半自动切割方式来说,可有效地提高板材切割地效率、切割质量,减轻操作者地劳动强度。数控切割机主要运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仪表、压力容器等方面。数控切割机市场前景比较乐观,数控等离子切割设备市场需求年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而数控激光切割设备则在50%以上。同时,在数控切割机的“自动化、多功能和高可靠性”方面,国内数控切割机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长三角地区数控切割机产业已经形成了研究开发、设计、制作的装备制作产业链。开发区发展数控切割行业,有着坚定的现实基础。开发区数控切割企业中,既有梅塞尔切割这样的以高端市场为主的龙头企业,也有乾坤机器、镭创光电这样的主打中端定制市场的成熟期企业,更有首镭激光这样的主攻3C市场的成长期企业。因此,开发区大力发展数控切割机,特别是激光数控切割机这一方面,必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3)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眼进行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而且易于自动处理,也易于同设计信息以及加工控制信息集成,因此,在现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人们将机器视觉系统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此外,还将为中国航空航天、医疗科技等制造业转型,以及商用与工业市场实现工厂自动化的变革发挥巨大作用。
开发区制造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聚集了仁宝电脑、纬创资通、昆达电脑等多家代工企业。随着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开发区制造业面临着种种挑战,也意识到制造业不能一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此外,国内机器视觉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普及率还不高。随着配套基础建设的完善,技术、资金的积累,对采用图像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工业自动化、智能需求将会广泛出现。实际需求与发展机遇是开发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视觉技术的前进动力。
(4)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
数字化工厂是智能制造的最典型代表,它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完美整合,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质量、物流等环节的控制,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过程。数字化工厂在管理层有ERP系统实现企业层面针对质量管理的分析报告;在控制层有MES系统实现对生产状态的实时掌控;在执行层面由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装备系统完成自动化生产流程。采用数字化工厂,能够减少30%的产品上市时间,减少40%的生产工艺规划时间,并能降低10%的生产费用。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以及电子等行业得到应用。
对于开发区内生产自动化基础好、管理信息化水平高,比如华天科技、三一重机,他们将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提高柔性制造程度,降低制造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未形成标准的、完备的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这一供需不平衡将在十年内一直存在。开发区政府应该抓住由智能装备发展带来的数字化工厂的战略机遇,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工厂技术,抢占“工业4.0”的先机。
(5)服务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已经呈现稳定的发展格局,行业空间可以预见,而服务机器人市场则是一个蓝海市场。而随着国内老龄化现象加剧,劳动力成本上涨与行业智能化趋势加强,服务机器人在替代人力,在医疗、公共服务、研究和智能家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趋势将加强。预计到2020年,国内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
由于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市场格局并不清晰,并且国外企业也还没完成市场布局,开发区应牢牢抓住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前景,以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为重点产品,积极引进服务机器人企业和人才,扶持本地区服务机器人企业发展,通过不断积累服务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占领服务机器人市场先机。4.2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建议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站在长远战略高度进行部署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跟踪管理,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1)扶持产业发展
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还属于起步阶段,技术实力薄弱。只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应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同时,扶持一批成熟的焊接机器人、数控切割机、服务机器人企业做强做大。(2)整合创新资源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才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竞争的焦点。想实现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从产业创新主体和创新方式入手。首先,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促进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引进一批智能化方案解决企业,重点解决开发区企业的迫切需求。其次,推动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产业向协同创新方式演变,充分发挥产学研方面的优势。最后,以“机器换人”为契机,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的研发。(3)培养后备科技人才
为了更好的满足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未来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应着力加大机器人产业领军人物、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行业人创业。从政府角度来说,各类人才政策要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领域重点倾斜,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高端人才,提供方方面面的优惠服务。
(4)加强政策引导
当前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才刚刚起步,外部环境因素(比如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对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开发区应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纳入政府重要产业政策中,来加速本地区产业发展。比如,设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5)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应结合开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发展的相关要素,有效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逐步形成良好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成套设备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全方位满足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6)普及机器人知识
6.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篇六
正装备水平越来越受食品生产厂家的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食品机械设备业的发展,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是食品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基础。人们对食品的消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食品机械领域来说,不断增长的食品行业大大提高了食品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
食品机械企业应注意的是,国内市场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自动化生产线的增长潜力。市场需求极大的促使中国食品机械制造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样可以带动自动化产品的飞速发展。
当前食品机械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纳米技术、智能技术、膜分离技术、冷杀菌技术、挤压膨化技术等,其中纳米技术与智能技术在烘焙食品机械方面具备比较大的优势。纳米陶瓷有很好的耐磨性及韧性,可以用在制造刀具、包装食品机械的轴承及密封环上,可以用来提高它的耐蚀性和耐磨性,食品机械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发展,正由传统简单机械向自动化机械过度。
面对人口红利的渐失,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机械自动化生产线需求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全新的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功能的食品机械机型将逐步替代传统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这是食品机械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进行技术改革的终极目标。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近年来,用工荒频现,制造业名城备受考验。今年6月,东莞首次提出“机器换人”战略,提出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增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动力,引领企业升级。
国际模协秘书长、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东莞机器人产业有望先做成规模优势,再形成性价比优势,市场还是很乐观的。
东莞市长袁宝成多次表示,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劳动力竞争格局,实施“机器换人”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竞争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翟所领则呼吁政府加大对自动化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普遍存在的近三成的用工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
东莞市经信局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已经聚集了200多家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其中拥有专利的超过四成。去年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14.53 亿人民币,整个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则达200多亿,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东莞崛起。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第一品牌。自2007年以来,拓斯达机械手产品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家电、家具、五金铸造等行业,可代替工人在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搬运、装配、上下料取件、打磨、抛光等工作。不仅将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为企业节约成本。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汽车制造、家电、光电、连接器和通讯行业有多年的丰富经验。
7.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篇七
阿迪达斯:计划在德国启动机器人工厂
5月26日报道,德国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将从明年起销售机器人制造的鞋子,价格趋同于亚洲代工厂产品。而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海纳向媒体开放了位于德国南部安斯巴赫的新型“速度工厂”。这一目前在建的工厂占地面积为4600平方米,未来将实现自动化造鞋以加快生产速度。工厂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500双测试鞋,明年投入大规模生产。20多年前,阿迪达斯停止在德国本土产鞋,将工厂转移至亚洲。目前,它在亚洲的雇佣工人数大约为100万,生产成本日渐提高。阿迪达斯2015年的鞋子产量为3.01亿双,其中大部分出自亚洲代工厂。为达到2020年的生产目标,公司每年需增产超过3000万双。海纳说,阿迪达斯已经计划明年在美国建立第二家“速度工厂”,并在酝酿在英国和法国建厂。不过他表示,机器人造鞋厂不会立即取代亚洲代工厂。公司创新与科技负责人格尔德·曼茨也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实现完全自动化。”
富士康:“机器人换人”提高公司利润
目前,富士康公司已引入机器人完成重复度高的装配工作,裁员数量约6万人。公司表示,此举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利润。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台湾鸿海精密集团在大陆投资兴办的高新科技企业,其主营业务是为苹果、三星等科技公司的产品进行代加工。目前,富士康公司已大量引入机器人,完成重复度较高的装配工作,仅中国南部的一家富士康工厂就已裁掉员工约6万名。公司表示,此举能够解放一部分员工,令其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从而保证公司员工的质量。富士康不断引入机器人,削减员工数量,目的就是减少公司开支,提高公司利润。
美的:大手笔涉足智能机器人行业
美的集团26日披露要约收购报告书草案,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以现金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库卡集团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115欧元,收购总价约为292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美的集团此前已通过MECCA持有库卡集团13.51%的股权。而通过本次收购,公司最低意图持股比例达到30%以上。与海尔54亿美元接盘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以夯实主业不同,此前美的还与日本安川电机合资成立两家机器人公司,而库卡和安川电机同属全球四大机器人巨头公司之一。美的如此布局,意味着其有可能拿下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这场大手笔跨界运营的好戏已然开演。
小米:推出无人机下一步将是机器人
无人机和机器人的大数据分析,是延伸至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目前,小米主要涉足手机、路由器和电视三大领域,同时通过小米生态链,涉足众多领域,比如净水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等。5月25日晚,小米公司通过20多个直播平台开了一次线上发布会,宣布推出小米无人机。从技术趋势上来看,无人机的未来就是机器人,无人机就是会飞的机器人,可见在无人机之后,小米很可能将推出机器人产品。其实早在今年年初,雷军就曾公开表示,小米将筹建小米探索实验室,研究进军VR(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领域。据小米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小米的VR产品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机器人产品还在研究阶段。
据外电报道,德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人工神经系统,旨在教机器人感知疼痛。这种机器人不仅能够迅速对于可能损害其系统的行为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够保护与他们越来越来亲密合作的人类。研究人员约翰内斯-库恩(Johannes Kuehn)说,“疼痛是保护我们的系统。我们会自动地远离疼痛的根源,从而免受伤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人将更加贴近用户、贴近人类。
8.国家酝酿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 篇八
瞭望智库近日获悉,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员会、财政部等多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扶持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产业顶层规划方面,工信部和科技部将依托正在组建的专家咨询组,并充分发挥机器人行业协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第三方组织的力量,共同研究制定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突破口,重点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器人技术,鼓励通过联合攻关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快速市场化。
在标准制定方面,国家标准委员会和工信部等部门将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研究机制,协调推进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今年将重点推进通讯协议、接口等基础共性标准、核心技术标准以及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此外,在资金扶持方面,对汽车发动机、飞机船舶制造、航空航天、传感器、材料等重点行业的自动化车间技术应用,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计划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并对优秀的自主品牌机器人技术应用,给予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项目资金扶持。
【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推荐阅读:
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07-14
机器人导论(感想)06-17
机器人中国现状08-15
机器人(1)作文10-10
教学机器人作文10-18
机器人策划案10-25
机器人故事论文10-29
小学课文《机器人》教案07-22
工业机器人项目背景09-02
初三作文:智能机器人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