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2024-10-25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共13篇)(共13篇)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一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教案模板展示

(一)课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的过程,初步学会信息技术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 软件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乐于学习信息技术,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概念、原理、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易错的、不易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导人、新课讲授、巩固拓展、小结作业等。

1、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多媒体导入、联系生活导入、名人名言导入等)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导人,展示XX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互动,教师趁势抛 出疑问,弓丨出课题《XX》。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XX通过实例引出XX定义;

② XX师生互动,得出XX的特征(或学会XX的使用方法);

③ XX设置小组讨论,总结XX和XX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或XX还有哪些功能)。并 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或操作,来加深巩固。

3、巩固拓展

自由创作作品,并展示。教师或学生点评。

4、小结作业

(1)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内容结构、教学程序或教学思路;能够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 轻负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操作类课题较多,对板书要求不高。最常使用的板书类型是提 纲式。我们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与人的关系

3、信息的表现形式

试讲模板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在教师资格面试中时间占比很大,这也体现了分值比重很大。通常 在试讲清单的基本要求中的时间规定为10分钟左右,考生应合理安排环节所需时间。一 般情况下,新课导人1 ~ 1.5分钟,新课讲授6.5分钟,巩固拓展1分钟,总结收获与作业0.5 分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通用试讲模板展示 开场白:同学们开始上课,请坐。

一、导入

示例: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个图片,思考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复习导人、知识导人、问题导人、图片导人、情境导人等)。

二、新授

(一)开始讲述基础知识(承接导入)

知识点的基础讲解,这里一般是顺着引入来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指最基础 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方法)。(二)升华知识

刚刚我们学习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一下……(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 通常需要有所拓展,引出特性、新功能、规律等,注意引导)。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一下,…… 是如何进行……操作的(这里可以是某软件的操作方法,一定要阐述难点)。(三)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学会了……,我们来练习一下(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有: 一个是易错点,利用提问的机会来纠正易错点,同时注意点评方式,给予鼓励;另一个是 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用详细讲解的内容)。

这里可以用游戏,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得到本堂课的难点。

三、巩固拓展

现在大家自己寻找素材,创作一个作品,一会儿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是理论类课题,此环节可以是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明)

四、小结与作业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难点,情境,效率,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越来越丰富,并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的运用直观清晰, 生动形象,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课堂效果,而且它可使教师的教学变得具体、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它可将很多单调、乏味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图像、动画、图表、声音等,它可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充满兴趣、充满希望。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识字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法,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达到培养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多数初入学儿童来说,识字是一项新任务。幼小的儿童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完善,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就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播放山、水、火、太阳、月亮的录像,利用课件显示“山、水、火、日、月”字,说明这些字的由来,然后显示金文、小篆中“山、水、火、日、月”字的写法,最后与现代汉字作一下比较。这样会令原本枯燥的汉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一)巧设情境,导入敲开兴趣大门。

在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上课伊始,多媒体课件展示:兵马俑艺术特点:有的嘴努起,胡须翻卷,显得坚定而刚毅;有的立眉圆眼,眉宇间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显得憨厚淳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表现出雅静和内秀;有的侧耳凝听,机警聪敏;有的低首牵马,似乎若有所思。学生顿时被眼前的各异神情吸引住了,教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学生急于想看秦始皇陵墓里殉葬的兵马俑,教师相机展示出2000多年前的地下大军,整个军阵气势宏伟,规模巨大,而且布局严密,结构严整,令学生仿佛看到了秦始皇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一堂新课的巧妙导入牵引着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

(二)声像并茂,突破课文难点。

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可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巍巍华夏,幅员辽阔,山川壮丽。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为教学生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教学《长城赞》时,下联中的“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带上配乐朗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惊喜的认识,长城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如奔腾的蜿蜒巨龙,真是赞叹不已。教师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学生产生共鸣,爱国爱民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了鉴赏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声像与动画结合,激发寓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占一定比重。这些寓言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通过教师的讲解只能大概理解字面意思,而对其中的语境、意境、人物神态及深刻的寓意是难理解的。在寓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寓言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教《井底之蛙》,教师先大屏幕显示蛙生存的井底环境和鳖生存的大海,然后用动画显示蛙和鳖的对话情景,使同学们能够一目了然地对比出两个环境的优差和他们对生活现状的态度,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得了一种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产生了对鳖的那种优美生活的向往。此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而生,“咱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满足于现状,而要想着向更高更远飞去。”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教师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加深了理解。

(四)拓宽知识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如讲完《一个这样的老师》一课后,学生观赏课件演示的老师形象,通过直观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中自己的老师形象,结合刚讲过的课文,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生活中的老师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等方面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上只提供一两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小兴安岭一天的景色变化,再配上音乐,加上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让学生在美中享受,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探索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课程整合中也作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及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作。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译、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教学效果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

一句话,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不但能改进老师的教,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拓展思维、增强审美意识的有效工具,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巧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把最先进的教学技术带入到课堂中来,信息技术以辅助手段的形式与语文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

但我认为,在教育形式的整合中,教师应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整合时所选资料要注意艺术和技能标准,同时还需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一堂课所用多媒体不宜过多。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实际,找准相关知识点,分析、推理有关“切入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2-186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 33-37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初探 篇三

一、注重激发兴趣,创新学生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在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过渡环节,也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学习兴趣有按“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逐步加深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激发并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兴趣的核心。研究表明,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认知缺失感、震撼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步步深入问题的核心,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原有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而新的求知欲同时产生。这样,借助于求知欲的滚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增强。

(二)注重学用相结合,突出教学趣味性

实践经验表明,改变纯知识教学的枯燥性,实施知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变学生“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的兴趣教学目标。例如,在英文键盘输入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本键位后,即可安装趣味性强的(如金山打字通等)指法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在玩中很快掌握了键盘操作。

同时注重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布置难易适中的应用性作业,巩固知识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物化”自己的信息技术思维过程,使其欣赏、评价自己的活动作品,从中看到进步和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时,让学生绘一幅作品等。这样做就能实现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把科学课知识用于绘画创意,把美术知识运用于编程绘画,结合语文知识进行文字输入与编辑,把数学知识变为编程设计的基础,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还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而产生为难情绪,奠定学生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

三、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种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将教学目标和讲授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当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 软件制作幻灯片时,让学生制作一组介绍我们学校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兴致很高,我指导他们登录学校的网站,在网站上看学校的基本情况,并下载相关图片……,一幅幅作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搜集、整理、美化、加工资料的过程中完成,既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热爱本学科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

四、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课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五、注意演練结合,突出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实践的时间。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我主张“演练结合,精讲多练”,对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对错误的认识、模糊的概念、易错的操作以启发性为原则,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排除谬误,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再者,还要结合练习,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拓展“应用”的层面,提高学生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4.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四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为此,我制定如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计划,利用如下方法为统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

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括起来,我认为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渠道主要从三个方面:

(1)合理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如著名作家的生平、历史背景、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

(2)趣味化教材内容。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

(3)鼓励学生用“超链接”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建设电子阅览室,以构建语文课程资源库为主,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由于网络资源的浩繁,即时的利用网络信息会使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可以预先建立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先将学习资源分类处理,存入自己的电脑,然后将资源库设为共享,并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充实。语文学科可以建立文学名著、名家名作、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课件与教案、练习与评价等分类资源库。各种分类之间还可以建立超链接。如小学语文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习作练习,我们可以收集网络信息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图片,并收集关与习作的基本知识和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资源库中搜寻有用的信息,从而完成习作。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有这样一些途径:

(1)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资源,然后存入电脑硬盘或刻制成光盘,以便随时调用信息。这是最经济便捷的方法。

以阅读资料库的建设为例。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老舍、鲁迅、诗人李白、杜甫等,在网络资源中要找到这些作家、诗人的资料并不难,市场上关于这些作家、诗人作品的电子版图书也不少。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为了使资源库便于检索,可以思考这样一个路径

(2)教师收集素材,制作课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资料。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备好课,然后按教案去上课,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教案中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放到网络中,且以学习指导、素材、课件等形式为主,使学生可以随时调看这些资料。

在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即时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形式单一,激励性不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直观的分析。在西单小学、人大附中等北京的一些中小学,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诊断评价”的教学方式已取代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评价放在了上课之前,就是让学生用计算机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测评,授课教师根据难度点击率调整授课方式;每个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都通过计算机详细记录,老师根据记录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课后辅导计划。

5.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五

顺利完成两级跳

新华路小学陈萍

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在 “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坚持人人参与过“五关”;科科均设“三级跳”,即学校级、片区(中心学校)级、区(教育局)级,且逐级都要过“五关”。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

6.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己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开发和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倍受学校和教师所关注。几年来,我校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本文仅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一开始,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还不太理解,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这和以前的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经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五年级《三峡之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教学设想与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三峡之秋》是现代著名作家方纪于1956年10月所作。课文节选了其中写秋景这一小部分。这部分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三峡从早晨到夜晚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一天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

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便是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如教这一课时,有关三峡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教者课前特意设计了专题网站。网站布局如下:

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观赏《三峡风光》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通过再现三峡情境,让学生畅谈学习体会,进行自评自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组织二次教学的依据。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教学反思与构想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施教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让他们各有所得,都有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在教学《三峡之秋》这一课时,教者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拐杖,利用网络优势,因人而异,从各人的具体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搜索所需资料,自主练习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使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们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2)整合要讲实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2)整合贵在坚持。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避免。必须是志者、勇者才能顶得住,坚持得了,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作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仅是初步的,今后,将与有志者一道,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黎加厚: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7.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七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有效整合的想法。

(一) 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 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 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 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 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 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 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 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 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在凭借网络的优势, 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 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 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 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 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 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 对它的情况不了解, 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 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 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 身临其境, 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 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 突破了难点,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 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 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 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 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 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 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 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 因此, 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 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 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 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 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 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 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 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 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 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 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 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未使用网络等资源, 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 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 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 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 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 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学校忽视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缺少平台的支撑;学校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 忽视了教师培训,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高, 导致整合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只重视技术的培训, 忽视了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培训, 导致整合缺少理论的支撑;更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 教育信息化就是上信息技术课, 纯粹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8.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篇八

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英语Unit3 Animals一课谈一谈在这节课中所应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创新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词的学习,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并且在听到动物图片的圆圈里画上对号,主要是对本单元词汇的学习。第二部分为一个英语节拍课文,学会对话What do you see? I see a ...的句型。本单元的学习贴近生活,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因此在学习和应用上会比较得心应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最多能保持在10-15分钟,这个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小动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的创新之处。

一、展现信息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唱歌、做游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将学生带入英语学习中,我将《we are happy kids》的动画插入到PPT课件中,通过课件的方式将这首律动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孩子有一个全新的视听感受,这首歌节奏欢快,贯穿了学生熟悉的问候语,孩子们一看到画面就很激动,让孩子感觉特别的轻松,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就自然而然的开始了。

二、信息技术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使用Flash card闪卡的游戏进行单词教学,或者是单纯的口语对话,这些活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为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动物词汇,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展开,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出来。因此,本节课我就将动物声音及图片的课件播放出来,学生们听到有趣生动的老虎和大象的叫声,都特别的兴奋,举手回答问题的人也增多了。运用声音及图片的技术不但可以展现一个真实的画面,同时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在本科教学中我通过PPT课件制作插入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真实环境的再现,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摸一摸、说一说的途径让孩子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通过使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可以高效率地促进英语课实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技术在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音语调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课件的方式将动画及语音语调符号运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图片在加上教师的英文讲解,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明白了箭头在阅读时的作用,同时也能在文本的提示下将语音语调读得准确而流利。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同时还能给予学生最快最有效地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所学内容。

五、发挥技术优势,实现自主学习

我将本节课的课件,通过QQ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展现给家长,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平台,同时也能够更好促进家校合作关系,解决了家长无法在家辅导学生英语的难题。这样学生可以自己点击,自己听、读、认新单词,并且在家也能独立完成复习及预习的作业。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图文并茂的课件,给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创造了环境,提供了素材。教师再适当的加以指导,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为教师新授环节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认为以上几个片段比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所学单词及会话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讲授对话及节拍课文时,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动物图片、声音、动画及多形式的文本,让学生直观感知,突破重点、难点。我自始至终从教学到设计练习都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9.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九

和平小学胡伟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网络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一阶段实验感觉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新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选择主题,确定实验内容.通过网络数学课的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制定方法,开展实验.我采用了调查法。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学习方式等进行调查;文献法,查阅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途径与方法集等;教育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科教学的行动研究,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等;测量法。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能力等的测量。

三、思考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事先拍下了路口交通状况的一段录像,把课本上的插图变

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

和平小学胡伟 开展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已经两年了,我深深地感到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为此,今年初我就积极地投身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并把我的所学,所想教给我的学生,使之同时提高。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了网络与数学整合过程中的难处与问题。思考如下:

首先是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避免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口算复习时,借助网络平台,精心制作了可以实现个别化练习的复习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想做的习题组,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融入富于鼓励和挑战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

其次,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有效地结合,避免简单化。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中,常见教师把文本教材简单地电子化,这种文本低层次的电子化,是很难收到教师所期待的效果。相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摸索之后,大家已认识到这一点了,新课程实施更是需要

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适当运用、巧妙组合,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吸引力、挑战性。

10.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十

――小学品社学科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作者:陈秀峰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报告类别:□课堂教学 √□信息化环境 □其他

摘要: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等优势。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渠道。运用多媒体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品社 学科整合 课堂效率 优化

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等优势。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渠道。运用多媒体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并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我们当地的寇河公园、猴石山风景区、学生生活的各个花园小区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绿色的,里面的小鱼儿不见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寇河伤心了了。屏幕上出现寇河和风景区的苦恼:“我该怎么办?”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性很强,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由此可见,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创设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措施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建立起来的,如果局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很难奏效。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会在保证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在《节约用水》一课教学中老师首先现身说法停水的经历。追问: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我们偶尔停一次水就会这样不方便,可是西部地区却长期缺水,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西部缺水的情景。追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给学生以鲜活的视觉冲击,拉进了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成功地突破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看到和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及过程,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利用生动的视听教材,让行为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可见,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儿童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从而获得他们最真实的感悟,使德育落到实处。最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先播放有关动物的影片片段,进入奇妙的动物王国,再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这些叫声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想是哪些动物?看了刚才的画面,问“你们想说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时,再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美丽的颜色和无限生机,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动物们这么可爱,又这么地讨人喜欢,那你们有什么愿望吗?”“我们也想和动物交朋友。”学生懂得有益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贵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通过利用计算机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手段巧妙结合,各种感观主动参与,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地落实行为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四、运用灵活特殊的表现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化教学灵活多样。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学生。老师少讲甚至不讲,而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境中,全神贯注进入角色。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许多。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在《学会安全自护》一课中,我设计了“智慧星”的一个动画形象,以“法官阿姨”为主线,将情景模拟题以讨论、拖答案、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老师做配角,让学生与“智慧星”表演、对话。由于运用极富童趣的表现手段,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思想集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完全进入了角色,跟学生、屏幕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11.浅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策略 篇十一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育人的意识

学科教案既是教学也是育人的蓝本。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逐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和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时在育人方面的思想。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既重视K,也不忽略A与P。例如,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下称“广版教材”)的“素材大搜罗”一课中,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授学生获取网上信息的基本技能技巧外,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网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和排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二)教学组织要严谨、规范,努力创造育人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丰富净化学生的灵魂。如在广版教材的“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课中,教师可以化身为道德修养的榜样。以己及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按照规范进行教学组织,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必要的。如在广版教材的“文件与文件夹的保存”中,就通过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和基本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养成对文件分类管理的习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普通文化课程不同,中高年级的教学大量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开展。

(三)教学内容安排要渗透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是能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广东省内广州、中山等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注意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同时,任务设计应避免停留在机械的信息复制和粘贴操作,以免学生形成经常性复制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这样的教材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就信息的基本含义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时都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如在制作PPT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结合广府文化、有艺术含量、有教育意义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二、普及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升育人价值

(一)依托学科教育竞赛活动

1.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竞赛有学生自主参与、依托兴趣、培养创新的特点,优良的竞赛平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作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如依托“电脑制作活动”,搭建校际、班际活动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发现,这些竞赛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创新欲和成就感的追求,超过70%的孩子愿意付出课余时间,能坚持到创作出成品的则超过40%。

2. 融合学科教学,体现综合育人价值。教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以项目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活动中更凸现生活与应用的问题,包括整合各学科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任务。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积累应用经验,提高应用能力。如学生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时,就必须要充分借助语文、科学、英语、音乐等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领会内涵丰富的主题之立意、文化底蕴及意境,将竞赛自然地转化为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依托课外实践任务

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多为实践性任务,其意义在于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运用。如布置发送电子贺卡、搜集与管理学习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网络应用的体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作业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与生活的应用中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如结合母亲节开展的“电子贺卡送母亲”活动,学生的作业尽管各式各样,但每张贺卡都体现了同学发自内心对妈妈浓浓的爱和感激。这份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word的知识与技能,也让家长增进了与孩子、与老师的三边关系,提升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营造和谐关系,实现立德树人

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习惯比其他学科更难规范。俗话“3岁定80”,一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从小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规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与操作流程,让孩子知道计算机的使用要求,遵守使用守则,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参照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校情制订管理规章,在每学期初第一节课宣讲规章内容及其对孩子的好处。家校协同教育更能防微杜渐,如日常在家、在校都要求孩子把垃圾放到电脑桌的周边空隙、不用显示器挡住偷做其它事情、关机不直接按电源等虽是“微”事,却能培养学生讲卫生、懂礼貌、敢作敢当的勇气。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课堂需要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能自树课堂或端庄大方,或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都要真诚关心、热爱,让教师的“传道授业”通过孩子感情的“催化”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和行动。对学困与问题学生多一分关怀,对犯错学生晓理、动情、导行,以正确、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对老师心存好感,逐步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要培养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信息技术等专科课堂亟需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倡以实践探究任务为主线,运用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利于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逐步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当师生、生生在产生感情共鸣形成互尊互爱的氛围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真正建立起来。

1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十二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利用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影视画面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如,《观潮》一课,课文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学生体会“横贯江面”“水墙”“隆隆的雷声”等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借助课件,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观之美,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这句话体现出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它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是一个难点,学生无法通过字面理解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词语,同时也无法想象到“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时,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图片,学生欣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难词和无法想象的景色。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1.电教手段,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一开始使用课件映出鲁迅的遗像,同时教师用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这就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去世后,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学生凝视鲁迅先生遗像,听着老师舒缓的话语,学生被老师的讲述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生前的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此时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2.录音设备,激发情感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时,课前先放国歌录音。然后提问:“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接着提问:“为什么说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此时,再放录音朗读,学生聆听录音跟着读,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从而激发学生领悟中华民族最强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快结束时我再次让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感受这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居安思危、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3.借用影视,激发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先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五壮士的“壮”举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课文从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几个方面写了他们的壮举。”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1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篇十三

河北省武安市东关小学

杜颖杰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作用越来越凸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优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它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能为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随时提供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实际应用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走在前面,已取得实验的成功,初步建立了一些理论。运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并同时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人类的学习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巨大影响,必将推动教学形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媒体是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教学媒体的变化、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引起并带动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对整个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原理及特点

所谓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然而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处理文本、数据之类的信息媒体,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媒体。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的专用品转为信息社会的一员,并将广泛的应用于学校教育。多媒体技术将对整个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面貌大为改观。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三、语文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

语文科教学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要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及充分运用成功教师的丰富经验。软件教学内容的编写不仅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更要有各方面全面丰富的信息,以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为核心,使软件在教学中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科教学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正确表达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形成具有语文科特色的知识体系。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解决“教什么”及“如何教”和“学什么”及“如何学”的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和人机交互的优势,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诺曾经说过法导入此环节并且有效的、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所形成画面以及它的声、光、色、形都能给学生以思维和视觉的冲击以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秋天的图画》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领略秋天的美丽景色。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秋天山野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并辅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将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拓宽了知识来源的路径, 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有效地在课外得到了延伸。《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和同学们谈话:你们看到过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并播放一段“鲸”的录像。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带着问题读了全文,将课外从电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快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马佳宏

4、《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习效益的研究》廖家禄《电教世界》

上一篇:感恩母校诗歌朗诵下一篇:游北海海底世界250字作文